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地理论及其发展

合集下载

《经济地理学》第三版-李小建,第四章、中心地理论

《经济地理学》第三版-李小建,第四章、中心地理论

图4.10 廖什中心地系统(1~9)的最小市场圈
图4.11 10种商品的市场圈
表4.2 10种商品市场圈之间的关系
3、廖什中心地系统模型
图4.12 完全系统下的各中心点的位置
(数字表示i个市场圈的中心点)
图4.13 廖什的经济景观
(a)城市密集区(阴影区)与稀疏区交替分布的扇形图 ; (b) 一个扇形区内所有中心的分布 ;(c)大城市的分布 (资料来源:Allen, Unwin . Systematic Geography. London: Brian Knapp, 1986.461 )
(三)行政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1.特点 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 中,低级中心地从属于一个高级中心地。 原因是在行政区域划分时,尽量不把低级 行政区域分割开,使它完整地属于一个高 级行政区域。
2.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
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 中,各等级的中心地的市场区域数为:1, 7,49,343,…,以7的倍数增加。因此, 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
第六,中心地职能在同一中心地集聚。
2.中心地系统的构造
图4.2 单一中心商品构成的中心地分布结构
图4.3 市场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形成原理示意图
图4.4 市场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
3.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 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数具有如下 关系,即:1,3,9,27,81,…。从这一 数字排列关系可看出,是按3的倍数在变化, 因此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
克里斯塔勒计算了德国南部中心地的 中心性。然后,根据计算结果把当时德国 南部的中心地划分为7个等级(L,P,G, B,K,A,M)。
测定了各级中心地间的距离,发现最 低一级的中心地(M)间的距离为7 km,高 级的中心地间的距离是次一级中心地间距 离的31/2倍。

人文地理考研复习最全名词解释真题讲义练习题

人文地理考研复习最全名词解释真题讲义练习题

兰州大学1999年(最后三个论述题)1. 论述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空间经济格局和区域发展的影响2.论述知识经济对经济地理学的影响3. 论述数字信息革命浪潮对经济地理学的影响2002年一、名词1.农业生态系统2.干扰机会3.回路径道4.补偿贸易5.机会成本二、简答题1.商业区位指向原则2.第三产业增长的动力分析3.制造工业布局特点4.产业空心化及其原因三、论述题1.城市聚集障碍类型及聚集障碍的影响效应2.西北开发的模式和重点2003年一、名词1. 区位理论2. 空间结构理论3. 经济地理信息系统4. 旅游环境容量5. 城市首位律6. 佩蒂---克拉克定理7. 区域规划二、简答1. 影响国际服务贸易布局的主要因素2. 主导产业的判定标准3. 罗斯托的经济增长理论4. 城镇体系的基本特征5.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三、论述1.经济活动全球化对西北地区产业发展的影响2.高技术圆区的空间布局特征2004年一、名词1. 城市经济区2. 空间要素替代理论3. 区位指向4. 梯度推移理论5. 点轴式空间结构6. 霍夫曼比例7. 城镇生态规划 8. 旅游者空间行为二、简答1. 区域电信规划的内容和主要问题2. 简述旅游规划的组成要素3. 简述克鲁格曼的经济地理观点4. 简述城市规模分布的位序规模法则三、论述经济活动全球化对中国西北地区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2005年一、名词1. 干扰机会2. 门槛人口3. 点轴式空间结构4. 虚拟经济5. 城市空心化6. 运费指向论7. 旅游地空间竞争 8. 城市金子塔二、简答1. 迪肯的全球转移模式及其在中国的应用2. 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3. 影响公司与投资地关系的特点及主要因素4. 加纳的商业中心空间模式三、论述论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能源结构战略及其实现途径华东师范大学1999年一阐述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和科学性质。

(20分)二、试阐述及评论人文地理学界中有关人地关系理论的诸种论点,并以实际事例说明自己对人地关系理论的看法。

城市经济学概念

城市经济学概念

城市经济学概念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发展和城市经济活动的学科,它涉及城市规模、城市职能、城市竞争力、城市发展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内容。

