高中诗歌鉴赏试题最新高考试题精选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通用60篇)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高考诗歌鉴赏试题(通用60篇)高考诗歌鉴赏试题篇1(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8分)卜算子张元幹(注)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
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
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1)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
(4分)(2)“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4分)十五、14.(1)①“湿”字,描述出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汽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厚重凝滞,突出了外在环境的潮湿、阴冷,表现了作者凄凉和沉重的情绪。
②“迷”字,描述水面迷蒙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烘托出朦胧、迷惘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惘。
(2)①化用了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心悲愤无奈;②寓情于景,描述江潮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应对国事衰退内心的悲凉,寄寓了浓郁的爱国情感。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篇2(上海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6题。
(8分)春江晚景张九龄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
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貌。
14.与诗歌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和“客船”。
(1分)15.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
B.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
C.颔联、颈联对仗工整,贴合律诗的要求。
D.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
16.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4分)十四、14.(1分)津亭15.(3分)D【A、单从试卷带给的材料看,很难断定诗歌有用典;即使对第2句作出注释,也不好说这首诗是用典和写实结合。
从全诗看,就应是虚实结合或情景交融的写法。
B、从题目看,这是一首写景诗,而不是咏物诗。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牧童词①张籍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②【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
②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阴的路上,因为需要润滑车轮的角脂,派人到处生截牛角,吓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开头两句交代了牧童远牧的原因: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庄稼。
B. “白犊时向芦中鸣”写出了牛儿时而低头吃草,时而举头长鸣的情状。
C. “还鼓长鞭三四声”用“鼓长鞭”这一动作写出牧童们放牛时相互嬉戏的情景。
D.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明白如话,结尾借放牛娃之口,点明全诗主旨。
(2)这首诗结尾两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C(2)①运用了用典、反衬的手法。
诗的前八句生动地描绘了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结尾两句用典,写牧童之忧与上文形成了反衬。
②结尾两句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写出了人民对官府的畏惧,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农家命运的担忧、同情。
【解析】【分析】(1)C项,“‘鼓长鞭’这一动作写出牧童们放牛时相互嬉戏的情景”分析错误,这句诗的意思是牧童抖动几下手里的长鞭,怕牛儿相斗,“鼓长鞭”是对牛的警告。
故选C。
(2)牛本自在食草,牧童却担心牛被官家割牛角,一自在一忧虑对比,用了北魏拓跋辉生截牛角的典故,借古讽今,写出封建剥削的残酷,百姓的忧怕和作者寄予的同情。
故答案为:⑴C;⑵①运用了用典、反衬的手法。
诗的前八句生动地描绘了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结尾两句用典,写牧童之忧与上文形成了反衬。
②结尾两句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写出了人民对官府的畏惧,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农家命运的担忧、同情。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石鼻城①苏轼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
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注】①石鼻城即宝鸡东北30里的武城镇,相传是诸葛亮所筑,曾是蜀、魏的战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曾经是古战场的石鼻城,如今一派太平的景象,路上行人各自奔忙。
B. 颔联写南来北往的人到此的感受,用“新险”“残山”突出石鼻城地势险峻。
C. 颈联写“暗月朦胧”“奔河苍茫”,形象地表现了“独穿”“愁渡”的黯然迷蒙。
D. 尾联写向西南行进,风景逐渐优美,路旁是修长的翠竹,耳畔是潺潺的流水。
(2)宋诗富含理趣,常在具体的形象中蕴藏抽象的哲理。
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
