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运河文化 清光绪年间
京杭大运河的修建时间是什么时候
![京杭大运河的修建时间是什么时候](https://img.taocdn.com/s3/m/45d7c852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8f.png)
京杭大运河的修建时间是什么时候京杭大运河是我国水利史上的一座丰碑。
横贯我国的大江大河是古代阻隔南北的天然屏障。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京杭大运河的修建时间,欢迎大家一起来分享!京杭大运河的修建时间京杭大运河开掘始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至公元1293年全线通航),前后共持续了1779年。
现在所说的京杭大运河是在各朝代基础之上修建起来的,主要是隋朝修建的。
隋朝隋炀帝修建大运河的工程分4段进行。
公元605年4月14日(隋大业元年三月二十一日)隋炀帝下命开通济渠,通济渠起于洛阳城,西引榖(即涧水)、洛水入黄河;又从极清把水镇东北周黄河水向东到河南开封,再顺汴水经商丘,折向东南,接通蕲水,经皖北至淮阴入淮水。
第一段工程沟通了洛水、黄河和淮河。
同年,隋扬帝又征发淮南民十几万开邗沟。
608年2月,再次下“诏发河北诸军百余万穿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深郡”。
611年元月,隋炀帝“敕穿江南河由京日至余杭,800余里”。
这段工程的告竣,全长4000多里的大运河贯通,成为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所以,隋朝修建大运河,从下命修建到竣工,用了差不多7年时间。
京杭大运河的意义元代会通河和通惠河开通后,京杭运河完成,明代进行了大规模整修,建立了完善的漕运管理制度,600年间,运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南北交通要道,商运繁盛,运河两岸兴起数十座商业城镇,对古代经济的贡献无法估量。
元代开通海运,但是每年几百万石的漕粮、东南的贡赋和官吏商民每年不下亿万件的消费品都要过长江渡淮河,经会通河北运,海外运来的商品过境之后也是经运河到燕京,会通河得名会通,就是因为“江淮之漕,浮汶泗经达临清,而商旅贸迁,游宦往来往暨闽粤、交广、邛、川蜀,航海诸番贡之入莫不由是而达”。
由明而清,每年400万石(1石约今天27市斤,400万石大约有5万4千多吨)的漕粮由运河北上,此外,每年数十万匹苏杭织造丝织品运抵京城,江宁、苏州、杭州三个织造局,专办御用官用的绸、缎、纱、罗、布匹。
无锡古迹
![无锡古迹](https://img.taocdn.com/s3/m/cb0e7e72f46527d3240ce0ef.png)
从3000多年前周泰伯凿最古老的运河——伯渎港,到后来吴王夫差凿无锡古运河,再至隋、元时期两者连通京杭大运河,清名桥街区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运河的历史。
这里聚集了运河古道、南禅古寺、妙光古塔、清名古桥、伯渎古港、张元古庵、明清古窑等历史文化胜迹,同时因为流经江南地区,诞生了具有典型江南运河人家风情的“水弄堂”。
清名桥,原叫清宁桥,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南门外的古运河与伯渎港交汇处,飞架运河两岸。
在清名桥南侧是伯渎河,流经梅村至常熟。
整座桥造型匀称,稳固雄伟,是无锡古运河上最著名的景点,也是最吸引中外游客的地方。
清名桥概览清名桥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桥,始建于16世纪晚些时候的明万历年间。
它是无锡“寄畅园”的主人秦燿的两个儿子捐资建造的,因兄弟俩的大名分别是太清、太宁,因此各取一字叫做“清宁桥”。
这座石桥在清康熙八年(公元1666年),由无锡县令吴兴祚重建。
到了道光年间,因讳道光皇帝的名字旻宁改名为清名桥,也有人称它为“清明桥”。
清名桥为单孔石拱桥,桥长43.2米,宽5.5米,高8.5米,桥孔跨度13.1米,全系花岗岩堆砌而成。
因两岸地势高低关系,东西石级不等,东有石级46级,西有43级。
拱圈为江南常见的分节平列式,共11节,圈洞两面的圈石上,各有题刻。
一立于清咸丰年间,介绍桥梁和更改桥名经过;一立于同治年间,介绍重建清名桥的始末。
桥栏上没有雕饰,每侧立两个望柱,显得十分古朴。
1983年在桥东西侧,发现清代石碑两方,一为邹一桂所书,乾隆三十一年立;一为同治九年九月立。
1986年3月,日本著名作曲家中山大三郎来锡游览了清名桥,回国后创作了歌曲《清名桥》、《无锡旅情》,扩大了无锡、无锡清名桥在日本乃至世界上的影响。
山奇系列歌曲《印象·江南》之《古运河之恋》又名《古运河水流》。
描写了一段发生在无锡古运河畔的动人爱情故事。
歌词中写道:古运河水流,南禅钟悠悠,从古流到今,从冬流到秋;日出江花红,春来绿如蓝,船上一位渔家女,为谁在等候。
无锡民俗民风
![无锡民俗民风](https://img.taocdn.com/s3/m/a559356d1ed9ad51f01df27e.png)
2010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无锡市位于江苏省的南部,坐落于长江三角洲的平原腹地,著名的京杭大运河从中穿过。
无锡一直就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同时又是一座现代化的工业城市,被称为“小上海”。
无锡的风景秀丽,历史悠久,是一座著名的旅游城市。
其地处太湖的北端,由江南蒙蒙的烟雨孕育出了这颗璀璨的“太湖明珠”,并以其独特而优越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位列全国十大旅游观光城市之中。
无锡市的总面积为4787.61平方公里,拥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作为一名吴文化的后人,我倍感骄傲。
一、【传统文化】无锡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是中国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吴文化的发展开创了江南古文明,当时由吴泰伯所开创的基业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长的一个诸侯国家,吴国历经了740年,是历史上任何一个诸侯国都比不了的。
吴地区域文化简称为吴文化,通常来说为吴地从古至今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
随着考古的发展、历史遗迹的发掘以及古文物的研究,无锡的古文化甚至还可以推到更远古的年代,而不只是现在所说的吴国。
我家是惠山区的,所以对无锡的惠山区较为了解。
来过无锡的游客都要带一对对的小泥人回去,因为它们既可爱又吉祥,无锡人都管男娃娃叫阿福,女娃娃叫阿喜,是有福喜庆的意思。
惠山泥人是江苏无锡地区特有的传统手工艺,具有非常久远的历史,以其突出的艺术特点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惠山泥人采用惠山地区一米以下的土为制作材料,经多道工序而成,可分为“粗货”和“细货”两类。
“粗货”的表现内容大多为喜庆吉祥的主题,如大阿福、老寿星等,表达了祈求祥瑞、辟邪纳福、丰衣足食等美好愿望;“细货”为手捏泥人,其取材主要以传统的戏曲人物、神话传说为主。
二、戏曲文化说起戏曲,昨天老爸还跟我诉苦,说爷爷奶奶去无锡大礼堂看戏了,他不爱看就在礼堂外等,等了好几个钟头。
不禁让我想起小时候奶奶也常带我去看戏,看的最多的还数锡剧。
锡剧,流行于江苏南部和上海市。
中国大运河的历史变迁、遗产构成与当代价值
![中国大运河的历史变迁、遗产构成与当代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47ff9ef9844769eae109ed27.png)
