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经济史全册知识结构梳理

合集下载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高中历史必修二主要涵盖了经济发展的历程,从古代到现代,从中国到世界。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详细梳理。

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农业1、耕作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开始使用并逐渐推广。

2、土地制度: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3、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水利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等,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二)手工业1、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生产不计成本,产品精美,主要供皇室和官府使用。

2、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经营,产品主要供民间消费。

3、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产品主要用于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

(三)商业1、商业发展:商朝时期,职业商人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打破了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

2、城市发展:随着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

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得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传统的手工业受到冲击,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二)洋务运动1、背景:内忧外患。

2、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3、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等。

4、内容: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5、影响: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三)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曲折发展1、产生:19 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沿海地区,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3、短暂春天: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4、曲折发展: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遭受沉重打击;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全册框架提纲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全册框架提纲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西亚、中南美洲和东亚) 中国农业最早可追溯到1万年左右。

原始社会中国农业:北方以粟为主,南方以稻为主。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①刀耕火种:七八千年前②耜耕阶段(石器锄耕):七八千年③小件的青铜农具出现:商周,有了基本的生产经验(排水、除草、施肥、灭虫害) 农民由迁徙走向定居④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战国推广、汉代普及至珠江流域;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春秋战国:铁农具出现(铁锄、铁铲、铁梨)生产工具 西汉: 梨壁、耦犁、耧车(播种工具见P5图)隋唐: 曲辕犁(至此,耕犁相当完善,一致为后世沿用) 耕作方法 春秋战国:垄作法西汉: 代田法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时间:春秋战国原因 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

(根本原因)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②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 ③自给自足地位:小农经济是封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 积极 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消极 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

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其衰落的根本原因。

农业的精耕细作小农经济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手工业的发展形态官营手工业 发展:夏、商、西周手工业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打破官府垄断 官营手工业在封建社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产品:由于国家权力的支撑,工匠优秀、原料上等、生产不计成本,所以官营有工业产品大多非常精美。

产品一般不流入市场。

民营手工业 发展:春秋战国出现,此后发展艰难明中叶后,民营有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成为社会的主导。

产品:用于民间消费,在市场流通。

家庭手工业 产品主要用来缴纳赋税和家庭自用,剩余的一小部分作为商品出卖。

历史必修2《经济史》整体结构和思维导图(复习用)

历史必修2《经济史》整体结构和思维导图(复习用)
中国古代经济
资本主义世界
市场的形成和
发展
近代中国经济 结构的变动与 资本主义的曲 折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建设的道 路
1.发达的古代
1.开辟新航
1.自然经济的
1.社会主义建
农业。
路。
解体。
设的起步。
2.领先世界的
2.殖民扩张与
2.洋务运动。
2.探索与失
古代手工
世界市场的
3.民族资本主
误。
业。
拓展。
义的初步发
革。
化。
4.报刊事业的
义的新变
3.世界经济的
发展。
化。
全球化趋
5.影视事业的
势。
发展,
苏联的社会主
义建设
世界经济的全
球化趋势
1.物质生活与
1. 1929-1933
1.从战时共产
1.战后资本主
习俗的变
年资本主义
主义到斯大
义世界经济
迁。
世界的经济
林模式。
体系的形
2.路上交通事危机。2.第源自次世界成。业的发展。
2.罗斯福新
大战后苏联
2.世界经济的
3.通讯工具的
政。
的经济改
区域集团
变迁。
3.战后资本主
3.伟大的历史
3.古代商业的
3.第一次工业
展。
转折一十
发展。
革命。
4.民族工业的
届三中全会
4.古代的经济
4.第二次工业
短暂春天。
的召开。
政策。
革命。
5.民族工业的
4.经济体制改
曲折发展。
革。
5.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

历史必修2经济史复习知识要点 (人民版)

历史必修2经济史复习知识要点 (人民版)

经济史专题复习要点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1) 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2) 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3)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4)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

东汉时出现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这种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

2、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2) 奴隶社会(商周):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以国有为名实为贵族所有)(3) 封建社会(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商鞅变法)4、古代水利建设概况(1) 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 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中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蜀地“天府之国”富庶之源,至今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3) 秦:灵渠(4) 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 曹魏时期马钧发明灌溉工具翻车。

(6) 隋炀帝:开通了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7) 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的发展1、纺织业主要成就:(1)原料使用先后顺序:麻葛丝棉。

