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给理论

合集下载

第4章货币供给理论

第4章货币供给理论

• 对央行来说,商业银行准备增加100元,即央行负债增加 100元,而100元证券也就是其资产的相应增加。央行T账户 的变化如下:
中央银行
资产
负债
证券
+100元 准备
+100元
央行买入商业银行证券的结果是,准备增加100元,基础货币也 增加100元。反之,央行向商业银行卖出债券,其结果相应是银 行体系的证券增加,准备减少;央行的证券减少,准备也相应 减少。不管央行对商业银行买入还是卖出国债,不考虑商业银 行的超额准备问题,都会造成货币供给的倍数扩张或收缩。
2.通货比率C/D的变动 货币乘数与通货比率C/D负相关 3.超额准备率ER/D的变动 货币乘数与超额准备率ER/D反向变动
4.3 弗里德曼—施瓦兹和卡甘的货币供给理论 4.3.1弗里德曼—施瓦兹和卡甘的货币供给决定模式
弗里德曼—施瓦兹的货币供给决定模式表现为下式: M/H=(C+D)/(C+R)
4.1.1 基础货币在中央银行账户的表现
央行的负债及基础货币可以分为商业银行的准备 金R和公众的通货C,即H=R+C
准备金是央行对商业银行的负债,通货是央行对 公众的负债。
央行与商业银行进行交易,形成商业银行账户上 的准备金,商业银行据以进行存款创造,致使流 通中的货币量以基础货币的倍数增加。
准备
银行体系 资产
+100元 存款
负债 +100元
对央行T帐户的影响是,其在资产项目中多了100元的证券, 负债项目中也增加了100元准备:
证券
中央银行 资产
+100元 准备
负债 +100元
央行支票存入当地银行后,央行对非银行 公众的公开市场购买与对银行的公开市场 购买的结果相同:准备增加额等于公开市 场购买额,基础货币同额增加。

西方经济学第10章 货币供给理论

西方经济学第10章  货币供给理论

16
(三)货币创造机制 为了说明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过程,必须首先 作如下假设:①银行只保留法定准备金,其余资金全部 贷放出去,超额准备金为零;②客户的资金全部通过银 行结算,没有提现的行为;③设法定准备率为20%。
17
18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9
20
21
三、货币的供求均衡
(一)货币均衡及其特征 货币均衡,是指社会的货币供应量与客观经济对货 币的需求量的基本相适应,即货币需求=货币供应。 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借助 于货币的运动,社会需求都表现为拥有货币支付能力的 需求,即需求都必须通过货币来实现。货币把整个商品 世界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对应。 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就其表象而言,就是由各种性质 不同的货币收支运动构成的不断流动的长河,货币的运 动反映了整个商品世界的运动。
3
二、货币的职能
经济学家通常将货币的功能描述为五个方面:价值 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价值贮藏和世界货币。 1.价值尺度 2.流通手段 3.支付手段 4.价值贮藏 5.世界货币
4
第二节 金融体系 一、金融体系的构成
金融体系包括市场、中介、服务公司和其他用于实 现家庭、企业及政府的金融决策的机构。 金融市场有些拥有特定的地理位臵,例如上海证券 交易所;有些没有特定的地点,例如证券的柜台交易市 场,或称场外市场,它只是连接证券商或其他客户的计 算机和远程通信系统。
8
三、金融中介机构
1.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又称为存款货币银行或存款银行,在西方 国家传统的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以其机构数量多、业 务渗透面广和资产总额大而处于举足重轻的地位,特别 是在实行全能型银行体制的国家,商业银行可以经营包 括存贷款业务和证券业务在内的各种金融业务,因而地 位更加重要。 2.节俭储蓄机构 节俭储蓄机构或储蓄机构与商业银行的区别在于, 前者以家庭和个人为服务对象,而后者的服务对象主要 是工商企业。

货币银行学第九章 复习 货币供给理论与货币供求均衡理论

货币银行学第九章 复习 货币供给理论与货币供求均衡理论

货币银行学第九章复习货币供给理论与货币供求均衡理论第九章货币供给理论与货币供求均衡理论第一节货币供给理论一、货币供给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1、货币供给理论是伴随现代银行制度的建立、发展过程中而逐渐形成的。

菲利普斯(Phillips)于1921年《银行信用》一书中,第一次使用了“原始存款”、“派生存款”这两个现代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概念内涵。

