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陷阱

合集下载

高考阅卷老师常挖的10大阅读类陷阱(论述类、实用类文本)

高考阅卷老师常挖的10大阅读类陷阱(论述类、实用类文本)

高考阅卷老师常挖的10大阅读类陷阱(论述类、实用类文本)一、论述类文本阅读01 不识命题陷阱【易错点】不识命题者设置的陷阱论述类文本阅读客观选择题的选项设置,命题人一般不会照抄原文语句,而是要“换一种方法”。

正是在“换”的过程中,命题人有意地用了一些方法,改变了原意,以此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命题人设置客观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常用以下六种方法:(1)删:删减。

删减句子而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2)添:添加。

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3)调:调换。

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4)改:改变。

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

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5)漏:遗漏。

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

这种选项有很大的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6)凑:拼凑。

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

【解决对策】精准定位十大雷区1.以偏概全(绝对化)。

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

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2.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

就是指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

如: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等。

3.因果混乱(强加因果)。

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4.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

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

把可能出现的情况说成必然出现的情况。

5.主次颠倒。

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语文阅读理解题的常见陷阱有哪些

语文阅读理解题的常见陷阱有哪些

语文阅读理解题的常见陷阱有哪些关键信息项:1、常见陷阱类型2、陷阱的表现形式3、应对陷阱的策略11 常见陷阱类型111 偷换概念在阅读理解题中,命题者可能会故意将文中的某些概念进行替换,使考生在理解和答题时产生偏差。

例如,将原文中的“主要原因”偷换成“根本原因”,虽然看似相似,但含义和程度却有很大不同。

112 以偏概全有些题目会根据文中的局部内容得出过于绝对的结论,而忽略了整体的语境和其他相关信息。

比如,文中只是提到某个现象在特定情况下的表现,题目却将其推广为普遍现象。

113 无中生有选项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在原文中根本没有提及的内容,考生若不仔细甄别,很容易被这些凭空捏造的信息所误导。

114 张冠李戴将甲的观点、行为或特征错误地安在乙的身上,导致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出现混乱。

115 强加因果把没有因果关系的两件事硬说成有因果关系,让考生误以为存在必然的逻辑联系。

12 陷阱的表现形式121 词语表述不准确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可能与原文存在细微的差别,这种差别往往会影响对题意的正确理解。

比如,“大概”“可能”“也许”等模糊性词语的使用,改变了原文的确定性。

122 断章取义只选取文中的某一段落或句子进行命题,而忽略了其前后的相关内容,从而使考生无法全面把握作者的意图。

123 曲解文意对原文的意思进行错误的解读,故意歪曲作者的观点或态度,使考生在答题时陷入误区。

124 混淆时态把原文中的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等时态混淆,造成对事件发生时间和状态的错误判断。

125 主次不分在选项中强调次要内容,而忽略了文章的重点和关键信息,导致考生答题方向出现偏差。

13 应对陷阱的策略131 仔细审题认真阅读题目,理解题目要求,明确题目所考查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圈画出关键词语,避免因粗心大意而掉入陷阱。

132 回归原文遇到拿不准的选项,一定要回到原文中去寻找依据,对照原文进行逐一分析和判断,确保选项与原文的一致性。

133 综合分析不要孤立地看待某个选项,要将其放在整个文章的语境中,结合上下文进行综合考虑,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和逻辑关系。

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陷阱设置教师版

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陷阱设置教师版

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陷阱设置(一)故意混淆部分与整体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范围上设置干扰,故意将阅读材料中对部分事物情况的判断表述为对与其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所有事物情况的判断。

【原文信息】图腾制度产生于氏族之前,而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过去形成的图腾制度。

所以在氏族社会,尤其是母系氏族社会,普遍实行图腾制度。

(部分)【试题】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08山东卷8题)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图腾制度,所以在氏族社会全都实行图腾制度。

