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观测如何布点
沉降观测点布设原则.doc
![沉降观测点布设原则.doc](https://img.taocdn.com/s3/m/00b6af1ebcd126fff7050b70.png)
沉降观测点布设原则
沉降观测点应该怎样布设?布设的原则是什么?下面是下面带来的沉降观测点布设原则的主要内容介绍以供参考。
1)沉降观测点必须能够反映建筑物变形特征和变形明显的部位,标志应稳固、明显,结构合理,不影响建筑物的美观和使用,且点位应避开障碍物,便于观测和长期保存。
2)沉降点埋设应按符合设计要求,不宜少于6个点,宜埋设于建筑物角点或沿外墙每隔10m~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变形缝、沉降缝或伸缩缝的两侧;新旧建筑物或高低建筑物以及纵横墙的交接处;人工地基和天然地基的接壤处;建筑物不同结构的分界处;筒体四角上;烟囱、水塔和大型储藏罐等高耸构筑物基础轴线的对称部位,每一构筑物埋设沉降点不得少于4个。
3)沉降观测点在柱或墙砼施工前焊接与柱主筋上,也可在柱或墙上钻孔埋设,高度离地面10cm~50cm,埋在砼内长度宜为外露部分的5~7倍;沉降点的型式根据不同的建筑物类型和建筑材料,可采
用不同的形式,立尺部位应加工成半球形或有明显突出点,如图为两种常见的沉降点埋设型式。
4)沉降点埋设好后,应涂上防腐漆,绘出沉降点布置图,对沉降点编号,在沉降点布置图上标出水准点的具体位置,利用图纸与现场相结合选定沉降观测线路和仪器架设点,在选定仪器架设点时,尽量使用前后视距相等,沉降观测线路应附合于两水准点之间或闭合于同一水准点上,在沉降点布置图上绘出沉降观测线路。
沉降观测点布置和观测工程施工设计方案
![沉降观测点布置和观测工程施工设计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85f05302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20.png)
沉降观测点布置和观测工程施工设计方案一、工程背景和目的沉降观测是土地沉降现象的监测手段之一,通过对特定地点的沉降进行观测,可以监测土地沉降的情况,为相关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维护提供依据。
本文旨在提出沉降观测点布置和观测工程施工设计方案,以保证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沉降观测点布置方案1.选取观测点位置:观测点应选取在需要监测的区域内,且能够代表该区域的沉降状况。
选取时应考虑地质条件、工程活动情况等因素,选择处于地层变化明显的地点,并避免选取近期施工活动频繁的区域。
2.确定观测深度:观测深度应根据工程需要和地质条件来确定,通常需要选择相对于地表深度较小的位置进行观测。
观测深度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土体的变形规律和沉降的特点。
3.确定观测点间距:观测点的间距应根据地质条件和工程要求来确定,通常要求观测点间距均匀、分布合理。
观测点间距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土体的变形规律和沉降的特点,以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4.布置监测设备: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观测设备的布置方式。
观测设备应选择高精度的测量仪器,包括测量仪器、观测仪器、数据传输设备等。
同时还应充分保护和防护设备,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1.土地调查:根据工程要求,进行土地调查,了解工程区域的地质条件、地貌特征等情况。
包括地表形态、土层分布、地下水位等。
2.确定观测点布置方案:根据前期的土地调查资料,结合工程要求,确定观测点布置方案。
包括观测点位置、观测深度、观测点间距等。
3.施工准备:根据观测点布置方案,进行施工准备工作。
包括准备施工设备和材料、组织人员、编制工程施工计划等。
4.观测点开挖:按照观测点布置方案,在选定的位置进行观测点的开挖工作。
开挖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地层的完整性,避免破坏或扰动地层。
5.安装监测设备:在开挖好的观测点中,进行监测设备的安装工作。
包括测量仪器、观测仪器、数据传输设备等的安装。
安装过程中要注意设备的稳固性和防护措施。
6.数据采集和处理:安装完设备后,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工作。
沉降观测规范布点要求
![沉降观测规范布点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3114aa12cc7931b765ce1575.png)
5.1 建筑物沉降观测5.1.1 建筑物沉降观测应测定建筑物地基的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度并计算基础倾斜、局部倾斜、相对弯曲及构件倾斜。
5.1.2 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应以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并结合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确定。
点位宜选设在下列位置:1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
2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
3建筑物裂缝和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外、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
4宽度大于等于15m或小于15m而地质复杂以及膨胀土地区的建筑物,在承重内隔墙中部设内墙点,在室内地面中心及四周设地面点。
5邻近堆置重物处、受振动有显著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浜(沟)处。
6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纵横轴线设点。
7片筏基础、箱形基础底板或接近基础的结构部分之四角处及其中部位置。
