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藏区农村小学生的家庭教育
农牧区家庭教育心得体会(3篇)
第1篇在我国广袤的农牧区,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这里的孩子从小就要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和繁重的农活,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培养他们健康成长,是每一个农牧区家庭都面临的课题。
作为一名长期在农牧区工作的教育工作者,我有一些关于农牧区家庭教育的心得体会,愿与大家分享。
一、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农牧区家庭的孩子从小就要承担起家庭劳动的重担,因此,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至关重要。
首先,家长要让孩子学会自己穿衣、吃饭、打扫卫生等基本生活技能。
其次,鼓励孩子参与家庭劳动,如放牧、收割、耕种等,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承担责任。
此外,还要教育孩子学会与人沟通、合作,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
1. 生活技能培养:家长要教会孩子基本的生活技能,如穿衣、吃饭、打扫卫生等。
这不仅能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独立,还能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和责任心。
2. 家庭劳动参与:鼓励孩子参与家庭劳动,如放牧、收割、耕种等,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承担责任,增强体质。
3. 社交能力培养:教育孩子学会与人沟通、合作,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为将来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二、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农牧区家庭的孩子面临着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因此,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为他们提供学习的机会和条件。
同时,要鼓励孩子树立远大理想,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1. 关注孩子兴趣: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为他们提供学习的机会和条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树立远大理想:教育孩子树立远大理想,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为将来更好地服务社会打下基础。
3. 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家长要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如为孩子提供安静的学习环境、鼓励孩子多读书等。
三、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道德品质是人的立身之本,也是农牧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家长要教育孩子诚实守信、勤奋刻苦、团结友爱、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等,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1. 诚实守信:教育孩子诚实守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藏族家庭教育与幼儿园社会活动结合
藏族家庭教育与幼儿园社会活动结合
藏族家庭教育与幼儿园社会活动的结合对幼儿的综合发展和社交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下面列举一些实践措施来促进藏族家庭教育与幼儿园社会活动的结合:
1. 提供文化教育:鼓励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传承和弘扬藏族文化,比如通过叙述藏族故事、传统歌曲和舞蹈,教导幼儿了解和尊重自己的文化背景。
2. 父母参与活动:鼓励父母积极参与幼儿园的社会活动,例如家长会、亲子活动等,
与其他家长交流经验和观点,增进合作与沟通,也促进了幼儿的社交技巧和情感发展。
3. 传统习俗体验:幼儿园可以邀请藏族长者来讲述传统习俗和风俗,或者组织幼儿参
与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
这样的活动有助于让幼儿了解和珍惜自己的文化传统。
4. 探索自然环境:鼓励幼儿园组织户外活动,引导幼儿走进大自然,体验藏区的特有
生态环境。
老师可以借助戏剧和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幼儿模拟生活在藏区的体验,激
发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关注。
5. 组织社区参观:幼儿园可以安排参观当地社区,包括传统藏族建筑、文化中心、藏
族手工艺品工坊等场所。
通过亲身接触和参与,幼儿可以更好地了解藏族的生活和传
统艺术。
通过以上实践措施,将藏族家庭教育与幼儿园社会活动结合起来,可以增强幼儿对自
身文化的认同感,促进幼儿的社交能力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培养他们对自然和社会的
关爱与尊重。
对西藏农牧区家庭教育的几点认识
易于使子女受到感染 和激励 , 因而教育作用就更巨
大, 更深 远 。 3 . 奖励 惩罚 。 长善救 失
《 学记》 指 出: “ 教也者 , 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意 思就是说 , 良好的教育就在于 : 它既善于发扬学生的
优点, 又善 于克服 学生 的缺 点 。表 扬激 励是对 子女 优
良好 的教 育环 境 。
2 . 建 立学校 与 家庭互 相 沟通制度
的学习, 生活和精神追求具有直接的、 明显的导 向作
用。我 国古代教育家董仲舒认为 : 人的性 、 情、 欲, 均 为“ 陶冶而形成之” 。陶冶的主要力量来 自于家庭环 境, 家长所创造的教育情境 , 家庭 的高尚情操和文化 素养 , 对 孩子的教育影 响带有 自发性 、 不 可控制性 , 其熏陶感染作用就更加强烈 , 效果也更加明显 。
良的品行 以及长处进行给予积极的肯定和评价 , 通过
表扬 激 励 , 激 发子 女 的荣誉感 和上 进心 。表 扬运用 得
材料等侧重 系统 宣传 教育观念 , 方法等) ; 线上合作
— —
家教指 导热线 , 家教 指导 网站 ( 侧 重于释 疑解
好, 就能使子女认识 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 进一步巩 固 和发扬 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 激励子女不断进步。 惩罚是对子女不 良品行以否定的评价 。通过家
2 . 躬行 身教 , 榜 样 示 范
马卡连柯指 出: “ 父母对 自己的要求 , 父母对 自 己家庭 的尊敬 , 父母对 自己一举一动的检点 , 这是首 要和最基 本 的教 育方法 ” 。以身作则 , 身教重 于言
教, 正是 家庭 教 育原则 的反 映 。
从家庭教育 的对象来看 , 家庭教育对象主体是 青少年儿童 , 他们 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性 。由于 父母与子女 自然情感的亲密性 , 来 自父母 的榜样更
藏语文教学与藏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策略
