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营养学(脂类的营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成脂肪原料。 ▪ 肌肉细胞中脂肪是体内重要代谢库,其代
谢又是主要的氧化供能。
二、脂类代谢及效率
(二)脂类代谢效率
1、脂肪沉积的效率
▪ 下表为一些饲料营养物质在体内形成脂肪沉积 的利用效率。
表 营养素转变脂肪的效率
二、脂类代谢及效率
(二)脂类代谢效率
▪ 体脂肪氧化供能的效率,按-氧化途径 计算,任何脂肪酸经此途径氧化都要耗用 2个ATP。
▪ 饲料脂肪可提供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 烯酸等,而动物体组织细胞不能合成这些 脂肪酸。
三、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五)对某些酶和基因表达的影响
▪ 饲粮中脂肪酸的饱和程度、链的长短和双 键位置等对脂肪合成酶的活性起重要的作 用。
三、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六)供作溶剂与载体
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D、E、K及胡萝 卜素等,不仅须首先溶于脂肪而后才能被 吸收,而且吸收过程还需有脂肪为载体, 因而若无脂肪参与将不能完成脂溶性维生 素的吸收过程,从而导致脂溶性维生素代 谢紊乱。
脂酰丝氨酸较为重要。
✓ 脑磷脂与卵磷脂,区别仅在
于脑磷脂含有的是氨基乙醇 而不是胆碱。
✓ 磷脂酰丝氨酸 与前两结构亦 基本相似,区别是含氮基是 丝氨酸 。
卵磷脂 氨基乙醇
丝氨酸
一、脂类的组成、结构和分类
(二)复合脂类
▪ 鞘脂类 是长的、不饱和的氨基 醇,主要由一分子鞘氨 醇、一分子脂肪酸和其 它基团组成。
(一)脂类的水解特性 ▪ 动植物体内脂肪的水解是在脂肪酶催化下进行的,
脂肪酶催化作用具有某种专一性特点。自然条件下 脂肪的水解产物通常为甘油一酯和甘油二酯及游离 脂肪酸。 ▪ 大多脂肪酶可由细菌和霉菌产生,这些细菌和霉菌 是使脂肪变质的主要原因 。
二、脂类的主要性质
(二)脂类氧化酸败作用 ▪ 脂肪酸败是指脂肪或多脂饲料在贮藏过程中,受
▪ 神经磷脂
▪ 神经节苷脂
▪ 脑苷脂
鞘氨醇磷脂 神经节苷脂
一、脂类的组成、结构和分类
(二)复合脂类
▪ 糖脂类
它是指一个或多个 单糖残基与脂类部分、 单脂酰或二脂酰甘油, 象鞘氨醇长链上的碱基 或神经酰胺上的氨基以 糖苷键相连所形成的化 合物。广泛存在于禾本 科青草和三叶青草中。
半乳糖脂
一、脂类的组成、结构和分类
到氧气、日光、微生物和酶等作用而发生的脂肪 变质现象,包括出现异味及毒性。 原因有二: ▪ 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双键被空气中的氧所氧化, 而生成分子量较小的醛和酸混合物,光和热能加 快这一氧化过程。 ▪ 因微生物作用发生水解,产生脂肪酸和甘油。脂 肪酸进一步氧化,生成β-酮酸,脱羧生成酮。
二、脂类的主要性质
(二)复合脂类 ▪ 脂蛋白
乳糜微粒为例,它是由蛋白、甘油三酯、 胆固醇、磷脂以及糖组成。
乳糜微粒是在小肠上皮细胞中合成的。常 存在于血液中,主要功能是运输外源性甘油三 酯、胆固醇和其它脂类至脂肪组织和肝脏中。
一、脂类的组成、结构和分类
(三)萜烯类
▪ 萜烯类不含有脂肪酸, 都是非皂性物质,而且
