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原文和翻译

合集下载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2【注释】 (1)长沮、桀溺: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 (2)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 (3)问津:津,渡口。寻问渡口。 (4)执舆:即执辔(pèi)。 (5)之:与。 (6)辟:同“避”。 (7)耰:音yōu,用土覆盖种子。 (8)怃然:怅然,失意。
2【译文】
长沮、桀溺(两个在水洼地里劳动的高大魁梧的人)并力一起耕种,孔 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 长沮问子路:“那个手拿着缰绳驾御车马的人是谁?” 子路说:“是孔丘。” 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 子路说:“是的。” 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 子路再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 子路说:“我是仲由。” 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弟子吗?” 子路说:“是的。” 桀溺说:“天下到处都是像洪水一样混乱的情形,你与谁去改变它呢? 况且你与其跟随孔子这样的避人之士,怎么比得上追随我们这些躲避社 会的人呢?”桀溺用耰松土,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 子路回来后把情况告诉了孔子。孔子怅然若失地说:“人是不能与飞 禽走兽合群共处的,我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 果天下政治清明,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参与变革了。”
5【评析】 “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做人的大道理。人 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 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孔子“知其不可而为 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从这位看门 人的话中,我们也可以见出当时普通人对孔子的评 论。
1掌握下列通假字。 (1)仪封人请见:“见”通“现”,引见之意。 (2)桀溺:“桀”通“杰”,形容高大。 (3)是鲁孔丘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表疑问。 (4)而谁以易之:“而”通“尔”,第二人称代词。 (5)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辟”通“避”。 (6)植其杖而芸:“芸”通“耘”。 (7)使子路反见之:"反"通"返"。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详解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详解
(2)君子之至于斯也。之,定语后置标志。相
当于“至于斯之君子”。
(3)从者见之:随行的人引见了他。 (4)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
(5)木铎:木舌的铜铃。古代天子发 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译文】
仪这个地方镇守边界的长官请 求把自己引见给孔子,他说:“凡是 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 孔子的随从学生把他引见给了孔子。 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 “诸位何必为孔子丧失官位而担忧呢? 天下没有德政已经很久了,上天将借 孔夫子为圣人来宣扬大道。”
• 3【原文】
楚狂接舆(1)歌 而过孔子曰:“凤兮 凤兮!何德之衰?往 者不可谏,来者犹可 追。已而已而!今之 从政者殆(dài)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bì)之,不得 与之言。
3【注释】
(1)楚狂接舆:一说楚 国的狂人接孔子之车; 一说楚国狂人姓接名 舆。本书采用第二种 说法。 (2)殆(dài):危险。
• 2【评析】
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 的主观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这 与道家不同。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 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 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 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心, 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 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 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改革而努力, 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 感。
• ·
lún
语门也 人“ 书
》 。 ” 论 : 编 纂 。 语 : 言 论
人 相 与 辑 而 论 纂 , 故 谓 之 《 论
。 当 时 弟 子 各 有 所 记 , 夫 子 既 卒
及 弟 子 相 与 言 而 接 闻 于 夫 子 之 语

01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01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心灵感悟1:担当
担当是一种精神,更是生命的意义所在,每一个人生 命的个体都很弱小,唯有担当才让它变得伟大。记得仲 尼吗?一位瘦弱的老者,面对着“天下无道”,他忧心 忡忡,明知“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他仍“知不可而为 之”,为社会改革而四处奔走呐喊,鞠躬尽瘁,在社会 很多贤者都选择“避世”的时候,他却拍着自己的胸膛 大呼“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 促 尼之呼,振聋发聩,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担当无 不让人肃然起敬!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他的担当,让我们看到 了一个生命的重量。其实,人是不应苟活于世的,你若 不有所担当,生命与草芥有何两样?
4、【原文】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hè)蓧(diào)。子路 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 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 (shǔ)(3)而食(sì )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 “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 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 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 矣。” 【译文】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丈,用拐 杖挑着除草的工具。子路问道:“你看到我的老师吗?”老丈说: “我手脚不停地劳作,五谷还来不及播种,哪里顾得上你的老师 是谁?”说完,便扶着拐杖去除草。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 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又叫两个 儿子出来与子路见面。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向他作 了报告。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啊。”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子 路到了那里,老丈已经走了。子路说:“不做官是不对的。长幼 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想要自 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实 行君臣之义的。至于道的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2021年整理)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原文和翻译

