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湘军精神纽带
名人曾国藩刚柔并济的故事
名人曾国藩刚柔并济的故事兵无常势,文无定法。
遇方则方,遇圆则圆,方圆兼济,必有方圆人生。
这种性格属于善变型,能因人、因势、因时而变,极尽中庸性格之精髓。
曾国藩曾写过一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
”表达了刚柔、方圆兼济,正是这种性格使他游刃于天地之间。
据说,当年曾国藩平定太平军后,进京面圣,北京万人攒动,皆想一睹这位盖世功臣的风采,许多精通相术之人更是不会错过给这位湘军统帅相面的机会。
可是,令人失望的是:曾国藩竟是一个其貌不扬的糟老头!令相术之人费解的是曾国藩本应是奸臣短命之相,为何会有这等荣耀的命运?的确,在曾国藩的身上,虚名与实利都得到了集中的体现,他这一辈子实在没有白过,吃喝玩乐占了,叱咤风云占了,行权用势占了,建功立业占了,舞文弄墨占了,寿终正寝占了。
总而言之,功名利禄四字全占了,可谓占尽了令人羡慕的一切好处。
李白心里当然明白胡乡绅的用意,回头向池塘中看了一眼,正好看见一只乌龟伸出头来,便应声答道:“乌龟壳早已磨光,可算是老奸巨猾!”你可以在瑞典租“一手”或者“二手”房。
一手房(förstahand)指的是你和大楼业主签订合同,而二手房(andrahand)则是指你和公寓所有者或者公寓一手房合同的拥有者签订合同。
曾国藩在攻打太平军的12年历程中,并非一帆风顺,他数次战败,两次投水自杀,还有一次因害怕李秀成的大军袭击而数日悬刀在手,准备一旦失败,即行自杀。
他虽然忠心耿耿,还是屡遭疑忌。
在第一次攻陷武汉之后,捷报传到北京,咸丰帝大为高兴,赞扬了曾国藩几句,但咸丰身边的近臣说:“如此一个白面书生,竟能一呼百应,并不一定是国家之福。
”咸丰听了,默然不语。
在洪宪帝制时期,作为袁世凯的心腹,张一不顾生命危险,三次谏阻帝制。
劝谏虽未成功,但其直言危行、耿耿风骨,却在当时污浊的政坛闪耀出一束别样的光芒。
从这段记载来看,丁宝桢的底气大抵源自两个方面,一是深知僧格林沁的为人,比较质朴诚实,治军公廉无私,属于有勇无谋的那类人,对付此类权贵,顺毛驴不行,得跟他玩点特立独行,好比程咬金遇牛皋,拼的就是个不服气和惺惺相惜!二是做足功课,有恃无恐,讨价虚礼,也许会触怒王爷,但有实实在在的对敌策略,投其所需,是可以避祸的。
曾国藩的事迹
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
作为清王朝执掌重权的汉族封疆大吏,他既是封建社会末期最后一尊精神偶像,也是近代思想文化的重要代表。
曾氏服膺程朱理学,又全力研习经世之学,当大清帝国内忧外患交相侵袭,几欲颠覆之时,是他创立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进而平定东南半壁江山,大清始有同治中兴;不仅如此,近代中国首艘兵轮,首炉钢水,首批技术工人的诞生,首批中国学童远赴泰西深造等,均与曾国藩及其同道的倡导与活动紧密相关。
曾国藩也因此成为咸丰、同治这一特殊历史时期思想驳杂、颇富特色的理学经世派,其经世思想对中国近代社会和近代文化的变迁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一、整饬吏治方面曾国藩从整顿吏治入手,转变全国官场风气,以应时变。
面对清朝吏治的严重弊端,曾国藩尖锐地指出,现在官场“大率以畏葸为慎,为柔靡为荣”。
京官办事通病有二:曰“退缩”,曰“琐屑”。
退缩者,即同官互推,不肯任怨,动辄请旨,不肯任咎;琐屑者,斤斤计较,不顾大体。
外官办事通病有二:曰“敷衍”,曰“颟顸”。
“此四者习俗相沿,但求苟安无过,不求振作有为”,“国家一旦有事,则满廷皆疲沓泄,相与袖手”。
在曾国藩主政一方后,更进一步认识到了吏治腐败的恶果,深以吏治腐败和民心不满为忧。
认为要从整顿吏治,挽回民心入手,“若不从吏治人心痛下功夫,涤肠荡胃,断无挽回之理”。
于是他抱定“以吏治人心为第一义”,收拾人心,以缓和“民乱四起”的社会矛盾。
曾国藩在整饬吏治上提出首先要有一定的制度和法规,作为考察和制约官吏的标准。
“窃以为吏治有常者也,可先立法而后求人。
”他以州县为整饬单位,因为“吏治之兴废全系乎州县是之贤否”1。
他亲自制定约束州县官吏的《劝诫规定》十六条,作为官吏廉洁尽职的标准。
其中包括:劝诫州县、劝诫委员、劝诫绅士、劝诫营官等等各四条。
每条下面都以浅近明快的文字加以说明,并刻印成册,州县官吏人手一份,作为不贪财、不沽名的座右铭。
其次,曾国藩力除官僚作风,办事讲求实效。
曾国藩成功之道的现代启示_为人处世
曾国藩成功之道的现代启示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风云际会的杰出人物。
一个普通农家子弟,竟能成就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于将倾,平定大乱,再造“中兴”的不世伟业,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
曾国藩的成功之道的给现代人带来怎样的启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曾国藩成功之道的现代启示,供大家阅读!曾国藩曾国藩成功之道:1、治事:大处着眼,小处下手管理最忌讳的就是全无实际而空谈误事。
曾国藩从一开始就对此有深刻的认识,他强调“军事是极质之事”,来不得半点虚浮的东西。
他厌恶听到高谈阔论,只喜欢平实之言、平实之行。
曾国藩的管理风格亦是以“勤、实”二字为核心。
他认为,带兵一定要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一步步地从小事做起,才能日积月累,见到成效。
2、作战:扎硬寨,打死仗曾国藩用兵,很少有出奇制胜的战例,他有自知之明,不高估自己的能力,不低估对手的智商,由此发展出了一套“扎硬寨,打死仗”的笨工夫,稳慎徐图,稳扎稳打,反而一步步地在与太平军的作战中占尽了上风。
3、组织:还我真面,复我固有曾国藩说过:“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
”在曾国藩的身体力行之下,湘军形成了一种坦诚相待、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组织文化。
这种坦诚相待的“湘军精神”,也是湘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来源。
4、理念:志之所向,金石为开许多人心目中的曾国藩是权谋家的代表,这是对他的误解。
曾国藩的领导艺术虽不无权谋因素,但其核心却是“忠义血性”的儒家理念。
曾国藩生于雍、乾后,举国风气的败坏,几乎达到了顶点。
在曾国藩看来,最可怕的不是太平军的造反,而是统治阶级本身的人心陷溺、人欲横流。
因此,曾国藩与罗泽南等人,宣讲举世都不宣讲的儒家学说,以传承圣人的价值体系为己任,最终排除千难万险,成就了“以转移社会风气来造就一代之人次”的功业。
5、用人:尚朴实,耐劳苦如果说在理念上曾国藩高扬的是“血性忠义”,那么在人才的选拔上,他选择的则是能够切实认同这种理念并加以践行的“朴拙之人”。
曾国藩从最根本的选人环节入手,提出军官一定要选“质直而晓军事之君子”,兵勇则一定要选“朴实而有土气之农夫”。
曾国藩创建湘军的指导思想:以湘军文化的创建为理路
“ 仁” “ ” 本就 是孔 孟 思想 的核 心元 素。 曾 、礼 原
国藩 早 年 研 习 理 学 , 调 以 义 理 为 先 。 曾 国藩 在 创 建 强
此 , 自己非 常重视军 队爱 民 : 余在 外立志以爱民为 他 “
收 稿 日期 :0 0— 9—1 21 0 5
基 金 项 目 : 南 省 教 育 厅 课 题 ( 8 4 2 ; 南 省 社 科 规划 委 托 课 题 (9D 5 湖 0C5 )湖 0J 2 ) 作 者 简 介 : 耀 斌 ( 97 ) 男 , 南 双 峰 人 , 朱 16 一 , 湖 湖南 人 文科 技 学 院 副 教 授 , 学博 士 。 法
素养结 构。曾 国藩 曾经 总 结道 , 国家养 营 兵 五 十余
万 , 一兵足供一 割之 用 , 以官气 太 重 , 窍太 多。 无 实 心 曾 国藩 要 招 募 的湘 勇 标 准 就 是 要 从 “ ” “ ” 政 朴 、廉 的 治素质人手 。
招募湘军兵将 时,把是否爱 民作 为首要条件 。“ 自 吾