都是异戊二烯的衍生物 。
一、消化、吸收及转运
(一)非反刍动物的消化吸收
3、脂类消化产物的吸收 ▪ 脂类在十二指肠的吸收 ▪ 甘油酯,脂肪酸和胆盐结合成水溶性微团,
到达十二指肠和空肠离析,胆盐滞留肠道, 游离脂肪酸和单甘油酯透过细胞膜而被释 放,在粘膜上皮细胞内重新合成三甘油酯。 ▪ 磷脂和固醇的水解产物也形成水溶性微团 被吸收,并在黏膜上皮细胞中再合成。
前列腺酸
二、脂类的主要性质
(一)脂类的一般性质
▪ 脂肪酸链长为14~20个碳原子占多数。最常 见的是16或18个碳脂肪酸。12个碳原子以下 的饱和脂肪酸大量存在于哺乳动物的乳脂中。
▪ 在高等植物和低温生活的动物中,不饱和脂 肪酸的含量高于饱和脂肪酸的含量。
▪ 不饱和脂肪酸的熔点比同等链长的饱和脂肪 酸的熔点低。
二、脂类的主要性质
(五)脂类的附加作用
▪ 油脂可提高饲料适口性 。 ▪ 油脂可改善饲料的物性,抑制扬尘。 ▪ 油脂可提高粒状饲料的生产效率,增加铸
模寿命,减少机械磨损。
三、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一)脂类的供能贮能作用
▪ 脂类是含能最高的营养素。 ▪ 动物生产中常基于脂肪适口性好,含能高
的特点,常用补充脂肪的高能饲粮以提高 生产效率。 ▪ 油脂的“额外热能效应”。
一、消化、吸收及转运
(一)非反刍动物的消化吸收
3、脂类消化产物的吸收
▪ 猪禽吸收消化脂类的主要部位是空肠,主要依靠 微胶粒途径。
▪ 胆盐的吸收:猪等哺乳动物主要在回肠以主动方 式吸收。能溶于细胞膜中脂类的未分解胆酸在空 肠以被动方式吸收。禽整个小肠都主动吸收胆盐, 但回肠吸收相对较少。
▪ 各种动物吸收的胆汁,经门静脉到肝脏再从胆汁 分泌重新进入十二指肠,形成胆汁肠肝循环。
体和受体作用。
三、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三)内、外分泌物质组成成分的原料
▪ 类脂肪中的胆固醇,是动物体合成雌素酮、 雄素酮、妊娠素酮、睾丸素酮和脱氢肾上 腺素等许多种内分泌物的主要原料 。
▪ 外分泌物质或产品的组成成分,如畜产品 乳、肉、蛋、毛中均含有脂肪 。
三、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四)提供必需脂肪酸
▪ 反刍动物进入十二指肠的脂肪酸总量大于摄入 量。
一、消化、吸收及转运
(二)反刍动物的消化吸收
3、脂类消化产物的吸收 ▪ 瘤胃中短链脂肪酸主要通过瘤胃壁吸收,
其它脂类消化产物在回肠内吸收。 ▪ 空肠前段吸收混合微粒中长链脂肪酸,中
后段吸收混合微粒中其它脂肪酸。
一、消化、吸收及转运
(三)脂类的转运
▪ 多数不饱和脂肪酸变成饱和脂肪酸,EFA减少。 ▪ 部分氢化的不饱和脂肪酸发生异构变化。 ▪ 脂类中的甘油被大量转化为VFA。 ▪ 支链脂肪酸和奇数碳原子脂肪酸增加。
一、消化、吸收及转运
(二)反刍动物的消化吸收
2、脂类在小肠的消化
▪ 相对于非反刍动物,反刍动物所形成的混合微 粒不同;成年动物小肠中不吸收甘油一酯,粘 膜细胞中甘油三酯通过磷酸甘油途径合成。
(三)脂类抗氧化作用 ▪ 天然脂肪因存在抗氧化物而具有某种程度的抗氧
化作用 。 ▪ 苯酚、苯醌、α-生育酚、没食子酸和没食子酸
盐等具有抗氧化作用 。 ▪ 抗氧化作用仅能维持一定时间,保持时应加抗氧
化剂。
二、脂类的主要性质
(四)脂类氢化作用 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分子结构中含有双键,在催 化剂或酶作用下双键加氢,转变为饱和脂肪酸, 使脂肪硬度增加,不易氧化酸败,有利于贮存, 但也损失必需脂肪酸。
