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中古波斯文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骄傲地写道: 我用诗歌高筑了一座巍峨的殿堂, 风吹雨打它也不会倒塌损伤, 这部书要世代相传, 凡有理性的人都会颂读和瞻仰。 …… 谁要是有理智、见识和信仰, 在我死后,会把我热情赞扬, 不,我是不死的,我将获得永生, 我已把语言的种子播撒到大地上。 三十年我辛劳不倦, 用波斯语拯救了伊朗。
《蔷薇园》 蔷薇花是波斯民族钟爱的花, 象征着青春和美丽。《蔷薇园》 采用波斯传统的文体——散文夹 诗歌写成,仿照天堂将这方花木繁 茂的花园分为8部。《蔷薇园》 为整个波斯文学的代表作,融合了 波斯民间故事与传说,融合中古波 斯文学的哲理性及人道主义思想。
思想内容: 1、批判祸国殃民的暴君。 2、批判贪得无厌的官吏。 3、歌颂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4、赞美伊斯兰教,赞美真主。
《王书》 共12万行,分50章,记述50位波斯神话传说中的国 王和萨珊王朝国王。内容上分为三部分: 1、神话传说。 2、勇士故事。记述波斯与敌 国土兰交战经过,塑造了英雄 鲁斯塔姆的形象。 3、历史故事。描述阿拉伯入 侵前萨珊王朝的重大事件。
四大悲剧和基本思想 伊拉治的悲剧 苏赫拉布的悲剧 夏沃什的悲剧 埃斯凡迪亚尔的悲剧 基本思想:弘扬伊朗民族的 悠久历史传统,歌颂伊朗民 族做出重大贡献的国王和勇士等英雄,谴责损害伊 朗民族利益的国王。
你高洁的圣徒不要把酒徒妄加指责, 别人的罪过,算不成你的罪过。 我行善作恶,与你何干? 谁播下什么种子,就收获什么。 既然现世的天堂近在眼前, 何必轻信圣徒虚妄的诺言?
名家点评 读放荡不羁的老哈菲兹的音调十分优美的原 作,是令人十分快意的。 ——恩格斯 哈菲兹呵,除非丧失了理智,我才会 把自己和你相提并论。你是一艘鼓满风帆劈风斩 浪的大船,而我则不过是海浪中上下颠簸的小舟。 ——歌德
2、《阿维斯塔》(Avesta) 远古波斯典籍,现仅存1/4. 神话故事集。意思是“智慧、 经典、谕令”,也叫“波斯古经”, 主要记述琐罗亚斯德的生平以及 教义,宣扬琐罗亚斯德教(拜火 教,祆教,火教)。原有21卷, 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波斯后毁琐罗 亚斯德教所有经典,所幸存下来 的阿维斯塔仅有一卷,而在希腊留有的一部完整21 卷抄本后来散佚。在波斯萨珊王朝期间,琐罗亚 斯德教复兴,这一卷《阿维斯塔》被拼凑、补齐 成为21卷,但与原来的版本已不可同日而语。
艺术形式 1、文体别致。散文和韵文的结合。 2、笔法简易而多变化。
片段: 亚当子孙是一个身体上的四肢, 原来来自同样的一种物质。 这一肢如果收到压迫和痛苦, 其他各肢也难安享幸福。 你不同情别人的不幸遭遇, 你就算不得亚当的后裔。
抒情诗大师哈菲兹(1320—1389) 出生在“诗都”设拉子城,对歌德影响很大。 自幼聪敏过人,他的笔名哈菲兹的含意就是“能 熟背可兰经的人”。此外,他还有许多绰号如 “神舌”、“天意表达者”等。使用波源自文库语的人 们认为哈菲兹的诗有一种神奇的魅力,至今仍有 不少人以哈菲兹的诗句占卜凶吉。
分析鲁斯塔姆与苏赫拉布的悲剧
亚里斯多德:突转→发现→苦难(悲剧模式) 悲剧产生的原因: 1、英雄自身的过失; 2、邪恶的命运因素。
