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细现象物理教案
毛细现象中班科学教案

毛细现象中班科学教案毛细现象是物理学中的一种重要现象,也是高中物理中常见的实验内容。
通过观察水或其他液体在细长的管道或玻璃毛细管中的表现,可以深入理解液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进而探讨液体的性质和特点。
对于高中生来说,毛细现象是一个生动有趣的实验辅助教学内容,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液体的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质。
以下是一份高中物理班级的班科学教案,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验过程的思考,深入理解毛细现象及其相关理论知识。
【教案名称】:毛细现象实验教学【教学目标】:1. 了解毛细现象的定义和基本原理;2. 掌握毛细现象的实验方法;3. 能够解释毛细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毛细现象的观察和实验操作;2. 毛细现象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的联系。
【教学难点】:1. 理解毛细现象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之间的关系;2. 掌握实验操作技巧。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尺、卷尺、玻璃毛细管、水杯、水、洗涤液、吸管等;2. 实验药品:蒸馏水、染料等;3. PPT和实验视频等教学辅助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展示一幅描绘毛细现象的图片,引起学生对毛细现象的兴趣;2. 引发学生思考:观察图片,你能从中看到什么现象?这背后有什么科学原理?二、概念讲解(10分钟)1. 讲解毛细现象的基本概念:当细长的管道或毛细管中注入水或其他液体时,液体会升高、凹陷或止于一定高度,这种现象被称为毛细现象;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与液体的性质有关吗?三、实验操作(30分钟)1. 实验1:测量各种液体的毛细管上升高度a. 准备不同液体,如水、染料溶液、酒精等;b. 取一根玻璃毛细管,先用尺测量其长度,并在水杯中注满水;c. 将玻璃毛细管完全浸入水中,观察管内液体的高度变化,并记录;d. 重复上述步骤,测量其他液体的毛细管上升高度。
2. 实验2:观察洗涤液的滴落现象a. 准备洗涤液和水杯;b. 取一根玻璃毛细管,将其一端放入水杯中;c. 将洗涤液缓慢滴入玻璃毛细管的另一端,观察洗涤液在玻璃毛细管中的滴落现象;d. 记录实验现象,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
高中物理-高二毛细现象教案

高中物理-高二毛细现象教案课时: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了解毛细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能够使用毛细现象解释水升降管、植物水的运输等实际问题。
3.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科学精神。
教学内容与步骤:Step 1:师生互动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浸泡在水中的白蚁在植物上不断往上爬?引导学生思考:水分子在蚂蚁体与树叶间形成一定压强,推动蚂蚁往上爬。
Step 2:引入介绍毛细现象的基本概念:毛细现象是指细小的毛细管或孔隙中流体或液体与固体表面相互作用的物理现象,是由于表面张力和粘滞性力的共同作用引起的。
Step 3:理论讲解1. 表面张力:在表面分子处,分子不受外界的吸引力,因此向内聚拢所受的拉力是不平衡的。
这种向内聚拢的力称为表面张力。
2. 粘滞性力:水或液体经过细小通道或孔隙时,与通道或孔隙壁面发生相互作用的力称为粘滞性力。
3. 活塞上液面上升的高度:液面上升高度h与毛细管内外液体间表面张力T、液体密度ρ、毛细管内径r的关系式为:h=(2Tcosθ)/[rρg],其中,θ为液体与毛细管壁面的接触角。
Step 4:实验演示实验1:毛细现象的演示准备材料:玻璃毛细管、压力球、水操作步骤:1. 用手按压压力球,将水吸入玻璃毛细管内。
2. 将毛细管一端轻轻地放入水中,观察玻璃毛细管内的水面。
3. 瞬间,玻璃毛细管内的水面上升。
实验2:水升降管的演示准备材料:U形玻璃管、水、瓶子操作步骤:1. 将U形玻璃管两端分别插入水中,并用瓶子漏斗注入水。
2. 观察到U形玻璃管中的水位上升。
实验3:植物水运输的演示准备材料:白莲科草莓叶、滴水管、蒸馏水操作步骤:1. 取一片白莲科草莓叶,将玻璃滴水管的尖端小心地放在叶子的背面,把蒸馏水加入滴水管。
2. 观察到水滴从滴水管流入叶子后,叶子明显涨大。
说明草莓叶表面发生了毛细现象。
Step 5:问题解答1. 为什么毛细现象会发生?答:毛细现象源于液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包括表面张力和粘滞性力。
3..2《毛细现象》教案1(鲁科版选修3-3)