【答案】(1)B(2)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解析】【分析】⑴本题中,颔联的意思“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所以“新险”“残山”是不同行进方向的人的感受。
故选B。
⑵本题中,“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其实是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要多方位把握,这首诗的意思:现在祖国统一了,但南来北往的旅客们依然闲不住,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
在月色朦胧中渡过奔腾的渭河,渐向西南,风景渐变,修竹萧萧,流水潺潺。
由此可概括为答案为: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故答案为:⑴B;⑵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高考语文高中诗歌鉴赏试题习题及答案 百度文库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西江月辛弃疾堂上谋臣帷幄,边头猛将干戈。
天时地利与人和,燕可伐与曰可。
此日楼台鼎鼐①,他时剑履山河。
都人齐和《大风歌》,管领群臣来贺。
【注释】①楼台鼎鼐:楼台指相府,古时把宰相治国比作鼎鼐调味。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开篇写堂上有善谋的贤臣,边疆有能战的将士,表达出对朝廷力量的肯定。
B. 诗人化用孟子的名言,指出只要南宋上下齐心,共同抗敌,北伐是可行的。
C. 下片写诗人眼见政治腐败,山河破碎,却依然对北伐的大好前景充满信心。
D. 本词语言晓畅,运用很多口语化的句子,读来朗朗上口,增加了词的魅力。
(2)从对北伐的情感态度上看,本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相比,有什么不同?【答案】(1)C(2)本词上片分析北伐的大好形势,下片鼓励大家积极投入到抗金事业中去,表达了爱国军民企盼北代的共同心声,充满了胜利在握的豪情和壮志。
“元嘉草草”三句诗人借元嘉帝轻率鲁莽,想建立不朽战功,却落得仓皇逃命的故事,提醒南宋统治者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不要冒进。
【解析】【分析】(1)C项“下片写诗人眼见政治腐败,山河破碎”表述错误。
下片先写今日治国,再写明年胜利在握,表达了对北伐大好前景充满信心。
故选C。
(2)本题要求从对北伐的情感态度上看,本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相比,有什么不同?本诗中根据上片“堂上谋臣帷幄,边头猛将干戈。
天时地利与人和,燕可伐与曰可。
”可知上片分析北伐的大好形势;根据下片“此日楼台鼎鼐①,他时剑履山河。
都人齐和《大风歌》,管领群臣来贺。
”可知下片鼓励大家积极投入到抗金事业中去,表达了爱国军民企盼北代的共同心声,充满了胜利在握的豪情和壮志。
而“元嘉草草”三句诗人借元嘉帝轻率鲁莽,想建立不朽战功,却落得仓皇逃命的故事,提醒南宋统治者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不要冒进。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解析(6)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解析(6)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①周必大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②正关情。
长年③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注:①周必大(1126-1206),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绍兴进士,官至左丞相,以少傅致仕。
永和,隶属于江西吉安。
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
②寒雁:古人常以雁行作为兄弟之称。
③长年:舟师,犹言船老大。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呼应标题,用语质朴无华,反复言说“几回”,意在突出路途遥远与离家越来越远。
B.颔联寓情于景,天寒、云冻、江阔、浪涌,渲染暗淡凄寒的气氛,烘托诗人孤寂的心境。
C.颈联触景生情,回望家山渐行渐远,仰视大雁翩翩南飞,思乡念亲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D.本诗用词考究,其中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就显得贴切自然,耐人寻味。
(2)同样是羁旅在外,本诗与晩唐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塘。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各题。
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辛弃疾独立苍茫醉不归。
日暮天寒,归去来兮。
探梅踏雪几何时。
今我来思,杨柳依依。
白石冈头曲岸西。
一片闲愁,芳草萋萋。
多情山鸟不须啼。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1)词的上片前三句渲染了①________的氛围,交代这是一首②________的诗歌(填写诗歌题材)。
(2)辛弃疾写词尤擅于用典,往往对其稍加改造便别出新意。
请结合本词,通过用典来抒情的角度试举两例加以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冬末同友人泛潇湘杜荀鹤残腊泛舟何处好?最多吟兴是潇湘。
就船买得鱼偏美,踏雪沽来酒倍香。
猿到夜深啼岳麓,雁知春近别衡阳。
与君剩采江山景,裁取新诗入帝乡。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这首诗是作者与友人于冬末泛舟潇湘,以记游述怀的一首清逸之作。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解析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①辛弃疾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②,君王得意,一战东归。
追亡事③,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
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一编书④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
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
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
安得车轮四角⑤,不堪带减腰围。