3、“鲁拜”诗圣——欧玛尔· 海亚姆(1048—1122) 一名著名学者、哲学家、科学家,多才多 艺。《鲁拜集》(哲理诗集),开启新文学时代, 对宗教的非难与质疑,关心并不断探讨人生的意 义和宇宙的奥秘。也是凝练晓畅的“霍拉桑体” 诗风。“鲁拜”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即四行诗的 意思。扭转诗风的开创性人物,目光移向民间, 清歌慢曲换成凄楚沉郁的悲歌愤词。
居 鲁 士 墓
伊朗地图
2、波斯与伊朗(Iran) 公元前2千年迁移到伊朗高原的伊朗雅利安 人,语系为印欧语系。最早希腊人称之为“波 斯”,名称来自于波斯的一个地区帕斯(Pars)。 伊朗高原盛产良驹和伯乐,“波斯”在中亚各语 言及印度语中均指“马夫”。而波斯人则从萨珊 王朝(226年-650年)开始称呼自己的国家为 “伊朗”,意为“雅利安人的家园”。 1935年, 波斯国王礼萨· 汗宣布国际上该国应被称作“伊 朗”。伊朗人口百分之九十多为穆斯林却不属于 阿拉伯世界。
《蕾丽与马杰农》 长篇叙事诗,取材阿拉伯民间传说。 思考: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5、萨迪(1208—1292)——哲理诗泰斗、“诗 圣”“设拉子的黄莺” 《果园》(1257)、《蔷薇园》(1258)。 道德训诫式的作品。《果园》由 160个故事组成,表现的是诗 人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蔷薇园》共8卷,180个小故事, 表现的是诗人对现实世界的认识。 “你这花瓶有什么用场?不如采 拮我那园里的蔷薇。这些蔷薇只有五六天开放,我 的花园冬季也不回枯萎。”
◆伊朗国徽
由4弯新月、1卷经书和1把宝 剑组成。4弯新月和上方的一卷经 书巧妙地组合成阿拉伯文中“安拉” 一字;经书《古兰经》位于国徽顶 端,象征伊斯兰教义高于一切,是 共和国行为准则的依据。新月和正中的宝剑表示伊 斯兰教五大信仰,以及伊朗人民坚定的信念和无 比的力量。圆形图案又代表地球,表示真主“安 拉” 的伊斯兰思想遍及全球。
◆琐罗亚斯德教(Zoroastrianism)与明教(宋代): 希腊语“查拉图斯特拉”(见尼采书),被 称为拜火教最早的雏形。古代波斯国教。 阿胡拉· 玛兹达(意为“智慧之主”)光明善 神与黑暗恶神阿赫里曼。马兹达派遣琐罗亚斯德 灵体下凡,显示神意,传播教义,引导百姓避恶 扬善。波斯神话赞美火、光明、清净、创造和生, 诅咒黑暗、恶浊、不净、破坏和死亡。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尼采里程碑式的作品,几乎包 括了尼采的全部思想。书中,尼采 塑造了一位反基督的形象——查拉 图斯特拉。他以一个新价值的创造 者的面貌出现。尼采大力宣传这个 人的自我超越,并预言将来人们可 以不要上帝的帮助便能实现自我与人性。本书一直 以来被西方学者誉为世界文学史上的杰作之一。
第七讲 中古波斯文学
一、文化概况
1、中古波斯 在史学界,中古波斯的断代时间一般界定为 7世纪中叶(651年萨珊帝国末主被诛)至18世纪 初(1709年萨非王朝总督被杀)。 但在文学史上,中古波斯文学的概念通常只 体现于10世纪到15世纪长达500年的“黄金时 代”。
居鲁士国王 (波斯帝国的开创者)
1、“诗歌之父”——鲁达基(858—940) 萨曼王朝(875~999)的宫廷 诗人,生于东北部霍拉桑地区,双 目失明,现存诗作2千余行。 思想内容:悲凉。与整个时代的普遍 精神契合,引导中古波斯诗人的创作 方向,奠下了基调。 创作形式:改进叙事诗、抒情诗等,并初步定型。 四行诗对后人启迪甚大。 后世称鲁达基为“波斯诗歌之父”,又被誉 为“多种歌喉的夜莺”。“霍拉桑诗风”的代表。 1958年,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潘庆舲译的 《鲁达基诗选》。