3. 2《毛细现象》教案【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浸润和不浸润现象.能用浸润和不浸润解释有关的简单现象.2、知道什么是毛细现象以及毛细现象是怎样产生的.3、知道毛细现象在实际中的应用和防止.【学习重点】毛细现象的产生和应用【知识要点】一、浸润与不浸润现象1.附着层:______与______接触的液体薄层。
液体固体 2.浸润:液体附着在______表面上的现象。
如在洁净的玻璃片上放一滴水,水能扩展形成薄层,附着在玻璃板上。
对玻璃来说,水是______液体。
st5XtP0UCT固体浸润3.不浸润:液体不能附着在______表面上的现象。
如在石蜡面上放一滴水,水不能附着在石蜡表面上。
对石蜡来说,水是______液体。
st5XtP0UCT固体不浸润4.液体能否浸润固体由内聚力和附着力的大小决定。
若内聚力______于附着力,附着层的分子就比液体内部______,在附着层内出现与液体表面张力相似的______力,这时跟固体接触的液体表面有______的趋势,形成______现象。
st5XtP0UCT若内聚力______于附着力,附着层的分子就比液体内部更______,在附着层内出现液体相互______的力,这时跟固体接触的液体有______的趋势,液体将沿固体表面______开来,形成______现象。
st5XtP0UCT大稀疏收缩缩小不浸润小密推斥扩展蔓延浸润注意:<1)同一种液体,对一些固体是浸润的,而对另一些固体可以是不浸润的。
<2)浸润现象:盛有液体的容器器壁附近的液面会成弯曲的形状,是由____________现象引起的。
st5XtP0UCT<3)不浸润现象:液体不浸润器壁,在接近器壁处液面向___________弯曲。
浸润或不浸润下二、毛细现象毛细现象:浸润液体在细管内液面______的现象和不浸润液体在细管内液面______的现象。
具有大量毛细管的物体,只要液体与该物体浸润,就能把液体吸入物体中。
毛细现象教案

毛细现象教案毛细现象教案引言:毛细现象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它在液体与固体接触的界面上产生,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应用价值。
本文将通过介绍毛细现象的原理、实验演示和应用领域,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毛细现象。
一、毛细现象的原理毛细现象是由于液体在细小管道或细孔中的表面张力作用下,液体自发地上升或下降的现象。
表面张力是液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它使得液体在细小通道中形成一个凸起的曲面,从而产生了毛细现象。
二、实验演示为了更好地理解毛细现象,我们可以进行以下实验演示:1. 实验材料:一根细长的玻璃管、一杯水、一张纸巾。
2. 实验步骤:a. 将纸巾蘸湿,并将其放在桌面上。
b. 将玻璃管的一端放入杯中的水中,确保管内充满水。
c. 将玻璃管的另一端轻轻地贴在纸巾上。
d. 观察现象:你会发现水会自动从杯中上升,并在纸巾上形成一个曲面。
3. 实验结果: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毛细现象的发生,并且了解到液体在细小通道中的表面张力作用。
三、毛细现象的应用领域毛细现象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以下是其中几个典型的例子:1. 墨水笔:墨水笔的写字原理就是利用毛细现象。
墨水通过笔尖的细小孔道被吸上来,然后通过与纸张接触来形成文字。
2. 植物输水:植物通过根部的细小毛细管道吸收水分和养分,使其在植物体内上升,达到供给其他组织的目的。
3. 织物吸水:织物的吸水性能是通过毛细现象实现的。
织物纤维表面的细小孔道可以吸收水分,并使其在织物内部均匀分布。
4. 微流控技术:微流控技术是一种基于毛细现象的微型实验室技术,通过控制微小通道中的液体流动,实现对微小样品的操控和分析。
结论:毛细现象作为一种常见的物理现象,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通过了解毛细现象的原理、进行实验演示和探索其应用领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现象。
希望本文能为读者提供一些有关毛细现象的知识,并激发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中班科学教案毛细现象

中班科学教案毛细现象中班科学教案:毛细现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和观察毛细现象的特点;2. 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毛细现象;3. 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准备:1. 来自自然界的具有毛细现象的物体,例如鲜花、叶子、草等;2. 毛细现象的图片或绘本;3. 毛细管、草管、纸巾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展示一些来自自然界的具有毛细现象的物体,例如鲜花、叶子、草等,并引导孩子们观察、思考和描述它们。
例如,询问孩子们鲜花为什么能够吸水、叶子上为什么会有水珠等。
2. 导入知识:展示毛细现象的图片或绘本,引导孩子们进一步了解毛细现象。
可以先从孩子们熟悉的情境开始,例如讲述草地上的露珠是如何形成的,然后进一步引导孩子们了解液体在极细的管道中上升的现象。
3. 操作探究:a. 准备毛细管、草管、纸巾等实验材料,让孩子们亲自进行操作。
b. 将毛细管或草管插入一杯水中,观察水在管道中的上升现象。
可以同时进行多次实验,比较不同管道的上升高度和速度。
c. 在纸巾上滴水,观察水迅速被纸巾吸收的过程。
4. 总结归纳:a. 引导孩子们观察和探究的结果,总结毛细现象的特点,并用简单的语言描述。
例如,毛细现象是一种液体在细小管道或细小孔道中上升或扩散的现象,例如水在细管中上升、纸巾吸水等。
b. 鼓励孩子们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想法,扩展讨论。
例如,问孩子们是否还能想到其他具有毛细现象的实际例子。
五、巩固练习:a. 分发绘本或卡片,让孩子们自由观看,并根据图画描述其中出现的毛细现象。
b. 制作简易的实验装置,让孩子们自由进行实验,观察和探究毛细现象。
六、拓展延伸:a. 邀请孩子们带来其他具有毛细现象的物体,进行观察和讨论。
b. 带领孩子们参观植物园或实验室,观察更多关于毛细现象的实际例子。
毛细现象教案

