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温岭——渔区特色风俗文化
温岭民风民俗作文
温岭民风民俗作文
说起温岭这座小城,大伙儿都不陌生吧?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温岭人,我对这里的民风民俗了如指掌。
俗话说"入乡随俗",在温岭生活就得遵循当地的一些传统和习惯哦。
首先咱们来聊聊温岭人的性格特点吧。
大家都说温岭人勤劳朴实、勤恳踏实。
只要你来温岭走走,就能感受到这里人们的淳朴热情。
不论是街头小贩还是商家老板,都会热情好客地招呼你,让你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有时候买点小东西,老板甚至会送你一些小礼物,这就是温岭人的热情好客了。
说到民俗,温岭有不少有趣的传统习俗值得一提。
比如过年的时候,大家都会贴春联、吃年糕、放鞭炮作为祈福的一种方式。
"年年有余"这个词语就来自于年糕。
再比如中秋节的时候,大家就会赏月吃月饼,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其乐融融。
温岭还有很多地方小吃美食,像是虾酥糕、鲜鱼汤圆等等,都是地地道道的温岭味道哦。
老一辈温岭人还很看重一些传统的禁忌。
比如新房子落成时要"请神仙",新车子开张时要"开光"等等。
这些看似有些迷信的习俗,其实都是祖先们的一些祝福和寄托。
我们虽然生活在现代社会,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还是值得弘扬和传承的。
温岭作为一座小城,却别有一番人情味儿。
这里的民风民俗都是当地人生活的一部分,透露着人们的生活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为
温岭人,我由衷地希望这里的独特魅力能够永远保留下去。
温岭的民俗文化作文
温岭的民俗文化作文
温岭,我的家乡,是个透着各种仙灵习俗的地方!
每年夏天,村里都会举办热闹的龙舟比赛。
扒龙船的人个个都精神振奋,挥舞着船桨,像是在和河水比赛速度。
岸边的人群欢呼,为他们加油,大声地呐喊。
那场面实在太壮观了!
奶奶也很喜欢讲童话,她的故事里有许多关于温岭的传说。
诸如,一些古老的庙宇,里面住着神仙,守护着一方百姓。
此外,传说中会发光的石头,据说能带来好运。
这些故事总是会让我听得兴致高昂。
我最喜欢的节日是元宵节。
我们家会一起做汤圆,圆圆的,象征着团圆和幸福。
街上灯火闪动,全是千奇百怪的灯笼,有兔子灯、孔雀灯,还有众多花灯。
我们一边观灯,一边吃着糖葫芦,那种感觉真是开心!
温岭的民俗文化真是缤纷多彩,每一项习俗都带着浓得化不开的乡土气息。
它们看起来像一颗颗闪亮的星星,点缀着我童年的天空。
我爱家乡,更爱家乡的民俗文化。
台州渔民习俗
台州渔民习俗台州九县、市、区中六濒东海,传统渔业生产以近海捕捞为主,而且其历史久远。
由于海上作业的艰险,并需要一定范围内的合作,沿海渔民在长期的生产中形成许多独特习俗,至今有相当一部分仍然存在。
部分习俗带有迷信色彩,但究其本意,在于消灾避凶,祈求平安、丰收。
渔船为渔业生产的主要工具,造船是渔民的头等大事。
开工时,要选择吉日良时,大多选涨潮时辰,讨财似潮涌的吉利。
钉船眼下水时,设祭,船眼内放银洋以象征有亮光多财气。
祭海时,火炮连天,以祈旺发,备酒席招亲友聚餐庆贺,向造船匠人及船老大敬酒。
每逢转汛后初次出海,备福礼到海神庙烧香求神,请回“老爷旗”插于船尾作护船符。
玉环、温岭一带的渔船头家,常将他们首次出海捕鱼用过的绲线放在盆内,连同猪头、鱼鲞和鸡等供品到海神庙上供许愿,祈求海神保佑。
临出海前,要烧“银汤”(滚水内置银元或银器)淋浇船眼,俗称“开船眼”。
再淋船头,然后依次淋船的左右舷、帆、舵和橹,以为能去邪取正,大吉大利。
然后于船左祭神,船右祭溺海野鬼。
祭鬼时用线一头联结祭品,另一头下垂海面。
出海作业如遇飘尸,无论汛情如何,必先送尸回港。
渔区各主要岙口大多建有“娘娘宫”,崇奉“天后”,即“妈祖”,渔船避风或随汛进岙口时,都要进庙供祭。
原籍闽南的渔民甚至在渔船中设“天后神位”,早晚焚香祝祷。
除夕于海滩岙口祭海神,称“谢年”,然后再至“三官庙”、“天后宫”致祭。
祭祀结束后,船上伙计以供品聚餐,以为可保来年出海平安畅顺。
小钓作业是台州及邻近沿海独特的传统渔业生产方式。
拥有钓船的渔户称“头家”,以约请的方式雇佣船伙,不象农业生产雇佣长、短工那样等级分明,由头家请伙计吃“结绲酒"定约。
以“一风”为周期,“一风”之内,头家不得辞退,伙计不得擅离。
即使新婚、受官府传讯或服役,也得先服从出海,谚称“官令不如讨海令”。
其分红方式,以正宗渔货所得净利为分红基金,头家先取一半红利,然后再将另一半按船、网渔具、伙计各一份、走台半份分红。
乡土温岭——海洋剪纸
乡土温岭——温岭海洋剪纸(2015-04-19 00:28:05)标签:分类:温岭民间剪纸流传于全市各镇、街道,特别是石塘镇和太平街道这两个区域。
温岭的民间剪纸艺术,作为民间优秀文化传统的活态传承载体,取材于生活,创作风格夸张浪漫,较好地体现了温岭独特的海洋文化、自然风貌、风土人情和人文历史,深受广大民众喜爱。
温岭民间剪纸具有浓郁的海洋地域风情。
从取材和立意上来看,大都具有强烈的鱼腥味和海洋人文情怀。
正如王伯敏老先生在《海洋剪纸歌》中写的:“温岭鱼米乡,江南好地方”“剪花巧剪渔家乐,渔家更爱剪纸花。
剪花有它姓和名,‘海洋剪纸’这便是,记者有时叫它‘海洋剪’,诗人即兴叫它‘海洋花’”。
温岭民间剪纸有特色鲜明的创作风格。
