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联想和情感意义

合集下载

诗歌教学中的联想与想象

诗歌教学中的联想与想象

诗歌教学中的联想与想象
诗歌是一种富有想象力和联想的文学形式,它通过抒发情感、表达思想、描绘景象,激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能力。

在诗歌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本文将探讨诗歌教学中的联想与想象的重要性,并介绍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联想与想象在诗歌中的重要性
联想与想象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许多诗歌作品常常使用隐喻、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通过借物言志、意象交融来抒发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这就需要读者通过联想和想象,将诗歌中的抽象意象与具体的情境联系起来,进行情感共鸣和认知理解。

只有通过联想和想象,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抒情手法,进而感受诗歌的美和魅力。

了解了联想与想象在诗歌教学中的重要性,接下来我们将介绍一些实践策略,帮助教师在诗歌教学中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联想与想象的训练。

教师可以通过诗歌朗诵和情感表达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联想能力。

在诗歌朗诵活动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富有意境和情感表达的诗歌,通过声音、语调、节奏等方面的表现,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情感意境进行联想和想象,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想象来填补诗歌的留白,感受诗歌中的美和韵味。

教师可以通过诗歌创作和写作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诗歌创作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运用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意象描绘,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通过诗歌创作的过程,学生不仅可以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可以感受诗歌创作的乐趣和美妙。

诗歌教学中的联想与想象

诗歌教学中的联想与想象

诗歌教学中的联想与想象诗歌教学是诗歌学习中的重要环节。

在诗歌教学中,联想与想象是关键环节之一。

良好的联想和想象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的含义和美感。

因此,在诗歌教学中,必须重视联想和想象的思维培养和训练。

一、联想与想象的区别联想和想象都是人的思维能力。

联想是在已知的信息之间建立起意义相关的联系。

也就是说,联想是在已有的信息基础上,通过某种方式进行构思和联系,形成新的观点和见解。

想象是在没有直接经验的情况下,通过脑海里的某些图像和思维方式构建出一种想象中的具体形象或观念。

也就是说,想象依赖于想象能力的发挥,而不依赖于现实经验。

联想和想象在诗歌教学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联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解释诗歌中隐藏的意境和形象。

学生在阅读诗歌时,能将自己的思维与诗歌中的相关素材进行联想,找出更多深层次的含义和隐喻。

联想需要发挥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能力,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呈现更多的联想和思考。

例如,在学生学习《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课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关注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与个人生命和成长等话题进行关联联想。

从而,更深刻地领悟到诗歌的内核和思想。

而想象则可以帮助学生在心理上对诗歌充满感性的共鸣和体验。

想象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在诗歌教学中,想象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歌的美学魅力。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采用情境液化法、情境呈现法等教学方式,将学生情感转化为个人自由想象和创意产出的动力源,从而拓宽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达到超越普通理解、感知和体验的效果。

三、如何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在诗歌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打破刻板印象。

联想和想象需要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和多元认知的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和熏陶塑造,唤醒学生多元化、开放性和宽容度更高的思维能力,打破刻板印象的束缚。

2. 提供丰富的语言素材。

联想和想象需要以语言素材为基础来进行。

《童年》诗歌阅读后我的联想

       《童年》诗歌阅读后我的联想

《童年》诗歌阅读后我的联想童年,那是一段美好的时光。

读完《童年》这首诗后,我不禁陷入了种种联想,回忆起了自己的童年时光。

在诗中,我感受到了童年的纯真、快乐和无忧无虑。

以下是我根据这首诗所带给我的联想和回忆的一些片段。

在诗中,诗人描绘了童年时代的欢乐与无拘无束。

这使我回忆起了小时候的游戏和玩耍。

我喜欢和小伙伴们一起追逐、嬉戏,尽情享受着无尽的乐趣。

那时候,我们会在周末和放假的时候去公园游玩,奔跑在绿草如茵的大地上,欢笑声回荡在耳边。

我们还会一起玩捉迷藏、踢毽子、放风筝等各种游戏,在那些简单的游戏中培养了友谊,并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诗中也描绘了大自然的美好和童年的天空。

在我成长的地方,每逢傍晚,天空会染上一抹橙红色,夕阳西下的景象美不胜收。

我常常趴在窗台上,凝视着夕阳,感受着它给予我的宁静和舒适。

那时候,天空像一幅画卷,每一天都有不同的色彩和云彩,我常常用想象力去诠释它们,这些美丽的景象成为了我想象力的源泉,给我带来了满满的力量和灵感。

诗中也出现了对家的渴望和思念。

我小时候和父母同住在一起,家中充满了温馨和爱。

每当放学回家,妈妈总是在家门口等着我,而家里的饭菜也总是热腾腾地摆在桌上。

爸爸总是耐心地讲述各种故事给我听,那些温馨的瞬间成为了我童年时光中最珍贵的回忆。

长大后,我离开了家,踏上了独立的旅程。

但无论我走到哪里,无论我经历了什么,家始终是我心中的港湾,那是永远不变的信仰和依靠。

这首诗还让我想起了上学的日子。

小时候,上学是我每天最期待的事情之一。

我记得每当我背起书包,穿过校门,眼前是一片嬉笑声和欢乐气氛。

和老师和同学们在一起学习、探索世界是一种乐趣,那时候的我对知识充满了渴望,每一堂课都让我充实并充满动力。

那些在学校度过的日子是无价的,它们帮助我建立了坚实的基础,并塑造了我成为今天的自己。

《童年》这首诗读后,勾起了我对童年的种种回忆和联想。

童年是一段美好而难忘的时光,那里有欢笑、有游戏、有温暖的家庭和珍贵的友谊。

高考诗歌鉴赏联想和想象

高考诗歌鉴赏联想和想象

高考诗歌鉴赏联想和想象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的一个重要考点,它不仅要求考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还要能够通过联想和想象,深入挖掘诗歌的内涵。