留守教育5藏语文教学与藏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策略★吉律对于藏区留守儿童来说,藏语文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情感教育,还有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
除此之外,家庭教育对于藏区留守儿童来说是更加重要的,因为家庭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更加的根深蒂固,是其他教育不能够取代的。
然而藏区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缺少的就是有效的家庭教育,很多儿童是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大多数农村老人不太关注孩子的学习,孩子缺少正确的引导,这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以及学习提升都有着严重的影响。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由于条件的限制,孩子仍然留在农村接受教育,这些孩子成为了藏区留守儿童。
整体来看,藏区留守儿童这个群体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没有父母陪伴在身边,缺少家庭的监管,并且在小学阶段的孩子心智还没有发育完全,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很容易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
针对藏区留守儿童的教育,藏语文教育能够发挥出积极的作用,能够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
本文就针对藏区留守儿童的藏语文教育与家庭教育进行分析。
一、藏区留守儿童对藏语文学习的态度1、忽视了藏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当前我国小学藏语文教学中更加重视的是对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教育,缺少与生活实际联系的引导,这就导致很多学生认为藏语文学习不重要而忽视了藏语文学习。
藏区留守儿童因为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引导,自我管理能力尚未完全形成,就更容易导致藏区留守儿童忽视藏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2、不能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在藏区留守儿童的群体中,他们普遍认为父母留自己在家不外乎两种原因:一是父母不够爱自己;二是因为必须上学而不得不留在家里。
这种心态就导致部分藏区留守儿童厌恶上学,并且产生一种消极的心理,在课堂上溜号,也不愿意主动的加入到课堂活动中,导致成绩水平一直较低。
二、藏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问题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不能对藏区留守儿童进行及时有效的教育和指导,孩子的成长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状态。
藏区农村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思考
藏区农村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思考藏区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之一,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
在这片神秘而美丽的土地上,有着许许多多的藏族儿童,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德育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地理环境、文化差异等许多因素的影响,藏区农村小学的德育教育工作存在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藏区农村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进行深入思考,找出合适的方法和策略,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一、了解当地文化和习俗在进行德育教育工作之前,首先要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和习俗。
藏区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这对德育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只有了解了当地的文化和习俗,才能更好地进行德育教育工作,并使之融入当地的生活。
可以通过讲述藏区的传统故事和传统歌曲等形式,向学生传递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引导他们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家庭伦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注重身心健康教育藏区农村小学的学生大多是来自农村的孩子,他们的身心发育阶段和城市孩子有所不同。
在德育教育工作中,要注重身心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可以开展一些体育活动和户外活动,如登山、野外露营等,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增强团结合作的精神。
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倾听学生的心声,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及时发现并帮助解决心理问题。
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农村小学的德育教育工作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通过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了解社会的发展动态,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
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志愿活动,如清洁环境、植树造林、助学助老等,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行为对社会的影响,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四、加强家校合作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农村小学的德育教育工作中,要加强家校合作,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可以通过开展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家长正确教育孩子,共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努力。
试论青海省共和县藏族牧区家庭教育观念
试论青海省共和县藏族牧区家庭教育观念试论青海省共和县藏族牧区家庭教育观念【摘要】:家庭是孩子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和接触教育的首个场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因此,家长对孩子所实施的家庭教育最具有早期性和影响性。
