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哥白尼式革命”及其历史意义

合集下载

康德哥白尼式的革命名词解释

康德哥白尼式的革命名词解释

康德哥白尼式的革命名词解释
康德哥白尼式的革命是指18世纪欧洲发生的一场思想和文化
上的变革,受到启发的哲学家康德和天文学家哥白尼分别代表了这场革命中的两个方面。

康德的哲学思想强调了人类理性的重要性,认为通过自由的思考和探索,人们可以获得知识和境界的提升。

他的思想影响了后来的现代主义、理性主义、唯理主义等哲学流派。

这种关注人类理性的思潮,带动了人们对常识和权威的质疑,推动了现代思想的发展。

哥白尼则在天文学方面提出了日心说的理论,推翻了以往地心说的常识,引发了天文学和科学思想上的变革。

这种科学思想强调观察和实验,推崇知识的实证和验证,奠定了现代科学方法的基础。

康德哥白尼式的革命成为了欧洲文化和思想上的一次重大跨越,带来了现代文化和科学思潮的开始和发展。

论哥白尼革命的影响与意义

论哥白尼革命的影响与意义

论哥白尼革命的影响与意义第一篇:论哥白尼革命的影响与意义哥白尼革命摘要:哥白尼革命作为科学史上不得不提的一段故事,它到底对我们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

哥白尼是在什么历史环境下发现了日心说,回顾哥白尼革命的意义。

关键字:日心说宗教神学背景影响哥白尼革命是近代西方科学史上承前启后的里程碑,它一直是众多科学史家、科学哲学家的关注焦点。

托马斯·库恩就哥白尼革命撰写有专门论著,展现出科学内史与外史综合研究的基本取向。

研究哥白尼革命的相关著作可谓汗牛充栋。

哥白尼革命就是以日心地动说为基础的新天文学取代了地心地静说的旧天文学,进而又引出以物理学革命为主干的科学革命。

但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士,我首先想到的是哥白尼是怎样发现日心说的,哥白尼革命所处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日心说和哥白尼革命对当时和如今的社会有何意义及影响?尼古拉·哥白尼,这位人类思想解放的先驱,1473年生于波兰的托伦城。

年轻的哥白尼在波兰克拉科夫大学,正值欧洲文艺复兴思想传入波兰,他亲身经历了人文主义者同其政敌之间近代世界观科学观,同中世纪卫道士之间尖锐的思想斗争,这些都在年轻的哥白尼的心灵深处播下了怀疑的种子。

1493年酷爱天文学的哥白尼开始怀疑长久主宰人们思想的托勒密的地心说,他发现被人们视为真理的东西并非想象中那样强大。

托勒密的宇宙体系太繁杂,并不符合数学和谐原理,哥白尼在给他的老师蒂诺瓦拉的信中这样写道:“有许多事实与托勒密的体系应当得出的结论并不相符合,因此他们对太阳的月球的认识就很不可靠。

”哥白尼日复一日的观测中,计算中,他经历了一个从对地心说不认识到认识,从相信到怀疑,从试图修补到全面彻底改造的过程。

他的思想越来越解放,信心越来越坚定。

从1510年开始,哥白尼整整花了20多年的时间,数易其稿,终于写成了6卷天文学巨著天体运行论。

日心说的诞生是自然科学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他掀起了天文学史上的一场革命,揭开了近代科学向宗教神学开战的序幕。

哥白尼革命的过程和意义

哥白尼革命的过程和意义

哥白尼革命的过程和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革命的历史,就是理性主义不断战胜人类直觉的一个过程。

哥白尼革命拉开了近代科学的序幕。

尼古拉·哥白尼1473 年2月19日生于波兰维斯瓦纳河畔的托伦,这是一个水陆交通极为便利的著名商业城市。

哥白尼10岁丧父,由舅父抚养长大。

18岁被送进波兰旧都的克拉科夫大学学习医学,在那里产生了对天文学的浓厚兴趣。

1496年,23岁的哥白尼来到了文艺复兴的策源地意大利,先后在波仑亚大学和帕多瓦大学攻读法律、医学和神学。

波仑亚大学的天文学家德·诺瓦拉对哥白尼影响极大,正是从他那里,哥白尼学到了天文观测技术以及希腊的天文学理论,对希腊自然哲学著作的钻研给了他批判托勒密理论的勇气。

1506年,他回到阔别了十年的祖国波兰,开始构思他的新宇宙体系。

在公元前5世纪,毕达哥拉斯学派曾提出一种非地心说的宇宙论,他们假设宇宙的中心是一团大火,称为“宙斯的圣坛”,地球与太阳和行星一同围绕着这团中心火旋转,由于地球上住着的人们总是背对着它,所以看不到这团火的存在。