李芬芬 (9 2 ) 女 , 18 一 , 湖南 邵东人 9 ) 男 , 南 新 化 人 , 南 人 文科 技学 院讲 师 , 学 硕 士 。 16 一 , 湖 湖 法
13 2
主”
要求将领 “ D总不敢 忘爱 民两个 字” 寸 。在
湘军的过程 中, 把理学 思想 的“ ” “ ” 仁 、礼 转化 为湘军 的具体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 最终指 向对君 主的绝对 忠诚。他曾经 说 : 持 之 以敬 , “ 临之 以庄 , 形无声 之 无
际, 常有 凛 然 难 犯 之 象 , 人 知 威 矣 。孟 子 臼 ‘ 子 以 则 君
仁存心 , 以礼存 心。 守 是二者 , ’ 虽蛮貊 之邦可行 , 又何
曾国藩“兵为将有”之制与治军之法解读
曾国藩“兵为将有”之制与治军之法解读曾国藩成就事功之基础在于拥有私属武装——湘军。
早在创办湘军之前,他便明确提出国家经制军队八旗军、绿营军已不可用,必须另立新军:“就现在之额兵练之而化为有用,诚为善策。
然习气太盛,安能更铸其面目而涤荡其肠胃?恐岳王重生,半年可以教成其武艺;孔子复生,三年不能变革其恶习。
故鄙见窃谓现在之兵不可练之而为劲卒,新募之勇却可练之使补额兵。
”曾国藩的湘军以营为单位,营下设哨。
湘军一营编制计五百人,首领为营官。
营官亲兵分为六队,每队设什长一名、亲兵十名、伙勇二名。
六队分别是:一队劈山炮,二队刀矛,三队劈山炮,四队刀矛,五队小枪,六队刀矛。
亲兵卫队共计七十二名。
除亲兵队外,营下分立前后左右四哨。
哨的首领为哨官,有护勇五名、伙勇一名。
每哨下设八队,每队设什长一名、伙房一名。
八队分别是:一队抬枪,二队刀矛,三队小枪,四队刀矛,五队抬枪,六队刀矛,七队小枪,八队刀矛。
其中,抬枪队设正勇十二名,合什长、伙勇共计十四名。
刀矛队、小枪队设正勇十名,合什长、伙房共计十二名。
这样,每哨计一百零八人。
一营含四哨,计有兵丁四百三十二人。
除兵士外,湘军还设有长夫之制。
规定:营官及帮办人等共用长夫四十八名。
搬运子药、火绳及一切军装等项,共用长夫三十名。
亲兵卫队中每劈山炮队用长夫三名,每刀矛、小枪队用长夫二名,计六队共长夫十四名。
拔营远行时,营官另拨长夫,帮抬劈山炮。
哨官拥有长夫四名,四哨共计十六名。
每抬枪队用长夫三名,每刀矛、小枪队用长夫二名,计四哨抬枪八队,共长夫二十四名;刀矛、小枪二十四队,共长夫四十八名。
这样,一营中设有长夫一百八十名,计每百人用长夫三十六名。
随着湘军日益壮大,许多贫苦农民见参军有利可图,纷纷愿意加入。
曾国藩惟恐长夫数量过于膨胀,而生腐败弊端,又规定其人数只许减少,不许增多。
凡带百人者,用长夫不得超过三十六名;凡带千人者,用长夫不得超过三百六十名。
军用物资方面,曾国藩亲定“帐棚之制”。
【团队精神】以一当十并不难,难的是以十当一
【团队精神】以⼀当⼗并不难,难的是以⼗当⼀显⽽易见,以⼀当⼗并不难,我们的社会太强调英雄,总在强调“以⼀当⼗”,但是,难的是以⼗当⼀。
因为“以⼀当⼗”只要最⼤程度地发挥⼀个⼈的潜⼒就⾏了。
⽽以⼗当⼀则不同,它需要最⼤程度地发挥⼗个⼈的潜⼒,⽽且要使这些潜⼒朝着⼀个⽅向使劲。
曾国藩当年在编练湘军的时候,曾设想湘军能够在训练时以⼗当⼀,⽽在战⽃时以⼀当⼗。
当然,湘军远没有达到曾国藩所希望的那种程度,但在当时已经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效果——湘军在当时是唯⼀能够与太平军相抗衡的部队。
曾国藩是这样来组建湘军的:利⽤⾃⼰的亲戚、朋友、同学、⽼乡的关系,把⼀些忠于⾃⼰、有能⼒的⼈任命为军官,由他们负责组建各⾃的营队;这些营官再利⽤亲戚、朋友、同学、⽼乡的关系,招募下级军官;依此类推,下级军官再⽤相同的办法招募⾃⼰的⼠兵。
这样,曾国藩就组建了⼀⽀以亲戚、朋友、同学、⽼乡关系为纽带,以利益为⽬标,效忠于⾃⼰的军队。
可见,湘军有着⾮常浓厚的个⼈⾊彩,是与国家利益相悖的,但在当时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却⾮常有效地起到了增强凝聚⼒、提⾼战⽃⼒的作⽤。
湘军的这种个⼈⾊彩,使得曾国藩在湘军⼠兵满⾜了个⼈的基本需求之后,再也⽆法像开始那样发挥其战⽃⼒了。
就是说,团队与群体是不⼀样的,群体可以因为事项⽽聚集到⼀起;⽽团队则不仅有着共同的⽬标,⽽且渗透着⼀种团队精神。
建设⼀个团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们都知道项⽻和刘邦争霸天下的故事。
项⽻在推翻秦王朝的战争中起了⾮常关键的作⽤,属于实⼒派⼈物,其势⼒远远超出刘邦,⽽且他“⼒拔⼭,⽓盖世”。
若论单打独⽃,别说他能以⼀当⼗,就是以⼀当百也不为过;在与刘邦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开始,只要他亲临战⽃,则每战必克,刘邦则临战必败,但结果却是刘邦势⼒越来越⼤,⽽他的势⼒却越来越⼩,最终落得个被围垓下、⾃刎乌江的结局。
他⾄死也没弄明⽩,他到底失败在什么地⽅,还说:“此天亡我也,⾮战之罪也。
” 反观刘邦,不仅本领不如张良、萧何、韩信这“兴汉三杰”,⽽且还“好酒及⾊”,早在当亭长时,“廷中吏⽆所不狎侮”,简直就是地痞流氓。
曾国藩的历史评价
曾国藩的历史评价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同时又是中国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和洋务运动的开山人物;一曾国藩的军事思想有关论文指出,曾国藩的军事战略思想主要体现在湘军的建立和治军作战的过程中,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以“忠义”为准则的建军军事战略思想;曾国藩建军思想的—个特色,就是在军队内部强化封建意识;他以孔孟的“忠义”为建军的宗旨,要求湘军绝对效忠清王朝的封建政权,绝对忠于自己;在“忠义”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曾国藩在湘军的编制上主张先设官,由官自招士兵,各军内部以各级将领为核心,以下级绝对服从上级为惟一信条;全营归属营官,营官归属统领,全军归属大帅;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私属性质的上下级关系;曾国藩选择将领以“忠义血性”为标准,认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效忠清王朝,才能绝对服从自己;在招募士兵的问题上,曾国藩主张应招“以朴实而有农夫土气者为上”,以便使他们树立“愚忠”的思想,能够充当炮灰,为清王朝卖命;同时,曾国藩主张采用原籍招募的办法,由统兵将领亲自筛选,通过私人的关系建立相互之间的情谊,在军队内部形成一种凝聚力,以此维系军队的协调和稳定;第二,以“礼、诚”为本,以“勤、恕、廉、明”为要义的治军军事战略思想;曾国藩整治军队的第一要务是“礼”治,即以礼自治,以礼治人;他整治军队的另一要务是“诚”,即把“诚”看作“物之始终”,是维系国家和民族之命运的纽带;同时,曾国藩认为,治军还要以“勤、恕、廉、明”为要义,做到“勤以治事,恕以待人,廉以服众,明以应务”;所谓“勤以治事”,就是要求湘军改变八旗、绿营的积弊,各级将领对待一切问题要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他认为治军之道以“勤以治事”为先,正是由于他要求下属做到勤劳,力戒懒散作风,才大大提高了湘军将领的指挥和决策能力;所谓“恕以待人”,就是凡事都要留有余地,对待下属要讲求“仁”、“礼”,使他们能够心甘情愿地为自己卖命;所谓“廉以服众”,就是要求各级将领做到廉洁自律,以改变军中克扣军饷、中饱私囊的腐败现象;所谓“明以应务”,就是要求统兵将领要了解治军和作战的具体环节,以便在军中做到赏罚分明;当然,尽管曾国藩治军严明有方,但是其阶级本性决定了他所训练的军队,不可能成为一支讲求“礼”、“诚”的“仁义之师”;第三,“以主待客”、“奇正互用”的作战军事战略思想;曾国藩认为,两军作战时,守者为主,攻者为客;中途相遇,先到战地者为主,后到者为客;两军对峙,先放枪者为客,后放枪者为主;他还把战场上的兵力分为正兵和奇兵,即“中间迎敌者为正兵,左右两旁抄出者为奇兵”,他认为用兵作战的关键是要区分主客、奇正的特点,并且在战场上做到忽主忽客,忽正忽奇,灵活运