8重型设备基础和动力设备基础的四角、基础型式或埋深改变处以及地质条件变化处两侧。
9电视塔、烟囱、水塔、油罐、炼油塔、高炉等高耸建筑物,沿周边在与基础轴线相交的对称位置上布点,点数不少于4个。
5.1.3 沉降观测的标志,可根据不同的建筑结构类型和建筑材料,采用墙(柱)标志、基础标志和隐蔽式标志(用于宾馆等高级建筑物)等型式。
各类标志的立尺部位应加工成半球形或有明显的突出点,并涂上防腐剂。
标志的埋设位置应避开如雨水管、窗台线、暖气片、暖水管、电气开关等有碍设标与观测的障碍物,并应视立尺需要离开墙(柱)面和地面一定距离。
隐蔽式沉降观测点标志的型式,可按本规程附录C次表C.0.1条规定执行。
5.1.4 沉降观测点的施测精度,应按本规程第3.2.2条的有关规定确定。
未包括在水准线路上的观测点,应以所选定的测站高差中误差作为精度要求施测。
5.1.5 沉降观测的周期和观测时间,可按下列要求并结合具体情况确定。
1建筑物施工阶段的观测,应随施工进度及时进行。
沉降观测点规范
![沉降观测点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a6d8711d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12.png)
沉降观测点规范沉降观测点规范一、引言沉降观测是土木工程中重要的施工监测内容之一,能够及时发现地基沉降情况,为工程施工提供及时的监测数据,对保障工程的安全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规范是针对沉降观测点规范进行制定,旨在保证沉降观测点的合理布置以及沉降观测数据的准确可靠。
二、观测点布置原则1.观测点布置应覆盖工程区域,能够从整体上全面观测到地基的沉降情况。
2.根据工程区域的特点,合理选择观测点的数量和位置,确保观测数据的代表性。
3.观测点布置应均匀分布,适量增加在非均匀沉降区域的观测点。
4.观测点应距离工程区域边界一定距离,避免边界效应对数据的影响。
5.观测点应远离可能产生沉降的干扰源,如地铁、管道等,以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三、观测点布置要求1.观测点布置应综合考虑工程区域的地质条件、土层厚度、土层性质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观测点。
2.观测点应避免设置在易发生沉降的特殊地质构造上,如断层、裂缝等。
3.观测点应避免设置在临时性施工设施上,如钢管支撑、临时土方等,以免干扰测量数据。
4.观测点应设置在稳定的地面上,避免设置在可能发生滑动、坍塌的地层上。
5.观测点的标志物应稳固牢固,防止标志物移位或倾斜导致观测数据不准确。
6.观测点的标志物应具有较好的可观测性,方便观测人员进行观测,如安装标尺、测量孔等。
四、观测点维护与管理1.观测点应进行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如标志物移位、标尺损坏等情况,应及时修复或更换。
2.观测点应避免受到人为破坏,设置警示标识,确保观测点的安全。
3.观测点应建立相应的档案管理系统,记录观测点的位置、布置图纸、观测数据等信息,以便日后查询和使用。
4.观测点应定期进行数据校核和比对,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观测点应进行定期清理,确保观测点周围环境整洁,避免杂物对观测数据的干扰。
五、数据处理与分析1.观测数据应及时收集和整理,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2.观测数据应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处理,筛选掉异常值和干扰数据。
如何沉降观测点设置
![如何沉降观测点设置](https://img.taocdn.com/s3/m/4584437c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94.png)
如何沉降观测点设置沉降观测点设置为了反映出建筑物的准确沉降情况,沉降观测点设置在最能反应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在建筑物上纵横向对称,且相邻点之间间距以15 ~30 m为宜,均匀分布在建筑物的周围。
沉降观测点要符合各施⼯阶段的观测要求,特别要考虑装饰阶段因施⼯破坏或掩盖沉降观测点,不能连续观测⽽失去观测意义。
另外在沉降观测点上⽅设置保护设施,避免重物砸到发⽣变形⽽得不到准确的沉降量。
⾼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
沉降观测依据以下原则布设:(1)参照设计图纸;(2)建筑物的极⼤转⾓处;(3)⾼低层建筑物、纵横墙的交接处两侧;(4)建筑物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
伸缩缝处⽤不⽤设置沉降观测点?⼀座建筑其被伸缩缝分成两部分,但基础没有分开,那么在伸缩缝处是否需要设置沉降观测点?沉降观测点的布设进⾏沉降观测的建筑物,应埋设沉降观测点,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应满⾜以下要求:(1)沉降观测点的位置沉降观测点应布设在能全⾯反映建筑物沉降情况的部位,如建筑物四⾓,沉降缝两侧,荷载有变化的部位,⼤型设备基础,柱⼦基础和地质条件变化处。
(2)沉降观测点的数量⼀般沉降观测点是均匀布置的,它们之间的距离⼀般为10~20m。
伸缩缝处是否需要设置沉降观测点答:需要设置沉降观测点怎么设置建筑物沉降观测点?⽤什么材料设置?⼀般可以⽤16的钢筋进⾏制作⼀般弯成L型.沉降观测点应布设在能全⾯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的点位,⼀般布设在建筑物的四⾓、在转⾓及沿外墙每10~15⽶处;⾼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不同地质条件、不同荷载分布、不同基础类型、不同基础埋深、不同上部结构、沉降缝和建筑物裂缝处的两侧;建筑物宽度⼤于或等于15⽶,或宽度⼩于15⽶但地质条件复杂的建筑物的内纵墙处,以及框架、框剪、框筒、筒中筒结构体系的楼、电梯井和中⼼筒处;筏基、箱基的四⾓和中部位置处;多层砌体房屋纵墙间距6~10⽶横墙对应墙端处;框架结构可能产⽣较⼤不均匀沉降的相邻柱基处;⾼层建筑横向和纵向两个⽅向对应尽端处。
沉降观测点布设原则.doc
![沉降观测点布设原则.doc](https://img.taocdn.com/s3/m/00b6af1ebcd126fff7050b70.png)
沉降观测点布设原则
沉降观测点应该怎样布设?布设的原则是什么?下面是下面带来的沉降观测点布设原则的主要内容介绍以供参考。
