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复习诗歌鉴赏之情景关系学案
三步妙解诗歌鉴赏之情景关系问题
三步妙解诗歌鉴赏之情景关系问题在高考诗歌鉴赏题型中,经常会出现要求考生回答有关情景关系的题目。
遇到此类问题,同学们往往很难区分是何种情景关系,就会以“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之类的套话来搪塞。
现就情景关系问题举例分析如下:【考题举例】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注]蔡家亲:表亲。
(1)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难点聚焦】此题中问题⑴答案看似很明显,实则暗藏玄机。
表面上看题目中有一“喜”字,全诗的感情该是“喜”?当然题目不会这么简单,需要深入思考探究。
问题二要求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颔联的独到之处,那么自然要区分是属于何种情景的关系,有何妙处。
这两个问题都要求考生深入理解全诗,把握其“情”与“景”之间的关系。
【问题透视】先来分析问题⑴。
从题目看,有一“喜”字,那么其情感中自然少不了“喜”;如果结合全诗来看,还可以感受到一种悲凉的气氛,所以,应该是喜中有悲,悲喜交加。
再看问题⑵。
颔联此句描述了门外风雨交加,枯树黄叶飘零;屋内灯光昏暗,白发老翁独坐的画面。
它创设的自然就是一种悲凉的氛围,虽然不直接写悲苦,却通过这样的画面把悲苦之情表达得非常充分。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鉴赏中情景关系类问题,可以运用如下三步: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把景物描写能用现代散文诗的语言重新予以描绘,这有助于同学们进入诗歌意境,切身体会诗歌景物描写中所传达出的情意。
第二步,把所描述的景物和体会到的感情之间的关系进行剖析,区分不同情况。
情景关系一般有如下几种情况:①借景抒情(先有情,借景而发,包括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和融情于景三种形式);②移情于景(把情感转移在景物上,又称主客移位)③融(寓)情于景;④托物言志(咏物抒怀);⑤以景结情,等等。
2016年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第2课时)导学案
2015-2016诗歌鉴赏模块导学案(第二课时)课题古代诗歌鉴赏(第二课时)---意境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中常见的几种意象。
2.能由意象组成意境,并体会意境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3.能从意境特点中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由意象到意境,体会意境的氛围特点,并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过程备忘一. 预习导学一.意境的概念:意象=物象+情思意境=意象+氛围二.意境的作用:1.营造氛围(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2.借景抒情(这是诗歌惯用的“伎俩”,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3. 塑造背景或环境(这一作用与“营造氛围”有相似之处,但亦有不同,那就是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青海长云暗雪山”即是)4.塑造意境(其与“塑造背景或环境”有所不同。
意境是作者抽取自然景物中的多个特定景物以进行描绘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它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立体感强的画面,目的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对于读者而言,也只有“临其境”或“入其境”才能感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等都是意境深远的诗句)5.衬托人物节质或性格(这种作用在写物诗中较为普遍,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如雪、竹、梅、松、鹤、荷、平仲、金风玉露等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6.奠定情感基调(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7.以景衬境(这一作用在山水诗中运用最多,如以闹景衬静境——“竹喧归浣女”,以动景衬静境——“莲动下渔舟”,以暖景衬冷境——“日色冷青松”,以亮景衬暗境——“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以满景衬空境——“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以物语(或物态)衬心境——“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等等)例: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诗歌情景关系(教用)
THANKS
感谢观看
情景关系的历史演变
古代诗歌
古代诗歌中的情景关系较为简单,主要是通过自然景象 的描绘来表达人物的情感。
现代诗歌
现代诗歌中的情景关系更加复杂,不仅局限于自然景象, 还涉及到社会景象、心理景象等多个方面,表现手法也 更加多样化。
02
情景关系的类型
写景抒情
描述客观景物,抒发主观情感。 注重景物的细节描写,以引发读者的共鸣。
诗歌情景关系(教用)
目录
• 情景关系概述 • 情景关系的类型 • 情景关系在诗歌中的表现手法 • 情景关系的鉴赏方法 • 情景关系在诗歌创作中的应用
01
