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
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四个环节的关系
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再生产的总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
这四个环节相互联系、互为条件,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总体要素。
下面,我将从四个环节的关系出发,深入探讨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的重要性和特点。
一、生产环节在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中,生产环节是首要的环节。
生产过程是通过生产劳动将自然物质转化为有用价值的过程。
在这个环节中,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通过不断的劳动创造出新的产品。
生产环节的关键在于有效的生产组织和科学技术的应用,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在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中,生产环节的顺利进行是保证再生产能够持续进行的基础。
二、分配环节分配环节是将社会总产品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给不同的生产单位和个人的过程。
在这个环节中,劳动者通过劳动获得报酬,资本家获得利润,国家用于税收和社会保障。
分配环节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通过合理的分配可以调节社会阶层的分化,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三、交换环节交换环节是商品在市场上流通和交换的过程。
在这个环节中,商品的价值通过买卖交换来体现。
通过市场供求关系的调节,商品的交换价值得到体现,从而形成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中重要的经济基础。
交换环节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通过交换,产品得以流通,为消费提供可能。
四、消费环节消费环节是社会成员使用产品和服务,满足自身需求和享受生活的过程。
在这个环节中,个人和家庭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消费品,从而实现对产品的最终使用。
消费环节通过满足人们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直接影响了生产环节的再投入和再生产。
通过消费,产品的价值得到最终实现。
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四个环节之间相互联系、互为条件。
生产环节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物质条件,分配环节和交换环节通过市场交易和收入分配调节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最终实现了再生产过程的持续进行。
在这个过程中,消费环节又反馈到生产环节,不断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产品的升级。
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四个环节的密切关系是物质生产运作的重要保障。
2022~2023年高二周周清政治考题(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
选择题生产出手机、电脑之后,人们才会有对这些产品的需求,才会有对这些产品的消费。
这就是说()①生产决定消费②消费为生产创造动力③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④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A. ①②③B. ①③C. ①③④D. ②④【答案】B【解析】试题材料“有了手机、电脑的生产”,属于生产;“人们才会有对这些产品的需求,才会有对这些产品的消费”,属于消费,故①要选择。
②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③符合题意,只有生产出来了才能被消费,应选择。
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因此选择B。
选择题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汽车在性能、款式上有了很大改进,价格也有较大下降,许多人对家庭轿车的向往也越来越强烈。
这主要表明()A.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B. 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C. 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D. 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答案】D【解析】试题本题考查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材料中“我国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是强调生产的发展,“许多人对家庭轿车的向往也越来越强烈”是说明人们消费欲望越来越强烈,这表明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故本题选D,A、B、C材料没有体现。
选择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再生产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
以下对四个环节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社会生产是整个再生产过程的起点,并对其他环节起着决定作用B. 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C. 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D. 四个环节是环环相扣、相互决定的关系【答案】D【解析】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的。
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
其中,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消费是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A、B、C均是正确的,D错误;故本题答案选D。
选择题长期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成为稳定经济的重要基础,成为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成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高考政治一轮必修一:第4课《生产与经济制度》主干知识解读
2014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主干知识解读: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新人教必修1)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一、发展生产满足消费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从根本上讲,人的消费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的。
(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对象,生产决定消费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
(2)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的发展。
①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②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行为才算最终完成。
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3)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①社会再生产:社会生产过程的不断重复和更新。
②关系: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结生产与消费的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重要的影响;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最终目的与动力。
