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科教兴国战略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邓小平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奠基者。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他第一次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他多次强调,实现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基础在教育。根据邓小平的这个重要思想,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明确把发展科技教育摆在突出的战略地位。一九九五年,党中央和国务院明确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党的十五大站在跨世纪发展的高度,着眼于走出一条速度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进一步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地位和意义,作出了实施这一战略的具体部署。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的生存能力构成危害的人类社会行为。

实现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思想。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997年6月,《中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中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持与其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作出了:“积极推进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做好优生优育工作,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采取综合措施解决人口问题;实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增殖并重的方针,依法大力保护并合理开发利用土地、水、海洋、气候、森林、草原、矿产和生物等自然资源,千方百计减少浪费;努力控制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建立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体系、法律体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和协调管理机制”的战略部署。

三、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之间的关系

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科学技术支持、促进可持续发展,全面渗透到可持续发展的各个环节(环境、经济、社会等),是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保证。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认识科学技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如可持续发展要求防治污染、保护环境和生态,使我们的子孙后代也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基础;要求提高经济效益,节约资源,用更少的原材料和能源生产更多的适用产品;要求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和全面发展。这些,都离不开科技。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规范和制衡科技的应用,能使其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为人类造福。《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建立科技界的新型职业道德和规则。新的科技工作职业道德和规则以可持续发展观念为伦理学依据,它要求把人类作为判断决策的利益主体,人类不仅仅包括当代人,还包括子孙后代;环境也不仅仅限于国界之内,而应是全球环境。科技界新的行为准则使科技人员自觉地服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提高环境意识,形成新的人与自然相处的伦理规范,并推动社会公众和决策者在可持续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势必对科技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最根本的是保护环境和生态,而不能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也就是说,科技(特别是其应用)要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为可持续发展服务。

由此可见,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有着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必须同时并举,相互促进。大量实践

也表明,哪些地方和部门正确理解和处理两者的关系,那里就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如果把它们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那就会造成严重的恶果。

四、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们党面对世界范围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剧烈竞争的挑战,着眼于国家和民族长远利益,根据我国现实情况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必然抉择。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化,高新技术及其产业迅猛发展,使人类生产和生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世界经济结构加速重组,经济繁荣越来越依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应用。国与国之间以科技实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为基础的竞争更加激烈。发达国家利用其科技、经济优势,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构成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和压力。许多发展中国家也不甘示弱,纷纷调整发展战略,力争在国际竞争的前沿领域占领一席之地。在这场没有硝烟而又生死攸关的较量中,谁在技术创新上拥有优势,谁就会赢得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主动地位。经过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的艰苦努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此同时,我们也在经受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任务艰巨繁重,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亟待提高,结构调整势在必行,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必须以超越前人的胆略和智慧,以只争朝夕的使命感和紧迫感,深化改革,锐意创新,全面落实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其中:

一要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科技工作必须自觉地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把攻克国民经济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作为主要任务。要通过改革,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型科技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导向和推动作用,大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要建立技术创新机制,推动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以不同形式进入企业或同企业合作,还可以组建科技企业,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使企业成为科研开发和投入的主体。要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促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完善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基础性研究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瞄准国家目标和世界前沿,集中力量攻克难关,重点解决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问题。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优化教育结构,改革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体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使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起来。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逐步建立规范有效的多渠道投入体制,促进科技、教育的发展。

二、要在有重点有选择地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增强我们自己的创新能力。一九九八年二月四日,江泽民同志在对中国科学院《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报告上批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东南亚的金融风波使传统产业的发展会有所减慢,但对产业结构调整则提供了机遇。科学院提了一些设想,又有一支队伍,我认为可以支持他们搞些试点,先走一步。真正搞出我们自己的创新体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根据我国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按照平等互利、成果共享、保护知识产权、尊重国际惯例的原则,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这是毫无疑义的。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于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着力提高国家的自主研究开发能力,加快培育新的科技力量,迅速构建一个完整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这个体系应当包括以国立科研机构和教学科研型大学为核心的知识创新系统、以企业和科研机构为核心的技术创新系统、以高校和职业培训机构为主的知识传播系统、以企业和社会为主体的知识应用系统。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应当成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成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成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