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手法”类题型特点及答题指南
散文表现手法题解题技巧
六、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手法特征】借景抒情,即在景物描写中融入喜、怒、哀、乐的情感体验;托物言志,即借对某种事物特性的描述,寄托作者对人生、世相的看法、态度等。
【解题技巧】分析“景中情”,一是整体上把握作者对描写对象的情感态度;二是依据景物本身的形态、色泽、声音等分析情感态度。如:暖色景物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冷色代表着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分析“物中志”,主要依据是作者所描写的事物的个性特色,以及对这种个性特色的态度。
【例】简要分析画线部分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女人去看娘,男人守在家忙麦收பைடு நூலகம்的杂事。开镰前最后一集是“忙农会”,各类夏收物资一应俱全挤满市场,县里剧团也到集市凑热闹,急锣紧鼓唱《喜开镰》。树荫下,男人们三个一堆,五个一团,聚在一起聊天。无非是说,今年麦子长得厚,吃苦的日子到了。脸上却是掩不住心里的喜悦。先前,从甘肃上来的麦客,早早就往关中赶。一路上,从西往东,跟着麦熟先后,次第割过来,叫赶麦场。如今,麦客们少了,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的只是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收麦的时间由此大大缩短,种田人此刻只需跟了机器,张开口袋,哗哗装满运回家就是。
(雷抒雁《麦天》)
【技巧运用】画线句“鲜红的收割机”“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湿润的麦秸香”共同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有味的现代麦收生活画,亮丽的词语、火热的生活里,涌动着作者对麦天的喜爱和对农村生产方式变革的欣喜之情。
【答案要点】作者借火热的丰收场面的描写,抒发了对麦天的喜爱和对农村生产工具变革的欣喜之情。
表现手法作用及答题技巧
表现手法作用及答题技巧1. 象征手法啊,那可太厉害啦!就像里的白杨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
它能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让你一下子就明白作者想说啥。
在答题的时候,你可得抓住这个象征意义,好好分析呀!2. 夸张手法呀,哇塞,那效果简直绝了!李白的“白发三千丈”不就是夸张嘛,让你对他的愁绪感受得淋漓尽致。
遇到这种手法,你就得想想作者为啥要这么夸张,要表达啥强烈的情感呀!3. 对比手法呢,就好像把两件东西放在一起比一比,一下子高低立现!像,通过对比突出了不同人的特点。
答题时可别放过这个对比点哦,要分析出差异和意义呢!4. 拟人手法啊,多有意思呀!把事物当人来写,让它们活起来啦!“小鸟在枝头唱歌”,多生动呀!看到这种手法,你得体会出作者赋予事物的那些情感和特点呀!5. 借景抒情手法,那景色都带着情感呢!“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花和鸟都成了诗人情感的寄托。
答题时要找出景和情的联系呀,别搞混啦!6. 托物言志手法,就像是借一个东西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比如王安石的,通过梅花表现自己的高洁品质。
遇到这种,你得挖出作者藏在里面的志向呀!7. 铺垫手法,这就像给后面的精彩做准备呢!很多故事开头都有铺垫,让后面的情节更顺理成章。
答题时要找到这些铺垫的细节,看看它们是怎么为后文服务的呀!8. 烘托手法,能营造出一种氛围来。
“月黑风高夜”,是不是感觉很阴森呀?这就是烘托的效果呀。
分析的时候可别忽略了这种氛围呀!9. 讽刺手法,那可真是犀利呀!像鲁迅的文章,很多都有讽刺意味。
遇到这种,你得好好琢磨琢磨作者是怎么讽刺的,讽刺的是什么呀!10. 悬念手法,勾起你的好奇心,让你迫不及待想知道后面的事。
就像电视剧里经常留悬念,让你一直追下去。
答题时要分析出这个悬念是怎么设置的,有啥作用呀!我的观点结论就是:这些表现手法都各有其用,掌握了它们的作用和答题技巧,就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啦!。
表现手法有哪些及作用答题格式
表现手法有哪些及作用答题格式表现手法可以分为直接和间接两大类,具体如下:1. 直接表现手法:肖像描写: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情、姿态等来揭示人物性格。
动作描写: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来展示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
语言描写: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来展示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
心理描写:通过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来展示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
2. 间接表现手法:景物描写: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或者环境来反映人物的情感、心境或者事件的发展变化。
细节描写:通过描写事物的细节来反映人物的性格、情感或者事件的发展变化。
象征手法:通过描写某一事物来象征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者情感。
对比手法:通过对比不同的事物、情感或者情境来突出主题。
伏笔手法:在故事中设置伏笔,引导读者进行推理或者猜测,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这些表现手法各有各的作用,具体如下:1. 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直接表现手法可以揭示人物性格,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2. 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等间接表现手法可以通过对环境和细节的描绘来反映人物情感、心境或事件的发展变化,让作品更富有象征意义,加深作品的思想内涵,让文章内容更丰富。