用,这样才能取得战役的胜利1;二曾国藩的外交思想有关论文指出,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外交人物,学术界对其外交思想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对曾国藩外交思想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妥协投降”说;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有胡绳、乔还田、姜铎、吴世英、朱东安等人,他们认为曾国藩自始至终推行的是一条“忠信笃敬”、“守定和约”的妥协外交路线;这种观点目前来看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第二,“汉奸卖国”说;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有范文澜、何玉畴、林庆元、刘乐扬等人,他们认为曾国藩自始至终推行的是一条卖国的外交路线;这种观点对曾国藩的外交思想仍然缺乏全面的分析和研究;第三,“阶段”说;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有王少普、王继平等人,他们的研究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但王少普认为曾国藩一开始就有妥协倾向是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的;而王继平对曾国藩的“制夷”思想则重视不够;第四,“务实”说;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有顾卫民等人,他们认为曾国藩已有近代外交的萌芽意识,这种观点有待进一步深入;第五,“妥协与抗争并存”说;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有徐泰来、成晓军、殷诏基、陈谷嘉等人,他们认为曾国藩的外交思想中存在“妥协”与“抗争”的双重特点,但以何者为主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第六,“爱国”说;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有许山河等人,目前学术界尚未接受这一观点,还有待学者们进行深入的探讨;第七,“有过错而非卖国”说;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有沈嘉荣等人,这种观点有其正确性的一面,但目前还未引起学术界的共鸣,也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2;三曾国藩的法律思想有关论文指出,曾国藩不但崇尚“礼治”,而且也十分重视法制在维护封建统治中的作用;概括起来其法制思想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第一,“重视法制,严格执法”的法律思想;曾国藩认为,要真正治理好国家,就得依靠法制的威力,做到有法必行,对犯罪行为不能任意赦免;第二,“执法严而适当,不能过分和冤滥失实”的法律思想;曾国藩认为,执行法律固然必须从严,但也要做到严而适当,使法律的实施恰到好处;第三,“任法不如任人”的法律思想;曾国藩在重视法制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执法人才的作用,他认为执法者做到“公明”与“便民”是十分重要的,否则将会导致是非不分、黑白混淆的恶果;第四,“用法律保障国家财政收入,维护所有者的权益”的法律思想;曾国藩认为,国家税务的征收必须制度化和法律化,做到奖惩分明,使财产所有者的权益能够得到法律的有力保障;第五,“反对军队经商”的法律思想;曾国藩认为,盐是百姓生活中的必需品,因此,军队不能贩卖私盐,任何人不能对此进行包庇或从中渔利,否则,国家正常的社会秩序就会被打乱;第六,“遵守和约”的法律思想;曾国藩认为,条约是国家法律意志的具体体现,因此,签约双方都必须严格遵守,严格遵照条约中的规定来执行3;四曾国藩的洋务思想有关论文指出,建国后至“文化大革命”前期,学术界对曾国藩的洋务思想评价甚少,普遍认为曾国藩办洋务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封建的统治秩序,是对外妥协投降;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有范文澜、牟安世、姜铎、吴松龄等人,他们的不足之处是忽视了洋务运动的“自强”和“制夷”的积极一面;但也有个别学者如戴逸、夏东元等论及到了洋务运动的“御侮”、“自强”的积极因素,这种观点是比较接近历史事实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曾国藩洋务思想的评价开始走上正轨,学者们纷纷各陈己见,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反动落后”说;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有姜铎、黄逸峰、胡绳、朱东安等人,他们认为,曾国藩办洋务是为了巩固封建的统治秩序,镇压农民起义,其性质是反动的;这一观点忽略了洋务运动“自强”、“御侮”的积极一面,显然有失偏颇;第二,“抵御外侮”说;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有杨国强、许山河等人,他们认为曾国藩办洋务是为了抵御外国的侵略,具有积极的意义;虽然这种观点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曾国藩办洋务的主要目的,但却忽略了其防范农民起义的一面,因此,这种观点也同样是不全面的;第三,“内外并重”说;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有殷诏基、卞哲、黄明同等人,他们认为曾国藩办洋务既有“借师助剿”的一面,又有“渐图自强”的一面;特别是黄明同提出了曾国藩的洋务思想中具有“使古老的中国近代化”这一前人没有提过的新观点;上述观点虽有许多可取之处,但没有指出哪一方面占主要地位;第四,“内重外轻”说;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有陈谷嘉等人,他们认为曾国藩办洋务虽有抵御外侮的一面,但更主要的是为了镇压农民起义;这种观点显然违背了历史事实;第五,“内轻外重”说;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有徐泰来、喻盘庚、王继平、李时岳、胡滨、成晓军等人,他们认为曾国藩办洋务虽然有镇压农民起义的一面,但更主要是为了抵御外国的侵略,具有积极的意义;应该说这种观点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曾国藩办洋务的思想;第六,“阶段变化”说;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有陈贵宗、李永璞等人,他们认为曾国藩办洋务的目的是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的,有先后主次之分,经历了—个以镇压农民起义为目的到“内外并重”的变化过程;这一观点目前看来缺乏事实依据4;五曾国藩的官宦思想有关论文指出,曾国藩为政善于总结和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教训,能够妥善处理自己与朝廷、地方督抚及家庭等各个方面的关系,使自己在仕途上一直处于不败之地;曾国藩虽然是一位封建的官僚大臣,但他的官宦思想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第一,“读书非官”的官宦思想;曾国藩认为,读书的目的是进德、修业,并不一定单纯是为了做官;他一反中国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多次劝告自己的弟子不要汲汲于科名;第二,“尽忠直言”的官宦思想;曾国藩认为,做官