中国大运河的历史变迁、遗产构成与当代价值作者:王莉莉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0年第11期王莉莉中国大运河自春秋末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其全长2700千米,纵贯南北,沟通五大水系,横跨中国8个省市33个城市,是世界上由国家修建的最长的、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
中国大运河凝结了中华民族先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伟大智慧,是活着的、流动着的中华文化遗产,具有深远的价值。
中国大运河和万里长城一样都是中国古代灿烂文明的重要象征,它作为国家政治的生命线、经济交流的大动脉和文化融合的主要纽带,发挥了难以估量的历史作用。
随着大运河的申遗成功,保护好、利用好大运河被重新提上了日程,如何促进大运河的可持续发展也成为学术界争相探讨的热点问题。
一、中国大运河的历史变迁(一)早期运河的开凿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南北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逐渐加强以及南北战事的需要,人工河的开凿已被提上日程。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北上争霸,利用天然湖泊的便利,开凿了一条由江都(今扬州)到末口(今淮安)的南北水道邗沟,这是我国历史文献记载中第一条有确切开凿年代的运河。
除邗沟以外,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为达到称霸的目的,也纷纷开凿运河,比如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还有集防洪、灌溉、航运为一体的水利工程——灵渠。
秦朝能够统一全中国也得益于灵渠的开凿,其促进了秦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也沟通了中国南北的水路交通。
西汉初期,政府开始兴修水利工程,开挖用于漕运粮食的人工河渠,漕渠由此应运而生。
(二)隋唐宋时期的运河:大运河工程体系完成581年,隋朝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统一全国。
随着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开凿一条以洛阳为中心、沟通南北的大运河成为发展的必要。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隋朝便开凿了一条大运河,其西自大兴城(今西安),经东都洛阳北抵涿郡(今涿州),南至余杭(今杭州),把中原同江南、河北及关中地区联结起来,初步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的南北水运大动脉。
无锡人文历史
![无锡人文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682288e3c1c708a1284a447c.png)
无锡,简称“锡”,古称梁溪、金匮,江苏省地级市。
现辖江阴、宜兴2个县级市和梁溪、锡山、惠山、滨湖、新吴5个区,总面积462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55.3万人,是中国吴文化、民族工商业和乡镇企业发祥地,素有“太湖明珠”之称。
无锡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是一座具有3200多年建城历史的江南名城。
商末,周太王长子泰伯因让王位南奔,定居梅里(今新吴区梅村街道),建“勾吴”国,开创了灿烂的古吴文化,孔子称其为“至德”,无锡故此有“至德之邦”的美誉。
汉高祖5年(公元前202年)无锡正式置县。
六朝时,无锡治湖筑圩,水利设施大量兴建,农业耕作技术提高,商业贸易开始形成。
大运河开通后,无锡河道中“商旅往返,船乘不绝”。
唐代,无锡形成稻麦两熟制,太湖周围卑湿之地改造成河渠纵横、湖塘棋布、排灌结合的水网系统,养蚕业发达,城中金银、彩帛、烟酒、油酱、食米等作坊错杂开设。
明清时期,无锡社会生产力得到较快的发展。
1949年设无锡市和无锡县。
无锡经济发达、工商繁荣。
作为富庶的江南鱼米之乡,无锡自古经济发达,19世纪中期,已是“南供民食、北输漕粮”的全国四大米市之一,也是闻名遐迩的“丝市”、“布码头”。
20世纪初,无锡近代工业蓬勃发展,诞生了荣氏家族为代表的一大批工商业巨子,成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获得了“小上海”的美称。
改革开放后,因乡镇工业的异军突起成为乡镇企业“苏南模式”发祥地。
无锡是全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首批13个较大的市和10个重点旅游城市之一,是国家感知(传感网)中心、长三角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
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成功跨上万亿元台阶,达到10511.8亿元,是全国14个“万亿俱乐部”城市中仅有的两个地级市之一,人均GDP排在第3位;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30亿元;物联网产业营业收入超过2000亿元、接近全省的1/2、全国的1/4;完成服务业增加值5412.18亿,占经济总量比重达到51.5%;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800亿美元;12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24家企业入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海澜集团成为全市首家营业收入超千亿元的企业;上市企业总数达到129家;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659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358元。
无锡历史文化
![无锡历史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975e533b2f60ddccda38a022.png)
无锡历史文化历史沿革商末(前十二世纪)周太王长子泰伯为让王位偕弟仲雍,三让天下,东奔江南,定居梅里(今梅村镇),筑城立国,自号“勾吴”,开创了吴国历史。
秦始皇统一六国,派王翦驻守无锡县。
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始置无锡县,县城位于今崇安区(原无锡县城西门内侧),属会稽郡,自此至今2000多年之间无锡城扩建多次,但未有迁动。
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为无锡侯国;征和四年(前89年)复为县,属吴郡。
王莽9年改名为有锡县,东汉光武25年复无锡县。
三国时,孙吴分无锡县以西为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
西晋太康二年(281年)复置无锡县,属毗陵郡。
宋代属于常州,隶属于两浙路,南宋时两浙路分为东西,无锡隶属于常州、两浙西路。
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无锡为州,属江浙行中书省常州路。
明洪武二年(1369 年)复为无锡县,属中书省常州府。