(2)《周礼考工记》中国有六职(妇功、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3)丝绸之路:汉代开辟。

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4)明代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冶金业主要成就:(1)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已经出土有小件铜器。

(2) 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3) 战国以后以铁器为主,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由自然通风——人力皮囊——马排——水排(东汉杜诗)。

●高中历史必修2_经济史_知识结构

●高中历史必修2_经济史_知识结构

高中历史必修2 经济史知识结构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公元前2070年--公元1840年)朝代: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A生产技术与水利工程:B 小农经济1含义: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生产产品主要供家庭消费的一种经济形态。

2出现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和耕作技术的进步,土地大量被开垦,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生产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产品主要为自给自足。

不足:脆弱性;封闭性;保守性4评价:积极作用: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以农为本),提高了农业产量,开垦了更多的荒地。

局限性:个体生产规模小,不利于生产技术的革新。

5影响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政策;土地;技术;社会环境;水利;劳动力;商品经济。

C 赋役制度特点:交赋比例高,且不稳定;赋役名目繁多;农民受地主控制严格。

评价:1、赋税是专制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徭役的征派是大型工程得以营建的条件2、农民负担沉重,破坏了正常生产,王朝后期往往引发社会动乱。

D 土地制度与土地兼并现象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土地主要归地主所有;地主阶级掌握政权;占有关系不稳定,土地买卖盛行。

消极影响:导致地权与劳动者分离,生产秩序遭到破坏;导致农民贫困和社会暴动的根源。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A 分类:官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私营手工业B 古代手工业发展概况C 特点:历史悠久;多种经营模式并存;技术进步,分工日益西化;产品长期领先世界,远销海外(丝绸;瓷器;茶叶)D 影响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因素:技术;市场;农业;商业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A 古代商业发展概况:B古代商业发展特征:起源早不断发展;市场形式多样;商业交通和城市发达;海外贸易发展;受政府压制。

C 影响古代商业的发展因素:政策;市场商品货币交通城市农业手工业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A 重农抑商:1、主张: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实质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2、表现:重视水利建设;加强工商管理;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贬低商人地位。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经济史各单元知识点总结课件(共52张PPT)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经济史各单元知识点总结课件(共52张PPT)
• d、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 制经济共同发展;
• 3、对外开放 •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 • b、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经济史各单元 知识点 总结课 件(共 52张PPT)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经济史各单元 知识点 总结课 件(共 52张PPT)
据)
▲古代手工业
分类 官营手工业
民间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
特点
地位
成就
①由政府直接经 在明中期以前,
营,集中大作坊 在手工业中一直 冶铁:东汉的水
②产品不计成本,占主导地位
排;南北朝的灌
不流通,供皇帝
钢法;制瓷丝织:
使用
明清时进入鼎盛
时期;
①由民间私人经 明中叶以后,超 明中后期,出现
营②产品供民间 过官营手工业, 资本主义萌芽
(4)社会福利
• ①建立联邦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②加强社会保障措 施,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保障;
• ③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 费;
• (5)社会立法
国劳工关系委员会,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 • ③“社会保险法”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经济史各单元 知识点 总结课 件(共5 2张PPT )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 基本结构与特点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经济史各单元 知识点 总结课 件(共5 2张PPT )
▲古代农业
•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 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 ②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 • ③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 • 2、基本模式——小农经济 • ①形成时间:春秋战国 • ②形成原因: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b、封

高一历史必修二(经济文明史)考点分类必背

高一历史必修二(经济文明史)考点分类必背

高一历史必修二(经济史)考点分类必背板块一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背景(原因、条件)一、古今中外经济的发展1.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铁犁牛耕技术的应用推广;土地制度的变化,主要是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2.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自然经济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空前强化;“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的阻碍;陈旧的经济观念,商人、地主广置田地,影响了扩大再生产。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列强人侵瓦解自然经济;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

4.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1)近代西方国家侵略中国的客观影响。

(2)政府政策的影响。

(3)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4)近代先进中国人的努力和开风气之先。

(5)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5.新时期改革开放的背景:粉碎“四人帮”后,党中央工作处于两年徘徊时期;中国农民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好。

6.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1)经济根源: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社会根源:对黄金、白银的需求量日增,欧洲人狂热地追求货币和黄金;《马可·波罗游记》的诱导。

