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庄子的养生思想
《庄子》内篇哲学思想分析

摘要《庄子》内篇涵盖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七部分,是庄子思想的核心。
在《庄子》中,“道”是最高的概念。
虽然《庄子》内篇对“道”的直接描述很少,但毫无疑问,庄子所有的论证和寓言都是依道而发,并最终回归于“道”。
这是《庄子》内篇的一条主线,这条主线将这七篇贯穿起来,形成一个统一体。
虽然这七篇并不是严格按照逻辑顺序来排列的,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庄子思想的理解和吸收。
除了“道”,这一重要概念外,“逍遥”、“自然”、“安命”、“物化”等也是其中的重要概念。
这些概念都是由“道”而来,是庄子为了更好地阐述“道”所使用,它们和“道”之间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特殊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构筑了庄子思想的来源,使庄子思想有了一种荡气回肠的气魄和潇洒飘逸的浪漫情怀。
逍遥游的直入云天之境大大的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提升了人们的思想境界;物化论使人们对世间万物的区别和联系有了新的看法,不再一味地拘泥于封闭的过去,活跃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在本论文中,社会哲学和生命哲学并没有绝对的分界线,而是互相联系和贯通的。
社会哲学主要包括日常生活、为政治国两方面,对“安命”、“与君处”、“治政”等方面进行分析;生命哲学主要阐述庄子的生死观,由于庄子是依“道”而发,而“道”是任自然的,所以庄子的生死观也就是随顺自然的生死观:生与死是一个过程的两方面,而不是截然分开的;生与死都是物化的结果,不必乐生悲死,生不足喜,死亦不足忧,而是要以一种平和的心境看待世间万物的生灭和流转。
庄子将肉身留在无奈、可悲的世间,精神却任逍遥在与造化者游的自由国度。
沉重的肉身无法飞翔,将庄子困在尘世;而飘逸的精神却让庄子悠闲自适得神游在“无何有之乡”,这是一种“撕裂”的人生,也是一种庄子式的升华人生!庄子的思想让人觉得庄子似乎是一个冷酷、孤傲的人。
但是透过庄子的这层外衣,我们不难发现,庄子其实是一个外冷内热的性情中人,甚至某种程度上是一个相当脆弱的人。
辨析《庄子·养生主》的养生观

j8
----------------------- Page 2-----------------------
文学漫谈
无为者,万物之本也。”大干世界五光十色,人们面 (“缘督以为经”) ,只有采用如此隐士修养之方
对着金钱、权力、名誉、声色、犬马等诸多诱惑,正 式才能真正 “保全生,养天年”。
所谓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不 陈鼓应认为,庄子的养生之道其实是充满悲剧意
----------------------- Page 1-----------------------
巾外文艺 ‰
辨析 《庄子 ·养生主》的养生观
张郑波
摘要:庄子在 《养生主》中借用了一连串的寓言故事来阐释其养生之道,核心观点是 缘‘‘督以为经”,标准是 “保
“缘督以为经”,那又该如何理解这五个字呢?郭象 也就吻合养生之道了。
日: “顺中以为常也。” 成玄英疏日: “缘,顺 (二)养神与形
也。督,中也。经,常也。夫善恶两忘,刑名双遣, 庄子借 “泽雉逍遥 自在”来说明 “养神”乃养生
忘物,不为外物所累,追求逍遥自得。养神的要领在
一
、 养生之道
于 “蓄神”,即养精蓄锐、韬光养晦,保持宁静的心
在 《养生主》中庄子谈到 “秦失吊老聃”一事: (二)养生观是一种精神素养和生活理念
老聃死了,他的好友秦失来吊,哭了三声就出来了, 养生之道,其实应该蕴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
种和谐、恬淡、无限及 自然的境界。在陈鼓应看来, 意》)。
“庄子的 游‘心’就是心灵的自由活动,而心灵自由 庄子在 《达生》篇中,表达了 “形全精复”的理
庄子无为真性的养神之道

由于无 为对 精神 养生 十分 重要 , 以庄 子对 与无 为养 生相 关 的概 念逐 一作 出解释 , 对 它们 之 所 并 间的相互 关 系和对养 生 的意义 作 出精 辟 的论述 。在 《 刻意 》 中 , 篇 庄子说 : 心不忧 乐 , 之至 也 ; 而 “ 德 一
养神 的关 键是 做到无 为 真性 , 为才 能保持 真性 ; 无 保持 真性 , 就是 符合 自然之 道 ; 合 自然之道 , 符 则是 精 神养生 的根本 要求 。