一是主题鲜明突出,构图均衡饱满;二是对比强烈,黑白分明,刚柔相济;三是人物造型优美,纹饰大胆,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富有现代魅力。
温岭民间剪纸历史悠久:过去过节,人们要剪纸花贴在窗上、门楣上、彩灯上、墙壁上。
建房上桁要剪、贴纸花,亲戚间赠送礼品要剪、压纸花,婚丧嫁娶红白好事,更要剪、贴纸花。
如在丧葬礼俗中,人们穿着雪白的孝服,额头上贴着猩红的纸花;又如在婚礼中,大橱门上、前开箱箱门上、铜火炉盖上、猪肉(送轿前肉)背上、鸡蛋上、酒吊(罈)头上、玻璃镜上、每一件嫁妆上都要贴着或盖着大红的剪纸花。
虽然这些剪纸多以“双喜”为主,但人们从来不把这些剪纸看作是艺术,只当是民俗习惯中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
然而,把民间剪纸作为一门艺术有据可查的是在20世纪初,即王伯敏先生在《中国民间剪纸史》介绍的释云兰和释月行两位师太。
释云兰,女,1894年生于新河雨伞庙,出家在太平福寿堂,抗日战争前夕被人们誉为“剪纸尼姑”,她对于剪纸有这样的口诀:“剪刀头有眼,心里头灵巧,纸花便出挑。
”释月行,女,出家前名叫王阿富,1916年生于太平,出家真福庵后改名释月行,人称“月行大师”。
释月行与释云兰两位师太为当时台州范围内土生土长的民间剪纸行家。
乡土温岭-——海洋剪纸
乡土温岭——温岭海洋剪纸(2015-04-19 00:28:05)转载▼标签:分类:家乡文化温岭文化海洋剪纸民间技艺温岭民间剪纸流传于全市各镇、街道,特别是石塘镇和太平街道这两个区域。
温岭的民间剪纸艺术,作为民间优秀文化传统的活态传承载体,取材于生活,创作风格夸张浪漫,较好地体现了温岭独特的海洋文化、自然风貌、风土人情和人文历史,深受广大民众喜爱。
温岭民间剪纸具有浓郁的海洋地域风情。
从取材和立意上来看,大都具有强烈的鱼腥味和海洋人文情怀。
正如王伯敏老先生在《海洋剪纸歌》中写的:“温岭鱼米乡,江南好地方”“剪花巧剪渔家乐,渔家更爱剪纸花。
剪花有它姓和名,‘海洋剪纸’这便是,记者有时叫它‘海洋剪’,诗人即兴叫它‘海洋花’”。
温岭民间剪纸有特色鲜明的创作风格。
一是主题鲜明突出,构图均衡饱满;二是对比强烈,黑白分明,刚柔相济;三是人物造型优美,纹饰大胆,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富有现代魅力。
温岭民间剪纸历史悠久:过去过节,人们要剪纸花贴在窗上、门楣上、彩灯上、墙壁上。
建房上桁要剪、贴纸花,亲戚间赠送礼品要剪、压纸花,婚丧嫁娶红白好事,更要剪、贴纸花。
如在丧葬礼俗中,人们穿着雪白的孝服,额头上贴着猩红的纸花;又如在婚礼中,大橱门上、前开箱箱门上、铜火炉盖上、猪肉(送轿前肉)背上、鸡蛋上、酒吊(罈)头上、玻璃镜上、每一件嫁妆上都要贴着或盖着大红的剪纸花。
虽然这些剪纸多以“双喜”为主,但人们从来不把这些剪纸看作是艺术,只当是民俗习惯中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
然而,把民间剪纸作为一门艺术有据可查的是在20世纪初,即王伯敏先生在《中国民间剪纸史》介绍的释云兰和释月行两位师太。
释云兰,女,1894年生于新河雨伞庙,出家在太平福寿堂,抗日战争前夕被人们誉为“剪纸尼姑”,她对于剪纸有这样的口诀:“剪刀头有眼,心里头灵巧,纸花便出挑。
”释月行,女,出家前名叫王阿富,1916年生于太平,出家真福庵后改名释月行,人称“月行大师”。
释月行与释云兰两位师太为当时台州范围内土生土长的民间剪纸行家。
温岭六家统
温岭六家统一、概述温岭六家统是指温岭市境内的六个主要乡镇,包括南白象、东屏、仙居、沙雕、春晓和桃源。
温岭市位于中国浙江省台州市下辖,地处浙江东南沿海,是浙江省重要的渔港之一。
温岭六家统是该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乡镇都有着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特色。
本文将会介绍温岭六家统各个乡镇的特点和亮点,并为读者提供了解这些乡镇的背景和旅游信息的指南。
二、南白象1.地理位置南白象位于温岭市的西南部,东临海洋。
距离市中心约50公里,交通便利。
2.特色•海滨风光:南白象拥有迷人的海滨风光,沙滩绵延数公里。
清晨可欣赏到美丽的日出景色,夜晚则可赏月。
•海产美食:南白象以丰富的海产品而闻名,海鲜市场上琳琅满目的海鲜品种吸引了众多游客。
•渔家文化:南白象有悠久的渔家文化,游客可在这里了解渔民的生活和捕鱼技艺。
3.旅游信息•南白象海洋公园:这是一个集海洋动物表演、海底观光和水上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点。
•南白象渔港:游客可以在这里参观渔船,了解渔业生产流程,并品尝新鲜的海鲜。
三、东屏1.地理位置东屏位于温岭市的东部,是温岭市的城区中心。
交通便利,是商贸和经济发展的中心区域。
2.特色•城市景观:东屏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和繁华的商业街区,是温岭市的商业和经济中心。
•文化底蕴:东屏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有着传统的建筑和古老的寺庙。
•美食美味:东屏的小吃摊和餐馆提供各种美味的传统菜肴和特色小吃,让人回味无穷。
3.旅游信息•东屏古街:这是一个保存完好的古老街区,保留了许多明清时期的建筑和文化遗迹。
