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内噪声控制技术及发展趋势
汽车车身噪声与振动控制技术
汽车车身噪声与振动控制技术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噪声和振动,这些噪声和振动不仅会影响驾驶者的舒适性,还有可能导致车辆的损坏以及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因此,控制汽车车身噪声和振动成为了汽车制造商和工程师们的重要任务之一。
随着科技的进步,汽车车身噪声与振动控制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1. 汽车噪声和振动的来源在了解和掌握噪声和振动控制技术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噪声和振动的来源。
汽车车身噪声和振动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1.1 发动机噪声和振动:汽车的发动机是噪声和振动产生的主要源头之一。
机械运转和爆炸过程会产生很大的噪声和振动。
1.2 路面噪声和振动:汽车在行驶过程中,轮胎和地面的摩擦会产生噪声和振动。
1.3 车辆空气动力学噪声和振动:汽车在高速行驶时,车身与空气的相互作用也会产生噪声和振动。
1.4 车辆骨架噪声和振动:车辆的车架、车身等部件之间的连接和振动也会引起噪声和振动。
2. 噪声和振动控制技术为了降低汽车车身噪声和振动,汽车制造商采用了许多控制技术。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噪声和振动控制技术:2.1 降噪材料的应用:制造商在汽车的车身、座椅和地毯等区域采用吸音材料和隔音材料,以吸收和隔离噪声。
2.2 噪声和振动的隔离:通过改善车辆的悬挂系统和减震系统,阻止噪音和振动传递到车身。
2.3 发动机和排气系统的优化:优化发动机和排气系统的设计,减少机械运转和爆炸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和振动。
2.4 车身结构的优化:改善车身结构和连接方式,降低车辆骨架噪声和振动。
3. 新技术在噪声和振动控制方面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还有一些新的技术在汽车车身噪声和振动控制方面得到了应用。
3.1 主动噪声和振动控制技术:该技术使用传感器和控制器,对车辆的噪声和振动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以达到降低噪声和振动的效果。
3.2 振动能量回收技术:该技术利用车辆行驶时产生的振动能量,将其转化为电能并储存起来,从而减少能量浪费和噪声产生。
噪声控制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噪声控制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噪声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无法避免的环境污染之一。
无论是交通噪声、工业噪声还是建筑噪声,都会对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噪声控制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噪声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噪声控制技术的现状。
目前,噪声控制技术主要分为两大类:被动噪声控制和主动噪声控制。
被动噪声控制是通过隔离和吸收噪声源来减少噪声的传播和辐射。
常见的被动噪声控制技术包括隔音材料的使用、隔音门窗的安装以及声学隔离墙的建造等。
这些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噪声的传播,从而降低噪声对人们的影响。
另一方面,主动噪声控制技术则是通过发出与噪声相反的声波来进行干扰,从而抵消噪声。
主动噪声控制技术主要包括主动噪声消除和主动噪声控制两种形式。
主动噪声消除是通过在噪声源附近放置传感器和扬声器,实时监测噪声并发出与之相反的声波,以达到消除噪声的效果。
主动噪声控制则是通过对噪声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调整噪声源的工作状态,以减少噪声的产生和传播。
这些技术在航空、汽车和家电等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尽管噪声控制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噪声控制技术的应用范围还不够广泛。
目前,大多数噪声控制技术主要应用于工业和交通领域,而在家庭和办公环境中的应用还相对较少。
其次,噪声控制技术的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在大规模应用中的推广。
此外,噪声控制技术的效果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对于低频噪声的控制效果较差。
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噪声控制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未来,我们可以期待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趋势。
首先,随着人们对环境噪声的关注度提高,噪声控制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将变得更加重要。
其次,随着材料科学和声学技术的进步,新型的隔音材料和装置将会不断涌现,为噪声控制技术的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此外,智能化和自适应技术的应用也将进一步提高噪声控制技术的效果和可靠性。
anc方案
anc方案ANC方案简介ANC(Active Noise Control),即主动噪声控制,是一种通过引入与输入信号相反的噪声,来减小环境噪声的技术方法。
它是利用电子技术和信号处理技术来实现的,适用于消除噪声对人们正常生活和工作所造成的干扰。
ANC方案已在许多领域广泛应用,如音频设备、交通工具和工业环境等。
本文将介绍ANC方案的原理、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原理ANC方案的原理基于以下几个步骤:1. 麦克风捕捉环境噪声信号。
2. 预处理环境噪声信号,对其进行滤波和放大处理。
3. 生成与环境噪声信号相反的反相信号。
4. 通过耳机或扬声器播放反相信号。
5. 反相信号与环境噪声信号相互抵消,达到降噪效果。
ANC方案基于信号的叠加原理,通过实时采集环境噪声并生成相反的反相信号,对环境噪声进行干扰抵消。
其核心技术是数字信号处理(DSP),通过对噪声信号的采集、滤波和编码解码等处理,使降噪效果更加精确和稳定。
应用ANC方案已经广泛应用于以下领域:1. 音频设备ANC技术在耳机和扬声器等音频设备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将降噪功能融入耳机和扬声器中,可以让用户在嘈杂的环境中享受更清晰、更优质的音频体验。
无论是在户外使用还是在办公室享受音乐,ANC技术都能有效减少环境噪声对音频的干扰,提升听觉感受。