情景关系概述
情景关系的定义
情景关系是指诗歌中情境与人物情感之间的相互关系, 即通过描绘外部环境来反映人物内心的情感状态。
情景关系是诗歌中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通过情景交融, 达到情感与景象的统一,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刻画人物内心世界
通过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 表现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使诗歌更具有深度和感染 力。
运用押韵和节奏
通过押韵和节奏的运用, 使诗歌更具音乐性和美感, 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
情景关系在诗歌中的创新运用
跨领域融合
将不同领域的元素融 合到诗歌中,如科技、 艺术、哲学等,以创 造出独特的诗歌风格 和意境。
04
情景关系的鉴赏方法
抓住意象,理解意境
01 意象
诗歌中具体可感的形象,包括人物、事物、景物 等。
02 意境
通过意象所传达出的氛围和情感,是诗歌的灵魂。
03 鉴赏方法
抓住诗歌中的意象,通过联想和想象,理解其营 造的意境,感受诗歌的深层情感。
分析手法,体会情感
01
诗歌鉴赏中情景关系探讨微课教学设计
讲授型 启发型 问答型
适用对象
高三年级学生
设计思路
诗歌鉴赏是语文高考的必考点。分值有11分。2017年的新考纲出来后,诗歌鉴赏题有了一定变化-------由一个主观题和一个选择题组合而成,主观题有8分。在2016年11月份我校的月考当中,诗歌鉴赏的题型就是一个对比鉴赏题。试卷中的诗歌是杜甫的《南征》,考题是要比较和《登高》在景与情关系上的不同点。从阅卷情况来看,用心听讲的学生,这一题得分还是不错的。可还有学生完全找不到答题的方向。因此本微课就是要就这个知识点与学生做一个分享。先让学生了解古诗词中的情与景的结构关系,然后结合例子讲解如何分析如何组织答案,然后再做两个练习对这个知识点加以巩固
教学过程
内 容
一、片头
大家好,本节微课重点讲解古诗词对比阅读之----情与景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答题能力。
二、正文讲解
一、请看月考题:
南征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
《登高》以哀景写哀情,借萧瑟凄凉的悲秋之景,抒发了作者孤苦悲凉之感。
二、品读《南征》这首诗歌,再回想《登高》
师:诗歌是言志的艺术,也就是说诗歌多是要抒情的。诗人的欣喜、哀怨、愤怒、愁苦、理趣……在诗歌中淋漓尽致地得以体现,他们借助的是什么?是“景”。如果弄清楚了情景之间的关系,也许对疲于应考的高三学生们有些许帮助。本次课堂就尝试从情景关系入手,让学生明白这其中的奥秘,然后碰到这类型的题目,能做到有效答题。
下面请看相关的课件
古诗词对比阅读之----情与景关系微课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姓名
诗歌鉴赏之情景关系
【试题回放】 试题回放】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10洛阳期中考试 洛阳期中考试)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10洛阳期中考试) 溪桥晚兴 郑协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郑协:南宋末遗民。 芊芊:草木茂盛。 注:①郑协:南宋末遗民。②芊芊:草木茂盛。 1、请简要描述诗中写到的主要景物。它们共同营造 请简要描述诗中写到的主要景物。 的意境呈现了怎样的特点? 的意境呈现了怎样的特点?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写出了一个陶醉于溪桥晚景 有人说, 而心情闲适的人物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而心情闲适的人物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 合全诗简要分析。 合全诗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鉴赏 之 情景关系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掌握情景关系类诗歌的鉴 赏方法及答题规律。 赏方法及答题规律。
【试题回放】 试题回放】 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1~2题。( 宁夏、海南卷) ) 宁夏、 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 题。(10宁夏 海南卷) 雨雪曲 江总① 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 雨雪隔榆溪② 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 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 别路迷。 别路迷。 江总: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 【注】 ①江总: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 河南兰考) 历仕梁、 隋三朝。 榆溪:指边塞。 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 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 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 诗人把“ 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 诗人把 旗彩坏” 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 什么样的情感? 什么样的情感?
