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比的认识》教案设计

《比的认识》教案设计

《比的认识》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能正确书写比,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比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比的概念,能正确书写比。

难点: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实物图片、比的概念卡片。

学生准备:笔记本、彩笔。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环节二:探究比的概念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的概念卡片,让学生说一说比的组成部分。

2. 学生分组讨论,探究比的意义,教师巡回指导。

环节三:实践操作1. 教师出示一组实物,让学生写出它们的比。

2.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3. 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大家评一评、学一学。

环节五:课后作业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物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主动探究比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教师应及时给予反馈,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时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比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3. 知识点测试:通过课后小测验,了解学生对比的概念、书写比、比的基本性质等方面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1. 对比与除法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对比与除法有何联系和区别。

2. 比的运用:让学生举例说明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时比较价格、运动时比较速度等。

3. 比的大小比较:引导学生探讨如何比较两个比的大小,从而引出比例的概念。

八、教学建议:1.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比的知识。

小学数学_ 比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 比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比的认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种子课分析】《比的认识》是“比与比例”板块的起始课,“比”是小学阶段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和除法、分数有一定的联系,但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体现在“比”不仅可以只表示两个量的倍比关系,而且可以清楚、简单、直观的表示三个量或多个量的关系,也能够解决物体不可度量的属性的可比性,如形状、颜色、质地、甜度等(比值相同,物体的属性也相同),这既是学习比的必要性,也是它作为种子生长的力量所在,后续的知识也就基于本节课迁移生长;除了知识技能的学习,本节课还让学生亲历分析比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拓展延伸等多个活动,不只让学生收获了学科知识的果,更给他们播下了变中有不变、迁移、比较、抽象等数学核心素养的“种”。

所以,《比的认识》是这一板块的“种子课”。

【核心知识点】比的意义【前置基础】除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后继地位】比的基本性质、按比例分配、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比例的意义【教学重点】比的概念的建立【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体会比的价值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会读、写比,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2. 经历比的概念的抽象过程以及探索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3. 使学生在经历用比描述生活现象的过程中,感受比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三、教具、学具课件、实物投影、板贴四、教学程序(一)谈话导入,提供素材1.课前互动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出示张老师的三张图片(逐渐放大的三张图片),让学生观察,什么在变,什么没变?图片的长和宽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师提问:你能用算式表示长和宽的关系吗?(选取第三幅图)预设:①3-2表示身长比宽多多少分米。

②3÷2表示长是宽的几倍?③2÷3表示宽是长的几分之几?3.引出课题师:除了用算式表示出它们的相差关系和倍数关系,还有一种新的比较两个量数量关系的方法那就是比。

小学数学比的认识教案5篇

小学数学比的认识教案5篇

小学数学比的认识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和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涉及比的章节为第三单元“比的认识”,具体内容包括:比的意义、比的大小比较、比的运算、比的应用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意义,能正确表达比的关系。

2. 培养学生通过比较、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比的知识,进行数学思考和交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比的概念的理解,比的应用。

教学重点:比的含义、比的大小比较、比的运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挂图。

学具:学生练习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小明和小华的身高、体重比,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比的意义。

2. 教学比的概念(1)讲解比的意义,用PPT展示比的定义。

(2)举例说明比的关系,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

3. 比的大小比较(1)讲解比的大小比较方法,通过PPT展示例题。

(2)引导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比的大小比较方法。

4. 比的运算(1)讲解比的运算规则,用PPT展示例题。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相交流比的运算方法。

5. 比的应用(1)讲解比在生活中的应用,展示实际案例。

(2)引导学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比的定义2. 比的大小比较方法3. 比的运算规则4. 比的应用实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填写“>”、“<”或“=”。

(3)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答案(1)5:3 > 4:3,7:6 < 8:6,9:9 = 5:5。

(2)3:4 = 0.75,5:2 = 2.5,7:7 = 1。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比的概念、大小比较和运算。

但在教学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运用比的知识,进行家庭作业设计,如比较家庭成员的身高、体重比,计算家庭成员的年龄比等,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比的知识。

数学《比的认识》教学设计4篇

数学《比的认识》教学设计4篇

数学《比的认识》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出示长方形。

出示条件:长3米,宽2米,你能求什么呢?预设可能提出的问题:(1)周长和面积(2)长比宽多几米?(3)宽比长短几米?(4)长是宽的几倍?(5)宽是长的几分之几?师:哪些问题是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长与宽的另一种关系:比。

