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系统(生理)

合集下载

泌尿系统生理ppt课件

泌尿系统生理ppt课件
49
② 肾小管萎 缩、坏死,有 管型;玻变及
硬化。
50
二、间质性肾炎 间质性肾炎(interstitial nephritis)是指肾 间质发生以单核细胞浸润和结缔组织 增生为特征的原发性非化脓性炎症。 (一)眼观变化 白斑肾。 (二)镜下变化
三、化脓性肾炎 化脓性肾炎 (suppurative nephritis)是指 肾实质和肾盂的化脓性炎症。
(五)、慢性肾小球肾炎
Chronic GN,End-stage kidney 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通常由不同 类 型的肾炎发展而来,部分患者起病隐 匿,发现时已是晚期阶段。
41
1、病变:
(1)大体:继发性颗粒性固缩

Secondary granulo-Contracted kidney
(2)光镜:a、大部分(75%以上)肾小球
• 镜下变化 肾小球内的细胞成分明显增多。肾小 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间膜细胞肿胀,增生,并 见数量不一的嗜中性白细胞和单核细胞。由于肾 小球内细胞数量增加,肾小球体积因而增大,充 满球囊囊腔.
9
Gross10
Cortex
Medulla
Pelvis
11
glomus
Bowman's capsule
51
renal tubul1e2
13
Mesangium :Mesangial cell & Mesangial matrix
Filtering membrane
Endothelial cell
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 GBM
Podocyte, foot process,
玻变(玻璃球)和硬化,呈“集中趋势”,所属 肾小管萎缩;b、病变轻的肾小球代偿性肥大, 所属肾小管扩张,有管型;c、间质纤维增生

《生理学:泌尿系统》

《生理学:泌尿系统》
①应用哇巴因选择性阻断Na+泵时,Cl-和Na+的 重吸收就明显减少。说明管周膜Na+泵的活动 对管腔膜同向转运体的转运具有重要作用。
②同向转运体对呋塞米(速尿)和利尿酸很敏感, 即它们能与Cl-竞争结合位点,从而抑制Na+、 Cl-、K+的同向转运,干扰尿浓缩机制(后述), 导致利尿。因此,将速尿称髓袢利尿剂。
滤过膜屏障:
I半径 II 电荷
①机械屏障对分子的半径大小的选择性
<2.0nm自由通过 2.0-4.2nm部分通过 >4.2nm不能通过
14
②电学屏障对分子电荷的选择性
电学屏障主要成因——唾液酸蛋白、nephrin
1、含有带负电荷的 物质不易通过;
2、 带正电荷的物质 较易通过
(四)肾脏的神经支配和血管分布:
管腔膜:Na+-H+ 逆向转运体
Na+-G,AA 同向转运体
基底膜:钠泵
-AA转运
前半段机制:
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的钠离浓度降低
细胞内电位比膜外降低(基底膜Na +泵)
钠-氢的逆向交换 钠离子与葡萄糖,AA同向转运
-G转运 -AA转运
H+分泌 HCO3-重吸收
细胞内[Na+]升高 Na +泵
钠离子泵到细胞间隙
滤过率的变化
滤过率↑(血尿) 滤过率↑(蛋白尿) 滤过率↓(肾炎)
滤过率↓(大失血) 滤过率↑(快速大量输液) 滤过率↓(结石、肿瘤) 滤过率↓(中毒性休克)
第三节肾小管和集合管的 物质转运功能
Function of Urinary Formation for Renal Tubules and Collecting

《生理学泌尿系统》

《生理学泌尿系统》

《生理学泌尿系统》我们的身体就像一个精妙无比的大工厂,每个器官和系统都在有条不紊地工作着,以维持生命的正常运转。

泌尿系统,便是这个大工厂中负责“清洁与排毒”的重要部门。

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

肾脏是这个系统的核心,如同高效的过滤器,每天不辞辛劳地处理大量的血液,将有用的物质重新送回血液循环,而把代谢废物和多余的水分过滤出来,形成尿液。

先来说说肾脏。

它的结构非常精妙,由无数个肾单位组成。

肾单位就像是一个个微型的加工厂,每个都包含肾小球和肾小管。

肾小球是一团毛细血管球,血液流经这里时,压力促使血浆中的小分子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尿素、无机盐等滤过进入肾小囊,形成原尿。

这一过程就像用细密的筛子过滤杂质一样。

而肾小管则对原尿进行重吸收和分泌,将大部分有用的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大部分水分等重新吸收回血液,同时把一些代谢产物和多余的物质分泌到肾小管中,最终形成尿液。

肾脏生成尿液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

比如,当我们身体缺水时,肾脏会通过减少尿液的生成来保持体内的水分平衡;而当我们摄入过多水分时,肾脏又会增加尿液的排出,以防止体内水分过多。

此外,肾脏还会根据体内电解质的平衡情况,调节尿液中各种离子的含量。

尿液生成后,就会通过输尿管输送到膀胱。

输尿管就像是一条细长的管道,通过平滑肌的蠕动,将尿液从肾脏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膀胱。

这一过程是自发进行的,不需要我们有意识地控制。

膀胱是储存尿液的器官,它具有很大的弹性,可以容纳一定量的尿液。

当膀胱中的尿液逐渐增多,膀胱壁受到的压力也会逐渐增大。

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就会产生尿意。

但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之前,我们可以通过神经系统的控制,暂时忍住排尿的冲动。

尿道则是尿液排出体外的最后通道。

男性和女性的尿道结构有所不同。

男性的尿道较长,除了排尿,还兼具排精的功能;女性的尿道则相对较短、宽且直,这也使得女性更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

泌尿系统的正常功能对于维持我们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6.泌尿系统生理教案

6.泌尿系统生理教案

6.泌尿系统生理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介绍泌尿系统的生理功能、结构特点和运作机制。

内容涉及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尿液的生成与排出过程。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将全面了解泌尿系统的基本知识,为后续的医学课程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本班共有学生XX人,其中男生XX人,女生XX人。

大部分学生具备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但水平参差不齐。

学生的学习习惯良好,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

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强,但在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方面仍有待提高。

三、教学三维目标知识目标:掌握泌尿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理解尿液生成与排出的过程。