2. 交通工具ANC技术在汽车、火车和飞机等交通工具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这些交通工具的引擎声、路面噪声以及风噪等都会对乘客的舒适度和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通过将ANC技术应用于车辆或飞机的音响系统中,可以实现对车内或机舱内环境噪声的实时补偿和抵消,为乘客提供更加安静和舒适的旅行环境。
3. 工业环境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机器设备的运行噪声可能对工人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通过在生产线上安装ANC系统,可以实时监测环境噪声,并通过发出反相信号来减少噪声的影响。
这不仅可以提高工人的工作环境,还可以降低工伤风险,改善生产效率。
发展趋势ANC方案作为一种先进的降噪技术,未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汽车隔振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研究
汽车隔振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研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汽车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
然而,汽车行驶中产生的震动和噪声对驾驶员和乘客的舒适性和安全性都带来了不利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汽车隔振技术应运而生。
本文将研究汽车隔振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汽车隔振技术的背景和原理。
汽车隔振技术是指通过采用各种隔振装置和方法来减少汽车震动和噪声的传递和产生,从而提高驾驶员和乘客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隔振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吸振材料、弹性元件等来吸收和分散汽车震动的能量,减少其对车辆和乘客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汽车舒适性的要求不断提高,汽车隔振技术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以下是汽车隔振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的讨论:1. 主动隔振技术的发展:随着电子控制技术的进步,主动隔振技术逐渐成为汽车隔振领域的研究热点。
主动隔振技术通过传感器感知到车辆的震动情况,并通过控制系统实施相应的干预措施,以抑制震动的产生和传递。
这种技术可以根据不同的驾驶情况和道路状况自动调整隔振装置的参数,从而提高隔振效果和乘坐舒适度。
2. 材料科学的进展:隔振材料在汽车隔振技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新型的隔振材料不断涌现。
这些材料具有更好的隔振性能和耐久性,能够更有效地减少汽车震动和噪声的传递。
例如,聚合物基弹性材料和多孔金属材料等在汽车隔振技术中得到广泛应用,为汽车提供了更加舒适和安静的乘坐环境。
3. 智能化和网络化的发展:随着智能化和网络化技术的发展,隔振技术也呈现出智能化和网络化的趋势。
例如,隔振装置可以与车辆的控制系统相连,通过实时传输和处理车辆的震动数据,实现对隔振效果的自动调整和优化。
此外,隔振装置还可以与其他车辆的隔振装置进行通信,实现协同工作和集中管理,提高整个车队的隔振效果和乘坐舒适度。
4. 环保和节能的需求:随着全球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能源问题的日益突出,汽车隔振技术也面临着环保和节能的挑战。
车内噪声主动控制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科技资讯S I N &T NOLOGY I NFORM TI O N车内噪声主动控制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钱燕(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无锡214121)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噪声主动控制技术在车内应用的发展历程,然后介绍我国开展车内噪声主动控制技术的一些研究,最后对车内噪声主动控制技术的未来作了展望。
关键词:主动控制车内噪声中图分类号:TB5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08)01(c )-0004-021引言低频噪声是车辆舱室内部噪声的主要成分。
传统噪声控制技术,多采用阻尼比较大的材料,利用隔声、隔振,甚至重新进行结构设计来控制噪声,对一些车身结构的振动及其辐射的低频噪声仍无法得到有效控制。
而噪声主动控制(A c t i ve Noi s e Co nt r o l ,简称ANC)技术在消声机制、控制机理及系统研究和应用等方面,弥补了噪声被动控制的诸多不足,特别是在控制管道低频噪声中获得了良好的降噪效果,因而倍受噪声控制界的关注和重视。
2车内噪声主动控制技术的发展历程车内(封闭空间)噪声的主动控制技术最早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
英国I SVR 的Ne l s o n 等人在封闭空间有源消声理论研究和技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研究了有源消声系统次级声源阵列和监测传声器的最优布放问题,并开始在飞机舱室和轿车车内进行自适应有源降噪研究。
1983年,挪威的T.Be r ge 在柴油车驾驶室内采用有源消声,取得了在着火频率处降噪15.7dB 的效果。
1984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J.Os w a l d 提出了第一个主动控制系统,用自适应有源降噪方法对柴油车驾驶室进行研究。
系统由分立元件构成,采用发动机转速信号分频方法产生多阶正弦波参考信号,经过控制器进行调幅、倒相处理,反馈给次级电声系统,产生抵消处噪声的反噪声。
声学部分采用单次级源、单监测传声器。
实验结果表明,对由发动机几个低阶谐量引起的室内低频噪声降噪效果明显,可使谐阶噪声仅高出本底噪声(5~7)dB 。
汽车噪音与振动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汽车噪音与振动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汽车噪音和振动对驾驶者和乘客的舒适性和驾驶安全性有着重要影响。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和人们对舒适性要求的提高,研究和应用汽车噪音和振动控制技术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从汽车噪音与振动控制的背景、技术原理和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背景汽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其噪音和振动问题一直是我们关注的焦点。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汽车制造业的发展,汽车的噪音和振动水平已经有了显著改善。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比如发动机噪音、轮胎噪音、风噪音等都会对驾驶员和乘客的体验产生负面影响。