到了公元前3世纪,阿里斯塔克提出,太阳处于宇宙的中心,地球围绕着太阳旋转,由于他首次提出了日心说,因而被称为“古代的哥白尼”。

哥白尼在托勒密学说的基础上,继承了阿里斯塔克的日心说主张,提出了崭新的日心说理论。

哥白尼认为:地球是球形的,因此他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也应当是圆运动。

如果承认地球的圆运动,那么周日运动也应该是这样的。

行星的不规则运动也就不必用本轮均论体系来说明了。

正因为他忠实于亚里斯多德以来的天体运动所遵守的统一的圆周运动的理想,才提出了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这一无比大胆的革新。

1509年,哥白尼写出了一个关于日心体系的《概要》,并将之抄赠朋友们传阅。

1512年,哥白尼被派往波罗的海海滨的弗洛恩堡教堂任职,此后三十年,一直为教区的穷人治病,深得人心。

在业余时间,他继续他的天文观测,其居住的小角楼成了“天文台”。

同时,进一步深入地思考新的宇宙体系,于1539年写出了天文学史上的伟大著作《论天球的旋转》,系统论述了他的日心地动学说。

哲学的“哥白尼式革命”———康德关于形而上学的重建

哲学的“哥白尼式革命”———康德关于形而上学的重建

哲学的“哥白尼式革命”———康德关于形而上学的重建作者:天天论文网日期:2016-2-7 11:24:24 点击:1摘要:一直以来,哲学的“哥白尼式革命”标志着康德在哲学史上的伟大贡献。

因此,理解哲学的“哥白尼式革命”是进入康德哲学体系的最好途径,而研究康德哲学也必须从这里开始,因为“哥白尼式革命”显示了康德所面对的问题和他解决问题的独特方式,最集中地体现了康德哲学的基本原则、特征和趋向以及康德哲学的基本精神。

本文将对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的产生原因、具体内容以及它的影响进行分析。

关键词:康德;形而上学;哥白尼式革命;自在之物“形而上学”(metaphysics)一词源自希腊语,意为“物理学之后”,是西方人在编写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时,把他的有关终极本原问题的著作排在其物理学著作之后而得名;中国译者在翻译时借鉴了古代哲学经典《易传·系辞上》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概念,将其译为“形而上学”。

无论是“物理学之后”还是“形而上学”,二者的寓意都是指对世界本原的哲学探索,亦即哲学的本体论问题的探索,因此,形而上学探讨的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形而上学在西方哲学传统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一度曾成为哲学的核心,甚至成为哲学的代名词。

到了近代,随着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发展,人们开始怀疑知识的客观性,批判形而上学,进而掀起了反形而上学的狂潮。

然而,随着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对本体论问题的探讨逐渐陷入了独断论和怀疑主义当中,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出现了很大程度的混乱。

那么,人的认识能力、范围究竟有多大? 人类的知识究竟是可能的吗? 康德作为当时最伟大的哲学家,义无反顾地担负起了对这一问题的解答。

康德批判了传统形而上学理论的种种错误,重新建立了科学的形而上学体系,实现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革命”,对后来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这种哲学的“哥白尼式革命”的产生原因、具体内容以及它的影响进行分析。

为什么说康德哲学是西方哲学史上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

为什么说康德哲学是西方哲学史上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

为什么说康德哲学是西方哲学史上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在西方哲学史上,有一场划时代意义的革命,被称为“哥白尼式革命”,它颠覆了传统的哲学思想,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哲学思路。

这场就是伟大哲学家康德的贡献,他批判性地发展了自笛卡尔以来的西方哲学,引领了哲学发展的新方向,影响了一大批后来的哲学家,在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一、康德哲学是如何产生的?康德(1724-1804)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思想大变革与科技大发展的时代。

一方面,人们从传统神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另一方面,科技取得了迅猛的发展,物理学中分子原子观念、牛顿的三大定律深入人心;生物学中微生物的发现;天文学中哥白尼对传统天文学的冲击,这些都极大地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科学的进步日新月异,形而上学的发展却跟不上步伐。

在形而上学领域,唯理论与经验论展开了长达百年的争论。

康德说:“形而上学的历史就像一个决斗场,在这里没有一个真正的胜利。

”唯理论的奠基人笛卡尔从怀疑感觉经验开始,提出了唯理主义的“天赋观念”说。

唯理论者认为,我们凭借理性直觉,就可以知道由天赋原则形成的公理,然后我们凭借这些公理,就可以引出对世界的完整描述,这些并不依赖于我们的经验;反之,我们依据感觉经验而得到的知识,归根结底只是个别的、相对的和偶然的,不能成为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科学知识。

而经验论者主张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感性经验,科学的法则不过是在此基础上归纳概括出来的,唯有经验知识才是可靠的。