•东屏公园:这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公园,有湖泊、花坛和健身设施,适合散步和休闲。
四、仙居1.地理位置仙居位于温岭市的东北部,地处山区,是一个具有丰富自然景观的乡镇。
2.特色•山水之美:仙居有壮丽的山水景观,景色如画。
大自然赋予了这里丰富的瀑布、溪流和奇特的岩石地貌。
•风土人情:仙居有浓厚的民俗文化,保留了传统的乡村风情,游客可以感受到真实的乡村生活。
我的家乡温岭的渔港之城
我的家乡温岭的渔港之城温岭位于中国浙江省台州市,是一个地处沿海的小城市。
这个城市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渔业资源而闻名,被誉为“渔港之城”。
在这里,渔港不仅仅是一个产业的象征,更是一座连接渔民和大海的桥梁,承载着渔民们的梦想和汗水。
温岭渔港是我家乡最重要的标志之一。
每天清晨,当太阳刚刚升起,渔港就开始热闹起来了。
渔船们整齐地排列在码头上,等待着新的一天的开始。
渔民们早早就来到港口,准备出海捕鱼。
他们精心维护着自己的渔船,确保船只在大海上能够安全航行。
渔港的繁忙和渔民们的忙碌构成了我家乡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温岭的渔港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美味的海鲜,还为城市带来了经济和文化上的繁荣。
众多的渔业相关企业在温岭发展壮大,为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同时,这些企业也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除了经济上的繁荣,温岭的渔港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渔民们世代相传的渔业技艺和渔港的传统习俗都成为了温岭文化的一部分。
每年的渔民节上,人们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庆祝着这个城市与海洋的紧密联系,传承着家乡的渔业文化。
渔港之城的渔民们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着美好的生活。
他们辛勤劳动,在汹涌的大海上捕捞食物,为人们提供新鲜的海产品。
他们的辛勤工作和奉献精神不仅为温岭带来了物质财富,也展示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和责任感。
渔港之城的发展也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繁荣。
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温岭,领略这个渔港之城的迷人风景。
他们可以漫步在渔港码头,欣赏捕鱼船的壮观景象;他们可以品尝到新鲜美味的海鲜,感受渔港带来的舌尖上的享受;他们可以参观渔港博物馆,了解渔港的历史与文化。
所有这些都为温岭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机遇。
我的家乡温岭的渔港之城,是一个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地方。
它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渔业资源闻名于世,成为了浙江沿海地区的重要经济和文化中心。
渔港不仅仅是一个产业的象征,更是城市与大海之间的桥梁,承载着渔民们的梦想和希望。
我为我的家乡感到自豪,同时也期待着渔港之城的更加繁荣和美好的未来。
渔民文化传统有哪些内容
渔民文化传统有哪些内容渔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渔民文化中,有许多传统的内容,包括渔民的生活方式、信仰、技艺和习俗等。
这些传统内容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遗产,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和文化资源。
首先,渔民文化传统中的生活方式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渔民们通常居住在海边或沿海地区,他们依靠捕鱼为生,因此渔民的生活方式与内陆地区的人们有很大的不同。
渔民们通常以船为家,他们在海上生活、工作,依靠海洋为生。
他们的生活方式充满了朴实、勤劳和坚韧的品质,这些品质也成为了渔民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渔民文化传统中的信仰也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渔民们通常信仰海神、龙王等海洋神灵,他们认为这些神灵可以保佑他们在海上平安捕鱼,也可以保佑他们的家人平安健康。
因此,渔民们通常会举行一些祭祀海神的仪式,以示对海神的尊敬和感恩。
这种信仰也成为了渔民文化传统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此外,渔民文化传统中的技艺也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渔民们通常具有丰富的渔业技艺,包括捕鱼、修船、编织渔网等。