以下是一些与城市经济学相关的概念:1. 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人口和经济活动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包括城市人口比例的增加、城市面积的扩大以及城市的社会、经济和空间结构的变化。

2. 都市圈:都市圈是由一个核心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组合,形成一个相互联系但相对独立的经济和人口系统。

都市圈通常是以区域城市间的交通和经济联系为基础形成的。

3. 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理论是城市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它强调城市的地位和功能在经济地理上的重要性,包括中心地、居中地和卫星地的概念,通过分析和解释城市等级结构和区域内外关系。

4. 聚集经济:聚集经济是指企业在同一地区集中以实现规模经济、技术外溢和效应的经济现象。

城市作为聚集经济的主要场所,鼓励企业和人才的互动和创新,促进经济增长。

5. 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个体通过教育、培训和经验积累而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经验。

在城市经济中,人力资本是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因为高技能劳动力的聚集和使用可以提高城市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6. 创新与创业:创新是指通过创造新想法、新产品、新服务等来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创业则是将创新转化为商业机会并开展商业活动的行为。

城市创新和创业生态系统的建设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

7. 城市竞争力:城市竞争力是指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方面相对于其他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能力。

城市竞争力取决于多个因素,如基础设施、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创新能力和城市形象等。

这些概念在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和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帮助理解城市发展和城市经济的特征、机制和影响因素。

地理学概论中心地理论

地理学概论中心地理论
地理物象的空间图标是人们对地理物象进行知觉评价和认知 的成果,对于指导人们日常活动和人类迁移的地理优选具有 重要意义。
四、行为地理论
1、行为地理论基础
地理物象的空间图标的作用分析:
通过认知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指导环境设计; 研究城市人的认知地图,指导城市标志体系的建设; 研究旅游者的认知地图,设计合适的旅游路线、景区标 志……(例如:城市意象、旅游地意象……)
四、行为地理论
1、行为地理论基础
1)行为的定义与类型:
定义:指生物以其外部和内部活动为中介与周围环境的相 互作用。
包括:内在的心理活动和外在的行动。
2)行为的影响因素与特性:
影响因素:自然基础、经济要素、社会要素(例:草地); 特性:主动性、选择性、相对于“经济人”的“满意人” 特性。
行为地理研究人类实际行为与环境空间关系。
四、行为地理论
1、行为地理论基础
6)认知地图:
是以地理物象为基础,人的大脑通过环境信息刺激而产生 的心理图像,即人们心目中的空间形象,是主观世界空间。
四、行为地理论
1、行为地理论基础
7)认知地图与空间环境要素间的关系:
将某一地区多人的空间认知地图进行空间图式的组合,即 可分析该区域人的外在行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即形成 该区域的地理物象空间图标。
3)产生背景
20世纪60年代新崛起的计量地理学使其准确性增强,预测 性提高
人文地理学逐步转向心理学、行为科学等来研究人类精神 活动的奥秘,以解释人的心理行为因素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 其人地之间的交流过程。
行为地理学是人文地理研究人类活动的需要 ……
四、行为地理论
2、行为地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4)发展变化
性质由方法论科学向理论科学迈进行为研究---行为空间、 地理物象、环境感应、认知

区位理论的发展沿袭与应用

区位理论的发展沿袭与应用

区位理论的发展沿袭与应用内容摘要:区位理论是区域经济理论的重要来源和核心理论基础。

本文在对区位理论由古典区位理论、近代区位理论到现代区位理论的发展沿袭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对区位理论的代表性理论和思想进行了总结和评析,对区位理论的发展进行了逻辑性的梳理,从而展示出区位理论的基本框架和理论特点,并探讨了区位理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区位理论古典区域理论近代区位理论现代区位理论区位的基本涵义区位一词源于德语的“Standort”,英文译为“Location”,日文译为“立地”,中文则译为“区位”。

