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增广贤文教案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课时
教学内容:若要断酒法,醒眼看醉人。求人须求英雄汉,济人须济急时无。渴时一滴如甘露,醉后添杯不如无。酒中不语真君子,财上分明大丈夫。
教学目标:
1、通过资料的扩展,让学生体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2、利用表演等多种形式,体会学习校本课程的乐趣,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积累了《增广贤文》里的一些名言,谁愿意背一背。看到你们都跃跃欲试,我们一起津津有味地来背一背,好吗?(学生背)你喜欢哪一条和大家说一说。
二、谈话导入
1、前面,大家已经学习积累了很多名言名句,那通过学习,你能谈谈你都有哪些收获吗?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校本课程《增广贤文》(板书)。
三、讲解新课
(一)、讲解:若要断酒法,醒眼看醉人。
1、我们学习的第一条名言就是:(出示)谁来读读。
2、交流自学。你对这句话都有怎样的理解呢?课前我们进行了预习,就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说说,开始吧。
3、学生汇报。教师补充。要相知道戒酒的办法,清醒时看看喝醉人便知道如何做了。
4、如何运用。想一想,什么时候能用上这句话呢?请你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二)、讲解:求人须求英雄汉,济人须济急时无。
1、引入:同学们对这句话理解的比较透彻,我们再来看看这句名言,(出示)谁来读读,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谁能试着说一说。
2、读出不同语气。这句话说的是求人要求英雄,接济人要接济那些迫切需要帮助的人。
3、结合自身,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三)、讲解:渴时一滴如甘露,醉后添杯不如无。
1、看故事,明道理。(北宋宋太宗继位之后,生活十分节俭,但对百姓却毫不吝啬。有一年,冬天,天下大雪,太宗披着狐皮还觉得冷,他回到宫中,命人端来火盆、美酒。他独自喝酒,抬头见宫外大雪飘飘,他想到这么冷的天,那些缺粮少炭的人家会更加难过。想到这,他命人带上木炭和粮食去送给那些挨饿受冻的人家。)
2、小结:《雪中送炭》的典故就像人最渴是送一滴水就像送甘露一样。那如果人酒醉后再添酒就不应该了。
2、资料扩展。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范成大一生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深受人们的喜爱,晚年退居故乡石湖,自号石湖居士,他的著作被编为《石湖居士诗集》,其中有一首《大雪送炭与芥隐》诗:“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
(四)、讲解:酒中不语真君子,财上分明大丈夫。意思是喝酒时不乱说话是好样的,钱财上清楚才是有作为的人。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又学习了四名名言,你喜欢哪句就试着和同桌背一背。回家后背给爸爸妈妈听,并说说你从中明白了哪些道理。
第18课时
教学内容:积金千两,不如多买经书。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仓廪虚兮岁月乏,子孙愚兮礼义疏。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增广贤文》的原文及译文。明白书中讲的道理。
2、通过资料的扩展,让学生体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学方式:朗读、讨论、交流、背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谁来说说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和道理?那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增广贤文》中的话。
二、自学诗句,感悟诗意
1、领读“积金千两,不如多买经书。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仓廪虚兮岁月乏,子孙愚兮礼义疏。”
2、自由读一读。
3、指名读,纠正字音。
4、分组读。
5、教师:同学们读得真好,你们知道这两句诗句是什么意思吗?请大家结合下面的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先自己说,再同座互相说一说。
三、讨论交流,理解诗意
1、“积金千两,不如多买经书”这句话中的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呢?
师:意思是我们与其积攒很多钱,不如多买些儒家经典好书来看。告诉我们要多读书。2、“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仓廪虚兮岁月乏,子孙愚兮礼义疏。”中“廪”、“虚”、“愚”分别是什么意思?你能不能谈一谈对这句话的见解呢?
师:有田不耕仓库就会空虚,有书不读子孙就会愚笨。仓库里空虚了日子就会难,子孙愚笨了怎么知晓礼义呢?
