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地理论及其发展

合集下载

《经济地理学》第三版-李小建,第四章、中心地理论

《经济地理学》第三版-李小建,第四章、中心地理论

图4.10 廖什中心地系统(1~9)的最小市场圈
图4.11 10种商品的市场圈
表4.2 10种商品市场圈之间的关系
3、廖什中心地系统模型
图4.12 完全系统下的各中心点的位置
(数字表示i个市场圈的中心点)
图4.13 廖什的经济景观
(a)城市密集区(阴影区)与稀疏区交替分布的扇形图 ; (b) 一个扇形区内所有中心的分布 ;(c)大城市的分布 (资料来源:Allen, Unwin . Systematic Geography. London: Brian Knapp, 1986.461 )
(三)行政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1.特点 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 中,低级中心地从属于一个高级中心地。 原因是在行政区域划分时,尽量不把低级 行政区域分割开,使它完整地属于一个高 级行政区域。
2.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
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 中,各等级的中心地的市场区域数为:1, 7,49,343,…,以7的倍数增加。因此, 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
第六,中心地职能在同一中心地集聚。
2.中心地系统的构造
图4.2 单一中心商品构成的中心地分布结构
图4.3 市场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形成原理示意图
图4.4 市场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
3.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 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数具有如下 关系,即:1,3,9,27,81,…。从这一 数字排列关系可看出,是按3的倍数在变化, 因此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
克里斯塔勒计算了德国南部中心地的 中心性。然后,根据计算结果把当时德国 南部的中心地划分为7个等级(L,P,G, B,K,A,M)。
测定了各级中心地间的距离,发现最 低一级的中心地(M)间的距离为7 km,高 级的中心地间的距离是次一级中心地间距 离的31/2倍。

人文地理考研复习最全名词解释真题讲义练习题

人文地理考研复习最全名词解释真题讲义练习题

兰州大学1999年(最后三个论述题)1. 论述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空间经济格局和区域发展的影响2.论述知识经济对经济地理学的影响3. 论述数字信息革命浪潮对经济地理学的影响2002年一、名词1.农业生态系统2.干扰机会3.回路径道4.补偿贸易5.机会成本二、简答题1.商业区位指向原则2.第三产业增长的动力分析3.制造工业布局特点4.产业空心化及其原因三、论述题1.城市聚集障碍类型及聚集障碍的影响效应2.西北开发的模式和重点2003年一、名词1. 区位理论2. 空间结构理论3. 经济地理信息系统4. 旅游环境容量5. 城市首位律6. 佩蒂---克拉克定理7. 区域规划二、简答1. 影响国际服务贸易布局的主要因素2. 主导产业的判定标准3. 罗斯托的经济增长理论4. 城镇体系的基本特征5.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三、论述1.经济活动全球化对西北地区产业发展的影响2.高技术圆区的空间布局特征2004年一、名词1. 城市经济区2. 空间要素替代理论3. 区位指向4. 梯度推移理论5. 点轴式空间结构6. 霍夫曼比例7. 城镇生态规划 8. 旅游者空间行为二、简答1. 区域电信规划的内容和主要问题2. 简述旅游规划的组成要素3. 简述克鲁格曼的经济地理观点4. 简述城市规模分布的位序规模法则三、论述经济活动全球化对中国西北地区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2005年一、名词1. 干扰机会2. 门槛人口3. 点轴式空间结构4. 虚拟经济5. 城市空心化6. 运费指向论7. 旅游地空间竞争 8. 城市金子塔二、简答1. 迪肯的全球转移模式及其在中国的应用2. 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3. 影响公司与投资地关系的特点及主要因素4. 加纳的商业中心空间模式三、论述论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能源结构战略及其实现途径华东师范大学1999年一阐述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和科学性质。

(20分)二、试阐述及评论人文地理学界中有关人地关系理论的诸种论点,并以实际事例说明自己对人地关系理论的看法。

城市经济学概念

城市经济学概念

城市经济学概念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发展和城市经济活动的学科,它涉及城市规模、城市职能、城市竞争力、城市发展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内容。

以下是一些与城市经济学相关的概念:1. 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人口和经济活动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包括城市人口比例的增加、城市面积的扩大以及城市的社会、经济和空间结构的变化。

2. 都市圈:都市圈是由一个核心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组合,形成一个相互联系但相对独立的经济和人口系统。

都市圈通常是以区域城市间的交通和经济联系为基础形成的。

3. 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理论是城市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它强调城市的地位和功能在经济地理上的重要性,包括中心地、居中地和卫星地的概念,通过分析和解释城市等级结构和区域内外关系。

4. 聚集经济:聚集经济是指企业在同一地区集中以实现规模经济、技术外溢和效应的经济现象。

城市作为聚集经济的主要场所,鼓励企业和人才的互动和创新,促进经济增长。

5. 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个体通过教育、培训和经验积累而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经验。

在城市经济中,人力资本是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因为高技能劳动力的聚集和使用可以提高城市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6. 创新与创业:创新是指通过创造新想法、新产品、新服务等来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创业则是将创新转化为商业机会并开展商业活动的行为。

城市创新和创业生态系统的建设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

7. 城市竞争力:城市竞争力是指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方面相对于其他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能力。

城市竞争力取决于多个因素,如基础设施、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创新能力和城市形象等。

这些概念在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和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帮助理解城市发展和城市经济的特征、机制和影响因素。