关于区位的涵义有多种解释和理解。

有的学者认为,区位是事物存在的场所或位置;有的学者认为,区位是某事物活动场所的行为。

区位既有场所的涵义,又不同于通常所说的场所,是某事物占据的场所和空间(张文忠,2000)。

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由于区位理论限定于研究人类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诸类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李小健,1999)。

区位理论的发展沿袭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相互关系的学说。

具体来讲,是研究人类经济行为的空间区位选择及空间区内经济活动优化组合的理论(刘树成,1994)。

比利时的经济地理学家蒂斯(J.F.Thisse,1987)认为,区位理论是区域科学的基础,是解决空间经济问题的有力工具。

区位理论的产生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并于20世纪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区位理论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古典区位理论古典区位理论的代表是德国经济学家杜能(J.H.V.Thunen)的农业区位理论和韦伯(A.Weber)的工业区位理论。

杜能通过经济活动的空间配置模型,论述单一运输因素确定农业生产及经济空间的配置定向,并提出了销售价格决定产品种类和经营方式,运输费用决定生产成本,主张依据运输、距离确定最佳配置点的环形农业区位理论。

中心地理论名词解释

中心地理论名词解释

中心地理论名词解释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经济地理学家克里斯蒂安·戈特利布·冯·弗鲁格斯提出的,他的主要著作是《中心地学》。

中心地理论是一种地理学理论,主要用来研究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关系以及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

该理论通过分析城市的空间分布、功能和等级,来解释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以及城市所承担的区域服务和中心功能。

中心地理论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重要概念和定义:1. 中心地:指在特定区域内,具有较高等级和较高级别功能的城市。

中心地通常具有商业、行政、文化等多样化的功能,在经济发展中起到引领和带动作用。

2. 中心地体系:指由多个中心地组成的系统。

中心地之间存在互相依存和互相支持的关系,形成由中心地和其周边地区构成的区域经济发展网络。

3. 中心地等级:指根据城市的规模、功能和影响力等因素,将中心地划分为不同等级。

通常按照中心地人口规模、商业区域面积、经济主导产业等因素来划分等级。

4. 中心地服务:指中心地为其周边地区提供的各种商业和公共服务。

中心地服务包括商业物流、金融服务、教育、医疗等,可以满足周边地区的居民和企业的需求。

5. 中心地影响范围:指中心地对其周边地区产生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影响。

中心地的影响范围通常按照距离、交通网络等因素来界定,影响范围内的地区通常与中心地存在一定的联系和依赖关系。

中心地理论在城市规划和区域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中心地与周边地区的关系,可以帮助政府和规划者合理规划城市和地区的布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同时,中心地理论也为我们认识和理解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提供了理论框架。

孙久文《区域经济学教程》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孙久文《区域经济学教程》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区域经济学教程》(第二版) Textbook of Regional Economics孙久文叶裕民编着资料整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1.区域: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3. 区域开发: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简答题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区域经济发展(2)区际经济关系(3)区域经济政策。

2、区位理论(一)古典区位理论1、农业区位论2、工业区位论3、运输区位论(二)现代区位论1.市场区位论。

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转化。

市场区位论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这一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企业布局在利润最大的区位。

2.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的基本要点为:(1)一个区域的发展必须有自己的核心,它拥有若干大小不同的城镇。

(2)各级中心地及其市场区在一个完整网络系统中形成大小不同的层层六边形,各级中心位于六边形的中心或边的中心与顶点上。

(3)不同规模的中心地提供不同种类的服务,较小中心地提供需要较低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较大中心地能维持需较多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设施。

(4)同一等级的两个相邻中心地之间的距离相等,级别越低,相邻两个中心地间的距离越短。

(5)不同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采取三种模式分布。

3.区位经济学。

廖什于l940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一书。

研究了区域平衡理论、发展了工业区位理论、经济区理论与市场区位理论等。

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包括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17布局、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和区域开发理论等。