诗歌鉴赏之情与景的关系导学案
诗歌鉴赏之情与景的关系导学案1、读懂诗歌,理解情感2、分清情与景的考查题型,规范答题。
古典诗词中情与景的关系情景关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正衬(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反衬(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古诗中情与景的考查方式:1、请从情与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2007年全国卷一)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2011年全国卷)3、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2011年江西卷)4、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2008年天津卷)5、一、二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2010年江苏卷)6、“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2007年江苏卷)7、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2010全国卷二)8、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2009年辽宁卷)望江南超然台作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2)请从情与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我的答案: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我的答案:清明黄庭坚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1、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
2、士:指介之推,时晋人。
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
(1)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我的答案:山居即事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诗歌鉴赏抒情方式之情景关系教案(共五则范文)
诗歌鉴赏抒情方式之情景关系教案(共五则范文)第一篇:诗歌鉴赏抒情方式之情景关系教案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抒情方式之情景关系教学目标:1.了解高考考纲要求,掌握高考诗歌鉴赏中有关抒情方式中情景关系的命题规律,掌握答题步骤2.涵咏诗歌,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学习重点:根据命题规律总结出答题步骤学习难点:辨析情景关系的几种基本形式能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分析新的考题,并运用规范的答题步骤准确作答。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点拨,学生练习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诗歌是文学世界中的异彩纷呈的奇葩,亦是璀璨夺目的珍珠,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已有“诗言志”之说,志,即怀抱情感,而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志向、抱负。
先秦儒家在《毛诗-大序》载:“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诗是表现作者志向的,在心里称为志,用语言表达出来就形成诗。
汉代陆机在《文赋》中云:“诗缘情而绮靡”,诗因为它由情生所以显得精妙、美好。
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曰“诗者,吟咏性情也”。
写诗的人,是吟唱和歌颂性情的。
当代诗人赵缺说“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即诗这种题材,是因作者对当时所处的境况有所感,从内心深处以诗这种文艺形式来抒发自己的感受。
看来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在灿若繁星的众多诗歌中,诗人内心深处充沛真挚的情感,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则需要通过抒情方式表达,请同学们分类回顾一下你所掌握的抒情方式,你能否给它归类?二、回顾概括抒情方式(意在让学生对抒情方式有一个宏观的把握)问题:抒情方式是表达技巧的当中的一种,想一想我们学过的抒情方式有哪些?学生回答,可能比较零碎。
(归类总结)表达技巧之抒情方式:1、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是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
在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加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这种方式较直观,这里不深入讨论。
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过渡:而“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利用“晴”与“情”的谐音双关,将恋人间若明若暗的爱情表现得真切动人。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之情与景的关系教学设计(公开课)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之情与景的关系教学设计(公开课)重点:情与景在古诗词中的关系,高考中情与景的设题方式和作答技巧。
难点:学生对于古诗词晦涩含蓄、复杂多变的理解和鉴赏能力的提升。
教学方法:讲授、分组讨论、课堂演练、课外阅读、高考真题分析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古代诗歌中的画面,引导学生思考情与景在诗歌中的关系,并激发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兴趣。
二、讲解情与景在古代诗歌中的关系(15分钟)从情景交融、反衬等方面,讲解情与景在古代诗歌中的关系,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解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三、分组讨论高考情与景题目(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结合历年高考情与景题目进行讨论,探究高考中情与景的设题方式和作答技巧,同时让学生自主思考和交流。