能力目标:能够分析泌尿系统异常的原因和后果,具备初步的诊断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医学专业的热爱和敬业精神,树立关爱生命、尊重健康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泌尿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尿液生成与排出的过程。

教学难点:尿液生成与排出的过程中涉及的生理机制。

五、教学任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泌尿系统的生理功能,掌握尿液生成与排出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能力,为后续的医学课程打下基础。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讲授泌尿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尿液生成与排出的过程等知识点。

直观演示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泌尿系统的结构图、功能示意图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泌尿系统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案例分析法:引入典型病例,让学生分析病例特点,提高诊断能力。

实验法: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尿液生成与排出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七、教学准备教材:《泌尿系统生理学》教材及相关章节内容。

活页教材:泌尿系统结构图、功能示意图等。

教学视频:尿液生成与排出过程的演示视频。

教学器材:实验器材、模型等。

教学课件:PPT课件、教学软件等。

八、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5分钟)教学时间:课程开始前的5分钟教学内容:教师通过提问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每天产生的尿液是如何生成和排出的吗?泌尿系统有哪些主要器官?它们各自有什么功能?”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泌尿系统生理2

泌尿系统生理2

肾脏A型题:1.下面哪种情况不属于排泄A. 结肠与直肠排出的食物残渣B. 结肠与直肠排出的胆色素C. 肺呼出的CO2 D.皮肤分泌的汗液E.肾脏排出的尿液2.下述哪-项与肾脏的排泄功能无关A. 排出代谢尾产物B.维持机体水和渗透压平衡C. 维持机体酸碱平衡D.维持机体电解质平衡E.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3.肾小球滤过的原尿流经下列哪一部分后,其成分将不再变化而成为终尿A.近球小管B. 髓袢降支C. 髓袢升支D.远曲小管E.集合管4.关于近球小体的颗粒细胞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 为人球小动脉的肌上皮样细胞B.是Na+浓度的感受器C. 可释放肾素D.受交感神经支配E.在醛固酮释放的调节中起重要作用5.关于致密斑的描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 位于近球小管起始部B.是Na+含量变化的感受器C.是肾素分泌细胞D. 可调节抗利尿激素的释放E.是晶体渗透压感受器6.通过下列哪项可完成肾脏的泌尿功能A. 肾小体和肾小管的活动B. 肾小体、肾小管和集合管的活动C. 肾单位、集合管和输尿管的活动D.肾单位的活动E.以上全不是7.关于肾单位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 是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B. 与集合管共同完成泌尿功能C. 可分为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D.近髓肾单位数量多于皮质肾单位E. 近髓肾单位与尿液浓缩和稀释关系重大8.肾小球滤过率是指A. 两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原尿量B.一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原尿量C. 两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尿量D.一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尿量E.两侧肾脏每分钟的血浆流量9.关于肾小球滤过膜的描述,错误的是A. 由毛细血管上皮细胞、基膜和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三层组成B. 基膜对滤过膜的通透性起最重要作用C. 对分子大小有选择性D.带负电荷分子更易通过E.带正电荷分子更易通过10.下述哪种情况会导致肾小球滤过率减少A. 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B.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C.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D.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E.血浆蛋白质浓度降低11.下列哪种情况尿量的减少与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无关A. 人球小动脉阻塞或痉挛时B. 大失血时C. 尿路阻塞使囊内压升高时D. 大量出汗时E. 以上全无关12.重吸收Na+ 能力最强的部位是A. 近球小管B.髓袢降支C. 髓袢升支D.远曲小管E. 集合管13.关于HCO3- 重吸收的叙述,错误的是A. 小管液中HCO3-的不能通过管腔膜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内B.与H+ 的分泌无关C.HC03-是以CO2的形式从小管液中转运至小管细胞内的D.HC03- 重吸收需碳酸酐酶的帮助E.与H+ 的分泌有关14.对葡萄糖具有重吸收能力的小管是A. 近球小管B.远曲小管C. 集合管D.以上全有E.以上全无15.关于葡萄糖重吸收的叙述,错误的是A.只有近球小管可以重吸收B. 与Na+ 的重吸收相偶联C. 是一种主动转运过程D.近球小管重吸收葡萄糖能力有一定限度E.正常情况下,近球小管不能将肾小球滤出的糖全部重吸收16.糖尿病人尿量增多的原因是A.肾小球滤过率增加B.渗透性利尿C.水利尿D.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E. 醛固酮分泌减少17.关于H+ 分泌的描述,错误的是A.近球小管、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均可分泌B.分泌过程与Na+的重吸收有关C. 有利于HCO了的重吸收D.可阻碍NH3的分泌E. H+的分泌对维持血液的酸碱平衡有重要意义18.关于NH3分泌的叙述,错误的是A.NH3通过管腔膜扩散到小管液B.NH3的分泌促进HCO3-重吸收C.NH3是脂溶性物质D.H+的分泌增多将减少NH3的分泌E.NH3的分泌对维持血液的酸碱平衡有重要意义19.参与尿液浓缩和稀释调节的主要激素是A.肾素B.血管紧张素C.醛固酮D.抗利尿激素E.前列腺素20.关于抗利尿激素合成和释放的叙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 在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合成,于神经垂体释放B.在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合成,于腺垂体释放C.在下丘脑促垂体区合成,于腺垂体释放D.在下丘脑促垂体区合成,于神经垂体释放E.由肾上腺皮质球状带释放21.抗利尿激素可促进下列哪部分小管重吸收水A.近球小管B.髓袢降支C. 髓袢升支C. 整个髓袢E.远曲小管和集合管22.下列哪一因素可促进抗利尿激素的释放A. 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B.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C.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D.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E.血浆白蛋白含量升高23.渗透压感受器位于A. 肾脏的致密斑B.肾脏的近球细胞C. 脊髓D.下丘脑E.上述各处均有24.血容量感受器兴奋可使A. 