在备考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联想和想象来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和把握,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一、联想联想是指由某一事物而想起相关的事物或概念。

在诗歌鉴赏中,联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例如,在读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时,我们可以由“风”、“天”、“猿”、“渚”、“沙”、“鸟”等词语联想到一幅秋天的景象,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凄凉。

通过这样的联想,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二、想象想象是指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在诗歌鉴赏中,想象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挖掘诗歌的内涵和意蕴。

例如,在读到“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时,我们可以想象诗人所处环境的清幽和洁净,感受到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通过这样的想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三、联想和想象在诗歌鉴赏中的应用在备考过程中,我们可以将联想和想象应用于诗歌鉴赏的各个方面,以提高我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首先,我们可以根据诗歌的意象进行联想和想象。

例如,在读到“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时,我们可以想象天空中明亮的月亮照耀着大地,犹如一面飞天的镜子;而云彩则像是在海市蜃楼中飘荡。

通过这样的联想和想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其次,我们可以根据诗歌的用典进行联想和想象。

例如,在读到“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时,我们可以想象古代将士们身着铠甲、手持兵器,英勇地驰骋沙场,攻占敌人的城池。

通过这样的联想和想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和主题。

最后,我们还可以根据诗歌的语言特点进行联想和想象。

例如,在读到“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时,我们可以由“莺啼”、“绿树”、“红花”、“水村”、“山郭”、“酒旗”等词语联想到江南水乡的美景。

通过这样的联想和想象,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和风格。

多方联想呈现诗意——以《登高》为例

多方联想呈现诗意——以《登高》为例
主动解决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并自 觉配合老师来完成教学。这种方法 能有效避免“满堂灌”的的弊端,有 利于活跃课堂的气氛,最终达到教 学目的。 总之,教有法,教无定法。只要 我们能把握学生的心理,调动学生 的学习积极.巨,让学生从被动接受 变为主动学习,由要学什么变为想
直译男隈是“鸡豚狗彘这些牲畜”,
并故意忽略少数^轻微的质疑声继 续往下翻译。学生质疑声渐多。我故 意装作刚听见回过头来看,“这不是 牲畜的‘畜’么。大家刚刚读的就是
¨ 吉
联想是诗歌的翅膀,作者借助 它完成了物境、情境、意境的创造。 读者也必须利用它“入诗”进而完 成“再创造”。联想就像显微镜。通 过它我们能看到作者内心的最细 微之处;也像放大镜,能透过有限 的意象看到更广阔的天空;还像望 远镜,可以联结时空,纵横千古,由 此及彼,从而更深刻地体会、挖掘 诗歌的内涵。本文以杜甫的《登高》 为例,来谈谈在诗歌鉴赏中运用联 想的一些常见的方法和途径。 一、意象的补充联想 受字数的限制,诗歌只能选取 最具代表性的意象来展现意境,表 达情意。诗歌高度概括精练,往往 采用“勾勒”法,“点到即止”地描画 出大致轮廓,只求“传神”,而极少平 铺直叙或大肆渲染。诗歌讲究“空 白”,追求‘‘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诗 品》)的艺术效果,这就要求我们运 用联想去填本}这些“空白”。 《登高》的首联,共写了六个复 合意象: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
感情历程。
的气质不同,情感结构不同。同样 是长江,在李白看来是“天门中断 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杜甫在 长江之滨看到的是“风急天高”,是 “萧萧下”之“无边落木”,听到的是 “猿啸哀”,给人以不尽忧愁。这是 因为李白气质超拔,情感结构豪荡 不羁;杜甫气质稳重,情感结构忠 厚执着。正如《沧浪诗话・诗评》所 言:“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 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杜甫为何要“登台”?“百年多 病”为何要登台?“常作客”中为何 还要登台?明知是“悲秋”为何还要 登台?一切皆因心之所向,情之所 之!心系世事艰难,不能为国尽力, 情系“万里”之外,心悲“作客”之 中。归根到底。就是因为他的纯儒 思想,他的忠心不二、至死不渝。相 反。很多诗人就活得比他洒脱自 在。如李白,“我且为君捶碎黄鹤 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江夏 赠韦南陵冰》),何其狂放不羁,自 我张大!皇上征诏,他充满希望,得 意忘形,“仰天大笑出门去”,放言 “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 京轨;因为放还,希望破灭,他绝望 愤慨,就觉得“世间行乐亦如此,古 来万事东流水”,拿得起又放得下。 而杜甫呢,虽“吾庐独破”,却还想 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 士俱欢颜。”所以,有了这样一个忠 君忧国,穷也想“兼济天下”的“本 我”的诗人杜甫,我们就看到了一 生“艰难苦恨”,为君王,为天下而 活的“自我”的诗人杜甫。 通过这样一些联想,从不同角 度、不同层面对作者作品进行全方 位的辐射和关照、连类和生发。我 们可以更全面、更深刻地把握诗歌 的思想内容。我们看到。从思想内 容层面上讲,这首诗是作者穷尽一 生而忧国忧民的赤子之情的集中 体现,是作者暮年对自然之秋、人 生之秋、更是国家之秋的最透彻的 审视和领悟。透过这短短的几十 字,我们走进了作者的心灵深处, 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那颗跳动的 爱国之心,炽热的爱国之情。

诗情画意与联想释义

诗情画意与联想释义

诗情画意与联想释义一、引言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诗情画意和联想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诗情画意指的是通过文字表达出的美感和情感,而联想释义则是通过文字之间的联系和想象力来理解词语或句子的含义。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小学和中学语文课堂中,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诗情画意和联想释义能力。