1)沉降观测点必须能够反映建筑物变形特征和变形明显的部位,标志应稳固、明显,结构合理,不影响建筑物的美观和使用,且点位应避开障碍物,便于观测和长期保存。
2)沉降点埋设应按符合设计要求,不宜少于6个点,宜埋设于建筑物角点或沿外墙每隔10m~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变形缝、沉降缝或伸缩缝的两侧;新旧建筑物或高低建筑物以及纵横墙的交接处;人工地基和天然地基的接壤处;建筑物不同结构的分界处;筒体四角上;烟囱、水塔和大型储藏罐等高耸构筑物基础轴线的对称部位,每一构筑物埋设沉降点不得少于4个。
3)沉降观测点在柱或墙砼施工前焊接与柱主筋上,也可在柱或墙上钻孔埋设,高度离地面10cm~50cm,埋在砼内长度宜为外露部分的5~7倍;沉降点的型式根据不同的建筑物类型和建筑材料,可采
用不同的形式,立尺部位应加工成半球形或有明显突出点,如图为两种常见的沉降点埋设型式。
4)沉降点埋设好后,应涂上防腐漆,绘出沉降点布置图,对沉降点编号,在沉降点布置图上标出水准点的具体位置,利用图纸与现场相结合选定沉降观测线路和仪器架设点,在选定仪器架设点时,尽量使用前后视距相等,沉降观测线路应附合于两水准点之间或闭合于同一水准点上,在沉降点布置图上绘出沉降观测线路。
基础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和要求
![基础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和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7eb53f3a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99.png)
基础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和要求
基础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和要求如下:
1. 布置原则:基础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应尽可能均匀地分在基础结构的各个位,覆盖整个基础面积。
观测点的数量和应根据工程的尺寸和重要性来确定。
2. 观测点位置:观点应选择在基础结构的组成部分,如柱子、墙体或基础板等上。
观测点之间应尽量保持一定的间距,一般来说,观测点的间距不应超过基础结构高度的1/3。
3. 观测点数量:观测点的数量应根据工程的规模和需要确定。
通常情况下,对于较小的结构,可以布置数个观测点;而对于大型和复杂的结构,需要布置更多的观测点以确保全面观测。
4. 观测点设置要求:观测点应固定在基础结构上,并采用标志物或测量器具来标记观测点的位置。
观测点的高度应与基础结构的水平面保持一致,并且观测点应固定牢固以确保不会移动。
5. 观测频率和时间:基础沉降观应确定观测的频率和持续时间。
观测频率通常在施工阶段进行较频繁的观测,以便及时发现沉降情况。
观测的时间应根据工程的要求来确定,可能需要长时间的观测。
6. 数据采集记录:观测点数据的采集和记录应准确可靠。
可以使用各种测量仪器来获取数据,并将其记录在观测表格或数据库中。
同时也要确保的安全存储和备份。
请注意,以上是一般的基础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和要求,具体的
实施应根据工程的具体要求和现场情况来确定。
在进行观测前,建议咨询专业工程师的建议和指导。
主变基础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和要求
![主变基础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和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6acbf3a6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1c.png)
主变基础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和要求1. 引言嘿,朋友们,今天我们聊聊一个重要却常常被忽视的话题——主变基础的沉降观测点布置。
这可是个关乎安全和稳定的事儿,听起来挺高大上的,其实也没那么复杂。
就像你在家里装修,得确保地基稳稳当当,才能建好房子,变电站也是同理。
基础的沉降情况直接影响到设备的安全与正常运行,咱们得重视这点。
接下来,我会给大家详细说说这些观测点的布置和要求,别走开哦!2. 沉降观测点的布置2.1 观测点的选择首先,咱得选好观测点。
这可不是随便找个地方就行,得结合地形、地质和变电站的布局来考虑。
就好比你要拍照,背景选得好,照片才好看。
一般来说,主要的观测点应该分布在变电站的四个角落和中心位置。
这样才能全面监测到沉降情况,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尴尬。
再者,选点的时候,还要考虑土壤的类型和地下水位。
你想啊,土质松软,水分多,沉降的可能性可就大得多。
这就像你在沙滩上建堡垒,沙子太松的话,堡垒早晚得倒。
所以,仔细观察这些因素,不要马虎大意哦!2.2 观测点的数量说到数量,这个也很关键。
一般情况下,至少要设置3到5个观测点,具体数量得根据变电站的规模和复杂性来定。
想象一下,你家要是只有一个窗户,光线不够咋办?同样的道理,观测点太少也会影响数据的准确性,得多几个点,才能更全面地了解情况。
3. 观测要求3.1 数据收集接下来是数据收集,这就像考试答题,要认真对待。
观测的频率可不能低,建议每个月观察一次,特别是在变电站投入使用的初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沉降情况比较稳定,可以适当延长观测间隔。
这样就能及时发现问题,避免“小问题”变成“大麻烦”。
此外,记录数据的时候,尽量做到详细点,像是温度、湿度、地下水位等环境因素都要记录下来。
你越是细致,未来分析数据的时候就越轻松。
数据就像你吃的零食,越多越好,能让你回忆起更多的味道。
3.2 数据分析最后,数据分析可是关键中的关键。
得找个专业的团队来帮忙,咱们可不能“盲人摸象”。
基坑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和要求
![基坑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和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fb8b8577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f5.png)