地理学概论中心地理论

地理学概论中心地理论
地理物象的空间图标是人们对地理物象进行知觉评价和认知 的成果,对于指导人们日常活动和人类迁移的地理优选具有 重要意义。
四、行为地理论
1、行为地理论基础
地理物象的空间图标的作用分析:
通过认知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指导环境设计; 研究城市人的认知地图,指导城市标志体系的建设; 研究旅游者的认知地图,设计合适的旅游路线、景区标 志……(例如:城市意象、旅游地意象……)
四、行为地理论
1、行为地理论基础
1)行为的定义与类型:
定义:指生物以其外部和内部活动为中介与周围环境的相 互作用。
包括:内在的心理活动和外在的行动。
2)行为的影响因素与特性:
影响因素:自然基础、经济要素、社会要素(例:草地); 特性:主动性、选择性、相对于“经济人”的“满意人” 特性。
行为地理研究人类实际行为与环境空间关系。
四、行为地理论
1、行为地理论基础
6)认知地图:
是以地理物象为基础,人的大脑通过环境信息刺激而产生 的心理图像,即人们心目中的空间形象,是主观世界空间。
四、行为地理论
1、行为地理论基础
7)认知地图与空间环境要素间的关系:
将某一地区多人的空间认知地图进行空间图式的组合,即 可分析该区域人的外在行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即形成 该区域的地理物象空间图标。
3)产生背景
20世纪60年代新崛起的计量地理学使其准确性增强,预测 性提高
人文地理学逐步转向心理学、行为科学等来研究人类精神 活动的奥秘,以解释人的心理行为因素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 其人地之间的交流过程。
行为地理学是人文地理研究人类活动的需要 ……
四、行为地理论
2、行为地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4)发展变化
性质由方法论科学向理论科学迈进行为研究---行为空间、 地理物象、环境感应、认知

区位理论的发展沿袭与应用

区位理论的发展沿袭与应用

区位理论的发展沿袭与应用内容摘要:区位理论是区域经济理论的重要来源和核心理论基础。

本文在对区位理论由古典区位理论、近代区位理论到现代区位理论的发展沿袭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对区位理论的代表性理论和思想进行了总结和评析,对区位理论的发展进行了逻辑性的梳理,从而展示出区位理论的基本框架和理论特点,并探讨了区位理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区位理论古典区域理论近代区位理论现代区位理论区位的基本涵义区位一词源于德语的“Standort”,英文译为“Location”,日文译为“立地”,中文则译为“区位”。

关于区位的涵义有多种解释和理解。

有的学者认为,区位是事物存在的场所或位置;有的学者认为,区位是某事物活动场所的行为。

区位既有场所的涵义,又不同于通常所说的场所,是某事物占据的场所和空间(张文忠,2000)。

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由于区位理论限定于研究人类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诸类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李小健,1999)。

区位理论的发展沿袭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相互关系的学说。

具体来讲,是研究人类经济行为的空间区位选择及空间区内经济活动优化组合的理论(刘树成,1994)。

比利时的经济地理学家蒂斯(J.F.Thisse,1987)认为,区位理论是区域科学的基础,是解决空间经济问题的有力工具。

区位理论的产生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并于20世纪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区位理论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古典区位理论古典区位理论的代表是德国经济学家杜能(J.H.V.Thunen)的农业区位理论和韦伯(A.Weber)的工业区位理论。

杜能通过经济活动的空间配置模型,论述单一运输因素确定农业生产及经济空间的配置定向,并提出了销售价格决定产品种类和经营方式,运输费用决定生产成本,主张依据运输、距离确定最佳配置点的环形农业区位理论。

中心地理论名词解释

中心地理论名词解释

中心地理论名词解释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经济地理学家克里斯蒂安·戈特利布·冯·弗鲁格斯提出的,他的主要著作是《中心地学》。

中心地理论是一种地理学理论,主要用来研究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关系以及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

该理论通过分析城市的空间分布、功能和等级,来解释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以及城市所承担的区域服务和中心功能。

中心地理论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重要概念和定义:1. 中心地:指在特定区域内,具有较高等级和较高级别功能的城市。

中心地通常具有商业、行政、文化等多样化的功能,在经济发展中起到引领和带动作用。

2. 中心地体系:指由多个中心地组成的系统。

中心地之间存在互相依存和互相支持的关系,形成由中心地和其周边地区构成的区域经济发展网络。

3. 中心地等级:指根据城市的规模、功能和影响力等因素,将中心地划分为不同等级。

通常按照中心地人口规模、商业区域面积、经济主导产业等因素来划分等级。

4. 中心地服务:指中心地为其周边地区提供的各种商业和公共服务。

中心地服务包括商业物流、金融服务、教育、医疗等,可以满足周边地区的居民和企业的需求。

5. 中心地影响范围:指中心地对其周边地区产生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影响。

中心地的影响范围通常按照距离、交通网络等因素来界定,影响范围内的地区通常与中心地存在一定的联系和依赖关系。

中心地理论在城市规划和区域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中心地与周边地区的关系,可以帮助政府和规划者合理规划城市和地区的布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同时,中心地理论也为我们认识和理解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提供了理论框架。

孙久文《区域经济学教程》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孙久文《区域经济学教程》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区域经济学教程》(第二版) Textbook of Regional Economics孙久文叶裕民编着资料整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1.区域: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3. 区域开发: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简答题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区域经济发展(2)区际经济关系(3)区域经济政策。