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无锡县为无锡、金匮两县,同城而治,均属常州府。
宣统三年(1911年11月6日),秦毓鎏在无锡起义,成立锡金军政分府于原金匮县府,辖原无锡、金匮两县;秦毓鎏被推为总理,继称总司令。
1912年1月20日,锡金军政分府实行军民分治,成立无锡县民政署。
5月,锡金军政分府奉命撤销,无锡县民政署成为无锡县最高行政机关,直属苏常道。
11月,无锡县民政署改为无锡县知事公署。
1927年,废苏常道,无锡县直属江苏省。
1934年12月-1937年11月为无锡行政督察区(一度改为第二区)区政府、专员公署驻地,下辖无锡县、吴县(苏州)、武进县(常州)、江阴县、常熟县、昆山县、宝山县、吴江县、太仓县、嘉定县共10个县。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同年11月25日无锡沦陷。
1940年9月,成立无锡县人民抗日自卫会,下辖吴县(苏州)渭黄等多个自卫会。
1941年2月,县、区自卫会撤销正式成立无锡县政府,下辖无锡全境以及江阴、常州、苏州的部分地区,无锡县政府隶属于江南第二行政区;无锡四乡先后建立中共领导的锡北、锡东、太湖、武南、澄西等多个抗日民主政权。
无锡历史概况
![无锡历史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b73f00bfe53a580216fcfe64.png)
无锡历史概况历史之变革:早在六七千年前,无锡先民就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过着定居日子。
在鸿声彭祖墩、新渎庙墩、葛埭桥庵基墩和玉祁芦花荡等地,均有原始氏族的聚居点。
无锡先民的原始文化先后属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
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制造和丰富了太湖流域辉煌的远古文化。
无锡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春秋阶段,吴国生产力有了很大的进展,政治上、军事上也十分强大。
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灭吴,无锡属越国。
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灭越,无锡属楚国。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灭楚,置会稽郡,无锡属之。
据考古发觉,西汉阶段,无锡已有冶铁、铸铜、制陶、髹漆等手工业门类,农业生产已使用铁器农具和牛耕技术。
六朝阶段,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迁,无锡治湖筑圩,水利设施大量兴建,农业耕作技术也有了提高。
商业贸易开始形成。
唐、宋阶段,无锡农业生产从火耕水耨的轮荒耕作进展为耕、耙、耖配套的耕作技术,形成稻麦两熟制,太湖身边卑湿之地改造成河渠纵横、湖塘棋布、排灌结合的水系统。
养蚕业发达,桑柘含疏烟处处倚蚕箔。
京杭大运河开通后,无锡河道中商旅往返,船乘别绝。
城中金银、彩帛、烟酒、油酱、食米等作坊错杂开设,市场繁荣。
无锡成为富庶江南的一块宝地。
明清阶段,无锡依凭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水陆交通和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社会生产力得到较快的进展。
锡西北的芙蓉湖经过几次大规模的整治,形成大批良田。
农业上由于精耕细作,粮食产量逐年增加。
春豆夏麦,秋收禾稻,中年之岁,亩得三石,成为全国米仓一区。
随着手工业的兴旺和商品经济的进展,无锡逐步形成了江南有名的米市、布码头。
米市:早在元代,无锡已是邻近县上交漕粮的集中地。
明代,由于兴修水利和水稻育秧移栽技术的推广,无锡粮食产量稳定,无锡之米与苏杭之帛、淮扬之盐、浮梁之瓷、温州之漆相提并称。
至清代前期,无锡稻米集散别仅经营规模、交易数量居江苏各县之冠,而且成为漕粮的要紧采办地和产者输之,购者集之的粮食余缺调剂市场。
无锡清名桥街区
![无锡清名桥街区](https://img.taocdn.com/s3/m/88e43d71f46527d3240ce008.png)
无锡清名桥街区: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图) 文化中国-中国网 时间: 2010-04-25 14:40 责任编辑: 小溪清名桥夜景全幅伯渎港水弄堂码头中国丝业博物馆内景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江苏省无锡市。
据史料记载,3200多年前,泰伯奔吴定居梅里(今无锡梅村),于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内开凿了中国最古老的运河伯渎港,后吴王夫差开凿无锡古运河,至隋、元时期,伯渎港、无锡古运河与京杭大运河连通,成为贯通中国南北水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千百年来,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因河而生,因河而兴,至今仍保留着运河聚落的传统风貌:两岸居民枕河而居,沿河工业遗存众多、保存完好。
街区文物古迹荟萃,有国家、省、市级文保单位19处,牌坊8座,新登记、新发现文物19处,充分体现了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发祥地的历史原真性;两岸传统民居密集,原住民达90%以上,并仍保留着传统的生活习俗,除夕夜到南禅寺撞钟祈福、元宵庙会、农历七月七放河灯等传统民俗活动代代相传,充分体现了历史生活的延续性。
街区集江南民俗文化、民族工商业文化、水弄堂文化、古建景观文化、宗教文化于一体,被誉为运河文化的“露天活态博物馆”,充分体现了历史文化内涵的丰富性。
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自2005年启动保护性修复以来,严格遵循“整体保护,有机更新”的总体指导思想,本着“全面保护、合理利用,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统筹兼顾、协调推进,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开拓创新、务求突破”的原则,先后完成了整体风容风貌保护工作、重要节点修复工作、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文化内涵彰显工作,得到各级领导、专家和市民群众的一致好评,被誉为“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
国务院原副总理李岚清,罗哲文、谢辰生等专家学者,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旅游专家组等都先后视察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并给予很高评价。
古老的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1.历史沿革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地处1995年12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的无锡市历史文化保护区内,以2008年公布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古运河为中轴,南长古街和南下塘古弄分列左右,为独具特色的古运河江南人家历史文化街区。
导游词之无锡古运河
![导游词之无锡古运河](https://img.taocdn.com/s3/m/50c44522c8d376eeafaa31d5.png)