(整体)图腾:原始社会的人认为跟本氏族有血缘关系的某种动物或自然物,一般用作本氏族的标志。

解答:“普遍”是部分,“全都”是整体,可用范围法解题。

也可用仿句法解答——同学们普遍认为中学应取消文理分科。

“普遍”是大多数,不是全体。

(二)故意混淆已然与未然已然”是事物已经产生的情况,“未然”是事物即将出现的情况。

命题者设计干扰项时,有时会故意将“即将出现的情况”表述或推断为“已经产生的情况”。

命题者在事物、现象产生、出现的时间上设置干扰,他们有时将先期表述为后期,有时将后期表述为先期,有时将先期或后期表述为“先期和后期”。

【原文信息】诚然,弦论是一种尚未被实验和观测证实的理论。

可是,且不说弦论,实际上里斯走得比这更远。

他认为在那些可居住宇宙的“岛屿”上,确定基本物理学和宇宙学状况的物理常数也许可以与我们的宇宙有很大差别。

……如果真是这样,那可居住宇宙出现的概率就大多了,但它们相互之间的差别也就十分巨大。

(未然)【试题】从原文看,下列对“实际上里斯走得比这更远”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08安徽卷6题).里斯已为“人择原理”和可居住宇宙找到了更多的物理常数的证据。

解答:“如果”是假设,是未然,“找到了”是事实,是已然。

用已然法解题。

(三)故意混淆或然与必然事物从发展的趋势来看,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或然”,即“有可能而不一定发生”;另一种是“必然”,即“事理上必定发生”。

命题者设计干扰项时,常将“或然”的趋势表述成“必然”的趋势。

高中语文板块二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第一讲题目如何命洞悉9大设误陷阱

高中语文板块二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第一讲题目如何命洞悉9大设误陷阱
第一讲 题目如何命——洞悉9大设误陷阱
12/11/2021
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时,不仅要读懂文章,而且要洞 悉选项从何处而来,清楚题目设置的陷阱有哪些,这样就有 助于快速准确识破陷阱,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12/11/2021
陷阱一:曲解文意 曲解文意,是指选项故意错误解说原文,它更换了个
陷阱 别词语(或说法),或直接歪曲了作者的观点,导致选
12/11/2021
[例 3] (2012·山东高考第 6 题 A 项)围棋发源于上古时期 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 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原文信息] 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形制 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 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 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
12/11/2021
陷阱五:颠倒是非 颠倒是非,是指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
陷阱 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 剖析 以否定,或者将否定了的事物加以肯定,或者将
作者的观点态度加以强化或弱化。 识别 在阅读时注意区别作者对每一种事物的观点态度。 方法 对含有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要圈画标注。
②强加因果:把根本没有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
有因果关系。
①关注表示因果的关键词,如“因为、因此、由于、 识别 因而”等;②关注改变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如“之所 方法 以、就只有”等;③仔细分析选项中有无因果关系,
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
12/11/2021
[例4] (2017·全国卷Ⅱ第1题D项)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 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识别 方法
表范围大小的词 表程度轻重的词

最新闫建军《陷阱》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名师资料汇编

最新闫建军《陷阱》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名师资料汇编

最新闫建军《陷阱》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名师资料汇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陷阱闫建军天色快要暗下来的时候,他们终于发现了猎物的脚印,头儿用手指探了探猎物踩过的脚印,喊道,不远,码踪追!他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追赶了一阵子,终于在一处草潭里追上了目标,那是一群山羊,山羊一定是为了寻觅绿草才陷入草下的藻泽泥潭中的,食草动物往往会被绿草迷惑,不慎就会一个个陷进草下的藻泽泥潭里,而且越挣扎越深,身体渐渐下沉,最后只露个脑袋,有的顷刻间就没了踪影,陷进这里的动物,大多没有生还希望。

头儿看着这群山羊,骂道,没记性的种,这是最要命的藻泽泥潭,只看见上面的绿草了,没看见下面的陷阱!他们铺上厚厚的芦苇,爬过去,将山羊一一扒出,用绳子拴好,岸上的人用力拽。

