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琴红幼儿破坏性行为及对策

合集下载

怎样减少小班幼儿的“破坏性行为”教研反思

怎样减少小班幼儿的“破坏性行为”教研反思

怎样减少小班幼儿的“破坏性行为”教研反思
幼儿破坏性行为教研反思怎么做
为了减少小班幼儿的破坏性行为,我们该做的是,努力创造条件,尽最大可能地满足幼儿的各种合理的心理需要。

如公正地对待每个幼儿,尽可能多地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幼儿,让每个幼儿都有成功和表现自我的机会。

对幼儿的期望要合理,不宜过高,因为过高的期望只会增加孩子的挫折感,增加其破坏性行为,要尽量减少对幼儿的不适当的限制和控制,以减少他们的挫折感,进而减少其内心压力,减少其破坏性行为的产生。

幼儿破坏性的表现有哪些
幼儿的破坏性行为,一般是指幼儿较频繁、较严重地指向他人或物体的身体或言语的攻击表现。

儿童的破坏性行为分为身体攻击和非身体攻击两种,身体攻击包括打、推、咬、踢或是从别的孩子那儿强夺物品等,非身体攻击主要指语言攻击、精神攻击。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小班这阶段主要表现为吵架、打架、抓人,是一种身体上的攻击。

稍大一些的孩子更多是采用语言攻击,谩骂、诋毁,故意给对方造成心理上的伤害。

幼儿破坏性行为反思怎么做?幼儿的这些做法还有反应,最该做出反思的就是父母了。

因为孩子从小时候开始就是在模仿父母,如果他们没有
见过这样的事情,根本就不会做出这样的举动的,也许对长辈来说吗,没什么,但是在宝宝幼儿心里已经留下很深的印象。

案例:孩子破坏性行为的背后

案例:孩子破坏性行为的背后

案例:孩子破坏性行为的背后如发现孩子的探索出现难以深入下去的问题时,这时教师应该从投入的材料和幼儿遇到的困难上给孩子提供适当的帮助,告诉孩子基本的一些技巧,和孩子一起完成,鼓励启发帮助孩子将破坏性活动转化为主动积极的探索行为。

而当孩子自控力较弱时,老师要提供给这些孩子难度相对小一些的游戏材料和相对单一一些的活动区角。

实录:早上区角活动,孩子都在开心的玩着,突然建筑区角传来不和谐的声音,立即飞飞跑来告状:陈老师,凌智琪把我们刚搭好的房子给推倒拉。

又是这家伙,平时最调皮的就是他了。

怎么总是喜欢破坏别人的东西?我来到他面前生气地来询问:怎么了?说说你为什么把人家的房子给推倒了?他扁了扁嘴,才委屈地说我的推土机是要把旧房子拆掉,建新的呀!细问之下,才知道他们家在拆迁,他见到推土机特别的感兴趣,之后产生的模仿行为。

那推土机拆的是旧房子呀!飞飞他们是刚刚建好的新房子,你怎么就拆了呢?下次飞飞他们再建新房需要请你的推土机帮忙拆迁时,你再来帮忙好吗?他听话的点了点头。

分析:对于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破坏性行为,教师要用探究的眼光去看待,去寻找他们行为背后的理由,切忌想当然的主观臆断后就对孩子批评教育,这样对孩子是不公平的。

好险的是我今天还差点发生这样的错误了,由于教师对孩子先前行为的固定印象,有时就会觉得孩子是故意搞破坏,找麻烦。

其实不然,当孩子在活动中表现出破坏性行为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可能是下面几种情况:1.孩子不良情绪的宣泄。

比如孩子在活动之前有不愉快的情趣体验,今天的情绪不稳定,而又不知道如何进行适当的表达时,就有可能以一种破坏性行为作为不良情绪的突破口。

如孩子在早上区角活动中将娃娃家的娃娃的辫子扯掉,是因为早上爸爸妈妈的吵架造成孩子情绪的波动。

2.孩子正常的探索行为。

孩子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会出现超乎寻常的探索行为。

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或进行自己的游戏,孩子会进行一些自己认为理所当然的活动。

如琪琪今天的这种表现就是一种正常的探索行为,教师应该给以适当的鼓励和帮助。

幼儿园小班段教研_破坏(3篇)

幼儿园小班段教研_破坏(3篇)

第1篇一、引言幼儿园小班段是幼儿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阶段,这个时期幼儿的身心发展迅速,同时也伴随着各种行为问题的出现。

其中,破坏行为是幼儿常见的一种行为问题,不仅影响幼儿自身的发展,也给幼儿园的教育和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特此开展小班段教研活动,探讨幼儿破坏行为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二、幼儿破坏行为的原因分析1.生理原因(1)好奇心:幼儿处于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好奇心强烈,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

在探索过程中,幼儿可能会出现破坏行为。

(2)精力过剩:幼儿时期,幼儿精力充沛,但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在精力过剩的情况下,幼儿可能会通过破坏行为来发泄自己的情绪。

2.心理原因(1)模仿:幼儿模仿能力强,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如果幼儿身边有破坏行为,他们可能会模仿这种行为。

(2)寻求关注:部分幼儿在成长过程中,为了引起他人关注,可能会故意进行破坏行为。

3.家庭原因(1)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如溺爱、过度严厉等,可能导致幼儿出现破坏行为。

(2)家庭环境:家庭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如父母离异、家庭暴力等,也可能导致幼儿出现破坏行为。

4.幼儿园教育原因(1)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过于枯燥、单一,无法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可能导致幼儿出现破坏行为。

(2)教师引导:教师对幼儿的引导不足,无法及时纠正幼儿的破坏行为,导致问题恶化。

三、幼儿破坏行为的应对策略1.加强幼儿教育(1)丰富教学内容: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求,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日常生活、游戏等活动,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关注幼儿心理需求(1)关注幼儿情感需求:及时发现幼儿的情绪变化,给予关爱和支持。

(2)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鼓励幼儿参与活动,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3.家庭教育指导(1)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家庭教育方式,引导家长改进教育方法。

(2)开展家庭教育讲座:提高家长对幼儿心理发展的认识,共同关注幼儿成长。

幼儿园不良行为案例分析与改进的实际操作与心理辅导策略

幼儿园不良行为案例分析与改进的实际操作与心理辅导策略

幼儿园不良行为案例分析与改进的实际操作与心理辅导策略幼儿园不良行为案例分析与改进的实际操作与心理辅导策略幼儿园是孩子们接受教育的重要阶段,然而在幼儿园中,不良行为是一种常见现象。

有些幼儿可能会表现出攻击性、不合作、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行为,这给老师和家长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针对这些不良行为,如何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改进,以及配套的心理辅导策略是十分重要的。

