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莫言作品中的母亲形象
莫言《母亲》原文及赏析
莫言《母亲》原文及赏析莫言的散文《母亲》通过回忆母亲在苦难日子里顽强生活的勇气与信念及对“我”的启悟与激励,表现了母亲的坚韧,勤劳,朴实与伟大。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和整理的的莫言《母亲》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母亲莫言我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一个偏僻落后的乡村。
5岁的时候,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
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
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
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
我用耳朵、鼻子、眼睛、身体来把握生活,来感受事物。
储存在我脑海里的记忆,都是这样的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有形状的立体记忆,活生生的综合性形象。
这种感受生活和记忆事物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小说的面貌和特质。
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当时,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家庭中,劳作最辛苦的是母亲,饥饿最严重的也是母亲。
她一边捶打野菜一边哭泣才符合常理,但她不是哭泣而是歌唱,这一细节,直到今天,我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它所包含的意义。
我母亲没读过书,不认识文字,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
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
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
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
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
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
读书心得——《丰乳肥臀》中母亲上官鲁氏的形象分析
读书心得——《丰乳肥臀》中母亲上官鲁氏的形象分析《丰乳肥臀》是莫言小说王国中的扛鼎之作,同时也是莫言心中的一个“痛”,莫言所创作的《丰乳肥臀》是一部记录中国农民从古到今、跨越世纪的苦难史。
莫言在创作这部长篇小说时投入很多感情,但却因一些读者在解读这本小说时并不理解这本作品的真正含义,导致作家、读者及评论者之间产生歧视,致使《丰乳肥臀》这部长篇小说在出版后遭遇很多批判及人身攻击,成为莫言创作诸多作品中最具有争议性和严重误读的作品。
为解读《丰乳肥臀》这本作品,了解母亲上官鲁氏在书中的形象,对其形象再次进行解读。
一、上官鲁氏本我、自我的心路历程本我属于自我的一部分,是自身知觉被外部世界直接影响而改变的部分,本我与自我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冲突却又互相牵制的,一方面能够帮助人接受现实问题,另一方面又能通过迂回的方式寻找本我所需的满足感。
莫言在《丰乳肥臀》中对母亲上官鲁氏本我心路历程的描绘是:母亲上官鲁氏在旺盛的原始欲望中本我获得满足后,散发出的犹如初夏槐树林上面盛开的槐花香,但是,这种本我的满足和欢乐并未持续多久,上官吕氏的出现不仅打破这一现象,为上官鲁氏的本我带来一定冲击[1]。
在母亲上官鲁氏的眼里,婆婆上官吕氏是具有威严性的,所掌握的权利较高,能够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而受这种威严的区别,使上官鲁氏本我的满足幻想被打破,被强制性转变为现实原则下的自我心路历程。
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曾明确指出:“当人的自我进入内部分化阶段,那么他就会从自我转变为超我。
”自我与超我不同,自我是能够反映现实与心理之间存在外部世界与内部世界之间的对立,而超我则是一种倾向于自恋的心理动态,会随着人的年龄增加而建构出理想的自我。
母亲上官鲁氏的自我作为由现实原则限制衍生而成的心路历程,与作为由内而发的自我相比更接近本我,并且连带着成长过程中产生的自恋以及信仰崇拜心理。
二、上官鲁氏爱情、婚姻人生历程(一)母亲上官鲁氏爱情人生历程母亲上官鲁氏长期生长在传统封建的家族里,对爱情的理解并不深入,多数都来自于姑姑。
莫言:母亲
莫言:母亲莫言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以揭示乡村生活、家庭关系和历史记忆为主题,深受读者喜爱。
其中一部作品《红高粱家族》中的母亲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论述莫言笔下的母亲形象,不仅可以从他的作品中找到丰富的素材,更可以看到莫言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探寻莫言笔下的母亲形象。
在莫言的作品中,母亲的形象是一种象征,是一种情感的凝聚。
她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没有高大的身材和美丽的面容,但她却是家庭的支柱,是家中的坚强支持。
她与父亲一起艰辛劳动,勤勉持家,不仅是丈夫儿女信任的人,更是乡亲们心中的楷模。
她的背影始终伴随着莫言成长的岁月,给予他力量与勇气。
在《红高粱家族》中,母亲是个看似简单但内心坚强的女人。
整个故事围绕着母亲的生死展开,她的离去使得整个家庭失去了精神支撑,也使得莫言更加明白母亲的重要性。
母亲对家庭的无私付出、对子女的深爱让人动容。
作者通过对母亲的回忆,描述了她的智慧和机智,她是一位有着超凡智慧的母亲,她的言行充满了智慧和哲理。
她教育莫言要勇敢、要努力,她是他童年时代的引导者和榜样,在他迷茫的时候给予他方向和安慰。
另外,母亲还象征着对战争的抗争,对压迫的反抗。
在《丰乳肥臀》中,母亲作为女性,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与压力,但她却始终保持坚强与顽强,她是一个不屈不挠的战士。
她在家庭内外与困境作斗争,为家人人数战胜艰难,为国家民族的独立而努力奋斗。
她没有被逆境击垮,而是用自己的行动,一次次地证明了自己的坚强与毅力。
母亲的形象在莫言的作品中不仅仅是对个体的赞美,更体现了中国农村妇女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奋斗与坚持。
通过这一形象,莫言折射出了中国传统家庭、农村社会、历史变革等方方面面的问题。
莫言笔下的母亲形象不仅伟大而坚强,还散发着无私的关怀和对家庭的归属感。
她们宽容、理解,给予了家人无尽的温暖和关心。
母亲是莫言作品中最真实、最鲜活的形象,她不仅在庶民身上发光,也在世俗纷扰中闪耀光辉。
通过莫言笔下的母亲形象,我们看到了一个个农村妇女悲欢离合的命运,看到了一个个母亲为家庭、为国家默默奉献的无私精神,也看到了一个个女性在时代变革中的坚守。
分析莫言笔下的女性形象
分析莫言笔下的女性形象摘要:作为当代文坛一流的小说家,莫言笔下的女性形象给我们留下了尤为深刻的印象。
像《红高粱家族》中的理想女神戴凤莲、《丰乳肥臀》中的地母女神上官鲁氏、《檀香刑》中的欲望女神孙媚娘,她们都有着大胆泼辣的性格、敢爱敢恨追求自由的精神和旺盛的生命力,同时又极富个性。
莫言站在人性的高度,对她们充满了悲悯、同情、依恋、关怀等诸多美好的情感,并通过对苦难的承担、对自由的向往、对性爱和婚姻的大胆追求完成了对她们的热情讴歌,冲击了传统的女性道德观,加速了现代女性解放的步伐。
关键词:莫言女性形象理想女神地母女神欲望女神基金项目: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自筹项目(14ZC102)研究成果之一莫言因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发表的一系列乡土作品而出名,被认为是中国新一代极具活力的作家之一。