二、培养诗情画意的教学方法1. 诗歌朗诵通过诗歌朗诵,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培养他们对诗情的敏感度。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优美的古诗或现代诗,让学生逐句朗读,并引导他们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表达,体验诗情的独特魅力。

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主题或情感词汇,引导他们进行创作,并在课堂上展示和分享。

3. 文学作品欣赏选择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小说、散文等,让学生阅读并感受其中的诗情。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分析作品中的意境、描写手法等,引导他们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中的美感。

三、培养联想释义的教学方法1. 词语联想游戏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词语联想游戏,让学生通过联想来猜测词语的意思。

例如,给学生一个词语的关键词,让他们通过联想来猜测出该词的含义,并解释自己的联想过程。

2. 阅读理解训练在阅读理解训练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的线索和自己的联想来理解生词或难句的含义。

通过训练,学生可以提高对语境的敏感度,培养联想释义的能力。

3. 情景模拟演练通过情景模拟演练,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运用联想释义的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一段对话,让他们通过对话中的线索和联想来理解对话的含义,并进行角色扮演。

四、诗情画意与联想释义的综合应用1. 诗歌鉴赏在诗歌鉴赏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诗句的诗情感受和对词语的联想释义,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描写方式等,深入理解诗歌的美感。

2. 文学作品解读在文学作品解读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作品中的诗情和联想释义的理解,深入探究作品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意图。

诗歌中的意象与意境表达知识点总结

诗歌中的意象与意境表达知识点总结

诗歌中的意象与意境表达知识点总结诗歌是一种以语言艺术形式创造的文学体裁,通过精确的语言运用和感知力强的艺术手法,将作者内心情感与外部世界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意象和意境,使读者在感性与理性的交融中产生共鸣。

本文将总结诗歌中的意象与意境表达的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作品。

一、意象的定义与特点意象是指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用以再现作者的感受和思维。

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官来创造,并借助具体的形象和符号来表达作者的情感与意义。

意象在诗歌中起到引人入胜、增强感染力和唤起读者共鸣的作用。

二、意象的分类1. 自然意象:以自然界的景象、物体和现象为创作对象的意象,如山、水、花、草、云等。

自然意象能够使诗歌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美感,唤起读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 社会意象:以社会生活、历史事件、人物形象和社会环境为创作对象的意象,如战争、爱情、友谊、贫困、城市等。

社会意象可以反映现实生活的喜怒哀乐,传递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情感与思考。

3. 神话意象:以神话、传说、寓言和神秘的符号为创作对象的意象,如神、神仙、妖精等。

神话意象能够赋予诗歌神秘、超验的色彩,使其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4. 心理意象:以内心情感、思维活动以及心灵之境为创作对象的意象,如爱、恨、幸福、孤独、欲望等。

心理意象能够使诗歌更加深入人心,揭示人类内心世界的奥秘。

三、意境的定义与特点意境是指通过诗歌语言表达出来的感性和联想性的精神境界。

它通过诗歌的形式和内容来创造,通过抒情手法、表达技巧和形象意象的组织,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视觉、听觉以及情感上的愉悦和共鸣。

四、意境的构建手法1. 感官描写:通过对感官的描写,创造出生动而具体的画面,使读者能够通过阅读感受到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

2. 比喻与隐喻:通过比喻和隐喻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和意义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和符号,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3. 象征与意象:通过符号和象征的方式,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意境,使读者能够在诗歌的象征意义中产生共鸣与追思。

如何理解和运用古诗词的意象和意境?

如何理解和运用古诗词的意象和意境?

如何理解和运用古诗词的意象和意境?如何能明白和运用古诗词的意象和意境?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其意象和意境不但是诗词本身的精髓,更是理解和学习诗歌的重要途径。

这对教育者来说,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运用古诗词的意象和意境,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至关重要。

一、明白意象:从具象到抽象古诗词中的意象,并非单纯的自然景物或社会现象,而是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理解意象,需要将具象的词语与抽象的意蕴联系起来。

1.了解意象的象征意义:例如,“明月”不光是皎洁的月光,也喻示着思乡、离别、怀人等情感。

2.联系意象的背景:解读“花谢”需要结合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个人经历,才能更深刻地体会意象背后的情感和思想。

3.分析意象的组合关系:多个意象组合在一起,会产生更丰富的意蕴。

例如“江山如画”、“落霞孤鹭”等,要引导学生参与解读和分析,才能明白意象的整体意蕴。

二、体会意境:从意象到情感意境是诗歌意象共同营造的氛围和意境,是作者情感和思想的综合表达。

亲身体会意境,需要从意象入手,感受诗歌中透露出的情感和思想。

1.感受意境的色彩: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分析,感受意象所表达的喜怒哀乐、离合悲欢等情感。

例如“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悲凉意境,“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豪放意境。

2.理解意境的层次:意境可以分为直接和间接的表达。

有的直接表达思想感情,有的则是需要细致分析才能体会。

例如,“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中,虽然没有直接描写愁绪,但通过对镜顾容和夜吟的描写,却将主人公的内心愁绪充分展现出来。

3.切身体会意境的意蕴:诗歌意境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感悟。

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例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友谊之情,“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不羁豁达。

三、发挥意象和意境:从理解到创作学生在理解和体会意象和意境的基礎上,可以将其运用到诗歌创作、作文写作和日常生活中。

1.借物抒情:将意象作为载体,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诗歌教学中的联想与想象

诗歌教学中的联想与想象

诗歌教学中的联想与想象诗歌是一种具有高度想象力和联想的文学形式,它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载体,更是一种通过联想和想象来创造美的艺术。

在诗歌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如何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联想与想象的角度探讨诗歌教学中的相关问题。

