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县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合集下载

十二五规划全文

十二五规划全文

十二五规划全文“十二五规划”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即2011年至2015年的五年规划。

该规划于2011年由中国政府发布,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经济发展方面:十二五规划提出了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战略重点。

其中,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核心,推动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城乡发展协调一体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推动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社会事业发展方面: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加强社会事业发展的各项措施。

其中,着重加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性;加大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力度,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加强社会保障和民生工作,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推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和科技实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三、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各项措施。

其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加强环境保护,落实节能减排政策;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推动生态环境治理;加强资源保护和节约利用,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四、农业农村发展方面:十二五规划提出了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各项措施。

其中,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产品质量;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和就业能力;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总的来说,“十二五规划”是一个全面、系统地规划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计划,它提出了一系列战略目标和措施,意在推动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提高国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十二五规划基本内容

十二五规划基本内容

“十二五”规划(基本内容)中国是从1953年开始制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就简称为“一五”,然后以此类推。

“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2011-2015年。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22)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把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完善节能法规和标准,健全节能市场化机制和对企业的激励与约束,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节能。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增加非化石能源比重。

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蓄积量,增强固碳能力。

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建设。

建立完善温室气体排放和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制度,加强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

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积极开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2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加强规划指导、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完善法律法规,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

加快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鼓励产业废物循环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和垃圾分类回收制度,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

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

(24)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

二O一五年工作计划

二O一五年工作计划

二O一五年工作计划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的最后之年,我院将在市卫生局党组和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以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根据厅、局对妇幼保健工作的要求,积极参与医疗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充分发挥公立医院职能,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坚持科学发展,强化内涵建设,为全市妇女儿童的健康提供更好服务.一、坚持公益,注重公平,积极参与公立医院改革.作为公立医院,我院应当坚持公益性,注重当前,医改进入“深水区”.医疗服务公平,惠民利民.积极协调省级以上妇幼保健、儿童医院医疗联合,借助之力促进学科发展.扩大上级医院交流,吸收、引进新项目,促进医院整体水平发展.同时,医院将结合实际,积极参与公立医院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促创新,以创新惠民生.二、抓住机遇,以妇幼民生为导向,提升妇幼保健服务能力抓住卫生与计划生育部门改革的机遇,加强妇幼保健网络建设,推进孕产妇及儿童保健管理,开展孕产妇、儿童特色服务项目.在继续实施免费婚检、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新生儿疾病筛查、已婚育龄妇女免费生殖健康检查和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等妇幼民生工程的同时,拓展妇幼民生范围,将唐氏综合征筛查和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35种新生儿疾病免费筛查及特困人群妇女两癌筛查纳入市民生工程项目.三、加强学科建设,重视人才培养,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坚持“院有专科、科有特色”学科建设策略,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塑造学科品牌,走大专科精细路线,集中力量建设2~3个在全市及周边能持续引领本领域技术进步的优势学科,让其成为医院整体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和医院生存发展的中坚力量,同时加强二级学科建设,不断拓展医疗业务范围;坚持“人才是第一要素”的理念,对高级专家重点保护,业务技术骨干重点培养,年轻医务人员重点带教,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作用,积极培养选择优秀中青年骨干到管理及重点学科之中;对内增加凝聚力,对外增强吸引力,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培养人才,逐年加大研究生、博士生的培养与引进,支撑学科建设,促进医院发展;要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完善奖励制度,鼓励医务人员积极开展临床科研活动和撰写学术论文,同时各学科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挖掘自身潜力,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新业务,为医院新一轮发展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四、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激励机制,加大分配方案改革一是结合医院实际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竞争性的用人制度,从严治庸治懒治散,同时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切实调动干部职工参与医院改革发展的积极性;二是合理提高奖励性绩效工资所占比例,适当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贡献突出的医务人员倾斜,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三是逐步完善内部核算分配机制,以质量为重,兼顾公平,体现技术、风险、效益、贡献等因素,切实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医德考核有机结合,提高全体人员的质量和安全意识.五、加快基建步伐,优化就医环境,塑造良好医院形象在市政府和主管局大力支持下,西湖新区儿童医院建设,目前已完成规划、初步方案招标设计和奠基工作,项目其它工作正按节点推进;加快调整社区卫生设点布局,使医疗卫生更贴近居民需求;筹集资金对4号楼进行升级改造,优化就医环境;积极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构筑绿色人文的医院环境.六、加快信息建设,促进科学管理,适应改革发展需要加快数字化医院建设步伐,实现病历质控、临床路径管理、护理病历、固定资产管理、银医一卡通等模块全面并网使用,提高科学管理能力;将市妇幼保健信息系统纳入全市公共卫生系统管理;整合妇幼信息系统、计划生育方面的分娩报告系统、新生儿疾病筛查系统等,实现数据共享.建立oa系统,实现无纸化办公.七、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职工素质,推进医院行风建设坚持教育先行,规范制度建设,将医院的文化理念注入医德医风建设的各项措施之中,提高职工整体素质;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切实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严格规范医疗服务项目和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积极参与全市医疗系统药品集中配送;坚持年消费在2万元以上的耗材实行统一招标,发挥职工民主监督作用,营造健康向上的职业氛围.。

