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四年上《近似数教学》案例和研讨

合集下载

北师大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课时 近似数教案与反思

北师大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课时 近似数教案与反思

第5课时近似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了解近似数的意义,感受近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借助数线,较直观地感知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道理,知道近似数的书写格式。

3.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

一、导入新课2009年10月1日,国庆60周年庆典在60响礼炮声中开始,国旗护卫队正步行进了169步,寓意着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169年不平凡的历程。

阅兵式与阅兵分列式共用时间近66分,有56个方队和梯队,约20万人接受了检阅。

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画布总面积近2万平方米。

上面的数据中,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二、新课学习1.建议有条件的可以下载一段国庆60周年庆典的视频播放,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观看后再出示导入新课中的一段文字,让学生自己默读两遍,初步感知数据。

2.组织全班讨论:仔细观察这些数,能不能把它们分一分类?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找到一些数的共性特点,将它们分类。

由于刚刚学习了大数的知识,一些学生可能会依据数的大小来分,一些则会按照单位分,如60,169,56,66是以个为单位的,20万、2万是以万为单位的,只要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找到了数之间的联系都可以。

教师只要做适时的引导,帮助学生体会还有一种分法是按照“精确”与“大约”来分的即可。

3.分完之后,建议让学生读一读这些数,进一步体会近似数和精确数的区别。

教师适时小结:这里的“60”“169”“56”所表示事物的数量与现实是相符的,一个也不差,不多不少正好,所以是精确数;而“近66分”“约20万人”“近2万平方米”中的“66”“20万”“2万”这些数,与事物的实际数量值之间有一定的偏差,是大概的数量,所以是近似数。

在这样的交流中,学生会对精确数和近似数的意义有一定的了解。

《近似数》(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近似数》(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近似数》(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近似数的概念,掌握近似数的计算方法。

(2)能够用近似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用近似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探究数学问题,发现规律,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

3.情感及价值观:(1)培养学生认识和尊重事物的本质和幸福人生的价值。

(2)引导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态度,敢于探究和实践,克服不良情绪情感,保持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1.近似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用近似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1.如何用近似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学生对近似数的概念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内容及方法1.引导学生观察实际问题,引出近似数的概念。

2.通过例题,引导学生掌握近似数的计算方法。

3.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于近似数的掌握,提高其运用近似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准备1.教学实验课件。

2.近似数实际问题的素材。

六、教学过程安排时间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注意事项5 进入课堂●导入课题,讲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生积极听讲,做好心理准备。

15 教学内容●通过例题引出近似数的概念,讲解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掌握基本方法。

●对学生的疑点进行解答。

25 练习与巩固●组织学生自主完成练习册上的题目。

●帮助改正出错的作业,掌握解题方法。

●班级共同查看各位同学的答案技巧,互相检验答案。

5 课堂小结●总结所学内容,达到课程目标。

●引导学生对于过程进行梳理,提高学习知识的整合能力。

七、教学评价与反思此次教学,我将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为教学重点,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近似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我通过例题的方式引进概念,讲解计算方法,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引导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基本框架。

在练习环节,我尽可能地让学生自主完成练习,并在完成后共同核对,让学生之间相互检查答案。

同时,我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为下节授课做好准备。

数学四年级上册《认识近似数》教学案例

数学四年级上册《认识近似数》教学案例

数学四年级上册《认识近似数》教学案例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认识近似数》,主要是通过实例认识近似数,了解近似数的意义,借助数线,较直观地感知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道理,会求近似数,发展数感。

2.学习目标(1)学科性目标①主要是通过实例认识近似数,了解近似数的意义。

②借助数线,较直观地感知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道理,会求近似数,发展数感。

(2)教育性目标在四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敢于表达、勇于质疑的学习品质。

(3)创新性目标能用不同的方法求近似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学习重点】了解近似数的意义,求近似数,发展数感。