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B.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C. 醛固酮分泌增多D. 醛固酮分泌减少E.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分泌都增加25.血容量感受器位于A. 胸腔大静脉和心房B.心室C. 外周静脉D.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E.肾动脉26.下述哪种情况下尿量增多与抗利尿激素无关A. 大量饮水B. 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C. 循环血量增加D.静脉输入低渗液体E.静脉输入甘露醇27.醛固酮主要由下列哪一部位释放A.肾上腺髓质B.肾上腺皮质球状带C. 肾上腺皮质束状带D.肾上腺皮质网状带E.肾皮质28.醛固酮促进Na+重吸收和K+分泌的部位是A. 近球小管B.髓袢降支C. 髓袢升支D.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E.输尿管29.下列哪种情况醛固酮分泌将增多A. 血Na+升高、血K+降低B.血Na+降低、血K+升高C.血Ca2+升高D.血C1-升高E.血中葡萄糖浓度升高30.下列哪种情况醛固酮分泌不增多A. 致密斑兴奋B. 肾素分泌增加C. 血管紧张素增多D.支配肾脏的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E.血容量减少31.对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醛固酮刺激作用最强的是A.肾素B.血管紧张素原C. 血管紧张素I D.血管紧张素ⅡE.肾上腺素32.使血管紧张素原转变为血管紧张素I的是A.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B.氨基肽酶C. 羧基肽酶D.肾素E.肾上腺素33.大量饮清水后,尿量增多主要是由于A.循环血量增加,血压升高B.醛固酮分泌减少C. 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D.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E.肾小球滤过率增加34.下列因素中哪种不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A.严重呕吐B.大量出汗C. 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D.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E.数日内饮水量严重不足35.下列因素中,哪种不引起醛固酮分泌A.循环血量减少B.血钠浓度降低,血钾浓度升高C. 肾交感神经兴奋D.肾素分泌减少E. 血管紧张素增加36.下列哪-项与肾素分泌无关A.交感神经活动B.血K+浓度C. 致密斑兴奋D.人球小动脉牵张感受器的活动E. 动脉血压37.关于排尿反射的叙述,哪一项不正确A. 感受器位于膀胱壁上B.初级中枢位于骶段脊髓C.反射过程存在负反馈控制D.排尿反射受意识控制E. 反射过程存在正反馈控制38.高位截瘫病人排尿障碍表现为A. 尿失禁B. 尿潴留C. 无尿D.尿崩症E.尿频39.正常人的肾糖阈约为A.80-100 mg/100 mL B.120-160 mg /100 mL C.160-180 mg/100 mL D.180-200 mg/100 mL E.80~200 mg /100 mL40.静脉注射甘露醇引起尿量增加是通过A.增加肾小球滤过率B.增加肾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C. 减少抗利尿激素的释放D.减少醛固酮的释放E. 减少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41.大量出汗时尿量的减少主要是由于A.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引起的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B. 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引起的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C. 血容量减少导致的肾小球滤过率下降D. 血容量减少引起的醛固酮分泌增多E.交感神经兴奋所致抗利尿激素增多42.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滤率为A.100 mL/min B.125 mL/min C.150 mL/minD.200 mL/min E.175 mL/min43.下列哪一种酶与肾小管重吸收HCO3-和分泌H+有关A. 脱羧酶B. 碳酸酐酶C. 羧化酶D.转氨酶E.过氧化酶44.肾髓质高渗状态的维持主要依靠A. 小叶间动脉B.弓形动脉C.弓形静脉D. 网状小血管E. 直小血管45.下列哪项不是肾脏的功能A. 生成尿液B. 分泌肾素C.参与酸碱平衡的调节D. 分泌血管紧张素E.参与调节水与电解质平衡46. 有关肾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 它是由近曲小管细胞分泌的B.肾素分泌可导致血钠和水丢失C. 肾素分泌是由平均肾动脉压升高引起的D.它使血管紧张素原转变为血管紧张素I E. 它使血管紧张素I转变为血管紧张素Ⅱ47.肾小球有效滤过压等于A. 血浆胶体渗透压一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十肾小囊内压B.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一血浆胶体渗透压一肾小囊内压C. 肾小囊内压一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D.肾小囊内压十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一血浆胶体渗透压E.血浆胶体渗透压十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一肾小囊内压48.血液流经肾小球时,促进血浆滤出的直接动力是A. 全身动脉血压B. 肾动脉血压C. 入球小动脉血压D.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E.肾小球有效滤过压49.静脉注射较大剂量的去甲肾上腺素引起少尿的主要原因是A.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明显下降B.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C. 囊内压增高D.滤过膜通透性减少E.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少50.输尿管结石时,尿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下降B.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少C. 滤过膜的通透性降低C. 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E.囊内压升高51.渗透性利尿是A. 大量饮清水使尿量增多B. 肾小管壁对水通透性降低使尿量增多C.ADH分泌减少使尿量增多D.肾小管液溶质浓度增高使尿量增多E. 醛固酮分泌减少引起尿量增多52.促进肾脏分泌氢离子的主要原因是A.氢离子与氯离子结合形成盐酸B.氢离子通过碳酸酐酶作用与重碳酸盐结合C.氢离子与肾小管液中的氨结合形成铵离子D.氢离子与醋酸盐结合E.氢离子以硫酸的形式被分泌出来53.肾小管分泌钾离子的主要部位是A.远曲小管B.远曲小管和集合管C. 髓袢升支D.髓袢降支E. 集合管54.尿的浓缩最主要的部位在A. 近曲小管B.远曲小管和集合管C. 远曲小管D.髓袢降支E.髓袢升支55.水利尿试验时,引起ADH释放减少的感受器是A. 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B.左心房和腔静脉处容量感受器C.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D.延髓化学感受器E.外周化学感受器56.毁损视上核,尿量和尿浓缩将出现哪种变化A. 尿量增多,尿高度稀释B.尿量增多,尿浓缩C. 尿量减少,尿高度稀释D.尿量增多,尿渗透压正常E.以上都不是57.盆神经受损时,排尿功能障碍的表现是A. 尿失禁B.尿频C. 尿潴留D.多尿E.少尿58.出现蛋白尿主要与下列哪项变化有关A. 滤过膜孔隙增大B.滤过膜表面糖蛋白减少C. 血中白蛋白数量增多D. 血中球蛋白增多对白蛋白造成影响E.小管液中白蛋白重吸收减少59.正常情况下近球小管的重吸收率与肾小球滤过率的关系是A.两者成反比B.肾小球滤过率取决于有效滤过压,而近球小管重吸收率由激素调节,两者无关C. 重吸收率一般是滤过率的65%~70%D.重吸收率不固定,随滤过率的变动而改变E.以上都错。