中医药十二五规划

中医药十二五规划

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全文)“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进一步促进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开创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新局面,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中医药事业面临的形势“十一五”时期是中医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五年。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总体部署和要求,在卫生部领导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团结带领中医药行业广大干部职工,紧紧抓住发展战略机遇期,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满足群众需求,更加注重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更加注重机制创新、转变理念方法,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有了新突破,取得了显著成绩。

中医药全面参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特色与优势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中得到发挥。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重点中医医院建设与发展专项规划顺利实施。

中医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中医医疗机构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中医药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取得进展,其优势在公共卫生服务中得到发挥。

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防治重大疾病能力进一步提高,在汶川特大地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事件和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病疫情的应对中发挥出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农村和社区中医药工作基础进一步夯实,中医药适宜技术应用更加广泛。

中医药学术继承与创新取得新成果,《中华本草》编纂完成,一批中医古籍得到整理研究,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传承得到加强,中医药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建设成效显现。

开展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非公立医院

非公立医院

最近国务院发出了卫生事业的十二五规划,在此规划中,提出了大力发展非公立医疗机构,到2015年非公立医疗机构床位数和服务量均达到医疗机构总数的20%左右,特别优先发展县级医疗机构,提高服务能力和医疗水平,使90%的常见病,多发病,危急重病,康复等问题都在县城内基本解决。

非公立医院的出现在上个世纪80年代,但是由于卫生部门处于对传统的公立医院保护,对非公立医院的审批很严格,导致了非公立医院的在这种环境下很难发展,直到2001年开放了医疗资源,非公立医院开始在社会上大量出现。

在传统的公立医院建设上,因为公立医院的资金来自于国家或者地方政府出资,所以一直延续着事业单位制度,这样就存在了编制内编制外的医院人员福利待遇的区别,并且还存在所谓的以药养医。

非公立医院在建设上,进行的是市场化企业管理,资金来至于投资方,上到院长下到员工都是聘用合同制,从管理体制上确保了人员的分配合理,作为市场化经营的非公立医院,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随着医疗市场的需要可以及时调整服务价格和项目,让病人得到更好的服务与实惠。

而这次国家出台的政策规划明细到县一级的医疗机构,是给予了民众的优惠与便利,县一级的医疗机构的发展,会辐射到下面的镇,村级人民,给予有病需看的人民不用跑到市区医院看,节约了时间与路途的经费,通过县级医疗机构就能解决,并且通过县级的发展,紧密联系市级医疗专家对县级医院医疗技术的指导,为中央关于继续加强乡镇卫生所和村卫生室的建设提供了后续的医疗人才储备,以此带动医疗行业的人员综合素质,努力建成机构设置合理,服务功能健全,运用机制科学,监督管理规划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在这一政策的基础上,同时扶持县一级的非公立医院,可以打破传统的县人民医院的垄断形式受益的依然是人民,医院之间的良性竞争,不仅可以提高医疗水平同样可以提高行业的服务态度,并且通过扩大非公立医院的规模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的形势,通过发展与扩大非公立医院,可以解决管理人员,财务人员,医护人员,后勤人员就业岗位的需求,增加就业率。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十二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通知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十二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通知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十二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11.16•【字号】川府发[2012]38号•【施行日期】2012.11.1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卫生医药、计划生育综合规定正文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十二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通知(川府发[2012]38号)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有关直属机构,有关单位:现将《四川省“十二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四川省“十二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十二五”时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

为加快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2020年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既定目标,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2〕11号)和《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川委发〔2009〕21号),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主要明确2012-2015年四川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阶段目标、改革重点和主要任务,是未来四年全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性文件。

一、规划背景自2009年4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实施以来,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全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完善政策、健全制度、加大投入、开拓创新,统筹推进五项重点改革,全省投入821.85亿元,完成190项具体改革工作,三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果使广大群众得到实惠,医药卫生事业得到发展,党和政府得到民心。

