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周教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观察物体 北京版 (3)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观察物体北京版 (3)教学目标1.能够根据图形进行模型搭建,并计算模型的面积。
2.能够利用计算器测量角度。
3.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计算和推理问题。
教学重点1.能够熟练地搭建简单的几何模型。
2.能够清晰地解释和描述所搭建模型的各个部分。
3.能利用计算器输入数据进行角度的测量。
教学难点1.灵活运用所学的教材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2.准确地使用计算器进行角度的测量。
教学过程一、引入1.教师通过介绍或引导问题,调查学生对模型和角度这两个概念的了解。
2.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模型和角度的例子,并进行简单的解释和描述。
3.教师向学生介绍相关的工具和物品,如三角板、直尺、量角器等。
二、讲解1.教师通过教材的课件和实物示范,讲解如何在平面上绘制正方形和矩形,并介绍模型的搭建方法。
2.教师通过实际举例,讲解如何用计算器进行角度测量,以及如何读取角度值。
3.教师通过提问和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掌握如何运用角度和模型等概念进行问题解决的方法。
三、练习1.教师布置相关试题,让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完成模型的搭建和角度的测量,以及实际问题的解决。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答案的讨论和解析,并重点纠正和指导学生在处理过程中常见错误的方法。
3.教师鼓励学生通过模拟练习和做题,提高他们在数学学科中素质的综合运用。
四、总结1.教师通过总结和问答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并查漏补缺。
2.教师通过讲解和讨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数学学科的认知和理解,并激发他们兴趣。
作业布置根据所学内容,布置相应的练习题,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内容。
注意点1.教师要注意在讲解和解析过程中,讲清楚每一个步骤的意义和作用,让学生更加明白数学知识的内涵和外延。
2.教师要注重在练习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勇于尝试、积极思考。
3.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反馈和反思,以及悉心的指导和帮助。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周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周教案第一课时四则混合运算练习课教学内容:四则混合运算练习教学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完整地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进行正确熟练的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运算教学过程:一、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16-50÷25+8×2 116-(50÷25+8)×2[116-950÷25+80]×2 (116-50)÷[(25+8)×2]要求:1、让学生划出运算顺序,同桌批改。
2、选择其中的两题进行计算。
3、反馈讲评小结:运算顺序不同,计算的结果就完全不同,因此在进行计算时一定要注意运算顺序。
二、根据要求添括号改变式题的运算顺序。
30+120÷15-5×2说出题目的运算顺序。
要求改变运算顺序:1、-——÷——×——+2、-——×——÷——+3、÷——+——×——-4、-——÷——+——×5、+——÷——-——× \在反馈讲评时,着让学生说说添括号时的思考过程。
三、应用题1、文具三生产一种彩笔,60盒可以装720支,照这样计算,500盒可以装多少支?60盒——720支你能用两种方法计算?500盒——?支讲评时着重让学生理解每一步计算结果所表示的意义。
改问题:3000支彩笔要装多少盒?四、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內容?你有什么收获?第二课时租船问题教学内容:教材第10页租船问题教学目标:1、情境创设,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发展应用意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学会倾听,并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小朋友们,大家好!听着动听的歌曲.伴着柔和的春风!今天老师想带着同学们一起去公园划船,你们说好吗?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1、出示例5:(1)师:我们来到了租船处,在这个图中你都发现了什么信息呢?(2)现在有了这几个数学信息,老师有个问题要让大家帮着老师解决。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练习三-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练习三-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巩固和掌握本单元所学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练习三的题目。
2. 相关的数学知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练习三的题目。
2. 教学难点:理解题目中的数学关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导入,回顾本单元所学的数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讲解(1)讲解题目要求,分析题目中的数学关系。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3)总结解题方法,归纳解题规律。
3. 练习与讨论(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的题目。
(2)学生相互交流解题思路,分享解题经验。
(3)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和答疑。
4. 课堂小结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五、作业布置1. 完成练习三的题目。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应及时反思教学效果,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学生应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3. 家长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积极配合教师,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巩固和掌握了本单元所学的数学知识,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在本教案中,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课讲解、练习与讨论、课堂小结四个环节。
下面将对这些环节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
1. 导入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重要环节。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3周备课
第三课时位置与方向(三)课型:新授课教材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如何以某地为观测点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并在学习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的时候,已经初步感受了方位概念的相对性。
教学例3时,可以先出示地图,让学生在小组内,用自己已有的方位知识说一说这些城市的位置关系。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以不同的城市为观测点来描述其他城市的位置。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汇报,再找出一些典型的描述,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在描述两个城市位置关系的时候会有两种方式,如“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的方向上”“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约30°的方向上”,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学情分析:学生以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向的情境。
目的是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学生合作判断对方所在方向的活动情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以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向。
