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命之本质论
庄子生命本原论
Vol.9No.122012年12月第9卷第12期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Dec.2012一、生命源于道,由气而化生老子将生命本源归结为“道”,老子认为,道为万物的本体和本原,天地万物都是由道产生的。
他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老子》第四章,以下只注篇名)[1]又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第五十一章)[1]虚而无形的道是万物赖以存在的根据,又是派生万物的本原,天地万物都由道演化而来,其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1]。
所谓一,是指天地万物形成之前的一种混沌未分的状态。
由一生二,即产生天地或阴阳。
天地阴阳交合而生三,即冲气,然后产生万物。
这样,道便成为万物所由产生的本体或本原,万物都统一于道。
而“道”所生之万物中自然包含了生命形态,“天地万物包括人的生命都是由“道”的作用而产生,从“道”那里获取自己的形体、生命和性情。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这一观点,同样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世界万物都由道产生。
他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庄子》·大宗师,以下只注篇名)[2]道虽然幽阴寂静,不见形象,不可感知,但他有情有信,是真实的存在。
道自古至今永恒地存在着,是天地万物的本根和存在的根据。
世界上的一切,不仅天地万物,包括人的生命,甚至鬼神上帝,都是由道产生出来的。
正由于道无限广大,无形无状,永恒存在,所以它涵盖万物。
“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天地》)[2]“万物皆往资焉而不匮,此其道与。
”(《知北游》)[2]可见,道是一个产生天地万物的实存性本体。
庄子对生命意义的看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庄子对生命意义的看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庄子,古代中国的哲学家之一,被誉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他在其著作《庄子》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生命意义的独特见解。
本文将探讨庄子对生命意义的看法,并分析其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庄子的生命观点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他认为,生命是宇宙之中一种神秘而奇妙的存在,是大道纵横无边的表现之一。
生命并非仅仅局限于人类,而是包括一切有生命力的事物,如植物、动物等。
庄子主张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自由自在的生命境界。
生命的本质与意义是庄子关注的重要议题。
他认为世界是由无形的道所构成的,生命是道的表现之一。
庄子提出了“天地与我并生”的观点,意味着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交融的。
他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主张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追求内心的平和与自由。
庄子的生命观点还涉及到生命的境界与追求。
他认为人的内心应当超越物质欲望和世俗功名,而是追求自由、无我和无欲的境界。
他主张人应该去掉自我束缚,活在当下,体验生命的真谛。
庄子通过许多寓言故事和引人深思的比喻,揭示了追求真正的生命意义的道路。
庄子对生命意义的贡献不仅在于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哲学观点,更在于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常常为物质追求和功利主义所困扰,忽视了生命的真正意义。
庄子的思想提醒我们要超越功利主义的束缚,回归内心的自由与平和,体验生命的美好与深意。
综上所述,庄子对生命意义的看法涵盖了生命观点、生命的本质与意义以及生命的境界与追求等方面。
他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主张追求内心的平和与自由。
庄子的思想对现代生活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提醒人们要超越功利主义的束缚,追求真正的生命意义。
文章结构部分是对整篇文章的组织和安排进行说明,让读者对接下来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在庄子对生命意义的看法这篇长文中,文章结构如下:一、引言1.1 概述:简要介绍庄子对生命意义的看法以及其在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1.2 文章结构:对整篇文章的结构进行说明,提供给读者一个整体的框架。
解读庄子的长寿之道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解读庄子的长寿之道
导语:我国古代着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庄子,在人均寿命只有30多岁的先秦时代,竟然活到了83岁,这在当时来说,不能不算是创下了高寿的奇迹。
庄子为
我国古代着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庄子,在人均寿命只有30多岁的先秦时代,竟然活到了83岁,这在当时来说,不能不算是创下了高寿的奇迹。
庄子为何能如此长寿呢?
庄子云:“人之养生亦当如是,游于空虚之境,顺乎自然之理。
”这里的“空虚之境”并不是寄情于虚无缥缈,而是说要保持健康,须清心寡欲,遵循自然法则。
庄子十分推崇心境平和、从容自得、处世旷达,惟有如此,才能实现现代人所说的“精神系统的健康是人长寿的首要条件”。
要达到“精神系统的健康”,庄子特别强调要保持平常心。
《庄子·让玉》篇中写道:“不能自胜而强不从者,此之为重伤者也。
”意思是说,不能克制自己消极的情绪而强行做事,反而平添了内心的烦恼,最易造成自伤。
因而庄子告诫人们:一个人犹豫不决是最容易引出苦恼的。
应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早做决断,才能避免精神上的“重伤”。
从庄子以上言论可以看出,人要想达到长寿,必须情绪安定,无忧无虑,安逸自在,自始至终保持精神系统的正常运行,使之处于遵循自然法则的最佳状态,就不易生病而得寿福之乐!。
庄子“命”观的内涵、转化及美学旨趣
庄子“命”观的内涵、转化及美学旨趣作者:汤智棋来源:《美与时代·下》2023年第11期摘要:《庄子》谈论了两种“命”,即具有社会属性的“社会之命”与“天道自然”、“本真生命”统一的“自然之命”。
社会生活造成了人的“异化”以及种种虚伪与不公,但人又无法完全脱离社会,因此庄子认为应当以“安”的态度对待“社会之命”,即安命论。
通过“安”外在的“社会之命”,庄子将人生命的根基由外部转向内部,最终将生命的根基安顿于“自然之命”。
“自然之命”与“道”为一,自身完满,回到“自然之命”的过程就是达成“逍遥”的过程,而“逍遥”便是生命完满之美的实现。