经验论者从培根到休谟是一个从分析经验开始,逐步走向怀疑论的过程。

经验派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经验所获得的对象是否与客观存在的对象一致。

培根认为,感觉经验有时是错误的、虚假的,但是他认为这是由于只在于感觉能力的不足,经验到的对象与客观存在的对象之间只有量的差别而没有质的差别。

所以,他们主张,只要提高感觉经验的准确性,将感觉经验建立在科学试验的基础上,就可以获得对对象的正确认识。

【推荐下载】探究康德哲学之哥白尼式的哲学革命

【推荐下载】探究康德哲学之哥白尼式的哲学革命

[键入文字]
探究康德哲学之哥白尼式的哲学革命
 大家好,欢迎来到,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康德哲学之哥白尼式的哲学革命,希望大家喜欢!
 论文关键词:先验超验验前
 论文摘要:在康德之前,西方形而上学已经走入了死胡同。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以往的人们普遍认为,我们所看到的一切都是现象,而认识则是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

这就要求人的认识能力必须符合客体。

问题就出在这里,这是我们无法完成的证明。

受哥白尼的地心说的启发,康德将认识论的方向转变为,对象符合认识,客体符合主体。

这一转变取得了重大成就,它既使形而上学的危机消于无形,又为未来形而上学指明了方向。

 一、康德哲学的背景
1。

康德“哥白尼式革命”及其历史意义

康德“哥白尼式革命”及其历史意义

康德“哥白尼式革命”及其历史意义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序言中宣称他在认识论上发动了“哥白尼式革命”,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进行的“哥白尼式革命”就是其先验批判哲学的发端:第一,推动了哲学研究活动的转向,为认识论研究开拓了新天地;第二,康德在认识论中高扬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能动性作用;康德对主体的认识能力和认识过程系统考察之后,提出了认识发展阶段的思想。

从人类认识发展史的角度来看,这场革命构成了人类认识史的一次重大轉向,并对西方哲学发展产生了划时代的意义。

标签:“哥白尼式革命”;认识论;唯理论;经验论;历史意义一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和奠基者,对德国哲学研究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且对近代西方哲学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大检阅,对近代以来的西方哲学地发展起到了巨大地推动作用。

正如人们常说康德哲学是“现代哲学的源泉”,是“认识论和形而上学历史上的转折点”。

[1]康德哲学被誉为哲学史上的一场革命,而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进行的“哥白尼式革命”就是其先验批判哲学的发端。

二自近代以来经验论和唯理论的争论,使得西方哲学在认识论问题上陷入困境,最终走向了死胡同。

这种无休止的争论,一方面,意味着我们不能证明我们关于客观对象的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另一方面,作为建构科学知识的基础即理性也发生了动摇,开始怀疑理性的能力。

康德所建立的批判哲学充分汲取了两派哲学(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长处,康德主张“调和”经验论和唯理论。

康德认为,科学知识的构成有两个缺一不可的元素:其一,是由感觉经验提供的后天质料,作为认识内容的基础来源;其二,是认识活动主体所具有的先天知识形式,作为认识可能的先天条件。

在康德看来,为了确保科学知识的客观性,需要同意经验论的基本原则。

康德指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从经验开始,这是没有任何怀疑的”。

[2]但是,康德又批判经验论,认为经验论者只是强调感觉经验的作用,却没有考察感觉经验是如何可能的,也没有为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提供保障。

哥白尼式革命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

哥白尼式革命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

哥白尼式革命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学了西方哲学史,我学到了很多有关西方哲学发展史的知识,对很多著名哲学家所做的贡献,对他们所提的各种哲学观点甚是惊叹,而其中最让我所钦佩的是德国著名古典哲学家康德,从而也对他的“哥白尼式革命”有了自身理解,本文将简单讲述“哥白尼式革命”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

康德把自己的认识论比喻为认识史上的“哥白尼式革命”,康德哲学正是从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开始的。

不同的是,康德并不怀疑普遍必然性原则的存在,他承认知识是从经验开始的,也承认普遍必然必然性知识的存在。

他的问题是:来源于经验的知识是如何获得普遍必然性的?“按时间先后说,先于经验我们没有知识,我们的一切知识都从经验开始。

”但是并不能说一切知识都来自经验。

因为很可能,即使我们的经验知识,也是由我们认识能力自身所供给构成的。

1、基本内容在认识论问题上,康德主张“调和”经验论与唯理论。

他一方面同意经验论的原则--一切知识都必须来源于经验,另一方面亦赞同唯理论对经验论的批评--对科学知识来说仅有经验是不够的,它们的普遍必然性只能是先天的。

两难的困境:如果知识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知识就不可能有普遍必然性;如果知识有普遍必然性,它就必须是先天的而不可能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

康德用一句话把这个难题摆了出来:我们如何能够先天地经验对象?康德如同当年将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关系颠倒过来的哥白尼一样,把知识与对象之间的关系颠倒过来,让对象反过来符合知识亦即主体固有的认识形式,强调不是主体围绕着客体转,而是客体围绕着主体转。