导游词之无锡古运河(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编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正文内容各位XXXX的朋友:大家好!古语有云:“有缘千里来相会”,今天你我能在此相会,就说明我们有缘!那什么是缘分呢?缘分,是佛教文化中的一个抽象概念;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某种必然存在的相遇。
佛语有云:世间万物皆因缘而生。
因缘聚则物在,因缘散则物灭。
所有的一切都有它出现的理由,不必为此而感到惊讶!那可能就有人问了,眼前拿话筒的这个人为什么出现在这里呢?因为我是大家此次无锡古运河之行的导游。
(语调上升)自我介绍部分……欢迎大家来到中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和10个重点旅游城市之一的无锡市。
很高兴能够带领大家去了解我们这座美丽的江南古城。
在这里我谨代表600多万的无锡人民和***旅行社欢迎各位朋友的到来。
同时我也预祝各位在无锡期间能够玩得开心,看得尽兴,也希望这几天我的服务能让大家满意。
我们的车牌是****,大家上下车时请多注意一下。
无锡古运河
![无锡古运河](https://img.taocdn.com/s3/m/930d29dd6f1aff00bed51e20.png)
无锡古运河文化简介无锡古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一段,它北接长江,南达太湖,全长四十多公里,纵贯无锡城区。
无锡古运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末,三千年前,周太王长子泰泊在梅里建勾吴国,为了灌溉和排洪的需要,就率领民众开凿了伯渎河。
历史上吴王阖闾功楚,夫差北上伐齐,都曾通过这条河。
可见这条河当时不仅是在交通和农业灌溉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在军事上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条河不仅是无锡最早的人工河,应该说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运河了。
现在无锡人叫伯渎河,也叫伯渎港,经梅村可到常熟。
如今,这条河虽然已经失去了它往日的重要作用,但悠悠河水,凝聚了无锡三千年风风雨雨的历史,交织着水乡河古朴醇厚的民风民俗。
傍河而居从有运河开始,无锡先民就傍河而居,因河设市,以河为生。
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江南运河水乡文化。
现在在无锡能够一览这种江南水乡生活画的最佳角度,应该是在无锡的清明桥。
清明桥两岸的水弄堂是无锡最具特色的水乡风景。
两边民居高低错落,码头石埠错落有致,白天人家临窗面水,夜晚船家橹声灯影,后门洗汰下船,前门逛街上桥,每逢下雨时节,丝丝小雨飘洒在白墙黑瓦上,好一幅“人家尽枕河”的民俗风情画。
现在虽然有的房屋已经破旧,墙壁斑驳,但仍有许多人面对着这小桥流水、枕河人家、桨声惊梦的水弄堂流连忘返......横跨在水弄堂上的清明桥是无锡古运河上规模最大、保留最完整的单孔石拱桥。
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在无锡人的心目中,清明桥在历史上的繁荣就象那幅名画《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一样,是古老运河历史的符号、繁荣的象征、文化的缩影。
在清明桥下生活的运河人家安逸、自足,这也许就是悠悠古运河带给他们的那种自信与满足吧。
他们在极普通的生活中回味着过去,感受着现在。
清明桥是一个窗口,是体味运河千百年文化遗存的窗口。
交通命脉公元613年,隋炀帝全线贯通京杭大运河以后,无锡古运河就发挥了交通上的重要作用,成为南北运输的大动脉。
这些无锡风俗画作所描述的就是无锡古运河在明清时期漕运高峰时的盛况。
无锡历史概览-精品文案范文
![无锡历史概览-精品文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593e0d22581b6bd97e19ea05.png)
无锡历史概览无锡历史概览历史之变革:早在六七千年前,无锡先民就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过着定居生活。
在鸿声彭祖墩、新渎庙墩、葛埭桥庵基墩和玉祁芦花荡等地,均有原始氏族的聚居点。
无锡先民的原始文化先后属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
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创造和丰富了太湖流域辉煌的远古文化。
无锡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春秋时期,吴国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政治上、军事上也十分强大。
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灭吴,无锡属越国。
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灭越,无锡属楚国。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灭楚,置会稽郡,无锡属之。
据考古发现,西汉时期,无锡已有冶铁、铸铜、制陶、髹漆等手工业门类,农业生产已使用铁器农具和牛耕技术。
六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迁,无锡治湖筑圩,水利设施大量兴建,农业耕作技术也有了提高。
商业贸易开始形成。
唐、宋时期,无锡农业生产从“火耕水耨”的轮荒耕作发展为耕、耙、耖配套的耕作技术,形成稻麦两熟制,太湖周围卑湿之地改造成河渠纵横、湖塘棋布、排灌结合的水网系统。
养蚕业发达,“桑柘含疏烟处处倚蚕箔”。
京杭大运河开通后,无锡河道中“商旅往返,船乘不绝”。
城中金银、彩帛、烟酒、油酱、食米等作坊错杂开设,市场繁荣。
无锡成为富庶江南的一块宝地。
明清时期,无锡依凭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水陆交通和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社会生产力得到较快的发展。
锡西北的芙蓉湖经过几次大规模的整治,形成大批良田。
农业上由于精耕细作,粮食产量逐年增加。
“春豆夏麦,秋收禾稻,中年之岁,亩得三石”,成为全国“米仓一区”。
随着手工业的兴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无锡逐步形成了江南有名的米市、布码头。
米市:早在元代,无锡已是邻近县上交漕粮的集中地。
明代,由于兴修水利和水稻育秧移栽技术的推广,无锡粮食产量稳定,无锡之米与苏杭之帛、淮扬之盐、浮梁之瓷、温州之漆相提并称。
至清代前期,无锡稻米集散不仅经营规模、交易数量居江苏各县之冠,而且成为漕粮的主要采办地和“产者输之,购者集之”的粮食余缺调剂市场。
“水弄堂”边古街区——无锡市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
![“水弄堂”边古街区——无锡市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https://img.taocdn.com/s3/m/7245de242af90242a895e550.png)
古运 河 南 门“ 水弄 堂” 古 运河从 南 长桥 至南水 仙 。
庙 , 10 长 5 0米 。由于运河 两 岸原 有 驿 道 。 边 筑有 石 驳 河 岸 .所 以 民众 俗 称 为 “ 塘 Il —
概
况
