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文-公共财政与公共财政政策选择

合集下载

财政政策与公共财政

财政政策与公共财政

财政政策与公共财政财政政策是指国家通过运用各种财政手段,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以实现宏观经济平衡和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而公共财政则是财政政策的应用领域之一,主要针对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和财力管理进行管理和调控。

下面将从财政政策与公共财政的概念、作用、工具以及实施中的问题等方面进行讨论。

一、财政政策与公共财政的概念财政政策是指国家通过调整财政收支和运用财政手段,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一种行为方式。

财政政策的核心是通过调节财政收入和支出的结构和规模,影响经济运行的总需求与总供给,实现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公共财政是财政政策的应用领域之一,是指国家和地方政府对财政收入和支出进行管理和调控的过程。

公共财政的主要任务是为政府提供财力,保障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财政政策与公共财政的作用1. 宏观经济调控作用:财政政策通过调节财政收支,影响国家经济总需求和总供给,以实现经济增长、稳定和结构优化。

2. 收入再分配作用:财政政策通过调节税收制度和社会福利支出,促进财富再分配,实现社会公平和减少贫富差距。

3. 促进经济发展作用:财政政策通过增加财政支出,扶持重点行业和项目,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4. 调整收入分配作用:财政政策通过税收制度和社会保障机制的调整,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增加低收入和弱势群体的收入。

三、财政政策与公共财政的工具财政政策和公共财政在实施过程中,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工具来实现其调控目标:1. 财政收入工具:包括税收和非税收入,通过调整税制和税率等方式,调节财政收入的结构和规模。

2. 财政支出工具:包括政府支出的结构和规模,通过增加或减少财政支出,来实现财政政策的调控目标。

3. 财政补贴工具:通过补贴政策,对特定行业、地区或群体提供财政支持,促进其发展和调整。

4. 财政债务工具:通过发行国债、地方债等方式,调节财政收支平衡,筹集政府资金或调节市场流动性。

四、财政政策与公共财政的问题与挑战1. 政策协调问题:在实施财政政策和公共财政过程中,需要与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宏观调控政策协调配合,避免相互制约和产生负面影响。

财政政策与公共财政平衡

财政政策与公共财政平衡

财政政策与公共财政平衡财政政策是国家通过调节财政收入和支出,为经济稳定和发展提供支持的重要手段。

它对于公共财政平衡的维护和促进具有重要作用。

公共财政平衡是指国家财政收支的平衡状态,能够促进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财政政策的基本原理财政政策的基本原理包括稳定性、自足性和适度性。

稳定性是指财政政策应该具有持续稳定的特点,避免短期内频繁变动。

自足性意味着财政政策应该通过调整财政收入和支出,实现支出的自我平衡。

适度性指财政政策的手段和规模应与经济发展的需要相适应,避免过度或不足。

二、财政政策的工具与目标财政政策的工具主要包括税收、政府支出、债务和转移支付等。

税收是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征收税收实现财政收入的调节。

政府支出则是财政政策的另一重要手段,通过调节政府支出来影响经济运行。

债务是发展财政政策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借款来填补财政赤字和满足政府支出需要。

转移支付是财政政策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向一些特定群体提供资金来实现收入再分配和社会保障。

财政政策的目标主要包括宏观经济稳定、经济增长和收入再分配。

宏观经济稳定是财政政策的首要目标,通过调节财政收入和支出来实现通货膨胀的控制和失业率的调节。

经济增长是财政政策的核心目标之一,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和动员民间投资来促进经济的增长。

收入再分配是财政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调节税收和转移支付来实现社会公正和减少贫困。

三、财政政策对于公共财政平衡的维护和促进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财政政策通过平衡财政收入和支出,防止财政赤字的形成。

财政赤字会导致公共财政的不平衡,进而影响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财政政策通过调节税收和转移支付,实现收入再分配,促进社会的公正和平衡发展。

通过调节税收的结构和比例,财政政策可以减少收入差距,提高收入再分配的效果。

此外,财政政策还可以通过调节政府支出的结构和规模,支持重点领域的发展和提供公共产品,促进社会的平衡发展。

然而,财政政策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应用文-中国财政的政策性职能分析

应用文-中国财政的政策性职能分析

中国财政的政策性职能分析'进入2002年以来,关于积极政策应否“淡出”的争论再趋热烈。

呼吁“淡出”的理由不无道理:国债规模的连续增长会给长期财政收支平衡带来不利影响,过度依赖财政投资的增长可能把财政拖入无法退出的困境,政府持续投入会导致对民间投资和市场化力量的“挤出”效应等。

反对“淡出”的声音也有依据:2001年中央经济会议着重强调指出“扩大内需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在当前世界市场紧缩的下财政政策是支持中国“一花独秀”的重要支点,力保增长是缓解当前经济运行中各种矛盾的必要条件等。

