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营养学(脂类的营养)
合集下载
反刍动物营养学(年上学期)—脂类的营养讲诉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分类
可皂化脂类 1.简单脂类
名
称
组成Βιβλιοθήκη 来源甘油酯
甘油+3脂肪酸
动植物体特别是脂肪组织
蜡
2.复合脂类 (1)磷脂类 (2)鞘脂类 (3)糖脂类 (4)脂蛋白质 非皂化脂类 1.固醇类 2.类胡萝卜素 3.脂溶性维生素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真脂肪(中性脂肪):即甘油三脂,是猪油,花
生油,豆油,菜油,芝麻油的主要成分。
类脂 肪
磷脂:卵磷脂、脑磷脂、肌醇磷脂。 糖脂:脑苷脂类、神经节苷脂。 脂蛋白:乳糜微粒、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
蛋白、高密度脂蛋白。
类固醇:胆固醇、麦角因醇、皮质甾醇、胆酸、 维生素D、雄激素、雌激素、孕激素。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ω-3 脂肪酸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ω-3家族OMEGA 3 FAMILY 普通名称 Common Name α-亚麻酸Alpha linolenic acid (ALA) 十八碳四烯酸 Parinaric acid 二十碳四烯酸Eicosatetraenoic acid 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 (EPA) 二十二碳五烯酸Docosapentaenoic acid (DPA)
非皂化脂类: 在动植物体内 种类甚多,但 含量少,常与 动物特定生理
固醇
代谢功能相联
系。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6第二章 第三节脂类的营养
2021/6/16
10
江苏牧院畜牧系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
• 3.脂肪是动物体内主要的能量贮备形式
• 动物摄入的能量超过需要量时,多余的能量则主 要以脂肪的形式贮存在体内。某些动物体中沉积脂肪 具有特别的营养生理意义。初生的哺乳动物(猪除外) 如初生羔羊、犊牛、人类婴儿等颈部、肩部、腹部有 一种特殊的脂肪组织,称为褐色脂肪(BROWN FAT), 是颤抖生热的能量来源。
2021/6/16
11
江苏牧院畜牧系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
(二)脂类在体内物质合成中的作用
• 脂类可以作为某些激素和维生素的合成原料,
如麦角固醇可转化为维生素 性激素的重要原料。
D2,而胆固醇是合成
2021/6/16
12
江苏牧院畜牧系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
(三)脂类在动物营养生理中的其他作用
• 1.作为脂溶性营养素的溶剂
• 2.脂类的防护作用
• 高等哺乳动物皮肤中的脂类具有抵抗微生物侵 袭,保护机体的作用。禽类尤其是水禽,尾脂腺中 的脂对羽毛的抗湿作用特别重要。沉积于动物皮下 的脂肪具有良好绝热作用,在冷环境中可防止体热 散失过快,对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动物显得更重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021/6/16
14
江苏牧院畜牧系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
第三节 脂类的营养
• 目的要求
• 1、了解脂类的组成、分类、性质及生理作用 • 2、掌握水产动物对脂类的代谢及利用 • 3、了解水产动物对脂肪及必需脂肪酸的需求 • 4、掌握脂肪氧化的危害及预防 • 5、掌握脂肪对蛋白质的节约作用
2021/6/16
1
一、脂类的组成、分类及性质
• 1、含义:动植物组织中广泛存在的一类脂溶性化 合物的总称。它是一类存在于动植物组织中,不 溶于水,但溶于乙醚、苯、氯仿等有机溶剂的物 质。它能量价值高,是动物营养中重要的一类营 养素。常规饲料分析中将这类物质统称为粗脂肪。
动物营养学脂肪营养原理
EFA的生理作用
✓ 构成动物组织细胞的组成成分:细胞膜磷脂中 含有较多必需脂肪酸;
✓ 与类脂代谢密切相关,对胆固醇转运和正常代 谢很重要(与胆固醇结合);
✓ 合成前列腺素的原料; ✓ 与精子形成有关,长期缺乏时会导致动物繁殖
机能下降。
三、功能性脂肪酸
✓ 共轭亚油酸(conjugated linoleic acid, CLA)是亚油 酸的一组几何和位置异构体,具有多种生理功能。 反刍动物肉、乳制品是c9,t11-CLA 丰富的天然来 源。
分子通式:
CH2― O― C― R1
CH― O― C― R2
CH2― O― C― R3
R1、R2、R3是脂肪酸(Fatty acid, FA)分子的长链, 可以是相同的(单纯甘油三酯)或不同的(混合甘油三 酯),动植物体内大多数为混合甘油三酯,约有40 种脂肪酸,绝大多数为偶数碳原子的直链脂肪酸。
2. 类脂肪:指含磷、糖或其他含氮物的脂肪, 性质与真脂肪相近。
饲料磷 脂 胰磷脂酶、固醇脂酶
饲料固醇酯
胆汁酸盐
甘油一酯+脂肪酸+ 胆碱+磷酸
固醇+脂肪酸
(3)脂肪的吸收过程: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前部
甘油一酯+脂肪酸与胆汁 小肠吸收 脂 肪 酸 + 甘 油 一 酯
酸盐结合形成水溶性微团
透过肠粘膜进入细胞
胆汁酸盐离析 滞留在肠道内
在粘膜细胞内 合成甘油三酯
磷脂、固醇酯水解产物与胆 汁酸盐结合形成水溶性微团
品质相关
作为畜体的绝热物质,对动物起保温作用
二、必需脂肪酸(essential fatty acid, EFA)
概 念 动物体内不能合成,必需由饲料供给,
或者能通过体内特定的前体物转化形成, 对动物机体正常机能和健康具有重要保护 作用的几种高度(多)不饱和的脂肪酸。
5第五章动物营养学脂类
CH2
(CH2)7 CH CH (CH2)7 C00H
油酸 +
H H
CH3 (CH2)16 C00H
硬脂酸