二、共同探讨,学习新知(1)比是一种什么样的概念?学生自学课本P68页例1,看看谁能弄懂这一部分内容。

(2)交流小结:板书:长和宽的比是3比2,记作3:2宽和长的比是2比3,记作2:3(3)说一说:2∶3和3∶2中,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是是几?(教师指出比是有序概念,颠倒比的前项和后项,意义会发生改变)(二)、完成试一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比如这瓶洗洁液,上面的使用说明就是用比来表示的。

(呈现“试一试”)(1)指图中的1∶4,问:这里的白色部分和蓝色部分分别表示什么?你知道1∶4表示什么吗?(2)把每种溶液里的洗洁液看作1份,水分别可以看作几份?(3)还可以怎样表示每种溶液里洗洁液和水体积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比如这个1:4,表示1份洗洁液要加4份水,也就是说水的体积是洗洁液的4倍,洗洁液的体积是水的1/4。

)三、教学例2(一)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比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呈现例2)1、想一想,我们怎样求两人的速度?2、2、学生计算答案,汇报填表。

3、明确:因为速度=路程÷时间,速度实际上表示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

小学数学比的认识教案5篇

小学数学比的认识教案5篇

小学数学比的认识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比的认识”展开。

详细内容包括:1. 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2. 比的表示方法;3. 比的大小比较;4. 比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比的概念,理解比的意义;2. 学会使用比的表示方法,并能够进行比较;3. 能够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比的概念、表示方法及大小比较。

难点:比的性质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尺子、水果模型等;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比较两个苹果和三个橘子的数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达两个集合的数量关系。

2. 新课导入:a. 讲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b. 引导学生用“:”或“/”表示比;c. 举例说明比的表示方法。

3. 例题讲解:a. 比的大小比较:比较3:4和5:6的大小;b. 比的应用:班级里有男生20人,女生30人,男生和女生的比是多少?4. 随堂练习:a. 让学生回顾比的表示方法和大小比较;b. 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比的意义、表示方法、大小比较;2. 例题解答过程;3. 随堂练习题目及答案。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 答案:见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比的概念、表示方法和大小比较掌握较好,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还需加强练习;2. 拓展延伸:让学生收集身边的比,尝试用比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比的应用能力。

附录:作业答案1. a. 8:12,15:20;b. 4:9<12:27,5:7=10:14。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的理解与应用;2. 比的概念和表示方法的掌握;3. 比的大小比较的技巧;4. 比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答案的准确性。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实践情景引入的理解与应用实践情景引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重要环节。

比的认识教案设计优秀10篇

比的认识教案设计优秀10篇

比的认识教案设计优秀10篇认识比篇一一、教学背景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一册第五单元“认识比”的起始课,在遵循教材编写原理的基础上,对教学题材进行了重组,提供现实背景,改变呈现方式,让学生在充分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学会交流,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

2、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除法和分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关于比的基础知识,能够发展学生对除法和分数的认识,进一步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学习过程中领略到发现的乐趣与数学的美。

三、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联系。

四、教学难点:经历建构比的意义的过程,形成初步的探究意识。

五、教学过程:(一)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比的意义在教学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同时这个意义概括得又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什么叫做比。

为了让学生能真正体会到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在教学时,我设计了一些各有侧重点,同时又互相关联、循序渐进的例题。

在学生对比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后,再概括比的意义,这样有利于学生真正理解比的意义。

1.教学“同类量的比”,分四个层次进行。

首先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身高,引导学生对两个同类量进行比较,学生通过已有知识与经验认识到,用减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的相差关系,用分数或除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而这里认识的比则专门框定于后一种情况,这样可使教学建立在一个清晰的前提条件下。

其次又重点引导学生认识比,使学生体会到比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又一种数学方法。

比的认识教案

比的认识教案

比的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比的概念,能够正确运用比进行比较。

2. 掌握常用的比较句式结构。

3. 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理解比的概念,将之运用于实际语境中。

2. 掌握比较句式的变化规律。

3. 培养学生运用比进行比较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黑板、白板、教学参考书。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四、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1. 教师通过举例引入比的概念,如:小明比小红高、苹果比橙子甜等。

引起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Step 2 概念解释1. 教师通过课件或黑板上的图片,解释比的概念。

并给出比的定义:“比是用来表示两个事物在数量、性质等方面的大小或差别关系的一种语法结构。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比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与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形成初步的比的概念。

Step 3 基本句式1. 教师示范并解释基本句式结构。

- A + be + 形容词比较级 + than + B.(A比B+形容词比较级)- A + V + 副词比较级 + than + B.(A比B+副词比较级)2. 教师提供具体例子,让学生理解和记忆基本句式结构。

