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名师教学设计
《拿来主义》教案(5篇)
《拿来主义》教案(5篇)第一篇:《拿来主义》教案《拿来主义》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掌握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和幽默的特点;2学习本文的比喻说理方法;3理解鲁迅提出的“拿来主义”的含义,正确对待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二、教学重点、难点:如何正确对待文化遗产问题;2比喻的说理方法。
三、教学时:二节四、教学步骤:(一)导入文:《拿来主义》是鲁迅写于1934年的杂文名篇,虽然距今已有七十年之久,但文中的思想于今仍然光芒四射。
近几年来高考作文中也多次考到有关文化遗产,外来文化等内容,因此对我们高中生来说认真学习这篇来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等问题,意义重大。
(二)写作背景:《拿来主义》写于1934年6月,正是国民党反动政府在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实行“围剿”,同时在文化方面实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奉行卖国主义政策,多种错误思想泛滥。
其中有遗老遗少的封建复古主义;在醉心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的奴化主张;在进步文艺工作者,左翼文艺队伍中,对于要不要和怎样继承文化遗产问题,也存在思想混乱。
针对这种现状,鲁迅写了一系列,从创建民族新文化的高度,论述了如何正确外国文化,文化遗产的问题。
本文是其中一篇。
(三)整体感知:什么是“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为什么在拿来主义之前要先说“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明确:“闭关主义”指的是清政府奉行的闭关自守政策。
“送去主义”指的是卖国主义、投降主义,其实思想实质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以文明古国自居,自夸自耀,但最终一味“送去”落得被凌辱,乞讨下场。
同时从反面论证实行“拿来主义”至为必要,非常迫切。
2“送来”和“拿来”区别何在?作者用列举的方法指出了“送来”实质揭露帝国主义罪恶。
所谓“送来”,是从经济到军事到文化对中国的倾销,侵略。
“拿来”则不然,是中国人根据自己需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送”与“拿”本质不同,内容全异。
进一步确立本文的中心论点。
3作者用什么比喻来论述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批判了哪些错误倾向,树立什么样正确态度?把文化遗产比作大宅子,错误倾向比作“孱头”(逃跑主义)、“昏蛋”(“左”派幼稚病)、“废物”(投降主义)。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的基本观点,体会作者在论述中所运用的讽刺和幽默手法。
2. 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掌握作者如何通过举例、对比等手法来阐述“拿来主义”的含义。
3. 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学会运用拿来主义的态度看待事物。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鲁迅《拿来主义》2. 教学重点: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及表达技巧。
3. 教学难点:运用拿来主义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引出本文的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基本观点。
3. 课堂讲解:讲解拿来主义的概念、意义及其在文章中的运用,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运用拿来主义看待现实生活中的文化交流问题。
5. 分享讨论成果:请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补充意见。
6. 总结提升: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拿来主义的态度看待事物。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文章基本观点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检验其对拿来主义应用的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拿来主义》2. 参考资料:有关拿来主义的相关论文、案例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引出本文的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基本观点。
3. 课堂讲解:讲解拿来主义的概念、意义及其在文章中的运用,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运用拿来主义看待现实生活中的文化交流问题。
5. 分享讨论成果:请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补充意见。
6. 总结提升: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拿来主义的态度看待事物。
拿来主义教案【优秀7篇】
拿来主义教案【优秀7篇】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这次漂亮的小编为亲带来了7篇拿来主义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赏析文章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赏析文章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2、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3、深刻理解“拿来主义”的精髓,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教学重点】鉴赏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透悟“拿来主义”的旨意【教学难点】掌握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讨论交流【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布置课前预习(印发导学资料,内容略)一、导语设计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从德、英等当代海军强国购买军舰,打造了一支当时亚洲第一、世界第七的“北洋水师”,最终的结果却是在威海以几乎没有击沉一艘敌舰的“战绩”全军覆灭今天,通过对苏27战斗机的改装,我们拥有了歼11,性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壮大了我国的空军力量同样是从别人那里“拿来”,一个以失败告终,一个却大获成功两种“拿来”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结果悬殊?相信我们今天一起研读了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之后,答案会了然于胸二、探究与发现——研读标题提问:本文的标题属于议论文标题中的哪种类型?标题隐含了哪些问题?明确:本文标题属于论题型标题告诉我们本文是要谈论有关“拿来主义”的问题研读标题,我们应思考两个问题:1、什么是“拿来主义”?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三、阅读与分析——把握结构思路1.提问:文章的前6段,除去第5段外,作者提到了哪几种“主义”?这几种“主义”的表现是什么?实行这些“主义”有什么样的后果?作者对这几种“主义”分别持什么态度?学生分小组阅读该部分,合作讨论完成表格各小组发言呈现讨论结果,全班交流(多媒体展示,表格略)2、总结提问:综合表格内容可以看出,作者是在对国际交流中的几种错误做法作批判那么第5段写的是什么内容?明确: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3.作者主张的“拿来主义”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它的内涵明确: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自己独立思考,有主见;有辨别力,有眼光;自主选择,自己行动)4.点拨指导: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作者在提出自己的论点之前,先对错误的观点作了批驳,采用的是先“破”后“立”的结构5.教师朗读第8自然段,并请学生听读时注意思考:第8段没有谈关于文化的问题,却提到一所大宅子,这所大宅子实际上是比喻什么?明确:比喻文化遗产6.