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浅谈柴科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及其演奏
浅谈柴科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及其演奏作者:孙汝倩来源:《新课程·教师》2015年第04期彼得·伊利奇·柴科夫斯基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曲家。
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他唯一的一部小提琴协奏曲。
这部作品写于1878年,他和贝多芬、门德尔松、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一起被称为世界著名的四大协奏曲。
一、作品的曲式分析第一乐章第一主题富于歌唱性,在发展中由管乐器加入波兰舞曲的节奏。
富于诗意的第二主题宁静、悠扬,并略带哀愁。
展开部运用第一主题的局部材料,先由乐队展开,中间由独奏小提琴作幻想的华丽进行,紧接着再由乐队把它推向高潮。
展开部的末尾是独奏小提琴的华彩乐段。
再现部的第二主题为D大调,终结部在不断的加强力度和速度的加快中结束。
第二乐章是一首非常著名的小抒情曲,其沉思般的感情与第一乐章形成对比,主奏小提琴奏出悲怆而优美的第一主题。
第二主题为E大调。
第三部分深情再现了主题,音乐丰富动人,尾声是引子的重复。
这一乐章不间断地直接进入到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描绘了一幅俄罗斯人民节日欢乐的图画。
独奏小提琴进行第一主题华彩性的序奏,然后主奏小提琴奏俄罗斯特雷巴克舞曲风格的第一主题,快活地进行后速度减慢转入A 大调,主奏小提琴再奏第二主题,也是活泼的舞曲节奏。
二、作品的演奏第一乐章需要独奏者高超的演奏技术和热烈的情感去演奏。
在奏鸣曲式的发展部中,音乐以节日欢乐气氛的合奏主题为主。
之后独奏弓法有许多变化,极富歌唱性。
主题变奏之后进入华彩乐段,在华彩结束时很长一段三连音的慌乱之后乐队用非常明朗的音色到了再现部分,音乐紧张而富于尖锐的冲突和对比,表现出顽强不懈的斗争精神。
第二乐章被称为“小抒情曲”。
主旋律由小提琴唱出,由于后面的发展,在第三乐章之前速度逐渐减慢,前面的半音动机走向越来越低的音域并随后消逝。
第三乐章以充满热情的跳弓为主要特征,但节奏很不容易把握,所以在练这个地方时我经常都会用很慢的速度去练。
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优美评价
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优美评价第一部分:序言1.1 指定主题: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35,是俄国作曲家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于1878年所作的小提琴协奏曲。
这部作品以其优美的旋律、丰富的表现力和浪漫的气息而著称,被认为是小提琴协奏曲中的经典之作。
在本文中,我将对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进行全面评估,并共享我个人的观点和理解。
1.2 介绍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由柴可夫斯基为小提琴家利奥波德·阿尔特(Leopold Auer)所写,作品中展现了作曲家丰富的旋律天赋和对乐器表现力的深刻理解。
这部协奏曲在小提琴乐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不仅在演奏界广受欢迎,而且也成为了全世界中提琴演奏家必备的曲目之一。
第二部分:深度评估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2.1 旋律和表现力柴可夫斯基作为浪漫主义时期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情感色彩。
在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中,柴可夫斯基创作了许多优美动人的旋律,如第一乐章开头的悠扬旋律、第二乐章柔和婉转的主题以及第三乐章欢快明快的舞曲。
这些旋律充分展现了作曲家对于音乐情感表达的深刻理解,同时也为演奏者提供了丰富的表现空间。
2.2 技术要求和挑战除了优美的旋律,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在技术上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作曲家精心地运用了小提琴的各种技巧,如快速的连续音、复杂的琶音和高难度的音阶,使得这部协奏曲要求演奏者具备出色的技术功底和表现力。
这也成为了许多小提琴演奏家梦寐以求的挑战和机会。
2.3 音乐结构和情感表达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音乐结构严谨而富有内在的逻辑。
作曲家在音乐形式上融入了浓厚的俄罗斯民族风格,同时也融入了西方古典音乐的传统。
这使得这部协奏曲在音乐结构上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既有浪漫主义的个性,同时也兼具了古典音乐的优雅与清晰。
第三部分:总结与个人观点3.1 总结分析通过对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深度评估,我们可以看到这部作品具有优美的旋律、丰富的表现力和挑战性的技术要求。