这些技艺不仅丰富了渔民的生活,也成为了中国传统的文化遗产。
渔民们通常会将这些技艺传承给后人,以保护和传承渔民文化传统。
最后,渔民文化传统中的习俗也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渔民们通常有许多独特的习俗,比如海上祈福、渔船装饰等。
这些习俗不仅丰富了渔民的生活,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总之,渔民文化传统中有许多丰富的内容,包括生活方式、信仰、技艺和习俗等。
这些传统内容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遗产,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和文化资源。
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这些传统内容,以便将它们传承给后人。
乡土温岭
舞时有牌灯一对,鱼虾蟹灯二对。舞龙的特 点是场面大,热闹。打击乐器有中鼓、大锣、 月锣、小锣、大钹、中钹、小钹及叫锣等。 乐曲主题是二焕及普通狮子锣鼓。 目前松门有东城、松东、东升等村都建有 舞龙队,每支龙队都有近40人,还有东升村 还专门组建训练了一支少年舞龙队,发展状 况良好。旧时一般仅以正月初四至正月十六 夜舞,平时不能舞。如今只要有大型的活动 都能舞,如一些商铺开或庆祝喜事等都可以 进行。
现在石塘小人节大体可以分为前期准备与七夕当 日祭祀两个部分。 一、前期准备工作 主要是指祭祀器物的准备。石塘过“小人节”祭品中 必须有玲珑剔透、五彩缤纷的彩亭(彩轿),民间简单 称为“纸亭”。它们通常以五彩纸和竹子为主原料,扎 成精美绝伦的立体二、三层楼台,每一层又如民间的抬 阁,有做工精致的民间戏文舞台场景。内容多取自民间 戏曲故事人物,如《七仙女》、《八仙过海》、《西游 记》等,个个栩栩如生,色彩绚丽。其中的人物长约10 公分,头部为立体泥塑,身体用竹签为骨,外饰各色绢 纸,栩栩如生。两翼除古装戏故事中的人物外,有些也 用彩纸和绢做成的假山、凉亭、石桌等装饰。彩亭大小 高度不等,一般为50—100公分,按需制作,价格不等。 部分彩亭的亭联为“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横额 为“虫二”二字,即风月无边的意思。当地16周岁男孩
石塘小人节
பைடு நூலகம்
石塘小人节是分布于温岭石塘镇的石塘、箬山一 带,除信仰基督教的家庭外,在七夕当日向七娘妈为未 满16岁的儿童祈愿的节日。300多年前,石塘、箬山一 带的居民从福建、惠安、泉州等地迁入,将当时在闽南 盛行的七夕供奉玩偶的习俗也带到了这一地区。因该地 区相对封闭的地理位置,这一习俗至今仍被民众完好保 留。在2006年,“石塘小人节”被列入第一批台州市非 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七夕最初为曝衣、曝书的岁时性节日,西汉时牛郎织 女爱情故事渗透其中,逐渐形成为以穿针乞巧、守夜祈 愿为主要内容的民俗节日。北宋期间佛教中摩喉罗六岁 出家成佛的故事亦融入其中,七夕节供奉摩喉罗偶像逐 渐流行开来。南宋建都临安后,该习俗在南方得到扩布。 后,摩喉罗在佛教中的信仰光环逐渐退去,变成纯粹的 玩偶,并被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人物形象所取代。
温岭民风民俗,节日习俗
温岭民风民俗,节日习俗篇一:温岭人过年风俗温岭人过年风俗年礼送猪肉送猪肉,是女婿送给岳父家的,一般在年里古历十二月廿十几送,所以又叫“年夜肉”。
过去,大户人家,送猪肉时还有用杭州蓝等送礼物。
现在人们送猪肉一般都折算成钱。
(陈丹林口述)石塘人在古历十二月时也要给丈母娘送猪肉,过去有句古话说:“生囡能吃30多斤猪肉”。
现在女婿家到岳父家送猪肉,有各种各样的礼品,也有改为送钞票的,请岳父母家自己选择。
(江招花口述)办年货做年糕做年糕有诸多讲究,过去不是机器做糕的,一般都是用捣1臼做的,几户人家拼起来做,为了吉利,做糕前,要先用早稻秆将炊糕用的饭蒸燂一下,意为祛除不吉,另外,做糕时还要防止病人经过,大致意思是病人不吉利,尽量不要经过。
做糕时,要做糕儿头,还要做三牲米鸡和糕元宝,这三牲米鸡包括鸡头、猪脚、猪头,都是用糕捏着做的,这些可用于谢年和拜土地爷时候用。
糕元宝专门用于接财神。
温岭人做糕,还有一种说法:“早春早做,迟春迟做”。
(周杏林口述)置新衣、买年画旧时,物质匮乏,平时节俭,很少购买物品,只有在过年时舍得花钱。
那时的腊月称“十二忙月”,忙就忙在置办年货上。
如做年糕(手工操作),捣“麻糍”(糍粑)、扼粽子,就要花费很多时间。
还有的买些小孩子喜欢的烤糖、切糖、麻片、炒米块及炒米。
人们去集市上买些年画、财神及祭祀用的香烛炮仗等东西。
(章文定口述)接土地爷接土地爷是农民的大事,关系到新一年收成的好坏。
土地爷是古历十二月廿七到天上娘舅家去拜岁了,正月初三夜转回来,所以要在这一天傍晚接土地爷。
过去接土地爷要有包袱、雨伞,接土地爷的人家先将这两件东西准备好,然后朝西北方向走,因为土地爷是从天门西北角下来的。
接2土地爷时也要点香,点三支香就够了,接时,接土地爷的两人要一问一答,“土地爷,你转回来了,”“回来了,回来了。
”“今年五谷丰登,门头顺当,谢谢土地爷。
”“土地爷、包袱、雨伞我帮你拿”(实际上这包袱、雨伞就是主人家准备的)。
乡土温岭--风俗习惯之民俗