2.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3.“做一做”呈现了两名学生合作判断对方所在方向的活动情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具学具准备:主题图观察,课件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观察书上插图小组讨论(1)用自己已有的方位知识说一说这些城市的位置关系。
(2)讨论后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在班内汇报。
2、汇报讨论结果(1)首先找到北京和上海在地图上的位置。
(2)确定以谁为观测点。
(3)用语言描述北京和上海的具体位置。
(以北京为观测点,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度的方向上。
以上海为观测点,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度的方向上。
)3答疑解难(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解答,能在组内解决的在小组内解决,组内解决不了的老师解答。
)二复习巩固1、完成做一做(1)组织学生做游戏(可两人一组也可四人一组)(2)让每个学生充分参与到活动中来,人人开口说一说。
人教版数学四下第三周教案
(2)举例验证:
让学生自己再举几个例子填到课本26页,汇报板书学生举的例子。教师出示: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关系?
(15×4)×10○15×(4×10) (125×8)×5○125×(8×5)
6、那“145-34-86”这道算式可以简便计算吗?看来,在今后计算时,我们要观察算式数据有什么特点,然后运用合适的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7、巩固练习:P21做一做1、2
小结:今天利用我们善于观察的眼睛发现了什么数学规律?这些规律可以使计算怎样?但在计算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什么?
示两组题,分组计算,比赛看哪组同学即对又快?
课后
反思
本节课的情景创设的目的是为了激起全班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差生比优生算得块的意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发现题目特征,理解简便算法的实质是“凑整”。
教研组意见
教导处意见
课题名称
乘法交换律14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比较88+104+96 88+104+96
=192+96=88+200
=288=288
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课题名称
加法结合律11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结合律的含义。
2、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西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pdf
西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分数与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分数和小数的概念,掌握分数和小数的表示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分数和小数进行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分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2. 小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3. 分数与小数的互换4. 分数和小数的简单计算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数和小数的概念,分数与小数的互换。
2. 教学难点:分数和小数的计算,特别是分数与小数的互换。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数和小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理解分数与小数的互换。
3. 设计多样化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分数和小数的理解和运用。
4. 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实例,引入分数和小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分数和小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分数和小数的表示方法。
3. 实例演示: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理解分数与小数的互换。
4. 练习巩固:设计多样化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对分数和小数的理解和运用。
5.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作业布置1. 请学生完成教材P56页的练习题1-5。
2. 请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确保学生对分数和小数的理解和运用。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分数与小数的互换”。
这个概念是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学生需要理解和掌握如何将分数和小数进行互换。
以下是对这个重点细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分数与小数的概念在讲解分数与小数的互换之前,首先要确保学生理解分数和小数的概念。
分数是指将一个整体分成若干等份,表示其中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它由分子和分母组成。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一些立体图形、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主要是让学生经历具体的图形分类活动,对已学过的一些图形进行归类和梳理,一起看看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欢迎查阅!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1教材分析:学生在四年级之前已经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图形,这些知识在学生头脑里是零散的。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这些学过的图形进行整理归纳,把这些图形练习在一起,建构初步的图形知识体系,培养学生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的能力。
同时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发现三角形的稳定性与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并利用生活实例,让学生认识到三角形稳定性和四边形不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具体的分类活动,整理图形,认识不同类别图形的特征。
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到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三角形稳定性,认识这些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目标:在图形的认识的活动中,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探索的过程,提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技能目标:能根据图形的特征,将图形按一定的标准分类。
教学重点:能够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图形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体会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和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学准备:由硬纸片做成的各种平面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模型。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展示课件,提问:我们以前已经学过哪些图形?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画出或找出相应的图形模型。
想一想:你能不能根据各图形的特征进行分类呢?教师板书课题:图形分类(一)分一分:让学生独立尝试分类,采用标号的方式进行。
(也可以画出图形来分类)。
并与同桌交流分类的方法。
汇报与交流:分小组汇报分几类及分的理由。
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1)立体图形;(2)平面图形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线段围成的)。
师:刚才我们分出的平面图形还能再分类吗?试一试。
四年级下册第3周简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1、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导入
课前复习
1、0.2+5.5= 1.2+9= 5.03+3.24= 4.5+1.05=
.小组评价:你认为第几小组表现最棒,为什么?