联想与想象是诗歌创作的重要技巧。

在诗歌中,通过联想和想象,诗人可以将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感受、情感转化为具有美感和艺术性的语言艺术。

诗人可以通过对自然的联想与想象,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美好赞美,或者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情感。

通过联想与想象,诗歌可以成为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情感的表达。

联想与想象是诗歌鉴赏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的刺激来引导学生进行联想与想象,使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

通过展示一幅画,播放一段音乐,或者让学生尝试用嗅觉来感受一些气味,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使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这种感官的联想与想象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诗歌的体验,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联想与想象是诗歌教学中的创造性手段。

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创作性的活动来引导学生进行联想与想象,使他们学会运用联想与想象来创作诗歌。

我们可以给学生一幅图片,让他们根据这幅图片进行联想与想象,写出一首与之相关的诗歌。

这种创作性的活动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又可以培养他们运用联想与想象来进行创作的能力。

联想与想象是诗歌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鉴赏诗歌,又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引导他们通过联想与想象来感知、理解和创作诗歌,使诗歌教学更加富有情感、更加有趣味。

诗歌的意境、意象和感情的区别

诗歌的意境、意象和感情的区别

诗歌的意境、意象和感情的区别诗歌的意境、意象和感情的区别意象是近些年来诗歌鉴赏中出现频率很高的术语,它最能体现诗歌的本质。

可以说,它是打开诗歌鉴赏之门的钥匙。

因此,把握意象对于诗歌鉴赏活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所谓意象,指的是融合了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

换言之,就是含有某种思想感情的形象。

如果不了解意象的特点,很难真正读懂诗歌。

请看下面两句诗: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浮云和落日是两句诗中很精彩的意象。

这两个意象应怎样理解?它们好在哪里?要回答这样的问题,需要有一定的积累。

浮云行踪不定,让人联想到漂泊。

落日徐徐而下,让人联想到对朋友的依恋。

这两个意象可能就是由眼前之景引出的,却又含有不尽之意,因而很能体现诗歌暗示性的特点。

意象具有继承性。

一般说来,意象表达的意思(情感)是比较固定的。

比如白云是晴空景象,一般用来表现浩茫的空间,如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而黑(乌)云是雨前景象,一般用来表现环境的险恶,如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青云一般用来喻权势,如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李白《古风》);闲云一般用来表现闲适之情,如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王勃《滕王阁诗》);孤云用来表现淡泊宁静,如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从上面的一些例子可以看出,积累一些常见的意象是鉴赏古诗的必要准备。

意象又是有创造性的,同一个意象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

请看下面的三个例子: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莺啼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金昌绪《春怨》)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杜甫《蜀相》)三首诗中都使用了黄鹂(莺)的意象,但表达的思想感情却截然不同。

在《绝句》中,黄鹂的意象传达出喜悦之情。

在《春怨》中,黄莺的意象则传达出烦闷之情。

女子思念在辽西征战的丈夫(或情人),梦被莺啼打断,自然心中烦闷。

浅谈借用联想和想象赏析诗歌

浅谈借用联想和想象赏析诗歌
尝试 :


还原 意象
“ 现在” , 这 中间的空 白留给读者去思考 、 去补充 , 回味无穷 。 r
意象是诗歌 中浸染 了作者感情的东西 ,作者要通过 意象 来表
又如 , 李商 隐《 夜雨寄北》 中: “ 君问归期 未有期 , 巴山夜雨 涨秋
达 自己的 内心感情 。诗歌作品提供给我们的只是一个抽象 的语 言 池 。 何 当共剪西窗烛 , 却话 巴山夜雨时。 ” 诗 的开头两句以问答 的形
在文 学领域 , 诗歌 以其高度概 括 、 凝练、 含 蓄的语言 和真挚纯 节 : 生离死 别 , 母 子不得相见 ; 第 四小节 : 同胞难得 相聚 , 国家不能 美 的情感 , 成为最为璀璨夺 目的明珠 。 对于诗歌赏析而言 , 想象、 联 统一 。 同时 , 作者把对母亲 、 妻子 、 祖 国的思念 、 眷念之情熔 于一 炉 , 想不但是意象 的连缀 、 运动 , 而且是意象的创造 , 境界的拓展 , 情感 表达 出渴望亲人 团聚 、 国家统一 的强烈愿望 。这首诗前后 四节 , 一
2 0 1 3 - 0 5 治 学 之 法 Fra bibliotek- ■

● ●

一 I
I y
减谈借 用联想和想 象赏析诗歌
文/ 向 虹 彭长次 李 杰
● I

I ▲

_

关键词 : 联想; 想象 ; 诗歌赏析
一 l
要: 在进行诗歌赏析时, 大胆地运用联想和想象 , 还原 意象 、 填 补空 白、 开拓意境 、 虚实结合 , 从 而提高学生对诗歌 的赏析能力。
我们 重点来看看 “ 竹 喧归浣女 , 莲动下渔舟” 两句 , 我们通过联

从几首诗例谈中国古典诗歌中形象与情意之间的关系

从几首诗例谈中国古典诗歌中形象与情意之间的关系

从几首诗例谈中国古典诗歌中形象与情意之
间的关系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形象与情意之间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

诗人通
过使用各种意象来表达思想和情感,这些情感由形象构成,传达着诗
人对事物的感受。

一首诗歌描述的山水景象,例如“青山隐隐水迢迢,秦淮漫漫原长橙”,代表着诗人真挚的神情,立刻可以引发读者的联想,令人联想到诗人的无奈与悲伤,用一种抒情的方式让我们立即懂
得了他的所思所想。

再如,《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写的是滕王的对山水景物的朦胧描写。

诗人会通过这种“昏黄”的意象,表达出一种游走在山水间的感受,给读者提供一个深刻的感
性体验。

表面上,这里只是一幅景象,但更多的是情感抒发,让读者
感受到熟悉中的苍凉与凄怆,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国古典诗歌
中传递出来的情感。