莫言作品的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的女性形象更是令读者难以忘怀,戴凤莲、上官鲁氏、孙媚娘就是其中的典型。
她们虽然命运多艰,但都有着大胆泼辣的性格、敢作敢为追求自由的精神,又有着强健的体魄和旺盛的生命力,同时又极富个性。
一、理想女神――戴凤莲莫言因《红高粱家族》而一举成名,此后就正式登上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殿堂。
该作的成功主要在于它塑造了性格丰满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奶奶”戴凤莲这一形象。
(一)巾帼英雄高密东北乡一位老太太唱道:“女中魁首戴凤莲,花容月貌巧机关,调来铁耙摆连环,拦住鬼子不能前。
”[1] “奶奶”戴凤莲确实是花中魁首、女中豪杰,在她身上潜藏着一种无谓的英雄气概,这一性格特征在她与日本鬼子的斗争中表现得颇为鲜明。
面对穷凶恶极的日本兵她非常从容,没有丝毫畏惧,与“二奶奶”的表现截然不同。
“二奶奶”当时整个被吓傻了,而“奶奶”“在罗汉大爷的血头上按了两巴掌,随即往脸上抹两抹,撕乱了头发,疯疯癫癫地跳起来”[1]。
她的这种大智大勇的胆魄和英雄气概竟吓退了鬼子,使鬼子不敢上前。
虽是一个小脚女人,“奶奶”却主动加入全民族抗战的浪潮,并最终战死沙场。
莫言《母亲》原文及赏析
莫言《母亲》原文及赏析莫言《母亲》原文及赏析莫言的散文《母亲》通过回忆母亲在苦难日子里顽强生活的勇气与信念及对“我”的启悟与激励,表现了母亲的坚韧,勤劳,朴实与伟大。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和整理的的莫言《母亲》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母亲莫言我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一个偏僻落后的乡村。
5岁的时候,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
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
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
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
我用耳朵、鼻子、眼睛、身体来把握生活,来感受事物。
储存在我脑海里的记忆,都是这样的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有形状的立体记忆,活生生的综合性形象。
这种感受生活和记忆事物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小说的面貌和特质。
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当时,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家庭中,劳作最辛苦的是母亲,饥饿最严重的也是母亲。
她一边捶打野菜一边哭泣才符合常理,但她不是哭泣而是歌唱,这一细节,直到今天,我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它所包含的意义。
我母亲没读过书,不认识文字,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
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
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
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
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
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
【五年级】莫言母亲的启示
【五年级】莫言母亲的启示我选择的这篇文章是《莫言母亲的启示》,这是莫言在2012年5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发表的一篇文章。
莫言在文章中讲述了他的母亲是如何影响他成为一个优秀作家的。
文章情感真挚,语言简洁明了,让人深受启发。
文章开头,莫言写到:“没有我的母亲,就没有我的事业。
”这句话表达了莫言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母亲对他的影响之大。
莫言的母亲是一位有文化的妇女,她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但却有着一颗渴望知识的心。
莫言的母亲喜欢读书,她鼓励孩子们也要爱读书,并在家中开设了“小学堂”,教孩子们念书写字。
这对莫言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从小就学会了读书、写字,从而打下了作家的基础。
除此之外,莫言的母亲还另外给他进行了一项特殊的训练:阅读和背诵唐诗宋词。
莫言的母亲认为,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化的精华,要想成为一名好作家就必须掌握这些文化经典。
莫言的母亲每天都会给他一两首唐诗宋词,让他背诵,并在有机会的时候引导他加以应用。
这个训练不仅锻炼了莫言的文艺思维能力,还让他在写作时懂得了如何运用华丽词藻和富有文化内涵的语汇,从而塑造了独特的文学风格。
莫言的母亲虽然没有机会接受正规的教育,但她却在家里扮演了一个很好的教育者的角色。
她的教育方式不是按部就班地教育,而是灵活地引导孩子们开阔眼界、探索世界。
莫言小时候,母亲告诉他一个故事:“在中国的西南地区,有一种嗜食蝙蝠的部落。
有一次,有人劝告他们不要再吃蝙蝠了,因为蝙蝠都是吸血的。
可是那个部落的人说:‘我们吃蝙蝠不能因为它吸血而打印象征它的形状吗?’”这个故事给莫言很大的启示:写作不仅要有灵感,还要有知识储备。
只有掌握了足够的知识,才能有充分的想象力,才能让作品更加丰富多彩,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莫言的母亲是一个普通的妇女,但她通过自己的经历,通过自己的方式,为儿子打下了道道坚实的文化基础。
她用自己的言传身教,用自己的生动故事,教育了莫言,让他不仅具备了写作才能,更学会了如何去面对社会,如何去理解人生。
【学前教育】莫言《母亲》读后感
莫言《母亲》读后感在那片被岁月雕琢的古老村落里,有一户人家,炊烟袅袅,却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与坚韧。
这家的女主人,人们都唤她作“翠花婶”,一个名字普通如尘土,却用生命书写了不平凡篇章的女人。
最近,我读了莫言的《母亲》,心中那份对母爱的敬畏与理解,在翠花婶的故事里找到了共鸣的回响。
翠花婶的家,是用黄土和汗水堆砌的简陋小屋,外面是风沙肆虐的黄土高原,里面却是温馨而又充满力量的避风港。
每当夕阳西下,金黄的阳光透过纸糊的窗户,洒在斑驳的泥墙上,总能见到翠花婶忙碌的身影,或是织布,或是缝补,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总能创造出生活的奇迹。
故事发生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饥荒与战乱像两头凶猛的野兽,时刻威胁着这个小村庄的安宁。
翠花婶的丈夫在一次外出采买粮食时,不幸遭遇土匪,从此音讯全无。
村里人都说,他怕是凶多吉少了,但翠花婶不信,她坚信总有一天,那个高大的身影会穿越重重困难,回到她和孩子们的身边。
日子一天天过去,翠花婶独自扛起了家庭的重担。
她带着两个孩子,一个十岁,一个五岁,白天在田间劳作,晚上则借着微弱的烛光,教孩子们识字读书。
村里人都说,翠花婶这是在做无用功,女孩子读书有什么用?男孩子这么小,也记不住。
但翠花婶总是笑笑,眼神里闪烁着坚定的光芒:“知识是种子,哪怕现在长不出芽,总有一天会开花结果的。
”然而,生活的考验并未因此而减少。
一次突如其来的洪水,冲垮了她们的小屋,粮食也被冲得无影无踪。
村民们纷纷前来帮忙,却也无奈地摇头,这样的灾难,对他们来说,实在是太沉重了。
但翠花婶没有哭,她擦干脸上的泥水,站在废墟之上,对孩子们说:“只要我们人在,希望就在。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翠花婶会被生活的重压击垮时,奇迹发生了。