获取最新高考资讯,关注“高考直通车认证空间”(QQ号80796072、微信号80796072、腾讯微博gaokaoge)2、大力发展生产力(1)原因①必要性:理论上:A.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B.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现实中:A.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由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决定的。
我国目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为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本质要求。
B.大力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国家的根本任务。
②重要性: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对点检测社会再生产的四大环节之分配
对点检测(二)社会再生产的四大环节之(二)——分配一、选择题1.有人说,收入分配的城乡差距、行业差距、职位差距这三把“剪刀”剪掉的是一些居民的幸福感,剪出的是不公感。
下列措施有利于改善这种情况的是() A.发挥市场在收入分配中的决定性作用B.实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C.加大财政税收等政策对垄断部门的支持力度D.通过转移支付等手段,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2.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由于中央和地方财政之间的纵向不平衡和各区域之间的横向不平衡而产生和发展的,是国家为了实现区域间各项社会经济事业的协调发展而采取的财政政策。
财政转移支付()①旨在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②能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③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手段④可以促进再分配公平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3.2015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其中收入分配改革涉及千家万户的“钱袋子”。
要让人们普遍有“获得感”而不是“没底感”,首先是要加快收入分配改革的力度。
下列改革措施中能体现我国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是()A.出台实施《存款保险条例》B.提高进城农民工的最低工资标准C.机关事业单位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实行并轨D.通过《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4.贫困经济学有一个规律:今天的收入差距+今天的人力资本差距=明天的收入差距。
(注:人力资本指劳动者受到教育、培训、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据统计,未来20年我国新增劳动力的1/3将来自贫困地区。
为缩小今后的收入差距,当前需采取的措施有()①坚持并完善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②消除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③继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5.2015年,土地流转制度已在山东、安徽、四川全省铺开。
根据这一制度,农民可以将土地承包权作为资产入股,并享受分红。
实施这一制度的直接意义在于() A.巩固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B.激发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活力C.促进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D.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和生产积极性6.目前,我国的汽车消费税如下表所示。
考研政治生产与经济制度考点知识总结与典型习题
【知识延伸】区分两种“动力”
比较 性质
表现
作用 结果
生产为消费 创造动力
消费是生产的 最终目的和动力
决定作用
反作用
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 提高,价格下降,刺激消 费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 的是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生产改进商品性能等, 刺激消费欲望
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 升级起着导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 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具体表现
着眼点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生产过程的结束
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 级起着导向作用
导向作用
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 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带动作用
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 在劳动力再生产中的
力的质量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作用
(3)结论:生产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是第二位 的,二者相互影响、互为动力,但不能认为二者相互决定。因此既要反 对重生产、轻消费,也要反对盲目的超前消费,更要反对铺张浪费。
【提醒】(1)个体经济不存在雇佣劳动,私营经济以雇佣劳动为基 础;(2)三资企业不等于外资经济,其中的外商投资部分才属于外资经 济;(3)非公有制经济不属于社会主义经济。
4.混合所有制经济
特点 地位 作用
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 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 有利于国有资本增强控制力、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 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决定 因素
现实 意义
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 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三个“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增强综合国 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经济四环节
经济思维:1、社会再生产四环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环节之间相互联系,生产是决定地位,消费是最终目的,交换和消费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
2、社会生产的主体:宏观调控主体——国家;微观:生产主体——企业个人——劳动者、消费者、投资者3、经济发展层次性:微观(企业、个人)——中观(产业、区域经济,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劳动密集型部门、资金密集型部门、技术密集型部门)——宏观(经济总量)4、经济活动就是资源流动、配置的过程,资源优化配置要符合两个标准:一是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体表现为生产的产品都能消费,没有浪费;二是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5、经济发展目标: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
