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隋唐·政治方面》校本导学案.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州屏东中学高考一轮通史复习校本导学案
中国古代史
◇隋唐◇
(公元581年——公元907年)
(一)政治方面
班级:______姓名:______教师评价:______
【核心突破】
三省六部制
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汉代到唐代,中枢机构有何变化?
材料一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⑵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朝前期三省六部制运作的主要特点。
材料二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
——《新唐书》
⑶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材料三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需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决议,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
——钱穆《国史新论》
⑷根据材料三,分析唐代三省六部制的作用。
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
立宣读的敕书?
材料四三省的职权是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施行。
中书省有中书舍人掌起草命令,中书省在得到君主同意或命
令后,就让舍人起草,舍人在接到词头(命令大意)以后,
认为不合法的便可以缴还词头,不给起草。……门下省有给
事中专掌封驳,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
驳正违失。凡制敕宣行,大事覆奏而请施行,小事则署而颁
之,其有不便者,涂篡而奏还,谓之涂归。
——吴晗《历史上的君权的限制》,《吴晗史学论著选集》(第2卷)
⑸材料四说明了什么?
材料五故事: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太宗)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
——《资治通鉴》卷一九三材料六唐代政府和汉代之不同,若以现在话来说,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换言之,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新校本)》
⑹根据材料五、六并结合所学知识,既然皇权受到制约,唐初统治者为什么继续实行三省六部制?
材料七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其后,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
——《新唐书》
⑺根据材料七,概括指出“政事堂”的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八大唐侍中、中书令是真宰相,其余以他官参掌者,无定员,但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及平章事、知政事、参知机务、参与政事及平章军国重事之名者,并为宰相。……贞观末,始加平章事方为宰相。
——《通典》卷二一自高宗已后,为宰相者,必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虽品高者亦然。
——《新唐书》卷四七
⑻根据材料八并结合所学知识,在“政事堂”及之后的“中书门下”制度下,为什么不会出现秦汉时期宰相“领袖制”?
⑼从三省六部制的发展演变,你可以得出哪些认识?
【巩固练习】
1.(2017·江苏高考·3)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2.(2015·四川文综·2)“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
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3.(2015·广东文综·13)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
A.反对中央集权B.主张建立内阁
C.主张加强相权D.反对三省六部制
4.(2012·山东文综·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5.(2010·海南单科·4)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A.提高行政效率B.强化君主集权C.分割宰相权力D.利于集思广益
6.(2013·江苏单科·3)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7.(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8.(2011·广东文综·13)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终结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科举制的推行
9.(2011·山东文综·9)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A.郡县制B.察举制C.科举制D.行省制
10.(2011·江苏单科·2)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11.(2010·江苏单科·2)诗人左思在其《咏
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
的制度原因是()
A.征辟制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12.(2010·浙江文综·16)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
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为了加深对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理解,某同学尝试列出了下面的公式:
决策的出台=三省会商+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批+尚书省执行+皇帝批示
这个公式表明三省六部制下的决策是由多个部门和皇帝共同参与的。
运用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决策的出台与公式中一个或者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