应有为官之道,对上应当尽忠直言;他在朝廷做官期间,曾多次不顾个人的安危,冒着杀身之祸上奏朝廷;如他在应诏陈言疏中劝告皇上以身作则,广开言路;在议汰兵疏中提出裁减绿营的合理建议;在备陈民间疾苦疏中揭露贪官污吏鱼肉百姓的事实;从上可见,不管曾国藩上奏的主观目的是什么,他这种“尽忠直言”的精神在当时来说还是难能可贵的;第三,“不贪钱财”的官宦思想;曾国藩对贫官污吏历来是十分痛恨的,他曾多次提出要严厉惩治贪污腐败,他一生以“不要钱,不怕死”自诩;他还多次告诫家人千万不要受贿,不要贪财;在攻陷南京后,他针对其弟曾国荃贪恋钱财的表现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并奉劝他辞职告老还乡;第四,“严管家属”的官宦思想;曾国藩曾力劝家人不要干预公事,并多次写信劝其父亲不要参与地方事务,要遵守地方法规,照章纳税;他对自己的子女要求也十分严格,经常告诫他们力戒“奢”、“傲”之风气;第五,“居安思危”的官宦思想;曾国藩虽被封为一等侯、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地方总督等职,手掌大权,手握重兵,统治着清王朝的半壁江山,但却清醒地认识到清王朝已将他作为最大的威胁者;因此,他以“清、慎、勤”作为座右铭自勉,处处小心谨慎,并辞去部分官职,终于打消了皇上的疑虑,被清廷誉为“文正公”;六曾国藩的理学思想有关论文指出,曾国藩作为“一宗宋儒”,其哲学思想的主要渊源是程朱理学,他的理学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性命并重”说;曾国藩将“性”与“命”两个命题并列,认为“性”与“命”不但是立“天、地、人”之才的大本大源,而且是一切阴阳、刚柔、动静、开合以及人的貌、言、视、听、思“五常”的主宰;同时,他将“性”与“仁、义、理、智、信”联系起来,将“命”作为维系“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的纽带;他不仅赋予“性”与“命”以鲜明的道德属性,而且赋予它们以强烈的政治属性,使之成为维护封建宗法制度与纲常伦理关系的重要的思想武器;第二,“格物穷理”说;曾国藩认为,“格物”的目的是为了“穷理”,即穷“存心之理”,穷“性命”之理,以此维护“仁义礼智”、“忠孝敬慈”这一套封建的纲常礼教;同时,他还继承了孟子的“性本善论”,认为“格物穷理”的目的就是为了“复性”;第三,“立诚居敬”说;曾国藩认为,“圣学王道”的核心是“诚”,而个人的涵养功夫就是以“诚”为本,为此,他将“诚”作为一种提高自我涵养功夫的理学思想来看待,并把“居敬”看作是达到“立诚”的一种手段;其“敬”的范围很广,既包括一个人外表的严整,又包括—个人内心的专一;既包括一个人处事的严谨,又包括一个人内心的慎独;当然,曾国藩“立诚居敬”的实质还是为了通过它来实现“仁”、“义”,以此来维护体现封建宗法制度的“礼”;他将“诚”称为“圣人之本”和“五常之本”,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驱使人们去为风雨飘摇中的清王朝卖命;第四,“知先行后”说;曾国藩一方面认为“知”与“行”是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的,另一方面又认为“知”先“行”后;可见,他是一个典型的唯心主义认识论者;七曾国藩的人才思想有关论文指出,虽然曾国藩是一位地主阶级的政治家,但是他培养的人才大多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其人才思想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制胜在人”观;曾国藩认为,清王朝腐败没落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才匮乏,因而提出了“人存而后政举”的观点;在他看来,要拯救清王朝虽应重视法制,但更重要的是应重视人才,他说“任法不如任人”,将事物的成败得失都归于用人之上;虽然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但也说明曾国藩对人才确实是十分重视的;第二,“广收慎用”观;曾国藩认为,用人要不拘一格,不求全才,只要有一技之长,就要发挥他的作用;用人还要做到知人善用,根据各人的特点,用人所长,量才而用;第三,“勤教严绳”观;曾国藩认为,社会风气对人才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他大力提倡引用正人,主张培养“有师长课督之风,有父兄期望之意”的人才;在培养人才的方法上,他强调要严格要求,不姑息,不迁就,不放纵,只有这样才能造就一代济世人才八曾国藩的教育思想有关论文指出,虽然曾国藩不是一个职业教育家,但是他的教育思想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第一,伦理道德教育观;曾国藩十分重视对子弟的家庭伦理道德教育;首先,他认为立志是成就大业的根本,为此,他教育子弟要自立自强,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将来报效国家和社会;其次,他教育子弟要孝悌仁爱,要以仁为己任,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再次,他告诫子弟要谦虚谨慎,勤劳节俭,力戒“傲”、“奢”之风;第二,“西学为用”教育观;曾国藩虽然是一位封建士大夫,但却具有一定的开放意识,提出了“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首先,设立翻译馆;为了兴办洋务,曾国藩聘请洋人在江南制造总局内设立了翻译馆,培养翻译人才,翻译外国书籍,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其次,创办技术学校;曾国藩支持容宏在江南制造总局内创办机械学校,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早期的熟练技术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再次,奏派幼童出国留学;为了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曾国藩不顾顽固封建士大夫的反对,毅然奏请朝廷派遣幼童赴美留学,为中国近代工业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力量;第三,“知行并重”教育观;曾国藩认为,要培养和造就大批的有用之才,必须从教育方法上入手;首先,他强调教育不能脱离实际,主张教育只有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才能使受教育者成为“匡时救世”的栋梁;其次,他提倡启发式教育,反对生搬硬套的呆板式教育方法,主张利用启发式教育方式调动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再次,他强调因材施教,主张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九曾国藩的行政管理思想有关论文指出,曾国藩在长期的行政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行政管理经验,至今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第一,“为政之道,得人、治事二者并重”的行政管理思想;曾国藩认为,导致社会危机的根源在于行政官员的腐败,而要惩治腐败,就必须提高行政官员的政治素质;为此,他进一步阐述了用人的四项原则,即德才兼备的原则,慎用的原则,注重培养的原则,提拔、保举适度的原则;第二,“实干、高效、廉政”的行政管理思想;曾国藩认为,朝廷上下办事效率低下,就是因为行政官员只务虚名,不干实事;因此,为了提高行政效率,他要求下属不说大话,不务虚名,务求实干;同时,他还严格要求家属不谋任何特权,确保“寒士”的家风;第三,“妥善处理朝廷与地方关系”的行政管理思想;曾国藩认为,妥善处理朝廷与地方的关系是维系一个国家政权正常运转的重大问题;正是由于具有高超的行政领导艺术,曾国藩才赢得了清廷的信任,使自己在领导核心中游刃有余,这不能不让世人叹服; 