(2021年整理)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原文和翻译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原文和翻译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原文和翻译)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原文和翻译的全部内容。

先秦诸子选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原文及译文1、【原文】仪封人(1)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2).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sàng)(3)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duó)(4)。

”【注释】(1)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

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

(2)从者见之:随行的人见了他。

(3)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 (4)木铎:木舌的铜铃。

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译文】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

"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

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2、【原文】长沮、桀溺(1)耦而耕(2)。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3)焉。

长沮曰:“夫执舆(4)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同“欤”)?"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5)?且而与其从辟(6)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7)而不辍.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8)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高中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译文 学生版)

高中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译文 学生版)

《先秦诸子选读》译文第一单元:《论语》选读第一课: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原文】1.仪这个地方镇守边界的官员请求把自己引见(给孔子),说:“到这个地方的君子,我不曾有不得见面的。

”随行的弟子把他引见给了孔子。

这位官员出来,说:“诸位何必为孔子丧失(官位)担忧呢?天下没有德政已经很久了,上天将借夫子来宣扬大道。

”2.【原文】2.长沮、桀溺(两个在水洼地里劳动的高大魁梧的人)并力一起耕种,孔子从那儿经过,叫子路去打听渡口。

长沮说:“那个手拉缰绳驾御车马的人是谁啊?”子路道:“是孔丘。

”(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道:“是的。

”(长沮)说:“这人吗,早就知道渡口在哪儿啦!”(子路又)问桀溺。

桀溺说:“你是谁啊?”(子路)道:“是仲由。

”(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弟子吗?”(子路)回答说:“是。

”(桀溺)说:“天下到处都是像洪水(一样混乱的情形),你与谁改变它?况且你与其追随(孔子这样的)避人之士,怎么比得上追随(我们这些)避世之士呢?”(桀溺)用耰松土,没停下(手中的活儿)。

子路走去把(事情)告诉(老师)。

夫子怅然若失地说:“人不可以跟鸟兽同群,我不跟世间众生(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如果)天下政治清明,(我)孔丘(就)不会参与到变革中了。

”3.【原文】3.楚国狂人接舆唱着歌走过孔子(的车子),说:“凤啊凤啊!你的德行怎么这么衰微呀?过去的不能挽回,将来的还可以赶得上。

(劝你)算了吧,算了吧!现在参与政治事务的人危险啊!”孔子下(车),想要跟他说点什么。

(接舆)快步走着躲避孔子,(孔子)没法同他说活。

4.【原文】4.子路跟随(孔子)而落在后面,遇到一位老年男子,用拐杖背着除草的农具。

子路问道:“您见到我老师了吗?”老人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老师?”把他的拐杖插在田头,开始锄草。

子路两手在胸前相合(恭敬地)站着。

(老人)留子路住下来,杀了鸡做了黍米饭来给他吃,把他的两个儿子引见给子路。

一起学《论语》18.6微子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一起学《论语》18.6微子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一起学《论语》18.6微子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原文】长沮、桀溺耦而耕。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白话】长沮、桀溺两人结对耕田。

孔子路过那里,让子路去询问渡口在哪里。

长沮说:“那位手执缰绳的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

”又问:“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回答说:“是啊。

”长沮又说:“他知道渡口了。

”子路又向桀溺询问。

桀溺说:“你是谁?”子路回答说:“我是仲由。

”桀溺问到:“是鲁国孔丘的徒弟吗?”子路回答说:“是的。

”桀溺说:“如今就像滔滔的洪水泛滥,天下都是一样啊,但是谁来改变呢?况且你与其跟从避人之士,哪里比得上跟从避世之士呢?”一面耰地而不停止。

子路回来告诉了孔子。

孔子怅然地说:“飞禽走兽不能够与之同群,我不和天下人相处又能跟谁相处呢?天下如果有道的话,我不会同你们去改变他们啊。

”【释词】长沮、桀溺:当时的两位隐士。

金履祥:“名皆从水,子路问津一时何自识其姓名,谅以其物色名之,如荷蒉、晨门、荷蓧丈人之类。

”钱穆:“以其在水边,故取以名之。

桀,健义,亦高大义。

一人颀然而长,一人高大而健。

”耦而耕:两人结对,一拉犁、一扶犁,一前一后而耕田。

《后录》:“古者有牛耦,有人耦。

耦耕者,人耦也。

”津:渡口。

执舆:在车上手执缰绳。

《义疏》:“'执舆’犹'执辔’也。

”朱子:“盖本子路御而执辔,今下问津,故夫子代之也。

”是知津矣:知道渡口之所在。

朱子:“知津,言数周流,自知津处。

”陈祥道:“盖非其周流也。

”唐文治:“盖隐讽也。

”滔滔者:指水流动泛滥的样子。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原文和翻译精编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原文和翻译精编版