一是全民医保制度初步建立。

全省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参保人数达8515.17万,参保率达到96%以上,6400万农民成为最大的受益群体。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黔府发[2012]12号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黔府发[2012]12号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正文:----------------------------------------------------------------------------------------------------------------------------------------------------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黔府发〔2012〕12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各县(市、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现将《贵州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贵州省人民政府二〇一二年五月四日贵州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我省老龄事业,根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制定本规划。

一、全省老龄事业发展现状(一)“十一五”期间我省老龄事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围绕“六个老有”的目标,积极主动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全省老龄事业“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任务,老龄事业呈现出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全省养老保障体系逐步完善,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保障标准不断提高,福利制度不断完善。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城镇所有从业人员,全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退休职工达到67万人,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连续五年提高,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现了省级统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扩大到27个县(市、区),有50多万农村老年人领取到养老金;建立了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参加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老年人达到502万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享受城乡低保的老年人达到173万人,保障标准不断提高;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有序推进,70%的城市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并向农村延伸,养老服务机构和社会老年服务设施建设稳步发展。

宝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落实宝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目标和任务工作分工的通知

宝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落实宝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目标和任务工作分工的通知

宝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落实宝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目标和任务工作分工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宝鸡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12.14•【字号】宝政办发[2011]141号•【施行日期】2011.12.1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宝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落实宝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目标和任务工作分工的通知(宝政办发〔2011〕141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为了确保市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的《宝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落在实处,结合省政府《关于支持宝鸡加快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副中心城市的意见》(陕政发〔2011〕53号)及省政府办《关于落实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目标和任务工作分工的通知》(陕政办发〔2011〕92号)精神,经市政府同意,对《纲要》提出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予以分解落实,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分工原则推动《纲要》顺利实施,主要依靠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同时,政府要正确履行职责,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引导调控社会资源,保障《纲要》目标任务的完成。

(一)明确政府职责和市场功能。

充分体现政府与市场在《纲要》实施中的不同功能,对政府履行职责的目标和任务进行分解;对依靠市场主体实现的目标和任务,不作分解。

(二)合理确定责任分工。

依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将《纲要》主要目标和任务分解落实到市政府有关部门,部分指标和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县区政府。

(三)突出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在全面落实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任务的同时,重点分解《纲要》提出的约束性指标、战略任务和重点工程。

(四)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53号文件精神。

预期性指标的落实以省政府53号文件确定的目标为准,努力实现跨越式、超常规发展,力争早日建成关天经济区副中心。

汉中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汉中市“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通知

汉中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汉中市“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通知

汉中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汉中市“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汉中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12.11•【字号】汉政发〔2012〕53号•【施行日期】2012.12.1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卫生医药、计划生育其他规定正文汉中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汉中市“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通知各县区人民政府,汉中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机构:《汉中市“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汉中市人民政府2012年12月11日汉中市“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十二五”时期是巩固扩大医改成果,继续破解医改难题的关键时期,是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攻坚阶段。

为深入推进我市医改工作,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2〕11号)、《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关决策部署,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实施期为2012—2015年。

本规划是这一时期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性文件。

一、规划背景2009年医改工作启动实施以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大胆探索,努力实践,5项重点改革取得了明显进展和初步成效,3年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一是全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框架初步形成,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全市城乡居民参保人数达到359.91万人,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69%,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参保率达到95%以上,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筹资和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年人均200元,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达到70%以上。

(整理)凤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

(整理)凤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

现状概况和规划背景一、现状概况1.地理位置凤县古称凤州,位于陕西省西南部、秦岭腹地、嘉陵江源头,地理坐标为东经106°24′19″-107°10′26″,北纬33°34′50″-34°18′13″。

东与本省太白县交界、南与勉县、留坝县接壤,西与甘肃省天水市、两当县为邻,北与宝鸡市、陈仓区相连,总面积3187平方公里。

凤县距西安市297公里,宝鸡市102公里,汉中市162公里。

宝成铁路穿境而过,县内铁路总长90公里,设有七个火车站,316国道、212省道以及眉凤公路等国道、省道与地方道路相会其中,四通八达。

2.气候凤县处于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南侧,属于暖温带半温润山地气候区,鉴于山地高差悬殊,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小气候差异大。

全县年总辐射平均为104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日照为1840小时,光热条件不足。