乡⼟温岭--风俗习惯之民俗温岭⽯塘⼩⼈节⽯塘⼩⼈节是分布于温岭⽯塘镇的⽯塘、箬⼭⼀带,除信仰基督教的家庭外,在七⼣当⽇向七娘妈为未满16岁的⼉童祈愿的节⽇。
300多年前,⽯塘、箬⼭⼀带的居民从福建、惠安、泉州等地迁⼊,将当时在闽南盛⾏的七⼣供奉玩偶的习俗也带到了这⼀地区。
因该地区相对封闭的地理位置,这⼀习俗⾄今仍被民众完好保留。
在2006年,“⽯塘⼩⼈节”被列⼊第⼀批台州市⾮物质⽂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七⼣最初为曝⾐、曝书的岁时性节⽇,西汉时⽜郎织⼥爱情故事渗透其中,逐渐形成为以穿针乞巧、守夜祈愿为主要内容的民俗节⽇。
北宋期间佛教中摩喉罗六岁出家成佛的故事亦融⼊其中,七⼣节供奉摩喉罗偶像逐渐流⾏开来。
南宋建都临安后,该习俗在南⽅得到扩布。
后,摩喉罗在佛教中的信仰光环逐渐退去,变成纯粹的玩偶,并被中国传统戏曲中的⼈物形象所取代。
⽯塘⼩⼈节彩亭中的玩偶即从此发展⽽来。
闽南民间称织⼥为七娘妈,认为是⼩孩的保护神。
七⼣为七娘妈⽣⽇,家家户户需祭拜她。
⽯塘、箬⼭先民从闽南迁⼊之时,把这⼀习俗带⼊⽯塘⼀带。
现⽯塘⼩⼈节设彩亭、彩轿、祭七娘妈、祈愿⼉童成长,表现了七⼣节⽇内容的延续性。
⽯塘⼩⼈节程序为,农历七⽉初⼀到初七,每天清晨需点7⽀⾹,祭七⼥神。
初七清晨,在门⼝设供桌,摆放彩亭或彩轿,点⾹烛,放七个酒盅,⾹蕉、葡萄、西⽠、⽊⽿、⾹菇等时鲜果蔬,以及糖龟(⾳jiu,为当地的⼀种⾯⾷,⽤模⼦压出,⼀般为砖块⼤⼩)、⼑⾁、鱼⼲、鸡蛋、粽⼦等祭品。
⼀般由⼥性长辈主祭,祈求七⼥神保佑⼩孩聪明、健康。
祭拜仪式结束时,燃放鞭炮,焚化彩亭或彩轿以献给七娘妈。
从凌晨⼀直到上午九点钟这个时段,整个渔区⼩镇是⾹烟妖娆、鞭炮声不绝⽿,其热闹程度不亚于过春节。
现在⽯塘⼩⼈节⼤体可以分为前期准备与七⼣当⽇祭祀两个部分。
⼀、前期准备⼯作主要是指祭祀器物的准备。
⽯塘过“⼩⼈节”祭品中必须有玲珑剔透、五彩缤纷的彩亭(彩轿),民间简单称为“纸亭”。
我的家乡温岭的渔乡风情
我的家乡温岭的渔乡风情温岭市位于浙江省台州市下辖,是一个以渔业闻名的小城市。
它坐落在东海之滨,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美丽的风光。
温岭的渔乡风情是我家乡独有的魅力所在。
渔乡的特色文化温岭的渔乡风情根植于深厚的渔业文化。
这里拥有悠久的渔民历史,渔民们代代相传的渔业智慧和技艺融入了整个社区的生活。
在渔乡,我可以看到传统的渔船停靠在港口,船上渔网上垂挂着晾晒的鱼干,一派繁忙而又宁静的氛围。
古老的渔村也保留了许多具有特色的民居建筑,石板路尽显岁月的痕迹。
丰富的海洋资源温岭以其丰富的海洋资源闻名。
它位于东海之滨,拥有广阔的海域和丰富多样的海洋生物。
渔民们每天都会驶向大海,用各种渔具和技巧捕捞鱼类、贝类和虾蟹等。
当晚回港时,渔船上满载而归的渔获充实了整个渔村,也为渔民们带去了收入和活力。
温岭的美食文化温岭的渔乡风情还表现在其丰富多样的美食文化上。
海鲜是这里的特色菜,鲍鱼、海螺、龙虾、大闸蟹等新鲜的海鲜被人们各种烹饪方式,制成佳肴。
温岭的菜肴口味鲜美独特,深受游客和本地居民的喜爱。
渔乡的文化活动温岭渔乡也举办着各种具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如渔民节、海鲜美食节等。
这些活动以渔业为主题,展示了渔民的劳动成果和他们的精神面貌。
游客们可以参与渔民的日常生活,学习渔业技艺,还可以品尝新鲜的海鲜美食。
温岭渔乡的生态保护近年来,温岭正在加大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力度。
渔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成了当地政府和渔民共同关注的问题。
通过设立禁捕区、加强渔业管理等措施,温岭努力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和海洋生态的保护。
总结温岭的渔乡风情承载着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渔民的智慧,它是我家乡独具魅力的一部分。
在这里,我可以感受到浓厚的渔业文化,品尝到新鲜的海鲜美食,参与到渔民们的生活中。
温岭渔乡不仅是一座具有特色的小城市,也是一个值得游客们一探究竟的美丽地方。
温岭民风民俗作文
温岭民风民俗作文温岭,这座位于浙江东南沿海的小城,藏着许多独特而有趣的民风民俗。
在这里生活的日子里,我深深地被这些充满魅力的传统所吸引。
要说温岭的民风民俗,那不得不提的就是石塘的扛台阁。
这可是一项极具特色的活动,每年的元宵节前后,石塘的街头巷尾就会热闹非凡。
记得有一年元宵节,我特意起了个大早,跑去石塘想要亲眼目睹这一盛景。
还没走进石塘镇,就听到远处传来阵阵锣鼓声。
循着声音加快脚步,只见道路两旁早已挤满了人,男女老少,个个脸上洋溢着期待的神情。
我好不容易挤到了前面,找了个还算不错的位置。
不一会儿,扛台阁的队伍就出现了。
一台台精美的台阁,就像是一个个移动的小舞台。
每一台台阁都装饰得美轮美奂,上面站着身着古装的小孩子,他们有的扮成仙女,有的扮成将军,还有的扮成书生,一个个粉雕玉琢,可爱极了。
台阁的下方,是一群身强力壮的汉子,他们扛着台阁,步伐整齐而有力。
我仔细观察着其中一台台阁,那精美的雕刻,绚丽的色彩,让人忍不住赞叹工匠们的巧手艺。
台阁上的小孩子,表情生动,眼神中透着兴奋和自豪。
他们随着音乐的节奏,时而挥舞着手中的道具,时而摆出优美的姿势,引得周围的观众阵阵喝彩。
