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09年气候公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2009年气候公报
综述
2009年江苏省气候特点为:全省年平均气温为15.7℃,较常年偏高,为1951年来第八高值;全年降水量正常,但时空分布不均,具有干旱过程后出现较大强度降水缓解旱情的特点。

各季气温变化起伏大,冬、春两季平均气温明显偏高,夏、秋两季正常。

其中2月、6月、10月气温异常偏高,11月气温异常偏低。

夏季全省各站高温日数除淮北地区较常年偏少外,其它地区偏多,极端最高气温均不高。

年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沿江苏南地区偏多,其它地区较常年偏少。

年内两次干旱过程后均出现较大强度降水,旱情得到缓解。

今年梅雨入梅偏迟,出梅正常,梅期较短,梅雨量偏少,降水分布不均,主要在淮北北部地区和沿江苏南地区,其它地区相对较少,以过程性降水为主,梅雨造成的灾害损失较轻,梅雨期内我省共出现3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分别为6月28~30日和7月6~7日及7月11~14日,特别是7月7日,南京城区出现了50年一遇的大暴雨天气,降水强度大,日降水量为1951年以来第二高值。

全省年日照时数较常年正常偏少。

2009年江苏气象灾害较为频繁,主要灾害有暴雨、雷电、干旱、大雾、暴雪、寒潮、台风、冰雹、大风等,其中因暴雨洪涝、台风和强对流天气造成的灾害最为严重。

但灾害造成的总体损失不大,较去年偏轻。

今年总的来说,对农业、海盐、旅游、渔业等行业为较好的气候年景,对交通和林业等行业气候年景正常或正常偏差。

第一章气候概况
一、气温
1、全省年平均气温偏高
2009年全省平均气温15.7℃,与常年同期相比偏高0.8℃,异常度值为1.46,属偏高年份。

全省各站年平均气温13.9℃(赣榆)~17.4℃(苏州),呈南高北低分布
较常年偏高0.2℃(连云港)~1.7℃(昆山)
2、冬季、春季气温偏高,夏季、秋季气温持平
冬季(2008年12月~2009年2月) 冬季各站平均气温为2.0℃(新沂)~6.4℃(苏州),与常年同期相比,淮北地区偏高0.5℃~1.0℃,其它地区偏高1.0℃~1.9℃。

全省冬季平均气温4.4℃,比常年偏高1.4℃。

其中2月全省气温显著偏高,为1961年来第四高值,2月12日全省大部台站日极端最高气温创2月极值。

春季(3~5月)全省春季各站平均气温13.8℃(赣榆)~16.6℃(高淳),较常年同期偏高0.4℃(连云港)~2.2℃(昆山)。

全省春季平均气温为15.2℃,较常年偏高1.3℃。

5月9~10日我省出现大于30度以上高温天气,淮河以南有16站为建站以来5月上旬极值。

夏季(6~8月)全省夏季平均气温25.4℃(赣榆)~27.9℃(苏州),与常年同期相比除连云港偏低0.1℃外,沿江苏南地区偏高0.6℃~1.4℃,其它地区偏高0℃~0.5℃。

全省夏季平均气温26.6℃,偏高0.7℃,其中今年夏季各站高温日数为2~24天,其中淮北地区仅为2~7天,较常年明显偏少。

秋季(9~11月)全省各站平均气温为14.8℃(丰县)~19.1℃(苏州),除淮北的泗洪、连云港、赣榆和新沂偏低0.1℃~0.4℃外,全省其它台站较常年同期偏高0.1℃~1.7℃。

全省秋季平均气温为16.9℃,较常年偏高0.5℃。

其中11月全省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历史第四低值,淮北和宁镇地区为历史第二低值。

2009年12月全省各站平均气温为0.9℃(赣榆)~6.0℃(苏州),与常年同期相比,全省各站持平或偏低1℃。

全省12月平均气温3.7℃,偏低0.3℃。

二、降水
1、年降水量沿江苏南地区较常年偏多,其它地区偏少
全省各站年降水量为634.6毫米(泗洪)~1571.6毫米(溧水),全省降水量为1087.4毫米,接近常年同期,比去年略多,空间分布不均。

