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古代政区演变与中国自然环境、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中国文化发展、历史地名之间的关系

合集下载

谭其骧历史地理十讲

谭其骧历史地理十讲

这一讲主要对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谭其骧指出,随着科 技手段的不断更新和学术研究的深入,历史地理学将会在多个领域得到更广泛的 应用和发展。他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和展望,例如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合 作、深入研究一些热点问题等。
第八讲:编著《中国历史地图集》的几点体会与使用方法
这一讲主要介绍了编著《中国历史地图集》的几点体会和使用方法。谭其骧 指出,《中国历史地图集》是历史地理学的重要工具之一,它可以帮助研究者更 好地理解历史时期的疆域、政区等地理信息。他还介绍了如何使用《中国历史地 图集》进行研究和教学工作。
谭先生分析了中国历史上的经济区域和交通情况。他指出,中国历史上的经 济区域主要分为南方、北方和西部三个部分,而交通则主要依靠河流和陆路。谭 先生还强调了经济区域和交通在历史上的重要性,例如:对于国家的经济和文化 交流、军事策略的制定等方面的影响。
阅读感受
《谭其骧历史地理十讲》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历史地理著作,作者谭其骧先生 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这本书以讲座的形式,从多个方面 深入浅出地诠释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精髓,对于我这样的历史地理学门外汉来说, 既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又激发了我对历史地理学的浓厚兴趣。
内容摘要
第三讲到第十讲,谭其骧先生分别选取了中国历史上的十个重要地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 些问题包括:黄河的变迁、长江的源流、海岸的变迁、沙漠的形成、佛教的传播、民族的迁徙、 都市的兴衰、文化的传播、自然环境的变迁等。他对每个问题的研究都深入细致,引用了大量的 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资料,分析了这些问题的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揭示了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 变化规律。 《谭其骧历史地理十讲》这本书是一部重要的历史地理学著作,它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和深入的研 究。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了解到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历程、研究方法和重要问题,也可以领 略到谭其骧先生的学术思想和卓越成就。这本书对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者和爱好者来说是一本不 可或缺的经典著作。

中国历史地理蓝勇版课后题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中国历史地理蓝勇版课后题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中国历史地理名词解释and简答【沿革地理】记述并考证历史时期疆域和政区等的沿袭与变革的领域,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前身。

沿即沿袭,革即变革,沿革地理主要研究历代疆域、政区制度、地方名称和方位、水道名称和流经的沿袭和变革。

沿革地理在我国有古老的传统,作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发展到清代乾嘉时成为一门显学,出现钱大昕、王鸣盛、赵翼等名家,清末杨守敬则是传统沿革地理学的集大成者,其主编的《历代舆地图》代表了二千年来沿革地理的最后终结。

第一章历史时期中国的气候变迁1.简述近1万年来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大势(可参考名词解释)概括起来可以说是四暖四冷,即划分为四个温暖时期与四个寒冷时期:温暖期:1、第一个温暖期是距今8000年——前11世纪全新世大暖期,又称大西洋期(8000-5000)因为距今5000年左右有一个由温暖逐渐转向相对寒冷时期。

2、前770年——公元初年,春秋战国秦汉3、公元600——1000年,隋唐时代4、公元1200——1300年,元朝初期寒冷期:1、公元前1000年——前850年,周代初期2、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3、公元1000——1200年,南宋时代4、公元1400——1900年,明清宇宙期从第四纪冰后期以来的全新世的这一万多年来,相对于冰川期,地球上气候总的来看是温暖的。

具体在这个一万年中,气候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方面,即幅度的波动现象。

一方面,温暖期愈来愈短,温暖程度也愈来愈低;从气象的另一要素湿度上,这一万年来的主要表现为降水日趋减少,气候的干燥性加强。

2.举例说明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两次气候温暖期, 中唐以后中原王朝失去西域的控制权, 也是与气候变化分不开的。

事实上, 隋唐温暖期于中唐后结束。

我们后来的研究证明, 中唐后期的较寒冷阶段是短暂的, 大约维持了一年。

然而, 就是这样一个短期的寒冷事件, 对中原势力退出西域起了决定性作用。

两次气候温暖期, 即两汉温暖和隋唐温暖期, 对应于强大的中原王朝, 这种王朝, 至少在其前期将它的势力范围有效地伸展到了中国的西域及中亚。

中国古代的地理和环境变迁

中国古代的地理和环境变迁

中国古代的地理和环境变迁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古国,经历了许多地理和环境变迁的过程。

这些变迁不仅塑造了中国的地貌与自然环境,也对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的地理和环境变迁,并分析其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演进的影响。

一、地理变迁中国地理变迁主要包括土地的形态、地域的变化以及河流的迁移等方面。

首先,中国地理的变迁与板块构造和地壳运动密切相关。

长期以来,中国位于多个板块的交汇处,地壳运动频繁,导致了中国地图的变化。

例如,1700年以前,中国的东北边界原本位于今俄罗斯远东地区,而华南珠江三角洲等地则未经剧烈拓展。

然而,随着地壳运动的推进,中国的版图逐渐形成,与周边地区融为一体。

其次,河流是中国地理变迁中的重要因素。

中国拥有众多重要的河流,如黄河、长江、珠江等,这些河流对中国古代的社会和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然而,由于河流流域的地质变化,河流的流向和位置也发生了变化。