最后,《春江花月夜》中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灯照江心”,运用涹碧的色彩,描绘了一幅辽阔的江水之图,也让人领略到
无限的容量,庞大的气息,视觉所及的范围即使是大千世界,也投下
情思,将听众带入到神秘的古朴气氛中,彰显着古诗的丰富意义。

可以说,形象与情意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国古典诗歌中
的形象成为诗人传达情意的重要途径,它蕴含着无穷的情感,读者可
以根据自己的心灵来感悟到不一样的层次。

形象是情意的载体,它让
情感直击心灵,将它转化为无限的可能,这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美。

如何解析一首诗歌的意境与寓意

如何解析一首诗歌的意境与寓意

如何解析一首诗歌的意境与寓意诗歌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的艺术形式,通过抒发情感、描绘景物、反映社会等手法,以独特的语言和形式传达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解析一首诗歌的意境与寓意,需要深入理解诗歌的语言、形象和结构,以及诗人的创作背景和心境。

首先,要解析一首诗歌的意境与寓意,需要对诗歌的语言进行仔细分析。

诗歌常常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通过这些手法,诗人可以将抽象的思想和情感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和感受。

例如,诗人可能用“夜色如墨”来形容夜晚的黑暗和寂静,借此表达自己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因此,我们需要注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并思考这些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意义。

其次,要解析一首诗歌的意境与寓意,需要关注诗歌中的形象描写。

形象是诗歌的灵魂,通过形象描写,诗人可以将抽象的思想和情感具象化,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例如,诗人用“春风”来描绘春天的温暖和生机,用“落叶”来表达秋天的凄凉和离别。

我们需要仔细品味诗歌中的形象描写,思考这些形象所传递的意义和情感。

此外,要解析一首诗歌的意境与寓意,还需要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心境。

诗歌是诗人情感和思想的抒发,因此,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和心理状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寓意。

例如,如果一首诗歌是在战争时期创作的,那么其中可能包含着对战争的痛苦和对和平的向往。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了解诗人的背景和心境,来解读诗歌中隐藏的意义和寓意。

最后,解析一首诗歌的意境与寓意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敏感性和想象力。

诗歌是一种富有想象力和感受力的艺术形式,它不同于其他文学体裁,需要读者通过自己的感知和体验去理解和感受。

因此,我们需要用心去品味诗歌,通过联想和联想,用自己的感受去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意境和寓意。

综上所述,解析一首诗歌的意境与寓意需要我们深入理解诗歌的语言、形象和结构,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心境,并具备一定的敏感性和想象力。

只有通过这些方面的综合分析,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的艺术魅力。

理解诗歌的意象

理解诗歌的意象

理解诗歌的意象诗歌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精妙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来表达诗人的感受和思想。

理解诗歌的意象,对于欣赏和领悟诗歌的深层含义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诗歌的意象是如何构建和传达的,以及如何理解和解读这些意象。

一、诗歌意象的构建和传达1.感官意象诗歌常常通过感官意象来传达诗人的感受和体验。

通过细腻的描述和有力的修辞手法,诗人可以唤起读者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反应,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里通过描写冷画屏、扑流萤以及牵牛织女星等感官意象,让读者感受到深秋的凉意和宁静。

2.比喻意象比喻是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类比,以便更好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比喻意象可以增加诗歌的表现力和形象感。

例如,宋代诗人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里将明月比喻为美好的事物,表达了对友谊和爱情的美好祝愿。

3.象征意象象征是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抽象的符号和意象来代表具体的事物或思想。

象征意象常常具有多重含义,需要读者通过联想和理解来揭示其深层含义。

例如,现代诗人海子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写道:“春天的芭蕉河里,水都变成了金子。

银河是来自远古的芭蕉林。

”这里,芭蕉河和芭蕉林被用来象征美好和诗意,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二、理解和解读诗歌的意象1.注意上下文理解诗歌的意象需要将其置于整个诗篇的上下文中来思考和解读。

诗歌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形式,常常通过意象和语言来传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因此,读者需要在整体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分析和把握各个意象的含义。

2.文化背景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域的诗歌会在意象上存在差异,这与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有关。

理解诗歌的意象需要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和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相关的文化知识。

只有在了解和熟悉这些背景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抓住诗歌所蕴含的意义。

联想修辞手法的诗句解析

联想修辞手法的诗句解析

联想修辞手法的诗句解析
联想修辞手法是一种常用于诗歌创作中的修辞手法,通过联想、比喻、拟人等
手法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以下是几个使用了联想修辞手法的诗句,并解析其含义和效果。

1. "明月照沟渠,银河泻天河。

" 这句诗中使用了联想修辞手法中的比喻手法,
将明月比喻为照亮沟渠的光源,将银河比喻为倾洒而下的天河。

这样的比喻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营造了一种浪漫、壮丽的意境,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2. "柳丝拂面如丝缕,莺啼声声入耳畔。

" 这句诗采用了联想修辞手法中的拟人
手法,将柳丝拂面、莺啼声与人的感觉器官进行类比,使读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样的修辞手法使诗句更具生动感和情感表达力。

3. "繁星点缀夜空,犹如万颗钻石。

" 这句诗运用了联想修辞手法中的比拟手法,将繁星与闪耀的钻石进行类比,强调了夜空中星光的美丽与闪耀。

通过这样的比喻,诗句创造了一种奇幻、梦幻的意境,使读者感受到星空的神秘与壮丽。

4. "花开如火,香气四溢;月儿弯弯,宛如眉弓。

" 这句诗采用了联想修辞手法
中的形象比拟手法,将花开与火焰、月亮与眉弓进行类比。

这样的比喻使诗句更具形象感和艺术感染力,使读者能够通过联想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诗句所描绘的美景。