3. 对比手法和伏笔手法可以通过对比和暗示的方式让故事更加出人意料,引导读者进行推理或猜测,增加作品的可读性和悬念感。
4. 象征手法则可以突出主题,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5. 线索则是组织情节的要素,通过时间和空间的变化来展示故事的发展,让情节更加紧凑和连贯。
6. 开门见山、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等结构技巧可以突出主题,强调作者的意图,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7. 衬托(正衬/反衬)则可以突出主要人物或事物的性格或特点等,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8. 照应则是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可以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主题更加鲜明。
9. 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则可以突出强调事物(人物)的特征,使所表现的对象形象更丰满,更鲜明。
古诗歌鉴赏之常见的表达技巧类题型及解答方法与步骤
古诗歌鉴赏之常见的表达技巧类题型及解答方法与步骤常见的表达技巧:1.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借物喻人直抒胸臆欲扬先抑顺叙倒叙插叙2.对比衬托卒章显志象征用典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烘托托物起兴渲染虚笔虚实结合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动静结合动静相衬大手笔层递深化主旨以小见大点面结合主次远近通感白描绘声绘色等)描写3.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反语、反复、对比、对偶、反问、设问、引用4.结构形式: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二.考查点[考查点一:鉴赏诗歌的抒情手段]1.设题角度:一般考查方式是指出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以及有何表达效果。
2.知识储备:抒情手段是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是用来抒发和表达诗人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的。
抒情手法作用直接抒情直接抒情能鲜明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感染读者、引起强烈共鸣的效果。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
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借事抒情选取生活中一些细节、场景、片断和事件来抒情达意,品读此类诗歌要洞幽发微,体情察意。
(《秋思》唐代张籍)借古讽今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例如:杜牧的《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用典抒情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
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
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表现手法答题模板
表现手法答题模板
一、分析表现手法
1. 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事物之间的差异,突出作者的情感倾向,使主题更加鲜明。
2. 衬托:通过衬托,突出主要事物,使主题更加鲜明。
3. 象征:通过象征,暗示某种意义或情感,使主题更加含蓄而深刻。
4. 描写:通过描写,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事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意图。
5. 细节描写: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或事物的具体特点,增强读者的感性认识。
6. 反复:通过反复,强调某种情感或意义,使主题更加突出。
7. 借景抒情:通过描绘景物,抒发情感,使情感表达更加自然、含蓄。
8. 抑扬结合:通过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突出事物的特点或情感的变化。
9. 以小见大:通过小事情反映大主题,使主题更加深刻、含蓄。
10. 虚实结合:通过虚构与现实的结合,增强艺术效果,使主题更加丰富多样。
二、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在答题时,需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表现手法的运用。
首先,要明确指出所使用的表现手法;其次,要分析这种表现手法在文中的作用;最后,要说明这种表现手法对主题的影响。
三、总结答题思路
在答题时,需要先明确指出所使用的表现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出这种表现手法对主题的影响。
同时,要注意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语言简洁明了。
高考现代文阅读题表现手法题型满分解题技巧
高考现代文阅读题表现手法题型满分解题技巧提问方式:某文段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或很好地表达出了某种感情)。