笔者通过前往青海省共和县的一些藏族牧区家庭了解其家庭教育观念、并使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对藏族牧区的教育现状提出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具有合理性的建议。
【关键词】:藏族;牧区;家庭教育第一、地域概况共和县坐落在青海省东北部,是青海藏区人口较多,地域辽阔、畜牧业经济比重较大的一个县,享有“青藏咽喉”的美称。
历史上的“唐蕃古道”“丝绸之路”等跨越该县境,居住着汉、藏、回、蒙等22个少数民族;其中藏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0.5%,民族文化独具特色,特别是以藏族历史和宗教信仰、饮食和服饰、节庆文化、神话传说、民族歌舞等多样性的文化。
但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条件,以及农牧区社会环境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共和县农牧区之间的接收教育情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与农区相比牧区的受教育情况十分落后和淡薄。
第二、受教育情况共和县倒淌河镇的措卡村是该县典型的畜牧区,当地的小学校园内设有砖混结构教学楼一栋,教室四间、办公室一间、仓库一间。
学校中间有一个小操场,但不是那种用塑胶建成的能全天候使用,不受季节和温差、气候的限制,具备防滑和色彩美观等特点的现代化的操场。
而是天晴的时候空气干燥、尘土飞扬,下雨的时候泥巴操场上坑洼洼、被雨水浸泡了就无法下脚的土操场。
学校共有41个学生,4名当地老师,因四年级开始得去县寄宿学校就读,所以目前只有一到三年级三个年级。
学生的父母亲更多的关心子女入学受教育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学生们反而会对自己所处的学习环境和一些原有的老师持不同的意见,甚至同城镇的小朋友相比较,认为自己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条件个个不如他们好。
在对教师的看法中很多学生都认为老师的讲课方法死板,这主要是因为学校办学条件差才导致学生对老师产生讲法古板、没有创新、很难吸引的想法。
浅谈青海藏区寄宿小学中教育惩罚的困境
浅谈青海藏区寄宿小学中教育惩罚的困境青海藏区的寄宿小学,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面临着教育惩罚的一系列困境。
在青海藏区,家庭教育水平较低,家长对孩子的管教方式也比较严格,常常通过体罚等方式来惩罚违规行为。
然而在寄宿小学,这种方式的使用受到了限制,教师和学校管理者也面临着教育惩罚的尴尬局面。
首先,寄宿小学中的教育惩罚困境主要表现为传统惩罚方式的不适用。
在寄宿小学中,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和文化背景,家长和学生对待教育惩罚的态度和方式也不尽相同。
在这种情况下,惩罚方式的选择就变得十分困难。
传统的惩罚方式,如体罚等,不但容易引起学生家长的不满和反感,而且可能产生严重的副作用,破坏师生关系,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和学业成绩。
其次,教育惩罚在寄宿小学中也面临着学生心理辅导困境。
青海藏区的学生普遍来自贫困家庭和牧区,缺乏健康的心理支持和家庭教育。
因此,在学校里遇到问题和挫折时,往往会有情绪和心理问题。
教师和学校管理者要想进行有效的教育惩罚,需要在惩罚的同时给予学生关心和照顾。
这就需要学校配备心理辅导师,提供个性化的心理辅导和支持,帮助学生克服心理和情感问题,避免长期心理问题的产生。
再次,在教育惩罚中,时间和资源的限制也是一个困境。
寄宿小学中学生的数量较多,教师和学校管理者的时间和精力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教育惩罚的效果和效率都需要保证。
因此,学校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制定严格的惩罚机制,并配齐全面的资源和工具帮助学生改进行为,提高学生表现。
最后,在教育惩罚中,文化的差异也是一个困境。
藏区的文化传统和行为规范与汉族地区有很大的不同,这也会影响教育惩罚的操作。
在教育惩罚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传统文化和规范,避免对学生身心造成过度伤害,维护学生的尊严和权益。
总之,在青海藏区的寄宿小学中,教育惩罚面临着很多困境。
要保证惩罚的效果和效率,学校需要进行合理的操作和管理,在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和尊严的前提下进行有效的惩罚与引导,以达到管教和教育的目的。
西藏农村教育存在的若干问题
西藏农村教育存在的若干问题数学教研组:米玛改革开放以来西藏的教育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发展之迅速人人可见。
义务教育的实行基本上实现了扫盲的目的。
但是在偏远的农村地区仍然存在较多的教育问题。
一、家长的思想觉悟低。
在偏远小县的中小学大多数学生都出身农民家庭他们的家长很多都目不识丁,没有文化导致家长们的思想觉悟低级化。
他们只看到眼前的利益不能够为小孩的将来着想经常以家里事儿多需要劳动力为由鼓动自己的小孩逃学帮家里放牛放羊干农活(在秋收季节尤其严重),有的家长甚至为了微薄的收入让自己的小孩出外打工,学校的老师家访找学生时找都找不到。
他们认为农民的小孩就应该在家里干农活更别说能够给小孩提供课外学习资料等学习辅助工具了。
家长的这种态度模糊了学生学习的目的,减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破坏了学校的正常教学制度从而直接影响了学校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的自觉性差。
偏远小县学校的学生大多都存在学习上自觉性差,不够积极主动的问题。
他们满足于现状,自愿上学学知识的愿望不高,对理想的认识肤浅模糊,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干什么,好多学生说他们来学校是为了应付义务教育他们觉得完成义务教育后回农村当农民就是他们的唯一出路。
这群学生的思想态度影响着整个班级的班风及学风在课堂上开小差、打瞌睡、课下抄作业的情况屡屡发生。
老师对这样的学生除了一而再再而三的思想教育没有别的法子,怕说重了货有时生气打一下他们就会以此借口跑回家。
稍微还一点的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认真的听课记笔记,可是在课下除了背背文科题对于理科作业题外基本就不会主动的去做练习导致思维能力特别差。
三、语言因素。
语言和思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不同民族的语言对思维及其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因而学生们极差的汉语理解能力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其他数学等其他科目的学习。
首先,藏族学生在小学时所使用的数学教材是藏文教材,虽是藏文编写但内容取自统编教材,教材中的问题情境,特别是文字应用题都是汉语情境,与藏族学生的生活经验、语言情境相脱离,造成理解上的障碍使得一开始就没有一个很牢固的基础,升入初中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完全是汉语版的学生更是理解不了内容更别说能够把他学好。
藏区农村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思考
藏区农村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思考
藏区农村小学的德育教育工作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如教师素质不高、校园文化建设
不足、学生缺乏家庭教育等。
如何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行为水平,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首先,提高教师素质是德育教育工作的关键。
教师是学生德育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