老子讲 无 为 , 主要 是从 自然无 为而 生万 物及 国家社会 的无 为而 治方 面去讲 的。庄子 继承 和发展 老 子 的思想 , 讲无 为 时 , 在 更将 无 为 的思想 运 用 于精 神养 生 , 强调 无 为是 精 神养 生 的重要 法 则 。在 《 意》 中 , 子说 :纯粹 而不杂 , 刻 篇 庄 “ 静一 而不 变 , 而无 为 , 而 以天行 , 养神 之道 也 。认 为 纯粹而 淡 动 此 ” 不混 杂 , 专一 而不 改变 , 泊而无 为 , 着 自然 而行 动 , 淡 顺 是精 神养 生 的基本 法 则 。为什 么 精神 养 生要
气 不能袭 , 故其 德全 而神不 亏 。”《 意》放下一 切就显 得平 凡单纯 , (刻 ) 平凡单 纯 的显 现就是 恬淡 , 凡 平
单 纯 而又恬 淡 , 患不 能进 入 , 气不 能侵 袭 , 而 能保持完 备 的天赋 并使 精神 不致 亏损 。可见 , 忧 邪 从 这 几 个方 面互相 关联 , 是精 神养生所 不 可或缺 的 。 都 无 为养生 各个 方 面内容必 须统 一起 来 , 果只 是做 到某个 方 面而 忽视 了其 它方 面 , 如 都不符 合无 为 真性养 生 的要求 , 可能 达到精 神养 生 的 目的。庄子 将只 知其 一不 知其 它 的人分 为五 种 : 一 种 不 第 是 山谷之 士 。这 种人 在思想 意志上严 格要求 自己 , 在行 为上力求 做 到品行 高 尚, 超脱 现实 . 处处表 现
庄子养生主读后感

庄子养生主读后感【篇一:庄子养生主读后感】在读过庄子的《逍遥游》之后,我对于庄子的其他著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于是,在庄子内篇中,我选取了《养生主》一文阅读。
时值夏秋之交,坐在寝室的阳台眺望,大学城里的树木依旧苍翠,郁郁葱葱宛如盛夏。
每想到如此鲜活的景象也会在冬季偃旗息鼓,便感到自然力量的可怕。
天地之间的万物皆是如此,况人之渺渺乎?由此,我感到了养生之必要,顺从自然之必要。
而庄子一生所求有二,一是无所凭借的自由精神,二便是顺从自然。
庄子认为,养生之道,在于“缘督以为经”,如此,便“可以养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这对于我是一个很好的建议。
平时,我对于自然的规律是全然无视的,吃饭不准时,作息时间也不固定,饱受病痛之苦。
当然,庄子所谓养生,并非只是生命的休养,更是性格的保全及道德的修养。
在中国,儒家思想有着庞大而稳固的根系。
这种情况下,人无不以儒家为正统,以孔孟为先师,以其著述为道德准则,而忽视了人的个性。
庄子十分看重人的个性特征,即使是天生的残疾也是自然的恩赐。
防止我们思想固化方面,庄子真是有着莫大的贡献。
诚然,与其千篇一律,不如“鹤立鸡群”!文中,庄子还表达了对儒家道德的轻视,从其对于死亡的看法便可以洞悉。
他认为人的生死皆是天命,无需拒绝,极为潇洒大度。
这种顺应,近乎乐观,对人心境的开阔是不无裨益的。
当然,我觉得儒家思想也是平常生活的一般规范,毕竟千年的积累也是精华。
只是结合了庄子的思想更能发展人自身的修养,不是么?【篇二:庄子养生主读后感】今天读完了《庄子》之《养生主》篇。
本篇虽短,却让我思索回味良久。
《养生主》全篇通过层层递进的阐述,说明养生之道在于顺其自然。
全篇分为六层。
第一层讲人生有限,不能把光阴虚度在孜孜追求于无限的小知上,不应以搏求善名而为善,而应当抛却繁杂外物,“缘督以为经”,秉承事物中虚之道,即追求内心的自然之道。
第二层通过疱丁解牛的故事,进一步说明处理事物应透过事物全貌,分析掌握事情的内在联系,然后以“以无厚入有閒”,方能游刃有余。
从《庖丁解牛》管窥庄子的养生智慧

2017年(第7卷)第08期民族传统体育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人),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如何在形为物役、心为利诱、环境严重污染的环境下保持身心自在、健康幸福,是生命哲学的一个难题,“何如养生”也是人们极为关注的热门话题。
庄子的养生思想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人们熟知的《庖丁解牛》,看似是与《卖油翁》《百步穿杨》等故事讲一样,讲述“孰能生巧”的道理,实则《庖丁解牛》中蕴含了庄子的养生智慧,为大众日常养生实践指明了方向。
《庖丁解牛》和养生有关吗?是否牵强?的确,《庖丁解牛》和养生密不可分。
《庖丁解牛》节选自《庄子·养生主》,必然与养生有关。
最后一段,梁惠王感慨曰“善哉!吾闻厄丁之言,得养生焉” [1]。
再者,《养生主》的开头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天年”。
在《庖丁解牛》中,庄子以庖丁为梁惠王宰牛为喻,通过寓言故事表达了自己的独特的养生见解。