沿江苏南地区较常年偏多2~4成,淮北及江淮北部大部地区偏少1~3成。

2、各季降水时空分布不均
冬季(2008年12月~2009年2月)全省冬季各站降水量19.5毫米(徐州)~245.0毫米(宜兴),与常年同期相比,江淮之间北部和淮北地区偏少1~6成,其它地区偏多1~8成。

春季(3~5月)全省春季降水量120.7毫米(赣榆)~259.0毫米(高淳),与常年同期相比,除徐州地区略偏多外,其它地区偏少0.4~4.9成。

夏季(6~8月)全省夏季降水量321.8毫米(泗洪)~937.3毫米(溧水),与常年同期相比,江淮之间北部、淮北南部地区偏少1~4成,沿江苏南地区偏多4~8成(溧水偏多1倍),其它地区偏多1~4成。

秋季(9~11月)全省各站秋季降水量为55.3毫米(赣榆)~298.9毫米(泰州),与常年同期相比,江淮和沿江大部地区偏多1~5成,淮北东北部地区偏少5~7成,其它地区偏少1~5成。

2009年12月全省各站12月降水量为13.5毫米(丰县)~81.1毫米(句容),与常年同期相比,淮北西部和江淮西北部偏多1~9成,其它地区偏多1~2.2倍。

三、日照
1、大部分地区年日照时数较常年偏少
2009年全省各站日照时数为1639小时(如东)~2287小时(射阳)
与常年同期相比,除射阳、常州、东山等站点较常年略偏多外,其它大部分台站日照时数较常年偏少1~2成。

2、各季全省大部地区日照时数较常年偏少
冬季(2008年12月~2009年2月)全省日照时数315小时(盱眙)~463小时(连云港),与常年同期相比,除丰县和金坛略偏多外,其它地区偏少0.1~2.6成。

春季(3~5月)全省各站日照时数507小时(盱眙)~688小时(大丰),较常年同期相比,淮北部分地区略偏少,其它大部地区偏多1~3成。

夏季(6~8月)日照时数403小时(沭阳)~591小时(东山),全省大部地区较常年偏少1~3成。

秋季(9~11月)全省各站日照时数为369小时(睢宁)~563小时(射阳),与常年同期相比,除常州、大丰和射阳持平或略多外,全省大部地区较常年偏少1~3成。

2009年12月全省月日照时数为105小时(高淳)~161小时(新沂),与常年同期相比,全省大部地区偏少1~4成。

第二章重要天气气候事件
一、江苏省2009年主要气候事件
1、气温高低变化幅度大
2009年2月平均气温显著偏高,全省平均偏高3.4℃,是1961年以来同期的第三高值,共有 43个台站2月12日最高气温突破其建站以来2月最高气温极值。

5月9~10日淮河以南有16站为建站以来5月上旬极值,南京34.9℃,不仅是近百年来同日的最高气温,也是百年来5月上中旬的极端最高气温的第二高值。

2009年7月和8月气温相对偏低,全省经历了近些年里最为凉爽的一个夏季。

2009年11月全省气温异常偏低,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四低值,全省大部地区11月上旬即进入冬季,为近几年里冬季开始最早的一年。

2、区域性冬旱、秋旱频频发生
2008年12~2009年2月上旬及2009年10月,全省大部地区降水量异常偏少,部分地区发生严重干旱。

2008年12月1日~2009年2月7日全省各地降水量均比常年同期偏少。

我省淮北地区平均降水量14.0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7成,徐州、连云港、宿迁等市出现不同程度的干旱。

自2009年9月26日起至10月下旬,全省近30天无大范围明显降水,10月1日~25日,全省降水量为0~15mm (启东),全省平均为1.9mm,较常年同期(49.6mm)偏少9.6成,是1961年来第二少值,为近30年以来同期最少,由于降水量偏少,全省土壤水分普遍亏缺,南通、南京及淮北地区出现旱情,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3、2月沿江苏南地区出现连阴雨天气
2月淮河以南地区降水量异常偏多,中旬起出现连阴雨天气。

自2月13日开始,淮河以南地区出现较长时间的连续阴雨天气,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多。