一个基本判断是,仅仅在目前财政政策的职能定位下实际上是无法找出是否应当“淡出”的结论的。

当前应当讨论的,是在中国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财政的政策性职能转变问题。

我们目前所说的“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在以宏观调控为基本目标的财政政策。

在经济学意义上,“宏观”的含义就是“总量”。

宏观调控就是对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总量平衡关系的调控。

无需争议的事实是,从1998年以来,我国的积极财政政策始终是以调整供大于求的总量失衡状况为目标的,而调控总量又是为了支持经济增长。

当前,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是,政府支持经济增长的政策着力点究竟应当落在何处。

在市场经济理论中,财政政策参与对总量平衡关系调节存在两个前提。

一是竞争、多元化产权主体下的分散决策已经成为各种经济资源的主要配置力量,二是已经形成为一个相对平衡的利益分配格局。

正常情况下,政府的财政政策只针对那些“市场失效”的领域或某些使社会利益平衡格局被打破的因素进行校正、抵消、补偿等方式的调节。

中国存在上述两个前提吗?显然不存在。

至少是不充分存在。

我们面临的问题不是个别领域的“市场失效”,而是市场发育不充分导致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太低,以致结构调整进展不快;不是局部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而是改革过程中社会利益构成的再组合。

从1998年以来,我们对“扩大内需”的认识走过了三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政策的着眼点在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和此前反通货膨胀政策的滞后影响。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公共财政政策选择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公共财政政策选择

种普 遍 性 现 象 ,而 且会 受 到 经 济
全 球 化 的 影 响 『 不 断 加 剧 我 嗣 『 I i 从 19 9 8年 起 持 续 实 施 的 财 政 政 策 , 应 该 说 在 实 际 中 取 得 积 极 的 效 果 。然 而 , 续 了 四 年 的 举 持
市场认 同 度 和竞争 力 较低 。同时 , 分散 农 的组 织 化 程 度低 .难 以
提 升 农 村 需 求 的 必 要 性
问 不 管 。 然 而 分 散 经 营 的 农 户 及
随 着 中 国 人 世和 经 济 体 制 向
市 场 化 改 革 方 向 的 演 进 ,市 场 机 制 调 节 经 济 活 动领 域 小 断 扩 大 , 市场 疲 软 和 经 济 波 动 不 仅成 为 一
及 农 民收 入 水 平普 遍 低 下 大 力
发 展 农 村 经 济 , 不 断 增 加 农 业 和 农 村 的 投 A , 推 进 农 村 城 镇 化 进 程 , 实 减 轻 农 民 负 担 . 根 本 上 切 从 增 J 农 民 的 收 人 ,就 成 为 政 府 制 】 u
癜 轼 依 旧存 在 ,积 极 财 政 政 策 到
较 20 0 0年 增 长 8 0 0 0亿 元 的 事 实 告 诉 我 们 , 有 效 需 求 不 足 f场 ¨
本 的 原 因 在 于 农 村 经 济 的 落 后 以
匕共性 与 特 殊 胜并存 政 府 既有 为农 村 经 济 发展 提供 公 共 服 务 和 基 础设 施 建 设这 些世 界 范 围 内共
了 应 陡调 整 的 时 候 了 发 展 经 济 学 的 著 名 代 表 人 物
刘 易 斯 指 出 ,发展 中国 家 工 址 无 限扩 张的趋势 取决于 两十条件 :

公共财政的理论和政策分析

公共财政的理论和政策分析

公共财政的理论和政策分析公共财政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国家财政的收支、政府部门的管理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等方面。

理论和政策分析对于公共财政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公共财政的理论基础公共财政理论的核心是纳税与开支的平衡。

纳税是政府收入的来源之一,通过纳税可以为国家的发展和民生提供必要的保障。

开支则是政府对于社会和经济的投入,可以通过开支来实现为民服务、促进发展等目标。

但是只有纳税与开支的平衡才能保证公共财政的稳健和可持续发展。

公共财政理论还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资源配置、收入分配、财政监管和政府部门管理。

资源配置主要指政府对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收入分配与财政监管涉及到财富和收入的公平分配以及政府通过财政监管来规范经济活动。

政府部门管理则是指政府部门对于自身的管理和规范。

二、公共财政的政策分析1. 宏观经济调控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来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

这包括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税收减免等手段来影响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就业等方面。

宏观经济调控的核心是把握好度、时机和力度。

2. 公共服务保障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对于民生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

政府应该加强对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其服务水平,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共同发展。

3. 财政监管财政监管是政府对于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政府应该加强对于金融机构、企业以及市场的监管,规范经济运行,防范各种风险。