中期: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五位一体,新要求:A、经济可持续发展;B人民生活全面提高;C、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近期:解决经济发展的具体问题手段——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发挥市场调节的决定地位;科学的宏观调控是重要组成部分。
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相结合一、生产:1、地位:决定地位。
2、为什么大力发展生产?(1)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的需求。
(2)与其他环节的关系:1)生产决定消费。
第一,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第二,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第三,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第四,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经济发展水平是分配的基础。
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提高居民收入的根本途径。
3)供求影响价格。
大力发展生产有利于稳定物价。
3、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包括:劳动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产品如何分配、劳动者的地位4、发展生产力的措施:1)经济建设为中心2)提高劳动者的素质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4)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通过改革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再生产四大环节
贯通四环节 把握《经济生活》
太原市尖草坪区第一中学——李建国
对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知识进 行梳理和整合,可以进一步搞清楚如何促进生产的 发展、如何扩大我国的消费需求、如何完善我国的 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公平正义的实现、如何解决交换 领域的一系列问题等,有利于提高调用知识的准确 性和全面性,准确判定答题要点。
主体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主题与主线
经济全球化
生产
个人收入 的分配 决 定 反 作 用 货币和 价格
分配
国家收入 的分配
交换
国内与 国际市场
消费
影响消费的因素 扩大居民消费的原因
扩大居民消费的措施
坚持基本特征 坚持战略思想
发挥市场 决定作用
科学宏观调控 劳 动 者
转变观念 提高素质 理性投资 企 业 履行 义务
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引导消费者正确消费
参与国际经济合作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如何合理分配
个人收入的分配 国家收入的分配
——正确认识我国的分配制度
——认识国家如何参与分配
分配 制度 及其 原因
分配方式 按劳 分配 按生产 要素分配
分 配 环 节
实现收 入分配 的社会 公平
财 政
税 收
财政收入 与支出
实现渠道 与作用
全面深 化改革
推动科 技创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角度 生产力 角度 生产主体 角度
提高劳动者素质 坚持和完善 基本 经济制度
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促进生产
围绕主题 抓主线角度
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
成功 经营
经济全球化 表现、载体 实质、影响
政治经济学基本概念(26)
生产过程及其环节:社会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人们在社会中进行的具有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
它是一个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构成的不断循环的总的再生产过程。
具体是:第一,生产。
所谓生产,首先是指物质资料生产。
它是人类生活赖以存在的前提和由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协同作用的行为。
劳动是人们用体力和脑力来改变自然物并使之适合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
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人的生活。
劳动对象是人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
它可能是自然界原有的,如森林、矿山、土地等;也可能是经劳动加工过的,如矿石、棉花、棉纱等。
劳动资料是媒介于劳动与劳动对象之间的一切物件,如生产工具、厂房、铁路等。
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生产工具。
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统称生产资料。
人的劳动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物质产品表现为人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能力,即社会生产力,因而生产力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但生产总是由若干人相互协同活动的行为,幻想鲁滨孙式的个人独自生产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因此,在生产中还必将发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生产关系。
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相应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二者的结合就表现为具有不同性质的社会生产方式,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等。
由上看出,要生产,人们就需要占有(利用)生产资料,并使之贯穿于、支配着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各个环节,因而成为社会生产最根本的前提和生产关系的基础。
各个生产环节内部和彼此之间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的性质就是由生产资料占有的形式决定的。
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从鲁滨孙式的个人生产出发,认为生产资料天生从来就是由个人私人占有,却不知人类原始社会是公共占有的,更不承认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还必将由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公有制所代替。
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资产阶级经济学最根本的区别。
第二,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
社会生产总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
怎样理解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
怎样理解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提出与解析思路】社会再生产过程也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要素的有机结合过程,就是人们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按照自己设想的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去加工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被加工的产品能够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需要的活动过程。
社会再生产过程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构成。
这四个环节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分配、交换和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
【问题解析】一、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含义应当说,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每一个概念都有广义狭义之分。