一方面,我们的知识的确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但是另一方面,进行认识活动的主体本身亦具有一整套认识形式,由于这些认识形式在经验之先并且作为经验的条件而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之中,形成的知识有了共同的规则,也就有了普遍必然性(先天性)。

换言之,经验为知识提供材料,而主体则为知识提供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整理的形式,知识就其内容而言是经验的,但就其形式而言则是先天的。

浅析康德的哲学革命

浅析康德的哲学革命

浅析康德的哲学革命康德的哲学革命是从对理性本身进行批判考察开始的,通常称为“批判哲学”。

康德之前,洛克和休谟都从经验主义的立场出发对人类理智进行过批判考察。

但是,康德对理性的批判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远远超过经验论者。

因为他对理性的批判实际上是对理性的功能和作用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发掘和发扬,是积极的、建设性的批判。

而不像经验论者那样是消极性、破坏性的。

一、康德的“哥白尼革命”康德认为,任何经验都是概念和对象的关系。

那么解决这一关系就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对象使概念可能,另一种是概念使对象可能。

但是,康德否认了第一种可能性。

同时,康德还发现任何个人的经验的认识都是具体的、个别的、偶然的、有限的。

这类经验不可能从其对象或内容方面提供一种普遍的必然的知识。

所以康德认为,我们只有从概念使对象可能来研究人的认识。

这也就是说我们只有从认识形式来分析经验的客观性。

康德把心灵从其自身产生表象的能力称为知性。

康德认为,在知性中,并不是一般概念而是不含任何经验成分的纯粹概念才是人的思维的根据。

康德将这种不含任何经验成分的纯粹概念称为范畴。

按照康德的思路,范畴是在经验知识之中使经验成为可能的先前条件。

正是范畴使得经验具有了客观有效性。

这就从哲学上回答了康德认识论“哥白尼革命”的可能性问题。

因而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序言中作出了一个著名的类比,把他在哲学中提出的新的思维模式与哥白尼在天文学中提出的新学说相类比。

他认为,在提出“客体必须符合我们的认识”这一立场时,他正“沿着与哥白尼假设同样的路线前进”。

可以把经验的明显特征归属于我们自己,而不是我们的经验对象。

此外,哥白尼命题只是一个假说,康德则宣称,他通过考察直观形式和范畴的本性已经无可置疑的论证了他的命题。

康德将他的这一思维模式的转变称为“哥白尼革命”。

可以看出,康德的认识论是一种先验主义认识论。

康德力图消除笛卡尔以来哲学家们所说主体、自我的个体心理成分,赋之予先验性,把主体引向先验主义。

德国古典哲学-“哥白尼式的革命”

德国古典哲学-“哥白尼式的革命”
第十二讲 “哥白尼式的革命”
德国哲学的历史背景
与当时欧洲其他国家相比,德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都 处在非常落后的境地。当英法等国经过资产阶级革命而相继 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之时,德国仍然处在封建割据的状态, 以至于年轻的黑格尔悲叹:德国已不成其为一个国家。然而, 由于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由于德国始终处在欧洲文化的 影响之下,所以尽管德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极其落后,但 是在文化领域却卓有建树,终于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时,走 在了文化领域的最前列。这是一个巨人辈出的年代:莫扎特、 贝多芬、莱辛、哥德、席勒、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 尔……想一想就令人神往。
正如黑格尔所说,“哲学的任务在于 理解存在的东西,因为存在的东西就是理 性。就个人来说,每个人都是他那时代的 产儿。哲学也是一样,它是被把握在思想 中的它的时代。”德国哲学家们作为时代 的产儿,用他们的思辨语言把握并表现了 那个伟大时代的精神。
康德 (Immanuel Kant,1724-1804)
德国古典哲学家们活动的时代正是世界历史发 生着波澜壮阔的激烈变革的时代。伟大的德国诗人 哥德曾经在一次谈话中这样说道:“我所以得天独 厚,是因为我出生在世界大事纷至杳来、方兴未艾 的年代。”这段话也适用于德国哲学家们,他们是 1776年北美独立战争、1789年法国大革命、拿破仑 席卷欧洲以及他的失败等等世界大事的见证人。
一、康德哲学的问题 二、哥白尼式的革命 三、批判哲学
一、康德哲学的问题
康德的问题
经验论与唯理论之争:理性的危机 卢梭对启蒙主义的质疑:自由的失落 唯物主义和怀疑论:形而上学的衰落
康德:莱布尼茨-沃尔夫学派?
黑格尔:“沃尔夫为德国人的理智教育做出了 伟大的贡献,不朽的贡献。他不仅第一个在德国使 哲学成为公共财产,而且第一个使思想以思想的形 式成为公共财产,并且以思想代替了出于感情、出 于表象中的感性知觉的言论”。不过,其贡献只是 在教育方面。换言之,沃尔夫的贡献不在于“他的 哲学”,而在于使哲学变成了一般的教养。这有点 类似我们的“原理”,人们首先通过它而接触到了 “哲学”。

康大爷当初为啥闹革命?