4. 政府部门管理政府部门管理是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

政府应该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提高效率、推动改革。

政府部门的创新、服务理念和能力的提升也是极其重要的。

总之,公共财政的理论和政策分析对于当前经济、社会、政治发展的全面推进至关重要。

政府应该继续加强公共财政的建设,提高政府服务水平,为广大人民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发展环境。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公共服务需求与公共财政政策选择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公共服务需求与公共财政政策选择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公共财政 与工业化、 市化发展 的一般关系的理论 与实证研 究成 城 果。分析 了工业化与城市化引致的公共产 品需求 的增加 以及工业化、 市化发展 对农 村公 城 共服务的需求。在此基础上 , 得出公共财政促进农村工业化、 市化发展 的作用 , 城 主要表 现
在提供公共产 品、 支持结构转换以及调节国家与农 民的分配关系。
此时 , 最引人注意的变化是农业 。农业 已由生产
率低速增长的部 门转变 为劳动 生产率增 长速度
本原 因, 它们促进 了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和各种
技术 进 步 。
表1
人均 G P 美元 ) D(
<1 o 0 1o 0 2o 0
“ 发展模式” 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率的关系
制造业 占 G P比重 D
地位的是初级产 品生产 活动, 主要指 的是农业 ,
( 钱纳里发展的型式。 一) 钱纳里从结构转变的角度研究 了城市化与 经济发展水平 的关系 , 实证检验 了 10 主要国 0个 家城市化过程 中城市化率与人均 G P的一般对 D 应关系 , 其基本结论是人均 G P越高 , D 工业化率 和城市化率越高( 如表 1 所示) 。
模型 , 该模型揭示了结构转变的一般规律和基本

在第二阶段 , 即工业化 阶段 , 构转换 的重 结
心由初级产品生产向制造业生产转移。本阶段 , 制造业对 经济 增长贡 献 的重 要性 发生 了变化。
趋势 。钱纳里认为 , 发展就是经济结构的成功转
变, 结构转变就是劳动和资本资源从生产率较低 的部 门( 农业 ) 向生产 率较高 的部 门( 工业 ) 转
根据标准结构变动模式 , 一旦人均收入水平超过

当前经济形势与财政政策选择

当前经济形势与财政政策选择

当前经济形势与财政政策选择徐璐玲吴涛周燕李全韩玲慧一、当前国内经济进展现状与财政职能的实现(一)目前我国的经济进展现状长期以来,我国经济保持着快速、稳固的进展势头,但粗放型的进展模式也带来了一些负面阻碍,其中最突出的是进展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有所加剧,进而引致内需不足,严峻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和谐进展。

1.目前的经济进展存在着结构性矛盾我国经济进展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要紧表现为城乡差异和地区性差异。

(1)中国的城乡差距日益突出依照国家统计局测算,到2003年,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已达到6倍左右,这仅是城乡间的“名义差别”,假如再把都市居民所享有的、对农村居民无法企及的各种实物补贴,如公费医疗、国家对中小学财政补贴、养老金保证、失业保险、最低生活救济等运算在内,城乡的“实际差别”将更大。

联合国开发署(UNDP)在《中国人类进展报告2005》中估量,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有可能是世界最高的。

报告高度认同中国在过去的30年内在减贫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指出中国的人类进展指数全球排名自1990年以来上升了20%,取得了有史以来最快的人类进展速度,但也指出,中国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出现进一步拉大的趋势,10%的最富有人口占有41%的财宝。

UNDP警告称,中国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可能会威逼其社会稳固,建议中国政府增加社会支出、改革财政体系并推进政府改革,以缩小这一差距。

中国社科院在《2007年社会蓝皮书》中研究指出,城乡居民的社会经济地位认同连续走低,五成以上的人认为自己属于社会下层或者是中下层。

同时,收入最高的20%人口与最低收入者的收入差距高达18倍左右,而且这种差距还在向纵深进展。

目前,城乡差距、东西部地区差距、农民之间的差距都在扩大,一样制造业和垄断行业的收入差距也在迅速拉开,甚至不同区域公务员的工资差距高达十几倍。

在调查的17个社会问题中,排在第一至第三位的社会问题依次为“看病难、看病贵”,“就业失业问题”和“收入差距过大、贫富分化问题”,排在第四至第六位的是“贪污腐败问题”、“养老保证问题”与“教育收费问题”,而且,这种排序总体上不存在明显的地区、城乡、群体差异。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公共财政政策的选择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公共财政政策的选择

常采用老年赡养率(le y eed nyr i) e r pn ec t 这一概 d ld ao
念, 6 即 5岁 以上人 口占 1— 4岁 劳动 人 口的 比重 , 56
相 比而 言 , 中国 的人 口转 变 主要 是 在 计 划 生 育 政 策 的作 用 下 提早 完 成 的 , 因而 相应 的 老龄 化 也 是 在 人 均 收 入 仍 然 处 于较 低 水 平 的 发 展 阶段 中发 生
高的人均收入意味着资本相对 丰富 , 这样 , 老龄 当
分的资金保 障 , 在这种环境下 , 口老龄化 势必对 人
公 共 财 政 支 出 、 政 收入 以及 政 府 预算 等 带 来 极 大 财
冲击 , 府公 共财 政 政策 将 面 临巨大 挑 战 。 政
化到 来 出现 劳 动 力 短 缺 时 , 些 国家 恰 好 出现 资本 这
人 口老 龄化 是 人 口转 变 的必 然 结 果 。然 而 , 中
国人 口基数大 、 人均资源不足 以及 区域经 济文化差
异 大 的 国情 决 定 了 中 国 人 口老 龄 化 具 有 不 同 于 西 方发 达 国家 的特 征 。从世 界 发 达 国家 的 实践 看 , . 人 口老 龄 化多 发生 于人 均 收入 达 到较 高水 平 时期 。较
的 2%( neM,0 1 , 意味 着 4个 劳 动 年 龄人 5 Wagt 20 )这
口抚 养一个老人。在其他条件不变 的情况下 , 口 人
老龄 化对 公 共 财政 的 冲击 主要 表现 为 : 地方财政研究/ 0 . / 1 期 2 2 81 第 o 0 0 5
政 策 前 沿
的 。 可 以说 , 国 人 口老 龄 化 具 有 典 型 的 “ 富先 中 未

