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装甲车辆的多频谱隐身技术分析
装甲车辆隐身技术初探
装甲车辆隐身技术初探作者:臧书剑王金永张喆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08期摘要隐身技术在现代战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减少车辆损失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重点探讨了几种隐身技术或措施。
关键词装甲车辆隐身技术应用发展方向中图分类号:TJ765.5 文献标识码:A目前,隐身技术作为提高装甲车辆生存、突防,尤其是纵深打击能力的有效手段,己经成为集陆、海、空于一体的现代战争中最有效的突防技术手段,已成为各军事强国新一代武器装备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现代主战坦克是集新材料技术、隐身技术、新能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激光技术和信息技术等于一身的高技术兵器,是一个国家军队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它的质量与数量,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目前,各国正对现有主战坦克进行大幅度的改进,谋求在动力、隐身、装甲防护、信息战能力和武器杀伤力方面有所提高。
高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战场侦察技术发生了质的飞跃,雷达、红外探测装置、光学仪器、磁感应装置和声学侦察设备等都将对装甲车辆的隐身构成威胁。
因此,提高装甲车辆隐身能力是提高其生存能力的关键措施,装甲车辆要想达到理想的隐身效果,需要综台运用各种隐身技术进行全方位、多功能的隐身。
装甲车辆可探测到的信息特征主要是外形、自身红外辐射和噪声等。
所以,装甲车辆的隐身就是控制上述可探测的信息特征,以降低被发现的概率,提高生存能力。
概括起来,装甲车辆的隐身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1 改进装甲车辆的总体结构布局,减小外形尺寸,是实现雷达隐身的首选方法在战场上装甲车辆被发现和命中的概率与其外形尺寸有密切的关系。
改进总体结构布局,减小雷达波的有效反射面积,是实现隐身、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有效手段。
世界各国现装备的第三代主战坦克,如美国的MIA2“阿布拉姆斯”主战坦克、英国的“挑战者”2主战坦克、德国的“豹”2A6主战坦克、以色列的“梅卡瓦”4主战坦克等,都对总体结构布局进行了优化设计,利用扁平低矮的车身来减少正面被探测的有效面积,从而实现了较好的隐身效果。
红外隐身技术在军事中的应用
红外隐身技术在军事中的应用摘要:在现代军事中,随着现代军用红外探测和图像处理技术日益发展,其技术的精准性也随着现代军事的发展而更加精确,已成为军事探测和制导武器非常重要的使用手段,从而对军事设施和武器装备的威胁也越来越大。
因此红外隐身技术也成为军事战争中提高目标隐身能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技术因素。
关键词:隐身技术军事上个世纪,红外隐身技术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分别为探索时期、技术全面发展时期和应用时期。
80年代开始,红外隐身技术已经在先进国家研制的新型飞机、舰船和坦克装甲车辆等得到了广泛采用。
一、红外隐身技术原理通过降低或改变目标的红外辐射特征来实现降低目标的可探测性称之为红外隐身技术。
它是通过更改结构的设计和应用红外物理原理来衰减吸收目标红外辐射的能量,从而实现目标的低可探测性。
