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手法”类题型特点及答题指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现手法”类题型特点及答题指南

请看下面几个题目:

1、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005年高考广东卷现代文阅读《壶口的黄河》

2、本文在构思上具有先抑后扬的特点,请作具体说明,并分析其作用。——2007年高考湖北卷《日月行色》

3、指出第五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2008年高考浙江卷《乌米》

4、请分析文章开头对荒原景物描写的表达特色及其作用。——江苏南通市2008-2009年高三期末调研测试《坚硬的荒原》

以上列举的有关“表现手法”、“语言表达”、“手法”和“表达特色”的说法,在高考现代文阅读题中是很常见的。不少同学由于不理解题型特点,不知如何回答这类题目而造成失分。

“表现手法”或者“写法”是个很大很空泛的概念,要理解清楚就要先弄清下面几点。

(一)从文章谋篇(结构的安排)的角度讲,主要指:铺垫(小说称伏笔)、照应;先抑后扬、设置悬念;过渡,线索的安排,等等。

(二)从全篇对题材的处理角度讲,主要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因事说理、以小见大、象征、虚实结合,等等。

(三)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讲,主要指: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语言的风格以及具体词、句(句式)的运用特点。

(四)从局部具体运用的写作技巧的角度讲,主要指:对比、衬托、渲染、联想、想象、移情于物、白描以及各种描写的方法和角度(视觉听觉)等。

以上出现的一些名称,可以称之为阅读理解方面的“专门术语”,记住了这些术语以及所运用的特点,我们就有了回答“表现手法”类题目的基础。

一般情况下,现代文阅读对表现手法的命题角度不会太多。基于全篇来设计,往往是把文中的几句话或某个段落来作为设题区域。当我们弄明白考点是“表现手法”类的问题时,就可以和自己掌握的上述术语对应,看看是哪种手法,然后依据该种手法的特点回答。

下面我们就开头例举的几种常规题型来看这类题的特点和解答方法。

例1:2005年高考广东卷现代文阅读肖铁《壶口的黄河》

原文节选:

车行山谷中,远远便听见阵阵低沉的轰鸣,在左右山壁间碰撞,心也随之律动,未见其影,先闻其声,知道壶口到了。

天渐渐成了黄色,水汽丰富得似乎凭空能捏出一把汗来。

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地竟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滴,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来。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漩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奋不顾身地下降。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涨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散发在天上。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遏在云里。

考题: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题型分析:

这道题虽然考点中的“表现手法”比较笼统,但是“主观感受”的提示和答题区域限制,让我们判断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已经不难。

文章的表现主体是“壶口的黄河”,不是“我”。相对于主体来说,“我”只是个客体,是个陪衬,理解了这一点,“衬托”或者“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就明确了。

“衬托”的特点是对起陪衬作用的对象(有时不止一种)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描写或渲染,其好处(效果)就在于凸现或强调被衬托对象(主体)某个方面的特征,同时给读者(人)以某种感觉或感受。答题步骤应该是:在答题区域里明确用了哪种手法——再分析有没有(如何)具体写“主观感受”——归纳好处(用些常规术语)。

参考答案:

(1)主要运用衬托(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2)此处通过多角度(心、耳、眼、脑)渲染“我”的主观感受来写(衬托)壶口的黄河,好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二是侧面烘托壶口黄河的气势与生命力。

例2:2007年高考湖北卷杨闻宇《日月行色》

原文节选:

她顺下睫毛,不吭声了。我反问了一声:“你……你对我的印象呢?”

滩上晚风习习,清畅、爽凉。她翘起指尖掠掠被晚风扰散了的鬓角,不打算回答。这怎么成!你能问我,我就问不得你吗?我暗暗用目光逼住她。她见躲不过去,微微咬咬唇儿,有点不怀好意地瞟了我一眼:“你一定要我说,不说不行吗?”

我郑重地点点头。

“你是个竖熊!”声不高,字咬得很重。

她抬起美丽的细长的眼睛。瞅了瞅东方那刚刚托起新月而呈现暗紫色的山垭,脚趾依然下意识地画着弧圈,画着画着,长长地舒一口气:“唉!老人还说来:灵性人是鳖熊的奴!”

考题:本文在构思上具有先抑后扬的特点,请作具体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题型分析:

这道题的考点设计很明显——基于全文谋篇构思的手法。由于将手法告诉了考生,因而不会有审题的障碍。关键在于考生是否了解先抑后扬这种手法的基本特点和作用。

这种手法的特点不难理解——对同一个主体前后的认识不一致,在文中找到这种不一致的地方就可以了。

至于为什么用这种手法——也就是作用,也不难理解。有不一致就构成前后的对比——这就是最显性的作用,组织答案时这一点不能放过。当然仅回答对比还是不够的,任何一个手法的运用,都是为主体服务的,本文的主体是女主人公,结合人物来说作用也不能少。所以答案的组织(答题步骤)应该是:找出“抑扬”的具体内容——突出主体某个方面特点——这种手法的常规作用(前后对照、行文曲折、深化突出主题等)。

参考答案:

(1)女主人公的两次回答最能体现先抑后扬的特点:前面“你是个鳖熊”,激起“我”的“无名火”;结尾“灵性人是鳖熊的奴”表明真心,让“我”突生欣喜之情。(2)①突出了人物的可爱性格(灵性),加强了女主人公表达情感的效果;②前后对照,造成悬念,形成曲折,增加情趣。

例3:2008年高考浙江卷(俄)阿·马·高尔基《乌米》。

原文节选(第五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