2、探索计算方法
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鼓励学生用竖式计算,并讨论“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通过讨论使学生体会到只要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就能对齐,然后就和整数加减法的道理一样了。
3、研究问题2,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独立解决,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法。
三、当堂训练
总结
四、总结全课
4.6-1.75+2.08 7.41-(2.96+3.04) 3.2+1.27-2.491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歌手大奖赛的情境,提出了“谁表现比较好”的问题。教学时首先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的分”“综合素质得分”是什么意思,怎样判断谁的表现好呢?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们一般是将专业分和综合素算方法
1、根据题目列式,估算结果。
学生列出加法算式后,先估算结果。
惠东县稔山范和小学教师教学设计简案
课题名称
歌手大赛
周数
第3周
教师姓名
年级
四年级
课时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2、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估算意识。
程杰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周教学设计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测试考察学生第一单元的掌握程度。
重点
难点
重点: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
难点: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
教学准备
教 师:试卷
学 生:复习旧知
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添加情况
2.过程与方法:结合问题情境,学会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重点
难点
重点: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难点: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准备
教 师:课件
学 生:复习旧知
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添加情况
同学们,你们看过电视上的歌手大奖赛吗?请看大屏幕,这个“专业得分”是什么意思?“综合素质得分”又是什么意思?你们知道吗?
教学
反思
小计:课时
共计:课时
检查人签名:
年 月 日
(盖章)
课 题
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教学内容
歌手大赛练习课
课型
练习课
学情分析
从他们的课堂上看,他们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很容易分心,作业和试卷上的错误比较多,个别同学上课的时候对于老师的问题一问三不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孩子要特别注意。
三维目标
1.知识技能: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能解决简单的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
学
生
独
立
考
试
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测试
教学
反思
小计:课时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周教案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包括由低到高观察同一物体和由远到近观察同一物体,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从三个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和在实际生活中有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经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旨在让学生在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观察物体的具体活动中,判断观察对象画面所发生的相应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比较,体验到从不同位置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2、能力目标: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养成数学思考的习惯,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养成良好的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学重点: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视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题:观察物体(二)教学内容:教科书13页例1,练习四第1-3题。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立体图形,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位观察到的三个小立方体拼成的几何形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用正方体搭立体图形的活动,经历观察、想象及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模型的形状。
教学难点:根据从不同位置观察一个立体图形得到的三视图,能用正方体进行拼搭。
教学准备:课件、立方体模型、摄像头、方格纸。
教学设计(一)情境引入1.师:当下我们的中国正在飞速发展,自主品牌越来越有竞争力,刚刚在广州汽车博览会上就新发布了一款中国自主品牌的汽车,无论是外形、动力还是空间都获得好评一片,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让我们一起看一看。
(出示图片)2.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款车怎么样?为什么摄像师对相同的一款车要拍这么多张照片呢?生:方便全面观察3.师:看来我们要从多角度观察物体,通常我们从几个方向观察物体?生:从正面看、从上面看和从左面看(教师板书:从正面看、从上面看和从左面看)4.师:如果给你一个组合的立体图形,你会观察吗?我们就从这三个方向进一步全面的观察物体,看看大家能够有什么收获?(板书题目:观察物体)(二)探索新知1.观察同一立体图形(1)师:请看屏幕这是由四个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有三位同学进行了观察:你能想象一下这三位同学分别是从哪几个方向进行观察的吗?生:小刚从上面看的,小丽从正面看的,小明从左面看的。
【全册精品】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doc
三小数乘法小数乘法内容:P40~41课时:1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1、同学们都有过购物的经历吗?今天,我们来个网上模拟购物。
学生看图进行购物。
要求说出买什么,买多少,付多少钱?2、对于学生提出的乘法问题,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列式的,怎样算的。
二、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建立数学模型。