年平均温度11.4℃,冬季无严寒、夏季无酷暑,无霜期227天。

降水集中,分布不均,年均降水量613.2毫米。

年均湿润指数为0.74,最大积雪厚度9厘米,最大冻土深度39厘米,年主导风向为东风和西南风,平均风速0.7米/秒。

3.地形地貌凤县地处秦岭山地,境内峰峦重迭,山势陡峭。

县境内地貌单元由北秦岭中低山、中秦岭中低山和山间断陷盆地三部分组成。

主要山脉东西走向,地势东北高,西南低。

平均海拔约在900-2700米之间。

最高峰为唐藏乡辛家山之透马驹峰,海拔2738.7米,最低处为温江寺乡两河口,海拔915米。

流域内山间断陷盆地较多,其中较大的有东河桥盆地和凤州盆地。

嘉陵江两侧山麓海拔为1400-1800米,相对高度为500-800米,河谷密布,山坡陡峻,多为30°-40°。

由于过度垦植及滥伐山林,岩石裸露地表,风化强烈,容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现象。

4.水系及水资源凤县属长江流70域,有1公里以上河溪714条,总长2394.4公里,密度0.75公里/平方公里。

“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发展规划

盐源县中医院肛肠痔瘘科
“十二五”发展规划
为在“十二五”期间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在医院的统一安排协调下制定本规划。

一,科室规模
(1开设病床20张
(2)年门诊量600人次,床位使用率>85%
(3)科室人员7人
( 4)业务收入平均递增20%,到“十二五”末达到100万元,其中中医特色技术收入占总收入的75%
( 5)医疗质量指标
①入院病人一日确诊率>90%
②入出院诊断符合率>98%
③临床病理诊断符合率>98%
④床位使用率>85%
⑤医院感染发生率<6%
⑥治愈率>98%
⑦甲级病历≥90%,丙级病历0%,门诊处方书写合格率≥80%
⑧急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90%
⑨医疗事故和重大医疗纠纷≤0.5次∕10万
二任务和措施
1 送出2人到成都肛肠专科医院进修学习
2 新增2名专业医务人员
3新增5台中药熏蒸治疗仪。

以及其他先进医疗设备。

4力争完成本科优势病种资料总结,力争形成更有效、简洁、便宜的治疗方法,巩固优势病种的治疗并形成一定规模。

5鉴于我科医护人员多为西医专业人员的实际情况做好中医诊疗及护理技术培训,力争完全熟练掌握。

6力争完成省级重点专科的建设要求
我们相信,本规划的制定,即符合医院的发展要求,也符合科室的发展需要,全科人员通过努力工作完全能够实现,更好地为本地区人民群众服务。

镇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镇江市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镇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镇江市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镇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镇江市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镇江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5.20•【字号】镇政办发[2011]117号•【施行日期】2011.05.2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卫生医药、计划生育综合规定正文镇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镇江市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镇政办发〔2011〕117号)各辖市、区人民政府,镇江新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企事业单位:经市政府同意,现将《镇江市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五月二十日镇江市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时期是镇江市由小康社会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攻坚时期。

为加快推进卫生事业科学发展,全面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各项任务,根据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策精神和中央、省、市《关于制定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建议》的精神,结合镇江卫生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一)发展现状1.基本情况。

“十一五”期间,全市卫生系统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核心,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着力推动公共卫生体系、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基层医疗救治服务体系和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努力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矛盾,卫生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卫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提高,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2.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总体实现情况良好,在反映居民主要健康指标等49个指标中,42个指标提前或超额完成,占总指标数的85.7%。

其中,国家法定甲、乙类传染病年发病率大大低于规划指标,计划免疫、儿童-孕妇保健指标接近或达到规划指标要求,社区卫生服务各项指标达到或超过规划指标要求,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指标全部实现或超过规划指标要求。

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完整)

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完整)

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目录序言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一节基本概念第二节规划范围第三节发展环境第二章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主要目标第三章基本公共教育第一节重点任务第二节基本标准第三节保障工程第四章劳动就业服务第一节重点任务第二节基本标准第三节保障工程第五章社会保险第一节重点任务第二节基本标准第三节保障工程第六章基本社会服务第一节重点任务第二节基本标准第三节保障工程第七章基本医疗卫生第一节重点任务第二节基本标准第三节保障工程第八章人口和计划生育第一节重点任务第二节基本标准第三节保障工程第九章基本住房保障第一节重点任务第二节基本标准第三节保障政策第十章公共文化体育第一节重点任务第二节基本标准第三节保障工程第十一章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第一节重点任务第二节基本标准第三节保障工程第十二章促进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第一节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第二节促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第十三章增强公共财政保障能力第一节明确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第二节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第三节健全财力保障机制第十四章创新供给模式第一节建立多元供给机制第二节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第三节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第十五章规划实施第一节明确责任分工第二节加强监督问责序言“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迫切需要,是全面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对于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对于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有关要求编制,主要阐明国家基本公共服务的制度安排,明确基本范围、标准和工作重点,引导公共资源配置,是“十二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构建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综合性、基础性和指导性文件,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赤峰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赤峰市“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赤峰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赤峰市“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赤峰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赤峰市“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赤峰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9.05•【字号】赤政办发[2011]053号•【施行日期】2011.09.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卫生医药、计划生育综合规定正文赤峰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赤峰市“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赤政办发[2011]053号)各旗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各企事业单位:经市政府同意,现将《赤峰市“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赤峰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二○一一年九月五日赤峰市“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为实现全市卫生事业健康快速发展,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维护公共卫生安全,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依据市政府《关于印发赤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的通知》(赤政发〔2011〕26号),结合我市卫生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成就伴随着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市卫生事业突飞猛进。