泌尿生理实验报告

泌尿生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泌尿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掌握尿液生成的生理过程。

3. 研究影响尿液生成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泌尿系统是人体的重要排泄器官,负责排泄代谢废物和调节体内水分平衡。

尿液生成过程主要包括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家兔、生理盐水、葡萄糖、呋塞米、去甲肾上腺素、酚红等。

2. 实验仪器:手术器械、注射器、离心机、显微镜、尿液分析仪器等。

四、实验方法1. 家兔麻醉、固定后,行膀胱插管术,收集尿液。

2. 观察并记录正常尿液的颜色、透明度、pH值等指标。

3. 分别给予家兔静脉注射葡萄糖、呋塞米、去甲肾上腺素等药物,观察尿液生成量的变化。

4. 对收集到的尿液进行化学分析,检测尿糖、尿蛋白、尿酮体等指标。

5. 分析实验数据,探讨影响尿液生成的因素。

五、实验结果1. 正常尿液颜色淡黄,透明,pH值约为5.5-6.5。

2. 静脉注射葡萄糖后,尿量增加,尿糖阳性。

3. 静脉注射呋塞米后,尿量明显增加,尿糖、尿蛋白、尿酮体等指标无明显变化。

4. 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后,尿量减少,尿糖、尿蛋白、尿酮体等指标无明显变化。

六、实验分析1. 葡萄糖的摄入会导致尿糖阳性,提示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功能正常。

2. 呋塞米是一种利尿剂,通过抑制肾小管对钠、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但尿糖、尿蛋白、尿酮体等指标无明显变化,提示肾小管对其他物质的重吸收功能正常。

3. 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缩血管药物,通过收缩肾血管,减少肾血流量,导致尿量减少,但尿糖、尿蛋白、尿酮体等指标无明显变化,提示肾小管对其他物质的重吸收功能正常。

七、实验结论1. 泌尿系统是人体的重要排泄器官,负责排泄代谢废物和调节体内水分平衡。

2. 尿液生成过程主要包括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

3. 葡萄糖、呋塞米、去甲肾上腺素等药物对尿液生成有显著影响。

八、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家兔的生命体征,确保其安全。

生理学课件泌尿生理

生理学课件泌尿生理

尿液生成与调节
深入探讨了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等 尿液生成过程,以及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调节 机制。
泌尿系统常见疾病与生理异常
概述了尿路感染、肾结石、肾衰竭等泌尿系统疾 病的病理生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对未来学习提出建议和要求
深入学习泌尿系统生理机制
建议同学们进一步学习肾脏病理生理学、临床泌尿外科学等相关课程 ,加深对泌尿系统生理机制的理解。
VS
尿路感染
是指病原体在尿路中生长繁殖,并侵犯泌 尿道黏膜或组织而引起的炎症,主要表现 为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以 及发热、腰痛等全身症状。
06
总结与展望
回顾本次课程重点内容
泌尿系统基本结构和功能
详细阐述了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泌尿器 官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
排尿反射与神经调节
介绍了排尿反射的生理过程,包括膀胱充盈、逼 尿肌收缩和尿道括约肌舒张等环节,以及神经系 统对排尿的调节作用。
THANK YOU
感谢聆听
肾小球滤过率及其调节
肾小球滤过率定义
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是衡量肾功 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调节机制
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神经调节主要通过交 感神经系统实现;体液调节涉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抗利 尿激素等;自身调节则依赖于肾血流量和滤过系数的变化。
03
肾小管重吸收作用及影响因素
05
泌尿系统常见疾病及临床表现
肾小球疾病
肾小球肾炎
急性肾小球肾炎起病急,常有前驱感染,以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为主要表现; 慢性肾小球肾炎起病缓慢,病程长,早期可无明显症状,后期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肾功能
减退。
肾病综合征

生理学泌尿系统完整版课件

生理学泌尿系统完整版课件

生理学泌尿系统完整版课件目录CONTENCT •泌尿系统概述•肾脏结构与功能•尿液生成调节与异常•输尿管、膀胱和尿道功能•水、电解质平衡与酸碱平衡调节•常见疾病及其临床表现01泌尿系统概述泌尿系统组成与功能组成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功能生成、储存和排泄尿液,调节水、电解质平衡及维持酸碱平衡01020304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尿液浓缩与稀释尿液排泄尿液生成及排泄过程通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功能,调节尿液的渗透压和浓度超滤液在肾小管各段被不同程度地重吸收,形成终尿血液经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滤过,形成超滤液终尿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排出体外与循环系统关系与神经系统关系与内分泌系统关系与免疫系统关系泌尿系统与其他系统关系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清除血液中的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维持内环境稳定神经系统通过调节肾脏的血管阻力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影响尿液生成和排泄肾脏分泌的激素如肾素、血管紧张素等参与体液调节和血压控制肾脏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能够清除免疫复合物并调节免疫反应02肾脏结构与功能肾脏解剖结构肾脏位置与形态位于腹膜后脊柱两侧,形似蚕豆。

肾脏内部结构包括肾单位、肾小球、肾小管等。

肾脏血管与神经支配丰富的血管和神经分布,确保肾脏正常生理功能。

80%80%100%肾小球滤过作用及机制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和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构成。

血液流经肾小球时,水分和小分子物质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形成原尿。

包括机械性屏障和电荷屏障,阻止大分子物质和带负电荷的物质通过。

肾小球滤过膜滤过作用滤过机制肾小管重吸收作用及机制重吸收作用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大部分水分和有用物质被重吸收回血液。

肾小管结构包括近曲小管、髓袢和远曲小管。

重吸收机制通过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的转运蛋白和酶等机制,实现物质的选择性重吸收。

同时,肾小管上皮细胞还具有分泌功能,可将一些物质分泌到尿液中。

03尿液生成调节与异常交感神经兴奋当交感神经兴奋时,会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肾血管平滑肌的α受体,引起肾血管收缩,减少肾血流量,从而使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尿液生成减少。

