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思想精髓优选稿

合集下载

庄子的思想总结

庄子的思想总结

庄子的思想总结庄子,又称周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文化名流之一。

他的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著作《庄子》中,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独特之处和深邃的思考。

庄子的思想体系以道为中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庄子认为,人应该追求“道”,即宇宙的真理和本源。

他反对人为地追求名利地“人心所欲”,而是主张顺应自然,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心灵的自由。

他提出“道法自然”,意味着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违背自然法则,不违背自己的本性。

只有这样,人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庄子的思想也突出了超越相对价值观。

他反对人们过度追求功名利禄,追求成为社会的精英。

他认为这种追求只会让人们心灵压抑、繁忙而失去自我。

相反,他主张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内心的自由。

他提出了多个寓言故事和比喻,来告诉人们世俗名利是虚幻的,只有追求真理和内心的自由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庄子的思想还强调了人性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多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和天赋。

他主张人们要了解和接受自己的本性,不要追求他人的认同和虚幻的完美。

他告诉人们应该放宽心态,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和缺陷,从而获得内心的宽慰和平静。

庄子的思想还表现在他对权力和社会制度的批评上。

他认为社会制度和权力只会限制人们的自由,扭曲人性。

他主张反思和怀疑社会的规范和权威,追求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精神。

他通过故事和比喻,来嘲笑和揭示社会中的虚伪与矛盾,提醒人们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

总体来说,庄子的思想是深邃而宽广的。

他通过对人性、社会和自然的思考,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启示。

他教导我们要追求真理和本性,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由,不受外界虚幻的影响。

他告诉我们要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和缺陷,不要追求完美和他人的认同。

他还教导我们要怀疑和反思社会的规范和权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

庄子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提醒着我们要关注内在的价值和和谐的生活。

庄子思想评述总结简短范文

庄子思想评述总结简短范文

庄子思想评述总结简短范文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周的别名,他的思想对中国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的思想主要通过他的著作《庄子》传世,其中包含了许多对人生、自然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庄子的思想主要体现了他对自由、宁静和自然的追求,以及他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首先,庄子提出了“自由无为”的思想。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而不是陷入功利和名利的纷扰中。

他主张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变化,放下功利心和欲望,以达到心灵的自由和安宁。

庄子的这种思想深受现代人的喜爱,因为在复杂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感到压力和焦虑,而庄子的思想能够给予人们解脱和慰藉。

其次,庄子强调了自然的重要性。

他认为,自然是最完美的存在,人应该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

他以大自然中的景物和现象来引申人生的智慧和道理,比如他用大树折断与小树折断的故事告诉人们要有弹性和适应性。

庄子的这种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此外,庄子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也做出了独特的思考。

他认为,人生是一种虚无的存在,世间的名利功利都是虚妄的。

他主张人们应该超越尘世的追求,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宁静。

他用“化蝶”和“鱼游”来比喻人与世界的关系,告诉人们要适应变化、放下执着和追求内心的平静。

庄子对于人生的思考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追求,找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总的来说,庄子的思想主要体现了他对自由、宁静和自然的追求,以及他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他的思想给予了人们对待现实生活的启示,引导人们去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尽管他的思想距离现代社会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它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也对于解决现代社会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庄子》内篇一共七篇,是道家庄子思想精华,给了我三点启发

《庄子》内篇一共七篇,是道家庄子思想精华,给了我三点启发

《庄子》内篇一共七篇,是道家庄子思想精华,给了我三点启发《庄子》一书是道家思想家庄子的思想精华,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庄子》一书共7万字左右,共有33篇(原本52篇),留下了内篇7篇,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共33篇。

司马迁说的《渔父》、《盗跖》在杂篇,而《胠箧》在外篇,都不是其精华,一般认为庄子的精华在内篇,内篇7篇包括:《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

01前面我们分别分享了庄子7篇内篇的精华内容,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关注“小播读书”,在之前的内容中查找。

接下来,今天,我们聊聊小播读《庄子》的几点个人感悟。

第一个:大知与小知在庄子的第一篇《逍遥游》中,庄子多次用了“大鹏鸟”和“小鸟”的寓言故事来说明拥有小智慧的人无法理解大智慧的人所作所为。

庄子说,在北边有一种大鹏鸟,翅膀就有几千里宽,可以飞到几千里的高空,当海风大起时,它会乘风迁徙到南边的一个天然大池。

而小鸟嘲笑大鹏鸟说,我一纵身就可以飞上枝头觅食,又何必飞到几千里外地方去呢?这里,庄子用大鹏鸟和小鸟来对比“大知和小知”的区别,庄子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意思是说,小智慧比不上大智慧,小寿命比不上大寿命。

朝生暮死的细菌不会明白一天的时光;春生夏死、夏生冬死的寒蝉不会明白一年的时光,这些都属于小寿命。

楚国南方有一棵冥灵树,以五百年为春季,以五百年为秋季;上古时代有一棵大椿树,以八千年为春季,八千年为秋季,这些是大寿命。

彭祖活了八百岁,到现在还以长寿特别有名,一般人与他相比,不会觉得悲哀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说的就是类似的道理,人各有志,小格局的人没有办法理解大格局的人的境界。

这就是庄子说的“小知不及大知”的区别。

这看似平实的道理,其中其实暗含深意,每个人都有一些固有的思维模式,而每种思维模式都是当前社会环境塑造的结果。

庄子解说词500字

庄子解说词500字

庄子解说词500字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思想贯彻“道”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内心的自由和无为而治的境界。