氢化和卤化对脂肪营养价值影响
• 导致脂肪硬度增加,不易氧化酸败,有利于贮存,但也损 失了必需脂肪酸。
(四)油脂质量评价指标
• 酸值(酸价):是指不加热时中和1g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 所需氢氧化钾毫克数。它是反映脂肪的酸败程度和衡量脂 肪品质好坏的重要指标。 • 皂化价:常将完全皂化1g油脂所消耗的氢氧化钾毫克数称 为皂化价。评估油脂的质量和计算油脂的相对分子量。 • 碘价:完全氢化100g油脂所需碘的克数。通常用碘价来反 映油脂的不饱和程度。
中热增耗降低,使饲粮的净能增加,这种效应称为脂肪的额
外能量效应或脂肪的增效作用。
饱和脂肪酸 含量(S%) 不饱和脂肪 酸含量(U%) U/S比值
86.5
49.8
49.3
39.2
31.4
26.4
15.6
19.7
14.4
13.5
7.61 0.09
45.8 0.92
46.3 0.94
56.3 1.44
68.6 2.18
• 脂肪的吸收水平,与日粮中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的
比值(U/S)也密切相关,欧盟研究认为,这一比值不应低 于2,否则,脂肪微团形成非常困难,降低了脂肪吸收率。
• 成年动物不低于2.25 • 幼龄动物不低于2.75 • 如果油脂添加量很低,可以不考虑U/S。
• 油脂添加量较大的肉鸡饲料,必须考虑U/S,特别雏鸡饲料
• 脂肪组织还是重要的内分泌组织。
NPY + GHRH + GH + -
• 其分泌的一些激素或细胞 和血液循环影响脑、肝脏和肌肉等器官 + 的功能。
(CH2)7 CH CH (CH2)7 C00H
油酸 +
H H
CH3 (CH2)16 C00H
硬脂酸
氢化和卤化对脂肪营养价值影响
• 导致脂肪硬度增加,不易氧化酸败,有利于贮存,但也损 失了必需脂肪酸。
(四)油脂质量评价指标
• 酸值(酸价):是指不加热时中和1g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 所需氢氧化钾毫克数。它是反映脂肪的酸败程度和衡量脂 肪品质好坏的重要指标。 • 皂化价:常将完全皂化1g油脂所消耗的氢氧化钾毫克数称 为皂化价。评估油脂的质量和计算油脂的相对分子量。 • 碘价:完全氢化100g油脂所需碘的克数。通常用碘价来反 映油脂的不饱和程度。
中热增耗降低,使饲粮的净能增加,这种效应称为脂肪的额
外能量效应或脂肪的增效作用。
饱和脂肪酸 含量(S%) 不饱和脂肪 酸含量(U%) U/S比值
86.5
49.8
49.3
39.2
31.4
26.4
15.6
19.7
14.4
13.5
7.61 0.09
45.8 0.92
46.3 0.94
56.3 1.44
68.6 2.18
• 脂肪的吸收水平,与日粮中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的
比值(U/S)也密切相关,欧盟研究认为,这一比值不应低 于2,否则,脂肪微团形成非常困难,降低了脂肪吸收率。
• 成年动物不低于2.25 • 幼龄动物不低于2.75 • 如果油脂添加量很低,可以不考虑U/S。
• 油脂添加量较大的肉鸡饲料,必须考虑U/S,特别雏鸡饲料
• 脂肪组织还是重要的内分泌组织。
NPY + GHRH + GH + -
• 其分泌的一些激素或细胞 和血液循环影响脑、肝脏和肌肉等器官 + 的功能。
动物营养学:第六章 脂类的营养
碘价的大小在一定范围内反映了油脂的不饱和程度
三、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1. 脂类的供能贮能作用
动物体内重要的能源物质 含能高,适口性好 热增耗低 转化为净能的效率比蛋白质和碳 水化合物高 5~10% 特定动物的主要能源
额外能量效应
脂肪是动物体内主要的能量贮备形式
脂肪作为能源物质的优越性
额外能量效应的可能机制
饱和脂肪与不饱和脂肪间存在协同作用 延长食糜在消化道的时间,提高营养素消化吸收率 脂肪酸可直接沉积在体脂内
影响因素多
动物体内主要的能量贮备形式
体内脂肪沉积规律
早期表现为细胞增多,后期表现为细胞容积增大 体内各部分脂肪沉积量和速度不一致: 皮下脂肪(颈部>腿部>胸部)>腹部脂肪>肌肉组织
第一节 脂类化学及其作用
脂类的组成、结构和分类 脂类的主要性质 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一、脂类的组成、结构和分类
真脂肪/中性脂肪/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类脂(compounds lipide),复合脂类
(磷脂、糖脂、蛋白脂)
腊类:由脂肪酸和甘油以外高级醇类组成的酯 甾类(steroid):固醇类化合物 萜类:色素物质
脂类水解
水解产物形成水溶性微粒
小肠黏膜摄取微粒
微粒在小肠黏膜细胞中重新合成甘油三酯
甘油三酯进入血液循环
脂肪
脂蛋白 小肠黏膜
乳糜微粒
十二指肠 空肠 血液
(一)非反刍动物的消化吸收
脂肪酶:胃、胰、幼小动物口腔 脂类需乳化至直径<0.5㎛才便于水解
酸性环境不利于乳化,脂类在胃中不易消化 主要在小肠中被胰脂酶水解 胰液、胆汁作用下,胰脂酶、胆盐协同完成
已发现100多种脂肪酸,绝大多数为偶数碳的直链高 级脂肪酸
三、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1. 脂类的供能贮能作用
动物体内重要的能源物质 含能高,适口性好 热增耗低 转化为净能的效率比蛋白质和碳 水化合物高 5~10% 特定动物的主要能源
额外能量效应
脂肪是动物体内主要的能量贮备形式
脂肪作为能源物质的优越性
额外能量效应的可能机制
饱和脂肪与不饱和脂肪间存在协同作用 延长食糜在消化道的时间,提高营养素消化吸收率 脂肪酸可直接沉积在体脂内
影响因素多
动物体内主要的能量贮备形式
体内脂肪沉积规律
早期表现为细胞增多,后期表现为细胞容积增大 体内各部分脂肪沉积量和速度不一致: 皮下脂肪(颈部>腿部>胸部)>腹部脂肪>肌肉组织
第一节 脂类化学及其作用
脂类的组成、结构和分类 脂类的主要性质 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一、脂类的组成、结构和分类
真脂肪/中性脂肪/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类脂(compounds lipide),复合脂类
