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学生》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 篇翻译及答案
1文言文翻译(当代学生文言文专刊54-80)

译文晋国苦于小偷太多。
有一个叫郗雍的人,能看出小偷的相貌,看他们的眉目之间,就可以判断他们是否是小偷。
晋侯叫他去查看小偷,千百人中不会遗漏一个。
晋侯大为高兴。
告诉赵文子说:“我得到一个人,全国的小偷都没有了,何必用那么多人呢?”文子说:“您依仗窥伺观察而抓到小偷,小偷不但清除不尽,而且郄雍一定会死于非命。
”不久一群小偷商量说:“我们走投无路的原因,就是这个郄雍。
”于是共同抓获并残杀了他。
晋侯听说后大为惊骇,立刻召见文子,告诉他说:“果然像你所说的那样,郗雍死了。
但收拾小偷用什么方法呢?”文子说:“周时有俗话说:?眼睛能看到深渊中游鱼的人不吉祥,心灵能估料到隐藏着的东西的人有灾殃。
?况且您要想没有小偷,最好的办法是选拔贤能的人并重用他们,使上面的政教清明,下面的好风气流行,老百姓有羞耻之心,那还有谁去做小偷呢?”于是(晋王)任用随会主持政事,而所有的小偷都跑到秦国去了。
译文智伯向魏宣子索要土地,魏宣子不给。
任章说:“为什么不给他?”宣子说:“没有理由就来要土地,所以不给。
”任章说:“没有理由就来索要土地,邻邦肯定恐慌。
他的贪得无厌的欲望无法满足,晋国其他的家族必定恐惧害怕。
主公您给他土地,智伯必定骄傲轻敌,邻邦必定害怕而与我国亲近联合,用联军来对抗轻敌的势力,那么智伯的性命不长了。
《周书》说:?想要打败他,必须暂且先辅助他;想要夺取他,必须暂且先给予他。
?主公您不如给智伯土地使他骄傲。
而且主公您为什么要放弃借助天下力量来共同对付智伯的机会,而仅使我邦成为智伯攻击的目标呢?”魏宣子说:“好。
”于是就给智伯一个万人的大邑,智伯很高兴。
于是向赵索要土地,赵不给,因此兵围晋阳,韩魏在晋阳城外反戈一击,赵在城内接应,智伯自取灭亡。
译文人所以能生存,是依赖于衣和食。
现在将一个人囚禁在一间黑暗的房间里,即使用美味佳肴来供养他,用绣丽的衣服给他穿,他也不会欢乐,因为他眼睛看不到任何东西,耳朵也听不到任何声音,寂寞无聊。
初中九年级文言文翻译练习题及答案

初中九年级文言文翻译练习题及答案原文:横渠先生文集序夫子在东周青年多欢腾然诗赋仪文,于学校焕然一新之时,然其所发挥,岂独文思妙致,神启独运,即其中包含之学术精髓,实一种高尚的风华,又有何难折中之筹?然夫子之视华、夷,包容气范,无所不收容,即华夏之着眼点,夷夏合一,更增元气达坛,师古君子共存之盛。
试翻译:先生横渠文集序夫子在东周时,青年们多以欢腾的态度创作诗歌、文章和仪式文,使学校焕然一新的同时,他所呈现出来的,并不仅仅是文思绝妙、神启独运的表现,其中更包含了学术精髓,实际上是一种高尚的风采,又有什么难以取舍的状况呢?因为夫子对华夷之别,具有包容的气度,无所不纳,即着眼于中原文化之上,将华夏文化与夷狄文化合而为一,更加增添了中华民族的元气,达到了师法古人和君子共存的盛况。
参考答案:1. 将“多欢腾然诗赋仪文”翻译为“以欢腾的态度创作诗歌、文章和仪式文”。
2. 将“学校焕然一新之时”翻译为“使学校焕然一新的同时”。
3. 将“然其所发挥”翻译为“并不仅仅是…所呈现出来的”。
4. 将“文思妙致,神启独运”翻译为“文思绝妙、神启独运的表现”。
5. 将“即其中包含之学术精髓”翻译为“其中更包含了学术精髓”。
6. 将“又有何难折中之筹?”翻译为“又有什么难以取舍的状况呢?”。
7. 将“然夫子之视华、夷,包容气范,无所不收容”翻译为“因为夫子对华夷之别,具有包容的气度,无所不纳”。
8. 将“即华夏之着眼点,夷夏合一”翻译为“即着眼于中原文化之上,将华夏文化与夷狄文化合而为一”。
9. 将“更增元气达坛,师古君子共存之盛”翻译为“更加增添了中华民族的元气,达到了师法古人和君子共存的盛况”。
注意事项:此次翻译的文言文段落较短,也比较简单。
翻译时要注重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同时注意用词恰当、通顺,并力求使整段翻译后的文言文与原文风格相符合。
当然,翻译涉及的语词和句式会因具体的文言文段落而有所不同,因此在具体翻译时要仔细斟酌,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当代学生2010第九届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31-40篇翻译

31、张敞枉法张敞任京兆尹九年,因为和光禄勋杨恽交情深厚,后来杨恽犯了叛逆的大罪被杀,公卿们上奏皇上说杨恽的朋党友人不应该还处在官位上,杨恽的朋友都一同被免职,只有弹劾张敞的奏章单独被皇上留下不交给下面去处理。
张敞派贼捕掾絮舜查办案件,絮舜认为张敞正被人弹劾会被罢官,不愿意为张敞办完案件,私自回家了。
有人劝絮舜,絮舜说:“我为这个人出的力很多啦!现在他只能做五天的京兆尹罢了,哪能再查办案件呢?”张敞听到絮舜的话,马上派遣属吏捉拿絮舜,把他关押在监狱里。
这时冬月只剩几天了,查办案件的官吏日日夜夜审查办理絮舜的案子,最后判了他死刑。
絮舜临当出狱处决时,张敞派主簿拿着教令对絮舜说:“五天的京兆尹,究竟怎么样?冬天已经到头了,想活命吗?”然后在市上处絮舜以死刑。
适逢立春,巡查冤狱的官员出来巡视,絮舜家载着絮舜的尸体,并且把张敞的教令写上,亲自向检查冤狱的官员上诉。
检查冤狱的官员把张敞残害无辜的事上书奏报皇帝,皇帝减轻他的罪,想让他自己能够方便从事,便先下达了张敞先前因杨恽的关系不应该处于官位的奏章,把他贬为平民。