对表达技巧、表达效果的考查是高考散文鉴赏中的热点、难点,在复习时应重点掌握表达技巧方面的一些常用术语的概念和内涵,如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法,开门见山、设置悬念、承上启下、画龙点睛、首尾呼应等行文方式。
从功能的角度讲,作者使用一些表达技巧的目的无非是想把文章的主旨说得更到位,考生在解答时必须明确它们的作用都是为中心服务,所以要联系文章的中心作答。
常见表现手法及作用:
1.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见,具体生动形神兼备;
2.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朴实清新,平中透奇,含义深邃;
3.夹叙夹议:画龙点睛,点明题旨,灵活多变,表意自由;
4.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间接抒情: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5.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6.做铺垫(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7.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8.托物言志: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
论表达来;
9.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10.细节描写:准确传神鲜明;
11.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12.象征: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激发,联想感染力强;
13.扬抑:反差中突出事物,或先扬后抑,或先抑后扬,使行文跌宕,曲折多变。
表现手法的作用怎么答 答题技巧整理
表现手法的作用怎么答答题技巧整理
表现手法主要指修辞手法和对比、衬托、白描、象征等表达技巧。
在答题的时候,注意从表现手法的辨认和作用两方面作答。
表现手法的作用怎么答答题技巧整理
1表现手法的作用
1、各种描写手法的作用
(1)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2)语言描写: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3)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2、小说细节描写的作用
(1)刻画人物性格,展示人物内心世界。
(2)深化主题。
(3)推动情节的发展。
(4)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
(5)起到暗示、影射的作用。
注意:需要指出的是,这类试题不一定以“作用”的面目出现,有时设置为表达效果或好处,有时要求对语句进行赏析,但答题时必须考虑表现手法的作用。
2表现手法和表达手法的区别
表达方式是指表述特定内容的要素。
表达方式随语言表达的产生发展而逐步形成。
现代写作学研究提出“表达方式”这一概念,表达方式的多种多样构成了交流方式的丰富多彩。
就文章的写作方法而言,主要有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诗歌鉴赏出题类型及答题技巧——表现手法类
古人写诗常通过典故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大家记得中学课本中学过的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中用大量典故恰当地抒发了作者的志在抗金而报国无门的苦闷之情。当然用典不能滥,太滥易掉书袋,也不能深,太深则晦涩难懂。高考考查用典一般是常见的人所共知的,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江苏卷,诗歌内容见上)
【试题解析】此题即间接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答:用了拟人表现手法来刻画形象。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福建卷、诗歌内容见上)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自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试题解析】此题分析表现手法,仍要从修辞角度考虑,此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无法排遣的。
3、寓情于景
古人写诗离不开写景,往往景中寓情,情景交融,从而有力地表达作者的感情,因面高考中也比较注重这种表现手法的考查,如: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全国卷一、诗歌内容见上)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表现手法题解题技巧
现代文文学作品阅读,表现手法题解题技巧表现手法有别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专指对比、衬托、白描、细描、想象、联想、象征、虚实结合、渲染、烘托、类比、抑扬、对比、悬念、以小见大等。
【方法指津】1.熟悉常见表现方法的作用对比:特点鲜明,矛盾突出,具有强烈的反差。
类比:以浅寓深,以近比远,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衬托:突出事物特征,强化思想感情,主次分明。
渲染:浓墨重彩,营造气氛,情景相生,深化主题。
象征: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感情。
引申事理,形象而含蓄,耐人寻味。
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要情节。