(磷脂、糖脂、蛋白脂)
腊类:由脂肪酸和甘油以外高级醇类组成的酯 甾类(steroid):固醇类化合物 萜类:色素物质
脂类水解
水解产物形成水溶性微粒
小肠黏膜摄取微粒
微粒在小肠黏膜细胞中重新合成甘油三酯
甘油三酯进入血液循环
脂肪
脂蛋白 小肠黏膜
乳糜微粒
十二指肠 空肠 血液
(一)非反刍动物的消化吸收
脂肪酶:胃、胰、幼小动物口腔 脂类需乳化至直径<0.5㎛才便于水解
酸性环境不利于乳化,脂类在胃中不易消化 主要在小肠中被胰脂酶水解 胰液、胆汁作用下,胰脂酶、胆盐协同完成
已发现100多种脂肪酸,绝大多数为偶数碳的直链高 级脂肪酸
动物营养学 第六章 脂类的营养
四. 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2)脂类的防护作用 皮下脂肪: 抵抗微生物侵袭,保护机体;绝 热,防寒保暖
尾脂腺: 抗湿作用 (3)脂类是代谢水的重要来源
四. 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4)磷脂的乳化特性
磷脂分子中既含有亲水的磷酸基因, 又含 有疏水的脂肪酸链, 因而具有乳化剂特性, 对 血液中脂质的运输以及营养物质的跨膜转运 等发挥重要作用, 提高脂肪和脂溶性营养物 质的消化率。
mRNA 和蛋白水平上研究PPAR的表达
核受体途径
CLA
?
The End
四. 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脂类的额外能量效应的概念: 禽饲粮添加一定水平的油脂替代等能值的碳水
化合物和蛋白质, 能提高饲粮代谢能, 使消化过程 中能量消耗减少, 采食过程中的热量消耗降低, 当 植物油和动物脂肪同时添加时效果更加明显, 这 种效应称为脂肪的额外能量效应或脂肪的增效作 用。
四. 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四. 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3)脂肪是动物体内主要的能量贮存形式
四. 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2. 脂类在体内物质合成中的作用
细胞膜结构
四. 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3.脂类在动物营养生理中的其他作用
(1)作为脂溶性营养素的溶剂 鸡日粮含脂0.07%类胡萝卜素吸收率仅
20%, 而含脂4%的时候, 类胡萝卜素吸收 率为60%。
Fatty acid esterification
CH2OH CHOH + 3RCOOH CH2OH
CH2OCOR CHOCOR + 3H2O CH2OCOR
Glycerol Fatty acids
Triacylglycerol
二. 脂类的重要特性
动物营养学-脂类的营养
(一)非反刍动物的消化吸收
1、脂类在消化道前段的消化
胃中的脂肪酶和口腔中的脂肪酶对正常脂 类的消化作用甚小。十二指肠逆流进入胃中的 胰脂酶有一定程度的消化作用。 十二指肠是脂肪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胆汁在激活胰脂酶和乳化脂肪方面有重要作用。 脂类乳化后,在胰脂酶的作用下,甘油三酯水 解产生甘油一脂和游离的脂肪酸。 磷脂由磷脂 酶水解成溶血性卵磷脂。胆固醇酯水解成胆固 醇和脂肪酸。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脂类在体内物质合成中的作用
简单脂类参与体组织的构成 大多数脂类,特别是磷脂和糖脂是细胞
膜的成分。糖脂在细胞膜信息的传递过 程中起着载体和受体的作用。参与代谢 调节物质的合成。肺表面活性物质,棕 榈酸是肺表面活性物质。
(三)脂类在动物营养生理中的 其他作用
1、作为脂溶性营养素的溶剂 2、脂类的保护作用
饲料能量沉积体脂肪的利用率可达75%。
而干奶期饲料能量沉积体脂肪的效率只 有59%。饲料结构对沉积体脂肪的影响更 明显。
2、脂肪氧化供能的效率
-氧化途径,都耗用2mol ATP.
每脱去一 个二碳单位可生成5 mol ATP。每分子乙 酰辅酶A彻底氧化可产生12 mol ATP。 棕榈酸氧化供能为43%。 乙酸氧化供能的效率是38%,丙酸39%, 丁酸41%,已酸42%,硬脂酸43%,甘油 44%。
2、脂类在小肠的消化
进入小肠的脂类包括:脂肪酸、微生物
脂类以及未消化的饲料脂类。 混合微粒由溶血性卵磷脂、脂肪酸及胆 酸构成。链长等于或小于14个碳原子的 脂肪酸可直接被吸收。成年反刍动物黏 膜细胞中的甘油三酯通过磷酸甘油途径 重新合成。 反刍动物十二指肠中脂肪酸的总量可能 大于摄入量。
动物营养学:第六章 脂类的营养
所产生的醛、酮、酸等化合物有剌激性异味,且氧 化过程中一些脂溶性维生素被破坏——降低饲料适 口性和品质
自动氧化
自由基激发的氧化 ,是一个自身催化加速进行的过程
微生物氧化
一个由酶催化的氧化过程
甚至产生毒性(氢过氧化物)
如何衡量酸败程度? 酸败程度可用酸价表示
中和 1 克游离脂肪酸所需的KOH毫克数 酸价大于6的脂肪可能对动物健康不利
动物营养学 第六章 脂类的营养
目的要求
脂类化学及其作用 脂类消化、吸收和代谢 必需脂肪酸
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体内的有机化合物 大部分由C、H、O组成 含P、N、S等物质的类脂 饲料化学范畴内:乙醚浸出物
甘油三酯(真脂肪或中性脂肪) 类脂(磷脂、糖脂、蛋白脂) 腊类、甾类和萜类
不溶于水,但溶于乙醚、苯、氯仿等有机溶剂 能量价值高,是动物营养中重要的一类营养素 种类繁多,化学组成各异 常规饲料分析中将这类物质统称为:粗脂肪
第一节 脂类化学及其作用
脂类的组成、结构和分类 脂类的主要性质 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一、脂类的组成、结构和分类
真脂肪/中性脂肪/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类脂(compounds lipide),复合脂类
(磷脂、糖脂、蛋白脂)
腊类:由脂肪酸和甘油以外高级醇类组成的酯 甾类(steroid):固醇类化合物 萜类:色素物质
1. 脂类的熔点
取决于脂肪酸成分
脂肪酸有固定熔点 饱和度相同,与碳原子数成正比 碳原子数相同,不饱和脂肪酸熔点较低
脂肪硬度直接与其饱和度有关
油/脂?