关键词:庄子;“命”观;社会;自然;生命“命”是庄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当下学界对“命”的理解一般有两个向度:社会性和自然性。
从社会的向度理解“命”,其指的是包括社会伦理、社会政治在内的人不可逃避的社会境遇,是“人之无条件的承担人所遇之一切无可奈何之境”[1],是“对个人生命存在的限定或规定,是个人与社会环境和生活世界的联合体”[2]。
“命”表示“人类社会生活是受一種客观必然性支配的”[3]143。
对于这种“命”,庄子提倡“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也就是一种“安命论”。
学界虽然肯定“安命论”的部分合理性,但认为“安命论”从根本上是消极的。
从自然的向度理解“命”,其指的是大道和天地自然变化的结果,“庄子之所谓‘命’,其实是对‘天道自然流行变化’的拟称”[4]。
同时这种结果也会作用在人身上,成为人的本真生命,是人应当积极追求、努力通达的,“故若要将庄子深刻而丰富的‘命’之哲学,概括为某一代表性的主张,应将之概括为‘达命’,而非‘安命’”[5]。
通过学界的讨论,庄子“命”观的内部差异已经被凸显出来,这意味着《庄子》中“命”的含义并非一以贯之,于是问题在于:我们该如何理解“命”的不同内涵?不同的“命”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作为一个“整体”的庄子“命”观又有什么样的旨趣?这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2021《庄子》中“安之若命”的解读范文3
2021《庄子》中“安之若命”的解读范文 一、关于《庄子》研究方法与范围的讨论 《庄子》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中外众多学者的关注,学界对其的研究方法也可谓是百花齐放。
在此,我们重点关注和反思对《庄子》研究的突出特性和趋势。
比如,当我们讨论《庄子》哲学,是否有绝对充分的理由将讨论范围限制在现有文本的一部分?又如,当我们讨论《庄子》文本中的概念时,究竟应该更加重视西方传统中的重要概念,还是在《庄子》文本本身中受到重视的概念?这些问题与本文后面的讨论密切相关。
首先,《庄子》研究存在一个趋势,即众多学者始终将文本研究的重点放在由魏晋时期郭象所划分、编辑的"内七篇",认为这是庄子本人的作品,是《庄子》思想的精华与核心。
这种观点以刘笑敢和葛瑞汉(A.C.Graham)为代表。
葛瑞汉以思想的圆融为标准,将《庄子》文本划分为五个学派,并通过《庄子》内篇的思想体系建构庄子思想的核心。
刘笑敢则通过研究比较,展示了《庄子》内外篇中关键概念由单字到复合词的演变,提出内篇早于外篇与杂篇的结论。
诚然,通过两位学者的扎实分析,我们可以推论出大多数内篇文本很可能早于外篇和杂篇。
然而,我们是否可以就此推论,内七篇即代表了庄子思想的精华和核心,能够成为研究此书的基础,而外篇和杂篇只能成为庄子思想的演变发展,或者是变异? 我认为此种逻辑推论是值得质疑的。
首先,将一个人思想最早的雏形与思想中最精华的部分理解为一种必然的联系存在着逻辑上的谬误。
这就是说,纵使内七篇的思想是最早的,也不能必然地成为研究的重点,成为学者们独立研究《庄子》而忽视外篇与杂篇的具有说服力的理由。
其次,如果我们仔细从《庄子》被传承、接受的角度来研究,便不难发现,现存战国末年和汉初文本中记载的与《庄子》文本相近相似的文段,大多来自于外篇与杂篇。
这一点,王叔岷早已经发现。
近来,西方学者如HaroldRoth和Esther Klein也作出进一步考证。
通过他们的研究我们知道,在《淮南子》、《吕氏春秋》、《韩非子》和《史记》等现存文献中,更多地保存了与外篇和杂篇内容十分相近的文本。
庄子话养生——死生有命
针对国庆节的见闻英语作文Title: Observations and Reflections on National Day Celebrations。
Introduction:National Day is an important holiday in China, celebrated annually on October 1st. It marks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1949. As a tourist visiting China during this festive time, I had the opportunity to witness and experience the grandeur of National Day celebrations. In this essay, I will share my observations and reflections on this significant event.Body:1. The Atmosphere:The atmosphere during National Day celebrations was electrifying. Streets and public spaces were adorned withred flags, banners, and decorative lights, creating a vibrant and patriotic ambiance.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dressed in traditional attire or red-themed clothing, were filled with excitement and national pride. The air was filled with the sounds of music, laughter, and fireworks.2. The Parade:The highlight of National Day celebrations is the grand military parade held in Beijing's Tiananmen Square. The parade showcased China's military prowess,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and cultural heritage. The precision and discipline displayed by the soldiers and military equipment were awe-inspiring. The parade also featured floats representing different provinces, ethnic groups, and historical events, portraying the diversity and unity of China.3. Cultural Performances:National Day celebrations were not limited to military parades; they also encompassed various culturalperformances. Traditional dances, acrobatics, opera, and music performances were held in parks, squares, and theaters across the country. These performances showcased China's rich cultural heritage and artistic talents. I was particularly captivated by the graceful movements of the dancers and the melodious tunes