二、技术原理1. 主动噪音与振动控制技术主动噪音与振动控制技术是通过引入控制系统来减小噪音和振动的。
其原理是在汽车的结构中安装噪音与振动传感器,实时采集噪声和振动的信号,然后将信号输入控制器中进行信号处理,并通过执行器产生反向相位的振动信号,以减小噪音和振动的幅度。
主动噪音与振动控制技术能够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实时地产生相位差,从而实现噪音和振动的控制。
2. 被动噪音与振动控制技术被动噪音与振动控制技术是通过吸收和隔离的手段来减小噪音和振动的。
其原理是通过在汽车车身和底盘中运用吸音材料和隔音材料,从而降低噪音和振动的传播。
被动噪音与振动控制技术主要通过改变材料的特性来实现,如降低材料的传声性和传递性等。
被动噪音与振动控制技术相对主动技术而言成本更低,但其控制效果相对较弱。
三、应用前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工程技术的进步,汽车噪音与振动控制技术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首先,主动噪音与振动控制技术发展趋势明显。
现代汽车智能化水平的提升将为主动噪音与振动控制技术提供更广阔的应用空间;其次,被动噪音与振动控制技术也在不断完善。
新型材料的开发、制造工艺的改进将为被动控制技术的应用提供更多选择;再次,基于混合技术的整体噪音与振动控制系统有望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混合技术将主动与被动技术融合,充分发挥两者的优点,提升整体的噪音与振动控制效果。
噪声控制技术和设备的发展现状和展望
噪声控制技术和设备的发展现状和展望随着噪声污染的日趋严重,噪声控制技术的研究及设备的开发也得到迅速发展,世界发达国家的噪声控制设备的产值平均以10-15%的速度增加,我国在93年噪声振动控制设备产值已达到6.2亿元,“八五”期间用于噪声治理的工程费用达到9.2亿元,上述产值尚不包括配套的噪声振动控制设备,预计我国配套的噪声振动控制设备产值20亿左右。
高速运输系统和工具等一些新出现的噪声源和计算机、数字处理、新材料等技术发展使噪声控制技术、设备的研究与开发既面临挑战,又提供了机遇。
噪声控制技术和设备已开始进入规范化、标准化、系列化和配套化阶段。
噪声控制技术和设备的研究和开发已取得很大进展,但应看到仍有一些技术不够成熟,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仍然很多。
1、噪声控制工程和设备的评价技术1) 噪声控制工程评价方法总的可以分类为噪声发射(noise emission)、噪声照射(noise immission)和噪声暴露(noise exposure).噪声发射主要适用于评价各类噪声源,经常采用的评价量有A计权声功率级(LwA)和某一特定声学环境和距离的声压级(LpA)。
声功率级LwA适合于评价固定机械设备,LpA适合评价汽车、火车等运输工具。
噪声照射主要适用于环境噪声和工业噪声的控制工程效果和声质量,经常采用的量是A计权等效声级(LpAeq)。
噪声暴露主要适合于评价人的噪声总暴露剂量和人的听力保护,经常采用的评价量A计权等效声级(LpAeq)。
噪声照射和噪声暴露评价应考虑脉冲声和纯音修正(DLI和DLr),考虑脉冲的纯音修正后的评价量为评价声级(LpAr)。
ISO已在近几年建立了这样的噪声评价体系,并贯穿在整个ISO有关噪声标准中(1)。
2) 消声器消声器测量评价方法虽然多年以来就进行很多研究工作,但仅在近几年才形成为标准化和系列化的方法,包括试验室测量方法、现场测量方法和无气流静态测量方法(表1)。
试验室测量方法可以准确地测量一定气流速度、温度和压力条件的倍频带或1/3倍频带的插入损失(DIL)、总压力损失(△P)和气流再生噪声(LW),通常具有较好的试验结果再现性。
2024年汽车噪声控制技术的最新进展与发展趋势(3篇)
2024年汽车噪声控制技术的最新进展与发展趋势摘要汽车噪声是一个长期以来引起人们关注的问题。
为了提高驾驶者和乘客的舒适度,同时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汽车制造商和研究机构一直在致力于降低汽车噪声。
本文将介绍2024年汽车噪声控制技术的最新进展与发展趋势,其中包括主动噪声控制技术、全车噪声控制技术和电动汽车噪声控制技术。
一、主动噪声控制技术主动噪声控制技术是通过检测车内外噪声源,并通过喇叭或振动装置发出逆向声波或振动,以抵消原始噪声的技术。
目前,该技术已经在高端汽车上得到应用,在2024年预计会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这些系统通过使用先进的传感器和算法来监测噪声源的位置和频率,并使用高性能喇叭和振动装置来抵消噪声。
预计未来的主动噪声控制系统将更加智能化,能够自动适应不同的驾驶环境和乘客需求。
二、全车噪声控制技术全车噪声控制技术是一种综合应用各种技术手段来降低整车噪声的技术。
它包括车身隔音技术、悬挂系统噪声控制技术、发动机和传动系统噪声控制技术等。
预计在2024年,全车噪声控制技术将更加成熟和普及。
通过改进车身隔音材料和结构,优化悬挂系统设计,使用先进的发动机和传动系统,汽车制造商将能够提供更低的噪声水平。
三、电动汽车噪声控制技术电动汽车具有非常低的噪声水平,这是其优势之一。
然而,在低速范围内,电机和轮胎噪声仍然是噪声的主要来源。
为了提高驾驶者和行人的安全感,并遵守道路交通规则,法规要求电动汽车在低速行驶时发出人为产生的声音。
预计在2024年,电动汽车噪声控制技术将进一步发展,以满足这些要求。
这些技术包括电机噪声控制技术和外部声音发生器技术。
通过优化电机设计和控制算法,以及使用外部声音发生器来模拟引擎声音,电动汽车制造商将能够提供符合要求的人为声音。
结论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2024年汽车噪声控制技术将实现更大的突破和进步。
主动噪声控制技术将更加智能化,全车噪声控制技术将更加成熟和普及,电动汽车噪声控制技术将满足更高的安全要求。
NVH技术进展趋势及建议
NVH技术进展趋势及建议
一、NVH技术进展
1.设计方面
随着汽车设计的不断发展,NVH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现代汽车设计注重减少内部杂音,以创造安静的舒适性。
一些新技术和设计如停止引擎冷却系统风扇噪音,改进发动机振动性能,采用新材料减少噪音,改善变速箱传动系统和差速器的性能等,都可以显著提高汽车NVH性能。
2.计算机仿真
汽车NVH技术在计算机仿真技术的支持下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现在可以使用大量的计算机仿真软件来模拟汽车行驶过程中的噪声、振动和硬度等现象,从而更好地了解和控制汽车NVH性能。
3.声学仪器
随着声学仪器性能的提高,对汽车噪声、振动和硬度进行检测及测量也变得更加容易。
现代的声学仪器可以快速准确地测量汽车噪声、振动和硬度,以便对汽车NVH性能做出准确的分析和评估。
二、NVH技术趋势
随着汽车行业技术的不断发展,NVH技术也在继续发展。
1.电动汽车
电动汽车凭借安静的操控体验而受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喜爱。
CRH动车组驱动装置的振动与噪声控制