2、直到上世纪60年代,凯恩斯主义“失灵”,各种学派再次兴起,货币供给理论再次吸引了更多的经济学家。

其中米德(Meade)和丁伯根(Tinbergen)最具影响。

3、70年代有了更多的发展,关注:货币定义;货币供给机制;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的探讨。

二、货币供给理论主要涉及的范畴 1、货币定义。

由狭义货币转向广义货币,以及货币层次划分。

2、现代银行制度下的货币供给机制:A:中央银行控制与调节基础货币机制; B: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机制;C:在上述两重银行调节机制中构成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货币供给机制。

3、货币供给机制的理论模型。

现代银行制度下的货币供给机制,可用理论模型表述,具体是对M1或M2层次的货币乘数加以考察与推导;对货币乘数影响因素分析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储备金率、现金“漏损率”等。

4、货币供给机制的“内生性”与“外生性”的探讨。

A:由市场经济自身内在的货币需求,也即由“看不见的手”支配而形成的客观的货币供应量,就是“内生性货币”,属于“内生变量”;B:由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操控,经由中央银行“看得见的手”操作而形成的货币供应量,就是“外生性货币”,属于“外生变量”,也称“政策变量”。

5、政府收支对货币供求的影响。

政府收支行为会否从“外生变量”角度影响货币供应?1)政府的正常收支活动不会影响货币供给,即:收入=之支出,收支平衡;收入>支出,有结余。

2)政府的货币支出大于收入,出现赤字时,对货币供给会产生影响,即政府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有:A:向社会公众举债,此时即期货币总量不变,只是存款帐户货币量转移;B:向商业银行借款,也是存款货币量的转移,但是可能影响到商业银行未来的派生存款规模的变化;当然它又取决于政府资金的用途是消费性或投资性的,后者并不影响未来的货币供应总量。

新古典综合派的货币供给理论简述

新古典综合派的货币供给理论简述
2006,02:91-95.
[2]王爱琴.新古典综合派经济主张及影响[J].合作经济与
2006,23:26-27.
[3]张俊勇,刘蕾.新古典综合派理论简述[J].五邑大学学
,2008,01:51-54+95.
托宾的货币供给理论认为,现代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
1.股权、2.政府债券、3.基础货币、
外贸资产。
私人财富新供给来源有三个:一是存货或生产资本的净
I),二是政府预算
赤字(D),三是国际收支盈余(CAS),家庭储蓄(S)
。由于储蓄等于国民收入减去消费(C)
T)之余额,赤字等于政府支出(G)与税收(T)
政策性。
二、货币主张
(一)货币乘数论
乘数(亦称倍数)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英国经或收
新古典综合派认为,在狭义的货币定义下(即 ,
,货币供应量的决定因素有两个:一个是
B表示),又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由现金
Ms表示)变
m表示)。这样,货币
其理由是:a.金融创新使得替代活期存款和通量的流动
b.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具有完全的替
c.非银行金融机构与商业银行争夺放款的竞争,削
d.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在
1.金融机构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实际上取决于经济运行
2.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不是控制货币扩张的唯

3.宏观金融控制的目标和手段应该改变。
3.公众的外币资产供给
对于整个经济来说,外币资产供给由国际贸易盈余和外
根据上两个公式可导出公众的外币资产供给函数:
4.托宾的资产选择的货币基础模型理论
托宾的决定短期均衡数量和价格的多资产模型表明,资
三、新古典综合派的影响

第十三章货币供给理论

第十三章货币供给理论

第十三章货币供给货币供给理论是分析货币供给量大小以及决定因素的理论,和货币需求理论比较而言,货币供给理论的产生和形成要晚得多。

这是因为在很长时间里,绝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把货币供给作为中央银行能够完全控制的一个变量,因此经济学家很少研究货币供给的决定过程,而是只研究当中央银行改变货币供给量时经济如何变化。

后来人们才逐步认识到,中央银行并不具有绝对控制货币供给的能力,中央银行能够直接控制的只是基础货币,而基础货币对全部货币供给量的影响,还有赖于货币乘数,货币乘数又受到商业银行和公众的影响,由此货币供给理论可以分为外生性的货币供给理论和具有内生性的货币供给理论。

本章主要介绍货币供给的原理与过程以及几种典型的货币供给理论,不管是外生性的货币供给理论还是内生性的货币供给理论在形式上有一致性,而货币乘数是否稳定是区别这两者的关键因素。