四、课堂演练(20分钟)选取几道高考情与景题目,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演练,同时进行点评和解析,帮助学生加深对于情与景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五、课外阅读(10分钟)布置课外阅读任务,让学生选择一篇古代诗歌进行阅读,并结合情与景进行分析和鉴赏,提高学生的诗词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六、高考真题分析(10分钟)通过分析历年高考情与景题目,总结情与景的设题方式和作答技巧,让学生更好地应对高考中的诗歌鉴赏题目。
七、总结(5分钟)对于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与景在古代诗歌中的重要性,以及学生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高考中,诗歌鉴赏中情与景的关系是一个重要考点,也是难点。
在古代诗歌中,情与景常常相互作用,通过写景来表达情感。
因此,学生需要掌握情与景的概念和作用。
在导入部分,我们先介绍了中国诗歌的特点,强调了中国人情感表达的含蓄性和复杂性,以及诗歌表达情感的方式。
接着,我们系统地讲解了“诗歌鉴赏中情与景”的相关知识。
情与景是诗歌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景是为了表达情感而写的,情是诗歌中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
写景是为了抒情。
我们引用了胡应麟的话:“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和范希文的话:“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化景物为情思。
诗歌鉴赏情景关系(第二节) (1)
情景关系的具体表现: 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正衬 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反衬 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以景结情
典例引领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
荒郊一望欲销魂,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 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 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参考答案】 8.全联视听结合(1分),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 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 (1分)“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 影的变化;(1分)(如果这一联答成了衬托或动静 结合并加以分析,只能得1分)“叶声轻逐篆烟来” 运用比拟(拟人)手法,(1分)形象地写出叶声与 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1分) 9.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2分: 答全得2分,少1关键词扣1分)通过对“竹轩”“柴 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 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 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 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4分:答全得4分,2 条3分,1条2分。)
——诗歌鉴赏之情景关系
教师寄语:
事情并不是因为难我们才不 敢做,而是因为我们不敢做 才难的。诗歌鉴赏需要我们 克服畏难情绪,真情投入 , 必有回报。
学习目标
1、通过复习学案中列举的写景抒情诗示 例,学生明确古诗中写景、抒情的常见手 法 2、通过拓展练习,学生研究探讨并总结 考查写景、抒情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及答题 技巧。 3、通过错题分析、修改,学生进一步提 高对写景抒情诗的理解及鉴赏能力,并规 范准确答接抒情 (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 (1)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2)借事抒情 (3)借景抒情 (4)借古讽今 (5)借用典故
知识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回顾
高中诗歌鉴赏教案景情关系
高中诗歌鉴赏教案:景情关系(4)高中诗歌鉴赏教案:景情关系(4)文章来自:诗歌鉴赏之景情关系教学目标1.在原有古诗知识的基础上,区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和以景结情三种景情关系2.掌握景情关系的四种内在联系: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以哀写哀,以乐写乐3.了解此类题型问法,并准确答题,以练促学教学重点与难点1.准确区分借景抒情与融情于景2.掌握此类题型的答题方法,准确答题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一切景语皆情语(幻灯片,并配音乐,让学生入境)。
胡应麟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
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是历代诗人所追求的,也只有达到情景交融的作品,才是诗歌中的上乘之作。
讲到诗歌,特别是写景诗,弄清了景和情,也就把握了诗歌的主题,做诗歌鉴赏题也就成功了一半了。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是景和情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1、想一想(1)(问题)想一想我们学过的景情关系有哪些?(提示:哪些情景交融的情况)学生回答,可能比较零碎。
(总结)分三种: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以景结情四种内在联系: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以乐写乐,以哀写哀(2)举例辨析①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景后情,融为一体,全诗气象雄浑,感慨深沉;诗人面对辽阔的江天,耳听清猿哀鸣,眼见飞鸟栖止不定,落木萧萧,长江滚滚,如何能不引发诗人的老病孤愁之感。
情是景中之情,景是情中应有之景。
②寓情于景(融情入景)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全诗一字未说离情别绪,而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别绪如长江不尽,离情如碧空无涯。
情含景中,神传象外,具有无穷艺术魅力。