1. 不良行为分析在分析幼儿园的不良行为时,首先要对不良行为进行具体的案例分析。

某个幼儿在幼儿园中表现出排斥和攻击性行为,首先要了解这种行为背后可能存在的原因。

可能是家庭环境的影响、社交能力的发展、情绪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深入的分析,可以找到不良行为的根源,为后续的改进和心理辅导提供方向。

2. 实际操作的改进策略针对不良行为,需要实际操作的改进策略来应对。

老师和家长要进行有效的沟通合作,共同制定应对不良行为的计划。

要建立明确的行为规范,对于不良行为及时予以制止和引导。

再次,通过激励和奖励的方式,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老师需要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关注幼儿的行为问题,做到及时介入和反馈。

3. 心理辅导策略在进行实际操作的改进策略的心理辅导策略也是至关重要的。

针对不同的不良行为,需要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策略。

对于攻击性行为,可以通过情绪管理、冲突解决的方式进行心理辅导。

对于注意力不集中的行为,可以通过专注力训练、游戏化学习等方式进行心理辅导。

通过心理辅导,可以帮助幼儿建立积极的心态和有效的情绪管理能力,进而改善不良行为。

结语针对幼儿园不良行为的案例分析与改进的实际操作与心理辅导策略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课题。

只有通过深入的分析、实际的操作改进和有效的心理辅导策略,才能够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其全面发展。

作为写手,我认为幼儿园不良行为的案例分析与改进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意义的工作。

通过对不良行为的深入分析和实际操作的改进策略,可以从根源上解决幼儿的不良行为问题,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幼儿破坏行为原因分析及其教育建议

幼儿破坏行为原因分析及其教育建议

幼儿破坏行为原因分析及其教育建议幼儿时期是人长的黄金阶段,然而在这个阶段,孩子们有时会出现一些破坏行为,这让许多家长和老师感到困惑。

下面,我就来为大家分析一下幼儿破坏行为的原因,并给出一些教育建议。

一、幼儿破坏行为原因分析1.生理原因幼儿时期的孩子们身体发育迅速,精力旺盛,但又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因此,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发泄多余的精力,这就可能导致一些破坏行为的发生。

2.心理原因(1)好奇心驱使:幼儿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当他们遇到新鲜事物时,可能会因为好奇心驱使而进行破坏。

(3)情绪宣泄:当孩子受到挫折、愤怒或焦虑时,可能会通过破坏行为来宣泄情绪。

3.教育原因(1)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家长过于溺爱或过于严厉,可能导致孩子形成依赖或逆反心理,进而产生破坏行为。

(2)学校教育环境不良:学校教育环境不和谐,教师对待孩子过于严厉或忽视孩子,也可能导致孩子产生破坏行为。

二、幼儿破坏行为的教育建议1.关注幼儿生理需求家长和老师要关注幼儿的生理需求,合理安排他们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

同时,适当增加户外活动,让孩子有足够的精力发泄。

2.培养幼儿良好心理素质(1)满足好奇心:家长和老师要尽量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为他们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引导他们探索世界。

(2)关爱孩子:家长和老师要关心孩子的情感需求,多与他们沟通交流,让他们感受到关爱。

(3)引导情绪宣泄:当孩子出现情绪问题时,家长和老师要耐心倾听,引导他们正确宣泄情绪。

3.改进家庭教育方法(1)适度关爱:家长要适度关爱孩子,既不过于溺爱,也不过于严厉。

(3)开展家庭教育: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家庭教育,与孩子共同成长。

4.优化学校教育环境(1)营造和谐氛围:学校要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让孩子在愉悦的环境中成长。

(2)关注孩子个体差异:教师要注意关注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3)尊重孩子:教师要尊重孩子,关心他们的成长,引导他们正确处理问题。

