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21古诗三首教案2套(新教材)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含2课时)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含2课时)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的第21课,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三首古诗《绝句》、《望洞庭》和《日月明》。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的古诗作品,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和作者的情感。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可以让学生领略到古诗的魅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对古诗的基本格式和韵律有一定的了解。
但四年级学生的思维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古诗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还需加强。
此外,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也需进一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朗读、背诵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2.难点: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古诗的美。
2.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古诗的文本、图片、音乐等。
2.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3.教学用具:准备 copies of the text for students。
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讨论。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三首古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21古诗三首
21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正确认读本课“洛、单”等生字,规范书写“芙、蓉”等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
3.情感与价值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精美和意境的优美深远,感受诗人表达的情感,体会诗人托物言志表达的志向。
【教学重点】诵读古诗,体会情感,感受美感,领悟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词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学生:完成预习;搜集三位诗人的资料,课上与同学交流。
教师:1.查看学生预习情况,了解学情。
2.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芙蓉楼送辛渐》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瑰丽的文化遗产,它就像一颗闪亮的明珠,散发出熠熠光辉。
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步入古诗的殿堂,跟随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一起欣赏他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1.初读正音。
指导书写,指名读词语。
芙蓉(fúróng)、洛(luò)阳、冰(bīng)心、玉壶(hú)2.这首诗的作者是王昌龄,谁来介绍一下王昌龄?课件出示王昌龄的相关资料。
3.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
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生自由汇报。
)生:“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北,下临长江。
“送”是送别的意思。
生:“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
师: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生:“我”在芙蓉楼上送别好友辛渐。
与朋友分别时,诗人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让我们带着情感来读课题。
三、整体诵读,整体感悟1.初读古诗。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古诗,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1)指导读准确。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他有没有把每个字的读音都读准了。
(2)指导读出节奏美。
师:我们知道古诗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大家试着读读看能不能读出节奏来。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 21 古诗三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 21 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 21 古诗三首》的诗歌内容和作者背景2.掌握古诗的基本韵律和诗意表达3.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兴趣和能力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21 古诗三首》的诗歌内容理解和鉴赏•掌握古诗的朗诵技巧和表达方法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抽象意义•引导学生从古诗中感悟其中蕴含的情感和生活哲理三、教学准备•课件:包含《 21 古诗三首》的文字和注释•诗歌朗诵录音•与古诗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源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利用音频播放《 21 古诗三首》中的一首古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意境2. 学习•逐句解读第一首古诗,讲解其中的诗意和修辞手法•向学生介绍古诗的背景和作者信息3. 练习•要求学生模仿古诗的韵律和朗诵方式,进行诗歌朗诵训练第二课时1. 复习•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能够快速回忆相关知识点2. 学习•解读《 21 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古诗,分析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探讨古诗中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传达3. 练习•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古诗朗诵比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朗诵技巧第三课时1. 复习•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2. 学习•解读《 21 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古诗,分析其中的意境和象征意义•激发学生对古诗的思考和情感表达3. 探究•让学生围绕古诗中的某个细节展开讨论,引导他们深入体会诗歌中的情感和哲理五、课堂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其中一首《 21 古诗三首》中的古诗,并准备下节课的朗诵表演六、教学反思•教师应该及时对学生的朗诵表现和理解能力进行评价,及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和提升水平。