文章来自:诗歌鉴赏之景情关系教学目标1.在原有古诗知识的基础上,区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和以景结情三种景情关系2.掌握景情关系的四种内在联系: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以哀写哀,以乐写乐3.了解此类题型问法,并准确答题,以练促学教学重点与难点1.准确区分借景抒情与融情于景2.掌握此类题型的答题方法,准确答题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一切景语皆情语(幻灯片,并配音乐,让学生入境)。
诗歌鉴赏之情景理关系的教学设计
诗歌鉴赏之情景理关系的教学设计如何理解诗歌鉴赏之情景理关系的教学设计鉴赏,是什么?鉴赏是指通过感受、思考和分析来评估作品的艺术价值的行为。
它涉及识别作品的特点、内涵和风格,以及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等,从而对它进行分析评价。
鉴赏教学,美术鉴赏教学是指在美术教育中,提倡学生以视觉的方式观察、理解、评价和反思艺术形式及其蕴含的文化意义,使学生能够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得出结论,同时进一步深化对艺术文化背景的了解。
鉴赏教学诗歌,诗歌鉴赏教学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环境下,利用公认的文学原则和规范的文学研究方法,以阅读、理解、评价和运用诗歌作品为主要内容,教导学生用主观能力和客观分析把握诗歌世界中的形象,表达出诗歌心灵活动的过程。
鉴赏教学诗歌情景,审美鉴赏教学情景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用来引导学生欣赏、体会并理解诗歌的意境。
它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又增进了语言的把握力和文字的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艺术观念,使他们能够从中体会到美的魅力,获得内心的愉悦与舒畅,形成习作记忆,开拓学生思维,促进他们文字技能的综合运用及文学素养的提高。
诗歌鉴赏之情景理关系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诗歌情景理关系的内容;2.培养学生通过解读诗歌情景理关系来体会诗文抒发的情感;3.学习以刻画客观事物为背景,表达对人生的感情思考。
二、教学准备1. 多媒体将有关诗歌《秋词》《静夜思》两首诗歌准备好;2. 将课件、诗歌朗读录音、海报等备齐。
三、教学步骤1. 情景引入:(1)运用多媒体,将有关诗歌《秋词》《静夜思》两首诗歌准备好后,在屏幕上呈现出来并让全班一起欣赏。
(2)由此引发学生对诗歌情景理关系的讨论,并要求学生思考以下问题:(a)“晚风拂柳笛声残”中“晚风拂柳”是什么情景?(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是什么情景?2. 讲授:(1)老师用幻灯片或者海报的形式,对诗歌情景理关系进行讲授,并通过语言运用、图片设计等方式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高考语文复习-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动静结合 学案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动静结合【学习目标】掌握鉴赏古诗词的基本方法,系统地掌握动静结合的表达技巧,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一、课前导入《归园田居》(其一)中运用多种手法来写景,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描写的是近处的静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描写的是远处的动景。
这几句诗采用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的手法,描绘了幽静淳朴的田园风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动静结合就是在写景时对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根据动静结合的方式和艺术效果,把这种手法大致分为以下几类:1.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动景和静景皆为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没有侧重。
如《敕勒歌》中“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是静景,写出了天空的空阔、辽远,原野的碧绿、无垠。
“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动景。
诗人由静而动,变单调为多彩,使得草原的勃勃生机呼之欲出。
2.以动衬静,衬托出环境的静寂、幽深。
动景是陪衬,静景是重点,是基调。
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本诗主要写春山夜晚之静。
但“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景,诗人以动衬静,收到了精妙的艺术效果。
3.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增强动感。
如杜甫的《咏怀古迹》中“群山万壑赴荆门”,一个“赴”字将静止的写成了动态的,突出了景物特点和诗人的心境。
4.化动为静,化有声为无声。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遥看瀑布挂前川”,一个“挂”字化动为静,将流动的水比作挂在山间的巨大白练,突出了瀑布的色泽和气势特点,生动形象。
二、典题例析登裴秀才迪小台[唐]王维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参考译文】你闲居在家时不用出门,睁开眼就能望见云雾缭绕的山峰。
落日西垂,鸟儿在晩霞中飞去;人们离开之后,秋天的原野显得格外闲静。
以前只知道去遥远的树林边,没想到登上这间茅檐的小台,同样可以欣赏到美景。
古典诗歌鉴赏情景关系PPT学习教案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09福建)
江行 [宋]严羽
情。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
生。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
行。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
第7页/共49页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
【参考答案】(1)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 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 便心生厌倦。
(2)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鹜 “残”、雁“断”、月“新”、潮“生” 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 思乡之感。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的环境条件和紧张的战斗