幼儿的破坏行为,其实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自然表现。

幼儿破坏性行为的成因及对策

幼儿破坏性行为的成因及对策

㊀㊀基金项目:2015年河套学院教学研究项目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HTXYJY15003)㊂㊀㊀作者简介:王敏,内蒙古河套学院艺术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学前教育;宋佳琪,内蒙古临河区曙光幼儿园,本科,研究方向:学前教育㊂幼儿破坏性行为的成因及对策王敏[1]宋佳琪[2](1.内蒙古河套学院;2.内蒙古临河区曙光幼儿园内蒙古巴彦淖尔015000)㊀㊀摘要: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存在一些破坏性行为㊂破坏性行为可分为 无意破坏 和 有意破坏 ㊂家长和教师要正确对待幼儿破坏性行为,探究幼儿破坏性行为背后的原因,采取合适的教育方法,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㊂关键词:幼儿破坏性行为成因对策中图分类号:B848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9-5349(2017)23-0014-02㊀㊀一㊁幼儿破坏性行为的概述(一)幼儿破坏性行为的概念界定务本早在1989年的幼儿教育期刊中的‘幼儿的 破坏性行为 “一文中,虽没有明确定义破坏性行为,但列举了幼儿破坏性行为的具体例子㊂为深入地了解幼儿破坏性行为,本文将对幼儿破坏性行为和幼儿攻击性行为作对比㊂幼儿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性行为,是指身体上的进攻(打㊁踢㊁咬)㊁言语上的攻击(大声叫嚷㊁贬低人),也可以是侵犯别人的权利(如用暴力抢走别人的东西)的行为㊂①年龄越小的幼儿攻击性行为出现的频率较高㊂但幼儿在玩耍过程中出现的没有敌意的推拉不是幼儿攻击性行为㊂幼儿攻击性行为虽然包括身体进攻㊁言语攻击和侵犯他人权利,但是身体进攻在幼儿园更为常见㊂而幼儿破坏性行为更侧重幼儿故意破坏物品㊂(二)幼儿破坏性行为的分类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幼儿的破坏性行为可分为 无意破坏性行为 和 有意破坏性行为 两类㊂1.无意破坏性行为无意破坏性行为是指幼儿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并非是由主观破坏性动机造成的破坏性表现,与此同时,幼儿处于身心发育关键的时期,以自我为中心,好奇探索认知缺乏等年龄特征,这类行为都称为 无意破坏性行为 ㊂年龄较小幼儿主要是生理原因造成的 无意性破坏行为 ㊂②2.有意破坏性行为有意破坏性行为是指带有主观性动机的破坏性行为,包括打扰其他幼儿的活动,可能是因为焦虑引起的发泄㊂例如:任性爱发小脾气㊁报复性心理搞破坏㊁吸引成人的注意等㊂幼儿的有意破坏性行为是需要教师和家长重视并给予帮助及时矫正的㊂二㊁幼儿破坏性行为的成因(一)潜意识影响幼儿的发展与行为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通过对人的心理进行暗示,进而影响人的行为㊂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本我㊁自我㊁超我共同组成了人格的基本结构㊂幼儿在幼儿园进行分享玩具的活动中,发现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比自己的更有趣㊂本我在心理活动中会引导幼儿这个玩具很有趣,可以偷偷地弄坏,这样玩具的主人就会把玩具扔掉,到时候再捡回来修修玩儿㊂超我则会引导幼儿破坏小朋友的玩具的行为是不对的行为㊂自我则协调幼儿的本我和超我,既想玩小朋友的玩具,又不能破坏它㊂由于幼儿的身心发展不完善,对本我自我超我难以协调,出现有意破坏玩具的行为㊂(二)幼儿的自我调节能力弱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班杜拉提出自我调节是个体将外在的事物进行内化的过程,是个体通过将自己对行为的计划和目标与行为的现实成果进行比较和评价,来调节自己行为的过程㊂班杜拉认为自我观察㊁自我判断和自我反应三个过程构成自我调节㊂③幼儿出现拽掉发光小鸟的翅膀这一破坏性行为时,他可能想看看小鸟为什么会发光,他并不觉得自己的行为不合适㊂幼儿处于身心发展的阶段且大脑发育不完全,在成人的积极引导下能够进行简单的自我观察和自我判断,但对于自我反应甚至是自我调节的能力还比较弱㊂(三)幼儿的自我效能感低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关于自己是否能够成功控制其影响生活环境的一种情感㊂成功或失败经验㊁间接经验㊁言语说服㊁情感㊁身体活动共同影响自我效能的形成㊂④1.成败经验成功或失败经验多指人的直接经验,它对于自我效能感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㊂在幼儿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中,成败经验起决定性作用㊂幼儿在对玩具进行拆分重组时,如果允许幼儿拆分玩具,幼儿在多次探索之后就能掌握组装玩具的规律㊂幼儿对于玩具的组装就会充满信心,自我效能感就会增强,对于玩具的破坏性行为便会大大减少㊂如果幼儿在多次组装玩具后,都以失败告终,他的自我效能感则会很低,很可能通过破坏其他物品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幼儿的破坏性行为便会大大增加㊂2.替代性经验替代性经验多指人的间接经验,当一个人通过观察一个与自己的能力相似的人在某种事物上取得成功,会肯定自己的能力,自我效能感高㊂反之,自我效能感低㊂年龄较小的幼儿在幼儿园大多会遇到小朋友抢夺玩具破坏玩具的情况,当其看到这一行为后,认为自己和该名幼儿能力相当,自己也能抢玩具㊂幼儿的自我效能感则会增强㊂3.言语劝说言语劝说是指通过接受他人对于自己有能力完成某种41现代交际㊃2017年23期任务的能力的语言暗示㊁建议㊁鼓励等提高自己的效能感㊂在言语劝说中,劝说者的名望㊁地位㊁声誉起着关键作用㊂当幼儿出现采摘花草的破坏性行为时,此时如果幼儿的母亲在幼儿心中占重要地位,幼儿的母亲劝说幼儿不要采摘花草,幼儿便会停止自己的破坏行为㊂反之,幼儿的破坏性行为可能不会停止㊂4.情绪和生理状况情绪和生理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对自我效能感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㊂当面临某种状况时,身心对于情况反应平稳,则自我效能感高㊂反之,则自我效能感低㊂幼儿在和同伴比赛拆分玩具时,由于平时掌握了拆分玩具的规律,所以幼儿在比赛过程中心情愉悦,自我效能感比较高,破坏性行为出现的频率低㊂如果幼儿只想赢得比赛,但又担心自己能力不足,幼儿的自我效能感比较低,很可能通过破坏物品来发泄自己心中的消极情绪㊂三、幼儿破坏性行为的对策(一)潜意识的积极引导弗洛伊德同卢梭㊁罗素一样,认为因任何方式受到压抑的儿童都容易用仇恨来回答,如果像通常那样,他找不到发泄的自由道路,便在内心郁积恶化,并能在余生之中,带着各种奇怪的后果陷入潜意识状态之中,导致不幸㊁悲惨的人生㊂潜意识影响着人的发展和行为甚至可以影响人的命运㊂⑤(1)幼儿教师要采用合理方式引导幼儿运用合适方法释放消极情绪㊂在适当的时候,提供给幼儿沙袋,让幼儿通过打沙袋发泄在现实生活中的不满㊁愤怒等情绪㊂此外,教育者可以请幼儿把自己的想法通过绘画等形式都表达出来放到邮局的信箱里,寄到老师和家长家里㊂幼儿拥有表达自我想法的权利,在表达的过程中,幼儿的心理也得到了释放㊂也可以引导幼儿通过雕塑㊁舞蹈等形式作为精神发泄进而减少幼儿破坏性行为的出现㊂(2)父母需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㊂要充分重视家庭的作用,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㊂弗洛伊德曾经说过,一个完全在爱的熔炉中成长的人,在不久的将来,必定是合格的㊁负责任的自我实现的人㊂所以,父母要创造一个健康的家庭氛围,幼儿在家里可以感到安全和愉快,可以接受别人,通过合理方式将消极情绪宣泄出去,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自我㊂(二)灵活运用强化和惩罚策略强化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提出的㊂强化是指在行为之后且增加该行为重复出现的频率的事件㊂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类㊂(1)要合理运用正强化的策略㊂幼儿教师和家长要了解幼儿对何种强化物感兴趣㊂每当幼儿没有作出破坏东西的行为时,教师和家长就可以给予恰当的奖励,鼓励幼儿㊂幼儿教师和家长往往为了达到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这一目标,对幼儿进行积极的奖励㊂幼儿教师和家长还可采用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在物质奖励过程中,要遵循适度原则㊂(2)要对孩子进行适当的负强化㊂在采用负强化时,需要家长和教师先对幼儿进行观察,了解幼儿厌恶什么刺激,每当幼儿出现良好行为时,就要取消幼儿厌恶的刺激,来增强其出现良好行为的频率,从而矫正其不良的行为㊂(3)幼儿教师和父母要采用适度的惩罚㊂对于幼儿明知故犯,采用适当的惩罚㊂当幼儿出现摔物品㊁撕毁纸等有意破坏性行为时,幼儿教师和父母就要及时先对幼儿提出警告,使幼儿明白要为自己的错误承担相应的后果,进而减少幼儿的破坏性行为㊂在批评的时候,教育者要采用晓之以理㊁动之以情的方式来代替传统的打骂教育方式㊂(三)树立良好的榜样班杜拉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他提出社会学习的一种最常见的方法就是观察学习,并且重视榜样示范在幼儿生活和学习教育中的重要作用㊂⑥(1)幼儿教师是幼儿的良好榜样㊂幼儿教师的言语和行为都会对幼儿产生很大的影响㊂所以幼儿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从小事做起,用自己的行动来感染和影响幼儿的行为㊂在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适时引导其走向成功比失败通过破坏物品发泄心中的不满更有意义㊂(2)幼儿园的同伴也是幼儿学习的榜样㊂在同伴中树立榜样也很重要㊂同伴的行为更容易被模仿和接受,更能激发幼儿的模仿行为和学习兴趣㊂这就需要幼儿教师选择有较大影响力的小朋友,她们在生活和学习中都表现良好,可以作为学习的榜样,使得幼儿去努力模仿榜样㊂(3)父母的榜样作用对幼儿的行为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㊂父母身教重于言传㊂为了给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父母也应当规范自己有意和无意的示范行为,引导幼儿积极模仿㊂对于幼儿的无意破坏性行为,幼儿教师和家长要重视并及时矫正㊂倘若听之任之,可能会引发更加严重的后果甚至导致其走上犯罪道路㊂注释:①王萍.学前儿童问题行为及矫正[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②务本.幼儿的 破坏性行为 [J].幼儿教育,1989.③张全民.浅析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及其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④李晶晶.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述评[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⑤孔娜.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在早期教育中的应用[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1.⑥任朝霞.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参考文献:[1]王区区.弗洛伊德的分析教育理论对家庭教育的启示[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2]孙柯.精神分析理论与儿童心理健康的衔接问题研究[J].学理论,2012.[3]王艳菊.理智分析合理对待幼儿的破坏性行为[J].文理导航(下旬),2013.[4]岳明岫.如何对待000幼儿的破坏性行为[J].教育导刊㊃幼儿教育,2005.责任编辑:孙㊀瑶51幼儿破坏性行为的成因及对策。