公共财政与财政政策

公共财政与财政政策

公共财政与财政政策公共财政是指国家和地方政府运用财政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和管理的一种经济手段。

财政政策作为公共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公共财政的概念和作用,以及财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一、公共财政的概念和作用公共财政是指政府通过征收税收、发行货币、进行支出和借贷等财政手段来调节经济活动,实现国民经济的平衡和发展的一种手段。

公共财政的主要作用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宏观经济调控:公共财政通过调整税收政策、财政支出和财政投资等手段,对国家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通过增加或减少财政支出,政府可以刺激或抑制经济增长,实现经济周期的平衡和稳定。

2. 分配调节:公共财政通过税收政策和社会福利支出,对社会财富进行合理分配。

通过适度的财富再分配,政府可以缩小社会贫富差距,提高社会公平性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3. 资源配置:公共财政通过税收和支出的调节,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政府可以通过税收激励和财政支出,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经济发展的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

二、财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税收、财政支出、债务和货币政策等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调控和管理的一种经济手段。

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宏观经济的平衡和发展。

1. 制定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国民经济的整体状况和发展需求。

政府可以根据经济增长速度、通货膨胀率、就业情况等指标,制定相应的财政政策目标和执行方案。

2. 财政支出控制:财政政策的实施中,政府需要控制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

通过合理的财政支出预算和资金管理,确保财政支出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3. 税收调节:财政政策通过调节税收政策,对经济主体的财务状况产生影响。

政府可以通过减税或增加税收的方式,调节个人和企业的收入分配,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4. 债务控制:财政政策需要合理管理和控制债务水平。

政府可以通过债务发行和管理,调节货币供应和利率水平,维持经济金融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公共财政在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的职能定位与政策选择

公共财政在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的职能定位与政策选择

公共财政在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的职能定位与政策选择[摘要]从公共经济学的视角看,公共财政具有提供公共品、收入再分配、就业波动熨平和产业扶持导向四种职能。

职业技术教育的正外部性、学生普遍较低的经济社会背景、就业波动的熨平功能及产业升级的需要,都决定了公共财政在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必须扮演积极的角色。

根据公共财政职能理论,必须加大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财政投资,构建以“输入地模式”为主的办学体制,促进院校之间竞争,保障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关键词]公共财政职业技术教育职能政策一、引言一直以来,社会上存在一个理论和实践的误解,即职业教育具有较强的私人产品属性,应该更多地让市场发挥作用,以市场提供为主,财政应该尽少介入,或者不介入。

持此观点的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弗里德曼。

他在其名著《资本主义与自由》一书中这样论述:“职业和专业学校教育没有一般教育所具有的那种临近影响。

”①弗里德曼所谓的临近影响就是通常所指的教育的正外部性。

这个论述断言,职业技术教育没有普通教育所具有的正外部性,把职业技术教育定位为私人产品,而私人产品由市场提供是最有效率的。

由于弗里德曼的巨大影响力,这种思潮迅速在学界和决策层传播,许多人全盘接受这一观点而并未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批判性地看待。

然而,理论上的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机械地应用一个貌似正确的理论来指导一个大国的实践。

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曾受这种简单化论断的误导,一度出现过的滑坡和衰落,甚至到今天仍没有走出阴影。

②作为人口大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业区段是我国的比较优势所在,我国经济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劳工知识技术素质的不断提升。

因此,怎么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是由市场提供为主还是由财政提供为主,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鉴于此问题的重要性,本文系统地应用公共经济学的理论,从四个方面剖析公共财政在职业技术教育提供中的职能,据此提出我国职业技术教育财政体制未来的改革思路,以供决策者参考。

应用文-公共财政与公共财政政策选择(1)

应用文-公共财政与公共财政政策选择(1)

公共财政与公共财政政策选择(1)'\r\n\r\n 一、我国公共的特点及转型期的任务我国公共财政除了具有市场国家公共财政的一般特征外,如提供公共品或劳务、矫正外部效应、维持有序竞争、针对非价值性物品进行性规制、调节收入分配和稳定经济,还具有自己的特点。

(1)政府不仅要矫正市场失灵,还要弥补市场残缺,培育和完善市场,促使经济在日臻成熟的市场中持续增长。

(2)由于我国是一个中国家,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公共支出财力有限,政府提供的均等化财政服务的任务相当艰巨。

(3)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这决定了政府必须按市场法则继续、经营好这部分国有企业,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职责。