提问:第8段刻画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几种人?他们的态度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作者对这些态度的看法是什么?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表格各小组发言呈现讨论结果,全班交流(多媒体展示,表格略)7.总结上一环节并提问:作者用生动的比喻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的做法是怎样的?用文中最概括的一句话来回答明确:占有,挑选8.第9段这句话确切、精练,但过于抽象作者接着再次用比喻手法论证了“拿来主义”的内涵请学生朗读第9段,然后小组合作,筛选文中信息并讨论作者是如何论证的,完成表格各小组呈现讨论结果,全班交流(多媒体展示,表格略)9、学生齐读最后一段,提问:想一想这段的5句话分别回答了什么问题明确:①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②拿来之后应当怎样区别对待?③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④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⑤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何在?10、总结点拨,全文结构(多媒体展示)如下:第一部分(第1~7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提出拿来主义的观点(先破后立)第二部分(第8~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做法,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先破后立)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四、阅读与理解——鉴赏论证艺术提问:尽管全文是在阐明对待文化遗产批判继承的正确态度,包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但并没有枯燥地讲述理论,全文写得轻松活泼,很有趣味作者究竟用了什么方法取得了这样的效果呢?归纳文章在说理的时候运用的论证方法并体会运用这种方法的好处学生分小组研读课文,谈感受,自由发言然后各小组推荐人选发言,全班交流。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精选10篇)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拿来主义》优秀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拿来主义》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篇1[教学要点]在熟读课文、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关于继承文化遗产问题的精辟论述。
[教学过程]一、诵读鉴赏第8、9段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
2、提问:作者是如何形象地揭示“拿来主义”的具体涵义的?学生讨论。
明确:作者形象地把文化遗产比喻成某穷青年偶得的一所大宅子,以对宅子处理的不同态度来形象说明什么是“拿来主义”。
作者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首先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这是批判继承的先决条件和必备的态度。
然后剖析三种错误态度:“孱头”式,“昏蛋”式,“废物”式。
作者在否定了这三种错误态度之后,再从正面论述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即占有、挑选。
(加点字板书)3、结合语境,揣摩“孱头”“昏蛋”“废物”的含义。
明确:“孱头”指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人;“昏蛋”指盲目排外全盘否定的人;“废物”指崇洋、全盘接受的人。
(加点字板书)方法点拨:上一节课我们谈到对作品语言讽刺色彩的学习,谈到“把要否定的现象漫画化,示其滑稽”。
这里,作者把准备批判的观点形象化,然后着重刻画它可笑可憎的面目,予以无情的否定,没有生硬的说教,读来生动形象,却又力透纸背。
在我们的写作中应学习运用这两种方法,以取得较好的讽刺效果。
(加点字板书)4、比喻说理使论述具体形象,读来意兴盎然而便于理解,易于认同,试结合第9段分析“鱼翅”““烟枪烟灯”“姨太太”各比喻什么?明确:“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对于精华部分,应该接受;“烟枪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完全没有价值,但可适当保存以教育后代的部分;“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应果断抛弃。
(加点字板书)方法点拨:作者运用比喻说理,把抽象的关于如何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理论问题转化为一个简单的经验性问题。
拿来主义教案(优秀3篇)
拿来主义教案(优秀3篇)拿来主义教案篇一教材分析现在学生学习《主义》有何意义让学生从文本延伸到生活与社会,延伸到书籍与网络,延伸到个人能力与素养的发展。
学情分析学生学习该文难以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多阅读,了解国家开放政策,该引进什么,不该引进什么。
教学重点理解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以及形象的比喻。
教学难点如何“拿来”。
教学目标初步掌握快速理清思路的方法以及;领略形象化的说理的妙处,品味语言背后的深层意味;吸取思想精华,学习智慧地“拿来”,尝试理智地“拿来”。
教学基本设计1、三问贯串——以三个“?”(什么叫拿来主义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怎么样实行拿来主义)为经,以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赏析为纬,构建一个“点面结合”的教学网络。
2、三法突破——将“语言品味”作为重点,运用“形象还原比较法”、自主赏析、质疑解疑来进行突破。
3、三点拓展——思考“拿来”,服务现实;阅读名作,尝试“拿来”;开展辩论,明辨“拿来”。
教学过程一、知识准备,激趣导入。
鲁迅先生曾说:“在风沙扑面,狼虎成群的时候”,杂文是“匕首和投枪,要锋利而切实”,是“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也“是在对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
”这是他对现代杂文的作用所作的准确而精辟的说明。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杂文的典型之作《拿来主义》,和作者一起“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
二、运用方法,巧析思路——什么叫拿来主义1、标题是“拿来主义”,自读两遍,你能读出什么问题吗生:拿来主义是什么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怎么样实行拿来主义人称杂文是议论文的变体,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是否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结构全文的。
小结:巧析思路方法之一:根据文体2、文章没有直接的话语阐述何为“拿来主义”,文章哪些段落阐述“为什么拿来”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明确:1-7自然段,根据“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来判断,“所以“,表示前面几段是在阐述原因,这叫因果论证法。
新整理拿来主义教案范文(3篇)
拿来主义教案范文(3篇)拿来主义教案范文3篇引导语:作为一名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爱师网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拿来主义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拿来主义教案范文第一篇:教学目标:1、领会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3、学习形象化说理的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任务:学习课文1――7段教学步骤:多媒体展示排除法解题思路:或A或B或C或D非A非B非C所以D问题1:如果一个题若干个选项,而要证明其中某项正确,那么只要找出依据,否定其它所的选项就行了――这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排除法。
快速阅读《拿来主义》1――7段,把作者提供的所选项一一找出来。
明确:①闭关主义②送去主义③听凭送来④自己来拿。
问题2:那么,什么是闭关主义呢?作者是怎么否定它的?明确: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就是闭关主义。