一会就把十几只山羊拽出来了。

这是一群母山羊,有几只已经怀了孕了,山羊是不值钱的,但不能空手而归。

头儿决定让他留下看护山羊,其他十来个人继续往前追杀值钱的鹿群。

一个人的他,显得寂寞,他就蜷在杂草丛边,迷迷糊糊犯困了。

不知过了多时,山羊群突然骚动起来,开始争先恐后的跳动起来。

他迅速端起枪。

一群饥肠辘辘的狼正向这里扑来。

他向狼群头顶开了一枪,以为狼会一下跑掉。

然而,狼群没有停下脚步,继续向这边逼来。

尿性!不要命了!他骂。

于是,他在黑乎乎的狼群里寻找着头狼,每位猎手都知道,打狼群要先制服头狼,这是经验。

虽然天色较暗,他终于还是发现了头狼,他瞄准了头狼,狠狠地扣动了扳机,头狼一下倒下了。

他知道,头狼倒下了,后面的狼就会停下来。

然而,令他失望了,头狼中弹倒下后,又趔趄地站了起来,继续进攻过来。

尿性!还能站起来!他又骂,心里倒有些害怕了。

他换了个地方,不停的射击,子弹终于打光了,狼群仍在围拢过来。

不行,不能白白送死!这时,他想到了跑,没面子总比死了强!他慌乱的把空弹的枪往身上一背,拔腿就跑。

此时,山羊也嗷嗷乱叫一团,叫声凄惨、悲哀。

猛然,他一下站定了。

他的心被刺了一下,仿佛听见了那撕心裂肺的哭喊声,眼前蓦然快速的浮现了那让他撕心裂肺的难以忘怀的揪心场景。

语文阅读理解陷阱

语文阅读理解陷阱

语文阅读理解陷阱语文阅读理解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然而,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学生常常会遇到各种陷阱,这些陷阱可能会影响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答题的准确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阅读理解陷阱:1. 断章取义:在阅读文章时,学生可能会因为对某些词句的片面理解而忽略了文章的整体意义。

例如,一篇文章可能在讨论一个复杂的话题,但学生可能只关注到了其中的一两个句子,从而得出了错误的结论。

2. 过度推断:有时候,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先入为主的观念,对文章内容进行过度推断。

这种推断往往超出了文章实际表达的范围,导致理解上的偏差。

3. 忽略细节:在阅读理解中,细节往往是理解文章的关键。

但是,学生在阅读时可能会忽略这些细节,从而无法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意图。

4. 混淆事实与观点:文章中可能包含事实陈述和作者的观点。

学生在阅读时可能会混淆这两者,将作者的观点当作事实来理解,或者将事实陈述当作作者的观点来解读。

5. 忽视语境:语境对于理解文章的意义至关重要。

学生在阅读时可能会忽视文章的语境,比如作者的写作背景、文章的发表时间等,这可能会导致对文章的误解。

6. 依赖先验知识:有时候,学生会依赖自己的先验知识来理解文章,而忽略了文章本身提供的信息。

这种依赖可能会导致对文章的误解,因为先验知识可能与文章内容不符。

7. 缺乏批判性思维:在阅读理解中,批判性思维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需要能够批判性地分析文章的内容,而不是盲目接受。

缺乏批判性思维可能会导致对文章的片面理解。

8. 忽视作者的写作技巧:作者在写作时会使用各种技巧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比喻、拟人等。

如果学生忽视了这些写作技巧,可能会误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为了避免这些陷阱,学生在进行阅读理解时应该采取以下策略:- 仔细阅读全文,确保理解文章的整体结构和主旨。

- 在理解文章时,要注意区分事实和观点,避免混淆。

高考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Ⅰ常见设误手法和命题陷阱

高考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Ⅰ常见设误手法和命题陷阱

论述类文本:常见设误手法和命题陷阱一、常见设误方法论述类文本阅读题要求考生根据材料,选出符合(或不符合)原文意思(或题干要求)的选项。

而这些选择题的选项一般不会抄录原文语句,而是对原文语句或文中涉及的观点态度进行一番改造,改造的方式有“删”“添”“调”“改”“漏”“凑”。

经过这些方式改造出来的选项,有的改变了原文的意思,有的没有改变原文的意思,而改变了原文的二、常见命题陷阱(1)以偏概全以偏概全,是指选项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导致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或相反),以次要代主要(或相反)等错误。

【判定技巧】①注意词语前面的修饰与限制词,看一看选项与原文中的指代内容是否存在范围、程度以及频率上的差异;②注意原文表述是涵盖全部还是针对部分,是全称还是特称。

【对点练1】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原文】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

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解题思路】由原文“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可知,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既有“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包括限制排放的问题)的一面,还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的一面,因而选项B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对点练2】(2021·新高考卷Ⅱ·T1D)“等效意识”要求网络行为的主体在现实和网络空间中的行为要始终保持一致。