Step 4 比的变化1. 教师提供一些不规则比较级和最高级的词汇,让学生猜测不规则比较级和最高级的变化规律。

例如:good – better – best、bad –worse – worst。

2. 学生通过实际例子和练习,掌握不规则比较级和最高级的用法和变化规律。

Step 5 锻炼比的句式运用能力1. 教师提供一些具体的比较句子,要求学生根据句子中的提示词填空,巩固句式的运用能力。

Step 6 拓展应用1. 教师布置拓展应用的任务,要求学生自己构思一个关于比的对话或文章,并用上所学的比较句式。

2. 学生完成任务后,可以进行展示和分享,相互评价。

五、巩固和扩展1. 教师出示一些图片或物品,要求学生进行比较描述,并用正确的句式进行表达。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比的认识》西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比的认识》西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比的认识》西师大版今天我要为大家带来的是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比的认识》的教学内容。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西师大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第107页至109页。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比的概念,包括比的定义、比的书写方式、比的大小比较以及求比值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孩子们能够掌握比的基本概念,理解比的大小比较方法,并能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比的定义和书写方式,难点是比的大小比较和求比值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一些图片、卡片和练习题作为教具,同时要求孩子们准备好笔和纸作为学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如水果、动物等,让孩子们观察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入比的概念。

2. 讲解比的概念:我会用卡片展示比的模型,向孩子们解释比的定义,即两个数相除的结果。

同时,我会教授比的书写方式,即前项除以后项。

3. 比的大小比较:我会通过示例,向孩子们讲解如何比较两个比的大小。

例如,比较2:3和4:6的大小,我们可以将它们分别化简为最简比,即2:3和2:3,发现它们相等。

4. 求比值的方法:我会向孩子们讲解如何求一个比的比值,即用前项除以后项的结果。

例如,对于比2:3,它的比值为2/3。

5.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孩子们运用比的知识进行计算和比较。

例如,计算比2:3的比值,比较比3:4和4:5的大小。

六、板书设计我会在黑板上写出比的定义、书写方式、大小比较方法和求比值的方法,以便孩子们能够清晰地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答案:2/3, 3/4, 4/5。

答案:2:3 = 4:6 = 5:7。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孩子们对比的概念有了基本的理解,但在求比值和比较比的大小时,还有一些孩子存在困难。

在课后,我会针对这些难点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孩子们更好地掌握比的知识。

第六单元《比的认识》(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第六单元《比的认识》(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第六单元《比的认识》(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比的意义: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

2. 比的读写方法:比的读法是“a比b”,比的写法是“a:b”。

3. 比的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4. 比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如行程问题、工程问题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应用。

2. 教学难点: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比的性质的灵活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模型。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量角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意义。

2. 新课:讲解比的定义、读写方法、性质,以及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问题。

4. 练习:布置课堂练习,巩固比的知识。

5.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比的意义和性质。

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比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比的认识》2. 板书内容:- 比的定义: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

- 比的读写方法:比的读法是“a比b”,比的写法是“a:b”。

- 比的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 比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如行程问题、工程问题等。

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让学生计算给定的比,并说明比的含义。

2. 提高题: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比的知识。

3. 拓展题:让学生探讨比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2. 教师要关注学生对比的意义和性质的理解,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3. 教师要关注学生对比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数学《比的认识》教学设计5篇

数学《比的认识》教学设计5篇

数学《比的认识》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1、认识直线、线段、射线及它们的联系和区别;2、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和读写法,会用尺画三线、角;3、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三线,角的概念,两点一线,点与点之间的距离。

教学难点:体会“无限”。

教学准备:尺子等教具教学过程:一、认识三线1、线段:(1)猜谜:有始有终(打一数学名词)(2)揭示:线段(3)演示:先画“始”(左端点),再由其引出一条线,到一定长度时,点上“终”(右端点),停止其延长。

师生齐用手演示:一只手握紧拳头不动,另一只手慢慢延伸后突然停止并握紧拳头。

(4)生画一条4CM线段2、射线(1)师:“有始有终”是一条线段,那么,“有始无终”会是一条怎样的线呢?你能将它画下来吗?(2)生画,指名上台画。

(3)说说其“有始”“无终”表现在哪?特别是“无终”师随之用手势表示:一只手握住不动,另一只手向一方无限延伸(4)揭示:象这样一条直直的`线,只有一个端点,而另一端可以无限延长的线,在数学里称之为“射线”。