2月中下旬累计降水量:江淮之间平均70.5毫米,苏南地区平均126.1毫米,分别是常年同期的2.3倍和3.2倍,苏南地区降水之多为1961年以来同期极值;苏南地区2月份平均雨日数16.5天,为1961年以来的第三多值。

沿江和苏南低洼地区出现渍害,对田作物正常生长带来一定影响。

4、6月强对流天气过程多,影响大
2009年影响较大的强对流天气主要发生在6月,全省共出现3次,分别为6月3-5日、6月13-14日、6月19-21日,6月强对流天气过程发生之频繁、频次之高、致灾种类之多、影响范围之广均为1961年来之最。

6月全省共有50个站日出现冰雹,258个站日出现雷暴,130个站日出现7~11级大风,6站出现暴雨。

历史少见的大范围冰雹和雷雨大风造成较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工农业生产带来较大影响。

5、7月南京地区出现暴雨
2009年暴雨出现最多的时段为7月,其中7月7日南京地区出现了50年一遇的大暴雨天气,降水强度之大历史罕见,造成了重大影响。

2009年7月6日夜间至7月7日中午,南京地区出现强降水过程,南京市区、江宁、浦口、高淳、溧水、六合南部等地区降水量均达50毫米以上,其中大部分区域在100毫米以上,南京城区部分地段超过200毫米,日降水量为1951年以来历史第二高值,1小时降水量为1991年以来第三高值。

大暴雨对城市管理和市民生活造成较大影响。

6、8月台风“莫拉克”来袭,损失较重
2009年第8号台风“莫拉克”对江苏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11日凌晨2时由浙江省湖州市移入江苏省宜兴市境内,8月11日下午3时前后台风“莫拉克”由我省盐城市进入黄海海面,在江苏历时13小时,最大风力有11级(28.6米/秒)。

“莫拉克”带来的降水主要集中在我省淮河以南地区,过程降水量≥100毫米的站点有20个,≥50毫米的站点有41个,最大值出现在如皋(180.7毫米)。

“莫拉克”对江苏的影响呈现影响范围广、降水强度大、灾害程度较重等特点。

7、夏季淮河以南地区出现持续低温阴雨天气
7月下旬至8月上旬,正当大暑节气,我省淮河以南地区出现了持续低温阴雨天气,其气温之低、日照之少、雨量之多、降水强度之大,创1961年以来同期之最。

7月21日~8月4日淮河以南地区平均气温25.5℃,较常年同期偏低2.7℃,为1961年来同期最低;同期累计雨量淮河以南地区在100毫米以上,其中沿江苏南地区在200毫米以上,最大溧水达463.2毫米,平均累计雨量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期间出现的暴雨日数也为1961年以来同期之最。

此外,8月底出现了另一段低温天气,8月28日全省出现大幅降温,南京、泗阳及金湖等13个站点8月30日的极端最低气温为1961年来8月下旬的最低值。

8、寒潮来袭早、范围广
2009年10月底我省经历了近些年出现时间最早的一次寒潮过程。

10月31日下午起我省自北向南出现寒潮过程,造成剧烈降温,并伴随有霜冻、大风等灾害性天气。

此次寒潮的特点主要有:出现时间早、影响范围广、降温幅度大。

受寒潮影响,全省大部分台站48小时降温均在10℃以上,南京11月3日极端最低气温仅为0.2℃,为近百年来同日最低。

寒潮对交通、人体健康、农业造成不利影响,但降水天气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前期淮北地区干旱,
有利于土壤蓄水保墒和淮河以南地区秋种的进行,改善了空气质量。

9、初雪出现异常早、雪量大
我省大部地区平均初雪日在12月中旬,今年11月中旬全省发生了大范围降雪,初雪日异常偏早。

2009年11月15日夜间起,全省出现全年第一场大范围雨雪天气,自11月15日05时~17日05时,各站累计雨雪量分别为0.0~55.3毫米,最大出现在高淳,降雪中心主要在淮河以南地区,其中高淳、宝应、南京、洪泽、金湖、溧水、仪征等站点达到暴雪标准,降雪造成树木和蔬菜大棚被压塌、交通受阻、部分房屋受损、蔬菜价格上涨。