先秦诸子选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原文及译文1、【原文】仪封人(1)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2)。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sàng)(3)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duó)(4)。

”【注释】(1)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

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

(2)从者见之:随行的人见了他。

(3)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

(4)木铎:木舌的铜铃。

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译文】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

”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

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2、【原文】长沮、桀溺(1)耦而耕(2)。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3)焉。

长沮曰:“夫执舆(4)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同“欤”)?”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5)?且而与其从辟(6)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7)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8)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释】(1)长沮、桀溺: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

(2)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

(3)问津:津,渡口。

寻问渡口。

(4)执舆:即执辔。

(5)之:与。

(6)辟:同“避”。

(7)耰:用土覆盖种子。

(8)怃然:怅然,失意。

【译文】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

长沮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

”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

”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

”子路再去问桀溺。

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

先秦诸子选读原文+翻译

先秦诸子选读原文+翻译

《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论语·八佾》2长沮、桀溺耦而耕。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微子》)3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论语·微子》)4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曰,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5子路宿于石门。

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二、当仁,不让于师1叔孙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论语·子张》)2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

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先秦诸子选读原文+翻译

先秦诸子选读原文+翻译

《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论语·八佾》2长沮、桀溺耦而耕。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微子》)3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论语·微子》)4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曰,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5子路宿于石门。

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二、当仁,不让于师1叔孙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论语·子张》)2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

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译文及评析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译文及评析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译文及评析“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意思为: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选文展示孔子主张入世救国,以改变天下为己任,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韧品质。

课文段落1【注释】(1)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

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

请见(xiàn):引见(2)君子之至于斯也。

之,定语后置标志。

相当于“至于斯之君子”。

(3)从者见之:随行的人引见了他。

(4)丧(sàng):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

(5)木铎(duó):木舌的铜铃。

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译文】仪这个地方镇守边界的长官请求把自己引见给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

”孔子的随从学生把他引见给了孔子。

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诸位何必为孔子丧失官位而担忧呢?天下没有德政已经很久了,上天将借孔夫子为圣人来宣扬大道。

”【评析】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

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

借仪封之口,用“木铎”喻孔子,高度赞美孔子勇于担当的高尚精神。

课文段落2【注释】(1)长沮、桀溺: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

(2)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

(3)问津:津,渡口。

寻问渡口。

(4)执舆:即执辔(pèi)。

(5)以:与。

(6)辟:同“避”。

(7)耰:音yōu,用土覆盖种子。

(8)怃然:怅然,失意。

【译文】长沮、桀溺(两个在水洼地里劳动的高大魁梧的人)并力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

长沮问子路:“那个手拿着缰绳驾御车马的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

”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

”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

”子路再去问桀溺。

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出自宋诗人黄庭坚的《邹操》
归欤怀哉,此邦不可以游。

眷吾车而有柅,非河浒之无舟。

政何君而莫与,君何国而莫求。

岁荏荏而老至,慨时运之不逑。

洋洋乎水哉,丘之不得济也。

昊天不吊,仁者此无罪也。

揽国辟而家擅,几何而不殆也。

心病不可药,手足未有害也。

鸟覆巢於主人,凤摩天而逝也。

求所用生丧其生,吾不忍幪此虿也岂曰如之何,然後求诸蔡也。

已乎已乎!
鸟兽山林,则以食也。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归我休矣,奉帝则也。

大同至小,天地德也。

小物自私,智之贼也。

国无知兮,我非伤悲兮。

驺御委辔,四牡驰兮。

心不慊於前驱,又欲下而走兮。

中园有林,斧所相兮。

大厦峨峨,不谋匠兮。

往者不可及,来者吾犹望兮。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精美实用)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精美实用)