庄子的思想深刻而玄奥,他用寓言和比喻的方式表达了许多深邃的哲学观点。

庄子的思想核心是“道”,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本原理,一切事物都是由“道”所生,所以他提倡顺应自然、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他用“胡蝶梦”来比喻世界的虚幻和变幻无常,强调人们应该超越物欲的束缚,追求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庄子的思想还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他认为人应该像大自然一样随性而动,不受外界的限制。

他用“献世”来比喻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过分追求功名利禄,而是要追求心灵的宁静和内心的自由。

庄子的思想中还有一个重要概念就是“无为而治”。

他认为人们应该放弃对外界的干预和操控,而是顺应自然的发展,让事物自然而然地发展。

他用“胡瓜”来比喻人们应该保持心境的平静,不要过分追求名利,而是要顺应自然的规律,让生活自然地展开。

庄子的思想还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和修养。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只有通过内心的修养和追求真理,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他用“鱼游”来比喻人们应该追求心灵的宁静,不要被外界的诱惑所困扰,而是要保持内心的平和。

庄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启发了许多后来的哲学家和文化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的思想被誉为中国哲学中的瑰宝,对于人们追求真理和幸福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思想强调追求内心的自由和无为而治的境界。

他用寓言和比喻的方式表达了许多深奥的哲学观点,对于人们的生活和修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庄子的思想影响了许多后来的哲学家和文化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老子和庄子的思想精华

老子和庄子的思想精华

老子和庄子的思想精华展开全文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是我们民族历史上的华彩乐章。

道家是先秦诸子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

老子、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

老庄最著名的观点是“道”和“无为”。

道是规律,德是方式;道家的“道”,是“无为”;“道无为而德有为”,规律本身当然无所作为,方式却不能没有可操作性。

在老庄看来,社会动乱的原因是瞎折腾。

为什么会瞎折腾呢,因为多欲望。

欲望也无非两条,一是名,二是利。

只有把这些统统废除、抛弃,人类才能回到他们理想中那个最美好的时代和社会。

这就是老庄的主张:无为。

无为是道家思想的核心范畴,也是道家之所以叫做道家的原因。

老庄的无为,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寡欲、愚民、反智、不德。

老子的思维方式是“正言若反”《老子·第七十八章》,也就是反过来思考问题,反过来表述观点。

这样一种“反向思维”,在《老子》一书比比皆是。

比如“明道若昧,进道若退”,“上德若谷,大白若辱”(《老子·第四十一章》)。

也就是说,明白就像隐晦,前进就像倒退,高尚就像卑下,洁白就像污黑。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老子·第六十三章》),就是“以没有追求为追求”,“以没有动作为动作”,“以没有成就感为成就感”。

这也就是虚、静、淡。

“为无为”就是虚,“事无事”就是静,“味无味”就是淡。

淡就没感觉,静就不折腾,虚就不存欲望。

相反,有欲望就会有追求,有追求就会有动作,有动作就会有成就,有成就当然就会有成就感,有了成就感又会更有追求。

老子和庄子将知识智慧和仁义道德放在一起,来加以反对。

《老子·第十九章》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这段话,可谓“三绝三弃”。

在老庄看来,只有把儒墨两家视为宝贝的东西都消灭得干干净净,天下才能太平,人民才能幸福。

道家反对儒家的仁义,原因也很多。

比方说,虚伪。

庄子反对仁义的又一个原因,是认为违背人性。

在道家看来,人的本性是天然的,也是自然的。

哲学篇庄子哲学思想精华微集(书家创作素材)

哲学篇庄子哲学思想精华微集(书家创作素材)

哲学篇庄子哲学思想精华微集(书家创作素材)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漆园吏,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

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誉为得老子精髓最多的二人之一(另一人为韩非)。

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

代表作品为《庄子》以及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1.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庄子·知北游》2.“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

”《庄子·杂篇·列御寇》3.“忘其肝胆,遗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是谓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外篇·达生》4.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庄子·让王》5.“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为已处显。

显则明。

万物一府,死生同状。

”《庄子·外篇·天地》6.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知北游》7.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山木》8.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也。

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

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

《庄子·人间世》9.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

《庄子·盗跖》10.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庄子·田子方》11.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送賷。

吾葬具岂不备邪?《庄子·列御寇》12.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

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庄子演讲稿

庄子演讲稿

庄子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庄子的思想和智慧。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深刻而富有启发性,对于我们的人生和处世观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这个演讲中,我将从庄子的人生观、道德观和政治观三个方面展开阐述。

首先,庄子的人生观强调“自由自在”和“无为而治”。

他认为,人生应该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内心的平和,而非被功利和物质所束缚。

他提倡“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顺其自然,不要过分干预和追求功利。

这种人生观对我们现代人来说,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让我们学会放下执念,顺其自然,追求内心的平和与自由。

其次,庄子的道德观强调“相对主义”和“自由选择”。

他认为,道德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因时、因地而异的,没有绝对的标准。

他主张“各得其所”,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善恶标准,应该尊重他人的选择,不要强加自己的道德标准于他人。

这种相对主义的道德观,提醒我们要宽容、包容他人,不要随意对他人进行道德评判,要尊重他人的自由选择。

最后,庄子的政治观强调“非权谋”和“无为而治”。

他反对权谋和权力斗争,主张“无为而治”,即政治应该以自然的方式进行,不要过分干预和施加压力。

他认为,政治应该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而非人为的权力斗争。

这种政治观对我们现代社会同样具有启示意义,提醒我们要摒弃权谋,追求公平与和谐,让政治回归本真。

在庄子看来,人生应该追求自由自在,道德应该相对主义,政治应该无为而治。

这些思想,对我们当下的社会和个人都有着深远的启示意义。

让我们在追求自由自在的同时,学会尊重他人的选择,摒弃权谋,追求公平与和谐。

谢谢大家!以上就是我对庄子演讲稿的全部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

感谢大家的聆听!。

庄子的主要思想精髓

庄子的主要思想精髓

庄⼦的主要思想精髓
庄⼦的主要思想是“道”。

庄⼦在哲学上,继承发展了⽼⼦的思想,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

主要思想
道枢说
庄⼦是道家学派的代表⼈,思想精髓是主张"道德"。

庄⼦继承和发展了⽼⼦思想,故历史上⽼庄并称,道家思想⼜称为⽼庄思想。

道家认为为⼈处事应取道枢之理,将⼤道⽐为圆的圆⼼,像是转动着的车轮的车轴,所有阴阳的道理像车的辐条⼀样,与车轴相连;因此所有的车条都有道理,是轮流沉重的,那就该阴则阴,该阳则阳,物来则应,物去不留。