我国市场尚在发育,正处于由传统的经济向成熟的市场经济过渡阶段。

我国已建立起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正处在由财政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过渡的转型时期。

制度、体制的创新成为转型期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但是转型时期体制创新本身面临着种种风险,如经济结构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职工分流下岗,政府机构改革,收入水平的悬殊,经济全球化下的外部冲击等等都会影响着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这就客观上要求财政强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

但在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市场化的推进,原有的、主要依靠过多的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的办法,已明显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因此,构建政府管理经济的宏观间接调控体系,应更多地采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及配以必要的行政手段,这已成为政府职能转换中的首要任务。

二、目前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l.世界经济的约束。

随着加入WTO,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将进一步融合,由此带来的对国内经济的冲击,以及世界性紧缩传导效应的加速,将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市场呈现的明显过剩和紧缩特征至今未得到根本的改观,小布什上台后美国经济的降温,世界商品和服务贸易总额下降,国际市场商品价格持续走低,这些都将影响国际市场对中国外贸出口的需求,抑制国内市场价格的回升,从而进一步加大国内市场供过于求的矛盾。

公共财政与财政政策

公共财政与财政政策

公共财政与财政政策公共财政是指政府在财政领域中进行的收入和支出的管理和调控活动。

公共财政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而财政政策则是指政府通过调整财政收入和支出,以达到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

本文将从公共财政的概念、功能、特点以及财政政策的类型和实施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公共财政的概念和功能公共财政是指政府通过收取税收、征收其他收入以及开展支出活动,运用财政手段对经济进行管理的过程。

公共财政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功能:1. 宏观经济调节功能:公共财政通过调整税收和支出,影响经济运行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以实现宏观经济稳定和平衡发展的目标。

例如,在经济衰退时,政府可以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刺激需求,促进经济复苏。

2. 收入再分配功能:公共财政可以通过税收调节,实现财富再分配,减少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和公正。

例如,通过适当提高高收入者的税率,减轻低收入者的税负,实现财富的公平分配。

3. 资源配置功能:公共财政通过税收和支出的调节,引导资源向优先发展的领域和地区倾斜,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减税和优惠政策,吸引外商投资,促进经济发展。

二、公共财政的特点公共财政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政府垄断性:公共财政活动主要由政府来执行,政府是唯一的财政管理者和财政支出的决策者。

2. 强制性:公共财政是基于法律规定和强制性的原则进行的,市民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缴纳税收。

3. 公益性:公共财政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而非个人或特定群体利益。

4. 长期性:公共财政是长期的、稳定的财政活动,不受特定个人或特定经济周期的影响。

三、财政政策的类型和实施方式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财政收入和支出,以影响经济运行的方式。

根据实施方式的不同,财政政策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主要通过增加财政支出或减少税收来刺激经济增长。

这种政策在经济衰退或低迷时期常常被采用,以促进经济复苏和增加就业。

2. 紧缩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主要通过减少财政支出或增加税收来抑制经济增长,以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发生。

公共财政和公共政策

公共财政和公共政策

公共财政和公共政策引言公共财政和公共政策是现代社会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共财政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通过预算收入和支出来管理国家财务,而公共政策则是指政府制定和实施的旨在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发展的一系列行动。

本文将从理论、实践和案例三个角度探讨公共财政和公共政策的关系,以及它们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公共财政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公共财政和公共政策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概念。

公共财政提供了资源保障,为实施公共政策提供了物质基础;而公共政策则为公共财政提供了方向性指导,确保资源的有效配置。

公共财政对公共政策的支持首先,公共财政通过预算调控来支持各项具体的公共事业。

例如,在教育领域,通过增加教育经费、改善学校设施等方式来推动教育改革;在医疗卫生领域,通过增加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等方式来促进健康保障。

其次,公共财政通过税收政策来引导社会经济发展。

例如,减税降费政策可以鼓励企业投资扩大生产,促进经济增长;调节税收结构,提高对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可持续发展。

公共政策对公共财政的引导公共政策对公共财政的引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公共政策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财政可行性。

在制定过程中,需要评估预算收入和支出的可行性,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安排。

例如,在社会福利领域,针对特定群体实施救助补贴等政策时,需要评估其对财政的影响,并确保可持续性。

其次,公共政策可以通过激励机制来引导财政资源的有效配置。

例如,在创新领域,通过设立科技创新基金、提供研发补贴等方式来鼓励科技创新活动,并帮助优秀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

最后,公共政策可以通过监管和规范来保障财政资源的合理利用。

例如,在土地管理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土地使用规划、加强土地流转管理等措施来确保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并防止浪费和滥用。

公共财政和公共政策的实践案例下面将介绍几个国际上成功的公共财政和公共政策实践案例,以期能够从中汲取经验,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财政政策与公共财政

财政政策与公共财政

财政政策与公共财政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财政政策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之一。

国家的公共财政也在财政政策的指导下得以有效管理和利用。

本文将探讨财政政策和公共财政之间的关系,并分析财政政策对公共财政的影响以及如何实现经济健康稳定增长和公共福利。

一、财政政策与公共财政的概念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财政收支和借贷等方式,对经济进行引导和操纵,达到宏观经济调控和发展目标的总体方针、政策与措施。