柴可夫斯基d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
柴可夫斯基d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
【最新版】
目录
1.柴可夫斯基的 D 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背景和历史
2.柴可夫斯基的 D 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的结构和特点
3.柴可夫斯基的 D 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的艺术价值和影响
正文
柴可夫斯基的 D 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是他于 1878 年在瑞士完成的一部小提琴协奏曲作品。
这部作品是柴可夫斯基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创作完成的,并在翌年在纽约首次演出。
这部作品原先是题献给德国小提琴家奥尔的,但是因为奥尔认为其中有一些地方不便于小提琴演奏,也有悖于弦乐器作品的形式,所以这部作品就被搁置了两三年。
直到 1881 年底,维也纳小提琴家布罗茨基克服了这部作品的一些技术难度,在维也纳、伦敦和俄罗斯等地成功地进行演出,柴可夫斯基便将这部作品的题献更改为布罗茨基。
柴可夫斯基在这部作品中,把一些民族民间音乐的形象给以高度的艺术体现和典型化,其中一些不寻常的音调,深刻的戏剧性和感人的抒情诗,虽然一时不为人们所理解,甚至招来一些非议,但它终于还是逐渐地吸引了广大音乐社会的注意和欢迎。
柴可夫斯基的 D 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的结构非常宏伟,具有多样化的旋律音调、精致的动机发展和丰富的音乐色彩。
第1页共1页。
柴可夫斯基小提琴作品
柴可夫斯基小提琴作品
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作品有《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Op.35),这是他在1878年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题献给小提琴家勃罗茨基,并于1881年12月4日在维也纳首演。
这部作品饱含俄罗斯民族文化的舞蹈性、歌唱性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柴可夫斯基还有一部由三首不同性质的乐曲组成的作品,被作曲家称作《回忆一个可爱的地方》。
其中第二首乐曲《旋律》是一首室内乐风格的作品,高亢且充满抒情意味,带有忧郁的色彩,是抒情文艺作品体裁的范例。
此外,柴可夫斯基的室内乐作品也是他的重要作品,如三首弦乐四重奏、钢琴三重奏以及由两把小提琴、两把中提琴和两把大提琴合奏的六重奏《佛罗伦萨回忆》等。
拓展资料
柴可夫斯基(Peter Ilyich Tchaikovsky,1840年5月7日—1893年11
月6日),出生于伏特金斯克市,是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
他于1864年毕业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并于同年首演了他的《F小调钢琴三重奏》。
1866年,柴可夫斯基被聘为俄国音乐协会常务会长的助理,负责协会的音乐部。
1870年,他创作了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
1877年,他的芭蕾舞剧《天鹅湖》首演。
此外,柴可夫斯基还创作了多部交响曲、歌剧、室内乐和宗教音乐等。
柴可夫斯基的创作几乎涉及了所有的音乐体裁和形式,其中交响乐创作处于重要位置。
他继承了格林卡以来俄罗斯音乐的发展成就,同时又注意吸取西欧音乐文化发展的经验,把高度的专业技巧同俄罗斯民族音乐传统有机结合,创造出具有戏剧性冲突和浓郁民族风格的作品。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世界音乐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柴可夫斯基是19世纪末著名的音乐家之一。
他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下面,将用中文讲述这个作品的历史、结构和演绎特点。
历史背景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于1878年,当时他的好友、著名小提琴家约瑟夫·康特(Joseph Kotek)向他提供了灵感和音乐素材。
柴可夫斯基很快就完成了这个作品,并把它献给了他的老师尼古拉·鲍姆加特纳(Nikolai Rubinstein)。
这部作品一经问世就受到了广泛的赞誉,成为了小提琴曲目中最受欢迎的之一。
结构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共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Allegro moderato》。
这个乐章以小提琴的独奏开头,小提琴以高昂的旋律吹奏出后来贯穿全套协奏曲的指导性主题。
接着,整个管弦乐队也加入其中,由小提琴和管弦乐队共同演绎出激情澎湃、质感丰厚的旋律。
第二乐章:《Canzonetta: Andante》。