i 河运塘 。河道被下, _岸为; 东为 两塘 翳 ”河岸南 岸鳞 西 南上
点 , 机整 合 , 有 融吴 文 化 、 运河 文化 、 工商 文化 于 一炉 。 完 美 彰显 “ 江南 水弄 堂 , 运河 绝版 地 ” 的特 色 。 清名 桥历 史 文化 街 区 的规划 和 建设 。始 于 2 0世 纪9 0年 代 。 1 9 9 3年 , 锡 市 委 、 政府 和 南 长 区委 、 无 市
窑披 翠—— 大 窑路 古窑 遗址 群地 区。 整个 片 区以线 串
察 后得 出结论 :无 锡 古运 河 开拓 最早 ,保 护 最好 , “ 既 是 古 运 河 的 发源 地 , 又最 具 原 生 态风 貌 , 是古 运 河 的
文化绝 版 之地 。 “ 弄堂 ” 特色景 观是 : 河 、 桥 、 ”水 的 古 古
I :i 一 一
l
清 名 桥历 史 文 化 街 区 , 是 指 以 清 名 桥 及 清 名 桥 广
场为核 心 。 以南 长 街 、 杭 京 古运 河 、 下 塘 、 南 伯渎 港 、 大 窑 路 一 带 具 有 丰 富 历 史 文 化 底 蕴 的 区域 为 组 成 部 分
& 《
大椿 故 居 . 至南 长 街 南水 南 仙 庙 , 至 金 钩 桥 街 , 至 西 北 跨 塘 桥 ,东 西 宽 约 6 O米 , 0
清 名 桥 这 一 段 , 全 长 90 0
古 街 区 堂景的华是 弄 面约 米水 米”观2。“ , 宽精 ,水 河 0“ 弄
暑期社会实践——无锡之行
![暑期社会实践——无锡之行](https://img.taocdn.com/s3/m/9d34069cbceb19e8b8f6baf9.png)
社会实践报告前言为了追寻历史的足迹,探索无锡红色文化,感受江南鱼米之乡的魅力。
6月30日,我们一行人来到无锡,开始了为期7天的社会实践活动。
几天来,我们探访了钱钟书故居、薛福成故居、泰伯庙、惠山古镇、鼋头渚公园、无锡博物馆等地。
正文此次无锡之行中,钱钟书故居给我们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这不仅仅是因为它是名人故居,更重要的是,钱钟书老先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他的文学作品对后世的深刻影响。
钱老故居它位于无锡市健康路新街巷30号、32号,系钱家祖遗产业——钱绳武堂。
钱钟书故居系钱钟书祖父钱福炯筹建于1923年,其叔父钱孙卿续建于1926年,占地面积为二亩四分八厘八毫(1600平方米),为七开间三进明清风格又吸取西式建筑之特点。
祖父钱福烔题名为“绳武堂”,匾为当时江苏省省长韩国钧所书。
钱福烔集经史语撰联悬于厅堂之上,勉励钱氏子孙勤奋读书,安份守业,和睦相处,继承家风。
钱钟书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绳武堂敦厚质朴竞志奋进的门风,都在他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钱钟书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
曾为《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翻译小组成员。
晚年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任副院长。
书评家夏志清先生认为小说《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
钱钟书在文学,国故,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的成就,推崇者甚至冠以“钱学”。
钱钟书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著有《围城》被书评家夏志清先生认为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
钱钟书先生在文学,国故,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的成就。
这组江南常见的具有传统风格的民居建筑:前后共两进,面阔均为七间。
1926年钱钟书的叔父钱孙卿先生因子女较多,在征得其父同意后,于后园西北角添建楼房三楹;之后又接建楼房一楹,因园内有一树盛开的梅花,故名“梅花书屋”。
这座古朴的建筑不仅让我感受到了优秀建筑的魅力,更让我感受深刻的是钱钟书先生深厚的人格魅力。
无锡清名桥古运河景区介绍
![无锡清名桥古运河景区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3cf132a9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ab.png)
无锡清名桥古运河景区介绍
无锡清名桥古运河景区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南长区,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旅游胜地。
这里保存了完好的古运河和众多历史遗存,是了解无锡历史和文化的好去处。
景区的核心景点是清名桥,这座石桥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是无锡规模最大的古代石拱桥。
整座桥为单孔石拱桥,全长43.2米、宽5.5米,见证了古运河的繁荣和历史变迁。
游客可以在古桥上漫步,欣赏古运河两岸的风光和历史建筑。
除了清名桥,景区还有许多其他值得一游的景点。
沿河的桨声、灯影、古桥、民居构成了一幅天然的古运河“民俗风情水上画廓”,让人感受到浓郁的水乡风情。
游客还可以参观窑群遗址博物馆等地点,了解无锡的历史和文化。
此外,景区的游览线路也非常有特色。
游客可以乘坐游船从南禅寺出发,经过跨塘桥、大公桥、清名桥、窑群遗址博物馆等地点,沿途可以欣赏到古运河两岸的美景和历史建筑。
游船上还会提供水果盘和茶杯,让游客在游览的同时享受舒适的休闲时光。
总的来说,无锡清名桥古运河景区是一个集历史文化、水乡风情和自然风光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无锡的独特魅力和历史文化底蕴,留下美好的回忆。
大运河无锡段历史悠久特色多
![大运河无锡段历史悠久特色多](https://img.taocdn.com/s3/m/8b2e7156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75.png)
产,曾率领百姓开掘了一条以都城梅里为中心,东到漕 孟河浦河入江口。这段文字具体记述了“吴古故水道”
湖,西到今无锡南门外的人工运河,全长约 87 里,宽 12 的起讫地点和全程走向。当代许多历史地理学家如褚
丈。从此,这一带大片沼泽地变为良田,既能栽插水 绍唐、魏嵩山等都认为:它从姑苏城的平门出发,经巢
现在无锡城区的古运河河段(双河尖至清名桥), 基本上仍是吴王夫差当年所开的吴古故水道(江南运 河或江南邗沟)的一部分。其开凿历史,比扬州的那段 邗沟至少要早一年。
3. 黄歇立无锡塘、治无锡湖 战国后期,楚相春申君黄歇请封江东(今苏南地 区),筑城于历山(今无锡惠山之西),并率领百姓“立无 锡塘”、治“无锡湖”(见《越绝书》卷二《吴地传》)。所谓 “塘”,就是堤岸。立塘治湖,即在无锡湖中筑立堤坝,将 吴王夫差所开通的江南运河穿越无锡湖的一段与湖分 开,河归河,湖归湖,更利于运河的通航和湖水的控制。 原无锡湖中有小岛,系历山余脉,本无名字。黄歇 立无锡塘、治无锡湖之后,它成为运河中流的一个墩, 因墩基为岩石构成,得以永久保留。后人为纪念治水 有功、为民造福的黄歇,特将此墩命名为黄埠墩。 现在,黄埠墩已成为无锡古运河上一道重要文脉, 一处标志性的历史景点,也成为京杭大运河无锡段悠 久历史的实物见证。 4. 隋代江南运河无锡段的变迁 隋炀帝杨广为了便利漕运和军事运输,利用天然 河流和旧有渠道开凿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沟通南北 的大运河,整个工程分四段进行。大业元年(605)起 , 开凿通济渠,由洛阳通到淮水。同年又开山阳渎(疏拓 古邗沟),从山阳(今江苏淮安)到扬子(今江苏扬州之 南)入江。大业四年(608)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黄 河、北通涿郡(今北京)。大业六年(610)开江南河,从 京口(今镇江)到余杭(今杭州)。至此,这条长达 2000
