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隋唐·政治方面》校本导学案.doc
第5单元 隋唐导学案讲稿
第5单元隋唐导学案讲稿编写人:张书林审核人:杨华、肖爱华领导签字:【学习目标】掌握隋唐政治、经济、文化;概括历史特征。
【基本知识】1.政治(必修一第3课,地图册6、15页;选修四唐太宗)。
一课时1】隋朝。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都长安,陪都洛阳,589年灭陈统一中国。
隋文帝进行了制度建设,隋炀帝进一步改进制度,奠定了隋唐强盛的政治基础。
但是,隋朝是通过政变夺取政权的,没有领教人民力量,所以,隋炀帝出现暴政,618年被推翻。
①统一*。
条件。
南方开发,北方经济恢复,南北经济联系加强;北周统一北方,加强制度建设,奠定统一基础;民族融合,南北差异缩小;民心厌战,渴望统一;隋文帝正确的战略战术。
过程。
589年灭陈。
意义。
为大规模建设提供条件;促进了隋唐强盛。
②三省六部制。
源流。
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
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职能。
中书省主要负责与皇帝讨论法案的起草,草拟皇帝诏令。
门下省负责审查诏令内容,并根据情况退回给中书省。
这两个部门是决策机构,通过审查的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
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以及左右仆射都是宰相,但真正的宰相却是临时职务。
吏部:负责考核、任免四品以下官员。
户部:负责财政收支、国库。
礼部:负责贡举、祭祀、典礼【接待少数民族、外国人】。
兵部:负责军事。
刑部:负责司法、审计事务;具体审判另有大理寺负责;重大案件组织刑部、御史台、大理寺会审。
工部:负责工程建设。
特点:分工明确,效率高【决策错误减少】,互相牵制,分散相权,集权于皇帝。
评价。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它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
第一,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第二,使宰相的权力—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第三,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
教师用:《中国古代史·秦汉·政治方面》校本导学案2
福州屏东中学高考一轮通史复习校本导学案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一)政治方面班级:______姓名:______教师评价:______【核心突破】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九卿中的“奉常、宗正、郎中令、将作少府、太仆”等官职为皇室专设,为皇帝私家服务。
九卿既是皇帝的家务官,又是政府的事务官(政务官)材料二秦朝的三公九卿为官僚政治,职事人员为有才能的文武官员,皆受命于皇帝,各有职分、等级、俸禄、公与私分明,政绩有考课,讲效率,有升迁,体制划一,组织完备……——摘自《中华文明史》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公九卿制的特点及影响。
答:特点:①三公互相牵制,总于皇帝;②家国同构,体现“家天下”特色;③皆由皇帝任免,非世袭,体现“公天下”特色。
影响:①促进先秦的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过渡;②官吏职位分工、分层管理为历代中央机构开创了新的模式。
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
……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
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严助传》材料二“中外朝”是相对于皇帝居住、办公的宫禁而言,内朝官员有出入宫禁的自由,外朝官员则无此特权。
……中朝官员均可直接进入深宫禁院,实乃皇帝的亲信左右。
——百度百科根据材料,指出汉武帝削弱相权的措施,分析这样的做法有何目的与影响。
答:措施:①重用贤良的文学之士为身边近臣;②近臣参与议政奏事。
③令其诘难大臣。
目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影响:①“中朝”是皇帝身边的御用工具。
外朝官由参与决策变为执行一般政务,是汉武帝架空相权的重要方法;②决策实权由相府向宫廷转移,以内朝官制约外朝官,以内朝宫官排斥外朝府官。
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最新整理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单元复习导学教程──隋唐篇.docx
最新整理高三历史教案中国古代史单元复习导学教程──隋唐篇考点指南1、三省六部制用归纳法阐述其建立、发展及完善的过程。
掌握三省六部的职能、相互关系和长官。
理解分析三省六部制的积极作用和意义2、科举制理解科举制产生的背景,归纳科举制创立、形成和完善的过程,分析归纳科举制的进步作用。
3、租庸调制认识隋朝赋役制度的改革,掌握唐朝的租庸调制,分析、理解隋唐实行租庸调制的作用。
4、两税法理解两税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归纳两税法的内容,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评价两税法。
重点和难点精析1、唐朝三省六部制的主要职权和作用(1)三省,尚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
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
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2)六部: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
户部一一主管户口、赋税等。
礼部──主管国家的礼仪制度。
兵部──主管军政.刑部──主管刑法。
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
(3)历史作用:①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②三省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的长官大都品级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③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
2、均田制、租庸调制和两税法均田制开始于北魏,止于唐朝中期,正处于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它最大的作用是通过国家保证了农民的土地,从而促使生产的发展。
租庸调制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赋税制度。
隋朝沿用北魏的租调制,并加以改进,规定50岁以上的可以纳绢代役,以庸代役的制度开始部分推行。
唐朝在隋的基础上,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税制度,实行租庸调制。
租为田租,即土地税,缴纳谷物;调为户调,属人头税,缴纳绢和布;庸是服役期间纳绢或布代役,不再限制年龄,也是人头税。
可见,租庸调制是以人头税为主的赋税制度。
“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相对减轻了赋税负担,使许多荒地开垦出来,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府兵制得到巩固。