这个乐章是一个慢板,和前面的快板形成鲜明差异。
小提琴首先弹奏出悠扬的曲调,接着由其他乐器轮流完成这个主题。
这个乐章的氛围是温暖而甜美的,展现了柴可夫斯基独特的浪漫风格。
第三乐章:《Finale: Allegro vivacissimo》。
这个乐章以一个兴奋的动机开始,在整个乐章的过程中持续存在。
这使得乐曲一直处于高能状态。
小提琴与管弦乐队展开了一种互动,这种互动在整个乐章中不断延续,使得整个乐曲在结尾处达到了高潮。
演奏特点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世界上最具挑战性的小提琴曲目之一。
这部分曲是由一个完整的管弦乐队与一个小提琴独奏家共同演奏的。
因此,小提琴独奏家必须使自己的演奏风格与管弦乐队的演奏风格相协调。
此外,这个协奏曲要求小提琴演奏家精通技巧和表演技巧。
小提琴独奏家需要在演奏过程中极其注意音质,要求高度的技术水平,尤其是在一些手指揉弦音和谐的弯曲技术方面。
四大小协”第二弹:老柴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四大小协”第二弹:老柴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意见和感情的相同,比之触碰更能把两个人结合在一起,这样两个人尽管隔得很远,却也很近。
——柴可夫斯基在小提琴音乐史上,能与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比肩的,大概只有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了。
与贝多芬、布拉姆斯、门德尔松一样,柴可夫斯基一生也只写过一部小提琴协奏曲。
现在,人们称这4部奏曲为“四大小协”。
当然,更让人跌眼镜的是这4位大师都不具备小提琴演奏水平,或者干脆不会。
此曲写于1878年,这部作品或许对柴可夫斯基来说真的是一个新的开始,却也好事多磨:他刚摆脱了让自己头疼的婚姻,经济上和精神上有了梅克夫人的支持,又结交了一些新朋友,住在瑞士的一处疗养地,心情不错。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写得很顺利,全部完成也只用了20多天。
作品完成,柴可夫斯基自然会把乐谱寄给了梅克夫人,想听听她的意见。
梅克夫人看过乐谱之后提出了不少意见,柴可夫斯基都一一回应。
虽然梅克夫人有一定的音乐修养,但毕竟不是音乐家,柴可夫斯基尊重她的看法,却不会动摇自己,不过他还是希望能够征求专家意见——如果没有演奏大师的认可,这样技巧性极强的作品是不能被轻易定稿的。
柴可夫斯基选中了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教授利奥波德·奥尔。
奥尔是小提琴演奏史上的一位名家,也是一位名教授,开创了小提琴的俄罗斯学派。
奥尔看了《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乐谱反应很冷淡,没有提出什么具体意见,只是给出了“无法演奏”的纯技术性鉴定。
柴可夫斯基原本想把这部协奏曲献给奥尔,不料却“剃头挑儿”了。
不过对方只是在技术上给予否定,对音乐本身并没有恶意的攻击,所以两人之间没有发生更多的不快,只是作品因此被搁置了。
后来,一位在维也纳的俄国小提琴家布罗兹基拿到了《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乐谱,经过两年多的努力,解决了演奏上的技术难题。
1881年12月,布罗兹基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在维也纳首演了《D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但以失败告终。
浅析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不同版本
浅析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不同版本作者:黄雯倩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2期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全曲充满了浓郁的俄罗斯斯拉夫民族的气息,这首曲子是老柴在世期间创作的唯一一首小提琴协奏曲,总共有三个乐章组成。
这首D大调与德国作曲家们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和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一同被称为“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可以看出这是柴科夫斯基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经过时代的不断变迁与发展,逐渐演变出了各种版本,每种版本有着不同的差异,而不同的版本将影响作品风格的演绎,本人将从乐谱版本和演奏版本进行分析研究,为今后的演奏提供理论支持。
1.乐谱版本一份乐谱代表着作曲家自己的音乐思想内涵,不同的弓法、不同的指法代表着作者对这首乐曲的不同理解,表达出的感觉也是不同的。
通过查找和搜集国内外关于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乐谱版本,我将对此进行分析比较。
国内的版本:①郑石生的版本出版商:上海出版社出版时间:2004年4月郑石生,福建人,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曾是厦门音乐学校校长,上海音乐学院系主任,是我国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