在队伍中,还有敲锣打鼓的,舞龙舞狮的,整个场面热闹非凡。
锣鼓声、欢笑声、喝彩声交织在一起,仿佛是一首欢快的交响曲。
我也被这热烈的氛围所感染,跟着人群一起欢呼鼓掌,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温岭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除了扛台阁,温岭的美食民俗也让我流连忘返。
温岭的嵌糕,那可是一绝。
有一次,我跟着朋友去了一家当地非常有名的嵌糕店。
还没进门,就看到店门口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好不容易轮到我们,只见老板熟练地从一大团温热的糯米团上揪下一块,然后用手把它压成饼状。
接着,他在上面铺上一层香喷喷的卤肉、炒粉干、油条碎、豆腐干等各种馅料,再加上一勺鲜美的肉汤,最后把糯米皮的边缘捏合起来,一个白白胖胖的嵌糕就做好了。
我接过嵌糕,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
那软糯的糯米皮,搭配着丰富多样的馅料,每一口都充满了惊喜。
渔家传统文化
1.节日供神
古时渔民主要是敬龙王,海神娘娘,财神三宫,按一定的节令供奉。
除夕之夜或初一早晨,渔民到龙王庙,海神娘娘庙烧香叩拜,或到海边摆供品,焚香纸,求神灵保佑一年太平,渔民家家供财神,渔民每次出海都要烧香,这是为了让神仙看到,他们认为上升的香烟能把他们心愿带给天上的神仙,能保佑他们海上发财,老子《道德经》里说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此道教十分崇尚“三”这个数字的,所以他们出海前通常烧“三柱香”。
2.新船点睛
渔民把渔船看成自己的伙伴,是赖以生存的依靠,因此,渔民对它爱护备至,并赋予它灵性,过去的木制渔船每条船都做一对凸出来像大鱼的眼睛。
新船造好后,只画眼,不画睛。
也就是边上是大大的黑眼圈,中间是白色的一个大圆,下水之前,船主请人选择黄道吉日,届时,敲锣打鼓放鞭炮,船主亲自为新船点睛,标志着一个新的生灵诞生了,众人喊着大吉大利的号子,把披红挂绿的新船,一步步从岸上移下海去。
3.春日祭网
春暖花开、渔民把整修了一个冬天的渔网抬到海边,用谷草烤网驱邪气,称“财财网”,然后放鞭炮。
烧香纸,渔民抬着渔网,喊着号子登上渔船,把网盘在仓里,烤渔网的习俗其实是有科学道理的。
过去的渔网是棉线织成,为防止腐烂,用加热的猪血浸透,凉干方可使用。
渔网存放了一冬天后,有霉气,异味,新“血”的渔网有血腥味,用
谷草烤后,可除掉异味,便于鱼虾进网。
4.祭祀渔神
渔民首次出海拉网,当捕到鱼之后,首先要练大鱼蒸熟盛于盘中,在船头奠酒焚香,祈祷龙王爷保佑海上发财。
几条船在一起捕黄花鱼或鱼的时候,谁的船先打上鱼来,就放鞭炮、敲锣鼓,并拣最大最好的鱼供在船头。
敲锣鼓是告诉邻船,烧香是求海神多往网里赶鱼,有好收成。
台州渔民习俗
台州九县、市、区中六濒东海,传统渔业生产以近海捕捞为主,而且其历史久远。
由于海上作业的艰险,并需要一定范围内的合作,沿海渔民在长期的生产中形成许多独特习俗,至今有相当一部分仍然存在。
部分习俗带有迷信色彩,但究其本意,在于消灾避凶,祈求平安、丰收。
渔船为渔业生产的主要工具,造船是渔民的头等大事。
开工时,要选择吉日良时,大多选涨潮时辰,讨财似潮涌的吉利。
钉船眼下水时,设祭,船眼内放银洋以象征有亮光多财气。
祭海时,火炮连天,以祈旺发,备酒席招亲友聚餐庆贺,向造船匠人及船老大敬酒。
每逢转汛后初次出海,备福礼到海神庙烧香求神,请回“老爷旗”插于船尾作护船符。
玉环、温岭一带的渔船头家,常将他们首次出海捕鱼用过的绲线放在盆内,连同猪头、鱼鲞和鸡等供品到海神庙上供许愿,祈求海神保佑。
临出海前,要烧“银汤”(滚水内置银元或银器)淋浇船眼,俗称“开船眼”。
再淋船头,然后依次淋船的左右舷、帆、舵和橹,以为能去邪取正,大吉大利。
然后于船左祭神,船右祭溺海野鬼。
祭鬼时用线一头联结祭品,另一头下垂海面。
出海作业如遇飘尸,无论汛情如何,必先送尸回港。
渔区各主要岙口大多建有“娘娘宫”,崇奉“天后”,即“妈祖”,渔船避风或随汛进岙口时,都要进庙供祭。
原籍闽南的渔民甚至在渔船中设“天后神位”,早晚焚香祝祷。
除夕于海滩岙口祭海神,称“谢年”,然后再至“三官庙”、“天后宫”致祭。
祭祀结束后,船上伙计以供品聚餐,以为可保来年出海平安畅顺。
小钓作业是台州及邻近沿海独特的传统渔业生产方式。
拥有钓船的渔户称“头家”,以约请的方式雇佣船伙,不象农业生产雇佣长、短工那样等级分明,由头家请伙计吃“结绲酒"定约。
以“一风”为周期,“一风”之内,头家不得辞退,伙计不得擅离。
即使新婚、受官府传讯或服役,也得先服从出海,谚称“官令不如讨海令”。
其分红方式,以正宗渔货所得净利为分红基金,头家先取一半红利,然后再将另一半按船、网渔具、伙计各一份、走台半份分红。
温岭传统风俗介绍作文
温岭传统风俗介绍作文Wenzhou is located in the southeastern part of Zhejiang Province, and is known for its rich cultural heritage and traditional customs. 温州位于浙江省的东南部,以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传统风俗而闻名。