例如,黄河是中国最重要的河流之一,但在历史长河中,其流域位置曾多次发生变化,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也造成了灾害和人口迁移。

二、环境变迁中国古代的环境变迁主要包括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等方面。

首先要提及的是气候变化。

中国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长期以来经历了多次气候变迁。

例如,东汉末年至南北朝时期,中国经历了一段寒冷、干燥的气候时期,导致大面积的荒漠化和农业减产,对中国古代政权的更迭和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

其次是自然灾害。

中国古代经常遭受洪水、地震、风暴等自然灾害的侵袭。

这些灾害不仅给人民带来了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也对农业生产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例如,长江流域的洪水频发,不仅威胁到人民的安全,也导致了土地沉淀和农田的退化。

最后,人类活动也对中国古代的环境产生了深刻影响。

在古代,中国人民的开荒、农耕、矿产开采等活动大量消耗了土地和资源,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尤其是在中原地区,长期的农耕活动使得土地退化严重,资源匮乏。

中国的历史地理与地名演变

中国的历史地理与地名演变

中国的历史地理与地名演变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古国,其地理环境和地名演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底蕴。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历史地理与地名的演变过程,以及它们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一、中国的历史地理演变1. 古代中国的疆域分布古代中国包括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等。

其中,黄河流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地区,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

长江流域作为中国经济和文化中心的核心地区,一直以来都占据着重要地位。

西南地区多山地,水网密布,自古以来与中原地区有着密切的交流。

西北地区属于中国的边疆地区,这里既有着壮丽的自然风光,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

东北地区地处辽河流域,与满洲文化渊源深厚。

2. 自然环境的影响中国辽阔的土地和多样的气候带来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

同时,这些自然环境也对人类的生活和活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例如,黄河的泛滥给华夏先民带来了灾难,也催生了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展。

长江流域的湿润气候和肥沃的土地为农业的繁荣提供了条件。

高山和河流交错的西南地区则培育了独特的地方文化和生态系统。

丰富多样的自然环境成为中国历史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的地名演变1. 重要城市的地名演变中国历史上的许多重要城市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地名演变过程。

以首都北京为例,它的古名为蓟、蓟州,在元代更名为大都,明朝改为北京。

这个演变过程既反映了统治者更迭的历史变迁,也体现了中国历史地理的变化。

类似的演变还可以看到在南京、西安、成都等城市的地名变化中。

2. 地名的文化内涵中国的地名同时承载着文化和历史的内涵。

大部分地名都与历史事件、地理特征、民间传说等有着紧密的联系。

例如,泰山、黄山等山名都与中国古代的崇拜山水的文化传统相关。

而一些古村落如凤凰古城、周庄等的地名则反映了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积淀。

通过研究中国的地名,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内涵。

三、中国历史地理与地名的保护与传承1. 历史地理的保护中国各级政府一直致力于历史地理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与地理环境

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与地理环境

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与地理环境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地理环境,这两者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

本文将以时间顺序为基础,介绍中国古代历史地理的演变和地理环境的特点。

一、夏商周时期的历史地理与地理环境夏商周是中国古代历史的早期阶段,这一时期的历史地理与地理环境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1. 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它的兴起标志着中国古代历史的开始。

夏朝的历史地理范围主要在黄河流域,包括今天的河南、陕西、山西等省区。

2.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商朝是夏朝的后继者,它的兴起使中国进入了青铜时代。

商朝的历史地理范围位于黄河下游,主要在今天的河南、山东等地区。

3. 周朝(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周朝是商朝的推翻者,它的兴起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封建社会阶段。

周朝的历史地理范围包括了黄河流域中下游和长江流域,覆盖了今天的陕西、河南、湖北、湖南等省区。

二、秦汉时期的历史地理与地理环境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在历史地理与地理环境方面也有许多特点。

1.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它的建立导致了中国历史的周期性分裂与统一。

秦朝的历史地理范围涵盖了大部分中国的中原地区和北方草原。

2. 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它在历史地理与地理环境方面有着广泛的影响。

汉朝的历史地理范围较秦朝更加广阔,囊括了中原地区、东南沿海、西南边疆和北方草原等地区。

三、唐宋元时期的历史地理与地理环境唐宋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中世纪时期,这一时期的历史地理与地理环境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

1. 唐朝(618年-907年)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朝代,它的历史地理范围较前几个时期更加广阔。

唐朝的版图包括了中原地区、西北边疆、西南地区以及东北地区的一部分。

中国历史上的地理演变和文化流变是什么

中国历史上的地理演变和文化流变是什么

中国历史上的地理演变和文化流变是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地理和文化都发生过巨大的演变与变化。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历史上的地理演变和文化流变是什么。