张敞罢官的奏章下达后,他就到宫殿上交印绶,接着便从宫殿下逃命去了。
几个月后,京城的吏民松懈,击鼓报警的事情多次发生,而且冀州下属地方又有大伙强盗。
皇帝想起张敞治理京城一带的功效,派使者到张敞家所在的地方征召他。
张敞本身受到了严厉的弹劾的,等到使者到了,妻子儿女都哭了,惊惶害怕。
但张敞却笑着说:“我已逃亡为老百姓,应该是郡里的属吏来捉拿我。
现在朝廷使者来,这是皇帝想用我呀!”便整装跟随使者到了公车,并上书给皇帝说:“我从前侥幸能得到列卿的官位,在京兆待罪,犯了杀贼捕掾絮舜的罪。
絮舜本是我一向所优待的属吏,曾多次受到我的恩惠宽待。
而他认为我有奏章弹劾会被罢官,接受了公文审查案件不做,便回家去睡觉了,说我是五天的京兆尹,忘恩负义,伤害教化,败坏风气。
我私下认为絮舜是目无法纪的,就违反法令把他杀了。
我杀了无辜的人,审讯犯人故意不照直办,就是受到制裁,死了也没有遗恨。
河北省唐山市滦州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八年级语文试卷本试卷共8页。
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一部分(1~2题 15分)河北省秦皇岛市举办“纪念‘爱我中华修我长城’题词40周年暨秦皇岛长城保护利用成果主题展”,借此契机,你所在的学校开展了“爱我中华护我长城”的研学活动。
1.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9分)秦皇岛,这方古老而壮丽的土地,其长城遗迹最早可追溯至南北朝北齐时期,但最为世人所知的,莫过于那保存相对完整的明长城。
明长城的最东端是素有“天下第一关”美称的山海关,它作为军事要塞,(kùsì)护国将军,巍峨挺拔,(qìyǔ)轩昂,千百年来守护着这片土地。
城郭内外,城墙蜿蜒,宛如一条巨龙,气势恢宏;残损的城墙与连绵不断的烽火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呈现/彰显)着古人的智慧。
而今,随着长城各项保护工作的开展,使我们再一次将这段历史铭记。
(1) 根据文段中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2分)①(kùsì)②(qìyǔ)(2)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要塞(sài) 宛如(wān)B. 要塞(sāi)宛如(wān)C. 要塞(sāi)宛如(wǎn)D. 要塞(sài) 宛如(wǎn)(3)从文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处。
(1分)(4)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2分)修改意见:(5)考古学家、著名的长城专家罗哲文,写了一副题为《长城赞》的长对联:上联:起春秋,历秦汉,及辽金,至元明,上下两千年。
数不清将帅吏卒,黎庶百工,费尽移山心力,修筑此伟大工程。
坚强毅力,聪明智慧,血汗辛勤,为中华留下巍峨丰碑。
下联:跨峻岭,穿荒原,横瀚海,经绝壁,纵横十万里。
望不断长龙烽垛,雄关隘口,犹如玉带明珠,点缀成江山锦绣。
起伏奔腾,飞舞盘旋,太空遥见,给世界增添壮丽奇观。
初中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及鲁肃过寻阳②即更刮目相待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学习的必要性,又现身说法地指出学习的可能性,易于让人接受。
B.从鲁肃的由衷赞叹和结友举动,可见他坦诚、率直、敬才爱才。
C.写鲁肃与吕蒙的对话,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正面表现吕蒙学有所成。
D.孙权劝学的成功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别人;劝说别人要讲究方式方法。
【答案】(1)经过;擦拭;对朋友辈的敬称(2)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推托。
②只是应该广泛(粗略)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3)C【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过〃是"经过〃;"刮〃这里是“擦拭〃的意思。
(2)本题①句中的“辞(推托,托辞)、以(用)〃两个词是赋分点;②句中的“但(只)、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耳(罢了)〃几个词是赋分点。
(3)文章叙写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是从侧面表现吕蒙学有所成,不是正面描写。
故答案为C。
故答案为:⑴①经过;②擦拭;③对朋友辈的敬称⑵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推托。
②只是应该广泛(粗略)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⑶C【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初中七年级 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②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学习的必要性,又现身说法地指出学习的可能性,易于让人接受。