无锡旅游胜地探索
![无锡旅游胜地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7352f62a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d5.png)
3. 特色美味:无锡的酱排骨以其独特的口感和美味而闻名遐迩。
2. 艺术品收藏:现代艺术馆拥有丰富多样的艺术品收藏,涵盖绘画、雕塑、摄影等多个艺 术门类。这些艺术品来自国内外知名艺术家,包括了大量具有艺术历史与品味的作品。馆 内展览不仅展示当代艺术作品,还定期推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巡回展览,为观众提供了与 国际艺术接轨的机会。
VIEW MORE
文化创意园区
1.无锡旅游的重要部分:展示和保护传统文化,促进创意产业 是无锡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些园区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环境,可以 展示和保护当地的传统文化,同时也促进了创意产业的发展和创新。 4. 这些文化创意园区为游客提供了一个多样化的文化体验。游客可以参观 各种博物馆、艺术展览和工艺品陈列馆,了解无锡的历史和传统文化。 3. 文化创意园区还设有各种创意产业企业,包括设计工作室、创意产品店 铺和艺术工坊等,为游客提供了购物和参与体验的机会。游客可以亲手制 作手工艺品,或购买当地特色产品作为纪念品。 4. 无锡的文化创意园区还举办各种艺术表演和文化活动,如音乐演出、戏 剧和舞蹈表演等。这些活动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和观众,为无锡 的文化创意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力。
Explore the beauty of the Tai. 太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位于江苏省南部,东临上海市。
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壮丽的景色使其成为游客们探索和欣赏自然美景的理想目的地之一。 2.太湖龙山栈道:历史文化与湖景之美 太湖拥有众多著名的旅游景点,包括三国时期的著名古战场曹操在太湖上的栈道-龙山栈道。这条蜿蜒曲折的栈道是历史文化遗址,提供了迷人的湖景和周边山脉的壮丽美景。
清代京杭大运河沿线民俗服饰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清代京杭大运河沿线民俗服饰的研究现状与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5fb255ea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c3.png)
Vol. 6 No 2Apn 2021第6卷第2期2021年4月服装学报 Journal of Clothing Research清代京杭大运河沿线民俗服饰的研究现状与趋势付雅雯1>2,梁惠娥* 1>2>3收稿日期:2220 -09 -12;修订日期:2221 -22 -28。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2219SJZDA221);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KYCX22_1271)。
作者简介:付雅雯(1994—),女,硕士研究生。
*通信作者:梁惠娥(1967—),女,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服饰文化与现代服装设计。
Email : lianahe@jiananan. s X u . sc(1.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江苏无锡214122;2.江南大学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江苏无锡214122;3.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名师工作室,江苏宜兴214226)摘要:采用文献调查的方法,整理国内外学者对清代京杭大运河沿线民俗服饰的研究,归纳相关理论,以运河沿线地域服饰为载体,对清代京杭大运河沿线民俗服饰的研究现状、趋势进行分析。
认为研究京杭大运河沿线民俗影响下的民间服饰是对清代民俗服饰文化和地域服饰文化研究体系的双向补充,从横向和纵向探究运河文化对民俗服饰产生的影响,进而理清运河文化与运河沿线民俗服饰的内在逻辑关系,为研究运河地域服饰文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清代;民俗服饰;运河民俗;地域文化;运河南北线中图分类号:TS941.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296 -1928(2221)22 -2152 -26Research Status and Trend of Folk Costumes Along the Beijing-Hangzhou Grand Canak in Qing DynastyFUYawen 1,, LIANG Hrin *52,2 1. School of Design, Jiaagaaa University , Wuxi 215122, China ; 2.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search Base in JiangsuProvince,Jiangnaa University , Wuxi 214122, China ;3. Master StuUio , Wuxt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Arts and Technoloey ,Yixing 214226, China)Abshrct : Using tUc metUoU oO literature survey, this panes sorteC oU tUc domestic and foreinn scholars' research on tUc folOcostumes along tUe Beijina-Hanazhou Grand Carmi in Qing Dynasty, scmmarizee tUe relevani iUeories , and analyzee tUeresearch status and trend of tUe folO costumes aloua tUe Beijina-Hanazhou Grana Canai in Qing Dynasty by taking tUe01X01 costumes aloug tUe canai as tUe carriee. A was a two-way complemeeU tu tUe research system of Qing Dynastu flok costume chlture and 01X0. costume chlture tu stuUy folO costumes aloua tUe B eijina-Hanazhou Grand Canai. A coUO explore tUe iiOlrencc of canai ou folO costumes horizouwllo and verticallz , and clarify tUe inherent loycci reytWushipbetween tUem tu proviye a refereacc for tUe stury of costume chlture tUe canal.Key worCt : Qing Dynasty , folO costumes , canal folO , reaiouai chlture , sov U iand line of tUe canal京杭大运河自开凿通航以来就成为国家的经 济命脉,尤其在清代,漕运带动了沿线城镇的经济发展,推动了商业、手工业、服务业等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使得运河沿线区域在经济水平、社会风尚、 文明程度方面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无锡清名桥江南水弄堂