【注释】①这首词是孝宗淳熙八年(1181)秋天,作者在江西安抚使任上,为原江西路转运判官张仲固奉调兴元知府设宴饯行,有感而作此词。
兴元,汉中。
②指刘邦占领关中事三秦,即雍、塞、翟三国地。
③追亡事:韩信投奔刘邦之初不得重用,趁机逃跑,萧何知道韩信是难得的人才,将韩信追回,并在刘邦面前力荐,韩信遂得刘邦重用。
④一编书是帝王师:张良闲步游下邳,有一老者给他一卷书说,读了这卷书可以辅佐君王。
⑤车轮四角:车轮生出四角,意为使离人无法即刻离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的开篇两句,追忆了汉初三杰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基业的历史往事,既写出了刘邦开创基业的雄豪意气,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光复故土,洗去金军侵略耻辱的一腔报国之志。
B. “一编书”,用张良佐汉的故事,写出张仲固可堪帝王之师;“小试”,有微讽之义,既讽刺宋朝不重用大才,又暗含词人勉励张仲固帅兴元只是牛刀小试,今后必能为国大用。
C. 本篇语言颇为精练,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如“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原是唐代李峤的诗句,但词人却能一扫消极情绪,以之恰到好处地描写了热泪纵横的爱国情景。
D. 词的最后两句,以对方思念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词人对友人别后相思的满腹离愁,这种抒情方式与“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本词的结构颇为紧凑,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答案】(1)D(2)①上阕先追忆刘邦以汉中为据,重用贤才,多谋善战,剑指关中,开创汉朝基业的雄豪意气;接着笔锋一转,以“追亡事,今不见”一句加以过渡;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
高考高中诗歌鉴赏试题专题及答案百度文库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宿陕府北楼奉酬崔大夫二首陆畅其一楼压黄河山满坐,风清水凉谁忍卧。
人定军州禁漏①传,不妨秋月城头过。
其二一别朱门三四春,再来应笑尚风尘。
昨宵唯有楼前月,识是谢公②诗酒人。
【注释】①禁漏:漏刻发出的声响,②谢公:南齐诗人谢眺,唐李白《秋登宜城眺北楼》诗:“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此诗中“谢公“应指崔大夫。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前诗中,首句雄奇磅礴,“压”字写出北楼之高,“满”字则写出北楼上视野之开阔。
B. 前诗写因为楼高,故而诗人觉得“风清水凉”也正因如此,所以诗人才难以入眠。
C. 后诗中,“别”“笑”二字写出诗人近几年羁旅漂泊的生活状态,达观里有一些苦辛。
D. 两首诗角度不同,前诗从空间切入,侧重写景;后诗从时间切入,侧重写人。
(2)两道诗都写了“月”,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B(2)①前诗以景结情,写秋月从城头经过,渲染出清凉幽静的氛围,衬托出诗人欣赏美景而不忍入眠的愉悦;②后诗采用拟人手法,借唯有明月识得“我”是与“谢公”一同吟诗品酒之人,既称许了崔大夫的高雅,也委婉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自信以及漂泊多年怀才不遇的郁闷。
【解析】【分析】(1)B项,“因为楼高,故而诗人觉得‘风清水凉’也正因如此,所以诗人才难以入眠”错误,难以入眠不是因为天凉,而是因为景美,不忍心睡觉。
故选B。
(2)第一首“秋月城头过” 写秋月从城头经过,结合上文“谁忍卧”可知是渲染出清凉幽静的氛围,以景结情,衬托出诗人欣赏美景而不忍入眠的愉悦;第二首“识是谢公诗酒人”。
由“识”可见是“拟人”手法,唯有明月识得“我”是与“谢公”一同吟诗品酒之人,写出既崔大夫的高雅,结合前面的“一别朱门三四春,再来应笑尚风尘”可知此句借“月”又委婉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自信以及漂泊多年怀才不遇的郁闷。
故答案为:⑴B;⑵①前诗以景结情,写秋月从城头经过,渲染出清凉幽静的氛围,衬托出诗人欣赏美景而不忍入眠的愉悦;②后诗采用拟人手法,借唯有明月识得“我”是与“谢公”一同吟诗品酒之人,既称许了崔大夫的高雅,也委婉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自信以及漂泊多年怀才不遇的郁闷。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题20套(带答案)解析(3)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题20套(带答案)解析(3)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花犯·苔梅①王沂孙②古婵娟③,苍鬟素屬,盈盈瞰流水。
断魂十里。
叹绀缕飘零,难系离思。
故山岁晚谁堪寄。
琅玕④聊自倚。
谩记我、绿蓑冲雪,孤舟寒浪里。
三花两蕊破蒙茸,依依似有恨,明珠轻委。
云卧稳,蓝衣正护春憔悴。
罗浮梦⑤半蟾挂晓,幺凤冷、山中人乍起。
又唤取、玉奴⑥归去,余香空翠被。
注:①范成大《梅谱》云:“古梅……又有苔须,垂于枝间,或长数寸,风至绿丝飘飘可玩。
”②王沂孙,宋末元初词人。
本词当作于德佑二年三月宋奉表降元、临安失守后。
③婵娟:形态美好。
④琅玕:翠竹。
⑤罗浮句:罗浮梦,梅花梦。
半蟾,弯月。
幺风,状如凤凰而小,故称幺凤。
⑥玉奴:南朝齐东昏侯妃潘氏小字玉儿,齐亡后义不受辱而死。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三句描写苔梅苍古清奇的美好形态,苔须如发衬其素色雪容,流水清澈映其盈盈清姿。
B.词人暮年遭家国丧乱,见苔须飘零更觉孤寂,不禁忆起寒浪孤舟,身披绿蓑寻梅的情景。
C.“云卧”表梅之高洁,“蓝衣”写苔丝的形状,“护春憔悴”的悲吟中透露出感伤的心境。
D.词人从梦中醒来,残月挂空天色欲晓,一片清冷空寂;但花去香留,又觉得心里有所安慰。
(2)有人评价王沂孙的词“托物寄意,运意高远”,请赏析“三花两蕊破蒙茸,依依似有恨,明珠轻委”这几句的精妙之处。
2.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下列各题。
点绛唇·县斋愁坐作①葛胜仲秋晚寒斋,藜床香篆横轻雾。
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云外哀鸿,似替幽人语。
归不去,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
【注】①公元1108年(宋徽宗大观二年),葛胜仲因故被贬到歙州休宁县(今安徽休宁),这首词便作于此时。
县斋:县衙斋室。
(1)下来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秋晚寒斋”,点出了词人愁坐的时间、地点,不待言情而情已十分。
B.香篆,一种香,因焚香时所起的烟缕曲折似篆文而得名。