【原文】所谓“等效意识”,就是当线上的虚拟世界出现道德失范行为时,要将其视为与现实世界中的道德失范行为具有等效的实际影响,因此需要一视同仁地对我们线上和线下的行为提出道德规范要求。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1解题技巧与八大陷阱+课件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1解题技巧与八大陷阱+课件
● 命题者设置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将此人表述成彼人,将此事物表述成 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而,比如把某一时间,地点,说成是另一时间、 地点。
● 阅读文章时,需要圈出陈述对象,要特别注意选项句的主语与宾语,因为“冠”往
往出现在选项句的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当选项中出现类似“X义的观点 XXX"这样的句子时,应注意是否有此类情况。另外,还要留心文中代词的
6、表肯定否定的词: 没有、无、尚未、无非、拒绝、阻碍等。 7、关联词: 因为、因此、之所以…是因为、所以、由于、因而、从而、 只要…就、……就……、只有…才、不仅……还等。
重点勾画词语
●8、表频率高低的词语
●(通常、总 是、有时、偶尔等) ● 9、论证方法: ● 举例、引用、对比、比喻、因果、类比、归谬法、正反论证、比如、用……
重点勾画词语
1、表程度或范围的词:
● 一些、某些、凡是、几乎、均、全部、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所有、一 切、都、只、光、仅仅、大约、约、近、左右、最多、最少、至少、大概、 到……为止、除……以外等。
2、表已然、未然、或然、必然的词:(不确定的副词等)
可能、一定、或许、似乎、也许、已经、了、将来、正在、目的、如果、必然、 预计等。
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 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接着讲”信的基本精神,。突破以往思想 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
脱离了
[命题陷阱四:混淆时态
● 命题者故意把“未然”(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或推训)说成“已然"(既成事 实),或者把“或然"(可能发生的情况)转述为“必然"(必定发生的情况)。也 可能反之.将“已然”说成“未然",把“必然”说成“或然”

高考妙招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9大陷阱与解决对策

高考妙招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9大陷阱与解决对策

高考妙招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9大陷阱与解决对策论述类文本阅读——巧用比对法,速解内容理解题内容理解题重在考查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

从全国卷命题看,命题者所设置的选项有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直接转换,有的是对文本内容进行适度地整合或迁移。

命题人命制错误选项时,常采用“以偏概全、混淆时态、混淆是非、偷换概念、因果混乱、曲解文意、张冠李戴、武断绝对、无中生有”等9种设误手段。

此题型重在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难度一般,只要准确定位信息并仔细比对,就能快速判定对错。

一、错误选项中常见9大陷阱1.以偏概全[应用体验]原文: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选项:(2017·全国卷ⅡT1—C)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比对分析] 选项以偏概全。

将原文中的“明初”说成了“明代社会”,扩大了范围,属于以整体代部分。

2.混淆时态[应用体验]原文: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围棋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

选项:(2012·山东高考T6—A)围棋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比对分析] 选项混淆时态。

删去了原文中的“极可能”,把“或然”变成了“必然”。

3.混淆是非[应用体验]原文: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设题10大陷阱

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设题10大陷阱

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设题10大陷阱高考新课标卷语文开门见山就是一道现代文的阅读选择题。

如何做好此道题至关重要,因为“万事开头难”,它关系到考生心理的稳定,思维的清晰,可以为后面顺利解题打好基础。

现代文的阅读选择题主要取材于社科类或科技类文章,它以选择题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形式出现,稍不加注意就会使考生与正确选项失之交臂。

而造成错误的主要原因,就是对选择题所设置的干扰项辨析不清。

现结合近年高考题型和练习,就选择题干扰项的设置归类辨析,以便考生理解掌握。

1、偷换概念这种干扰项就是把原材料中某个名词的内容,故意变换成其它内容,达到迷惑人的目的。

当考生在辨析此项时,应当注意所表述的名词同原文的内容是否在概念上相等,有无漏掉或变换了原文中的一些重要字词。

例1.阅读下文,分析E项从中得出的判断是否正确。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人们越来越要求把所有人类意识的一切潜能都解放出来”,然而,“人们的创造能力是最容易受文化影响的能力”。

E.创造能力最容易受文化水平的影响。

【简析】不正确。

E项中用“文化水平”偷换了文中“文化”一词,用“文化”这样相同的字眼迷惑考生,往往使不够细心的人误认为正确。

2、无中生有例2.阅读下文,判断B、D两项说法是否符合文意。

这两位学者是利用直径为26米的射电望远镜,来寻找由浩瀚宇宙深处发出的未知讯号的。

他们以波长21厘迷和10.5厘米的电波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分别进行了三次和两次调查。

