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的狩猎习俗

合集下载

满族的狩猎民俗

满族的狩猎民俗

满族的狩猎民俗作者富察宝仁吉林家谱满族渔猎俚俗大东北崇山峻岭连绵不断,藏天地之奥秘,隐万古之灵奇,正如《宁古塔纪略》所云:这里是“寒风如刀,热风如烧,大于舟之鱼,大于屋之木,榛榛狉狉,荦荦确确,固不可以中土之境,求殊绝之域,亦不可以古人所称道,概之今日所见闻。

”关东山环水绕,沃野千里,为这里的满族先民进行狩猎、捕鱼、农耕、畜牧等,生产活动创造了良好的自然环境。

满族的先民在生产生活、宗教信仰、娱乐、礼仪等诸多方面,经过几千年长期的沉积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独具关东地域特色的满族乡土俚俗文化。

满族文化是以山林狩猎文化为主体,还有江河捕鱼文化、草原文化及海洋文化等,为综合性文化特征的复合型区域文化。

满族文化看似平淡无奇,却和满族的日常生活与精神生活紧密融合,并且从古至今一直是其民族特质的生动载体。

满族文化,记载的是满族几千年的历史进程,写就的是白山黑水间乡土文化耀眼的辉煌,它展现的是粗犷、豪放、古朴、大气,它显示的是满族性格气魄的大写意。

满族文化,以独特的审美意识与人文价值,揭示了其渔猎生态背景下的历史文化内涵。

莽苍苍的关东大森林,冬天是林海雪原,夏天则是绿色的海洋,组成这海洋的都是大大小小的树,而这些树是没有尽头的。

有时林间万籁俱寂没有一点儿声响;有时则风啸树号令人心惊肉跳。

清圣祖康熙皇帝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东巡时,有感于大东北的蛮荒广袤和大窝集(森林)的幽深恐怖,曾咏诗抒怀:路转山环杂古柯,覆茅苫舍傍坡陀。

疆隅湮没辽金界,虎穴鹰巢处处多。

传承久远的狩猎活动关东的满族无畏这些艰险,整日以山林为家与野兽为伍,进行着打虎、猎熊、套鹿、撵狍子、抓兔子、网海东青等狩猎活动,过着以猎为生的狩猎生活。

关东山里打围狩猎,会经常碰到一些各式各样的打围“记号”。

这些奇特的“记号”表示着道路、方向、领域、危险、“ 打窝子”“ 赶仗子”等许许多多的庞杂内容,还有许多是打围人自己创造使用,不想为他人所知的神秘记号。

这些记号大多是此地域曾捕获猎取过什么猎物,或出过“棒槌”、老虎等特殊事件,或者是其附近有何珍稀动物窝穴,以及危险、有水源、有野果、有食物等各种内容。

吉林省满族鹰猎文化保留地习俗浅探

吉林省满族鹰猎文化保留地习俗浅探

Vol.36No.3Mar.2015第36卷第3期2015年3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 oc.S ci )鹰作为一种狩猎工具,最早可以回溯到唐代。

到两宋时期,随着游牧民族的日益发展,鹰猎的发展也逐渐兴盛。

到了清代,清廷专门在东北的吉林乌拉设立打牲乌拉总管衙门,专门派遣兵丁于此地为朝廷进行鹰猎,俗称“狩猎八旗”,原址位于吉林省吉林市土城子打渔楼村,现今仍得到较为完整的保护。

一、鹰猎缘起的民族背景满族是以射猎为生的民族,满族人的祖先肃慎人很早就开始驯化猎鹰,用来帮助捕获猎物,这一过程俗称“放鹰”。

在唐朝时期,“海东青”的猎鹰精品就已经是满族先民靺鞨族人朝奉的名贵贡品。

到了金代和元代,当时的朝廷就有规定:凡流放到辽东边地的犯人,若能“获海东青即赎罪,传驿而归”,①即捕捉到海东青就可以赎罪。

可见当时政权对于鹰的重视。

海东青缘起于肃慎语中的“雄库鲁”,意思是世界上飞得最高和最快的鸟,也有“万鹰之神”的含义。

早期的肃慎先民是现代满族的祖先,为早期中国古代东北民族,又称息慎、稷慎。

传说舜、禹时代已与中原有联系。

周武王时,肃慎贡“楛矢石砮”,臣服于周。

左传中有云:“肃慎、燕、毫,吾北土也。

”据考古发现显示,肃慎民族商、周时分布于我国的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

大体分布在今长白山以北,北至黑龙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域,西至松嫩平原,是最早向中原朝贡的少数民族之一,曾有孔子“肃慎氏之贡矢”的典故。

而最初的海东青可以看做是肃慎的最高图腾,类似于汉民族的凤凰崇拜。

据《山海经》中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极柜。

海水北注焉。

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句曰九凤。

”②但随着人当地人认知程度的逐渐提高,海东青也逐渐走向世俗化。

《本草纲目·禽部》记载:“雕出辽东,最俊者谓之海东青。

”逐渐成为用于满族人民标准狩猎的猎鹰,也称矛隼。

虽然大小如鹊,但天性凶猛,可捕杀天鹅、小兽及狐狸。

木兰围场和秋狝大典康乾盛世的狩猎文化

木兰围场和秋狝大典康乾盛世的狩猎文化

总共4o次的射猎成果 ,非常详尽 ,颇有 自得之况。 罢围 ,哨声响起 ,宣告围猎结束 ,将士们就在营
地点起熊熊篝火 ,满汉官兵席地而坐,烤炙猎物,同 进野餐,同时还载歌载舞 ,吟诗赋对 ,共享行围胜利
红、镶红、正蓝、镶蓝陈列 ,其中以黄旗为核心 ,两 的欢乐。
翼 以右红旗和左 白旗延伸围拢 ,末尾的蓝旗则负责领
为便于行围和促进禽兽繁衍 ,清廷在木兰围场周 围13(kO ̄,里的范围内,还划分出了72个小型围场。各 围 之间 ,距离远近不等 ,多者二三十公里 ,少者一二公 里 ,分布在森林茂密、水草丰美的两 山之 间或四面环 抱的山沟里。虽然各 个围场 自有特点,但 皆竖以柳条 木栅 ,作为界线来 区别内外,俗称 “柳条边 ,同时 还严格规定 “蒙古 、民人毋得阑入”,如果有人胆敢 私 自入 内打柴、采摘野菜的话 ,就会遭到重罚——这 实际上就形成了一个 自然保护区。
. 立于清嘉庆十二年 (1807年).是木兰围场中唯一一块由嘉庆皇帝所立的御笔碑 御制文 《木兰记》.记录了木兰围场的形成、作用及恢弘气势。
族 。 善 统 和 文 :有讲武 !十 月 对 , 清 军 旗兵的 演 兵 习 ;取 了 全
鬲 ’ 万 的
l西 厄普 入 侵 等 主 中原
声势浩大的行围队伍
众所周知 ,狩猎文 化在彰显 人的生存能 力的 同 时 ,还是 人类认识世 界的一把钥 匙。从 民间狩猎来 看 , “再狡猾的狐狸也斗不过好猎手 “不入虎穴 ,
行围前 ,御行营护军必须先期到达 围场 ,选择地形 , 在水草丰美的地方建御行营 ,扈从官兵再依次安帐 , 行营周围还会设置巡逻和卡伦 (即清代的哨所)。围 猎时 ,八旗将士必须按正黄、镶黄、正白、镶 白、正