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德育教育工作的质量。
因此,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
高教师的理论素养以及实践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承担起德育教育的重任。
其次,建设校园文化是德育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
校园文化不只是建筑、设施和环境
的问题,更需要注重校园管理、学生服务、课程体系等因素。
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以学生
为中心,以培养学生为目标,强化教育的警示和劝导功能,营造出浓厚的德育氛围,使学
生在不断磨炼中逐渐成为有道德、有责任心的人。
最后,加强家庭教育也是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
在藏区农村,部分学生缺乏良好
的家庭教育,这导致了一些学生的道德水平较低。
因此,学校应该开展家校合作,鼓励家
长积极参与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培训家长如何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
此外,学校还应该
与社区、村委会等相关机构合作,共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藏族地区家庭教育研究
藏族地区家庭教育研究摘要:藏族地区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比较落后。
家庭教育对子女的成长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家庭教育就是指父母对子女的教育。
但是藏族地区家长没有正确认识与掌握孩子的成长规律,家庭教育出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笔者将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探讨藏族地区的家庭教育。
关键词:藏族地区家庭教育一、藏族家庭教育现状(一)家庭教育的观念比较滞后许多家长都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与家长没有关系。
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关心与关爱只停留在肤浅的表面,只给与物质补偿,认为给孩子提供好的生活环境就可以,缺乏对孩子的情感关心、道德与品行的培养,缺乏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对家庭教育的作用比较忽视,把本来属于家长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
在教育的过程中,重视智育忽视德育。
根据对藏族地区相关学校的实际调查研究显示,只有22.4%的家长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一些家长只是口头上重视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但是实际上更加重视孩子的分数,将学生的学习成绩摆在首要位置,在家庭教育中德育教育的功能被弱化,思想品德教育被一些功利性的教育目的被替代。
同时,为了让孩子更加专注的学习,家长包办学生的一切事物,孩子没有独立处事的能力,偏重成才教育,忽视做人教育。
(二)家庭教育的教育方法比较简单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教育方法比较简单,一般以简单粗暴地抱怨居多。
自从计划生育实施以来,家庭中一般以独生子女为主或者最多两个孩子,即使家长不打不骂孩子,但仍然是采取粗暴地态度管理学生,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原则,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家长不分青红皂白的训斥学生,有其是对于比较活泼淘气的孩子,进行没有原因的训斥。
这种简单的粗暴地教育方法,使得孩子缺乏进步与发展的兴趣,厌学,使得孩子产生恐惧的心理,对孩子的身心、个性和创新精神都进行了摧残。
增加孩子的反抗情绪与逆反情绪,孩子容易破罐子破摔。
根据调查显示,有15.4%的孩子挫败的原因,都是来自父母的责备。
西藏农牧区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西藏农牧区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影响西藏日喀则地区定日县中学二校区——益西多吉摘要:无论转型与否,无论农村与否,家庭文化与子女教育问题始终是古今中外学者研究的永恒主题,也是家长在子女教育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西部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已得到了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渐得到提高,政治、文化因素相应发生了变化。
家庭作为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生活组织,在其地位、规模、功能等方面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意识观念、价值取向等随之发生了改变,在这一变化中分析家庭文化对子女教育的影响,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观念态度知识教育为树人之本,家庭教育乃教育之源。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管城镇还是农村,这是天下所有父母亲的心愿,但真的要把子女培养成为知书达礼,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长大后,能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确实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目前,在家庭教育中,作为教育主体的家长,在其家庭教育的期望水准、家庭教育的目标定位、家庭教育的内容价值观念以及家庭教育的态度方法等方面,尚存在着一些与社会发展、时代精神相违背的新的倾向和新的问题,这些倾向和问题直接与青少年的现实面貌和社会发展的目标需求构成不同程度的矛盾。
分析认识和切实解决这些矛盾,是全面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和质量,使家庭教育纳入科学化轨道的迫切需要。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影响一个人成长的因素是很多的。
家教对孩子的影响尤为重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同家长朝夕相处,家长的言行天天在反复强化,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不是学校,社会教育所能代替的。
众所周知:“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个人受的最初教育来自家庭。
”家庭是孩子出生后接受教育的最初场所。
孩子长大成人以后,社会成了锻炼他们的环境。
学校对学生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却是家庭。
孩子从小学到初中、高中、直至上大学,既凝聚着父母的心血和汗水,也印刻着父母的教育和影响。
浅谈藏区农牧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教育问题
浅谈藏区农牧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教育问题作者:徐红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02期【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2-0006-01卓尼藏区是一个藏汉杂居的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民族风俗习惯的不同,学习、认知、文化差异是摆在藏区农牧村寄宿制学校管理上的难题。