2025年高考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名校最新模拟试题精选(一)
2025年高考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名校最新模拟试题精选(一)一、(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送贡仲章之燕梅尧臣天启文明泰运兴,汉庭来召鲁诸生。
我婴世网空投老,君向容台早著名。
水阔风高鹏翼健,沙干云暖马蹄轻。
归来衣锦看他日,何用樽前唱渭城。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二句中“汉庭”指当今朝廷,“鲁诸生”指天下人才,这一句体现了朝廷重视人才,求贤若渴。
B.第四句中“容台”是礼署、礼部的别称,这一句表明贡仲章很早以前就受到朝廷赏识,取得名声。
C.尾联中“渭城”指《渭城曲》,表达离别深情;“何用”则是诗人劝慰友人无须为离别而留恋感伤。
D.本诗虽言送别,但是意境开阔,情感豪迈,不见伤感,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美好祝愿。
16.诗歌的颈联颇具艺术特色,请加以赏析。
(6分)【答案】 15.D诗人“不见伤感”错,“我婴世网空投老”表现了对自己年岁已老久困世俗的悲苦。
16.①想象(虚写)友人旅途的场景,渡水时水面辽阔、风力强劲,行路时天气晴好。
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一路顺遂的祝福,又暗含他对朋友仕途顺利的祝福。
②运用比喻(象征)手法,把友人比作鹏鸟(以“鹏鸟”象征友人),“翼健”则表现了友人才华卓越,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才华的肯定。
(一点3分)二、(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①魏野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唯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注】①原州:北宋时辖境相当于今甘肃镇原及宁夏固原东部地区,属当时的边疆地区。
从事:州郡长官的佐吏。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先以身处异乡何处最易牵发个人愁绪自问,接着用孤身一人独自登上边远城楼自答。
B.颔联和颈联写塞外风光,仿佛听见声声号角,寄托了凄凉悲切的羁旅心境和无穷无尽的感慨。
高考高中诗歌鉴赏试题专题及答案 百度文库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夕次蒲类津①骆宾王二庭②归望断,万里客心愁。
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
晩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
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
龙庭但苦战,燕颔③会封侯。
莫作兰山④下,空令汉国羞。
【注】①这首诗大约写于薛仁贵兵败大非川以后,诗人随军征战到蒲类津就地宿营时有感而发。
蒲类津:渡口名,在唐庭州蒲类县,今属新疆。
②二庭:指匈奴的南庭、北庭。
③燕颔:指班超,相士认为他相貌威武,有封侯之相。
④兰山:兰皋山。
李陵投降匈奴的地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二句中的“愁”既指个人的思亲、念友、恋乡,更是对战争进展不顺而产生的忧虑之愁。
B. 三四两句以山路和河源一南一北两个典型场景表达了诗人进退维谷的矛盾。
C. 五六两句中的晚风、朔气、新月、边秋等意象,渲染了边塞悲凄、肃杀的氛围。
D. 七八两句中“通”字表现出营垒相接、声势浩大的场景,“上”字体现了战火之紧急。
(2)最后四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B(2)①用典和对比;②以班超建立功勋的威武和李陵投降匈奴的可耻形成对比;③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崇尚勇武、宁死不屈的英勇气概。
【解析】【分析】(1)B项,“表达了诗人进退维谷的矛盾”错误,从诗中来看,“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这里表现的是征人不论奔到哪里,心里始终系念着祖国家园。
故选B。
(2)“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意思是“在边疆只要奋力作战,就会像班超一样得到封侯”,这是写交战前夜诗人的情感,汉班超曾在蒲类津打过仗,在西域立下不朽的功勋,诗人渴望能出现班超式的英勇人物,克敌制胜,赢得功名利禄。
结尾“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意思是“不要作兰山下投降的李陵,平白地让大汉帝国蒙受羞辱”,这是借汉李陵战败投敌之事表示宁死不屈的气概,按《旧唐书·薛仁贵传》记载,将军郭待封尝为鄯城镇守,但为耻居薛仁贵之下,不听从薛仁贵指挥,以致贻误战机,一败涂地。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测试试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测试试题及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暑旱苦热王令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1)从本诗的尾联可以感受到诗人________的宏愿与胸襟。
(2)这首诗虚实结合的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和卢国华辛弃疾汉节东南,看驷马光华周道。
须信是七闽还有,福星来到。
庭草自生心意足,榕阴不动秋光好。
问不知何处着君侯,蓬莱岛。
还自笑,人今老;空有恨,萦怀抱。
记江湖十载,厌持旌纛。
濩落我材无所用,易除殆类无根潦。
但欲搜好语谢新词,羞琼报。
【注释】卢国华:《丽水县志》:“卢彦德,字国华。
”时任福建提刑使。
《福建通志职官志》:“卢彦德,丽水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绍熙间任。
”汉代置绣衣使者,均衣绣持节,捕逐盗贼。
宋代提刑使即为其官。
(1)作者运用哪些手法塑造卢国华的形象?请作简要分析(2)本词表现了作者的哪些情感?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竹石牧牛①并引黄庭坚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②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
戏咏。
野次③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此诗作于北宋后期党争之时。
②伯时:指李公麟。
善绘人物与马,兼工山水。