学前教育-幼儿破坏性行为的成因及有效控制

学前教育-幼儿破坏性行为的成因及有效控制

摘要幼儿破坏性行为是一种常见的问题行为,不仅会影响幼儿身体与心理发育和社会化过程,还可能会导致在青少年以及成年期产生反社会和违法犯罪行为。

由于幼儿破坏性行为发生频率较高,深入分析破坏性行为的成因以及如何有效控制幼儿破坏性行为是当今学前教育大的重点内容。

本研究以西安市Y幼儿园大中小班的幼儿为研究对象,采用观察法观察幼儿破坏性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行为特点,利用观察所得记录以及相关文献研究分析幼儿破坏性行为成因,从幼儿自身以及教师教育方面对幼儿在教室,操场等场所以及各个活动环节中幼儿的破坏性行为提出有效控制的建议。

关键词:破坏行为,成因,有效控制,影响因素一、引言目前我国儿童问题行为的检出率呈不断上升之势,近五年的资料显示,我国儿童问题行为的检出率在13.97%~19%之间①。

幼儿阶段是儿童人格和认识发展的黄金阶段,也是儿童行为形成与发展的关键阶段②。

这一时期产生的破坏性行为的问题可能会影响到成年以后的发展,青少年和成年以后出现的行为问题都与幼儿阶段出现的行为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有效控制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及时总结幼儿破坏性行为的成因,并采取及时的有效控制,从而降低幼儿破坏性行为的发生率,对幼儿的身心发展以及将来的生活、学习都具有重要意义。

徐晓英认为破坏性行为是一种儿童心理偏差而产生的经常性的行为问题。

儿童因认知有限或好奇心的驱动经常做出破坏性行为③。

龙路英在《学前儿童行为问题的箱庭干预研究》中把幼儿的破坏性行为和喜欢发脾气、好打架、争吵、爱说慌、喜欢嫉妒、好强欺弱小、搞恶作剧、不能和别的幼儿友好相处、偷窃等幼儿的行为都一同列为我国幼儿在社会行为方面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④。

夏君认为幼儿破坏性行为是幼儿对物品有意或无意的一种发泄行为⑤。

莫书亮等人的研究表明攻①宗金莎,李雪平.亲子关系对3-7岁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J].社会心理科学,2013(02).②Brandburg N.A.et.al. The epidemiology of childhood psychiatric disorders, prevalence finding from recent studies, J.Am.Child Adolesc[J].Psychia-try,1990(12).③徐晓英.浅析幼儿破坏性行为的成因及对策[J].学周刊,2019(09).④龙路英.学前儿童行为问题的箱庭干预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8.⑤夏君.幼儿破坏性行为的分析与矫正[J].当代学前教育,2014(02).击-破坏行为与心理理论存在一定的关系①。

学前儿童破坏性行为的成因及对策

学前儿童破坏性行为的成因及对策

学前儿童破坏性行为的成因及对策宁波市第一幼儿园王晓璐所谓破坏性行为是儿童心理现象的一种,是因心理偏差而产生的经常性的行为问题。

该行为给他人和自身都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在幼儿园的实际活动中,就经常可见如下场景:玩具摔碎了,书本撕烂了,小草被连根拔起,生物角里的小鸟不易而飞……作为一名刚步入幼教行业的年青教师,面对这些情景,往往会不全面地分析儿童破坏性行为的根源,而是情绪化地处理问题,致使学前儿童的破坏性行为无法改善,进而影响到孩子今后良好个性的塑造和发展。

我们知道一个完整的行为过程可分为动机、进行和后果,在一年来的工作学习中,我发现学前儿童的破坏性行为的成因为有意性和无意性二类,这说明有时即使这些行为的后果是具有破坏性,但究其心理动机和行为进行,则不尽然。

因此成人更需要理智分析、正确的对待。

一、学前儿童无意破坏性行为的成因及对策(一)学前儿童无意破坏性行为的成因。

孩子因疏忽大意,缺乏经验,自制力差等而造成的危害集体或他人的行为,称为“无意性破坏行为”,经观察研究,这类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独立自主意识的萌芽及喜好尝试。

大部分家长经常反映孩子常会把录音机、小闹钟等会发出声音的东西拆开,想知道个为什么;有的想帮妈妈洗衣服,却使得浴室汪洋一片……在成人眼里孩子这是“好心办坏事”,但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正是一种求知欲、独立性的表现。

4—5岁的孩子,正是独立性、自主性迅速发展的时候,步入“以自我为中心”阶段的幼儿总希望以自己的方式,独立自主的活动,他们喜欢动手,喜欢摆弄各种物品和工具,喜欢尝试自己想做的事。