played by traditional musical instruments.4. Fireworks Display:Fireworks are an integral part of National Day celebrations. As night fell, the sky illuminated with dazzling colors and patterns. Fireworks were set off from various locations, creating a magnificent spectacle that lit up the cityscape. The vibrant bursts of light and the resounding booms filled the air with a sense of joy and celebration. It was a breathtaking experience to witness the synchronized display of fireworks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iconic landmarks.5. People's Participation:One aspect that struck me during National Day celebrations was the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the people. Families, friends, and communities gathered together to celebrate this special occasion. People from different age groups and backgrounds came together, reinforcing the sense of unity and national identity. The festive spirit was contagious, and strangers bonded over shared experiences, creating a strong sense of camaraderie.6. Travel and Tourism:National Day celebrations also presented an opportunity for travelers like me to explore the country's rich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 Many tourist attractions offered discounted tickets or special events during this period. However, due to the high influx of tourists, some popular destinations were overcrowded, making it challenging to fully enjoy the experience. Nonetheless, witnessing the celebrations in iconic locations such as the Great Wall or the Forbidden City added a unique dimension to my travel experience.7. Reflections on Patriotism:National Day celebrations provided me with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patriotism. The immense pride and love for their country displayed by the Chinese people were truly inspiring. The celebrations were not just a commemoration of the past but also a reaffirmation of the nation's progress and aspirations for the future. It made me reflect on the importance of national unity,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role of citizens in shaping a nation.Conclusion:National Day celebrations in China are a remarkable display of patriotism, unity, and cultural richness. The grand military parade, cultural performances, fireworks, and people's participation create an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 Witnessing and being a part of these celebrations allowed me to gain insights into the Chinese people's love for their country and their commitment to preserving their cultural heritage. National Daycelebrations are not merely a holiday but a reminder of the strength and resilience of the Chinese nation.。
庄子的宿命观解析
庄子的宿命观解析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他对于宿命的理解与其它学派有所不同,他认为人生的宿命并非是不可改变的,而是可以通过修炼和觉悟来超越的。
本文将从庄子的宿命观出发,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一、宿命的本质庄子认为,宿命是天地间的自然规律,是万物生命运行的必然性。
他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发现了宇宙间存在着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决定了一切事物的生成和消亡。
庄子将宿命比喻为大道,认为它是无所不在的,不可抗拒的。
二、宿命与个体庄子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宿命,它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和境遇。
然而,庄子并不认为宿命是不可改变的。
他认为,人生的宿命可以通过修炼和觉悟来超越。
庄子强调自由意志的重要性,他认为人应该追求自己的内心真实和自由,而不是被宿命所束缚。
三、宿命与修炼庄子主张通过修炼来超越宿命的束缚。
他认为,通过修炼,人可以达到一种境界,超越对外在事物的依赖,从而摆脱宿命的限制。
庄子提倡内心的宁静和无为而治的态度,他认为只有在内心平和的状态下,人才能够真正地与宇宙相通,超越宿命的限制。
四、宿命与觉悟庄子认为,觉悟是超越宿命的关键。
他认为,人应该通过思考和觉悟来认识自己和世界,从而超越宿命的限制。
庄子认为,人应该摆脱对外在事物的执着,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他认为,只有通过觉悟,人才能够真正地认识自己的宿命,从而超越它。