以上为《 21 古诗三首》教案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进行教学准备和指导学生学习。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21《古诗三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21《古诗三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包含了《宿新市徐公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雷雨》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能力,对一些常见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一些生僻词语和古文中的特殊表达方式,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2.理解古诗的大意和主题,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并掌握一些古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4.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僻词语的理解和翻译。
2.古诗中特殊句式的理解。
3.对古诗主题和大意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解法:对于生僻词语和特殊句式,教师进行详细的讲解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2.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PPT课件,展示古诗的图片和重点词语。
2.准备古诗的朗读和背诵音频,帮助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
3.准备相关的练习题和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一向学生介绍三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然后展示古诗的内容,让学生初步感知古诗的意境。
3.操练(10分钟)教师针对古诗中的生僻词语和特殊句式进行讲解和解释,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完成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含2课时)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含2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古诗的特点和韵律。
2.学习理解《古诗三首》的意境。
3.掌握《古诗三首》的背诵。
能力目标1.提升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共同探讨和分享对古诗的理解。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和喜爱。
2.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升对优美诗歌的感悟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古诗三首》的品读和背诵。
2. 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难点1.揭示《古诗三首》深层内涵,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帮助学生掌握古诗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让学生回顾上一课时学习内容,唤起对古诗的兴趣。
二、呈现1.介绍《古诗三首》的背景和作者。
2.向学生发放《古诗三首》的文本材料。
三、品读1.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逐句进行朗读。
2.解释生僻词汇,帮助学生理解古文意境。
四、讨论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探讨古诗背后的情感和意义。
2.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感悟。
五、作业布置1.布置《古诗三首》的背诵任务。
第二课时一、复习1.让学生互相朗读《古诗三首》,巩固前一课时学习内容。
二、导入1.引导学生思考:古诗是怎样一种文学形式?为什么古诗在中国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三、分析1.分析《古诗三首》的韵律、意象和表达技巧。
2.比较多首古诗之间的异同点,引导学生思考。
四、练习1.安排学生进行《古诗三首》的朗诵练习,注重语音语调的准确。
五、总结1.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的重要性。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对《古诗三首》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得到提升。
但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古诗鉴赏方面仍存在困惑,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训练。
下一步将强化学生对古诗内涵的挖掘,并组织更多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包括《春晓》、《静夜思》和《登鹳雀楼》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具有深刻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但对于古诗的理解可能会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和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同时,学生对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可能不太了解,需要通过教材中的注释和相关资料进行补充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4.培养学生的朗读和感悟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词语的解析和理解。
2.古诗意境和情感的把握。
3.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了解。
五. 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培养语感。
2.感悟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3.讲解法:对重难点词语进行解释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
4.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的意境。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音乐资料,用于创设情境。
2.准备古诗的注释和译文,方便学生理解和查阅。
3.准备朗读和讨论的时间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三首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3.操练(10分钟)学生朗读古诗,注意指导朗读的节奏和韵律。
4.巩固(10分钟)学生背诵古诗,并对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进行讨论。
5.拓展(10分钟)讲解古诗中的重难点词语,解释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21.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优质课教案21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 会认“芙、蓉、洛”等6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单”,会写“芙、蓉、洛”等8个生字。
2.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理解体会诗意,感悟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3. 感悟作者内心,理解人物品质。
【教学重难点】1.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理解体会诗意,感悟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2. 感悟作者内心,理解人物品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活动一:导入1. 谈话: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最永恒、最凄美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唐代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大文豪王昌龄也不例外。
2. 我们学过他的什么诗?(《出塞》《从军行》)活动二:初读古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请同学们自读诗题,并说说通过诗题你知道了什么?1. 学生谈感受。
资料补充:辛渐是王昌龄的同乡,这次是要送好友辛渐回他们的故乡去,这一送就是一百多里啊!(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及那种难舍难分。