One of the most famous traditional customs in Wenzhou is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which is celebrated on the fifth day of the fifth lunar month. 温州最著名的传统风俗之一是端午节,这一节日是在农历五月初五庆祝的。
During this festival, people race dragon boats, eat Zongzi, and hang calamus and garlic at their front doors to ward off evil spirits.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划龙舟、吃粽子,并在门前挂香和大蒜来驱除邪灵。
Another important traditional custom in Wenzhou is the celebration of the Spring Festival, which is the most important festival in Chinese culture. 温州的另一个重要的传统风俗是庆祝春节,这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families come together to prepare and enjoy special meals, decorate their homes with red lanterns and traditional couplets, and set off fireworks to welcome the new year. 在春节期间,家人们聚在一起准备和享用特别的餐点,用红灯笼和对联装饰家园,并燃放爆竹迎接新年。
温岭传统民俗活动介绍作文
温岭传统民俗活动介绍作文好,咱们今天聊聊温岭那些让人捧腹大笑的传统民俗活动。
温岭啊,位于浙江东南的一个小城,这里可不仅仅是个普通的地方,更是个有趣的宝地,藏着各种奇葩的传统活动。
想知道啥是奇葩?那就跟我一起探探温岭的“奇妙世界”吧!咱们从“开坛拜神”说起。
这活动可有意思了,每年春节前,整个温岭的街头巷尾都忙得不可开交。
你知道这咋个忙法吗?人们要在家门口摆上一大堆香火、果品,还得拉上邻里乡亲一起祭拜神明。
于是,你会看到街上的小贩们都笑得合不拢嘴,生怕自己卖的香火被抢光。
去年,我就亲眼看到一个小贩跟邻居家老太太争论:“我这香火是真的好,五块钱一把!”老太太瞪大眼睛说:“五块钱的香火?你这是在卖啥?卖梦想呀?”说完了开坛拜神,咱们再来聊聊“龙舟赛”。
龙舟赛在温岭那可是大场面,一年一度,大家都盯着电视等直播。
每到龙舟赛那几天,全城的气氛就像过节一样,街头巷尾都热闹非凡。
去年我就去现场看了一次,哎哟,那场面真是震撼。
参赛的队伍拼尽全力,几乎连水都能劈开了。
你还别说,划龙舟的队员们,个个都是健身房里练出来的,不仅肌肉发达,连汗水都比一般人多。
结果呢?有队员一边划一边喊:“快点啊!不然等下我妈又要发火了!”哈哈,这边赛龙舟,那边的亲友们也是不甘示弱,一边加油一边拿着相机拍个不停。
那真是热闹得不可思议!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就是“百岁寿宴”。
你们说这啥意思?其实就是给过百岁高龄的老人庆祝生日的活动。
在温岭,这可是一件大事,每年都要精心准备。
大家齐心协力,为老人准备丰盛的寿宴。
前几天我去参加过一次,哎哟,那简直是一场“饕餮盛宴”。
宴席上,有人负责上菜,有人负责倒酒,甚至还有人负责打游戏来调节气氛。
最搞笑的是,那天有个小伙子不停地给老人敬酒,结果喝得都快站不稳了,边喝边唱:“百岁老人最可爱,大家一起祝长寿!”结果大家全都笑得前仰后合,老人也乐得合不拢嘴。
说完这些有趣的活动,咱们再聊聊“剪纸艺术”。
在温岭,剪纸可不只是为了装饰房间,它还是一种表达感情的方式。
温岭节日习俗
温岭节日习俗篇一:台州饮食风俗台州饮食风俗台州地属亚热带,又背山面海,受海洋调节及西北高大山体对冬季寒风的阻滞影响,夏少酷暑,冬少严寒,雨水充沛,气候温和湿润,物产丰富,这一些自然环境因素,对当地的生活习俗影响明显。
一、饮食主食以稻米为主,薯类、麦类、玉米、豆类为辅。
一日三餐,干稀往往因地因时而异。
黄岩、温岭习惯三餐干饭,只在夏天晚餐时有喝稀饭者。
玉环、仙居习惯早晚稀、中餐干。
天台习惯早餐稀、中晚餐干。
临海习惯早餐吃泡饭;其西北部山区,夏季中晚餐常以薄粥汤就干麦食为主食。
立夏至中秋,农事繁重,力作时上下午各加一餐“点心”,或称“接力”。
菜肴叫“下饭”或“菜蔬”,沿海多海产品,山区多山货,平原兼而有之。
喜食蔬菜与海鲜的干制、腌制品,咸菜、咸鱼、咸肉旧时为居家必备常菜,今咸菜仍十分普遍。
臭苋菜梗汁炖豆腐为特味佐菜。
菜味讲究鲜美,不喜强辣。
宴请时,旧俗有“六碗”、“八碗”等规格,不足其数不成席。
近年宴席冷热菜肴多至数十盆,以散席后剩肴为荣,流于靡费。
风味食品以米粉、麦粉制作者为主。
临海久为台州府治所在,而且当地所产五谷种类较多,其风味小吃较其他县市更为丰富多样。
水浸糕旧历年底,家家以粳米粉蒸熟捣揉制作条状年糕,浸水加明矾贮藏。
以多为荣,往往来年二三月尚有贮藏。
以糯米蒸熟捣制成块状或厚片状者,称“麻糍”,也有浸水久藏的。
近年大多改家庭手工制作为作坊机械加工,城镇居民大多改为随时购食,不再水浸久贮。
米面大米粉蒸熟后,捣块压挤成丝,晒干后可久藏,又称“面干”。
因制作时需用特制工具,故均由作坊加工出售。
豆面以番薯为淀粉,少量烧熟为强粉,和入淀粉,搓揉成熟后以麻孔漏碗挤压成形入沸汤烧熟,经凉水冷却,阴干再晒干,青绿有光泽,滑润可口,和佐料汤煮,称“豆面羹”。