(3)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的陆上商路。

(4)宗教原因:欧洲人传播天主教的热情。

(5)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进步以及地理知识的提高,相信地圆说。

(6)西班牙和葡萄牙统治者支持海外探险。

7.工业革命首先出现在英国的原因: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是政治前提;殖民贸易和殖民掠夺获得大量财富,提供了资金;圈地运动提供了劳动力;手工工场的经验提供了技术条件;殖民地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8.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2)主要原因:人民生活相对贫困,限制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毫无顾忌的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市场的虚假繁荣;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供需矛盾日益尖锐;股票投机活动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人教版必修二经济史每一课的的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必修二经济史每一课的的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必修二经济史分课知识点归纳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小农经济形成的原因与特点)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开始形成于什么时候?形成条件: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主要原因)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积极性)形成时间:春秋战国时期①分散性和封闭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特点②先进性与落后性并存:精耕细作,技术先进,但无革命性突破③脆弱性:规模小,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①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和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②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实行精耕细作③小农经济封建政府主要财源,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④随着农民战争爆发和王朝更替,部分田地回到农民手中,小农经济又开始了一个新的轮回①灾荒瘟疫(规模小)②封建政府沉重赋税、徭役③社会的动荡与土地兼并(根源:土地私有)地位和影响: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精耕细作使中国古代农业发达,这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中国文明的萌发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今天的小农经济与过去的小农经济的区别)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自然经济无法扩大再生产,它的牢固存在,严重地阻碍了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成为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根源之一小结:我国古代农业发展需要那些条件: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生产技术不断提高;水利的兴修;政府要减轻对农民的剥削等第二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中国古代手工业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的原因有那些?日用与艺术相结合,质型色都优;丝绸之路及海上丝绸之路;馈赔成为政府与外国交往的特征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品经济发展条件:商人资金充足,自由劳动力增加标志——明朝中后期的棉纺织业出现了手工工场(带有雇佣性质的生产关系)时间:明中后期地区:江南地区发展状况:①在丝织业中心的苏州和杭州,机户雇佣机工。

历史必修二 经济史 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二 经济史 知识点总结

经济史
第一节中国古代经济一、农业
二、手工业
三、商业
第二节中国近代经济一、洋务运动
二、“民族资本主义”三次浪潮
三、民族工业萎缩
第三节中国现代经济一、恢复时期(1945-1952)
二、三大改造
三、十年探索时期
四、改革开放
第四节苏联的经济建设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二、新经济政策
三、“斯大林模式”
四、赫鲁晓夫改革——没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体质
五、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在重工业
六、戈尔巴乔夫改革
1.经济改革失败
2.政治改革,苏联解体
第五节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一、新航路的开辟
二、早期殖民扩张
三、工业革命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
五、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六、战后经济(1945-)。

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最全知识点与延伸

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最全知识点与延伸

经济第七单元:古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一.中国古农业1(1) 工具①②③(2) 水利①战国:都江堰→郑国渠→灵渠②汉:龙首渠③灌溉工具:曹魏(翻车)、唐(筒车)、宋(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2.基本模式(春秋战国、小农经济)(1) 原因①②(2) 特点:家庭为单位,种植业+家庭手工业,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3)3.土地制度①原始社会——属于氏族公社②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土地国有)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古农业基本特点:①(经济构成) 种植业为主,家庭饲养业为辅。

②(生产力) 牛耕和工具/技术的改进,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方式完善。

③(生产方式) 小农经济。

④(土地) 地主土地所有制主导的土地私有制。

A.“三农问题”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①③123①③B三.古中国商业1.重农抑商(战国秦商鞅变法。

护农,稳定社会,巩固统治。

抑制工商业发展,阻碍资义萌芽)①②隋唐:市/坊分明,时间限制。

柜坊、飞钱。

③两宋:④⑤明清:棉/茶/蔗/染料成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商帮”(徽商、晋商,卖盐起家,涉及海外)。

2.市的变迁①/市长监管,按时开闭市。

②“草市”普遍,汉口镇/四商镇,随处设3.城市发展①②(政治中心+商业中心)。

4.官控的对外贸易①西汉:海陆丝绸之路。

②唐:广州,市舶使。

③④⑤明清:海禁、四.古中国经济政策1.土地制度①原始社会:土地归氏族公社。

②。

③(鲁:) 2.重农抑商(1) 原因:商、农抢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危及封建政权统治。