③野次:野外。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题画诗写景抒情,不加藻饰,却涉笔成趣,余味隽永。
B. 石、竹、牧童和牛,是苏轼这幅画的主要元素,个个意态如见。
C. 本诗前半写画,富有田园气息;后半写意,表达爱石爱竹之情。
D. 后四句由看画生发感想,采用递进方式表情达意,情意殷切。
(2)引言中的“戏咏”,该如何理解?请结合全诗简析。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午枕①王安石百年春梦去悠悠,不复吹箫②向此留。
野草自花还自落,鸣鸠相乳亦相酬。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最新诗歌鉴赏练习题(共十大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问题。
送郑侍御谪闽中(1)高适谪去君无恨,闽中我旧过(2)。
大都秋雁少(3),只是夜猿多。
东路云山合,南天瘴疠和。
自当逢雨露,行矣慎风波。
【注释】(1)侍御:官名,即侍御史。
负弹劾纠举不法之责。
郑侍御为高适的朋友。
谪:指官吏因过失,降职调遣到偏远的地方。
(2)闽中:就是现在的福建地区。
(3)大都:大概。
(1)诗歌的领联选取了那些意象?这些童象写出了闽中怎样的特点?(6分)(2)请简要赏析尾联在表现手法上的特点。
(5分)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问题。
青玉案[宋] 曹组碧山锦树明秋霁。
路转陡,疑无地。
忽有人家临曲水。
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
凄凉只恐乡心起。
凤楼远、回头谩①凝睇。
何处今宵孤馆里。
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注】①谩:徒然、空自。
(1)上片后四句写景,包含了词人哪些丰富而微妙的情感变化?试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说明。
(3 分)(2)词人为什么说“凄凉只恐乡心起”?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
(4分)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刘禹锡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裁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1)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
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2)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5 分)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一(2)题。
(11分)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①阅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分)(2)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五、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高中诗歌鉴赏试题最新高考试题精选 百度文库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东西船行(宋)李浩东船得风帆席高,千里瞬息轻鸿毛西船见笑苦迟钝,汘流襻折百张篙明日风翻波浪异,西笑东船却如此。
东西相笑无已时,我但行藏①任天理【注】①《论语》载:“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行藏”一词,后来指行迹、出处。
(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诗歌首联写东船因为遇到顺风,扬帆前进,瞬息千里,舟行轻快,仿佛风送鸿毛。
B. 颔联写西船的篙师一边讥笑东船一边辛苦撑船,汗流浃背,甚至折断了许多船篙。
C. 诗歌颈联写第二天风向转变,波涛流势也随之変化,西船因处于顺境又讥笑东船。
D. 这首宋诗主要运用对比方法,语言平白如话,通俗易懂,质朴无华却引人深思。
(2)这首宋诗蕴含哲理,启迪人生,请分析其带给人的哲理启迪。
【答案】(1)B(2)①人生不会总是处于顺境或者逆境。
处顺境不可自骄,处逆境不必自馁。
②遇到顺境,洋洋自得讥笑他人,一旦困境来临,其下场比平时处于逆境者更惨。
③操纵的主动权应在自己手中,无论处境顺利与否,顺其自然,便能怡然自适。
【解析】【分析】(1)B项,“颔联写西船的篙师一边讥笑东船一边辛苦撑船”分析错误,颔联“西船见笑苦迟钝,汘流襻折百张篙”意为“却笑那西去的船夫,汗流如雨,不知撑折了多少竹篙”,联系首联“东船得风帆席高”,即“东行的船遇到顺风,帆席高挂”,上下对比理解,答案应是东行的船只笑那西去的船。
故选B。
(2)首联“东船得风帆席高,千里瞬息轻鸿毛”表现出遇到顺风,扬帆前进,瞬息千里,舟行轻快的状态;颔联“西船见笑苦迟钝,汘流襻折百张篙”,展现出逆风行使的船只,艰难而上,辛苦撑船,汗流浃背,甚至折断了许多船篙。
顺风,逆风好比人生的顺境与逆境。
颈联“明日风翻波浪异,西笑东船却如此。
”第二天风向转变,波涛流势也随之変化,西船因处于顺境又讥笑东船。
这就好比人生的境遇,否极泰来,没有永远的一帆风顺,也无永远的坎坷迷茫,重要的是不管处于人生何种境地都要“我但行藏任天理”,保持怡然自适的姿态,不要嘲笑他人遭遇。
高考高中诗歌鉴赏试题专题及答案 百度文库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从军行[隋]明余庆①三边烽乱惊,十万且横行。
风卷常山阵②,笳③喧细柳营。
剑花寒不落,弓月晓逾明。
会取淮南地,持作朔方城④。
[注]①明余庆(约公元588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平原鬲人,明克让之子。
生卒年均不祥,约陈末隋初间在世。
②常山阵:兵法上将首尾呼应的一种排兵布阵之法称为常山阵。
③笳:胡笳军乐,隋军中也用,主要用来助攻,提振士气。
④朔方城:汉武帝时,汉军曾攻占淮南一带,为纪念胜利在当地建胜利之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边庭紧急,烽火四起,敌人来势汹汹,十万隋军奔赴边疆,浩浩荡荡,威武雄壮。
B. 颔联写隋军摆出“常山阵”,以风卷残云之势打败来犯之敌,军营中响起了胜利的笳声。
C. 颈联运用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表现隋军战士不畏严寒、彻夜未眠地守卫边关的战斗精神。
D. 尾联巧用典故,想象隋军也能像当年汉军攻取淮南那样所向披靡,并且建立纪念胜利之城。
(2)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B(2)①表现隋军军容强盛、军纪严明及战士们保家卫国的英勇无畏的壮志豪情。
从“十万且横行”“风卷常山阵”“笳喧细柳营”“剑花寒不落”等描写,可见其雄浑气势和战斗精神。