五、宿命与自由庄子的宿命观强调了人的自由意志和自主性。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自己内心的真实和自由,而不是被宿命所束缚。
庄子认为,只有在内心自由的状态下,人才能够真正地超越宿命的限制,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
六、宿命与人生观庄子的宿命观对于人生观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认为,人生并非是宿命的被动承受,而是可以通过修炼和觉悟来超越的。
庄子提倡人们追求内心的真实和自由,他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而不是被宿命所束缚。
综上所述,庄子的宿命观强调了自由意志和修炼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可以通过修炼和觉悟来超越宿命的限制,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
庄子的自由意志与命运的辩证
庄子的自由意志与命运的辩证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庄子的自由意志与命运的辩证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在庄子的哲学体系中,自由意志与命运并不是对立的两个概念,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首先,庄子的自由意志强调的是个体的自主性和选择权。
庄子认为人是自由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观意识和自主选择的能力。
他提倡“养生”,即通过修炼心性、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达到心灵的宁静和自由。
庄子主张人应该追求真我,摆脱世俗的束缚和追求,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真实。
他认为人的自由意志是一种超越世俗的力量,可以使人摆脱一切外在的束缚和压力,达到真正的自由。
然而,庄子并不认为自由意志可以完全摆脱命运的束缚。
他认为人是处在一个宏大的宇宙之中,人的存在和行为都受到了宇宙的影响和制约。
庄子说:“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顺应命运的安排,不要过分追求个人的欲望和利益,而是要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
庄子认为命运是一种无法改变的宿命,人的自由意志只能在命运的框架内发挥作用,而不能完全摆脱命运的束缚。
庄子的自由意志与命运的辩证体现了他对人性和宇宙的深刻思考。
他认为人是自由的,有自己的选择权和决定权,但同时也受到宇宙的制约和命运的束缚。
他主张人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真实,同时也应该顺应自然和命运的安排。
庄子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与现代的自由意志哲学相契合,强调了人的自主性和选择权,但又不忽视人与宇宙的关系和命运的作用。
庄子的自由意志与命运的辩证也对现代社会有一定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追求个人的自由和利益,但往往忽视了与他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庄子的思想提醒我们要摆脱功利主义的思维,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真实,同时也要顺应自然和命运的安排。
只有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个人的自由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
综上所述,庄子的自由意志与命运的辩证体现了他对人性和宇宙的深刻思考。
《庄子》“安命”思想浅析
子欲之乎? ” ( 《 至乐》 ) 等, 这些意义与 “ 安命 ” 之“ 命” 无关 , 故 只存而 不论 。
… …
与“ 安命 ” 论相 关 的 “ 命” 的含 义 主 要 有 命 运 和
性命 :
( 一) 命 运
子之娱 也? ’ 孔子 日: ‘ 来, 吾 语 汝 。我 讳 穷 久 矣 , 而
人不但不知 自己的“ 命运” 为何 , 也无法改变命 运。“ 游 于羿 之彀 中, 中 央者 , 中地 也 , 然 而 不 中者 ,
米 收稿 日期 : 2 0 1 4 一 D 4 _ I ) 5 作者简 介 : 向丽 ( 1 9 9 O 一) , 女, 河南信 阳人 , 硕 士研 究生 , 研 究方 向: 中国哲学、 美学研 究。
的大事 大端 了 , 但这 些 人 生 的大 事 大端 就 像 昼 夜 的
子》 一书中的重要范畴之一。《 庄子》 文本中“ 命” 有 多重含 义 , 如表 “ 命名” 或“ 说明” 义 的“ 强 以仁 义 绳
墨之 言卫暴人 知 前者 , 是 以人 恶 有其美 也 , 命 之 日灾 人” ( 《 人 间世 》 ) ) , 如表 “ 任命” 义的“ 齐 人 蹄 子 于
第3 O卷
Vo 1 . 3 0
第 8期
成都师 范学 院学报
J OU RNAL OF C HEN GDU NOR MAL UNI V ER S I T Y
2 0 1 4年 8月
Au g . 2 0 1 4
《 庄子 》 “ 安命 " 思想 浅 析
向 丽
( 武汉大学 哲学学院 , 武汉 4 3 0 0 0 0 ) 米
读《庄子》看透生与死
读《庄子》看透生与死盛克琦庄子阐述生死,是力图透过生死的现象之异而揭示其本质之同,力图超越一般人“悦生恶死”的生死情怀。
生和死是人生所必经过的阶段,也是一般人所重视的问题。
人人都“悦生恶死”,但谁也无法逃离这个自然规律。
任何一种哲学,都会讨论到生死问题:任何一种宗教,也都会为生死试作答案。
庄子也深入的阐述了生死问题,简单叙述如下:1、生死是物化庄子将人的生命现象看作是宇宙自然中的一种物质现象,生命形态从生到死或从死到生,都不过是物质形态的转化而已。
在《天道》篇中说:“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
”认为生死皆物化,也就是道化、气化。
庄子指出“通天下一气耳”,生命来之于气,而死不过是复归于气。
生也好,死也好,都是变化的现象。
生死变化的主体表面看是生命体本身,但就其本质来说,却是“道”和“气”在化。
“道”一化而为人之生,再化而为人之死;气聚而为人之生,气散而为人之死。
正所谓“已化而生,又化而死”。
所以生死之变,实际上是生命根源在变化,是生命质料在变化,是一种物质变化。
2、生死是命定庄子讲:“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
”又讲:“死生,命也。
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
”生死的出现具有必然性,是不可抗拒的,生命的死亡与出生也是由命决定的,就像黑夜与白天往复变化是由天决定的一样。
庄子讲:“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其极者,命也夫。
”感叹“吾命其在外者也!”“命”就是“天道”的运行,个人的命要服从于“天道”。
因此庄子讲:“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何暇至于悦生而恶死。