1. 古代地理演变在中国古代时期,地理演变是十分显著的。

早时的中国可归为“中原文明”,以黄河为中心,向东南延伸。

由于黄河的泥沙淤积,使得其逐渐改变了水流方向,向北运河。

这个过程中,中国的中心由黄河流域转向了长江流域。

这也意味着文化和政治的中心由中原地区逐渐转移到了江南地区。

2. 文化流变中国的文化流变十分丰富多彩。

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中,数百个民族和国家相继兴起并消亡,形成了辉煌的历史文化。

历史上古代上古时期随着气候变化和文化交流,中国出现了神话时代和禅道教的雏形;封建时期的诸侯争霸、昭明太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渐渐成熟,丰富了中国的儒家传统文化;中世纪的黄山、九寨沟等名胜,为中国文化增色不少。

此外,由于对朝鲜、日本、越南、波斯等国家的接触,中国也吸收了不少外来文化,如佛教、伊斯兰教等。

3. 文化传承中国的文化传承可以说是始终延续不断,且不乏变化。

早在封建时期,封建王朝制度的建立就为中国文化传承奠定了基础。

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文化传承中,以明清时期为最为重要的时期,尤其是明初的文化成就,为后人所传承,影响至今。

同时,中华文化对于周边国家的文化也有重要影响,其影响力早在鸦片战争以前就已经传至韩、日等国。

4. 地理变化对文化的影响中国的地理变化对其文化变迁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在古代,黄河的改道、长江的流经,不但改变了中国的地理形态,也影响了文化和政治中心的转移。

中国各地之间的地理环境也会影响其文化,如气候、自然环境和地形等。

以西藏为例,其高海拔的自然环境,对于其宗教和文化传统影响甚大,使得西藏文化成为了独特的一种文化载体。

总结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地理演变还是文化流变,都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不可否认的是,地理环境不仅对古代中国的形态变化产生影响,同时也为中华文明的五千年进程贡献了无穷无尽的资源,为后代人的成长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而文化流变则为中国的各个阶段增添了独特的文化符号。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中文名称中国历史地理学英文名称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课程类别必修课开课单位适用专业总学时72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中国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一门基础必修课,主要讲授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迁,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关系的科学,并培养学生尽全时空、人地互动的理念。

三、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本课程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以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为学科核心,从人地与时空角度研究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不仅为历史教学提供空间舞台的支持,而且在复原过去各个时间断面的空间分布演变规律基础上从唯物主义角度讨论历史现象的环境成因机理,为历史现象寻求原动的起始因素,对于我们深化中国历史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课程的教学目的本课程为历史系必修课,其它专业学生可以作为非学位课程选修。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全面透彻地了解中国历史地理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方法,使学生对中国历史地理有用于世的作用有一个清晰化的认识,并能掌握一定程度的识图能力,并结合学生的考古学的知识,利用丰富的地理学、历史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历史学和地理学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撰写出一定程度的历史地理学专业的文章,达到历史学学士应具有的专业水平。

其教学的具体目标如下:(一)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和原始材料的学习,要求对学科性质、归属有认识,了解主要的历史地理文献,特别是阅读部分古代地理文献。

(二)对历史自然地理的气候变化和人文地理中的政区沿革要重点掌握,然后对历史植被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和历史文化地理重点学习。

(三)对一些重要的历史地理名词要掌握。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在实际讲授中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并以多媒体和网络为辅助教学手段。

五、课程内容导言(2学时)教学目的本章主要学习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现状。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理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了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认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中国古代历史地理

中国古代历史地理

中国古代历史地理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话题,涉及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地理特征、地区划分、地理环境对人文社会的影响等方面。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和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对中国古代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古代中国的地理分区、各个时期的地理特征以及地理环境对古代中国的影响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历史地理。

一、古代中国的地理分区古代中国的地理分区主要有北方和南方之分。

北方地区主要包括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以北的广袤平原,其地理特征是干燥寒冷、土地肥沃,适宜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南方地区则以长江流域以南和珠江流域为主,其地理特征是湿润多雨、山脉起伏,适宜种植水稻和茶叶等作物。

二、古代中国各个时期的地理特征1.夏商周时期:夏、商、周三代的地理特征主要表现为黄河流域的中原平原以及长江流域的江南地区。

这两个地区在古代中国早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各个地区的地理特征变得更加突出。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仍然是主要的政治中心,然而,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使得各个小国的地理特征具有了更多的差异性。

例如,战国时期的齐国地处山东半岛,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齐国发展出独特的文化和政治体制。

3.秦汉时期:秦朝统一六国后,中国进入了中央集权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地理特征表现为以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为基础的中原平原的统治地位更加突出,西北地区的丝绸之路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通道。

4.唐宋元明清时期:这一时期的地理特征主要表现为南方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开始超过北方地区。

南方富庶的水稻种植和海上贸易使得南方地区的城市发展迅速,而北方的黄河流域则经历了多次的洪灾和黄河改道,导致农业生产和人口减少。

三、地理环境对古代中国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地理环境对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中国的地理多样性为不同地区的特色发展提供了可能。