3.学习过程(1)前测引入,明确方向①前测引入请在数线上标出153000、157000、164000的位置。

小结:数线可以帮助我们直观的表示数的大小顺序,进行排序。

②揭示课题:认识近似数通过单元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节课我们是要认识近似数。

那么什么是近似数、怎样求近似数就是这节课我们将要解决的问题。

【评析】通过复习在数线上标数,为求近似数做好准备。

(2)运用四学,探究新知探究1:探索精确数和近似数的意义。

观察下列6条数据信息,可以怎么分类?①首学,展开思维②互学,外化思维要求:先说结果,再说方法。

③群学,深化思维生1:我们把ADEF分为一类、BC分为一类,因为ADEF都是以“个”为单位计数的,而BC则是以万计数。

生2:我的意见和1不相同,我把ADE分为一类、BCF分为一类,因为看BCF 这三个数前面都用了“大约”这个词语,说明只是大约,并不是十分准确,而ADE这三个数据表示的数就是十分准确的,不多不少刚好是这么多。

④共学,提升思维小结:生活中的数据根据要求,有的表示事物的数量与现实相符,一个也不差,不多不少正好,我们把这样的数称为精确数。

而有的与事物的实际数量值之间有一定的偏差,是大概的数量,这样的数称为近似数。

【评析】本环节主要是先给出6个数据信息,通过分类来体会近似数与精确数之间的区别,通过体会、交流、总结,学生对精确数和近似数的意义有了一定的了解。

近似数(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近似数(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近似数(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近似数的概念,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推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近似数的概念,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求近似数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1. 教具:计算器、课件、黑板等。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四则运算知识。

b. 提问: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计算一些复杂的数值,如何快速、准确地得到结果呢?2. 探究新知a. 引入近似数的概念-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找零、测量长度等,让学生感受近似数的存在。

- 解释近似数的定义:用一个与实际数值接近的数来代替实际数值。

b. 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四舍五入法1. 解释四舍五入法的原理和步骤。

2. 示例:将3.456近似到小数点后两位。

3. 学生练习:将一组数值近似到指定的小数位数。

- 教学截位法1. 解释截位法的原理和步骤。

2. 示例:将12345近似到百位。

3. 学生练习:将一组数值近似到指定的位数。

3. 实践应用a. 出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求近似数的方法进行解答。

b. 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 总结与拓展a.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b. 提问:在实际问题中,如何灵活运用求近似数的方法?c.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近似数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科学实验、工程技术等。

五、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中关于近似数的题目。

2. 收集生活中运用近似数的实例,与同学分享。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标题:近似数2. 板书内容:a. 近似数的概念b. 求近似数的方法:四舍五入法、截位法c. 实际应用举例七、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近似数的概念,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第一单元 《近似数》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第一单元  《近似数》教学设计

《近似数》教学简案【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了解近似数的意义,感受近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借助数线、较直观地感知用四舍五人法求近似数的道理,知道近似数的书写格式。

3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人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近似数的意义,知道近似数的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会用四舍五入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创设情境。

阅读材料,观察材料中的数。

讨论:说一说报道中都有哪些数?学生分享:“60周年”中60,“169步”中169,“169年”中169,“近66分”中66,“56个方队和梯队”中56都是以个为单位。

“约2021”中2021近2万平方米”中2都是以万为单位。

2引出问题。

把报道中的数据分分类,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

问题:上面的数据中,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1阅读材料,找一找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学生独立阅读材料,找出不同的数。

思考:什么是精确数?什么是近似数?(1)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标示出精确数和近似数,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学生交流分类结果和技巧。

第一组:“60周年”中60是精确数,“169步”中169是精确数,“169年”中169是精确数,“56个方队和梯队”中56是精确数。

第二组:“近66分”中66是近似数,“约2021”中2021似数,“近2万平方米”中2是近似数。

(3)师生小结:精确数表示一个具体的数,而近似数表示一个大约的数。

2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的实际面积是18000平方米,但报道中称“近2万平方米”,这里的“2万”是如何得到的?思考:如何得到一个数的近似数?(1)学生独立思考,如何理解“近2万平方米”?(2)同桌之间交流分享。

第一组:18000的千位是8,8加2等于10,满十向万位进一,所以18000近似为20210。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近似数》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近似数》

《近似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近似数》。

教材分析:本课时的主要内容是用“四舍五入”法来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掌握取近似数的方法。