通过运用联想修辞手法,诗人能够更好地描绘出丰富多样的意象和情感,从而
增加诗歌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这些诗句中所应用的联想修辞手法无疑为读者带来了更加鲜明独特的感受,使诗歌作品更加生动而美丽。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赏析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赏析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赏析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是一首由陆游创作的诗歌作品,以其深沉的离愁和豪情壮志而闻名。

以下是对该诗的赏析,按照不同的主题划分开来。

一、诗句解读1. "浩荡离愁白日斜":这句诗描绘了离愁之情及白天慢慢过去的景象。

离愁既有对离别的伤感,也有对远方的向往和期待。

2. "吟鞭东指即天涯":这句诗意味着吟诗者身处东方,即将踏上漫漫长途,向远方探索。

鞭指即是骑马的动作,喻示作者内心的壮志和勇敢。

二、离愁与壮志并存的主题1. 离愁之情:诗中透露出作者内心深处的离愁。

离别之痛和远方的思念交织在一起。

这种情感既让人伤感,又让人对未来充满期待。

2. 远方探索:诗中传达了作者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和渴望。

在白天过去的时候,他便开始吟咏,期待即将开始的旅程能带给他更多的眼界和醍醐灌顶的体验。

3. 壮志豪情:诗中的"浩荡"和"指即天涯"展现了作者对穷困时世的抱负和胸怀。

他有着追求更高远目标的豪情壮志,愿为之奋斗不懈。

三、描绘自然景色的主题1. "白日斜":这个诗句描绘了太阳快要落下的景象。

夕阳在天空中斜斜地沉落,给人一种感慨萧瑟的情绪。

2. "浩荡":这个词用来形容离愁,同时也可以描绘出辽阔的大地和浩渺的海洋。

与"白日斜"结合,显示出了自然界的壮丽景象。

四、表达个人情感的主题1. 吟咏的寄托:作者以吟咏的方式将自己内心的情感寄托出来。

吟咏是他表达离愁和壮志的一种方式,通过抒发诗情来排遣内心的郁闷和思念。

2. 远行的勇气:通过"吟鞭东指即天涯"这个象征性的动作,作者展示了自己为了追求理想和更广阔的人生而愿意放下一切,勇往直前的精神。

五、景色联想的主题1. "白日斜"的多种象征意义:白日斜不仅仅是形容太阳落下的景象,它也是对逝去时光的悲切的思考。

浅谈借用联想和想象赏析诗歌

浅谈借用联想和想象赏析诗歌

2013-05治学之法浅谈借用联想和想象赏析诗歌文/向虹彭长次李杰在文学领域,诗歌以其高度概括、凝练、含蓄的语言和真挚纯美的情感,成为最为璀璨夺目的明珠。

对于诗歌赏析而言,想象、联想不但是意象的连缀、运动,而且是意象的创造,境界的拓展,情感的释放。

下面就简单谈谈本人借用联想和想象赏析诗歌所做的一些尝试:一、还原意象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作者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

诗歌作品提供给我们的只是一个抽象的语言符号,而不是具体可感的形象、声音、画面,诗人创作时借助语言符号把他的内心世界、思想感情、人生理想外化。

因而阅读赏析时,我们只能依着语言符号所提供的线索,准确把握诗的意象与意境,领会诗人的内心情感与写作意图。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柳树的形象,柳树长长的柳枝迎风飘动,像一支多情的手在挽留着远去的离人,由此就有了《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情景,仿佛柳树要与戍守边关的人依依惜别。

再者“柳”与“留”同音,故古人有折柳送别之举。

折柳表惜别之情。

另外,人已去而柳树犹在、柳条依依,似乎在怀恋远方的亲朋,故有怀恋、怀远之情。

我们再来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所描述的情景是这样的: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在一个深秋的傍晚,牵着一匹瘦马,于瑟瑟秋风中走在有“枯藤老树昏鸦”的古道上,猛一抬头,看见潺潺的水流上横着的小桥和炊烟缭绕着的人家,一种酸楚的流落感和人生的失落感一起涌上心头,这滋味是难以诉说的。

作者借助九个富有表现力的意象用蒙太奇的手法构织了一幅萧瑟、凄凉的画面,再加上“断肠人在天涯”,便把萧瑟之秋与游子之思有机结合起来,把悲秋推向极致。

难怪有人因这首曲而称马致远为“秋思之祖”。

二、填补空白诗歌不能像小说那样,细枝末节,娓娓道来,也不能像散文那样,抓住某个片断,尽情挥洒,大肆渲染,它要在极短的篇章里包蕴极其复杂的思想内容,有时时空跨度很大,因此,需要自然过渡,跳跃自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的联想和情感意义摘要美国著名诗人史蒂文斯的作品《对一只乌鸫的十三种看法》是一首复杂精致的现代主义代表作。

本文试通过揭示诗歌的联想和情感意义,来达到对此诗歌的理解。

为此,本文把对诗歌的时代背景和诗人本人对于诗歌的观点的探讨同对诗歌详细的分析、尤其是其所含意象的分析结合起来,向读者展示了诗歌所传达的联想和情感意义。

关键词:赏析现代主义诗歌联想意义情感意义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美国著名诗人w·史蒂文森的诗歌晦涩难懂,其中《对一只乌鸫的十三种看法》(下文简称《乌》)尤其如此,令许多读者读后不知所云。

为了探寻这样一首困难、复杂的现代主义诗歌的意义,首先我们有必要去了解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诗人本人的思想和创作态度。