原来,翠花婶在丈夫失踪前,曾偷偷藏下一小袋粮食,那是她为最艰难的时刻准备的。
她利用这袋粮食,带着孩子们重新开始,不仅重建了家园,还意外地发现了一片肥沃的土地,种出了全村人都羡慕的好庄稼。
然而,故事的真正高潮,却在多年后的一天。
莫言散文作品《母亲》原文及赏析
莫言散文作品《母亲》原文及赏析莫言散文作品《母亲》原文及赏析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散文吧?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短小精悍,表现真人真事真是感情的问题。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散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莫言散文作品《母亲》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母亲》原文故事一:因为饥饿无力,我打碎了家里唯一的热水瓶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
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
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故事二:母亲教会我什么是宽容和理解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拣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扇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拣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
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我终生难忘。
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的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故事三:母亲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乞讨老人的碗里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的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
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
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的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碗里。
故事四:儿子,你让娘丢了脸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的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
红高粱家族中的女性形象
红高粱家族中的女性形象红高粱是著名作家莫言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丰富多样,展现出了鲜明的个性和充满力量的精神。
本文将以红高粱家族中的三位女性为例,分析她们在小说中的角色和形象。
一、樱花——温柔娴静的母亲形象樱花是红高粱家族的母亲,她以温柔和善良的性格为家人营造了和谐的家庭氛围。
在丈夫举家逃离巨型人民公社后,樱花顶起家庭的担子,一手支撑起家庭的生活。
无论是照顾孩子还是照料庄稼,她都尽职尽责,默默付出。
她对丈夫和儿女无私的关爱令人感动,她是家族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二、玛丽亚——坚韧勇敢的女战士形象玛丽亚是红高粱家族的一位出色女战士,她追随革命理想加入抗日武装队伍,展现出了坚韧而勇敢的一面。
在战乱年代,她投身于解放斗争,不顾个人安危,敢于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她和其他战士们一起,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守护着家园和民族的安全,展现出了红高粱女性的顽强与独立。
三、浇水妇——大气充满智慧的农民形象浇水妇是红高粱家族中一位不可忽视的角色,她代表了传统农村女性的形象。
她身材纤细,穿着传统的红军装束,手持皮鞭,在田间来回走动,为庄稼浇水。
她不仅是庄稼的看守者,也是沉默而智慧的村民代表。
她具备着非凡的智慧和耐力,通过自己的劳作,保证着家族的收成。
在她的聪明能干和付出中,体现了红高粱女性的独特魅力。
红高粱家族中的女性形象丰富多样,展现出了不同的个性和才华。
她们成为了家族的中流砥柱,用坚强和智慧为家族赋予了新的生命。
她们在男权社会中逆袭,勇敢地实现自我,并为那个特殊的时代铺设了一条道路。
莫言通过这些女性形象,深刻地展现了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重要性。
总结起来,红高粱家族中的女性形象丰富多彩、各具特点,无论是樱花的温柔娴静、玛丽亚的坚韧勇敢还是浇水妇展现的智慧农民形象,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些女性角色在小说中展现出的品质和形象,一方面代表了当时历史背景下中国女性的特殊命运和无畏精神,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性别平等与女性权益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莫言散文作品《母亲》原文及赏析
莫言散文作品《母亲》原文及赏析《母亲》是的的,那么原文是什么呢?如何赏析呢?【一、莫言散文作品《母亲》原文】我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一个偏僻落后的乡村。
5岁的时候,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
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
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
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道路的起点。
我用耳朵、鼻子、眼睛、身体来把握生活,来感受事物。
储存在我脑海里的记忆,都是这样的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有形状的立体记忆,活生生的综合性形象。
这种感受生活和记忆事物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的面貌和特质。
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当时,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家庭中,劳作最辛苦的是母亲,饥饿最严重的也是母亲。
她一边捶打野菜一边哭泣才符合常理,但她不是哭泣而是歌唱,这一细节,直到今天,我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它所包含的意义。
我母亲没读过书,不认识文字,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
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
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
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
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
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
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
苦不失自尊 穷不失诚信——品析莫言《卖白菜》中的母亲形象
亲形象吧!