2. 脂类的水解特性
一切油脂可被酸、碱 、脂肪酶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对脂类营养价值没有影响,但水解产生某些脂肪酸
有特殊异味或酸败味,可能影响适口性
自动氧化
自由基激发的氧化 ,是一个自身催化加速进行的过程
微生物氧化
一个由酶催化的氧化过程
甚至产生毒性(氢过氧化物)
如何衡量酸败程度? 酸败程度可用酸价表示
中和 1 克游离脂肪酸所需的KOH毫克数 酸价大于6的脂肪可能对动物健康不利
动物营养学 第六章 脂类的营养
目的要求
脂类化学及其作用 脂类消化、吸收和代谢 必需脂肪酸
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体内的有机化合物 大部分由C、H、O组成 含P、N、S等物质的类脂 饲料化学范畴内:乙醚浸出物
甘油三酯(真脂肪或中性脂肪) 类脂(磷脂、糖脂、蛋白脂) 腊类、甾类和萜类
不溶于水,但溶于乙醚、苯、氯仿等有机溶剂 能量价值高,是动物营养中重要的一类营养素 种类繁多,化学组成各异 常规饲料分析中将这类物质统称为:粗脂肪
第一节 脂类化学及其作用
脂类的组成、结构和分类 脂类的主要性质 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一、脂类的组成、结构和分类
真脂肪/中性脂肪/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类脂(compounds lipide),复合脂类
(磷脂、糖脂、蛋白脂)
腊类:由脂肪酸和甘油以外高级醇类组成的酯 甾类(steroid):固醇类化合物 萜类:色素物质
1. 脂类的熔点
取决于脂肪酸成分
脂肪酸有固定熔点 饱和度相同,与碳原子数成正比 碳原子数相同,不饱和脂肪酸熔点较低
脂肪硬度直接与其饱和度有关
油/脂?
2. 脂类的水解特性
一切油脂可被酸、碱 、脂肪酶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对脂类营养价值没有影响,但水解产生某些脂肪酸
有特殊异味或酸败味,可能影响适口性
第五章 动物与营养学
3.给反刍动物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和必需脂肪酸,是一 种“浪费”。(详见前述“注意:什么是“被改变的” 脂肪酸”)。实际上,正常情况下,微生物会为反刍 动物提供足够的必需脂肪酸。 4.在机体摄入能量充足的情况下,脂肪优先进行合成 代谢——以贮存能量;只有在饥饿时,脂肪才被分解, 用以供能。
★Attention:一些关于脂肪的重要营养学规律
★注意:
根据《培养计划》和课程要求,脂类营
养重点在脂肪的营养,故今后的教学主要集
中于“脂肪”。 但是,脂肪不等于脂类,不要搞混淆!!!
第二节 各类动物对脂肪的消化吸收、代谢
单胃杂食
单胃草食
禽类
反刍动物
1.单胃杂食动物对脂肪的消化吸收脂 肪口腔脂肪
胃
脂
肪
小
肠
未 消 化 脂 肪 甘油一酯 游离脂肪酸
1.六大类营养物质中,哪些可以为机体提供能
量?
2.六大类营养物质中,哪一类是为机体提供能
量的最佳选择?为什么?
亚 油 酸
亚 麻 酸
花 生 四 烯 酸
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理作用
1.细胞膜、线粒体膜、质膜等生物膜的重要组
成成分
2.是合成类激素的前体物质
3.维持皮肤和其他组织对水的不通透性
4.降低血液胆固醇水平
必需脂肪酸的重要性(不可缺乏)
缺乏后表现为:皮肤损害(出现角质鳞片),免疫力下降,生长受
阻,繁殖力下降,甚至死亡。 ★动物对必需脂肪酸的需求特点:一般情况,反刍动物不易缺乏(因 为有微生物合成),单胃动物需求量不高,但不可缺乏。禽需求量高。
富含亚油酸的饲料
饲 料 原 料 玉 燕 大 米 麦
含量%(风干基础) 2.2 3 8 3.6
脂类营养
4. 微生物合成的支链脂肪酸和奇数碳链脂肪酸 增加。
2019年7月4日12时32分
动物营养学——田科雄
26
反刍动物的消化吸收
瘤胃微生物消化脂类有明显的特异性。 细菌产生的脂肪酶主要是把甘油酯分
解成脂肪酸和甘油,后者很快被分解 成挥发性脂肪酸。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2019年7月4日12时32分
动物营养学——田科雄
27
• 破坏饲粮中的维生素; • 动物胃肠道发炎或引起消化紊乱; • 氧化的油脂是致鱼的瘦背病的重要原因。
• 一般酸价大于6的油脂不能饲喂动物。
2019年7月4日12时32分
动物营养学——田科雄
15
二、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1. 脂类的供能与蓄能作用
2. 脂类是构成动物体组织和畜产品的重要成分
3. 脂类作为溶剂对脂溶性营养素和脂溶性物质的 消化吸收极为重要
动物营养学——田科雄
8
(二)脂肪的主要性质
2019年7月4日12时32分
动物营养学——田科雄
9
1.脂肪的水解特性与皂化价
• 皂化反应
C3H5(OOCR)3+3NaOH→C3H3(OH)3+3 R.COONa
• 皂化1克脂肪所需KOH的毫克数称为该 脂肪的皂化价。