▪ 饲料脂类主要在十二指肠的消化 ▪ 在胰液和胆汁作用,通过胰脂酶的作用水
解,释放出游离脂肪酸和单甘油脂。
一、消化、吸收及转运
(一)非反刍动物的消化吸收
2、脂类在消化道后段的消化 ▪ 饲料脂类在消化道后段的消化与瘤胃相类
似,不饱和脂肪酸在微生物产生的酶作用 下变成饱和脂肪酸。胆固醇在后肠中变成 胆酸。
三、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一)脂类的供能贮能作用 ▪ 构成额外代谢效应的原因: 其一,添加的油脂与基础饲粮内的油脂,在脂肪酸
组成上发生协同作用,互相补充。 其二,添加的油脂促进了非脂类物质如蛋白质等的
吸收. 第三、脂肪酸直接沉积于体脂内,减少碳水化合物
合成体脂的能量消耗。
三、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一)脂类的供能贮能作用 饲粮添加不饱和脂肪有提高能量利用率的作用,特别
一、消化、吸收及转运
(一)非反刍动物的消化吸收
3、脂类消化产物的吸收
▪ 再合成的三甘油酯、磷脂和固醇与特定的 蛋白质结合,形成0.1~0.6um乳糜微粒和极 低密度脂蛋白,通过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 环,进而分布再脂肪组织中。
一、消化、吸收及转运
(二)反刍动物的消化吸收
1、脂类在瘤胃的消化
瘤胃脂类的消化,实质上是微生物的消化代谢, 脂类的质和量发生明显的变化。
动物营养学
主讲:徐奇友
东北农业大学
第六章 脂类的营养
第一节 脂类化学及其作用
▪ 脂类的组成、结构和分类 ▪ 脂类的主要性质 ▪ 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一、脂类的组成、结构和分类
▪ 脂类按营养或营养辅助作用及组成结构, 常分为可皂化脂类和非皂化脂类。
▪ 可皂化脂类通常包括单纯脂类与复合脂类; 非皂化脂类通常包括萜烯类、类固醇类、 前列腺素和脂溶性维生素。
二、脂类代谢及效率
(一)脂类代谢 1、脂类的合成部位 ▪ 猪和反刍动物在脂肪组
织中进行,人主要在肝 中进行脂肪合成,禽在 肝中合成,过量产生脂 肪肝。(如右图1) ▪ 脂肪组织中脂肪的 代谢。(如图2)
图 1 脂 肪 肝
图2 脂肪组织中的脂肪代谢
二、脂类代谢及效率
(一)脂类代谢 2、脂肪的合成 ▪ 动物均可利用经消化道吸收的脂肪酸作为
是含饱和脂肪的饲粮加不饱和脂肪效果更明显。
三、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二)构成体组织的重要原料
▪ 各器官和组织细胞的组成中均含有脂类。 ▪ 脂肪可作隔离层,保护和固定内脏器官。 ▪ 脂肪是动物生长新组织及修补组织的原料。 ▪ 脂类可参与细胞内某些代谢调节物质合成。 ▪ 糖脂类可能在细胞膜传递信息的活动中起着载
异戊二烯
▪维生素A、E、K等都属于萜类,这些多聚萜 醇常以磷酸酯的形式存在,这类物质在糖基从 细胞质到细胞表面的转移中,起类似辅酶作用。
一、脂类的组成、结构和分类
环戊烷多氢菲
(四)类固醇类
▪ 类固醇类化合物是环戊烷 多氢菲的衍生物。类固醇 类化合物根据甾核上羟基 的变化分为固醇类和类固 醇衍生物类。
▪ 消化、吸收及转运 ▪ 脂类代谢及效率
第二节 脂类的消化、吸收和代谢
▪ 脂类水解 微粒
甘油三酯
水解产物形成可溶的 小肠粘膜摄取这些微粒
在小肠粘膜细胞中重新合成 甘油三酯进入血液循环。