教材首先通过出示国庆60周年阅兵活动的有关材料,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明确精确数和近似数的特点,了解生活中哪些数据是精确数,哪些数据是近似数,理解近似数和精确数有定的偏差。

接着让学生探讨“2万平方米”“20万人”这两个近似数是怎么得来的,让学生从中了解“四舍五入”取近似数的方法,让学生重点体会近似数精确到某一位时只要看它后一位数字用“四舍五人”即可,前面的其他位都不看。

期间,介绍约等号的写法和读法学生在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时,已初步了解了近似数生活中也经常遇到近似数,但他们对近似数仅有直观的体验,还没有明确的近似数的概念,因此,在教学时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的过程,注重将近似数的认识置于现实情境中,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了解近似数和精确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近似数的概念,区分精确数和近似数的差异2、使学生初步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3、能根据实际要求,灵活求出具体数量的近似数培养学生用“四舍五入”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难点:能根据实际要求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具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生活中有关近似数的数据。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指名说一说自己收集的生活中常见的数据,并说一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

2、课件出示:(1)我们班有52名同学(2)全世界约有60亿人。

(3)全国小学生约1亿3000万师引导:观察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根据学生答后师点拨:有的数据前面加了“约”,说明不是准确的数据,有的是准确的数据。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近似数》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近似数》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近似数》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的第五课,主要内容是近似数。

本课是在前四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更大的数,学习如何使用近似数表示较大的数。

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易于理解,是学生初步认识近似数的重要课程。

二、教学目标1. 知道近似数的概念,能用近似数表示较大的数。

2. 能正确读、写多位数,比较数的大小。

3. 能够运用近似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 理解近似数的概念。

2. 能用近似数表示较大的数。

3. 能正确读、写多位数,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1. 理解近似数与实际数的关系。

2. 能够运用近似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学情分析本课是学生初步认识近似数的重要课程,需要学生掌握正确读、写多位数,比较数的大小的基本技能。

同时,学生对近似数的概念还不够清晰,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近似数与实际数的关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体验,通过实例的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近似数的概念和应用。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数字:3456、6789、9876等。

2. 教师提问学生:这些数字你们认识吗?你们能读出来吗?这些数字有什么规律?3. 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数字都是多位数,需要掌握正确的读写方法,同时引出本课的主题——近似数。

概念讲解1. 教师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向学生解释近似数的概念,例如:近似数是指在实际数的基础上,用较为简单的数来表示,例如:32000可以用3万来表示,这就是一个近似数。

2. 通过实例的引导,让学生理解近似数的概念,例如:如果我们要表示1亿,可以用1亿、10000万、1千万等不同的近似数。

实际操作1. 教师出示一个实际问题:某个城市的人口是3200000,你们觉得这个数字用什么来表示比较好?请用近似数表示。

2. 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用320万、32十万、3百二十万等不同的近似数表示。

3. 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不同的近似数表示方法,并解释自己的选择。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1.5《近似数》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1.5《近似数》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1.5《近似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近似数》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打开数学之门”的第五课时,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近似数的概念,能运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材通过大量的现实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近似数的作用,体会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和小数的基本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数感和估算能力,但对于近似数的概念和求法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理解和掌握近似数的概念和求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近似数的概念,理解近似数的意义。

2.让学生掌握四舍五入法,并能运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3.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4.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近似数的概念,学会运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2.教学难点: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灵活地运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近似数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游戏教学法:通过有趣的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情境图片、数学游戏等。

2.学具:为学生准备练习纸、计算器等学习用品。

3.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情境,如购物时找零、测量身高等,引导学生发现实际生活中经常需要用到近似数。

让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近似数,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讲解近似数的概念,让学生明白近似数是对实际数值进行估计的一种方法。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近似数》说课稿(附反思、板书)课件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近似数》说课稿(附反思、板书)课件