1、刚才同学们都购过物了,老师想买3根棒棒糖,请你们帮老师算算。
我该付多少钱?2、学生列式,尝试计算。
3、汇报交流自己是怎样算0.2×3的。
4、引导学生讨论各种计算方法:可能用连加的方法做;可能直接用乘法算,最后看是几位小数;也有可能利用单位换算成整数计算;也有可能直观地用几何模型涂一涂的方法。
5、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解决“1.5千克苹果需要多少元?”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1、完成P41的涂一涂。
做完后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涂,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独立完成练一练的第1和第3题。
3、谈谈你还有哪些问题要和大家交流。
教学反思:在学生一定的认知起点上如何切入教学起点?这节课的一项教学目标是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大部分学生都知道。
那么重点是控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我在两个班做了不同的教学过程:先是一个班,按照教案的顺序进行。
模拟购物,列算式付账。
重点讨论5包方便面的钱数。
如何计算0.8×5?学生主要有下列的想法:1、从进位的思想来计算;2、从元、角、分的单位换算转化整数乘法;3、猜测:先看作整数乘法计算,然后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很少有学生利用乘法的意义来算。
觉得那样太笨了。
由于想法各种各样,没有最后优化,学生的思维水平最后能不能得到提高,无法确定。
另一个班调整教学程序:直接切入主题:小数乘法你都知道了多少?让学生举例列算式汇报自己对小数乘法都知道了哪些?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举手汇报。
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周教案
实验小学活页教案情景创设与程序安排(1).把小数进位加法转化成为整数进位加法。
2.4就是24个0.1,1.7就是17个0.1,所以24+17=4141个0.1就是4.1.(2).借助小数面积模型计算(3).用竖式计算提醒:小数点对齐,注意进位。
答:鹿妈妈高4.1米。
3、模仿上面的解题思路独立解决第2个问题:小黑高多少米?全班交流。
4.解决鹿爸爸比小花高多少米?6 – 2.4 =先自己独立解决思考:提示:“6是一个整数,如果想把它改写成一位小数,就要给它补上“小数点”和“十分位”,那么在十分位上写0,所以6就等于6.0”竖式计算:三、课堂巩固练习并小结实践与创新作业教后记项目内容备注教学内容比身高(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小数进位加法、退位减法的算法,能正确计算小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逐步养成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
2、情感目标:亲身经历数学活动的生动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
3、发展性目标: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小数加减法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
重难点小数的竖式计算辅助材料与场地课件情景创设与程序安排一、情境导入新课:自己读一读淘气、笑笑和机灵狗说的话。
淘气:哇!38千克,比上次重了2.65千克。
笑笑:我上次称体重只有29.5千克,这次增加了3.62千克。
机灵狗:我上次称体重是8.79千克,这次是10.5千克。
估一估:谁最重?二、探究学习:1、完成情境图下面的问题:分组探究完成并汇报:(1)29.5+3.62=33.12 千克(2)38-2.65=35.35 千克(3)10.5-8.79=1.71 千克情景创设与程序安排2、想一想,下面的计算错在哪里?小数点没对齐。
数位没对齐。
没有退位。
自己订正,同桌互批。
三、巩固练习及课堂小结:课本第15页的3、4、题。
课本第15页的6、7题。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四、作业布置:完成课堂作业本和同步练习。
实践与创新作业教后记项目内容备注教学内容歌手大赛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加减法的混合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完整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一、教课内容运算定律二、教材剖析1、相关运算定律的知知趣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好的认知构造。
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归纳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3、重视简易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巧应用,有利于提升学生解决实质问题的能力。
三、教课目的指引学生研究和理解加法互换律、联合律,乘法互换律、联合律和分派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易运算。
2、培育学生依据详细状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想的灵巧性。
3、感觉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质问题。
四、教课重、难点要点:研究和理解加法互换律、联合律,乘法互换律、联合律和分派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易运算。
难点:研究和理解加法的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易运算。
五、教课策略1、充足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使学习的迁徙。
2、增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促使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3、注意表现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学课程改革精神,培育学生灵巧、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
1加法运算定律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联合详细的情境,指引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互换律和联合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互换律和联合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互换律和联合律进行一些简易运算。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自主研究、合作沟通,感觉成功的欢乐,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踊跃感情。
(2)培育学生察看,比较,抽象,归纳的初步思想能力。
教课要点与难点1、要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互换律和联合律的含义。
2、难点:指引学生抽象归纳加法互换律和加法联合律。
课型新讲课教课时间: 4 课时第一课时加法互换律一、创建情境导入教师解说“反复无常”的故事师:你们为何发笑?生:猴子太愚笨,其实每日吃到的桃子是相同多的。
师:你如何证明是相同多的?生: 3+4=7 4+3=7 3+4=4+3师:吃法不一样,但每日吃到的桃子的总数目是相同多的。
这就是我们今日要研究的内容:加法互换律。
四年级下学期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交流这条高对应的底边
“想想做做”第2题
提示学生剪成整厘米数
指名说制作方法
能随便剪的吗?要注意什么?为什么?