)2. 请同学们自由读诗。
(点拨:注意读诗要强调字与字之间的停顿,读出它的节奏来。
)3. 指名朗读,教师点评,并进行范读。
指导读法:我们读古诗文,光有节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能读出自己的体会与感受来。
4. 借助注释,谈谈自己的感受。
活动三:品读诗文,赏析感悟1. 品读前两句诗。
(1)请大家默读前两行,看看都写到了哪几种景物?(雨:什么时候下起了什么样的雨?江:江面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山:在作者眼里楚山是什么样的?诗中还暗含着两个人物。
)(2)“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表现一种怎样的气氛?(“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的绵绵不断和无声无息,渲染出离别时的暗淡气氛。
)“楚山孤”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表达诗人离开朋友时强烈的凄冷孤寂感。
)(3)前两行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平明”。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1《古诗三首》(第二课时)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本课文,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并阐述古诗中所包含的哲理。
2.能够朗读古诗,掌握古诗的朗读技巧。
3.能够通过诗歌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过程与方法1.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古诗的内涵。
2.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3.结合诗歌赏析,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寄扬州韩绰判官》、《过华清宫绝句》的基本意思,能够正确朗读。
2.能够通过导师引导,领悟古诗中蕴含的哲理。
难点1.細致研读古詩內容,理解其中的隐喻和抒情意境。
2.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审美情感,引导学生深刻领悟古诗中的哲理。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板书、黑板、笔2.学生准备:课本、笔、作业本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以“诗歌的美”为话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二步:新课呈现(15分钟)1.讲解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背景和意义。
2.学生跟读古诗,纠正发音和语调错误。
第三步:诗歌赏析(20分钟)1.学生分组讨论古诗《寄扬州韩绰判官》的含义,并展示讨论成果。
2.教师指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意境和抒情。
第四步:诗意仿写(20分钟)1.要求学生模仿古诗的格式,创作一首属于自己的“古诗”。
2.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题材展开创作。
第五步:课堂总结(10分钟)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需要在课后进行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堂延伸1.鼓励学生在家中寻找更多古诗进行阅读,并进行朗读练习。
2.带领学生探讨古诗中的哲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重点:理解古诗意境,朗读技巧难点:领悟古诗中的哲理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着重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审美情感与理解能力,通过课堂互动讨论和诗歌赏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含课后作业设计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含课后作业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春晓》、《题临安邸》和《游园不值》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内容丰富,意境优美,既能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又能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能力,他们对古诗的韵律和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古诗的魅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认读“晓、闻、鸟、夜、游、值”等9个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能结合语境理解词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认读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
2.难点:理解诗句的深层含义,感受诗人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歌的美。
2.朗读教学法: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生字词、图片等。
2.生字词卡片:准备生字词卡片,方便学生认读和复习。
3.课文音频:准备课文朗读音频,方便学生跟读和模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春天的美景,引导学生欣赏春天的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同时,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呈现课文《春晓》,让学生自由朗读,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然后,教师讲解生字词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模仿音频中的语气和节奏。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和王翰的《凉州词》。
这些古诗都是唐代诗人创作的,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了解唐代的历史背景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于古诗的韵律和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这三首古诗的背景和深层含义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唐代的历史背景,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并帮助他们解读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三首古诗;了解唐代的历史背景和诗人的思想感情;能够解读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和欣赏能力,使他们能够从中感受到美的力量和人生的哲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三首古诗;了解唐代的历史背景和诗人的思想感情;能够解读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难点:对于古诗中的深层含义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唐代的历史背景和诗人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2.互动式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引导,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参考资料:准备相关的古诗解读和分析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参考和引导。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唐代的历史背景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内容和背景。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21《古诗三首》创新教案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21《古诗三首》创新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春晓》、《绝句》和《寻隐者不遇》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内容丰富,文字简洁,意境深远,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的好材料。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古诗的韵律和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和欣赏古诗的美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含义和意境,了解诗人的生平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创作,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古诗的美感,培养对古代文化和历史的兴趣,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含义和意境。