出示数轴图(课件出示:教材第10页例3数轴)。 学生交流汇报:在数轴上观察233482位于20万和30万之间,更接近“20万 ”。 用同样的方法,大家试着判断下面的数大约是多少万。 ①11030大约是多少万? 11030≈10000=1万 为什么前面是“≈”,而后面则是“=”呢? ②11030≈1万,12030呢?说说你的看法?12031呢?14800呢?
近似数 准确数:60周年,60响,169步,1840年,169年,56个方阵
近似数:近66分钟,约20万,近2万 18000≈2万 11030≈10000=1万 12030≈10000=1万
12031≈10000=1万 14800≈10000=1万 18234≈20000=2万
178680000≈200000000=2亿 四舍五入:如果尾数的最高位数字是4或比4小,就把尾数去掉 。如果尾数的最高位数字是5或比5大,就把尾数舍去并且向 它的前一位进“1”。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
探索“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的方法。
五、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 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的 教法是情境教学法、目标导学法、以读代讲法;学法为自读感悟法、合 作探究法、读写结合法。
《近似数》说课稿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 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近似数》的课文内容。下面我将从 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 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接 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近似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内容。针 对课程标准,认真挖掘教材资源,紧紧把握住教学目标,把重点放在通 过使学生经历生活数据收集的过程,让学生初步体会根据不同需要,可 以在不同数位上取近似值,理解用近似数表示的必要性。在教学过程中 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努力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 念,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学有所获的空间。

近似数(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近似数(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教案:近似数年级:四年级学科:数学教材版本: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近似数的概念,能够识别和解释生活中的近似数。

2. 培养学生运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能力,并能准确地进行计算。

3. 培养学生运用近似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近似数的概念和求法。

2. 四舍五入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1. 近似数的理解和应用。

2. 四舍五入法的灵活运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数的概念,如整数、小数等。

2. 提问: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数,它们并不是精确的,而是近似的,你们能举个例子吗?3. 学生回答后,总结:这些数就是我们要学习的近似数。

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讲解近似数的概念:近似数是指与真实数相近的数,它们并不是完全相等,但足够接近,可以用来代替真实数进行计算和描述。

2. 举例说明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测量身高、体重等。

3. 讲解四舍五入法:四舍五入是一种常用的求近似数的方法,它将小数点后第一位数进行判断,如果大于等于5,则进位;如果小于5,则舍去。

4. 示例:讲解如何运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如将3.67四舍五入到个位数、十分位数等。

三、练习(15分钟)1. 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2. 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问题中,如何选择合适的近似数?3. 学生练习后,教师进行讲解和纠正。

四、巩固提高(10分钟)1. 出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近似数进行解决。

2. 引导学生思考:近似数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是什么?3. 学生练习后,教师进行讲解和总结。

五、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近似数的概念和求法。

2. 强调四舍五入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近似数的求法。

2. 布置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近似数进行解决。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近似数》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近似数》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近似数》教学设计第一篇: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近似数》教学设计近似数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P10-11 教学目标:理解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精确值的近似数。

重点难点:能掌握精确数和近似数的特征。

能根据实际情况,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和使用近似数,你注意过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近似数的知识。

板书课题:近似数二、探究新知1,区分精确数和近似数多媒体出示教材中阅兵活动的材料。

读一读,说一说,你能分别精确数和近似数吗?通过比较,说一说近似数一般有什么特点?体会一下,什么情况下使用精确数或近似数?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见到的一些近似数。

2,学习“四舍五入”求近似数。

出示题目:世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的实际面积是18000平方米,但报道中称“近2万平方米”,这里的“2万”是如何得到的?师:你知道如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吗?用“四舍五入”法可以得到一个数的近似数。

“四舍五入”是什么含义?如何使用这种方法?强调:取近似值到某一位时,只要看它后一位数字用四舍五入即可,前面的都不必看。

介绍“≈”的含义,约等于,接近但不等于。

出示题目:参加国庆阅兵的精确人数是233482人,“约20万人”这个数是怎么来的?如果精确到万位呢?如果这个数分别四舍五入到千位、百位、十位,近似数分别是多少?试一试下题:某乡镇共有223473人。

四舍五入到十位:约223470 四舍五入到百位:约223500 四舍五入到千位:约223000 四舍五入到万位:约220000三、巩固新知1、“练一练”的1、2题,学生独立完成,汇报如何区分精确数和近似数,以及取近似数的方法。