![无锡清名桥江南水弄堂](https://img.taocdn.com/s3/m/e0da4868a8956bec0975e34b.png)
无锡清名桥江南水弄堂作者:陈振康来源:《百科知识》2012年第19期京杭大运河在江苏无锡穿城而过,如同一条翠绿的玉带,将它的无限柔情洒落在沿河两岸,这条玉带的最美之处,莫过于南长桥至清名桥一段——清名桥街廊,它被誉为“江南水弄堂”,堪称古运河的精华绝品。
无锡清名桥街廊,又称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也称南长街区,依运河而建,因水而市;街廊长5.6千米,十里长街,十里风光,以它绮丽的水乡景色、优秀的吴地历史文化、原生态的江南古巷而跻身于“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古桥·古庙·古塔街区内,清名桥古运河段长1.6千米,河面宽约20米。
令人惊叹的是,那一座座石拱桥历经千百年风雨,如今仍横跨于运河之上,其中,最有名的是古清名桥。
清名桥为单孔石拱桥,桥长43.2米,宽5.5米,高8.5米,桥孔跨度13.1米,全系花岗岩堆砌而成。
拱桥古朴匀称,稳固雄伟。
清名桥,原叫清宁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
它是无锡名士秦太清、秦太宁两兄弟捐资建造的,两兄弟名字中各取一字,将此桥命名为“清宁桥”。
清康熙八年(1666),此桥由无锡县令吴兴祚重建。
到了道光年间,因讳道光皇帝的名字曼宁而改名为“清名桥”,也有人称它为“清明桥”。
于清名桥上四下眺望,但见两岸粉墙黛瓦,鳞次栉比,桥下河水潺潺。
清名桥的南面,运河和古伯渎河相连;再向南,直通无锡梅村,那里是吴文化的主要发源地。
在清名桥南面不远处,有一古庙,叫南水仙庙。
南水仙庙又被称为“松滋王侯庙”,是为纪念明代嘉靖年间无锡知县王其勤而建,王其勤是湖北松滋人,庙因此而得名。
王其勤生于明嘉靖十年(1531),嘉靖三十二年中进士,授无锡县知县。
时倭寇正从我国东南沿海大举入侵内地。
王其勤到任后第三天,就召集地方耆老士绅,商议抗倭,修筑城墙。
自嘉靖三十三年二月初九日起,甩了70天时间,将原来无锡土城垣改建成一座长十八里、高二丈一尺的砖石城墙。
他又向民间募兵,将招募来的兵卒编成窑兵、脚兵、弩兵、僧兵、柴兵、子弟兵、义勇兵、园兵等,进行训练。
大运河与无锡诗歌
![大运河与无锡诗歌](https://img.taocdn.com/s3/m/40964402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2a.png)
第29卷第4期2022年12月淮阴工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Vol.29No.6Dch.2020大运河与无锡诗歌曲金燕3贾愚0(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人文法政学院,江苏无锡212124;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商学院,南京210045)摘要:运河诗歌中所反映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是了解运河沿线城市的窗口,具有“鲜活”的史料价值。
无锡是一座应“运”而生的城市,招来了无数文人吟咏唱和,产生了大量的运河诗篇。
大运河与无锡诗歌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大运河是无锡诗歌的滥觞;大运河孕育了沿岸景观,为无锡诗歌提供了素材来源;大运河为文人游览无锡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大运河漕运推动了无锡诗歌的繁荣”关键词:大运河;无锡;诗歌中图分类号:102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7661(2020)06-0006-04The Grand Canal and Wuxi PoetryQU Jin-yan1,JI0Yu2(1.School of Humanitict,Law anS Politics,Binjiann Collecc,Nanjinn University of Infonnatiou Sciecch and Technoloua,Wuxi Jianfsu212124,Chinn;2.Schod of Business,Nanjinf University of Informdtion Technolooa,Nnjinn210049,COiiid)Abstract:TOern am nnmerons ancient chnai poems.They am nn inseparanic pan of the11Grann Canai chlturai Oentayc".TOc histom,chltura i O locht chstoms rePecteP in these poems with n distinctly myiont color are n winnow for us i unferstand止"cities alonf止"chnai.Hench止"!1high histonchi value.Wuxi chmn inti beinf patty dun1u its tuchy lochtiou alonf1^"chnai.It attracteP countless literatt who pmUucey a Um"nnmbcr of ch-nat poemt.Thr chnai is thmfom what yava biyU1u U ipu poemt.Wii七丘lannscany it creater,it pmanr suUjects anf matenats for poetm-0alst it couvepiept for U ic litemti te visit Wuxi,which anain contrinu trl to tUy pmspany of Wuxi poetm•Key words:the Grant Canai;Wuxi;poetm1运河孕育了无锡文化“支骨离别,垂私南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锡商埠沸腾遗落为运河边的回声
清光绪年间,无锡杨家兄弟在运河边建立了第一家机器生产的大型企业——业勤纱厂,自此民族工商企业便在无锡的运河两岸拔地而起,烟囱耸立,汽笛长鸣。
到20世纪30年代,无锡已建立起以纺织、缫丝、粮食加工为支柱产业的近代工业体系,并形成荣、杨、周、薛、唐等六大民资资本集团,他们的企业从无锡一直开办到上海甚至全国,工业总产值仅次于上海、广州,位居第三。
每当新粮上市,宽阔的运河便会闹腾起来与清名桥的华丽洋气不同,北塘区运河沿岸并不漂亮。
河面很宽,吴桥、蓉湖大桥、莲蓉桥这些现代化大桥都很雄伟,现代江景高级公寓和上世纪中叶的宿舍楼都沉浸在浓重的江雾里,后者的墙皮有些泛黑,窗外杂七杂八地晾着住户的衣服、床单,真实而又家常。
从吴桥沿着运河往南走,去寻找著名的三里桥米市。
过了上班的点儿,街区显得很安静,完全没有当年繁华米市商埠的影子。
路边一位买菜回家的老人嘟囔着:“越来越安静,越来越安静,几十年前可不是这样的。