泌尿系统知识点总结

泌尿系统知识点总结

泌尿系统知识点总结泌尿系统知识点总结:第一部分:泌尿系统解剖和生理1. 泌尿系统的解剖结构1.1 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1.2 肾脏是泌尿系统的主要排泄器官,负责过滤血液中的废物并产生尿液。

1.3 输尿管将肾脏产生的尿液输送至膀胱。

1.4 膀胱是一个储存尿液的器官,它的排空是由外括约肌和内括约肌的协调收缩控制的。

1.5 尿道是连接膀胱和外部的管道,用于将尿液排泄出体外。

2. 肾脏的结构和功能2.1 肾脏的结构包括肾小球、肾小管、肾皮质和肾髓质。

2.2 肾小球起着过滤血液的作用,将滤出的废物和过剩的物质转化为尿液。

2.3 肾小管对尿液进行再吸收和分泌,调节体液中各种物质的浓度和稳定性。

3. 形成和排泄尿液3.1 肾小球的滤过和再吸收3.2 肾小管对尿液的进一步处理和调节3.3 尿液的排泄通过输尿管进入膀胱储存,并最终由尿道排出体外。

4. 泌尿系统的生理调节4.1 肾脏对水盐平衡的调节。

尿液的含水量和浓度通过肾小管的再吸收和分泌来调节,以维持体内的水平衡。

4.2 肾脏对血压的调节。

肾脏通过调节体液的容量和血管阻力来维持血压的稳定。

4.3 肾脏对酸碱平衡的调节。

肾脏能够调节体液中氢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的浓度,维持酸碱平衡。

第二部分:泌尿系统的疾病和常见问题1. 肾脏疾病1.1 慢性肾病。

指肾功能逐渐减退,导致体内废物和水电解质无法正常排泄。

1.2 肾结石。

由于尿液中某些物质结晶沉淀而形成,引起尿路梗阻和疼痛。

1.3 肾炎。

又称为肾小球肾炎或肾小管间质肾炎,是一组肾小球和肾小管的炎症性疾病。

2. 尿路感染2.1 膀胱炎。

由细菌侵入膀胱引起的炎症,常见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和尿痛。

2.2 肾盂肾炎。

是一种泌尿系统感染,常伴有发热、腰痛和全身不适。

3. 泌尿系统肿瘤3.1 膀胱癌。

发病率较高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吸烟、化学品接触等因素可增加患病风险。

3.2 肾脏肿瘤。

肾细胞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肾脏肿瘤,常表现为腹部肿块、血尿等症状。

医学基础知识生理学泌尿系统2

医学基础知识生理学泌尿系统2

医学基础知识生理学泌尿系统2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科学教材《生命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人体的奥秘”中的第二章“泌尿系统”。

具体内容包括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的功能、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和肾脏的功能,知道尿液的形成过程。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和合作的能力,提高他们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的功能、尿液的形成过程。

难点:尿液的形成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泌尿系统模型、肾脏模型、尿的形成过程图示。

学具:学生实验材料包(包括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染色剂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尿液,引导学生思考尿液是从哪里来的,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泌尿系统。

2. 知识讲解:使用泌尿系统模型和肾脏模型,讲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和肾脏的功能。

3. 例题讲解:通过尿的形成过程图示,讲解尿液的形成过程。

4. 随堂练习:让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实验材料,识别尿液中的成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的功能、尿液的形成过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泌尿系统包括哪些器官?(2)肾脏的主要功能是什么?(3)尿液是如何形成的?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过程。

2. 答案:(1)泌尿系统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2)肾脏的主要功能是过滤血液中的废物和多余的水分,形成尿液。

(3)尿液的形成过程:血液流经肾脏,经过过滤作用,将废物和多余的水分过滤出来,形成尿液,然后通过输尿管输送到膀胱,通过尿道排出体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尿液、使用模型和图示等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了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的功能和尿液的形成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讲解尿液的形成过程时,部分学生对于过滤作用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讲解和练习。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重点关注细节1. 泌尿系统的组成: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泌尿系统中各个器官的功能和它们之间的联系,如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的作用。

生理学泌尿系统知识点总结(二)

生理学泌尿系统知识点总结(二)

生理学泌尿系统知识点总结(二)引言概述:本文将继续探讨生理学泌尿系统的知识点,主要包括泌尿系统的功能、尿液的产生与排泄、肾脏的结构与功能、肾小球滤过与重吸收、酸碱平衡调节以及尿液浓缩与稀释等方面的内容。

正文内容:一、泌尿系统的功能1.排除代谢废物:泌尿系统通过产生尿液,将体内代谢产物、尿酸、尿素等废物从体内排出。

2.维持体液平衡:泌尿系统通过调节尿液的产生和排出,维持体内的水分平衡及浓度稳定。

3.调节血压:泌尿系统通过调节肾脏的血流量和水钠的排泄,影响全身血压的调节。

4.调节酸碱平衡:泌尿系统通过调节氢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的排泄,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

5.参与红细胞生成:泌尿系统通过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参与红细胞的生成和调节。

二、尿液的产生与排泄1.尿液的产生:尿液的产生主要经历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三个步骤。

2.尿液的排泄:尿液从肾脏排出的过程主要依靠输尿管的蠕动和膀胱的排尿反射来完成。

三、肾脏的结构与功能1.肾脏结构:肾脏由肾单位组成,每个肾单位包括肾小球和肾小管。

2.肾脏功能:肾脏是泌尿系统的重要器官,主要负责尿液的产生、排泄和调节体液平衡等功能。

四、肾小球滤过与重吸收1.肾小球滤过:肾小球滤过是指血液中的物质通过肾小球滤过膜被滤出,并形成初尿。

2.肾小管重吸收:肾小管负责重吸收初尿中的有用物质,将其重新吸收到血液中,同时排除体内的废物和过剩物质。

五、酸碱平衡调节与尿液浓缩与稀释1.酸碱平衡调节:泌尿系统通过调节氢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的排泄,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

