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古运河的现状和历史意义

合集下载

无锡古运河项目及周边分析

无锡古运河项目及周边分析
注:所有数据来自于无锡统计局
古运河项目周边介绍
概况 目前南长古运河项目周边,地铁、太湖大道等市政工程建设加班加点, 同时还有周边诸多楼盘、写字楼的跟进的开发,以古运河悠久的文化 作为文化载体,特色时尚商业街区作为经济载体,并结合未来南长区 将形成一个集政治、经济、文化为一体的全新商务中心的市政规划, 南长街古运河项目将成为南长区独具魅力的新的商业亮点。
备注
建设中 建设中 建设中 建设中
仅供参考
项目周边酒店、写字楼分布示意
8.永丰大厦
9.太湖明珠数码大厦 10.世贸中心大厦
南禅寺商城
6.南长区政府办公楼
新天地休闲广场
2.如家快捷酒店 永乐电器 5.水利大厦
4.新天地写字楼
阳春巷,日航配 套餐饮
3.宜家商务酒店
7.紫金广场写字楼、商住 公寓
1.日航饭店
23景亭苑
23.景亭 苑二期
20.金领 嘉园
13.太湖半 岛国际广场
31.中

1、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 的方法 。20.1 2.1320. 12.13Sunday, December 13, 2020

2、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 人谈话 。07:1 6:5607: 16:5607 :1612/ 13/2020 7:16:56 AM

3、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20.12.1 307:16: 5607:1 6Dec-20 13-Dec-20
2006年
755
2009年
300
2000年
350
2005年
500
2012年
2917
仅供参考
项目周边住宅项目分布示意
36.孙蒋 新村

江苏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研究——以无锡市为例

江苏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研究——以无锡市为例

国内刊号 C N 61-1499/C 2020年10月(下)丝路聚焦江苏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研究——以无锡市为例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先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跨越距离最长、整体规模最大的运河,深入地挖掘大运河蕴藏的丰富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

为此,运河沿线城市都在积极行动,大力推进这一部署落到实处。

高慧超(中共无锡市滨湖区委党校,江苏无锡 214092)区、艺术馆。

将原来的米市仓库改建为“周怀民藏画馆”,将塑料厂厂房改建为“何振梁与奥林匹克陈列馆”、将茂新面粉厂改建为“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将蚕丝仓库改造为“中国丝业博物馆”,将春雷造船厂旧址改造为“中国乡镇企业博物馆”。

三是与江南水乡文化紧密融合。

围绕名人文化、亲水文化等,在清明桥、惠山古镇等地修旧如旧地改造了多处历史国内刊号C N61-1499/C2020年10月(下)丝路聚焦3.水体污染防治力度急需加大。

江苏大运河沿岸的化工、造纸、金属加工等传统重污染行业依然存在,个别企业没有建设废水处理设施或建设的设施不合格,导致工业废水难以实现集中处理,污染物排入运河的现象没有彻底杜绝。

最后,船舶航行带来的污染也不容小觑,特别是一些船舶污染物的处理设施还不完善,船上的生活污水以及生活垃圾等的处理、收纳又不属于城市环卫管理范围,船舶污染物收集、转运和处理机制不完善,运输危化学品的船只和码头存放区域已经成为非常危险的污染风险源。