在此阶段如缺乏适当引导不免造成一些无意性破坏。

2、缺乏经验,认知有限。

冬天到了,孩子怕小金鱼在冰凉的水里冻坏身体,就兴致勃勃地把金鱼缸搬到外面去晒太阳,还把小鱼从缸里捞了出来放在阳台上,让它暖和暖和;班里一个叫立立的小男孩把刚装修好的新房墙面当作画板,画上红圈圈、黑道道,弄得父母大发雷霆。

这种事例无不说明学前儿童的认知水平极为有限且缺乏生活经验,在探索过程中他们常常会惹事生非,甚至弄坏物品,不能正确判断行为的是与非,导致产生了破坏性行为。

浅析幼儿的破坏性心理表现及对策

浅析幼儿的破坏性心理表现及对策

浅析幼儿的破坏性心理表现及对策在幼儿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看到幼儿对物的损坏的行为,在成人看来是一种破坏性行为。

所谓破坏性行为是指幼儿对物的有意或无意的情绪发泄行为,造成物的位置、形态、结构等的改变。

幼儿破坏性行为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1.探索活动中的损坏。

早期幼儿对世界的认识主要是通过自身感官和与物体接触来获得物体性质特征的。

幼儿受知识经验的局限,求知欲比较强,对世界存在着好奇心理,喜欢到处摸摸、敲敲,由于认识方法不当,造成物的损坏。

如婴幼儿拿着小花棒敲来敲去,在动作中感知声音、色彩和物的存在,而无节制的敲击,往往造成损坏。

四五岁的幼儿玩电动玩具,玩着玩着就把它拆开了,探究它怎么会动的,在拆卸中无意损坏了玩具。

2.爱好、占有心理。

幼儿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只顾满足于当前需要而不顾及后果。

如看见花圃里的花很美,趁他人不注意时将花摘下来,或将自己喜欢的他人物品据为己有,而造成物品的损坏。

3.嫉妒心理作怪。

在幼儿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由于教养不当和环境的影响,使幼儿养成嫉妒心理。

如在幼儿园里经常发生争抢他人玩具的现象,又如小班幼儿在进行积木构建时,一幼儿很快搭成—个新颖的造型,开心得叫起来,旁边还没有搭成的幼儿被吸引过来,看了后乘人不备,伸手将积木推倒。

4.拒绝参与的反抗或挫折心理。

人的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阶段性。

随着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和独立能力的发展,幼儿对成人的依赖性相对减少,他们可以随意选择活动的对象和方式,在生活中产生突出“我”的强烈愿望。

当这种愿望与成人生活秩序和意愿相违时,就会产生拒绝参与的反抗行为。

如当成人要求幼儿把玩具收拾整齐时,他偏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要求他不要穿着鞋子爬到床上,他偏穿着鞋子在床上乱蹦乱跳。

有的幼儿当需要得不到满足或受到挫折时,会产生愤怒的情绪。

心理学告诉我们:当受挫的个体对引起挫折的原因有很强的攻击倾向,但又不能直接报复时,就会把攻击的情绪发泄到无辜的局外人或物上。

破坏性行为

破坏性行为

减少小班幼儿“破坏性行为”的对策研究日期:2009-04-27访问次数:113减少小班幼儿“破坏性行为”的对策研究一、研究背景破坏性行为是一种因心理偏差而产生的、经常性的行为问题,同时该行为给他人和自身都带来了不良影响。

造成“破坏性”的一般原因:1.孩子不良情绪的宣泄。

比如孩子有不愉快的情趣体验,情绪不稳定,而又不知道如何进行适当的表达时,就有可能以一种破坏性行为作为不良情绪的突破口。

2.孩子正常的探索行为。

孩子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会出现超乎寻常的探索行为。

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或进行自己的游戏,孩子会进行一些自己认为理所当然的活动。

3.孩子对失败的手足无措。

孩子出现破坏行为也可能是孩子较长时间的探索不成功,其行为已停留在无意义的反复摆弄和操作上,已经失去了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和信心,此时的行为是情绪烦躁引起的,或者是一种对不成功行为的破坏放弃。

4.模仿能力强、控制行为的能力差。

孩子不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欲望,心里想什么就去做什么,明知是不对的事仍会模仿别人去做,就会出现一些破坏性行为的表面现象,这主要是由孩子的心理特点决定的。

如:爱哭不是好孩子,可达不到目的还是哭;明知幼儿园的玩具要大家玩,可忍不住还要去抢别人手中的玩具……孩子往往只顾满足自己一时的愿望而忘记必须遵守的规则等等。

《纲要》指出: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

我们在看到“破坏性”问题的时候,可以也应该有不同角度和立场。

如果我们从幼儿的角度和立场出发,去分析和理解幼儿的行为,这样有助于幼儿保持良好的情绪态度。

小班幼儿好奇心开始逐渐增强,对所有的物品都很感兴趣,在我们班经常能看到孩子们好好地在玩的,不一会把玩具筐中的玩具全撒地上;看图书就把本子撕烂,一学期下来崭新的图书都“面目全非”了;就拿孩子最爱的娃娃家来说,孩子们是非常喜欢的,但在玩的时候,锅、碗、小床等等能分解开来的物品孩子们绝不让其留下“全尸”,很多孩子十分喜爱的东西就再也回不来了;在正常的教学活动时,孩子们会出现不良模仿行为从而导致活动氛围被破坏。

环球母婴育儿专家谈面对幼儿破坏性行为怎么办

环球母婴育儿专家谈面对幼儿破坏性行为怎么办

环球母婴育儿专家谈面对幼儿破坏性行为怎么办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很多家长都会面临孩子出现破坏性行为的问题,这些行为包括打人、咬人、抢玩具、毁坏他人财物等。

这些行为通常都是幼儿发泄负面情绪、尝试获得注意、探索周围环境或扩大自己的领土等原因引起的。

针对这些行为,环球母婴育儿专家曾经提出很多建议和方法,以下是其中一些有效措施。

建立规矩制度给幼儿建立清晰的规矩和制度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哪些行为是可接受的,哪些是不可接受的。

规矩和制度应该是简单、可行和一致的,同时需要和孩子们进行反复的沟通和解释。

在家庭和幼儿园中,可以通过贴墙卡的方式提醒孩子规则,当孩子不遵守规则时,要及时指出错误,让他们认识到错误和后果,同时也要及时表扬他们正确的行为。

关注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孩子出现破坏性行为的原因很多,家长需要认真分析孩子的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情绪,并适时地进行干预。