医疗卫生资源总量迅速扩大,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臻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有效建立,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条件和健康状况明显改善。

与2005年相比,婴幼儿死亡率9.3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1.43‰,分别下降了3.83和4.12个千分点;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43.5/10万以内;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3岁,提高了1.7岁。

(一)医疗卫生资源总量迅速扩大。

截止2010年末,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977个(不包含嘎查村卫生室),比2005年末增加152个。

其中,医院67所(包括三级综合医院4所,二级综合医院12所,二级以上中蒙医院15所,民营医院15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23个,卫生监督机构11个,妇幼保健机构13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90个,苏木乡镇卫生院239个,卫生所491个,疗养院等其它卫生机构43个。

卫生事业发展

卫生事业发展

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作者:国家公务员添加时间:2012-10-31 14:22:13免费资料内容教育法规授课讲师:苗震国务院关于印发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为适应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卫生事业发展的新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2〕11号),编制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一)“十一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期间,各项卫生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全面完成,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2010年,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4.83岁,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30.0/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到13.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到16.4‰,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开局良好。

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印发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全面启动医改工作。

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统筹推进五项重点改革,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效,为卫生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国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总体平稳,未发生重大传染病大规模流行。

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累计报告379348例,有效治疗传染性肺结核病患者246万人,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控制在7%以内,血吸虫病防治达到疫情控制标准,97.94%的县(市、区)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

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面貌持续改善,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7.43%。

影响妇女儿童健康的重点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妇女儿童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7.8%,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比2000年下降49.8%,新生儿疾病筛查覆盖率达到57%。

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全文

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全文

《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全文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1号)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西部大开发“十二五”(2011—2015年)规划。

第一章发展基础“十二五”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西部大开发再上一个新台阶。

第一节重大成就“十一五”时期,是极不平凡的五年。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重大自然灾害以及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西部地区各族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艰苦奋斗、不懈努力,国家不断加大投入力度,西部大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

西部地区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主要经济指标比2005年翻了一番以上。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综合交通运输网骨架初步形成,新增公路通车里程、新增铁路营业里程分别达到36.5万公里和8000公里。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成效显著,重点生态工程进展顺利,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明显减少,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资源优势逐步转变为经济优势,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两基”攻坚计划全面完成,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比2005年分别增长80.0%和85.7%,城乡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

广大干部开拓创新意识明显增强,各族群众精神风貌昂扬向上。

西部地区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西部大开发不仅有力地促进了西部地区的发展,也为全国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实践充分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专栏1:“十一五”西部地区主要指标实现情况第二节主要问题西部大开发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时期,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与东部地区发展的绝对差距仍在扩大,交通基础设施落后、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脆弱的瓶颈制约仍然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自我发展能力不强的状况仍然没有根本改变,贫困面广量大、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薄弱的问题仍然突出,加强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的任务仍然繁重,西部地区仍然是我国区域发展的“短板”,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十二五”规划全文[汇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十二五”规划全文[汇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03月16日 来源:新华社目 录第一篇 转变方式 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第一章 发展环境第二章 指导思想第三章 主要目标第四章 政策导向第二篇 强农惠农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五章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第六章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第七章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第八章 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第三篇 转型升级 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第九章 改造提升制造业第十章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第十一章 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第十二章 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十三章 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第十四章 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第四篇 营造环境 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第十五章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第十六章 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第十七章 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第五篇 优化格局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十八章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十九章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第二十章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第六篇 绿色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一章 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二十二章 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第二十三章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四章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 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第二十六章 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第七篇 创新驱动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第二十八章 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第二十九章 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第八篇 改善民生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第三十章 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第三十一章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第三十二章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第三十三章 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三十四章 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第三十五章 提高住房保障水平第三十六章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九篇 标本兼治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第三十七章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第三十八章 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第三十九章 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第四十章 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第四十一章 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第十篇 传承创新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第四十二章 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第四十三章 推进文化创新第四十四章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第十一篇 改革攻坚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四十五章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四十六章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第四十七章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第四十八章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第四十九章 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第十二篇 互利共赢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第五十章 完善区域开放格局第五十一章 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第五十二章 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第五十三章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第十三篇 发展民主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第五十四章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五十五章 全面推进法制建设第五十六章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第十四篇 深化合作 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第五十七章 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第五十八章 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第十五篇 军民融合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五十九章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六十章 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第十六篇 强化实施 实现宏伟发展蓝图第六十一章 完善规划实施和评估机制第六十二章 加强规划协调管理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展规划报告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展规划报告