基坑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和要求
基坑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和要求如下:
1. 选址原则:观测点应选在基坑四周及附近区域,覆盖整个基坑的沉降情况。
同时考虑场地条件,尽量选择坚实、平稳的地面。
2. 观测点数量:根据基坑的大小和形状确定观测点的数量。
通常情况下,基坑较大且形状复杂时,观测点数量应增加。
3. 观测点的位置:观测点应避免在施工区域和可能受到较大振动的地方设置,以免对测量结果产生干扰。
4. 观测点的布局:观测点应均匀分布在基坑周围,目的是能够较全面地观测到基坑沉降的情况。
5. 观测点的距离:观测点之间的距离应合理确定,以确保能够有效观测到基坑不同位置的沉降情况。
一般来说,观测点的间距应在基坑最大直径的2~3倍左右。
6. 观测点的深度:观测点的深度应根据基坑的设计深度确定。
通常情况下,观测点的深度应超过基坑顶部土层的深度。
7. 观测点的设置方式:观测点可以通过钢筋粘结固定、预埋点固定或定向土钉的方式设置。
8. 观测仪器和设备:观测仪器和设备的选择应考虑到观测点设
置的深度和要求的精度。
通常情况下,使用测量水准仪、变形仪等设备进行观测。
9. 观测频率:观测频率应根据基坑的施工进度确定。
一般来说,在基坑施工初期,观测频率可以较高,以后逐渐减少。
10. 数据处理与分析:观测数据应及时处理和分析,以评估基
坑沉降的情况,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同时,观测结果应与设计要求进行比较,判断是否达到要求。
备注:以上仅为基坑沉降观测点布置和要求的一般原则,具体的布置和要求还需结合具体工程情况进行确定。
建筑沉降观测布点方案
![建筑沉降观测布点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11a97baf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a7.png)
建筑沉降观测布点方案建筑沉降观测是指通过安装测量仪器和采集数据,对建筑结构的沉降变化进行监测和分析的一项工作。
合理的沉降观测布点方案可以提供及时的沉降数据,为建筑结构的安全评估和设计提供依据。
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个建筑沉降观测布点方案。
1. 确定观测目标和需求:首先要明确观测的目标和需求,包括建筑所处的环境、建筑的类型和结构特点等因素。
例如,观测目标可以是建筑物整体的沉降变化,或者是特定结构部位的沉降变化。
2. 选择合适的观测仪器:根据建筑的特点和观测需求,选择合适的观测仪器。
常用的建筑沉降观测仪器包括测斜仪、测缝仪、水准仪等。
根据建筑物的高度和形状,可以选择不同类型和精度的仪器。
3. 制定布点方案: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和形状,结合观测的目标和需求,制定沉降观测的布点方案。
布点方案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3.1 观测的高度范围:选取观测点的高程范围,这可以根据建筑的高度和结构的特点来确定。
在高层建筑中,可以选择不同的高度层进行观测,以获取全面的沉降数据。
3.2 观测点的位置和数量:根据建筑物的形状和结构特点,在建筑物的不同部位选择观测点。
观测点的位置应包括建筑物的四个角和中心部位,以及特殊结构部位和易受载荷影响的地方。
观测点的数量应根据建筑物的大小和观测的精度要求进行确定。
3.3 观测点的间距和分布:观测点的间距应根据建筑物的特点和观测的需求来决定。
一般来说,建筑物中心部位的观测点可以较为密集,周边和角部的观测点可以适当稀疏。
观测点的分布应尽量覆盖建筑物的整个结构范围。
3.4 观测点的稳定性和可访问性:观测点的选择应考虑观测点的稳定性和可访问性。
观测点应选取建筑物的稳定部位,避免选择易受移动和扰动的位置。
观测点的可访问性也应保证观测仪器的安装和数据采集的便利性。
4. 安装观测仪器和采集数据:根据布点方案,安装相应的观测仪器,并进行数据采集。
观测仪器的安装应按照厂家提供的指导进行,确保仪器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数据采集可以根据观测需求进行实时或定期的采集,以获取沉降变化的趋势和时间序列数据。
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和要求
![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和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dfa0cd2d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b6.png)
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和要求
沉降观测点的布置是建筑物的安全稳定性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确的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及其要求能够有效地反映建筑物的变形行为,确保建筑物的安全稳定。
一般情况下,沉降观测点的布置要求要求考虑建筑物的结构特征和周围地质环境,按照建筑物的设计要求,把沉降观测点布置在相关部位,确保观测点能够充分反映建筑物的沉降情况。
首先,沉降观测点的布置要求要考虑建筑物所处的地质环境,选择沉降观测点的位置,要考虑地下水位、土体结构、岩石层等因素,以便选择合适的位置。
其次,沉降观测点的布置要求要考虑建筑物的结构特征,要根据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和施工方式,考虑建筑物的结构特性,选择沉降观测点的位置,以保证沉降观测点能够准确反映建筑物的变形状况。
此外,沉降观测点的布置要求要考虑建筑物的位置和大小,要根据建筑物的位置和大小,确定沉降观测点的数量,以便更好地反映建筑物的变形行为,为建筑物的安全稳定性评估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总之,正确的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及其要求是建筑物安全性能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沉降观测点布置上,必须考虑建筑物地质环境、