生活,尾联却转到写将士奋勇杀敌的爱国豪
情,这种豪情也正是全诗的中心。这里,所
谓的"哀"景,既然是用来反衬豪情,就全然
不是悲哀的了。
第22页/共49页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第27页/共49页
第28页/共49页
南乡子 唐 李珣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
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
参考答案:①词中借景抒情,②用烟、 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等意象,③勾 勒出一幅凄凉伤感的画面,④渲染了离 愁别恨的思乡之情。
词的最后通过“潮退”反衬思乡却无法回乡,强化了 思乡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 题。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
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 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 逢。
虫。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 第32页/共49页
诗歌鉴赏情景关系
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 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1)此处以哀景衬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 (点出关系)
(2)诗人选取寒雨、黄叶、昏灯、白头人等典型意象,为我
们描绘了一幅悲苦凄凉的画面。
(分析内容)
(3)生动形象地传达出作者因宦途坎坷、家境清寒而产生的悲
凉之情。
(指出情感)
情与景关系题
▪ 思路:关系 + 内容 + 气氛 + 情感(作用) ▪ 步骤:
(关系) 描写…… 营造…… 表达……
牛刀 小试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注:这是唐代诗人司空曙因表弟卢纶到家拜访有感而作的一首诗。 见宿:留下住宿 。分(fèn):情谊。 蔡家亲:表亲。
正衬
——哀景衬哀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乐景衬哀情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哀景衬乐情
反衬
蹊径 初探
细雨满江春水涨,好风留客野梅香。 避秦不是无归意,一度逢花一断肠。
注:避秦,即逃避秦末乱世。此指逃避唐末乱世。
这首诗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1)此诗运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
(点出关系)
(2)作者选取了细雨,春水,春风,芳香的野梅等景物,描绘了一幅优美的春光图,
是“乐景”;三四句的“归意”和“断肠”,加上注释中的“唐末逃避乱世”的背景,
可知诗人羁旅之愁、思乡之情,是哀情。
(分析内容)
(3) 表达了诗人乱世之际,漂泊异乡、思乡怀人的悲伤之情。此处“乐景衬哀情”, 通过美景更加触发诗人绵绵如细雨的愁情。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之情与景的关系教学设计(公开课)
《古代诗词鉴赏之情与景》教学设计(附导学案)课题分析诗歌鉴赏一直是高考中的难点,学生失分严重,究其原因,学生普遍有畏难心理,在没有真正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就去做题,再加上诗词意蕴较深而学生基础薄弱等原因,有些学生连基本的诗意与感情基调都未能领悟.那些要求相对较高的技巧类鉴赏题将无法正确解答。
甚至有部分同学乱答一通,答案与题目风马牛不相及。
诗歌鉴赏题目虽然纷繁复杂,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有一个最基本的切入点,那就是情与景。
中国古代诗歌主要以抒情诗为主,它表达情感具有内敛含蓄、多义的特点,而不是直白、单一的。
因此,在表达情感时,势必要借助景物、人物、事物这些载体。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道:“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
不知一切景语皆情也。
”自然景物本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当诗人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之中,这些事物便被赋予了感情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了。
所以,诗歌的本质在于抒情,古诗词中写景是为了抒情。
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考察,题目主要可以分作五大类:意象与意境、形象、语言、艺术技巧、思想情感,从情与景的角度切入,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
从景的角度,以意象为基本单位,探究其意境和语言等;从情的角度,重点考虑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等。
从情与景的角度,考虑是情景交融还是反衬。
在古代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常见的有以下这些方面:先景后情;先情后景,以景结情;全篇写景,寓情于景,它的表达效果主要有四种: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可以统称为情景交融;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可以统称为反衬。
考点解析如下:学情分析在平时的教学中,讲解诗歌鉴赏,我基本都是以情与景的角度切入,学生对情与景有一定的认知,但是不成系统。
虽然如此,由于诗歌本身的晦涩含蓄、复杂多变,学生对于本课题的接受还是比较困难,因此要结合大量的课本中已学过的诗词,深入浅出,从情与景的角度切入,让学生融会贯通,再结合历年类似的高考题,理论运用于实践,加深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古诗词鉴赏专题:情景关系-湖北省通山县第一中学高三语文复习导学案
古诗词鉴赏专题:情景关系导学案学习目标:1.回忆教材中的典型例诗,明确情景关系的分类。
2.通过练习,探讨总结情景关系类题的答题模式,学会规范答题。
预习案1、请回忆默写出课本中典型的情景交融诗句(至少三句)2、请结合你的学习经验,说说情景关系有哪几种类型。
探究案一、明确怎么考——情景关系类高考真题再现(09·江西卷)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问: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颔联的独到之处(5分)(11·新课标卷第)春日秦国怀古周朴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周朴,唐代诗人。