2、区位理论(一)古典区位理论1、农业区位论2、工业区位论3、运输区位论(二)现代区位论1.市场区位论。

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转化。

市场区位论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这一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企业布局在利润最大的区位。

2.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的基本要点为:(1)一个区域的发展必须有自己的核心,它拥有若干大小不同的城镇。

(2)各级中心地及其市场区在一个完整网络系统中形成大小不同的层层六边形,各级中心位于六边形的中心或边的中心与顶点上。

(3)不同规模的中心地提供不同种类的服务,较小中心地提供需要较低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较大中心地能维持需较多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设施。

(4)同一等级的两个相邻中心地之间的距离相等,级别越低,相邻两个中心地间的距离越短。

(5)不同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采取三种模式分布。

3.区位经济学。

廖什于l940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一书。

研究了区域平衡理论、发展了工业区位理论、经济区理论与市场区位理论等。

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包括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17布局、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和区域开发理论等。

基于中心地理论的小城镇发展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探讨

基于中心地理论的小城镇发展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探讨

基于中心地理论的小城镇发展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探讨摘要:本文以中心地理论为基础,浅谈小城镇发展对农民工就业的带来的福音。

关键词:农民工小城镇中心地理论1、背景指引从1978改革开放至今农民工人数已达2、4亿,他们普遍受教育水平较低,主要集中在中国大陆的一线区域从事体力劳动,居住在工厂宿舍或在城市与农村相结合的城中村,租住在十平方米左右的“单房”。

文化差异、城市制度排拆和思想观念歧视,使他们很难融入城市新的社区,遇到法律纠纷,生活矛盾,感情问题等容易走向极端,跳楼、跳桥、自杀成为他们不得已的维权方式,部份农民工成为城市的治安及刑事案件的制造者。

农民工处在社会压力的最底层,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成为政府维护社会治安稳定打击和预防犯罪的主要防范对象。

2、现状2.1 民工荒2011年8月25日,媒体报道珠海建筑工地,日薪250-350元(39-54美元)难觅农民工。

随着80后、90后第二代农民工的出现,自我权利意识的提高,面对企业的剥削和压迫,他们只有选择“用脚投票”,在不同企业之间来回“跳槽”,形成“三角恋”的模式,导致长期有一大批农民工处在“择业”的过程中,成为许多企业常年招不到工人的主要原因。

媒体称为“民工荒”。

2.2 民工回流潮民工回流潮起源于2008年下半年的金融危机时期,而大规模发生民工离开外出务工地返回原籍附近较发达的南方特大城市的情况出现于2009年底-2010年初。

尤以2010年初浙江、广东等地严重的民工荒现象为代表。

其原因在于三点,一为沿海地区受2008年金融危机打击较大。

二为沿海地区犯罪率和农民工聚集区治安状况较差,低于内地众多特大城市的平均标准。

三则因为内地众多特大城市发展较快,如成都、重庆、武汉等南方内地核心特大城市无论是城市建设、特大型企业数量、福利待遇和生活水平已经和沿海特大城市相差无几。

3、中心地理论与小城镇发展3.1 中心地理论的基本概念在一块平地上,各中地间距离相等,不同中地售卖不同等级的商品。

中心地理论的原理和应用

中心地理论的原理和应用

中心地理论的原理和应用1. 原理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托弗·魏变明(Christaller)于1933年提出的地理学理论。

该理论基于一种假设,即人们在购买日常商品和服务时倾向于选择距离更近的地方。

它主要研究城市和乡村地区的商业和经济发展。

中心地理论的原理包括:1.1 中心地(Central Place)中心地是指具有较高水平的商品和服务供给能力,能够满足周边社区的需求的地点。

中心地可以是城市、市镇或村庄等。

在理论中,中心地被认为是一个经济中心,周边地区是其商业辐射范围。

1.2 中心地层次(Central Place Hierarchy)中心地层次是指根据地理位置、功能和规模将中心地分类并排列的等级系统。

根据中心地层次,中心地可以分为几个层次,例如主要中心地、次要中心地和小中心地等。

主要中心地通常面积较大,服务范围广,提供高级商品和服务;而小中心地面积较小,服务范围有限,提供一些基本商品和服务。

1.3 中心地间隔(Central Place Distance)中心地间隔是指中心地之间的距离。

根据中心地理论,中心地间隔有一个固定的最佳距离,也即最适宜的经济半径。

经济半径是指在该距离内,一个中心地能够提供商品和服务满足其周围社区的需求。

超过经济半径的距离内,人们更有可能选择其他更近的中心地。

2. 应用中心地理论在城市规划和经济地理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中心地理论的一些应用领域:2.1 零售业布局规划零售业通常依赖于人们对商品和服务的购买需求。

中心地理论可以帮助零售商确定最佳的店铺布局。

根据中心地理论,零售商可以将主要中心地和次要中心地作为零售店铺的选址依据。

在一个中心地周围的经济半径内,只需要一个主要中心地,这可以确保该中心地的稳定销售并吸引周边顾客。

而在其他中心地间隔内,可以开设一些次要中心地,以便更好地服务周边社区。

2.2 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中心地理论在城市规划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中心地理论——精选推荐