结构特征、位置和大小等因素,以便选择合适的位置,确保沉降观测点能够准确反映建筑物的变形状况,为建筑物的安全稳定性评估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沉降观测点的布置
![沉降观测点的布置](https://img.taocdn.com/s3/m/ff786778581b6bd97e19ea01.png)
为了能够反映出建构筑物的准确沉降情况,沉降观测点要埋设在最能反映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
一般要求建筑物上设置的沉降观测点纵横向要对称,且相邻点之间间距以15-30米为宜,均匀地分布在建筑物的周围。
埋设的沉降观测点要符合各施工阶段的观测要求,特别要考虑到装修装饰阶段因外墙饰面施工而破坏或掩盖住观测点,不能连续观测而失去观测意义,装饰层外50MM。
一般布设在建筑物四角、差异沉降量大的位置、地质条件有明显不同的区段以及沉降裂缝的两侧。
埋设时注意观测点与建筑物的联结要牢靠,使得观测点的变化能真正反映建筑物的变化情况。
并根据建筑物的平面设计图纸绘制沉降观测点布点图,以确定沉降观测点的位置。
在工作点与沉降观测点之间要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并在架设仪器站点与转点处做好标记桩,保证各次观测均沿统一路线3、观测点的要求为了能够反映出建(构)筑物的准确沉降情况,沉降观测点要埋设在最能反映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
一般要求建筑物上设置的沉降观测点纵横向要对称,且相邻点之间间距以15-30米为宜,均匀地分布在建筑物的周围。
通常情况下,建筑物设计图纸上有专门的沉降观测点布置图。
此外,埋设的沉降观测点要符合各施工阶段的观测要求,特别要考虑到装修装饰阶段,是否会因墙或柱饰面施工而破坏或掩盖住观测点,不能连续观测而失去观测意义。
一、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1、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的要求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为能精确地反映出建(构)筑物在不断加荷下的沉降情况,一般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1/10—1/20,为此要求沉降观测应使用精密水准仪(S1或S05级),水准尺也应使用受环境及温差变化影响小的高精度铟合金水准尺。
在不具备铟合金水准尺的情况下,使用一般塔尺尽量使用第一段标尺。
作业人员必须接受专业学习及技能培训,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规程,熟悉测量理论,能针对不同工程特点、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及观测程序,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分析原因并正确运用误差理论进行平差计算,按时、快速、精确地完成每次观测任务。
如何沉降观测点设置
![如何沉降观测点设置](https://img.taocdn.com/s3/m/debae46a551810a6f4248630.png)
沉降观测点设置为了反映出建筑物的准确沉降情况,沉降观测点设置在最能反应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在建筑物上纵横向对称,且相邻点之间间距以15 ~30 m为宜,均匀分布在建筑物的周围。
沉降观测点要符合各施工阶段的观测要求,特别要考虑装饰阶段因施工破坏或掩盖沉降观测点,不能连续观测而失去观测意义。
另外在沉降观测点上方设置保护设施,避免重物砸到发生变形而得不到准确的沉降量。
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
沉降观测依据以下原则布设:(1)参照设计图纸;(2)建筑物的极大转角处;(3)高低层建筑物、纵横墙的交接处两侧;(4)建筑物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
伸缩缝处用不用设置沉降观测点?一座建筑其被伸缩缝分成两部分,但基础没有分开,那么在伸缩缝处是否需要设置沉降观测点?沉降观测点的布设进行沉降观测的建筑物,应埋设沉降观测点,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应满足以下要求:(1)沉降观测点的位置沉降观测点应布设在能全面反映建筑物沉降情况的部位,如建筑物四角,沉降缝两侧,荷载有变化的部位,大型设备基础,柱子基础和地质条件变化处。
(2)沉降观测点的数量一般沉降观测点是均匀布置的,它们之间的距离一般为10~20m。
伸缩缝处是否需要设置沉降观测点???答:需要设置沉降观测点怎么设置建筑物沉降观测点?用什么材料设置?一般可以用16的钢筋进行制作一般弯成L型.沉降观测点应布设在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的点位,一般布设在建筑物的四角、在转角及沿外墙每10~15米处;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不同地质条件、不同荷载分布、不同基础类型、不同基础埋深、不同上部结构、沉降缝和建筑物裂缝处的两侧;建筑物宽度大于或等于15米,或宽度小于15米但地质条件复杂的建筑物的内纵墙处,以及框架、框剪、框筒、筒中筒结构体系的楼、电梯井和中心筒处;筏基、箱基的四角和中部位置处;多层砌体房屋纵墙间距6~10米横墙对应墙端处;框架结构可能产生较大不均匀沉降的相邻柱基处;高层建筑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对应尽端处。
沉降观测点设置与观测要求
![沉降观测点设置与观测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95b45624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42.png)
沉降观测点设置与观测要求沉降观测是一种用来监测土地或建筑物沉降变形的测量方法。
沉降观测点的设置以及观测要求对于正确获取沉降变形信息至关重要。
下面将详细介绍沉降观测点设置与观测要求。
一、沉降观测点设置1.观测点的选择在选择观测点时,应根据工程、建筑物或地基的情况来确定。
一般来说,需要选择在可能发生沉降变形的地区。
观测点的数量应根据具体要求而定,它们应能够有效覆盖整个工程或建筑物。