(2) 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收地租和征赋役,巩固封建统治。

(3)(4)(5) (34CD.①②③E.F.F.中西资义萌芽背景/特点比较,中资义萌芽没发展的原因,认识。

(1) 比较①同: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发展为基础,手工业为标志,时间14~16世纪。

②异:西资义萌芽在自治城市产生,中资义萌芽在封建统治下产生。

(2) 原因①(限制生产力) 明清自然经济占主导。

(完整版)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提纲

(完整版)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提纲

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提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农业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②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③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2、基本模式——小农经济①形成时间:春秋战国②形成原因: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③特点: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b、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④地位: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3、土地制度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②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a、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4、农业政策(1)重农抑商①开始:战国商鞅变法②评价a、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b、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2)抑制土地兼并①均田制(北魏—唐)②“鱼鳞图册”(明朝,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①时间: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民营手工业中;②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③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取值”④本质特征: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海禁、闭关锁国政策①时间:明清时期②原因:a、明初为防患倭寇;b、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c、清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贸易;③评价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b、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①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②表现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b、近代企业的诞生(洋务运动)c、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19c60、70d)▲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③发展历程(见以前的讲义)④特点a、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b、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c、行业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⑤阻碍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民族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⑥启示:a、实业救国的道路行不通b、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过渡时期(1949—1956, 发展生产力与改革生产关系并举)①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②三大改造(1953—1956)a、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私有制——公有制b、意义: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正式进入社会主义;③一五计划(1953—1957):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十年探索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①中共八大1956:对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的正确分析;②八大二次会议1958: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③大跃进1958: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④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⑤八字方针1961a、背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引起严重的经济困难b、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c、意义: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文革时期(1966—1976)1971年、1975年周恩来、邓小平对国民经济进行整顿,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改革开放时期(1978—今)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2、经济体制改革①内容:a、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 四川、安徽)b、城市:国企改革,增强企业活力1984②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b、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d、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对外开放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b、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改革开放的阶段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②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③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原因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②新中国的成立③改革开放▲表现(见以前的讲义)①物质生活a、衣食住行b、交通、通讯工具c、大众传媒——四大媒介②社会习俗a、辛亥革命,改变封建陋习(如废止缠足、剪辫易服、互称同志、握手等)b、改革开放,出现新的生活时尚(环保、讲究卫生、旅游等)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形成和发展历程1、新航路开辟——雏形开始出现①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②过程③影响A、对世界a、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b、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B、对欧洲a、引发商业革命,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b、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早期的殖民扩张——进一步扩张3、第一次工业革命——基本形成4、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终确立▲形成途径——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和扩张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年——1933年)1、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②直接原因: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加剧;2、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猛跌、失业人数激增3、特点:①波及范围广②持续时间长③破坏特别大4、影响①加剧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②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③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罗斯福新政1、背景2、内容(1)金融①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②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③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④管制证券业(2)工业①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②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3)农业①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②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4)社会福利①建立联邦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②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保障;③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5)社会立法①《全国劳工关系法》,使工人有权组织工会;②成立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③“社会保险法”3、实质:不促动资本主义制度的情况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干预;4、特色: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应对危机,其应对措施基本以立法的形式出现;5、影响(1)对美国①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②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2)对世界①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②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的时代,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最主要)②建立“福利国家”③第三产业的兴起④新经济的出现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政策、一种模式、三次改革)▲“战时共产主义”(1918—1920)1、背景①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②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