例如,北方地区适宜畜牧业的发展,而南方地区适宜农业的发展,形成了中国古代经济的两大支柱。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一、第四纪气候变化与人类产生第四纪冰期的出现和消失必然会引起地球表面植物界和动物界的变化。

新生代第四纪气候变化引起部分地区森林面积缩小,是迫使猿从树栖生活转向草原、灌丛生活而直立行走的重要条件,自然是使这些猿类空出前肢,促进手的进化以及而后的劳动的先决条件。

二、冰后期的环境与新石器时代文化繁荣第四纪在距今1万年左右进入全新时期,这个时期是在经历了一个第四纪第四次冰期(大理冰期)后的一个间冰期,气候日趋转暖,也称冰后期。

众多事实证明,距今8000年至5000年的中国大陆与世界其他地区一样都是处于一个十分温暖湿润的时期,这给中国新石器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大暖期湿润的气候环境,特别有利于古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大暖期的鼎盛阶段(距今7200年至6000年),古代人类文化飞速发展,这在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马家兵文化、渭河流域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前期和半破类型都有十分明显的表现。

人地机理是:新石器文化是一种原始农耕文化,它是从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的采集狩猎过度到农业、采集、狩猎并进行的阶段。

气候的转暖自然有利于各个地区旱地农作物生长,也有利于人类原始耕作。

这便是新石器文化繁荣的环境背景。

三、黄河文明产生的气候机理距今5000至4000年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黄河文明,并不是黄河中下游的人们比其他地区的人更加聪明,而是其他地理环境的气候、土壤、地貌条件所决定的。

虽然全球气候走出最适期,气候转向干燥,大陆度增大,但东亚大陆当时的湿润还是比现在高。

就黄河中下游地区讲,气候普遍比现在湿润。

气候的湿润为农作物更好生长创造了条件,自然灾害频率低,为农业耕作稳定奠定了基础。

黄河流域的土壤和植被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黄壤、壤土和下土坟垆粘着性不强,疏松柔和,在生产工具不发达的夏商时代,最易于耕作。

森林分布比现在多,这一切都为黄河中下游农业的发展使人们有更多的交流的必要,文字便出现了:经济的发展使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求得精神的寄托,也有大量时间和财力去投入,大型礼仪建筑出现了;经济的发展为金属冶炼和加工创造了基础。

中国历史地理笔记

中国历史地理笔记

中国历史地理笔记
中国历史地理是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地理环境和现象,包括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环境,以及人口、城市、交通、农业、文化等人文环境。

以下是关于中国历史地理的一些笔记:自然环境变化:中国历史上的自然环境经历了多次变化,包括气候变化、地貌变化和自然灾害等。

这些变化对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口迁移: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包括战争移民、灾荒移民和经济发展移民等。

这些人口迁移对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城市发展: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早期的城邑、封建国家的都城和现代的城市等。

这些城市不仅是政治和经济中心,也是文化和交通中心。

交通地理:中国历史上的交通地理发展非常早,包括陆路和水路交通。

中国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是著名的国际交通路线,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农业地理:中国历史上的农业地理非常丰富,包括各种农作物和耕作方式。

中国的农业地理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化地理: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地理非常多元,包括各种文化区域和民族。

中国的文化地理对中国的文化多样性和民族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中国历史地理是一个非常丰富的研究领域,不仅有助于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有助于了解中国的现在和未来。

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与国土变迁

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与国土变迁

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与国土变迁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经过漫长的岁月发展演变,古代中国的历史地理与国土变迁早已成为研究的热门话题。

通过对古代中国历史的回顾与分析,我们可以见证中国的疆域范围及其变迁的过程,以及这些变迁对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夏、商、西周时期的地理状况在中国的古代史中,夏、商、西周是先秦时期的重要朝代。

据传夏朝建立于公元前21世纪,首都位于中原地区的河南、陕西一带。

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统治地位,但首都则转移至黄河流域的河南一带。

西周时期,首都再度南迁至长安(今天的陕西西安)。

这一时期的中国国土面积较小,以中原地区为主要疆域。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土变迁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割据混乱的时期,各个诸侯国丛起。

在这一时期,国土的变迁非常频繁。

诸侯争霸、战争与征服都导致了国土的变化。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晋国、楚国、齐国、秦国等强大国家的诞生与扩张。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国土的版图开始向北方、东南方和西方不断拓展。

三、秦汉时期的统一国土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统一了六国。

秦朝开展了非常大规模的征伐和战争,此时,中国国土的版图完成了近代中国的基本轮廓。

随即汉朝的建立,中国的国土版图继续得到发展和失去。

汉朝进一步南拓,天山和黑河以南地区基本上成为中国的一部分。

四、南北朝时期的南北分治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南北分治的时期,南方及江淮流域地区被刘宋、南齐、梁朝等南方朝代控制,北方则由北魏、西魏、北周等北方朝代统治。