《隋唐_开放革新的时代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隋唐_开放革新的时代》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隋唐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2. 掌握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3. 分析隋唐时期的开放革新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导学内容1. 隋唐时期的历史背景及重要事件2. 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3. 隋唐时期的开放革新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三、导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隋唐时期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了解隋唐时期的繁荣景象,激发学生的进修兴趣。
2. 进修内容讲解(1)隋唐时期的历史背景及重要事件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而璀璨的朝代,隋文帝杨坚统一南北朝,开创了隋朝的繁荣时期。
唐朝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繁荣的朝代,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盛世之世,唐玄宗时期更是达到了极致。
在隋唐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2)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隋朝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推行科举制度、设立州县制度等,增进了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
唐朝则实行了开放政策,加强了对外贸易,增进了经济的繁荣。
在文化方面,隋唐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化人才,如王勃、杜甫等,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3)隋唐时期的开放革新对中国历史的影响隋唐时期的开放革新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遥的影响,增进了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为后来的宋明清等朝代奠定了基础。
3. 进修任务请同砚们结合所学内容,回答以下问题:(1)隋唐时期的政治特点是什么?(2)隋唐时期的经济特点是什么?(3)隋唐时期的文化特点是什么?(4)隋唐时期的开放革新对中国历史有何影响?4. 总结通过讨论学生的答案,总结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以及开放革新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四、拓展延伸1. 请同砚们自行查阅资料,了解隋唐时期的其他重要事件和人物,拓展对该时期的了解。
2. 请同砚们阅读相关历史书籍或文章,深入了解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以及开放革新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课后作业1. 请同砚们撰写一篇关于隋唐时期的文章,总结该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以及开放革新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七年级下册历史隋唐史复习课导学案【DOC范文整理】
七年级下册历史隋唐史复习课导学案复习课隋唐史一编号:22班级:姓名:学号:组号:【学习目标】掌握隋朝的大运河和唐朝的三个盛世局面及他们相关的帝王。
【重点、难点】重点:隋朝大运河的目的、三点、四段、评价;贞观之治一、请用对学的形式完成以下问答题。
※1、隋的统一的时间、人物、影响?隋朝的历史特点?隋朝大运河的1、2、3、4、5分别代表哪些知识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皇帝、原因和目的分别是?如何评价隋朝大运河?唐朝三位帝王与他们的统治时期分别是什么?二、关联信息。
大运河:_______________,唐太宗:______________;武则天:_____________;唐玄宗:____________巩固隋朝的统治;2、文成公主进藏;3、任用姚崇为相;4、知得失的一面镜子;5、开元盛世;6、贞观遗风;7、颇有作为,促进社会继续发展,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8、洛阳;9、贞观之治;10、鉴真东渡;11、开创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12、玄奘西行;13、南水北调,南粮北运;14、隋炀帝;15、《唐律疏议》;16、改《姓氏录》17、《秦王破阵乐》;18、《霓裳羽衣曲》19、用实物代替服役。
三、检测反馈。
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天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
下列有关隋朝历史贡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实现了南北重新统一B、开通了纵贯南北的大运河c、创设了科举制度D、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隋朝开凿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A、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B、加强水利灌溉c、供隋炀帝到江都巡游D、为了对高丽战争“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我国古代多位杰出君王。
下列选项与“唐宗”有关的是A、开皇之治B、贞观之治c、开元盛世D、康乾盛世“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被唐太宗誉为“一面镜子”的著名谏臣是A、房玄龄B、杜如晦c、姚崇D、魏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最能说明唐太宗A.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B.认识到水与舟的关系c.认识到隋亡的教训D.认识到统治者应有的权力下列关于隋朝大运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开凿于隋炀帝统治时期B、全长四、五千千米c、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D、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此话说明隋朝开凿大运河的重大意义是A、巩固了隋朝对全国的统治B、沟通了涿郡和余杭c、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与发展D、有利于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贞观之治”为唐朝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古代史·隋唐·思想文化方面》校本导学案.doc