他亲自编订大型协奏曲的指法、弓法,其个人传略被收入《中国当代名人录》、《中国近代音乐家传》。
②达维松的版本出版商: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02年4月达维松是德国著名的指挥家兼小提琴家,曾任莱比锡音乐学院副主任。
1950年担任法兰克福音乐学院艺术总监。
国外的版本:①August Wilhelmj的版本出版时间:1910出版商:NewYork,Carl Fischer,No.588,Plate 19910-70London,Schott,plate 28315August Wilhelmj(1845-1908)出生在富有的家庭里,他于1862年首次在布商大厦进行《匈牙利协奏曲》的演出,在当时演出十分成功。
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形象分析
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形象分析当音乐能够真切的表现某种特定的情绪、场景或过程等,并能使听者在相应方面产生相关联想时,这种被表现的对象和产生的联想就是音乐的“形象”。
柴可夫斯基是19世纪俄罗斯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作为十九世纪后半叶俄罗斯音乐的代表,他继承了西欧的音乐创作技法,运用丰富的俄罗斯民间音乐材料,写出了众多具有鲜明的思想内容和完美艺术形式的音乐作品,涉及到歌剧、室内乐、舞剧、协奏曲、交响曲。
这首-《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完成于1878年,这是他一生中创作的唯一的一首小提琴协奏曲。
当时柴可夫斯基正在克拉伦斯休养创作,他以前的一个学生来科切克看望他,并且为他演奏了小提琴与钢琴小品,也演奏了拉罗的《西班牙交响曲》。
或许是受到这个作品的影响,他中止了正在创作的《G大调钢琴奏鸣曲》,转而投入到这个作品的创作当中。
从俄历3月3日到3月30日,近一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初稿。
第一乐章:D大调,快板,4,4拍,奏鸣曲式。
首先由弦乐组开始奏出了一段22小节的引子,第一乐句的第一个音在一个P的力度上先后持续三拍后下行二度级进,四度跳进进行,音乐舒缓、宽广,弦乐组表现了浓郁俄罗斯风格。
随后定音鼓和木管组加入,从第10小节开始弦乐组与木管组、铜管组先后四次问答式的演奏两小节的乐句,力度上由弱到强再转弱闭,由低音区上升到高音区,将感情逐渐推向高潮后很快的减弱下来,同时弦乐组连续奏出了四次属和弦以此迎接独奏小提琴的到来。
最终,小提琴在“众人”的期待中终于“登场”了,但是并没有直接进入主部主题,而是走出了一个5小节的引子;提琴的音区从小字组的a迅速上升演奏到小字三组的e,然后渐慢,最终仍停在作为延长音的属音上。
接下来小提琴才奏出了优美、富有歌唱性的主部主题。
在这个主题中小提琴采用有节制的中板速度,并要求用柔美的音色奏出。
“主部主题极具歌唱性,有俄罗斯音乐中独特的宽广、悠长的动人气息,仿佛在歌唱春天,歌唱大自然”。
帕尔曼 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帕尔曼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简介帕尔曼(Itzhak Perlman)是当代最著名的小提琴家之一,而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则是19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他们合作演绎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被誉为经典中的经典。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部作品,包括其背景、结构、演奏技巧和影响等方面。
背景柴可夫斯基是俄罗斯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创作了许多著名的交响乐和管弦乐作品。
而小提琴协奏曲则是他在器乐音乐领域的杰作之一。
这部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于1878年完成,由柴可夫斯基献给当时著名的小提琴家利奥波德·阿乌尔。
结构这部小提琴协奏曲共分为三个乐章: 1. Allegro moderato - 以强烈、激情和富有表现力的旋律开场,展现了柴可夫斯基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
2. Canzonetta: Andante - 这一乐章相对较为平静,带有柔和的旋律和悠扬的小提琴独奏部分。
3. Finale: Allegro vivacissimo - 最后一个乐章是整个协奏曲中最具活力和激情的部分,以快速而充满活力的音乐结尾。
演奏技巧帕尔曼以其卓越的技巧和深情演绎而闻名于世。
他对这部小提琴协奏曲进行了精心的解读和演绎,使得每一个音符都饱含情感。
以下是帕尔曼在演奏这部作品时常用到的技巧: - 独特的弓法:帕尔曼善于运用各种弓法来表达不同的音乐情感,如颤音、波浪弓、跳弓等。
- 卓越的音准控制:他能够精确地控制每一个音符,使其准确无误地落在正确的位置上。
- 灵活而细腻的指法:帕尔曼能够通过灵活的指法演奏出各种复杂的音符和音程,使得音乐更加丰富多样。