2.难点:学生能够欣赏古诗的美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营造学习古诗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展示三首古诗的文本和图片。
2.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如诗人的生平介绍和古诗的注释等。
3.准备一些与古诗相关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三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图片中的景象。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句朗读三首古诗,让学生跟读和模仿。
新部编人教四年级下语文21《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
新部编人教四年级下语文21《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包含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甫的《绝句》,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本节课将围绕这三首古诗展开教学,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古诗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理解诗人的情感、描绘画面等方面仍有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诗文,感受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展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
2.突破策略: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文内容;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营造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文。
3.小组合作: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文内容、作者简介、图片、音频、视频等。
2.教学素材:准备相关古诗的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源。
3.作业布置:提前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熟悉诗文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题目,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诗文。
2.呈现(10分钟)分别呈现三首古诗的全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同时,展示诗人的生平简介,帮助学生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
3.操练(10分钟)针对每首古诗,提出几个问题,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例如: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巩固(10分钟)邀请几名学生上台,分享他们对诗文的阅读感悟。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三首》的内容和背景,了解古代的文学风貌。
2.培养学生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3.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古诗三首》的背景和内容。
2.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3.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表达。
2.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古诗背后的文化内涵。
3.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静夜思》1.介绍《静夜思》的背景和作者李白,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在夜晚时的感受。
2.跟读《静夜思》,注重把握句子的意境和韵律。
3.分组讨论《静夜思》的意境和诗人想表达的情感。
第二课时:《七月》1.介绍《七月》的背景和作者王之涣,引导学生体会夏天的酷热和快乐。
2.分组朗读《七月》,重点把握诗句中的生动形象和情感。
3.分析诗句表达的意境和情感,与学生分享对夏天的感悟。
第三课时:《题李凝簃水西亭》1.介绍《题李凝簃水西亭》的背景和作者王之涣,引导学生了解园林诗的特点。
2.学习《题李凝簃水西亭》的内容和结构,感受其中蕴含的意境。
3.分组讨论古诗中的园林意象和行间的含义,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理解能力。
五、课堂评价1.针对学生的朗读表现和对古诗的理解,进行实时评价和指导。
2.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展示对古诗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3.通过课堂讨论和分享,评价学生对古诗的情感抒发和思考深度。
六、课后作业1.写一篇感想,谈谈自己对《古诗三首》的理解和感悟。
2.选择一首古诗,背诵并录音朗读,体会古诗的韵律和情感。
3.阅读相关课外书籍,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主要围绕《古诗三首》展开,通过了解古代文学的魅力和意境,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诗歌朗读和思考,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
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部编本四年级语文下册21.古诗三首 精品教案设计(含板书和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1.认识“芙、蓉”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单”,会写“芙、蓉”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学过的几首送别诗《赋得古原草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读一读,你们能读出什么?(有不舍、嘱托、思念……)2.今天让我们学习王昌龄的这首《芙蓉楼送辛渐》,去品味诗中的韵味。
板书课题,强调“芙蓉”的写法。
3.齐读课题,从题目来看,在哪里送别?谁送别谁?(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北。
王昌龄送别辛渐。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洛(luò)阳玉壶(hú)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芙、蓉、洛、壶”,并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
(“芙”“蓉”是上下结构,上面是草字头,不要漏写。
“洛”的右边是“各”,第六笔是捺。
“壶”的上面是“士”,第二横短。
)4.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抽生读诗,师生点评。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读一读诗的前两句,结合注释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此时此刻,你觉得哪个词最能表达你的感受?回到诗中,哪个字或词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呢?让我们默读古诗,边读边用记号标注出来。