十曾国藩的历史地位有关论文指出,曾国藩虽然镇压过太平天国起义,犯有一定的历史罪过,但是从他的整个一生来看,可以说是功大于过,应该划入中国近代进步爱国人物之列;第一,关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问题;有学者认为,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固然有罪,但不能将其无限扩大;事实上,太平天国在后期已经转化成为一个封建制的神权主义政权,曾国藩镇压了它,结束了两个封建政权长期对峙的局面,有利于中国的重新统一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在客观上减轻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干涉,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二,关于开展洋务运动问题;曾国藩是洋务运动的发起者,他创立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设立翻译馆,奏派幼童出国留学等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近代化的进程,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因此,他的这些历史功绩还是应该予以肯定的;。
从曾国藩的‘湘军爱民歌’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1858年曾国藩(咸丰八年)在江西建昌营中亲自编写了一首《爱民歌》。
其歌云:三军个个仔细听,行军先要爱百姓,贼匪害了百姓们,全靠官兵来救生。
第一扎营不贪懒,莫走人家取门板,莫拆民家搬砖石,莫踹禾苗坏田产,莫打民间鸭和鸡,莫借民间锅和碗。
第二行路要端详,夜夜总要支帐房,莫进城市进铺店,莫向乡间借村庄,无钱莫扯道边菜,无钱莫吃便宜茶,更有一句紧要书,切莫掳人当长夫。
第三号令要声明,兵勇不许乱出营,走出营来就学坏,总是百姓来受害,或走大家讹钱文,或走小家调妇人。
爱民之军处处喜,扰民之军处处嫌,军士与民如一家,千记不可欺负他。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大清帝国新式陆军开始在天津小站编练。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以其护军营为基础编练新军,以后陆续扩编,至1904年,按陆军部新营制编为一镇一协,共16104人,大部驻扎武汉三镇,少数驻京汉铁路沿线。
清帝国决定放弃武术,请德国人担任部队的军操教练。
清兵们高唱着用普鲁士军歌《德皇威廉练兵曲》曲调填词的《大帅练兵歌》操练“兵式体操”,景象看上去颇为振奋。
朝廷欲将太平大局保大帅统领遵旨练新操第一立志要把君恩报第二功课要靠官长教第三行军莫把民骚扰我等饷银皆是民脂膏第四品行名誉要爱好第五同军切莫相争吵方今中国文武学堂造不比市井蠢汉逞粗豪各营之中枪队最为要望牌瞄准莫低亦莫高炮队放时须要看炮表安放药引须按度数标轻炮分工不愁路窄小重炮车载马拉不觉劳马队自己须将马养好检点蹄铁切勿伤分毫临敌侦探先占敌险要我军酣战从旁速包抄工程一队技艺须灵巧陆地筑垒遇水便搭桥辎重队里事事算计到衣粮军火缺乏不需焦民国初年北洋政府的北洋军来源于小站新军,南方革命军来源于张之洞的湖光新军,所以这首《大帅练兵歌》又被后人称为《北洋军军歌》。
国民党执政民国后,这首歌又被重新填词作为国民革命军(国军)和奉军(张作霖)等新军阀的军歌:中华民族五族共和好方知今日练兵最为高大帅练兵人人都知晓若不当兵国家不能保请看外国军械多灵巧重整武备坚甲历兵高共同练兵个个如虎豹保住国家太平乐消遥陆军营内辎工马步炮各营各连学术比为高陆军棚内正目为主脑服从官长一切做事好第一当兵宗旨要达到莫叫官长费心又费劳第二棚内常讲卫生好无有疾病哪能生疲劳第三枪械自己要保好临阵之时发枪多灵巧第四军服洁净最为要若不洁净外人多耻笑第五棚内弟兄和气好同心处事切莫相争吵第六临阵奋勇向前跑如果退却军法不能饶第七莫看吃酒赌博好官长查出军法不能饶第八莫怕弹雨枪和炮效命疆场才能显英豪第九服从官长为正道遵守营规这事为最好第十功课要受官长教立了战功升官有多好但愿同胞拿起枪和刀卫国杀敌个个逞英豪驱逐强盗平定内忧患保住国家太平乐消遥。
试论曾国藩对于湘军的道德权威
国藩历来主张以道德的力量来转移社会风气 ,即 先做到 自我道德完善 ,再 以此来感化身边人及属
下 。梁启超对他推 崇备至 :吾以为使曾文正公今 “
日犹壮年, 中国必 由其手而获救矣。 则 彼惟以天性
81
领袖 , 成 了盘 根错 节 的地方 政 治势力 ,以至 出 形
现 “ 、 之 间, 同 光 江督 一 缺 , 于湘军 宿将 中选 之 , 必
这种 封 建性 的 宗 法关 系纽 带是 曾国藩对 湘军 集 团实施 道德控 制 的前 提条 件 , 易使湘 系集团的重 容
要成员 在政治上 遥相 呼应 , 为犄角 , 互 使湘 军组 织
了一 个 独 特 的 分析 视 角 。
关键 词: 曾国藩 ; 湘军 ; 道德权 威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3— 14 2 1 ) 5— 0 1一o 10 2 3 (0 0 0 0 8 4
曾国藩作为湘军集团的中枢 , 一直保持着对 湘军集团的道德权威性 , 湘军的政治走 向及其内
封建式宗法关 系的本质就是 以家长 制为核 心的依附与被依附的关系。 封建宗法制度作为国 家 法律 的重要 补充 部分 , 于维 护封 建 礼教 和统 对 治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 容易形成政治上和思想上 的宗 法集 团 。 曾国藩 的道德 权 威 与封 建宗 法关 系 的结合是晚清湘军的重要组织特性 。 道 德权威控 制原本 是个 人对组 织 的一种 软控 制方式 , 缺乏相应的硬性制度约束。 封建社会的个 人威望与封建性宗法关系紧密联结在一起时 ,个 人道德修养往往是决定其领袖地位的关键因素。 李鸿章晚年曾对此说过: 我老师道德功业, “ 固不 待言, 即文章学问, 自 亦 卓绝一世 。”Ju 【l 咸丰三 】 年,曾国藩奉命 办团 练,就 以 “ 要钱 不 怕死 六 不
曾国藩为什么纵容湘军屠杀 曾国藩杀了多少人
[键入文字]
曾国藩为什么纵容湘军屠杀曾国藩杀了多少人
撇开其他不说,曾国藩在诸多方面都为我国的复兴大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无论是创立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还是大力推行洋务运动,主张向西方学习等,都是在为国家的进步强大操劳。
然后就是这一次大屠杀,让曾国藩成为了一名备受争议的政治家,甚至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变成过大于功的厚黑学典型人物。
湘军屠城
为什么会造成如此轰动的转变,曾国藩在当年又究竟做了什么,或者是什么导致他的屠杀道路。
1864 年南京沦陷,湘军进入南京后,所展现的的确是一副土匪的模样,丑恶的嘴脸尽显无遗,不知道此时的曾国藩是怎么认为的,在看到自己用礼盒仁德教育出来的保家卫国的战士,为什么开始屠杀其自己守护的东西了。
据说当时的湘军进城后就和饿狼看到肉一般,看到人就杀,看到房子就放火烧,百姓的钱财被掠夺,城中女子也惨遭蹂躏。
南京城血流成河,霎时间尸横遍野。
这一次的屠城,是南京遭受的最大的创伤,灾难过后,城中连一颗树木也不剩。
那一年,全中国人口骤减一亿多,除了饥荒瘟疫害死的三千多万,有五千万普通百姓是死于湘军的大屠杀。
不禁让人可悲的联想到,将屠杀百姓视作功劳的,原来不止那东亚的小岛国,我们似乎是开了个先例,人家只是照搬照抄罢了。
然而关于这次惨无人道的屠杀,曾国藩却没有作过多解释,他纵容这样的屠戮行为是我们不能接受的,更是全南京城受难的五千万百姓所不能接受的。
为了延缓晚清腐败政府的苟延残喘,打着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光荣旗号,却干着屠杀自己子民的勾当。
这样的官能叫好官吗。
曾国藩杀了多少人
1。
曾国藩是怎么组建湘军的?为什么要湘军和绿营彻底断联系?