独立阅读弄清题意
模仿操作创造设计
交流制作方法
(两条边的长度大于第三条边)
“想想做做”第3题指名读题
你打算把高与哪根小棒的长度比较?
为什么这个三角形的高比这根小棒短?
提示: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所有线段中,哪条线段最短?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测量“人字梁”中哪条线段的长;测量方法的掌握
教学准备:挂图、直尺、三角板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三角形有哪些了解?
揭示并板书课题:三角形的高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等)
3、使学生体会三角形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并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产生学习图形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三角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难点:探究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
教学准备:
1、每组一套小棒、方格纸、三角板、钉子板
2、每组四根小棒,长度分别为10厘米、6厘米、5厘米、4厘米。
现在谁能解释这个原因?
看图分析
交流明确(与两边的小棒比较)
讨论可能存在困难
(部分学生会露出明了的神情)
垂直线段最短
交流(指导学困生理解)
判断:①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②一个三角形只有一条高。
③在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和一定大于第三条边的长度。
独立判断
交流判断结果以及判断理由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下册数学学案-第三周《立体图形》辅导总结含答案
4援 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看到的图形可能一样。
() ()
。那么,这个立体图形一定是由三 () ()
5.
和
从上面看形状相同。
三、选择
1. 从上面观察
,所看到的图形是( )。
()
A
B
C
2. 在下面的物体中,从左面看到的图形是 的物体是( )。
小小知识袋
1 观察单个立体图形 从不同方向观察并辨认拼摆的一个立体图形的形状,所看到的图形有可能一样,也有可能不一 样。 2 观察多个立体图形 从不同方向观察并辨认拼摆的不同立体图形的形状,一定要从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确定这 个立体图形的形状。
例题精讲 例1 摆一摆,看一看,连一连。
从前面看 从左面看 从上面看
,则这个立体图形一定是由4个小正方 (姨)
病因:一个立体图形从每个方向看到的都是 ,则这个立体图形至少是由7个小正方体摆成的。
如图: 药方:(伊)
同步训练
一、仔细想,认真填
1. 一次最多能看见长方体的( )个面。 2. 一个正方体,无论从哪个位置看都是( )形。
3. 从( )面看到的形状是 。
4. 面看到的形状是
五、涂色
1. 观察
,给从前面看到的图形涂上颜色。
2. 观察
,给从左面看到的图形涂上颜色。
六、数一数
下面的物体各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摆成的?