作者用给枪炮打破了大门又碰了一串钉子予以否定。
问题3: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作者这样说依据吗?明确:。
先是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还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
问题4:这是例证法。
那么是怎样否定送去主义的呢?明确::通过与尼采的类比,作者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当佳节大典之际,我们的子孙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也就是必沦为乞丐。
问题5:送来的都是些什么东西?明确:送来的先英国的,德国的废枪炮,后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问题6:这种送来的本质是什么呢?明确:倾销商品和文化侵略。
问题7:模仿多媒体展示的排除法,归纳1――7段的论证思路。
明确:或闭关主义,或送去主义,或听凭送来,或自己来拿闭关主义,实行不通送去主义,沦为乞丐听凭送来,大受其害所以,要自己来拿问题8:1――7段论证的是什么问题?明确:论证为什么要拿来。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及反思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拿来主义》的主要内容、结构和论证方法。
2.分析鲁迅先生的独特文风及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鲁迅先生的批判精神,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
2.教学难点:分析文章中的难点句子,理解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简单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题目,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
2.阅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教师指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关键语句,分析鲁迅先生的论证方法。
3.分析课文(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
(2)分析鲁迅先生在文章中使用的比喻、讽刺等修辞手法。
(3)讨论文章中的难点句子,理解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
4.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文章中的观点,探讨鲁迅先生的批判精神。
(2)每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分享。
(2)引导学生联系现实,思考“拿来主义”在当代的意义。
四、课后作业1.结合文章内容,写一篇关于“拿来主义”的感悟。
2.阅读鲁迅先生的另一篇文章,分析其论证方法和语言风格。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拿来主义》的内容和结构,掌握了鲁迅先生的论证方法和语言风格。
2.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参与,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体现了批判性思维。
4.不足之处:(1)课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部分内容无法深入讲解。
(2)在分析文章难点句子时,部分学生理解仍有困难。
(3)课后作业布置较少,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改进措施:1.优化课堂时间安排,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充分展开。
2.对文章中的难点句子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3.增加课后作业量,鼓励学生自主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理解“拿来主义”的概念及其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中的作用。
拿来主义教案8篇
拿来主义教案8篇《拿来主义》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在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2、理解本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说理的方法,正确理解本文各比喻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1、总体理解文意2、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教学设想】1、学习本文可以从理解文章的观点和结构入手。
2、对语言的揣摩要结合鲁迅杂文善于运用形象说理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透过表面现象的词句,分析所用形象的深刻内涵,可通过练习一中的1、2、3题进行。
(详见《教师教学用书》P10“教学建议”部分)3、多用启发性的提问,注意培养学生思维分析的能力。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重点:总体理解文意,先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
初步体会文中一些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显现的表现力。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1、题解导入:“主义”是指重大的原则或主张。
“拿来主义”这个提法是鲁迅先生的独创,它的题旨是针对国民党政府媚外卖国的政策和有些人的“全盘西化”的主张,也针对革命文化阵营内部的拒绝借鉴,盲目排斥的错误态度,鲁迅提出既要大胆吸收借鉴外国文化(也包括本国的文化遗产),又要认真的分析精华与糟粕,加以批判吸收,以期改造民族素质,创造民族新文化。
2、讲读课文的前半部分(1-4节)(第5五节为过渡节,也可到第5节)(1)请学生阅读这部分课文,思考以下问题: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主张之前,先批判了那些主义?重点在揭露和批判什么主义?学生阅读后作答,教师明确: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重点在后者。
(运用学生粗知的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等历史知识,加深对“又碰了一串钉子”的理解)。
课文开头两句话从追述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入手,非常概括地说明中国近百年来从盲目排外到一味媚外,从“闭关主义”一变而成“送去主义”,接着举出事实(送古董;送古画、新画;送梅兰芳),从历史,社会根源揭示“送去主义”的本质--媚外卖国(2)细读第3节,要求找出只送去不拿来的后果的关键词句,思考鲁迅先生用怎样的笔法来论述这个问题的?学生找出关键词句,教师补充:后果是:我们的子孙,“则当佳节大典之际……,讨一点残羹冷炙作奖赏”。
《拿来主义》名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
《拿来主义》名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拿来主义》名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1《拿来主义》名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信息的传递速度越来越快,各种知识和技能的更新迭代也越来越快。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以传统的教育方式,不仅教育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更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新时代的发展。
因此,“拿来主义”教育理念应运而生,旨在通过建立高效的知识获取机制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知识技能,以适应未来的需求。
一、什么是“拿来主义”“拿来主义”(Commodity Education),英文也可称作“蒂尔曼模式”(Tilman Model),即“现成教育”,指的是学生在学习某一领域的知识时,通过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基础,快速掌握该领域的核心知识和技能。