2.交流反馈。
(1)寒:结合学过的“远上寒山石径斜”,“寒”点明秋冬季节。
“寒雨”,这寒冷的雨,透着萧瑟和悲凉,渲染出离别的伤感。
(2)结合注释理解第一句诗,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夜雨更增添了萧瑟、悲凉之感。
这雨的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浸透在两个离别的友人心上。
(3)孤:孤独,孤寂,孤零零。
楚山孤,还有谁是孤独的?送别友人的作者。
(4)夜、平明:表示时间的词语。
平明,天刚亮。
补充诗句,指名读。
3.再来读这两句诗,作者站在芙蓉楼上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描述“吴江夜雨图”:寒气笼罩的江面上,纷纷扬扬的夜雨连绵……引导:此时,你看到的是什么?感觉到怎样的情绪?(雨滴打落在身上,一股凉意泛起,朋友即将离我而去,孤独之感油然而生。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含课后作业设计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含课后作业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春晓》、《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描绘了作者对大自然、生活和人生的感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本课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理解诗句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并能够朗读、背诵和赏析古诗。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于简单的古诗能够进行自主阅读和理解。
但是,对于一些生僻词语和深层次的意境还需要引导和解释。
学生对于古诗的赏析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示范来培养。
同时,学生对于朗读和背诵的兴趣较高,可以借此机会加强朗读和背诵的训练。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2.能够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3.能够赏析古诗的语言和意境,感受古诗的美。
4.能够运用古诗中的词语和意境进行创作。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2.难点:赏析古诗的语言和意境,感受古诗的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
2.互动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朗读教学法: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4.赏析教学法:通过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素材,制作课件。
2.课文:准备课文文本,标注出生僻词语和重点句子。
3.作业设计:准备课后作业,包括朗读、背诵、赏析等任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感受。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句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墨梅》教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墨梅》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墨梅》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包括王冕的《墨梅》、杜甫的《绝句》和苏轼的《题西林壁》。
这些古诗以梅为主题,展现了梅花的傲骨、清高和坚韧的品质。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人对梅花的赞美之情,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能力,对梅花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方面可能存在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善于引导学生在朗读、感悟中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古诗中的关键词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体会古诗意境,感受诗人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珍惜美好生活,树立高尚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古诗中的关键词语。
2.难点:体会古诗意境,感受诗人情感,运用古诗中的表达方式。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富有诗意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朗读感悟法:引导学生多次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3.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互动中思考、表达,提高理解能力和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作者简介、图片、音乐等。
2.黑板:板书重点词语和诗句。
3.参考资料: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古诗阅读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梅花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梅花的美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同时,播放轻柔的音乐,营造诗意的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followed by a brief explanation of the meaning of the poems and the cultural background.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每首古诗的意境和诗人情感。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21古诗三首教案2套(新审定)
21古诗三首备课素材【教材分析】《芙蓉楼送辛渐》: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是作者被贬为江宁县丞时所写。
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首两句写景,用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也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后两句诗人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与前面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之间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塞下曲》:《塞下曲·月黑雁飞高》是由唐代诗人卢纶以汉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五言古体诗。
此诗是卢纶组诗《塞下曲》中的第三首。
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
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墨梅》:《墨梅》是元代诗人画家王冕的一首题咏自己所画梅花的诗作。
诗中所描写的墨梅劲秀芬芳、卓然不群。
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他所画的梅花的风格,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一二两句构思精巧,将画中墨梅与池边梅树化而为一,仿佛画中之梅的淡淡墨晕,为池头梅树吸收水中墨色所致。
三四句则宕开一笔,赞赏墨梅虽无耀人眼目的色彩,却极富清新高雅之气,以此表达不愿媚俗的独立人格理想。
全诗以画作真,诗情画意融合无间,意蕴深邃,耐人寻思,应为题画诗中的上乘之作。
【作者介绍】王昌龄(698— 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名,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