到“我手写我口,我笔表我心”。
(作者地址:山西省高平市中等专业学校)
(作者地址: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大彭实验小学)
作者善于捕捉细节并合理利用,使文中的母亲形象不再单 薄,同时承载了浓厚的情感,很好地刻画了人物形象,感染了读 者,感化了人生,感动了时代。
二、巧设冲突 彰显性格 《卖白菜》这篇文章处处充满着矛盾和冲突,就是在这些冲 突中塑造了一个虽然生活在贫困交加的时代,但依然坚强、慈 爱、倔强和信守诚信的伟大母亲的形象。文章开头母亲在决定是 否卖掉这最后三颗白菜的时候,内心很是矛盾,她何尝不想留下 这仅剩的三颗白菜,过年的时候给家人包白菜馅的饺子吃呢,但 家里实在是穷啊!为了不让“我”哭,为了让我坚强面对贫困岁 月,她恼怒地喝斥我,用近似冷酷的语气教训我,但是当她看到 “我”手上的冻疮时,又用一种“让我感到温暖的腔调”对我说话, 并且接过我背上的背篓。从“我”和母亲的对话中、从母亲的行动 中,我们既能看到她倔强的性格,也能看到她慈祥的母爱。
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和主要内容之一,而作文评价又 是作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新课程改革,带来了作文教学的人性化与个性化,提高 了小学作文乃至于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作文教学理应是一 个心灵的牧场,它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尽情敞开心扉,尽情倾 吐心声,相信在全体一线教师的指导下,会使孩子们真正做
三、标新立异,激发创新思维,张扬写作个
教筲 江
学苏 孟
的庆 梅
几
/
性 学生的习作过程是学生个性学习和创造
活动的过程,是极具个性和创造性的实践活 动。教师就应从培养创新人才、张扬学生写作 个性这一视角去思考,多组织学生写假设作 文 、幻 想 作 文 、争 论 作 文 ,培 养 学 生 的 逆 向 思 维、发散思维,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系统
莫言《母亲》原文及赏析:深刻体现母性的伟大!
莫言《母亲》原文及赏析:深刻体现母性的伟大!原文:故事一:因为饥饿无力,我打碎了家里唯一的热水瓶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
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
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母亲教会了儿子什么是大爱和亲情。
故事二:母亲教会我什么是宽容和理解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拣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扇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拣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
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我终生难忘。
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的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母亲教会了儿子什么是宽容和理解。
故事三:母亲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乞讨老人的碗里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的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
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
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的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碗里。
母亲教会了儿子什么是怜悯和同情。
莫言父亲与母亲故事四:儿子,你让娘丢了脸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的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
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
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
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的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莫言《母亲》赏析
莫言《母亲》赏析 莫言 的散文 文笔简洁, 风格恬淡。
读他的散文, 就像是在倾听他以高密人的朴实的话语, 娓娓地向我们讲述他的见闻经历,诉说他的生活感悟,感觉是那样的随和。
而读 后再细细一品味,就会感受到其中蕴含着的艺术魅力。
《母亲》一文,作者如话 家常地叙写母亲在艰难岁月里的经历,刻画了一位坚强、乐观的母亲形象。
接下 来小编为你带来莫言《母亲》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母亲 莫 言 我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一个偏僻落后的乡村。