针对孩子负面情绪的发泄,家长可以试着给孩子一个听取、理解其感受的空间。

例如,当孩子遭到欺负或者在学校失去玩具时,可以不指责孩子或者积极寻找问题的根源,而是帮助孩子释放情绪并感受到安全感,使其从中得到教训。

此外,家长还可以训练孩子的情绪控制,在孩子对不同的情绪做出明确的识别和回应的同时便于家长更好的适时控制他的情绪波动。

使用奖励机制在幼儿的生活中,使用奖励机制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可以使孩子更好地明白自己的行为受到了肯定,自然更愿意去遵守规则。

奖励可以是不同的形式,如表扬、物质奖励、小礼品等,同时需要及时和明确。

当孩子遵守规则时,家长应该及时给予表扬和赞扬,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有更好的认知。

倡导宽容和耐心面对孩子的破坏性行为,家长不要轻易地指责和惩罚孩子,应该保持宽容耐心。

家长要有耐心地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破坏行为的原因,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尽量调整方法。

同时,家长还可以与孩子一起解决问题,帮助孩子更好地借鉴他人成功的方法和经验,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父母与孩子树立互信互爱的家庭氛围,是子女长期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幼师必看:幼儿园的孩子破坏性行为的对待方法

幼师必看:幼儿园的孩子破坏性行为的对待方法

幼师必看:幼儿园的孩子破坏性行为的对待方法(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儿童故事、随笔大全、教案大全、教学方法、课堂管理、幼儿管理、园长管理、园长指南、思维游戏、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children's stories, essays, lesson plans, teaching methods, classroom management, child management, principal management, principal's guide, thinking game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幼师必看:幼儿园的孩子破坏性行为的对待方法我们班有几个特别调皮的孩子,图书撕破了、玩具弄坏了等等常有发生。

影响中班幼儿破坏性行为的因素及应对策略

影响中班幼儿破坏性行为的因素及应对策略

影响中班幼儿破坏性行为的因素及应对策略摘要:破坏性行为即儿童损坏家中或他人的财物、损坏公共设施的行为。

这种破坏分为两种,“有意破坏”和“无意破坏”,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有意破坏”,采用观察法,对中班年级组3个班级115个学生进行观察,发现中班幼儿产生“有意破坏”的行为,有着不同方面的原因,发生的时机,对象,空间都会对破坏性行为产生影响,而如何应对幼儿的这一破坏性行为对于幼儿教师的教学及幼儿自身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针对不同的原因产生的破坏性行为要有不同的应对策略,要同时关注幼儿的生理及心理,给予针对性的指导,促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破坏性行为;中班幼儿;影响因素;现状;教育对策中图分类号:G658.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715(2018)04-0134-02破坏性行为即损坏家中或他人的财物、损坏公共设施的行为[1]。

这种破坏性行为分为两种,“无意破坏”和“有意破坏”。

无意破坏的行为主要出现在年龄小的孩子身上。

孩子也常常会发生一些“有意破坏”的行为,如孩子能叠起1~4块积木,搭好后,父母看了称赞他,而他也自鸣得得意地拍手叫好,但突然之间他把叠高的积木推倒,还高兴的大笑。

有时成人为他折了一个纸鸟,他拿着玩弄得很起劲,转眼间他将纸鸟揉成纸团,扔来扔去地玩,这时成人生气,而他却玩得很开心[2]。

本文所讲的破坏性行为是与亲社会行为相反的一种不友善的行为,是一种有意破坏行为。

理查德•克里普斯在《社会心理学摘要》里面是这样解释亲社会行为的,亲社会性行为是在特定社会中通常为他人赞赏的行为,很多可以被归为亲社会行为,如友谊,慈善,牺牲,分享,合作等[3]。

在王丽丽论文中提到攻击性行为是指基于敌意、憎恨及不满等情绪,对他人、自身或其他目标所采取的破坏性行为,包括言语攻击和身体攻击,是儿童身上常见的不良行为[4]。

破坏性行为在幼儿园的发生率逐渐的增高,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采用观察法为基本方法,从破坏性行为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应对策略这三个方面对幼儿的破坏性行为进行研究。

如何对待儿童的破坏性行为

如何对待儿童的破坏性行为

如何对待儿童的破坏性行为
岳丽岫
【期刊名称】《教育导刊(下半月)》
【年(卷),期】2005(000)008
【摘要】常听到一些家长忧心忡忡地讲起幼儿在家里老爱摔东西:一个好端端的
玩具拿在手上,无论多么贵重,也无论他(她)是否在发脾气,都有可能被无端地摔出去,事后还会很开心地看着成人,似乎很有成就感。

这样,家里的易碎品也就成了牺牲品,不少都被弄坏了。

对此,家长在倍感困惑的同时,更多的是满腹无奈。

他们据此认为自己的孩子破坏欲强,是坏孩子。

其实,摔东西并非是界定孩子好与坏的标准。

家长首先应该对孩子的破坏性行为有正确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正确施教。

【总页数】1页(P52)
【作者】岳丽岫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03研,21009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8
【相关文献】
1.孤独症儿童破坏性行为矫正的个案研究 [J], 贾珊珊;
2.河南苍台镇儿童注意和破坏性行为障碍调查 [J], 徐改玲;王长虹;杨桂伏;徐广明;
甄龙
3.改善父母教养方式对破坏性行为障碍儿童自我意识的影响 [J], 瞿淑雯
4.儿童注意缺陷与破坏性行为障碍的8年随访研究 [J], 徐改玲;甄龙;田红军;李涛;
李刚;徐灵敏
5.5-羟色胺4受体基因多态与共患破坏性行为障碍的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相关性 [J], 李君;王玉凤;周儒伦;杨莉;张浩波;汪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减少幼儿破坏性行为的策略研究

减少幼儿破坏性行为的策略研究

减少幼儿破坏性行为的策略研究解决方案:在《纲要》中指出: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

我们在看到破坏性问题的时候,应该有不同角度和立场。

如果我们从幼儿的角度和立场出发,去分析和理解幼儿的行为,这样有助于幼儿保持良好的情绪态度。

幼儿好奇心开始逐渐增强,对所有的物品都很感兴趣,面对这一系列行为,有时会让我们老师束手无策,但孩子的每一种行为的背后都有其不一样的原因。

只有了解了原因找到了对策,才能给孩子创设良好的环境,促进孩子健康的成长。

一、产生幼儿破坏性行为的主要因素。

1、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作为幼儿来说,世界是很奇妙的,周围环境中的一切对他来说都是新奇的他不曾了解的,而在这样的一种前提下,他自然有了要主动探索世界外部环境的冲动。

所以当我们的孩子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出现一些超乎寻常的探索行为,也是不足为奇的。