CRH动车组驱动装置的振动与噪声控制CRH动车组是中国铁路客运主要使用的高速列车类型,其驱动装置的振动与噪声控制一直是其性能优化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针对CRH动车组驱动装置的振动与噪声特点,探讨相关控制方法和技术,以期为提升列车运行质量和乘车舒适度提供参考。
1. 振动与噪声特点CRH动车组作为高速列车,具有较高的行驶速度,其驱动装置在运行时会产生一定的振动和噪声。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a. 高速行驶引发的空气流动噪声;b. 高频振动导致的机械噪声;c. 车轮与轨道之间的摩擦噪声。
2. 振动与噪声控制方法针对CRH动车组驱动装置的振动与噪声问题,可采取以下控制方法:a. 减振措施:通过选择合适的材料和结构设计,减少装置本身的振动传递;b. 隔音措施:在设计中增加隔音材料和隔音层,减少噪声的传播;c. 调整传动装置:合理设计传动系统,减少传动过程中的震动和噪声产生。
3. 控制技术应用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先进的振动与噪声控制技术被应用于CRH动车组的驱动装置中,取得了显著效果。
例如:a. 主动控制技术:采用传感器和执行器实时监测和调节振动与噪声,保障列车运行平稳;b. 静态与动态平衡技术:通过动平衡和静平衡控制减少装置内部的不平衡问题;c. 结构优化技术:采用有限元分析和仿真技术,对驱动装置结构进行优化设计,降低振动与噪声水平。
4. 未来展望随着高速铁路技术的不断发展,CRH动车组的驱动装置振动与噪声控制将迎来更多创新。
未来,可以预见的发展趋势包括:a. 新材料应用:引入新型材料,如碳纤维复合材料,提高装置的抗振性能;b. 智能化控制:结合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实现驱动装置振动与噪声的精准控制;c. 制造工艺创新:优化制造工艺,提高装置的装配精度,减少振动与噪声产生。
总之,CRH动车组驱动装置的振动与噪声控制是一个不断完善和优化的过程,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和方法。
通过不懈的科研努力和技术创新,相信未来CRH动车组的驱动装置将在振动与噪声控制方面取得更大突破,为铁路客运安全和乘车舒适度提供更好的保障。
2024年轨交减振降噪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轨交减振降噪市场发展现状引言近年来,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迅速发展,减振降噪技术在轨交建设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减振降噪技术可以有效减轻列车运行时的噪音和振动,提升乘客的出行体验,减少周边居民的噪声干扰。
本文将介绍轨交减振降噪市场的发展现状,包括市场规模、主要技术和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内容。
市场规模轨交减振降噪市场的规模在不断扩大。
根据市场调研机构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轨交减振降噪市场规模约为100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150亿美元。
亚太地区是轨交减振降噪市场的主要增长驱动力,其中中国是最大的市场。
中国作为全球轨道交通建设最为活跃的国家之一,对减振降噪技术的需求量巨大,推动了市场的快速增长。
技术发展1. 主动减振技术主动减振技术是一种通过激振器主动控制列车振动的方法,以降低振动的水平。
该技术在轨交减振降噪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主动减振技术通过实时监测列车振动,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激振器的工作状态,可以有效地控制列车振动的幅度。
2. 被动减振技术被动减振技术是利用减振器等装置来吸收或隔离列车振动的技术。
被动减振技术具有结构简单、投资成本低的优势,被广泛应用在地铁、轻轨等轨交系统中。
常见的被动减振技术包括弹性材料减振、悬挂系统减振和承载结构优化等。
3. 噪声控制技术除了减振技术外,轨交减振降噪还需要兼顾噪声控制。
目前,轨交减振降噪的噪声控制主要通过优化轨道和列车结构、改进轨道连接方式、增设隔音设施等手段来实现。
此外,一些高端技术如主动消声技术和声学透明障屏技术也逐渐应用于轨交减振降噪领域。
发展趋势1. 技术整合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轨交减振降噪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技术的整合。
将主动减振技术、被动减振技术和噪声控制技术有机结合,形成更为完善的减振降噪方案,提升整体的减振降噪效果。
2. 绿色环保在轨交减振降噪领域,绿色环保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未来的减振降噪产品将更加注重环保性能,采用环保材料和低能耗的设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高铁及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噪声的控制技术研究
高铁及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噪声的控制技术研究1.引言随着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车辆噪声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噪声污染不仅会损害人体健康,还会对生态环境和城市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研究高铁及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噪声的控制技术,对于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提升城市形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高铁及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噪声的来源高铁及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噪声的产生主要源于如下因素:(1)轮轨交互作用:车轮与轨道之间的摩擦不仅会产生轮轨噪声,而且会引起振动,进而产生空气噪声。
(2)发动机噪声:发动机内部燃烧过程也会产生噪声。
(3)风噪声:列车行驶时,车体与空气之间形成了一种流体动力学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产生的气动噪声就称为风噪声。
(4)空调噪声:车内空调系统会产生一定的噪声。
(5)车体结构噪声:列车车体结构也会对产生的噪声产生影响。
3.高铁及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噪声的控制技术为了减少高铁及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噪声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负面影响,人们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主要控制技术如下:(1)轮轨技术通过轮轨参数的调整,如减小轮滑率、降低轮胎滚动噪声、加入防噪材料等方式,降低轮轨交互噪声。