根据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可知,物体辐射红外能量不仅取决于物体温度,还取决于物体的比辐射率。
温度相同的物体,引起比辐射率的不同导致探测器上将显示出不同的红外图像。
鉴于一般军事目标的辐射都强于背景,所以采用低比辐射率的涂料可显著降低目标的红外辐射能量。
另一方面,为降低目标表面温度,热红外伪装涂料在可见光和近红外还具有较低的太阳能吸收率和一定的隔热能力,以使目标表面温度尽可能接近背景温度,从而降低目标和背景的辐射对比度,减小目标的被探测概率。
二、红外隐身技术在飞机上的应用1.发动机喷管采用碳纤维增强的碳复合材料或陶瓷复合材料,喷口安放在机体上方或喷管向上弯曲,利于弹体遮挡红外挡板,在喷口附近安装排气挡板或红外吸收装置,或使飞机采用大角度倾斜的尾翼等遮挡红外辐射;在尾喷管内部表面喷涂低发射率涂料;采用矢量推力二元喷管、S形二元喷管等降低排气温度冷却速度,从而减少排气红外辐射;在燃料中加入添加剂,以抑制和改变喷焰的红外辐射频带,使之处于导弹响应波段之外。
2.采用散热量小的发动机。
隐身飞机大多采用涡轮风扇发动机,它与涡轮喷气发动机相比,飞机的平均排气温度降低2000C~2500C,从而使飞机的红外隐身性能得到大大改善。
电磁隐身的原理与应用论文
电磁隐身的原理与应用摘要电磁隐身技术是一种重要的隐形技术,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
本文将介绍电磁隐身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
1. 引言电磁隐身技术是指通过对电磁信号的控制,使目标在电磁波谱中的回波减弱或消失,从而达到隐身效果。
电磁隐身技术在军事装备以及航空航天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电磁隐身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案例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2. 电磁隐身的基本原理电磁隐身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改变目标对电磁波的散射特性,达到减少或屏蔽目标的电磁回波的目的。
具体的技术包括频率选择性表面(Frequency Selective Surface, FSS)、雷达吸波材料、相控阵天线等。
2.1 频率选择性表面(FSS)频率选择性表面是一种具有特定表面结构的材料,具有对特定波长的电磁波有选择性透过或反射的特性。
通过设计和制造相应的FSS,可以改变目标对不同频率的电磁波的反射或透射。
这样就可以实现目标在某些频段下的隐身效果。
2.2 雷达吸波材料雷达吸波材料是一种能够吸收电磁波并将其能量转化为热能的材料。
通过在目标表面涂覆吸波材料,可以使目标对电磁波的反射降低。
这样就可以降低目标被雷达探测到的概率。
2.3 相控阵天线相控阵天线是一种通过控制天线上的多个单元实现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方向的技术。
通过对相控阵天线的控制,可以使电磁波的发射方向和接收方向发生变化,从而降低目标被雷达探测到的概率。
3. 电磁隐身的应用案例电磁隐身技术在军事装备以及航空航天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下面将以两个应用案例来介绍电磁隐身技术的实际应用。
3.1 隐形战机隐形战机是电磁隐身技术在军事领域中的重要应用之一。
通过采用上述提到的电磁隐身技术,隐形战机能够大幅度降低被雷达探测到的概率,提高其生存能力和攻击能力。
隐形战机在现代战争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够突破敌方防线,对敌方目标进行打击。
3.2 隐形导弹隐形导弹是电磁隐身技术在航空航天领域中的应用之一。
隐形导弹通过采用电磁隐身技术,能够使其在飞行过程中减少或隐藏目标对雷达的回波,提高导弹的命中率和生存能力。