2、“练一练”的3、4题,小组交流,讨论“四舍五入”法如何应用。

3、“练一练”的5题,课外完成。

四、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用近似数?你能从生活中找到5个精确数和5个近似数吗?五、板书设计近似数用“四舍五入”法可以得到一个数的近似数。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近似数-北师大版(2012)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近似数-北师大版(2012)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近似数-北师大版(2012)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近似数的概念,能够根据实际需要求出近似数。

2. 培养学生运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3. 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近似数的概念2. 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3. 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近似数的概念,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班级人数、身高、体重等,引导学生了解近似数的概念。

2. 探究新知(1)让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近似数,并引导学生发现近似数与准确数的区别。

(2)介绍四舍五入法,并举例说明如何运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3)让学生动手练习,巩固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方法。

3. 巩固练习(1)让学生计算一些简单的近似数,如:30.5、99.6、150.4等。

(2)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如:班级人数约为50人,某同学身高约为1.6米等。

4.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近似数的概念,能够运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并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

五、课后作业1. 计算以下数的近似数:32.7、73.2、128.9。

2. 估算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并求出平均值。

六、板书设计1. 近似数的概念2. 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3. 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近似数的概念,并学会运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近似数与准确数的区别,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要注重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这个细节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核心技能。

四舍五入法是一种常用的求近似数的方法,它不仅广泛应用于数学计算中,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近似数》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近似数》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近似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近似数》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近似数的概念,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以及了解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通过实例引入近似数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近似数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和小数的基本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运算能力。

但是,对于近似数的概念和求法,学生可能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直观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近似数的概念和求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近似数的概念,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情境,让学生感受近似数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数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近似数的概念和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2.难点:理解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实际情境引入近似数的概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从而理解和掌握近似数的求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黑板、粉笔。

2.学具:练习本、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情境图片,如称重、测身高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情境中为什么会出现不精确的数据?引出近似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讲解近似数的概念,并用实例说明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让学生初步理解近似数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近似数的掌握程度。

教师选取部分题目进行讲解和分析。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举例说明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进行交流分享。

教师总结并强调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近似数》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近似数》教案

設計理念:新課程標準指出:要注重學生經歷觀察、操作、推理、想像等探索過程中形成的能力,使學生在理解知識的發生過程中,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

針對本節課題學習內容的現實性,我是這樣設計的。

1. 國慶60周年情境引入,通過分類感受精確數和近似數。

“分類思想”是貫穿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思想。

我通過分類,幫助學生在比較和辨別中體會哪些是實際的、精確的,哪些數是模糊、大約的,從而認識精確數和近似數;又是通過列舉活動,深化理解,瞭解近似數在實際中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2. 借助數線,直觀感受“四捨五入”法求近似數的道理。

首先,結合數線圖,分析“18000平方米”稱為“近2萬平方米”的原因。

數與形結合,建立直觀表像。

然後豐富拓展,歸納1萬多的近似數在什麼情況下是1萬,在什麼情況下是2萬。

理解“四舍”和“五入”規定的合理性,瞭解“四捨五入”法的道理。

3. 合作學習,探究“四捨五入”法求一個數的近似數。

這部分是教學的難點,分為兩個層次。

一是同桌合作學習:在本環節中,直接選擇一個大一點的六位數,既尊重學生的知識基礎,加深了數學理解,又在同桌合作突破難點的同時,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合作學習的能力。

二是集體學習:探究把233482“四捨五入”到不同數位的近似數,歸納推理得出用“四捨五入”法求近似數的方法。

4. 練習鞏固,個性化講解促進個別化指導。

從數的分類和求近似數兩個方面進行練習鞏固,並通過個別指導,生生交流、師生交流,幫助學生解決出現的問題,逐步清晰所學知識,最終形成技能,促進不同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教材分析:“近似數”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七冊第一單元“認識更大的數”中的第五課。

這部分內容既豐富了對大數的認識,又是對後續學習除法“試商”的基礎。

另外,近似數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當很難得到或不需要得到精確數,或是用大數描述事物時,人們經常會選擇近似數。

因此,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在知識的銜接上近似數都顯得至關重要。

學生收到前面計算教學中估算的影響,以及學生自身的經驗積累,很多學生在課前已經可以憑藉數感找出萬以內數的近似數,也有一部分學生瞭解甚至可以用“四捨五入”法來求大數的近似數。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近似数》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近似数》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近似数》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近似数》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近似数的概念,学会使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以及运用近似数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