2.观测点的布设观测点布设应尽可能均匀地分布在需要监测的区域内。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直线、网格或等距离方式布设观测点。
观测点之间应保持距离适当,以便于后期分析。
3.观测点的编号与标识为了方便管理和数据处理,每个观测点都需要进行编号和标识。
编号方法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但最好使用简单明了的方式。
观测点的标识则可以使用铭牌、红色喷涂或其他方法来进行。
二、沉降观测要求1.观测周期沉降观测应按照事先确定的时间周期进行,以确保监测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观测周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一般来说,可以选择每天、每周或每月进行观测。
2.观测方法沉降观测可以采用传统的水准测量方法或现代的全站仪等测量方法。
观测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以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观测数据记录观测数据应及时记录并保留,以备后期分析和处理。
观测记录包括观测日期、观测点编号、观测数值等内容。
通常可以使用记录表格、数据采集设备或电脑等方式来进行数据记录。
4.观测精度要求沉降观测的精度要求较高,通常要求测量精度在毫米级别。
为达到此要求,应在进行观测前进行精密调校和校验,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消除误差和提高测量精度。
5.观测环境要求沉降观测应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进行,以减少环境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观测点周围应保持相对平稳的环境,避免土地移位、振动或其他干扰因素。
6.观测结果分析与评价观测数据获取后,应进行数据分析和评价,以确定沉降变形的情况和趋势。
可以使用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绘制沉降等值线图、变形曲线图等图表,以便于后期的工程设计和调整。
沉降观测点设置与观测要求
![沉降观测点设置与观测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a969fc48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45.png)
沉降观测点设置与观测要求一、引言沉降观测是土地开发和施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通过观测沉降情况可以及时了解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
本文将就沉降观测点的设置和观测要求进行探讨。
二、沉降观测点设置1. 观测点选择沉降观测点的选择应该充分考虑工程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一般情况下,应选择工程的重要部位、土壤条件较差区域、填筑物边缘等作为观测点。
同时,观测点应覆盖整个工程范围,以获得全面的沉降情况。
2. 观测点布设观测点的布设应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一般情况下,观测点应形成一个规则的网格状布设,观测点之间的距离应合理。
同时,观测点的数量也应根据工程规模和特点进行合理确定,以获取足够的数据支撑。
三、观测要求1. 观测频率沉降观测应该具有一定的观测频率,以及明确的观测时间。
一般情况下,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观测频率应为每日一次;工程竣工后,观测频率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一般为每周一次或每月一次。
观测时间应固定,以确保数据的可比性。
2. 观测参数沉降观测应关注的参数包括沉降量、沉降速率、沉降变形特征等。
其中,沉降量是最重要的观测参数,可以通过沉降点的高程变化来确定。
沉降速率可以通过连续观测多个时间段的沉降量来计算,用以评估工程的稳定性。
沉降变形特征可以综合考虑沉降量和沉降速率等因素,分析工程的变形趋势。
3. 数据处理和分析观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是沉降观测的关键环节,应该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进行。
首先,需要对观测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以消除测点之间的高差影响。
然后,可以采用回归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等方法,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并绘制出相应的沉降曲线和图表。
四、结论沉降观测点的设置和观测要求对于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合理选择观测点,并按照规定要求进行观测,可以及时发现工程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调整。
因此,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应高度重视沉降观测工作,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建筑沉降观测点施工方案
![建筑沉降观测点施工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32ab5c5f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d9.png)
建筑沉降观测点施工方案1. 引言建筑物的沉降是指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或荷载作用等原因,导致建筑物发生垂直方向上的位移现象。
为了及时监测和评估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建筑沉降观测点的设置和施工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建筑沉降观测点的施工方案。