康大爷当初为啥闹革命?

康大爷当初为啥闹革命?北游独立评论思辨洞见请把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到推送康大爷——康德闹革命,是哲学史上最重要的事件。

有多重要呢?哲学界往往把康大爷的革命和哥白尼提出“日心说”这两件事相提并论,并赞誉其为“哥白尼革命”。

这个相提并论有两层含义:•一是它们的影响都足够惊世骇俗;•二是它们的认识方式都足够颠覆。

•简单的说,哥白尼颠覆了“地心说”,提出了“日心说”。

在哥白尼之前,欧洲人都误以为地球是宇宙中心,日月星辰都围着地球转,结果哥白尼说,不对,是我们骑着地球绕着太阳转。

这种把整个认知方式颠倒过来的革命就称为“哥白尼革命”,康德闹的就是这种革命。

具体怎么回事呢?听我细细道来。

01我先来说说“革命前夜”发生了什么?促使德国大爷康德闹革命,跟另一位英国大爷对他的刺激密切相关。

这位叫休谟的英国大爷杖着脑筋转的快,说话太讨厌。

他叼着烟斗,一直在旁边不停的絮叨:“这世上哪里有什么因果律呢?一切都是人类的心理习惯,你即使对了一万次,你也不敢保证下一次一定对。

你们谁敢保证明天的太阳照常升起?'这话可能在普通人听来稀疏平常,无甚打紧,可在哲学家看来,可是有着石破天惊的威力。

这是因为,自然科学有个很重要的原理:因果律。

只有因果律存在,我们才会总结出一个现象背后必然存在的那个原因,从而总结出自然规律。

如果我们无法保证一个原因必然导致一个结果,那么科学就无从谈起。

SO,科学大厦就这样,在休大爷的叨叨下摇摇欲坠。

现在你知道了,如果康德不闹革命,这个楼可能早就坍塌于地。

所以,我们都应该感谢康大爷!没有他老人家,就没有科学这座大厦,只有破砖烂瓦。

接下来北游就来给各位看官讲讲,科学大厦是怎么被康大爷扶起来的?02即使没有学习过哲学,大多数人可能也听说过“我思故我在”这句名言。

然而,对它的具体所指,我敢说,知者甚少。

实际上,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并不如字面意思所说,是指主体——“我”存在的有效性,或者说这不并是笛卡尔要强调的。

【推荐下载】浅析康德哲学之哥白尼式的哲学革命

【推荐下载】浅析康德哲学之哥白尼式的哲学革命

[键入文字]
浅析康德哲学之哥白尼式的哲学革命
 康德将认识论的方向转变为,对象符合认识,客体符合主体。

它既使形而上学的危机消于无形,又为未来形而上学指明了方向。

编辑老师给您带来的康德哲学之哥白尼式的哲学革命,希望可以更好的帮助到您!!
 一、康德哲学的背景
 在西方哲学关于认识论的研究中,经验论与唯理论关于真理问题的争论,已经走入了死路,人类理性陷入了危机,高贵的形而上学也失去了往日的风采。

曾经有个时候,形而上学号称为一切科学的女王,而现在因为时间的变更,她就只为人所鄙视了;她成了一个孤苦伶仃、流离失所的妇人。

??①(P3,Aviii)?
 康德系统地分析了近代西方哲学之后,他说道:人类的理性有一种特殊的命运,就是在它的某种知识里为一些问题所苦恼,而这些问题既然是理性的本性所规定的,它就不能置之不理,可是这些问题有超出了它的各种能力的范围,所以它就不能解答它们。

?①(P3,Avii)也就是说,一方面,人类理性为它在认识中所规定的问题所困扰,因
1。

康德“哥白尼式革命”的存在论意蕴

康德“哥白尼式革命”的存在论意蕴

康德“哥白尼式革命”的存在论意蕴作者:聂海杰来源:《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02期摘要:从哲学的主题和问题域看,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内蕴着为传统西方哲学进行形而上学奠基的存在论向度。

康德的这一奠基工作包括三个环节:将一般对象划分为自在之物和现象,对传统西方哲学的对象和领域进行存在论的勘察;追溯思维的主观条件所具有的客观有效性的先天根据,对“先天综合判断”成立的根据进行存在论的规定;分析先验的图型联结感性和知性的原理和机制,对纯粹直观和纯粹知性的內在统一性进行存在论的演绎。

作为这一奠基的成果,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对传统西方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变革意蕴。