“⾃然⼈”与“社会⼈”
庄⼦⽤⼤鹏和蜩、学鸠的⽐喻来说明“⾃然⼈”和“社会⼈”的区别。

“⾃然⼈”,就是肯定⼈性、解放⼈性、反对任何对⼈性的束缚。

按马克思主义观点:“⾃然⼈”就是没有受社会异化的⼈。

⽽“社会⼈”奉⾏的是儒家思想中的“仁礼说”,即每个⼈都要学会克制,使⾃⼰的⾏为符合礼,以达到君⼦的标准。

庄⼦继承和发展了⽼⼦的思想,他们提倡的淡泊名利、旷达超脱、清⼼寡欲,以及崇尚⼈与⾃然的和谐、追求⼈性本真的观点,都有利于⼈的理想⼈格的塑造和道德思想境界的提升。

庄⼦简介
庄⼦,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学家。

姓庄,名周,宋国蒙⼈,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

他是继⽼⼦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物,庄学的创⽴者,与⽼⼦并称“⽼庄”。

总结庄子的主要思想及观点

总结庄子的主要思想及观点

总结庄子的主要思想及观点庄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文化名人,他的思想和观点体现在他的著作《庄子》中。

庄子主要强调了自然无为、自由自在、心境淡泊的思想,与儒家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庄子看来,人们应该摒弃功利主义的追求,通过达到无为而自然的境界,来实现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庄子的思想主要以“无为而无不为”为核心,强调顺应自然、追求自由、达到无为的境界。

庄子认为,自然界中没有人为的行为,万物都按照自身的规律运行。

人们应该效仿自然,不要强求,不要过度干涉。

只有顺势而为,遵循自然的规律,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庄子提出了“大道至简”的观点,认为真实的境界是简单而自然的。

他通过比喻胡蝶与朱雀的故事,告诫人们应该摆脱烦恼和欲望的困扰,保持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庄子认为,只有心境淡泊,才能摆脱生活的烦恼,体验到真正的快乐与幸福。

庄子对人性的看法与儒家有所不同。

儒家强调人性本善,需要通过教育和规范来引导人们的行为。

庄子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但并不意味着人就是邪恶的。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可以改变的,通过修炼和心灵的觉醒,人们可以超越自我,达到无为而自然的境界。

庄子还提出了著名的“梦蝶”理论,意味着我们无法确定自己是否在做梦或者是在别人的梦中。

他认为,现实与虚幻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世界的真相很难被人们完全把握。

因此,庄子主张人们应该放弃对对象的判断和执着,而是心无所执,保持开放和平等的心态。

庄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无为而遇、无为而治的思想对中国政治和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无为而遇强调顺势而为,倡导尊重自然规律,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和应对变化。

无为而治则是要求政府不要过度干预社会,尊重市场机制和个人自由,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庄子的思想进行了广泛的解读和应用。

无论是西方的自由主义还是东方的佛教禅修,都受到了庄子思想的启发。

庄子的观点对我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中,掌握庄子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内心的宁静与自由,找到真正的快乐与幸福。

庄子思想总结

庄子思想总结

庄子思想总结庄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也是中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庄子的思想被称为庄子思想,其核心意识是"无为而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心灵自由和生命的真实价值。

庄子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

庄子思想的特点之一是"无为而治"。

庄子认为人们应该放弃功利心和个人欲望,不主动追求权力和名利,适应自然规律,顺其自然,不去干预。

他认为,过度努力追求功利只会带来痛苦和困扰。

庄子通过"无为而治"来描述这种无私无欲的境界,他认为,只有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才能达到心灵的自由和和谐。

庄子的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和其他的万物一样,都应该从自然的角度来看待人。

他用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来比喻人的社会关系,认为个体应该和谐地与整体相融合。

他追求人与自然的无缝衔接,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主张人应该适应自然,不去违背自然。

庄子的思想注重重视自然界的观察和体验,通过自然界的启示来看待人和世界。

庄子的思想追求心灵自由和生命的真实价值。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不受外界的干扰。

他主张个体应该注重自身的内心修养,从而达到心灵上的自由。

他认为,人生是有限的,要追求人生的真实价值,不能过于追求功利和名利。

他以达到心灵上的自由和真实为目标,在顺应自然的前提下,追求生命的真正价值。

庄子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庄子的思想被后世继承并发扬光大,在道家学派中占有重要地位。

庄子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被誉为"逍遥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对后世的思想家和文化人士产生了重要启迪。

庄子的思想也被称为"庄子学",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综上所述,庄子思想强调"无为而治",追求心灵自由和生命的真实价值,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庄子的主要思想

庄子的主要思想

庄子的主要思想我们以《庄子》这部书为主要依据,来看看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庄子,他的主要思想。

这是我们在《庄子》中,在他生平事迹了解的基础之上,对庄子做进一步的分析。

司马迁说庄子的思想,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这个"要本"实际上就是最根本的思想,也就是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的最根本的看法。