第一节货币供给原理与过程一、货币供给与货币供给量1.货币供给与货币供给量的定义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是经济主体把所创造的货币投入流通的过程。

货币供给量则是指一国各经济主体持有的、由银行系统供应的债务总量,通常是指一国经济中的货币存量,由货币性资产组成。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货币供给量是流通在公众手中的货币资产,银行系统拥有但不能参与流通的货币是不能够计入货币供给量的。

货币供给量又可分为名义货币供给量和实际货币供给量,前者是指一定时点上不考虑物价因素影响的货币存量;后者是指剔除物价因素之后的一定时点上的货币存量,我们通常所说的货币供给量一般都是名义货币供给量。

虽然货币供给量和货币供给是有区别的,货币供给是一种行为或过程,而货币供给量是货币的存量,但在不影响理解的前提下人们常常把货币供给量简单地称为货币供给。

由于货币供给量是存在于流通领域之中被各经济单位(银行系统以外的个人、家庭、企业和机关团体等)所持有的货币存量,现实生活中的货币都出自银行,财政、企业单位、机关团体及个人等,只是货币的运用者,货币只由银行体系发行和创造,又不断回归银行体系,所以银行体系是整个货币流通的中心环节。

乔顿的货币供给理论的推导

乔顿的货币供给理论的推导

乔顿的货币供给理论的推导货币供给的主要内容包括:货币层次的划分;货币创造过程;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等。

下面,店铺来为你介绍货币供给理论的主要内容及乔顿的货币供给理论的推导。

货币供给理论的主要内容货币供给的主要内容包括:货币层次的划分;货币创造过程;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等。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货币流通的范围和形式不断扩大,现金和活期存款普遍认为是货币,定期存款和某些可以随时转化为现金的信用工具(如公债、人寿保险单、信用卡)也被广泛认为具有货币性质。

一般认为,货币层次可以划分如下:M1=现金+活期存款;M2=M1+定期存款;M3=M2+其他金融资产。

货币创造(供给)过程是指银行主体通过其货币经营活动而创造出货币的过程,它包括商业银行通过派生存款机制向流通供给货币的过程和中央银行通过调节基础货币量而影响货币供给的过程。

决定货币供给的因素包括中央银行增加货币发行、中央银行调节商业银行的可运用资金量、商业银行派生资金能力以及经济发展状况、企业和居民的货币需求状况等因素。

货币供给还可划分为以货币单位来表示的名义货币供给和以流通中货币所能购买的商品和服务表示的实际货币供给等两种形式。

环节与信贷关系中央银行供给基础货币中央银行供给基础货币有三种途径:变动其储备资产,在外汇市场买卖外汇或贵金属;变动对政府的债权,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买卖政府债券变动对商业银行的债权,对商业银行办理再贴现业务或发放再贷款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记账货币乔顿的货币供给理论的推导根据乔顿的分析,在美国,决定货币存量的要素为货币基数、联储成员银行的准备金与存款之比、通货与活期存款之比、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之比、美国政府存款与私人活期存款之比。

这些要素与货币供给之间关系具体可以表述为:假设:B——货币基数,基础货币——联储成员银行的法定准备金——联储成员银行的超额准备金——非联储成员银行的库存现金R——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联储成员银行活期存款准备金——联储成员银行定期存款准备金C——公众手持通货D——商业银行的私人活期存款T——商业银行的私人定期存款G——政府存款r——各种存款的加权平均准备率——现金比率,通货比率——定期存款比率——政府存款比率则有:狭义货币M=C+DB=C+R(1)(2)式(2)就是乔顿的货币乘数模型。