一是克服了近代西方哲学的危机,为西方哲学重新赢获了形而上学的地基和领地;二是凸显了人的主体地位及其能动性,从存在论层面确证了人的自由;三是将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转化为德国的哲学革命,赋予西方哲学以时代性和现代性的内涵。

中图分类号:B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729(2020)02-0028-08关键词: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存在论;哥白尼式革命;形而上学人们通常从一般哲学史视角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归结为“认识论变革”。

但在海德格尔看来,这种诠释并未真正抓住康德哲学思想的内涵与本质。

从康德解决近代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疑难”出发,我们可以将其“纯粹理性批判”视为对形而上学的存在论奠基,由此从不同于认识论的存在论维度彰显康德所实现的“哥白尼式革命”的思想内涵和变革意蕴。

一、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内蕴的存在论向度通常对康德哲学思想的理解和诠释一般着眼于认识论层面,认为“康德设法在经验论和唯理论之间建立某种综合,其办法是避免在他看来经验论所具有的怀疑论和唯理论所具有的独断论”[1]。

人们认为,康德通过对近代西方哲学的批判,以先验的认识论实现了对近代西方哲学的经验主义认识论和理性主义认识论的变革。

但在海德格尔看来,这样的理解并未真正触及到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实质。

有关康德哲学的几张图、“哥白尼式的革命”

有关康德哲学的几张图、“哥白尼式的革命”

有关康德哲学的几张图、“哥白尼式的革命”图1和3中,凡涉及本体自我与先验自我意识的关系表述中,认为后者是前者的一种功能的表述,都是不合法的。

——————————————亚马逊美国读者对纯批的评论漫谈康德“哥白尼式的革命”哲学如何为自然科学的知识提供真理性的保证?换句话说,我们的知识或观念如何才能符合对象?是数千年来人们始终追问的问题。

但一直得不到满意的答案,康德认为,原因是人们由于某种惯性而把自己的问题提反了。

康德将其反过来提,即对象是如何依照我们的知识而建立起来的。

这是这一颠倒,由“知识依照对象”反转成了“对象依照知识”。

康德把他所做的这种颠倒比作“哥白尼式的革命”,正如哥白尼把“地心说”颠倒为“日心说”,一下子清除了天文学上的各种障碍;在哲学领域中,康德的颠倒使得那种完全被动的反映论的认识论和那种独断的本体论就再也没有市场了。

传统哲学的形而上学,在本体论上探究世界本原的问题。

哲学家们坚信,只有通过纯粹的理性思辨和严谨的逻辑推理就能探究出世界的本原。

在这种思维的导向下,他们找到了各种各样的本原:水、火、气、原子、数、实体、存在、理念……随着发展,到了近代,西方哲学发生分支。

一支是在欧洲大陆理性派;另一支是英国经验派。

大陆理性派和英国经验派在认识论上围绕如何确立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展开交锋。

笛卡尔开启了大陆理性派,并提出”我思,故我在”这一命题,旨在强化认识主体性的地位,以此达到强化理性的权威,之后发展为近代唯理论,到理性主义代言人斯宾诺莎那里,唯理论已经相当完备,之后走向极端变成“独断论”,莱布尼茨试图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对立稍加缓和,但仍是独断的。

唯理论者过度强化理性的效用,认为是普遍适用的,甚至将理性奉为神明。

轻视感觉经验的效用,当遇到理性解决不了事就归结为先天的知识,是不需要证明的。

认为只靠理性思辨足以建立知识的普遍必然性的大厦。

最终走向尽头,陷入“独断论”,无法自拔。

英国经验派由培根肇始,培根奠定了经验论的原则。

再探“哥白尼革命”

再探“哥白尼革命”

再探“哥白尼革命”哥白尼革命,即日心说的提出和推广,标志着天文学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变,是人类认识宇宙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

尽管距离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已经过去了数个世纪,但对于这一革命性理论的研究和探讨依然不断,学术界和公众对此持续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此背景下,本文将再次聚焦哥白尼革命,探究它的历史背景、科学内容、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影响以及在当代的意义。

一、历史背景哥白尼(1473-1543)生于波兰,是文艺复兴时期一位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和医生。

在哥白尼所处的时代,地心说(即地球位于宇宙中心)是占主导地位的宇宙观。

地心说模型在解释天体运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困难,比如行星在天空中逆行、恒星的视位置似乎没有变化等现象。

而哥白尼革命的发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哥白尼试图提出一种新的宇宙观,即日心说,他认为太阳位于宇宙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围绕太阳运动。

二、日心说的科学内容日心说是哥白尼在其著作《天球运行论》中提出的。

该理论提出了日心说观念并阐述了一种全新的宇宙模型,即太阳位于宇宙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绕太阳转动,同时自转。