所以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自信自强的健康品质,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藏区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
藏区农牧村寄宿制学校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学校的发展,学生健康成长有着重大的意义。
那么如何适应这种形式,肩负起教育藏区农牧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这份责任呢?一、藏区农牧村寄宿制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1.孩子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许多农牧村家长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又忙于生计,无法对子女进行教育和指导。
重养育,轻教育,形成学生文化和性格上的差异。
许多孩子出现人际交往能力差、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等逆反心理。
2.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
父母的溺爱,导致孩子自我评价的歪曲,形成惟我独尊,为所欲为的性格。
缺乏及时有效地约束管教,导致部分住校生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逃课逃学现象的发生。
由于受浓厚的藏传佛教家庭传统文化背景的影响,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教育还不够健全。
由于一些家长对孩子学习重视程度不够,大多数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自觉性,对待学习心不在焉,应付了事。
二、藏区农牧村寄宿制学校学生教育问题的方法1.爱心灌溉,让学生在亲情中成长。
农牧村孩子是单纯的,朴实的,也是敏感的,他们的父辈长期从事放牧、务农工作,在生活、思维、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与城市的家长有着一定的差异,使农牧村孩子从小就表现出与城市孩子不同的特点:在学习习惯方面,他们态度随便,上课没有良好的注意力,作业比较粗心,有不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生活方面,卫生习惯不是太好,对整洁的要求不高,办事生活无规律。
浅谈藏区农牧村小学班级管理教师应对策略
浅谈藏区农牧村小学班级管理教师应对策略
藏区农牧村小学班级管理教师应对策略主要包括善于发现学生潜力、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强化家校合作、拓宽课程内容和多样化教学方法等方面。
首先,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潜力,尽可能发掘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开展艺术、科技、体育等多元化的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大的学习空间,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愿望
和兴趣。
此外,教师还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特长和潜能,让学生在自我探索和
发展中成长。
其次,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树立健康自
信的人生态度。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应该注重情感沟通,及时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避免
对学生产生过于严格的惩罚,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尊严感。
同时,教师还应该借助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
自信心和生活技能。
此外,教育家庭合作是重要的一环,特别是在农牧村小学班级管理中。
教师应积极与
家长联系,了解家庭教育情况,讲解教育理念,开展家庭教育培训,加强家校沟通和协作,鼓励家长和学生共同关注学校和社会中的问题,让学生建立良好的价值观和社会心理,互
相影响,取长补短。
最后,课程及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也是关键。
教师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来引导
学生学习,例如运用教学技术手段,制定教学计划,选取教学材料等等,全力满足学生不
同方面的需求,帮助他们系统地掌握各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同时,教师应该借鉴先进的教
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断优化班级管理和教学质量。
论藏区农村小学生的家庭教育
论藏区农村小学生的家庭教育摘要】家庭教育作为孩子通向社会的第一座桥梁,对孩子的个性、品质和健康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所走的每一步对他们以后的人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现代大多数的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严重影响着农村小学生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家庭教育、藏区、责任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7)01-024-02家庭教育对人一生所产生的作用,是其他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所无法替代的。
同时,家庭教育对社会所产生的效用(如为学校输送合格的生源、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劳动者等),也是其他教育力所不能及的。
因此,一个社会的国民教育,仅有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不够的,必须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者并举,才是完整的国民教育。
而家庭教育则是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基础。
一、藏区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1、藏区的家庭,家长在牧区放牧,由于信仰文化的不同,在家长眼里,孩子不读书长大了依旧可以放牧,当和尚尼姑。
所以他们并不重视孩子的文化教育。
2、藏区家长缺乏责任心。
藏区的普遍家长认为,自己的责任是送孩子上学,将他扶养成人,至于孩子学得怎样,全靠他自己的努力,没有什么明确的要求。
3、藏区家长对孩子的最大要求是平平安安长大。
因为年龄过于小,家里没有多余的家长照顾,在学校只要不出事故,听老师的话,一日三餐能填饱肚子就可以。
这些家长的教育方法,大多是简单粗暴,全然不顾自己的行为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4、由于"读书无用论"花钱念书知识用不上,离校后还不会干活的思想影响。
藏族农牧民放牧需要很多的劳动力,尤其牧民,儿童很小就成为家庭的好劳力,而且放牧是从早到晚的工作,需要投入的精力很多。
与此同时,发达的寺院教授藏医,历算、绘画等,使得入寺成为信仰需求之外的谋生手段(参见科考社会科考祖宗教课题)。