第10章货币供给《货币银行学》

第10章货币供给《货币银行学》

第四节 货币供给的运行机制
四、存款货币创造在量上的限制因素 (一)现金漏损率(c)
对于银行制度不发达的国家来说,人们总会将部分 收入以现金形式保留在手中。这样就出现了现金漏 损,即是指银行在扩张信用及创造派生存款的过程 中,难免有部分现金会流出银行体系,保留在人们 的手中而不再流回。由于现金外流,银行可用于放 款部分的资金减少,因而削弱了银行体系创造存款 货币的能力。
第一节 货币供给及其理论
专栏10—1 货币供给内生性与外生性的讨论
第一节 货币供给及其理论
(二)卡甘(P. Cagan)模型
卡甘的方程式明确表明: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与高能 货币成正比,与通货比率和准备金—存款比率成反 比。
第一节 货币供给及其理论
(三)乔顿模型 1.M1货币乘数模型 模型采用狭义的货币定义M1,即 M1 =D+C。其
第二节 货币供给的形成
二、出自银行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
近代银行作为信用媒介机构和信用创造机构的统一, 其本质特征在于信用创造方面,即银行可以在相当 范围内通过增加自身的负债去增加货币供给量,由 此影响社会各种资源的配置、再生产诸环节的协调、 各种经济杠杆的作用发挥以及币值本身的稳定.
与此同时,这一信用创造功能还使银行在国民经济 中的地位有了根本改变,它一方面大大强化了现代 商品经济中的信用经济性质,另一方面促使整个经 济的运转与金融活动息息相关、不可分离。
(3)现金流通一般主要对应于小宗商品即消费品 的交易。
第四节 货币供给的运行机制
二、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
所谓原始存款,是指商业银行吸收的现金存款或中 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所形成的存款,包括商业银 行吸收到的增加其准备金的存款。
所谓派生存款,它是相对于原始存款而言的,是指 由商业银行以原始存款为基础运用转账方式发放贷 款或进行其他资产业务而引申出来超过最初部分存 款的存款。

货币供给理论

货币供给理论

第十章货币供给理论本章重点问题1、基础货币2、货币乘数及其影响因素3、货币供给内生论和外生论第一节货币供给理论概述货币供给理论,是研究货币供给量的形成机制、运行机制和调控机制的理论;它是货币政策理论中同货币需求理论相对应的另一个侧面。

它所研究的问题主要包括:货币的涵盖范围、货币的供给方式、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因素以及货币管理当局对货币供给的控制等。

一、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沿革相对于历史悠久的货币需求理论来说,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有些滞后,但早在金属货币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关注货币供给。

由于贵重金属开采量的限制,货币供给不足是经济中的主要问题,例如中国唐代中期曾经出现的“钱荒”和明清之际的“银荒”,都是货币供给不足的例证。

而真正突破金属货币供给限制的,是现代信用体系的货币创造机制。

因此一般认为,货币供给理论的思想渊源是18世纪的信用创造学说。

信用创造说的基本观点是:银行的功能在于为社会创造信用,银行能够通过发放贷款创造存款。

正是这一存款的派生机制,为货币供给理论的产生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后,英国经济学界在19世纪初和19世纪40年代,爆发了著名的“金块争论”和“通货争论”,为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完善创造了条件。

货币供给理论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其标志是C.A. 菲利普斯所著的《银行信用》一书出版。

该书第一次使用了“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的概念,为以后的货币供给理论提供了理论雏形。

而从20世纪30年代后到60年代初期,货币供给理论发展经历了一段消沉期。

这一时期正是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凯恩斯的货币理论中,货币供给一直是作为一个由货币当局控制的外生变量而出现的,其大小受货币政策的影响,是典型的货币供给外生论者,因而无论是各国政府还是经济学家都普遍忽视了对货币供给的研究。

1952年,J.E.米德发表了《货币数量与银行体系》一文,米德在文中首次采用货币供给方程对货币供应量与银行体系做出系统性分析,标志着现代货币供给理论的初步形成。

第八章 货币供给 《金融学理论与实务》PPT课件

第八章  货币供给  《金融学理论与实务》PPT课件

三、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
• (一)现金的供给机制
中央银行向市场投放现金的渠道,一般说来,主要渠 道有三:
⒈对政府贷款(通常是财政当局),政府获得了现金 的使用权;
⒉对金融机构贷款,金融机构获得了现金的使用权; ⒊收购外汇和金银,出口商、金银持有者得到了现金
所有权。
• (二)存款的供给机制

$ 29 /个 9
比率
根据货币定义:
M1 C Dd
(8.1)
M2 C D
(8.2)
根据基础货币的定义:
BCR
(8.3)
根据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的定义:
R Dr De
(8.4)
根据上述字母含义,Dd、C与D的关系可写成:
Dd Dn
(8.5)
C Dh
(8.6)
现将式(8.4)和式(8.6)代入式(8.3),得
第二节 货币供给模型
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概念
基础货币,也称货币基数(Monetary Base)、强力货币、初始货币,因其具有使 货币供应总量成倍放大或收缩的能力,又被称为高能货币(High-powered Money)。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2000年版)的定义, 基础货币包括中央银行为广义货币和信贷扩张提供支持的各种负债,主要指 银行持有的货币(库存现金)和银行外的货币(流通中的现金),以及银行 与非银行在货币当局的存款。
影响超额准备金率的具体因素 ✓市场利率的高低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导向 ✓存款外流的程度 ✓商业银行的经营策略
• (三)现金漏损率
• 现金漏损率也称现金比率或通货比率,其高低水平 体现了社会公众持有金融资产的偏好。若现金漏损 率提高,货币乘数会变小,在基础货币数量不变的 情况下,货币供给量减少;若现金漏损率降低,货 币乘数会变大,在基础货币数量不变的情况下,货 币供给量增加。