它可以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行文跌宕,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重点,曲折含蓄地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给读者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悬念:在情节发展中设置某种疑端或矛盾冲突,使人产生关心事物发展或人物命运的心理活动。
伏笔: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在不大引人注意的地方预先作出暗示或提示,到适当的时机给予呼应,以收到前后连贯、结构严谨的效果。
白描:不设喻、少修饰的方法,不用华丽的辞藻,以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鲜明生动的形象。
它往往能起到寥寥几笔就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
虚实结合:抓住重点,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显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点面结合:结构方法之一。
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一情节或细节是点。
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以小见大:用平凡的人细小的事件来表现重大的社会意义。
托物言志:假托某种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特定的主张或哲理。
(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含蓄: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
诗歌鉴赏出题类型及答题技巧——表现手法类
诗歌鉴赏出题类型及答题技巧一一表现手法类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今年【试题解析】这两道题目都是考查动静结合的常识的。
(1)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槛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2)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槛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想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
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当然,动静结合是相对于所描写的中心景物而言的,一般说来所写景物往往一主一次,以次衬主,理解上不能望文生义、似是而非,否则就会掉入命题人设置的陷阱里。
如: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2005年北京卷、诗歌内容见上)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⑵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试题解析】此题答案为C项,这里清笳乱起写边关敌情,铁骑无声写军纪之严、阵容之大,二者都是正面描写,看起来有动有静,但实际上并没有主次关系,故而谈不上以动衬静,这就是一个明显的陷阱。
2、暗用修辞借助修辞手法刻画形象、表达感情,是诗歌写作中常用的方法,修辞除了上面讲到的直接考查之外,在表现手法中也常间接考查到,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中考语文阅读题表现手法答题攻略!例句+区分方法
中考语文阅读题表现手法答题攻略!例句+区分方法从广义上来讲,表现手法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语句组织方式。
在现代文阅读的题目中,常常有一些概念分不清,从而导致答题错误。
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是最容易弄错的概念,简单点说,表达方式是指写文章时所采用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介绍事物事理的方式手段。
表现手法是文学作品写作的具体技法,而修辞手法是就语言修辞效果。
因为角度不同,说法也就有一定差异,对此,应注意区分。
今天来看表现手法。
01表现手法常见的种类:从结构上分01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切入点独特,视角新颖,总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交代要素,营造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如:朱自清的《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有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开篇点题,表明了作者最难忘的是父亲的背影。
02承上启下用词语,句子或段落衔接过渡。
表达效果:结构严谨,浑然一体,前后呼应,转移话题,连接事件,转换场景,衔接紧密,上下连贯。
03卒章显志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就叫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题、中心。
“卒”为完毕。
恰当运用这种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亦作“卒章见志”,很常见的一种写作方法,一般地说,几乎在所有文体中均有应用,在散文中使用较多,卒章显志是立意手法之一。
04伏笔、照应a伏笔,实际上是一种交待,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
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
如《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