大运河沿岸的污水处理能力也显短板,个别区域的截污管网还不够完善,处理污水能力弱,一些乡镇的管网建设还较为落后。

部分区域存在较高污染风险。

4.沿线生态环境整治缺乏主动。

各地在贯彻大运河生态管控空间要求上思想还不够统一。

个别地方部门认为要求过高,有畏难情绪,对落实国家规划纲要提出的生态管控要求存在观望心态。

江苏大运河沿线绝大部分城区河段,特别是在苏南运河河段沿线基本上都没有建设生态护坡。

无锡清明桥古运河景区介绍

无锡清明桥古运河景区介绍

无锡清明桥古运河景区介绍
嘿哟,咱来说说无锡清明桥古运河景区哈。

有一回啊,我去了无锡清明桥古运河景区。

那地方可真美啊!一进去,就感觉像穿越到了古代一样。

那古运河的水啊,缓缓地流着,就像一条绿色的丝带。

河边有好多柳树,柳枝垂在水面上,随着微风轻轻摆动,就像在跟河水打招呼呢。

我站在河边,看着河里的小船慢悠悠地驶过,那画面简直太美了。

清明桥那可是景区的标志性建筑。

那桥又高又大,全是石头砌成的。

走在上面,能感觉到历史的厚重感。

我记得我当时还在桥上拍了好多照片呢。

有一张照片,我站在桥中间,背后是古运河和两岸的古建筑,那感觉就像我是从古代走出来的人一样。

景区里还有很多古建筑,有老房子、老店铺啥的。

那些房子都很有特色,有的是白墙黑瓦,有的是红墙绿瓦。

走在那些小巷子里,就像在走迷宫一样。

我有一次就迷路了,转了好久才找到出口。

不过在迷路的过程中,我也看到了很多平时看不到的风景。

景区里还有很多小吃店和纪念品店。

我在一家小吃店吃了一碗豆腐花,那味道可真不错。

豆腐花又嫩又滑,加上辣椒油、葱花啥的,好吃得不得了。

我还在一家纪念品店买了一个小挂件,上面刻着清明桥的图案,很有纪念意义。

总之啊,无锡清明桥古运河景区是一个非常值得一去的地方。

那里有美丽的风景、古老的建筑、好吃的小吃。

大家要是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哦。

嘿嘿。

无锡古运河生态浮岛工程设计方案

无锡古运河生态浮岛工程设计方案
第二章
1
(1)滨水景观建设与工业遗产保护相结合,打造文化休闲中心,提升城市品位。
(2)恢复河道生态自然景观,为市民提供滨水活动场所和亲水机会突出沿河湿地的景观特色,强化夏秋两季的植物景观效果。
(3)滨水景观建设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突出河流及滨河绿带的自然野趣。
2
采用生态技术对河道湖泊进行水质恢复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生态途径,目前在国内经济发达地区已经被广泛应用.生态技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工湿地、生物浮岛,它包括微生物、水生植物、水生动物等组成的生态平衡系统。城镇河道、湖泊由于空间和水位变化的限制,湿地技术的应用受到很大的影响。而人工生物浮岛作为一项新兴技术,不受水位变化的影响,维护管理方便。现在,生态浮岛因具有净化水质、创造生物的生息空间、改善景观、消波等综合性功能,在水位波动大的水库或因波浪的原因,难以恢复岸边水生植物带的湖沼或是在有景观要求的湖泊、河道等封闭性水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第四章
(1)生长势:生长势强,生长量达到该种类该规格的平均年生长量;枝叶健壮,枝多叶茂,叶色鲜艳,下部不光秃,无枯枝残叶,植株基本整齐。
(2)灌溉、施肥:根据植物的生长和开花特性进行合理灌溉和施肥。在雨水缺少的季节,每天的淋水量要稍大于该种类该规格的蒸腾量。一般在每年春、秋季重点施肥2—3次,花芽分化后必须适当追施磷、钾肥以使花多色艳花期长。肥料不能裸露,可采用水施方法。
5
千屈菜:千屈菜科千屈菜属。多年生挺水草本植物。夏秋开花。自然种生长于沼泽地、沟渠边或滩涂上.喜光、湿润、通风良好的环境,耐盐碱,在肥沃、疏松的土壤中生长效果更好。喜温暖及光照充足,通风好的环境,喜水湿,我国南北各地均有野生,多生长在沼泽地、水旁湿地和河边、沟边.现各地广泛栽培。比较耐寒,在我国南北各地均可露地越冬。在浅水中栽培长势最好,也可旱地栽培.对土壤要求不严,在土质肥沃的塘泥基质中花艳,长势强壮。

古运河详细介绍

古运河详细介绍

古运河详细介绍
古运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水利工程,是一种人工开凿的水道,用于运输货物和人员。

古运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的吴国就有了一些运河。

到了汉代,古运河的规模更加庞大,成为了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

古运河的主要作用是运输货物和人员。

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运输货物和人员都需要通过水路来完成。

古运河的建设,使得货物和人员可以通过水路来往于各地,大大方便了交通和贸易。

古运河的建设也促进了各地经济的发展,成为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古运河的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在古代,由于缺乏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古运河的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为了建设古运河,需要大量的工人和工具,还需要大量的资金和物资。

古运河的建设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和艰苦的工作,才能完成。

古运河的建设对于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古运河的建设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还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古运河的建设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

古运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水利工程,它的建设对于中国古代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古运河的建设需要大量的
人力和物力,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和艰苦的工作才能完成。

古运河的建设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

无锡古运河全线导游词

无锡古运河全线导游词

无锡古运河全线导游词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江南水乡城市——无锡!小徐今天带大家走的是一条比较特殊的水上线路——古运河!希望大家注意安全,千万不要落入水中,否则,我们中午就多了一道菜----“落汤鸡”哦:) 无锡古运河隶属于京杭大运河江南段,其由无锡西北面五牧流入,穿城而过,至望亭流出无锡境,全长 40.8公里。

由于古代水运为主要运输方式,这里舟楫如梭,故而被称为“黄金水道”,它也是无锡最主要的一条河道。

讲到这里就不得不把京杭大运河来介绍一下了:中国有四条龙,长江、黄河、长城和京杭大运河。

前两者是大自然赋予的,后两者是人工创造的奇迹。

京杭大运河是全世界人工运河中最长的,其全长1794公里,北起北京通县,南至杭州,穿越了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省市。

其中,据说开挖得最早的一段就是泊渎河,是32XX年前吴泰伯带领当地人开挖的。

25XX年前,吴王夫差为了伐齐又开挖了邗沟,14XX年前,隋炀帝开凿了江南运河,公元1292年,元世祖完成了京杭大运河的全线贯通,至此,其成为了我国古代运输的一条生命线。