毛细现象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浸润和不浸润现象.能用浸润和不浸润解释有关的简单现象.2、知道什么是毛细现象以及毛细现象是怎样产生的.3、知道毛细现象在实际中的应用和防止.教学设计方案本节颗内容可以通过实验演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来完成。
一、课堂引入我们研究了液体和气体之间的交界面的性质——表面张力的作用,那么固体和液体之间的交界面又具有什么性质呢?我们将液体和固体之间的交界面叫做附着层。
板书:液体与固体接触的液体薄层——附着层。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液体附着层的性质。
实验1:将洁净的玻璃片和石蜡块分别浸入水中,然后拿出来。
观察水在玻璃片上和石蜡块上的附着情况。
学生观察并讨论,得出结论:水能够附着在玻璃片上。
水不能附着在石蜡上。
(教师出示图片)教师总结:实验表明,在洁净的玻璃片上放一滴水,水能扩展形成薄层,附着在玻璃板上。
这种液体附着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叫做浸润。
对玻璃来说,水是浸润液体。
在石蜡面上放一滴水,水不能附着在石蜡表面上,这种液体不能附着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叫做不浸润。
对石蜡来说,水是不浸润液体。
同一种液体,对一些固体是浸润的,而对另一些固体可以是不浸润的。
板书:(1)液体附着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叫做浸润(2)液体不能附着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叫做不浸润同一种液体,对一些固体是浸润的,而对另一些固体可以是不浸润的。
浸润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经常看到:盛有液体的容器器壁附近的液面会成弯曲的形状,是由浸润或不浸润现象引起的。
如果液体能浸润器壁,在接近器壁处液面向上弯曲。
如果液体不浸润器壁,在接近器壁处液面向下弯曲。
焊接时,熔融了的焊锡与被焊金属必须是浸润的;医药上要用脱脂棉,就是要使酒精,药液与棉花浸润;在有些物体上写字困难,是因为墨水不浸润物体;有些动物羽毛上能分泌脂肪,水就不浸润羽毛;有些矿石在冶炼前必须采用浮选矿石的措施,利用液体不浸润矿粒但浸润砂石的性质将矿粒与砂石分离开来。
下面通过实验来观察液体的一种有趣的现象——毛细现象。
毛细现象教案

毛细现象教案教案标题:毛细现象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能解释毛细现象的基本原理。
2. 掌握毛细现象的实验方法和条件。
3. 能够应用毛细现象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4.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毛细现象的定义和原理。
2. 毛细现象的实验方法和条件。
3. 毛细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理解毛细现象与表面张力、接触角之间的关系。
2. 运用毛细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毛细实验管、毛细管、水和其他液体样本。
2. 图片或视频素材,以展示不同材料的毛细现象。
教学过程:引入:1. 引导学生回忆或介绍他们对毛细现象的了解程度。
2. 通过举例说明毛细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植物吸水、毛细管现象等。
探究:1. 向学生介绍毛细现象的定义,并解释其基本原理。
2. 引导学生思考毛细现象与表面张力和接触角之间的关系。
3. 进行毛细现象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不同液体在毛细管中的表现,并提醒学生记录相关参数。
讲解:1.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发现不同液体的毛细现象差异。
2. 通过示意图或实物展示,解释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结果。
3. 指出液体表面张力和接触角对毛细现象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其原理。
实践:1. 提供其他相关的毛细现象应用实例,让学生分组探索并制定实验方案。
2.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践,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3. 引导学生分析并总结实验结果,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毛细现象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纺织、药物输送等。
2. 分组或个人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应用领域,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其与毛细现象的关系,并展示研究成果。
总结:1. 回顾课堂内容,让学生总结毛细现象的定义、原理和实验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毛细现象的意义和应用前景。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实验,拓展他们对毛细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2. 推荐相关的书籍或视频资源,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
《毛细现象》教学设计范文