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泾水:渭水支流,古属秦国。
问:请说说这首诗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5分)答:①诗歌用了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或哀景抒哀情)的手法。
(1分)②首句统摄全篇点明作者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泾水弯弯曲曲靠在遥远的村子旁边;因为过多的放牧牛马,春天的草已经看不到多少了;原野上的田地没有人耕种,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一道围绕在苍山上;几缕炊烟伴着残阳,绿树显得格外昏暗,行客之路尽是黄沙。
(2分)③诗人怀古伤今,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
(2分)二、学习如何答——研究答题方法请结合以上11年新课标真题的答案分析总结情景关系题的答题模式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三、练一练1、绝句两首(其二) 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注:作本诗时诗人正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受阻,未能成行。
问:请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本诗。
(5分)答:2、春江晚景张九龄(唐)江林多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兴来只自得,佳气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馀花满客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之情与景的关系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孤不自成,两不相背”(榛)。
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从而达到融和无间的状态,于是美妙的诗歌意境便产生了。
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是诗歌意境创造的基本途径之一。
命题人常常会选取情景交融的诗篇作为测试材料,让考生赏析其“情”与“景”的关系,这实际上是要求考生懂得诗歌意境究竟是如何营造出来的。
情景交融的诗篇,或全篇写景而情寓景中,或前景后情,或前情后景,或情与景交互出现而自成意境。
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诗歌作品,须注意赏析的思路:一般是先分析诗中写了什么样的景(景的特点),然后分析这样的景又生发出什么样的情(情的特点),情景交融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意境的特点)。
情与景的关系问题,简而言之就是情与景的“结构关系”或“在关系”(一)结构关系:①触景生情,情随景生:又称“即景抒情”、“由景及情”,是先有景后有情。
诗人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联想,从而产生情感。
②缘情及景,移情入景:又称“借景抒情”、“由情及景”,是先有情后有景。
③情藏于景,景中寓情:又称“情景交融”,见景不见情,但景中含情。
④以景结情:诗前面抒情或议论,最后以写景结束。
注:一般而言,这四种关系往往难以区分,尤其是前面三种;在诗歌中也不是严格区分地使用,同学们注意灵活处理。
(二)在关系:⑤以乐景写哀情⑥以哀景写乐情(反衬,出现较多)⑦以乐景写乐情⑧以哀景写哀情(正衬)基本题型是:1、指认意象;在阅读诗歌的基础上大体把握诗歌所描绘的意象。
2、概括景象(意境)特点;不仅要描述画面,而且要对画面进行提炼,揭示其中的涵。
3、剖析作者思想;4、欣赏画面美。
【例题引路】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习题鹧鸪天代人赋①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叙述。
(5分)答案:【例题引路】例2:题西溪无相院先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实践训练】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画周碧水丹山映杖藜,夕阳犹在小桥西。
微吟不道惊溪鸟,飞入乱云深处啼。
这首诗可分作几个层次?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请作具体赏析。
答案:2、【2008年高考、卷】题世南画扇蔡肇②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
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人。
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③瓮:这里指水瓮。
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
这里指山坞。
(1)请简单描述一下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
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答案:(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答案: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舟中望月朱超大江阔千里,孤舟无四邻。
惟余故楼月,远近必随人。
入风先绕晕,排雾急移轮。
若教长似扇,堪拂艳歌尘。
(1)这首诗描写舟中所望之月,形态生动。
试从描写的角度说说它的特点。
答案:【例题引路】例3.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注]蔡家亲:表亲。
(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答案:【实践训练】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5年全国卷I第12题)春行即兴华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案:【实践训练】2. 春思贾至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1)诗的第一、二句,写出了春天景色的什么特点?答案: (2)有人认为,全诗侧重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你认为是这样吗?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对抒情起到了什么作用?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5分)闽中秋思杜荀鹤①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
此诗是作者客居时所做,后人评价极高,谓工于炼字。
(1)后人评说本诗工于炼字,试以“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两句为例,对“炼字”这一技法作出简析。