中心地理论——精选推荐

中心地理论基本内容:首先界定了中心地、中心地功能和中心度的概念,提出了不同等级其中心度划分的基本依据;其次分析了不同商品和服务的由中心地维持供应的销售范围(最大距离)和市场规模上的需求门槛(最低阈值),建立了销售利润与需求门槛和销售范围的盈亏关系,并推导出六边形销售服务区的经济合理性;再次,该理论认为不同等级的中心地可按三种不同的功能控制关系(市场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构成不同的等级数量体系(分别为K3,K4和K7系统)在空间分布上也具有不同的结构形态。

基本概念1、中心商品、中心地职能、中心地中心商品(含服务,如零售、批发、金融、行政、管理、文化娱乐等)是指在少数的地点(中心地)生产、供给,而在多数的地点消费的商品。

中心商品供应者,如百货商店,一般是在消费者容易到达的交通便利的少数地点布局。

中心地职能为供给中心商品的职能。

中心地为供给中心商品职能(中心地职能)的布局场所,往往表现为区域内的中心城市或聚落。

2、中心性中心性是指就中心地的周围地区而言,中心地的相对重要性。

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

中心性一般可用下式表示:C=B1-B2式中:C中心地的中心性;B1中心地供给中心商品的总量;B2中心地供给中心地自身的中心商品的数量。

中心性即中心地供给自身中心商品后的剩余,也即从中心地供给其周围区域的中心商品的数量。

3、补充区域(市场区域)以中心地为中心的区域称为中心地的补充区域,也称市场区域或中心地区域。

具体说,是中心地的周围从中心地接受中心商品供给的区域。

在中心地,中心商品有剩余,而在中心地的周围区域中心商品不足。

中心地中心商品的剩余部分便用于补充周围区域的中心商品的不足部分,当两者(供给和需求)均衡时的区域范围也就成为补充区域的范围。

4、商品服务范围商品服务范围有上限与下限两种。

商品服务范围上限上限是由对中心商品的需求所限定的,是为中心地的某种中心商品能够到达消费者手中的空间边界。

从理论上说商品服务范围上限为补充区域的边界。

中科院地理所836经济地理学历年真题(2004-2013)

中科院地理所836经济地理学历年真题(2004-2013)

2013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科目名称:经济地理学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1.聚落地理学2.配第克拉克理论3.农业区域化4.工业区域结构5.专门化指数二、简述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1.简述城市间相互作用力的引力模式。

2.简述并图示信息传播空间的一种类型。

3.简述全球经济化对区域经济化的影响。

三、论述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1.为什么说劳动力地域分工学说是经济区划的理论基础?2.试述公司总部的区位需求及转变,并论述我国公司总部的迁移情况。

2012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科目名称:经济地理学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1.通达指数2.集聚利益3.区位商4.土地适宜性5.跨国公司二、简述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1.简述并图示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

2.简述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影响。

3.简述企业问卷调查法的目的与问卷设计原则。

三、论述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1.附图-1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的我国城市化战略格局示意图,请运用区域空间结构的理论模式进行评述。

2.论述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收益,并结合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进行评论。

2011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科目名称:经济地理学(学长回忆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1.中心性2.杜能圈3.生产者服务业4.门槛人口二、简述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1.简述零售业区位选择的基本要素。

2.简述空间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及一般测度模式。

3.简述投入-产出模型在区域和城市经济过程及预测中的应用领域。

三、论述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1.知识经济时代交通运输对区位决策的影响,并举例说明。

2.《中国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到将“缩小区域收入差异”作为“十二五”的目标之一,试用区域经济差异的相关理论评述之。

2009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科目名称:经济地理学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1.产业集群2.空间管制3.区域创新网络4.循环累计因果理论5.农业生态系统6.连接度二、简述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1.简述距离衰减原理的基本内容以及在产业布局中的应用。

孙久文《区域经济学教程》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孙久文《区域经济学教程》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区域经济学教程》(第二版) Textbook of Regional Economics孙久文叶裕民编着资料整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1.区域: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3. 区域开发: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简答题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区域经济发展(2)区际经济关系(3)区域经济政策。

2、区位理论(一)古典区位理论1、农业区位论2、工业区位论3、运输区位论(二)现代区位论1.市场区位论。

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转化。

市场区位论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这一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企业布局在利润最大的区位。

2.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的基本要点为:(1)一个区域的发展必须有自己的核心,它拥有若干大小不同的城镇。

(2)各级中心地及其市场区在一个完整网络系统中形成大小不同的层层六边形,各级中心位于六边形的中心或边的中心与顶点上。

(3)不同规模的中心地提供不同种类的服务,较小中心地提供需要较低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较大中心地能维持需较多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设施。

(4)同一等级的两个相邻中心地之间的距离相等,级别越低,相邻两个中心地间的距离越短。

(5)不同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采取三种模式分布。

3.区位经济学。

廖什于l940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一书。

研究了区域平衡理论、发展了工业区位理论、经济区理论与市场区位理论等。

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包括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17布局、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和区域开发理论等。

中心地理论的意义和它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中心地理论的意义和它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中心地理论的意义和它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城市规划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而中心地理论作为城市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对于理解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以及指导城市规划实践具有深远的意义。

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在 20 世纪 30 年代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城市的发展和布局是基于一定的等级体系,不同等级的城市在区域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并且相互关联和影响。

中心地理论的意义首先体现在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城市空间分布规律的框架。

在一个区域内,中心地的分布并非是随机的,而是遵循一定的原则。

例如,高级中心地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种类更多、级别更高,服务范围更广,而低级中心地则相反。