困难;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国内战争;3、主要内容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④分配:实行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4、评价①积极: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保障了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②消极: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利于生产的发展,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新经济政策(1921—1924)1、背景(1)连年战争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引发了经济和政治危机;(必要性)2、内容①农业:以农业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工业:解除中小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③商业: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④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3、作用(1)满足了广大农民和个人的经济要求,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2)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苏维埃政权;(3)探索了一条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斯大林模式”1、表现①优先发展重工业,资金来源于农业和轻工业;(工业)②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农业)2、特点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以行政指令取代市场调节)②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3、评价(1)成就①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②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弊端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与轻工业的长期落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②向农民索取太多,严重压抑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2、经济改革(重点):①内容: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②结果:没有取得成效③存在问题:a、缺少宏观调控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b、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3、政治改革:①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陷入困境②结果: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局势失控,苏联解体▲苏联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西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的异同相同点:①原因:国内经济遭到破坏,人民生活困难;②手段:a、在坚持原有社会制度的前提下,运用国家权力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b、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③结果: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政权得到巩固,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不同点:本质区别在与它们所要维护的社会制度不同;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构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945世界货币体系(短期贷款,解决国际收支困难)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银行(国际复兴开放银行) 1945 三大支柱(长期贷款、技术援助)世界贸易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47(旨在消除关税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2、意义: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货币体系)1、背景①二战后西欧国家的普遍衰落;②美国的经济实力空前膨胀,成为最大的债权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2、基本特征①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②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3、影响①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积极)②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消极)▲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1、欧盟(1993年,经济政治一体化组织,合作化程度最高)①背景a、西欧国家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b、近代欧洲国家冲突和战争不断,激起了欧洲人对欧洲统一的强烈愿望;c、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使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重要性,开始了经济一体化的探索;②建立过程a、1951年,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b、1957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c、1967年,三机构合并,成立了欧共体;d、1992年,《欧洲联盟条约》,目标是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e、1993年,欧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f、1999年,欧元问世(英国除外)③意义a、符合欧洲各国和整个欧洲利益,有力地促进了欧洲经济政治的发展,提升了欧洲在国际上的经济和政治地位;b、对欧洲其它地区的经济联合起到了示范作用,增强了世界经济的多极化趋势,促进了世界政治新格局的形成;2、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合作的典范,美国、加拿大与墨西哥实现优势互补)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89年,地跨四大洲,成员国之间存在文化和历史差异,影响其发展,中国1991年加入)▲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现实表现▲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经济向全球化发展(1)历程①新航路的开辟开始,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开始增多;②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世界市场迅速扩大;③二战以来,世界各国各地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④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向全球化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加强;20c90d全球化趋势的推动力:a、资本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原动力)b、新科技革命的推动(根本)c、现代通讯、交通工具(技术条件)d、两极格局的瓦解e、各国普遍推行市场经济体制f、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的推动(2)评价①本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②影响a、它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b、发达国家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c、对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挑战:国家主权、经济安全、生存环境面临空前的挑战;策略: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谋求发展;2、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WTO)1995年(1)背景:关税总协定在解决争端时缺乏法律性的强制措施;(2)成立①目的: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②成立:1995年1月1日(3)作用①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②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③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1)过程:①1986年,提出“复关”;②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中国加入WTO的影响①积极作用a、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b、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②消极影响:市场开放、关税减让,使农业、汽车等行业受到冲击;▲中国迎合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举措: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WTO。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经济史)复习总结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经济史)复习总结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社会主义 1、1949—53年:过渡时期 新民主主义 (1)1949—52年:恢复 土地改革 (2)1953—56年:过渡 一五计划;一优三改 2、1953—56年:十年探索时期
(1)成功:1956年中共八大;1961年八字方针
(2)失误: 1958年三面红旗 3、1966—76年:文革时期 秘笈:
评价; 启示。
整体劫难;波浪式变化;局部好转。
1、建国后农村生 4、1978——迄今:新时期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产关系的调整及调整 中的变与不变。 (1)对内改革: 农村;城市;改革措施、目标。 2、建国后生产资 (2)对外开放: 历程;特点。 料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中国的应对?
北美自由贸易区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3、20C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对外开放;社义市场经济体制;区域经济集团(APEC);世贸组织。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列宁时期:1918—24年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21年) 新经济政策(1921—27年) 2、斯大林时期:“斯大林模式”1924—53年 内容:工业;农业;经济体制。 特点:高度集中;政治经济。 评价:作用;弊端。 3、赫鲁晓夫时期:1953—64年 重点;结果;评价。