史蒂文森处在一个传统崩溃,宗教信仰丧失的时代。

现代主义文学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征。

从思想内容看,现代主义文学表现的是“现代人的困惑”,即揭示周围世界的荒诞、冷漠、不可理解以及人置身于其中的孤独、陌生、焦虑和痛苦的情绪(赵澧、朱维之,1994)。

《乌》诗所采取的结构显然和这种时代特征相吻合。

全诗共十三个诗节,虽然乌鸫这个意象出现在每一个诗节中,但诗节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各自表达了不同的思索和情感。

在本文看来,《乌》诗表现的正是诗人的困惑和思索,对于现实和想象及其关系的困惑和思索。

而且在诗的结尾诗人并没有给出明确和令人满意的解答,正是这一点使许多读者感到困惑(一种来源于传统习惯的困惑),同时它也反映了现代生活的特征之一,即不可理解和不确定性。

就文学发展的历史而言,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锐意创新的文学,它反对文学是客观现实的反映的传统的美学观,强调表现人对世界的主观感受,热衷于揭示人的内心世界的潜意识的活动。

在艺术手法上,现代主义文学反对传统的表现技巧,用荒诞的情节来取代故事的逻辑性,用虚化的、富有想象性的空间、场景和人物来取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用时序跳跃交错的心理时间来取代时序递进的物理时间,用隐晦、暗示性的语言取代语言的鲜明性(出处同上)。

现代生活和人们思想的复杂性使过去诗歌中鲜明的语言無能为力,隐晦和暗示成为唯一的选择,语言意义的不确定性反而赋予诗歌意义的丰富和多重性。

这也是《乌》诗的困难和魅力所在。

史蒂文森作为20世纪20年代“新诗运动”的一员,和叶芝、庞德、艾略特等人被公认为现代主义诗歌的代表。

(马库斯·坎利夫,1985)现代主义诗歌同象征主义有着紧密的联系,对上述现代主义诗歌的代表影响很大。

20世纪20年代后期象征主义反对肤浅的抒情和直露的说教,主张情与理的统一,通过象征暗示、意象隐喻、自由联想和语言的音乐性去表现理念世界的美和無限性,曲折地表达诗人的思想和复杂的情绪、感受。

(赵澧、朱维之,1994)史蒂文森被认为是一位把自己的作品牢固地建立在象征主义诗歌影响的基础上的美国诗人。

《乌》诗中处处体现着象征主义对诗人的影响,把握象征主义的这些特征对理解、欣赏《乌》诗有很大的帮助。

史蒂文森的诗歌通常有三种东西在相互作用,即真实的世界、想象力及诗歌。

真实的世界存在,既肮脏又雄奇,但它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在想象中体验得到。

然而,在诗人看来,想象却無法创造现实:“梨子并不是所见之人想见到的那样。

”与威廉姆斯一样,诗人所想要的“不是关于事物的想法而是事物本身。

”在诗人看来,诗歌是想象和现实的结合和产物,因此是最高层次的人类活动。

在一个传统信仰几近崩溃的时代,诗人史蒂文森甚至可称得上为他那个时代创造新的信仰之人。

(李公昭, 2001)现实与艺术(想象)的关系是史蒂文森许多诗歌的中心主题。

他认为艺术应稳固地根植于目前的现实生活中。

艺术作为一种创造,只有以现实为基础方具有客观的真实价值。

(常耀信, 1991)在《乌》诗第七节中,金鸟与乌鸫的比较似乎是在强调现实的基础性。

如该诗第八节:我知道洪亮的音调和明快而無避免的节奏但是我也知道我所知道的包含那乌鸫(江枫译)这里,诗人以乌鸫为喻,似乎仍然在强调现实对艺术的必不可少性。

另一方面,现实生活的混乱和無意义也可通过艺术来克服。

(出处同上)这体现在《乌》诗中,是诗人对于微妙、复杂的现实生活的探索、理解和艺术表达。

在诗的第三节中,在秋风中回旋的乌鸫被喻为哑剧的一小部分;在第六节中,在粗野的玻璃上来回掠过的乌鸫的身影都表明了诗人对现实的困惑和探索;在诗的第五节中,诗人不知该选择曲折的美还是含蓄的美,应该表达了诗人在探索如何艺术地表达现实以及沟通两者,在两者之间架起桥梁的途径。

总之,诗人一生热衷于探讨和表现这两个领域的关系。

这是理解他诗歌的关键所在。

(出处同上)诗人对于诗歌及其意义的看法,可以帮我们获得阅读《乌》诗的正确途径。

在诗人看来,源于想象力和情感的诗歌所包含的意义同根植于理性的事物所包含的意义有着本质的区别。

诗歌的意义是联想和情感的意义,而不是理性的意义,只有善于感受联想和情感意义的人才能领悟到诗歌的含义。

只能理解理性意义的人無法欣赏诗歌。

因此,对于诗歌背景知识及诗人本人思想创作特点的了解并不能保证我们完全领悟诗歌的意义,它只是我们阅读欣赏的基础和出发点而非目的地。

欣赏一首诗歌意味着全身心地投入,充分调动我们的想象力和情感因素,同诗人达到心契神合。

此外,诗人还认为源于想象力和情感的事物总是采取一种含糊、不确定的形式。

如果把单一的、理性的含义强加于此类事物,就会破坏其内在的想象和情感的含糊和不确定性。

所以,对于《乌》诗的欣赏应当避免寻找某种固定的意义,而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诗人提供的意象上,发掘其想象和情感意义。

首先,诗的题目《对一只乌鸫的十三种看法》立即给人一种沉思默想的感觉,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诗的第一节有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短短的三行诗形成了四种鲜明的对比:二十座山和一只乌鸫,颜色的对比:白色的山和黑色的鸟;形状的对比:雄伟起伏的山和一双眼睛;以及动静的对比:静止的山和转动的眼珠。