这种等级分明的结构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一些城市会成为区域的核心,而另一些则相对较小且功能较为单一。

其次,中心地理论对于商业布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帮助我们确定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商业设施在城市中的合理位置。

比如,大型购物中心通常会布局在区域的中心位置,因为其服务范围较大,能够吸引来自周边较远距离的消费者;而小型便利店则更多地分布在社区内部,满足居民的日常即时需求。

再者,中心地理论对于交通规划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由于不同等级的中心地之间存在着人员和物资的流动,因此需要合理规划交通网络,以确保高效的运输和连接。

例如,在中心城市与周边城镇之间建设高速公路或快速通道,以加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在城市规划中,中心地理论的应用十分广泛。

在确定城市的等级结构方面,规划者可以依据中心地理论,明确区域内不同城市的职能和地位。

例如,将一个大城市定位为区域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承担着高层次的服务和管理功能;而周边的中小城市则可以专注于发展特色产业,提供与当地需求相适应的服务。

在功能分区规划中,中心地理论可以帮助合理布局不同的功能区域。

以商业区为例,根据中心地理论,规划者可以在城市的核心区域打造大型商业中心,同时在各个分区设立小型商业节点,形成层次分明的商业网络,满足不同居民的消费需求。

区域规划思想理论综述

区域规划思想理论综述

区域规划思想理论综述区域规划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1898年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到今天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

在百年的演变过程中,区域规划经历了萌芽-兴起-繁荣-衰落-复兴等阶段。

像任何知识一样,区域规划的理论也经历着一个螺旋上升,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在这样此起彼伏中,各中规划理论和社会思潮都对区域规划产生了重大影响,相应的区域规划理论也层出不穷。

下面已时间为轴线,对区域规划的理论进行总体的回顾和论述。

一、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思想霍华德在1898年出版了以《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平和之路》(T omorrow:APeacefulPathtoRealReform)为题的论著,提出了田园城市(GardenCity)的理论。

这一理论是针对工业革命以后大城市所面临的拥挤、卫生等问题而提出的。

霍华德明确的田园城市的概念是: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该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他主张田园城市应该兼有城市和乡村各自优点,城乡交融和群体组合型城市。

“田园城市”设想了一种先驱性的模式,实际上是一种城镇群体组合发展的城市群体概念,闪烁着现代区域规划的思想光辉,区域规划的思想萌芽也就在此产生。

二、格迪斯的区域规划学说规划界公认格迪斯为西方区域综合研究和区域规划的创始人,是使西方城市研究由分散走向综合的第一人。

格迪斯是一名生物学家,他通过对城市进行生态学的研究,强调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将城市和乡村的规划纳入到同一的体系中,使规划包括若干个城市以及它们周围所影响的整个区域。