(2)隔音技术对高铁或轨道交通车辆进行防噪处理,如使用隔音材料、加装隔音装置,或者采用软硬件补偿策略等方法,以此降低车内及车外噪声。
(3)结构优化技术对车体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如采用新型材料、改善传动系统等方式,以此降低噪声的产生。
(4)减振措施通过减少列车振动,从根本上降低噪声的产生,例如改善悬挂系统、加厚车轮、采用空气悬挂系统等方法。
(5)声学技术通过声学方法对高铁或轨道交通车辆噪声进行测试分析,加深对噪声机制的了解,以此寻求更多的控制方法与手段。
4.发展趋势为了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控制高铁及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噪声的技术已经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
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高铁及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噪声控制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逐步推广在采用轨道交通的城市实施静音型城市交通计划,限制噪声污染。
纯电动汽车电动机的减震与噪声控制
纯电动汽车电动机的减震与噪声控制随着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对传统燃油车辆的限制,纯电动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代表,逐渐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然而,与传统燃油车辆相比,纯电动汽车在电动机的减震与噪声控制方面面临着一些挑战。
本文将从减震技术、噪声控制技术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减震是纯电动汽车电动机设计中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电动机作为纯电动汽车的核心动力部件,其减震对整车噪音和车辆乘坐舒适性具有重要影响。
目前,常用的减震技术主要包括弹性支撑、减震装置等。
弹性支撑是纯电动汽车电动机减震的常用技术之一。
它通过在电动机底座上安装弹簧和橡胶垫来减震。
这种技术能够有效降低电动机的振动和冲击力,提高车辆的平稳性和舒适性。
此外,弹性支撑还能减少机械噪声的传递,提升整车的静音性能。
减震装置是纯电动汽车电动机减震的另一种常用技术。
它通常由减震器和阻尼器组成。
减震器能够通过吸收冲击力,有效减少电动机的震动。
而阻尼器则能够减少电动机的回弹,提高整车的稳定性。
此外,减震装置还能够通过控制电动机的振动频率和振幅,进一步减少电动机的噪音。
其次,噪声控制是纯电动汽车电动机设计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电动机运转时产生的噪声,不仅会影响乘坐舒适性,还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干扰。
因此,对电动机噪声进行控制是实现纯电动汽车静音化的关键。
目前,常用的噪声控制技术包括声学隔离、声学吸音和声学发射等。
声学隔离是通过安装隔音材料来分隔电动机和车辆内部,阻止噪声的传播。
隔音材料通常是一种具有吸音效果的密封材料,它能够吸收电动机产生的噪声并将其封闭在车辆内部,从而降低车辆内部的噪音水平。
声学吸音是通过在电动机周围安装吸音材料来吸收噪声。
这些吸音材料通常是一种多孔材料,它能够通过多次反射和吸收噪声波,从而减少噪声的传播和反射。
此外,吸音材料还能够通过控制噪声的频率和振幅,进一步减少电动机的噪音。
声学发射是通过安装发射器来发出与电动机噪声相反的声波,从而抵消电动机产生的噪声。
噪声控制技术综述与发展趋势
噪声控制技术综述与发展趋势商业计划书:噪声控制技术综述与发展趋势摘要:本商业计划书旨在为噪声控制技术领域的创业者提供全面的综述与发展趋势分析。
首先,我们将介绍噪声控制技术的背景和市场需求。
然后,我们将概述当前的噪声控制技术和解决方案,并分析其优缺点。
最后,我们将展望未来噪声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并提出创业机会和建议。
1. 背景和市场需求噪声是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诸多困扰。
噪声对人类的健康和安全产生负面影响,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因此,噪声控制技术的需求日益增长。
2. 当前噪声控制技术与解决方案目前,噪声控制技术主要分为主动噪声控制和被动噪声控制两种。
主动噪声控制是通过发射与噪声相位相反的声波来抵消噪声,被动噪声控制则是通过隔音材料和结构设计来减少噪声传播。
3. 当前噪声控制技术的优缺点尽管当前的噪声控制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主动噪声控制技术需要复杂的设备和高成本,限制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普及。
被动噪声控制技术在隔音效果上有一定局限性,无法完全消除噪声。
4. 噪声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未来噪声控制技术的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a) 利用智能化技术: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将为噪声控制技术提供更多创新机会,例如智能噪声识别和自适应噪声控制系统。
b) 发展更有效的隔音材料:新材料的研发将提升噪声控制技术的效果,例如利用纳米材料和复合材料实现更高的隔音性能。
c) 提高噪声控制技术的可持续性:注重环保和能源效率的噪声控制技术将受到更多关注,例如开发能耗低、环境友好的解决方案。
5. 创业机会和建议基于以上的发展趋势,我们认为噪声控制技术领域存在以下创业机会:a) 开发智能化噪声控制系统:结合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开发能够智能识别和控制噪声的系统,满足人们对舒适环境的需求。
b) 研发高效隔音材料:利用新材料和技术,研发能够提供更高隔音性能的材料,应用于建筑、交通工具等领域。
车内噪声控制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
20 0 2年 1 0月
吉 林 大 学 学 报 (工 学 版 )
J u n l f in Unv ri ( n ie r ga dTe h oo yEdt n) o ra l iest E gn ei n c n lg io o Ji y n i
中图分 类号 : B 3 T 55
文献 标识 码 : A
随着 人 们环保 意识 的 日益 增 强, 汽车 噪声 已成 为汽 车 的重 要性 能 指 标 。在 我 国汽 车 工 业 发 展规 划
中, 已把改 善汽 车 乘 坐舒 适性 、 低车 内噪声 作 为亟待 解决 的主 要 问题之 一 。车 内噪声 指汽 车行 驶 时乘 降
Vo . 2 No 4 13 .