曾国藩是怎么组建湘军的?为什么要湘军和绿营彻底断联系?本文导读:但是未来的新军究竟采取哪种形式呢?这是曾国藩需要考虑的第一个间题。
当时,清朝统治者用以镇压人民反抗的武装力量主要有兵、勇和团练三部分。
兵又称额兵,是有固定编制的国家军队,其中包括八旗和绿营两部分。
八旗即八旗骁骑营,又称旗营,是满洲费族入关前建立的武装力量,共约二十五万人。
绿营以执绿色旗帜得名,是满洲贵族入关以来陆续收降改编的汉族地主武装,共约六十四万人。
八旗和绿营皆有兵籍,弁兵父子相承,世代为业。
勇指国家临时招募的官勇,有事临时招募,事过随即遣散。
这是清政府在遇有战事而兵力不足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临时措施。
鸦片战争时清政府就曾招募过官勇;太平天国革命兴起后,清政府也曾募集过官勇。
江南大营悍将张国梁所统带的就是勇营,穷极恶过于绿营;江忠源带往广西的楚勇也属于官勇的性质。
团练则是散布乡镇的地主乡团武装,基本上不脱离生产,属于民兵的性质。
八旗和绿营都是封建国家的常备武装,团练和官勇则是非常备武装;营兵和官勇经费出于国库,团练自咸丰初年以来基本上由民间筹资,乡绅经管。
官勇不同于团练,也不同于营兵,介于二者之间而又兼有二者的特点,带有半官半民的性质。
曾国藩既认为绿营兵不可用,又认为团练武装难以得心应手,遂选择了官勇的形式。
另起炉灶、重建新军的思想,曾国藩早在咸丰二年底建议张亮基将所调各县练勇“改募成军”时就很明确。
他在给宝庆知府魁联的信中解释采取这决策的原因说:“就现在之额兵练之而化为有用,诚为善策。
然习气太盛,安能更铸其面目而荡涤其肠胃?恐岳王复生,半年可以教成其武艺;孔子复生,三年不能变革其恶习。
故郦见窃谓现在之兵不可练之而为劲卒,新募之勇却可练之使补额兵。
救荒之说,自是敝邑与贵治急务。
然而未来的新军究竟是什么样子,曾国藩胸中并无成熟方案,因而他在建立所谓“大团”时,仅强调“今欲改弦更张,总宜以练兵为要务”。
直到这年夏天,江忠源在给清廷的奏折中表示欲采取兵勇混用的办法(从各地征调绿营六千人,从湖南招募官勇四千人,组成一支万人之师)战胜太平军时,曾国藩才致信江忠源等人,指出绿营兵制的根本弊病,将其致败的主要原因归咎于调遣之法不善,提出改革军制的主张。
(完整word版)试论曾国藩的治军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试论曾国藩的治军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学生:王泽明指导老师:党庆兰[摘要]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有名的军事家、战略家和理学大师。
他以儒学思想为根基治军,源于传统又高于传统,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治军思想。
其治军思想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以“仁”,“礼”为治军之源,“忠”“信”为行军之本;二是以“勤”“恕”“廉”“明”为将帅的武德修养和行为准则;三是“训”与“练”相结合的练军方法;四是讲求“慎战”“以主待客”“正奇互用”的战略战术。
他以思想治军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蔡锷、蒋介石毛泽东等后世革命家的治军思想都深受其影响,他们治军思想的很多方面都直接与曾国藩的治军思想有着渊源关系。
[关键词]曾国藩;治军思想;影响曾国藩出生于一个普通封建地主家庭,他自幼开始接受中国传统教育,熟读经史,立志要做“末世扶危救难的英雄”,更以“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为座右铭。
咸丰元年(1851年)洪秀全在金田发动起义,实力很快发展壮大,清朝政府朝野震动。
咸丰三年(1853年),曾国藩临危受命,投笔从戎,开始了自己的军事生涯。
曾国藩分析认为八旗绿营在与太平军作战中之所以失败,最大的弊端就是“败则不相救”。
针对这一弊端,后来他以自己所学理学思想为基础,并结合军事实践建立了一支异于八旗绿营的军队—湘军。
湘军在于太平军作战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帮助清政府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稳定了统治局面,建立了赫赫战功,这对后世学人影响极深。
所以其治军思想也受到后世学人的推崇,对后世影响极深。
曾国藩以思想之军,可谓是一种独创,与现在所提倡的创新思想相吻合,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研究。
一、曾国藩以“仁”“礼”“忠”“信”为治军的根本,后世革命家蔡锷﹑蒋介石﹑毛泽东等人的治军思想深受其影响。
曾国藩为了改变八旗绿营在于太平军作战中节节败退的局面,在湘军建立之初就强调要把湘军建成一支“诸将一心,万众一气”的“忠义之军”。
○1要想使湘军内部“诸将一心”“万众一气”,就必须找到一套合理的治军方法来协调好军队中的各种关系。
从湘军的崛起看曾国藩的建军思想
应是 一 种本 能 的冲 动 , 显 示 着 湖 南 一种 新 的力 量 却
正在 试 图崛起 。湖南 人 正 在 试 图抓 住 机 会 , 们 这 他 时所 缺 的是 与官 场 高层 的 沟通 。而 另 一 方 面 , 时 此 的湖 南 官场也 迫切 需 要 湖 南 的地 方 绅 士 , 们 主 动 他
军 的 过 程 中 , 对 八 旗 和 绿 营兵 的 积 弊 , 弦 更 张 , 成 了别 具 一 格 的 建 军 思 想 , 要 表 现 在 对 军 队 组 织 针 改 形 主 编 制 的 改 革 、 湘 军 的 思 想政 治 灌输 和 完 善 的 后 勤保 障 上 。 曾 国 藩 的 建 军思 想 内容 丰 富 , 系 完备 , 中 对 体 对 国近 代 军 事 思 想 的 发展 起 到 了一 定 的 推 动 作 用 。
从 湘 军 的 崛 起 看 曾 国 藩 的 建 军 思 想
靳 佳 佳
( 州 大 学 历 史 学 院 , 南 郑 州 40 0 ) 郑 河 50 1
一
羹 一 寞 — 寞 一 奠 一 寞 — 一 受 一羹 —羹 一 — 羹 — —生 — 受— — 一 生 —垒 — 一
摘 要 : 湘 军 是 由被 清 政 府 称 为 “ 兴之 臣” 曾 国 藩所 建 , 在 镇 压 太 平 天 国运 动 中 迅 速 崛 起 。 曾 国 藩 在 组 建 湘 中 的 并
展, 太平 军很 快就 从广 西 打到 了湖南 , 旗绿 营被 打 八 得 落 花流 水 。面 对 这种 情 况 , 政 府 寄 希 望 于 曾 在 清 镇 压 白莲 教起 义 中发 挥 重 大 作 用 的 地 方 团练 , 此 因 下 谕鼓 励 地 主 阶级 兴 办 团练 。但 是太 平 天 国不 同于 白莲 教起 义 , 它建 立 了与清 朝相 对峙 的政 权 , 稳定 有
湘军并非都隶属曾国藩
壁
人城府太深,好为权谋之术 ,不够光明磊落 ,心 里不 由得生 了疙瘩 ,因而没把曾国藩的命令 当 回事,继续率楚军在 浏阳清剿征义堂残余
势 力 。刘 长 佑 虽 然反
提起湘军 ,人们 自然会想起曾国藩 ,但他并 不是湘军的全部。其实 ,新宁楚军才是湘军的鼻 祖和滥觞 。然而 ,有
刘 长 佑 始 终保 持 楚 军 独 树 一 帜 的局 面 。 所 以说 ,
调遣。曾国藩无可奈何 ,写信 给左宗棠说 : 刘长
佑既然不愿接受我 的指挥 ,只好仍由湖南供给该
部 兵饷 ,仍 由湖南 巡 抚进 行调 度 。后 来 ,曾 国藩
在保持楚军独立成军上, 刘长佑是有远见卓识的。
倘若 刘 长佑 没 有把 好这 个 舵 ,就没 有楚 军 后来 的 辉煌 ,也就 不可 能造 就江 忠源 、 江 忠义 、 刘 长佑 、
又想调萧启江军归 自己指挥 ,两次通过清廷严 旨 刘长佑遵照执行 ,可是 ,刘长佑针锋相对 ,两次
奏留, 始终 不遵 旨调 拨 。 同治元 年 ( 1 8 6 2 ) 二月 ,
刘坤一等一大批能 臣名将 ,国家栋梁 ,使新宁一
个偏僻 的山区小县 ,在历史的长河里放射出令人
瞩 目的璀璨光芒 。
很 多人 以为 ,新 宁楚 军 隶属 于 曾 国藩 统帅 的 湘军 ,这 不 符合 历 史事 实 。 咸 丰三年 ( 1 8 5 3 )
湘军并非都隶属曾国藩
文 /周 晓波
感曾国藩 的作派 ,但
对 曾 国藩 还 是 极 为尊 重 ,一 回 到长 沙 ,就 立 即去 拜见 曾国藩。
支 ,一是 曾国藩 、胡林翼 、彭玉麟统帅 的湘军 ,
企 图 ,屡次 遭到 刘长佑 坚决 无情 的抵制 。
曾国藩与湘军