基于中心地理论的小城镇发展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探讨

基于中心地理论的小城镇发展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探讨

基于中心地理论的小城镇发展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探讨摘要:本文以中心地理论为基础,浅谈小城镇发展对农民工就业的带来的福音。

关键词:农民工小城镇中心地理论1、背景指引从1978改革开放至今农民工人数已达2、4亿,他们普遍受教育水平较低,主要集中在中国大陆的一线区域从事体力劳动,居住在工厂宿舍或在城市与农村相结合的城中村,租住在十平方米左右的“单房”。

文化差异、城市制度排拆和思想观念歧视,使他们很难融入城市新的社区,遇到法律纠纷,生活矛盾,感情问题等容易走向极端,跳楼、跳桥、自杀成为他们不得已的维权方式,部份农民工成为城市的治安及刑事案件的制造者。

农民工处在社会压力的最底层,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成为政府维护社会治安稳定打击和预防犯罪的主要防范对象。

2、现状2.1 民工荒2011年8月25日,媒体报道珠海建筑工地,日薪250-350元(39-54美元)难觅农民工。

随着80后、90后第二代农民工的出现,自我权利意识的提高,面对企业的剥削和压迫,他们只有选择“用脚投票”,在不同企业之间来回“跳槽”,形成“三角恋”的模式,导致长期有一大批农民工处在“择业”的过程中,成为许多企业常年招不到工人的主要原因。

媒体称为“民工荒”。

2.2 民工回流潮民工回流潮起源于2008年下半年的金融危机时期,而大规模发生民工离开外出务工地返回原籍附近较发达的南方特大城市的情况出现于2009年底-2010年初。