这一时期的国土变迁不大,但南北分治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五、隋唐时期的疆域扩张与疆土稳定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国土版图最为庞大的时期之一。

隋朝统一国家后,加强了对边境地区的控制,中国的疆域得到进一步的扩张。

唐朝时期,国土扩大到了亚洲、欧洲和非洲一些地区,成为世界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国。

六、宋元明清时期的国土整治宋、元、明以及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晚期的朝代,尽管国土边界相对稳定,但这期间也发生了一些领土调整。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制度的变迁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制度的变迁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制度的变迁行政区划是国家政权机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一个国家的中央权力机关为了统一、有效地管理整个国家,对其所辖领土按地域进行的区域划分。

行政区划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产生国家以后的一种现象,按地域划分行政区域而不依氏族划分部落,是国家区别于氏族的基本特征。

在阶级社会里,行政区域的划分首先取决于统治阶级进行统治的需要,同时也要考虑疆域大小、地理环境,以及管理、经济、社会、人口、民族和国防等方面的需要。

因此,行政区划既因国家统治阶级需要的不同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因管理疆域、经济、社会、国防等方面的某些需要的相同而具有一定的历史延续性。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变迁历程行政区划作为一种制度,随着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制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我国古代行政区域制度的演变,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即行政区划的萌芽阶段,郡县制的发展及州、郡、县制的产生,州、郡、县制的发展阶段,道、路制的产生及发展阶段和行省制的建立与不断完善的阶段。

(一)行政区划的萌芽阶段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体制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

夏、商、西周没有稳定的行政制度,当时的“方国”、“诸侯国”等都是独立自主的国家,与王朝之间仅是松散的臣属关系。

在此情况下,统一的行政区划就成为无稽之谈。

到了春秋时期,随着一些诸侯国的日渐强大并开始有了中央集权,我国古代的行政区划才开始有了萌芽。

春秋末年,周室颓微,一些实力强大的诸侯国凭借对外征战,不断开拓新的疆域,在新兼并的地区设立郡和县,并由君主直接任命官员进行管理,至此萌发了郡与县的行政区划单位。

郡、县作为行政区划单位,均出现于春秋时期。

郡的地位实际低于县,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仍是主体政治体制,全国还未能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仅是作为其补充和改革。

(二)郡县制的发展及州、郡、县制的产生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而统一天下。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对地方的有效控制,秦始皇下令废除了自西周以来持续了八百多年的“封藩建卫”制,开始在全国正式确立郡县制。

《中国历史地理》古代政区演变与中国自然环境、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中国文化发展、历史地名之间的关系

《中国历史地理》古代政区演变与中国自然环境、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中国文化发展、历史地名之间的关系

2011-2012年第一学期《中国历史地理》科目作业古代政区演变与中国自然环境、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中国文化发展、历史地名之间的关系第一,古代政区演变与中国自然环境的关系。

古代政区的划分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依山川形便,将自然环境与行政区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政区与自然区的重合,有利于加强管理。

比如说元明清以来的省制和自然环境就有很大的关系,比如说,河南省指黄河以南,山西指太行山以西,湖南湖北一洞庭湖为分界线等等,以此作为分界线不仅有利于管理,而且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抵御自然灾害,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第二,古代政区演变与政治制度的关系。

政区划分的变化与历代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关系密切相关,主要行政区划的变化与政权交替都有着密切关联。

最为行政区划中的第一等级的政区,经常会变化很大,这与政治制度有很大的关系,在中国古代社会里,君主权力一直处于不断的加强的趋势,这就要求地方权力的不断的削弱,加强中央集权,强化皇权,这必然导致社会权力的重新划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政区演变必然是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皇权强化趋势一致,换句话说,政区演变服从于政治制度。

举个例子,周朝实行的是分封制,在刚开始时这种制度还是行之有效的,但到了春秋末期,这样的国中之国的政区却失去了他原来的效果,到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各自的利益而不断的进行攻伐,使得这种分封这种中央统治地方的方式受到了彻底的破坏,直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这种与加强皇权,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相违背的政区被废除,代之而起的是郡县制。

第三,古代政区演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农业经济区的划分与土壤、山河、气候等影响与自然区相吻合,一般来说一级行政区与经济区在元代以前是相吻合的,但元代以后受到政治影响,但县级政区在大多少数地方都与经济区相吻合。

地方行政区的最大的职能是解决职能,替中央或上级机构在一定区域内组织经济生产和征收税负的任务。

在许多的情况下一级政区的设立初衷是为了便于中央收缴赋税。

聚敛财富,而且,政区的划分大多是以经济指标来划分的。

历史地理

历史地理

历史时期中国政区沿革摘要:行政区划是国家为了分级管理而实行的国土和政治、行政权力的划分。

是国家根据政治和行政管理的需要,根据经济联系、地理条件、民族分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地区差异、人口密度等因素,将全国划分为若干层次大小不同的行政区域,设置相应的地方机关,并实施行政管理。