自然经济
逐步瓦解


资本主义
产生发展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19C40S)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19C60、70S)
官僚资本主义(南京国民政府1927—49年)
洋务经济(洋务运动19C60—90S) 新民主主义经济(中共领导,1927S——)

高中历史 经济史知识梳理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 经济史知识梳理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农业篇【知识梳理】(一)推动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产生并不断发展完善的因素1、生产工具的改进★铁犁牛耕:历程:春秋中后期出现牛耕;战国中后期,铁犁用于牛耕;西汉中期——人们发明了犁壁,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唐——曲辕犁的发明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影响:生产效率的提升,精耕细作模式的完善,井田制的瓦解,小农经济和土地私有制的产生。

2、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从商周时期的刀耕火种到春秋战国后的铁犁牛耕3、水利设施的完善4、耕作模式的演变(1)原因:生产力的提高(2)商周时期:大规模的简单协作——春秋战国后:个体农耕的小农经济5、注重按农时经济生产,注重选种和育秧,注重生产经验的总结等(二)全面认识小农经济1、产生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2、产生时间:春秋时期3、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注重精耕细作;(简单概括为:分散性;落后性;封闭性;脆弱性;自给自足性)4、影响因素:推动因素: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农民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生产上的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较高的积极性;历代政府比较重视农业的发展。

不利因素: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承受风险的能力差;封建剥削严重;天灾人祸(三)、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1)商周时期:井田制①性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②瓦解:原因——春秋战国铁犁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各国的税制改革(齐国“相地而催征”、鲁国“初税亩”),承认土地私,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2)战国以后:土地私有制①确立过程: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走向崩溃;各诸侯国进行税制改革,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全面肯定了土地私有制②主要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主导地位);自耕农私有土地注意:在中国古代,地主和自耕农都是国家的赋税的直接提供者,他们名下的土地是国家赋税收入的来源。

人教版历史必修Ⅱ经济史总复习提纲(全套)

人教版历史必修Ⅱ经济史总复习提纲(全套)

人教版必修2经济史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耕作方式演变过程: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土地制度: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屯田制、均田制★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的小农经济;以铁犁牛耕为主要方式的精耕细作知识要点归纳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耕作方式不断进步1.原始农业采用“刀耕火种”方式。

2.在距今七八千年前,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

3.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了开沟排灌、除草培土、沤制绿肥、治虫灭害技术。

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4.春秋时期,铁器农具、牛耕出现,战国时期推广,此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2.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1)发展过程: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2)瓦解及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许多私田出现;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

3.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

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

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2)封建土地所有制特点。

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封建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封建地主和国家的剥削和压迫,生活贫困。

(3)屯田制(三国)原因:东汉末年,曹操为筹措军粮,推行屯田。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知识梳理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知识梳理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 理解古代中国的主要耕作工具原始农具:木制的耒耜(lěi sì)和石锄、石犁——消费力低下。

铁犁牛耕:春秋时期出现,战国时期推广到中原地区,表达了消费力的进步,牛耕属于农用动力革命。

曲辕犁(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农具成熟。

2. 理解古代中国农业灌溉工具曹魏的翻车;唐朝的筒车;宋朝的高转筒车;明清的风力水车。

3. 理解古代中国根本的土地制度(1) 井田制:夏、商、西周时期,一切土地属于国家,西周的土地国有制度被称为“井田制〞。

(2) 封建土地私有制: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农民承当沉重的徭役和赋税,极易破产。

4. 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根本含义(1) 产生原因:(根本)铁农具的出现、牛耕的逐渐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确实立。

(2) 含义(特点):以家庭为消费、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消费主要是为满足自家根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的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 地位:自然经济在我国的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也是我国古代农业社会消费的根本形式,精耕细作那么是这一经济的根本特征。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开展1. 理解古代中国的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展大作坊集中消费。

凭借政府的权利,集中大量优秀工人,消费不计本钱,采用上等原料,故产品大多美观,主要供给官府和贵族,不供给市场。

官营手工业一直在世界占据领先地位。

2. 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制瓷和纺织部门获得的主要成就(1) 冶金:冶铜——商周是繁荣时期,后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是出色代表。

冶铁:西周晚期,铁器出现;两汉出现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时,杜诗创造水排(水力鼓风冶铁工具);魏晋南北朝出现了灌钢法,使中国钢铁冶炼在16世纪前一直领先世界程度。