B.从鲁肃的由衷赞叹和结友举动,可见他坦诚、率直、敬才爱才。
C.写鲁肃与吕蒙的对话,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正面表现吕蒙学有所成。
D.孙权劝学的成功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别人;劝说别人要讲究方式方法。
【答案】(1)经过;擦拭;对朋友辈的敬称(2)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推托。
②只是应该广泛(粗略)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3)C【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过”是“经过”;“刮”这里是“擦拭”的意思。
(2)本题①句中的“辞(推托,托辞)、以(用)”两个词是赋分点;②句中的“但(只)、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耳(罢了)”几个词是赋分点。
(3)文章叙写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是从侧面表现吕蒙学有所成,不是正面描写。
故答案为C。
故答案为:⑴① 经过;② 擦拭;③ 对朋友辈的敬称⑵ 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推托。
②只是应该广泛(粗略)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⑶ C【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Word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②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学习的必要性,又现身说法地指出学习的可能性,易于让人接受。
B.从鲁肃的由衷赞叹和结友举动,可见他坦诚、率直、敬才爱才。
C.写鲁肃与吕蒙的对话,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正面表现吕蒙学有所成。
D.孙权劝学的成功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别人;劝说别人要讲究方式方法。
【答案】(1)经过;擦拭;对朋友辈的敬称(2)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推托。
②只是应该广泛(粗略)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3)C【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过”是“经过”;“刮”这里是“擦拭”的意思。
(2)本题①句中的“辞(推托,托辞)、以(用)”两个词是赋分点;②句中的“但(只)、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耳(罢了)”几个词是赋分点。
(3)文章叙写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是从侧面表现吕蒙学有所成,不是正面描写。
故答案为C。
故答案为:⑴① 经过;② 擦拭;③ 对朋友辈的敬称⑵ 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推托。
②只是应该广泛(粗略)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⑶ C【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当代学生2010第九届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全部翻译

当代学生2010第九届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全部翻译1)酒以成礼钟毓兄弟小时候在父亲午睡时,趁机一起偷喝药酒。
他们的父亲当时发觉,暂且故意装睡看他们如何喝药酒。
钟毓行礼然后喝酒,钟会喝酒不行礼。
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何要行礼,钟毓说:“酒是完成礼仪的,不敢不行礼。
”又问钟会为何不行礼,钟会说:“偷本来就是非礼,所以不行礼。
”2)常羊学射常羊跟屠龙子朱学射箭。
屠龙子朱说:“你想听射箭的道理吗?楚国国王在云梦打猎,派掌管山泽的官员去哄赶禽兽出来射杀它们,禽兽们跑出来了,鹿在国王的左边出现,麋在国王的右边出现。
国王拉弓准备射,有天鹅掠过国王的赤色旗,翅膀大得犹如一片垂云。
国王将箭搭在弓上,不知道要射谁。
养叔上奏说道:…我射箭的时候,放一片叶子在百步之外去射它,十发箭十发中。
如果放十片叶子,那么能不能射中,就不是我能预测的了!‟3)次非杀蛟楚国有位叫次非的勇士。
他在干(hán)遂那个地方买到一把锋利的宝剑。
在回乡的途中,他乘坐一只木船过江。
木船刚到江心,江水中窜出两条恶蛟,从左右两边围住了木船。