”“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谓悬解也。
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结之。
且夫物不胜天久矣,吾又何恶焉?”“道”是不变的,“命”也无法改变,顺命、安命,就是顺于道、安于道,又何必“悦生而恶死”呢?3、生死为循环《至乐篇》记载“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惠子说:“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批评庄子不以妻死而悲,反而鼓盆吟歌,太不讲情义了。
庄子对死亡与生命的思考与启示
庄子对死亡与生命的思考与启示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对于生命和死亡的思考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在庄子的著作中,他以独特的视角探讨了生命的本质、死亡的意义以及人们应该如何面对生死的问题。
本文将从庄子的观点出发,探讨他对死亡与生命的思考,并总结出一些启示。
庄子认为,生命是一种相对的存在,它与死亡相辅相成。
在《庄子·逍遥游》中,庄子提出了“大梦”这一概念,他认为人类的生命就像是一场大梦,人们在梦中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但当人们醒来时,他们会意识到这只是一个梦境,与现实世界并无真实性可言。
庄子通过这个比喻,试图告诉人们生命的短暂和虚幻,与梦境一样,生命只是一种过程,而不是永恒存在的事物。
在庄子看来,死亡并不可怕,反而是一种解脱。
在《庄子·养生主》中,庄子写道:“生者,死之彼也;死者,生之彼也。
”他认为生与死是相互依存的,死亡只是生命的另一种状态。
庄子认为,人们应该超越对死亡的恐惧,接受生命的自然流转,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死。
庄子的思想对于我们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启示。
首先,他的观点提醒我们要珍惜眼前的生活。
庄子认为生命短暂而虚幻,我们不能过于执着于世俗的名利和欲望,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东西。
我们应该学会享受生活的过程,感受其中的美好和喜悦,而不是一味追求物质的满足。
其次,庄子的思想也告诉我们要超越对死亡的恐惧。
死亡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命运,我们无法改变它的到来,但我们可以改变对待它的态度。
庄子认为,死亡只是生命的另一种状态,我们应该接受它的存在,并以平和的心态面对。
这样的思想有助于我们减少对死亡的恐惧,从而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最后,庄子的思想也提醒我们要关注内心的修养。
在《庄子·养生主》中,庄子强调了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他认为,只有保持内心的平衡,才能真正实现心灵的自由。
面对生死,我们需要培养内心的宁静与坦然,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一切。
通过修养内心,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从而获得更大的快乐和满足。
庄子的生死哲学
庄子的生死哲学庄子的生死哲学,是他对人生的一种精神态度和哲学思想。
他认为,人死后只是身体的腐烂,而灵魂却可以在另一个世界里生存,因此生死并不重要。
他的哲学受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同时也体现了独特的思考方式和对人生的深刻见解。
下面,我们将结合五个例子来证明庄子的生死哲学。
第一例:庄子与蝴蝶在庄子的《逍遥游》中,他谈到了他在一次梦中变成了一只蝴蝶,并在这个梦中飞行、翱翔。
当他醒来后,他不知道他是否是庄子还是蝴蝶或者是一只梦中的蝴蝶。
他认为,他存在于梦中的状态和他醒来时的状态本质上是一样的,因为他感受到的是一种兴奋和悠闲的感觉。
因此,他认为生死并不重要,因为生命只是一种状态。
第二例:庄子与屠牛在庄子的《庖丁解牛》中,庖丁在屠宰牛时,能够快速而准确地把牛的内脏和外表分开,并有序地处理食物。
他的技能让庄子想到了生命和死亡之间的道理,他写道:“庖丁之所以成为庖丁,因为他打磨成一个大厨师,并不是通过培训和学习来获得他的技巧。
他在长期屠宰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出生、成长、老化和死亡的过程,因此他能够快速地处理牛肉。
死亡是生命必经的一个过程,只有理解这一点,我们才能发现真正的道路。
”第三例:庄子与楚蛮王在《庄子·齐物论》中,庄子解释了楚蛮王的故事。
楚蛮王问他心往哪里飞去,庄子回答说,我的心没有方向。
楚蛮王想象不到这个答案的意义,庄子解释说,他的心不会受到空间和时间的影响,因此无论他在哪里都不会存在任何的束缚和限制。
这种状态类似于生死,因为它们都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影响。
第四例:庄子与秋水在《庄子·逍遥游》中,庄子提到了他的挚友游在秋水中的故事。
这个故事表达了对生命的深层次的探索。
庄子感受到了秋水的自由和放弃自我,因此他意识到了生命的真正意义,并开始思考生命和死亡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像秋水一样没有束缚地流动,就是生命的真正自由。
人的生命也应该像水一样,自由地流淌,不受任何限制和约束。
第五例:庄子与无为而治在庄子的哲学中,无为而治被认为是生死哲学的最高境界之一。
浅析庄子的“安命”思想
命 名 和生命 之 间具 有 紧 密 的 关联 ,因 名 不 只是 简 单 地 赋 予 生命 个 体 一 个 名 称 ,更 重 要 的是 ,必须 将生 命 个体 的本 质 加 以概 括 和 彰显 出来 。庄 子 对 语 言 世界所 赋予 的名号 是否 可 以直 接 看 成 是精 神 生 命 本 身 的 问题 进 行 了思考 。显然 ,庄 子对 此提 出 了质 疑 ,如 《 庄 子》 内篇 所 说 :“ 是 亦 彼也彼 一 时也 ,彼亦 一是 非 ,此 亦 一 是非 ” 。庄 子 主 张对 言 语 世
在庄 子 的安 命 思 想 中 ,可 以从 以下 几个 角度 层 层 分 析 ,从 而 了解 庄子 的 “ 安 命 ” 思想对 人们 的深 远影 响 。 1 命 的 多角度 含义 在 《 庄 子》 的文本 资料 来看 ,“ 命 ” 有许 多含 义 ,其 中有 四种
应 当重视 的不 同含 义 :
中图 分类 号 :B 2 2 3 文 献标识 码 :A
7 1 0 0 0 0 )
作者 简介 :袁姗 姗 ( 1 9 9 0 .0 1 一) ,女 ,汉族 ,河南信 阳人 ,硕 士在读 ,西 北政 法大 学 。
文章编 号 :1 6 7 2— 5 8 3 2( 2 0 1 7 )0 7— 0 2 0 6— 0 1
做 官就 是 自然 而然 的事 情 了 ,因为 庄 子 始 终 把 生 命 的 保 全 放 在 首 位 ,易 言之 ,世人 通 常 所 极 力追 求 的功 名 利 禄 、权 势 尊位 ,庄 子 却 视之 桎梏 自身生 命 的罗 网 而 一 向选 择 回 避 的做 法 , 目的 也 就 是 为 了追 求 自身生命 价值 的最大 实现 。 ( 2 ) 安顺命 运 之 “ 命” 所 谓安 顺命运之 “ 命” ,顾名 思义 ,就是安 然接受 和顺从命 运 的 意思 ,也就是要求人们在主观 和精神 上对 自己命 运 中所 遭遇 而不可避 免 的一切不幸采取安然 处之 ,顺其 自然 的态度。庄子认 为人们 安顺命
庄子人生哲学的“命”与“天”,各自暗含什么样的道理?