②尾联用典抒情,希望隋军能够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
诗人想象着像当年汉军攻取淮南一样,取胜之后建立一座纪念胜利的“朔方之城”。
③全诗格调昂扬向上,表现了作为大一统帝国隋朝的边塞诗的“大国之气”“强国之音”。
【解析】【分析】(1)B项,“打败来犯之敌”“军营中响起了胜利的笳声”错。
颔联描述的是隋军同仇敌忾,奋力抗击敌人的壮烈场面,悲壮雄浑的胡笳军乐如同当年细柳营中的军乐一样响起。
故选B项。
(2)诗歌注释说“朔方城:汉武帝时,汉军曾攻占淮南一带,为纪念胜利在当地建胜利之城。
“会取淮南地,持作朔方城”,这就暗示了诗歌的第一个情感,诗人想象着像当年汉军攻取淮南一样,取胜之后建立一座纪念胜利的“朔方之城”,表现隋军军容强盛、军纪严明及战士们保家卫国的英勇无畏的壮志豪情。
新高三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新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渡江云①周邦彦晴岚②低楚甸,暖回雁翼,阵势起平沙。
骤惊春在眼,借问何时,委曲③到山家。
涂香晕色,盛粉饰、争作妍华。
千万丝、陌头杨柳,渐渐可藏鸦。
堪嗟。
清江东注,画舸西流,指长安日下④。
愁宴阑、风翻旗尾⑤,潮溅乌纱。
今宵正对初弦月,傍水驿、深舣蒹葭。
沉恨处,时时自剔灯花。
【注】①宋哲宗执政,新党因政治局势的改变而被重新起用,周邦彦被召回汴京,途径荆州时作了此词。
②晴岚:晴日山中的雾气。
③委曲:曲折延伸。
④指长安日下:是指向北宋王朝的都城——汴京。
⑤旗尾:象征着党派和官禄。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A.“晴岚”三句选取了晴日山中薄雾铺满大地、雁阵起飞的景象,形象地传达出春回大地的信息。
B.“骤惊春在眼”句承前而来,写词人看到大雁北飞骤然意识到春天已经来到,“借问”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C.“千万”两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千丝万缕的杨柳已吐新绿是实写,柳条渐抽渐长可藏遮栖鸦是虚写。
D.词的上片写春回大地的景色,下片写进京途中的所见所感,上下两片采用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表情达意。
(2)本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同耿拾遗春中题第四郎新修书院卢纶得接西园会,多因野性同。
引藤连树影,移石间花丛。
学就晨昏外,欢生礼乐中。
春游随墨客,夜宿伴潜公。
散帙灯惊燕,开帘月带风。
朝朝在门下,自与五侯通。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卢纶的这首诗,客观上反映了中唐时我国早期书院春天生活的基本情景。
B.诗人能参加西园会,主要是因为与其他人一样有追求自由不驯顺的性情。
C.诗人运用了对偶、典故、写景等手法从多角度题写这所新修书院的生活。
D.诗人在末句表达了参加书院聚会的愿望,体现了卢纶读书交游的功利性。
(2)结合全诗内容,概括一下诗中反映那时书院的特点。
3.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春夜喜雨》唐代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A. 李白B. 王维C. 杜甫D. 白居易答案:C2. 诗中“润物细无声”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A. 拟人B. 比喻C. 夸张D. 排比答案:A3. “花重锦官城”中的“花重”是什么意思?A. 花朵很重B. 花朵繁多C. 花朵颜色深D. 花朵盛开答案:B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4-6题。
《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 这首诗的作者王之涣是哪个朝代的?A. 唐代B. 宋代C. 元代D. 明代答案:A5. “白日依山尽”中的“白日”指的是什么?A. 太阳B. 白色的日历C. 白天D. 雪答案:A6.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A. 爱情B. 友情C. 人生哲理D. 自然风光答案:C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7-9题。
《静夜思》唐代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7.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A. 李白B. 杜甫C. 王之涣D. 王维答案:A8.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是”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A. 怀疑B. 惊讶C. 疑惑D. 好奇答案:B9. 这首诗中“思故乡”的“思”字是什么意思?A. 想念B. 思考C. 思念D. 思考答案:C。
高考高中诗歌鉴赏试题专题及答案百度文库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寄岑参(节选)①杜甫出门复入门,两脚但如旧。
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
沉吟坐西轩,饭食错昏昼。
寸步曲江头,难为一相就。
吁嗟乎苍生,稼穑不可救。
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
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岑生多新诗,性亦嗜醇酎。
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注】①天宝十三年秋,长安一代“霖雨积六十余日”,关中大饥,农田淹没,“稼穑不可救”,诗正作于此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标题中的“九日”指九月九日,即重阳节,诗歌中的“东篱菊”“醇酎”“黄金花”等意象紧扣时令特点,但是又因霖雨积日而无法花满衣袖,写出了诗人心中的失望。
B. 诗歌前四句中,“出门复入门”运用了细节描写,写出了诗人急切又无奈的心理;“思君令人瘦”句与“为伊消得人憔悴”相似,以形貌肖像的变化表现诗人思念情深。
C. 第五至八句中,前两句写出诗人独坐家中心绪纷乱,饭食颠倒的生活状况;“寸步曲江头”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极言距离之短,却无法到曲江相见友人。
D. 九至十二句中,诗人由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推己及人,表达了对百姓苍生的同情和感叹,体现了杜甫关心劳动人民疾苦的情怀。
(2)诗歌中“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句围绕“雨”写景抒情,相当巧妙,请简要分析。
【答案】(1)D(2)①运用了夸张和虚实结合(想象)的手法,写出了眼前雨水之大,想象中高山仿佛要被雨水冲走,变成一片汪洋。