本文阐述《庖丁解牛》中庄子的养生智慧,为人们安身立命、颐养天年提供理论指导。
1 养生之要在于“重道”《老子》和《庄子》是先秦道家最重要的经典。
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的“道法自然、虚静”等养生观念。
在《庄子》三十三篇中,几乎每一篇都涉及到了养生的内容,其特点是借助寓言故事,阐发生命本来的价值和意义。
在《庖丁解牛》开篇,庖丁就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意思是庖丁喜欢追求自然的大道,已超越了技巧层面,到了得心用手的、极其纯熟的程度。
所谓的道,就是要把握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
这是他与众不同之处,所以,“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他们是用刀硬割断筋肉的;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他们是用刀砍断骨头的,而迄今为止庖丁的刀已经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也有几千头了,但刀刃的锋利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庄子的养生之道

庄子的养生之道
(1)持心清静。
大喜损伤阳气,大怒损伤阴气,喜怒哀乐都不利于养生。
所以要注意时常保持心神的清静,内不要摇动精神,外不要劳累形骸。
一个人如果终日不得安宁,思想不得止息,定会百病丛生。
只有心平气和,有很强的自控能力,才能少受外界干扰,保持平静的心态和健康的体魄,才可以长寿。
(2)少点私心。
一个人如果私心缠身,容易斤斤计较,患得患失,日思夜虑,不得安宁。
这就必然会形损精亏,积劳成疾。
(3)少欲节欲。
欲没办法绝,也不该绝,但也不能够放纵,纵欲很容易导致祸患或疾病;一个人如果少情欲,那就不会因为情欲迷失自己;物欲淡,就不会图财害命;官欲淡,就不会想着四处投机钻营。
安分守己,不会因为欲望迷失的人,才会身心健康,安然处世。
(4)豁达乐观。
庄子主张处世要乐观。
一个人长期禁锢于自己设置的精神枷锁之中,必然会忧愁苦恼,“病由心起”。
“豁达多寿”,是庄子养生和处世的切身经验。
(5)顺应自然。
做任何事都要摸索事物的规律,以避开是非与矛盾的纠缠,但不要过分积极地追求身外之物,有时不仅难以如愿以偿,而且会摧残身心健康。
(6)淡却情感。
不要把生死看得太重,生与死都是很自然的事;应认识到生是应时,死是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和变化,自然就会更放得开。
(7)吐故纳新。
气功锻炼也是养生学范畴,动静结合,吸入暖气,呼出冷气,将肮脏的东西呼出来,将新鲜的东西吸进去,仿效熊攀树悬吊,仿效鸟在高空中伸展,从事导气令和、引体令柔的锻炼,以增强体质,祛病增寿。
养生主翻译赏析_养生主阅读答案

养生主翻译赏析_养生主阅读答案[题解] 《养生主》的主旨是讲庄子的“缘督以为经”的人生观,其中主要阐述养生的要领和养神的方法。
他主张顺应事物之自然之理,而不被外在的物欲所拘泥;忘却感情而不违逆自然。
本文由三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从“吾生也有涯”至“可以尽年”,总论“缘督以为经”的养生之道。
第二部分,从“包丁为文惠君解牛”至“得养生焉”。
以包丁解牛喻养生之道,说明处理社会事物就象解牛一样“依乎天理”,“因其自然”,“游刃有余”地避开是非矛盾而生活。
第三部分,从“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至“不知其尽也”。
通过右师之介、泽雉不薪畜樊和秦失吊老聃,写除去形骸残全的观念,视生死如一和薪尽火传的本性,主张崇尚自然,反对人为,听任命运的安排和天性的延展。
吾生也有涯(1),而知也无涯(2)。
以有涯随无涯(3),殆已(4);已而为知者(5),殆而已矣。
为善无近名(6),为恶无近刑(7)。
缘督以为经(8),可以保身(9),可以全生(10),可以养亲(11),可以尽年(12)。
[注释] (1)生:生命。
涯:一作崖,极限,边际。
(2)知:通智,智慧,知识。
(3)随:犹逐,追随、追求。
逐即逐物,即《天下》中的“逐万物而下反”。
(4)殆:通怠,疲倦。
已:助词,通了。
(5)已:此。
而:还。
为:从事,求。
为知:追求知识。
(6)为:做。
名:名利。
(7)刑:刑戮。
(8)缘:因,顺行。
督:中,中道。
经:常法。
缘督以为经:因顺著名刑之间的自然之道做为养生的常法,达到“得其环中,以应无穷”的宗旨。
(9)保身:保全身躯,免遭刑戮。
(10)全生:生通性,保全自己的天性,免受思虑之苦。
(11)养亲:事养父母。