庄子人生哲学的“命”与“天”,各自暗含什么样的道理?庄子的人生哲学是以其天道观和认识论为基础的。
安之若命和与天为一是庄子人生哲学的核心。
庄子认为人无力胜天,亦不能违命。
荀子在《解蔽》篇批评庄子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由天谓之道,尽因矣。
”荀子对庄子的批判是公允而且切中要害的。
“命”与“天”是理解庄子人生哲学的关键。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01庄子人生哲学中的“命”“天”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上古时代以“天”为世界最高的有意志的主宰。
“命”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说文》云:“命,使也,从口从令。
”段玉裁解释为:“命者天之令也。
”“天”与“命”在中国古代常常结合为“天命”,用来表示上天的意志或命令。
《尚书·汤誓》说:“有夏多罪,天命亟之。
”夏多罪恶,上天的意思要除掉它。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说“善之代不善,天命也。
”《诗经·大雅·文王》说:“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假哉天命,有商孙子。
商之孙子,其丽不億,上帝既命,侯于周服。
侯服于周,天命靡常。
”“天命靡常”是说天命是可以变化的。
周初的天命思想对于儒家学派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老庄哲学中,“命”是一个哲学范畴,与“道”紧密相关。
《老子·十六章》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静曰复命”中的“命”不是上天的指令,而是蕴含着必然性的意义。
庄子认为道为世界的本原,道生天地,为“万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
”庄子从万物生成的角度对于“命”作了规定。
《庄子·天地》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
”“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一句是说,事物在未形成形体之时,已经具备了阴阳的区别,而且阳变阴合流行其间,这就叫做命。
因为“命”在万物未成形体之时就已经存在了,所以“命”是一种事物先天具有的属性。
庄子认为,作为万物一员的人对于先天之命不能有所损益。
《庄子》内篇养“命”哲学论析
《庄子》内篇养“命”哲学论析兰辉耀(井冈山大学政法学院,江西吉安343009)收稿日期:2019-12-03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7FZX018)作者简介:兰辉耀(1985—),男,畲族,江西于都人,井冈山大学政法学院讲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哲学、道德哲学和书法文化。
①“养生”是《庄子》(本研究引文采用郭庆藩版本: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4)本有的概念,见于“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庄子·养生主[M]//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4:124)、“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者而鞭之”(庄子·达生[M]//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4:645)、“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也”(庄子·让王[M]//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4:971)。
实际上,《庄子》的“养生”是在宽泛的意义上使用的,其中涵括了安“命”和养“命”的内容,即《庄子》并未对安“命”和养“命”严格分开进行讨论,只要是依据“道”而进行的有益于“命”的实践均在其“养生”的视域之内。
摘要:虽然生命之“命”是由“身”和“心”两部分组成的,但庄子主要强调通过“养心”来养“命”。
庄子认为,心的育养决定生命的存在状态,所以他强调必须坚持“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的育养原则,以使人们育有内心空灵寂静的状态,即要实现“游心乎德之和”而使其回归本真状态的育养目标。
为了达此目的,庄子提出了“心斋”“坐忘”“撄宁”“自得”的育养方法。
庄子的这种养“命”智慧对于今人育养自我之“命”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庄子》;养“命”;“游心”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318(2020)02-0006-06 所谓养“命”,就是育养生命之“命”。
养“命”和安“命”不无联系。
安“命”泛指安顿遭遇不幸和困惑的生命以消解世人生命的困顿,而养“命”则指育养生命以使生命本性达至谐和的境界,二者共同的目的皆是为了提升生命存在的质量和价值。
庄子:命之本质论
庄子:命之本质论
就庄子而言,命在本质上是一种必然性,而非神的意志。
对于事物而言,它是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者,是一种规定性。
就其来源而言,它根源于道,直接来自于天地。
要言之,它是一种自然力量,有别于宗教神学之命。
故而,庄子说:“安命”,也就并非主张宿命。
更加值得强调的是,庄子主张“安命”,却并没有因此而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反而肯定人的自由意志。
庄子说: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庄子·人间世》又说:'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
由此可见,庄子肯定人生有命,而且肯定人当安命。
但是庄子肯
定安命是否就意味着他的安命论是宿命论呢?显然并非如此。
庄子之命是一种知其不可奈何的必然性,从根本上而言,人对之无能为力,故唯有安之一途。
因而在庄子看来,命对于人而言是一种人生的必然性,人若存在,则必然如此。
但是庄子并没有因为肯定安命而否定人的有为,而是认为人应该在安命的前提下有所自为,即在命的境遇中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存在方式而逍遥自得。
要言之,庄子之命是一种不可知其然而然的必然性,而非宿命之命。
命:不知所以然而然者
庄子肯定命的存在,而庄子所言之命则与宗教神学基本无关,它来源于庄子对现实生活中无可奈何的必然性的深刻观察和深切体会。
因而就其实质而言,庄子所言之命是事物包括社会人生的一种必然性,而且就庄子哲学而言,它的性质与道同一,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东西。
是故,庄子说: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
由此可见,命可谓不知所以然而然者。
——处州大衍书院易经大讲堂邹煜。
试论《庄子》之“命”