福州屏东中学高考一轮通史复习校本导学案中国古代史◇隋唐◇(公元581年——公元907年)(三)思想文化方面班级:______姓名:______教师评价:______【核心突破】⒈“三教合一”材料在儒学发展史上,唐宋转型无疑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
隋唐以来,儒、释、道三教鼎立,但在斗争中它们彼此融合、相互渗透。
面对三教并存,尤其是佛教的异军突起和势力膨胀,儒学内部就如何应对佛教的挑战,存在着分歧。
一派以韩愈为代表,他认为佛老不讲君臣礼仪、伦理纲常,破坏了中国传统的君臣、父子、夫妻关系,扰乱了封建的等级秩序,故力主建立儒家道统,排除异学;另一派以柳宗元为代表,主张以儒学为主体,兼容各家之长,以开放的思维使儒家获得新生。
唐代的思想论争开启了宋学的新局面。
——摘编自李伏清《唐宋思想转型与宋代儒学复兴的先驱》⑴根据材料,概括韩愈、柳宗元的主张。
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者思想产生的相似背景及影响。
⑶有人认为,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国的儒学发展及正统地位一度中断。
结合上述史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此如何认识?⑷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佛教的传播对魏晋到隋唐时期社会的影响。
⒉唐诗材料中国诗歌在唐朝达到顶峰。
仅据清代康熙年间所编的《全唐诗》所录,就有诗人两千二百多人,作品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共九百卷。
作诗的人上自帝王、公卿、官僚,下至布衣,旁及僧、道,几乎遍及各个阶层。
诗歌与唐人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一首好诗写出之后,在不长的时间里就可以传到很多地方。
除了传抄这种主要的传播方式外,还有传唱、题壁等多种方式,这些传播方式共同促使唐诗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中华文明史》依据材料概括诗歌在唐朝发展到顶峰的表现。
⒊唐代学校教育材料唐代经过百余年的经营与发展,学校教育制度已相当完备,在我国和世界学校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附:《唐代学制系统图》解读《唐代学制度系统图》围绕“唐代学制的特点”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简要阐述。
(要求观点合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巩固练习】1.在《唐代墓志汇编》的志文中,常见墓主蒙童(初入学塾的儿童)时“幼挺岐嶷(幼年聪慧)”、“宣慈惠和(博爱众人)”、“弱不好弄(弄:玩耍)”、“蔚然老成”的表现,同样的描述在唐代高僧传中也比比皆是。
小学隋唐时期专题教案
小学隋唐时期专题教案教案标题:小学隋唐时期专题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隋唐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
2. 掌握隋唐时期的文化成就和科技进步。
3. 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文化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1. 隋唐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制度。
2. 隋唐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文化成就。
3. 隋唐时期的科技进步和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学生对于隋唐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制度的理解。
2. 学生对于隋唐时期的文化成就和科技进步的掌握。
3. 学生对于隋唐时期的社会变革和对后世的影响的理解。
教学准备:1. 教科书和参考书籍。
2. 图片、视频和其他多媒体资料。
3. 小组讨论活动的准备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隋唐时期的景象,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于隋唐时期有什么了解?你们对于这个时期有什么好奇的地方?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教科书和参考书籍,向学生介绍隋唐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制度。
2. 讲解隋唐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文化成就,包括文学、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发展。
3. 引导学生思考隋唐时期的科技进步,如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等对后世的影响。
三、小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隋唐时期的文化成就和科技进步对社会的影响。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
四、概念澄清(10分钟)1. 教师解答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澄清相关概念和知识点。
2. 引导学生思考隋唐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文化成就对于当代社会的影响。
五、拓展活动(15分钟)1. 邀请学生展示他们对隋唐时期的文化成就和科技进步的理解,可以通过绘画、手工制作、口头表达等形式。
2. 引导学生思考隋唐时期的历史价值和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
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2. 总结隋唐时期的重要内容,并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历史文化。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相关历史故事和文学作品,深入了解隋唐时期的人物和事件。
历史隋唐时期的教案
历史隋唐时期的教案教案标题:历史隋唐时期的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隋唐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2. 掌握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3. 培养学生对隋唐时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认同。
教学重点:1. 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
2. 隋唐时期的经济繁荣和文化繁盛。
3. 隋唐时期的科技发展和对外交往。
教学难点:1. 学生对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理解和把握。