探索满族中的风俗习惯之——猎鹰文化

探索满族中的风俗习惯之——猎鹰文化

162探索满族中的风俗习惯之——猎鹰文化杨师宇 中国地质大学摘要:满族旧称满洲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通古斯民族中最大的支系。

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其中居住在辽宁的人口最多。

此外,河北、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台湾及北京等共34个省区均有广泛的人口分布。

关键词:探索;风俗习惯;猎鹰文化东北,地域概念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这里有广袤的原始森林,有奔腾不息的滔滔江水,有肥沃富饶的黑土地,这一切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着擅长骑射,懂得农耕的神秘民族。

这一民族在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虽然名字各异,但却生生不息,不但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民族习惯和民族文化,甚至站在中华大地之巅,成为统治者长达200多年之久。

而忆往昔,金朝在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不断向外扩张的过程中,女真各部也很紧密的集合在一起,人们对一个统一的女真民族的认识更加清晰,在金朝统治中原时期,进入中原的女真人虽逐渐汉化但保持着相对的民族独立性,直到1234年金朝被蒙古帝国所灭,当初留在东北以及后来陆续回到东北的女真人后来发展为今天的满族。

这就是满族。

满族的历史是很悠久的。

据文献记载,满族的祖先肃慎人于公元前一千余年即遣使向周天子进贡“楛矢石砮”。

到了汉代,肃慎被称为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隋代称为靺鞨。

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受唐封为渤海郡王,建立渤海国,这是满族历史上的第一个地方政权。

公元12世纪,黑水靺鞨的后人完颜部落兴起,公元1115年建立金国,这是满族先人建立的第二个地方政权。

到公元16世纪后期,建州女真的杰出领袖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以女真人为核心,吸收了其他族人,如鄂温克人、鄂伦春人、锡伯人、赫哲人、达斡尔人等,形成了一个以满族先人为主体的民族共同体。

公元1626努尔哈赤第四个儿子皇太极在沈阳继后金汗位,1636年改国号为清。

1644年,清朝定都北京。

随后逐步统一全国。

满族人在长期的渔猎生活中,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民族风俗习惯和文化。

其中,猎鹰文化是历史悠久,最具特色的。

第三讲 (续)满族的骑射传统

第三讲 (续)满族的骑射传统

(二)围场的兴建与射猎的典志和纪律
1. 围场的兴建 围场是专门打猎的地方。 比较著名的是木兰围场。 2. 射猎的典志:行围、合围、散围 3. 射猎的纪律:“英明汗(这里指努尔哈赤)素好行围用兵, 制定兵猎之规定法令,甚是周密。……历来出兵行围之时, 严法令,禁纷杂,戒喧哗。……汗谓曰:战时喧哗,敌先知 觉。猎时喧哗,声响山谷,兽即遁走。兽入围时,勿于围中 驰马。若兽向人来,则各立原处射之。若兽出围,则驰马急 追,迎头阻射之。若系出围之兽,任何人都可迎截杀之。”
“ 山中百兽俱有,虎豹为长兽,不甚可畏,往 往与人相望而行。人苟不伤之,亦不伤人。 熊最猛,苟遇之,无不伤人者,且善与猎人 斗。盖虎豹背枪而走,熊则迎枪而扑,使一 枪不中,猎人无不支裂。其次猛兽为野猪, 亦多伤人。狼最险,其害人能出人不意。” 人类为了自身的安全和生存,就要进行大规 模的狩猎活动。
二 满族的骑射传统
(一)狩猎习俗
春秋形势图
远古肃慎人的楛矢石镞 。“楛矢长三、四寸, 色黑,或黄,或微白,有纹理,非铁非石, 而每破于石,居人多得于虎尔哈河,此楛木 之说也。……石镞,其状如石,言出混同江 中,乃松脂入水多年所结,即所谓肃慎之矢, 此又石镞之说也”。 满族人生活的环境:山高林密,野兽出没频 繁。
清朝严禁民间私自捕海东青。 “海东青者,鹰品之最贵者也。纯白为上,白 而杂他毛者次之,灰色者又次之。既得,尽 11月即止,否则更打,若到12月20不得,不 复更打矣。得海东青后,杂他鹰遣官送内务 府,或朝廷遣大人自取之。送鹰后得海东青, 满汉人不敢蓄,必进梅勒章京。若色纯白, 梅勒章京亦不能蓄,必送内务府。”
女真人通过狩猎活动,不仅获得了充足的肉食, 同时也得到了御寒用的毛皮。因此,狩猎活动是 当时女真社会经济生活不可缺少的方面。四季狩 猎,已成习俗。“自过滨、辰州,东京迤北,绝 少麦面,每晨及夕,各以射到禽兽莺食。” 努尔哈赤时期在狩猎方式上“有朝出暮归者,有 两三日而归者,谓之打小围。秋间打野鸡围,仲 冬打大围。按八旗排阵而行,成围时,无令不得 擅射。二十余日乃归,所得者虎、豹、猪、熊、 獐、狐、鹿、兔、野鸡、雕羽等物”。

打猎与春节内蒙古人的传统狩猎习俗

打猎与春节内蒙古人的传统狩猎习俗

打猎与春节内蒙古人的传统狩猎习俗打猎与春节:内蒙古人的传统狩猎习俗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而在内蒙古,春节还意味着丰收和狩猎的季节的到来。

内蒙古自治区是一个以畜牧业和狩猎为主要生活方式的地区,传统的狩猎习俗在这里仍然保留着。

本文将介绍内蒙古人在春节期间的狩猎传统。

1. 背景介绍内蒙古自治区地处中国北方,有着广袤的大草原和壮丽的自然景观。

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内蒙古人过去的生活方式主要以畜牧业和狩猎为主。

狩猎对于内蒙古人来说不仅是一种生存方式,更是一种传统习俗,与他们的文化和节日密切相关。

2. 狩猎与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内蒙古地区的春节庆祝活动中,狩猎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春节期间,内蒙古人通常会组织一系列的狩猎活动,以庆祝丰收和迎接新的一年。