而无锡段运河是至今为止保留最完好的一段。

现今南禅寺一带近1公里的水弄堂曾让许多艺术家和考古学家都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因为其他地方的古运河基本已经没有水上的历史景物了,唯独这里还保留了小桥、流水、人家和许多历史古迹!好了,现在我们的船来到了一片宽阔的水面,这里三河交汇,原本就是一个湖,叫做“芙蓉湖”,又叫“无锡湖”,古代此湖有15300顷,也就是现在太湖的三分之一左右,处在无锡、江阴、武进三县境。

后随着人类的围垦和自然的淤塞,此湖面积越来越小,到清末就只是一个小湖了,但这里还是留下了许多古迹,包括前面的黄埠墩和蓉湖庄。

水面上高高架着一座大桥,叫做“吴桥”,这里原来没有大桥,明清时期这里是水上运输中心,旁边就是渡口,因众人争渡,经常有人落水,于是有位富商,叫吴梓敬的,出了27000两白银,仿上海的外白渡桥而建造了一座铜铁大桥,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此桥命名“吴桥”。

中国大运河的历史变迁、遗产构成与当代价值

中国大运河的历史变迁、遗产构成与当代价值

中国大运河的历史变迁、遗产构成与当代价值作者:王莉莉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0年第11期王莉莉中国大运河自春秋末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其全长2700千米,纵贯南北,沟通五大水系,横跨中国8个省市33个城市,是世界上由国家修建的最长的、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

中国大运河凝结了中华民族先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伟大智慧,是活着的、流动着的中华文化遗产,具有深远的价值。

中国大运河和万里长城一样都是中国古代灿烂文明的重要象征,它作为国家政治的生命线、经济交流的大动脉和文化融合的主要纽带,发挥了难以估量的历史作用。

随着大运河的申遗成功,保护好、利用好大运河被重新提上了日程,如何促进大运河的可持续发展也成为学术界争相探讨的热点问题。

一、中国大运河的历史变迁(一)早期运河的开凿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南北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逐渐加强以及南北战事的需要,人工河的开凿已被提上日程。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北上争霸,利用天然湖泊的便利,开凿了一条由江都(今扬州)到末口(今淮安)的南北水道邗沟,这是我国历史文献记载中第一条有确切开凿年代的运河。

除邗沟以外,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为达到称霸的目的,也纷纷开凿运河,比如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还有集防洪、灌溉、航运为一体的水利工程——灵渠。

秦朝能够统一全中国也得益于灵渠的开凿,其促进了秦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也沟通了中国南北的水路交通。

西汉初期,政府开始兴修水利工程,开挖用于漕运粮食的人工河渠,漕渠由此应运而生。

(二)隋唐宋时期的运河:大运河工程体系完成581年,隋朝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统一全国。

随着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开凿一条以洛阳为中心、沟通南北的大运河成为发展的必要。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隋朝便开凿了一条大运河,其西自大兴城(今西安),经东都洛阳北抵涿郡(今涿州),南至余杭(今杭州),把中原同江南、河北及关中地区联结起来,初步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的南北水运大动脉。

无锡古运河清明桥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

无锡古运河清明桥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

2012年第11期/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和再开发活动,使城市再生成为我国城市化的趋势,各大城市都将不可避免地踏上城市再生之路。

走城市再生之路,辩证地看待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并通过对街区功能的再生和环境品质的提升等方式,积极推进街区振兴,是历史街区内涵型、质量型建设的必然选择。

无锡“南长古运河片区”概念规划,探索了清名桥沿河历史街区与周边地段的整体发展策略和更新改造思路,是基于城市再生理念的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

清明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必要性1.古运河清明桥现状古运河清明桥是无锡著名的水弄堂,曾经是无锡商业经济的重心,街区保留了大量传统的建筑形态、空间分布和人文习俗。

街区周边的“南长古运河片区”是无锡人口较为密集的老城区之一,其间有解放后兴建的一大批质量欠佳的工人新村和亟待改造的工厂区,与毗邻的中心区、新区相比,呈现出建筑杂乱、整体环境破旧的景象。

一些单位长期占用文保建筑,大量临时建筑、违章建筑“见缝插针”,形成了棚房包围古建的现象,造成了该地区衰退。

因此,使历史街区功能再生,并以此带动整个古运河片区的更新改造及整体的发展,已成为增强城市活力、营造城市魅力的需要。

2.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动因南禅寺街区文化缺失、转型滞后,某些地段在交通高峰期经常不通畅、环境脏乱、户外广告设置混乱、消防安全隐患多等问题,已严重制约了提升该地区文化品位和商业品位;公共建筑档次较低,缺乏社区基础服务设施,公共绿地和体育健身场所缺乏,街道环境卫生状况较差,随着城市布局调整和发展转型,现有的业态和发展环境已显露“窘况”。

清明桥历史文化街区更新与保护的基本原则1.保持传统街巷与水弄堂式建筑的空间肌理历史街区不仅仅是若干古建筑的聚合,而且是若干要素组成的人文环境。

在不同的历史街区,这些要素所占的权值不尽相同,但总体上差别不大。

清明桥历史文化街区,首先要保护的是水弄堂式的街区肌理,主要包括街巷格局、空间形态、历史名称、重要标志物和景观画面等;其次,要保护梧桐林荫道、青水砖瓦的风貌基调,主要包括建筑尺度、色调、各时期的建筑风格、装饰、绿化、道路铺装等。