影响帕尔曼和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演绎深深地影响了无数的听众和音乐家。
这部作品不仅成为了小提琴家们的经典演奏曲目,也激发了许多年轻人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
帕尔曼以其出色的演奏技巧和独特的表现力,将这部作品推向了新的高度,使其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
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丨深沉与热烈文字· 声音:书杰本期试听(前3分钟)↓试听丨164 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丨深沉与热烈00:0003:02上图扫码- 解锁节目(微信在线收听)在经历了逃婚、跳莫斯科河自杀未遂,以及结束为期九个星期的婚姻等不幸事件后,在梅克夫人的资助下,柴可夫斯基于1878年来到瑞士日内瓦做短期的休养。
在这个异国他乡,他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创作了这首《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那里温馨的春天气息,激发了柴可夫斯基无限的创作灵感。
也因此,这部作品里充满了欢快、活泼的青春气息。
其实《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柴可夫斯基创作的唯一的一部小提琴协奏曲。
它与贝多芬的、门德尔松以及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并称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
其他的三部,我们在之前的节目中已经完整欣赏了。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01.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问世之初,命途坎坷可以说,柴可夫斯基的这部作品是他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仅仅发挥了小提琴绚烂的近代演奏技巧,而且还富有俄国民谣的地方特色。
但这部作品在1878年问世之初,并不受欢迎,口碑跌入了谷底。
柴可夫斯基本打算将其献给当时的小提琴家莱奥波德·奥尔的,但这位大师以“无法演奏”为由拒绝演奏。
而当时,维也纳的乐评家汉斯利克也进行了非常刺耳的评论。
汉斯立克,就是我们之前在介绍布鲁克纳时也提到过的那位乐评家。
布鲁克纳《第三交响曲》上演第二天,他也撰文进行猛烈抨击。
而这一次,汉斯立克是这样形容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硬生生地拉扯,被撕裂粉碎,散发臭味,玷污人的耳朵”。
直到两年之后的1881年12月4日,这部作品才由俄罗斯小提琴大师阿道夫·勃罗茨基于维也纳首演。
后来,勃罗茨基将这部作品带到欧洲各地演出,为柴可夫斯基争取到了许多忠实的听众。
全曲共分为三个乐章,我们首先进入第一乐章。
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背景
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背景柴可夫斯基(1840——1893)俄国作曲家,生于贵族家庭,5岁开始学习钢琴,10岁被送到法律学校去读书,毕业后在司法部工作。
然而,他本人并不喜欢这个职业,后入彼得堡音乐学院跟安·鲁宾斯坦学习作曲,毕业后赴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
以后在梅克夫人资助下,摆脱繁重的教学工作,专心从事创作。
他创作的作品中,有大家所熟悉的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和交响诗《罗密欧与朱丽叶》、《悲怆》等。
他的音乐充满内心情感和戏剧力量,不仅深为专业音乐工作者喜爱,而且也为广大群众所赞赏。
敏感的心灵如果彼得·伊利亚·柴可夫斯基是一个骁勇善战的将领或士兵,我们不会感到惊奇,他必定多少承继了祖先的黩武基因。
他的祖上是哥萨克贵族,家族身配蓝天白鸥的纹章,几代人都为沙皇效劳。
如果柴可夫斯基成为那个时代俄罗斯少有的科技人员,我们也还能勉强从他父亲那里找到源流。
他父亲伊利亚·柴可夫斯基是个矿井工程师,到1840年5月7日柴可夫斯基出生的时候,在矿城伏特金斯克已经是个显赫人物。
从家学渊源上来探询柴可夫斯基的作曲家之路,不免有牵强拔高的嫌疑。
确实,柴可夫斯基不像他喜欢的莫扎特那样,拥有一个音乐氛围浓厚的家庭背景。
他也不像莫扎特那样,称得上是个神童。
如果说小时候的他,有什么异于常人的地方,那应该是他特别脆弱敏感的天性。
他童年的家庭教师芬妮·杜芭赫小姐回忆起这位学生,说:“彼得实在敏感得过分,因此不得不十分小心地对待他。
微不足道的小事都会刺伤他。
他是一个脆弱的孩子。
”这种初露艺术端倪的特性或许可以从他母亲那一族里找到某些解释。
1833年伊利亚第二次结婚,娶亚历山德拉·阿茜埃。
她是一位法国移民的女儿,具有她身处的社会阶层所要求的一些弹琴唱歌技能,这在当时是很普通的。
而关于那位移民,也就是柴可夫斯基的祖父,人们所知道的是他生来有些神经质而易于激动,据说亚历山德拉家有羊痫风的病史。
浅析柴科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浅析柴科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摘要:李传韵是中国当今乐坛最具天赋的小提琴演奏家,被称为“现代的帕格尼尼”、“魔鬼天才”,他的音乐会几乎每场都被电视台转播。