(2) 制瓷:商朝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唐代形成南青(越窑)北白(邢窑)两大系统;宋代瓷窑遍布,出现五大名窑(哥窑、汝窑等);元代开场出现青花瓷;明清:明代宣德年间的珍品青花瓷、开场出现彩瓷;清代出现珐琅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经济史全册知识结构梳理天文历法的进步【思考:秦国具备统一中国的物质条件的主要原因?以牛田;水利工程;商鞅变法】第二节中国古代手工业一.纺织业新石器时代:纺织业萌芽(原料:麻、葛、丝工具:骨梭、骨针等)丝织业:商汉唐; 棉织业:宋明二.冶金业1)冶铜业:(1)新石器时代:起源(2)商周时期:青铜器制造水平世界领先(3)秦朝:青铜防锈2)冶铁业:(1)春秋晚期产生(2)战国时期推广:①块炼铁(锻铁)生铁(铸铁) ②炼钢、淬火技术(3)汉代推行官营:①燃料变化:木炭—煤炭②供风技术:自然通风—人力—畜力—水力(皮囊鼓风) (马排鼓风) (水排)(4)南北朝:灌钢法(5)北宋:煤炭三.陶瓷业1)制陶业产生:原始时代彩陶、黑陶;成就:兵马俑、秦砖汉瓦、(独特技术)唐三彩2)制瓷业(世界最早)商代: 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 技术成熟,先后出现青瓷和白瓷唐朝: 南青(越窑)北白(邢窑) ,景德镇和四川大邑,釉下彩绘(长沙)宋代: 瓷窑遍布各地(景德镇和五大名窑)唐宋名窑: 瓷窑遍布各地,各具风格(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浙江龙泉窑和陕西耀州窑)元代: 景德镇成为制瓷中心,烧制出青花瓷清代:粉彩瓷器:康熙年间发明;雍正年间登峰造极。

(发明珐琅彩)第三节中国古代商业古代商业的主要构成因素:商人;商品(农、手工产品等);交换场所(国内外市场);货币;交通状况;国家政策一.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商周:初步发展。

周:骨贝、铜贝; “工商食官”春秋战国:良好条件—出现巨商和商业中心汉代:商运活跃。

唐代:商旅往来频繁辅助性经营场所宋元:海外商运发展迅速明清:形成商帮,出现会馆二、“市”的发展三、商业都会的崛起战国:表现出商业集中的趋势汉代:都市因商业集中而繁荣新朝: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形成: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设“五均”官唐代: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盛,扬州宋代:汴京等都市的商业繁盛清代:苏州“十万烟火” .四大名镇:吴江盛泽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特点①.商业起源很早,不断发展,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

②.联系: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但始终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③.结构: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④.阶段:阶段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宋元空前繁荣)⑤.交通:商业交通发达,水陆商运兴盛;⑥.货币: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和纸币很早就出现;⑦.城市:自汉代来,出现不同数量规模的商业大都市;⑧.管理: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压抑和控制之下(官营和专卖长期存在),商人社会政治地位低下。

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⑨.趋势: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曲折,且由盛到衰;古代商业繁荣的原因①长期的国家统一②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③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④交通的发达和科技的进步⑤部分统治者的经济政策第四节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经济基础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根本目的都是维护封建统治一.经济政策——重农抑商⒈含义: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始于战国商鞅变法,历代推行⒉目的:直接目的:保护小农经济;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3.影响: 封建社会前期以积极作用为主:促进经济,巩固政权,发展增强国力;后期以消极作用为主: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违反经济规律,不利萌芽,造成落后.二.对外政策——“海禁”与“闭关锁国”1.原因:(1)政治根源:巩固封建统治(2)思想根源: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

(3)经济根源: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2.目的:维护封建统治3.含义:①.海禁政策:明清两代严禁私人出海贸易,即“片板不得下海”,对外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郑和下西洋)朝贡贸易。

禁民间不禁官方贸易. [海禁主要是对内的防范] 国人②.闭关政策:限制(不是禁绝)外商来华贸易. [主要是对外的消极防卫措施] 外商即只准在“公行”中进行清朝:广州十三行三、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与缓慢发展1出现: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出现机工出力,机户出资的机房,即手工工场的出现(或雇佣关系的出现)2缓慢发展:根本原因是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及政策缚阻碍社会进步;主要原因是封建王朝压制工商业及闭关锁国的政策。

专题二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发展状况和影响因素(清末、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⒊反帝爱国运动推动;⒋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阻碍因素:先天不足,后天畸形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根本原因)--环境恶劣具体表现为: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与掠夺;②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与束缚;③官僚资本主义的政治压迫与经济垄断;④封建自然经济的抵制。

政局动荡(革命和战争不断)……二.特点经济---政治特点(两面性)①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内地很少。

②行业:结构畸形,难以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绝大部分是轻工业(尤其是棉纺织业和面粉业),重工业很少。