无锡大运河的介绍

无锡大运河的介绍

无锡大运河的介绍
无锡大运河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运河段,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它贯穿无锡市,从吴桥经西水墩、南门至清名桥,长约6公里。

这段运河最具江南水乡风情,清名桥位于南门外的古运河与伯渎港交会处,是古运河无锡段的最佳景点。

无锡段运河全长40.8公里,形成于春秋,发展于隋唐,兴盛于明清。

这段运河勾勒出了无锡“龟背城”的历史空间形态,在城南形成了“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的奇景。

大运河曾是无锡经济的命脉,也是厚积无锡数千年文化的彩带。

如今仍然留下工业遗产30多处,如茂新面粉厂、惠山泥人厂、北仓门蚕丝仓库旧址等,是国内工业遗产最多的地区之一。

大运河无锡段将“水”与“文化”完美结合,被誉为中国运河“绝版之地”。

想要了解江南水乡文化,可以从无锡的清名桥谈起。

清名桥两岸的水弄堂是无锡最具特色的水乡风景,是古运河特有的运河景观。

无锡大运河是见证中国历史变迁的重要河流之一,
为城市带来了繁荣和发展,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

无锡古运河

无锡古运河

无锡古运河文化简介无锡古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一段,它北接长江,南达太湖,全长四十多公里,纵贯无锡城区。

无锡古运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末,三千年前,周太王长子泰泊在梅里建勾吴国,为了灌溉和排洪的需要,就率领民众开凿了伯渎河。

历史上吴王阖闾功楚,夫差北上伐齐,都曾通过这条河。

可见这条河当时不仅是在交通和农业灌溉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在军事上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条河不仅是无锡最早的人工河,应该说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运河了。

现在无锡人叫伯渎河,也叫伯渎港,经梅村可到常熟。

如今,这条河虽然已经失去了它往日的重要作用,但悠悠河水,凝聚了无锡三千年风风雨雨的历史,交织着水乡河古朴醇厚的民风民俗。

傍河而居从有运河开始,无锡先民就傍河而居,因河设市,以河为生。

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江南运河水乡文化。

现在在无锡能够一览这种江南水乡生活画的最佳角度,应该是在无锡的清明桥。

清明桥两岸的水弄堂是无锡最具特色的水乡风景。

两边民居高低错落,码头石埠错落有致,白天人家临窗面水,夜晚船家橹声灯影,后门洗汰下船,前门逛街上桥,每逢下雨时节,丝丝小雨飘洒在白墙黑瓦上,好一幅“人家尽枕河”的民俗风情画。

现在虽然有的房屋已经破旧,墙壁斑驳,但仍有许多人面对着这小桥流水、枕河人家、桨声惊梦的水弄堂流连忘返......横跨在水弄堂上的清明桥是无锡古运河上规模最大、保留最完整的单孔石拱桥。

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在无锡人的心目中,清明桥在历史上的繁荣就象那幅名画《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一样,是古老运河历史的符号、繁荣的象征、文化的缩影。

在清明桥下生活的运河人家安逸、自足,这也许就是悠悠古运河带给他们的那种自信与满足吧。

他们在极普通的生活中回味着过去,感受着现在。

清明桥是一个窗口,是体味运河千百年文化遗存的窗口。

交通命脉公元613年,隋炀帝全线贯通京杭大运河以后,无锡古运河就发挥了交通上的重要作用,成为南北运输的大动脉。

这些无锡风俗画作所描述的就是无锡古运河在明清时期漕运高峰时的盛况。

无锡古运河综合治理工程设计方案

无锡古运河综合治理工程设计方案

无锡古运河综合治理工程(南禅寺-清名桥段)设计方案无锡古运河(南禅寺-清名桥段)综合治理工程设计方案本案治理区域无锡古运河治理段从南禅寺至清名桥,全长约为1600m(含上游支流段,不包括五条小支流)。

根据治理段的污染分布及地形,分两大部分:主河段、支流段。

一、主河段(治理长度为1600m)从南禅寺至清名桥(含上游支流段),全长为1600米,河宽在12~30米间,水深在1.5~4.5米间,总径流量18万立方米。

二、五条支流(治理长度为600m)1、黄泥桥支流:从金钩桥到清和楼茶食馆段,全长约110米,河宽为6~8米,水深在1.5~2.5米间,选取黄泥桥旁闸门到楼茶食馆段的50米为阿科蔓强化治理段。