(5)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的“射线”吗?3、直线(1)师:刚刚的线段我们可以用“有始有终”来形容,射线我们可以用“有始无终”来形容。

数学里还有一种线,它也是直直的,大家猜猜老师将会出个怎样的谜语呢?它又长什么样呢?(2)板书:无始无终生画(3)说说它的特点(无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用手势表示(4)揭示:这条线一个端点也没有,它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我们把这样的线称之为“直线”4、比较三线间的联系和区别线段两个端点可量出长度射线一个端点可向一端无限延长直线无端点可向两端无限延长相同点:直直的线5、想想做做第1题,指名回答并说说理由二、两点一线1、画一画:(1)经过一点画一条直线(2)经过两点画一条直线理解“经过”生按要求画直线,画完后说发现2、小结: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3、板书:“两点确定一条直线”4、举例说说生活中应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例子三、两点间的距离1、出示线路图:从家到学校不同的三条路2、提问:观察这三条路,这是三条怎样的路呢?如果要你选择,你会选择哪一条路去学校?为什么?3、小结:这三条路中一条是折线、一条是线段,一条是曲线。

《比的认识》教案(精选)

《比的认识》教案(精选)

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典型例题分析
理解比例中各项之间的关系,如比例 的内项之积等于外项之积。
通过具体例题,讲解如何运用比例知 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会用比例解决问题
根据题目中的信息,设立比例方程, 通过解方程找到未知数。
正反比例意义及判断方法
01
正比例定义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
中糖、面粉和油的比例。
建筑中的比例关系
建筑师在设计建筑时,需要考虑高 度、宽度和长度之间的比例关系, 以确保建筑的稳定性和美观性。
音乐中的节拍比例
音乐中的节拍和旋律遵循一定的比 例关系,如2/4拍、3/4拍等,这些 比例关系构成了音乐的节奏感和和 谐性。
比的数学定义及性质
比的定义
比是两个同类量之间的关系,表示两 个数相除的结果。比如a:b可以表示为 a/b。
能够正确读写比。
学习能力提升
02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得到了提升。
学习态度与习惯
03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认真听讲、思考、讨论和练习,
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布置作业并明确要求
作业内容
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本课所学知识。
作业要求
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认真思考、分析每一道题目,确保答案正 确、完整。同时,要注意书写规范、整洁。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比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能进行比的大小比较 和运算,并能运用比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与处理
教材分析
本课程采用的教材为《数学》(人教版),该教材系统介绍了 比的知识体系,内容详实、逻辑严密。同时,教材中也配备了 大量的例题和练习题,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小学数学比的认识教案5篇

小学数学比的认识教案5篇

小学数学比的认识教案5篇《比的认识》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小学数学比的认识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小学数学比的认识教案篇1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

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

教材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以系列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为今后学习比的应用,以及比例的知识奠定基础。

2、学生分析: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

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

学生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方式,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的经验。

3、教学目标的确定:(1) 知识目标: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2) 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的过程,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4、教学重点和难点:其中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以及会求比值是本节课的重点,而难点是联系分数与除法,正确理解比的意义。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预设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二、说教法学法如何从问题提出到问题解决都竭力把参与认知过程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全面参与、全员参与、全程参与,真正确立其主体地位。

而教师只是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及时地给以引导、点拨、纠正。

基于这样的思考本课我主要采用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具体来说就是:课前给学生提供学案进行预习,课堂上先小组交流梳理出一致的答案,把还存在的疑问整理出来,老师把这些问题归纳汇总后,按照知识的内在联系把这些问题先后呈现出来,在全班学生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老师给予恰当的点拨,在给学生解疑的同时把学生的思维推向深层次,另外,在练习中应用联系生活法,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培养了学生数学意识,和数感。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6单元《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6单元《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6单元《比的认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6单元《比的认识》教材内容包括:比的含义、比的基本性质、求比值、化简比、求比值的应用等。

这些内容是对比的概念和性质的深入理解和应用,旨在让学生掌握比的基本概念,理解比与除法的关系,能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除法的运算,对比例有一定的认识,但可能对比的概念和性质理解不够深入,对求比值、化简比的方法和应用可能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本单元时,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来深入理解和掌握比的概念和性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比的概念和性质,理解比与除法的关系。

2.培养学生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比的含义、比的基本性质、求比值、化简比、求比值的应用。

2.教学难点:比与除法的关系,求比值和化简比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来理解和掌握比的概念和性质。

2.使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供直观的图像和动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教学PPT。

3.练习题和实际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如体育比赛中的得分比较、购物时的价格比较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这些实际问题进行比较。