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这是一处伏笔,它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要与闰土见面,使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
怎样解答古诗词中的表现手法类题型
怎样解答古诗词中的表现手法类题型设计意图:古诗词是中考语文的重要考点,表现手法类题目更是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先带领学生复习课内学过的运用了各种表现手法的古诗句,通过例题引路,引导学生了解这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形成印象;再与最新的相关中考原题链接,指导学生学以致用,形成技巧;最后通过拓展训练,使学生的答题技巧得以巩固,形成答题能力。
教学目标:掌握古诗词赏析中表现手法类题目的答题技巧教学重点和难点:1.对表现手法类型的认识。
2.对表现手法表达效果的理解。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温故知新一、复习一组古诗词句子。
(说出上句或下句)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比喻)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比喻)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比喻)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比喻)5.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拟人)6.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夸张)7.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陈子》)(对比)二、集体朗读以上诗句。
第二环节,对号入座三、详细介绍初中课本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就是作者在艺术创作中的表现技法。
分析古诗词中句子的表现手法,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从点上看,表现方法通常是指修辞手法,在初中课本中,古诗词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从面上看,表现手法通常是指表达技巧,在初中课本中,古诗词常用的表达技巧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起兴、烘托、想象、用典等。
四、逐一指出前面20个句子运用的表现手法。
(见前面“一”)第三环节,例题引路五、指导学生掌握这类题型的答题要点。
表现手法类题目往往不仅考查运用了什么手法,而且要答出其表达效果。
这类题型的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的;表现了描写对象什么特点;(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表现手法”类题型特点及答题指南
表现手法类题型的特点是关注对对象的把握,侧重分析作者如何使用细节材料来表现主题思想。
此类题型的解题技巧通常是:(1)读题首先要弄清题目到底是要求什么,做题时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这样才不会拖长正确答案的寻找时间;
(2)本题着重分析文章中作者语言表达手法、细节描写及措辞运用等,因此,在做题中,要仔细观察文章中的细节,加深理解,并特别关注文章的每一个句子;
(3)同时,要注意文章中所使用的比喻、排比、对比、象征等,以便在答题中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4)最后,要把每个步骤的答案总结概括,以便把握文章的整体表达,完成本题。
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描写方法初中阅读题答题格式
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描写方法初中阅读题答题
格式
在回答初中阅读题时,根据题目要求,正确运用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答题格式的示例:
1. 表现手法:首先指出文中的表现手法,如对比、象征、衬托等,然后结合具体内容阐述其作用。
例如,“本文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突出了主人公的坚韧和勇敢。
”
2. 表达方式:首先指出文中所使用的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然后解释其在文中的作用。
例如,“本文通过抒情的表达方式,生动地描绘了人物的情感世界,使读者更能深入地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
3. 修辞手法:首先指出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然后解释其具体的用法和作用。
例如,“本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主人公的勇敢比喻为坚硬的石头,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他的坚定不移。
”
4. 描写方法:首先指出文中所使用的描写方法,如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等,然后解释其在文中的作用。
例如,“本文通过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主人公的生活状态和性格特点,使读者更能深入地理解他的内心世界。
”
在答题时,要注意结合具体内容阐述各种手法的作用,避免过于笼统或泛泛而谈。
同时,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使答案更加清晰明了。