《毛细现象》教学设计《毛细现象》教学设计范文《毛细现象》教学设计1在研究纸的吸水性时,有个有趣的现象我们还没有研究。
(教师出示演示材料:一杯水和一张绑在小棍上的宣纸条)这是一杯水,还有一张绑有宣纸的小棒,把纸的下端浸入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问:水往纸上爬看不清楚怎么办?(往水里滴红色墨水)你们想做这个实验吗?在你们各组的抽屉里老师已经帮你们准备好了实验的材料,请小心的。
把他们拿出来。
(学生实验)把你的看到的现象大声的说出来好吗?假设猜想俗话说得好“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可现在水却自己往上爬了,你们想想这是怎么回事?说说自己的理由。
(板书学生猜想)探究活动一:认识毛细现象活动(一)多种材料浸水1、认识材料桌上有哪些材料?2、假设猜想哪些材料能让水往上爬,哪些材料不能让水往上爬?(说说理由有必要吗?)3、设计实验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想?(将这些材料的下端同时浸入水中观察现象)老师给个建议,实验前进行一个简单的分工,如:谁操作,谁记录,谁观察,好吗?(学生安排分工)4、按方案实施实验5、汇报交流(水能沿着纱布、过滤纸、玻璃管等有空隙的物体上升)活动(二)制造孔隙1、设疑这里有一块玻璃片,你能想办法让水也能上升吗?2、设计实验(如果学生想不出来,可以提供另一个玻璃片作提示)3、分组实验4、汇报交流(没有孔隙的物体制造出合理的孔隙也可以让水往上升)活动(三)纸上的扩散现象1、认识材料:滤纸一张,滴管一支2、布置实验:用滴管在过滤纸上滴一滴水,你发现了什么?3、汇报交流:水向四周扩散结论:分析一下刚才的三个实验结果,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用一句话说说看。
(水不但能沿着有孔隙的材料上升,还能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向四周扩散,这种现象叫毛细现象。
板书)四、回头看看我们的猜想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实验前的.猜想中,哪些是不对或者说准不准确的呢?(核对板书,擦去错误猜想)探究活动二:认识孔隙大小与毛细现象的关系活动(一)1、引导提问刚才在实验中有同学告诉我,有的材料水爬升得高,有的材料水爬升得低,我想问问大家,水上升的高低与孔隙的大小有没有关系?2、假设猜想3、设计实验出示两玻璃片,能不能还是利用玻璃片制造出大小不同的孔隙(两玻璃片中间绑一根火柴,使之一端缝隙大,一端缝隙小)4、实验验证5、汇报交流(孔隙越大,水上升得越低;孔隙越小,水上升得越高)活动(二)1、再次验证活动一的结果是否正确老师这有两根装满沙并且用纱布封好试管口的试管,如果同时把它们放入水中,哪根试管里的水会上升得快一些?2、学生分析3、设计实验4、实验验证5、汇报交流结论谁能用一句话把大家从这个实验中得出的结论说一说。
高二物理教案:《毛细现象》教学设计

高二物理教案:《毛细现象》教学设计高二物理教案:《毛细现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浸润和不浸润现象.能用浸润和不浸润解释有关的简单现象.2、知道什么是毛细现象以及毛细现象是怎样产生的.3、知道毛细现象在实际中的应用和防止.教学设计方案本节颗内容可以通过实验演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来完成。
一、课堂引入我们研究了液体和气体之间的交界面的性质——表面张力的作用,那么固体和液体之间的交界面又具有什么性质呢?我们将液体和固体之间的交界面叫做附着层。
板书:液体与固体接触的液体薄层——附着层。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液体附着层的性质。
实验1:将洁净的玻璃片和石蜡块分别浸入水中,然后拿出来。
观察水在玻璃片上和石蜡块上的附着情况。
学生观察并讨论,得出结论:水能够附着在玻璃片上。
水不能附着在石蜡上。
(教师出示图片)教师总结:实验表明,在洁净的玻璃片上放一滴水,水能扩展形成薄层,附着在玻璃板上。
这种液体附着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叫做浸润。
对玻璃来说,水是浸润液体。
在石蜡面上放一滴水,水不能附着在石蜡表面上,这种液体不能附着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叫做不浸润。
对石蜡来说,水是不浸润液体。
同一种液体,对一些固体是浸润的,而对另一些固体可以是不浸润的。
板书:(1)液体附着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叫做浸润(2)液体不能附着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叫做不浸润同一种液体,对一些固体是浸润的,而对另一些固体可以是不浸润的。
浸润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经常看到:盛有液体的容器器壁附近的液面会成弯曲的形状,是由浸润或不浸润现象引起的。
如果液体能浸润器壁,在接近器壁处液面向上弯曲。
如果液体不浸润器壁,在接近器壁处液面向下弯曲。
焊接时,熔融了的焊锡与被焊金属必须是浸润的;医药上要用脱脂棉,就是要使酒精,药液与棉花浸润;在有些物体上写字困难,是因为墨水不浸润物体;有些动物羽毛上能分泌脂肪,水就不浸润羽毛;有些矿石在冶炼前必须采用浮选矿石的措施,利用液体不浸润矿粒但浸润砂石的性质将矿粒与砂石分离开来。
高中物理毛细现象教案

高中物理毛细现象教案
教学重点:毛细现象的原理和公式推导。
教学难点:毛细现象的应用问题解决。
教学准备:PPT课件、实验器材(玻璃管、水、尺子、毛细管等)、教材、笔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老师介绍毛细现象的背景和重要性。
2.学生回答问题:你们有没有注意到湿水毛巾在水中会变形?这是为什么呢?
二、讲解(15分钟)
1.老师介绍毛细现象的原理和定义。
2.通过实验展示毛细现象的发生过程。
3.讲解毛细现象的公式推导及计算方法。
三、梳理(10分钟)
1.学生回答问题:毛细现象的公式是什么?如何应用这个公式解决问题?
2.老师讲解毛细现象的应用案例。
四、练习(15分钟)
1.学生练习计算毛细现象相关问题。
2.学生讨论解答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五、总结(5分钟)
1.老师总结毛细现象的重要性和应用。
2.学生回答问题:你们对毛细现象有什么新的认识?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布置相关作业,加深对毛细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反思:
1. 毛细现象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需要通过实验展示帮助学生理解。
2. 引导学生运用公式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3. 毛细现象的应用案例可以帮助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
液体 毛细现象·教案