2.尿液浓缩与稀释:泌尿系统通过调节肾小管对水和溶质的重吸收和排泄,实现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总结:本文总结了生理学泌尿系统的相关知识点,包括泌尿系统的功能、尿液的产生与排泄、肾脏的结构与功能、肾小球滤过与重吸收、酸碱平衡调节以及尿液浓缩与稀释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知识对于理解泌尿系统的正常功能及其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解剖学部分-泌尿生理

解剖学部分-泌尿生理

4. 马肾
属于平滑单乳头肾,不仅肾叶之间 的皮质部完全合并,而且相邻肾叶间髓 质部之间也完全合并,肾乳头融合成嵴 状,称为肾嵴。右肾略呈三角形,左肾 呈豆形,位于最后二三肋骨椎骨端和第 l~3腰椎横突腹侧。
二. 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一)输 尿 管
(二)膀 胱
(三)尿结构 肾位于最后几个胸椎和前3个腰椎腹侧,左、 右各一。 营养状况良好的动物,肾周围有脂肪包裹, 叫肾脂囊。 肾的内侧缘凹人叫肾门,是输尿管、血管(肾 动脉和肾静脉)、淋巴管和神经出入的地方。 肾门深入肾内形成肾窦,是由肾实质围成的 腔隙,以容纳肾盏和肾盂。 肾的表面包有一层薄而坚韧的纤维囊,也称 被膜。健康动物肾的纤维囊容易剥离。
2. 猪肾 属于平滑多乳头肾。肾叶的皮质部 完全合并,但肾乳头仍单独存在。左、 右肾呈豆形,位于最后胸椎和前3个腰 椎横突腹侧。每个肾乳头与一个肾小盏 相对,肾小盏汇人两个肾大盏,后者汇 成肾盂,接输尿管。
3. 羊肾和犬肾 均属于平滑单乳头肾。两肾均呈豆形, 羊的右肾位于最后肋骨至第2腰椎下,左肾在 瘤胃背囊的后方,第4、第5腰椎下。犬的右 肾位置比较固定,位于前3个腰椎椎体下的下 方,有的前缘可达最后胸椎。左肾位置变化 较大,当胃近于空虚时,肾的位置相当于2-4 腰椎椎体下方。当胃内食物充满时,左肾更 向后移,左肾的前端约与右肾后端相对应。 羊和犬的肾除在中央纵轴为肾总乳头突人肾 盂外,在总乳头两侧尚有多个肾嵴,肾盂除 有中央的腔外,并形成相应的隐窝。
(1)血管球 (如图) 一团毛细血管,入球动脉粗,反复 分支后又汇成一条较细的出球动脉。管 壁的内皮细胞有许多小孔,所以有滤过 能力。 血中的水分、尿素、尿酸和一些营 养物质都能滤出,形成原尿。
(2)肾小囊 包在血管球外的双层杯状囊。分壁层与脏 层,两层之间为囊腔,壁层的细胞为单层扁 平上皮,脏层的细胞为多突扁平细胞,称足 细胞,相邻足细胞的突起互相嵌合,附着在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基膜上,突起之间有裂 孔,足细胞是重要的滤过装置,突起的膨大 或缩小可调节管腔,控制滤过液的分子及滤 过量。

泌尿系统解剖生理

泌尿系统解剖生理

泌尿系统解剖生理
1.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

2.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构成。

3.肾小体由肾小球及肾小囊构成,其中肾小球具有滤过功能。

4.肾小管的主要功能有重吸收功能(近曲小管重吸收量最大);分泌和排泄功能;浓缩和稀释功能。

5.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由肾皮质产生,可促进红细胞生成,肾衰时,机体易出现贫血。

6.输尿管有3个狭窄(起始部、跨越髂血
管处、膀胱壁内),是结石、血块及坏死组织容易停留的部位。

7.男性尿道有2处弯曲(耻骨下弯、耻骨前弯),3处狭窄(尿道内口、膜部、外口);女性尿道短、粗、直,易患尿路逆行感染。

8.肾炎性水肿主要由于肾小球滤过滤降低导致,多从眼睑及颜面部开始,指压凹陷不明显,血压常可升高。

9.肾病性水肿主要是由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导致,多从下肢开始,常为全身性、体位性和凹陷性。

10.镜下血尿是指每高倍视野红细胞>3个;脓尿是指每高倍视野白细胞>5个。

11.白细胞管型是活动性肾盂肾炎的特征,上皮细胞管型可见于急性肾小管坏死,
红细胞管型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蜡样管型见于慢性肾衰竭。

泌尿生理PPT课件

泌尿生理PPT课件

05
03
尿蛋白
正常情况下尿液中不含或仅含微量蛋 白质,若尿蛋白阳性可能提示肾脏疾 病。
04
尿糖
正常情况下尿液中不含葡萄糖,尿糖 阳性可能提示糖尿病或肾小管功能受 损。
肾功能检查方法及评价指标
血清肌酐
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 是评价肾功能的重要指
标。
尿素氮
反映肾脏排泄功能,与 肌酐一起用于评估肾小
球滤过率。
THANK YOU
泌尿生理PPT课件
• 泌尿系统概述 • 尿液生成与排泄 • 泌尿系统调节机制 • 常见泌尿系统疾病及其生理改变 • 泌尿系统检查方法与评价指标 • 总结与展望
01
泌尿系统概述
泌尿系统组成与功能
组成
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功能
排泄代谢产物,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维持内环境稳定
肾脏结构与功能
肾小球硬化
肾小球毛细血管袢闭塞,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最终 导致肾功能衰竭。
肾小管疾病及其生理改变
肾小管酸中毒
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导致酸性物质在体内潴留,引起代谢性 酸中毒。
Fanconi综合征
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导致葡萄糖、氨基酸等营养物质从尿中大 量丢失。
肾小管坏死
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尿液生成与排泄过程
深入探讨了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等尿液生成环节,以 及膀胱储存和尿道排泄等过程。
泌尿系统疾病及其诊治
系统介绍了尿路感染、尿路结石、肾炎等常见泌尿系统疾病的发生 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探讨未来研究方向和趋势
深入研究泌尿系统生理机制
进一步揭示尿液生成和排泄过程中的分子机制和信号通路,为泌尿系 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生理学泌尿系统(一)

生理学泌尿系统(一)