OC . 0 2 t2 0
文章 编 号 :6 1 4 72 0 )4—0 8 1 7 —5 9 ( 0 2 0 0 6—0 5
车 内 噪声 控 制 技 术 研 究 现 状 及 展望
常 振 臣‘ 登 峰 ‘ ,王 ,周淑 辉 ‘ ,郭 骁
( .吉林 大 学 汽 车 工程 学 院 , 杯 长 春 1 0 2 ; . 华 大 学 汽 车 糸, L 1 吉 305 2 清 j 京 10 8 ) 0 0 4
NVH技术进展趋势及建议
NVH技术进展趋势及建议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NVH(噪声、振动、刚度)技朒逐渐成为汽车设计与制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关键技术之一、NVH技术的发展不仅可以提高汽车的乘坐舒适性和安全性,还可以降低车辆的噪音和振动水平,提高整车的品质和竞争力。
因此,本文将对NVH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
1.NVH技术的发展趋势(1)智能化: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将在NVH技术中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更快速、更准确地识别和分析噪音、振动等问题,提高整车的NVH性能。
同时,大数据技术可以帮助汽车制造商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效信息,帮助他们优化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
(2)材料和结构优化:随着材料科学和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型材料的应用将成为提高汽车NVH性能的有效手段。
比如,采用吸音材料和隔音材料可以有效降低汽车的噪音水平;采用轻量化材料可以降低汽车的振动水平;优化车身结构设计可以提高汽车的刚度和稳定性。
(3)多物理场仿真技术:NVH问题通常涉及声学、结构动力学和流体力学等多个物理场,因此多物理场仿真技术将成为解决NVH问题的重要手段。
通过建立多物理场仿真模型,可以更全面地分析汽车的NVH性能,并优化产品设计。
(4)主动降噪技术:传统的 passiver 降噪技术主要是通过吸声材料和隔声材料进行降噪,但主动降噪技术可以更加灵活和高效地降噪。
通过主动控制系统,可以实时感知汽车的噪音和振动,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进行降噪。
2.建议(1)加强人才培养:NVH技术需要具备较高的工程技术和理论基础,因此汽车制造商应加强人才培养,培养更多具有NVH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工程师。
(2)加强协作交流:NVH技术涉及多个领域的知识,汽车制造商应加强与科研机构和行业合作,共同研究解决NVH问题。
(3)注重产品创新:汽车制造商在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应注重创新,引入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提升整车的NVH性能。
(4)关注用户体验:NVH性能直接影响用户的乘坐舒适性和安全性,因此汽车制造商在设计产品时应注重用户体验,不断提高整车的NVH性能。
汽车排放与噪声控制技术作业指导书
汽车排放与噪声控制技术作业指导书第1章汽车排放与噪声控制概述 (3)1.1 汽车排放污染及危害 (3)1.2 汽车噪声污染及危害 (4)1.3 汽车排放与噪声控制的意义 (4)第2章汽油机排放污染物机理 (4)2.1 污染物过程 (4)2.1.1 燃烧室内化学反应 (4)2.1.2 排气系统内化学反应 (4)2.2 影响排放污染物的因素 (5)2.2.1 燃油品质 (5)2.2.2 燃烧过程 (5)2.2.3 发动机工况 (5)2.2.4 排气系统设计 (5)2.3 降低汽油机排放污染的措施 (5)2.3.1 优化燃油品质 (5)2.3.2 改进燃烧过程 (5)2.3.3 控制发动机工况 (5)2.3.4 采用排气后处理技术 (5)2.3.5 提高发动机热效率 (5)2.3.6 加强维护与管理 (6)第3章柴油机排放污染物机理 (6)3.1 柴油机排放污染特点 (6)3.2 污染物过程 (6)3.3 影响排放污染物的因素 (6)3.4 降低柴油机排放污染的措施 (7)第4章汽车噪声产生与传播机理 (7)4.1 汽车噪声来源与分类 (7)4.1.1 发动机噪声 (7)4.1.2 轮胎噪声 (7)4.1.3 车身结构噪声 (7)4.1.4 空气动力学噪声 (7)4.1.5 电子设备噪声 (8)4.2 噪声传播过程 (8)4.2.1 声波传播基本原理 (8)4.2.2 汽车噪声传播途径 (8)4.3 影响汽车噪声特性的因素 (8)4.3.1 发动机参数 (8)4.3.2 车身结构 (8)4.3.3 轮胎特性 (8)4.3.4 气象条件 (8)4.3.5 路面状况 (8)第5章汽车排放控制系统 (8)5.1 汽油机排放控制系统 (8)5.1.1 废气再循环(EGR)系统 (8)5.1.2 三元催化转化器(TWC) (9)5.1.3 燃油蒸发排放控制系统(EVAP) (9)5.1.4 空气喷射系统 (9)5.2 柴油机排放控制系统 (9)5.2.1 柴油机氧化催化器(DOC) (9)5.2.2 柴油机颗粒过滤器(DPF) (9)5.2.3 废气再循环(EGR)系统 (9)5.2.4 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技术 (9)5.3 新能源汽车排放控制技术 (9)5.3.1 电动汽车排放控制 (9)5.3.2 氢燃料电池汽车排放控制 (9)5.3.3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排放控制 (10)5.3.4 燃料电池汽车排放控制 (10)第6章汽车噪声控制技术 (10)6.1 噪声源控制技术 (10)6.1.1 发动机噪声控制 (10)6.1.2 轮胎噪声控制 (10)6.1.3 车身结构噪声控制 (10)6.2 传播途径控制技术 (10)6.2.1 隔声技术 (10)6.2.2 吸声技术 (11)6.3 接收者保护技术 (11)6.3.1 车内噪声控制 (11)6.3.2 车外噪声控制 (11)第7章汽车排放与噪声检测技术 (11)7.1 