B.“三次和两次”是指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进行分片调查的次数。

D.“三次和两次”是指按照时间(天数)的长短分别进行调查的次数。

【简析】均不符合文意。

B项中的“分片调查”、D项中的“按照时间的长短”在原文中都没有提到,所以B、D两项判断有误,属无中生有。

3、强加因果/因果倒置例3.阅读例6第一段,判断下面说法是否准确。

D.太空帆船的航速,在月球轨道上比在地球轨道上更大,所以必须在地球轨道上加速。

阅读理解题中的陷阱有哪些

阅读理解题中的陷阱有哪些

阅读理解题中的陷阱有哪些关键信息项:1、常见的阅读理解题陷阱类型2、不同陷阱的特点和表现形式3、应对各类陷阱的策略和方法4、示例分析以加深对陷阱的理解11 引言阅读理解题是各类考试中常见的题型,旨在考查考生对文本的理解、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

然而,在这些题目中,常常存在着各种陷阱,容易导致考生误解题意、选错答案。

了解并识别这些陷阱对于提高阅读理解的得分至关重要。

111 常见陷阱类型1111 偷换概念在题目中,将原文中的某些概念进行替换,使得表述看似相似,但实质含义发生了变化。

考生若不仔细辨别,很容易被误导。

1112 以偏概全选项只涉及原文中的部分内容,而将其推广为整体的结论,忽略了其他重要的信息和条件。

1113 无中生有选项中出现了原文根本没有提及的内容,完全是凭空捏造出来的。

1114 张冠李戴将不同主体的行为、观点或情况错误地搭配在一起,造成混淆。

1115 过度推断超出了原文所提供的信息范围,进行过度的猜测和推理。

1116 曲解文意对原文的意思进行错误的解读,偏离了作者的本意。

112 不同陷阱的特点和表现形式1121 偷换概念的特点往往使用相似的词汇或表述方式,但关键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被替换,改变了原意。