5 岁的时候,正是中国历史上 一个艰难的岁月。
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 用 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
绿色的汁 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
那棒槌敲打 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 学 道路的起点。
我用耳朵、鼻子、眼睛、身体来把握生活,来感受事物。
储存 在我脑海里的记忆,都是这样的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有形状的立体记忆, 活生生的综合性形象。
这种感受生活和记忆事物的方式, 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 小说 的面貌和特质。
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 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当时,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家 庭中,劳作最辛苦的是母亲,饥饿最严重的也是母亲。
她一边捶打野菜一边哭泣 才符合常理,但她不是哭泣而是歌唱,这一细节,直到今天,我也不能很好地理 解它所包含的意义。
我母亲没读过书, 不认识文字, 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 真是难以尽述。
战争、 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 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 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 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
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 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
【学前教育】莫言《母亲》读后感
莫言《母亲》读后感在那个被岁月遗忘的小村庄里,夕阳总是以一种温柔的姿态,缓缓沉入地平线,将天际染成一片橘红。
村头那棵老槐树下,总有一位身影,瘦小而坚韧,那便是我的母亲——一个在莫言《母亲》一书中让我深刻体会到生活艰辛与母爱伟大的角色原型。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一个物资匮乏、生活困苦的年代。
村里的每一户人家都像是被风雨侵蚀的老屋,摇摇欲坠,却依然顽强地支撑着。
我的母亲,就是这座老屋里最坚实的柱石。
1️⃣那是一个寒风凛冽的冬日,大雪纷飞,整个村庄被一层厚厚的白雪覆盖,仿佛一切都静止了。
母亲却早早地起了床,手里拿着一把破旧的铁锹,默默地走向村外的田野。
我知道,她是去挖野菜,为了能让我们几个孩子能在春节时吃上一顿稍微丰盛点的饭菜。
“妈,这天太冷了,别去了吧!”我站在门槛上,望着母亲那单薄的身影,心中满是担忧。
母亲回头,脸上挂着淡淡的微笑,眼中闪烁着坚定:“没事,妈不冷。
你们在家好好待着,妈很快就回来。
”母亲走后,我望着那渐渐远去的背影,心中五味杂陈。
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莫言笔下那些为了家庭默默付出的母亲们,她们的身影在我心中重叠,汇聚成一股不可言喻的力量。
2️⃣日子一天天过去,春天的脚步悄然来临。
村里的人们开始忙碌起来,播种、施肥,期待着秋天的收获。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却将这一切希望化为泡影。
洪水肆虐,村庄一片狼藉,我们的家也没能幸免。
那天,我站在屋顶,看着洪水一步步逼近,心中充满了恐惧。
是母亲,她不知从哪里找来一块木板,毅然决然地跳进浑浊的洪水中,一步步向我走来。
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圣母玛利亚的降临,她的身影在洪水中显得格外高大、神圣。
“孩子,别怕,妈来救你了!”母亲的声音在洪水中显得格外清晰、坚定。
在母亲的帮助下,我终于安全地回到了地面。
那一刻,我紧紧抱住母亲,泪水夺眶而出。
母亲却只是轻轻拍着我的背,安慰道:“没事,没事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3️⃣岁月如梭,转眼间,我已经长大成人,离开了那个小村庄,去往了远方的城市。
莫言母亲 读后感
莫言母亲读后感朋友!今天就和大家聊聊读了莫言的作品《母亲》之后的那些心情。
要说莫言先生写的文字,那可是有一股特别的力量,真是一读上就放不下,像是咱们老家的粘玉米,黏糊糊的让人欲罢不能。
这篇《母亲》,写得可真细腻。
就像他在字里行间给咱们展现了一幅画,画里有他的母亲,也有我们所有人的母亲。
那母亲的形象,咋说呢,就像是一只久经风霜的大树,但依旧慷慨地为我们撑起一片绿荫。
想想我自个儿的老妈,简直能从他的文字里瞧见她的影子,虽说有时候也会唠叨的让人有点头疼,但心里头是真暖和呀。
莫言描写他母亲的点滴日常,那就是生活的写照。
他提到母亲的手,是粗糙而布满老茧的。
我脑子里立马晃过我妈妈那双常年洗衣做饭、种菜喂猪的手,也是一模一样的粗糙,却让人心生敬意。
莫言有那么一段儿写母亲如何照顾一家子人,那简直就是我妈的翻版。
家里的各种大事小情,她总是操持得井井有条,仿佛有使不完的力气。
读着读着,我忽然想到一个特有趣的事儿。
小时候我特别顽皮,有一次非要自己煎鸡蛋,结果把厨房闹成了“一片狼藉”。