货币政策理论

货币政策理论

货币政策理论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维护价格稳定和保障金融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研究和探讨货币政策理论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货币供应理论、利率理论、货币传导机制以及货币政策操作等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

一、货币供应理论货币供应理论是货币政策的基础理论之一,它主要研究货币的产生和供给机制。

目前,较为广泛应用的货币供应理论有传统货币供应理论和现代货币供应理论。

传统货币供应理论认为,货币供应主要由中央银行通过增发基础货币来实现,基础货币增加后,通过银行信贷乘数效应影响货币供给水平。

而现代货币供应理论强调货币供应的决定因素不仅仅来自中央银行,还包括商业银行创造的广义货币。

二、利率理论货币政策通过调整利率影响经济运行,因此利率理论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理论基础。

其中,较为重要的利率理论包括利率的市场均衡理论、利率的流动性偏好理论以及利率的投资与储蓄理论。

利率的市场均衡理论认为,市场上的利率取决于货币市场供求关系,当供需达到平衡时,利率将围绕均衡点波动。

而流动性偏好理论则认为,人们对于持有货币的需求程度与货币的流动性相关,进而影响利率的形成。

利率的投资与储蓄理论则研究了利率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

三、货币传导机制货币政策的实施必须通过货币传导机制发挥作用。

货币传导机制研究货币政策如何通过银行体系、金融市场以及实体经济等渠道产生实际的经济影响。

货币传导机制主要包括利率传导机制和信用传导机制。

利率传导机制指的是中央银行通过利率调控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从而影响企业和个人的贷款、投资和消费行为。

而信用传导机制则是指货币政策通过影响信贷市场的供求关系,间接影响实体经济的融资活动和经济活动。

四、货币政策操作为了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货币政策需要通过一系列操作手段来实施。

常用的货币政策操作手段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与逆回购、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利率调整等。

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买卖国债等证券来调节市场上的货币供给量,以影响市场利率和银行体系的流动性。

货币供给理论

货币供给理论

第十章货币供给理论完整的货币供给理论应该包括货币供给的决定理论、货币供给影响经济的理论及控制货币供给的理论,但一般所谓的货币供给理论主要是指货币供给的决定理论,这也是本章主要介绍的内容。

第一节货币供给与供给体系全社会的流动性增加还是减少以中央银行为核心金融体系信用创造的结果,同时社会公众的消费、投资行为也对流动性形成产生了影响,因此,货币供给(流动性)的决定过程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一、货币供给概念货币供给(money supply)可以从静态与动态两个角度来定义。

从动态角度上看,货币供给是指货币供给主体把所创造的货币投入流通领域的经济行为及其过程。

从静态角度上看,货币供给是一个存量的概念,是指一定时点上一国经济中的货币性资产的总量。

二、两极银行体系下货币供给主体现代信用货币制度时代,货币供给主要是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所构成的双层银行体系承担的,这已成为当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采用的普遍模式。

1.中央银行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源头,即基础货币的创造,以及整个体系货币流量、流速与流向。

2.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调控下,进行信用创造,即存款货币的创造。

三、基于两级银行体系的货币供给过程由上述货币供给过程可知,现代货币供给是以中央银行供给基础货币为起点,以商业银行的存款货币创造为中间环节,以非银行机构转移、结算货币为终点,形成的一个复杂的货币供给体系。

四、货币供给量货币供给量通常是指一国经济中的货币存量,由货币性资产组成。

货币定义按口径依次加大的顺序可划分为M0、M1、M2、M3等几个层次。

第二节中央银行与基础货币创造一、中央银行概念1.央行含义中央银行(Central Bank)是指一个国家金融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的金融机构或组织,是统领全国金融机构或组织、控制全国货币供给、实施国家货币政策的最高金融机构。