排放检测技术 (11)7.1.1 尾气排放检测 (11)7.1.2 汽油车排放检测 (11)7.1.3 柴油车排放检测 (12)7.2 噪声检测技术 (12)7.2.1 噪声源识别 (12)7.2.2 噪声检测方法 (12)7.2.3 噪声检测标准 (12)7.3 检测设备与标准 (12)7.3.1 排放检测设备 (12)7.3.2 噪声检测设备 (12)7.3.3 检测标准 (12)第8章汽车排放与噪声控制法规及政策 (12)8.1 我国相关法规及政策 (12)8.1.1 汽车排放法规 (12)8.1.3 政策措施 (13)8.2 国际相关法规及政策 (13)8.2.1 欧洲法规 (13)8.2.2 美国法规 (13)8.2.3 其他国家和地区 (13)8.3 法规及政策发展趋势 (13)8.3.1 法规日益严格 (13)8.3.2 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 (13)8.3.3 加强国际合作 (13)8.3.4 创新技术和管理手段 (14)第9章汽车排放与噪声控制技术应用 (14)9.1 传统汽车排放与噪声控制技术应用 (14)9.1.1 排放控制技术 (14)9.1.2 噪声控制技术 (14)9.2 新能源汽车排放与噪声控制技术应用 (14)9.2.1 排放控制技术 (14)9.2.2 噪声控制技术 (14)9.3 汽车排放与噪声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 (15)第10章汽车排放与噪声控制实训操作 (15)10.1 实训操作规范与要求 (15)10.2 排放检测实训操作 (15)10.3 噪声检测实训操作 (16)10.4 汽车排放与噪声控制实训案例分析 (16)第1章汽车排放与噪声控制概述1.1 汽车排放污染及危害汽车作为现代交通工具,在为人们提供便捷出行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排放污染问题。
《汽车降噪技术》课件
汽车行驶时,车身周围气流产生的噪音,如风切声等。
02
03
04
01
长时间暴露在Leabharlann 噪音环境下,可能导致听力下降甚至失聪。
影响听力
噪音会使人感到烦躁、焦虑,影响情绪和心理健康。
影响情绪
高噪音环境可能分散驾驶员的注意力,降低驾驶安全性。
影响驾驶安全
该技术需要使用传感器来检测噪声,然后通过计算机系统计算出反向声波,最后通过扬声器播放反向声波来消除噪声。
主动降噪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车内和车外的噪声,提高驾驶和乘坐的舒适性。
主动降噪技术需要消耗一定的电能,但相对于被动降噪技术来说,其能耗较低。
被动降噪技术是通过改进车辆结构和材料来降低噪声的技术。
该技术主要通过增加隔音材料、改进车辆结构、优化空气动力学设计等方式来实现降噪。
详细描述
汽车降噪技术的应用场景与案例分析
总结词:城市道路降噪是汽车降噪技术应用的重要场景之一,旨在降低车辆行驶时产生的噪音对周围环境和居民的影响。
详细描述:城市道路通常较为狭窄,车流量大,且道路两侧常有居民区、商业区等对噪音敏感的区域。因此,城市道路降噪对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减少噪音扰民具有重要意义。案例分析:某城市主干道两侧居民反映夜间车辆噪音扰民,经过调查发现主要原因是车辆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噪音超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该城市采用了多种降噪技术,包括使用低噪音轮胎、优化车辆悬挂系统、加装消音器等措施,有效降低了车辆行驶时的噪音水平,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汽车降噪技术》ppt课件
目 录
汽车噪音概述汽车降噪技术分类汽车降噪技术发展趋势汽车降噪技术的应用场景与案例分析汽车降噪技术的挑战与展望
新能源汽车的噪声振动控制技术
新能源汽车的噪声振动控制技术
新能源汽车的崛起给环保和能源节约带来了新的希望,然而随之而来的噪声和振动问题也值得我们重视。
本文将深入探讨新能源汽车噪声振动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噪声振动问题的挑战
传统燃油汽车的发动机噪声和振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新能源汽车也面临着类似的挑战。
电动汽车的电机噪声、轮胎与路面摩擦产生的噪声以及车身振动等问题需要得到有效控制。
控制技术的应用
为了降低新能源汽车的噪声振动水平,控制技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采用主动噪声控制技术、隔离措施、结构优化设计等手段可以有效减少噪声振动对驾驶员和乘客的影响。
主动噪声控制技术
主动噪声控制技术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车辆噪声振动情况,并利用控制系统发出反向声波,以抵消或减弱噪声信号,从而达到降噪的效果。
这种技术可以精准地调节噪声水平,提升乘坐舒适度。
结构优化设计
在新能源汽车的设计过程中,考虑到减少噪声振动问题至关重要。
合理的车身结构设计、减震系统改进以及材料选择等方面的优化可以有效降低噪声振动产生的频率和幅度。
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能源汽车的噪声振动控制技术也将不断创新。
未来可预见的发展趋势包括智能化控制系统的应用、新材料的研发以及更加精准的噪声振动监测技术的推广。
新能源汽车的噪声振动控制技术是保障驾驶员和乘客舒适度的关键,通过不断创新和优化,我们可以更好地解决噪声振动问题,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汽车座舱声学设计
汽车座舱声学设计随着汽车的不断普及,车辆的舒适性和安全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汽车设计中,座舱声学设计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它直接影响到驾驶者和乘客的舒适感受以及安全性。