这一系列的对比给人一种空旷、辽远、低沉的感觉,但一双活动的黑眼珠给这無声息的群山增添了一份生机。

在此,乌鸫的眼睛成为诗人观察自然的一个基点,使得洪荒、混沌的自然成为可感的事物,被赋予了诸如“二十”和“积雪”这样的特征。

积雪群山之中的乌鸫的形象同“坛子的轶事”中的坛子的形象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使周围的环境进入人的视野,具有了秩序。

它使凌乱的荒野围着山峰排列于是荒野向坛子涌起匍匐在四周,再不荒莽(赵毅衡译)诗的第二节选用了一个奇特的比喻,把诗人的思想比作了树上的三只乌鸫。

当一棵树上栖息着三只乌鸫这样的图像出现在人的脑海里时,立刻有一种神秘的感觉。

在许多民间传说中,乌鸫具有神奇的力量。

这种神秘的感觉延伸到了诗的第三节中,乌鸫在秋风中盘旋并被比作哑剧的一小部分。

在秋风中盘旋的乌鸫似乎表达了诗人的某种感受,但哑剧这个比喻却赋予它神秘、無以言表的特征。

在诗的第四节中,“一个男人加一个女人是一”,合乎自然,表达了一种和谐的观念;“一个男人加一个女人加一只乌鸫是一”,把乌鸫所具有的神秘特征赋予了上一句所表达的和谐的观念,引导人们思考习以为常的观念。

在此,乌鸫并不具有任何象征意义,而只是起到一种打破读者常规思维、引发读者思索的作用。

乌鸫在第五节中起到了一种注释的作用,把两种抽象的概念,即美本身和其引起的联想之美,具体为乌鸫鸣叫时和鸣叫停止后引发的感受,使人联想到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声消失后的感受“东船西舫悄無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也许诗人在此处探索到的是语言的表达功能和创造功能。

诗歌应当更加重视语言的哪一种功能呢?显然,诗人更加依赖于语言的创造功能。

通过暗示,使读者自己“创造”诗的意境。

在第六节中,在粗野的玻璃上来回掠过的乌鸫的影子创造了一种虚幻般的意境。

联想到柏拉图的“洞喻”,也许乌鸫的影子在此代表世界的表象,在影子中探索难以理解的原因便如同缘木求鱼、水中捞月。

诗人对现实的困惑和探索由此可见一斑。

乌鸫在诗的第七节中,同金色的鸟形成对比,如果金色的鸟象征着奇特和不同寻常的话,那么乌鸫则代表着世俗。

而乌鸫围绕着身边女人的脚走动,使它具有了神秘的特征。

诗人好像在主张想象应当扎根于现实,运用想象力去发掘现实的奇特和不平凡处。

诗的第八节中,乌鸫所代表的事物是同洪亮的音调和明快而無避免的节奏这些语言外在形式相对而言。

我们既可以认为是想象,也可认为是感情思想。

它的不确定性包含了除语言形式之外诗歌应当具有的所有特征。

乌鸫在第九节中成为想象(艺术)与现实的桥梁,在無数个可能的想象(艺术)对象中,只有乌鸫进入了那个成为诗人创作的对象。

如果说圆圈象征着诗人创作的对象、想象活动的领域,那么圆圈之外,即诗人的视野之外是更为广阔的现实。

通过这种比喻,诗人形象地说明了艺术的局限性及它的可能性。

在诗的第十节中,在绿光中飞行的乌鸫形成了一幅不和谐、刺眼的画面。

这代表现实的景象对逃避现实、沉溺于虚假矫饰之美的人有巨大的冲击,使他(她)们内心受到震撼而尖叫。

诗人以一种夸张的方式表达了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张力。

诗的第十节同样弥漫着一种强烈的情绪,把马车的阴影当作乌鸫,竟使恐惧刺穿了坐在玻璃马车里的人。

象征着人为和脆弱的玻璃马车与象征着自然与力量的乌鸫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乘坐玻璃马车的人害怕受到乌鸫的侵袭,暗示着逃避现实的幻想在现实面前的脆弱和不堪一击。

“河水在流,乌鸫必定在飞”,在诗的第十二节中,诗人从流动的河水联想到飞翔的乌鸫,这并不是事实的陈述。

“必定”一词说明这只是诗人的一种判断。

我们很难猜测诗人此处的意图。

但诗行短小简练,有力传达了诗人对自己判断的信心。

在诗的结尾即第十三节中,前三行诗句相互矛盾:“那整个下午是黄昏。

正在下雪,将要落雪。

”这种时间观念的紊乱,让人無法接受。

抑或这是诗人的三种判断。

無论如何,乌鸫栖息在雪松枝上对此無动于衷。

让我们感到想象、思维、判断和现实的巨大差异。

整首诗十三个诗节,宛如走马灯上的十三幅画。

乌鸫这个主线把它们串在一起,当你转动走马灯,乌鸫就会在十三幅画里活动起来;同时,乌鸫又如同灯中心的蜡烛,照亮了这些画。

使我们思绪联翩,产生各种各样的感想。

从头至尾,笔者始终担心,本文的分析是否符合诗人的原意。

好在诗人曾经说过,读者有时领悟的意义并不是诗人所要表达的,甚至是诗人从未想过的,可这并不妨碍它作为意义的存在。

诗人以音乐为譬,认为乐谱及其标注包含着任何富于想象力和敏感的听众在其中所感受到的意义,任何事物都具有多意性,我们無需费力便可以体会。

也许这正是诗歌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1] cunliffe,marcus.1954,the literature of the united states,方杰译:《美国的文学》(中译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版。

[2] 陈立华:《经典诗歌欣赏》,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