2.央行特征一是中央银行的权威性和垄断性。

货币供给原理

货币供给原理

货币供给原理
货币供给原理是指在市场经济中,货币的供给量对经济发展和价格水平产生影响的理论。

根据货币供给原理,货币供给的增加会刺激经济发展并提高物价水平,而货币供给的减少则会抑制经济发展并降低物价水平。

货币供给原理的核心观点是,货币供给的变化会通过影响市场上货币的需求和供给关系来影响经济活动和价格水平。

货币供给原理的基础是货币的本质和功能。

货币作为经济交易的媒介和价值尺度,对经济活动的发展和价格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货币的供给量是由中央银行根据经济需求和政策制定的。

当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时,市场上的货币供给量增加,人们手中的货币余额增加,因此他们可以更多地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推动经济的发展。

此时,市场上的货币需求相对不变,货币的过剩引发了需求上的溢出效应,导致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涨。

相反,如果中央银行减少货币供给,市场上的货币供给量减少,人们手中的货币余额减少,购买力下降,经济活动受到抑制。

此时,市场上的货币需求相对不变,货币的供不应求导致货币的稀缺性增加,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下降。

货币供给原理说明了货币供给与经济活动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密切关系。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经济的增长速度和物价水平。

然而,过度增加货币供给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而过度减少货币供给可能会导致通货紧缩。

因此,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需要权衡稳定经济和保持物价的双重目标,以确保经济的平稳发展。

货币银行学-货币供给[www

货币银行学-货币供给[www
第—,极为重视利率及货币需求对货币供给的 影响。他们认为把货币看作由中央银行绝对控制的 外生变量是错误的,货币供给深受利率和货币需求 的影响。
第二,强调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他 们认为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商业银行—样,都具有创造货币和 创造信用的能力。所以,必须对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实行全 面管理。
第三节 新古典综合派对凯恩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
一、内生货币供应论
“内生货币供应论”是新古典综合派在凯恩斯“外生货币 供应论”基础上提出的。他们认为货币供应量主要是由银行和 企业行为所决定的,而银行和企业的行为又取决于经济体系内 的许多变量,中央银行不可能有效地限制银行和企业的支出, 更不可能支配他们的行动。因此货币供应量主要是一个受经济 体系内诸多因素影响而自行变化的内生变量。也就是说,货币 供应量主要是由经济状况决定的,而不是主要由中央银行决定 的。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的控制不可能是绝对的,而只是相对 的。
第二节 凯恩斯的货币供给理论
凯思斯认为,货币供给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它 的变化影响经济运行,但自身并不受经济因素的制约。这样, 一方面有效需求不足,一方面货币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 量,因此可以通过扩大货币供给的办法来增加有效需求,促进 经济增长。
一、外生货币论
凯恩斯认为,货币这种票券或符号之所以能被流通所接受, 完全凭借于国家的权威,依靠国家的法令规定强制流通。因此, 货币是国家的创造物。他的观点可概括为“外生货币供应论”, 即认为货币供应是出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它的变化影响 着经济运行,但自身却不受经济因素的制约。货币供应的控制 权由政府通过中央银行牢牢掌握在手中,中央银行根据政府的 决策和金融的政策,考虑到经济形势变化的需要,可以人为地 进行调控,增减货币供应量。

第9章 货币供给理论

第9章 货币供给理论

一、弗里德曼、施瓦茨货币供给模型 弗里德曼、
(三)公式:简单变形得到
弗里德曼 D M = B × R D R + 施瓦茨模型: D C D C
( 1
+

一、弗里德曼、施瓦茨货币供给模型 弗里德曼、
(四)货币供给是高能货币与货币乘数之积。 (五)决定货币供给的因素
– – –
高能货币B; 存款对准备金的比率D/R; 存款对通货的比率D/C(即通货比率的倒数)。
(三)《拉德克利夫报告》
第一,对经济真正具有重大影响的不仅是传统意义 上的货币供给(即狭义的货币供给),而且是包括 这一货币供给在内的整个社会的流动性; 第二,决定货币供给的不仅是商业银行,而且是包 括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内的整个金融系统; 第三,货币当局所应控制的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货 币供给,而且是整个社会的流动性。
三、货币供给理论——新观点 货币供给理论 新观点
(四)格利与肖
货币与各种非货币的金融资产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的类同性与替代性。 同样,银行与各种非银行的金融中介机构之间也具有一定程度的类 同性与替代性。 货币的基本特性是具有高度的流动性。 从流动性这一基本特性而言,货币与各种非货币的金融资产之间, 实际上只有程度的不同,而没有本质的区别。 从货币供给的角度而言,货币的定义应该是广义的货币。这种广义 的货币不仅包括通货与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而且还应该包括商业 银行的定期存款及各种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所发行的负债。 从金融控制的角度而言,中央银行不仅应该控制商业银行,而且也 应该控制各种非银行的金融中介机构。
m2 = = =
D +C +T rd ⋅ D + rt ⋅ T + E + C D+k⋅D+t⋅D rd ⋅ D + rt ⋅ t ⋅ D + e ⋅ D + k ⋅ D 1+ k + t rd + rt ⋅ t + e + k 1+ k + t rd + rt ⋅ t + e + k