( )个 ( )个 ( )个
七、思考填空
小芳、小强和小林分别用小正方体拼搭立体图形,下面是他们从立体图形的前面、上面和左面观 察到的图形:
小芳:前面 ,左面 ,上面 ;
例3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实用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实用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能够识别这些图形。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内容1.三角形的认识2.三角形的分类3.三角形的内角和4.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三角形内角和的计算。
2.教学难点:三角形分类的方法,三角形内角和的计算。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三角形的认识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三角形物品,如三角板、红绿灯等,引导学生关注三角形的特点。
2.探究新知让学生观察三角形的形状,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特征:三条边、三个角。
让学生动手画三角形,加深对三角形特征的理解。
3.巩固练习让学生举例说出生活中的三角形物品,巩固三角形的特征。
4.课堂小结第二课时:三角形的分类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引导学生关注三角形的分类。
2.探究新知让学生观察三角形的边和角,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分类方法: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
让学生动手操作,尝试将三角形分类。
3.巩固练习让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分类方法。
4.课堂小结第三课时:三角形的内角和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三角形内角和的动画,引导学生关注三角形的内角和。
2.探究新知让学生观察三角形的内角,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
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让学生推导出三角形内角和的计算方法。
3.巩固练习让学生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三角形内角和。
4.课堂小结第四课时: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引导学生关注这两种图形的特点。
2.探究新知让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形状,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特征: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梯形有一对底边平行。
让学生动手操作,尝试画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3.巩固练习让学生举例说出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物品,巩固图形的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包括由低到高观察同一物体和由远到近观察同一物体,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从三个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和在实际生活中有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经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旨在让学生在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观察物体的具体活动中,判断观察对象画面所发生的相应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比较,体验到从不同位置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2、能力目标: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养成数学思考的习惯,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养成良好的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学重点: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视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题:观察物体(二)教学内容:教科书13页例1,练习四第1-3题。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立体图形,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位观察到的三个小立方体拼成的几何形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用正方体搭立体图形的活动,经历观察、想象及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模型的形状。
教学难点:根据从不同位置观察一个立体图形得到的三视图,能用正方体进行拼搭。
教学准备:课件、立方体模型、摄像头、方格纸。
教学设计(一)情境引入1.师:当下我们的中国正在飞速发展,自主品牌越来越有竞争力,刚刚在广州汽车博览会上就新发布了一款中国自主品牌的汽车,无论是外形、动力还是空间都获得好评一片,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让我们一起看一看。
(出示图片)2.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款车怎么样?为什么摄像师对相同的一款车要拍这么多张照片呢?生:方便全面观察3.师:看来我们要从多角度观察物体,通常我们从几个方向观察物体?生:从正面看、从上面看和从左面看(教师板书:从正面看、从上面看和从左面看)4.师:如果给你一个组合的立体图形,你会观察吗?我们就从这三个方向进一步全面的观察物体,看看大家能够有什么收获?(板书题目:观察物体)(二)探索新知1.观察同一立体图形(1)师:请看屏幕这是由四个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有三位同学进行了观察:你能想象一下这三位同学分别是从哪几个方向进行观察的吗?生:小刚从上面看的,小丽从正面看的,小明从左面看的。
(2)师:到底对不对呢?你们的桌子上也有四个小正方体,请你们轻轻搭出这个立体图形,实际观察一下。
(3)出示活动建议:①分别从正面、上面、左面观察立体图形。
②在方格纸上拼摆出你看到的图形。
③验证拼摆的图形与观察到的是否一样。
(4)学生活动,师巡视。
(5)汇报信息:(将学生作品贴黑板上)(6)集体反馈:问:谁的观察结果和他的一样?看看,我们刚才的判断对吗?(7)小结:我们分别从正面、上面、左面,观察了这个立体图形,通过从不同方向进行的观察,对于这个观察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吗?生:通过观察这个立体图形,我们发现:从不同方向观察一个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观察不同立体图形(1)师:刚才我们一起观察了这个由老师搭成的立体图形,搭建的方法有很多,你们想不想自己也来试试?(2)一生任意将四个小正方体拼摆成几何体(教师黑板上贴出学生对应作品)(3)师:请你先想象一下,然后在方格纸上画出这个几何体从正面、上面和左面看到的形状。
(4)学生动手操作(5)反馈交流,展示作品3.确定方法。
(1)师:我们已经观察了两个不同的几何体,结果和大家想象的相同吗?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应该如何想象呢?有什么方法吗?同桌讨论一下。