3. 狩猎方式内蒙古的狩猎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马背狩猎、步行狩猎和诱捕等。

马背狩猎是内蒙古地区最为常见和古老的狩猎方式之一,猎民们骑着马奔跑在广袤的草原上,使用各种狩猎工具如弓箭和长矛捕捉猎物。

步行狩猎则是指人们步行在森林和山地中捕捉猎物,通常使用弓箭或步枪等武器。

除此之外,诱捕也是一种常见的狩猎方式,内蒙古人通常会设置陷阱或使用捕兽夹来捕捉猎物。

4. 狩猎的意义对于内蒙古人来说,狩猎不仅仅是一种狩猎技术的展示,更是一种与自然和动物的亲密接触。

他们尊重大自然,从中获取养分和生活所需,并且对于动物保护有着高度的意识。

狩猎也是内蒙古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通过狩猎,他们传承和弘扬着自己的文化与价值观。

5. 狩猎的方式与现代社会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内蒙古地区的狩猎方式也在逐渐改变。

现代科技的进步使得狩猎更加高效和安全,例如人们开始使用步枪和汽车辅助狩猎。

然而,内蒙古人仍然保留着传统的狩猎方式,并将其融入到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中。

狩猎不仅仅是一种狩猎技术的展示,更是内蒙古人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总结:内蒙古人的春节狩猎传统是他们文化和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满族的狩猎习俗

满族的狩猎习俗

满族的狩猎习俗满洲素以城郭射猎之国著称,满族先世都有精于骑射之传统,他们生息繁衍的白山黑水地带,山高林密,泽深水阔,草丛萋萋,野兽成群:山中百兽俱有,虎豹为常兽,不甚可畏,往住与人相望而行,人苟不伤之,亦不伤人。

熊最猛,苟遇之,无不伤人者,且善与猎人斗。

盖虎豹背枪而走,熊则迎枪而扑,失一枪不中,猎人无不肢裂。

其次猛兽为野猪,亦多伤人。

狼最险,其害人能出人不意(1)。

此外,山中还有野牛、狐狸、猞猁狲、獾子等,石砬子上的毒蛇也经常在森林和草丛中出没,伤害人畜。

满族先人为了安全、生存,为了利用野兽的皮肉为衣食,进行了大规模的射猎活动。

早在南北朝时期,满族先世勿吉人就人皆善射,以射猎为业,角弓三尺,箭长尺二寸,常七、八月,造毒药,赙箭镞,射禽兽,中者便死(2)。

金代女真人,更以精于骑射著称:每见野兽之踪,蹑而求之,能够潜伏之所。

又以桦皮为角,吹呦呦之声,呼麋鹿而射之。

……哨时,吹穆喇库,能哨游牡已惫之声,则牡者牲性来(3)。

上京之地(现在黑龙江省阿城县):冬极寒,非皮不可御寒,所以无贫富皆服之。

富者秋冬以貂鼠、青鼠、狐貂或羔皮为裘;贫者秋冬亦衣马猪羊猎犬鱼蛇之皮,或獐鹿皮为衫,夸蔑皆以皮(4)。

女真人通过狩猎活动,不仅得到了充足的肉食,同时也得到了御寒用的毛皮。

因此,狩猎活动是当时女真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四季狩猎,已成习俗。

自过滨、辰州,东京迤北,绝少麦面,每晨及夕,各以射到禽兽莺食(5)。

此时的女真社会全国酷喜田猎,昔会宁四时皆猎。

海陵迁燕,以都城外皆民田,三时无地可猎,悠冬月,一出必逾月,后妃、亲王、近臣皆附焉。

每猎,则以随驾军密布四周,名曰\'围场\'。

待狐、兔、猪、獐、麋、鹿散走于围中,国主必先射之,或以鹰隼击之,次及亲王近臣。

出围者许诸余人捕之。

或随处而进,或以亲王、近臣共食。

遇夜,或宿于州县,或宿于郊野无定。

海陵以其子光瑛十二年获獐,取而告太庙。

熙宗尤甚,有三事令臣下不谏:曰作乐、曰钦僧、曰围场,其重田猎如此(6)。

满族的生活习俗

满族的生活习俗

满族的生活习俗1、禁忌:满族人也有禁忌。

主要有不吃狗肉,不用狗皮制品,如狗皮帽子等。

打猎时不打乌鸦、喜鹊等。

2、宗教信仰:满族早期信奉萨满教。

入关后,又信奉佛教。

萨满教同佛教在满族中同祀供奉。

萨满教是一种原始的多神教。

“萨满”是通古斯语的音译,意为“疯狂的人”。

汉译为“巫”。

“萨满”有男有女,并分家萨满和跳神萨满。

祭祀时主持礼仪的家萨满早已不存在了。

跳神治病为业的神巫,在一些偏僻乡村还偶有活动。

早在清代就屡有禁令,但屡禁不止。

建国后,国家禁止一切封建迷信活动,但仍有少数人以此为业,骗取钱财。

满族还崇拜自然神,如天地神、山神、星神、树神。

崇拜以动物为图腾的鹊神、乌鸦神。

至今在一些满族聚居的乡村,每逢年节还烧香供奉,祈求保佑全家平安顺利。

现在有的满族人信仰天主教、基督教,但人数不多。

3、丧葬:旧时,满族人对丧事非常重视,家中亲属死后要隆重举行丧礼。

丧礼概略为:(一)“倒头”:亲人死后先请“吉祥板”,板下支矮凳。

待将死者全身洗净穿好“寿衣”后,由孝子抱头、子侄辈托全身抬上“吉祥板”,在死者头前放小桌,供“倒头饭”,插上“打狗棒”,点好“油灯碗”,子女及本家近支平晚辈依次立或跪于“吉祥板”前,“举哀”。

门前立“幡杆”,表示死人之家。

由于受汉族影响,建国前,满人也有挂“挑钱纸”的。

(二)“报丧”:死者停放完毕,即发“口报条”向亲友“报丧”。

用白纸条写清地址、人称、死亡年月日时和“接三”(表示丧事大典开始)日期。

亲友接条后即于当日和“接三”前前往吊唁。

“接三”时再去“送三”。

与此同时,丧主印“讣闻”分送亲友,注明丧家住址。

“讣闻”上写明“接三”、“唪经”、“伴宿”、“发引”等项,以便亲友前来吊唁。

(三)丧事经过“起经”、“伴宿”等仪式后,即进行“发引”(出殡)。

亲友们按“讣闻”开列时间,于清晨前来送殡。

俟吉时到,高举两支“门图”(表示丧家属于哪个旗),八根旗子分开左右,孝子率领全家行礼哭出灵堂,亲友们送“金棺”到大门内,孝子跪在杠前奠酒行三叩礼,丧家长辈向亲友拦送致谢,内眷即坐车送殡。