电磁隐形涂层在不同频段下的隐身效果比较
电磁隐形涂层是一种高科技材料,它能够吸收并散射电磁波,使得物体在特定频段内几乎无法被探测到。
这种涂层在军事、航空航天、电子设备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不同频段下,电磁隐形涂层的隐身效果有所不同。
在X波段,电磁隐形涂层的隐身效果最为显著。
这是因为X波段是雷达探测的主要频段,也是敌方探测系统最容易探测到的频段。
通过使用电磁隐形涂层,物体能够在X波段内实现隐身,大大降低了被探测到的概率。
这使得隐形战机、导弹等武器装备能够更好地隐藏自己,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
在S波段,电磁隐形涂层的隐身效果也相当不错。
S波段是卫星通信和导航系统常用的频段,因此对于一些需要隐身的卫星和通信设备来说,电磁隐形涂层也是非常有用的。
通过使用这种涂层,这些设备能够在S波段内实现隐身,从而提高了自身的保密性和隐蔽性。
然而,在更低的微波和毫米波频段,电磁隐形涂层的隐身效果相对较弱。
这是因为这些频段的电磁波波长短,穿透能力较强,容易被目标表面的纹理和形状反射,导致隐身效果下降。
因此,对于一些需要在较低频段隐身的物体,如微小目标、隐身服装等,需要采用其他技术手段来实现隐身效果。
总的来说,电磁隐形涂层在不同频段下的隐身效果有所不同。
在X波段和S波段,电磁隐形涂层的隐身效果最为显著,而在更低的微波和毫米波频段,其隐身效果相对较弱。
因此,在选择使用电磁隐形涂层时,需要根据目标所处的环境和所需实现的隐身目标来选择合适的频段。
此外,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电磁隐形涂层有望在更高频段实现更好的隐身效果,为更多领域的应用提供支持。
坦克装甲车辆综合防护系统
坦克装甲车辆综合防护系统全身披挂反应装甲块的俄军T-72坦克部队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坦克装甲车辆仍将是网络中心战的核心。
同时,其在战场上也将面临来自陆、海、空等多方位立体攻击,包括动能弹、穿甲弹、破甲弹、反坦克子母弹、反坦克火箭筒、反坦克地雷和软杀伤武器(如电、光、波、场、核、生、化等武器)。
面对性能不断提高、种类形式多样的威胁,坦克装甲车辆单纯依靠增加装甲厚度等传统防御手段已难以抵御。
综合防护概念的出现,为今后坦克装甲车辆防护技术确定了发展方向,为其战场生存力的提高提供了发展空间。
综合防护系统是在现有基础上发展的一种整体式防护手段,通过将坦克装甲车辆的总体设计、装甲防护、主动防护、隐身、烟幕、三防等多种技术手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做到先敌发现、先敌射击、先敌压制、先敌摧毁,形成由外到内的、有效的立体防护系统。
目前,坦克装甲车辆综合防护概念下所采用的防护技术主要是在提高总体设计的基础上,采用主动防护技术、隐身技术和装甲防护技术等。
主动防护主要分为硬杀伤、软杀伤或两者结合在一起的综合主动防护系统三种;隐身技术中目前比较受关注的要数新一代隐身技术和隐身坦克技术;装甲防护技术包括传统均质钢装甲和各类非常规装甲等。
其中,非常规装甲技术不但可以降低坦克装甲车辆的整体重量,还能提高其防护力,有一定的发展前景。
此外,目前坦克装甲车辆所采用的防护措施还有烟雾遮蔽技术、二次效应防护技术及核生化防护技术等等。
总体设计坦克装甲车辆的总体设计,也就是形体防护。
车辆外形是由车长、宽、高、履带着地长、车底距地高,以及车体和炮塔的形状等决定的。
相对而言,车辆高度越低,正面面积越小,被命中的可能性就越小。
车体易被命中部位的装甲尽量倾斜,不仅可以增加“跳弹”的可能性,而且可以增大虚拟厚度,即增大弹丸在装甲内贯穿的距离。
一般是前装甲较厚,倾斜较大,防弹能力和承受冲击的能力都较好。
以色列“梅卡瓦”主战坦克的动力装置前置,并且前装甲又有较大的倾斜角度,因而乘员正面的防护得到加强。
红外隐身原理及其应用技术
2 红外隐身原理
2.1概述