• 某油脂如皂化价高,说明组成该油脂的 脂肪酸碳链较短;反之油脂如皂化价低, 表明该油脂的脂肪酸碳链较长。
吸收
瘤胃中产生的短链脂肪酸主要通过瘤胃 壁吸收。而小肠对FA的吸收与单胃动物 基本相似,呈酸性环境的空肠前段主要 吸收乳糜微粒中的长链脂肪酸,中后段 空肠主要吸收乳糜中其他的脂肪酸。
与单胃动物不同的是:反刍动物对饱和 脂肪酸和长链脂肪酸(尤其是硬脂酸) 有更好的吸收率。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到氧气、日光、微生物和酶等作用而发生的脂肪 变质现象,包括出现异味及毒性。 原因有二: ▪ 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双键被空气中的氧所氧化, 而生成分子量较小的醛和酸混合物,光和热能加 快这一氧化过程。 ▪ 因微生物作用发生水解,产生脂肪酸和甘油。脂 肪酸进一步氧化,生成β-酮酸,脱羧生成酮。
二、脂类的主要性质
(三)脂类抗氧化作用 ▪ 天然脂肪因存在抗氧化物而具有某种程度的抗氧
化作用 。 ▪ 苯酚、苯醌、α-生育酚、没食子酸和没食子酸
盐等具有抗氧化作用 。 ▪ 抗氧化作用仅能维持一定时间,保持时应加抗氧
化剂。
二、脂类的主要性质
(四)脂类氢化作用 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分子结构中含有双键,在催 化剂或酶作用下双键加氢,转变为饱和脂肪酸, 使脂肪硬度增加,不易氧化酸败,有利于贮存, 但也损失必需脂肪酸。
是含饱和脂肪的饲粮加不饱和脂肪效果更明显。
三、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二)构成体组织的重要原料
▪ 各器官和组织细胞的组成中均含有脂类。 ▪ 脂肪可作隔离层,保护和固定内脏器官。 ▪ 脂肪是动物生长新组织及修补组织的原料。 ▪ 脂类可参与细胞内某些代谢调节物质合成。 ▪ 糖脂类可能在细胞膜传递信息的活动中起着载
一、脂类的组成、结构和分类
(一)简单脂类 ▪ 甘油脂
动植物细胞贮脂的主要 组成成分。室温呈液态 为油,呈固态称为脂 。 ▪ 蜡质 高级脂肪酸和高级一元醇所生成的酯。广泛分布 于动植体中,常温常为固体。
一、脂类的组成、结构和分类
(二)复合脂类
▪ 磷脂类
✓ 动植物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 其中以卵磷脂、脑磷脂和磷
脂酰丝氨酸较为重要。
✓ 脑磷脂与卵磷脂,区别仅在
于脑磷脂含有的是氨基乙醇 而不是胆碱。
✓ 磷脂酰丝氨酸 与前两结构亦 基本相似,区别是含氮基是 丝氨酸 。
卵磷脂 氨基乙醇
丝氨酸
一、脂类的组成、结构和分类
(二)复合脂类
▪ 鞘脂类 是长的、不饱和的氨基 醇,主要由一分子鞘氨 醇、一分子脂肪酸和其 它基团组成。
二、脂类的主要性质
(一)脂类的一般性质
▪ 高等动、植物的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双键位置 在第9~10碳原子之间,多不饱和脂肪酸中的 一个双键一般也位于第9~10碳原子。
▪ 高等动、植物的不饱和脂肪酸,几乎都具有 相同的几何构型,而且都属于顺式,只有极 少数的不饱和脂肪酸是属于反式。
▪ 细菌所含的脂肪酸种类比高等动植物少得多。 细菌中绝大多数为饱和脂肪酸,而不饱和脂 肪酸只带一个双键。
▪ 固醇类是一环状高分子的
一元醇,可分为动物固醇、
胆 汁
植物固醇和酵母固醇。
酸 ▪ 固醇衍生物 其典型代表
是胆汁酸,结构式如右。
一、脂类的组成、结构和分类
(五)前列腺素
▪ 前列腺素是一类脂肪 酸的衍生物,具有五 元环和20个碳原子的 脂肪酸,其基本结构 是前列腺酸 ,存在于 大多数哺乳动物组织 和细胞中,但含量甚 微。
三、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一)脂类的供能贮能作用 ▪ 构成额外代谢效应的原因: 其一,添加的油脂与基础饲粮内的油脂,在脂肪酸
组成上发生协同作用,互相补充。 其二,添加的油脂促进了非脂类物质如蛋白质等的
吸收. 第三、脂肪酸直接沉积于体脂内,减少碳水化合物
合成体脂的能量消耗。
三、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一)脂类的供能贮能作用 饲粮添加不饱和脂肪有提高能量利用率的作用,特别
(二)复合脂类 ▪ 脂蛋白
乳糜微粒为例,它是由蛋白、甘油三酯、 胆固醇、磷脂以及糖组成。
乳糜微粒是在小肠上皮细胞中合成的。常 存在于血液中,主要功能是运输外源性甘油三 酯、胆固醇和其它脂类至脂肪组织和肝脏中。
一、脂类的组成、结构和分类
(三)萜烯类
▪ 萜烯类不含有脂肪酸, 都是非皂性物质,而且
都是异戊二烯的衍生物 。
一、消化、吸收及转运
(一)非反刍动物的消化吸收
3、脂类消化产物的吸收 ▪ 脂类在十二指肠的吸收 ▪ 甘油酯,脂肪酸和胆盐结合成水溶性微团,
到达十二指肠和空肠离析,胆盐滞留肠道, 游离脂肪酸和单甘油酯透过细胞膜而被释 放,在粘膜上皮细胞内重新合成三甘油酯。 ▪ 磷脂和固醇的水解产物也形成水溶性微团 被吸收,并在黏膜上皮细胞中再合成。
二、脂类的主要性质