(6分)答案:(2)“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诗人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
本诗在抒写心情感方面即有此特点,试结合全诗容,从诗歌的思想感情入手加以分析(6分)答案:自学资料:【古典诗歌中“景”与“情”之间的几种关系】诗言志,歌传情,诗歌多,寄托志向,抒发感情。
诗人常借助景物描写来传情达志,写景是手段,而抒情才是目的,这就有了景与情的关系。
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隔”与“不隔”)的角度来说,景与情的关系有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因情造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从景与情的感情色彩角度来说,景又有乐景与哀景,情也有乐情与哀情,这又有了以下四种关系: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这里同时也涉及到衬托(反衬与正衬)的表现手法。
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作一比较分析。
一、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的角度1、触景生情春思白燕草如碧丝,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白有很多描写思妇心理的诗篇,《春思》是其中之一。
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春”字通常语意双关:既指春天,又可以用来比喻男女之爱。
本诗《春思》中的“春”就包含有这两方面的意思。
本诗以相隔遥远的燕两地春天景物起兴,别具一格。
思妇触景生情,想起了远方的丈夫,颇为伤怀。
她申斥春风,正是明志自警,恰到好处。
全诗深刻地表达了各种复杂的感情,描写了思妇对丈夫的思念,又表现了她忠于所爱,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
是触景生情式。
孟浩然的《春晓》意象单纯,诗人只是听到了春天清晨的鸟鸣声,突然想到昨夜的风雨是否吹落了春天的花朵,把珍惜春天的感情自然地流露出来。
隐含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肯定与赞美。
在景的触动下引发情思构成意境,形成了一种力结构,韵味无穷。
2、借景抒情(以景托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写景抒情诗有的不以描写的景物作为诗篇表现的主体,而着重表现诗人因描写的景物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更抒写诗人自身触景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活动,塑造诗人自身的形象,创造意境,表达主题。
如辛弃疾在路过的造口时,面对赣江流水,追思国家旧耻,抚念国事艰难,写下了《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这首词,就先触景生情,看到郁孤台下的赣江流水,不由想到当年金兵南侵,人民流亡死伤,觉得那流水当中饱含着多少流亡人民的血泪。
进而结合写景,抒写思想感情活动:“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慨叹大好河山仍被敌人占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悲愤空有爱国志士,难挽国事衰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忧虑国事实在难为。
从而塑造出词人自身心系国耻、忧虑国事的形象,创造出沉郁苍茫的意境,抒发了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腐朽无能的南宋统治者的愤懑。
3、因情造景东坡说王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中有画”是因情造景;“画中有诗”是景中寓情。
前者要善于选择和描绘适合表现自己思想感情的景物,后者是借生动的画面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
形和神统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情景交融。
柳宗元的名诗《江雪》是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寒江独钓图,把寒江飞雪、孤舟独钓的画面官得十分生动,使人感到大雪覆地、朔风逼人,而钓翁于严酷孤独的环境中,甘于披蓑独钓;这正蕴寓着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绪。
作者因参加政治改革失败而被贬远谪,这个画面正表明他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中不屈的志节。
这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初读时也许觉得这只是一幅平淡的山水画,但是愈仔细体味,愈觉得意味隽永,意境深远。
4、寓情于景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诗词里面的景与情,一般来说,景指景物,情指人的感情。
寓情于景的关键还是情,如果没有真挚、深刻、饱满、激烈的情,那么它所描写的景,不过是一幅没有艺术加工的风景画。
因此,同学们在掌握这一技巧时,应该认真揣摩诗中所蕴含的情与景的关系。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是一首送别诗。
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5、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它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
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标志;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断古典诗歌是否为上乘之作的标志。
如可久《[双调]清江引•秋怀》: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诗人紧紧把握题意,用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成一幅萧瑟的秋景。
又因“西风”的到来而联想到“归期”的未卜;因“芭蕉雨声”而烘托出自己的功名未就、辗转反侧的愁思。
句句是写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统一起来。
如下面这首诗。
夜上受降城闻笛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诗中前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写景,第一句写烽火台前大漠如雪,第二句写受降城外月色如霜,营造了一个荒凉、严寒、凄冷的环境,将边地生活的孤苦展现了出来,为第三、四句表现征人思乡巧妙地设定了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