尤以2010年初浙江、广东等地严重的民工荒现象为代表。

其原因在于三点,一为沿海地区受2008年金融危机打击较大。

二为沿海地区犯罪率和农民工聚集区治安状况较差,低于内地众多特大城市的平均标准。

三则因为内地众多特大城市发展较快,如成都、重庆、武汉等南方内地核心特大城市无论是城市建设、特大型企业数量、福利待遇和生活水平已经和沿海特大城市相差无几。

3、中心地理论与小城镇发展3.1 中心地理论的基本概念在一块平地上,各中地间距离相等,不同中地售卖不同等级的商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于高级中心地 可以提供低级 职能,所以中 心地序列是1, 2,6,18……
• 理解: • 从全国范围内来讲,可以理解为一个大都
市的市场区范围内应包括相当于3个城市、 或9个市镇、27个乡镇、81个村镇。
• 从一个城市来讲,则可以理解为一个中心 商业区的商品销售范围应包括相当于3个街 区中心、或9个社区中心、或27个邻里中心 的供应范围。
• 斯金纳(G.W.Skinner)——成都平原
围绕中心的枢纽市镇, 周期性的市场在六个 二级集镇上轮流出现, 基本形成六边形的网 络,符合市场原则的 中心地系统
• 贝利(B.J.L.Berry)——美国衣阿华州、华盛顿州
– 美国学者贝利(B.J.L.Berry)和加里森(W.L.Garrison)在1950年 代开展的一系列关于美国各地的实证研究与理论修正最为著名。 1958年,Berry等连续发表多篇关于中心地理论的研究论文,论述 了中心地的等级性、商品供给的范围和中心职能的成立过程,贝利 等对华盛顿州的一个郡的中心地进行了计量研究,证实了中心地等 级性的存在
思维逻辑的喜好)
– 传统中心地理论基本概念与内涵已经落后于当前发展 实际(相对封闭地区,农业化地区,不能理解现在的全球化、信
息化、分工网络)
– K值固定,静态理论无法适用于动态主体 – 缺乏对消费者行为的多样性适应 – 缺乏对城市分工、不同等级城市间、不同系统同等级
城市间的联系研究
时代背景不同,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发生了变化,每一次 技术革命都带来了聚落布局的空间结构调整(有学者提出 用网络化理论来代替中心地理论)
“克氏”中心地理论的基本要点
• ①各级中心地及其市场区在一个完整的网络系统中形成大小不同的层 层六边形;
• ② 愈是高级的中心地,其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种类愈全; • ③同一等级的两个相邻中心地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级别越低,距离
越短。 • ④不同等级中心地市场区之间应按K=3、K=4、K=7的原则保持着严格的
– 居民对商品消费量与距离直接 相关,距离越近消费量越大, 距离越远消费量越小,因为部 分原来可以用于该商品的支出 被交通成本消耗掉了
居民为商品实际支付的价格随 距离变化的曲线
一期商人
二期商人
商人
商人
三期商人
商人
商人
商人
每个商人都希望获得最大的市场区,这就要求在同样的面积里可以摆放最少的 商人而又需要覆盖全区域,那么最为紧凑的多边形就只能是六边形网络
此时次级中心地位于 两个高级中心地交通 线的中点,显然市场 区要小于市场原则下 的面积。
K=4的系统,市场区序列是1,4,16,64,…… 中心地等级序列是1,3,12,48,……
行政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
交通距离 最远,效 率低下
行政原则下的市场区与行政区
交通组织
K=7的系统,市场区序列是1,7,49,343,…… 中心地等级序列是1,6,42,294,……
不同原则的适用区域
• 城市体系(Urban hierachy)是三种原则共同作 用下形成的。
– 经济发达、开放、便于通行——市场原则
» 例如克氏实证的德国南部
– 自给自足、偏僻、盆地——行政原则 – 新开发地区、移民地区——交通原则
» 例如美国西部地区、中国东北地区
三、克氏中心地理论的验证与评价
(四)两学说的比较
• 同: 均建立在假设的理想平原之上 • 异:
• 克:职能的类型相同的,体系非常严格 。 • 廖:不必是同种类型的职能,而且货物的等级
与提供货物的中心地等级之间也并不要求严格一 致,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 从单一职能均衡建立推导过程 • 在均质地表上引入一个供应者——能全部覆盖吗??
一期商人
最大销售距离
单一职能时的推导
• 最大销售距离
– 很明显,即使没有竞争,销售 也是有距离限制的,因为当距 离太远时,交通成本高到让居 民无法承受,则对该商品的消 费量变成零。例如买面包,恐 怕不会有谁会跑到长沙去买面 包吧?
平 移 d1
d2>d1
d2
六边形网格形成
多种职能均衡时
B
B
K
r-2
r-1 B
r
职能等级越低,服务半径越小,低级职能无法覆盖整个 市场区,因此,需要低等级的中心地来填补这些空白
• 如此,向下和向上形成了各个层次的中 心地相互嵌套的组织网络
• 对于市场原则下每个中心地包括周围六个次级中 心地各1/3的面积,加上中间的完整的一个次级市 场区,因此是三个次级市场区构成一个完整的高 一级的市场区,那么市场区的数量就是1,3,9, 27……,即所谓的K=3的系统:3n-1
中心地理论基本原理与发展
本节主要内容
• 一、中心地理论缘起 • 二、克氏中心地理论基本原理 • 三、克氏中心地理论的验证与评价 • 四、中心地理论的新进展与未来展望
一、中心地理论缘起
• (图)城市规模为何有大有小,为何不同的区位 城市的发展情况大不相同?是否有决定城镇数量、 规模以及分布的规律?
理论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
• 对假设条件进行深入研究 • 加强对消费行为的研究 • 引入时代发展的新背景 • 综合集成的研究
四、中心地理论的新进展
• 与城市体系理论、网络化理论等的融合 • 严格假设条件的逐步缓和 • 动态中心地理论体系……
GH系统(Parr,1978)
一般中心地体系GH体系 (k1=3,k2=3,k3=4)
– 中心地(central place):中心地是指为向居住在其周围地区
的居民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地方,克氏认为中心地不等于城镇,城 镇是中心地的主要部分,但中心地还包括农村地区的一些具有中 心职能的村庄,而城镇也不一定就是中心地(采矿点);
– 中心职能(central place function):中心地提供的商品和
• 理性人——生产者谋求最大利润,消费者谋求最低价格,就近 消费
– 建立条件
• 供应点数量最少从而使得供应者利润最大化——数量最少原则 • 所有的人口都应该得到各种商品和服务——市场区全覆盖原则
二、克氏中心地理论基本原理
• 3.六边形网络的形成
– 由于两个限制原则(最少数量、全覆盖)——六边形形成
克氏理论的评价
• 主要贡献
– 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理论基础,现代城市地理 学的奠基人
– 描述归纳
逻辑演绎—地理学研究范式转变
– 计量革命的兴起——空间分析学派的建立
– 城市等级、城市职能、城市分布研究的兴起, 城市体系理论形成的源泉
克氏理论的评价
• 理论不足
– 严格假设导致普适性缺失(区位论的经济学传统,德国严密数学
以上的分析是基于市场区最大的原则,可以称之为市场原则
很明显,市场区范围得到最优,但是行政管理上每个中心地的市场 区都被分割,从属于不同的行政辖区,而交通上两个高等级中心地 的道路不经过次级中心地,交通低效
引入交通原则
交通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
图例
核心中心地 次级中心地 扩散域边界 主要交通线 次级交通线
服务;——中心职能具有等级性
– 中心性(centrality):中心地对周围地区的相对意义的总和,
也即中心职能作用的大小;
– 腹地-市场区(hinterland):围绕中心地且需要从该中心地
获得商品和服务的区域;
二、克氏中心地理论基本原理
• 2.理论假设与体系建立条件
– 理论假设
• 理想地表——均质地面:交通均质、人口均质、地形均质、机 会均等
比例关系; • ⑤在开放、便于通行的地区,市场原则可能是主要的;在山间盆地地
区,客观上与外界隔绝,行政管理原则更主要;而在年轻的国家或新 开发地区,交通线起到重要作用。 • ⑥三个原则共同作用下,一个地区或国家应当形成如下的城市等级体 系:A级城市1个,B级城市2个,C级城市6-12个,D级城市42-52个,E
r——最大需求半径
• (一)需求Y2 圆锥 需求随距离增加而递
Y1