庄子此观点与盂子说的“事孰为大?事亲为大。
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有矣,未有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也”相类似。
有训亲为精神或训亲为身者非。
(12)尽年:指享尽天年,保持自然的寿命而不使年寿夭折。
[翻译]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庄子 养生主

未知驱动探索,专注成就专业
庄子养生主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也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主张养生的核心思想是“无为而养生”。
庄子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变化,不要追求过度的功利和欲望,而是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我放松。
只有放下杂念、保持身心的平衡,才能获得真正的健康和长寿。
庄子还强调身心的和谐统一,认为修养心性和调整自身的态度是养生的重要方式。
他提倡“无为而无不为”,主张通过放松心态、保持内心宁静,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总的来说,庄子养生主要强调安宁平和的心态,追求内心的自在和宁静,避免过度的劳累和压力,从而实现身心的和谐发展。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庄子的养生思想前言养生,狭义理解就是让身体更加健康,延长身体寿命,现如今社会上流行着养生的观点就是这个理解。
广义的理解就是除了以上让身体健康,寿命延长以外,还包括精神上的自由。
庄子的养生观点是身体与精神并重,而且,相对于身体养生,庄子更注重精神自由。
关键词庄子养生轻物重生自然无为去知离形养神正文:轻物重生庄子的养生思想中,包括养形和养神,二者不可偏废,同样重要。
只是养形思想,没有必要特别的关注,只要注意好调理好日常的生活,特意去养形,反而对养生不利。
庄子的养生思想认为人最应该害怕的应该是睡眠和饮食之类的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要透彻的理解生命,这样才能认识怎样养生。
保养生命必定不能脱离形体,养形就要有一定的物质,有的人物质生活丰富却对形体保养的不好,有的人形体没有离散却失去了生命,所以,养生之注重养形和养身是不对的,还必须注重对精神的养护,既要养形养身,又要养神养心。
《庄子》一书是最早提出养生理论的书籍,庄子的养生理论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颐养天年,颐养天年最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自由,庄子的精神自由思想为人提供了一种超然的生存智慧。
庄子认为,不同的人心境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境遇下也会有不同的心境,只有不断把自己调节心境的能力提高,才能消解掉精神上的紧张情绪,保持心境的平静。
养生问题是道家哲学的一个内在主题,道家以轻物重生为出发点,思想体系以道为核心,精神却是在自然二字,所以,庄子的思想既有轻物重生的特点又体现了道法自然的精神。
处处都体现出了自然主义的色彩。
道家哲学从人和自然,人和物,人和人的关系出发,同时又反思人和传统、文化及人和精神的关系,从而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追求,表现了顺应自然,返璞归真,淡化名利,追求自由的人生观点。
自然无为庄子的养生态度是以自然无为为主,庄子提倡顺应自然养生。
他在《养生主》篇中曰: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督脉居人身之中,不偏不倚,以此作为行事的准则,自然可以健康长寿,颐养“天年”。
随之,庄子以“庖丁解牛”的故事来阐明这个观点。
养生首先要顺应自然,不能违背客观规律,《黄帝内经》中所倡导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就是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
1庄子认为天道有常,天地自然的运行,并不需要人的干涉,也没有主宰意志的掌握,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天地本质的属性就是自然,庄子认为人类社会也和天地自然一样,个人的自然属性主动与天地的自然属性相吻合。