与传统教育模式不同的是,“拿来主义”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和实践,而学校则应该起到指导和监督作用,提供充足的资源和机会,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知识和技能。
“拿来主义”强调孩子们应该从实践出发,通过学习与其有密切关联的知识,来快速获取智能。
二、如何实施“拿来主义”教育1、利用网络资源现代教育领域最重要的革新之一是通过网络教育平台的引入克服地理障碍,让学习者能够随时随地通过在线视频、直播、录像和演示文稿等形式获取教育资源。
在教育领域,类似Khan Academy、Coursera、edX、Open Education Resource等的平台已经成为学生们的开放资源库。
2、打破课堂限制“拿来主义”强调,学生在学习时应该更灵活地使用资源,可以从多种资源中获取知识,包括书籍、报纸、在线视频、班主任、同学等等。
这也意味着,传统的课堂模式已经限制了学习的方式,我们需要打破这种限制,帮助学生更灵活地学习。
3、参与实践第三点,实践。
只有通过亲身体验和演示,才能真正摆脱理论知识的束缚。
因此,学生们应该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拿来主义》名师教案2(2课时)
《拿来主义》名师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体会本文泼辣幽默、睿智深刻的语言特色,感受比喻、对比、反语等修辞手法在本文说理中的作用。
2.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本文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段论式结构以及“是什么”“为什么”“怎们样”的递进式结构的严谨的论证方式。
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味本文的思想之美和语言之美4.文化传承与理解批判地继承鲁迅在本文所体现的关于选择性的吸收中外文化的思想。
二、教学设计(一)教学建议(1)分两课时教授本课;(2)阅读本文可从理清思路入手,在理清思路的同时,抓住文章的论点。
(3)阅读本文要抓住杂文形象说理的特点。
在说理时还应对“拿来主义”这个核心观念作宽泛解释和界定,从而提升全文的主旨。
(4)教学本文,要联系时代背景。
(5 对语言的揣摩要联系杂文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透过词句,分析文章的深刻内涵。
(二)教学示例(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学习跳出文体的拘囿,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来观照、解读文本的方法②根据议论文的“三段式”结构,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理清作者思路,感受鲁迅先生思维的严密。
③学习本文主要运用原起法、证伪法和比喻论证来说理的方法,从而品析鲁迅杂文的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诵读、质疑、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理清作者思路,探讨作品思想,品鉴作品语言,在感受本文写作思维的严密性、形象性的同时,汲取文章中的精神营养,从而体会鲁迅杂文思维缜密、思想深邃与语言的犀利幽默高度统一的特点。
情感与价值观: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与意义,引导学生不仅学会正确对待文化,更应正确认识人与人、民族与民族以及国与国之间正确沟通与交往的问题。
(2)教学重点从文化、哲学的角度理解本文运用原起法、证伪法以及比喻论证等方法来阐述的拿来主义的内涵、“拿来”的原因以及如何“拿来”。
(3)教学难点理解“如何拿来”(4)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5)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2.用原起法和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阐述“为什么要拿来”教学重难点: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即阐述拿来主义的背景(为什么)。
拿来主义教案4篇
拿来主义教案拿来主义教案4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拿来主义教案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拿来主义教案篇1教学目标1、理解鲁迅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的方法。
2、揣摩课文中运用比喻的内蕴,学会根据语境辨析语意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3、联系实际,深入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透过词语表面,分析所用形象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联系历史背景,揣摩语言的感情色彩。
教具准备录音机、投影仪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文章背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提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的。
[教学步骤]一、导语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
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
”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
是的。
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
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鲁迅先生的答案吧。
二、了解文章的背景自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以来,反动统治者,尤其是国民党反动派在各个方面奉行卖国政策。
30年代,国民党反动派实行文化“围剿”,各种错误思潮也随之泛滥,封建的遗老遗少们叫嚷复古主义,卖国求荣的“全盘西化”论喧嚣一时。
左翼文化队伍中对要不要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也思想混乱,颇多分歧。
面对如此背景,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杂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三、整体感知课文1、放录音“拿来主义”提问:“拿来”的观点是在哪一段提出来地,是从哪一段开始阐述的?(听完录音后回答)明确:第2段点到“拿来”后,第5、6段再次点到,直到第7段,才开始正面阐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2023年鲁迅《拿来主义》的教案(精选6篇)
2023年鲁迅《拿来主义》的教案(精选6篇)鲁迅《拿来主义》的教案1一、教学目的:1、学习__运用比喻,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来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法,《拿来主义》。
2、理解__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
3、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弄清什么是“拿来主义”。
2、难点:认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预习思考题:1、__议论的核心是什么?通过什么材料来阐述论点的?2、找出__运用的比喻论证,理解比喻论证的作用。
3、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倾向是什么?怎样批判继承文化遗产?4、什么叫“拿来主义”?为什么对文化遗产必须采取“拿来”的态度呢?引言: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同学们可能看过一些。
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唐宋诗词、明清笔记小说、《西厢记》、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战争与和平》、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雨果的《悲惨世界》……,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拿来主义》》。
古代的和外国的一些文化遗产,我们在接触的时候,应采取怎样的态度才是正确的呢?学习鲁迅的《拿来主义》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解题:__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杂文》(“且介”读作“租界”,因为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