作为物质资料生产活动四个环节上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要从狭义的角度把握其各自的含义。
生产,是以一定生产关系联系起来的人们,利用生产工具改造自然,创造适合人们需要的物质资料的过程。
(也可以更简略地表述为:人们通过劳动创造产品的过程。
)分配,指已生产出来的产品,通过一定形式被社会成员所占有的过程。
(广义的分配包含生产资料的分配和消费资料的分配两部分,四环节中的分配环节,仅指狭义的分配,即消费资料的分配。
所以,定义中的产品,是指生活消费品。
)交换,指人们相互交换劳动产品的过程。
(广义的交换,包含活动交换和产品交换两部分,此处仅指狭义的交换,即劳动产品的交换。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这种交换是在等价基础上的商品交换。
)消费,指人们为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对各种生活资料的使用和消耗过程。
(广义的消费,包含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两部分,生产消费实际上是指生产过程,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消费,此处的消费,仅指生活消费。
)二、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环节是依次相互联结的从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全过程来看,生产是起点,产品被生产出来后,在各社会成员之间分配,“分配决定产品归个人的比例”(马克思语);把分配得到的产品让渡给其他社会成员,以换回自己所需要的产品,就是交换,把交换得到的产品进行使用和消耗,用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这就是消费;消费是全过程的终点。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七课《个人收入与分配》
一、我国的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生存决定分配(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
范围 公有制 2、按劳分配 的基本内容 (选择) 原则 对象 尺度 多劳多得 少劳少得 个人消费品 劳动的数量和质量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 配的物质基础
3、按劳分配的 原因(选择)
2、收入分配公平并不代表收入没有差距,只是差距不能过于悬殊,因为 合理的差距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练习
判断
1、小张是外资企业的普通职工,月工资1000元( 劳动 ) 2、小李是该外资企业(管理硕士)的经理,年薪15万(管理 ) 3、铃木(董事长)一年从该企业获得收入500万美元( 资本 ) 4、小赵开了一家超市,雇工30人,一年纯利润12万( 资本 )
答: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 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高流动人口的收入。再分配更好实现社会公平。 发挥财政 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中的物质保障作用,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和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让流动人口均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务(考生若答出“提高经济效率, 增加社会财富”等举措,可酌情给分
二、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1、收入分配公平 (理解) 表现:收入分配相对平等。既不要差距过大,又要保证基本生活 意义:是社义分配原则的体现;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 系;实现经济房发展,社会和谐。
2、实现社会公平的措施(背)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提供 制度保证。(一个制度保证) ②增加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的比重和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使居民收入同经济发展、劳动生 产率的提高同步(两个比重,两个同步)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健全以税收、社保、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 的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差距大问题。 ④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⑤兼顾效率和公平,既要反对平均主义,也要防止收入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也要提 倡奉献精神;鼓励创业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实现共同富裕。 ⑥大力发展生产力,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使全体人民收入都有所增长 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缩小差距
经济生活知识点根据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整合
《经济生活》知识点整合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一、生产1、含义广义:人类从事的创造财富的活动和过程,包括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和人自身的生育。
狭义:仅指创造物质财富的活动和过程。
2、地位、作用(1)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决定作用①生产决定社会的性质和发展方向②生产决定分配分配制度的原因效率与公平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③生产决定交换货币的产生商品交换的发展价值规律市场的类型与发展供给与价格国际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经济全球化对外开放④生产决定消费决定消费的四个表现影响消费的因素3、生产什么——社会财富——商品商品的含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财富的代表货币4、为什么生产(1)目的、归宿——消费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的类型消费的结构和水平恩格尔系数消费心理消费观念(2)生产的地位、作用、意义5、为谁生产——社会——消费者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消费环境6、谁生产——企业、劳动者(1)企业含义地位类型组织形式公司的类型、组织机构、公司制股份制的特点优点、意义、要求、公司的经营与发展兼并、破产与强强联合(2)劳动者就业问题权益问题地位问题收入问题7、生产力(1)构成要素(2)发展现状:低水平、多层次、不平衡(城乡、区域、行业)(3)大力发展生产力原因措施(要求)8、生产关系(1)内容(2)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所有制结构)(3)我国的分配制度(分配结构)(4)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9、怎样生产(1)从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角度看(从商品的角度看)……(2)从价值规律来看……(3)从价格对生产的影响的角度看……(4)从基本经济制度的角度看……(5)从企业的经营和发展看……(6)从劳动就业的角度看……(7)从收入分配的角度看……(8)从消费的角度看……(9)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10)从经济结构调整、升级与发展方式的角度看……(11)从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的角度看……(12)从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或(1)从国家来看……(2)从企业来看……(3)从个人来看……10、生产的投资、成本、利润、效益等。
知识点3-社会再生产
社会再生产
【典型例题】
2、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许多 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变化,积极开发和研制新产品,取得了 良好的经济效益,但也有一些企业因商品滞销而减产甚至 停产。这说明( )