妈妈一边生着气,一边熟练地收拾残局,嘴里还不忘嘀咕着:“你呀,这孩子怎么这么不省心。
”我那个时候才意识到,母亲总是在我们看不见的角落里,将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让我们去肆意地做梦。
《母亲》这篇文章让我更加明白了母爱的深沉和无私。
莫言写到母亲的那种坚韧和隐忍,似乎就像那山里的泉水,无声无息却滋润着他的人生。
我读着读着,心里一股暖流缓缓流过,仿佛所有的文字在述说生活中的平凡与伟大,让我从头到尾都被吸引着。
在读完《母亲》后,我才真正理解妈妈其实就是我们生命里的太阳,她给予我们温暖和光,而我们总是在她的光芒下长成自己。
希望将来有一天,我也能像莫言那样用文字为母亲写点什么,无论走多远,活成什么模样,心中那份对母亲的敬爱总会如影随形。
朋友,你要是也读过《母亲》,不妨也来和我分享分享你的感受和故事,让我们一起致敬那些伟大的女性。
【学前教育】莫言《母亲》读后感
莫言《母亲》读后感在小镇的边缘,有一栋年代久远的木屋,它被岁月雕刻得斑驳陆离,却依旧屹立不倒,就像屋内那位年迈的母亲,用她瘦弱的肩膀,扛起了整个家族的希望与秘密。
故事的主角,李大山,是镇上出了名的孝子,也是个充满好奇心的年轻人。
他的生活,原本平静如水,直到一天,他在整理母亲遗物时,无意间发现了一本泛黄的日记本,封面上赫然写着“莫言《母亲》读后感”几个大字,字迹虽已模糊,却仿佛蕴含着无尽的故事。
这本日记,如同一把钥匙,悄然打开了尘封的记忆之门。
大山开始逐字逐句地阅读,字里行间,母亲年轻时的坚韧与不易,如同一幅幅画卷,缓缓展现在他眼前。
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小镇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洪水。
年轻的母亲,抱着刚出生的大山,在漆黑中艰难前行。
日记里,她这样写道:“洪水如猛兽,但我心中的爱,比任何力量都要强大。
我要保护我的孩子,就像莫言笔下的母亲,用尽全力,只为那一线生机。
”随着阅读的深入,大山发现,母亲的一生,竟藏着无数未解之谜。
她曾独自一人,在寒冬腊月里,徒步数十里,只为给生病的父亲送去温暖的衣物;她也曾在饥荒年代,用智慧与勇气,从废墟中寻得一线生机,让全家人免于饥饿。
这些故事,每一个都充满了悬疑与戏剧性,让大山对母亲的了解,从简单的“慈爱”二字,升华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然而,最让大山震惊的,是日记末尾的一段话:“大山,我的孩子,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了我隐藏的秘密,请不要怨恨我。
那是我为了保护你,保护这个家,所做出的无奈选择。
记住,无论生活多么艰难,都要像莫言笔下的母亲那样,坚强地活下去。
”这段话,如同一道闪电,划破了大山心中的迷雾。
他开始四处打听,终于从一位年迈的邻居口中得知,原来,母亲年轻时,曾为了救治重病的父亲,不惜一切代价,甚至差点走上了违法的道路。
但最终,她凭借自己的智慧与善良,赢得了社会的宽恕与帮助,也保住了家庭的完整。
得知真相的大山,泪水夺眶而出。
他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对母亲的了解,只是冰山一角。
解读作家写作的心灵密码 ——莫言作品中的母亲形象探析
解读作家写作的心灵密码——莫言作品中的母亲形象探析狄翠;刘庆华
【期刊名称】《雨露风》
【年(卷),期】2024()4
【摘要】莫言在他的文学世界中,塑造了大量承纳着大自然的哺育与滋养,并与大自然声气相通、共生同长的女性形象。
她们基本上出生于高密东北乡,有着蓬勃饱满的生命力,她们自然而生,顺势而为,就像高密东北乡土地上的各种植物肆意疯长。
这些女性形象中,最能打动读者内心的,是莫言用夸张磅礴的笔法构写出的母亲形象。
“‘母亲’是莫言生命意识与文学文本中挥之不去的独特存在。
”[1]在苦难中成长的莫言,怀着对母亲天然的眷恋,“人世间的称谓没有比‘母亲’更神圣的了,人世间的感情没有比母爱更无私的了,人世间的文学作品没有比为母亲歌唱更动人的了。
”[2]怀着对母爱天然的渴望,书写出一个个鲜活的母亲形象,这些形象充满着莫言对女性生命本真的探索和追求。
【总页数】3页(P00034-00036)
【作者】狄翠;刘庆华
【作者单位】应天职业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
【相关文献】
1.非裔美国女作家格罗丽亚·内勒《妈妈·戴》中黑人母亲形象解读
2.一曲沉痛哀婉的母爱颂歌——解析莫言《丰乳肥臀》中的母亲形象
3.莫言作品阅读中的四个问题——关于莫言作品评价的通信
4.莫言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在海外传播中的误读研究
5.莫言作品中女性形象探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莫言《母亲》赏析
莫言《母亲》赏析莫言的散文《母亲》通过回忆母亲在苦难日子里顽强生活的勇气与信念及对“我”的启悟与激励,表现了母亲的坚韧,勤劳,朴实与伟大。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莫言《母亲》赏析,欢迎阅览。
我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一个偏僻落后的乡村。
5岁的时候,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
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
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
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
我用耳朵、鼻子、眼睛、身体来把握生活,来感受事物。