从满语名号看满族先民的狩猎文化

从满语名号看满族先民的狩猎文化

( 1 )u m a i b a b u r a 浇水 的地 。 ) ( 2 )n i y a l m a i b o c o i f y a n b e ,c i r a s e m b i . 1 u w e n i o i b i t h e d e , g i s u n b e k i mc i mb i m e ,c i r a b e c i n c i l —
人 、力 量强 壮 的马 ” 。
满 族本 为游 牧 民族 ,在 c i r a 这 几个 义 项 中 ,其 本 义乃 “ 有 劲 的马 、嘴壮 的马” 。其 它 的健 壮 、脸 色 等语 义应 该都 是 在此基 础 上衍 生 出来 的。
别 进行 阐述
1 . c i r a( 肃)
c i r a在 名号 中其译 为 “ 肃” ,如 :c i r a f a l i n g k a b e :肃毅伯 。 《 御 制清 文鉴 》对 c i r a有 四种解 释 :
%基 金项 目:黑 龙 江 省 哲 学社 会 科 学规 划 项 目 “ 文 化 语 言 学视 角下 的 满 语 名号 研 究 ” ( 项 目编 号 1 4 E 0 8 4 ) 阶段 性
在 马 与箭两 个方 面 。


mo r i n( 马)
马最 具灵 性 ,被誉 为 “ 草原 之 舟 ” ,无 论是 从 运输 角度 ,还是 从作 战 角度 来讲 ,马都 是 游牧 民族 不可 或 缺家畜 。万 历 四十 七年 ( 1 6 1 9 ) ,朝 鲜人 李 民寞发 现建 州 女真 的畜 牧业 十 分发 达 。 “ 六 畜惟 马 最盛 ,将 胡之 家 ,千百 为群 ;率 胡也 不下 十数 匹 。 ” [ 2 ] 不仅 如 此 ,在满 语 的名号 中 ,诸 多名 号用 字与 马 息 息相 关 。 ( 一 )满 语 名号 与马 在 满 语 名 号 中 ,c i r a( 肃) 、d o r o n g g o( 履 、礼 ) 、h e b e n g g e( 愉 、翕 ) 、n i y a n c a n g g a( 锐气 ) 、 h n d u n( 速 )等 词 的满语语 义 来源 与汉 语 的语 义来 源 不 同 ,这些 词 的语 义来 源 皆与 马 密切 相关 ,兹分

频临消亡的关东满族鹰猎文化——沈空苍鹰驱鸟工程民俗史溯源

频临消亡的关东满族鹰猎文化——沈空苍鹰驱鸟工程民俗史溯源

2013年02月下半月刊艺术文化交流一.海东青与女真人的神秘传说海东青属鹰科,学名矛隼,是一种美丽的中型猛禽,也是体形较大的隼类,所以又有巨隼之称。

其体长56~61厘米,体重1310~2100克左右,羽色变化较大,有暗色型、白色型和灰色型。

矛隼是契丹、女真、满族等北方民族非常喜爱的一种鸟。

海东青栖息于岩石海岸、开阔的岩石山地、沿海岛屿、临近海岸的河谷和森林苔原地带,堪称北国世界的空中霸王。

海东青主要以野鸭、鸥、雷鸟、松鸡等各种鸟类为食,也吃少量中小型哺乳动物。

它在空中飞行发现猎物后,迅速将两翅一收,急速俯冲而下,就像投射出去的一支飞镖,径直冲向猎物。

捕捉岩鸽等猎物时,雄鸟和雌鸟可以进行巧妙的配合,由雌鸟突然飞进岩鸽栖息的洞穴中,将它们驱赶出来,雄鸟则在洞外等候,进行捕杀。

女真人与海东青有着极其密切的渊源。

据载,女真族属肃慎族系,其先人世代居住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及长白山一带,后有一部分南迁至辽河流域。

海东青的产地就在女真人祖先聚集之地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

据说,在女真人祖先居住的境内(今俄罗斯远东地区以东的大海里),出产一种珍贵的珍珠,珠蚌每年10月大熟,但是此时海边坚冰数尺,人无法凿冰取珠。

当地有一种天鹅,专以珠蚌为食,食蚌后将珠藏于嗉内。

海东青素来喜欢捕捉大雁,有以大雁脑浆为食的习性。

于是,女真人的祖先便训练海东青捕捉这种天鹅。

传说中,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名字与海东青有关——完颜阿骨打的母亲即将临盆时,辽国元帅领兵杀来。

完颜阿骨打的父亲贺里波保护着妻子边战边退,退至乌拉山下便在杂草中生下一个胖小子,漫山遍野的辽兵攻了上来。

突然,从天上飞来一只玉爪玉嘴的大白雕,围着刚出生的男婴飞来飞去,还不停地叫着:“阿骨——打!阿骨——打!”大白雕的叫声惊动了山神阿古,听到大白雕喊“阿骨——打”,以为是让他打辽兵,便大吼起来。

吼声过后,大大小小的山头都听到了阿古的呼唤,纷纷打开山门,让山水冲下来。

迅猛的山洪把辽兵冲得七零八落,死伤无数。

清帝为何青睐鹿角椅?皇太极曾一人猎杀五(3)

清帝为何青睐鹿角椅?皇太极曾一人猎杀五(3)

清帝为何青睐鹿角椅?皇太极曾一人猎杀五(3)皇太极曾一人猎杀五虎皇太极在行围活动中,屡屡身先士卒,英勇无比。

天聪二年(1628)二月,皇太极率领诸贝勒、群臣在盛京东北400里外的三洼地方行猎,皇太极射杀了五只老虎。

天聪四年(1630)十一月,皇太极在札木谷行猎,其时节候严寒,随猎之人,都苦寒瑟缩,垂帽护面及耳。

皇太极戴一顶窄帽,手不入袖,控纵驰射,竟然像是不知道寒冷。

汉人蒙古各官,都不禁从心底发出赞叹。

天聪六年五月,皇太极在率大军出征察哈尔途中,在宣府塞外行猎,连发二矢,每矢贯穿二羊,共计射羊五十八(头)。

天聪九年(1635)十一月,皇太极率诸贝勒及3000名甲士到长岭等地行猎20天,射猎野兽加之四虎,共达一百二十八(头)。

他这种不畏严寒的精神和精湛的骑射技能,在满蒙汉八旗将士中起到了振奋精神、激励士气的作用。

侍卫敢和皇太极争猎物大规模狩猎之时,彼此争夺猎物的事情时有发生,旗主贝勒与属下官兵之间也不例外。

天聪四年(1630)十一月行围时,大贝勒莽古尔泰夺取了属下的两头野兽,其仆人托特仗势强占了他人射杀的一头野猪,其幼子在他人射猎的鹿身上补射一箭,据为己有。

皇太极十分愤怒,在他的严令下,莽古尔泰才不得不将猎物退还。

有了皇太极的支持,八旗军普通马甲中的勇敢者也敢于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与贝勒抗争。

天聪十年(1636)正月二十日,贝勒阿巴泰率兵步猎,镶黄旗翁阿岱牛录下勇士额木图射伤一头老虎,老虎逃奔时被阿巴泰所杀,额木图认为老虎应归自己,负责审验的“质验官”却逢迎贝勒,将死虎断给阿巴泰。