透过那动感十足的画面、精妙剪切的镜头、演奏家及指挥丰富的面部表情,我们从李传韵精湛的技艺中领略音乐的无穷魅力。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演奏柴科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浪漫主义时期最经典的小提琴作品之一。
这部作品写于俄国各种艺术的全盛时期。
它表达了俄国革命前所出现的那种巨大的诗意的伤感。
在乐队乐句中所表现出来的英勇气魄,在民歌一样的乐段中所表现出来的抒情性,以及全曲所表现出来的巨大戏剧效果,所有这一切都以传统的古典主义的曲式表现出来。
而这一切也正是柴科夫斯基音乐的最根本特质。
乐曲充分发挥了主奏小提琴绚烂的近代演奏技巧,几乎使用了小提琴所有的表现手段。
但即使在技巧性的乐句中,也不失掉它的抒情性。
在地方色彩浓郁的俄国民谣基础上发展的旋律,凄婉哀怨。
伴以色彩丰富的管弦乐,营造出比以往的小提琴协奏曲更新鲜的韵味。
全曲共分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用奏鸣曲式写成。
中庸的快板。
此时,电视画面是全景,让观众首先对乐队的编制有个了解,也显示出协奏曲的特点——气势。
镜头慢慢对准小提琴声部。
乐队小提琴声部舒缓地奏出两句乐句,像一个孤独的讲述者在寻求他的听众。
渐渐地有了应和,弦乐其它的声部以及木管加入进来。
第九小节,弦乐低音声部八分音符的节奏型短促有力而又躁动不安,仿佛内心的情愫在苏醒。
弦乐和木管交织完成的旋律由低音区往高音区三次模进,音量也随之增大。
当旋律停止在一个音型上重复并发展为减七和弦叠置上行时,前奏达到最强音。
紧接着三小节连续的下行切分音像海水退潮般远去,小提琴独奏作为乐队旋律的延续加入进来,恰如一个美丽的海岛浮出了水面。
这22小节的前奏摈弃了古典协奏曲双呈示部的冗长,又不像某些没有前奏的协奏曲那样显得突兀,很好地起到引出独奏乐器的作用。
淡入淡出的画面从指挥的身影移到李传韵的近景。
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创作于1878年,柴可夫斯基的创作几乎涉及了所有的音乐体裁和形式,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他唯一一部小提琴协奏曲。
这首作品受到了拉罗作曲的《西班牙交响曲》的激发而创作的,两者之间有着共同的构想。
这首作品运用了俄罗斯民谣的地方色彩,独特的充满哀愁的优美旋律,歌唱青春歌唱生命,表现了俄罗斯人民繁荣乐观主义精神,充分展现了小提琴炫技技巧,同时还体现了管弦乐的丰富表现,造出了,比以往的小提琴曲更新鲜的韵味。
乐曲共分三个乐章: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D大调,4/4拍子,奏鸣曲式。
规模宏大的第一乐章表现了生活的乐趣。
具有俄罗斯民间音乐的宽广气息和明朗悠扬的诗意。
其主部主题具有动人的歌唱性,体现了俄罗斯歌曲宽广动人的气息,仿佛在歌唱青春、生命和大自然。
第二乐章,短歌,行板,g小调,3/4拍,三段体。
其沉思般的抒情,被称为“小抒情曲”“如歌的行板”。
主要旋律真挚动人,略带伤感。
仿佛从远处传来一阵悠扬的歌声,使人嗅到了大自然清新的气息。
第三乐章,终曲,活泼的快板,D大调,2/4拍子,回旋奏鸣曲形式。
主题令人有俄国风激烈地敲击之感,是属于俄国民俗舞曲特雷巴克的一种。
以很强的节奏,快活地进行,宛如一幅人民欢庆节日的图画。
电影《和你在一起》中就是和真情、音乐在一起!片中的小提琴音乐设计得恰到好处,总是在最合适的剧情最适宜地响起,感染着我们,打动着我们。
音乐陪伴着剧情,也陪伴着主人公的人生和观众的审美,一次次拨响心弦,一次次漾起我们情感的涟漪,谱出了一曲曲动人的爱的乐章。
在影片的结尾,13岁的小春放弃了国际大赛的机会,放弃成功,义无反顾地奔向火车站寻找父亲,小春奔向的是音乐而不是名利,是亲情而不是功利,小春在火车站将最辉煌的演奏献给他敬爱、感激的父亲,而不是国际演奏大厅。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主题旋律十分鲜明,线条委婉悠长,运动起伏跌宕,音调亲切自然,感情色彩浓郁,可以说是高度艺术化的结晶,是发自内心的倾诉和表白,能激起听众心灵的共鸣。
浅论柴可夫斯基和他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Op.35)音乐分析
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Op.35)音乐分析柴可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作於1878年。
是柴可夫斯基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與貝多芬的D大調、孟德爾頌e小調、布拉姆斯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並稱?世界四大小提琴協奏曲。
這首樂曲的特色不但充分發揮了主奏小提琴絢爛的近代演奏技巧,展開了色彩豐富的管弦樂,造出了比以往的小提琴協奏曲更新鮮的韻味,而且用他含有俄國民謠的地方色彩,獨特的充滿哀愁的優美旋律,作成了格調新穎、獨特的作品。
由於這首樂曲是柴科夫斯基受到了拉羅作曲的《西班牙交響曲》的激發而作的,所以可以看出,兩者之間有著共通的構想。
1878年,柴可夫斯基来到瑞士日内瓦做短期的休养,那里清新温馨的春天气息激发了作曲家的创作灵感,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他就在异国他乡完成了《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作品完成后,柴可夫斯即把它题献给匈牙利小提琴大师利奥波德·奥尔。