庄子认为要把握天道的自然和个人的自然的规律,办法是“莫若以明”,也就是说以开放的心灵关照万物,了解万物自身的独特意义,这一思想被称为从无穷的系统中深透到各个据点,了解其独特的内容,不以主观的成见去厘定是非,而以开放的心灵去照见事物的真相。
庄子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仅把外物当成关照物,而且把以关照外物的内心也当成了观照对象,从而观照范围遍及内外两重宇宙,无所不至,第一次真正标举了“心”的深远意义。
2生命是有涯,有限的,而知识无涯,庄子认为不应以有涯的生命来追求那无涯的只是,那是自寻烦恼,自讨苦吃。
表面上看这样的庄子是消级的,再往后看,就能看出庄子要告诉人们一个这样的道理:养生之道是自然无为。
庄子认为道是真是存在的,可以用心去感受,但它却是无形不可见不可摸的。
甚至不能用言语来表达。
道是宇宙的本体,宇宙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大生命,宇宙整体就是道,道也是宇宙大生命所散发的万物的生命,庄子认为人只有实现对道的关照,才能达到高度自由的境界,庄子把这个境界成为“游”。
庖丁解牛妙世故,这个故事也1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上册[M],中华书局,1983.95.162张松如,陈鼓应,赵明,张军。
老庄论集[M]。
济南:齐鲁书社,1978.211像人们揭示这样一个道理:解决矛盾一定要顺乎自然,天地万物都有其自然的规律,只有认识到自然的规律并且自觉遵守这些规律,才能事半功倍,养生,也是像对待万物这样,总的来说,庄子的养生态度是以自然无为为主。
他认为天道有常,天地自然的运行不需要人为干涉,一切都要自然而然,天道的本质就是自然。
庄子认为个人的自然属性和天道的自然属性要相吻合,这样才可以达到养形养生的目的,否则,就不能尽其天年,这是从生命内部寻求的养生秘密。
人应该清醒的认识自己,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对很多东西都不能过分的执着与强求,应该顺乎人的自然本性,这样次才不会损害自己,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
养生的方法:离形去知庄子确立了明确的养生态度后,还提出来养生的具体方法,庄子具体的养生方法就是“离形去知”。
离形,就要消除生理所激起的欲望,庄子并不否认人的最基本的欲望,这是人性之内存在的,也就是说是自然的产物。
但是庄子反对郭飞的追求欲望,这样就脱离了自然之性。
对形而言,庄子认为在人性中神比形更为重要,但并非否定形,讲离形只是不让形成为自由生命的牵累。
形是生命的物质基础,物又是形的物质基础,但物、形、生的关系是必要条件的关系,不是充分条件的关系,所以《达生》篇曰:“养形必先之以物,物有余而形不养者有之矣。
有生必先无离形,形不离而生亡者有之矣。
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
悲夫!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生,而养形果不足以存生,则世奚足为哉!虽不足为而不可不为者,其为不免矣。
”可见,从性从生而言,所谓的离形并非无形。
另一方面,要去形之蔽,要“忘形”。
就形的性质而言,形不是永恒的,万物皆化,无物常驻,天地万物处在大化流行之中,生生不息。
鱼可化而为鸟,庄周梦蝶,不知是蝶是周?面对如此动变不居的世事人生,世人难免惑于其中,老子叫人从“变”中跳出来,庄子则让人纵身于变化之流,所以盛赞达者的“观化”。
3《大宗师》有云:“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为鸡,予因以求时夜。
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为弹,予因以求?炙。
浸假而化予之尻以为轮,以神为马,予因以乘之,岂更驾哉!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谓县解也。
而不能自解3陆钦,庄子通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者,物有结之。
”达者观“化”,“外化而内不化”(《知北游》),以心顺形之自化,其心灵方能从对形物的沉坠中超拔出来,内心宁静合于道,才能达到洒脱通达的境界。
除了离形,还要去知。
就知而言,简单说,庄子认为通常的认识方式并不能使人获得真知,反而令神生不定,迷失本性。
因而要去知,去知才能保神,所谓“官知止而神欲行”(《养生主》)、“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鬼神将来舍”(《人间世》)。