XXX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十二五”发展规划疾病预防控制是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份,是国家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的具体体现。

为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加快地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改革与发展步伐,加强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地区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现结合实际制定《阿勒泰地区疾病预防控制“十二五”发展规划》一、“十二五”发展规划背景“十一五”期间,地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各级党委、政府和主管局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十七精神和国家卫生防病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团结一致,克服艰难,努力拼搏,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以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和传染病防治为目标,开展了大量工作,疾病预防控制能力不断增强,为保障我区各族人民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发展取得了突出成就。

自2003 年非典疫情发生后,国家加大对各级疾控机构建设投入,各级疾控机构利用国债资金建设的综合楼在十一五期间全部投入使用。

同时借助国家及自治区项目加大了对疾控机构各类仪器设备的配置和更新。

由此地区及各县(市)疾控机构硬件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工作环境条件有了明显改善,疾病监测条件和技术服务能力有了增强。

国家卫生部于2005 年颁布了40 号令《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对于如何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体系建设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也为疾控机构建设指明了方向。

对各级疾控机构的职责、任务、人员、经费等均做了详细规定。

随着国家对疾控工作重视的日益增长,对工作任务的要求提高,及社会发展需求赋予疾控工作任务广度及深度的增加,疾控机构开始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工作需求而设置相应的机构,完成大量相关内容的工作。

机构逐步规范,分工清晰,职责明确,日益向合理化、规范化、科学化迈进。

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全文)“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进一步促进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开创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新局面,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中医药事业面临的形势“十一五”时期是中医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五年。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总体部署和要求,在卫生部领导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团结带领中医药行业广大干部职工,紧紧抓住发展战略机遇期,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满足群众需求,更加注重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更加注重机制创新、转变理念方法,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有了新突破,取得了显著成绩。

中医药全面参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特色与优势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中得到发挥。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重点中医医院建设与发展专项规划顺利实施。

中医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中医医疗机构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中医药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取得进展,其优势在公共卫生服务中得到发挥。

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防治重大疾病能力进一步提高,在汶川特大地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事件和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病疫情的应对中发挥出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农村和社区中医药工作基础进一步夯实,中医药适宜技术应用更加广泛。

中医药学术继承与创新取得新成果,《中华本草》编纂完成,一批中医古籍得到整理研究,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传承得到加强,中医药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建设成效显现。

开展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陕西省十二五人口发展专项规划

陕西省十二五人口发展专项规划

陕西省十二五人口发展专项规划根据《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本规划。

重点阐明“十二五”时期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的总体思路、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是各级政府履行人口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一、发展环境(一)“十一五”人口发展主要成就“十一五”时期,我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重大进展,良好的人口环境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

坚持把稳定低生育水平作为人口计生工作首要任务,全省年均人口自增率为4‰,2010年末常住人口3735万人,确保省委、省政府规划的人均指标提前实现。

人口素质稳步提高。

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相关部门协同做好人口健康工作,实施“母亲健康”和“优生促进”工程,全省出生人口缺陷发生率由2005年125/万下降到104.17/万,婴儿死亡率由24.15‰下降到11.92‰;义务教育普九目标提前实现,2009年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38年。

人口结构不断优化。

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遏制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势头。

全省出生人口性别比由2005年的130.7下降到120以下。

加强人口老龄化的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倡导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养老服务体系。

人口分布持续改善。

全省城镇化水平由2005年的37.2%上升到46.5%,年均提高1.86个百分点。

完成了人口发展功能区研究,提出引导人口合理分布、有序流动的导向政策。

初步形成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一盘棋”格局,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增强。

我省年均人口增长速度比全国低1个千分点,生产总值增长率比全国高3.7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分别比全国高出4个和6个百分点。

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得到缓解,全省退耕还林面积居全国第一,森林覆盖率由2005年的37.3%提高到41.4%。