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憎恨。
“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词语。
什么叫“拿来主义”呢?为什么对文化遗产必须采取“拿来”的态度呢?这就是我们学习这篇__要弄明白的问题。
__写于一九三四年六月四日。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把魔爪伸向华北,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
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教案范文3篇
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教案范文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教案范文精选3篇(一)教案名称:拿来主义教学目标:1. 了解《拿来主义》一文的主题和核心思想;2. 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及结构;3. 学习运用相关的阅读策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思考;4.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拿来主义》一文的主题和核心思想;2. 运用相关的阅读策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思考。
教学难点:1. 运用相关的阅读策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思考;2.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拿来主义》;2. 多媒体设备,PPT等教具;3. 学生作业本。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插图或提问的形式引入课题:“你们是否曾经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过拿来主义的现象?你们对拿来主义有什么了解和看法?”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Step 2:阅读文章(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拿来主义》一文,并根据理解的程度在作业本上标注“?”,“!”等符号表示自己对文章的疑问和感叹之处。
2. 学生交流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并由教师引导进行整理。
Step 3:理解文章(1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确保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基本的理解。
2. 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者在文章中主要想表达什么观点?你认为作者的观点正确吗?为什么?”3. 学生就以上问题进行讨论,并由教师引导总结出文章的主题和核心思想。
Step 4:运用阅读策略(15分钟)1. 教师介绍几种常用的阅读策略,如预测、推理、理解上下文等,并在PPT上展示相应的示例。
2. 学生分组进行阅读策略的练习,互相合作、共同解决阅读难题,并以小组形式展示结果。
Step 5: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维(15分钟)1. 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并在PPT上展示:“你认为拿来主义对个人和社会有什么影响?是否存在其他的观点和解决办法?”2. 学生独立思考并就以上问题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办法。
高二下学期语文课文《拿来主义》教学方案集锦4篇
高二下学期语文课文《拿来主义》教学方案集锦4篇高二下学期语文课文《拿来主义》教学方案集锦4篇《拿来主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通过嬉笑怒骂、妙趣横生的语言形式,表现一种抨击时政、挑战强权的思想,一种论析文化、洞悉历史的胆识的杂文。
以下是的为大家整理的高二下学期语文课文《拿来主义》教学方案集锦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2.学习本文,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设想鲁迅先生的杂文有很强的针对性,文章所针对的事件距今时间较久,所以必须介绍清楚有关的背景,以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即使如此,因为鲁迅杂文的语言很有特色,学生阅读本文难度是很大的。
唯有促使学生在课上积极思维,才有可能学懂这篇文章。
如何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杂文是文艺性的议论文。
阅读方法应当与其它议论文大体相同。
要在学习第九课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学习本文论证艺术时,难免要涉及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等有关论证方法的基本概念,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些知识,而教材中又没有这方面的讲解。
因此要力求讲得深入浅出,语言简练、准确而又便于理解记忆,使学生一次弄懂,不搞夹生饭。
体会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是个难点,可以用比的办法加深学生的理解。
重在加强学生的语感,重在意会(心中明白了鲁迅杂文语言的妙处了),而不一定要求学生言传(用语言表述其中的妙处)。
理解内容和学习论证艺术、体会语言特点是学习本文的两大任务,可以各安排一个课时。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的杂文,参考材料很多,对文章主旨、结构的理解众说纷纭,人教社的教参只是其中的一种意见。
教学过程固然必须使学生读懂课文,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教师应依据有利于培养阅读能力这一原则决定对各种意见的取舍。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 简介鲁迅先生的创作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最新《拿来主义》教案设计(通用12篇)
最新《拿来主义》教案设计(通用12篇)最新《拿来主义》教案设计(通用12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新《拿来主义》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新《拿来主义》教案设计篇1【知识目标】一、认识、理解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在说理文中的作用。
二、领会杂文语言幽默、犀利的讽刺效果。
【能力目标】一、结合社会背景,理解关键词语在句中的深刻的含义二、结合个人理解,试着谈谈鲁迅杂文深刻的思想内涵【情感目标】一、结合社会背景,体会鲁迅先生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与人民的觉醒奋斗终生,战斗不息的精神,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重点、难点】一、认识、理解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在说理文中的作用。
领会杂文语言幽默、犀利的讽刺效果。
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二、结合社会背景,理解关键词语在句中的深刻的含义;鲁迅杂文深刻的思想内涵,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是本文难点。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一、检测预习1.鲁迅的杂文说起杂文,必要想起鲁迅;说到鲁迅。
鲁迅的杂文不仅是现代中国社会、政治、历史、法律、宗教、哲学、道德、文学、艺术,乃至经济、军事……的“百科全书”,而且以其对中国现代国民的文化心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以及民性、民情、民俗、民魂的真实、生动而深刻的描绘,成为一部活的现代中国人的“人史”。
但应该看到,鲁迅在他的杂文中所达到的难以置信的批判广度,以及为人所难以接受的批判的深刻性与尖锐性,正是根源于他的“立人”的理想与情怀。
所以鲁迅杂文在根底上是“诗”的,他的杂文里有“中国民众的灵魂”。
如果看不到与“大众灵魂”叠合在一起的“鲁迅的灵魂”,如果看不到鲁迅杂文里的批判背后的理想、否定中的肯定,就没有完全读懂鲁迅的杂文,就难以真正接近(理解)鲁迅杂文的特质。
《拿来主义》教案(6篇)