生理学泌尿系统(一)引言概述:生理学是研究人体机能的科学,泌尿系统是人体内的重要系统之一。

本文将探讨生理学中的泌尿系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人体的排尿和排泄机制。

正文内容:I. 泌尿系统的组成A. 肾脏:是泌尿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负责过滤血液、产生尿液。

\t1. 肾小球:含有毛细血管网络的结构,负责初步过滤血液。

\t2. 肾小管:接收肾小球过滤的物质,进行再吸收和分泌。

\t3. 肾盂:将尿液传输至输尿管。

B. 输尿管:连接肾盂与膀胱间的管道,将尿液输送至膀胱。

1. 输尿管内部结构。

2. 输尿管的运动机制。

C. 膀胱:是一个储存尿液的器官,通过膀胱壁的肌肉收缩实现排尿。

\t1. 膀胱的解剖结构。

\t2. 膀胱的顺应性和容量。

II. 肾脏的功能A. 过滤和排泄废物2. 肾小管的再吸收和分泌作用。

B. 维持血液的稳态1. 肾脏的调节血容量和血压的机制。

2. 肾脏对酸碱平衡的调节作用。

C. 分泌激素调节1. 肾脏合成和分泌的激素。

2. 激素对体内其他器官和系统的影响。

III. 尿液的形成过程A. 肾小球滤过1. 血液通过肾小球毛细血管的滤过机制。

2. 滤过物质与不可滤过物质的区分。

B. 肾小管的重吸收与分泌1. 重吸收的物质及过程。

2. 分泌物质的源和机制。

C. 尿液的浓缩1. 肾小管对水和溶质的重吸收作用。

2. 抗利尿激素对尿液浓缩的调节。

IV. 运动与泌尿系统A. 运动对肾脏的影响2. 水和电解质的代谢调节。

B. 运动对尿液产生和排泄的影响1. 运动对尿液产生量的影响。

2. 运动对尿液排泄机制的影响。

V. 饮食与泌尿系统A. 饮水与尿液产生1. 水分摄入和排泄的平衡。

2. 饮水量对尿液产生的影响。

B. 饮食与尿液成分1. 食物中的物质对尿液成分的影响。

2. 饮食与尿液pH值的关系。

总结:生理学的泌尿系统对于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和排除废物十分重要。

肾脏、输尿管和膀胱是泌尿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肾脏负责过滤血液产生尿液,而输尿管和膀胱负责尿液的传输和储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尿的浓缩与稀释
参与者 髓袢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直小血管
一、肾脏主动浓缩或稀释尿液
高渗尿:尿渗透压>血浆渗透压 尿液被浓缩 低渗尿:尿渗透压<血浆渗透压 尿液被稀释 等渗尿:尿渗透压=血浆渗透压 关键:水的重吸收
尿量 ≈ 1.5L/d: 正常 尿量 > 2.5L/d: 多尿 尿量 < 400ml/d:少尿 尿量 < 100ml/d:无尿
进入体内的某些物质如青霉素、酚红等,由于与血浆蛋白结合而 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过,均在近曲小管被主动分泌。
g/24h H2O
Na+
K+ Glu 28 140 3~5 0
尿素 53 25
肌酐 1.8 2.2
氨 0.45 1.2
原尿 180L 500 终尿 1.5L 3~5
肾小管与集合管中物质转运的方式
延伸:肾小管坏死

药物的排泄 •肾小球滤过: 血浆中大多数游离型药物经肾小球滤过。 •近端肾小管分泌:部分药物通过由近端肾小管分泌的方式随尿液排泄。 •肾小管重吸收:经肾小球滤过或肾小管分泌的药物,可通过简单扩散或特殊转运 方式不同程度地被肾小管重吸收。

药源性肾损害的主要原因: 原尿的浓缩,使尿中药物 浓度远高于血药浓度,易 产生结晶阻塞肾小管 药物通过直接作用损伤肾 小管上皮细胞,其毒力程 度与药物浓度有关,主要 累及肾小管细胞的功能。 肾脏代谢酶活性高(耗氧 量仅次于心肌)。药物在 此转化时,可产生有毒物 质。或干扰肾脏代谢。 肾脏为活性物质产生部位, 如前列腺素,其调节肾血 流的作用受某些药物如非 甾体类抗炎药的影响 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肾 脏基底膜,主要表现为药 物的变态反应。
_ _
+
_ _ 3
+ +
+
-+ -+
-
-+ -+
+ +
4
-
+
1. 足细胞 2. 基底膜 3.内皮细胞 4. 被过滤物质
3. 滤过的动力—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动力 血浆胶体渗透压——阻力 肾小囊内压——阻力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 压+肾小囊内压)
Pcap较高的原因: 1、入球小动脉粗短,阻力小。 2、毛细血管直接发出,流入容易。 3、出球小动脉细长,阻力大。
NH3的分泌
主要部位
重吸收和分泌的特点: 选择性:对机体有用的物质重吸收多(如葡萄糖),无用的不吸收甚至分泌(如 肌酐)。 有一定的限度: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机能可调节:远曲小管和集合管虽然重吸收的量较其它部位 少,但这里是可以被调节的主要部位