A.生产水平决定消费水平 B.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C.消费结构决定生产结构 D.消费方式决定生产方式
社会再生产
【知识点解析】
【特别提示】 (1)社会再生产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样相互联 系的四个环节。 (2)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①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 ,消费能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的发展。
②生产决定分配。生产是分配的前提和基础;分配影响 生产。分配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影响劳动者的消费水平, 进而影响到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
知识点—— 社会再生产
社会再生产
【知识点解析】
1、任何社会都需要生产过程的不断重复和更新,这就是再 生产。
2、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样相互 联系的四个环节。其中,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 节;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消费是 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社会再生产
【典型例题】
1、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说:“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投资 需求是中间需求,只有最终需求旺了,经济才能真正地启 动起来。”这句话主要强调的是( ) A.生产对消费的决定作用 B.消费对生产的决定作用 C.消费与生产的辩证关系 D.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社会再生产
【典型例题】
【解析】 本题考查消费的反作用。只有消费需求旺了, 经济才能真正启动起来,说明消费是生产的动力,故D项 正确;A项与题意相反;B项说法错误;题意强调消费的反 作用,不是强调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故C项排除。
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的论述
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的论述马克思认为社会再生产包括了四个环节:商品资本的再生产、货币资本的再生产、人力资本的再生产和物质生活资本的再生产。
第一个环节是商品资本的再生产,这是指生产出来的商品在市场上卖出去,并且通过售价的回流形成生产资本的再生产。
这个环节中,商品的生产是为了进行交换,通过交换来获得利润和再投入生产。
第二个环节是货币资本的再生产,这是指货币在市场上购买商品并再次变成资本的过程。
资本家通过购买商品并支付价款,将价款流入市场,从而实现货币资本的再生产。
第三个环节是人力资本的再生产,这是指劳动者通过工资收入来获得足够的生活资料,并保持工作和繁荣的能力,从而参与商品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过程。
最后一个环节是物质生活资本的再生产,这是指生产和再生产出足够的生活资料,以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劳动者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马克思认为,这四个环节是社会再生产的核心要素,只有在这四个环节中相互协调和平衡,才能保证社会在物质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可持续性。
政治经济学重点总结
政治经济学重点总结导论1.研究对象: 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社会再生产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个环节。
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
生产究其单方面形式也决定于其他要素。
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 既要研究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 也要研究人们在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的关系。
3.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不可避免的要研究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 任务是揭示经济活动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的客观必然性, 也就是揭示客观的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 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客观的必然联系即经济规律。
政治经济学所揭示的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经济规律的层次:由经济规律所以存的客观经济条件所决定, 经济规律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各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第二个层次是几个社会形态所共有的经济规律, 如存在于几个社会的市场经济规律, 包括价值规律、市场竞争等各种市场经济的规律。
第三层次是某个社会形态所特有的规律, 如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起作用的剩余价值规律,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起作用的按劳分配规律。
(小简答)名词解释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要素, 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价值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就是价值。
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社会属性。
抽象劳动撇开劳动的特定性质, 即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称为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 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
政治经济学-课堂笔记
第一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1.物质资料生产及其三要素(1)概念:物质资料生产就是劳动者按照预期的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加工于劳动对象,改造劳动对象使它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
(2)三要素: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生产资料=Pm2.社会再生产的四环节(1)生产的目的——消费(2)社会再生产的四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生产不断进行,周而复始,故称再生产(3)四环节之间的关系: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反之,分配、交换、消费也决定着生产(4)生产力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运用生产工具加工劳动对象进行生产时所形成的物质力量。
包含两个因素:劳动者和生产工具。
劳动对象是其作用的对象。
3.社会生产力的两个方面(1)生产过程中,必然存在两方面的关系A.其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产力: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B.其二:人与人的关系。
人们在生产和再生产中结成的相互关系,也称经济关系狭义: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广义: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中人与人的关系,“生产关系体系”(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4.经济规律(1)各种经济现象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经济规律。