人口福利水平显著提高。

五年城镇新增就业168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62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由4.2%下降到4.0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凤县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一、“十一五”卫生工作简要回顾“十一五”期间,我县卫生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施民生工程为重点,全面提高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从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入手,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积极推进医疗卫生、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了全县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2006年11月,我县被陕西省爱卫会命名为省级卫生县城, 2007年9月被全国爱卫会命名为国家卫生县城。

2009年获得免疫规划省级先进县称号。

2009年,获得全市妇幼卫生先进县称号。

(一)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

“十一五”期间,结合“5.12”地震灾后重建,投资0.4亿元,完成了12所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建设,为6所乡镇中心卫生院建成了锅炉供暖和洗浴设施、90%的乡镇卫生院新建了职工宿舍,县中医院住院大楼、县妇保站大楼竣工, 96所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任务达标。

(二)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强力推进。

建立并完善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行政区域全覆盖,参合人数逐年增加,稳定在每年2万户7万余人参合,参合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

“十一五”期间,共为2.6万人次住院农民报销医药费用2381.3万元,为26.4万人次报销门诊医药费用266.5万元。

建立大病医疗救助制度,2010年5月县财政自筹资金200万元在县农合办设立大病医疗救助办公室,从而建立起了覆盖城乡、标准统一、程序简便的大病医疗救助制度。

截止2010年12月,办理大病二次救助220 人次,兑现救助资金110万元。

有效缓解了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

(三)公共卫生服务得到强化。

“十一五”期间,通过构筑坚强有力的传染病防治屏障,实现了“五苗”接种率达95%、“两脑”接种率达90%的工作目标。

全县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始终保持在99.5%以上(2008年为99.9%),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90%,高危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100%,婴儿死亡率由1992年的41.7‰持续下降至2010年的10‰。

孕产妇死亡率、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控制在“0”基线,“降消”项目执行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2008年,率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免费婚检工作,提前启动了农村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补助项目。

(四)专业技术队伍有力加强。

依托省政府“十一五”人才振兴计划,先后招录64名大中专医学毕业生,全部充实到乡镇卫生院。

同时,利用各种项目,搭建各种平台,采取集中培训、脱产进修、自学考试等多种形式,持续加强在职医务人员培训,使人才匮乏、青黄不接的卫生人才队伍现状有所缓解。

(五)医疗服务质量不断提升狠抓医德医风教育,强化医疗质量管理,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追求。

以“创建群众满意医院”活动为载体,继续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和“视病人为亲人,为病人送温暖”活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

(六)老百姓看病贵问题得到缓解。

2010年开始,对乡镇卫生院所有药品实行统一采购、统一价格、统一配送,并实行零加价销售,规范药品采购途径、保障药品质量、降低药品价格,努力缓解百姓用药负担和看病贵的问题。

二、“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着力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全面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振兴中医事业,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不断提高全县人民健康水平。

(二)总体思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施民生工程为重点,全面提高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从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入手,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积极推进医疗卫生、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通过采取“医保惠民、防病安民、降价暖民、建设益民”等措施,促进全县医疗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三)总体目标1、政府投入逐步实现全覆盖。

2、医疗保障实现大提升。

3、基本医疗服务质量大提高。

4、公共卫生服务发展均等化。

5、城乡环境卫生更干净。

(四)发展重点1、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以县级医疗卫生单位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1)县级:筹资3000万元,建设12000 平方米的凤县医院住院大楼; 筹资3000万元,建设2400平方米的卫生人才培训中心。

(2)乡镇:筹资6500万元,建设三岔等9个乡镇卫生院医技综合楼、后勤服务楼、医务人员安居工程。

(3)村级:筹资1000万元,对100个行政村的卫生室进行提升改造。

2、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是“强化政府投入责任,彰显医院公益本色”。

(1)全面实施药品零差率。

不断完善药品“三统一”工作机制,对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的所有药品,实行统一采购、统一价格、统一配送,并实行零差率销售,满足群众基本用药需求。

(2)加大政府投入。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逐步将两个县级医院由差额事业单位改为全额预算管理;将医务人员的津贴补助、人才培养、医院的基本建设等费用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县级医院的历史债务,由政府逐年清还;大型医疗设备购置由政府买单,并限定医院以成本价计收检查费。

乡镇卫生院运转经费由县财政足额予以补贴。

对村卫生室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的补助,每年不少于6000元。

每年投入100万元,奖励为医院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医务人员;高薪聘任市级以上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教授和名医来凤工作。