3、屡败屡起,愿死疆场
1854首战岳阳一触即溃,投水。 重振三月扭转战局,十月取武汉。
1855年1月进逼九江,与石达开战,座船被夺 仅以身存投水。
1860年12月李秀成攻武汉,距曾国藩大营六十 里。曾怕动摇军人,不敢移营,手写遗书,帐 悬佩刀,准备一死。
PPT文档演模板
曾国藩与湘军
4、固守战略,不惜抗上
PPT文档演模板
曾国藩与湘军
5、清理门户,无须手软。
“特书与足下约,计必从鄙意而不可更改者五 条,听足下自为屈伸者三条。能如吾之约,则 一一照办,破釜沉舟,以图一举;若必不肯从 吾之约,则足下自成一军,今后吾将不与足下 事,吾并将另募数营勇丁以替足下之位置。”
PPT文档演模板
曾国藩与湘军
作战理念
• 7. 1862年(同治元年) 52岁 任两江总督协办 大学士。
• 8. 1864年(同治四年) 55岁 建成江南制造总 局
• 9. 1868年(同治七年) 58岁 授武英殿大学士
• 10. 1872年(同治十一年) 逝世,追赠太傅,谥文正。
62岁 3月12日
PPT文档演模板
曾国藩与湘军
曾 国 藩 故 居
曾国藩与湘军
湘军的建立
一、湘军产生的契机
1、八旗、绿营的腐败无能
“百年受养兵之累,临急无破寇之效。” “京营禁旅,蒙古乘骑,非初历戎行,即素性怯懦。”
2、清朝旨令办团练与用勇营对抗太平天国
提 供
契
团练:地方上用以自卫的地主武装。 机
勇:临时招募的军队。 兵与勇区别:“兵”为国家正规军员,而“勇”是临时招募的 团练与勇区别:“团练”是地方自卫的组织,而“勇”则是随军 出战的。
PPT文档演模板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_课文注释:曾国藩和湘军
课文注释:曾国藩和湘军
曾国藩(1811—1872),湖南湘乡人,出身于地主家庭。
1838年中进士,1839年任侍郎。
他崇尚程朱理学。
1853年,咸丰帝任命他为帮办团练大臣,在湖南督办地主武装团练。
他建立了一支地主武装,兵勇及其将领多用湖南人,因此被称为“湘军”或“湘勇”。
湘军以地域的、封建的关系为纽带来巩固内部;以程朱理学作为思想武装;以抢劫掳掠和官爵鼓舞士气;将领大多数选自所谓“宿儒”“生员”等地主知识分子。
1854年2月,湘军练成水陆两军约一万七千人。
江南大营溃散以后,清政府升任曾国藩为两江总督,节制浙、苏、皖、赣四省军务。
曾国藩提倡“捕人要多,杀人要快”。
这个杀人如麻的刽子手被称为“曾剃头”。
他举办洋务,建立新式军火工业,制造武器,武装湘军。
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曾国藩为首的湘系成为地方上势力最大的实力派。
1870年,他在直隶总督任内查办天津教案,媚外卖国,屠杀人民,激起公愤。
不久,他就病死了。
1/ 1。
[计划]读史明世曾国藩--中国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读史明世:曾国藩--中国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曾国藩,生于嘉庆十六年 1811年 ,卒于同治十一年 1872年 ,字伯涵,号涤生。
湖南湘乡人。
他出身于一个并不富裕的地主家庭,又属于中国理想中的耕读家庭,既要亲自参加田间劳动,又有条件读书学习。
曾国藩很以自己的家庭自豪,他性格中的诸多因素也和他的家庭有关。
他爷爷识字不多,却很能料理家务,曾家在他爷爷手里很是兴旺,他父亲曾麟书因为家庭经济情况好一些,可以专心读书,却也只中个秀才,做了私塾教师。
直到曾国藩这一代,曾家才开始成为显赫门庭。
他父亲就其家风拟就一付对联,令曾国藩抄贴堂中道:"有诗书有田园,家风半耕半读,但以箕裘承祖泽 以勤俭持家继承祖业 ;无官守无言责,时事不闻不问,只将艰巨付儿曹",颇以田园生活自足。
曾国藩曾写诗描写道:"高嵋山下是侬家,岁岁年年斗物华,老柏有情还忆我,夭桃无语自开花。
几回南国思红豆,曾记西风浣碧纱,最是故园难忘处,待莺亭畔路三叉。
"他享受祖荫,小时生活在颇为秀丽的山庄中,童年可谓幸福。
曾国藩幼年便显示出他超卓不群的才华,六岁入塾读书,八岁随父学五经,读八股文,十四岁赴长沙应童子试,成绩颇佳。
继读《周礼》、《仪礼》、《史记》等。
后就学于长沙岳麓书院,同年入京考进士未中,在道光十八年 1838年 ,二十八岁的曾国藩再次入京会试,一举中进士第。
随后又考中庶吉士,入庶常馆学习,散馆后任翰林院检讨,开始了他一生的仕宦生涯。
曾国藩以兢兢业业的精神和不凡的才华得到了道光皇帝的赏识,官运亨通。
在道光二十六年 1846年 ,充文渊阁直阁士,次年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时年三十七岁。
曾国藩对自己仕途的顺利也很得意,他曾自负的说:"湖南三十七岁至二品者,本朝尚无一人。
"后又出任吏、兵两部侍郎。
曾国藩得意自负的同时,也深感皇恩深重,这也是他后来为清王朝忠心耿耿的原因。
当时大理寺卿倭仁,太常寺卿唐鉴在京都讲授义理学问,曾国藩便拜唐鉴为师,向他学习义理。
浅析湘军的特点及其影响
厚德树人笃学致用****************************************************************** 遵义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浅析湘军的特点及其影响系别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专业历史学年级2010级姓名袁飞学号 10410301052指导教师王佳翠2014年 4月 6日指导教师成绩评定表姓名学号论文题目主辩教师成绩评定表姓名学号论文题目答辩情况记录表浅析湘军的特点及其影响袁飞摘要: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为曾国藩湘军的诞生奠定了契机。
湘军的创建,曾国藩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曾国藩则通过这支靠宗族关系、师生情谊、朋友之谊、姻亲关系建立起来地主武装,使自己的个人威望以及势力扶摇直上,从而到达其政治顶峰。
成就了一代中兴名臣。
曾国藩与湘军对整个晚清也产生了及其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湘军;特点;影响湘军,建立于晚清太平天国兴起之际,有的人也称之为湘勇。
是曾国藩在“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1]这一指导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地方性武装。
湘军因其自身独特的渊源、特点,对晚清制度产生过重要影响。
一、湘军的起源1851年,在中国大地上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
面对腐朽不堪的清王朝,太平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横扫大半个中国。
这时,清政府派出了当年他们引以为豪的八旗以及绿营去对付太平军。
满人在入关以前,迫于生计和生存的压力,都练就了一身的骑射功夫。
满人能够得以入主中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这一本领。
尤其是八旗军,他们骁勇善战,所向披靡,更是为清军入关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在入关成为统治阶级,拥有在政治、经济上的一系列特权,已经告别了以前那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时代了。
也就无需再发扬所谓的艰苦奋斗精神了。
应及早享受这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现今取而代之的是一群整日无所事事、仗势欺人、贪污成性、贿赂成风、赌博、遛狗、斗鸡、骄奢淫逸之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湘军精神纽带:有效的制度设计
在军事史上,曾国藩的湘军不能不算是一个奇迹。
湘军是所谓的“官勇”,即地方政府招募的临时性武装,并非国家的正规军,当时的国家正规军是八旗和绿营。
然而曾国藩却在很短时间内,将这样一群来自草根的散兵游勇打造成那个时代最具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部队,乃至令“湘军精神”流传后世,成为“团队精神”的代名词。
他是怎么做到的?