③地位:民族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小。

与外国资本相比,主要工业部门不如外国资本;与封建自然经济相比,处于绝对的劣势。

④环境:在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难发展。

三.历史地位在夹缝中求生存——曲折性艰巨性(根源:社会性质)在斗争中求发展——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社会性质决定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革命性、妥协性,结果失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怎样?(1)地位: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是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的重要经济前提;但是,由于其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对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有依赖性。

(2)作用:①经济领域:它是一种代表历史潮流和趋势的新经济因素,它利于中国社会经济的进步。

促进中国经济近代化。

②政治领域: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为民主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

促进资产阶级运动风起云涌(旧)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基础。

③思想领域: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传播提供了经济基础,促进了中国思想的进步,从而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拓展:分别指出各种类型的经济。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索中曲折发展。

其中有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失误?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⑷保持社会安定团结;⑸抓住发展机遇。

●拓展思考:归纳新中国建立后经济体制的发展变化(所有制结构?)1.1949年,公有制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三大改造2.1956年,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3.1978年,公有制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十四大经济体制改革目标4.1992年以后,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主线是什么?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为什么会这样变化?以服装为例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西学东渐等);西装、裙;列宁装、布拉吉受政治生活的影响;中山装;绿军装受科技进步的影响;的确良、涤卡等化纤类布料归根到底是因为中国社会急剧变化:(社会经济发展、政治形势变化和思想解放)●呈现什么特征?教材导语主要内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衣、食、住、行;风俗,传媒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中西合璧,不土不洋。

)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装:旗袍改良(新式与旧式)2、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特征:由于政治上的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男装:列宁装、中山装、中式便装绿军装女装:列宁装、连衣裙、中式便装绿军装3、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征: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三.居室建筑的演进四.习俗风尚的变革1动力:政治经济思想——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2内容:婚丧礼俗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自主,删繁就简↓恋爱自由,婚姻自主【重大变化:五四运动与建国初以及改革开放后】向“距离”挑战——改变时空的发明五.立体交通的诞生:海陆空六.通信技术的发展:邮政、电信、网络七.改变世界的传媒.:报刊、影视、互联网变迁的趋势是: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变而为向近代化的趋进。

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因素1、经济发展;2、政治环境;3、思想解放;4、外来文化;5、全球化趋势。

专题五世界近代经济: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动力——内在动力: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根本原因)途径——外部动力(推动力):对外扩张(经济:商品倾销;军事:武力征服;政治:条约)掠夺:争夺:西葡——荷英法1763年英国殖民帝国过程:出现——新航路开辟拓展——殖民扩张初步形成——工业革命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一节.新航路开辟一.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1.原因:1)、经济根源:根本原因2)、社会根源:3)、商业危机:直接原因4)、宗教因素:5)、思想因素:2.条件1)客观条件: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进步;2)主观条件: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二、开辟新航路的过程一个中心:欧洲两个方向:西班牙—西:葡萄牙—东:两条航线:西欧—美—亚—非—西欧西欧—非洲(好望角)—印度四个人物:哥伦布、麦哲伦迪亚士、达·伽马三、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世界市场的开始出现1.对欧洲: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原始积累1)、引起“商业革命”: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烟叶、玉米、可可和马铃薯----------麦子、水稻、葡萄等植物,马、牛等动物2)、引起“价格革命”3)、开始殖民扩张2.对亚、非、美洲:(建立在非正义行为上的客观进步性)1).带来深重的灾难:政治控制、经济掠夺等——殖民掠夺造成亚非拉地区长期贫困落后(非正义性)2).冲击了当地落后文化和生活方式3.对世界:1)、加强了各地间的联系,逐渐结束相互孤立的状态,文明发生碰撞并开始汇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与世界会合2)、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冲击了教会神学理论3)、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新航路开辟的认识:世界市场联系之路: 商业革命——世界市场雏形出现人类文明交流之路: 分散孤立——走向整体殖民掠夺之路: 殖民掠夺——价格革命思想解放之路: 证明地圆——冲击神学●15世纪世界航海史上有两大壮举:一是中国明朝时郑和下西洋。

二是新航路的开辟。

(和平外交主动外交——和平崛起)第二课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殖民扩张一“日不落帝国”--英国的崛起1).英国为什么能崛起?条件①地理优越:大西洋航路中心——伦敦、利物浦②政策优势:“重商主义”——东印度公司③军事优势:打败西班牙荷兰④经济优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圈地运动,工场手工业⑤制度优势: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2)“日不落帝国”形成过程⒈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参与殖民掠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