液体毛细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在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1)知道液体表面有收缩的趋势;了解液体表面张力的意义和方向;了解表面张力系数。
(2)知道液体对固体有浸润和不浸润的特点。
(3)了解毛细现象及其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2.学习这部分知识时注意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能力。
要通过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和这部分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来培养和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分析1.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看到液体表面有收缩趋势,液体对固体有浸润和不浸润,细管中液面上升和下降等现象。
2.液体表面收缩现象、浸润与不浸润现象和毛细现象的分子动理论解释是这节课的难点。
表面张力的含义也是让学生不易接受的概念,只能作初级的介绍。
三、教具1.油滴在水和酒精混合液里呈球形:长方形玻璃缸、酒精和水适当的比例兑成混合液、车用机油,滴入水中呈圆球形悬浮其中。
2.带有绵线的铁丝环、有木把的钢针、烧杯、肥皂液、酒精灯。
3.演示浸润和不浸润:水银、水、玻璃板、锌片、烧杯、实物投影幻灯。
4.演示毛细现象:一组毛细管(内径大小不同)、两臂直径不等的U形玻璃管(两臂的直径比例差别大些)、水、水槽、水银、水银槽、支架、实物投影幻灯。
四、主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液体与固体、液体相比较,它在宏观上突出的特性是没有一定形状,具有流动性。
但它具有一定的体积,而且不易压缩,这方面特点比较接近固体。
从微观上看,液体内部分子也是密集在一起的,分子间距较小,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较大。
液体分子运动主要表现为在平衡位置附近做微小振动,在很小区域内,液体分子是有规则排列的。
但是液体分子区别于固体分子,液体分子没有长期固定的平衡位置,不断移动,造成液体具有流动性。
液体有很多区别于固体和气体的性质,今天只研究液体与气体接触的表面层的性质和液体与固体的接触层的一些性质。
(二)新课教学过程1.液体的表面现象(1)演示实验:长方形玻璃缸内,润滑机油在水和酒精混合液内,呈圆球形悬浮。
毛细现象小班科学教案

毛细现象小班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毛细现象的基本概念和特征;2. 掌握毛细现象的产生条件;3. 观察和实验,感受毛细现象的存在;4.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 长长的吸管;2. 清水;3. 吸管一端的封口剪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看到过毛细现象呢?”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了解他们对毛细现象的认识。
2. 展示(10分钟)教师拿起一根长长的吸管,告诉学生这是我们观察毛细现象的工具。
然后,教师倒入适量的清水,然后将吸管的一端放入水中。
学生们注意到吸管中的水上升了一段距离,这就是毛细现象。
3. 实验(15分钟)教师将吸管的一端封口,然后再放入水中。
学生们观察到水并没有像之前那样上升,说明封口后的吸管无法产生毛细现象。
接着,教师把吸管的封口剪掉,同样将吸管放入水中。
学生们观察到水又开始上升了,这说明剪掉封口后的吸管可以产生毛细现象。
4. 总结(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们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学生们可以回答水在吸管里上升了。
教师再次向学生们解释毛细现象的概念和特征:当液体处于较细的温度管道或毛细管中时,由于液体与固体的相互作用力引起的现象。
接着,教师要求学生回答一个问题:“你们觉得剪掉吸管一端的封口对毛细现象有影响吗?”学生们可以回答是的,因为剪掉封口后的吸管不能产生毛细现象。
5. 实践(15分钟)教师将实验过程中的吸管、水等材料发给学生,并要求他们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学生们可以自己观察水的上升情况,并尝试剪掉吸管一端的封口再进行观察。
通过操作和观察,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毛细现象。
6. 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再次强调毛细现象的产生条件和特征。
鼓励学生们对这个现象保持好奇心,并提倡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观察和思考。
四、教学延伸:对于学习较快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例如,学生们可以尝试用不同直径的吸管进行实验,观察毛细现象的差异。
大班科学《神奇的毛细现象》活动教案

大班科学《神奇的毛细现象》活动教案活动目标:1.通过游戏活动,使幼儿直观地感知到生活中的毛细现象。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1.毛巾、海绵、布、餐巾纸、香*、粉笔、砖头、马粪纸等吸水材料及塑料盆(大小不同)若干。
2.塑料、铁钉、玻璃等不吸水的材料若干3.吸了红墨水的萝卜、生菜、花菜、莴笋等蔬菜。
活动过程:一、设置游戏环境教师无意中打翻一杯水,问:1、“谁能帮老师把水弄干净?”(小朋友帮忙拖地、用抹布抹)2、“说一说刚才的水都到哪儿去了?”3、“想一想还有哪些东西能吸水?”(棉花、纸、植物等。
)二、幼儿探索实验1、请你把桌上的东西慢慢地放进水里,你发现了什么?鼓励幼儿大胆讲述2、教师提问:“抹布为什么会吸水?”(幼儿讨论)3、蔬菜会吸水吗?鼓励幼儿找一找白菜、萝卜吸水的原因教师总结:像抹布之间细小的缝或者是蔬菜中的细小的管子就叫毛细管。
三、迁移经验在日常生活中,你还发现什么地方存在着毛细现象鼓励幼儿大胆讲述活动结束附:知识背景:毛细管:指很细很细的管子,人们通常还把物体的细微缝隙也认为是毛细管,如棉花、海绵、纱布、毛巾、吸水纸纤维间的缝隙。
毛细现象:酒精灯里的酒精由棉纱灯带吸上来供点燃;桌上茶杯打翻了,放上一块抹布,水很快就被吸干,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毛细现象。
而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分,再通过许多极细的管道向上输送水分到叶和花朵中,这也是毛细现象,土壤深处的水分则靠土壤的毛细作用升到土壤表面,使泥土表面保持湿润的。
把直径很细的管子*到液体里,当液体的内聚力大于附着力时,管内液面下降,表面凸起;当液体的内聚力小于附着力时,管内液面上升,表面凹下。
毛细现象初中教案