财政政策的目的是通过调节收支平衡、调整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的平衡发展。

公共财政是指国家为履行职能所产生的财政活动和财政管理体制的总称。

简而言之,就是指政府通过各种税种和收入以及支出和债务,为实现公共利益和经济发展提供或改变资金来源和使用的过程。

公共财政主要包括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赤字和财政债务等方面。

二、财政政策对公共财政的影响财政政策对公共财政的影响主要通过税收政策、财政支出和借贷等渠道来实现。

首先,税收政策是财政政策的重要手段,通过调整税率、税收范围和税收结构对公共财政产生影响。

调整税收政策可以影响社会资源分配,推动社会产业结构和税收负担的优化,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共利益。

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如果税收收入能够得到合理调节和利用,将有助于提高政府的财政收入水平和财政实力。

其次,财政支出也是财政政策的重要措施之一,政府通过公共财政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投资和调节。

政府通过投资和开支来落实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包括货币流动以及对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的投资。

如果公共财政能够合理地对各种公共事业和资金使用进行管理,将会有效推动国家的经济、社会和公共服务的发展。

最后,借贷是财政政策另一项重要功能,政府可以通过国内和国际借贷来调节社会资源分配,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

通过借贷,政府可以弥补负债和运作缺口,以满足财政支出需要。

公共财政政策

公共财政政策

公共财政政策在一个国家的经济体系中,公共财政政策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公共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财政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调控和干预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

通过税收、政府支出和债务管理等手段,公共财政政策的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以及促进社会公平与稳定。

1.背景介绍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市场自由经济体系中,市场存在着无法纠正的失灵和不足。

因此,政府需要通过公共财政政策来纠正这些市场失灵,并实现经济的内外平衡。

2.税收政策税收是公共财政政策的核心工具之一。

通过合理的税收政策,政府可以收取资金用于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税收还可以调节经济的收入分配,并激励经济主体的行为。

2.1 直接税和间接税税收可以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两种形式。

直接税是指政府直接从纳税人的收入或财产中征收的税,如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

间接税则是指以商品和服务交易为基础,在交易的过程中收取的税款,例如增值税和消费税。

2.2 税收优惠和减免为促进特定行业和领域的发展,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和减免来鼓励这些经济活动。

这些优惠和减免可以通过降低税率、给予税收抵免或者推出减税政策等方式实施。

3.政府支出政策政府的支出政策是公共财政政策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通过合理的支出安排,可以提供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民生水平。

3.1 公共投资政府支出的一部分用于公共投资,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科研发展、环保工程等。

公共投资的目的是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可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和就业增加。

3.2 社会福利支出政府通过社会福利支出来改善民众的生活状况,提供教育、医疗、住房等基本生活保障。

社会福利支出可以提高社会的公平性和稳定性,降低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4.债务管理政府在实施财政政策过程中,有时会通过发行债券等方式进行融资。

债务管理是确保政府财政安全和经济稳定的重要手段。

财政与国家职能公共财政管理

财政与国家职能公共财政管理

财政与国家职能:公共财政管理在国家治理体系中,财政是一项至关重要的职能之一。

财政管理的目的是确保政府有足够的资金来履行其职责和义务。

公共财政管理是指政府通过征税、开支和财政政策来管理公共资源,并确保这些资源被有效地分配和使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财政与国家职能之间的关系,以及公共财政管理在现代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

财政与国家职能财政是国家职能的核心之一。

国家职能主要包括立法、行政和司法三大职能。

财政的职能是确保政府有足够的财政资源来履行其职责。

在现代国家中,政府的支出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福利、国防和教育等各个领域。

这些支出需要通过税收等方式筹集资金,而财政就是负责管理这些资金的部门。

财政的职能还包括财政收支管理、税收政策制定、财政预算编制和执行等一系列工作。

在现代社会中,财政不仅是政府的一个部门,更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

财政的作用不仅在于筹措资金,更在于通过合理的财政政策来实现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促进经济增长,保障社会公平。

公共财政管理的重要性公共财政管理是指政府对公共资源的筹集、分配和使用进行管理和监督的一系列活动。

在现代社会中,公共财政管理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政府的合法性。

1. 提高经济效益公共财政管理可以通过税收政策的制定、财政支出的合理安排和预算的执行来促进经济发展。

通过合理的税收政策,政府可以提高财政收入,促进经济增长;通过合理的财政支出,政府可以促进资源配置的优化,提高社会福利水平;通过预算的执行,政府可以确保公共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经济效益。

2. 促进社会公平公共财政管理还可以促进社会公平。

通过税收政策的调整,政府可以实现财富的再分配,弱化不平等现象,促进社会公平。

同时,通过财政支出的合理安排,政府可以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社会保障和福利,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