额木图不服,一直告到兵部,兵部官员将老虎判给了额木图,并将阿巴泰和其他有关联的七名八旗官员治罪。

正因为皇太极“各取所得”的原则,有的侍卫竟斗胆和皇太极争起猎物来。

崇德四年(1639)十月八日,皇太极率诸福晋至东哈达路围猎,侍卫巴哈射伤的鹿负箭逃走,巴哈却一口咬定皇太极所猎之鹿为自己所射。

在皇太极拿出证据后仍相争不已。

皇太极不禁大怒,亲自率领大家到射鹿现场验视,大家一致认为巴哈为无理取闹。

清代满族渔猎风俗述略

清代满族渔猎风俗述略

清代满族渔猎风俗述略
清代满族是以渔猎为主要经济活动的民族,其渔猎风俗独具特色,以下为述略:
一、渔猎工具
1. 渔具:满族渔民主要使用的渔具有鱼勾、渔网、渔篓、鱼叉等。

2. 狩猎工具:满族狩猎主要使用的工具有弓箭、投石器、捕兽夹等。

二、渔猎技艺
1. 渔技:满族渔民熟练掌握各类渔具的使用技巧,擅长在江河湖海中捕捞各类鱼类。

2. 猎技:满族猎手有独特的狩猎技艺,能够熟练地使用弓箭、捕兽夹等工具,猎杀各种野兽。

三、渔猎节日
1. 渔民节:满族渔民在农历六月初八日庆祝渔民节,祈求丰收、平安。

2. 狩猎节:满族狩猎节在农历十月十五日举行,猎手们祭祀伏羲、女娲和狩猎神祖,祈求好运和丰收。

四、渔猎民俗
1. 渔村民俗:满族渔民守望相助,互相帮助,生活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渔村文化。

2. 狩猎民俗:满族狩猎民俗丰富多彩,狩猎中也有祭祀、咏春等传统活动。

综上所述,清代满族的渔猎风俗是满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传统文化特点。

长白山与满族的狩猎习俗

长白山与满族的狩猎习俗

长白山与满族的狩猎习俗
王明霞;关露;刘英超
【期刊名称】《黑龙江民族丛刊》
【年(卷),期】2010()6
【摘要】满族的狩猎习俗是该民族最为古老的传统习俗,"楉矢石砮"便是这种习俗和文化的真实反映,后来的"以弧矢定天下"及以"清语骑射"为核心的民族文化,无不与满族的狩猎习俗密切相关。

可以说,满族的狩猎习俗是他们最为重要、最能体现民族文化特征和民族性格的风俗;从历史或民俗的角度来考察,会发现这种习俗的产生与形成与他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有着直接的联系,长白山地区特殊的条件环境促成了满族狩猎习俗的形成,也因此形成了满族对长白山的依附关系和对它的崇敬或热爱。

【总页数】5页(P124-128)
【关键词】满族;狩猎习俗;长白山
【作者】王明霞;关露;刘英超
【作者单位】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0
【相关文献】
1.满族文化研究的盛会"长白山与满族文化研讨会暨第二届满族文化研究机构联席会议"综述 [J], 吕萍
2.满族文化的珍品——长白山满族剪纸 [J], 张夏;
3.长白山满族过年习俗 [J], 小雪
4.从长白山民间故事看满族生产习俗 [J], 王悦[1];王羽婷[2]
5.满族农耕习俗与长白山 [J], 王明霞;李婧;吴天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满族体育活动狩猎规则教案

满族体育活动狩猎规则教案

满族体育活动狩猎规则教案
满族体育活动狩猎是一项传统的民族体育活动,它主要是在野外捕猎野生动物。

狩猎活动不仅能增加人们的体力和耐力,还能锻炼人们的智慧和技能。

为了保证狩猎活动的安全和合法,必须遵守相关的狩猎规则。

在教案中,教师需要向学生们介绍狩猎活动中的相关法律法规和纪律要求,包括野生动物保护法、枪支管理法等。

狩猎规则还包括猎物的选择和捕捉方式。

在教案中,教师需要教导学生如何选择合法的猎物,如何进行合理的捕捉。

如果是自己狩猎,需要申请狩猎许可证,遵守狩猎时间和地点限制等。

狩猎规则还包括猎物的处理和使用方式。

教师需要教导学生如何处理猎物,如何合理利用猎物。

例如,应该如何处理猎物的肉、皮毛等,如何避免浪费。

总之,满族体育活动狩猎规则教案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确保狩猎活动的安全和合法性。

教师需要在课堂上教导学生如何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纪律要求,如何选择合法的猎物,如何进行合理的捕捉,如何
处理和使用猎物等。

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狩猎活动中获得安全和愉快的体验,并且不会对野生动物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满族的鹰崇拜:鹰狗无价

满族的鹰崇拜:鹰狗无价

满族的鹰崇拜:鹰狗无价鹰习俗的遗风。

能目睹的满族萨满教野神祭中,松花江上游的满族尼玛察哈拉的野神祭比较完整,有一定代表性。

该姓先人世居珲春托克索,是东海女真人的后裔。

他们的野神祭中,鹰神为众动物神灵的首神,满语称“达拉加浑”,“达拉代敏”,即“首鹰”、“首雕”之意,在整个祭礼中,祭鹰(雕)神是其核心和高潮。

笔者曾目睹过尼玛察氏鹰神祭礼:萨满戴上熠熠闪光的神帽一一帽顶上是一只振翅起飞的神鸟(铁片模型),代表着鹰神,到香烟缭绕的“七星斗”前,恭请鹰神降临。

萨满向东方的故乡叩拜,然后击鼓吟唱:七星斗立在高空,七星闪光请我(鹰神)临降,我是受天之托,带着阳光的神主,展开神翅蔽日月,(乘)神风呼啸而来,山谷村寨都在抖动,我旋了九个云圈,又长鸣了九声,神鬼皆惊遁,众神退后,神武的披金光的神鹰,我来了!(富育光译,下同)在萨满教里,太阳是最重要的自然崇拜物,太阳的神火是人类和生灵的生命之源,而神鹰是“带阳光”、“披金光”的神灵,即司光与光明之神。

萨满吟唱完,便舞动神帽上长长的彩色飘带,转起了“弥罗”(快速旋转),神裙飘飞,神帽闪光,象征着神鹰在云海中翱翔,来到了尼玛察哈拉的神堂。

萨满转起了一个又一个“弥罗”,展现其追星月乘神风的雄姿,栽里(萨满助手)代表族人吟颂道:你能在陡峭壁上飞旋,神风荡野,你神明的火眼能在密林中,看穿千里,防备着歹徒的陷坑,你向着我们部落的房子,展翅飞来,你是阖族永世的神主,所向无敌。