格迪斯于1915年出版了《进化中的城市:城市规划运动和文明之研究导论》(CitiesinEvolution:AnintroductiontothePlanningMovement andtheStudyofCities)一书,他把对城市的研究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之上,通过周密分析地域环境的潜力和限度对于居住地布局形式与地方经济体系的影响关系,突破了当时常规的城市概念,提出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研究的基本框架。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电子版)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电子版)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目录•内容提要•序•前言•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一、 20 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二、 20 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一、研究对象•二、学科体系•第三节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一、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二、经济地理学与经济科学的关系•三、经济地理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四、经济地理学与技术科学的关系•第四节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二、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三、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第五节本书编写指导思想、结构及篇章安排•一、本书编写指导思想•二、本书的结构安排•第一篇经济活动区位•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一、区位与区位理论•二、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三、经济活动区位及其理论基础•第二节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三、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四、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第三节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二、市场战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三、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四、其它市场条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第四节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二、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三、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四、可进入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第五节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交通要素及其内涵•二、交通网的分布与联系•三、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分析•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第一节杜能农业区位论•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三、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五、理论与现实第二节韦伯工业区位论•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一、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三、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四、韦伯区位论的意义•五、理论与现实•第三节其它工业区位理论•一、帕兰德的区位理论•二、胡佛的区位理论•三、区位的相互依存学派•四、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五、艾萨德的区位指向理论•六、格林哈特的工厂区位理论•第四节行为区位理论: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与行为矩阵•一、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二、普雷德的行为矩阵•第四章中心地理论•第一节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一、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二、中心地理论的有关基本概念•三、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四、中心地理论的实证研究•五、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第二节廖什的中心地理论•一、廖什的中心地系统•二、廖什理论与克里斯塔勒理论的差异•第三节中心地理论的发展•一、贝利和加里森的中心地模型•二、中心地的等级性•三、中心地系统的变化•四、人口密度与中心地•第四节中心地理论的应用研究•一、在集市研究上的应用•二、在国土规划与整治中的应用•三、在城市体系规划中的应用•第五章多部门企业(公司)区位•第一节企业增长的空间轨迹•一、企业增长动因及战略•二、企业的空间扩张•第二节企业空间演变模式•一、沃茨的市场区扩大模式•二、泰勒的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化模式•三、哈坎逊的全球扩张模式•四、迪肯的全球转移模式•五、模式比较及在中国应用•第三节公司组织结构类型及其空间特征•一、公司组织结构主要类型•二、公司组织结构的空间特征•第六章跨国公司区位•第一节跨国直接投资区位选择•一、跨国直接投资原因•二、跨国投资的国别选择•三、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第二节跨国公司不同组分的区位选择•一、公司总部的区位特征•二、公司研究与开发机构的区位特征•三、公司生产单位的区位特征•第三节跨国公司对投资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一、跨国公司与投资地联系的背景•二、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特点•三、跨国公司与投资地的相互作用关系•第二篇经济活动区域分析•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第一节区域经济结构•一、区域产业分类•二、区域产业结构模式•三、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四、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第二节区域空间结构•一、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二、区域空间结构的经济意义•三、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及演变•四、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第三节城市与区域关系•一、城市的一般特征•二、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区域约束•三、城市对区域发展的作用•第四节农村工业化与农区发展•一、农村工业化的特征•二、农村工业化对农区发展的作用•第五节技术创新与区域结构变迁•一、技术与技术创新•二、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三、技术创新的空间差异与区域经济格局变化•第八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一、区域经济增长因素•二、区域经济增长机制•三、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第二节经济地域综合体•一、经济地域综合体概述•二、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结构•三、经济地域综合体的建设与管理•四、经济地域综合体理论的现实有效性评价•第三节经济区与经济区划•一、经济区•二、经济区划•第九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第一节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一、赫希曼的极化 - 涓滴效应学说•二、梯度推移学说•三、中心 - 外围理论•四、区域相互依赖理论•第二节区际联系•一、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二、区域分工理论•三、区域合作理论•第三节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一、区域经济差异概述•二、区域经济差异的可控性分析•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第三篇经济活动全球化•第十章经济活动全球化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第一节发展历史•一、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二、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关系•三、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基础•第二节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一、技术进步•二、跨国公司的兴起与发展•三、国家的经济调节及干预作用•四、国际经济协调•第三节经济活动全球化特点及地理意义•一、世界贸易不断扩大、世界生产要素市场逐步建立•二、经济全球化发展地域差异明显•三、国际水平分工进一步发展、经济格局发生变化•四、经济全球化呈现多极化趋势•第四节经济活动全球化趋势•一、随着科技发展,世界各国经济合作条件进一步改善,有利于全球化发展•二、国际间人员、文化的交流将为经济全球化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三、国际资源交流参与各方可获利性将克服国家间利益分配上的争执,使经济全球化具有波状推进的特点•四、国家间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将阻碍经济全球化进程•第十一章经济活动全球化的产业分析•第一节车工业•一、汽车及汽车工业•二、汽车工业的影响因素及布局变化•第二节电子工业•一、生产格局的全球化•二、消费市场的全球化•三、技术、资本、劳动力、交通是重要区位因子•第三节服务业•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条件•二、现代服务业特征•三、邮电通信业及其布局•四、国际服务贸易及其布局•第十二章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区域影响•第一节新的国际分工格局•第二节全球化与当地化•第三节发展中国家的机遇与挑战•一、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机遇与挑战•二、不同地区全球化效益的差异•三、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经济主权独立的关系•四、发展中国家全球化对策•五、东南亚金融危机及其启示•第十三章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第一节公司(企业)调查及分析方法•一、企业问卷调查及定量分析•二、企业案例调查及定性分析•第二节经济地理区域及部门分析方法•一、区域经济地理条件评价方法•二、区域人口、就业和经济活动模型分析•三、项目评估与方案优选•第三节经济地理信息系统•一、地理信息系统(GIS)•二、经济地理信息系统•第十四章经济地理学理论新进展•第一节新产业区研究•一、新产业区概念由来•二、新产业区研究的主要问题•三、研究新产业区的意义•第二节经济活动地理研究的社会化•一、马克思主义地理学•二、福利地理学( Welfare Geography )研究•第三节克鲁格曼的经济地理观点•一、新贸易理论( new trade theory )•二、对经济地理学传统的看法•三、克鲁格曼空间经济模型•四、克鲁格曼经济地理研究的特点前言记得三四年前,有一个学生来买我的书,从衣袋里掏出钱来放在我手里,那钱上还带着体温。

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

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

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城市规划是指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以现代城市发展为目标,运用一系列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城市空间布局、城市功能配置的科学规划过程。

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应用一些理论和方法来指导工作,从而使城市能够更好地发展和运行。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

1.空间组织理论:空间组织理论主要关注城市空间的组织形式和结构,以及城市内部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

其中较为重要的理论是中心地理论、层次化理论和空间选择理论等。

中心地理论认为,城市具有各种功能中心,如商业中心、政府中心、文化中心等,这些中心向周边地区辐射影响,形成中心和辐射地区之间的层次结构关系。

层次化理论认为,城市由多个层次构成,每个层次拥有不同的功能和服务。

城市按照层级递进的方式进行发展,上一层次提供下一层次所需要的服务和设施。

空间选择理论主要研究人们选择不同地点进行居住和工作的动因,从而影响城市空间布局。

这一理论强调个体的选择行为会受到各种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2.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关注的是城市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协调。

这一理论认为,城市的发展应该是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三者之间的平衡。

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了一些方法,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和循环经济等。

生态城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合理的设计和规划,最大程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低碳城市则是指减少城市碳排放,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和低碳交通。

循环经济则是通过物质和能源的循环利用,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减少浪费。

3.技术手段和方法: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将地理数据与电子地图相结合的技术,可以对城市进行各种数据分析和空间分析。

城市交通仿真是通过计算机模型对城市交通流进行模拟和分析,可以帮助规划者了解交通拥堵和瓶颈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可视化技术可以将城市规划方案以三维模型或虚拟实境的形式展示出来,使规划者和公众更直观地了解规划方案的布局和效果。