2. 学生对隋唐时期的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历史教科书或相关资料。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3. 图片、视频等教具:展示隋唐时期的文物和遗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隋唐时期的文物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该时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历史的探索欲望。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隋唐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包括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唐玄宗等历史人物的事迹。
2. 分析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包括隋唐的皇帝制度、官僚体制和科举制度等。
3. 探讨隋唐时期的经济繁荣和文化繁盛,包括隋唐的农业、手工业、商业、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发展。
三、案例分析(15分钟)选择几个隋唐时期的重要事件,引导学生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并让学生就这些事件的意义进行讨论和总结。
四、拓展延伸(10分钟)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或其他资料,进一步了解隋唐时期的科技发展和对外交往,例如隋唐的运河工程、造纸术、火药、丝绸之路等。
五、总结归纳(5分钟)让学生总结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并对该时期的历史意义进行概括。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如阅读隋唐时期的历史文章、写一篇关于隋唐时期的作文等。
教学辅助:1. 配备多媒体设备,使用图片、视频等教具,以图文并茂地展示隋唐时期的历史资料。
2.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互动式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回答问题、发表意见等。
《中国古代史·隋唐》校本导学案
福州屏东中学高考一轮通史复习校本导学案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文明走向繁荣——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隋唐(581—907年)班级:______姓名:______教师评价:______【课外阅读】“在隋文帝和隋炀帝的统治下,中国又迎来了第二个辉煌的帝国时期。
大一统的政权在中国重新建立以来,长城重新得到修缮,政府开凿了大运河(这为后来几百年间的繁荣提供了可能),建造了宏伟的宫室,中华帝国终于得以重振雄风。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一、隋朝(581-618)隋朝是中国历史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一统王朝,因唐朝与隋朝的文化、制度、社会特点一脉相承,故史学家常将两朝合称为隋唐。
范文澜先生曾说:“秦始皇创秦制,为汉以后各朝所沿袭。
隋文帝创隋制,为唐以后各朝代所遵循,秦、隋两朝都有巨大的贡献,不能因为历史的短促,忽视他们在历史上的作用。
(一)开皇之治(隋文帝年号)隋朝隋文帝在位二十多年时开创的政治稳固、社会安定、百姓富足、文化繁荣的盛世,史称“开皇之治”。
隋文帝杨坚倡导节俭,节省政府内不少开支、废除了不必要的杂税并设置谷仓储存食粮。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户口三百五十九万九千户,到隋世祖大业五年(609年),有户八百九十万七千五百三十六,有口四千六百零一万九千九百五十六。
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当时隋王朝已灭亡20年,监察御史马周对唐太宗说:“隋家储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
”(二)隋唐大运河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后代通过浙东运河延伸至会稽(今绍兴)、宁波。
隋炀帝修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条: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运河。
(左图)隋唐大运河的历史作用:(主观:漕粮运输、巩固江南统治;客观:城市繁荣)第一、加强了中国南北的沟通。
在古代,水运通常是比陆路靠马、牛车运输方式便宜的。
坐船过河甚至跨海,既快捷又能辎重,往往比走旱路要便宜。
大运河把南北用水道连起来,组成水网,把几大自然水系(长江、淮河、黄河、海河、钱塘江)变成一个大水系。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复习导学案一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复习导学案【复习目标】1、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2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一、隋唐的政治(一)隋朝政治:1.隋朝建立与统一❶时间:❷人物:❸意义:2.隋文帝:励精图治(2页)隋文帝:形成于隋朝隋炀帝:意义①创立科举制度唐太宗完善于唐朝唐玄宗3.隋炀帝目的:概况:②开通大运河地位作用(评价)1.三皇两盛世:❶唐太宗(________):❷武则天❸________(开元盛世)2. 安史之乱─唐朝由___转__的转折点人物:______和部将______结果和影响:3唐末农民起义__________ 给唐朝统治者以致命的打击。
4.唐朝灭亡: ____年,节度使_______灭亡唐朝,之后我国历史进入__________时期。
:5.五代十国的实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唐太宗和贞观之治>:(1)主观原因: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因此,他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2)客观措施:①任用贤能。
唐太宗广纳贤才,有敢于直言的________;知人善任,_______善于谋略,_________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
②政治方面。
进一步完善____________;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__________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③经济方面。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④边疆管理。
唐太宗时期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唐朝设立了____都护府和_______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封建帝王,他开创了“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