次非问摇船人:“过去木船要是被恶蛟缠住,船上的人还能不能活命?”摇船人回答:“没有看见能幸免的。
”次非撩起衣服,伸出臂膀,拔出宝剑,说:“这只是江中的一堆腐肉朽骨罢了!如果牺牲武器保全自己的生命,那我为什么要吝惜这把剑呢?”于是便纵身跃入波涛,跟恶蛟拼死搏斗,杀了恶蛟然后又回到了船上。
船上的人都保住了性命。
5)高阳应造屋高阳应要建造新房子,木匠说:“不行啊!现在木料还没有干,如果把湿泥抹上去,必定会压弯的。
用它来做房屋,现在即使是好的,以后一定会毁坏的。
”高阳应说:“按照您的说法,那么房子不会坏——因为日子一久,木料越干就越硬,而湿泥越干就越轻。
用越来越硬的木料去承受越来越轻的湿泥,房子就不会坏。
”木匠无言以对,只好听从他的命令来造屋了。
房子刚盖成以后是很好,但是没过多久,房屋果然坍塌了。
9)自知之明有自知之明的人不怪怨别人,懂得命运的人不埋怨老天;怪怨别人的人就会走投无路,埋怨老天的人是没有见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鲁人徙越鲁人身善织履,妻善织缟①,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
”鲁人曰:“何也?”曰:“履为履之也,而越人跣②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以子之所长,游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鲁人对曰:夫不用之国,可引而用之,其用益广,奈何穷也?”(选自《韩非子·说林上》)【注释】①缟(gǎo):古代的一种白绢。
②铣(xiǎn):光脚。
【译文】鲁人自己善于织草鞋,(他的)妻子善于织白绢,(他们)想搬到越国去。
有人对他们说:“你们一定会很穷的。
”鲁人问:“为什么呢?”(那个人)说:“草鞋是用来穿的,可是越人光脚走路;白绢是用来做帽子的,可是越人披头散发的,凭你所擅长的技能,到用不着的国家去(谋生),想要不贫穷,难道可能办到吗?”鲁国人就反问他说:“到了不用我们专长的地方,我们可以引导他们穿鞋戴帽,随着用途的不断推广,我们怎么会受穷呢?”【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划横线词语。
①鲁人身善织履()②或谓之曰()③履为履之也()④而越人被发()⑤以子之所长()()2.翻译下面这个句子。
鲁人身善织履,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3.请用短文中的原句回答鲁人不可徙越的原因。
4.你认为鲁人可不可以徙越呢?请用自己的话说明理由。
5.本人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参考答案】1.①自己②有的人③穿但是,表示转折⑤凭、用2.略 3.略4.本题答案较为开放。
如:①不可徙。
鲁人没有从实际出发,越国人不穿鞋,不戴帽,如果徙越,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以后的生活肯定会走投无路。
②可徙。
鲁人可以引导越国人穿鞋戴帽,随着鞋帽用途的不断宣传推广,就可以发挥他们的特长,日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5.(1)凡做一事,制定行动计划,必须先做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万不可纯凭主观,心血来潮,莽撞从事。
做生意特别要了解顾客的需要。
(做事要切合实际,实是求是,人实际出发,分析客观条件,这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要学会换一种思路考虑问题,要善于对同一对象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思维,从而得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样才会创新,才能更好地把握时机。
2.★农夫殴宦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太监)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指“门户”税),仍邀(强要)以驴送至内。
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
”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
(选自韩愈《顺宗实录·宫市》)【译文】曾经有一个农夫,用驴驮着木柴到城里来卖,遇到宦官自称“宫市”拿走他的木柴,只给了他几尺绢,又就地索取“门户”税,还强要(农夫)用驴把木柴送到内廷去。
农夫哭了,把得到的绢又给了宦官,(宦官)不肯接受,说:“必须用你的驴把柴送到内廷。
”农夫说:“我家有父母、妻子、儿女,等着卖柴得钱后,才能有饭吃。
现在我把木柴给了你,不向你要价钱就回去,你还不肯放我,我也只有和你以死相拼了!”农夫就殴打了宦官。
(街使的属吏捉住他上报,德宗颁诏将宦官废免,赐给农夫十匹绢。
然而,宫市并不因此而改变,谏官与御史们屡次规谏,德宗都不肯听从。