考点7 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高考语文新课标命题方法分析及创新策略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
A.这是一篇写实的作品。开篇点出马之瘦,接下来从形态和动作两个方面具 体渲染了它的瘦弱。“六印带官字”则交代了它的来历。 B.第7、8句写去年骅骝良马还在左奔右突驰骋在疆场,驱逐敌寇,不是良驹 也不会被选中使用在战场。既写出征战的辛苦,也衬托出东郊瘦马的优秀品 质。 C.第9、10句,写天气寒冷,远远的放逐,只能与雁为伴,日落时分会遭到乌 鸦啄疮的无情的捉弄。将瘦马处境的悲哀可怜描绘到了极致。 D.最后两句,写明年草长马肥,更试其材,必有可观,故希望有人能收养。 杜甫总是积极的,所以他笔下的马也老是想立功的马。 解析 A项中“写实”错误,这是一篇写实兼抒情的作品,写马是诗人自伤 处境。
二、解题步骤 1.明手法:明确指出诗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释运用:结合诗句阐释是怎样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 3.析效果(作用):写出这种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作用,抒发了作者什么 样的思想情感。
边练边悟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酬贺遂亮(节选) 韩思彦
古人一言重,尝谓百年轻。 今投欢会面,顾盼尽平生。 簪裾非所托,琴酒冀相并。 累日同游处,通宵款素诚。 霜飘知柳脆,雪冒觉松贞。
2025年高考古诗文复习策略 及考点预测
考点7 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
复习目标
1.掌握表现手法与结构技巧。 2.掌握表达技巧题的审答规范。
考向一 鉴赏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说法,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表现手法,
等同表达技巧;狭义的表现手法常常指衬托、对比、象征、渲染、想象等。
我家江水初发源②,宦游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③,古来出没随涛波。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注】 ①金山寺,在今江苏镇江西北的长江边的金山上,宋时山在江心。 ②苏轼的家乡在四川眉山,古书称长江之水发源于四川岷山。③中泠,泉名, 在金山西。石盘陀,形容石块巨大。
“表现手法”类题型特点及答题指南
“表现手法”类题型特点及答题指南请看下面几个题目:1、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005年高考广东卷现代文阅读《壶口的黄河》2、本文在构思上具有先抑后扬的特点,请作具体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2007年高考湖北卷《日月行色》3、指出第五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 2008年高考浙江卷《乌米》4、请分析文章开头对荒原景物描写的表达特色及其作用。
——江苏南通市2008-2009年高三期末调研测试《坚硬的荒原》以上列举的有关“表现手法”、“语言表达”、“手法”和“表达特色”的说法,在高考现代文阅读题中是很常见的。
不少同学由于不理解题型特点,不知如何回答这类题目而造成失分。
“表现手法”或者“写法”是个很大很空泛的概念,要理解清楚就要先弄清下面几点。
(一)从文章谋篇(结构的安排)的角度讲,主要指:铺垫(小说称伏笔)、照应;先抑后扬、设置悬念;过渡,线索的安排,等等。
(二)从全篇对题材的处理角度讲,主要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因事说理、以小见大、象征、虚实结合,等等。
(三)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讲,主要指: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语言的风格以及具体词、句(句式)的运用特点。
(四)从局部具体运用的写作技巧的角度讲,主要指:对比、衬托、渲染、联想、想象、移情于物、白描以及各种描写的方法和角度(视觉听觉)等。
以上出现的一些名称,可以称之为阅读理解方面的“专门术语”,记住了这些术语以及所运用的特点,我们就有了回答“表现手法”类题目的基础。
一般情况下,现代文阅读对表现手法的命题角度不会太多。
基于全篇来设计,往往是把文中的几句话或某个段落来作为设题区域。
当我们弄明白考点是“表现手法”类的问题时,就可以和自己掌握的上述术语对应,看看是哪种手法,然后依据该种手法的特点回答。
下面我们就开头例举的几种常规题型来看这类题的特点和解答方法。
例1:2005年高考广东卷现代文阅读肖铁《壶口的黄河》原文节选:车行山谷中,远远便听见阵阵低沉的轰鸣,在左右山壁间碰撞,心也随之律动,未见其影,先闻其声,知道壶口到了。
表现手法题型指导好
目录
• 表现手法题型概述 • 描绘类表现手法 • 抒情类表现手法 • 议论类表现手法 • 表现手法综合运用 • 解题技巧与备考建议
01
表现手法题型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表现手法题型是考察学生对文本 中作者运用各种手法表达思想感 情的能力的一种题型。
特点
这类题型通常要求学生分析文本 中的表现手法,如修辞手法、表 达方式、艺术构思等,并理解这 些手法在文本中的作用和效果。
06
解题技巧与备考建议
审题技巧与答题规范
01
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 目要求和考查点。
02
03
04
注意区分题目中的关键 信息和次要信息,抓住 主要矛盾。
根据题目要求,选择合 适的答题方式,如简答、 论述等。
注意答题规范,如字数 控制、条理清晰、用语 准确等。
常见错误类型及避免方法
01
02
03
04
审题不清
情感真挚动人。通过阅读和品味,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感情和乡愁的浓郁。
04
议论类表现手法
明确表达观点与态度
开门见山,亮明观点
在文章开头直接点明自己的观点和态 度,使读者一目了然。
立场鲜明,态度明确
语言简练,表达清晰
使用简练、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 点和态度,避免模棱两可或含糊不清 的表达。