(2)三种类型:a.在人类各个社会阶段中都起作用的规律b.在几个社会阶段中期作用的规律c.只在一个社会阶段中起作用的规律(3)基本经济规律:在一定社会阶段起主导作用的规律。
决定着社会生产的实质。
(4)各种经济规律由于生产关系的内在联系着,形成该社会的经济规律体系。
第二章商品与货币§1.商品1.商品的二因素(1)商品——用来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2)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商品满足人们需要的某种属性(效用、有用性)。
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属于生产力范畴。
交换价值:一种商品与另一种商品交换时量的比例关系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3)交换价值是形式,价值是内容(4)商品二因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统一——任何商品都是两者的统一对立——两者之间存在着决裂:商品生产者无法同时占有价值和使用价值2.劳动二重性使商品有二因素(1)具体劳动:人们根据不同的目的,使用不同的生产资料,采取不同的形式,生产不同商品的过程,创造出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人与自然关系抽象劳动:抛开各种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XXX19秋学期《政治经济学》在线作业答案2
XXX19秋学期《政治经济学》在线作业答案2【南开】19秋学期(1709、1803、1809、1903、1909)《政治经济学》在线作业-0002试卷总分:100得分:100一、单选题(共20道试题,共40分)1.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是()A.生产、运输、分配、消费B.生产、运输、交换、消费C.生产、流通、分配、消费D.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仔细分析上述试题,并完成选择]正确答案:D2.社会生产方式是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有机结合和统一B.生产资料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有机结合和统一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D.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的有机结合和统一[仔细分析上述试题,并完成选择]正确答案:C3.战后产业资本迅速国际化的根本原因()A.现代化交统统讯缩短了世界空间距离B.新科技反动促使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C.发达国家出现了庞大的“过剩资本”D.发达国家为援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仔细分析上述试题,并完成选择]正确答案:C4.在代价增殖过程中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新代价用字母透露表现为()A.v+mB.vC.mD.c+v[仔细分析上述试题,并完成选择]正确答案:A5.支配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制度变革的规律A.社会基本经济纪律B.生产关系必需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纪律C.剩余价值规律D.价值规律[仔细分析上述试题,并完成选择]正确答案:B6.本钱主义的基本矛盾是A.金融垄断本钱和产业垄断本钱之间的矛盾B.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矛盾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D.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仔细分析上述试题,并完成选择]正确答案:D7.一个资本主义企业总资本有100万元,资本有机构成C:V为4:1,假定剩余价值率为100%,可变资本一年可周转5次,这个企业的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分别为()A.80万,400%B.40万,200%C.20万,100%D.100万,500%[仔细分析上述试题,并完成选择]正确答案:D8.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性危机的决定阶段是()A.高涨阶段B.萧条阶段C.复苏阶段D.危机阶段[仔细分析上述试题,并完成选择]正确答案:D9.平均利润形成后,超额利润()A.部分内部各企业都不能获得B.部分之间各企业都不能获得C.各部门内部的所有个别资本都可获得D.只有部门内部的先进企业可获得[仔细分析上述试题,并完成选择]正确答案:D10.货币的五种职能中最基本的是A.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B.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C.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D.世界泉币和贮藏手段[仔细分析上述试题,并完成选择]正确答案:B11.生产力的发展状况集中表现在()A.管理水平的改善与提高上B.生产工具的发展与变化上C.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与改进上D.劳动者积极性的调动与发挥上[仔细分析上述试题,并完成选择]正确答案:B12.社会资本是A.许多个别本钱的总和B.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所有个别资本的总和C.各生产和流通部门资本的总和D.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的总和[仔细分析上述试题,并完成选择]正确答案:B13.泉币本钱循环的公式是()A.Wˊ一GˊG一W…P…WˊB.P…Wˊ一Gˊ?G--W…PC.G—W…P…Wˊ一Gˊ?Gˊ--W…P…Wˊ一Gˊ……D.G—XXXˊ—Gˊ[仔细分析上述试题,并完成选择]正确答案:D14.在本钱主义生产中本钱对劳动力的需求取决于A.社会总资本大小B.可变本钱的大小C.剩余价值的大小D.人口总量的多少[仔细分析上述试题,并完成选择]正确答案:B15.产业资本的最根本特征是A.雇用工人来创造剩余价值B.通过买卖活动获得利润C.能够给它的持有者带来利润D.创造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产品[仔细分析上述试题,并完成选择]正确答案:A16.经营优中等土地的农业资本家()A.既要缴纳级差地租,又要缴纳绝对地租B.拥有土地所有权C.只须缴纳级差地租D.不须拥有土地经营权垄断[仔细分析上述试题,并完成选择]正确答案:A17.资本主义工资的两种基本形式是A.计时人为和计件人为B.计时工资和名义工资C.计件人为和相对人为D.名义人为和相对人为[仔细分析上述试题,并完成选择]正确答案:A18.产业资本中不包括()A.投在金融业保险业的本钱B.投入修建业的本钱C.投入制造业的本钱D.投入农业的资本[仔细分析上述试题,并完成选择]正确答案:A19.构成一个社会形态经济基础的是该社会中()A.起主要作用的经济纪律系统B.生产力的发展状况C.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D.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总和[仔细分析上述试题,并完成选择]正确答案:D20.形成商品二身分的原因是A.生产商品的劳动需要人和工具B.生产商品的劳动同时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C.生产商品的劳动包孕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D.生产商品的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仔细分析上述试题,并完成选择]正确答案:B二、多选题(共20道试题,共40分)21.市场机制的构成要素主要有()A.风险机制B.调控机制C.竞争机制D.供求机制E.价格机制[仔细分析上述试题,并完成选择]正确答案:ACDE22.单个本钱增大的形式A.本钱集中B.本钱积聚C.资本积累D.资本周转[仔细分析上述试题,并完成选择]正确答案:AB2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具体劳动的作用是()A.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B.生产新的使用价值C.形成新的价值D.创造剩余代价E.为社会创造代价[仔细分析上述试题,并完成选择]正确答案:AB24.单个资本增大的形式()A.资本集中B.资本积聚C.资本积累D.本钱周转[仔细分析上述试题,并完成选择]正确答案:AB25.商品代价量的确定()A.简单劳动只有换算为复杂劳动,才能进行代价量的比较B.