X1 X2
r 距离(价格)
图5-7 需求圆锥
廖什 (A.Losch) 景观
(二)市场区与中心地体系
• k值: 市场区数量 n:中心地数量
表 廖士体系中不同等级市场区的聚落数量
廖什 (A.Losch) 景观
(三)廖什景观
廖什 (A.Losch) 景观
• 杨吾扬——华北平原、陕西
– 与1984年开展的对陕西、河北、安徽等地的调查研究,形成对于乡镇中的 乡村聚落和华北平原的城市体系以及特大城市内部的商业网络的理论验证。
• 陆玉麒——明清时期太湖流域
结论:中心地理论在现实中是客观存在的,严格的六边形结
构也许很难明观清察时到,期但太是湖近流似的域结的构中却并心不地罕系见统。 结构
Tinbergen体系( Tinbergen,1960)
Tinbergen体系 (k=3)
廖什 (A.Losch) 景观
• 1940年 • 德国经济学家 奥古斯特·廖什 • 《区位经济学》 • 利用数学推导和经济学理论,得出
了一个与克里斯塔勒学说完全相同 的区位模型——六边形。

廖求什 (Ad景——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带来了快速的城市化,聚落变动加剧,体系更加明 显
– 经济学背景,师从韦伯,德国的数理逻辑思维传统
二、克氏中心地理论基本原理
• 1.基本概念 • 2.理论假设与体系建立条件 • 3.六边形网络的形成
二、克氏中心地理论基本原理
• 1.基本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