储存在我脑海里的记忆,都是这样的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有形状的立体记忆,活生生的综合性形象。
这种感受生活和记忆事物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小说的面貌和特质。
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当时,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家庭中,劳作最辛苦的是母亲,饥饿最严重的也是母亲。
她一边捶打野菜一边哭泣才符合常理,但她不是哭泣而是歌唱,这一细节,直到今天,我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它所包含的意义。
我母亲没读过书,不认识文字,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
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
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
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
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
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
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
莫言对母亲形象的双重塑造分析
莫言对母亲形象的双重塑造分析摘要母亲是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一个身份标志,也是文学创作中的永恒话题。
随着社会时代的飞跃和文学创作的革新,作家们也力求以全新的视角来刻画母亲形象。
而在莫言笔下,“母亲”的文学形象得到了全新的阐述,以生活的笔触刻画了处在艰难岁月中的伟大母亲,同时也深入挖掘了母亲形象中的丑恶一面。
本文主要通过对莫言小说中塑造的母亲形象进行解读,分别从美善与丑恶的视角来探析莫言对母亲形象的重构。
关键词:莫言母亲形象《丰乳肥臀》母亲、故乡等元素是作家创作的灵感来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母亲形象就注入到社会主流的文学河流中,这一时期的作家都在尝试着寻求创新的文学模式,因此,作家们并没有重复以往文学中对英雄母亲的歌颂,而是着眼于世俗生活中很容易被遗忘的生态图景的呈现,致力于挖掘随着历史突变而出现了畸形心理的母亲形象。
其中莫言就尤为青睐对母亲形象的塑造,她们在东北土地上演绎着坚毅和顽强的人性篇章,在她们身上具有最为原始的情感欲望,并坚强地守护身边的人;但莫言并没有一味地颂扬母亲的伟大,而是发掘了母亲的变异形象,例如,长篇小说《丰乳肥臀》中既善美而又丑恶的母亲“上官鲁氏”,我们可以看到在莫言笔下,母亲形象具有双重性,在滚滚的历史潮流中激流勇进,直到生命的殆尽。
一莫言作品中的母亲形象纵观莫言的文学巨作,我们发现在他的多部小说中都以女性作为创作的题材,作品的描述涵盖了20世纪初始至21世纪中国女性的人生命运、理想追求以及她们处在动荡年代中的自我挣扎和呐喊,在他笔下的女性形象之中也包含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母亲形象,她们集合了善美和丑恶、成长和消逝、高尚和卑微的人性特征。
母亲是女性在社会中的特殊身份标志,承载了生殖与抚育的伟大使命,在母亲身上所展现出来的母爱力量是令人动容的,也是世间任何事物都无法比拟的。
在悠长母亲形象的画廊中,莫言在《粮食》中成功塑造了无私母亲梅生娘;《红高粱》中热情洋溢的奶奶戴凤莲;《儿子的敌人》中坚韧无比的孙寡妇等,这些母亲形象都拥有顽强的生命力,在生活中她们无私奉献出自己的年华,独自承受着生存的压力,她们已经不仅仅是代表个体的形象,而是成为了一种集体的母亲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莫言作品中的母亲形象
作者:高敏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24期
摘要:本文通过解读莫言作品中的母亲形象,传达出莫言对母性的依恋和崇拜,进而分析莫言对土地的情感和对母亲的情感具有相似性,由此更加深入地了解其创作背后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莫言;母亲形象;土地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4-0-02
在传统文学叙事中,母亲是一种精神符号,所代表的的意义是慈爱、善良、无私和伟大。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母亲的职能是生儿育女、操持家事。
母亲的形象代表了规范伦理而得到正面肯定,是被神圣化而不容亵渎的。
慈母成为传统文化积淀下的民族共同审美心理。
然而,莫言对于母亲的书写与传统文学叙事是不同的。
莫言作品中的母亲形象承载着丰富深邃的内涵,是美丽与丑陋、生育与毁灭、生长与衰亡、高雅与卑俗等的结合体,充满了张力。
《野骡子》中忍辱负重挑起家庭大梁的杨玉珍;《丰乳肥臀》中坚忍顽强的上官鲁氏;《欢乐》中为了给儿子交复习费,挨家挨户乞讨的老母亲;《姑妈的宝刀》中的孙姑妈,对三个孙女疼爱有加就像一个护雏的老母鸡;《粮食》中的梅生娘……如果我们抛开道德评判,便可以看到,在人类历史的坐标上,这些母亲们默默无闻,面对苦难或忍辱负重或奋发图强。
在她们身上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生殖力,是她们让生命得以传承,让家族在困境中得以顽强生存。
一