3. 保障国家安全公共财政管理还可以保障国家安全。

通过财政支出投入国防建设,政府可以提高国家的安全防范能力,确保国家的领土完整和民族安全。

新形势下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政策选择

新形势下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政策选择
耿 军 华
[ 南经 贸职业 学院 会 计 系 , 南 郑 州 4 0 5 ] 河 河 5 0 3

要: 当前 我 国公 共 财 政 体 制 存 在 的 主 要 问题 是 : 级政 府 财 政 权 力 和 公 共 事务 责 任 不 对 称 ; 对 于 经 济 发 各 相
展 , 共服 务 明 显 失衡 ; 算 管理 体 制 不 够 完 善 ; 政 支 出 结 构 不尽 合 理 ; 府 行 为 不 规 范 , 政 监 督 力 度 较 为 薄 公 预 财 政 财
共财政 体制 改革 打下 了坚 实基 础 。


新 形 势 下 公 共 财 政 体 制 存 在 的 问 题
建 设公 共财 政 , 实现 基本公 共 服务均 等化 , 既要 增加投 入 , 也要 有体制 保 障 。近年来 , 级政 府着 眼 各 于提 高公共 服务 水 平 , 力 推 动财 政 资 金 向 民生倾 大
制 ” 再 到 党 的 十 七 大 提 出 “ 善 公 共 财 政 体 系 ” 建 , 完 ,
1 各级 政府 财政权 力和公 共事务 责任 不对称 . 主要表 现 : 一是 事 权 划 分 不 清 。通 常一 件 事 中 央和地 方都 有责 任 , 由于 基本 公 共 服 务 的职 责 划 但 分 不清 晰 , 在具体 实施 时 中央和地 方 相互推 诿 , 出 就 现 了服 务真 空 , 使一 些公 共服 务不 到位 , 致 提供公 共 服 务 的效率 有所 下降 。二 是财权 分 配不均 。 目前 中 央依然 集 中了相 当大 的财 政 力 量 , 层 政府 由于 缺 基 乏 主体税 种 , 移 支 付 就 成 为 其 财 力 的重 要 来 源 。 转
行政管 理 费 , 由 1 7 却 9 8年 的 4 . 9亿 猛 增 至 20 00 06 年 的 5 3 . 5亿 , 6 90 增长 了近 14倍 。 1 5 政 府行 为不规 范 , . 财政监 督 力度 较 为薄弱 主要 表现 在 : 】 监 督 方式 单一 且不 规 范 , () 即专 项性 和 突击 性检 查较多 , 日常监 督较少 ; 对公共 收入 检查 较多 , 公 共 支 出监 督 较 少 。( ) 政 内 部监 对 2 财 督较 为薄弱 。 由于预算 、 执行 、 监督 三项 职权都 由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财政与公共财政政策选择
'一、我国公共
的特点及转型期的任务
我国公共财政除了具有市场
国家公共财政的一般特征外,如提供公共品或劳务、矫正外部效应、维持有序竞争、针对非价值性物品进行
性规制、调节收入分配和稳定经济,还具有自己的特点。

(1)政府不仅要矫正市场失灵,还要弥补市场残缺,培育和完善市场,促使经济在日臻成熟的市场中持续增长。

(2)由于我国是一个
中国家,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公共支出财力有限,政府提供的均等化财政服务的任务相当艰巨。

(3)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这决定了政府必须按市场法则继续、经营好这部分国有企业,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职责。

我国市场尚在发育,正处于由传统的
经济向成熟的市场经济过渡阶段。

我国已建立起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正处在由财政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过渡的转型时期。

制度、体制的创新成为转型期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但是转型时期体制创新本身面临着种种风险,如经济结构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职工分流下岗,政府机构改革,收入水平的悬殊,经济全球化下的外部冲击等等都会影响着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这就客观上要求财政强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

但在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市场化的推进,原有的、主要依靠过多的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的办法,已明显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因此,构建政府管理经济的宏观间接调控体系,应更多地采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及配以必要的行政手段,这已成为政府职能转换中的首要任务。

二、目前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l.世界经济的约束。

随着加入WTO,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将进一步融合,由此带来的对国内经济的冲击,以及世界性紧缩传导效应的加速,将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市场呈现的明显过剩和紧缩特征至今未得到根本的改观,小布什上台后美国经济的降温,世界商品和服务贸易总额下降,国际市场商品价格持续走低,这些都将影响国际市场对中国外贸出口的需求,抑制国内市场价格的回升,从而进一步加大国内市场供过于求的矛盾。

2.结构调整的维艰。

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低档次产品过剩,高档次产品供给不足的结构转换时期。

基本供给层面上的商品已经不再供不应求,而商品供过于求的状况越来越严重。

在诸多传统产业饱和的同时,许多新产品新产业尚待开发,现行经济结构难以支持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尽管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我们正在逐渐摆脱结构调整的制度因素影响,开始加快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但当今世界技术换代不断加快,在解决现存结构问题的同时,更新更高层次的升级换代使经济结构调整成为长期性任务。

3.消费增长的滞缓。

当前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的局面决定了社会边际消费倾向的下降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总收入不断增加,但增量部分被占人口20%的高收入人群获取,80%的低收入居民呈相对下降趋势。