②借写雨表达了对友人深切的思念、对百姓生活的关切,对唐王朝命运的忧虑。
【解析】【分析】(1)D项,“九至十二句中,诗人由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推己及人,表达了对百姓苍生的同情和感叹,体现了杜甫关心劳动人民疾苦的情怀”中“九至十二句中,诗人由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推己及人”赏析有误。
九至十二句“吁嗟乎苍生,稼穑不可救。
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意思是“唉,可怜!那些受苦受难的老百姓,被水淹毁的庄稼是无可挽救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与颜钱塘①登樟亭望潮作[唐] 孟浩然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②。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③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注释:①颜钱塘:钱塘令颜某,名不详。
②鸣弦暂辍弹:此句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父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
③渤澥:渤海的古称。
(1)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A. 律诗B. 小令C. 古体诗D. 曲子词(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百里闻雷震”写未见江潮,先闻其声。
潮声巨大如雷鸣,并且震动百里,渲染出江潮的磅礴气势。
B. “鸣弦暂辍弹”写善理政的县令被江潮吸引而暂停公务前往观潮,从侧面烘托出了江潮的声势巨大。
C.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写县衙门内一个接一个涌出,急速赶到江岸上观潮,进一步渲染气氛。
D. 最后“惊涛来似雪”,表现惊涛骇浪排空而来;“一坐凛生寒”写观潮人因潮水汹涌而感到阵阵寒冷。
(3)“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两句颇受好评,请对这一联加以赏析。
【答案】(1)A(2)D(3)红日高照,秋云高远,水天相连,大海无边无际。
诗人并不直接写潮,而是用日光、秋云、天空、大海相烘托,展现江潮远远而来、铺天盖地的壮观景象,充分表现出大潮澎湃动荡的伟力。
【解析】【分析】(1)结合诗句内容“弹”“观”“宽”“寒”等分析,本诗属于律诗。
律诗通常押平声韵,而且必须按韵书中的字押韵。
故选A。
(2)D项,“写观潮人因潮水汹涌而感到阵阵寒冷”错误。
“一坐凛生寒”是又一次衬托,用满座观潮人吓得胆颤心寒,再次对钱江潮这宇宙的奇观进行热烈的赞颂。
故选D。
(3)作答本题,先要描述这两句话的内容,然后加以赏析。
日光、秋云、天空、大海,景象壮观,不是直接写潮,而是写江潮的背景,以海天的壮阔有力地衬托了江潮的壮观,表现出钱塘潮澎湃动荡的伟力。
故答案为:⑴A;⑵D;⑶红日高照,秋云高远,水天相连,浩瀚大海无边无际。
诗人并不直接写潮,而是用日光、秋云、天空、大海相烘托,展现江潮远远而来、铺天盖地的壮观景象,充分表现出大潮澎湃动荡的伟力。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的体裁特点,重在对相关知识的掌握。
《唐诗三百首》的编者把诗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又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古诗、律诗、绝句又各分为五言、七言.这是一种分法.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还有很少见的六言诗.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为五言、七言两类。
⑵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⑶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
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的意思是红日高照,秋云高远,水天相连,浩瀚的大海无边无际。
作者用日光、秋云、天空、大海烘托潮水,表现出大潮澎湃动荡的伟力。
2.阅读四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云郑准片片飞来静又闲,楼头江上复山前。
飘零尽日不归去,点破清光万里天。
云来鹄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岭上云白居易岭上白云朝未散,田中青麦旱将枯。
自生自灭成何事,能逐东风作雨无?云郭震聚散虚空去复还,野人闲处倚筇看。
不知身是无根物,蔽月遮星作万端。
(1)请从四首诗中指出感情倾向不同的一项()A. 《云》郑准B. 《云》来鹄C. 《岭上云》白居易D. 《云》郭震(2)请述评第二首来鹄《云》“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两句。
【答案】(1)A(2)答案示例:田间禾苗枯焦得奄奄一息,然而它却优哉游哉,无所用心,变幻出与人间痛痒无关的奇峰模样。
作者同情、关心困于久旱的农民,对着美妙的云彩毫无赏心,心焦如焚。
/作者借云反讽不关心民间疾苦的统治者,指责他们故作姿态,不能造福一方百姓。
/作者借云反讽生活中口惠而实不至的人,指责他们徒托空言,令人失望。
【解析】【分析】(1)①郑准的《云》,写出了云舒缓悠闲的姿态,自由轻盈的白云,一天到晚的在天上飘来飘去不会回家,一旦被太阳穿透,就会照亮万里的天空,让人过目不忘忘;②来鹄的《云》,描写了高高在上,悠闲容与,化作奇峰在自我欣赏的云朵,与干枯的禾苗亟待降雨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借云反讽不关心民间疾苦的统治者,指责他们故作姿态,不能造福一方百姓;③白居易的《岭上云》,诗中作者希望白云化作甘霖,大济苍生,表现出诗人暮年不忘兼济天下的思想。
④郭震的《云》,诗人轻蔑地哂笑云彩,不知道自己是飘浮无根的东西,借浮云蔽月遮星这一形象,来讽刺社会上那些为所欲为、横行霸道而无自知之明的人。
综合四首诗的情感倾向可以明确答案:郑准的《云》写的是自然界的云,而其他三首均有其讽刺和象征意义。
故选A。
(2)“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意思是“一边大片旱苗行将枯死,亟盼甘霖,一边的云却是高高在上,悠闲容与,化作奇峰在自我欣赏”,诗中“云”的形象,既具有自然界中夏云的特点,又概括了社会生活中某一类人的特征;那千变万化,似乎给人们以洒降甘霖希望的云,其实根本就无心解救干枯的旱苗;当人们焦急地盼它降雨时,它却“悠悠闲处作奇峰”。
不言而喻,这正是旧时代那些看来可以“解民倒悬”,实际上“不问苍生”的权势者的尊容;在跌宕有致的对比描写中,诗人给云的形象添上了画龙点睛的一笔,把憎厌如此夏云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故答案为:⑴A;⑵答案示例:田间禾苗枯焦得奄奄一息,然而它却优哉游哉,无所用心,变幻出与人间痛痒无关的奇峰模样。