族人的情绪随着萨满热烈欢快的神鹰舞蹈高涨起来,因为所向无敌的神鹰是他们阖族“永世的神主”,有了它的庇佑,氏族定能驱厄平安,兴旺壮大。

很明显,神鹰在这里是氏族强大的守护神,它的神功伟力和族人息息相关。

请完鹰神,萨满来到神堂外面的屋檐下,敬迎另一位重要神灵“爱新代敏”一一金鹰神,其礼仪、神谕和鹰神大致相仿。

尼玛察野神祭中还有另一位鹰雕类的神灵——首雕神,其礼仪和神谕也和鹰神大致相似,在该姓整个野神祭中,所敬奉的动物神有十来位,鹰雕类的神灵就占三位,可见其在祭礼中的重要地位。

满族的骑射

满族的骑射

满族的骑射满族历史上是一个狩猎的民族,史称引弓之民。

他们“性多淳朴,地产小麦,虽知耕种,而以渔猎为生。

遇冬日坚冰,足踏木板溜冰而射,其妇女尤善伏弩捕韶”。

射箭是猎取食物、防御野兽侵害的工具,也是军事武器运用于战场,因而在满族社会生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后金努尔哈赤把骑射作为立国之本。

在他实行的八旗制度中,将满族人分别组织于各旗,平时生产,战时从征。

当时人人习射,并以箭法高低为荣耻,无论王公大臣或旗丁,无不挽强善射。

史载,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斋戒迎春祭天,于院内射箭,有大臣劝谏道:“斋戒不宜射箭”,皇太极答道:“昔辽太宗祭天,曾射柳,此射不可忘也。

”于是,令大臣习射。

清入关后渐染汉习,多以骄情自安。

为此,清朝降旨:“我国家以弓矢定天下,又何可一日废武?”要求“凡乡试、会试,功勋子弟也必须先试弓马,合格然后许入场屋”。

康熙年间,亲王贝勒的嫡子众子受封,必须考以马步射,其技皆优,然后授以本职,否则降职收爵。

乾隆年间,每年十月中旬有宗室小考。

“钦派皇子、王公、军机大臣等,亲为考试清语、弓马,而先命皇子较射,以为诸宗室所遵式。

诸宗室视其父之爵,列次考试,其优者带领引见上,每赐花翎、缎匹以奖励之,其劣者,停其应封之爵以耻之。

故诸宗室无不谙习弓马、清语,以备维城之选焉。

”满族沿袭此俗,乾隆时,“每春习射”,乾隆帝亲自检阅王公大臣文武官员射技的优劣。

清道光皇帝在一道御旨中写到:“八旗根本,骑射为先”,令八旗子弟注重学习骑射。

并规定凡满人,读书考试无论举人、进士都必须会骑射才能录取。

皇室子弟也要自幼习骑射。

光绪皇帝在“百日维新”中校阅参用西法训练的军队时,还特别要阅视御前大臣们的马步射。

这些措施,使满族以骑射著称的传统得以保持和发展。

满族崇尚骑射也反映在生活习俗中。

男孩出世,家门高悬用红线挂的小弓和箭示之,到六七岁时,以木制弓箭进行习射。

新婚闹洞房要在炕席上别上三支箭。

记家谱以箭表示男性。

一些满族聚居的地方至今仍保留着这些习俗。

满族狩猎体育项目

满族狩猎体育项目

满族狩猎体育项目
满族狩猎体育项目是一个传承满族文化、锻炼身体素质和培养民族精神的传统体育项目。

它将狩猎技能、药用植物知识、民族历史与体育健身相结合,体现了满族人对自然的尊重和对身体的关注。

满族狩猎体育项目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满族人的祖先,他们通过狩猎来获取食物、保护自己和家人,同时也不断发展这项技能以展示他们的技能和勇气。

现在,满族狩猎体育项目已经成为了民族体育文化的一部分,为满族人们提供了重要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机会。

在满族狩猎体育项目中,参与者需要具备一定的狩猎技能和知识,例如如何选择合适的猎物、如何使用不同的武器和如何保护自己等等。

这些技能在实际狩猎中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保证狩猎的顺利进行,也可以锻炼参与者的生存能力和动手能力。

同时,满族狩猎体育项目还具有很强的民族历史文化价值。

在过去的狩猎活动中,满族人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是显而易见的。

他们认
为大自然是慷慨的,应该珍惜和保护它。

因此,在满族狩猎体育项目中,参与者也会传承和弘扬这种尊重和敬畏的精神。

此外,满族狩猎体育项目还能够培养参与者的民族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过去的狩猎活动中,满族人们通常需要团结协作才能完成狩猎任务。

因此,这种团队合作精神在满族狩猎体育项目中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总之,满族狩猎体育项目是一个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历史和社会价值的项目。

通过狩猎技能的学习和传承,满族人们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也可以培养良好的民族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满族狩猎体育项目也为传承和弘扬满族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机会和平台。

满族人为什么忌讳猎杀乌鸦和喜鹊

满族人为什么忌讳猎杀乌鸦和喜鹊

满族人为什么忌讳猎杀乌鸦和喜鹊
导语:众所周知,满族人喜打猎,可是他们却有着不打乌鸦和喜鹊的传统,这又是为什么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满族居民过去忌在西炕或北炕上死人,人死入棺后由窗户抬出,一般行土葬。

满族有祭天、祭祖风俗,有孝敬长辈,重视礼节规矩的传统。

许多人对乌鸦没什么好印象,甚至有厌恶之感。

但满族人例外,他们非但不哄打乌鸦,反而对其倍加珍爱。

在满族聚居的地区,许多人家的院子里都立有一个高高的木杆子,这个杆子就是为了喂乌鸦、喜鹊而立的',在这个木杆子上面有一个斗,在斗里装有猪肉、猪下水以及米等食物,以此来喂乌鸦和喜鹊。