行政区划以建立一定形式的政权机构为标志。

关键词:历史、中国、政区、沿革一、先秦时期的地方和周边控制(一)夏商西周的诸侯方国1、九州说九州是先秦文献著作中假定的夏商周时期的行政区划。

《尚书·禹贡》九州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周礼·职方》无徐、梁而有幽、并;《尔雅·释地》无青、梁而有幽、营;《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幽州而无梁州。

2、畿服制先秦文献中与九州说相对应的还有所谓畿服制,即以王畿为中心向四周扩展,按照一定距离划分为若干区域。

3、分封制西周之初,“天下未集”,周人还没有力量直接统治广大被征服地区,遂因俗而治,继承发展商朝的制度,实行严密的分封制。

周王朝域外,仍然分布着众多独立的方国部落,与周王朝的关系处于战和不定的状态。

(二)郡县的起源春秋时期,各国继续实行分封制。

但是,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宗法血缘关系逐渐淡薄,诸侯既不尊王室,又互相争霸,同时各国国内的斗争也很激烈。

斗争的结果是消灭了大批诸侯方国,消灭了大批豪宗贵族。

对夺取来的土地和人民,一些诸侯国不再进行分封,而是设县或郡等行政单位,由国君派官员直接统治,这样中央集权的行政区划出现了。

最先出现的地方行政区划是县。

最先设县的是楚国。

秦国最初设县为秦武公十年(前688),“伐邽、冀戎,初县之”二、秦汉两晋南北朝时期——州郡时期(一)秦代郡县制的确立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统一六国,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中央集权的地方行政区划制度正式形成。

初有36郡,再加上内史(首都周围),共37个郡级政区。

后因开胡、越之地,设置新郡,或将原有的个别郡一分为二,至秦末共有49郡(包括内史)。

中国古代历史地理国土的变迁与发展

中国古代历史地理国土的变迁与发展

中国古代历史地理国土的变迁与发展前言:中国古代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地理国土的变迁与发展给整个国家的历史进程和文化发展带来重大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历史时期,探讨中国古代的地理国土的变迁与发展,并解析其对中国历史和文明的影响。

一、原始社会时期原始社会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起点,此时的地理国土并不具备明确的划界和统一的政权。

主要是以部落为单位,人们过着游牧或农耕的生活。

由于当时的技术水平有限,交通不便,人与自然的关系相对简单,地理国土的概念也相对模糊。

二、封建社会时期1. 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也是中国古代历史地理国土变迁的重要阶段。

夏朝是中国的第一个封建王朝,它的兴起标志着中国地理国土的初步统一和分封制度的建立。

商朝在中原地区逐渐崛起,并成为周朝的前身。

周朝统一了中原地区,建立了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巩固了中国的地理国土,为后来的秦朝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 世袭封建王朝时期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中国的地理国土逐渐扩展,形成了多个世袭封建王朝,如秦、汉、隋、唐等。

这些王朝通过战争、征服和外交手段,不断扩大和巩固其统治的地理边界。

特别是在汉朝和唐朝时期,中国的疆域达到了较大的范围,成为世界上最庞大的封建国家之一。

三、中央集权统治时期1. 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中央集权统治时期,也是中国地理国土变迁与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的地理国土逐渐固定下来,并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手段,巩固了中央政权的统治地位。

2. 清朝时期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古代地理国土的最后一个阶段。

清朝在其统治时期积极进行疆域的开拓和整治,保持了中国地理国土的基本完整。

同时,清朝还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与农垦活动,使得中国的边疆地区得以开发与发展。

结语:中国古代历史地理国土的变迁与发展是中国历史和文明演进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中央集权统治时期,中国的地理国土经历了较大的变迁与发展,这种变迁与发展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国家地理形态,也对中国的历史进程和文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历史地理与行政区划

中国的历史地理与行政区划

中国的历史地理与行政区划中国作为世界上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之一,其历史地理与行政区划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样的发展过程。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国的历史地理变化以及行政区划的演变。

一、古代中国的历史地理古代中国包含了许多不同的国家和王朝,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的地理范围经历了多次扩张和收缩。

最早的中国文明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黄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的农耕文明之一。

黄河和长江,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两条河流,为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黄河流域一直被认为是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而长江流域则在南方形成了独特的经济和文化区域。

古代中国的地理范围在不同的朝代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战国时期,中国的领土被分割成七个主要国家,且边界经常发生冲突和争夺。

而到秦朝的统一之后,中国的地理范围扩大到了现代大部分的九个行政区域。

二、中国的行政区划演变中国的行政区划在历史上也发生了多次变革。

明朝时期,全国被划分为十五个道(行政区域),每个道下面再划分为若干州和县。

清朝时期,行政区划经过一系列调整,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省级行政单位,这一体系一直延续到20世纪。

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辛亥革命和民国时期的政治动荡,行政区划也出现了多次调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采取了新的行政区划体系,将全国划分为23个省级行政区域,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区域协调和管理效率,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行政区划调整。

其中最重要的改革是2000年的“大行政区”划分,将全国划分为5个地理区域,包括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大开发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南地区。