例如,原文说的是“增加”,选项中可能变成“提高”,看似相近,实则不同。

1122 以偏概全的表现形式通常只选取原文中的一个片段或例子,然后将其作为普遍的规律或结论。

比如,文中只是提到某个地区的某种现象,选项却将其推广到整个国家或全球范围。

1123 无中生有的常见手法可能会引入一些看似合理但在原文毫无依据的信息,利用考生的常识或常见的思维模式来误导。

比如,在关于科学研究的阅读中,提到一个未被证实的理论作为选项。

1124 张冠李戴的识别要点注意不同主体之间的差异,包括人物、机构、事物等。

一旦发现选项中主体与原文不符,很可能是张冠李戴的陷阱。

1125 过度推断的迹象选项中的结论过于绝对、夸张,或者基于一些微弱的线索进行了大幅度的推理。

2024年高考备考:现代文阅读Ⅰ(信息类文本阅读)命题者挖的“十大陷阱”及规避技巧-2024年高考

2024年高考备考:现代文阅读Ⅰ(信息类文本阅读)命题者挖的“十大陷阱”及规避技巧-2024年高考

8.曲解文意 设错方式:选项中的观点与原文不一致,错误项故意更换个别关键字词或说 法,造成一字、一词之差或说法相异,从而背离原文意思,歪曲作者观点。
解题要点:要判断“曲解文意”干扰项,一定要仔细比对原文,充分理解 文意。要特别注意揣摩概念与概念、事物与事物、事理与事理之间的关系, 看选项是否有意混淆了各种关系,比如将并列说成转折、将递进说成并列, 或者将条件说成结果、将假设说成现实、将充分(必要)条件说成必要(充分) 条件,或者在概括转换时更换了意思,等等。
边练边悟2 请指出并分析选项的命题陷阱。 [审选项] (2021·浙江卷,T7-A)散文家和小说家一直掌握着运用进行时态写 作的技术手段,他们可以带领读者在仿真的叙述情境中体验丰富、复杂、紧 张、多变的逼真效果。 [找原文] 正在进行时的好处是什么?把读者凌空抓起来,直接扔进叙述的情 境中。即使是回忆体小说,也强调情节和细节带来的效果逼真的还原体验。 小说家要带领读者在丰富、复杂、紧张、多变的仿真景况中做出临场反应。 而这种技术手段,似乎为散文所遗忘。也许散文更多跟个人经验相关,经验 都是过去的,而我们又急于把经验中的“道”提炼出来。
边练边悟7 请指出并分析选项的命题陷阱。 [审选项] (2023·新高考Ⅰ卷,T1-C)藜麦的大面积种植,不仅让玻利维亚和 秘鲁等地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而且改变了当地人对藜麦带有歧视的看法 。 [找 原 文 ] “国外需求绝对是一件好事,”我的秘鲁向导杰西卡说道,“农民 非常高兴,所有想吃藜麦的人仍然买得起这种食物。”她还解释了另一个好处。 之前,秘鲁城里人往往认为他们这片区域吃藜麦的人“很土”。现在,由于美 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食用藜麦被视作一种时尚。
解析 选项偷换概念。“真实性值得怀疑,因为实物并不等同于原物”错误, 根据原文“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 《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 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可知,“原物”是指 画家在创作画作时的原始状态,而非“艺术品的真实性”。选项“偷换概念 的内涵”了。

陷阱阅读答案

陷阱阅读答案

篇一:陷阱阅读答案篇二:陷阱阅读答案我是第一个哦~~~~~~~14、从"不慎掉进陷阱"到"爬到井口","他"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请根据提示简要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警觉地应对危险--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中说,第二天早晨父亲已是"满脸憔悴",结合故事情节说说父亲"满脸憔悴"有哪些原因.(3分) 16、父亲说,"为了提醒你,我不得不用脚踩草丛,制造声音",文章在前面为此埋下了哪几处伏笔?(4分) 17、文中父亲教育孩子采用的是怎样的方式?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种教育方式的看法.(4分) 14.消极地等待救援(被动地等待救助)积极地设法自救(主动地设法自救) 15.答案要点: ①父亲在陷阱边上守候了一夜,彻夜未眠. ②父亲整夜都在警惕地防止动物的袭击. ③父亲整夜都在担心孩子能否作出自救的决定并进行自救. 16.埋下了四处伏笔: (1)忽然,他听到一陈意意◇◇的声音,是井边的草丛在响. (2)忽然那声音再次响起,他重新提高了警惕. (3)只有听到井口的声音,他才又振作起来. (4)父亲……身边的草丛凌乱不堪. 17、(1)父亲采用的是情境教育(或:体◇教有、◇折教有)的方式. 使用了情景教育法,这种教育方法有利于孩子增强孩子的自救能力我是第四个哦~~~~~~~14、从"不慎掉进陷阱"到"爬到井口","他"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请根据提示简要概括。

(4分) _________________--警觉地应对危险--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中说,第二天早晨父亲已是"满脸憔悴",结合故事情节说说父亲"满脸憔悴"有哪些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阅读易出现的陷阱
强加因果有时命题人从原文中截取两句看似有因果关系的信息句,通过“技术”处理巧妙地合在一起,选择项由已知结果所推断的原因或由原因所推出的结论是错误的,有悖逻辑。

偷换概念有时命题人巧妙地利用不等值的词语来偷换原文相关信息中的词语,或增加,或遗漏,或更换,以图瞒天过海,引人入彀
以偏概全
无中生有有时命题人根据原文内容有意捏造事实,无中生有,来一个似是而非的推断;或者来一个正确判断,但是这一判断不能从原文任何一处信息找到相关依据,遇到这样的选项也不能作为正确答案,因为信息的推断强调的是由此及彼,推断的前提是原文的相关信息,不能失之有据
因果颠倒
断章取义,架空分析有时命题人在设置选项时,故意脱离全篇内容,断章取义,架空分析,以此来检测考生的整体阅读能力
以假当真,超前肯定有时命题者“无视”原文信息中“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将会”等修饰限制语,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或者“已然”“未然”混淆,或者“或然”“必然”不分,造成以假当真,超前肯定,言过其实。

模糊范围,失之偏颇有时命题者故意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的词语,或者缩小范围,设置陷阱;或者扩大范围,以偏概全。

因此,阅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相关信息中“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到……为止、除……之外”等表范围的词语。

瞄准关键,故意曲解有时命题人抓住文中某一关键信息,故意曲解,以此考查考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