他为了验证自己认为理所当然,却让成人大跌眼镜的事。

比如:我班的航航,他爸爸给他新买了电动玩具,孩子觉得十分好奇,第二天带到幼儿园不一会儿把电动玩具拆得四分五裂,我很惊讶问孩子为什么,孩子告诉我:自己觉得很奇怪,电动玩具怎么会动起来,为了探个究竟就把电动玩具各个零件都拆下来看个清楚,以至于玩具七零八落,面目全非。

2、独立自主意识的萌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会看到孩子主动要求为成人帮忙,比如拖地、刷碗、洗衣服等,但他们总是很有可能因此而把家里的地板弄成个大花脸、把吃饭的碗给砸了或是把家变成汪洋世界。

这种好心办坏事的现象,从心理角度分析是一种求知欲、独立性的表现。

幼儿总希望以自己的方式,独立自主的活动,他们喜欢动手,喜欢摆弄各种物品和工具,喜欢尝试自己想做的事。

3、认知水平的限制4、不恰当的宣泄方法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会面临许多的困难和挑战,不可能事事顺心如意,因此也会产生一些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当然也包括我们的孩子。

有的孩子好生气,总感到心烦意乱,容易把这种情绪发泄到周围事物上,如摔门、敲桌椅、乱丢东西等。

新新讲座?幼儿社会性心理行为问题识别与应对

新新讲座?幼儿社会性心理行为问题识别与应对

新新讲座幼儿社会性心理行为问题识别与应对幼儿社会性心理行为问题识别与应对适宜对象:幼儿教师,园长,学前教育管理人员时间长度:2*3小时讲座目标:1.了解幼儿各种社会性心理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表现2.掌握幼儿解决各种社会性心理行为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幼儿社会性心理行为问题是什么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识别与应对(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识别1.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2.被攻击者的一味忍让3.不当的家庭教育误导幼儿4.溺爱与纵容5.不合理的活动空间密度及活动材料的配置6.认知错误7.遭受挫折8.不良社会标签作用9.社会交往技能的缺乏10.营养物质失衡11.不良的社会影响12.心理学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解释13.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积极意义14.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应对策略与方法1.教会幼儿与人交往的技能2.教会幼儿正确应对同伴攻击的技巧3.为幼儿提供独立解决冲突的机会4.培养幼儿移情能力5.为幼儿不良情绪的宣泄提供有效路径6.创设一个宽松、愉快、和谐的心理环境7.科学合理地为幼儿提供活动空间和材料8.避免攻击性行为的示范9.充分关照每位幼儿的需要10.正确对待还击型的攻击性行为11.家园合作12.矫治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技术方法简介(1)角色扮演法(2)移情训练法(3)冷处理法(4)说服教育法(5)暂时隔离法(6)行为矫治法(7)倾听法(8)社会认知技巧训练(三)实训二、幼儿偷拿行为的识别与应对(一)幼儿偷拿行为的识别1.为探索其未知的世界而“偷窃”案例“偷”磁铁案例“偷”温度计2.因没有“物权”概念而“偷窃”3.因模仿而“偷窃”4.幼儿自控能力差而“偷窃”5.家长给幼儿造成的误解6.引起别人的关爱7.为了引起成人的关注8.出于报复心理9.因将想象当作现实而“偷窃”10.幼儿偷拿行为的表现(二)幼儿偷拿行为的有效应对1.及时发现,及时教育2.同理心技术3.要尽力避免“偷窃”事件对幼儿的伤害4.问一问幼儿其“偷窃”的动机5.幼儿偷拿行为的预防(1)充分关照幼儿的各种需要(2)对幼儿进行物权概念和意识的培养帮助幼儿建立“物权”观念案例猜猜××是谁的①标识物品所属权案例独享还是分享②建立租借体系案例“偷”磁铁③教育者要做尊重物权的榜样案例我想画展示在墙面上案例问题出在哪里?(4)消除诱发幼儿“偷窃”行为的因素②不给幼儿“偷窃”的机会③搜包游戏活动6.家园合作,让幼儿偷窃后有尊严地归还所拿的物品切记三、幼儿社会退缩性行为识别与应对(一)幼儿社会退缩心理行为的识别1.幼儿社会退缩心理行为的表现(1)羞怯、胆小、怕事(2)孤僻,不合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破坏性行为及对策
提供者:史琴红
攻击是幼儿中一种比较常见的不良行为。

具有不良行为的幼儿往往不积极参与活动,并且在活动中很难集中精力,从而各方面的能力很难发展。

由于在交往中常常有攻击性行为,和其他幼儿关系处理不好,常会受到别人的排挤。

这样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以及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行为准则”,“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

因此分析和控制幼儿攻击性行为,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是当今幼儿教育中一项严峻的课题。

通过研究与实践,对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教育对策总结如下: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剖析
(一)幼儿受某些生理特征的影响
研究表明,幼儿的某些生理特征(如荷尔蒙的分泌、外貌特征、体质、气质等)对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有一定的影响。

比如,那种天生爱哭闹、爱发急的“难带型”婴儿,长大后较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但是,生理特征只是影响因素的一部分,是与社会环境、教育因素综合起作用的,而且往往必须通过环境、教育等因素才能体现其影响。

(二)不良家庭环境是造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原因
1、家长过分溺爱幼儿。

如今都是一个孩子,因此,家长视孩子为掌上明珠,关爱过度、疼爱有加,对孩子百依百顺,无原则的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从不控制孩子的行为,让其为所欲为,以致养成孩子独占、独霸的习惯。

在家里以自我为中心,成了小皇帝、小公主。

调查表明,很多孩子主要由爷爷、奶奶带大,作为隔辈儿人,他们更加宠爱孙儿,甚至“遮丑护短”,“隔辈亲”演变成了“隔辈溺”,导致了孙辈的任性、骄横、恶打恶要等不良行为。

2、家长过分限制幼儿。

如今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气极高。

因此在许多方面过分限制和束缚幼儿,这也不许玩,那也不许动;走路不能跑、说话不能笑,假日参加各种兴趣班儿,很少让幼儿与自然和社会接触、交流,从而达到他们的目的。

加之他们严厉呵斥的表情,幼儿根本没有分辨的机会,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幼儿,其心理受到限制,并产生逆反心理。

到了幼儿园,他们就会像放飞的小鸟,却因太过自由便会以攻击别人来满足自己的社会交流。

3、家长过分放任幼儿。

这类家长只是把孩子看作是传宗接代的希望,使其自由发展,不加任何限制和要求,对孩子不关心、不重视。

对孩子的任何行为不分时间、场所、性质,都不加控制,而是让孩子为所欲为。

这样的孩子到了幼儿园表现的很松散、不服管教、不遵守常规、随意的攻击别人,与老师顶撞等。

(三)社会环境是造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之一
调查表明,幼儿的攻击是一种习得的社会行为,影响幼儿攻击性发生的因素主要指消极的事件:包括身体攻击、言语威胁、物品的剥夺等;情境诱因:幼儿有时会受外在诱因的驱动(玩具、同伴中的领导地位等)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发生攻击;榜样的示范。