此外,中国还建立了经济特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特殊行政区域,以推动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

三、中国历史地理与行政区划的影响中国的历史地理与行政区划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合理的行政区划有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推动经济发展和区域协调。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演变概况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演变概况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演变概况行政区划是国家对所辖领土进行分级管理的区域结构,是中央集权出现后的产物。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随着朝代的更迭,其最明显的变化特征莫过于行政区划的变化。

从行政区划的定义可知,其变化过程是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同步的,因而地方的行政区划和中央政府便会产生分权和集权的矛盾,而这也是推动行政区划变动的主要动力。

可以说,中国行政区划的变迁史也就是中央和地方权力的调整史。

那么行政区划的划分又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呢?由于行政区划的作用是统治和管理土地和人民,因此其划分和管理的决定性因素是政治。

在中国历史上政区的划分是以政治为首要因素,同时顾及到自然、经济等相关因素。

在中央政权稳定的情况下,最理想的是三者的兼顾。

具体从政区地理的角度来看,行政区划基本上遵循四个要素,即中央到地方分几个层次进行管理;行政区面积范围;国家内部政区间的界线;行政中心的选择。

每一次改朝换代都意味着行政区划的变迁,而这种变迁也在很大程度上综合反映了我国人文地理面貌的变化。

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的地方行政单位是县,至春秋早期其含义已与邑类似,并多见与各类文献中,而秦和楚更是最早势力含有行政区划意义的县的国家。

较之县稍晚出现的是郡,大约在春秋中晚期,初期郡的地位较低,地理位置也较偏远。

此时郡与县的出现已经开始慢慢打破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度。

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废分封,行郡县,使郡县二级制得到正式的实行。

初分天下36郡,后增加桂林、南海、象郡等至46郡。

至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是由于秦末农民起义中六国旧贵族的要求,也是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

尽管后来汉高祖陆续废除异姓王而分封同姓诸侯,地方和中央集权的矛盾还是无法避免。

这就出现了从景帝开始的削藩策略,至汉武帝时期推行推恩令等措施,使汉代王国灵帝大为缩小。

至此汉又回归至郡县二级制。

西汉初继承秦41郡,至汉平帝时中央政府所辖103郡,而东汉时达到105郡,但此时由于刺史制度的实行和演变,郡的行政级别已将为二级,州则升至以及行政区。

中国古代历史地理的变迁与演化

中国古代历史地理的变迁与演化

中国古代历史地理的变迁与演化中国的历史文明悠久,其历史地理环境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远古时期到现代,中国古代历史地理的变迁与演化包含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和事件。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历史地理的变迁与演化过程,从而展现一个波澜壮阔的古代中国历史图景。

第一阶段:夏、商、周三代(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56年)中国古代历史地理的变迁与演化的第一阶段是夏、商、周三代(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56年)。

这一时期的中国主要由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大中心组成。

黄河流域是中国历史上的文明中心,因为夏、商、周三代都是在这里崛起和统治的。

长江流域相对而言较为落后,但也有不少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中心和国家发展模式发生了多次变化,从夏朝的王朝制度、到商朝的封建制度、再到周朝的分封制度,中国经历了一系列政治和社会制度上的变革和演变。

第二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中国古代历史地理的变迁与演化的第二阶段是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格局和地理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战国七雄的出现为中国历史带来了新的局面。

随着战国时期的到来,中国的政治中心逐渐从顺治黄河的中原地区转向南方的江南地区和北方的草原地区。

同时,战争的频繁和兵器的改进也为中国古代的军事和文化带来了新变化。

第三阶段:秦汉隋唐时期(公元221年-公元907年)中国古代历史地理的变迁与演化的第三阶段是秦汉隋唐时期(公元221年-公元907年)。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中国的统一、政治稳定和繁荣昌盛,为中国的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时期的政治中心较为稳定,除了西北地区的一些边缘和草原地区。

中国的地理、人文和文化环境也发生了许多有趣的变化,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历史遗迹、文化传统和艺术风格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第四阶段:五代十国和宋元明清时期(公元907年-1911年)中国古代历史地理的变迁与演化的第四阶段是五代十国和宋元明清时期(公元907年-1911年)。

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和影响是多方面的

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和影响是多方面的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和影响是多方面的。

我们只选择其中影响较直接的几个要素加以介绍。

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气候:温度的变化,湿度的变化,人口增长、民族文化融合,治世乱世,经济开发。

2、地形、地貌:地势西高东低,湖泊、河流、沙漠水系的变化。

在自然地理环境方面,地形、地貌及气候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地形、地貌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的风格主要有一是雄伟,如泰山、喜马拉雅山。

二是险峻,如华山。

三是幽深,如四川青城山。

四是奇特,如黄山、峰奇、石奇、松奇、云奇。

五是秀丽,如四川峨眉山。

中国历代的山水画,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一个特征就是天人合一,以及对大自然的崇拜。

中国文化里较少人对大自然的征服,而是更多地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这和西方文化有着显著的不同。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低相差很大,自西向东构成“三大阶梯”。