分类号学号M200974426 学校代号10487 密级硕士学位论文试论《庄子》之“命”学位申请人:谢曼学科专业:中国哲学指导教师:唐琳副教授答辩日期:2011年12月30日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PhilosophyAnalysis about "Ming" in Chuang-Tzu’s Ideology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Wuhan , 430074, P. R. ChinaDecember, 2011Candidate : Xie Man Major : Chinese Philosophy Supervisor : Ass. Prof. TangLin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论文属于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日期:年月日摘 要命是庄子哲学中的重要概念。
“命”源于“道”,关乎“气”,着眼于万物之生死大化,庄子之自然宇宙观、社会人生观以及境界论都可以从“命”之大义中溯源。
庄子的生命之道
庄子的生命之道高盖山人发布时间: 2022-02-18 07:39本篇专论生命之道,养生之道自然包含其中了。
刻意尚行,离世异俗,高论怨诽,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渊者之好也。
语仁义忠信,恭俭推让,为修而已矣;此平世之士,教诲之人,游居学者之所好也。
语大功,立大名,礼君臣,正上下,为治而已矣;此朝廷之士,尊主强国之人,致功并者之所好也。
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
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磨砺心志崇尚修养,超脱尘世不同流俗,谈吐不凡,抱怨怀才不遇而讥评世事无道,算是孤高卓群罢了;这样做乃是避居山谷的隐士,是愤世嫉俗的人,正是那些洁身自好、宁可以身殉志的人所一心追求的。
宣扬仁爱、道义、忠贞、信实和恭敬、节俭、辞让、谦逊,算是注重修身罢了;这样做乃是意欲平定治理天下的人,是对人施以教化的人,正是那些游说各国而后退居讲学的人所一心追求的。
宣扬大功,树立大名,用礼仪来划分君臣的秩序,并以此端正和维护上下各别的地位,算是投身治理天下罢了;这样做乃是身居朝廷的人,尊崇国君强大国家的人,正是那些醉心于建立功业开拓疆土的人所一心追求的。
走向山林湖泽,处身闲暇旷达,垂钩钓鱼来消遣时光,算是无为自在罢了;这样做乃是闲游江湖的人,是逃避世事的人,正是那些闲暇无事的人所一心追求的。
嘘唏呼吸,吐却胸中浊气吸纳清新空气,像黑熊攀缘引体、像鸟儿展翅飞翔,算是善于延年益寿罢了;这样做乃是舒活经络气血的人,善于养身的人,正是像彭祖那样寿延长久的人所一心追求的。
这些生命的活法,依据个人喜好追求各不相同,都是有为法,有所依赖,偏于一隅,一方之士,未达本源。
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
若不需磨砺心志而自然高洁,不需倡导仁义而自然修身,不需追求功名而天下自然得到治理,不需避居江湖而心境自然闲暇,不需舒活经络气血而自然寿延长久,没有什么不忘于身外,而又没有什么不据于自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第5期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总第131期N o.5.2009Jour nal of Fuyang Teac hers College(Soc i a l Science)Sum No.131t/三子0(老子、庄子、管子)研究庄子命之本质论余建军*(安徽大学哲学系,安徽合肥230039)摘要:就庄子而言,命在本质上是一种必然性,而非神的意志。
对于事物而言,它是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者,是一种规定性。
就其来源而言,它根源于道,直接来自于天地。
要言之,它是一种自然力量,有别于宗教神学之命。
故而,庄子倡说/安命0,也就并非主张宿命。
更加值得强调的是,庄子主张/安命0,却并没有因此而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反而肯定人的自由意志。
关键词:命;安命;必然性;规定性;宿命中图分类号:B2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310(2009)05-0015-04庄子说:/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0(5庄子#人间世6)又说:/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
游于羿之彀中。
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
0(5庄子#德充符6)由此可见,庄子肯定人生有命,而且肯定人当安命。
但是庄子肯定安命是否就意味着他的安命论是宿命论呢?显然并非如此。
庄子之命是一种/知其不可奈何0的必然性,从根本上而言,人对之无能为力,故唯有/安之0一途。
因而在庄子看来,命对于人而言是一种人生的必然性,人若存在,则必然如此。
但是庄子并没有因为肯定安命而否定人的有为,而是认为人应该在安命的前提下有所自为,即在命的境遇中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存在方式而逍遥自得。
要言之,庄子之命是一种不可知其然而然的必然性,而非宿命之命。
一、命:不知所以然而然者无须讳言,庄子肯定命的存在,多次阐述命。
但是他所言之命,已经不同于此前宗教神学之命,后者来源于对神的敬仰或对天的敬畏,而庄子所言之命则与宗教神学基本无关,它来源于庄子对现实生活中无可奈何的必然性的深刻观察和深切体会。
[1]144因而就其实质而言,庄子所言之命是事物包括社会人生的一种必然性,而且就庄子哲学而言,它的性质与道同一,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东西。
是故,庄子说:/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
0(5庄子#达生6)由此可见,命可谓不知所以然而然者。
对于何谓/不知所以然而然者0,庄子通过一则寓言作出了阐述:/孔子观于吕梁,县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鼋鼍鱼鳖之所不能游也。
见一丈夫游之,以为有苦而欲死也。
使弟子并流而拯之。
数百步而出,被发行歌而游于塘下。
孔子从而问焉,曰:-吾以子为鬼,察子则人也。
请问:蹈水有道乎?.曰:-亡,吾无道。
吾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
与齐俱入,与汩偕出,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
此吾所以蹈之也。
.孔子曰: -何谓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曰:-吾生于陵而安于陵,故也;长于水而安于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
.0由此可见,对于个体而言,命是与生俱来而个体又不知其为何如此的东西。
既然命是/不知吾所以然而然0者,那么庄子所言之命无疑是一种超越人的认知能力范围而人无法认知的存在。
命对于个体的不可认知性,预示着它具有先天性。
故而它应该与习性有所区别,习性是后天习养而成的,而命是天生的。
从逻辑上而言,命是必然的,而习性是偶然的。
故而,相对于习性的变动性或可变性,命显然具有不可变性。
再者,既然命是/不知吾所以然而然0者,那么这除了表明命是人无法认知的存在外,同时也表明命是一种不需要解说的存在)))而之所以不需要解说,则又在于它本质上是一种人不知其所以然而自然而然的存在。
通过对命的存在的追问,可以看出,庄子关于#15#*收稿日期:2009-07-12作者简介:余建军(1979-),男,湖南辰溪人,安徽大学哲学系2007级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道家与中国哲学方向。