近端小管HCO3重吸收和H+分泌 的示意图
•HCO3- 80%在近端小管重吸收。 •Na+-H+交换。 •转变成CO2形式吸收,需碳酸酐酶。 •意义:排酸保碱
长期糖尿病病人结节性肾小球硬化的PAS染色。 图右下的小动脉管壁显著增厚,是糖尿病肾病 的玻璃样变性的小动脉的典型表现
/AMuseum/organs/nzqk/rgs/fmtx.html
第二节 重吸收和分泌
重吸收与分泌
重吸收:物质从小管液中转运到血液中。高达99% 分泌:小管上皮细胞将本身产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 物质转运到小管液中。主要有 肌酐、H+、 K+和 NH3等。
•入球端:有效滤过压=45 –(25+10) =10mmHg>0有滤液生成 •出球端:有效滤过压=45 –(35+10)= 0mmHg≤0无滤液生成
4. 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主要有三方面:
滤过膜的改变 通透性的改变 总面积的改变 有效滤过压的改变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 肾小囊内压 肾血浆流量的变化
滤过的评价指标:
肾小球滤过率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GFR): 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正常值:125ml/min 滤过分数(Filtration fraction, FF): 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正常值:125/660 ×100% =19%
2. 滤过的结构基础——滤过膜
滤过屏障:肾小球毛细血管内 的血浆成分滤入肾小囊必须经 过的屏障结构,又称滤过膜。 含机械屏障和电荷屏障。 (1)滤过膜的组成: 毛细血管内皮层 基膜层 足细胞裂孔膜层
(2)滤过膜的通透性
①机械屏障:分子的有效半径
指由滤过膜三层结构上孔道所构 成的屏障。小分的物质易通过 (分子量小于69000)。
4.2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自身调节机制 动脉血压变动于80-180mmHg范围内, 肾小球滤 过率保持稳定。 机制:肌源性机制,管球反馈 超出自身调节范围, 肾小球毛细血管的血压↑,滤过量增加。 肾小球毛细血管的血压↓,滤过量减少。
•在失血性休克、缺O2等病理情况下,由于交感神经强烈兴 奋,肾血浆流量急剧减少,肾小球滤过率明显下降。 •在高血压病晚期,入球小动脉由于硬化而缩小,肾小球毛 细血管血压可明显降低,于是肾小球滤过率减少而导致少尿。
4.1 滤过膜的变化
在生理情况下,肾小球滤过膜的面积与通 透性都是比较稳定。
当肾疾病引起滤过膜面积和通透性发生改 变时,肾小球滤过率也将发生显著变化。 例如:
①肾小球炎症,滤过膜通透性增加,肾小球滤过 率增加,可出现蛋白尿,甚至血尿。
②急性肾小球肾炎,可使滤过膜面积减少,肾小 球滤过率下降,造成少尿甚至无尿及水肿。
泌尿系统
尿的化学成分与理化特性
尿量:正常成人 1~2L/day,变化大; 成分:来源于血浆,水:95~97%, 固体物质:3~5% 主要阳离子:Na, K;主要阴离子:Cl 尿素、肌酐、尿酸、NH3等 理化性质:浅黄色, 渗透压一般比血浆高,360~1450 毫渗 pH 5.0~6.0,受食物影响大。
血浆与原尿主要成分比较(g/L)
成 分 水 蛋白质 葡萄糖 Na+ ClK+ 尿酸 尿素 肌酐 氨 血浆 900 80 1 3.3 3.7 0.2 0.02 0.3 0.01 0.001 原尿 980 微量 1 3.3 3.7 0.2 0.02 0.3 0.01 0.001
原 尿 血 浆 的 超 滤 液 =
尿生成的基本过程: ① 肾小球的滤过。 ②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③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
第一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1. 基本概念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 的水分和小分子物质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 囊形成原尿的过程。
特点:基本不含蛋白
滤过的实验证据:
肾小囊微穿刺示意图
滤过率↑(血尿) 滤过率↑(蛋白尿) 滤过率↓(少尿) 滤过率↓(大失血) 滤过率↑(快速大量输液) 滤过率↓(结石、肿瘤) 滤过率↓(中毒性休克)
沉默的杀手:尿毒症
毒症
水肿 高血压
尿量
尿 改 变 尿质
少尿、无尿 多尿、夜尿
氮质血症
尿毒症 血尿 蛋白尿 管型尿
延伸:红斑狼疮与循环免疫复合物
肾小球基底膜正常厚度:约 300nm 糖尿病肾病患者可达600nm
各段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比较 主要物质 NaCl 的重吸收 水的重吸收 葡萄糖和氨基酸的重吸收 K+的重吸收 K+的分泌 HCO3-的重吸收 H+的分泌 85% 部分 近球小管 67% 67% 100% 67% 20% 主要部位 与H+分泌量相呼应 主要部位 髓袢 20% 12% 远球小管和集合管 12% 8-17%(与进水量有关)
近曲小管吸收70% 肾小管袢升支吸收20% 远曲小管吸收8%~9% 排泄到尿中的钠量仅约为肾小球滤过量的1%
重吸收: 水 Na+ 葡萄糖 分泌 肌酐 NH3 K+ H+ 药物
重吸收和分泌的部位与功能
(1) 近曲小管:重吸收量最大,重吸 收的物质种类也最多,是重吸收最主 要的部位。 原尿中的葡萄糖、氨基酸、维生 素及微量蛋白质等,几乎全部在近曲 小管重吸收。Na+、K+、Cl-、HCO3等无机盐离子绝大部分在此段重吸收。 (2) 髓袢:主要重吸收一部分水和 NaCl。在尿液的浓缩稀释等功能中起 重要作用。 (3)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继续重吸收 部分水和 Na+等,重吸收量分别受到 血管升压素和醛固酮的调节,在决定 终尿的量和质(体液平衡)方面起着 重要作用。分泌H+、NH3和K+,调节 机体酸碱平衡,决定尿液酸碱度。
H+的分泌既可促进Na+的吸收又可促进HCO3的吸收,而NaHCO3又是人体的储备碱,这种排酸 保碱的作用对调节体内的酸碱平衡有重要意义。
葡萄糖的重吸收
部位: 100%重吸收,仅限于近端小管 特点: ①与Na+的重吸收相耦联,是继发性主动转运 ②葡萄糖的重吸收有一定限度
肾糖阈:不出现尿糖的最高血糖浓度,称为~。 160~180mg/100ml 葡萄糖吸收极限量:男 375mg/min,女 300mg/min
途径:
跨细胞转运途径:小管液→上皮细胞→血液 细胞旁转运途径:小管液→ 细胞间隙→ 血液
重吸收的特点:
选择性
氨基酸、葡萄糖全部被重吸收。 90%以上的Na+ Cl-、85%的HCO3-被重吸收。 H2O绝大部分被重吸收。 70%的K+被重吸收
有限性重吸收:转运体的数目有限的缘故 各段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不同
4.3 囊内压
在正常情况下,肾小囊内压 较稳定。 病理变化:肾盂或输尿管结 石、肿瘤压迫或其他原因引 起的输尿管阻塞,肾盂内压 显著升高,囊内压也将升高, 有效滤过压降低,肾小球滤 过率减少,尿量减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