奥尔感动之余表示要对作品进行修改,却迟迟不肯动工。
两年过去了,柴可夫斯基深感失望,抱着他呕心沥血的作品却接连碰壁。
终于,俄国小提琴家勃罗茨基在维也纳的音乐会上首演了这部作品,尽管舆论对它的评价不一,但勃罗茨基仍一往情深地将它带到欧洲各地,为他争取到了更多的知音。
因此柴可夫斯基将这部作品改赠给了自己的这位“患难之交”。
当时的维也纳乐评家汉斯利克是这么形容《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有那么一阵子这首协奏曲还算是音乐,比例恰当,而且不无才华。
但很快地,野蛮占了上风并一致支配乐器直到第一乐章结束。
小提琴不再是演奏出来的,它被硬生生地拉扯,被撕裂粉碎,被击打的伤痕累累……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使我们第一次产生了这样可怕的想法,就是音乐也可能玷污人的耳朵。
” 柴科夫斯基一向很注意自己作品的社会反响,他读了汉斯立克的评论心情如何我们已经无从知道,他把这篇语意刻毒的文字保留在手边很长时间。
柴科夫斯基经过这一次磨历,终生再也没有碰过小提琴协奏曲。
在浪漫主义音乐发展鼎盛的时期,为小提琴这件浪漫的乐器写协奏曲的确不易。
柴科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内涵及其表现
柴科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内涵及其表现
柴科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是一首富有激情和浪漫情怀的乐曲,其内涵和表现具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激情奔放的开始
乐曲以小号的双重唤醒开始,小提琴的演奏随之而来,迅速进入高潮。
这一段旋律轻快又充满活力,展现了小提琴演奏家的飞跃技巧和音乐才华,同时也向听众展示了整个乐曲的音乐风格。
2. 柔情似水的第二部分
乐曲的第二部分渐渐进入抒情的段落,小提琴和管弦乐相互呼应,再现出愁思难忘的情感,让人深感其柔情似水的韵味,音乐旋律多变,体现出小提琴作为一种高超乐器的优雅和细腻。
3. 强烈的表现力和戏剧性
第三部分的小提琴演奏深刻表达了小提琴演奏家对生命中某些关键时刻的具体感受,使听众感受到强烈的表现力和戏剧性。
在这个部分,小提琴与管弦乐交错演奏,创造出紧张的音乐氛围,如同歌剧中的场景,令人目不转睛。
总之,柴科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是一首浪漫激情且充满表现力的乐曲,其中空灵美丽、热情奔放、柔情
似水、强烈表现力和戏剧性等元素组合在一起,让人们在音乐中感受到无尽的情感和美。
浅谈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技术特点及演奏风格
摘要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是浪漫主义时期伟大的俄国作曲家。
D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 35 号)风格淳朴、气息宽广,体现了浓郁的俄罗斯民族气质,是俄罗斯乃至世界小提琴艺术中的杰作。
本文主要分析了《D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背景、音乐风格和演奏风格。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音乐风格,演奏风格AbstractPeter Ilyich Tchaikovsky is a great Russian composer of the romantic period.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 35) simple style,broad breath,reflects the strong Russian national temperament,is the art of violin in the masterpiece of Russia and the world.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Violin Concerto in D" the creation background,musical style and playing style.Key words: Tchaikovsky, Violin Concerto, music style, playing style目录摘要 (1)Abstract (2)第1章绪论 (4)第2章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创作背景和音乐风格 (5)2.1 创作背景 (5)2.2 音乐风格分析 (5)2.2.1 主题特点 (5)2.2.2 节奏特点 (8)第3章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曲式分析 (10)3.1 第一乐章 (10)3.2 第二乐章 (10)3.3 第三乐章 (11)第4章乐曲中出现的关于左手的技术特点 (13)东北大学毕业论文目录第5章乐曲中出现的关于右手的技术特点 (13)第6章结语 (15)参考文献 (16)第1章绪论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1840—1893),是十九世纪俄国作曲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水利水电工程基地强化班刘仪影08020703008