那么这些不受人喜欢的乌鸦,为什么能够得到满族人的敬重呢?
相传,满族始祖老罕王努尔哈赤在一次战斗中,他带着几个人与敌军遭遇。

众多的敌兵眼看就把他们给包围了,万般无奈,老罕王努尔哈赤只好让所有的人都躺在地上装死,这时正好有一些乌鸦和喜鹊飞了过来,并落在了他们的身上。

敌兵上来后一看,有许多乌鸦、喜鹊落在他们身上,就误认为这些人都死了。

这样就骗过了敌兵,老罕王努尔哈赤他们死里逃生。

从这以后,满族人每到祭祀时,都忘不了乌鸦的恩情,总要拿一些猪肉、下水和米之类的食物来喂乌鸦和喜鹊,如果谁要是哄打乌鸦和喜鹊,那就要遭到众人的谴责。

满族人是怎样驯鹰的?满族猎鹰文化

满族人是怎样驯鹰的?满族猎鹰文化

满族人是怎样驯鹰的?满族猎鹰文化导语:从古时起,每年秋末冬初的时候,都有一群鹰从大海的东边飞来,到部落周围的山林里过冬,直到春天将近,它们又向着东方远去。

上千年了,它们从古时起,每年秋末冬初的时候,都有一群鹰从大海的东边飞来,到部落周围的山林里过冬,直到春天将近,它们又向着东方远去。

上千年了,它们就沿着一条看不见的轨迹,在部落与另一个国度往复飞行。

驯化猎鹰,是满族人的一项传统技艺,流传了近千年。

四百年前,这里的后金建州女真向大辽进贡一只鹰,辽帝非常高兴,命其每年都要进贡。

这种神秘的鸷鸟,就注定成为了满族崇拜和敬畏的对象,把这片鹰的家园也指认为皇封禁地。

他们把猎鹰叫做海东青,意为“从大海之东飞来的青色之鹰”。

生活在这里的满族人,继承了从祖先那里流传下来的驯鹰民俗技艺,传承了古老的渔猎文化,至今这里300多户满族人家仍保持着捕鹰、驯鹰、养鹰、架鹰的传统。

在清代,鹰屯里所有的男子几乎都是鹰把式,每家每户院子里的鹰架上,都站立着数只猎鹰。

直到现在,这里仍有一半以上的男子精通放鹰的技艺。

腰挎一把“河州回回刀”,臂套皮鞲,手抓勒绳,威风利落的样子就是鹰把式高手的典型形象。

一只好的猎鹰,需要驯鹰人去精心地喂养和悉心地关照。

要先给鹰喂牛肉、鸡肉,让它尽快长出虚膘,等虚膘变成了肌肉鹰才会有力量。

还要专门捕捉野鸡来喂养鹰,这样才能使鹰保持原始的野性和凶悍。

刚捕来的鹰在驯化时不能让它吃饱,让它始终处于一种饥饿状态,只有这样才容易驯服。

为了让鹰能感受到主人的气味,驯鹰人还经常给鹰喂自己的唾液。

驯化好的大黄鹰可以成为有效的猎杀工具,然而,将野生的鹰驯化成这样一只悉通人性的猎鹰,却需要付出异乎寻常的努力和耐心。

鹰把式们给这个艰苦的过程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称———熬鹰,让它依赖人,跟人建立感情,以后,它就会听你摆布。

熬鹰的鹰把式在这个过程中,同样会倍受煎熬。

鹰是一种高傲的生物,若想让它与人建立亲密的关系,鹰把式要陪伴着新捕获的鹰,一刻也不放松,连续7到9个昼夜,在这段时间内,鹰把式需要让鹰始终站立在自己的手臂上,接受人的抚摸,并且不能给鹰喂食,渐渐地,鹰会逐渐适应站在人的手臂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族的狩猎习俗满洲素以城郭射猎之国著称,满族先世都有精于骑射之传统,他们生息繁衍的白山黑水地带,山高林密,泽深水阔,草丛萋萋,野兽成群:山中百兽俱有,虎豹为常兽,不甚可畏,往住与人相望而行,人苟不伤之,亦不伤人。

熊最猛,苟遇之,无不伤人者,且善与猎人斗。

盖虎豹背枪而走,熊则迎枪而扑,失一枪不中,猎人无不肢裂。

其次猛兽为野猪,亦多伤人。

狼最险,其害人能出人不意(1)。

此外,山中还有野牛、狐狸、猞猁狲、獾子等,石砬子上的毒蛇也经常在森林和草丛中出没,伤害人畜。

满族先人为了安全、生存,为了利用野兽的皮肉为衣食,进行了大规模的射猎活动。

早在南北朝时期,满族先世勿吉人就人皆善射,以射猎为业,角弓三尺,箭长尺二寸,常七、八月,造毒药,赙箭镞,射禽兽,中者便死(2)。

金代女真人,更以精于骑射著称:每见野兽之踪,蹑而求之,能够潜伏之所。

又以桦皮为角,吹呦呦之声,呼麋鹿而射之。

……哨时,吹穆喇库,能哨游牡已惫之声,则牡者牲性来(3)。

上京之地(现在黑龙江省阿城县):冬极寒,非皮不可御寒,所以无贫富皆服之。

富者秋冬以貂鼠、青鼠、狐貂或羔皮为裘;贫者秋冬亦衣马猪羊猎犬鱼蛇之皮,或獐鹿皮为衫,夸蔑皆以皮(4)。

女真人通过狩猎活动,不仅得到了充足的肉食,同时也得到了御寒用的毛皮。

因此,狩猎活动是当时女真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四季狩猎,已成习俗。

自过滨、辰州,东京迤北,绝少麦面,每晨及夕,各以射到禽兽莺食(5)。

此时的女真社会全国酷喜田猎,昔会宁四时皆猎。

海陵迁燕,以都城外皆民田,三时无地可猎,悠冬月,一出必逾月,后妃、亲王、近臣皆附焉。

每猎,则以随驾军密布四周,名曰\'围场\'。

待狐、兔、猪、獐、麋、鹿散走于围中,国主必先射之,或以鹰隼击之,次及亲王近臣。

出围者许诸余人捕之。

或随处而进,或以亲王、近臣共食。

遇夜,或宿于州县,或宿于郊野无定。

海陵以其子光瑛十二年获獐,取而告太庙。

熙宗尤甚,有三事令臣下不谏:曰作乐、曰钦僧、曰围场,其重田猎如此(6)。

从这段记载中不仅可以看出当时女真的田猎风貌,而且也看出狩猎已经发展成为全民族的活动,并且开始出现典制。

到努尔哈赤时期改变了长期形成的凡遇行师出猎,不论人之多寡,照依族寨而行(7)的方式,把围猎作为战争训练和预演,企图把狩猎与战争融为一体。

努尔哈赤虽然用行政命令的办法强令满族人取代先年以族寨而行的旧习俗,把狩猎纳人国家统治的轨道。

但在事实上,满族民间的狩猎方式仍然是多种多样的:有朝出暮归者,有两三日而归者,谓之打小围。

秋间打野鸡围。

仲冬打大围,按八旗排阵而行,成围时,无令不得擅射。

二十余日乃归,所得者虎、豹、猪、熊、獐、狐、鹿、兔、野鸡、雕羽等物…。

满族在长期的狩猎活动中,积累了一套对不同的猎物采取不同的方法捕获的经验。

满族猎捕和驯养鹰有较长的历史,鹰也称雕,满族人习惯称老鹰或老雕。

鹰中之王要属海东青,又称白尾海雕。

早在唐代海东青就是满族先世向中原王朝入贡的贡品之一。

女真东北与五国为邻。

五国之东接大海,出名鹰,自海东来者谓之海东青。

小而俊健,能擒天鹅,爪白者尤以为异咽。

海东青虽然身体较小,但生性十分凶猛,可以捕捉天鹅和小兽,甚至有的能捕狍子和鹿。

在辽代,女真人把海东青作为向辽国进贡的礼品。

辽国也经常派员到女真居住的地区索要海东青,并因此激起女真人的强烈反抗。

大辽盛时,银牌天使(这里指索要海东青的大辽国的官员)至女真,每夕必欲荐枕者……后求海东青,使者络绎,持大国使命,惟择美好妇女,不问其有夫及阀阅高者,女真浸忿遂叛(10)。