)【阅读训练】1.解释文中加点词:(1)才与绢数尺 (2)农夫涕泣 (3)不取直而归 (4)遂殴宦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仍邀以驴送至内”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刀劈狼首 B.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有好事者船载以入3.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4. 文中卖柴农夫与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的遭遇,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卖柴农夫与卖炭翁这两个人物形象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1.(1)给 (2)眼泪 (3)通“值”价值 (4)就2.A3.略4.揭露了“宫市”对劳动人民的剥削、迫害。
卖柴农夫性情刚烈,敢于奋起反抗;卖炭翁淳朴善良,逆来顺受。
3.★教学相长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选自《礼记·学记》)【译文】即使有美味的食品,不吃,就不知道它味美。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也不知道它好。
所以学了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够的地方,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通之处。
知道自己有所不足,然后才能严格要求自己;知道自己有不通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
所以说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
【阅读训练】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1)不知其旨也(2)虽有至道(3)知困(4)教学相长也2.翻译(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故曰:教学相长也。
3.《教学相长》集中论证了____和___的关系,说明了___的道理。
【参考答案】1.(1)味美(2)即使(3)困惑(4)增进,促进2.(1)学了以后才知道自己自己有不够的地方,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通之处。
(2)所以说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
3.教学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4. ★樊重树木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
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
向之笑者,咸来求假焉。
此种植之不可已也。
谚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此之谓也。
(选自《齐民要术》序)【注释】樊重:人名。
梓漆:梓树和漆树。
【译文】樊重曾经想制作器物,他就先种植梓材和漆树。
当时的人们都对他的做法嗤之以鼻。
但是在几年之后,梓树和漆树都派上了用场。
过去那些耻笑他的人,现在返过来都向他借这些东西。
这说明种植树木是不可以停止的啊!俗谚说:“作一年的打算,不如种谷子;作十年的打算,不如种树。
”说的就是这件事呀!【阅读训练】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1)然积以岁月(2)向之笑者(3)咸来求假焉2.翻译(1) 时人嗤之。
(2)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3.“此之谓也”说的是什么道理?对你有何启示?【参考答案】1.(1)但是(2)从前(3)都2.略3.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造作准备,有长远打算。
启示:学习也是如此。
5. ★颜回好学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
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
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更加亲近我。
”鲁哀公问:“你的学生中哪个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可惜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了。
”(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阅读训练】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1)蚤死(2)孔子哭之恸(3)门人益亲2.翻译(1) 弟子孰为好学?(2) 不迁怒,不贰过。
3.孔子“哭之恸”的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1.(1)早(2)极度悲哀(3)更加2.略3.颜回年轻轻就死了,现在没有像他那样好学的人了。