概念
皂化值:指完全皂化1克油或脂所消耗的氢氧化钾 毫克数。用以评估油脂质量,并计算该油脂的分 子量。
酸值:指中和1克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所消耗的的 氢氧化钾毫克数。一般用酸值来表示酸败的程度。
碘值:指100克油脂所能吸收的碘的克数。一般用 于衡量脂肪酸的不饱和程度。
二、脂类的主要性质
二、脂类的主要性质
(五)脂类的附加作用
▪ 油脂可提高饲料适口性 。 ▪ 油脂可改善饲料的物性,抑制扬尘。 ▪ 油脂可提高粒状饲料的生产效率,增加铸
模寿命,减少机械磨损。
三、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一)脂类的供能贮能作用
▪ 脂类是含能最高的营养素。 ▪ 动物生产中常基于脂肪适口性好,含能高
的特点,常用补充脂肪的高能饲粮以提高 生产效率。 ▪ 油脂的“额外热能效应”。
前列腺酸
二、脂类的主要性质
(一)脂类的一般性质
▪ 脂肪酸链长为14~20个碳原子占多数。最常 见的是16或18个碳脂肪酸。12个碳原子以下 的饱和脂肪酸大量存在于哺乳动物的乳脂中。
▪ 在高等植物和低温生活的动物中,不饱和脂 肪酸的含量高于饱和脂肪酸的含量。
▪ 不饱和脂肪酸的熔点比同等链长的饱和脂肪 酸的熔点低。
动物营养学
主讲:徐奇友
东北农业大学
第六章 脂类的营养
第一节 脂类化学及其作用
▪ 脂类的组成、结构和分类 ▪ 脂类的主要性质 ▪ 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一、脂类的组成、结构和分类
▪ 脂类按营养或营养辅助作用及组成结构, 常分为可皂化脂类和非皂化脂类。
▪ 可皂化脂类通常包括单纯脂类与复合脂类; 非皂化脂类通常包括萜烯类、类固醇类、 前列腺素和脂溶性维生素。
二、脂类代谢及效率
(一)脂类代谢 1、脂类的合成部位 ▪ 猪和反刍动物在脂肪组
织中进行,人主要在肝 中进行脂肪合成,禽在 肝中合成,过量产生脂 肪肝。(如右图1) ▪ 脂肪组织中脂肪的 代谢。(如图2)
图 1 脂 肪 肝
图2 脂肪组织中的脂肪代谢
二、脂类代谢及效率
(一)脂类代谢 2、脂肪的合成 ▪ 动物均可利用经消化道吸收的脂肪酸作为
合成脂肪原料。 ▪ 肌肉细胞中脂肪是体内重要代谢库,其代
谢又是主要的氧化供能。
二、脂类代谢及效率
(二)脂类代谢效率
1、脂肪沉积的效率
▪ 下表为一些饲料营养物质在体内形成脂肪沉积 的利用效率。
表 营养素转变脂肪的效率
二、脂类代谢及效率
(二)脂类代谢效率
▪ 体脂肪氧化供能的效率,按-氧化途径 计算,任何脂肪酸经此途径氧化都要耗用 2个ATP。
一、消化、吸收及转运
(一)非反刍动物的消化吸收
3、脂类消化产物的吸收
▪ 猪禽吸收消化脂类的主要部位是空肠,主要依靠 微胶粒途径。
▪ 胆盐的吸收:猪等哺乳动物空 肠以被动方式吸收。禽整个小肠都主动吸收胆盐, 但回肠吸收相对较少。
▪ 各种动物吸收的胆汁,经门静脉到肝脏再从胆汁 分泌重新进入十二指肠,形成胆汁肠肝循环。
三、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七)对蛋白质的节约作用
添加适量的脂肪,可以提高饲料的可消 化能含量,从而减少作为能源消耗的蛋 白质含量。
三、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八)脂类在动物营养生理中的其它作用
▪ 脂类的防护作用 ▪ 脂类是代谢水的重要来源 ▪ 磷脂肪的乳化特性 ▪ 胆固醇的生理作用
第二节 脂类的消化、吸收和代谢
▪ 饲料脂类主要在十二指肠的消化 ▪ 在胰液和胆汁作用,通过胰脂酶的作用水
解,释放出游离脂肪酸和单甘油脂。
一、消化、吸收及转运
(一)非反刍动物的消化吸收
2、脂类在消化道后段的消化 ▪ 饲料脂类在消化道后段的消化与瘤胃相类
似,不饱和脂肪酸在微生物产生的酶作用 下变成饱和脂肪酸。胆固醇在后肠中变成 胆酸。
体和受体作用。
三、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三)内、外分泌物质组成成分的原料
▪ 类脂肪中的胆固醇,是动物体合成雌素酮、 雄素酮、妊娠素酮、睾丸素酮和脱氢肾上 腺素等许多种内分泌物的主要原料 。
▪ 外分泌物质或产品的组成成分,如畜产品 乳、肉、蛋、毛中均含有脂肪 。
三、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四)提供必需脂肪酸
(一)脂类的水解特性 ▪ 动植物体内脂肪的水解是在脂肪酶催化下进行的,
脂肪酶催化作用具有某种专一性特点。自然条件下 脂肪的水解产物通常为甘油一酯和甘油二酯及游离 脂肪酸。 ▪ 大多脂肪酶可由细菌和霉菌产生,这些细菌和霉菌 是使脂肪变质的主要原因 。
二、脂类的主要性质
(二)脂类氧化酸败作用 ▪ 脂肪酸败是指脂肪或多脂饲料在贮藏过程中,受
▪ 消化、吸收及转运 ▪ 脂类代谢及效率
第二节 脂类的消化、吸收和代谢
▪ 脂类水解 微粒
甘油三酯
水解产物形成可溶的 小肠粘膜摄取这些微粒
在小肠粘膜细胞中重新合成 甘油三酯进入血液循环。
一、消化、吸收及转运
(一)非反刍动物的消化吸收 1、脂类在消化道前段的消化