本章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和小数的基本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

但是,对于近似数的概念和求法,以及如何运用近似数解决实际问题,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的操作和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近似数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近似数的概念,学会使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以及运用近似数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近似数的概念,学会使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以及运用近似数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

2.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原理和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际例子,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直观演示法:通过直观的操作和演示,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近似数的求法。

3.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主动发现近似数的方法和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4.合作交流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动画、例子等。

2.教学道具:准备一些小卡片、骰子等道具,用于直观演示和操作。

3.练习题:准备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实际的图片,如称重、测量身高等,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实际问题中涉及到的近似数。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近似数》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近似数》教案

【导语】《近似数》要求学⽣理解近似数在实际⽣活中的作⽤,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四舍五⼊法求⼀个数的近似数。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12页 教学⽬标: 1、经历⽣活数据收集的过程,理解近似数表⽰的必要性。

2、探索“四舍五⼊”求近似数的⽅法。

3、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不同精确值的近似数。

教具准备: 相关数据资料,学⽣课前搜集的数据。

教学重点: 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较数的⼤⼩。

教学过程: ⼀、⼩组交流收集的有关森林⾯积⽅⾯的数据。

交流收集的有关森林⾯积⽅⾯的数据,并说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对数据进⾏分类,在各种分类中重点讨论精确数与近似数这两类数的特点,并让学⽣再举例说⼀说⽇常⽣活中接触的近似数。

⼆、⽤四舍五⼊法取近似数 出⽰说⼀说中的数据,使学⽣通过⽐较、分析,了解四舍五⼊法取近似数的⽅法。

结合是试⼀试第2题的讨论,体会如何根据不同需要求近似数。

三、巩固与应⽤ 做试⼀试第1题:汇报时说说取近似值的⽅法。

试⼀试第2题:在实际⽣活中常常需要根据情况取不同精确程度的近似数。

在本题中,可先让学⽣说⼀说三个近似值的精确程度,再出⽰下⾯的两个⼩问题,供学⽣讨论。

在讨论时重点让学⽣理解取近似值是根据实际的需要来确定的。

讨论:重点可讨论括号内的数字有⼏种可能性,分析哪些是“五⼊的”,哪些是“四舍的”。

四、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12页底1题。

2、教材第12页第2题。

3、教材第12页第3题。

五、思维训练 括号⾥能填⼏? 49()835≈50万 49()835≈49万篇⼆ 设计理念: 培养学⽣收集数据、归纳总结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教学内容: 北师⼤版11——12页《近似数》 教材分析: 近似数是在学⽣学习了本单元亿以内数的认识、读写和⼤数的⽐较和改写的基础上进⾏学习的,使学⽣进⼀步体会什么是近似数以及怎样求⼀个数的近似数,在本节知识学习中学⽣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是近似数的求法(位数的确定,是舍还是⼊),特别是需要进位时,前⾯是“9“的连续进位,应重视数位的确定和数字的⼊舍的教学。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近似数》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近似数》教学设计
2.生活经验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近似数,如学校的学生人数大约是多少、家里的电器价格大概是多少等。他们对近似数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近似数的本质和应用原理可能缺乏深入的思考。部分学生可能知道用 “大约”“左右” 等词来表示近似数,但对于如何准确地求出一个数的近似数以及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近似数,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引导。
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近似数的概念,能区分准确数和近似数。
掌握用 “四舍五入” 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会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
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近似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感和应用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讨论等活动,经历近似数的认识和求近似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二)探究新知
认识近似数
(1)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近似数。
学生可能会回答:如房屋面积约 100 平方米、火车速度大约每小时 200 千米、一个城市的人口数约为几百万等。
(2)教师展示一些关于近似数的例子,如:地球的直径约为 12756 千米、太阳的表面温度约为 5500 摄氏度等,并让学生判断这些数是准确数还是近似数。
本节课的学习为后续学习大数的运算、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等知识奠定了基础,在数学知识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内容结构
教材首先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我国的人口总数、地球的直径等,让学生感受到准确数和近似数的区别,引出近似数的概念。然后,教材介绍了用 “四舍五入” 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包括省略万位、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练习。教材还安排了一些讨论和交流活动,引导学生思考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近似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应用意识。