10、大雾出现日数多,灾情轻
在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由于影响我省的冷空气强度较弱,自11月25日起至12月3日江苏省大部地区连续出现大雾天气。

其中最强的一天出现在12月2日上午,全省13个地市均出现大雾天气, 部分地区最低能见度不足200米,大雾一直持续到中午才逐渐消散。

二、灾情实况
(略)
第三章气候影响评价
一、气候与农业
2009年江苏省各种农作物的农业气象条件总体而言利大于弊,其中小麦、油菜、水稻属于丰产气候年型,仅棉花属于减产气候年型。

1、气候与小麦
2009年气象条件协调,小麦单产持平略增,属丰产气候年型。

全生育期有利的农业气象条件:3月中旬后气温稳步回升,拔节孕穗期未出现明显倒春寒天气,光照充足,土壤墒情适宜,有利于小麦的春长春发,长势较好;抽穗开花期多晴少雨,抑制了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有利于小麦的开花授粉、提高结实率;灌浆期温高光足,有利小麦光合累积,提高千粒重。

成熟收获期晴雨相间,淮南地区小麦顺利收获入仓。

不利的农业气象条件:小麦自播种后,冬前淮北地区受干旱影响,越冬期间全省降水持续偏少,土壤水分亏缺,尤其淮北干旱严重,干旱加冻害,部分田块发生点片死苗;返青期间,2月中旬~3月上旬的降水解除了淮北旱情,而淮河以南地区因阴雨持续时间长,低洼地区发生渍害,小麦根系发育不良;成熟收获期晴雨相间,淮北地区部分白麦出现穗上发芽现象。

2、气候与油菜
2009年气象条件协调,全省油菜属于油菜丰产气候年型。

全生育期有利的农业气象条件:3月中旬后气温稳步回升,蕾薹期未出现倒春寒天气,光照充足,土壤墒情适宜,有利于油菜的春长春发,油菜长势较好;开花结荚期多晴少雨,抑制了油菜菌核病的发生,有利于油菜的开花授粉、提高结实率。

收获期晴雨相间,油菜顺利收获入仓。

不利的农业气象条件:油菜自播种后,冬前淮北地区受干旱影响,越冬期间全省降水持续偏少,土壤水分亏缺,尤其淮北干旱严重,干旱加冻害,部分田块发生点片死苗;返青期间,2月中旬~3月上旬的降水解除了淮北旱情,
而淮河以南地区因阴雨持续时间长,低洼地区发生渍害,油菜根系发育不良。

3、气候与水稻
2009年江苏省水稻全生育期总的农业气象条件利大于弊,属丰产气候年景。

整个生育期间有利的农业气象条件:水稻播种期光温充足,播种出苗顺利,秧苗素质较好;水稻适龄移栽面积比例高,移栽后植伤轻,返青活棵快,分蘖发苗好,苗情基础是近年来较好的一年;抽穗开花期高温晴热,晴雨相间,有利于作物灾后恢复生长,气象条件基本有利于水稻抽穗开花;成熟期其它时段光温水配置佳,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于水稻的籽粒最后灌浆成熟,千粒重增加。

收获期晴天少雨,水稻顺利收获入仓。

不利的农业气象条件: 6月14日强对流天气致使局部稻秧损伤;梅汛期区域性暴雨,局部地区稻田受淹,影响水稻生长;7月下旬~8月上旬连续阴雨、多局部暴雨、气温异常偏低、日照异常偏少,加之8号台风“莫拉克”的影响,致使水稻生长出现逆转;水稻搁田受阻,无效分蘖增多,成穗率降低,病虫害滋生;9月中下旬阴天较多,日照偏少,不利水稻后期的灌浆和籽粒充实,成熟期推迟。