<女皇武则天> 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晚年称帝,改国号为____。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隋唐宋元明清时期 政治统治导学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隋唐宋元明清时期 政治统治导学案 新人教版、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1)思想上:吸取隋速亡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重用 );广纳贤 才,知人善任(重用 、 等)2)政治上:完善 ;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 人报考, 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3)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4)军事上:发兵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设置了安西都护府)。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北宋中文轻武政策具体表现:文官担任 和地方的要职,地位和待遇高于 。
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大幅度提高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
、元朝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 在中央,设 ,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设 ;设 在地方,把山东、山西、河北称作“ ”,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 除吐蕃和畏兀儿,又设置了10个行省,在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
、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对台湾的管辖:在澎湖列岛设置了 ,负责管理澎湖和琉球,对西藏的管辖:设 直接统辖, 1、朱元璋强化皇权 政治方面:在地方:废 ,设“ ”。
朱元璋还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
在中央:废 、撤 ,权分 ,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司法方面:设立厂卫特务机构(朱元璋设立锦衣卫)。
思想文化:实行八股取士。
2、清朝强化君主专制:政治:康熙时设立 ,雍正时设立 (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思想文化:实行文字狱和 政策(尊孔读经,编纂书籍,销毁禁书)3、清朝对台湾、西藏、新疆地区管辖措施:台湾管辖:1683年,清军打败郑氏,台湾归入清朝版图。
1684年,清朝设置 ,隶 属福建省。
1885年,台湾正式建 ,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西藏管辖:顺治帝:赐予达赖五世“ ”称号。
康熙帝:册封另一位宗 教首领为“ ”雍正帝:1727年始设 ,监督西藏地方 政务。
《中国古代史·隋唐·经济方面》校本导学案
福州屏东中学高考一轮通史复习校本导学案中国古代史◇隋唐◇(公元581年——公元907年)(二)经济方面班级:______姓名:______教师评价:______【核心突破】⒈耕作技术的发展材料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
……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
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土质粘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陈文华《农具发展史》根据材料,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作技术发展的特点。
其影响如何?⒉均田制材料经隋末唐初战乱,唐初人口仅为隋朝鼎盛时的1/3左右,田地大量荒芜,唐政府继续推行均田制。
丁男和十八岁以上的中男,各受永业田20亩、口分田80亩。
丁老残疾各给口分田40亩,寡妻妾给30亩,如果为户主,再赠给20亩。
道士、女冠、僧尼给田20至30亩。
工商业者可按口分田半额授给,在狭乡则不授。
亲王、贵族、官吏按血缘亲疏、爵位品级与官阶高下,授给数量不等的田土,作为永业田。
有军功者给勋田。
中央地方文武官吏都有职分田。
公廨田供官僚机构津贴之用。
口分田在法律上禁止买卖。
家贫无以供葬者,卖田以买庄宅、碾铠、邸店者,自狭乡乐迁宽乡者,官吏贵族有赐田者,可以卖永业田。
如系自狭乡迁宽乡者,口分田也可出卖,但已卖者,在当地不得复授。
——摘编自宋昌斌《千秋兴亡唐朝》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初推行均田制的背景。
⑵根据材料归纳唐初实行均田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⒊赋税制度改革(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4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
在此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
《隋唐_开放革新的时代导学案》
《隋唐_开放革新的时代》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隋唐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2. 掌握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3. 分析隋唐时期的开放革新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导学内容1. 隋唐时期的历史背景: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隋朝统一了中国,唐朝则开创了盛世。
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着奇特的特点。
2. 隋唐时期的政治特点:隋朝实行了集权制度,推行了科举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唐朝则实行了科举制度,建立了紧密的官僚体系,实行了分封制度。
3. 隋唐时期的经济特点:隋朝开展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唐朝则实行了均田制,增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商业和手工业的繁荣。
4. 隋唐时期的文化特点:隋唐时期是中国文化的鼎盛时期,诗歌、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都有了极大的发展,唐朝更是出现了浩繁文学大家和艺术大师。
三、导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隋唐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引起学生对这一时期的兴趣。
2. 进修:分别介绍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整体情况。
3. 实践:通过讨论隋唐时期的开放革新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让学生思考这一时期的重要性。
4. 总结:总结隋唐时期的特点和影响,加深学生对这一时期的理解。
四、导学评判1. 参与度: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表现出对隋唐时期的兴趣和热情。
2. 理解度: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理解这一时期的重要性。
3. 分析能力:学生能够分析隋唐时期的开放革新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展现出较强的分析能力。
通过本次导学,学生将更深入地了解隋唐时期的特点和影响,对中国历史有更全面的认识。
泰安学校九年级历史总复习隋唐时期部分导学案