▪ 胃中酸性环境不利于脂肪的乳化,所以不 易消化。
▪ 多数不饱和脂肪酸变成饱和脂肪酸,EFA减少。 ▪ 部分氢化的不饱和脂肪酸发生异构变化。 ▪ 脂类中的甘油被大量转化为VFA。 ▪ 支链脂肪酸和奇数碳原子脂肪酸增加。
一、消化、吸收及转运
(二)反刍动物的消化吸收
2、脂类在小肠的消化
▪ 相对于非反刍动物,反刍动物所形成的混合微 粒不同;成年动物小肠中不吸收甘油一酯,粘 膜细胞中甘油三酯通过磷酸甘油途径合成。
二、脂类的主要性质
(三)脂类抗氧化作用 ▪ 天然脂肪因存在抗氧化物而具有某种程度的抗氧
化作用 。 ▪ 苯酚、苯醌、α-生育酚、没食子酸和没食子酸
盐等具有抗氧化作用 。 ▪ 抗氧化作用仅能维持一定时间,保持时应加抗氧
化剂。
二、脂类的主要性质
(四)脂类氢化作用 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分子结构中含有双键,在催 化剂或酶作用下双键加氢,转变为饱和脂肪酸, 使脂肪硬度增加,不易氧化酸败,有利于贮存, 但也损失必需脂肪酸。
是含饱和脂肪的饲粮加不饱和脂肪效果更明显。
三、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二)构成体组织的重要原料
▪ 各器官和组织细胞的组成中均含有脂类。 ▪ 脂肪可作隔离层,保护和固定内脏器官。 ▪ 脂肪是动物生长新组织及修补组织的原料。 ▪ 脂类可参与细胞内某些代谢调节物质合成。 ▪ 糖脂类可能在细胞膜传递信息的活动中起着载
一、脂类的组成、结构和分类
(一)简单脂类 ▪ 甘油脂
动植物细胞贮脂的主要 组成成分。室温呈液态 为油,呈固态称为脂 。 ▪ 蜡质 高级脂肪酸和高级一元醇所生成的酯。广泛分布 于动植体中,常温常为固体。
一、脂类的组成、结构和分类
(二)复合脂类
▪ 磷脂类
✓ 动植物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 其中以卵磷脂、脑磷脂和磷
脂酰丝氨酸较为重要。
✓ 脑磷脂与卵磷脂,区别仅在
于脑磷脂含有的是氨基乙醇 而不是胆碱。
✓ 磷脂酰丝氨酸 与前两结构亦 基本相似,区别是含氮基是 丝氨酸 。
卵磷脂 氨基乙醇
丝氨酸
一、脂类的组成、结构和分类
(二)复合脂类
▪ 鞘脂类 是长的、不饱和的氨基 醇,主要由一分子鞘氨 醇、一分子脂肪酸和其 它基团组成。
二、脂类的主要性质
(一)脂类的一般性质
▪ 高等动、植物的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双键位置 在第9~10碳原子之间,多不饱和脂肪酸中的 一个双键一般也位于第9~10碳原子。
▪ 高等动、植物的不饱和脂肪酸,几乎都具有 相同的几何构型,而且都属于顺式,只有极 少数的不饱和脂肪酸是属于反式。
▪ 细菌所含的脂肪酸种类比高等动植物少得多。 细菌中绝大多数为饱和脂肪酸,而不饱和脂 肪酸只带一个双键。
▪ 固醇类是一环状高分子的
一元醇,可分为动物固醇、
胆 汁
植物固醇和酵母固醇。
酸 ▪ 固醇衍生物 其典型代表
是胆汁酸,结构式如右。
一、脂类的组成、结构和分类
(五)前列腺素
▪ 前列腺素是一类脂肪 酸的衍生物,具有五 元环和20个碳原子的 脂肪酸,其基本结构 是前列腺酸 ,存在于 大多数哺乳动物组织 和细胞中,但含量甚 微。
三、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一)脂类的供能贮能作用 ▪ 构成额外代谢效应的原因: 其一,添加的油脂与基础饲粮内的油脂,在脂肪酸
组成上发生协同作用,互相补充。 其二,添加的油脂促进了非脂类物质如蛋白质等的
吸收. 第三、脂肪酸直接沉积于体脂内,减少碳水化合物
合成体脂的能量消耗。
三、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一)脂类的供能贮能作用 饲粮添加不饱和脂肪有提高能量利用率的作用,特别
(二)复合脂类 ▪ 脂蛋白
乳糜微粒为例,它是由蛋白、甘油三酯、 胆固醇、磷脂以及糖组成。
乳糜微粒是在小肠上皮细胞中合成的。常 存在于血液中,主要功能是运输外源性甘油三 酯、胆固醇和其它脂类至脂肪组织和肝脏中。
一、脂类的组成、结构和分类
(三)萜烯类
▪ 萜烯类不含有脂肪酸, 都是非皂性物质,而且
都是异戊二烯的衍生物 。
一、消化、吸收及转运
(一)非反刍动物的消化吸收
3、脂类消化产物的吸收 ▪ 脂类在十二指肠的吸收 ▪ 甘油酯,脂肪酸和胆盐结合成水溶性微团,
到达十二指肠和空肠离析,胆盐滞留肠道, 游离脂肪酸和单甘油酯透过细胞膜而被释 放,在粘膜上皮细胞内重新合成三甘油酯。 ▪ 磷脂和固醇的水解产物也形成水溶性微团 被吸收,并在黏膜上皮细胞中再合成。
二、脂类的主要性质
概念
皂化值:指完全皂化1克油或脂所消耗的氢氧化钾 毫克数。用以评估油脂质量,并计算该油脂的分 子量。
酸值:指中和1克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所消耗的的 氢氧化钾毫克数。一般用酸值来表示酸败的程度。
碘值:指100克油脂所能吸收的碘的克数。一般用 于衡量脂肪酸的不饱和程度。
二、脂类的主要性质
二、脂类的主要性质
(五)脂类的附加作用
▪ 油脂可提高饲料适口性 。 ▪ 油脂可改善饲料的物性,抑制扬尘。 ▪ 油脂可提高粒状饲料的生产效率,增加铸