复杂劳动只有复原为倍加的简单劳动,才能进行代价量的比较C.商品代价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意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意的D.单元商品代价量与部分劳动生产率成反比E.单元商品代价量与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成正比[仔细分析上述试题,并完成选择]正确答案:XXX26.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是A.辨证统一关系B.后者适应前者,则对前者具有保护和增进作用,不然则对前者具有限制和破损作用C.后者对前者存在着巨大的反作用D.前者的性质决定后者的性质E.前者的变革必然导致后者的相应变革[仔细分析上述试题,并完成选择]正确答案:ABCDE27.现代资本主义银行体系是()A.辅以各种专业银行B.政策性银行C.商业银行动主体D.以非银行金融业为补充的体系E.以XXX[仔细分析上述试题,并完成选择]正确答案:CD28.本钱主义信用的主要形式包孕()A.银行信用B.投资基金C.国家信用D.商品信用E.商业信用[仔细分析上述试题,并完成选择]正确答案:XXX29.如何实现科教兴国()A.要鼓励科技创新,在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在一些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高新技术领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B.要选择装备制造、农产品深加工、资源综合利用等重点领域,C.要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的现象,加速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D.要把工程科技放在科技发展的突出重要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命题趋向】一、生产(经济常识的第三课和第四课的内容)1.第三课近几年的高考考查了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国有经济支配范围的含义,国有经济的实现形式,国有企业的行业结构、效率效益、职工下岗,国有企业如何适应市场竞争以及国有企业改革和根本途径等问题。
国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国有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始终是政治科高考中一个不可回避的热点问题。
从试题形式看,一般运用图表、数字、某一国有企业的范例等具体材料说明国有企业的地位、作用以及改革的必要性、措施等,这就要求我们学会认真分析图表,注意挖掘图表的内涵,不要忽视图表的每一个有效信息。
根据近年来高考的命题规律和当前的社会热点、焦点,2008年的命题重点如下:1.运用国有企业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国企大力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与创新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国企面临的国际竞争的新形势,国有企业如何发展。
2.运用企业经济效益的知识分析2007年以来我国经济工作中,“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正确性和必要性。
3.运用企业正当竞争和不正当竞争以及企业信誉和形象的有关知识分析克服地方保护主义、维护公平竞争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企业如何适应新形势,提高竞争力。
2.第四课本部分内容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重点。
考查频率最高的知识点是:(1)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农业结构调整和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4)提高职业技能、遵守职业道德是劳动者的义务。
(5)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内涵、原则及意义。
这些仍是今后命题的重点。
根据近年来高考的命题规律和当前的社会热点、焦点,2008年的命题重点如下1.运用农业的地位、作用等知识,分析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三农”问题的原因;实施“科教兴农”、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正确性和现实意义;加大扶持农业的力度、增加农民收入的意义;分析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必要性.说明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必须依靠科学与技术。
2.围绕我国农业生产率低,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落后等现状,说明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最要性及要求。
尤其要注意结合第三产业的一些具体行业(如旅游业)的发展,分析其意义、促进发展的措施等。
注意结合所有制结构和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3. 运用信息化的重要性分析十七大报告将“四化”扩展到“五化”的必要性。
4.联系“十一五”期间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式,分析解决就业问题的理论依据、现实意义、措施,特别是结合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的宏观调控、第三产业、社会保障、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劳动合同制度等知识分析,说明党和国家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性和途径。
5.结合山西“黑砖窑”事件、拖欠农民工工资等侵权行为分析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6.运用社会保障制度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党和国家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方面取得的成就及其积极意义;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发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同时还要注意2007年以来我国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低保体系问题。
还要用相关知识点分析陈良宇社保案件的警示。
7.运用劳动合同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新《劳动合同法》实施的重大意义。
二、分配(经济常识的第五课和第六课的内容)1.第五课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分析可以看出,本课中国民收入的含义、构成、价值形式、国民收入的分配及其结果,财政收人的内容和来源,对财政赤字的认识,税收的作用,公民依法纳税的必要性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较大,为必考考点。
而GDP、积累和消费的关系,社会总产品等知识点在高考试题中有所涉及,但所占的比重较小,为选考考点。
根据近年来高考的命题规律和当前的社会热点、焦点,2008年的命题重点如下:l.运用财政的有关知识分析2008年我国从紧的财政政策,了解财政在调控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财政在完善社会保障,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我国的财政收入不断增加的原因和意义。
2.运用税收的知识分析我国加强依法治税、严厉打击各种违反税法行为的正确性和必要性;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人们依法纳税的自觉性,增强依法纳税的意识。
3.综合税收、财政、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对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免除玉米、小麦等农产品的出口退税,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建没小康社会等社会热点进行综合性考查。
4.结合免除农业税、增值税改革、财政补贴、企业所得税统一税法等社会热点问题,考查税收、财政的杠杆作用,进一步认识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本课一般以选择题的方式进行考核,主观性试题较少。