泰安学校九年级历史总复习隋唐时期部分导学案班级姓名一、知识梳理1、隋朝:(1)、隋的统一:时间人物(2)、隋大运河:开凿原因大运河概况:大运河的影响:大运河对扬州的影响2、唐朝:(1)、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主要是从哪两个方面做起的?贞观新政:赋役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影响:(2)、A、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概况:影响:B、合同为一家出自哪里?(3)、玄奘西行、鉴真东渡:A、鉴真东渡的原因:影响:B、玄奘西行目的:成就:(4)、雕版印刷术、火药:A、雕版印刷术:发明的灵感是:证明:B、火药:发明的灵感:证明:(5)、唐诗、莫高窟:A、唐诗:代表人物及主要风格B、莫高窟:主要展示的两方面有3、科举制度:(1)、科举制度开始于隋朝文帝开始分科考试,正式诞生于隋炀帝,设进士科和明经,历经唐朝改进完善,僵化于明朝四书五经八股文考试,废除于清1905年。
(2)、科举制度创立的原因:(3)、科举制度中常设科目及考试内容:(4)、科举制度的影响二、巩固练习:1、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天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
下列有关隋朝历史贡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实现了南北重新统一B.开通了纵贯南北的大运河C.创设了科举制度D.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2、“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丰厚)哉。
”这反映出隋朝开凿的大运河()A.促进了经济交流B.促成了贞观之治C.巩固了封建统治D.结束了分裂局面3、大运河在古代中国起着贯通南北交通的重要作用。
大运河连接淮河与长江的一段是()A.通济渠B.永济渠C.江南河D.邗沟4、“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此话说明隋朝开凿大运河的重大意义是()A.巩固了隋朝对全国的统治B.沟通了涿郡和余杭C.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与发展D.有利于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5、唐元和年间(806年——820年),主管财政的宰相奏请减少内外官俸,诏书下达后被大臣崔祐驳回,皇帝最终采纳了崔祐的意见。
初中历史隋唐政治制度教案
初中历史隋唐政治制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包括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
2. 理解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方式和科举制度的重要性。
3. 能够分析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教学重点】1. 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方式。
2. 科举制度的重要性和影响。
【教学难点】1. 理解三省六部制中各省份的职责和关系。
2. 分析科举制度对隋唐时期社会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材或历史资料。
2. 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隋唐时期的历史背景,如时间、地点、历史事件等。
2. 提问:你们认为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负责一个部分的内容,包括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
2. 各组汇报:每组选择一位代表进行汇报,介绍自己小组负责的部分内容。
3.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补充和解释重点内容。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给学生发放案例材料,如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的具体案例。
2. 让学生分析案例中体现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3. 学生分享:邀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
四、课堂讨论(15分钟)1. 提问: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对社会有哪些影响?2. 学生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讨论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影响。
3. 汇报讨论结果:邀请几位学生汇报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
五、总结与评价(10分钟)1. 教师总结:对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内容。
2. 学生评价:让学生评价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和收获。
【教学延伸】1. 让学生进行课后研究,深入了解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2. 组织学生进行历史角色扮演,模拟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运作。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组讨论、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观点。
《中国古代史·元·政治方面》校本导学案
福州屏东中学高考一轮通史复习校本导学案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文明走向成熟——五代辽宋夏金元◇元(1271年—1368年)政治方面班级:______姓名:______教师评价:______【核心突破】(一)元朝的中书省材料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
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
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
——《古代行政区划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二)行省制行省制是元朝统治者在行政区划和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朝疆域图元朝行省图材料二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
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
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
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
——《元史·卷91》材料三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腹里乃中书省的直辖区,地近京畿,位置重要。
为了打破太行山之险,让腹里地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合并山东、山西,河北、蒙古等地。