毛细现象初中教案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毛细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2.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毛细现象,并能够解释其原理。
3. 培养学生对科学现象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 毛细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2. 毛细现象的原理。
教学难点:1. 毛细现象的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玻璃管、水、盐水、颜料、棉花等。
2. 教学工具:PPT、显微镜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的细小管道,引发学生对毛细现象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听说过毛细现象吗?谁能描述一下它的特点?二、探究毛细现象(15分钟)1. 实验1:将玻璃管插入水中,观察水在玻璃管中的上升现象。
2. 实验2:将玻璃管插入盐水中,观察水在玻璃管中的上升高度是否变化。
3. 实验3:将玻璃管插入颜料水中,观察颜料在玻璃管中的上升现象。
4. 实验4:将玻璃管插入棉花中,观察棉花中的液体上升现象。
5. 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并讨论毛细现象的特点。
三、解释毛细现象的原理(15分钟)1. 讲解毛细现象的定义:毛细现象是指液体在细小管道中上升或下降的现象。
2. 解释毛细现象的原理:液体在细小管道中的上升或下降是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
液体与管道壁之间的吸引力使得液体上升,而液体与液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使得液体在管道中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停止上升。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来理解毛细现象的原理。
四、应用毛细现象(15分钟)1. 讨论毛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输液管、笔尖等。
2. 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一个利用毛细现象的装置,并展示实验结果。
五、总结与评价(10分钟)1. 让学生总结毛细现象的定义、特点和原理。
2. 评价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毛细现象的定义、特点和原理,并能够应用毛细现象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并通过团队合作设计实验。
高中物理毛细现象总结教案

高中物理毛细现象总结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毛细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毛细现象的影响因素和应用。
3. 总结毛细现象在日常生活和工程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 毛细现象的定义和原理。
2. 毛细现象的表达式和计算。
3. 毛细现象的应用。
教学难点:1. 理解毛细现象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2. 掌握毛细现象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老师简要介绍毛细现象的概念和作用,引导学生思考毛细现象在日常生活和工程中的应用。
二、学习毛细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 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毛细现象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2. 老师讲解毛细现象的原理和影响因素,引导学生理解毛细现象的表达式和计算方法。
三、探讨毛细现象的影响因素和应用1. 学生自主探讨毛细现象的影响因素,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2. 老师展示毛细现象在日常生活和工程中的应用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毛细现象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四、总结反思1. 学生总结毛细现象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掌握毛细现象的计算方法。
2. 学生反思毛细现象在日常生活和工程中的应用,认识其重要性和实际意义。
板书设计:毛细现象的概念和原理- 定义:液体在细小管道内表面发生上升现象- 原理:毛细作用和表面张力毛细现象的计算和应用- 计算表达式:h = 2T/(rρg)- 影响因素:管道半径、表面张力、密度、重力加速度- 应用案例:毛细管起水、毛细管法测孔径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毛细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解了毛细现象的影响因素和计算方法,并了解了毛细现象在日常生活和工程中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讨和思考,培养了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一步,我将继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毛细现象的相关知识,拓展应用领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大班科学神奇的毛细管教案

大班科学神奇的毛细管教案大班科学神奇的毛细管教案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班科学神奇的毛细管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班科学神奇的毛细管教案1【活动目标】1、通过探索活动,直观地感受“毛细现象”。
2、培养合作探究能力、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1、毛巾、海绵、布、皱纹纸、纱布等吸水材料及塑料盆若干。
2、红色颜色水,烧杯、细管、放大镜等。
3、事先把白菜的根茎部放入红色水中。
4、把餐巾纸的一端用胶带固定在厚纸板上,用红色水笔在餐巾纸另一端1/4处画一个红点。
【活动过程】一、试一试——初步感知毛细现象。
1、观察实验——会吸水的纸(1)激发兴趣:今天,老师要跟小朋友来玩游戏。
你们看,我带来了什么?(水、一张有红点的餐巾纸)一杯水和一张有红点的餐巾纸。
好,听好我的问题,如果我把这张餐巾纸的下面一部分浸到水中,猜猜看,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你可以和旁边的好朋友讨论讨论。
(2)幼儿猜测。
(3)教师实验,幼儿观察。
师:小朋友有没有猜对呢?我来试试看,请你睁大你的小眼睛,看仔细了。
(教师实验:看,水在,,?看红点,,?)你看到了什么?那红点呢?你能说说红点慢慢变大的过程吗?(水顺着皱纹纸自己向高处爬,并带着颜色向上扩散)。
2、观察、操作——会爬高的水A、观察“毛细管”。
(1)师:我们发现水自己顺着餐巾纸向上爬起来了,而且带着红点慢慢往上面散开。
这是为什么呢?会不会是餐巾纸里面藏着什么秘密呢?(2)引导幼儿用放大镜观察纸。
师:在你们的桌子下面老师为你们准备了餐巾纸和放大镜,我们用放大镜来帮忙,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3)幼儿观察,教师巡回指导。
(如果有的孩子不会用放大镜,教师进行指导,提醒他们放大镜和餐巾纸的距离拉远一点看)(4)交流观察结果。
毛细现象教案高中物理