低收入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高,但收入增长缓慢,不能形成对消费增长率的实际贡献;高收入阶层虽然收入不断增加,但边际消费倾向低,对消费增长率贡献也不大,因此导致了总体平均边际消费倾向的下降。

再加上消费者对
、住房、医疗、社会保障等改革措施的预期,使居民储蓄倾向增强,消费倾向减弱。

4.投资速度的放慢。

近年来由于政府增发国债,加大了政府投资力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较强。

但今后一个时期投资增长与改革开放中前期比较,速度将会放慢,这是缘于:一是目前全社会投资基数较大;二是国有企业改革尚处于关键时期,现代企业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企业资产负债率和利润率都没有得到根本性好转,投资能力有限;三是银行的信贷功能难以充分发挥,企业利润率低下和银行风险防范意识的增强,导致银行的储蓄投资转化率较低;四是民间投资不够活跃,缺少必要的引导机制和激励机制,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不畅;五是资本外流现象未得到有效遏制。

与此相应的另一面,外资引进的发展趋势也不容乐观。

综合上述因素分析:我国从“短缺经济”时期过渡到“后补缺”时期,有效需求不足将会经常性地存在,通货紧缩的压力将取代通货膨胀的压力,成为经济运行中必须认真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这是由体制转轨和结构转移的双重因素决定的。

若想从根本上解决有效需求不足,必须实现经济结构的根本性转换,不可能一蹴而就。

尽管如此,就宏观大势而言,我们仍持乐观态度。

据世界经济
预测,在中国结构转换时期,经济增长速度将由改革开放中前期的高速增长阶段进人次高速增长阶段,但由于中国市场容量和结构转换空间较大,在未来30年,仍可保持相对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

三、积极财政政策的理论借鉴
我国1998-2000年所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从经济理论源头上考察应属于凯恩斯学派的需求管理政策。

这种刺激经济增长的财政政策主要包括两类:
一是汉森的吸水政策,即在经济萧条时靠付出一定数额的公共投资使经济自动恢复其活力的政策。

汲水政策有四个特点:第一,汲水政策是一种诱导景气复苏的政策。

是以经济本身所具有的自发恢复能力为前提的治理萧条政策。

第二,汲水政策的载体是公共投资,以扩大公共投资规模作为启动民间投资活跃的手段。

第三,财政支出规模是有限的,不进行超额的支出,只要使民间投资恢复活力即可。

第四,汲水政策是一种短期的财政政策,随着经济萧条的哨失而不复存在。

二是萨缪尔森为首的新古典综合派的补偿政策。

即政府有意识地从当时经济状态的反方向调节景气变动幅度,以达到稳定经济波动的目的。

在经济繁荣时期,为了减少通货膨胀因素,政府通过增收减支等政策以抑制和减少民间的过剩需求;而在经济萧条时期,为了减少通货紧缩因素,政府又必须通过增支减收等政策来增加消费和投资需求,谋求整个社会经济有效需求的增加。

准确的剖析,补偿政策和汲水政策虽然都是政府有意识的干预政策,但其区别也是很明显的:第一,汲水政策只是借助公共投资以补偿民间投资的减退,是医治经济萧条的处方;而补偿政策是一种全面的干预政策,它不仅在使经济从萧条走向繁荣中得到,而且还可用于控制经济过度繁荣。

第二,汲水政策的实现工具只有公共投资,而补偿政策的载体不仅包括公共投资,还包括所得税、消费税、转移支付、财政补偿等。

第三,汲水政策的公共投资不能是超额的,而补偿政策的财政收支可以超额增长。

第四,汲水政策的调节对象是民间投资,而补偿政策的调节对象是社会经济的有效需求。

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1998年属典型的“汲水政策”,其载体是国债投资,而1999年以来的财政政策则属于补偿政策,是一种全面干预的政策,其载体不仅包括公共投资,还有
、转移支付、财政补贴等。

不论采取汲水政策还是补偿政策,其主要措施都是扩大公共投资,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短期表现为需求效应,而长期则表现为供给效应。

在“后短缺”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由全面的供给短缺转向了有效需求不足和供给结构失调并存。

目前中国经济呈通货紧缩态势,绝非是单纯的生产能力超过市场容量,在相
当程度上是由微观和供给方面存在的问题造成的,既含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也有供给结构问题,后者导致了供给质量不高,造成结构性积压严重,反过来又增加了需求困境,根据这一判断,我们认为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既不同于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又不同于西方国家70年代的经济滞胀。

因此,单独用凯恩斯的短期刺激经济增长的财政政策,或供给学派的减税等一揽子供给管理政策,均不能达到目的,应将二者结合起来运用。

我国的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性,导致了供给状况不能适应具有不同收入水平和富裕程度的消费者的需求,必须也只能通过供给调整来适应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结构。

而且随着人们收入水平和有效需求的不断提高,供给可能发展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调整供给将显得越来越重要。

治理的办法在于把政策导向和市场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压缩无效供给,发展有效供给,实现供给结构的升级换代。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