常见类型
01
02
03
修辞手法类
如比喻、拟人、夸张、排 比等;
表达方式类
如记叙、描写、抒情、议 论等;
艺术构思类
如线索、悬念、伏笔、照 应等。
解题技巧与略
01
02
03
04
熟练掌握各种表现手法的定义 和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现手法”类题型特点及答题指南请看下面几个题目:1、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005年高考广东卷现代文阅读《壶口的黄河》2、本文在构思上具有先抑后扬的特点,请作具体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2007年高考湖北卷《日月行色》3、指出第五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 2008年高考浙江卷《乌米》4、请分析文章开头对荒原景物描写的表达特色及其作用。
——江苏南通市2008-2009年高三期末调研测试《坚硬的荒原》以上列举的有关“表现手法”、“语言表达”、“手法”和“表达特色”的说法,在高考现代文阅读题中是很常见的。
不少同学由于不理解题型特点,不知如何回答这类题目而造成失分。
“表现手法”或者“写法”是个很大很空泛的概念,要理解清楚就要先弄清下面几点。
(一)从文章谋篇(结构的安排)的角度讲,主要指:铺垫(小说称伏笔)、照应;先抑后扬、设置悬念;过渡,线索的安排,等等。
(二)从全篇对题材的处理角度讲,主要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因事说理、以小见大、象征、虚实结合,等等。
(三)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讲,主要指: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语言的风格以及具体词、句(句式)的运用特点。
(四)从局部具体运用的写作技巧的角度讲,主要指:对比、衬托、渲染、联想、想象、移情于物、白描以及各种描写的方法和角度(视觉听觉)等。
以上出现的一些名称,可以称之为阅读理解方面的“专门术语”,记住了这些术语以及所运用的特点,我们就有了回答“表现手法”类题目的基础。
一般情况下,现代文阅读对表现手法的命题角度不会太多。
基于全篇来设计,往往是把文中的几句话或某个段落来作为设题区域。
当我们弄明白考点是“表现手法”类的问题时,就可以和自己掌握的上述术语对应,看看是哪种手法,然后依据该种手法的特点回答。
下面我们就开头例举的几种常规题型来看这类题的特点和解答方法。
例1:2005年高考广东卷现代文阅读肖铁《壶口的黄河》原文节选:车行山谷中,远远便听见阵阵低沉的轰鸣,在左右山壁间碰撞,心也随之律动,未见其影,先闻其声,知道壶口到了。
天渐渐成了黄色,水汽丰富得似乎凭空能捏出一把汗来。
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所有的人都惊呆了。
地竟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滴,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来。
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漩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奋不顾身地下降。
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涨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散发在天上。
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
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遏在云里。
考题: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题型分析:这道题虽然考点中的“表现手法”比较笼统,但是“主观感受”的提示和答题区域限制,让我们判断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已经不难。
文章的表现主体是“壶口的黄河”,不是“我”。
相对于主体来说,“我”只是个客体,是个陪衬,理解了这一点,“衬托”或者“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就明确了。
“衬托”的特点是对起陪衬作用的对象(有时不止一种)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描写或渲染,其好处(效果)就在于凸现或强调被衬托对象(主体)某个方面的特征,同时给读者(人)以某种感觉或感受。
答题步骤应该是:在答题区域里明确用了哪种手法——再分析有没有(如何)具体写“主观感受”——归纳好处(用些常规术语)。
参考答案:(1)主要运用衬托(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2)此处通过多角度(心、耳、眼、脑)渲染“我”的主观感受来写(衬托)壶口的黄河,好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二是侧面烘托壶口黄河的气势与生命力。
例2:2007年高考湖北卷杨闻宇《日月行色》原文节选:她顺下睫毛,不吭声了。
我反问了一声:“你……你对我的印象呢?”滩上晚风习习,清畅、爽凉。
她翘起指尖掠掠被晚风扰散了的鬓角,不打算回答。
这怎么成!你能问我,我就问不得你吗?我暗暗用目光逼住她。
她见躲不过去,微微咬咬唇儿,有点不怀好意地瞟了我一眼:“你一定要我说,不说不行吗?”我郑重地点点头。
“你是个竖熊!”声不高,字咬得很重。
她抬起美丽的细长的眼睛。
瞅了瞅东方那刚刚托起新月而呈现暗紫色的山垭,脚趾依然下意识地画着弧圈,画着画着,长长地舒一口气:“唉!老人还说来:灵性人是鳖熊的奴!”考题:本文在构思上具有先抑后扬的特点,请作具体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题型分析:这道题的考点设计很明显——基于全文谋篇构思的手法。
由于将手法告诉了考生,因而不会有审题的障碍。
关键在于考生是否了解先抑后扬这种手法的基本特点和作用。
这种手法的特点不难理解——对同一个主体前后的认识不一致,在文中找到这种不一致的地方就可以了。