在支持子女入学的藏族人里,多数对教育的作用认识比较肤浅,比如:会汉语可以减少交流的困难,会点算术,做生意不被别人骗,挖了虫草卖钱,话听得明白账算得清就行;其他需求无多。
浅谈藏族学生家庭教育状况
浅谈藏族学生家庭教育状况作者:南吉卓玛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3年第05期摘要:家庭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人才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提高学校教育的必要保证。
家庭教育是基础教育,又是终身教育,对人的启蒙、成长、成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藏族家庭教育同样有着它自身的特点,也有社会大环境下共存的教育模式特点,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矛盾、冲突等,为此,笔者无能畅谈其理论与实践问题,只因多年致力于合作藏族中学教育教学工作,现将这方面的情况略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合作藏中;藏族家庭;教育状况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276-011.藏族学生家庭教育的认识性1.1传统性认识阶段。
任何一种民族对教育的理解是不同的,无论是从精神层面,还是人生价值层面,或是社会层面,这需要一定的历史过程及社会现象以及大环境和周边环境的影响。
居住在地势偏高,高寒气候的藏民族,在小聚集的范围内,与外界环境的接触是极少的,这种局部的小环境所造成的文化氛围,导致了固有的民族特色的教育方式,更是形成了传统性的家庭教育模式,尤其是交通偏远的学生家长对教育的认识是浮浅的,范围是狭小的,甚至是无从谈起家庭教育之词,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是只要识几个字,认识一些路牌,会看一些钱数或会写自己的名字就可以,合作藏中的学生来自七县一市,部分家长从未离开过自己的家乡,只是送孩子上学时才到县城或州上。
1.2过渡性认识阶段。
部分学生家长的认识性处于一种过渡阶段,即认识到家长所承担的责任或家长需要教育的必要性。
这些学生家长多数是居住在民族杂居地区,受到藏汉两种文化的影响,对孩子教育有着一些自己的看法,不仅让孩子上学,而且还要教育孩子上学的意义,处于家长层面具有一定的责任性,懂得教育孩子学与不学有何差距,以自身为例,若考取学校最起码不至于背朝天,面向黄土,一辈子辛辛苦苦而还为生计苦恼,同时也认识到人生价值的存在,这些看似简单的理论其实说明了这些学生家长对孩子教育有着从传统性到现代最新认识之间的一种过渡阶段,是这些藏族家长对孩子教育有了一种认识上的进步。
家校联手,共育藏区小学生好习惯
家校联手,共育藏区小学生好习惯摘要:小学时期养成的行为习惯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一生的习惯,因此在小学时期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很重要。
好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期的不间断的,而在小学教育中,教师做到了教育工作,可是回到家长,家长对小学生的管教过于溺爱,不利于他们良好习惯的养成,因此需要家校合作联手共育藏区小学生好习惯。
关键词:家校合作模式;小学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0257-2826 (2019)09-270-01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新旧观念的冲突,独生子女的增多,藏区小学教育也面临很多困境。
许多家长会发出这样的声音,老师说孩子在小学的行为如何如何好,可是在家里却不是这样的,是老师“说谎”了,还是家长的教育出了问题。
这种现象的出现不是个例,这些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家校合作上出现了问题。
如孩子在学校可以自己削铅笔,妈妈因为各种原因而去帮孩子完成,这是现在的一种常态,要想孩子的行为习惯有效养成,家校合作成为必然。
笔者简要阐述几种家校合作培养小学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
一、以家校联手促进藏区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首先,要加强对老师的身教力度,老师们应当给小学生们树立一个正确的学习榜样,起到一个带头作用。
老师始终是学生们内心最为崇拜的对象,所以,学生们会潜移默化的将老师们的言行举止模仿起来,让老师当作自己模仿的主要对象,所以,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老师们应当真心去对待学生,不断的激励小学生,展现出自身的人格魅力,熏陶学生,让学生们都可以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更好的接受各类知识的教育。
其次,要发挥出家庭和社会的育人效用。
家庭教育是学生们养成教育中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场所,家长不仅是学生们的启蒙老师,更是学生们生存和发展的引路者,家长和学生们接触的时间会比较长,所以家长们的各类举止行为都会影响到学生们判断是非的能力,并决定着学生们对是非曲直的评定标准。
所以,需要加大学校和家庭之间的沟通强度,家长要定期和社会各个部门进行联系,更好的去探究学生在社会上的各类行为表现。
对西藏牧区留守儿童德育教育问题的思考
留守教育1对西藏牧区留守儿童德育教育问题的思考★巴桑潘多西藏牧区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但是当前的学校德育教育存在一些问题,使得留守儿童不能更好的融入学校教育和家庭生活。
留守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但是在长期缺乏家庭关爱的环境下,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表现在性格孤僻或者不愿接受管制,针对这种情况,西藏牧区学校教育必须加强德育教育,整合多方力量,提升留守儿童的道德修养,进而践行德育教学目标。
近30年来,城市地区繁荣发展,留守儿童却成为被时代发展抛弃的群体,他们成长于闭塞的西藏牧区环境,长期缺乏父母的陪护,大部分人只能重复父辈的命运,成为新一代农民工,这样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就被凸现出来。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德育教学至关重要,不仅可以为学生指明方向,还可以感受人间温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但是,当前针对留守儿童开展的德育教学存在诸多问题。
基于此,本文对西藏牧区留守儿童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概述,并分析如何在学校对留守儿童开展德育教育,希望留守儿童重拾自信与欢乐,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创造美好生活。
一、西藏牧区留守儿童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首先,缺乏家庭教育。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孩子多为隔代抚养,家庭环境为其成长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大多留守儿童存在自卑、孤僻、冷漠等心理问题,甚至容易出现一些不良行为,这与家庭教育的缺乏有很大的关联。
其次,不良社会风气影响。
在学校周边的网吧、游戏厅对留守儿童来说诱惑极大,他们容易沉迷于游戏,如果教师放任自流学生会接触社会的不良风气,开始抄袭作业、考试作弊,进而出现厌学、逃学现象。
最后,学校德育工作不到位。
西藏牧区地区受资金等因素的影响,师资力量不足,教师在开展德育教学中专业性和针对性欠佳,部分教师专注于文化课教学,无暇顾及德育教育。
二、如何在西藏牧区学校对留守儿童开展德育教育(一)发挥家庭教育作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不能离开父母的陪伴,而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巨大。