通过这些问题引入比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比的含义和基本性质,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比的概念。

同时,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动画,展示比与除法的关系,让学生明白比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根据PPT上的练习题,进行比的计算和化简。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掌握求比值和化简比的方法。

4.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PPT上的练习题,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分析,巩固学生对比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比的认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性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和分数乘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其核心知识点是理解比的意义,为后面学习比的应用、比例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理解比的意义,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两个量的比,能正确读写比,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理解比值的概念,能正确地求出比值。

2、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比与除法、分数关系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引导学生感受“比”产生的背景,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理解比的意义。

四、依据目标,制定了以下四个教学层次: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同学们,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我们研究了很多数量之间的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数量之间的关系。

师:请看这是赵凡同学(课件出示赵凡图片),仔细观察,你能找到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吗?信息:头长25厘米,臂长66厘米,腿长88厘米,身高160厘米。

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头部长是身长的几分之几?/头部长和身长之间有什么关系?/腿长是臂长的几倍?/身长比头长多几厘米?/臂长和腿长之间有什么关系?师:大家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我们先来研究这两个:赵凡同学的头部长和身长之间有什么关系?臂长和腿长之间有什么关系?师:请你用算式表示出每个问题中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并和同桌说说你列的两个算式分别表示了它们之间的什么关系?二、合作探究,认识“比”。

1、借助素材,感知概念。

(探究同类量的比)生汇报算式及算式表示的关系。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有意识板贴如下:身长比头长多几厘米:160-25 腿长比臂长多几厘米:88-66头部长是身长的几分之几:25÷160 臂长是腿长的几分之几:66÷88身长是头部长的几倍:160÷25 腿长是臂长的几倍:88÷66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用不同的算式表示出了这两个问题中数量之间的不同关系。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比的认识》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比的认识》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比的认识》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比的认识》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的一章节,主要让学生掌握比的概念,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求比值,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小数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比例、百分数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于比的概念和意义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需要进一步激发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比的概念,理解比的意义。

2.学会求比值,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比的概念和意义的理解。

2.求比值的方法和实际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比的概念和意义。

2.运用实例讲解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比的应用。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运用激励评价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际例子和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探究和学习。

2.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小明跑50米用时30秒,小红跑40米用时20秒,他们谁跑得快?”让学生尝试用比来解决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比可以用来比较两个量的快慢。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或黑板,呈现一些比的实例,如:苹果和香蕉的比、钟表的时针和分针的比等。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比的含义是什么?比的值是如何求得的?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比的实例,让学生独立求出比的值,并进行解答。

如:给出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让学生求长和宽的比值。

教师及时进行指导和反馈。

巩固(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比的知识进行解决。

如:一瓶饮料有500毫升,喝了300毫升,还剩多少毫升?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比的知识进行解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2015年10月31日,我有幸的来到五虎山中心小学参加上饶县课堂改革第二十五次促进会。

听了《比的认识》一课感触颇深。

下面就几个片段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教学片断一
师:笑笑和淘淘争论不休,争论这杯糖水谁更甜,我们一起来帮他们解决一下
课件出示笑笑和淘淘杯中糖的质量(克数)
师:我们能判断谁的杯中水更甜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们不知道他们杯中水有多少
课件出示他们杯中水的质量(克数)
师:那我们现在来判断下他们谁的糖水更甜
生自己独立计算
生:淘淘糖是水的30÷50=53,笑笑杯中糖是水的40÷80=2
1,笑笑的糖水更甜。

……
分析:本课中,苏老师创造性的处理教材,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与整合,为学生提供了有一定思考性,挑战性的学习素材,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知识激活,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老师巧妙的将生活中的糖水,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关系还有时间与速度,探索比的意义。

在学习中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的真谛。

教学片断二、
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学习比有关的知识,看看鄙视有哪些部分组成的,如何求比值
生自主看书,思考老师的问题
生汇报学习成果
……
师:比和除法、分数有关系,那同学们知道他们有什么样的联系和区别吗?请同学们自己独立思考一下,尝试完成表格
生独立思考并完成表格
生汇报成果
分析:老师无论是在前面比意义探索中三个除法的情境还是比的各部分名称、求比值以及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都放手让学生自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本课教学设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学习过程达到体验学习过程的新体验。

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苏老师这节课在时间分配生还是不太成熟,苏老师在探索比的意义中三个除法算式情境中花的时间太多了,特别是长方形图长与宽的关系这个情境,所以导致这一课本应花比较多时间解决的重难点用的时间很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