毛细现象教案高中物理
教学目标:
1.了解毛细现象的定义和原理。
2.掌握毛细现象的影响因素。
3.掌握毛细现象的应用。
教学重点:
1.毛细现象的定义和原理。
2.毛细现象的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毛细现象的应用。
教学准备:
1.实验器材:毛细管、水、水平尺、砂纸。
2.教学资料:课件、教学实验设计。
教学内容:
1.毛细现象的定义和原理。
2.毛细现象的影响因素。
3.毛细现象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小学学到的水滴在不同表面的现象,并导入毛细现象的讨论,引发学生对毛细现象的探究兴趣。
二、讲解(15分钟)
1.讲解毛细现象的定义和原理。
2.讲解毛细现象的影响因素。
三、实验操作(20分钟)
1.实验1:将毛细管浸入水中,观察水面上涨的高度与毛细管直径的关系。
2.实验2:用砂纸将毛细管的表面磨糙,再进行实验1,观察现象。
四、讨论(10分钟)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毛细现象的影响因素。
五、应用(10分钟)
讨论毛细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举例说明。
六、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总结毛细现象的内容,留作业要求学生做一份关于毛细现象的小结。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系统理解毛细现象的定义、原理和影响因素,以及掌握毛细现象的应用,达到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操作和讨论,加深学生对毛细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毛细现象教案

毛细现象教案教案:毛细现象一、教学目标:1. 了解毛细现象的概念及其产生的条件;2. 理解毛细现象与液体表面张力之间的关系;3. 掌握实验方法,观察和验证毛细现象的存在;4.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毛细现象的概念及产生条件;2. 实验:观察验证毛细现象的存在;3. 毛细现象与液体表面张力的关系。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为什么用吸管吸液体时,液体会上升到吸管内?”引导学生思考毛细现象的存在。
2. 介绍毛细现象的概念及产生条件,并讲解液体表面张力的概念和作用。
3. 进行实验:将一根吸管插入一杯水中,观察液体在吸管内的上升现象。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验证毛细现象的存在。
4. 分析实验结果: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液体会上升到吸管内,引导学生发现液体的上升与液体的表面张力有关。
5. 讲解毛细现象与液体表面张力的关系:液体在吸管内上升是由于液体在吸管内壁上形成了一个升起的弯曲面,液体表面张力使液体倾向于缩小表面积,所以液体会上升到细管内。
6. 总结归纳:通过导入实验结果和相关知识,让学生总结毛细现象的产生条件和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
7. 拓展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液体在毛细管中上升的高度与毛细管半径和液体性质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评估:1. 学生实验结果的准确性;2. 学生对毛细现象概念的理解;3. 学生对毛细现象与液体表面张力关系的掌握。
五、教学资源:1. 实验所需材料:玻璃杯、水、吸管等;2. 相关教材和课件。
六、教学延伸:1. 毛细现象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2. 毛细现象与植物吸水的关系;3. 毛细现象的进一步探究和实验设计。
七、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探究毛细现象的产生和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实验现象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生活和实例,加深学生对毛细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同时,也可以通过设计更复杂的实验,进一步让学生探究毛细现象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毛细现象教案