(2)集体交流(3)方法提炼:先确定集合体的长、宽、高,从正面看到的是几何体的长和高这两个要素;从上面看到的是几何体的长和宽这两个要素;从左面看到的是几何体的宽和高这两个要素。
(三)巩固提高1.基础练习:下面的图形分别是小强从什么位置看到的?连一连(1)学生试连线(2)动手拼摆,验证想象2.提高练习:练一练(四)提炼升华1.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研究你有什么收获吗?2.师:宋代大诗人苏轼有一首《题西林壁》你会背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五)布置作业 14页做一做课后反思:学生在语言描述上有所欠缺,主动探索欲望不强,生生互动少,以及我在教学时语言组织得不够简洁、严密。
以后要在小组活动上再下点功夫,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题:观察物体(二)教学内容:教科书14页例2,练习四第4-7题。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多组由小立方体拼成的几何形体,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位观察到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并发现不同几何体从同一方向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想象、拼摆、验证的过程,体验从同一角度观察不同物体的结果,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数学情况的变化性和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发现不同几何体从同一方向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准备:课件、立方体模型、方格纸。
教学设计(一)复习引入1.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手影游戏吗?人们用灵巧的双手能够变换出很多活灵活现的影像。
让我们欣赏一下。
2.师:在刚才的视频里,你们观察到什么变了,什么不变?预设:生:人的手没变,影子的形状变了。
3.师:你知道吗?在对图形观察的过程中,也会存在类似这种的变与不变的现象。
今天我们就从这个角度来研究对物体的观察。
(板书:观察物体)(二)探索新知1.师:上节课我们一起观察了这个由四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其实搭建的方法还有很多,你们想不想自己也来试试?出示图形:2.活动建议:(1)用4个小正方体搭出一个立体图形,(2)想象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并在纸上摆出来。
(3)观察立体图形,验证想象的结果。
(强调:只摆一个立体图形观察)3.学生活动,师巡视调样。
4.师:哪组愿意把你们的作品到前面来展示?第一组展示:(1)师:他们组摆了一个这样的立体图形(黑板贴图),他们摆的和观察到的形状一样吗?(2)师:请大家观察一下,这些从不同方向看得到的形状有什么特点吗?预设:生:从正面看和从左面看相同。
(3)师:前面我们发现“从不同的方向观察一个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4)通过观察这个立体图形,你又有什么新想法呀?预设:生:从不同的方向观察一个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也可能是相同的。
第二组展示:(1)师:还有哪组愿意展示一下你们的作品?(2)问:这个立体图形,检验一下,他们摆的和观察到的形状一样吗?(3)师:比较一下这两组的观察结果,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预设: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从同一方向进行观察,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
5.同时出示三组图形(1)师:为什么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从同一方向进行观察,所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呢?(2)师:这3个物体,从哪面看到的形状相同?从哪面看到的形状不同?怎样可以快速判断?6.学生分组讨论7.交流信息预设:生:看三个物体的长、宽、高,对应两个数据相等时,从对应角度观察才有可能相等。
8.师:我们还有很多种拼摆的方式,是不是也会有这种现象呢?我们来看一看。
(展示其他方案,应用观察方法对比)(三)巩固练习P14做一做这3个物体,从哪面看到的形状相同?从哪面看到的形状不同?(1)学生独立解决问题(2)集体交流结果:预设:生:这3个物体从左面和上面看到的形状是相同的,从正面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3)实物验证并说明方法的正确性(四)提炼升华1.同学们,通过今天的研究你有什么收获吗?生:要全面观察2.师:是呀,观察要全面!请看屏幕,看到这张图片你有什么感受?3.师: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再来看看,你又有什么发现?(五)总结。
人生的起起落落、浮浮沉沉是难免的。
对不同的生活际遇,我们应以乐观、豁达的态度来看待。
时候换个角度看,你会发现,人生原有另一番滋味,另一道风景。
正如清·钱泳《履园丛话·水学·三江》:“大凡治事必需通观全局,不可执一面论。
”课后反思:学生在语言描述上有所欠缺,主动探索欲望不强,生生互动少,以及我在教学时语言组织得不够简洁、严密。
以后要在小组活动上再下点功夫,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教材分析:1、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3、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教学难点:探索和理解加法的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课题: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内容:教科书17、18页例1,2.练习五第1-5题。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②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引入谈话。
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2.获得信息。
问: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学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问题是什么?3.解决问题。
问: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自己列式并口答。
)二、探索规律1.加法交换律。
(1)解决例1的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问: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里填什么符号? 40+56○56+40,(2)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3)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4)反馈交流。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5)揭示定律。
问:①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②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③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好吗?(同桌轻声交流)④交流反馈,然后看书:看看课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