这得从曾国藩编练湘军时问自己的第一个问题说起。
曾国藩当时并没有先探究“湘军如何能打”,而是先分析了“绿营为何不能打”。
要知道,绿营是经制之兵,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而他们的对手太平军是一批揭竿而起的农民,根本没受过什么军事然而在太平军面前,绿营一触即溃,望风而逃,将大清王朝的半壁江山转眼之间就送给了太平天国。
绿营为何不能打仗?曾国藩在分析后得出一个结论:绿营存在巨大的制度缺陷。
绿营采取的是“世兵制”,即士兵由国家供养,世代为兵,各地都有绿营。
一旦发生战事,就采取抽调的制度,东抽一百,西拨五十,组成一支部队,然后派将领带兵出征。
这样的结果是:兵不识兵,将不识将,将不识兵,兵不识将。
用曾国藩的话说,这就像砍树枝一样,东砍一条,西砍一根,然后捆到一起,形不成一个整体。
既然大家互不熟悉,没有交情,那么大家都明白,遇到危险,就甭指望别人会来救自己。
既然别人不会来救自己,那么打起仗来就谁也不肯冲锋在前,独履危地。
相反,生死之际,所有人的本能反应都是自己先逃命。
这就是绿营作战的特点,也就是曾国藩说的“近营则避匿不出,临阵则狂奔不止”,“胜则相忌,败不相救”。
在他看来,这样的军队,即使“诸葛复起”,也是打不了胜仗的。
所以,湘军要想镇压太平天国,就必须从制度上进行彻底改变。
所以,曾国潘在湘军采取了全新的制度设计。
与绿营的世兵制不同,湘军采取的是招募制,而且是层层招募制。
具体来说,就是大帅招募自己手下的统领,统领招募自己手下的营官,营官招募自己手下的哨官,哨官招募自己手下的什长,什长招募自己手下的士兵。
湘军的待遇很高,所以不愁招不到兵。
但只有上司招募你,你才能进入湘军,得到升官发财的机会。
这样一来,士兵势必感激自己的什长,什长势必感激自己的哨官,哨官势必感激自己的营官,营官势必感激自己的统领,而统领势必感激自己的大帅。
如此,从大帅到士兵,湘军就像一颗大树,“由跟而生干,生枝,生叶,皆一气所贯通”,组织内部全部打通了。
“是以口粮虽出自公款,而勇于感营官挑选之恩,皆若受其私惠。
平日既有恩谊相孚,临阵自能患难相顾。
”由此,在湘军内部,人和人的关系也就跟绿营不一样了,不再是捆在一起的树枝,而成为一个由感情纽带凝聚起来的整体。
招募制只是曾国潘制度设计的第一个层面,更厉害的是在第二个层面。
曾国潘规定,在作战过程中,任何一级军官一旦站死,那么他手下的军队便就地解散。
比如,营官战死,那么整个营地就解散,全部赶回家去,一个不留;以此内推,哨长、什长都是如此。
这会导致一个什么结果呢?这样一来,所有人都会做一件事情,就是一定要保住自己的长官。
因为只有保住长官,你才有继续升官发财的机会。
保卫长官本来是一种道德要求,但湘军通过制度使其变成了最符合下属自己利益的行为。
由此在湘军中,道德的要求和利益的追求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
王闿运在《湘军志》有言:“其将死,其军散;其将存,其军完。
从湘军之制,则上下相维,喻利于义。
将卒亲睦,各护其长。
”这便形成了曾国潘所说的“呼吸相顾,痛痒相关,赴火同行,蹈汤同行。
胜则举杯酒以让功,败则出死力以相救”的“死党”。
这是湘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来源,也解释了为什么湘军和绿营同处一个时代,绿营士兵打起仗来首先想自己逃命,而湘军士兵首先想保卫自己的长官。
一切皆是因为制度设计的不同。
制度是什么?制度是决定和改变人行为的东西。
人都是理性的,人都知道什么样的行为对自己最有利。
管理者的关键任务是能够制定出有效的制度,把下属的自利行为引导到对组织有利的方向上去。
就像曾国潘治理湘军一样,在确立基本制度后,他根本不用自己挥着战刀在后面逼下属冲锋陷阵,下属自然就知道往前冲。
下属的行为已经变成了自觉、自发的行为,因为这种行为对他们自己是最有利的。
反观商业世界,华为公司也算是一个异数。
华为企业文化的核心是“艰苦奋斗”。
艰苦奋斗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价值观,而在今天这样一个消费主义的时代,华为近15万员工,而以80后为主,为什么能形成艰苦奋斗的文化?他们怎么会信奉艰苦奋斗的精神?
这也要归功于制度设计。
华为的制度设计是“高效率、高压力、高工资”,从招聘、待遇、晋升到淘汰,所有的制度设计都围绕着“奋斗”这一主题展开,围绕着保证奋斗者的利益最大化而展开,有责任心和有才能的人会不断进入公司的中坚层。
在激励方面,华为采取的是“1+1的机制,即薪酬由工资、奖金和股票分红收入三部分构成。
在华为高速发展期,内部股分红高达70%。
在这种机制下,员工工作的目的就不仅仅是为了拿到基本工资。
奖金使得员工有了主动提高集自己绩效的动机,而股票红利使得员工会主动关注企业的整体业绩。
员工的个人利益和企业的整体利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员工和企业形成了利益和命运共同体。
华为由此被打造成一个奋斗者的平台,奋斗由此也就变成了员工自觉、自发的行为,从而推动着公司的迅速发展。
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
湘军和华为的例子告诉我们:人的无为,必须建立在“制度有为”的基础之上。
而有效的制度设计,又必须建立在对人“自利”本性的把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