关于世界最根本的看法,道家学派一个代表人物,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中开篇就提出,这个世界是由道构成的。

道是这个世界的本源本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个是带有机械观念的宇宙生成论。

在这里,也就是说,世界的万物万事,最根本的就是来源于道。

这是老子的世界观,也是关于这个世界的最根本的看法。

在《老子》的21章中,老子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再次说明道是世界的本源,这个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和我们现实世界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不一样。

这就用《周易》的话来说,就是形而上的。

而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那些事物是形而下的。

道是道家哲学的最根本的思想。

在这点上,庄子和老子的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

所以在《大宗师篇》中,庄子这样说道,道非常的神圣,是这个世界万事万物产生的根源。

用庄子自己的话来说,是这样的,夫道,有情有信。

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

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神鬼神帝生天生地。

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

先天地生而不为久。

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这个里面的"鬼神"实际上是"生"的意思,就是说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鬼神,都是有道所决定的,更不要说世间的我们可以感知的事物,也是由道构成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庄子和老子在世界观上没有多大的不同。

但不然。

在世界本体论这个问题上,庄子对道的阐述也有他自己的智慧所在。

我们看下面一个场景,可以看到庄子的智慧所在。

彻底理解庄子的思想精髓

彻底理解庄子的思想精髓

彻底理解庄子的思想精髓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其思想精髓至今仍能为人们所传颂和借鉴。

彻底理解庄子的思想精髓,需要从庄子的思想本源、主要论点、以及影响等方面来深入了解。

一、庄子的思想本源庄子的思想本源,源自于道家的理论基础。

在道家思想中,“道”是万物之根,是宇宙本原的存在,庄子认为只有“道”才是万物本质的真正表现,是为了追求“道”而要去掉我们的身体和物质条件。

因此,庄子的思想与道家思想秉承了相同的起源。

二、庄子的主要论点庄子的主要论点包括了“自由心态”、“放松心态”、和“无欲”的思想,这些论点体现了庄子对于个人自由的重视,对于追求真理和追求人生意义的主张和对于无欲的崇高诉求。

1.自由心态庄子主张个体应该具有自由心态,即“真正自由”。

这种真正自由并不是指随心所欲,放纵自己,而是指摆脱人为规则和道德束缚,改变对世界的看法,以达到真正的自由。

2.放松心态庄子认为放松是重要的,放松自己可以帮助人们回归到自然本源,这种放松应当是心境和身体的放松。

3.无欲庄子主张消弭人们的欲望和物质依赖,认为追求“无欲”才是一种理想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与“道”相一致。

三、庄子的影响庄子的思想为后人所赞叹,影响极其深远。

庄子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哲学界的影响庄子的思想对于后来的哲学家影响巨大,不少哲学家借鉴了庄子的思想来创立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如唯心主义的王充、唯物主义的李荀、以及唐代的宗派学家和宋代的味觉学家都受到了庄子思想的影响。

2.文学艺术界的影响庄子的思想也深深地影响了文学和艺术领域。

古代文学家马致远就曾是庄子的忠实追随者,其文学作品歌颂了庄子对于人性自由和个性化追求的主张。

在艺术领域,很多文学、绘画、戏曲作品也深受庄子思想的影响。

总之,庄子思想体系的典型表现了中国哲学在自由、放松和无欲等方面的基本主张,其影响也不仅限于这些方面。

我们可以培养自由,放松和无欲的态度,增强个性化的追求,不断探索和研究庄子思想,才能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其哲学智慧和人文精神。

庄子道家演讲稿

庄子道家演讲稿

庄子道家演讲稿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庄子道家哲学。

庄子,中国古代哲学家,他的思想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道家思想方面。

庄子的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追求心灵的自由与超脱。

在当今社会,庄子的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有着深远的启示。

接下来,我将从庄子的思想内涵、实践意义以及现代价值三个方面展开阐述。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庄子的思想内涵。

庄子认为,万物皆有道,道是宇宙的本原,是一种超越人类认知的普遍规律。

他强调“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不做无谓的努力。

他通过“逍遥游”的形象,表达了对世俗功利的拒绝,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超脱。

庄子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对后世的道家、儒家、佛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庄子的思想对我们的实践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在现代社会,人们普遍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也容易迷失自我。

庄子的思想告诫我们要顺应自然,摒弃功利主义的盲目追求,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在工作中,我们应该适度放下功利心,顺其自然,以平和的心态面对挑战,不为外在的成败所扰。

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会放下执念,追求心灵的自由与超脱,体验生活的美好。

最后,让我们来谈谈庄子的思想对现代社会的价值。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物质的追求往往导致内心的空虚和焦虑,社会上也存在着各种矛盾和冲突。

庄子的思想提醒我们要顺应自然,追求心灵的自由与超脱,不被功利主义所束缚。

这对于缓解社会矛盾,建立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同时,庄子的思想也对个人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它教会我们如何面对挑战,如何修炼内心,如何追求真正的幸福。

总而言之,庄子的道家哲学思想具有深远的内涵、实践意义和现代价值。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深入理解庄子的思想,将其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追求心灵的自由与超脱,顺应自然,创造美好的未来。

谢谢大家!。

庄子 33篇精髓

庄子  33篇精髓

庄子33篇精髓逍遥游第一要旨:本篇庄子三度描写大鹏寓言,意在肯定:人可以凭借修行而成其大。

由此上承老子所说的“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老子》第二十五章)。

人若成其大,则有望成为至人、神人、圣人,抵达无待之境而自在逍遥,也化解了世俗所在意的有用无用之争。

齐物论第二要旨:感官让人迷惑于现象,理性使人执著于自我。

“形如槁木”与“心如死灰”是修行过程,由此摆脱相对的知见与价值,回归“道通为一”的整体。

此时的体验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进而可以领悟至高智慧:未始有物。

在道之中,万物平等,而人依然有所不同,有其悟道的可能性。

养生主第三要旨:养生的原理是什么?以“庖丁解牛”为例,人在世间行走,犹如以利刃解牛,要做到依乎“天理”(自然的条理)与因其“固然”(本来的结构),然后才可以游刃有余,令这把刀用了十九年而毫无损伤。