风险评估是对规划方案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估,包括自然灾害风险、环境污染风险和社会经济风险等,以减少风险和提高城市的抵抗力。

孙久文《区域经济学教程》名词解释与简答题整理

孙久文《区域经济学教程》名词解释与简答题整理

《区域经济学教程》(第二版) Textbook of Regional Economics孙久文叶裕民编著资料整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1.区域: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3. 区域开发: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简答题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区域经济发展(2)区际经济关系(3)区域经济政策。

2、区位理论(一)古典区位理论1、农业区位论2、工业区位论3、运输区位论(二)现代区位论1.市场区位论。

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转化。

市场区位论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这一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企业布局在利润最大的区位。

2.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的基本要点为:(1)一个区域的发展必须有自己的核心,它拥有若干大小不同的城镇。

(2)各级中心地及其市场区在一个完整网络系统中形成大小不同的层层六边形,各级中心位于六边形的中心或边的中心与顶点上。

(3)不同规模的中心地提供不同种类的服务,较小中心地提供需要较低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较大中心地能维持需较多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设施。

(4)同一等级的两个相邻中心地之间的距离相等,级别越低,相邻两个中心地间的距离越短。

(5)不同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采取三种模式分布。

3.区位经济学。

廖什于l940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一书。

研究了区域平衡理论、发展了工业区位理论、经济区理论与市场区位理论等。

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包括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17布局、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和区域开发理论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于高级中心地 可以提供低级 职能,所以中 心地序列是1, 2,6,18……
• 理解: • 从全国范围内来讲,可以理解为一个大都
市的市场区范围内应包括相当于3个城市、 或9个市镇、27个乡镇、81个村镇。
• 从一个城市来讲,则可以理解为一个中心 商业区的商品销售范围应包括相当于3个街 区中心、或9个社区中心、或27个邻里中心 的供应范围。
• 斯金纳(G.W.Skinner)——成都平原
围绕中心的枢纽市镇, 周期性的市场在六个 二级集镇上轮流出现, 基本形成六边形的网 络,符合市场原则的 中心地系统
• 贝利(B.J.L.Berry)——美国衣阿华州、华盛顿州
– 美国学者贝利(B.J.L.Berry)和加里森(W.L.Garrison)在1950年 代开展的一系列关于美国各地的实证研究与理论修正最为著名。 1958年,Berry等连续发表多篇关于中心地理论的研究论文,论述 了中心地的等级性、商品供给的范围和中心职能的成立过程,贝利 等对华盛顿州的一个郡的中心地进行了计量研究,证实了中心地等 级性的存在
思维逻辑的喜好)
– 传统中心地理论基本概念与内涵已经落后于当前发展 实际(相对封闭地区,农业化地区,不能理解现在的全球化、信
息化、分工网络)
– K值固定,静态理论无法适用于动态主体 – 缺乏对消费者行为的多样性适应 – 缺乏对城市分工、不同等级城市间、不同系统同等级
城市间的联系研究
时代背景不同,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发生了变化,每一次 技术革命都带来了聚落布局的空间结构调整(有学者提出 用网络化理论来代替中心地理论)
“克氏”中心地理论的基本要点
• ①各级中心地及其市场区在一个完整的网络系统中形成大小不同的层 层六边形;
• ② 愈是高级的中心地,其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种类愈全; • ③同一等级的两个相邻中心地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级别越低,距离
越短。 • ④不同等级中心地市场区之间应按K=3、K=4、K=7的原则保持着严格的
– 居民对商品消费量与距离直接 相关,距离越近消费量越大, 距离越远消费量越小,因为部 分原来可以用于该商品的支出 被交通成本消耗掉了
居民为商品实际支付的价格随 距离变化的曲线
一期商人
二期商人
商人
商人
三期商人
商人
商人
商人
每个商人都希望获得最大的市场区,这就要求在同样的面积里可以摆放最少的 商人而又需要覆盖全区域,那么最为紧凑的多边形就只能是六边形网络
此时次级中心地位于 两个高级中心地交通 线的中点,显然市场 区要小于市场原则下 的面积。
K=4的系统,市场区序列是1,4,16,64,…… 中心地等级序列是1,3,12,48,……
行政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
交通距离 最远,效 率低下
行政原则下的市场区与行政区
交通组织
K=7的系统,市场区序列是1,7,49,343,…… 中心地等级序列是1,6,42,294,……
不同原则的适用区域
• 城市体系(Urban hierachy)是三种原则共同作 用下形成的。
– 经济发达、开放、便于通行——市场原则
» 例如克氏实证的德国南部
– 自给自足、偏僻、盆地——行政原则 – 新开发地区、移民地区——交通原则
» 例如美国西部地区、中国东北地区
三、克氏中心地理论的验证与评价
(四)两学说的比较
• 同: 均建立在假设的理想平原之上 • 异:
• 克:职能的类型相同的,体系非常严格 。 • 廖:不必是同种类型的职能,而且货物的等级
与提供货物的中心地等级之间也并不要求严格一 致,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 从单一职能均衡建立推导过程 • 在均质地表上引入一个供应者——能全部覆盖吗??
一期商人
最大销售距离
单一职能时的推导
• 最大销售距离
– 很明显,即使没有竞争,销售 也是有距离限制的,因为当距 离太远时,交通成本高到让居 民无法承受,则对该商品的消 费量变成零。例如买面包,恐 怕不会有谁会跑到长沙去买面 包吧?
平 移 d1
d2>d1
d2
六边形网格形成
多种职能均衡时
B
B
K
r-2
r-1 B
r
职能等级越低,服务半径越小,低级职能无法覆盖整个 市场区,因此,需要低等级的中心地来填补这些空白
• 如此,向下和向上形成了各个层次的中 心地相互嵌套的组织网络
• 对于市场原则下每个中心地包括周围六个次级中 心地各1/3的面积,加上中间的完整的一个次级市 场区,因此是三个次级市场区构成一个完整的高 一级的市场区,那么市场区的数量就是1,3,9, 27……,即所谓的K=3的系统:3n-1
中心地理论基本原理与发展
本节主要内容
• 一、中心地理论缘起 • 二、克氏中心地理论基本原理 • 三、克氏中心地理论的验证与评价 • 四、中心地理论的新进展与未来展望
一、中心地理论缘起
• (图)城市规模为何有大有小,为何不同的区位 城市的发展情况大不相同?是否有决定城镇数量、 规模以及分布的规律?
理论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
• 对假设条件进行深入研究 • 加强对消费行为的研究 • 引入时代发展的新背景 • 综合集成的研究
四、中心地理论的新进展
• 与城市体系理论、网络化理论等的融合 • 严格假设条件的逐步缓和 • 动态中心地理论体系……
GH系统(Parr,1978)
一般中心地体系GH体系 (k1=3,k2=3,k3=4)
– 中心地(central place):中心地是指为向居住在其周围地区
的居民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地方,克氏认为中心地不等于城镇,城 镇是中心地的主要部分,但中心地还包括农村地区的一些具有中 心职能的村庄,而城镇也不一定就是中心地(采矿点);
– 中心职能(central place function):中心地提供的商品和
• 理性人——生产者谋求最大利润,消费者谋求最低价格,就近 消费
– 建立条件
• 供应点数量最少从而使得供应者利润最大化——数量最少原则 • 所有的人口都应该得到各种商品和服务——市场区全覆盖原则
二、克氏中心地理论基本原理
• 3.六边形网络的形成
– 由于两个限制原则(最少数量、全覆盖)——六边形形成
克氏理论的评价
• 主要贡献
– 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理论基础,现代城市地理 学的奠基人
– 描述归纳
逻辑演绎—地理学研究范式转变
– 计量革命的兴起——空间分析学派的建立
– 城市等级、城市职能、城市分布研究的兴起, 城市体系理论形成的源泉
克氏理论的评价
• 理论不足
– 严格假设导致普适性缺失(区位论的经济学传统,德国严密数学
以上的分析是基于市场区最大的原则,可以称之为市场原则
很明显,市场区范围得到最优,但是行政管理上每个中心地的市场 区都被分割,从属于不同的行政辖区,而交通上两个高等级中心地 的道路不经过次级中心地,交通低效
引入交通原则
交通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
图例
核心中心地 次级中心地 扩散域边界 主要交通线 次级交通线
服务;——中心职能具有等级性
– 中心性(centrality):中心地对周围地区的相对意义的总和,
也即中心职能作用的大小;
– 腹地-市场区(hinterland):围绕中心地且需要从该中心地
获得商品和服务的区域;
二、克氏中心地理论基本原理
• 2.理论假设与体系建立条件
– 理论假设
• 理想地表——均质地面:交通均质、人口均质、地形均质、机 会均等
比例关系; • ⑤在开放、便于通行的地区,市场原则可能是主要的;在山间盆地地
区,客观上与外界隔绝,行政管理原则更主要;而在年轻的国家或新 开发地区,交通线起到重要作用。 • ⑥三个原则共同作用下,一个地区或国家应当形成如下的城市等级体 系:A级城市1个,B级城市2个,C级城市6-12个,D级城市42-52个,E
r——最大需求半径
• (一)需求Y2 圆锥 需求随距离增加而递
Y1