2、市液压件厂旁支流:靠近跨塘桥,全长为180米,河宽为0.5~3米,水深在1.5~2.5米间,选取闸门附近的50米为阿科蔓强化治理段。

3、日晖桥支流:全长为80米,河宽为6~8米,水深在1.5~2.5米间,整个河段全部进行阿科蔓强化处理。

4、小公桥支流:全长为300米,河宽为10~15米,水深在1.5~2.5米间,选取170米为阿科蔓强化治理段。

5、铁树桥支流:全长为250米,河宽为3~7米,水深在1.5~2.5米间,已经试验治理,拟将SDF型阿科蔓生态基更换为BDF型。

(主河段和支流段采用阿科蔓技术治理的长度、阿科蔓生态基和射流泵的详细布置区域和数量见附图)无锡古运河(南禅寺-清名桥段)综合治理工程 设计方案II无 锡 古 运 河 治 理 段 示 意 图已 治 理 支 流支 流 段主 河 段目录第一章总论 (1)一、项目简介 (1)二、设计依据 (1)三、设计原则 (2)第二章阿科蔓技术治理无锡古运河的应用分析 (3)一、无锡古运河污染现状及分析 (3)二、阿科蔓技术治理无锡古运河的规划思路 (4)三、阿科蔓技术治理城市污染河流的综合优势 (5)第三章工程设计方案 (6)一、设计水量 (6)二、设计目标 (6)三、阿科蔓生态基和射流泵的布置 (7)1.阿科蔓的选型 (7)2.阿科蔓的布置原则 (7)3.阿科蔓的用量 (10)4.循环增氧系统的布置 (10)四、古运河主河段治理 (11)1.南禅寺至阳春桥段 (11)2.阳春桥至跨塘桥段 (13)3.跨塘桥至大公桥段 (16)4.大公桥至清名桥段 (21)五、支流段的治理 (24)1.黄泥桥支流治理 (24)2.市液压件厂旁支流治理 (25)3.日晖桥支流治理 (26)4.小公桥支流治理 (27)5.铁树桥支流治理 (28)第四章系统的安装与运行 (30)一、阿科蔓生态基的安装 (30)二、射流泵的安装 (31)三、系统的运行 (31)第五章工程总投资 (33)一、设备、材料投资估算 (33)二、工程总投资估算 (33)三、运营费用概算 (34)第六章工程维护和管理 (35)一、阿科蔓生态基的日常维护 (35)二、其它方面的维护和管理 (35)第七章效益分析 (37)一、环境效益 (37)二、社会效益 (37)第一章总论一、项目简介无锡市位于北纬31°7′至32°2′,东经119°33′至120°38′,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三角洲江湖间走廊部分,属北亚热带湿润区,年平均降水量在1048毫米。

无锡清名桥古运河景区介绍

无锡清名桥古运河景区介绍

无锡清名桥古运河景区介绍
无锡清名桥古运河景区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南长区,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旅游胜地。

这里保存了完好的古运河和众多历史遗存,是了解无锡历史和文化的好去处。

景区的核心景点是清名桥,这座石桥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是无锡规模最大的古代石拱桥。

整座桥为单孔石拱桥,全长43.2米、宽5.5米,见证了古运河的繁荣和历史变迁。

游客可以在古桥上漫步,欣赏古运河两岸的风光和历史建筑。

除了清名桥,景区还有许多其他值得一游的景点。

沿河的桨声、灯影、古桥、民居构成了一幅天然的古运河“民俗风情水上画廓”,让人感受到浓郁的水乡风情。

游客还可以参观窑群遗址博物馆等地点,了解无锡的历史和文化。

此外,景区的游览线路也非常有特色。

游客可以乘坐游船从南禅寺出发,经过跨塘桥、大公桥、清名桥、窑群遗址博物馆等地点,沿途可以欣赏到古运河两岸的美景和历史建筑。

游船上还会提供水果盘和茶杯,让游客在游览的同时享受舒适的休闲时光。

总的来说,无锡清名桥古运河景区是一个集历史文化、水乡风情和自然风光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无锡的独特魅力和历史文化底蕴,留下美好的回忆。

无锡运河历史文化景观现状调查研究

无锡运河历史文化景观现状调查研究

2020·01一、运河概况及调研路线(一)运河概况无锡古运河南至太湖,北达长江,贯穿整个无锡市区,它是京杭大运河的一部分,总长度约40千米。

无锡古运河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3000年前,出于排涝与农业用水的目的,泰伯带领了百姓在梅里挖凿了伯渎河[1]。

除此之外,夫差北上讨伐齐国、阖闾攻打楚国,均经过无锡古运河。

这条河不但汇集了无锡3000年的悠久历史,而且折射出江南水乡的风土人情,作为无锡最早的一条人工河道,它也是人类史上最早的运河[2]。

(二)调研路线本次调查研究选择的调研路线是从运河梁溪大桥南岸处沿运河南岸向北出发,途径锡山大桥、蓉湖大桥、吴桥、凤翔大桥、山北大桥、高桥、惠运大桥;然后从运河惠运大桥北岸处沿运河北岸返回梁溪大桥;接着从运河梁溪大桥北岸处沿运河北岸出发,途径开源大桥、红星桥、盛新大桥、金匮大桥、清宁大桥、金城大桥、新扬大桥、华清大桥、永旺大桥;最后从运河永旺大桥南岸处沿运河南岸返回梁溪大桥。

二、运河历史文化景观现状剖析(一)运河历史文化景观开发现状1.近代工业历史文化景观拥有大量近代工业文化遗产是无锡段运河最突出的特色之一,对无锡工业遗产的价值要有一个科学的评估。