乐曲背景: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于1878年。
是柴科夫斯基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与贝多芬的D大调、门德尔松的e小调、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并称为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
这首乐曲的特色不但充分发挥了主奏小提琴绚烂的近代演奏技巧,展开了色彩丰富的管弦乐,造出了比以往的小提琴协奏曲更新鲜的韵味,而且用他含有俄国民谣的地方色彩,独特的充满哀愁的优美旋律,是格调新颖、独特的作品。
由于这首乐曲是柴科夫斯基受到了拉罗作曲的《西班牙交响曲》的激发而作的,所以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出,两者之间有着共通的构想。
这部小提琴协奏曲是一部欢快、活泼、充满青春气息的作品,它歌唱青春,歌唱生命,表现了俄罗斯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
这首乐曲当初相当不受世人欢迎,然而历史最终证明这是一首绝无仅有的音乐杰作,在音乐舞台上久演不衰,成为许多著名小提琴家的保留曲目。
全曲共分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D大调,4/4拍子,奏鸣曲形式。
规模宏大的第一乐章表现了生活的乐趣。
具有俄罗斯民间音乐的宽广气息和明朗悠扬的诗意。
其主部主题具有动人的歌唱性,体现了俄罗斯歌曲宽广动人的气息,仿佛在歌唱青春、生命和大自然。
第二乐章,短歌,行板,g小调,3/4拍,三段体。
其沉思般的抒情,被称为“小抒情曲”。
主要旋律真挚动人,略带伤感。
仿佛从远处传来一阵悠扬的歌声,使人嗅到了大自然清新的气息。
第三乐章,终曲,活泼的快板,D大调,2/4拍子,回旋奏鸣曲形式。
主题令人有俄国风,激烈地敲击之感,是属于俄国民俗舞曲特雷巴克的一种。
以很强的节奏,快活地进行,宛如一幅人民欢庆节日的图画。
感受:
提起柴可夫斯基(Jascha·Heifetz),大家最为熟悉的应该是他的《1812 Festival Overture》和《Swan·Lake》、《Sleeping·Beauty》、《Nutcracker》系列的歌剧吧。
的确,就主题而言《1812 Festival Overture》积极向上,整首乐曲激情昂扬、振奋人心,从法国入侵前的一片祥和,到入侵后的烽烟四起,再到后来的奋起反击,最后的大获全胜,不得不说,这首交响乐很有影响力、震撼力和历史意义。
尤其是开头的炮声,仿佛将我们带到了拿破仑入侵的俄罗斯的战场。
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Concerto in D》。
当然,彼得的《Concerto in D》是我最喜欢的一首小提琴曲目。
一八零六年乐圣柴可夫斯基来到匈牙利,不久他和丹莱莎相爱并订了婚,在这种幸福的背景下,他写了这首《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所以,这首协奏曲感情丰富细腻,如歌般的优美旋律,洋溢着幸福欢乐
的情绪。
其中,我最喜欢的时而忧郁、时而优美、时而欢快,多种情绪融合的第一乐章,《Concerto in D, Op. 77 Adagio》,很真实、丰富的展现了少女恋爱时的各种情态。
弦乐组、水管组、钢管组、定音鼓、木管组交相辉映、抑扬顿挫,渲染了一个华丽的乐章。
尤其是开头部分,由弱到强、从低音到高音,将感情逐渐推向高潮后又很快减弱下来,接着,弦乐组的四次应答引出了一段悠扬、舒缓的小提琴独奏。
小提琴独奏优美、富有歌唱性的主部主题是我整个第一乐章中最喜欢的地方,中高音曲的独奏,让小提琴婉转悠扬的音质完全展现出来了,既不尖锐,又不低沉,是一个恰到好处的音区,仿佛在歌唱春天,歌唱大自然。
六度跳音的前倚音和八分休止让主题充满活泼、跳跃的感觉,充满舞动性,仿佛一个快乐的翩翩起舞的少女。
A大调的副部部分,小提琴更是展现了独特的细腻、丰富、柔美的情感表达。
展开部就不说什么了,我个人没特别喜好,而华彩段呢,都叫华彩段了,还能怎么样,但我对它也就一般般的感觉吧。
这两段都是在重复主部部分,小提琴独奏和管弦合奏交替进行,显得欢快而生机蓬勃。
尾声小提琴fff的力度与弦音交相呼应,整首曲子在主音上结束。
接在后面:
写的时候就比较纠结,到底该怎么写这篇文章,想了想,没写成乐曲分析的形式,那么多大家、专业人士都已经写过,再写就没什么意思了,而且我虽然听得很多,但有些方面把握还是不太准的,所以,反复思量后决定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罢。
至于前面的乐曲背景我觉得还
是有必要提一提的,因为一首曲子,如果不了解背景的话,就无法很好的把握作者的主题与思想,理解自然也会有偏差。
就这篇曲子而言的话,在看背景资料之前,我第一印象就是恢弘、壮阔的场面,一望无际的原野,迎面的春风,一种很舒适、清新的感觉,了解背景之后,才听出了恋爱的情绪。
音乐真的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没有国界,不分你我,只是一种情绪的表达,跨过时间、空间实现心灵、灵魂的交流,不需要言语,就可以传达。
2010年10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