2. 观测点的选择在选择观测点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1.建筑物的结构2.地质条件3.周边环境观测点的选择应覆盖整个建筑物,并且应在不同部位设置观测点,以确保有效监测到建筑物的沉降情况。
3. 观测点的布置在确定好观测点后,需要进行观测点的布置。
观测点布置的原则如下:•观测点应尽可能均匀分布于建筑物周围•观测点应与建筑物的结构连接良好•观测点的数量应足够,以覆盖整个建筑物的沉降情况4. 观测点施工步骤观测点的施工主要包括以下步骤:4.1 确定观测点位置根据前期策划和设计的布置,确定各个观测点的具体位置。
4.2 土方开挖根据观测点位置的设计要求,使用挖掘机或手工工具进行土方开挖,保持观测点周围的地基稳定。
4.3 基础处理观测点的基础需要进行处理,以确保其稳定性和连接性。
具体的基础处理方法可以根据土质条件和观测点的具体要求来确定。
4.4 观测点设置观测点的设置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在观测点位置开挖孔洞,孔洞的深度和直径应满足观测要求。
2.清理孔洞内的杂物和泥土,保持孔洞的干净。
3.在孔洞底部设置基准点,可以选择金属或混凝土材料作为基准点。
4.进行孔洞的回填,使用合适的材料进行回填,并进行加固,确保观测点的稳定性。
5.设置观测设备,将测量仪器固定在观测点上。
4.5 完善观测点设置观测点设置完成后,需要进行相关检查和测试,以确保观测点的完善性。
5. 结束语通过合理的建筑沉降观测点施工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可以及时准确地监测和评估建筑物的沉降情况。
这对于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进行建筑沉降观测点施工时,需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步骤和标准进行操作,以确保观测点的稳定和有效性。
沉降观测点施工方案
![沉降观测点施工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79f0c356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97.png)
沉降观测点施工方案沉降观测是土木工程中常用的一种监测手段,用于监测土地或土地基础的沉降情况,以评估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下面是一份沉降观测点施工方案。
一、施工区域划定在进行沉降观测之前,需要确定施工区域的范围和边界。
一般来说,施工区域应包括待观测的土地或土地基础以及周边一定距离的范围。
具体范围的确定应根据施工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
二、观测点布置观测点的布置应满足以下几点要求:1. 观测点应均匀分布在施工区域内,以充分反映整个区域的沉降情况。
2. 观测点的数量应根据施工区域的大小和复杂程度确定,一般每个观测点的间距不应超过50米。
3. 观测点应选择在无干扰的地方,尽量避免水体、高原、斜坡等特殊地质条件的影响。
三、观测点施工观测点施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地面准备:清理施工区域,去除杂物和障碍物。
如果地表土层较厚,可以进行土层开挖或表层剥离。
2. 底板构筑:在每个观测点的基准点位置,采用混凝土基础或钢板基础进行底板构筑。
底板面积一般为1平方米左右,厚度在20厘米左右。
3. 启动设备:在底板上安装沉降仪器和测量设备。
根据具体项目要求,可以选择激光仪、自动水准仪、全站仪等测量设备。
4. 数据传输:将测量设备与计算机或数据记录器相连接,确保观测数据能及时传输和存储。
5. 沉降观测:启动测量设备,进行沉降观测。
观测的时间间隔应根据具体项目需要确定,一般为每月或每季度进行一次。
四、观测数据处理和分析观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要结合具体项目的要求进行。
一般来说,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步骤:1. 数据整理:将观测数据进行整理和清理,包括去除异常数据和噪声。
2. 数据处理:根据观测数据,进行沉降计算和分析。
可以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如平均值、标准差等指标进行评估。
3. 结果分析:根据处理后的观测结果,评估土地或土地基础的沉降情况,判断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并对后续工程提供参考建议。
以上是一份沉降观测点施工方案,通过合理的施工和数据处理,能够准确评估土地沉降情况,为工程提供科学依据。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https://img.taocdn.com/s3/m/b94c1a3167ec102de2bd8911.png)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依据《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 8-97)的要求,沉降观测点布设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布置在变形明显而又有代表性的部位;稳固可靠、便于保存、不影响施工及建筑物的使用和美观;避开暖气管、落水管、窗台、配电盘及临时构筑物;承重墙可沿墙的长度每隔8m至12m左右设置一个观测点,在转角处、纵横墙连接处、沉降缝两侧也应设置观测点;埋点方法为了便于观测及长期保存,观测点采用暗藏式。
埋设时用φ32的电锤在设计位置打孔,将直径28mm、长度12cm的预埋件放入孔内,周围用环氧树脂填充使牢固。
观测时将活动标志旋紧,测毕取出,盖好保护盖。
这样既不影响建筑物的外观又起到保护标志的作用。
沉降观测点的布置:沉降观测点设置位置、数量(由有关单位共同商讨确定)。
观测要求观测仪器观测仪器采用徕卡DNAO3数字式水准仪及与其配套铟瓦条码尺。
该仪器相对于光学精密水准仪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精度高。
该仪器每公里往返测高差中误差为 0.3mm;自动化程度高。
该仪器采用CCD测量传感器自动测量条码尺,自动显示与记录标尺读数和视距,对观测数据进行自动平差并能够与计算机进行数据通讯。
它取代了观测人员肉眼观测、人工记录、计算,消除了读数误差,提高了作业速度和精度。