金代女真贵族也视海东青为珍贵之物,凡是流放到东北边远地区的犯人,谁能捕获海东青不仅可以赎罪,并能获得重金。

清朝统一中国之后,严禁民间私自捕海东青。

清廷在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县)设鹰把式18人,每年10月后即打鹰,总以海东青为主。

……凡鹰出山谷林樾间,率有常处。

善打鹰者,以物为记,岁岁往,无不遇。

视其出入之所,系长绳,张大网,昼夜伏草莽中伺之,人不得行,行则惊去n凹。

对于海东青的品质,捕海东青的季节,以及得到海东青之后怎样分配,也有明确的记载:海东青者,鹰晶之最贵者也。

纯白为上,白而杂他毛者次之,灰色者又次之。

既得,尽11月即止,否则更打,若到12月20不得,不复更打矣。

得海东青后,杂他鹰遣官送内务府,或朝廷遣大人自取之。

送鹰后得海东青,满汉人不敢蓄,必进梅勒章京。

若色纯白,梅勒章京亦不能蓄,必送内务府(12)。

由此可见,当时不仅严禁民间私自捕海东青,捕获后的海东青也不准民间和地方官私自饲养,特别是纯白色的海东青,梅勒章京也不能留下饲养,必须送交内务府,由朝廷统一安排使用,可见当时海东青之珍贵。

康熙皇帝曾于1892年秋季校阅驯海东青表演之后作诗赞咏海东青,并借此谕示满族八旗子弟要保持尚武精神:海东青羽虫三百有六十,神俊最数海东青。

性秉金灵含火德,异材上映瑶光星。

轩昂时作左右顾,整拂六翮披霜翎。

期门射生谙调习,雄飞忽掣黄悠铃。

劲如千钧激磐石,迅如九野鞭雷霆。

原头草枯眼愈疾,砉然一举凌高冥。

万夫立马齐注目,下逐飞雀无留形。

爪牙之用安可废,有若猛士清郊垌。

晾鹰筑台存胜迹,佳名岂独标禽经。

满族人驯化海东青有丰富的经验。

先在海东青的脚上拴脚绊子,放在室内驯养,昼夜有人驯化,不让鹰睡眠,使其熬掉野性,俗称熬鹰。

如果捕到十分凶猛的大鹰(俗称老雕)还要给它带上用皮革制成的僧帽子,把鹰的眼睛蒙上再进行驯化,以防在驯化过程中鹰爪抓瞎人的眼睛。

经过一个阶段的室内驯化之后,再移到室外进行驯化,在室外驯化一个月左右,即可放鹰,准备出猎。

经过驯化的鹰有猎鹰\'\'和鱼鹰\'\'之分。

\'\'猎鹰是专门狩猎用的;鱼鹰是专门捕鱼用的。

出猎时,由臂带皮筒、身穿皮衣的鹰把式架着几只鹰进山,前面有人专门击响惊猎,一旦猎物出现,鹰把式即松开脚绊,发出驯令,放鹰出猎,鹰(海东青)迅猛飞起,直扑猎物,接近猎物时,用锋利的鹰爪专挖猎物的眼睛,把猎物的双眼都挖出之后,猎物失去方向,再雄猛的猎物也没有办法跑掉。

此时鹰升高空监视猎物,并发出尖叫声,呼唤猎人去收取猎物。

每次捕到猎物之后,主人都要当场割给鹰一块肉或当场开膛取出猎物之心饲鹰。

如果继续出猎,只能少喂,如果喂得太多,鹰就不愿意再去追捕猎物了,这是鹰饱不拿兔之道理。

捕鱼时要用鱼鹰。

鹰把式把经过驯化的鹰放在船上,驾船到鱼比较多的艄口处,停船放鹰,鹰可以扎到水底捕鱼,再送回船上,往返不停,不需很长时间就能满载而归。

现在牡丹江与乌斯浑河交汇处的白虎哨就是当时满族人放鱼鹰捕鱼之处。

至今周围村屯的老渔民中还有人曾用鱼鹰捕过鱼。

貂是满族人狩猎的对象之一,貂皮是东北三宝之一。

远在三千多年前,满族先人就捕貂作裘皮衣。

汉代以后,貂皮价格倍增,貂也成为满族先人向中原地区进贡的贡品之一。

渤海国曾以貂皮向唐朝纳贡,并作为礼品赠给日本使臣。

清朝吉林将军一次贡貂皮达两千多张。

貂是一种昼伏夜出的小动物,身小体轻,见人走近惶然逃窜,穿行林间,胜过猴猿,猎貂十分不容易。

满族人在长期的狩猎生活中摸索出一套捕貂的方法:貂鼠喜食松子,大抵穴松林中,或土窟,或树孔。

捕者以网布穴口,而烟熏之,貂出避,辄入网中;又有纵犬守穴口,伺其出而啮之者,然不贵,恐其损毫毛也。

紫黑色毛平而理密者为上,紫黑而理密者次之。

紫黑而疏,与毛平而黄者又次之,自斯下矣(13)。

清初,紫貂价格并不很高,貂皮定为朝服后渐涨。

满族人冬季猎熊,颇为奇特。

因为冬天黑熊有蹲仓的习性.冬天黑熊到树洞或岩洞里去蹲仓。

一般的情况下一冬天也不出来,在洞里靠舔熊掌充饥,维持生存。

住在树洞里叫蹲天仓,住在岩石洞里叫蹲地仓。

黑熊冬天蹲仓的时候熊胆的质量是比较好的。

有经验的猎人从树洞上有没有霜,就能判断出树洞里有没有黑熊蹲仓。

猎人们找准黑熊蹲仓的位置之后,把树洞包围起来,派一个有经验的猎手贴近树干,用大斧子使劲打击树干,震醒正在酣睡的黑熊,驱使它从树洞里爬出来。

因为冬天洞外白雪皑皑,洞内漆黑一片,黑熊听到树下击树之声之后,爬到树洞口在白雪的光照下,看不清外面的情况,急于向下跳,再加上黑熊只会上树,不会下树,跳下来之后,落到雪地里,还来不及辨别方向的时候,就被猎手们用大斧子砍死了。

当然也有因黑熊垂死挣扎伤害猎手的事例。

满族捕熊的习俗沿袭至今。

笔者于1978年冬天在黑龙江省宁安县镜泊乡五风楼村亲眼看见过猎手们用打天仓的方法猎取的一只200多斤的大黑熊。

总之,满族在入关前保持着精于骑射的习惯。

杨宾在宁古塔杂诗中记述当时满族人狩猎风情时写到:天寒曳靰鞡,地冻著麻衣,积雪爬犁出,灯残猎马归。

注释:①《鸡林旧闻录》②《北史》卷四十九。

③④⑥《大金国志》卷三十九。

⑤《金史纪事本末)卷一。

⑦《满洲实录》卷三。

⑧《宁古塔纪略)。

⑨《契丹国志)。

⑩<松漠纪闻)卷上。

①⑩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