模寿命,减少机械磨损。
三、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一)脂类的供能贮能作用
▪ 脂类是含能最高的营养素。 ▪ 动物生产中常基于脂肪适口性好,含能高
的特点,常用补充脂肪的高能饲粮以提高 生产效率。 ▪ 油脂的“额外热能效应”。
前列腺酸
二、脂类的主要性质
(一)脂类的一般性质
▪ 脂肪酸链长为14~20个碳原子占多数。最常 见的是16或18个碳脂肪酸。12个碳原子以下 的饱和脂肪酸大量存在于哺乳动物的乳脂中。
▪ 在高等植物和低温生活的动物中,不饱和脂 肪酸的含量高于饱和脂肪酸的含量。
▪ 不饱和脂肪酸的熔点比同等链长的饱和脂肪 酸的熔点低。
动物营养学
主讲:徐奇友
东北农业大学
第六章 脂类的营养
第一节 脂类化学及其作用
▪ 脂类的组成、结构和分类 ▪ 脂类的主要性质 ▪ 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一、脂类的组成、结构和分类
▪ 脂类按营养或营养辅助作用及组成结构, 常分为可皂化脂类和非皂化脂类。
▪ 可皂化脂类通常包括单纯脂类与复合脂类; 非皂化脂类通常包括萜烯类、类固醇类、 前列腺素和脂溶性维生素。
二、脂类代谢及效率
(一)脂类代谢 1、脂类的合成部位 ▪ 猪和反刍动物在脂肪组
织中进行,人主要在肝 中进行脂肪合成,禽在 肝中合成,过量产生脂 肪肝。(如右图1) ▪ 脂肪组织中脂肪的 代谢。(如图2)
图 1 脂 肪 肝
图2 脂肪组织中的脂肪代谢
二、脂类代谢及效率
(一)脂类代谢 2、脂肪的合成 ▪ 动物均可利用经消化道吸收的脂肪酸作为
合成脂肪原料。 ▪ 肌肉细胞中脂肪是体内重要代谢库,其代
谢又是主要的氧化供能。
二、脂类代谢及效率
(二)脂类代谢效率
1、脂肪沉积的效率
▪ 下表为一些饲料营养物质在体内形成脂肪沉积 的利用效率。
表 营养素转变脂肪的效率
二、脂类代谢及效率
(二)脂类代谢效率
▪ 体脂肪氧化供能的效率,按-氧化途径 计算,任何脂肪酸经此途径氧化都要耗用 2个ATP。
一、消化、吸收及转运
(一)非反刍动物的消化吸收
3、脂类消化产物的吸收
▪ 猪禽吸收消化脂类的主要部位是空肠,主要依靠 微胶粒途径。
▪ 胆盐的吸收:猪等哺乳动物空 肠以被动方式吸收。禽整个小肠都主动吸收胆盐, 但回肠吸收相对较少。
▪ 各种动物吸收的胆汁,经门静脉到肝脏再从胆汁 分泌重新进入十二指肠,形成胆汁肠肝循环。
三、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七)对蛋白质的节约作用
添加适量的脂肪,可以提高饲料的可消 化能含量,从而减少作为能源消耗的蛋 白质含量。
三、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八)脂类在动物营养生理中的其它作用
▪ 脂类的防护作用 ▪ 脂类是代谢水的重要来源 ▪ 磷脂肪的乳化特性 ▪ 胆固醇的生理作用
第二节 脂类的消化、吸收和代谢
▪ 饲料脂类主要在十二指肠的消化 ▪ 在胰液和胆汁作用,通过胰脂酶的作用水
解,释放出游离脂肪酸和单甘油脂。
一、消化、吸收及转运
(一)非反刍动物的消化吸收
2、脂类在消化道后段的消化 ▪ 饲料脂类在消化道后段的消化与瘤胃相类
似,不饱和脂肪酸在微生物产生的酶作用 下变成饱和脂肪酸。胆固醇在后肠中变成 胆酸。
体和受体作用。
三、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三)内、外分泌物质组成成分的原料
▪ 类脂肪中的胆固醇,是动物体合成雌素酮、 雄素酮、妊娠素酮、睾丸素酮和脱氢肾上 腺素等许多种内分泌物的主要原料 。
▪ 外分泌物质或产品的组成成分,如畜产品 乳、肉、蛋、毛中均含有脂肪 。
三、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四)提供必需脂肪酸
(一)脂类的水解特性 ▪ 动植物体内脂肪的水解是在脂肪酶催化下进行的,
脂肪酶催化作用具有某种专一性特点。自然条件下 脂肪的水解产物通常为甘油一酯和甘油二酯及游离 脂肪酸。 ▪ 大多脂肪酶可由细菌和霉菌产生,这些细菌和霉菌 是使脂肪变质的主要原因 。
二、脂类的主要性质
(二)脂类氧化酸败作用 ▪ 脂肪酸败是指脂肪或多脂饲料在贮藏过程中,受
▪ 消化、吸收及转运 ▪ 脂类代谢及效率
第二节 脂类的消化、吸收和代谢
▪ 脂类水解 微粒
甘油三酯
水解产物形成可溶的 小肠粘膜摄取这些微粒
在小肠粘膜细胞中重新合成 甘油三酯进入血液循环。
一、消化、吸收及转运
(一)非反刍动物的消化吸收 1、脂类在消化道前段的消化
▪ 胃中酸性环境不利于脂肪的乳化,所以不 易消化。
▪ 多数不饱和脂肪酸变成饱和脂肪酸,EFA减少。 ▪ 部分氢化的不饱和脂肪酸发生异构变化。 ▪ 脂类中的甘油被大量转化为VFA。 ▪ 支链脂肪酸和奇数碳原子脂肪酸增加。
一、消化、吸收及转运
(二)反刍动物的消化吸收
2、脂类在小肠的消化
▪ 相对于非反刍动物,反刍动物所形成的混合微 粒不同;成年动物小肠中不吸收甘油一酯,粘 膜细胞中甘油三酯通过磷酸甘油途径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