试论藏区小学生教育需求个案
试论藏区小学生教育需求个案概要:藏族地区的小学教育在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服务的同时,应关注人本身的教育需求和自我实现需要,培养人生存之道,才是学校教育之本。
学生的理想是学生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正是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一种体现,在调查地,学生对未来生活的理想更多地表现为对个人未来职业的理想,也即个人的职业理想。
知识是文化的载体,为培养学生形成多元化的价值观,学校课程在涵盖本民族文化的同时,还应该融入其他民族的文化。
多元化的价值观要求学生在全面理解本民族文化和民族特征的基础上,主动地用辩证的眼光看待本民族文化和其他外来文化。
使学生更好地继承本民族文化,正确对待其他民族文化,对文化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一)多吉,男,11岁,5年级在交谈中,多吉表示希望通过努力学习以后能够做一名医生,免费给家里人看病。
家里人支持他读书,让他在学校好好学习文化知识。
多吉的爷爷是当地云母矿企业退休工人,有一定的退休工资,爷爷将这部分工资用作多吉的学费。
多吉的爸爸靠唐卡绘画收益赚钱,母亲在家务。
家里父亲和爷爷的汉语说的好,一般来学校开家长会都是爷爷和父亲轮流来。
多吉的成绩比较好,家里人准备在他小学毕业后送他去康定上中学。
多吉喜欢学校的环境,因为有很多同学可以一起活动。
每年8月份的时候会和全村人一起转经,路上爷爷就会给自己讲故事,觉得很有意思。
(二)达娃,男,13岁,6年级在交谈中,达娃对于自己的未来有着明确的目标,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歌唱才艺赚到足够的钱,让父母过上富裕的生活。
达娃的姐姐在北京表演民族舞蹈,收入很好,这激励了他去通过唱歌改变家庭现状。
父母十分支持他上学,希望他能学好文化课程,做一个教师或者医生。
达娃的父母务农,挖虫草挣钱交学费。
父母没问过在学校的事情,父亲汉话说得好,他初中毕业。
母亲一般,开家长会的时候总是母亲去。
自己喜欢上学,也喜欢学校,最喜欢语文和数学两门课,觉得自己在学校学到了知识。
转过几次经,是和奶奶一起,就在邓山转经。
浅谈西藏留守儿童教育论文
浅谈西藏留守儿童教育论文浅谈西藏留守儿童教育【引言】近年来,随着西藏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前往城市谋求更好的生活。
然而,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和文化差异等原因,许多父母不得不将孩子留在农村老家,成为留守儿童。
这种特殊的家庭结构使得西藏留守儿童面临着许多教育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西藏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
【第一部分:西藏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西藏留守儿童教育面临诸多问题。
首先,由于父母的缺席,留守儿童在情感上常常感到寂寞和孤独。
其次,由于农村教育资源匮乏,留守儿童在教育机会上存在不公平。
再者,家长缺乏教育观念和专业知识,无法有效地指导留守儿童的学习和成长。
综合来看,西藏留守儿童教育亟待改善。
【第二部分:西藏留守儿童教育的挑战】1. 教育资源不均衡分配西藏地区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地区的学校教育资源严重不足,无法满足留守儿童的教育需求。
此外,城市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接纳程度有限,很少有学校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
2.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留守儿童常常面临着情感上的痛苦和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自尊心低下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品质。
3. 家长教育观念欠缺许多农村父母对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对孩子学习和成长的关注和指导,导致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动力和支持。
【第三部分:改善西藏留守儿童教育的途径】1. 政府加大投入力度政府应加大对西藏农村地区教育的投入,修建更多的学校和改善现有学校的基础设施条件,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2. 增加留守儿童关爱机构和社区服务应建立更多的关爱机构和社区服务中心,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咨询、情感支持和学习辅导等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环境。
3. 推广家长教育项目开展家长教育培训,提高父母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关注和引导孩子的学习和成长。
【结论】西藏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涉及的因素复杂而多样,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得到解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藏区农村小学生的家庭教育
发表时间:2017-03-14T15:43:36.873Z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17年1期作者:达尔科
[导读] 家庭教育作为孩子通向社会的第一座桥梁,对孩子的个性、品质和健康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川省阿坝州红原县邛溪镇异地育人寄宿制学校四川阿坝 624400)
【摘要】家庭教育作为孩子通向社会的第一座桥梁,对孩子的个性、品质和健康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所走的每一步对他们以后的人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现代大多数的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严重影响着农村小学生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家庭教育、藏区、责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7)01-024-02
家庭教育对人一生所产生的作用,是其他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所无法替代的。
同时,家庭教育对社会所产生的效用(如为学校输送合格的生源、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劳动者等),也是其他教育力所不能及的。
因此,一个社会的国民教育,仅有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不够的,必须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者并举,才是完整的国民教育。
而家庭教育则是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基础。
一、藏区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
1、藏区的家庭,家长在牧区放牧,由于信仰文化的不同,在家长眼里,孩子不读书长大了依旧可以放牧,当和尚尼姑。
所以他们并不重视孩子的文化教育。
2、藏区家长缺乏责任心。