《拿来主义》教案(6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6篇《拿来主义》教案,可以帮助到您,就是牛牛范文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拿来主义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2.学习本文,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设想鲁迅先生的杂文有很强的针对性,文章所针对的事件距今时间较久,所以必须介绍清楚有关的背景,以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即使如此,因为鲁迅杂文的语言很有特色,学生阅读本文难度是很大的。
唯有促使学生在课上积极思维,才有可能学懂这篇文章。
如何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杂文是文艺性的议论文。
阅读方法应当与其它议论文大体相同。
要在学习第九课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学习本文论证艺术时,难免要涉及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等有关论证方法的基本概念,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些知识,而教材中又没有这方面的讲解。
因此要力求讲得深入浅出,语言简练、准确而又便于理解记忆,使学生一次弄懂,不搞夹生饭。
体会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是个难点,可以用“比”的办法加深学生的理解。
重在加强学生的语感,重在“意会”(心中明白了鲁迅杂文语言的妙处了),而不一定要求学生“言传”(用语言表述其中的妙处)。
理解内容和学习论证艺术、体会语言特点是学习本文的两大任务,可以各安排一个课时。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的杂文,参考材料很多,对文章主旨、结构的理解众说纷纭,人教社的教参只是其中的一种意见。
教学过程固然必须使学生读懂课文,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教师应依据有利于培养阅读能力这一原则决定对各种意见的取舍。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简介鲁迅先生的创作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2.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拿来主义》教案(精选17篇)《拿来主义》教案篇1一、教学内容本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是本单元也是高中必修的五册教材中的一篇杂文,地位重要又特别,承接着第三册“表达交流”单元学过的有关议论文常识,又要为如何学习同单元的随笔三篇摸索道路。
主要学习递进式因果论证思路,理解破立结合方法和论证方法,品赏形象化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提高审美能力,透悟“拿来主义”的旨意。
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创新和宏扬祖国优秀文化,树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关注并能正确评价社会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道德良知,富有创新意识,提高审美能力,把自己培养成为高素质的人才。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当代学生是伴随着多元文化成长起来的,丰富多彩的信息使他们的视野拓宽,见识大大超过了前代人;社会流行的短平快浅的阅读,使他们追求怪异离奇的情节和搞笑的戏谑语言,而对于真正纯唯美或有思想深度的文学作品反倒缺乏审美能力和兴趣。
而鲁迅先生的杂文是有着强烈鲜明的时代特征,文中针对的背景事件距今时间较久远,不利于学生解读文本内容;论述的方式和逻辑层次较有深度;对文章主旨、结构的理解历来是众说纷纭。
高中生正处于文学鉴赏能力和理性思辨能力提升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如何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所以在教学设计中,确定不拘一格的教学方法,赏鉴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透悟“拿来主义”的旨意、掌握层进式因果论证思路是重难点。
三、设计思想1、依据课标的精神和要求制定教学目标,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正确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用教材教”,利用这个素材和思路,达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2、教学应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有侧重。
注重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引导学生知人论世,查阅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创作动机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
《拿来主义》教案【优秀4篇】
《拿来主义》教案【优秀4篇】《拿来主义》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理清作品论证思路,体会本文的逻辑力量。
2、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结合现代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已的认识。
3、学习本文的表达的技巧,了解杂文的文体特点。
4、学习作者幽默犀利的语言,体会词语的讽刺意味及比喻论证方法的运用,领会比喻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重点学习鲁迅的论证艺术,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难点把握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要点: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引导精读课文教学过程一、复习思考课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明确: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二、初步体会文章主旨1、阅读第7段,思考,“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文章摆出了哪几种?明确:(1)“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2)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有:三种人想法行动实质共同点孱头怕给污染徘徊不敢走进拒绝继承(逃避主义)不混蛋保存清白放火烧光盲目排斥(虚无主义)加废物羡慕欣欣然蹩进全盘接受(投降主义)挑选显然,作者对这三类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
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见作者的态度。
2、显然,作者对这三类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
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见作者的态度。
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应当是怎样的呢?“占有,挑选”(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
)。
3、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应当是怎样的呢?“占有,挑选”。
先占有,后挑选。
占有是为了挑选。
占有重要,挑选更重要。
(怎样挑选?),所以作者又通过大量比喻,具体形象地分析了文化遗产中的成分,列举了相应的几种正确的做法。
完成表格喻体事物态度本体事物态度鱼翅吃掉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完全吸收鸦片送药房供治病精华和糟粕并存的部分批判地吸收烟展览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作为史料、反面教材(存放)如八股文等无用的历史垃圾姨太太请他们各自走散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坚决抛弃所有这些比喻,就将怎样“挑选”说的既清楚透彻,又具体形象。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一、导入课题《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阐明了鲁迅先生关于对待文化的观点态度。