无锡工业沿运河发展,充分利用了水运的便利条件,与运河直接相关[3]。

无锡之所以能够成为我国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与运河有着重要的关系,运河带给无锡肥沃的工业土壤,运河沿岸留下了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遗迹,它们是无锡工业甚至是中国工业文明的历史见证,具体包括老旧工业厂房、仓储设备仪器等方面,堪称价值连城。

人们通过无锡运河工业遗产这个窗口可以更好地了解运河,了解工业,了解无锡的发展。

因为运河无锡段是整个运河地带工业发展史的浓缩与精华,不仅在科学、经济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而且在历史、文化与教育等方面也意义重大。

然而,目前还有不少运河工业遗产尚未纳入具体的保护范畴,因此想要对运河近现代工业遗产的价值有更为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必须更加深入开展有关运河工业遗产的调查与研究。

江苏无锡古运河和大运河的交汇之地

江苏无锡古运河和大运河的交汇之地

江苏无锡古运河和大运河的交汇之地江苏无锡,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素有“鱼米之乡”之称。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无锡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还因其独特的运河文化而闻名于世。

在无锡市区内,古运河与大运河交汇,形成了一片独特而美丽的水道景观。

作为中国最大的人工运河,大运河起源于历史的远古时期,沿途穿越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京广铁路等重要交通干线,贯穿了河南、山东、江苏等多个省份。

无锡作为大运河的一个重要节点,其在运河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视。

古运河是无锡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无锡市区内与大运河交汇的主要水道。

自古以来,无锡就是水运交通的要冲,运河穿城而过,成为无锡独特的城市景观。

沿古运河两岸,保存了许多古老的建筑和街巷,这些具有浓郁历史氛围的建筑和街巷成为了无锡的标志性景点。

除了美丽的景观,古运河也承载着无锡丰厚的文化历史。

历史上,无锡作为商业贸易的中心,经济繁荣,文化交流频繁。

无锡的文人墨客们借助古运河的交通便利,融合了南北方的文化元素,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文化艺术。

如今,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无锡的古运河与大运河交汇之地正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目的地。

每年,无锡的古运河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观赏,感受这片水道带来的古韵与美景。

游客们可以选择乘船游览古运河,漫步于河畔,欣赏古老的建筑和历史文化遗迹,还可以品味无锡特色美食,感受运河文化的独特魅力。

古运河与大运河的交汇之地,不仅仅给无锡带来了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机遇,也让无锡更加深入人心。

它成为了无锡人民对于自己城市认同感的象征,也是无锡向世界展示其独特魅力的窗口。

在今天的无锡,古运河与大运河的交汇之地,承载着无锡人民对于历史和文化的珍视。

无论是沿河而建的古老建筑,还是人们对于运河文化的传承,都将无锡的古运河与大运河交汇之地打造成了一座具有独特魅力的城市。

总之,无锡古运河和大运河的交汇之地是一处让人陶醉其中的地方。

它拥有着迷人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探索。

大运河无锡段历史悠久特色多

大运河无锡段历史悠久特色多

产,曾率领百姓开掘了一条以都城梅里为中心,东到漕 孟河浦河入江口。这段文字具体记述了“吴古故水道”
湖,西到今无锡南门外的人工运河,全长约 87 里,宽 12 的起讫地点和全程走向。当代许多历史地理学家如褚
丈。从此,这一带大片沼泽地变为良田,既能栽插水 绍唐、魏嵩山等都认为:它从姑苏城的平门出发,经巢
现在无锡城区的古运河河段(双河尖至清名桥), 基本上仍是吴王夫差当年所开的吴古故水道(江南运 河或江南邗沟)的一部分。其开凿历史,比扬州的那段 邗沟至少要早一年。
3. 黄歇立无锡塘、治无锡湖 战国后期,楚相春申君黄歇请封江东(今苏南地 区),筑城于历山(今无锡惠山之西),并率领百姓“立无 锡塘”、治“无锡湖”(见《越绝书》卷二《吴地传》)。所谓 “塘”,就是堤岸。立塘治湖,即在无锡湖中筑立堤坝,将 吴王夫差所开通的江南运河穿越无锡湖的一段与湖分 开,河归河,湖归湖,更利于运河的通航和湖水的控制。 原无锡湖中有小岛,系历山余脉,本无名字。黄歇 立无锡塘、治无锡湖之后,它成为运河中流的一个墩, 因墩基为岩石构成,得以永久保留。后人为纪念治水 有功、为民造福的黄歇,特将此墩命名为黄埠墩。 现在,黄埠墩已成为无锡古运河上一道重要文脉, 一处标志性的历史景点,也成为京杭大运河无锡段悠 久历史的实物见证。 4. 隋代江南运河无锡段的变迁 隋炀帝杨广为了便利漕运和军事运输,利用天然 河流和旧有渠道开凿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沟通南北 的大运河,整个工程分四段进行。大业元年(605)起 , 开凿通济渠,由洛阳通到淮水。同年又开山阳渎(疏拓 古邗沟),从山阳(今江苏淮安)到扬子(今江苏扬州之 南)入江。大业四年(608)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黄 河、北通涿郡(今北京)。大业六年(610)开江南河,从 京口(今镇江)到余杭(今杭州)。至此,这条长达 2000