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又使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之地。
——范红军《元代设行省如何加强了中央集权》材料四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
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请回答:⑴根据材料一,与秦朝的郡相比,元朝的行省有何特点?结合元朝行省图,指出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现实原因。
⑵根据材料二,指出行省的主要职能,并概括行省在设置上的变化。
第13课 隋唐政治的新格局(学案)
第13课隋唐政治的新格局学案一、学习目标识记:①知道隋朝和唐朝的建立;②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和影响;③科举制理解:理解隋唐时期中央集权体制的进一步发展二、学习重点与难点:1、重点: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三、学习过程:(一)、阅读教材51-54页,完成下列问题(知识整理)一、隋朝和唐朝的相继建立★:1、AD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AD589年统一全国探究1:想一想,隋朝短命而亡的原因是什么?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2、AD618年杨广(隋炀帝)被杀,李渊(唐高祖)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探究2:课后整理复习中国古代史关于隋唐此段历史的时间顺序及大事记二、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和影响★:思考1:隋唐为何实行三省六部制?①自秦汉以来,相权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②隋唐大一统后,为巩固政权的需要;(结束了长达三四百年的分裂割据)③东汉末年以来,皇族衰弱,相权加强,以至于宰相篡位事件时有发生;探究3:想一想,政事堂有何作用?秦朝中央集权制示意图隋唐三省六部制示意图表示政令下达程序探究4:(1)请根据秦朝与隋唐的政治制度,在空格中填上适当内容(2)从上面两幅示意图可以得出,从秦汉至隋唐中央机构发生了怎么样的演变?反映了什么样的实质性问题?思考2: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有何积极意义?①三省长官皆为宰相,并且都对皇帝负责,这就有利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②三省分工明确,又互相制衡,有利于防止某一部门的独断专权,加强中央权力。
③六部所管的具体事务更加明确,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
探究5:三省六部制是否真的有利于加强皇权?众多宰相集体议事,分工明确的三省互相牵制,这是皇权不断强化的产物。
但是,虽说宰相权利分散,无法专权,然而由于唐代三省制的执行比较严格,皇权也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说当时皇帝尚无绝对的专制独裁之权。
所谓加强皇权只是相对的。
三、科举制★探究6:回顾、思考、整理从秦汉至隋唐,选官制度的发展变化?1、含义:通过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员的制度,隋朝开创,唐朝逐渐健全,北宋及元明清进一步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州屏东中学高考一轮通史复习校本导学案中国古代史◇隋唐◇(公元581年——公元907年)(一)政治方面班级:______姓名:______教师评价:______【核心突破】三省六部制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汉代到唐代,中枢机构有何变化?材料一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
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
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
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⑵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朝前期三省六部制运作的主要特点。
材料二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
——《新唐书》⑶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材料三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需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决议,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
——钱穆《国史新论》⑷根据材料三,分析唐代三省六部制的作用。
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材料四三省的职权是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施行。
中书省有中书舍人掌起草命令,中书省在得到君主同意或命令后,就让舍人起草,舍人在接到词头(命令大意)以后,认为不合法的便可以缴还词头,不给起草。
……门下省有给事中专掌封驳,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
凡制敕宣行,大事覆奏而请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其有不便者,涂篡而奏还,谓之涂归。
——吴晗《历史上的君权的限制》,《吴晗史学论著选集》(第2卷)⑸材料四说明了什么?材料五故事: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
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
上(太宗)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
——《资治通鉴》卷一九三材料六唐代政府和汉代之不同,若以现在话来说,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
换言之,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新校本)》⑹根据材料五、六并结合所学知识,既然皇权受到制约,唐初统治者为什么继续实行三省六部制?材料七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
其后,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
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
——《新唐书》⑺根据材料七,概括指出“政事堂”的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材料八大唐侍中、中书令是真宰相,其余以他官参掌者,无定员,但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及平章事、知政事、参知机务、参与政事及平章军国重事之名者,并为宰相。
……贞观末,始加平章事方为宰相。
——《通典》卷二一自高宗已后,为宰相者,必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虽品高者亦然。