4、气候与棉花
2009年江苏省棉花气候年型仍属于减产气候年。

整个生育期间有利的农业气象条件:播种期气温回升快,降水适宜,光温条件充足,播种出苗顺利,苗情较好。

移栽期大部分地区晴雨相间,气象条件匹配正常,移栽顺利,进度快。

今年梅雨期短,晴雨相间,日照相对充足,有利棉花现蕾。

7月15~20日淮河以南地区出梅后我省以晴热高温天气为主,有利于田间排水降渍以及棉花生长。

不利的农业气象条件:6月14日强对流天气以及梅汛期间区域性暴雨,部分农田短时积水,田间短时积水较多,部分棉田受淹;花铃期7月下旬~8月上旬持续低温、多雨、寡照,棉花各项生长指标全面回落,加上台风“莫拉克”影响,棉田土壤水分过饱和,田间渍害加重,棉花根系生长受抑,蕾铃脱落加剧;田间肥料流失,棉花脱力现象普遍,蕾铃生长不足,大铃少,烂铃多;部分棉田倒伏严重,病虫害加重发生。

9月中下旬阴天较多,日照偏少,对棉花最后成熟略有影响。

二、气候与海盐生产
年内对海盐产量影响最大的是4、5两月的降水,因为4、5月为海盐生产旺季,虽然4月盐区降水量较常年偏少4成, 5月盐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5.3成,对海盐产量造成一定影响,但由于前期一直降水持续偏少,总体来看,今年气候条件对于海盐属于较好年景。

三、气候与交通
气候对交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交通环境的影响
对于公路交通而言,天气状况主要影响到路面状况以及能见度。

例如,在高温条件下,公路路面结构受到影响,其硬度即机械抗压能力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影响到车辆行驶适宜度。

在雾霾雨雪等天气条件下,公路的能见度会发生不同程度的降低,影响车辆行驶。

对于铁路而言,主要是灾害性天气会对路基产生影响从而影响火车运行。

而对于水运而言,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温度、风力和水面上的能见度。

对于航空来讲,则主要是一些强对流天气的影响。

(2)对于交通工具的影响
气候对于交通工具本身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温度的影响上。

如夏季的高温可能造成车辆自燃,冬季的低温造成燃油物理性质改变,无法启动发动机等等。

(3)对于交通参与者的影响
气候条件对于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驾驶员的影响和对乘客的影响两个方面。

恶劣的天气条件影响到驾驶员的情绪,同时其体能和相应的应变能力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而对于乘客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不同天气条件下乘客的出行意愿以及出行过程中的舒适度等。

今年主要是寒潮、强冷空气、强对流天气、暴雪、暴雨、大雾、高温等灾害性天气给我省交通状况带来了较大影响。

四、气候与人体健康
2009年江苏省冬季和春季平均气温偏高,夏季和秋季平均气温正常,各季气温变化不稳定,冬季气温出现明显的高低转折,春夏秋三季则对人体感觉影响不大。

不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1)6~9月的高温天气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2)5、10月焚烧秸秆造成空气质量下降
(3)强冷空气、寒潮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五、气候与林业
2009年的气候对森林防火未造成太大影响,对于造林方面属较一般的气候年景。

气候条件对造林的影响主要为3~5月的气温和降水量,我省3月、4月、5月气温偏高,降水在3月、4月总体偏少,苏北部分地区出现旱情,5月淮北降水充沛,缓解了旱情,由于抗旱措施到位,未对我省苗木成活率造成影响,在7、8月份淮北地区降水偏少,对雨季造林造成一定的影响。

六、气候与渔业
据我中心从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了解到,2009年由于气候条件适宜,未对海洋和渔业方面造成太大影响,今年属于有利年景。

七、气候与水资源
水资源丰枯与降水量多少密不可分,气温的高低势必影响蒸腾的多少,所以我们用指标k来评价水资源的丰枯状况。

经计算,2009年淮北地区k值为0.8,属于枯水年,江淮之间地区k值为1.0,属正常年,苏南地区k值为1.0,属于正常年。

八、气候与旅游
影响旅游的气象要素主要有气温、降水、风速等,从今年总体气候条件来看,气温偏高、降水正常,对旅游行业属于有利年景。

尤其在今年4月4~6日清明小长假及国庆黄金周期间持续无雨,气温偏高,对人们出行有利,旅游景区人气旺、效益丰。

九、气候与水体
今年太湖蓝藻水华出现晚,强度不强。

第四章对策建议
2009年冬季至2010年夏季期间,有关行业主要应做好冬季低温、春季寒潮及连阴雨、夏季高温及雨涝等灾害性天气的防预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