无锡古运河的价值特征及保护实践

无锡古运河的价值特征及保护实践

无锡古运河的价值特征及保护实践作者:曾宪榕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年第06期【摘要】无锡古运河是无锡持续发展、永葆青春的“母亲河”,厚积无锡数千年文化的精神彩带,更是无锡人民须臾不可离的根基情怀在古运河历史以及无锡发展史上,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有着独特的价值。

【关键词】无锡;古运河;价值特征;保护实践无锡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历来文化昌明、经济繁荣,被誉为鱼米之乡、太湖明珠,先后成为古代吴文化、近代民族工商业和当代乡镇企业的三大文化发祥地。

中国大运河给这方土地带来丰富的资源,为生产的发展,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多姿多彩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项目顺利通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32项世界文化遗产。

其中江南运河无锡城区段(包含黄埠墩、西水墩2处)、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总长度14公里、保护面积401公顷列入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

1无锡古运河的发展沿革无锡古运河,始于春秋时期(公元前495年)吴王夫差为争霸中原开凿的吴古水道,隋朝时期(公元610年)隋炀帝派人疏浚和拓宽,开凿江尖经羊腰湾至跨塘桥的老运河,形成无锡环城古运河基本形态,使江南运河无锡城区段成为沟通南北的中国大运河江南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

至南宋(13世纪)镇江京口闸废,江南漕运经无锡锡澄运河至江阴入江,无锡古运河作为江南运河主要航道,承担航运的主要功能,直接促进无锡城市繁荣发展。

元明清(公元13-19世纪),运河漕运的日渐繁荣,促进了无锡米市的形成和发展,沿运河两岸布满粮行堆栈、河中船樯高耸如林,形成兴旺的城镇发展景象。

无锡成为四大米市中唯一的运河城市(江西九江、安徽芜湖、湖南长沙)和漕粮采办中心。

经统计无锡漕粮年达1200万石(72000万公斤)。

至清末民初无锡古运河通江达湖的航运优势,促进和带动了无锡民族工商业的崛起,沿运河从南至北布满粮食加工业、纺织业、缫丝业,造就无锡近代三大支柱产业,创造无锡的百年辉煌,无锡成为中国近代六大工业城市,工厂数、工人数居全国第二,产值全国第三、资本全国第五。

大运河的历史贡献与现代价值

大运河的历史贡献与现代价值

大运河的历史贡献与现代价值大运河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工程,也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从京杭大运河开始,沿途经过江苏、安徽、山东等省份,最终注入黄海,全长达1,794公里。

大运河早在隋朝时期就开始修建,历经多次修建与扩建,直至300年前的清朝时期完工。

大运河的历史贡献和现代价值都非常深远。

一、历史贡献1.1 改善了交通运输大运河的建设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借助运河,不仅可以大量运输物资和粮食,还能沿途销售商品,改善了当时的商品流通环境和市场一致性。

另外,大运河的修筑也促进了城市化进程,沿线各个城镇相互渗透,构建了起来庞大的城市群。

1.2 起到了战略意义大运河在交通运输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同时它也在军事战略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大运河经由临淄、淮阴、扬州等重要战略要地,形成了一个便于调集兵力、步兵战争、军事后勤支援的系统。

宋代北方防御线的建设就成功利用了大运河这一水系,使得北方防御体系更加完善,提高了中国的国家安全及民族尊严。

1.3 促进了文化传播大运河沿线不仅仅有物资、商品的流通,还有文化交流的重要活动。

自唐、明以来,沿大运河通商的风俗一直盛行,促成了一批文化巨匠和名人的繁荣;例如明代,随着运河沿线重要城镇的繁荣发展,南京、扬州等地成为文化名城,广种薄收的文艺氛围大大提高了这里的文化品位,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土壤。

二、现代价值2.1 发展经济大运河的历史沉淀为今日的中国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如今的大运河沿线布满了现代化的港口、码头和物流园,在现代物流、仓储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且,大运河沿线的经济发展已经迄今推动了全国的发展进程,大运河的概念已被纳入现代物流,成为发展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促进运输和物流行业发展。

2.2 培养全国一体化人才大运河不仅是物质交通的标志,更是文化交流和物质文明的展现。

中国古代各个时代的共同奋斗,使这条运河沿线孕育了一批拥有坚强意志、创新精神、敢为人先的民族英雄。

大运河考察记之无锡

大运河考察记之无锡

无锡有“太湖明珠”之称,是江南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据《汉书》记载,周、秦期间,无锡境内锡山多锡矿,居民竞相开挖。

汉初时锡矿开尽,故名“无锡”,距今已有
年的历史。

无锡古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一段,它北接长江,南达太湖,全多公里,纵贯无锡城区。

无锡市区古运河从吴桥穿桥而过止于南门外清名桥,曾是明代以前京杭大运河无锡段最繁华的水道。

如今两岸民居大部分都还保留着清末民初的建筑风格,黛瓦粉墙,居民枕河而居。

无锡别名梁溪。

据《史记》
商代晚期,周太王长子太伯及其弟仲雍从陕西来这里定居,筑城于梅里,。

无锡古运河全线导游词三篇

无锡古运河全线导游词三篇

无锡古运河全线导游词三篇导游词一:无锡古运河全线导游词尊敬的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美丽的无锡古运河全线。