今后考查的重点仍然是以选择题为主,可能单独地考查课本中的基础知识,但更多地是结合一些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多角度地进行考查。
主观性试题仍以中小问题为主,更多地将在综合题中出现。
第六课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分析可以看出,本课中中国人民银行的性质和职能、商业银行的职能和业务、中国人民银行调整存款利率、股票与信用卡等考点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较大,为必考考点。
银行的作用、银行的改革、利息的计算等知识点在高考中所占比重较小,为选考考点。
从近几年高考命题趋势来看,更加注重与银行知识有关的基础知识的考查,切入点多为与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社会热点问题。
根据近年来高考的命题规律和当前的社会热点、焦点,2008年的命题重点如下:1.运用中国人民银行的性质和职责,分析我国当前前实施的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2007年利率的5次调高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
2.结合银行的业务和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分析银监会加强对银行业监管的必要性,分析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和推动上市的重要性。
3.结合存款储蓄的作用和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环境,分析我国首次出现居民高储蓄率下降对国民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
4.结合债券的性质和特点,分析我国发行国债对拉动国民经济发展、补充财政收入等起到的积极意义。
5.结合商业保险的性质和作用,分析我国发展保险业的必要性及其对健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所具有的积极作用。
6.结合存款储蓄、购买债券、购买商业保险、购买股票等特点,分析居民投资理财的途径。
7.用信用的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信用行为,认识诚信问题的重要性。
前几年高考中涉及到本课的试题数量较少,但近几年呈逐渐增多的趋势,前几年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命题,今后非选择题的数量会逐步增多。
本课的知识单独命一个大题的可能性不大,广东、河南、广西卷第39题的命题形式应该代表了今后本课命题的一种趋势。
三、交换(经济常识的第七课第一节和第八课的内容)第七课从近几年高考试题分析可以看出,本课中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市场交易的基本原则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在近几年的高考中比较集中,而不正当竞争等内容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很少涉及到,为选考考点。
根据近年来高考的命题规律和当前的社会热点、焦点,2008年的命题重点如下:1.运用市场交易原则结合现实生活中一部分人不讲诚信所带来的危害,分析诚信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分析党和国家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所作出的重大决策的正确性、必然性和必要性。
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和失信行为都违反了市场交易原则,扰乱了经济秩序,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对市场经济秩序进行整顿,倡导诚实守信;分析“假药案”等进入市场的危害及国家有关部门联合打假的重要性;正确认识当前所存在的行业垄断现象,认识其危害性,向国家、企业和个人提出合理化建议。
2.运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分析2008年我国经济方针的正确性和必要性。
如实行“从紧”的方针;内需和外需的关系,最根本的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坚持以增加居民消费尤其是农民消费为重点,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努力提高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
本课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且非选择题所占的比重相当大。
这一部分知识与国家的经济工作、社会生活及个人生活联系都非常密切,切入点灵活多样,适合多种题型的命题选择。
因此,在高考备考中应从多方位、多角度来把握。
第八课本课内容是经济常识的一个重点,是近年来高考都要涉及的内容。
一般联系国内外的经济形势,有较强的时政性。
本部分试题主要以选择题形式出现,试题的题型特点主要是材料型。
近几年高考涉及本课的主要知识点有: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和意义,外汇储备,不等价交换,汇率的升高与跌落,对外贸易的作用,利用外资和技术交流,全球经济一体化等。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和加入WTO,我国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将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对本课知识的考查也将不断升温。
根据近年来高考的命题规律和当前的社会热点、焦点,2008年的命题重点如下:1.结合党和国家关于“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新水平”的思想,掌握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的必要性,了解我国实施的“走出去”战略。
2.结合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五年多来成就与问题,认真领会“入世”对我国各产业的影响及应采取的对策。
3.联系近年来一些国家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能够运用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来分析在激烈的贸易战中我方采取的立场和措施。
4.结合人民币升值的有关时事背景,掌握汇率变化对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5.经国务院批准,从2008年1月1日起,我国将进一步调整进出口关税,主要涉及最惠国税率、年度暂定税率、协定税率和特惠税率等方面。
运用关税的相关知识对此分析说明。
四、消费(经济常识的第七课第二节的内容)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权利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在近几年的高考中比较集中,树立合理消费的观念等内容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很少涉及到,为选考考点。
根据近年来高考的命题规律和当前的社会热点、焦点,2008年的命题重点如下:12运用消费者的权利与义务评价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重要性以及作为政府和消费者自身应如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对社会上出现的侵犯消费者权益的错误做法进行正确的评价并提出合理化建议;2.运用消费者权利和义务的知识谈谈消费者应如何对待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现象,充分认识打击盗版、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3.结合树立正确消费观的知识,应认识到提倡适度消费、提高精神消费和绿色消费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考点透视】一、高考考点1.企业和经营者。
企业及其作用,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2.产业和劳动者。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扩大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劳动合同制度,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3.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国民收入的分配,财政收入和支出,财政的巨大作用,税收及其基本特征,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