幼儿模仿力较强,在各种社会情境中,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行为的后果,间接的习得了攻击性行为,或通过直接学习,即幼儿实际参与的打架、争抢玩具等。

例如,有一幼儿本来很规矩,从不打人,由于他的好朋友是班里的调皮头,没事就打别人几下,他无形中就学会了,当别人碰了他插的汽车时,他便抬手打了那个小朋友。

幼儿行为的保持取决于对行为后果的强化。

幼儿攻击行为的保持首先包括不恰当的惩罚。

恰当的惩罚通常会导致幼儿对攻击行为的内疚和焦虑,从而有助于抑制其攻击行为的发生。

但是,不恰当的惩罚不但达不到这一效果,反而会增加幼儿攻击的消极作用。

例如老师对幼儿形成的攻击行为的深层次原因缺乏了解,不能找出问题性的“病因”,即未能“对症下药”,最终难以消除病根。

再者与老师繁忙的业务和本身的师德有一定关系,繁忙工作后往往使老师产生消极的情绪,“不良行为”幼儿便容易成为“发泄”对象,不管情况如何,只知一味的批评孩子以求得暂时的平静,但过后这些幼儿还依然如故。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教育对策
(一)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并注重成人的榜样作用
首先,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儿童观。

日常中多阅读有关书籍,认真学习,深刻领悟,根据自己班幼儿发生的不良行为,结合教育的经验,逐步形成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其次,家长应树立科学的儿童观。

不少家长对幼儿的教育方式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面对这些情况,我们采取间接、委婉的办法,努力改变家长的儿童观和教育方法。

同时,通过家长园地与家长个别交谈等方式,指导家长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逐步树立科学的儿童观。

在与“攻击性行为”幼儿家长的联系中,应改变以往那种只是一味告状的做法,而是首先向家长汇报孩子的进步,哪怕是一点点,向家长提出配合教育的具体要求,这样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由于幼儿的模仿能力比较强,对各种行为缺乏正确的认知,只是一味的学习模仿,因此作为成人,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行为应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给幼儿起到榜样的作用。

(二)帮助幼儿重建自我认识,增强“我是好孩子”的自信
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往往面对的是被小朋友回避、拒绝,被成人训斥的氛围。

因此,应试图利用“皮格马翁效应”对幼儿施加正面影响,给予更多的关注、鼓励、理解和信任。

同时帮助幼儿学习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凡凡把自己比做警察,把宁宁当作小偷,并用玩具手枪对准宁宁开去,还用擒拿的方法一下把宁宁摔倒在地。


辜的宁宁哭着跑来告状,凡凡意识到闯祸了,站在一边等着挨训。

我把凡凡叫过来问:“你是不是很喜欢当警察?”凡凡使劲儿点头。

我接着说:“警察能抓坏蛋,警察很勇敢,凡凡也很勇敢,对不对?”凡凡更加使劲地点头。

我又问凡凡:“你喜不喜欢警察?”凡凡说:“喜欢。

”我又说:“你不能把小朋友当小偷打,那多疼呀!你俩个用玩具插个警察和小偷,玩游戏好不好?”两个孩子很高兴,我示意凡凡向宁宁道了个歉,随后,俩人高高兴兴地去玩游戏了。

(三)减少环境中易引发攻击性行为的刺激
日常中,家长要给幼儿提供较为宽敞的游戏空间,而不是繁杂、拥挤的活动空间;尽量避免提供有攻击倾向的玩具(如玩具枪、刀等);阻止幼儿接触不良传媒,某些影视特别是暴力影视剧,可能会使孩子学会一些攻击性行为。

教师在设置环境时,应给幼儿创设一个尽量避免冲突的空间。

各活动区域应稍有间隔,防止幼儿因空间过分拥挤,引起无意的碰撞造成冲突和摩擦。

玩具数量要充足,以减少幼儿彼此争抢玩具的矛盾冲突。

另外,教师还要努力营造一个民主愉悦的心理环境。

如果教师对待幼儿严厉苛刻,则幼儿必定对教师心存畏惧,被动服从。

在这种气氛中,幼儿往往会对教师的不满情绪通过攻击同伴发泄出来。

因此,尽量避免给幼儿造成过多的挫折感和压抑感,从而减少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因素。

(四)努力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运用恰当的惩罚方式
有攻击行为的幼儿虽然有不少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同样也有许多积极可贵的地方,如好问、好探索、聪明、有主见等,只是由于教师主观看法及幼儿一些消极的表现而被忽视了。

如果教师能以平静的心态,换一个角度看待这些幼儿,就能发现他们身上有许多闪光点,充分挖掘、利用这些闪光点,是教育这些幼儿的有效办法。

首先,惩罚要及时,使幼儿的攻击行为能得到迅速的反馈,在惩罚时应向幼儿讲清楚错在那里,应怎么去做。

,其次,惩罚要针对具体的行为,适度且就事论事,不要提高到道德品德方面,以免对幼儿的自我评价产生影响。

(五)允许幼儿合理宣泄
有些幼儿可能由于害怕惩罚而强行抑制自己的攻击意向,长此以往,会产生过分的焦虑,影响心理健康。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允许幼儿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心理宣泄,来取代攻击行为。

如有的幼儿在玩黏土游戏时,拼命的挤压、摔打;有的幼儿在模仿战斗场面时相互间“打打杀杀”。

这些行为都有利于幼儿把平常不良情绪通过这种“破坏性”游戏释放出来,从而维持心理平衡。

并且,我们还要根据不同情况的幼儿组织不同的游戏来满足他们。

比如,好问、好探索的幼儿应启发他们开动脑筋,通过比一比,看一看,做一做,一步步引导幼儿去寻找答案,把幼稚的好奇心、求知态度变成发展智力的动力;对于喜欢奔跑的幼儿可以组织他们踢足球、练武术、赛跑等;对于喜欢叫嚷的幼儿,可让他们朗读、表演等。

(六)、家园合作,逐步转变幼儿不良行为
幼儿的发展来自幼儿园、家庭、社区等多方面的影响,幼儿园、家长和社区要密切配合,改善幼儿生活与受教育的整体环境,逐步转变幼儿不良行为,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

总之,我们应该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这些不良行为的幼儿,对于他们身上的优点,我们予以鼓励、引导、发扬,对于他们的不足,应相信他们会改正,并创设条件,帮助他们一起克服,以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快乐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