这篇文章是一篇驳论,先破后立,先树立批驳的观点,然后狠狠击败,在别人观点的废墟上,高高地飘扬起自己的旗帜。
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至少要明白两点:1、鲁迅先生关于文化的观点是什么。
2、文章是如何论证这个观点的。
二、具体教学内容和过程(一)驳论先破后立,鲁迅先生先破了哪两种对待文化的态度?1、闭关主义2、送去主义(二)闭关主义行得通吗?文章怎么说?原文词句:给枪炮打破了大门,又碰了一串钉子阐明含义:指1840年鸦片战争,帝国主义入侵,又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可见,闭关主义后果严重,是行不通的。
(三)转180度大弯,改为送去主义,可以吗?原文怎么说?1、原文词句: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予,不想取得。
他发了疯。
解析:为什么忽而说尼采?(类比论证。
尼采只是给予,采用的就是送去主义,但最终发了疯。
可见一味送去只是痴人妄想。
)2、原文词句:我们的子孙是在的。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解析:同理。
如果我们把仅有的财产都送光了,我们的子孙将沦为乞丐。
(四)假若我们一味送去主义,我们的子孙就能做稳乞丐了吗?原文词句: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可以称之为“送来”。
提问①:抛来、抛给,两词有什么区别?解析:抛来:施舍自己无用的东西,无不良动机的。
抛给:“给”是有目的的,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是别有用心、心存恶意的施舍。
提问②:他们“抛给”或者说“送来”了啥?(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各种小东西。
)提问③:为什么鲁迅先生说,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为什么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解析:因为“送来”的本质是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
联系都德的《最后一课》,为什么韩麦尔先生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其实质就是希望孩子们牢记祖国文化,就会永远不忘自己的根。
鲁迅《拿来主义》的教案
鲁迅《拿来主义》的教案(精选6篇)一、教学目标(一)学习鲁迅先生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树立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思想(二)在理清文章结构思路把握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深入浅出的论证特点和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三)能针对当前的某一一社会现象或思想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二、教学重点(一)从结构思路人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二)从语法修辞人手仔细揣摩语言艺术。
三、教学难点(一)作者为什么绕一圈先淡送去主义,最后才谈拿来主义(二)第3段的类比(三)第4段的“抛来”“抛给”“送来”的区别。
四、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教学过程(一)导人新课(略)。
多媒体展示课题和鲁迅肖像(二)研讨新课:理清结构思路1、从朗读理解人手第一步:浏览全文,找出所有的“主义”,看“拿来主义”在哪里开始出现。
(学生都很容易找到在第5段汗始出现)第二步:抽学生朗读5段以的内容。
要求:A、划出生亨新词和4理解的句子;B、概括内容委点理清作者思路;C、比较自己的思路是否与作者相似第三步:逐一落实上面三个问题第四步:多媒体展示思考题:刚才渎的内容,作者紧扣题目展开议论,显得完整而紧凑,但作者为什么从这里写,前面是不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第五步:抽学生朗读1—4段要求:A、划出生字新词和不理解的句子;B、概括内容要点;C体会这一部分的作用。
第六步:逐一解决以上三个问题2、从对比分析入手第一步:学生讨论前后两部分论证方式有什么不同。
前半部分主要是批驳错误观点,叫驳论;后半部分主要是阐明自己的主张、叫立论;这里的驳论是为立论服务的。
第二步:学生讨论前后两部分论证方法有什么不同。
A、两部分部在摆事实,讲道理。
但前半部分的事实是客观典事例,(用多媒体打出当时报纸的画)后部分既有客观典型事例(多媒体展示英国的鸦片、德国的枪炮、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的画面),又有虚拟的比喻(多媒体展示一个穷青年得了一所大宅子,怎么办的画面):B、前半部分用类比论证,后半部分用了比喻论证具体是怎样类比、怎佯比喻的,课后预习,下节课体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拿来主义教学目的:一、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在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二、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点。
教学设想:一、以本文作为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教材,重点放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使学生弄清楚什么是“拿来主义”;二、文章前半部分是难点,着重使学生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不在个别实例和语句上纠缠;三、重要段落加强朗读背诵,以加深对文章主要观点的理解;四、多用启发性的提问,注意培养学生思考、分析的能力。
教学时数:两教时第一教时教学要点: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体会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显现的表现力。
教学内容和步骤:1.由课外阅读引入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课外阅读兴趣很浓,阅读范围比较广泛。
半学期以来,据初步统计,全班看的杂志多达六十七种。
书也读得不少,科技作品不说,中外文学作品也有二百七十多本,有唐宋诗词、《三国演义》、《水浒传》、明清笔记小说选译,还有外国作品,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雨果的《悲惨世界》等。
古代和外国的这一些文化遗传,我们在接触的时候,采取怎样的态度才是正确的呢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从中可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2.解题。
请同学们看课文注释,回答《拿来主义》一文选自何书。
针对学生回答,指出: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杂文》。
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哟“半租界”之称。
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恶,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
“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师生共读:且介亭杂文。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词语。
什么叫“拿来主义”呢为什么对文化遗产必须采取“拿来”的态度呢这就是学习这篇文章要弄明白的问题。
3.讲解课文前半部分。
文章前半部分是第1节到第4节。
请同学们阅读思考: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主张之前,先批判了哪些主义重点在揭露和批判什么主义同学们阅读、思考、回答。
明确:批判了“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重点在后者。
运用学生所知的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等历史知识,加深对“又碰了一串钉子”的理解,懂得文章开头两句话从追述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入手,非常概括地说明中国近百年来从盲目排外到一味媚外,从“闭关主义”一变而成“送去主义”,从历史、社会根源揭示“送去主义”的本质。
(1)学生细读第1节,思考回答:什么是“送去主义”作者摆了哪三件事实来揭露的三件事都着眼在一个什么字上面“别的且不说罢”“不知后事如何”“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等语句在揭露中起什么作用要求学生条理清楚地口述三件事,明确:举的三件事都着眼于一个“送”字,“先送”、“捧”中寓“送”、“还要送”,虔诚恭敬之态可掬,无情揭露了国民党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的卖国媚外嘴脸。