”他姓张,82岁,1946年跟着亲戚从苏北乡下来到三里桥粮行做学徒。
他带我们来到黄埠墩旁的岸边,那里有一块牌楼,写着“无锡米市”:“应该再往南一些,竖立在老三里桥!”所谓三里桥,就是距离老北门三里的地方,在北塘大街的北端。
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无锡米市达到鼎盛,北塘到三里桥一段最繁华,沿河几百家米店粮行。
在很多无锡人的记忆中,这段运河的空气里永远飘着新鲜稻米的清香。
“每当新粮上市,宽阔的运河便会闹腾起来,上千只粮船载着新米从苏北、湖广、江西等地驶来,运河里的船铺到满,从一只跳到另一只,几乎可以走到对岸去。
”作为全国四大米市之一,无锡粮食堆栈容量曾为东南各省之冠,称为“米码头”。
这种看上去原始、简单、以体力劳动为主的交易集市,却带动了整个无锡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当年,在米市附近布满仓库、米厂、面粉厂和油厂,还有纱布、丝绸、山地货等行号,而莲蓉桥的前竹场巷开设了40多家银行和各式钱庄,成为无锡乃至苏南的金融中心,被称为“钱码头”;粮船返回时运输布匹、丝茧,又让无锡成为“布码头”和“丝码头”。
北塘大街和小三里桥街的交界处是一片破败的街区,在北塘区工商所的拐角处我们看到“三里桥粮油市场”,据说1953年国家取消粮食自由市场后,这座粮油市场是1981年重新组建的。
市场很空旷,可供运粮的卡车驶进卸载,分两间,一间卖杂粮,一间卖米,不时有一群胖麻雀从顶部呼啸而过,“它们是这里的住户,专吃撒在地上的米粒”。
下午,粮油市场没有什么买卖,显得很冷清,一位来自苏北的商户——这里几乎所有的商户都来自苏北——一边看报纸,一边淡漠地说:“早上热闹一点,都是餐馆来批发的,年轻人都去超市买米了,一些老无锡人也会来这里买米,五斤六斤的,老太太还讨价还价,还压秤,太麻烦。
”他卖的大米有苏北的,也有东北的,都是铁路或者公
路运来的,“东北米贵一点,苏北米卖得更好,这里人更爱吃当地米”。
另一群米铺老板娘都是苏北老乡,她们嘻嘻哈哈,无忧无虑,但是又很担心这里也被拆掉。
听说要拍照,老板娘们纷纷摘下头巾和围裙,整整头发,露出里面干净的衣服。
“我叫张三一,我妈生我的时候31岁。
”一个胖胖的老板娘,在无锡做米生意已经二十几年了,现在女儿在这里读书,在她的记忆中,直到上世纪90年代,北塘三里桥一带还是热热闹闹的米市,“那时,我有条船,还在运河上卖米呢。
后来,才搬到这里,也没人用船运米了。
”无锡人最骄傲的是被称作“小上海”无锡城北和城西并不漂亮,却很美。
因为,在运河两岸,运河公园内外矗立着几处高大华丽的老厂房,比如红砖砌成的欧式厂房、七百万斤砖立筒形粮库、直指苍穹的大烟囱……它们从上个世纪初,穿越时光而来,充满近代工业的力量和美感。
实际上,无锡南门外和北门外的古运河两岸一度都是大大小小的工厂和仓库,据统计,1933年无锡已经有300多家工厂。
今天,你若随便问一个无锡人,他的家人或者亲戚长辈总有一个曾在某个纺织厂、面粉厂或者缫丝厂工作过。
无锡文史专家夏刚草说,当时每天早上工人们乘坐渡船上班的景象非常壮观,“各家工厂渡船的汽笛声不同,一听声音就知道谁家的渡船到了”。
一位当地文史专家说,当年荣家在运河边建立茂新面粉厂时,曾遭到城中乡绅的反对,觉得有大烟囱破坏风水,但是运河便利的交通和优秀的水质,终于令其“兵船牌”面粉享誉全国,并出口欧洲。
今日,茂新面粉厂红砖砌成的厂房仍在运河边,已经成为民族工商业博物馆,还保留着当年英国进口的机器,据说这些机器直到上世纪末还在正常运作。
无锡人最骄傲的是被称作“小上海”。
这里原本不过是吴越之地的一个小小村落,因为有了运河,四面八方的人聚集在这里做生意,方有了无锡城镇,并且成为交易米、丝、布、钱的热闹商埠。
而20世纪初的近代工业发展却真正成就了无锡的繁华,也造就了无锡人的个性——务实,骄傲,硬气,不耻言利,过自己富裕的安稳日子,不去想那些有的没的。
这种传统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终于使无锡成为中国当代乡镇企业经济的发源地,被费孝通称为“苏南模式”。
夏刚草说:“据我估计,上世纪50年代大概20%的无锡人在工厂上班,还有20%的无锡人在从事商业,无锡工商业发达,其实商业比工业更发达。
”上世纪60年代,中国城市经济停滞,却没有扼杀无锡人的“生意经”,城里人下乡,农村才人辈出,上世纪整个80年代,无锡乡镇和郊区的生产总值一直位于全国前列。
无锡人钱钟书在《围城》里调侃自家老乡:“他们那县里人侨居在大都市的,干三种行业的十居其九:打铁,磨豆腐、抬轿子。
土产中艺术品以泥娃娃为最出名;年轻人进大学,以学土木工程为最多。
铁的硬、豆腐的淡而无味,轿子的容量狭小,还加上泥土气,这算是他们的民风。
”他管无锡称作“县”,上海才是“大都市”,不过比起他刻薄苏州人和苏北口
音,算是厚道多了。
运河两岸部分厂房将永远保存下来本世纪初,无锡运河两岸的厂房大多在改制和拆迁时毁掉,但一部分保存下来,并且将永远保存下来。
从2007年开始,无锡先后公布了两批无锡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共有34家工厂,大部分在北塘区、南长区和崇安区,包括无锡市第二粮食仓库旧址、茂新面粉厂、庆丰纱厂址、北仓门蚕丝仓库以及位于清名桥附近的永泰丝厂等。
这些老厂房的保存方式包括改造为博物馆、艺术馆、创意园区、高级餐厅、酒吧、酒店以及高档楼盘等。
最有名的两个老工厂,一个是茂新面粉厂,改造为无锡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另一个是永泰丝厂,改造成中国丝业博物馆。
一个在“茂新面粉厂”做解说员的女孩子说,她的外婆以前就在这里上班,“听说要求很高的,要经过考核,外婆说,当年能进荣家的面粉厂工作是很骄傲的一件事”。
夏刚草说,以前无锡的大企业除了车间,还包括宿舍和养成所——即培训学校,邀请英国、日本留学归来的老师,教授工人文化、技术和英语,“这种传统一直持续到上世纪50年代”。
无锡工厂招来的工人大多来自无锡乡下、苏北,因此工厂就建有大规模的职工宿舍,还有食堂、托儿所、医院等。
而“永泰丝厂”则已经成为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的一部分,博物馆特别请回当年的女工,现场为游客表演烫茧抽丝过程。
“1979年,我接替母亲进厂,就住在附近,前几年下岗了,也搬进了新房子,现在回来‘表演’,还挺亲切的。
”像大部分苏南人一样,这些50多岁女工们面容白净,手脚利落,很会说话,大约儿女事业都不错,对生活也没什么抱怨。
其实,除了一些学校、机关组织的参观活动,无锡这些工业博物馆接待的大多是散客,“外地旅游团更愿意去太湖、惠山或者乘坐运河游船,倒是当地的老工人和他们的后代会回来看看。
”无锡号称“小上海”,因此无锡人爱赶时髦。
如果你在北仓门沿着运河溜达,走进37号,会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比如北京的798,或者上海莫干山8号桥——这里被称为“无锡北仓门艺术生活中心”,原身是一座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蚕丝仓库,据说曾是长江流域规模最大的蚕丝仓库。
8年前经过改造,变成LOFT艺术中心,听说这里曾举办过几次很棒的艺术展,但在无锡却有点“曲高和寡”,现在里面有学院派画家的艺术工作室、广告设计公司、摄影棚、咖啡馆、小剧场、展览厅等,目前正在筹备一名无锡本地画家的中国画展。
不过,普通无锡人对这个工业艺术味道浓郁的LOFT很是陌生,他们觉得最时髦的事还是去清名桥步行街泡吧,此外,他们还对一家叫做“西水东”的高端楼盘津津乐道。
那是一个位于古运河西水墩附近的高端生活区,距离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很近,以无锡旧工业历史保护建筑群改造为卖点,比如楼盘展示中心就是由无锡最大的棉纺织企业荣氏申新三厂仓库改建而成,附近还有两根无锡城唯一保留下来的大烟囱。
这个艺术工业楼盘的设计理念很先进,也很时尚,但在无锡卖得很好,无锡人说起这个售价不菲的楼盘,都很是艳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