因此,培养自己具备透视整体的眼光,再以“安时而处顺”的心态去面对挑战,就可以安其天年。

人间世第四要旨:人间多患难,而化解之道在于改变国君的心态。

如何改变呢?任何方法都有所不足,唯有靠学习者修养自己,抵达虚而待物的“心斋”之境。

具体表现是“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在人间,不能不分辨有用与无用,但结果却是:有用往往自陷困境,而无用却能长保平安。

德充符第五要旨:学习道家的关键,在于明辨“道”与“德”。

道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德是万物得之于道者,亦即万物的“本性与禀赋”。

人若保持本性与禀赋,就不会在意身体方面的缺陷(如老、残、弱)与世俗方面的不足(如贫、贱、无用)。

能够顺其自然而保持和谐,即是“德充”,而其“符”,则是验证,可由本篇观之。

大宗师第六要旨:大宗师就是“道”。

悟道者为真人,真人的表现无异于神人与至人,是庄子笔下的完美典型。

本篇对“道”的描述,得自老子真传,尤其“自本自根”一词可谓画龙点睛。

中间论及悟道七关,由“外天下”到“不死不生”,值得省思。

悟道者相忘乎道术,彼此为友,则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庄子思想总结评述

庄子思想总结评述

庄子思想总结评述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

他是战国时期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庄子的思想深刻而广泛,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主张虚无主义、道德相对主义和自由主义,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瑰宝之一。

庄子的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著作《庄子》中。

他的思想核心是“道”。

他认为宇宙万物皆有其道,人应当顺应自然的道而生活。

他通过寓言和譬喻的方式,以幽默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他对人生、社会和宇宙的理解。

庄子的思想主张虚无主义,认为世界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一切事物的价值和意义都是人们主观赋予的。

他用许多寓言和故事来说明,人若能跳出固有的观念和价值观,追求内心的自由和满足,就能找到真正的意义和幸福。

庄子的思想还主张道德相对主义。

他认为道德是依据社会和个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没有绝对的好与坏。

他以各种故事和比喻,告诉人们要看待事物和行为的好坏,要从多角度和多层次来看待问题,不能以固定的标准来衡量一切。

庄子的思想偏重于自由主义。

他强调个人的自由和追求,倡导人们追求内心的自由和恢弘,不受外界的束缚和限制。

他用很多譬喻和寓言来告诉人们要追求自由的生活方式,要摆脱生活的琐碎和困扰,以达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庄子的思想深受后世的推崇和影响。

他的思想对儒家学说、佛教和道教等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思想深刻而广泛,对后世的文化、哲学和伦理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总体来说,庄子的思想是一种独特的观念和思考方式,他以幽默而深刻的语言,通过寓言和故事,表达了他对人生和世界的理解。

他的思想主张虚无主义、道德相对主义和自由主义,强调个人追求自由和幸福的重要性。

他的思想深受后世的推崇和影响,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庄子最深意的十句精髓白话文

庄子最深意的十句精髓白话文

庄子最深意的十句精髓白话文庄子,古代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化名人,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的哲学和文化发展。

庄子最深意的十句精髓是他的思想中最重要、最有启发性的部分,下面将逐一介绍这十句话,并解释其深意。

1. 自由无边自由无边,是庄子最重要的思想之一。

自由是人类追求的一种境界,它不受任何限制和束缚。

庄子认为,人们应该追求内心自由,摆脱外界的干扰和压力,做到心灵自由、身体自由、思想自由。

2. 天地万物天地万物,包含了整个宇宙万物。

庄子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他主张顺应自然规律,与天地万物相互交融,在其中寻找生活的真谛。

3. 忘我无为忘我无为是庄子对待事物态度的精髓所在。

忘我即放下个人欲望和私利心态,在面对事物时不执着、不强求,顺其自然。

无为即不人为地去追求、干涉事物的发展,而是随遇而安,顺其自然。

4. 虚静无为虚静无为是庄子对待内心的态度。

虚即心灵空灵、超脱尘世;静即内心平和、宁静无忧。

庄子主张通过虚静来达到心灵的宁静,使人能够超越世俗的纷扰,达到真正的自我。

5. 悟彼知己悟彼知己是庄子对人际关系的看法。

悟彼即了解他人的需求和想法,善于沟通和理解;知己即了解自我、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庄子认为,只有真正懂得彼此,并能够理解自己,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6. 无欲则刚无欲则刚是庄子对人性的看法。

庄子认为,人们应该追求内心真实和纯粹,摒弃功利和私欲。

只有在没有欲望束缚时,人才能够保持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原则,做到刚正不阿。

7. 无求则得无求则得是庄子对人生态度的精髓所在。

庄子认为,人们过度追求物质和功利,反而会失去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只有放下追求和欲望,才能获得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8. 入世与出世入世与出世是庄子对人生境界的思考。

入世即在现实社会中生活、工作,并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出世即超脱尘俗、追求心灵自由。

庄子认为,人们应该在入世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价值观,并在适当时候追求出世。

9. 大道至简大道至简是庄子对哲学思想的总结。

庄子的思想主张总结

庄子的思想主张总结

庄子的思想主张总结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家,也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主张注重解放人类心灵,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