一、消化、吸收及转运
(一)非反刍动物的消化吸收 1、脂类在消化道前段的消化
▪ 胃中酸性环境不利于脂肪的乳化,所以不 易消化。
二、脂类的主要性质
概念
皂化值:指完全皂化1克油或脂所消耗的氢氧化钾 毫克数。用以评估油脂质量,并计算该油脂的分 子量。
酸值:指中和1克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所消耗的的 氢氧化钾毫克数。一般用酸值来表示酸败的程度。
碘值:指100克油脂所能吸收的碘的克数。一般用 于衡量脂肪酸的不饱和程度。
二、脂类的主要性质
▪ 棕榈酸氧化供能的效率大约是43%。乙 酸氧化供能的效率大约是38%,丙酸39 %,丁酸41%,己酸42%,硬脂酸43%, 甘油44%。
一、必需脂肪酸及其生物学作用
(一)必需脂肪酸的概念
▪ 不饱和脂肪酸(PUFA):通常将具有二个或二 个以上双键的脂肪酸称为高度不饱和脂肪酸或 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
三、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七)对蛋白质的节约作用
添加适量的脂肪,可以提高饲料的可消 化能含量,从而减少作为能源消耗的蛋 白质含量。
三、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八)脂类在动物营养生理中的其它作用
▪ 脂类的防护作用 ▪ 脂类是代谢水的重要来源 ▪ 磷脂肪的乳化特性 ▪ 胆固醇的生理作用
第二节 脂类的消化、吸收和代谢
二、脂类的主要性质
(一)脂类的一般性质
▪ 高等动、植物的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双键位置 在第9~10碳原子之间,多不饱和脂肪酸中的 一个双键一般也位于第9~10碳原子。
▪ 高等动、植物的不饱和脂肪酸,几乎都具有 相同的几何构型,而且都属于顺式,只有极 少数的不饱和脂肪酸是属于反式。
▪ 细菌所含的脂肪酸种类比高等动植物少得多。 细菌中绝大多数为饱和脂肪酸,而不饱和脂 肪酸只带一个双键。
▪ 固醇类是一环状高分子的
一元醇,可分为动物固醇、
胆 汁
wk.baidu.com
植物固醇和酵母固醇。
酸 ▪ 固醇衍生物 其典型代表
是胆汁酸,结构式如右。
一、脂类的组成、结构和分类
(五)前列腺素
▪ 前列腺素是一类脂肪 酸的衍生物,具有五 元环和20个碳原子的 脂肪酸,其基本结构 是前列腺酸 ,存在于 大多数哺乳动物组织 和细胞中,但含量甚 微。
▪ 血中脂类主要以脂蛋白质的形式转运。 ▪ 根据密度、组成和电泳迁移速率将脂蛋白质分为
四类:乳糜微粒、极低密度脂蛋白质(VLDL)、 低密度脂蛋白质(LDL)和高密度脂蛋白质 (HDL)。 ▪ 乳糜微粒在小肠粘膜细胞中合成,VLDL、LDL和 HDL既可在小肠粘膜细胞合成,也可在肝脏合成。 ▪ 脂蛋白质中的蛋白质基团赋予脂类水溶性,使其 能在血液中转运。
一、脂类的组成、结构和分类
(一)简单脂类 ▪ 甘油脂
动植物细胞贮脂的主要 组成成分。室温呈液态 为油,呈固态称为脂 。 ▪ 蜡质 高级脂肪酸和高级一元醇所生成的酯。广泛分布 于动植体中,常温常为固体。
一、脂类的组成、结构和分类
(二)复合脂类
▪ 磷脂类
✓ 动植物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 其中以卵磷脂、脑磷脂和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