6. ★王充博览王充少孤,乡里称孝。
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
好博览而不守章句。
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
日久,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译文】王充少年时死了父亲,家乡人都赞扬他很孝敬。
后来到了京城,在太学学习从业的本领,拜扶风班彪为师。
王充爱好广泛,浏览而不拘泥于某些段落和句子。
他家穷没有书,经常去逛洛阳街上的书店,浏览人家所卖的书,看一遍就能背诵。
天长日久,于是(他)广泛地弄通了众多流派的学说。
【阅读训练】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1)乡里称孝(2)师事扶风班彪(3)一见辄能诵忆 (4) 遂博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3.上文中“百家之言”中的“百家”是指什么?【参考答案】1.(1)赞扬(2)以……为师(3)就(4)就2.略3.指诸子百家的著作,如《老子》、《孟子》、《庄子》、《韩非子》、《荀子》等。
7. ★不记人过吕蒙正①相公不喜记人过。
初参知政事②,入朝堂,有朝士③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 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其同列④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
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
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固不如无知也。
不问之何损?” 时人皆服其量⑤。
(选自宋·司马光《涑水记闻》,略有改动)【译文】吕蒙正相公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失。
刚刚担任参知政事,进入朝堂时,有一位中央官员在朝堂帘内指着吕蒙正说:“这小子也当上了参知政事了呀?”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而走过去了。
与吕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非常愤怒,下令责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
吕蒙正急忙制止不让查问。
下朝以后,那同事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彻底查问。
吕蒙正则说:“一旦知道那个人的姓名;就终身不能忘记,不如不知道那个人的姓名为好。
(况且)不去追问那个人的姓名,对我来说又有什么损失呢?”当时的人都佩服吕蒙正的度量。
【注释】①吕蒙正(994--1011):宋代政治家。
②初任参知政事,初:刚刚; 参知政事:官名,副宰相;③朝士:中央官员。
④同列:同事。
⑤量:肚量。
【阅读训练】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1)不喜记人过(2)佯为不闻(3)令诘其官位姓名 (4) 遂止之2.翻译(1) 罢朝,同列犹不能平。
(2) 不问之何损?3.上文赞美了吕蒙正在怎样的品质?【参考答案】1.(1)过失、过错(2)假装(3)责问(4)制止2.略3.吕蒙正为人正直,襟怀坦白,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失寻机报复。
有胸怀,更有智慧。
8.★欲食半饼喻譬如有人,因其饥故,食七枚煎饼。
食六枚半已,便得饱满。
其人嗔恙①,以手自打,而作是言:“我今饱足,由此半饼。
然前六饼,唐②自捐弃。
设知半饼能充足者,应先食之。
”(选自《百喻经》)【注释】①嗔恙:责怪自己有病。
②唐:空,徒然。
【译文】比如有个人因为肚子饿的原因,要吃七个煎饼。
他吃了六个半时就停下了,觉得很饱了。
这时,他就责怪自己有病,用手打着自己,说了这样的话:“我现在吃饱了,是因为吃了这半个饼,前面的六个饼都白白地浪费了。
假如知道这半个饼就能吃饱,我就应该先吃这半个饼。
”【阅读训练】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1)因其饥故(2)食六枚半已(3)设知半饼能充足者2.翻译我今饱足,由此半饼。
然前六饼,唐自捐弃3.这个故事讽刺了怎样的人?【参考答案】1.(1)原因、缘故(2)停止(3)假如 2.略3.讽刺了那种不究因果而钻牛角尖、徒生苦恼的糊涂虫(愚蠢的人)。
9. ★反裘负刍魏文侯出游,见路人反裘①而负刍②。
文侯曰:“胡为反裘而负刍?”对曰:“臣爱其毛。
”文侯曰:“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译文】魏国国君文侯出门游历,看见一个路人将裘皮衣服翻过来穿然后背柴火。
文侯说:“为什么将裘皮衣服翻过来穿而背柴火?”路人回答说:“我爱惜它的毛。
”文侯说:“你不知道里皮磨坏了,那么毛就没地方附着了吗?”【注释】①裘:皮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