批判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利用这几件事,大叫什么“发扬国光”“催进‘象征主义’”的反动文人。
“不知后事如何”“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是用反语进行强烈的讽刺和鞭挞。
“后事”是盗卖文物,盗卖古代珍宝。
以展览古董为名,行盗古董之实。
鲁迅明知,却说“不知”,以此表达强烈的憎恨。
反用“进步”,起同样作用,实质是堕落、无耻,字里行间充满了憎恶与鄙视。
学生齐读第1节,思考、讨论、回答“别的且不说罢”的作用。
明确:这一句非常严密地把所要揭露的、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单讲文学艺术上的东西。
其实,国民党反动派搞“送去主义”,何止“学艺”上的问题何止文化领域的事情当时是1934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已经伸到东北、华北,国民党政府推行卖国政策,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土、资源和主权,确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的句子,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添了揭露的深刻性。
(2)第2节以朗读过渡,讲述“礼尚往来”的含义。
国民党政府卖国媚外,只送去,不拿来,后果怎样呢(3)学生默读第3节,要求找出说明只送去不拿来的后果的关键语句,思考鲁迅先生是用怎样的笔调来论述这个问题的。
学生默读时巡视、指导,辨别“诩”、“炙”的字形、字音,讲述“自诩”、“残羹冷炙”的含义。
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后果是——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卖国的结果是使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磕头贺喜”、“讨”等词活画出所处的地位与神态,描画出可悲的亡国奴景况。
“残羹冷炙”、“奖赏”等词感情色彩浓烈,深刻揭露帝国主义榨取中国人民脂膏的吸血本质和恶劣伎俩,寓强烈的愤怒于幽默讽刺之中。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明确:论述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严重后果时,作者未直说,而是先用反语讽刺;“送出去”明明是坏,却说“不算坏事情”,以敌人自我解嘲的话鞭挞敌人;“丰富”“大度”不过是“送去主义”者掩盖媚外卖国实质的遁词。
接着,与尼采自诩为太阳作比较,一针见血指出“只是给予,不想取得”是发了疯,吹嘘“中国地大物博,开化最早,道德天下第一”的“送去主义”者,势必使中国国势日弱,文化贫乏,最后完全沦为殖民地。
最后,举开掘地下的煤为例引出“送去主义”的严重后果,既深刻论述了“送去主义”的危害,又辛辣地讽刺了国民党的奴才相。
笔法曲折,解剖入木三分。
学生朗读第3节,体会内容与写法。
(4)学生朗读第4节,思考回答:这一节中区别了哪两个词为何这样区别对“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应怎样理解学生回答:特地区别了“抛来”与“抛给”。
讽刺国民党不过像叭儿狗得到主人“抛给”的骨头一样。
“抛给”,是贬义词,用鄙视的目光。
洋大人不会发慈悲心,他们以主子自居,把从中国人民身上榨取的血汗、掠夺去的财富,吃剩下来,抛一点儿给走狗,以作为进一步榨取的诱饵。
明确:“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是因为“抛给”、“送来”的实例比比皆是,举不胜举;是因为国民党政府对这一点讳莫如深。
这样写既对卖国政策进行含蓄锐利的批判,又抒发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4.板书小结。
(破)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内容学艺实质后果以上是文章的第一部分。
这一部分揭示了反动统治集团由“闭关主义”变为“送去主义”,由“惧外”到“媚外”的发展逻辑,着重批判了“送去主义”,把它的内容,特别是“学艺”方面的具体内容、反动实质、恶劣后果揭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破得彻底。
而且把问题放到了总结近百年历史教训的广阔背景上来论述,运用充满感情色彩的语句表达,既深刻又有战斗力。
学生自由朗读1-4节,认真体会其内容与语言的表现力。
5.作业。
预习课文的后半部分,要求仔细读两遍。
第二教时教学要点: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内容和步骤:1.讲解课文后半部分。
(1)指明朗读第5、6、7节。
(2)要求学生思考回答:作者批判了“闭关主义”,尤其是批判了“送去主义”之后,是怎样提出“拿来主义”主张的哪些词语饱含了讽刺的意味“送来”和“拿来”区别何在为什么要把“送来”和“拿来”加以区别学生讨论后,明确:先用“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
否则太不‘摩登’了”一句推开上文,然后提出自己“拿来主义”的主张。
先破后立。
前半部分着力批判“送去主义”,破得彻底,然后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就立得鲜明。
“摩登”讽刺反动派文人无耻奉行“送去主义”,趋时逢迎,赶时髦。
用“吝啬”与上文的“大度”进行强烈的对照,对“送去主义”者进一步讽刺。
作者用列举的方法一针见血地阐明“送来”的实质,揭露帝国主义企图亡我的罪恶。
从经济到军事到文化,所谓的“送来”,就是贪得无厌的侵略、掠夺。
“拿来”则不然,是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地“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一“送”一“拿”,本质不同,内容全异,将二者严格区别,既可明辨是非,澄清人们“吓怕”了的模糊思想,又可使所立的论点更加鲜明突出。
(4)齐读、背诵第7节。
(5)指导阅读第8、9节,要求弄清:作者以什么作比方来阐明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批判了哪三种错误倾向表现这些倾向的关键词语是哪些“拿来主义”者采取怎样的态度整个论述过程中运用比喻法,起什么作用(6)学生回答,教师择要板书:徘徊不敢走进门孱头破怒放一把火烧光昏蛋欣欣然,接受一切废物拿来主义“吃掉”立——占有,挑选“存”“走散”(7)学生讨论回答时,除明确上述破与立的内容外,还须强调:对待文化遗产“占有”是前提,“挑选”是关键。
“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语气斩钉截铁。
“挑选”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标准在是否对我们“有营养”“有用”,从而区别对待,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萝卜白菜”“鸦片”“烟枪烟灯”及“姨太太”等当时人们熟悉的事物作比方,具体、通俗、形象,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破立鲜明,取舍清楚,不仅闪烁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而且漫画式地勾勒“孱头”“昏蛋”“废物”等形象,语言生动,妙趣横生。
(8)齐读最后一节,指出在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是全文思想和语言的精华所在。
(9)要求学生逐句讲述含义,明确:第一句重申“拿来”的主张,既紧扣题意,又收束全文。
第二句承接前一节的“挑选”,根据对我有用的原则,对文化遗产区别处理。
(在板书“吃掉”“存”“走散”后面分别写上“或使用”“或存”“或毁灭”)第三句阐明“拿来”的目的是推陈出新,创造无产阶级新文化。
第四句与前文斥责的“孱头”“昏蛋”相照应,提出在对待文化遗产上辨别真假革命者的标准,明确地说只有“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的无产阶级革命文艺工作者,才能担当起破旧创新的艰巨任务。
最后一句是全文的中心思想所在,用排比的手法,双重否定的句子强调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言简意赅,感情真切。
(10)自由朗读最后一节;教师提问,学生背诵。
对待文化遗产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背诵第一句。
怎样“拿来”背诵第二句。
“拿来”的目的何在背诵第三句。
怎样的人能真正担当起“拿来”的任务背诵第四句。
全文的主旨是——师生一起背诵文章的最后一句。
2.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这篇文章至今仍绽放着思想的光辉。
就其见解来说,仍有现实意义。
鲁迅先生所论证的“拿来主义”的主张,与历史唯物主义中对待文化遗产的观点是吻合的,一致的。
要求学生回忆上一节课的板书,运用这节课的板书,扼要说明本文先破后立、有破有立的方法,说明运用贴切地比喻、幽默的语言阐明抽象的深奥的道理的特色。
指明学生朗读全文,集体背诵第10节。
3.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