北师大版四年上《近似数教学》案例和研讨

北师大版四年上《近似数教学》案例和研讨

北师大版四年上《近似数教学》案例和研讨(一)教学过程1.讨论数据收集的方法及数据的实际意义师:课前,老师请每个小朋友在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媒体中收集了一些数据,谁能来说一说你收集的数据?(学生汇报收集的数据,教师把某些数据板书在黑板上,对某些问题作适当的追问)(1)你能说一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吗?(2)这组数据是通过什么办法得到的?(3)如果同样要收集这些数据,还有其他的办法吗?(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指导数据收集的方法)师:请看这里的一组数据(出示教材第11页的情境图)。

谁能来说一说这些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2.认识近似数师:请大家注意,在图中有这么一条信息,“华光小学约有2200名学生。

”这里为什么要用“约是多少”来表示呢?师:如果说“我们班有36人”,为什么就不用加上“约是多少”的词语呢?师:根据刚才的讨论,如果把同学们收集的数据与老师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可以怎样分呢?师:为什么把这些数据放在一起(指近似数)?这个同学说得很好,像这样的数我们叫做近似数。

师:现在谁能说一说你收集的数据中有哪些是近似数?(二)案例点评本案例设计的特点是将近似数的认识置于现实情境中。

通过学生观察自己收集的数据和教师展示的数据,讨论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将数据进行分类,从中寻找出共同的特征,最后引出概念。

当学生习得概念后,教师再次请学生找一找自己收集的数据中的近似数。

这次寻找是学生对自己收集的数据的一次新的认识。

本节课与以往课的不同是把原来需要教师引出的数据,改为让学生自己进行收集,这种微小的变化,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使每个学生都为今天的课去做积极的准备。

学生在汇报收集的数据的过程中,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说一说数据是如何获得的,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小结数据收集的方法。

(三)思考与讨论1.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体验准确数、近似数的实际价值,有更好的方法吗?2.判断某数(如某市人口数)是准确数还是近似数时,学生会有什么想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四年上《相似数教学》案例和研讨(一)教学过程
1.讨论数据收集的方法及数据的实际意义
师:课前,老师请每个小朋友在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媒体中收集了一些数据,谁能来说一说你收集的数据?
(学生汇报收集的数据,教师把某些数据板书在黑板上,对某些问题作合适的追问)
(1)你能说一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吗?
(2)这组数据是通过什么办法得到的?
(3)如果同样要收集这些数据,还有其他的办法吗?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指导数据收集的方法)
师:请看这里的一组数据(出示教材第11页的情境图)。

谁能来说一说这些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2.认识相似数
师:请大家注意,在图中有这么一条信息,“华光小学约有2200名学生。

”这里为什么要用“约是多少”来表示呢?
师:如果说“我们班有36人”,为什么就不用加上“约是多少”的词语呢?师:根据刚才的讨论,如果把同学们收集的数据与老师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可以怎样分呢?
师:为什么把这些数据放在一起(指相似数)?这个同学说得很好,像这样的数我们叫做相似数。

师:现在谁能说一说你收集的数据中有哪些是相似数?
(二)案例点评
本案例设计的特点是将相似数的认识置于现实情境中。

通过学生观察自己收集的数据和教师展示的数据,讨论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将数据进行分类,从中寻找出共同的特征,最后引出概念。

当学生习得概念后,教师再次请学生找一找自己收集的数据中的相似数。

这次寻找是学生对自己收集的数据的一次新的认识。

本节课与以往课的例外是把原来需要教师引出的数据,改为让学生自己进行收集,这种微小的变化,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使每个学生都为今天的课去做积极的准备。

学生在汇报收集的数据的过程中,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说一说数据是如何获得的,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小结数据收集的方法。

(三)思考与讨论
1.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体验确凿数、相似数的实际价值,有更好的方法吗?
2.判断某数(如某市人口数)是确凿数还是相似数时,学生会有什么想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