(3)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一要借鉴外地模式,探索将乡镇中心卫生院作为副科级建制单位,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二要对乡镇卫生院院长实行公开选聘,并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管理,对任期内未完成目标责任者予以解聘;三要在设岗定编的基础上,对在职人员实行竞聘上岗和末位淘汰,由院长与被聘任人员签订聘任书;四要对部分后勤和护理人员,实行合同制和目标任务管理;五要对新录用人员,坚持面向全国,实行择优聘任。

(4)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将卫生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分为基础工资和效益工资两部分,根据出勤率、岗位含金量、工作数量及质量、医德医风等,经综合考核后,定期核算发放。

同时,改革医生的考核方法,将过去的处方金额提成改为处方数量提成,消除医务人员的创收倾向。

(5)完善全民医疗保险。

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居民、标准规范统一的医疗保障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实现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覆盖,参保率稳定保持在98%以上。

不断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在现有报销补偿的基础上,各级定点医疗机构报销比例分别提高5-10%,将城乡居民医疗保障补偿封顶线由2万元提高到4万元以上。

县财政每年列支300万元大病救助基金,将救助封顶线由每年3万元提高到5万元,基本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3、加强医疗机构规范化建设。

加强县医院和中医院规范化建设,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将其分别打造成县级医疗教学中心和中医药服务中心;在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和二级甲等中医医院的新起点上,继续完善医院内部管理,科学规划医院发展,着力盘活医疗资源;着重强化县医院优势学科建设和中医院的特色专科建设,深化专科内涵、拓展专科业务,多措并举,全面提升县级医院医疗技术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

在乡镇卫生院继续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加强内部管理,分级开展大练兵和大比武活动,持续提升医疗技术和服务能力,将凤州、南星中心卫生院创建成为市级“示范乡镇卫生院”;其余乡镇卫生院分别完成晋级上等建设。

4、全面加强卫生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高标准、高质量地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争取每年引进专业技术人员20-30人,充实医疗卫生人员队伍。

认真落实在岗农村卫技人员学历教育制度;组织开展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培训、乡村医生培训,提升医务人员整体素质。

加强人才交流,逐步在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之间建立医务人员的良性互动机制。

不断探索县级医院帮扶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帮扶村卫生室的运作机制,创新合作模式,统筹发展城乡卫生事业。

5、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一是认真履行县城卫生综合管理职能,巩固国家卫生县城创建成果。

二是力争修建双瓮漏斗式厕所6000座,使全县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0%以上。

三是每年创建1—2个省级卫生镇、1—2个省级卫生村、2—3个市级卫生村。

四是积极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有效控制“四害”密度,不断提高城乡环境卫生水平。

6、认真落实公共卫生服务。

(1)加强健康管理工作。

将建立、使用和管理居民健康档案,作为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举措。

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时,应当调取并查阅居民健康档案,及时记录、补充和完善健康档案。

做好健康档案的数据和相关资料的汇总、整理和分析等信息统计工作,了解和掌握辖区居民的健康动态变化,并采取相应的适宜技术和措施,对发现的卫生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医疗和康复等服务。

以居民健康档案为平台,创新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模式,完善服务功能,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2)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切实做好结核病、艾滋病、甲型H1N1流感、鼠疫、霍乱、人禽流感、狂犬病等重点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加强监测、预警和分析,及时发现并处置重大疫情,加强重症救治,减轻社会危害。

传染病网络直报率达100%,传染病总发病率控制在110/10万以下; 肺结核痰涂阳治愈率达到85%以上,DOTS覆盖率达100%;加强艾滋病防治,落实艾滋病“四免一关怀”工作,艾滋病病人随访率达100%。

全面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政策,十二月龄内“五苗”覆盖率达到95%以上,其他疫苗单苗接种率以乡(镇)为单位达到95%以上。

(3)认真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加强妇女儿童保健工作。

切实做好孕产妇系统管理和儿童保健工作,高危孕产妇筛查率、管理率、住院分娩率均达到100%,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100%。

继续实施“降消项目”,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消除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40/10万以内;加大出生缺陷干预力度,深入开展出生缺陷防治宣传教育,加大落实孕期保健、产前诊断和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力度,新生儿疾病筛查率达到90%以上,受孕妇女叶酸服用率达50%以上。

积极推进免费婚前健康检查工作,提高婚检率,全县免费婚检率达85%以上。

继续开展妇女病普查普治工作,落实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政策,提高妇女健康水平。

(4)加强公共场所卫生监管。

全面开展公共场所监督管理,公共场所监督覆盖率达100%。

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饮用水卫生以及涉水产品、消毒产品的监督管理。

加强传染病防治和学校卫生监督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