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卢纶(748?-800?)字允言,籍贯蒲州(今山西永济西)。
唐代诗人。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21古诗三首教案2套(新教材)
《墨梅》创新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砚乾坤”3个字,会写“砚乾坤”3个字,了解古诗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赞,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师生双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预设修改或生成情况。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思考: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这课书要学习墨梅这首古诗。
)读后你想到了什么?(我们想到了过去学习的古诗、诗人的介绍……特别想知道“古诗三首”指的是哪三首?是谁写的?诗的内容是什么?诗人想表达什么感情?)3.明任务:这三首古诗分别是元代、清代和明代著名的诗歌。
诗人分别是王冕、郑燮和于谦。
通过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独立学习更多的古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二、指导预习。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洗砚池墨痕乾坤2.朗读古诗。
3.联系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者划下来。
4.分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三、检查预习。
以读准字音、质疑为重点。
四、学习古诗1.了解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墨梅》作者:元代著名画家王冕。
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
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
(3)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墨梅。
这是一首题画诗。
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花。
)(4)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水墨画的梅花。
想知道这幅梅花图是谁画的?墨梅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要写《墨梅》这首诗?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2.讲解诗意。
(1)教师范读。
(2)指名学生读。
(3)学生借助字典、辞典进行自学。
(初步理解字在诗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墨梅》创新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砚乾坤”3个字,会写“砚乾坤”3个字,了解古诗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赞,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师生双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预设修改或生成情况。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思考: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这课书要学习墨梅这首古诗。
)读后你想到了什么?(我们想到了过去学习的古诗、诗人的介绍……特别想知道“古诗三首”指的是哪三首?是谁写的?诗的内容是什么?诗人想表达什么感情?)3.明任务:这三首古诗分别是元代、清代和明代著名的诗歌。
诗人分别是王冕、郑燮和于谦。
通过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独立学习更多的古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二、指导预习。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洗砚池墨痕乾坤2.朗读古诗。
3.联系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者划下来。
4.分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三、检查预习。
以读准字音、质疑为重点。
四、学习古诗1.了解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墨梅》作者:元代著名画家王冕。
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
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
(3)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墨梅。
这是一首题画诗。
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花。
)(4)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水墨画的梅花。
想知道这幅梅花图是谁画的?墨梅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要写《墨梅》这首诗?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2.讲解诗意。
(1)教师范读。
(2)指名学生读。
(3)学生借助字典、辞典进行自学。
(初步理解字在诗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
)(4)教师点拨前两句: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
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
淡墨痕: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
这里是说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迹。
C.理解诗句的意思。
(我家洗砚池边的这棵梅树,朵朵花开显出淡淡的墨痕。
)D.进一步理解。
这两句诗写了梅的什么特点?(突出了它淡淡的彩。
)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淡淡的色彩?(淡墨痕)应该怎样读出来呢?(自由读、指名读、评读)读至此,产生疑问——难道梅只有这样一个特点吗?E.教师点拨后两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5)用学习前两句的方法学习后两句。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清气:清香的气味。
这里指纯洁的人品,高尚的节操。
乾坤:天地,人间。
C.诗句的意思。
(不图人们夸赞它颜色的鲜艳,只求飘散的清香充满天地。
)D.进一步理解。
墨梅还有什么特点?(清香的气味)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
)作者这样描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这首题画诗,是说作者画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赞,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
)诗人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梅花的特点,表现了诗人的情怀?(开头两句,由画面上所画的洗砚池写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联系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
后两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作者一语双关,以物喻人,表明了诗人的人品与节操。
)3.朗读全诗。
4.总结全诗:(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有什么特点?(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想象诗人在这样的美景里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动作?5.指导学生练习朗读。
6.总结回忆古诗的学习方法。