作者同情、关心困于久旱的农民,对着美妙的云彩毫无赏心,心焦如焚。
/作者借云反讽不关心民间疾苦的统治者,指责他们故作姿态,不能造福一方百姓。
/作者借云反讽生活中口惠而实不至的人,指责他们徒托空言,令人失望。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以选择的题型考查,内容涉及量很大,需要考生分析四首诗的情感。
赏析诗歌情感,一般需要通读全诗,首先关注标题和注释,然后抓住诗中人、事、景等情感的载体,发掘诗歌背后蕴涵的情感,整体了解诗人大概的情感意图。
⑵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要求,本题要求“请述评第二首来鹄《云》‘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两句”;然后熟读全诗,试着翻译诗句,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作者的情感以及诗中体现的艺术手法等。
作答本题的关键是能准确理解诗中所描写的“云”的形象,进而由“云”去联想,去思索。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海棠(唐)郑谷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
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
莫愁①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
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
菩萨蛮(唐•五代)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注释】①莫愁:古代美丽女子的代称。
(1)郑谷诗的颔联抓住了海棠在________时秾丽的颜色和娇娆的形态。
(2)郑诗写“莫愁粉黛临窗懒”,温庭筠词写“懒起画蛾眉”,两诗都写到人物之“懒”,作用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新著雨、花待放(2)①本诗写莫愁的懒是表现她临窗欣赏海棠入迷,所以忘记梳妆,从侧面表现出海棠的娇艳美丽,用女子来衬托海棠,能更加突出海棠的形象特征。
②温诗中的“懒”是一种慵懒,表现女子美貌如花却无人相伴、无人赏识的孤寂,是正面描写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1)首先圈出颔联,即“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然后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即海棠花最秾丽是在刚刚著雨之时,最妖娆在要开的时候,由此可见,海棠最美最动人之处就在于含苞待放之时。
海棠花蕾“新著雨”而又在“欲开时”,色泽分外鲜红艳丽,看上去有如少女含羞时的红晕,娇娆而妩媚。
海棠显得别具一番风韵,显得异常之美。
(2)首先看郑诗,“莫愁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那美丽勤劳的莫愁女为欣赏海棠的娇艳竟懒于梳妆,善画海棠的画家梁广也为海棠的娇美所吸引而迟迟不动笔,不肯轻易点染,唯恐描画不出海棠的丰姿神韵。
海棠的美丽和风韵也就可想而知,真所谓,尽得风流。
此处写美人、梁广其实是为了侧面衬托海棠的特点。
然后再看温词,“懒起画蛾眉”,意思是“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此处的“懒”是“慵懒”,这是直接描写美人的情态,从词中来看,美人美貌如花却无人相伴、无人赏识,故“起”是“慵懒”,“画蛾眉”也是慵懒,这是正面描写人物形象。
故答案为:⑴新著雨、花待放⑵①本诗写莫愁的懒是表现她临窗欣赏海棠入迷,所以忘记梳妆,从侧面表现出海棠的娇艳美丽,用女子来衬托海棠,能更加突出海棠的形象特征。
②温诗中的“懒”是一种慵懒,表现女子美貌如花却无人相伴、无人赏识的孤寂,是正面描写人物形象。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句与把握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此类题要求考生结合诗歌中对人物形象的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把握其性格、情感、心理等形象特征。
本题中颔联抓住了海棠颜色和形态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⑵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与鉴赏诗歌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做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诗歌所表现的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深层内涵。
对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感情,我们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对诗歌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
此题形式是比较诗歌题不同处,可以考虑手法,情感态度方面。
4.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①(其三)姜夔黄帽②传呼睡不成,投篙细细激流冰。
分明旧泊江南岸,舟尾春风飐客灯。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五)姜夔三生定是陆天随③,只向吴松作客归。
已拚新年舟上过,倩④人和雪洗征衣。
【注释】①光宗绍熙二年冬,诗人访范成大,除夕乘舟归苕溪,途中写了一组诗,共十首。
②黄帽:即俗称艄公,汉代称为“黄头郎”。
③陆天随:唐代陆龟蒙号天随子,隐居不仕,常携带书、茶具灶、钓具,乘舟浪迹江湖。
④倩:请。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其三前两句从听觉入手,舟人连夜行舟,传呼不已,船篙击打流冰,发出响声。
B. “舟尾春风飐客灯”与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江春入旧年”都写了水上的春意。
C. 其五“倩人和雪洗征衣”是请人用雪洗去曾经征战疆场的衣上的风尘,画面生动。
D. 两首诗歌的前两句都点题:其三写“黄帽”暗点“归”,其五第二句“归”字点题。
(2)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1)C(2)①悠然之情。
其三中最后一句,旧年未尽,湖上却已春意盎然,蕴含了作者内心的悠然之意;其五结句画面生动、情趣盎然,一种悠然之趣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