毛细现象教案教案名称:探究毛细现象教学时长:一节课教学目标:1. 了解毛细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毛细现象产生的条件。
3. 能够解释毛细现象的原理。
4. 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观察力。
教学重点:1. 毛细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2. 毛细现象产生的条件。
教学难点:1. 毛细现象的原理。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细玻璃管、水、油、毛细管。
2. 实验材料:吸水纸、水色素。
教学过程:引入:通过展示毛细的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本课的主题。
步骤一:简要介绍毛细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毛细现象是指液体在细小管道或细槽中要明显高于或低于容器外液面的现象。
它的特点是液面与管壁形成一条弧线,而不是正常的水平液面。
步骤二:演示毛细现象。
1. 将一根细玻璃管一端插入装有水的烧杯中。
2. 观察玻璃管内的水面与外界液面的变化。
3. 将细玻璃管一端插入到装有染色水的容器中,观察液面变化。
步骤三:讨论毛细现象产生的条件。
1. 引导学生思考,提问:“为什么液体在细玻璃管中会出现毛细现象?”2. 学生讨论,并提出结论。
教师进行总结。
步骤四:解释毛细现象的原理。
1. 毛细现象的产生是由于液体分子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力,使液体几何形成为一个曲面。
2. 毛细现象的发生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细玻璃管的内径越小,毛细现象越明显;液体的表面张力越大,毛细现象越明显。
步骤五:动手实践。
1. 学生分组进行动手实践,观察毛细现象。
2. 每组学生将细玻璃管一端插入装有水的容器中,观察毛细现象。
3.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
步骤六:总结和评价。
1. 教师总结毛细现象的定义、特点、原理和产生条件。
2. 学生进行思考,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并进行评价。
教学延伸:1. 可以请学生设计其他条件下观察毛细现象的实验。
2. 可以继续探究毛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达到了,学生对毛细现象的定义和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掌握了毛细现象产生的条件,并能够解释毛细现象的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知道什么是浸润和不浸润现象.能用浸润和不浸润解释有关的简单现象.
2、知道什么是毛细现象以及毛细现象是怎样产生的.
3、知道毛细现象在实际中的应用和防止.
教学设计方案
本节颗内容可以通过实验演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来完成。
一、课堂引入
我们研究了液体和气体之间的交界面的性质——表面张力的作用,那么固体和液体之间的交界面又具有什么性质呢?我们将液体和固体之间的交界面叫做附着层。
板书:液体与固体接触的液体薄层——附着层。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液体附着层的性质。
实验1:将洁净的玻璃片和石蜡块分别浸入水中,然后拿出来。
观察水在玻璃片上和石蜡块上的附着情况。
学生观察并讨论,得出结论:水能够附着在玻璃片上。
水不能附着在石蜡上。
(教师出示图片)
教师总结:实验表明,在洁净的玻璃片上放一滴水,水能扩展形成薄层,附着在玻璃板上。
这种液体附着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叫做浸润。
对玻璃来说,水是浸润液体。
在石蜡面上放一滴水,水不能附着在石蜡表面上,这种液体不能附着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叫做不浸润。
对石蜡来说,水是不浸润液体。
同一种液体,对一些固体是浸润的,而对另一些固体可以是不浸润的。
板书:
(1)液体附着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叫做浸润
(2)液体不能附着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叫做不浸润
同一种液体,对一些固体是浸润的,而对另一些固体可以是不浸润的。
浸润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经常看到:盛有液体的容器器壁附近的液面会成弯曲的形状,是由浸润或不浸润现象引起的。
如果液体能浸润器壁,在接近器壁处液面向上弯曲。
如果液体不浸润器壁,在接近器壁处液面向下弯曲。
焊接时,熔融了的焊锡与被焊金属必须是浸润的;医药上要用脱脂棉,就是要使酒精,药液与棉花浸润;在有些物体上写字困难,是因为墨水不浸润物体;有些动物羽毛上能分泌脂肪,水就不浸润羽毛;有些矿石在冶炼前必须采用浮选矿石的措施,利用液体不浸润矿粒但浸润砂石的性质将矿粒与砂石分离开来。
下面通过实验来观察液体的一种有趣的现象——毛细现象。
二、毛细现象
板书:毛细现象
实验2:将几根内径不同的细玻璃管插入水中,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观察并讨论:管内水面比容器里的水面高,管的内径越小,管内水面越高。
实验还表明把内径不同的细玻璃管插在汞中,管内汞面比容器里的汞面低,管的内径越小,管内汞面越低。
像这种浸润液体在细管内液面升高的现象和不浸润液体在细管内液面降低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具有大量毛细管的物体,只要液体与该物体浸润,就能把液体吸入物体中。
教师讲解同时展示图片,毛巾吸水、砖块吸水、灯芯吸油,都是这个原因。
土壤中有许多毛细管,容易将地下水吸上来,有时为了防止水分蒸发,就将地表面的土锄松,以破坏过多的毛细管。
毛细现象在生理中有很大的作用,因为植物与动物的大部分组织,都是以各种各样的细微管道连通起来的。
三、处理课后习题
四、总结
典型例题
浸润和不浸润现象
例1 分别画出细玻璃管中水银柱和水柱上下表面的形状。
分析:水对玻璃是浸润物体,而水银对玻璃不浸润,画的时候要注意虚线表示的是液面。
微观解释浸润和不浸润现象
例2 液体和固体接触时,附着层表面具有缩小的趋势是因为:
(1)附着层里液体分子比液体内部分子稀疏;
(2)附着层里液体分子相互作用表现为引力;
(3)附着层里液体分子相互作用表现为斥力;
(4)固体分子对附着层里液体分子的引力比液体分子之间的引力强。
分析:首先从题设中看出液体对固体来说是不浸润的,而后再对附着层液体分子的作用进行研究。
在出现不浸润现象时,在附着层里出现了眼表面张力相似的收缩力,即引力。
并且附着层里分子的分布,虽比起表面层要密一些,但比起液内还是要稀疏,所以附着层分子受引力比液内分子受引力要大些。
因此,本题答案为(2)、(4)。
各种毛细现象
例3 分别画出插入在水槽和水银槽中的细玻璃管中液柱的大概位置:
分析:水银对玻璃是不浸润的,而水对玻璃是浸润的。
解释毛细现象的成因
例 4 液体在毛细管中,液面上升是由于液体层分子的力和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当与上升液柱相等时,液柱就不再上升。
答案:附着层、相斥、表面层、表面张力、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