青藏高原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为最高的一级阶梯。

青藏高原以东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间第二阶梯,海拔多在1000--2000米,主要由山地、高原和盆地组成,东部宽广的平原和丘陵是最低的第三阶梯。

沿海地区多处于第三阶梯。

以上三个阶梯的地形、地貌是在漫长的地壳运动中逐渐变化的,这些变化属于“人化自然”的过程,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比如有些湖泊消亡了,有些河海岸变成了陆地;沙漠面积扩大。

我们仅从水系和古代水利工程建设上,就能发现“人化自然”的过程,发现地形地貌的变化,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就出现了最初的水利事业,传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导水入海,治服了洪灾。

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规划修建了第一个见于历史记载的水库芍陂(今安徽寿县南)。

自东汉至唐,芍陂变成人工湖,宋元此湖逐渐消失。

公元前三世纪中叶,秦国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

至今都江堰仍灌溉着成都平原上的800万亩土地,秦统一后,派史禄主持开凿了灵渠(今广西兴安县境内),沟通了湘水、漓水,第一次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联结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2012年第一学期《中国历史地理》科目作业古代政区演变与中国自然环境、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中国文化发展、历史地名之间的关系
第一,古代政区演变与中国自然环境的关系。

古代政区的划分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依山川形便,将自然环境与行政区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政区与自然区的重合,有利于加强管理。

比如说元明清以来的省制和自然环境就有很大的关系,比如说,河南省指黄河以南,山西指太行山以西,湖南湖北一洞庭湖为分界线等等,以此作为分界线不仅有利于管理,而且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抵御自然灾害,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第二,古代政区演变与政治制度的关系。

政区划分的变化与历代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关系密切相关,主要行政区划的变化与政权交替都有着密切关联。

最为行政区划中的第一等级的政区,经常会变化很大,这与政治制度有很大的关系,在中国古代社会里,君主权力一直处于不断的加强的趋势,这就要求地方权力的不断的削弱,加强中央集权,强化皇权,这必然导致社会权力的重新划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政区演变必然是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皇权强化趋势一致,换句话说,政区演变服从于政治制度。

举个例子,周朝实行的是分封制,在刚开始时这种制度还是行之有效的,但到了春秋末期,这样的国中之国的政区却失去了他原来的效果,到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各自的利益而不断的进行攻伐,使得这种分封这种中央统治地方的方式受到了彻底的破坏,直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这种与加强皇权,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相违背的政区被废除,代之而起的是郡县
制。

第三,古代政区演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农业经济区的划分与土壤、山河、气候等影响与自然区相吻合,一般来说一级行政区与经济区在元代以前是相吻合的,但元代以后受到政治影响,但县级政区在大多少数地方都与经济区相吻合。

地方行政区的最大的职能是解决职能,替中央或上级机构在一定区域内组织经济生产和征收税负的任务。

在许多的情况下一级政区的设立初衷是为了便于中央收缴赋税。

聚敛财富,而且,政区的划分大多是以经济指标来划分的。

人口是古代社会里面一个很重要的划分政区以及行政等级的依据。

举个例子宋代时设立的一个监云安监是为了生产盐业而设立的一个行政区域,这样的政区的设立其实是为了生产的需要,为的是进行经济活动。

第四,政区演变与中国文化发展的关系。

在进行政区划分是往往会考虑不同的文化的影响,往往会把同一种文化的的地方划分在同一个政区里面,换句话说就是在进行政区划分是得考虑文化的认同感。

从另外一面出发,政区一旦划定了,就会在这个政区里面形成一定的文化,或者是原有的文化认同感得到了加强。

民俗是政区划分的一个重要原则,假如在一个政区内存在着不同的几种文化,几种认同感,假使有一两种文化在认同感上是冲突的,那么会造成政区内的不稳定,甚至爆发械斗之类的事件,这不利于政区的统治和统治者的意愿,因此在划分时会尽量的避开不同文化划分在同一政区内的决策。

举个例子,中国有七大方言区,因此在政区划分时尽量避开。

清代时期,广东设立的十个府里面有潮州府和其他府,是不会把讲潮州话的县置于讲粤语,或是讲客家话所管辖的州府的统治下,这不仅加强了潮州府内的文化认同感,也避免了不同文化在同一政区内的冲
突。

第五,政区演变与中国历史地名的关系。

历史地名具有很前的传承性,这种传承性往往通过行政区划的固定而强化,,在历史时期比较重要的地名都有行政区划有很大的关系,在中国古代最早的行政区划与地名的关系要算九州了,在中国历史上九州的划分对后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九州后来成为了中国的代称。

秦汉以来的郡县制对后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许多县的名字至今还保留下来了。

元代的行省制度对后代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几乎现在中国的省级行政区也元代的行省制度都有很大的联系。

举个例子来说,广东省在宋代的时候设置广南路,后来分为广东路和广西路,明代设立广东布政使司,清代继续沿用下来了。

总而言之,古代政区演变与中国自然环境、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中国文化发展、历史地名之间相互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