X1 X2
r 距离(价格)
图5-7 需求圆锥
廖什 (A.Losch) 景观
(二)市场区与中心地体系
• k值: 市场区数量 n:中心地数量
表 廖士体系中不同等级市场区的聚落数量
廖什 (A.Losch) 景观
(三)廖什景观
廖什 (A.Losch) 景观
• 杨吾扬——华北平原、陕西
– 与1984年开展的对陕西、河北、安徽等地的调查研究,形成对于乡镇中的 乡村聚落和华北平原的城市体系以及特大城市内部的商业网络的理论验证。
• 陆玉麒——明清时期太湖流域
结论:中心地理论在现实中是客观存在的,严格的六边形结
构也许很难明观清察时到,期但太是湖近流似的域结的构中却并心不地罕系见统。 结构
Tinbergen体系( Tinbergen,1960)
Tinbergen体系 (k=3)
廖什 (A.Losch) 景观
• 1940年 • 德国经济学家 奥古斯特·廖什 • 《区位经济学》 • 利用数学推导和经济学理论,得出
了一个与克里斯塔勒学说完全相同 的区位模型——六边形。

廖求什 (Ad景——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带来了快速的城市化,聚落变动加剧,体系更加明 显
– 经济学背景,师从韦伯,德国的数理逻辑思维传统
二、克氏中心地理论基本原理
• 1.基本概念 • 2.理论假设与体系建立条件 • 3.六边形网络的形成
二、克氏中心地理论基本原理
• 1.基本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