本文将介绍汽车座舱声学设计的重要性、影响因素、设计方法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座舱声学设计的重要性汽车内部噪声是影响驾驶者和乘客舒适度的关键因素之一,过高的噪声水平甚至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据统计,噪声水平超过85分贝时,长期暴露可能会导致听力损伤、血压升高、精神紧张以及睡眠质量下降等问题。
因此,合理的座舱声学设计将能够减少车内噪声,提高乘坐安全和舒适性,对提高车辆的品质和竞争力也具有重要意义。
座舱声学设计的影响因素汽车内部噪声的来源主要分为四类:发动机噪声、驾驶过程噪声、空气噪声以及胎噪声。
这些噪声可以通过如下几个因素来影响车内噪声水平:1.车身材料和制造工艺:车身材料和制造工艺对于车内噪声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
高质量的车身材料和制造工艺能够有效地降低车身和车轮协同振动带来的噪音。
2.音频系统:音频系统的声音往往会与车内噪声叠加,从而影响听觉体验。
因此,声学设计师需要对音频系统进行合理的布局设计,以减轻车内噪声对音乐声的影响。
3.隔音材料:隔音材料的选择和布局对于降噪具有很大的影响。
隔音材料的种类和厚度直接决定了噪声的吸收和反射情况。
4.气密性:车内的气密性也影响到车内噪声水平。
如果车身设计不合理,隙缝过大则可能导致外部声音的进入。
设计方法和未来发展趋势为了减少车内噪声,声学设计师往往会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使用合适的隔音材料:声学设计师会根据车型和噪声情况选择合适的隔音材料,以达到最佳的隔音效果。
2.合理的车身布局设计:声学设计师会在汽车的车身设计中,适当增加隔音材料的厚度和数量,以降低车内噪音水平。
3.采用主动降噪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主动降噪技术逐渐成为降噪的重要手段。
采用主动降噪技术的车内噪声水平更低,同时也为驾驶者和乘客带来更好的听觉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车内噪声控制技术及发展趋势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降低汽车噪声已成为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我国在汽车工业发展规划中,已把改善汽车乘坐舒适性、降低车内噪声作为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本文重点论述了车内噪声的主要来源以及传统车内噪声控制技术,并对车内噪声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阐述。
标签:车内噪声;控制技术;发展趋势
一、车内噪声的主要来源
1.发动机噪声
发动机噪声包括:发动机工作时产生的进气噪声、排气噪声、冷却风扇噪声、结构噪声等通过空气由车身的缝隙或孔、洞传播至车内而形成的车内噪声;由于发动机燃烧和惯性力矩引起的振动,通过发动机悬架和副车架传动车身,而引起车身弯曲振动、扭转振动等,同时也会引起板件及结构产生局部振动,进一步向车内辐射的中低频噪声。
2.底盘噪声
底盘噪声主要包括:由于轮胎快速滚动对其周围空气形成扰动而产生的轮胎噪声;齿轮系啮合和振动而产生的变速器、驱动桥噪声;旋转和振动传递而产生的传动轴噪声;汽车高速行驶时,空气紊流对车身的激励造成高频振动,并在车内产生的高频噪声;汽车制动时产生的鸣叫声。
3.车身噪声及车内附属设备噪声
车身噪声及车内附属设备噪声包括:由于车身的振动和空气与车身的冲击与摩擦而产生的噪声;空调机或暖风装置工作而产生的噪声。
这些噪声源所辐射的噪声,在车身周围空间形成一个不均匀的声场,并向车内传播。
二、传统车内噪声控制技术
1.减弱或消除噪声源的噪声辐射
降低汽车任何声源能量都有利于控制车内噪声,具体途径有:对发声部件采用消声器,对振动部件采用减振器;改善结构设计,降低产生噪声的激振力;采用改进密封元件,通过增加密封压力的方法来消除泄漏气流的间隙;改善车身形状设计,避免空气紊流造成车身高频振动,并在车内产生高频噪声。
2.隔绝声源、振源与车身间的传播途径
(1)车身的隔振、隔声。
为控制车内噪声,一方面可以对发动机进行屏蔽,以改进发动机支承结构和性能,减少发动机振动和噪声的传播;另一方面,车身的隔声处理可以有效阻止轮胎噪声、传动系噪声等底盘噪声的传入。
(2)提高车身密封性,减少噪声的空气传播。
提高车身的密封性的重点就是堵塞各种缝隙,减少孔道数量,从而降低进入车内的噪声。
3.对车身进行吸声处理以降低混响声
在车身室壁使用能减少反射声的吸声材料,可有效降低车室混响作用,从而达到控制车内噪声的目的。
在设计汽车底板、内饰、衬垫等时,应尽量使用本身就具备吸声性能的材料,以降低成本。
三、车内噪声控制技术研究的发展趋势
第一,随着材料工业的发展,如何研制和选用体积小、重量轻、吸声隔声效果好的复合声学材料来降低车内噪声将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视。
第二,有源噪声控制方法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噪声控制方法,其应用于车内低频噪声控制将成为研究热点。
它是在指定区域内人为地、有目的地产生一个次级声信号去控制初级声信号,以达到降噪目的的技术,依据的原理是两列声波干涉相消原理。
第三,有源振动控制(active vibration control,简称A VC),又叫主动振动控制。
A VC作为一种新的有效减振方法,与传统的振动控制手段相比,具有低频效果好,可以任意改变振动系统的等效阻尼、质量与弹性系数,并且可以在一定的频带宽度内同时控制多个频率点的固有振动方式的响应等许多优点,因而得到各方的广泛重视。
第四,自适应技术、神经网络技术、模糊控制方法等在有源噪声控制技术中的应用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近年来,由于计算机处理技术的提高,一种新的汽车噪声控制技术——近场声全息得到实际应用。
利用该技术还可以实现远距离的汽车噪声识别定位,这样可以实现在对声源影响最小的情况下完成测量,从而更好地进行汽车降噪技术研究。
参考文献:
[1]黄其柏.工程噪声控制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
[2]邢世凯,闻德生,潘景昇,等.轿车车内减振降噪控制方法的研究[J].噪声与振动控制,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