命的阐述,在逻辑上潜在地存在循环论证之嫌。
当然,就庄子的哲学逻辑而言,和本原之道一样,命也是一种先天的预设,它的存在,不需要后天的解说。
维特根斯坦说:/对于不可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
0[2]105就庄子而言,命便是/不可说的东西0,具有不可言说性,是不可认知的存在。
大概正因为命是一种不可认知的存在,所以庄子通常以或然语气表述命。
比如:/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0(5庄子#人间世6)又如:/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
0(5庄子#德充符6)再如: /莫知其所终,若之何以无命也?莫知其所始,若之何其有命也?0(5庄子#寓言6)前两段引文无疑表明庄子肯定安命,肯定命是不知所以然而然者,这里需要解释的是/莫知其所终,若之何以无命也?莫知其所始,若之何其有命也?0于此,庄子对命的存在的表述显然是模棱两可的,这似乎透露出庄子怀疑命的存在。
其实不然。
因为/莫知其所终,若之何以无命也?莫知其所始,若之何其有命也?0实则乃互文,其完整的表述当是:/莫知其所终,若之何以无命也?莫知其所始,若之何其有命也?莫知其所终,若之何以有命也?莫知其所始,若之何其无命也?0在庄子看来,人之终始皆非人力所能决定,从这个维度而言,人不得不承认命的存在;但是追本溯源,命始终不是人能认知的存在,从这个维度而言,又可以说人没有命。
庄子对命的存在的模糊表述,表明庄子认为命不过是对于不可抗拒而又无法解释的事情的姑且之言而已。
[1]131由上述可以推知,就庄子而言,命实则内蕴假设之义。
比如/安之若命0之/若0便表明庄子之命有假定意义。
换言之,/命0是庄子假定的一种东西。
这正如张岱年先生所言:/到无可奈何的时候,只当安之若命。
-安之若命.的-若.字最有意义,不过假定为命而已。
0[3]402由此看来,命只是一种名称或指谓,它是对一种/不可奈何0的东西的表述、称谓。
如上文所言,就其本质而言,命是事物的一种不知其所以然而自然而然的必然性。
因而,命只是庄子对这种必然性的一种不得已的称谓。
同时, /安之若命0之/若0也意谓庄子之命并非就是宗教神学之命,而是似宗教神学之命。
进而言之,庄子之命只是在形式上与宗教神学之命相似而非实质上的相同或相通。
宗教神学之命是神的意志,是纯粹观念性的东西,而庄子之命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必然性。
就宗教神学而言,宗教神学之命无疑是一种超越性的力量,规定了人及物的存在;而庄子之命,在庄子看来,它也是一种超越性的力量,规定了人及物的存在。
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庄子实则不知道应怎样正确表述命这一种超越性的力量,故而姑且以此前既有的宗教神学之/命0名之。
要言之,宗教神学之彼命非庄子之此命,后者乃事物的内在必然性,前者纯粹是神的意志。
二、命:有所成有所制者在庄子看来,相对于物而言,命实质上是一种规定性,它规定了物之性状和存在状况。
庄子说: /孔子曰:-善哉汝问。
昔者管子有言,丘甚善之。
曰:-褚小者不可怀大,绠短者不可以吸深。
.夫若是者,以为命有所成,而形有所适也,夫不可损益。
0 (5庄子#至乐6)这是庄子借孔子之口肯定管仲之言,其要说明的道理就是:人的性命是天生形成的,人之形体因其特性而有其适当的用处,性命之形成和形体之适用都不是人力能够损益而改变的。
要言之,对于事物而言,命是一种/有所成0的东西,是本质性的东西,是事物不得不然的东西。
换言之,万物皆有命,而其之所以如此存在,乃命使之必然如此。
进而言之,万物因其命而有其相应的存在,一事物有什么样的命,便必然有什么样的性状和存在状况。
人是物之一类,因而命这种规定性无疑也适用于人。
5庄子#秋水6篇借孔子之口说:/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
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
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陆行不避兕虎者,猎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圣人之勇也。
由处矣!吾命有所制矣!0于此,庄子依然是借孔子之口而肯定命的存在,肯定命规定人生的穷通。
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时0、/命0互文。
/穷0取决于/命0,/通0受制于/时0,但这并不是说/穷0、/通0仅仅分别地对应于/命0和/时0。
就庄子而言,个体的存在总是既为必然之/命0制约,也受特定之/时0影响,因而个体的存在境遇往往受制于/命0和/时0的双重规定性。
也正因为如此,庄子往往将/命0和/时0合称为/时命0。
[4]194比如:/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
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则反一无迹;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深根宁极而待,此存身之道也。
0(5庄子#善性6)要言之,对于人而言,命是/有所制0的东西,它制约人生的存在境遇。
但是这并不意谓命对人生而言完全是一种否定性的力量,它否定了人的一切主观能动性。
因为虽然/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0,但是/临大难而不惧0却是/圣人之勇0。
)))既然谓知时命而不惧以处是/圣人之勇0,那么这无疑表明庄子对这种处世方式是肯定甚或是赞赏的。
因而从庄子的主观意愿维度而言,无疑可以排除庄子认为命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自由。
再者,在穷有命而通未遭时的境遇中,个体能/临大难而不惧0,显然也是一种有为的举动,# 16 #而这自然不可缺失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就其面临如此窘迫的处境而能做到不惧而言,个体所需要发挥的主观能动性大概还应当不小。
就庄子而言,命往往与性相关,命与性在内涵上具有相通性。
庄子说:/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
0(5庄子#达生6)/不务生之所无以为0关涉性,而/不务知之所无奈何0关涉命,二者对人的存在皆具有规定性,也皆是人对之无可奈何的存在。
如上文所言,人在命面前并非完全没有自由的可能。
实则,庄子在强调安命的同时,更强调人要追求逍遥,而且后者正是庄子哲学的终极旨归。
故而,安命与逍遥并不矛盾,而是具有相通性或一致性。
杨国荣先生说:/在此,-不务生之所无以为.、-不务知之所无奈何.意义上的-达命.,与本于自性而无所待意义上的-逍遥.,似乎并不冲突;不妨说,前者(不勉强超出能力所及的领域)在逻辑上表现为后者(本于自性而无所待)的引申。
0[4]277就庄子而言,安命其实乃顺命之义,即随顺自然之命,以无为的方式处之;而在随顺自然之命的前提下或境遇中,个体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取得适当甚或最佳的生存方式而生存。
这意谓个体在命的面前,存在自为的可能。
庄子在强调安命的同时,实则也认为对待命有多种方式。
他说:/圣也者,达于情而遂于命也。
0(5庄子#天运6)又说:/愿闻神人。
曰:上神乘光,与形灭亡,此谓照旷。
致命尽情,天地乐而万事销亡。
万物复情,此之谓混冥。
0(5庄子#天地6)相较于/安命0可能内蕴消极趋向,/遂命0和/致命0无疑更多地展示了人的内在力量,从而富于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