藏区的普遍家长认为,自己的责任是送孩子上学,将他扶养成人,至于孩子学得怎样,全靠他自己的努力,没有什么明确的要求。
3、藏区家长对孩子的最大要求是平平安安长大。
因为年龄过于小,家里没有多余的家长照顾,在学校只要不出事故,听老师的话,一日三餐能填饱肚子就可以。
这些家长的教育方法,大多是简单粗暴,全然不顾自己的行为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4、由于"读书无用论"花钱念书知识用不上,离校后还不会干活的思想影响。
藏族农牧民放牧需要很多的劳动力,尤其牧民,儿童很小就成为家庭的好劳力,而且放牧是从早到晚的工作,需要投入的精力很多。
与此同时,发达的寺院教授藏医,历算、绘画等,使得入寺成为信仰需求之外的谋生手段(参见科考社会科考祖宗教课题)。
在支持子女入学的藏族人里,多数对教育的作用认识比较肤浅,比如:会汉语可以减少交流的困难,会点算术,做生意不被别人骗,挖了虫草卖钱,话听得明白账算得清就行;其他需求无多。
5、在藏区,家长只需要周日下午把学生送到学校,周六中午到学校接走学生。
对于当地藏区家长,他们并没有什么配合教师教好孩子的愿望,他们只知道到了学校他们就不用过问,学生就是老师的学生,老师就应当给他们教知识。
而学生到了学校以后发生的一切都与家长无关。
二、对策及建议
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已不容繁述,藏区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为此,我提出以下几个方面建议:
1、要有高度过社会责任感
教育好孩子不再成其为一家一户的私事,孩子也不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关系到民族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
首先要建立适合当地的家长教育培训
在学校或者当地乡政府建立家长学校,通过学校社会工作者向家长传授正确的家庭教育信息。
学校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家庭教育咨询等形式开展工作,主要工作包括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通过定期学习提高父母在子女成长方面所需的基本知识等。
其次是建立学校与家庭互相沟通制度
适时召开家长会或让教师家访,向家长通报学校的工作和班级情况,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能加强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加深家长和老师之间的理解。
建立学生家庭教育信息档案,掌握学生家庭情况,如家中人数、每个人的姓名、出生年月、监护人或代理监护人工作单位或地址、性格特征、兴趣爱好、联系方式及学生的有关成长信息等,以便能及时向学生家长或家庭人员了解和汇报学生的情况。
还要重视家访制度,发挥家访的多向性作用
家访是教师开展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随着现代化通信技术的普及,登门家访已渐渐淡漠,但家访仍有其不可替代作用的:能及时向家长反映学生的闪光点,让家长分享孩子成长的快乐;能及时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家长配合帮助学生清除身上的消极因素,扬长避短,促进学生积极向上;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针对学生成长中出现的问题,给家长提出建议,将学校和家庭紧密地联系起来,教师与家长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能及时结合学生家庭教育的实际,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知识的传播;能让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使教育具有针对性;可以增进师生感情,尤其对解决个别学生的特殊问题有着独特的作用。
2、为孩子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
父母应该以言传身教及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让孩子沐浴在和谐、文明、健康、宽松的家庭气氛中。
为此,家长要努力做到:提高自身素质,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有一套能被孩子接受的家规;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生活内容;做孩子学习上的助手,指导和帮助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事;利用一切机会锻炼和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和耐挫力。
在孩子的学习之余,家长可以订阅一些有益智力的杂志,培养孩子对读书的兴趣,帮助孩子形成自觉学习的态度,改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提高农村家庭教育的质量。
提醒父母要给孩子创造成一个温馨舒适的学习环境。
3、注重品德教育,重视和睦家庭的建立
这方面家长言传身教尤为重要,作为家长要给孩子塑造一个对家庭负责、对人生负责的学习榜样,影响和教育孩子形成良好的品德。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沐浴在和谐、文明、健康、宽松的家庭气氛中,能使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4、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情趣
要让孩子爱学习、自觉学习。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互补与延伸,家长要配合教师督促学生完成家庭作业,并严格检查,保证质量,
对孩子不懂的问题,要引导他自己思考、独立完成,提高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
5、要注重孩子的全面成长
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大部分家长害怕孩子吃苦,也为了让孩子专心学习,不让他们做家务。
实质上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是有害的,要想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必须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不光是学习要努力,还要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而不是一个高分低能的人。
总之,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是良好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
重视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
为了共同的目标,教师和家长必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的教育才有效益和希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陈鹤琴.家庭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
[3]李国霖.提升家校合作的主体性.中国家庭教育,2004年1月P37
[4]上海市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大纲(试行), 2000年2月21日
[5]李洪曾.关于家庭教育指导的模.中国家庭教育,2003年4月P38
[6]曹亚中.学习型家庭创建和推进.百家出版社,2003年出版
[7]赵忠心.开创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新局面.中国家庭教育,200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