以下是对庄子思想主要内容的总结。

庄子的“道”是他的核心思想。

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初原则,是一切存在和变化的根源。

人类最终目的是通过追求和实现与“道”的合一,达到身心的自由和和谐。

庄子强调人的本性是自然的、善良的,与天地万物本质相通,与“道”具有相同的本质。

然而,在社会的规范与压力下,人们渐渐迷失了本真的自我。

“尚贤使能”的社会要求,使人们为名利地位所迷惑,忽视了内心的需求和本真的欲望。

庄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政治观点。

他认为,政府应该放任自流,不加干预,从而使人们能够自由自在地生活。

他反对一切形式的政治强权,主张“无为”、“无用”的原则,以避免政府的过度干预和权力滥用,从而保障人民的自由和平等。

庄子还提出了“乐不思蜀”的处世哲学。

他认为人们应该放下功利心态,不去追求名利地位,而是安心享受生活中的乐趣。

他以“逍遥游”为例,通过描述自然景色的美好,来表达对自由自在的追求。

他主张人们应该保持内心的宁静和自在,远离尘嚣喧嚣,不思考成功与失败,不去追求权力地位,追求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庄子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有独到的见解。

他强调人应该以自然界的变化和自然界中万物的和谐相容为榜样,以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他认为人类应该摆脱对外部世界的依赖,回归到内心的宁静,在内心中享受自然的美好。

庄子的思想主张注重解放人的心灵,强调人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和逍遥自在。

他通过对生活的深入思考,提出了许多哲学理念,引领人们走向一个更为自由和和谐的生活状态。

他的思想对于后世影响深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国学庄子思想总结简短版

国学庄子思想总结简短版

国学庄子思想总结简短版
庄子,古代中国伟大的哲学家和文化人,其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庄子的思想主要包括自然无为、道德相对、乐观处世等方面,下面将对庄子思想进行简要概括。

庄子的思想核心是自然无为。

他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地发生和运转的,没有人为的干预和束缚。

庄子认为人应该尊重自然的运行规律,随顺其自然,不做无谓的努力和斗争。

他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理念,即在人类社会中,政府和个人应该减少干预和控制,而以自然的方式进行管理和生活,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与平衡。

在庄子看来,道德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他认为道德是随着时间和环境而变化的,因此没有统一的准则。

他主张顺应自然和实用主义的原则,认为人应该和谐地生活在社会中,不受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

庄子不同于儒家强调的礼仪、忠诚和孝道等道德规范,他更重视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庄子的思想有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

他认为人生是一种游戏,人们应该以开心、愉快的心态来面对生活的种种变故和困难。

他强调个体人的自由和解放,主张放松和嬉戏的态度面对现实。

他的观点能够帮助人们远离功利和压力,重新发现生活乐趣并对生活保持淡定而宽容的心态。

总之,庄子的思想主张自然无为、道德相对和乐观处世,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思想促使人们反思和对待生活的方式,呼吁人们尊重自然和社会的规律,以
及理解人生的本质和意义。

他的思想也与现代生活有着一定的联系和启示,提醒我们要放松和享受生活,追求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庄子思想的价值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不可忽视的。

庄子 33篇精髓-推荐下载

庄子  33篇精髓-推荐下载

中,万物平等,而人依然有所不同,有其悟道的可能性。

自陷困境,而无用却能长保平安。

忘乎道术,彼此为友,则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认为:有为将带来痛苦。

但人类可能回复到原始社会吗?
天运第十四缮性第十六
达生第十九
让王第二十八
渔父第三十一
要旨:本篇总结古代思想,分七派而论之,是研究哲学史的重要资料。

首先,描述古人如何具有完备的智慧,亦即,“内圣外王之道”。

接着介绍儒家的演变,可谓客观而有见地,再及于墨家等学派,皆得古人之一偏。

至老聃、关尹方可称为“古之博大真人”,而对庄子的评述,则可谓登峰造极,让人神往。

最后,再以惠子为例,提醒人们不可惑于小智,往而不返。

庄子的主要思想精髓档

庄子的主要思想精髓档

庄子的主要思想精髓(1)其宇宙观和认识论。

庄子没有专论宇宙观的文章,只在《大宗师》和《齐物论》两篇中涉及到。

在《大宗师》中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大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庄子》对道的解释,把“道法自然”的老子学说继承下来。

他明确地阐述了道的本质作用:“道”是“有情有信”,但却“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道”是宇宙的本体,产生万物的根源,道是超时间、空间的绝对,“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道的作用特别大,它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可以主宰一切。

他认为道的本质是物质的,是混浊状态的“气”,而这“气”没有固定的形态,叫做“无”。

这种物质性的道,就是世界根源。

庄周的道,实际上是指主观意识之外的,不受任何力量支配的宇宙精神。

《庄子》还讲到“道”可生万物,对宇宙形成进行了探索。

在《天运》篇中举出了天地运行,日月其争,云雨转换等自然现象,提出了大量的物与物的运行问题,但最后解释为物的产生归于道了。

最终把物说成了一种精神的东西。

什么是精神,什么是物质,有时可以合而为一,没有什么区别。

庄周还认为“物”可分化,分化就是生成,生成也就是毁灭。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

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

”他把“物有分”,和“齐生死”化为一体,说明了他的观点的一致性。

《庄子》在《追逐游》、《秋水》、《在宥》、《天地》等篇中,还阐述了“无己”、“无功”和“无名”的概念。

“无己”是把自己看成是虚幻的。

在头脑中忘掉一切外物,连自己的形骸都忘掉。

“无功”、“无名”就是反对人们追求功名利禄。

此外,在其哲学中,还有一个重要概念就是“无为”。

具体讲就是,君主治理天下,没有比无为而治更好的了。

君主要顺物而动,随天而行,无为而治,万物才会升腾。

他举例说,古代君王管理天下,毫无欲望,无所作为,天下财富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思想精髓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庄子的主要思想精髓1、其宇宙观和认识论。