金融理论-第五章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

金融理论-第五章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

经济(果)
p y = f (Ms)
是即非 否即中
货币供给内外生性的关系:
是即内
经济变量(因)
货币供给(果)
Ms = f (s I c i y)
否即外
二、货币内外生性理论发展与变迁(王广谦43)
1、早期论述
(1)货币本质观与货币的内生性、外生性
货币金属观(足额准备论):内生性
货币名目观(管理通货论):外生性
(或P↑〉Y↑,Q↓) 结果有悖于中央银行银行的双重货币政策目标。
为了增加产量、降低失业,中央银行只有增加
MS↑ 因为: 在V不变时, MS↑V = Y = P↑Q
3、结论: 物价是年平均工资率W与平均劳动生产率
A的函数: 当 w↑ 〉 A↑ 则P↑ Q↓;货币当 局要保证就业↑— Q↑, 就必须使MS↑
(2)格利、肖主张用更广义货币:M3、M4是央行无 法控制的内生变量。
(3)托宾:货币具有内生性与不可控性 (4)新古典综合派:货币供应量是由银行和企业的行 为所决定,而银行和企业的行为又取决于经济体系内的
许多变量。
6、货币供给的内外生共性论:哈里斯(崔74)
5.2 文特劳布—卡尔多内生货币理论
(五)货币的供需矛盾,宏观政策:国家可凭借权力创 造和增加货币供应
4、新桥学派对货币“内生性”的论述(王P49)
基本观点:货币供应量是中央银行被动地适应公众 货币需求的结果
5、新古典综合派对货币内生性与外生性理论的 发变量。
Ms = f (货币当局) (曲线)
关键在于货币供给量是否是央行能够控制的独 立变量? 是否具有可控性?
3 .货币供给内外生性与货币的中性非中性
货币供给内外生性与货币的中性非中性的关 系:二者都是反映货币与经济的关系,只是因果 关系相反而已。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联邦储备银行的存款所组成的货币量。通常用强力货币—作为 对潜在货币创造起引导作用的银行储备和现金—来计量。强力货 币每周发行一次,这个周的循环期是星期四到下星期三”。
模 型
多假倍存款设创造的规模就会无限大”结 论
(1)银行只吸收活期存款,不保留超额准备金
M1 = D = 1/rd·R
(2)公众不持有通货,货币供给量由活期存款构成;
= m11·R
(3)D:活期存款,rd: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率,R:银行准
一 备金。
二 (1)商业银行没有定期存款,银行不愿意保留超额准备金
2、1921年,C .A.菲利普斯的货币乘数理论。(《银行信用》)
3、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问世后,相对沉寂。 货币供给量主要由经济体系以外的货币当局决定,央行可通过发
行货币、规定存款与准备比率等方式来控制货币供给量。 因此,货币供给是经济系统运行的外生变量。
4、1952年,米德的分析。《货币数量与银行体系》 (现代货币供给理论正式形成)
D C
D:商业银行存款;C:公众持有的通货
◆1965年,卡甘《1875—1960年美国货币存量变化的决定及其
影响》。
M M C DRHDR
C M
◆ 1971年,伯尔格《美国货币的供给的过程》。数理分析。
M 1 m1B a 净来源基数
M 2 m2Ba
Ba 通货银行系统非借入准备金
5
(2)基本结论:
M1 = [(1+c)/(rd+c)] ·B
(2)通货比率即社会公众持有通货与活期存款的比率为c,
= m12·B
三 (1)银行存款由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两部分组成。
(2)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比率为t,
(3)定期存款(T)的法定准备率为rt,
M1=[(1+c)/ (rd+c+rt·t)] ·B =m13 ·B
7
第二节 货币供给的基数—乘数模型
基本模型:Ms = m ·B Ms:一定时期的货币供给量 (存量) M:货币乘数 B: 基础货币
模型一:仅含有活期存款 模型二:含有通货与活期存款 模型三:含有定期存款 模型四:含有超额准备金
8
一、模型一:仅含有活期存款
1、假定 (1)银行只吸收活期存款,不保留超额准备金 (2)公众不持有通货,货币供给量由活期存款构成; 2、结论
3
二、现代货币供给理论---20世纪60年代
1、新剑桥学派的货币供给理论 (1)货币供给的决定 实际数量很大程度上是央行被动适应公众货币需求的结果。