请大家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墨梅》这首古诗的?(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五、作业:背诵《墨梅》板书设计: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的主题是“人物的品质”,围绕这一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文言文二则》《“诺曼底号”遇难记》《黄继光》四篇课文,文章主要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品质。
《古诗三首》中的诗,或表现诗人高洁的品质,或歌颂将士的奋勇精神。
《文言文二则》中的故事,体现了人物勤奋、有毅力的品质。
《“诺曼底号”遇难记》主要讲述“诺曼底号”轮船被撞后,哈尔威船长沉着冷静地指挥船员开展救援工作,最终自己命丧大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哈尔威船长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黄继光》主要讲述了在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冒着枪林弹雨摧毁了敌人的火力点,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最终英勇献身的感人故事,表现了黄继光不怕牺牲的崇高品质。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内容课时教学目标古诗三首3 1.认识29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32个字,正确读写1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古诗三首》,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借助注释,抓关键词语,理解《文言文二则》中每句话的意思。
4.理解课文内容,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5.感受船长哈尔威、黄继光在危急关头,从容面对死亡、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与英雄形象。
文言文二则2 “诺曼底号”遇难记 2 黄继光 1 口语交际1 1.选择或创设一个情境,分小组讨论“面对不同的情况,如何介绍自己”,明确介绍的对象和目的不同,介绍的内容也有所不同。
2.学习用多种方法描写人物特点的方法。
习作 2 语文园地 2 1.回顾本单元课文,与同学交流描写人物特点的方法。
2.在7个描写人物的词语中,认识9个生字。
3.了解6个跟古人读书有关的成语,知道它们的故事和含义。
4.仿照例句写一组连续的动作。
5.积累名言。
21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芙、蓉”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单”,会写“芙、蓉”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三首》,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读懂诗意,感悟诗情,读出画面,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难点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2.积累古诗。
?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用学过的方法认识本课6个生字,重点指导多音字“单”的读音,注意不要读错“芙”的声调,指导“雁、壶”的书写,如“壶”字不要多笔少画。
2.阅读理解以读促悟,悟中想象,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品自悟”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阅读、合理想象、补白情境、充分朗读等方式,感悟诗人表达的意境,体会诗句中蕴含的深意及诗人高尚纯洁的精神品格。
3.表达运用学习作者借物抒怀、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芙蓉楼送辛渐》?课时目标1.认识“芙、蓉、洛”3个生字,会写“芙、蓉、洛、壶”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芙蓉楼送辛渐》,背诵并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体会诗意,感悟诗情,读出画面。
感受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发学生从小立志做品质高洁的人的决心。
?教学过程板块一激趣导入,渐入诗境1.激趣导入。
(1)出示课题:《古诗三首》。
(2)师引导:我们学过很多古诗,你记得最熟的是哪首古诗?可以背诵给大家听听吗?(3)生交流,师适时点评。
(4)师导入: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尤其是唐诗,是古典文学中的璀璨明珠。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首古诗,看看这些诗又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诗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情怀,带给了我们怎样的感受。
2.生自由朗读课文,在不懂的地方标注自己的疑问。
【设计意图】新课标将兴趣的培养贯穿始终,古诗的教学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尤为重视。
因此,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诗句入手,让学生不畏惧,乐纳新。
同时,通过老师的简要点评,向学生传达古诗句之所以有着无穷的魅力,是因为其中有情有理、有韵有味的理念,同时也紧扣本课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意,领会诗情”。
这些都在“润物细无声”中流淌。
板块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1.初读古诗。
(1)课件出示《芙蓉楼送辛渐》。
(2)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借助课文注音读准字音,借助课文注释读懂诗句。
难读的诗句多读几遍。
(3)师指名开火车读诗句,相机纠正字音;小组比赛朗读,读通、读顺每句诗;同桌互读,边读边互相指正;师指三名生读,引导读出诗的节奏。
2.学习要求会认、会写的字。
(1)课件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2)师指名读带拼音的词语;全班齐读。
(3)师指名读去掉拼音的词语;全班齐读。
(4)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字。
(5)生小声认读,师引导:从字形的角度观察,这四个字要记住,难吗?你有什么好方法?(6)师指名交流,相机讲解。
①讲解示例:“壶”,上下结构,由“士、冖、业”组成。
注意上面是“士”,不是“十”或“土”。
②播放“壶”字的演变视频。
③看完视频后,师引导:“壶”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提示:上面的“士”要写正确)④师指导书写“壶”,引导学生观察“壶”字在田字格里的占位,指导学生描红、书写。
【设计意图】正确书写汉字的基础是理解汉字的意思。
视频演示“壶”字的演变,生动直观地让学生记住“壶”上面是士字头,从而做到正确识记、正确书写。
板块三品读诗文,入情入境1.诗题入手,了解背景。
(1)课件出示诗题《芙蓉楼送辛渐》。
(2)关注诗题中的事件——“送”。
①师引导:读诗先读题,你从诗题中的“送”字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呢?还有哪些疑问呢?在提出疑问之前,可以看看文中的注释,看看能解决你的哪些疑问。
②生交流。
③师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元二使安西》《送友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④师引导:读了这些诗题,你发现了什么?⑤生自由读诗题。
⑥示例:这些诗从题目上就可以看出写的是朋友将要远行,诗人在为朋友送行。
⑦师引导: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吗?(师相机出示课件)课件出示:《别董大》《赠汪伦》《山中送别》(3)引导关注诗题中的人物、地点——辛渐、芙蓉楼。
①师引导生再读诗题,尝试用完整的句子说说诗题的意思。
②示例:作者是在芙蓉楼这个地方送别友人辛渐的。
③简介芙蓉楼、辛渐及写作背景。
(4)关注诗人王昌龄。
①师引导:这是一首很有名的送别诗。
诗人王昌龄为什么会写出这么伟大的传世之作呢?②课件出示王昌龄资料。
③生默看课件出示资料,快速地从中提取主要信息。
2.品读诗文,入境入情。
(1)课件出示古诗,生自由朗读。
(2)师引导:王昌龄的这首送别诗表达出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与依依不舍之情吗?它与其他送别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3)体会情感。
①师引导:静下心来看看注释,仔细读读,我们可以从诗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呢?②生交流。
示例1:我从第1、2句诗中体会到诗人凄凉、伤感、孤独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