当然,去知是要去知之蔽,不是彻底的否定知,分解之知并非全无用处,只是应当知止,止于其所不知。
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看去知之蔽的途径。
一是“极物之真”。
庄子提出心斋的功夫:“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
虚者,心斋也。
”(《人间世》)从功夫角度讲,通过精神专一,循耳目内通,而神未尝有所困,从而能够“以明”应接对象;从认识角度讲,“以目视目,以耳听耳,以心复心”(《徐无鬼》)。
用心若镜,把握对象的本来面貌。
玄同万物,去其好恶,循顺变化,“无所于忤,虚之至也”,此时之心应对外物似有似无,即实现虚灵空明的状态,而道自然呈现。
二是能守其本。
《天地》篇有云:“夫王德之人,素逝而耻通于事,立之本原,而知通于神,故其德广。
”“素逝而耻通于事,立之本原”正是养神之道。
素者,“谓其无所与杂也”;逝者,往也;耻通于事,羞通事物也;素逝而耻通于事,即是抱一而行,外天地,遗万物,自事其心;立本就是要守道,守住生命的根本,“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
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
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德充符》)。
心灵不随外物迁变流转,撄而后宁,以道作为行动的根据,静以归根。
老子云:“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老子•十六章》)知常则明,知常即大知,“去小知,而大知明”(《外物》),明即知彻,知彻为德。
《刻意》篇云:“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
”知彻则通于神,知彻则德广,此时知、神、德是统一的。
养心要虚,虚所应对的对象是外物;养神要静,静所应对的对象是自心,前者虚以见道,后者静以守道,二者又是相辅相成的。
44刘生良。
鹏翔无疆——庄子文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51养生重在养神庄子认为生命的自然本性各不相同,运动规律也不同,养生必须顺其自然,只要能静以养神,形体也就会好起来,庄子认为这是养生的主旨。
养神必须是心境不乱,使心静就必须节制嗜欲,嗜欲对人的自然生机有害,是乱心,动性,伤生的祸害,养生必须无欲才能静以养神达到尽其天年的目的。
要消除嗜欲,就要顺乎自然,反对人的强制。
人控制不住自己的私欲的时候,应该采取放任的态度,如果已经控制不住私欲又要强制的去控制,就会受到双重的伤害,这种人是不能长寿的。
5无欲要和自然结合,顺阴阳,合四时,,适寒暑,无喜怒,无忧乐,无是非,一切都要无私无欲,顺乎自然,这样就可以全生,保身,养视,尽年。
显然这是如此高的要求是不容易做到的。
结论我们中国人历来注重排除欲望,注重心灵的平和,不在乎外在的财富积累,这一点显然深受到庄子思想的影响,而西方文明进程是一个不断满足人类欲望的过程,显而易见,这个过程只有到了人类灭亡的那天才会停止,东方的文明要求人们克制住欲望,所以形成了我们怎样在这个世界上长久而且和平快乐的生存下去的生活态度,所以,近现代的科学文明不是我们发明创造的,因为,我们尊崇自然,曾经的我们根本不需要这些。
现在的我们已经被纳入西方文明的轨道,到处弥漫着争夺名利的氛围,到处宣扬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现如今的年轻人有一点点的不满就要抱怨环境抱怨社会,再也没用庄子养生思想里的平和心境,在现在人眼里,欲望是很重要的,假如我们懂得一些庄子所说的安时而处顺,那么现如今的社会矛盾必定会大大的缓和,社会也会更加和谐。
当然,并不是说一定要达到庄子说说的无欲无知无求的社会,但是我们至少要停下我们的脚部,聆听一下庄子的养生思想之声,那么现在社会上发生的一系列争名夺利,一切破坏生态危害社会和谐的问题就不会发生了。
庄子警示人们要打破心中的狂妄,安时而处顺告诫人们要知足常乐,庄子的养生思想不止对个人有借鉴意义,对整个国家乃至人类都有永恒的价值。
5曹础基著。
庄子浅注[M]。
中华书局,2007参考文献[1]张松如,陈鼓应,赵明,张军。
老庄论集[M]。
济南:齐鲁书社,1978.211[2]刘生良。
鹏翔无疆——庄子文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51[3]曹础基著。
庄子浅注[M]。
中华书局,2007[4]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上册[M],中华书局,1983.95.16[5]陆钦,庄子通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