日心说的提出,意味着天文学从传统的以地球为中心的地心说转向了以太阳为中心的日心说,这一理论不仅在宇宙观上有着革命性的作用,更在科学认识方法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影响哥白尼的日心说不仅仅是一种新的天文学理论,它对人类认识宇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心说的提出打破了地心说的传统观念,推动了天文学领域的科学研究进程。

日心说的提出和推广,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拓展了人类对宇宙的想象和理解。

日心说的提出不仅在宇宙观上产生了重大影响,更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认识方法,奠定了现代科学的基础。

四、再探“哥白尼革命”的当代意义哥白尼革命虽然已经发生了数百年,但其在当代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科学史和天文学史研究领域,对哥白尼革命的再次探究有助于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并对其影响做出更为全面的评价。

本体论中“哥白尼倒转”的意义

本体论中“哥白尼倒转”的意义

本体论中“哥白尼倒转”的意义——函学对怀特海“过程哲学”的理解和应用[提要]康德“哥白尼倒转”式的革命具有开认识论先河的重要意义,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则以“过程即实在”的动态非实体本体论给世界哲学培育了新的生长点,是本体论领域“由静到动”的“哥白尼倒转”。

然而过程哲学中“双还原”(即将实际的存在还原成了转瞬即逝的流变,又把实际存在的本性还原成了永恒客体)的理论矛盾使其成为“一只没有蜕皮的蝉”。

以“函”为“家”的函学在过程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一切皆变,不变是变的局域和定格”的“变化相关”的“函”思想,解决“永恒客体”问题的疑难,从而形成了以表征变化的“时间”为最高统一的自洽的一元论思想逻辑体系,让各种哲学思想在时间过程的“链条”上可以找到自己“局域、定格”而存在的“链节”,从而适时地对“认识世界、理解世界、改造世界”发挥应有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哥白尼倒转;静态实体本体论;动态非实体本体论;怀特海;过程哲学;函家哲学科学史上,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推翻了长期以来居于统治地位的地心说,将地不动“倒转”为日不动,实现了天文学的根本变革。

哲学史上康德的所谓“哥白尼倒转”,提出客观不可能在主观上得到反映,而是主观对客观的选择和重组,是主观对客观的立法,也就是“人为自然立法”。

对于客观自然本身,则是不可认识的,提出了著名的不可知论。

从而将原来传统的反映认识论进行了一个根本的倒转,康德认为自己这是一种“哥白尼倒转”式的认识革命。

怀特海集大成的过程哲学,认为“过程即实在,实在即过程”,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提出了“动态”本体论,一反传统哲学中“静态”类型的各种本体论范式,这应是比康德认识论显得更为基础的一种“哥白尼倒转”。

从“变化过程相关”的‘函’出发的以函为家的“函家哲学”,以过程哲学思想为基础,进一步提出了“‘函’成万事万物的观点”,从而使过程哲学本体论的“哥白尼倒转”在生成路上,自然自洽和完善。

不仅找到了过程哲学的切入点之门,而且顺理成章地登堂入室,进入了哲学深宫内院的自洽建设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德“哥白尼式革命”及其历史意义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序言中宣称他在认识论上发动了“哥白尼式革命”,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进行的“哥白尼式革命”就是其先验批判哲学的发端:第一,推动了哲学研究活动的转向,为认识论研究开拓了新天地;第二,康德在认识论中高扬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能动性作用;康德对主体的认识能力和认识过程系统考察之后,提出了认识发展阶段的思想。

从人类认识发展史的角度来看,这场革命构成了人类认识史的一次重大轉向,并对西方哲学发展产生了划时代的意义。

标签:“哥白尼式革命”;认识论;唯理论;经验论;历史意义

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和奠基者,对德国哲学研究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且对近代西方哲学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大检阅,对近代以来的西方哲学地发展起到了巨大地推动作用。

正如人们常说康德哲学是“现代哲学的源泉”,是“认识论和形而上学历史上的转折点”。

[1]康德哲学被誉为哲学史上的一场革命,而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进行的“哥白尼式革命”就是其先验批判哲学的发端。


自近代以来经验论和唯理论的争论,使得西方哲学在认识论问题上陷入困境,最终走向了死胡同。

这种无休止的争论,一方面,意味着我们不能证明我们关于客观对象的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另一方面,作为建构科学知识的基础即理性也发生了动摇,开始怀疑理性的能力。

康德所建立的批判哲学充分汲取了两派哲学(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长处,康德主张“调和”经验论和唯理论。

康德认为,科学知识的构成有两个缺一不可的元素:其一,是由感觉经验提供的后天质料,作为认识内容的基础来源;其二,是认识活动主体所具有的先天知识形式,作为认识可能的先天条件。

在康德看来,为了确保科学知识的客观性,需要同意经验论的基本原则。

康德指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从经验开始,这是没有任何怀疑的”。

[2]但是,康德又批判经验论,认为经验论者只是强调感觉经验的作用,却没有考察感觉经验是如何可能的,也没有为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提供保障。