庄子没有专论宇宙观的文章,只在《大宗师》和《齐物论》两篇中涉及到。

在《大宗师》中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大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庄子》对道的解释,把“道法自然”的老子学说继承下来。

他明确地阐述了道的本质作用:“道”是“有情有信”,但却“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道”是宇宙的本体,产生万物的根源,道是超时间、空间的绝对,“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道的作用特别大,它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可以主宰一切。

他认为道的本质是物质的,是混浊状态的“气”,而这“气”没有固定的形态,叫做“无”。

这种物质性的道,就是世界根源。

庄周的道,实际上是指主观意识之外的,不受任何力量支配的宇宙精神。

《庄子》还讲到“道”可生万物,对宇宙形成进行了探索。

在《天运》篇中举出了天地运行,日月其争,云雨转换等自然现象,提出了大量的物与物的运行问题,但最后解释为物的产生归于道了。

最终把物说成了一种精神的东西。

什么是精神,什么是物质,有时可以合而为一,没有什么区别。

庄周还认为“物”可分化,分化就是生成,生成也就是毁灭。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

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

”他把“物有分”,和“齐生死”化为一体,说明了他的观点的一致性。

《庄子》在《追逐游》、《秋水》、《在宥》、《天地》等篇中,还阐述了“无己”、“无功”和“无名”的概念。

“无己”是把自己看成是虚幻的。

在头脑中忘掉一切外物,连自己的形骸都忘掉。

“无功”、“无名”就是反对人们追求功名利禄。

此外,在其哲学中,还有一个重要概念就是“无为”。

具体讲就是,君主治理天下,没有比无为而治更好的了。

君主要顺物而动,随天而行,无为而治,万物才会升腾。

他举例说,古代君王管理天下,毫无欲望,无所作为,天下财富足。

君主只有运用无为之道,天下才能大治。

在《天道》篇中说:“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不处于帝王职位而被天下人仰慕的道德品质)之道也。

以此退居而闲游,江海山林之士(隐士)服,以此进为(做官)而抚世(统治人民),则功大名显而天下一也(统一)。

”这段话说明,不绝对反对功名.而把“无为”当作最大的功名。

《庄子》书中从“无”的论点出发,进而又否认是非、大小、贵贱,有用无用的区别。

所以世间也就没有了对错之分,没有客观标准判断是非。

《齐物论》中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这是典型的相对论观点。

从上述可见,《庄子》“道”可以生万物,万物最终化为乌有。

从不可体察的道产生了世间不可认识的万物,最后达到“无待”,达到了绝对的“无”。

《庄子》书中哲学主体“无为而治”属唯心主义范畴,是一种消极的治世思想。

但在庄周所处的时代,面对丑恶和污浊的社会现象,愤恨当世,找寻不到摆脱现实的道路,只好凭命由天了。

2、《庄子》书中的辩证法思想极为深刻,这也是其哲学思想的精华之一。

首先,认为事物的变化在于自身运动。

在《天道》篇中说:“天道运(运动)而无所积(停滞),故万物成(生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归附);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

”指出天道的运动,王道的运动是时刻不停的。

而运动的动力在自身。

在《秋水》篇中说:“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

”《庄子》中深刻地认识到了天地、王道、人、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中。

《庄子》书中的对立统一观点,认为事物存在着矛盾的对立统一。

在《在宥》、《秋水》、《则阳》、《齐物论》中均有揭示这种规律的论述,“于是乎喜怒相疑、遇智相欺,善否相非,诞信相讥”。

因为矛盾双方的斗争,推动了事物的发展,所以“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故日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

《则阳》中又说:“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

”认为安与危、是与非、生与死、缓与急等都是对立的,是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书中还说明了事物在对立统一中还可以互相转化的原理。

其中—条认为转化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

在《则阳》中说:“是故丘山积卑而为高,江河合水而为大,大人合并而为公。

”从量化的转变看到了质变。

在《人间世》篇里又谈到了事物可向相反方向转化。

且以巧斗力者(凭借智巧角力取胜),始乎阳(开始用公开办法),常卒乎阴(最后就用秘密的办法),泰至则多奇巧(用异乎寻常的诡计);以礼饮酒者.始乎治(有规距),常卒于乱(饮多了乱了规矩),泰至则多奇乐。

凡事亦然(一切都是这样),始乎谅(诚实),常卒于鄙(险恶);其作始也简(微小),其将毕也必巨(巨大)。

”意思是说:以巧斗力,开始正大光明,最后是以阴谋决胜负,多用奇巧之计谋。

以礼饮酒,开始饮酒有规矩,最后常以乱告终。

大至多有奇乐,乐极、昏醉,则乱必生:其他事情也一样,开始于尊贵,必将以鄙弃告终。

这些论述虽然还在神秘虚无主义“道”的支配下,但却具有了明确的辩证法因素。

3、伦理思想《庄子》在谈道德时,用不少篇幅讲到人与天的关系。

在这个问题上,继承了孔子的宿命论倾向,抛弃了强调人事的思想,同时否定了老子所承认的人在自然中的地位,从而建立了自己的伦理道德观点。

书中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在《大宗师》中说:“天与人不相胜也”。

即天则人,人则天,两者相同相合,差不太大。

因为天人合一,进而认为,真人之所以与众不同,置生死于度外,因为他懂得这些全是天的远行。

是自然而然的,所以人只能安而顺之,而不可能更改。

《庄子》认为:“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人是不可以改变天的。

只有认识了一切事物的发生,而且都是必然发生的,才可对任何事物变化,都不动激情。

基于上述观点《庄子》提出了自己对人性的看法,“同乎无知,其德不高;同乎无欲,是为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