3、讲故事,明道理。(故事一:南北朝时,有一位名叫江淹的人,他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江淹年轻的时候很有才气,会写文章也能作画。可是当他年老的时候,总是拿着笔,思考了半天,也写不出任何东西。因此,当时人们谣传说:有一天,江淹在凉亭里睡觉,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一个叫郭璞的人对他说:“我有一支笔放在你那里已经很多年了,现在应该是还给我的时候了。”江淹摸了摸怀里,果然掏出一支五色笔来,于是他就把笔还给郭璞。从此以后,江淹就再也写不出美妙的文章了。因此,人们都说江郎的才华已经用尽了。故事二: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明道年间,方仲永已经十二三岁了。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再过了七年,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四、联系自己,指导行为
1、那我们联系实际,来说说,你对第二、三句话的理解?
2、让我们牢记这些吧,下面请大家自由背诵。点人背,分组背,全班背
五、课堂总结
第19课时
教学内容:同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人不通今古,马牛如襟裾。美酒酿成缘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首先听老师讲一个典故,然后想想,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2、老师讲故事。(很久以前,有个穷秀才进京赶考。他只顾赶路,错过了宿头。眼看天色已晚,他心里非常着急。正在这时,一个屠夫走过来,邀他到自己家里去。屠夫与秀才谈得很投机。于是屠夫随口问秀才说:“先生,万物都有雌雄,那么,大海里的水哪是雌,哪是雄?高山上的树木哪是公,哪是母?”秀才一下被问呆了,只好向屠夫请教。屠夫说:“海水有波有浪,波为雌,浪为雄,因为雄的总是强些。”秀才听了连连点头,又问:“那公树母树呢?”屠夫说:“公树就是松树,‘松’字不是有个‘公’字吗?梅花树是母树,因为‘梅’字里有个‘母’字。”秀才闻言,恍然大悟。秀才到了京城后,进了考场,把卷子打开一看,巧极了,皇上出的题,正是屠夫说给他的雌水雄水、公树母树之说;很多秀才看着题目,两眼发呆,只有这个秀才不假思索,一挥而就。不久,秀才被点为状元。他特地回到屠夫家,奉上厚礼,还亲笔写了地块匾送给屠夫。)
3、反馈:你明白了什么?(引出:同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2、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师:听有修养的人一席话,胜过读了十年书,受益匪浅。人如果不读书、不懂礼义,没有知识,与牛马穿上衣服没有两样。我酿造美酒是因为喜欢客人,我花了许多钱买书是因为爱书。救人一条命,胜过建一座七层的佛塔。
⑵、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⑶、老师讲解介绍。
我们常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句中的“浮屠”。原来解作佛塔,整句的意思是救人性命,功德无量,远胜为寺庙建造七层佛塔。其实,“浮屠”本是梵语的音译,意思即是“佛陀”,指世家摩尼。后来大概因“屠”字令人联想到“屠宰”等意思不太好的词语,所以渐渐被音近的“佛陀”取代。而“七级浮屠”的“浮屠”,梵语buddhastupa,音译后的略称也是“浮屠”。所以,“浮屠”既可解作佛陀,亦可解作佛塔。塔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建筑,也是一种纪念、礼拜用的建筑物。塔起源于印度,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印度最初的塔形状像坟墓,在方的平台上砌筑一座半球形的塔身,上面做成各种形状的塔尖。这样的塔在古代印度梵语的译音叫“浮屠”,意思是埋葬佛的坟墓。佛骨焚化以后成了彩色晶莹的珠子,埋在「浮屠」里,七层的塔称作七级浮屠汉唐时期,塔随着佛教一起传到中国,和古代建筑结合起来,融合了中国南北各地的楼、阁、亭的特色,发展了千姿百态的中国古塔。
三、课堂总结
《增广贤文》通篇用韵,朗朗上口。同学们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要熟读成诵,回去把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