我将为大家介绍这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运河。

请大家跟随我,一起来领略这条运河的魅力。

无锡古运河全线的总长度达到近100公里,穿越无锡市区,连接了太湖和长江。

作为中国南方最重要的水运通道之一,古运河在中国的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条运河的修建始于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时期,历经多次修葺,直到明朝时期才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如今,它已经成为一条风景如画、充满历史韵味的水上旅游线路。

首先,我们将来到无锡市区的锡惠运河景区。

这里是古运河的起点,也是无锡古城的核心区域。

我们可以看到河道两侧是古老而美丽的建筑,这些建筑大都建于明清时期,保留了古代运河文化的特色。

在这里,你可以乘坐游船游览整个古运河全线,欣赏河道两岸的风景,感受古运河的独特魅力。

接下来,我们将来到无锡的古运河文化街区。

这里有古老的运河码头、运河博物馆等文化景点。

你可以在这里了解运河的历史,了解运河文化的发展。

如果你对古代运河的货运方式感兴趣,可以参观运河博物馆,里面展示了古代运河的货运工具和技术。

最后,我们将来到无锡市郊的古村落景区。

这些古村落保存完好,保留了古代运河时期的风貌。

你可以在这里看到古老的民居建筑、运河码头等,感受古代的生活氛围。

在这些古村落中,你还可以品尝到地道的无锡小吃,满足你的味蕾。

尊敬的各位游客,无锡古运河全线是一条充满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的水上旅游线路。

在这里,你可以领略到古运河的壮丽景色,了解到古代运河的历史和文化。

希望大家在这里度过一个愉快的旅程,感受到无锡古运河的独特魅力。

谢谢!导游词二:无锡古运河全线导游词尊敬的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美丽的无锡古运河全线。

我将为大家介绍这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运河。

请大家跟随我,一起来领略这条运河的魅力。

无锡古运河全线的总长度达到近100公里,穿越无锡市区,连接了太湖和长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锡古运河的现状和历史意义无锡市区古运河被称做无锡人民的母亲河,自吴王夫差开凿邗沟算起,已有2400多年历史了。

古运河有着众多的历史文化古迹,有着浓郁的江南水乡风情。

国外旅游者称游览无锡古运河为“神奇的旅游”。

为了开发、保护、规划古运河。

一要强化资源变资产的意识。

希望将观光运河带的河面及临河岸边作为一个整体资产,将资产的维护、开发及管理委托或招标给企业负责,实施商业化运作,逐步实现拉动古运河区域的产业壮大、经济发展,规划形成古运河特色观光带、黄金商住带、品牌示范带的目标。

二要建立科学决策管理的机制。

希望整合政府条、块上的职能和力量,成立古运河统一管理委员会,集中负责古运河的规划、整治、开发、管理等工作。

同时注重多元化投入,扩大全社会参与。

三要拿出科学整治、创新开发的举措。

依托现代科技支撑、商业创意策划进行突破,比如鼓励沿河居民家中安装经济、简易的污水处理设施;推广水生植物造景和净化水质的做法;逐渐变水泥驳岸为石驳岸,以增强水体的生态自净能力;率先开发半潜式电动喷水游览船、小型电动喷水游览船、高速低浪水上出租车等水上交通项目。

运河两岸前店后坊的江南民居建筑鳞次栉比,高低错落,除普通人家的水码头外,还有达官贵人的“官码头”、寺庙的“神码头”、运送蚕茧丝绸的“丝码头”、装载砖瓦的“窑码头”等,形成了千里古运河独特的“水弄堂”景观。

由于受到良好保护,街区内至今依然保留着原生态风貌以及代代传承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人情,古河古桥、古寺古塔、古街古坊、古窑古庙等交相错落、互相辉映、蔚为大观。

市区古运河的北端有一座古芙蓉湖遗留下来的小岛——黄阜墩。

清代康熙帝和乾隆帝各进行过六次南巡,每一次都在墩上停留观赏,康熙把它比做水中的兰花,乾隆称喻它是传说中的“蓬莱”。

2400多年前,吴王夫差率兵伐齐时,曾在墩上大宴群臣;楚国的春申君曾在这一带水域兴修过水利,相传黄阜墩由此得名;南宋时民族英雄文天祥曾两度经过此墩,在这里写下了一首《过无锡》的爱国诗篇,等等。

现在无锡人叫伯渎河,也叫伯渎港,经梅村可到常熟。

如今,这条河虽然已经失去了它往日的重要作用,但悠悠河水,凝聚了无锡三千年风风雨雨的历史,交织着水乡河古朴醇厚的民风民俗。

由于运河交通运输的方便,当时无锡运河边上的烧窑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到清代,这里的砖瓦窑有一百多处,砖瓦通过运河运往全国各地。

时代的变迁,现在这些砖瓦窑虽已不在生产,但是,从这些残留的窑包遗址,我们依稀可以想见它当年的繁荣。

初一(6)班费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