二、中古波斯文学
波斯古典文学基本体裁是诗歌,在东方古典 诗歌中,对西方古典诗歌影响最大的是波斯。歌 德称波斯为“诗国”“诗人之邦”。 波斯文学总体美感特征—“苍凉沉郁”。原因 分析:1、时代原因 ;2、诗人个体;3、宗教信 仰
几个阶段:9c-18c/7c-18c 1、崛起:9c中叶-11c中叶,东部的霍拉桑地区为 中心,赞颂帝王英雄。 “霍拉桑体” :鲁达基、 菲尔多西 2、发展:11c中叶-13c中叶,诗歌创作中心自东 向西转移,阿赛拜疆,继之是伊斯法罕和法尔斯。 “伊拉克体”:诗歌的用语带有浓厚的西南地方 色彩,叙事更多使用比拟手法,描写更加委婉细 腻。阿拉伯语词汇和科学术语更多入诗。代表: 内扎米 3、鼎盛:高峰时期,13c中叶-15c末,中古波斯 三大诗人海亚姆、萨迪、哈菲兹的出现为标志。 富于想象,蕴藉隽永,语言精美,饱含苏菲神秘 主义教理。
《鲁拜集》
《 鲁 拜 集 》 插 图
片段欣赏 我们来去匆匆的宇宙, 上不见渊源,下不见尽头, 没有人能说清楚, 我们自何方而来,向何方而走? 看呵!苍穹就象我们伛偻的躯身, 阿姆河水,那是我们晶莹的泪珠滚滚, 阴森的地府是我们无谓的忧虑, 天堂,只不过是我们悠然的一瞬。
4、内扎米(1141—1209)—— “伊拉克体”诗歌 的代表诗人、叙事诗大师 《五卷诗》是他5部叙事长诗的汇集,其中 《蕾丽与马杰农》(1181)(东方的《罗密欧与 朱丽叶》)是其诗歌艺术的顶峰之作。蕾丽和马 杰农的爱情悲剧在中近东几乎家喻户晓,马杰农 甚至成了“情痴”的代名词。 菲尔多西的英雄史诗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 那么内扎米的创作则明显地走向了现实,更多地 描写了人间的爱恨、尘世的悲欢。他的笔下已经 出现了封建制度压迫下的不幸的男女,描写了他 们的理想和希望与封建的伦理道德观念的矛盾和 冲突,展示了他们的悲惨命运。
诗歌特点: 擅长在沉沉的怀旧情绪中,将昔日的锦华与 今日的凄清对比,引发浓郁的人生感喟和悲凉叹 息。 霍拉桑地区诗人的作品的共同特点是叙事简 明,用语朴实,描写环境和人物不过于铺排,科学 名词和阿拉伯词语很少入诗。这种风格在文学史 上称为“霍拉桑体”。 如:《咏暮年》、颂酒诗。
2、菲尔多西(940—约1020)——史诗之王 “天 上乐园” 生于霍拉桑省,与后来 的内扎米、萨迪、哈菲兹并 称为波斯文学史上的四大诗人。 《王书》又译《列王记》,是 东方文学史上引人瞩目的巨型 文人史诗。民族英雄鲁斯塔姆。 《王书》被称为“东方的伊利亚 特”,菲尔多西因而被称为“东 方的荷马”。
拜火教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 后演变称摩尼教,宋代,摩尼教 被意译为“明教”,明太祖朱元璋, 当时也是白莲教和明教中人。他取 得大权以后,深知秘密教派的厉害, 下诏严禁白莲社、明尊教,并把取 缔“左道邪术”写进《明律》十一 《礼律》,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教徒不实行火葬(因为火不能被玷污),而 实行天葬。即放臵特定圣域任由兀鹰食其尸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