观测方法沉降观测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规定的二等水准测量要求,采用单路线往返观测。
观测过程中应做到:主要观测人员固定、仪器及附属设备固定、安置的镜位固定、观测方法及程序固定。
观测的技术要求沉降观测的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视线高度详见沉降观测技术要求表。
沉降观测技术要求表数据记录及处理采用徕卡DNAO3数字式水准仪的平差程序自动进行平差计算,减少人为误差发生,提高工作效率。
观测中应遵守的事项观测前30分钟,晴天应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下,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的三脚架时,应使其中两脚架与水准路线的方向平行,第三脚架轮换置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水准仪圆水准器应严格置平;除路线转弯处外,每一测站上仪器与前后视标尺的三个位置应接近一条直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沉降观测应测定建筑及地基的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度,并根据需要计算基础倾斜、局部倾斜、相对弯曲及构件倾斜。
5.5.2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应能全面反映建筑及地基变形特征,并顾及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
点位宜选设在下列位置:
1 建筑的四角、核心筒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20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
2 高低层建筑、新旧建筑、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
3 建筑裂缝、后浇带和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
4 对于宽度大于等于15m或小于15m而地质复杂以及膨胀土地区的建筑,应在承重内隔墙中部设内墙点,并在室内地面中心及四周设地面点;
5 邻近堆置重物处、受振动有显著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浜(沟)处;
6 框架结构建筑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纵横轴线上;
7 筏形基础、箱形基础底板或接近基础的结构部分之四角处及其中部位置;
8 重型设备基础和动力设备基础的四角、基础形式或埋深改变处以及地质条件变化处两侧;
9 对于电视塔、烟囱、水塔、油罐、炼油塔、高炉等高耸建筑,应设在沿周边与基础轴线相交的对称位置上,点数不少于4个。
5.5.3 沉降观测的标志可根据不同的建筑结构类型和建筑材料,采用墙(柱)标志、基础标志和隐蔽式标志等形式,并符合下列规定:
1 各类标志的立尺部位应加工成半球形或有明显的突出点,并涂上防腐剂;
2 标志的埋设位置应避开雨水管、窗台线、散热器、暖水管、电气开关等有碍设标与观测的障碍物,并应视立尺需要离开墙(柱)面和地面一定距离;
3 隐蔽式沉降观测点标志的形式可按本规范第D.0.1条的规定执行;
4 当应用静力水准测量方法进行沉降观测时,观测标志的形式及其埋设,应根据采用的静力水准仪的型号、结构、读数方式以及现场条件确定。
标志的规格尺寸设计,应符合仪器安置的要求,
5.5.4 沉降观测点的施测精度应按本规范第3.0.5条的规定确定。
5.5.5 沉降观测的周期和观测时间应按下列要求并结合实际情况确定:
1 建筑施工阶段的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普通建筑可在基础完工后或地下室砌完后开始观测,大型、高层建
筑可在基础垫层或基础底部完成后开始观测;
2)观测次数与间隔时间应视地基与加荷情况而定。
民用高层建筑可每加高1~5层观测一次,工业建筑可按回填基坑、安装柱子和屋架、砌筑墙体、设备安装等不同施工阶段分别进行观测。
若建筑施工均匀增高,应至少在增加荷载的25%、50%、75%和100%时各测一次;
3)施工过程中若暂停工,在停工时及重新开工时应各观测一次。
停工期间可每隔2~3个月观测一次;
2 建筑使用阶段的观测次数,应视地基土类型和沉降速率大小而定。
除有特殊要求外,可在第一年观测3~4次,第二年观测2~3次,第三年后每年观测1次,直至稳定为止;
3 在观测过程中,若有基础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减、基础口周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等情况,均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
当建筑突然发生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裂缝时,应立即进行逐日或2~3d一次的连续观测;
4 建筑沉降是否进入稳定阶段,应由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判定。
当最后lOOd的沉降速率小于0.01~0.04mm/d时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
具体取值宜根据各地区地基土的压缩性能确定。
5.5.6 沉降观测的作业方法和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特级、一级沉降观测,应按本规范第4.4节的规定执行;
2 对二级、三级沉降观测,除建筑转角点、交接点、分界点等主要变形特征点外,允许使用间视法进行观测,但视线长度不得大于相应等级规定的长度;
3 观测时,仪器应避免安置在有空压机、搅拌机、卷扬机、起重机等振动影响的范围内;
4 每次观测应记载施工进度、荷载量变动、建筑倾斜裂缝等各种影响沉降变化和异常的情况。
5.5.7 每周期观测后,应及时对观测资料进行整理,计算观测点的沉降量、沉降差以及本周期平均沉降量、沉降速率和累计沉降量。
根据需要,可按公式计算基础或构件的倾斜或弯曲量:
5.5.8 沉降观测应提交下列图表:
1 工程平面位置图及基准点分布图;
2 沉降观测点位分布图;
3 沉降观测成果表;
4 时间―荷载―沉降量曲线图;
5 等沉降曲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