从红外物理学可知,物体红外辐射能量由斯蒂芬-玻耳兹曼定律决定:
式中W——物体的总辐射出射度;
σ——玻耳兹曼常数;
4 .2 舰艇的红外隐身技术
控制舰艇红外辐射特征的目的是降低不同区域的温度差,从而降低红外侦察设备和导弹的识别能力。舰艇采用的热抑制措施主要有冷却和屏蔽两种。
(1)冷却——降低3~5μm波段的红外辐射
燃气轮机和柴油机排放的高温废气是舰艇在3~5μm波段最强烈的红外辐射源,因此国外在舰艇红外隐身领域的工作,大都从降低废气温度,抑制红外辐射开始。
(2)热屏蔽技术采用热屏蔽技术,以隔阻目标内部发出的热量,使之难以外传。一是在整机布局上考虑热屏蔽手段,以求降低目标的红外辐射强度;二是对喷管等重要部位进行红外遮挡。
(3)空气对流散热技术空气的辐射集中在大气窗口以外的波段上,是一种能对红外辐射进行自遮蔽的散热器,所以红外探测系统只能探测热目标,而不能探测热空。空气对流散热技术充分利用空气的这一特性,将热能从目标表面或涂层表面传给周围空气。
对于柴油机排气的红外抑制,目前普遍采用烟道冷却和海水喷射技术。英国的舰艇采用烟道冷却后,舰艇红外辐射降低60 %以上。德国海军采用海水喷射装置后,可使排气温度由500℃降低到60℃。
(2)屏蔽——降低8~14μm波段的红外辐射
降低舰8~14μm波段的红外辐射,主要采用屏蔽的方法。可采用红外隐身材料,改变舰艇的红外辐射特征,使用隔热材料来阻止舰艇舱内的热源向外辐射;采用喷淋水幕技术,将舰艇笼罩起来,达到降温、屏蔽的效果。如俄罗斯现代级驱逐舰、美国的杜鲁门号航母和英国的海幽灵护卫舰等,都采用了喷淋水幕技术。
浅析装甲车辆防护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
作战 ,对装 甲车辆的攻击呈现全 方位立体化 以及多样 式 ,反坦克火箭 ,反坦 克地
雷 ,这些极具 杀伤力的武器是装 甲车辆致命 的威胁 ,同时电磁武器和高 功率微 波 武器的应用以及探测技术 的发展 , 都严重破 坏了装甲车辆的战斗力。
目前装 甲车辆 的研 制已进入第 四代 ,总体设计采用更加先进 的高新科技 ,不
加灵活 的机 动性 。
证装 甲车辆 不补发现 和捕 获,保存装 甲车辆 的生存能力 。
( 三 )主动防护技术
由于 未来地பைடு நூலகம்面战争的特殊性 ,装 甲车辆 的作 战环境会相当复杂 ,面对各方面
的攻击需要 采取主动的防护功能 ,为装 甲车辆 防护技术的研究拓展 了新 的思路 , 开辟 了新 的研究 空间和方向 。装 甲车辆 的综合 防护系统中主动防护是利用 电子对
能够抵 御多种导弹的攻击 ,同时利用先进的科技 实现 3 6 0度的全方位防护 ,确保
装 甲车辆在地面作 战时不被击中不被击穿和击毁 。
( 二 )开拓隐身技术
高 强度 的钢板制 E R A具有双 防功能,轻型弹性反应装 甲质量仅为 C o n t a n c t T 一 5的 l / 3 ,代 表了反应装 甲技术的先进水平 。我 国也对防大 口径穿和破 甲弹 的反应装 甲
扰 和烟雾 干扰等技术手段的应用 ,多渠道 的提高装 甲车辆的隐身技术水 平 ,以保
生破坏作 用从而保护装 甲车辆不受破坏 。 电磁 装甲是借助 电磁力 和电能来降低或 消除穿甲弹和破 甲弹 的的攻 击作用 , 在提高装 甲车辆防护性 能的同时减少了装 甲车辆的总体质量 ,使装 甲车辆具有更
四、结语
综 上所述 ,装 甲车辆 的防护技 术中被动防护是基本 的防护形式 ,而主动硬杀
坦克的雷达隐身外形技术初步研究
坦克的雷达隐身外形技术初步研究
陶治国;蔡德忠
【期刊名称】《车辆与动力技术》
【年(卷),期】2004(000)003
【摘要】现代战场中,雷达是探测、侦察、跟踪、定位、精确打击的重要设备之一.坦克是地面战场中的重要军事装备,也正是各种雷达的重点工作对象.因此,雷达隐身成为降低雷达对坦克的作用效能,提高坦克战场生存力的重要手段.该文分析了坦克雷达特征(雷达截面积RCS)及主要外形结构因素,提出了利用外形技术进行坦克RCS减缩的设计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外形技术可以很好的降低坦克的RCS.