经济活动增加-----货币需求旺盛----货币供给增加。 (2)货币供给的控制
央行控制货币供给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否认有效性、 增> 减的能力) (3)评价。
M1 = D = 1/rd·R = m11·R
D:活期存款 rd: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率
R: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
9
二、模型二:含有通货与活期存款
1、假设
(1)货币基数(B)=银行准备金(R)+通货(C) (2)通货比率c (社会公众持有通货与活期存款的比率)
2、结论:
M1 = C+D = [(1+c)/(rd+c)] ·B = m12·B
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内生货币供应论,但已脱离了凯恩斯 的外生理论。
4
2、货币主义的货币供给理论
承认货币需求是稳定的,故必须深入研究货币供给问题。
(1)货币供给决定模型
◆1963年,弗里德曼和安娜.施瓦茨《1867—1960年的美国货
币史》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B。
M
H
DR(1
D) C
H:高能货币;R:商业银行准备金;
D R
B = R+C ;R = rd . D +rt .T +E ; C = c ·D ; T = t ·D ; E = e ·D
12
五、模型研究的意义:
(1)m和B的增量 相应货币供给量的变化;
(2)货币供给增长率+ 货币乘数
央行应增加多少货币
基数,从而为货币政策操作提供数量依据。
13
判断对错:
“如果活期存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0,
数的影响。
M
H
DR(1
D) C
D R
D C
M H MCDRDRMC
6
3、货币供给理论中的新观点。 (1)《拉德克利夫报告》中的“新观点”:
整个社会的流动性;整个金融系统
(2)格利与肖的“新观点”:
广义货币 三、货币供给理论的分析思路
1、基数—乘数分析思路。 2、一般均衡的分析思路。 盛松成等《现代货币经济学》,中国金融出版社,1992年
= [(1+c) / (rd+c+rt·t)] ·B =m13 ·B T = t ·D ; R = rd ·D +rt ·T ;B = R+C ; C = c ·D
11
四、模型四:含有超额准备金
1、假设: 银行保存超额准备金:E, e=超额准备金\活期存款 2、结论 M1 =C+D = [(1+c) / (rd+c+rt·t+e)] ·B = m14 ·B
第一节 货币供给的理论流派 第二节 货币供给的模型分析 第三节 基础货币的决定 第四节 货币乘数的决定
1
第一节 货币供给的理论流派
一、传统的货币供给理论 二、现代货币供给理论---20世纪60年代 三、货币供给理论的分析思路
2
第一节 货币供给的理论流派
一、传统的货币供给理论 1、18世纪信用创造论。(起源)
货币供给量难以由央行直接控制,而是由经济体系内部各经 济主体所共同决定,是经济体系中的内生变量。
(3)弗里德曼和安娜.施瓦茨模型与卡甘模型相同或相似之处:
都是对美国货币史实证分析的结果;
货币的定义都是M2;
形式不同,但实质相同
(4)不同之处:
卡甘模型能更直观地看出存款准备金比率和通货比率对货币乘
四 (1)银行保存超额准备金:E
(2)e为超额准备金与活期存款的比率。
M1 (rd+c+rt·t+e)] ·B
= m14 ·B
=[(1+c)/
14
第三节 货币基数的供给及其决定
一、货币基数的定义 1、高能货币(强力货币)、基础货币——定性描述
西方对此作为单独词条的解释
杰丽·M.罗斯伯里——《银行金融词典》 基础货币是“由银行、社会公众持有基金以及会员银行在各
s.t:C = c.D ; B = R+C ; R = rd.D
(1)货币基数虽然由央行控制,但其结构由社会公众的资产选择所决定。 (2)通货比率c越高,乘数越小,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能力也越小(dM/dc<0)
10
三、模型三:含有定期存款
1、 假设: (1)银行存款=定期存款+活期存款 (2)定期存款\活期存款=t, (3)定期存款(T)的法定准备率为rt, 2、结论 M1 =C+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