在介入母亲形象的解读之前,有必要先探寻一下莫言的恋母情结。
莫言在《丰乳肥臀解》说:“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对母亲的依恋是最深的。
在当时那种社会情况下,政治给家庭造成很大的压力,生活非常艰苦。
我时时刻刻感到非常不安全,像个小鸡一样,总是躲在老母鸡的羽翼下面寻找安全,这导致我对母亲的依恋要比我的哥哥严重很多。
”①因此,他对母爱有一种天然的渴望,对于母亲也有一种天生的依恋。
在莫言童年的记忆中,母亲是他温暖和依靠的来源,但也充满了病痛、劳累、饥饿。
他曾谈到自己家庭:“爷爷奶奶有点偏心眼,喜欢我的婶婶,我母亲干活最多,但在二老那里却不吃香。
我因为长得丑,饭量大,干活又不麻利,在爷爷奶奶眼里,更是连狗屎都不如的东西。
”②只有母亲给予了幼小的他难得的温暖,用柔弱的身体为他撑起避风的港湾。
然而母亲却疾病缠身,在病痛难忍之时依然咬住牙关不呻吟,生怕公婆听到心烦。
当看到孩子为她哭泣时,她说:我不行了,你们姐弟怎么活呀?母亲在最痛苦时想到的是孩子。
所以当莫言亲眼看到自己母亲在那个年代所遭受到的种种苦难,并通过
对母亲生命的体验及认同,引发了他还原博大的母性光辉形象,以至于他笔下很多女性的形象都是由其母亲原型生发而来。
这些母亲们在苦难来临时,或者坚强地忍耐,或者勇敢地反抗,但她们无一例外地展现出坚韧与包容,这也是中国母亲所独具的宽广胸怀与大爱。
二
莫言小说中的母亲形象,承担了太多的苦难。
母亲不仅要繁衍后代,还要抚养其长大成人。
在生育行为中,生的痛苦,有时却抵不上育的艰难。
《粮食》带有强烈的悲剧性,大饥荒年代,母亲梅生娘在磨坊里拉磨。
其他人在拉磨时都偷吃粮食,但梅生娘不愿意。
王保管想和梅生娘做交易,用每天两捧豌豆换她的身体,她冷冷地拒绝了。
为了家中三个饥饿的孩子和婆母,梅生娘在磨房偷偷地囫囵生吞粮食,以此避开王保管侮辱性的检查,回家后再用筷子用力捅伸到喉咙深处,吐出胃里还没来得及消化的豌豆、玉米、高粱……,如此循环,以至于后来根本不用筷子搅动,只要跪在瓦盆前,一低头就可以把吞下去的粮食再吐出,她的胃已经不会消化东西了。
在艰苦岁月中母亲正是用最原始的、动物本能的方式才养活了全家人,使死亡变成了幸存。
《儿子的敌人》中,莫言生动地刻画了国共战争期间失去了大儿子的孙寡妇这一母亲形象,当时孙寡妇的小儿子上了战场,母亲因害怕再失去小儿子期望战争不要打响,无奈枪炮声还是震耳欲聋地响起,无助的母亲只能盼望儿子平安归来。
然而等来的却是一具尸体。
极度悲痛母亲打开尸体的包裹时,突然发现这不是自己儿子的尸体,而是敌方的一个年轻士兵。
认还是不认,这位深刻理解生命脆弱和战争残酷的老母亲在犹豫徘徊中竟听到了死者的乞求,体会着另一个母亲的丧子之痛。
终于伟大的母性使她决定认下敌人的尸体,妥善地为其处理后事。
《野骡子》讲述了一个农村妇女杨玉珍被丈夫抛弃后,如何在绝望中奋斗发家的故事,最后为了能让我有个父亲和圆满的家庭,母亲重新接纳了跟别人私奔过的父亲甚至是父亲带回来的和别人生的孩子,母亲的对家庭对儿女的不离不弃的坚定信念已经超越了母亲本身的含义,正是她们身上的宽广与博爱,使得她们成为了母亲的典型。
《丰乳肥臀》是一部“献给母亲在天之灵”的书。
小说中上官鲁氏丰乳肥臀,却因为小脚时代的完结,下嫁给铁匠上官寿喜。
因婚后多年一直没有生育,遭受丈夫的殴打婆婆的谩骂,当她发现自己无法怀孕的责任是在丈夫身上的时候,无奈采用了借种生子的方式孕育出八女一子。
而这频繁的生育还只是苦难的开始。
处于中国内忧外患时代的鲁氏,在夫家人全死后,能够坦然接受生命中的各种灾难。
不论世事如何变迁,始终如一地养育着她的儿孙,不离不弃,尽她一切所能在包括抗日、解放战争、共产主义运动和改革开放等政治动荡下始终保护小孩的生命及家庭的完整性,并且宽容地善待身边的人。
近一个世纪以来,母亲总是一个人默默地、无怨无悔地为家庭操劳,心甘情愿地奉献自己,可并不是所有儿孙都对她心存敬爱,然而母亲依然不顾一切地包容他们。
莫言通过对鲁氏苦难人生的倾力描写,深情的赞颂到:“人世间的称谓没有比‘母亲’更神圣的了,人世间的感情没有比母爱更无私的了。
人世间的文学作品没有比为母亲歌唱更动人的了。
”③
三
母亲形象作为莫言作品中最为重要的女性形象,莫言赋予其以多重的文化意义:一方面她是生命与爱、付出与牺牲的象征。
莫言笔下的母亲们是生活苦难重压下的普通劳动妇女,善良、顺从、温婉、勤劳、质朴,她们委曲求全,吃苦耐劳,处低不争,如《祖母的门牙》、《大风》、《梦境与杂种》等篇里的我娘,《生死疲劳》里的迎春和白氏等等,甚至《白狗秋千架》里的暖也具备这些特征,无疑她们非常贴近莫言母亲的原型。
无论在太平盛世还是动荡乱世,母亲们总是心系家庭,为了子女倾尽所有,让生命得以延续,这便是莫言所书写的母爱的力量。
另一方面她也是人类学意义上的大地母亲。
土地生长万物,具有旺盛的生殖力。
《易·说卦》中认为,“坤,地也,故称为母。
”土地就像是孕育了人类的伟大母亲。
莫言是农民的儿子,对土地的情感是复杂的,他生于斯长于斯,他的灵魂永远驻守在故乡那片土地的记忆里。
他也在自己的作品中一再的书写着对生养他的高密东北乡的那片厚土的悲悯、依恋和崇敬。
他对母性形象的塑造,正是与高密东北乡的土地紧密相连的。
正如莫言在谈及《丰乳肥臀》的创作动机时说道:“母亲其实也是大地之子,母亲并不是大地,但母亲具有大地的品格,厚德载物,任劳任怨,默默无言,无私奉献,大言希声,大象无形,大之至哉!”④大地是世间万物的载体,它象征着旺盛生命力,同时也是坚忍宽容而又生生不息的母亲形象的象征。
土地和母亲在情感上是相同的,她们来自于乡土,也要归于这片土地。
莫言笔下那些缓缓从火红的高粱地里走来的母亲们,生长于东北高密乡肥沃土地上,呼吸吐纳的是乡间洁净清新的空气,正因如此才孕育了有着大地般宽广深厚的母爱。
注释:
[1]孔范今,施战军.莫言研究资料[C].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33.
[2]莫言.《从照相说起》
[3]莫言.《丰乳肥臀解》载《光明日报》.1995.11.12.
[4]莫言.莫言文集五卷·后记[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