至于为什么用这种手法——也就是作用,也不难理解。
有不一致就构成前后的对比——这就是最显性的作用,组织答案时这一点不能放过。
当然仅回答对比还是不够的,任何一个手法的运用,都是为主体服务的,本文的主体是女主人公,结合人物来说作用也不能少。
所以答案的组织(答题步骤)应该是:找出“抑扬”的具体内容——突出主体某个方面特点——这种手法的常规作用(前后对照、行文曲折、深化突出主题等)。
参考答案:(1)女主人公的两次回答最能体现先抑后扬的特点:前面“你是个鳖熊”,激起“我”的“无名火”;结尾“灵性人是鳖熊的奴”表明真心,让“我”突生欣喜之情。
(2)①突出了人物的可爱性格(灵性),加强了女主人公表达情感的效果;②前后对照,造成悬念,形成曲折,增加情趣。
例3:2008年高考浙江卷(俄)阿·马·高尔基《乌米》。
原文节选(第五段):乌米坐在门旁的石头上,她的身材匀称颀长,白发苍苍。
她那布满细小皱纹的脸,已被太阳晒成了棕褐色。
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佩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
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
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
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
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市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
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
考题:指出第五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题型分析:这道题和一般的手法题一样,考查两个点:一个是手法,一个是作用。
所不同的是,考点设置在景物描写上。
同学们常会孤立地看待景物描写而不把其也当作是文章的一种表现手法。
景物描写在文章中常对主体(人、事、物)起衬托作用,并对环境气氛起渲染作用,还能突出(暗示)主题。
当然,景物捕写也有自身的特点(角度、层次等),这些都是手法问题。
答题步骤应该是:明确并分析写景的角度层次——作用(衬托、渲染)——突出主题。
参考答案:文章用衬托的手法(以动村静、以静衬人)远近高低结合。
分层写景。
作用:渲染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暗示人物的命运。
例4:江苏南通市2008-2009年高三期末调研测试(乌拉圭)何塞·恩里克·罗多《坚硬的荒原》原文节选(第一段):坚硬的荒原,一望无际,灰茫茫,朴实得连一条皱褶都没有;凄清,空旷,荒凉,寒冷;笼罩在铅也似的穹窿下。
荒原上站着一位高大的老人:瘦骨嶙峋,古铜色的脸,没有胡须;高大的老人站在那里,宛似一株光秃秃的树木。
他的双眼像那荒原和那天空一样冷峻;鼻似刀裁,斧头般坚硬;肌肉像那荒凉的土地一样粗犷;双唇不比宝剑的锋刃更厚。
老人身旁站着三个僵硬、消瘦、穷苦的孩子:三个可怜的孩子瑟瑟发抖,老人无动于衷,目空一切,犹如那坚硬荒原的品格。
老人手里有一把细小的种子。
另一只手,伸着食指,戳着空气,宛似戳着青铜铸成的东西。
此时此刻,他抓着一个孩子松弛的脖子,把手里的种子给他看,并用下冰雹似的声音对他说:“刨坑,把它种上。
”然后将他那战栗的身躯放下,那孩子扑通一声,像一袋装满卵石的不大不小的口袋落在坚硬的荒原上。
考题:请分析文章开头对荒原景物描写的表达特色及其作用。
题型分析:这道题的考点设置和例3没有区别,但是命题者似乎不想如例3那样直白地告诉考生考点是表现手法,而是使用了“表达特色”这一说法,并且让景物描写作其定语,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事实上,不少同学中了招,将题目误认为是回答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色。
其实“表达特色”就是表现手法上的特点,说白了就是用了什么不同于其他表现手法的手法,考点仍然是表现手法。
懂得了这一点,按表现手法的要求答题就可以了。
答题步骤应该是:明确手法——结合手法针对的对象(内容)具体分析——归纳这种手法的作用。
参考答案: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荒原的凄清、空旷、荒凉和寒冷;渲染了悲凉、沉重的气氛;为下文写老人和孩子在荒原上种树作铺垫。
从以上几道题目来看,要做好“表现手法”类的题目也不是难事。
只要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就可以了。
一是掌握常见的表现手法的名称,也就是上文所说的术语。
这就如同人的穿戴一样,叫你戴帽子就不能理解为穿鞋子。
二是各种手法的特点要分清,不能张冠李戴。
比如,明明是衬托,你却写成对比;或明明是散文中的铺垫,你却写成了小说里的伏笔,肯定是错误的。
三是一定要分清并掌握各种手法的表达效果或作用。
不同的手法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而且用语也相对固定,掌握它们对我们回答具体问题非常有用。
比如,衬托:主要作用是使主体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简称为具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某个内容。
四是一定按照步骤有序地组织文字答题。
语文的答案也是有模式的。
表现手法的模式一般是这样:第一步,明确并写出所用的手法的名称;第二步,分析这种手法所运用的具体内容(对象);第三步,结合具体对象写出这种手法的作用。
这三步曲的关键是不能脱离具体的内容空谈作用。
在具体的考试中,同学们也不必过于担心“表现手法”类的题目。
由于表现手法这个概念的内涵很大,在具体解题时,你不妨按以下思路进行梳理:看不出特别的手法就看是不是修辞中的比喻、拟人;看不出修辞就看句式(反问设问排比等);实在不行就找几个词语进行分析,语言的运用也是手法之一。
一句话,“表现手法不可怕,有备而来按序答,东方不亮西方亮,总有一点照我家”。
最后附带提醒同学们。
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散文的差不多,同学们在具体答题时可以借鉴文中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