•司马迁评价
•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 小 雅· 车辖》。 • 司马迁《史记· 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 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 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 汉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 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 • 郑玄把“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 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 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则。。
庙”。
子贡
端木赐,字子贡,(前520—前456)是孔 门七十二贤之一,他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且 列言语科之优异者。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 器”。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 办事通达。曾任鲁、卫两国之相。他还善于 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富 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相传,孔子病 危时,未赶回。子贡觉得对不起老师,别人 守墓三年离去,他在墓旁再守了三年,一共 守墓六年。
一、张扬性善说(人都有恻隐、羞恶、辞让、 是非之心)。 二、宣扬民本思想。
三、提倡仁政。


荀子(前313~前230年),是 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 他提出了人能依据礼义征服自 然的思想。认为人的是邪恶的—— 性恶论,所以弘扬“克己复礼”的 思想。并试图把伦理道德规范落实 到法制当中。


道家是由老子所创立的学派。这一学派的代 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老子,李耳,字聃,春秋末年楚国人,曾做 过周守藏室官员。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道”是宇宙中 的。提出“无为而治”(顺应自然变化不妄为而使天
【译文】
仪这个地方镇守边界的长官请 求把自己引见给孔子,他说:“凡是 到这里来的君子,我从没有见不到 的。”孔子的随从学生把他引见给了 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 说:“诸位何必为孔子丧失官位而担 忧呢?天下没有德政已经很久了,上 天将借孔夫子来宣扬大道。”

新人教版选修《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原文和译文

新人教版选修《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原文和译文

先秦诸子选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课文辅导1、【原文】仪封人(1)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2)。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sng)(3)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du)(4)。

”【注释】 (1)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

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

(2)从者见之:随行的人见了他。

(3)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

(4)木铎:木舌的铜铃。

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译文】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

”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

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评析】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

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

2、【原文】长沮(j)、桀(ji)溺(n)(1)耦(ǒu)而耕(2)。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3)焉。

长沮曰:“夫执舆(y)(4)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y,同“欤”)?”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y)之(5)?且而与其从辟(6)(b)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7)(yōu)而不辍(chu)。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wǔ)然(8)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释】 (1)长沮、桀溺: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

(2)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

(3)问津:津,渡口。

寻问渡口。

(4)执舆:即执辔(pi)。

(5)之:与。

(6)辟:同“避”。

(7)耰:音yōu,用土覆盖种子。

(8)怃然:怅然,失意。

先秦诸子选读原文+翻译

先秦诸子选读原文+翻译

《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论语·八佾》2长沮、桀溺耦而耕。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微子》)3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论语·微子》)4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曰,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5子路宿于石门。

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二、当仁,不让于师1叔孙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论语·子张》)2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

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论语》(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5.子路宿于石门(1)。晨门(2)曰:“奚自?”子路曰: “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注释】 (1)石门:地名。鲁国都城的外门。 (2)晨门:早上看守城门的人。
【译文】 子路夜里住在石门,看门的人问:“从哪里
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看门的人说: “那位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5【评析】
“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做人的大道理。 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 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孔子“知其不可 而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从这 位看门人的话中,我们也可以见出当时普通人对 孔子的评论。
孔子的为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 是…
“知其不可而为之” 是一种勇于担 当的强烈社会责任感,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对真 理的坚决捍卫、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知其不可而为之” 是一种对不 平现实的勇敢抗争……
“知其不可而为之” 是一种面对 困难敢于知难而进的积极进取精神,
“知其不可而为之” 是一种不 抛弃、不放弃的坚定信念……
【翻注译释:】仪这个地方镇守边界的长官请求把自己引见 给(1)孔仪子封人,:他仪说为:地“名凡,在是今君河子南到兰这考里县境来内,。我封从人没,有系镇见守 边不疆到的的官。。”孔子的随从学生把他引见给了孔子。他 出(2)来从后者见(之对:孔随子行的的学人见生了们他)。说:“诸位何必为孔子 丧(3)失丧官:失位去而,担这忧里呢指?失去天官下职没。有德政已经很久了,上 天将借孔夫子为圣人来宣扬大道。”
▪ 3.楚狂接舆(1)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 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 已而!今之从政者殆(dài)而!”孔子下,欲 与之言。趋而辟(bì)之,不得与之言。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季氏将伐颛臾》是《国语》中的一篇古文,记录了春秋时期季氏与楚国之间的一段战争。