又可作小吃,称“豆面碎”。
天寒时加辣热食最佳。
原为绿豆粉所制,改用薯粉后,其名称照旧。
秋收后,山区农家户户制作,自食并出售。
猪肉麦饼以肉糜为馅,入锅以少许油煎,也有不和油者,香软可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土温岭——渔区特色风俗文化
(2015-04-09 19:49:09)
转载▼
标签:
分类:家乡文化
家乡
石塘
温岭
文化
大奏鼓
扛台阁
扛台阁作为温岭石塘箬山一代祖籍闽南渔民的庆丰收习俗,流传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扛台阁时,总是由一个村发起,其他村要将本村的抬阁扛到该村,待全部到齐后,再按照发起、响应的先后顺序启程游街串巷,待每条街每条巷巡游完毕才结束。
如此持续十多天,一般要连续扛三年。
以前均是将八仙桌翻过来,四脚扎个顶篷,由青壮男子用竹棍扛起,渔村的艺人用彩灯、彩带、鲜花等把台阁装扮得花轿似得,十分艳丽。
如今的台阁用上了节日灯。
为了节省人力在台阁下安装滑轮,有人戏称是“推台阁”了。
但是,石塘居民依山而建,村道高高低低,颇为难行,很多时候还得人扛。
但扛台阁的人,虽然满身是汗,却不显倦怠,相反,他们精神抖擞,在哨声指挥下,在激越的鼓锣声中,走过一村又一村。
每一扛台阁均是一台戏,由标志的童男童女扮演戏剧中的人物栩栩如生,逼真生动。
箬山扛台阁在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后期曾一度中止。
“文革”结束后恢复。
恢复后的扛台阁重新焕发光彩,成为石塘渔民元宵庆典的主题曲,每年活动都搞的轰轰烈烈,观看者人山人海,在周边县市区有较大的影响力。
扛台阁是温岭渔区元宵文艺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它与元宵节的抓财神、抓打生拜茅坑姑娘等活动不一样,这些活动仅在正月十五进行,而扛台阁这一活动可以延至正月二十几甚至是二月初。
渔民们点起火盆,扛起台阁,为的是期盼来年风调雨顺,红红火火,尤其是出海捕鱼能有个好收成。
大奏鼓
大奏鼓是石塘渔村的传统舞蹈,据说是从福建民间传入的,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
每年岁末,为祈愿丰收和平安,渔民们就跳起大奏鼓,舞者均为健壮男子,八九人、十几人不等,除一人外,全部男扮女装,头戴橄榄形的黑蓝色羊角帽,耳挂“黄金”大耳环,上穿桔黄色斜襟短袄,下穿深蓝色大口裤,衣裤边角和前襟镶嵌着桔红色的鱼纹图案;被海风吹得绛红的脸涂得雪白,而颧颊上却极富想像地画了一个红圈,粗大的脚板穿着绣花鞋,走起路来忸忸怩怩的活像戏曲中的媒婆。
起舞时,那些“女人们”手执木鱼、扁鼓、唢呐、锣、钹、磬等乐器,随着那男人调动大奏鼓的节奏,时而碎步轻移、柔美婉约、如醉如痴,时而腾挪跳跃、粗犷激越、欢快有力;时而是生命的细语;时而是灵魂的呐喊,强
烈地展示着渔民内在情感的冲动及征服大海自信。
《中国民间舞蹈集成大全》称《大奏鼓》是我国唯一一个渔村舞蹈,是中国渔村第一舞。
男扮女装:大奏鼓的前世今生
“大奏鼓”原名“车鼓亭”,一位名叫陈其胜的年轻人在20年前赋予了它这个响亮的名字。
上个世纪80年代,在中国大规模开展的民间音乐舞蹈搜集中,经他的挖掘整理并加以改编,大奏鼓从此开始为世人所知。
“男扮女装”是大奏鼓最基本的特征,其装束与福建的“惠安女”一样鲜亮夺目。
作为中国大陆阳光最早照到的地方,眼下的浙江石塘、箬山一带,每天凌晨都有早起看日出的年轻人。
那一轮巨大的太阳在脱离海平面时,海水由蓝色迅速变成金黄——这两种颜色正是舞者衣着的颜色。
里箬村的先辈们说,当他们的祖先还居住在福建惠安时,大奏鼓是女人们演的。
旧时的渔船设施简陋,渔民们对于气象的变幻无法预知,每次出海都是一次前途未卜的历险。
因此当一艘渔船出现在地平线上时,望眼欲穿的妇女们便从箱底翻出最漂亮的衣裳,敲锣打鼓唤来别家妻女,到海滩上去迎接男人们的平安归来。
大奏鼓演员脸部的重彩化妆效果,类似于戏剧中的丑角:用浓重的白粉打底(白粉涂抹在被海风吹成古铜色的脸上,视觉效果极为强烈),双颊涂一大片红色油彩。
然后戴上羊角帽,套上笼裤和斜襟衣,吹起唢呐,敲起大鼓、扁鼓、铜钟、木鱼、钹——从化妆到演出,这一切都一气呵成,海滩、石板路甚至是船上的甲板,皆是现成的舞台。
我们可以相信,这种释放情感的方式源自茹毛饮血的先民,其粗犷豪放的身影足以使虚情假意的现代文明退远为背景。
七月七小人节
这里的小人不是我们道德意义上的“君子”“小人”的“小人”,这里的“小人”是温岭的方言直译意为小孩子。
闽南籍石塘人的祖先信奉妈祖女神,这农历七月七的小人节就是崇拜妈祖而在石塘风俗中留下的痕迹,至今已绵延了300多年。
在七月七这一天,石塘当地的居民照例都要为自家未满16岁的孩子准备彩亭、彩轿,男孩扎亭,女孩扎轿,彩亭均为二至三层,由当地民间纸扎艺人用竹条、彩纸、泥巴扎制而成,彩亭上还分层装饰了各式绢人,取自民间戏曲故事人物,如《七仙女》、《八仙过海》、《西游记》等,个个栩栩如生,色彩绚丽。
孩了年满16岁时,就要有一个手拿雨伞的小纸人的“满金亭”,喻示这孩了从此长大成人。
孩子的母亲、奶奶为其举行成人仪式,在桌子上摆放彩亭以及各式时令水果、老酒等供奉妈祖或七仙女,祷祝后彩亭焚烧,然后放鞭炮庆祝。
七月七小人节不仅是孩子们的“儿童节”,同样还是大人们的“美食节”,以前过小人节时,亲朋好友就籍此欢聚一堂,分享孩子们的快乐,这时当然少不了美酒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