庄子所说的“素朴”就是对人性的回答。

其内容就是无知无欲的自然状态。

同这种无知无欲的自然状态相对立的便是社会的法度、礼义、规范,这种对立的东西就是自然本性的桎梏,如同羁绊对烈马的束缚一样。

于是他主张要消除对回归自然本性的干扰,复归到纯真无为的自然性中来。

既然人性属自然属性,同自然没有差别,那么人就应该回归自然,应该保持内心中的宁宁安泰,就可以得到精神上的逍遥自由。

《庄子》提出的处世哲学,就是顺其自然,为人做事不偏不倚。

《秋水》篇中说:“是故大人之行(指得道的人),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思:动不为利(举动并非有利于人),不贱门隶(但也不贱视家奴);货财弗争,不多辞让。

事焉不借人(做事无须借助人),不多食乎力(自食其力),不多贱贪污(不以贪污为卑贱);行殊乎俗,不多辟异(标新立异);为在从众(随俗),不贱佞谄(向人献媚)。

世之爵禄不足以为劝(勉励),戮耻不足以为辱(差耻);知是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之不可为倪(量度)”。

意思就是要求人们做事不偏不倚,不去伤害人们,也不去施舍,不与别人争荣誉、财物,也不辞让,不凭借别人帮助,自食其力,行为与世人不同,也不赞扬古怪的人。

《庄子》主张的处世哲学是“中道”。

为什么采取“中道”因为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他知道树木成材,要被砍伐,甘甜井水,先被饮完。

要人们效仿意怠乌,飞行时不领先,退却时不落后,栖息时夹在中间,因此同伙不排斥它,别人不伤害它。

《庄子》“无为”的思想贯彻于整个人生哲学中。

认为人生在世“身若槁木”,“心若死灰”。

所以无所谓喜、怒、哀、乐。

在《天地》篇里要求人们做到“寿而不悦,夭而不悲,通达不以为荣,穷困不以为丑。

”《庚桑楚》中又说:“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唯同乎天和者为然”。

总之要求人们要象婴儿那样无知,忘掉自身,丢掉各种欲望,茫茫然彷徨于尘世之外,逍遥在无所事事之中。

不过,《庄子》书中追求的“中道”“无为”同庸俗的宿命论有所不问。

虽然提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但不完全把人归于自然,而听天由命。

他也提出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庄子最害伯的,或最深致悲哀的是精神之死,不是形体之死。

宗教观念是身体已死而灵魂不死,而庄子提的是身体存在而灵魂已死。

所以在《田子方》明确说:“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可见,庄子注重的是心死的问题,他害怕没有追求,害怕心早死于身。

4、庄子的无神论思想周代,春秋时期天命神鬼的观念很深,庄子毅然发起对传统观念的冲击是特别可贵的。

首先,庄子把“天”剥夺过来,赋予自然的含义,在《大宗师》中谈到了“天”的问题。

说,知道大自然的作用,知道人的作用,是最高的知识。

知道自然的作用,是懂得宇宙万物的形成;知道人的作用,即是懂得人的智慧限度,不去汲汲求知,注意养护精神,享受自然赋予的寿命,这是极高明的智慧。

《庄子大宗师》中所说的“天”实际上是自然,而不是具有人格化的有意志的“天”或“神”。

《庄子》书中贯穿整体的是“天与人一体”“通天下一气耳”等,这事实上已经否定了鬼的存在,其思想向着无神论迈进。

在《知北游》中说到“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认为人的生死,只不过是气的聚散,没有什么灵魂存在。

庄周本人临死时,提出厚葬是没有什么用处的。

因为人从自然中分离而又最终归于自然。

《庄子》书中也有反映神不灭的思想内容。

在《大宗师》、《寓言》、《知北游》、《养生主》《德充符》等许多篇中都提到了神不灭问题。

《大宗师》中说:“夫彼有骇形而无损心.有旦宅而无情死”,意为人的肉体会有变化,但精神没有损伤,精神可以不断变易身体,而没有真正的死亡。

《庄子》一书中,一方面具有无神论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

一方面又有神不灭的思想。

一是唯物主义的。

一是唯心主义的。

有的学者解释说,庄子思想形成和发展是有层次的,其整个思想体系中没有取得一致。

这种矛盾现象,只要我们把庄子放到那个历史时期的范围里,对社会政治,人们的观念做具体的分析,就不难解决了.“永恒”,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宇宙人生内在本体的永恒是最难理解的一层,因为它非常抽象,非常“形而上”。

易经称为“太极”,周敦颐称为“无极”,老庄称为“道”,佛家称为“真如本际”,康德称为“物如”,一般科学家、哲学家称为“本体”。

本体虽难捉摸,但它是确确实实的存在,超乎时空而遍在于时空,所谓“竖穷三际”(过去、现在、未来),“横遍十方”,永远如此,无有变异,而实为一切变易现象之依据。

一个最通常的比喻是水与波,本体喻如水,现象喻如波;波有起伏变幻,而水还是水,永不变易;然而离波无水,离水无波,水与波非一非二,本体与现象亦复如此。

现象森罗万变,本体湛然不动,然而离现象则本体不可得,离本体则现象无所依,现象与本体非一非二。

佛家认宇宙依成、住、坏、空之过程而循环,道家说“有无相生”,天文学家亦认为星球之形成乃由无形化为有形,再由有形化为无形,亦即由虚空中产生微细之宇宙尘,再由无量宇宙尘相吸而生成大气团,大气团逐渐凝聚为星云,最后成为星球,星球存在一段时间,又复毁灭,归于虚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