原文如下:季氏将伐颛臾,问于孔子。

孔子曰:“俟女。

”其间三日,孔子见于夜,曰:“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并坐而论,名曰“夫差”。

翻译如下:季氏准备要攻打颛臾,前来向孔子请教。

孔子说:“请等待一下。

”过了三天晚上,孔子在夜晚拜访他们,说:“天下的规律,我不会去变更。

”接着他们一起坐下来交谈了很多话题,其中涉及到了吴王夫差。

季氏是春秋时期一个强大的诸侯国,颛臾则是季氏的一个属地,但为了一些原因与楚国之间发生了争端。

季氏准备要出兵进攻颛臾,却不确定应该如何行事,于是前来求助于当时的大儒孔子。

孔子相信“天下有道”,即人们应该遵循天道,遵守自然规律。

因此,他不愿意参与季氏与楚国之间的战争,并且告诫他们应该慎重考虑自己的行动。

在这篇文章中,孔子也提到了吴王夫差。

夫差是吴国的一位君主,同时也是一个十分好战的人物,曾经参与了多次战争。

孔子通过提到夫差,让季氏明白一个道理:好战并不是治国的最佳策略。

《季氏将伐颛臾》是一篇反映孔子思想的文章。

在这篇文章中,孔子强调了“天下有道”,并且反对人们随意破坏这一天道。

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不愿意参与战争的看法,对于长期以来的儒家思想有着很大的影响。

除此之外,文章还突出了孔子作为儒家思想代表的地位。

虽然孔子拒绝了季氏的请求,但对于别的大臣来说,他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指导者。

孔子的智慧和高尚品德,使他成为了全国各地爱戴的人物。

在当代,我们仍然可以从《季氏将伐颛臾》中得到很多启示。

我们应该推崇和尊重自然规律,不能随意破坏它;同时,我们也应该慎重考虑自己的行动,不要轻易地参与战争。

这些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诸子选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原文及译文
1、【原文】仪封人(1)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2)。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sàng)(3)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duó)(4)。


【注释】(1)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

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

(2)从者见之:随行的人见了他。

(3)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

(4)木铎:木舌的铜铃。

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译文】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

”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

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2、【原文】长沮、桀溺(1)耦而耕(2)。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3)焉。

长沮曰:“夫执舆(4)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同“欤”)?”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5)?且而与其从辟(6)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7)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8)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释】(1)长沮、桀溺: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

(2)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

(3)问津:津,渡口。

寻问渡口。

(4)执舆:即执辔。

(5)之:与。

(6)辟:同“避”。

(7)耰:用土覆盖种子。

(8)怃然:怅然,失意。

【译文】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

长沮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

”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

”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

”子路再去问桀溺。

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

”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说:“是的。

”桀溺说:“像洪水一般的坏东西到处都是,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而且你与其跟着躲避人的人,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说完,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

子路回来后把情况报告给孔子。

孔子很失望地说:“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3、【原文】楚狂接舆(1)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注释】(1)楚狂接舆:一说楚国的狂人接孔子之车;一说楚国叫接舆的狂人;一说楚国狂人姓接名舆。

本书采用第二种说法。

【译文】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运怎么这么衰弱呢?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

算了吧,算了吧。

今天的执政者危乎其危!”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他却赶快避开,孔子没能和他交谈。

4、【原文】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1)。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2),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3)而食(4)之。

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注释】(1)蓧:古代耘田所用的竹器。

(2)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说这是丈人指自己。

分是粪;不,是语气词,意为:我忙于播种五谷,没有闲暇,怎知你夫子是谁?另一说是丈
人责备子路。

说子路手脚不勤,五谷不分。

多数人持第二种说法。

我们以为,子路与丈人刚说了一句话,丈人并不知道子路是否真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没有可能说出这样的话。

所以,我们同意第一种说法。

(3)黍:黏小米。

(4)食:拿东西给人吃。

【译文】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丈,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

子路问道:“你看到我的老师吗?”老丈说:“我手脚不停地劳作,五谷还来不及播种,哪里顾得上你的老师是谁?”说完,便扶着拐杖去除草。

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

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见面。

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向他作了报告。

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啊。

”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

子路到了那里,老丈已经走了。

子路说:“不做官是不对的。

长幼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

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的。

至于道的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5、【原文】子路宿于石门(1)。

晨门(2)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注释】(1)石门:地名。

鲁国都城的外门。

(2)晨门:早上看守城门的人。

【译文】子路夜里住在石门,看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

”看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