因此,康德又赞同唯理论对经验论的批判,认为科学知识仅靠后天感觉经验是不可能的,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只能来自先天。

这样一来,一方面,如果知识必须建立在后天的感性经验基础之上,则不可能具有普遍必然有效性;另一方面,知识想要具有普遍必然性,则只能来自先天。

康德将这个难题归结为:我们如何能够先天地去经验对象?也就是说,普遍必然性的知识必须同时具备经验的和先天的要素。

然而,如果我们依照自古希腊形而上学就已形成的关于知识的传统观念,即只有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的观念,才能是真实可靠的并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

这样一来,我们则无法证明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因为,我们不能说明客观世界中的事物及其属性是怎样进入到
主体的意识世界之中的,而且也不能说明建立在后天感觉经验基础之上的知识如何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并使之成为科学的知识。

在康德看来:“我们不妨试试,当我们假定对象必须依照我们的知识时,我们在形而上学的任务中是否会有更好的进展……如果直观必须依照对象的性状,那么我就看不出,我们如何先天地对对象有所认识;但如果对象(作为感官的客体)必须依照我们的直观能力的性状,那么我倒是完全可以想象这种可能性”。

[3]因此,传统的形而上学关于知识论的知识应依照对象完全颠倒为对象应依照知识,以此来解决普遍必然性的知识何以可能的这一认识论问题。

康德把自己关于知识与对象关系的假设,即“对象应依照知识”称之为“哥白尼式革命”。

休谟的怀疑论使他从独断论的迷梦中觉醒,而“哥白尼式革命”的结果则找到了解决休谟问题的途径。

不过,在罗素看来,这不是“哥白尼式革命”,而是“托勒密式的反革命”。


康德通过“哥白尼式革命”构建的认识论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推动了人类认识论发展。

德国作家亨利希·海涅在《论德国》中说到:“人们说,阴魂一看见刽子手的刀就要发抖。

——如果人们把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举在他们面前,他们又将多么惊慌失措!在德国,这部书便是砍掉了自然神论头颅的大刀”。

这足以看出康德的认识论革命所拥有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

第一,康德“哥白尼式革命”推动了哲学研究活动的转向,为认识论研究开拓了新天地。

自古认识论产生以来,哲学研究就形成了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领域,但在近代以前,本体论是哲学研究的主要领域。

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认识论的历史地位逐渐发生改变,最终成为哲学研究的重心。

在康德之前的哲学家,对于认识论问题的研究只注重对客体进行考察,并没有注重主体的因素或是不加考察地断定主体所具有的认识能力,使得认识论问题不但没能被解决,反而最终陷入困境。

康德认为,在把外部世界确定为认识对象之后,必须首先考察认识主体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活动发生的内在机制,这样才能够解决如何认识客体的问题,才能克服以往认识论陷入的困境。

第二,康德在认识论中高扬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能动性作用。

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集中体现了主体能动性思想。

康德指出,唯理论在没有系统性考察主体所具有的认识能力之前,就断定人的理性能够把握认识对象并且形成普遍必然的知识,因而陷入了独断论。

然而,经验论尤其是怀疑论的休谟把认识活动仅看作是主体范围内的活动,他不仅否定物质实体而且也否定精神实体,最终陷入了怀疑论。

康德在批判以往认识论思想和考察人的认识能力之后,形成了他的关于认识过程的思想。

感性提供材料,知性进行加工,并把它放到“最高统一之下”,即由理性最后概括而为系统完整的知识。

在认识活动过程中,主体依照先天具有的知识形式去综合由物自体刺激而形成的感性经验材料,由此生成关于现象的知识,这就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确立的主体性原则,突出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主体能动性。

第三,康德对主体的认识能力和认识过程系统考察之后,提出了认识发展阶段的思想。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系统阐述了主体具有的三种认识能力及其发展阶段,即感性认识、知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以说明知识如何可能的问题。

感性是主体通过感性直观认识个别事物,解决了数学知识如何可能的问题;知性是主体运用先天具有的知性范畴体系把握特殊事物,解决了自然科学知识如何可能的问题;理性是把握对象的普遍性,解决了关于自在之物的认识。

没有感性则没有认识对象,没有知性则没有思维对象。

感性认识、知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一个完整的认识活动中是有机统一、缺一不可的,“我们的一切知识都始于感官,由此前进到知性,而终于理想”。

黑格尔在《小逻辑》中评价到,康德是最早明确地提出知性与理性的区别的人。

康德的认识论革命对认识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不论就其认识论本身具有的伟大历史意义所带来的积极结果,还是其认识论本身内在的缺陷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康德之后的哲学家的认识论思想都或多或少受他的影响,有的发展了其认识论的科学价值,有的从其理论缺陷中发现了认识过程的矛盾性并去探索认识的内在机制,这些都对认识论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