——《新唐书》卷四七⑻根据材料八并结合所学知识,在“政事堂”及之后的“中书门下”制度下,为什么不会出现秦汉时期宰相“领袖制”?⑼从三省六部制的发展演变,你可以得出哪些认识?【巩固练习】1.(2017·江苏高考·3)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
这表明()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2.(2015·四川文综·2)“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
魏晋以来,浸以华重。
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
”这段话意在指出()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3.(2015·广东文综·13)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
”由此可知,该朝臣()A.反对中央集权B.主张建立内阁C.主张加强相权D.反对三省六部制4.(2012·山东文综·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
其目的是()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5.(2010·海南单科·4)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A.提高行政效率B.强化君主集权C.分割宰相权力D.利于集思广益6.(2013·江苏单科·3)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
”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7.(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
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8.(2011·广东文综·13)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
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的终结B.察举制的完善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科举制的推行9.(2011·山东文综·9)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这一制度是()A.郡县制B.察举制C.科举制D.行省制10.(2011·江苏单科·2)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11.(2010·江苏单科·2)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A.征辟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12.(2010·浙江文综·16)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为了加深对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理解,某同学尝试列出了下面的公式:决策的出台=三省会商+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批+尚书省执行+皇帝批示这个公式表明三省六部制下的决策是由多个部门和皇帝共同参与的。
运用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决策的出台与公式中一个或者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福州屏东中学高考一轮通史复习校本导学案(教师用)中国古代史◇隋唐◇(公元581年——公元907年)(一)政治方面班级:______姓名:______教师评价:______【核心突破】三省六部制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汉代到唐代,中枢机构有何变化?答:汉代“中朝”是决策机构,“外朝”是执行机构。
到唐代发生重大变化:①“中外朝”合二为一;②国家政治中心转移到政府,但进行程序性分权;③最高统治者(皇帝)的决策被纳入政府运行机制,即最高决策程序化;④皇帝的诏敕必须经过宰相集体决议,即“政事堂集体决议”制度化。
材料一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
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
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
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⑵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朝前期三省六部制运作的主要特点。
答:注重程序;三省职权明确,相互牵制和监督;以皇权为中心。
材料二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
——《新唐书》⑶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答:三省长官皆为宰相,共议国事,实为分散相权;唐朝假借其他官名行宰相职责,分散宰相的权力。
材料三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需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决议,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
——钱穆《国史新论》⑷根据材料三,分析唐代三省六部制的作用。
答:唐代三省六部制下,三省拥有一定决策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
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答:因为“敕”未经中书省、门下省的批准。
这就意味着,即使是唐代的最高统治者,其权力也要受到三省的制约。
这与教材“三省制加强了皇权”结论正好相反。
材料四三省的职权是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施行。
中书省有中书舍人掌起草命令,中书省在得到君主同意或命令后,就让舍人起草,舍人在接到词头(命令大意)以后,认为不合法的便可以缴还词头,不给起草。
……门下省有给事中专掌封驳,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
凡制敕宣行,大事覆奏而请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其有不便者,涂篡而奏还,谓之涂归。
——吴晗《历史上的君权的限制》,《吴晗史学论著选集》(第2卷)⑸材料四说明了什么?唐初,中书省所具有的起草权,尤其是门下省所具有的复审权力,表明治国之策并非完全取决于皇帝一人。
三省制不仅使三省之间互相制约,也使三省和皇权之间形成制约。
“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双重决策机制”使“原来集中在皇帝一人之手的决策权分散了”(吴宗国《隋唐五代简史》)。
材料五故事: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
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
上(太宗)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
——《资治通鉴》卷一九三材料六唐代政府和汉代之不同,若以现在话来说,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