【总页数】6页(P29-34)
【作者】陶治国;蔡德忠
【作者单位】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北京,100072;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北
京,10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J81+0.38
【相关文献】
1.正常类通用飞机机身外形初步设计技术研究 [J], 张宝柱;孙洁琼;赵婷;沈洋
2.坦克装甲车辆地电位预测技术初步研究 [J], 白宫鼎;蔡德忠
3.坦克炮塔基体雷达隐身特性有限元仿真研究 [J], 程曦;韩建保
4.神经母细胞瘤的大规模普查的外形研究及不给予其他治疗的观察后手术切除:初
步观察研究结果 [J], Oue T.;Inoue M.;Yoneda A.;宁亮
5.应用外形技术降低机身RCS特性的初步实验研究 [J], 潘家正;王一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瑞典CV90120-T轻型坦克
瑞典CV90120-T轻型坦克现役主战坦克大都体积庞大,重量通常在60t左右,只有像C-5A"银河"运输机这样的超大型运输机才能空运,几乎无法实现快速部署。
更为严重的是,大多数国家的桥梁和道路根本无法承受这种重型车辆的通过。
因此,具有现代主战坦克火力(装120mm火炮)、机动性比现有主战坦克高、具备高水平生存能力的车辆,在军火市场上肯定受欢迎。
瑞典赫格隆车辆公司看准了这一点,独自出资,与瑞典Celsius技术公司车辆电子部和瑞士兵工企业公司联手,以CV90步兵战车底盘和紧凑型120mm坦克炮为基础,经过3年多的潜心研制,推出了最新款的CV90120-T轻型坦克。
瑞典与瑞士合作的结晶CV90120-T轻型坦克的研制工作由瑞典赫格隆车辆公司牵头实施,它具体负责车体、炮塔的总体设计和系统总装工作。
瑞典Celsius技术公司车辆电子部负责研制计算机化火控系统,瑞士兵工企业公司负责研制120mm紧凑型坦克炮。
1998年年中,CV90120-T第一台样车出炉,同年年底在瑞典进行了射击试验。
1999年3月,完成了静态实弹射击试验。
1999年年中,实弹射击试验结束。
1999年下半年,有关方面对这款轻型坦克的辅助防御系统和半自动装填装置进行了大量试验。
在试验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的研究,终于在去年底推出了CV90120-T轻型坦克。
迄今为止,瑞典已向多家潜在用户推介过CV90120-T坦克,并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附近的陆军靶场举行过全面的火力和机动性演示。
2000年,为了推销该车,瑞典还在马来西亚进行过演示和试验。
性能优异可圈可点CV90120-T采用CV90步兵战车底盘,设计者对该底盘进行了改进,还安装了新型3人炮塔。
它的显著特点是采用120mm火炮,拥有先进的车辆电子设备,具有中等程度的防护水平,车重仅26t,能够用欧洲正在研制的A400M运输机空运。
CV90120-T的车体采用全焊接钢装甲结构,与CV9030/CV9040步兵战车的车体非常相似。
先进隐身材料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先进隐身材料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研究一、简介隐身技术是军事领域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它的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军事装备和人员不被探测到,达到战略欺骗的目的。
近年来,随着先进隐身材料的发展,隐身技术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二、先进隐身材料的种类目前,应用于军事领域的隐身材料种类主要有以下几种:1. 吸波材料:吸波材料是利用材料对辐射能量的吸收和衰减来达到隐身效果的材料。
其主要特点是能够吸收并将雷达和红外波段的能量迅速转换成微弱的热能或其他形式的能量,从而达到降低雷达和红外探测效率的目的。
常用的吸波材料包括碳纤维复合材料、合成橡胶、磁性材料等。
2. 反射材料:反射材料是利用材料的特定表面结构来反射或分散探测波束的能量,达到减小雷达或光学探测距离的目的。
其主要特点是折射率小、表面结构规则性高、反射率高等。
常用的反射材料包括金属镜面、光学玻璃等。
3. 散射材料:散射材料是通过调节材料内部结构和组成,实现散射波束的能量方向性改变,从而减小雷达和光学探测距离的材料。
常用的散射材料包括氧化铝、氧化硅、氧化锌、微晶石墨等。
三、先进隐身材料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1. 飞机隐身技术在现代战争中,飞机被敌方探测到后很容易遭受攻击。
随着先进隐身材料的发展,飞机隐身技术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利用隐身技术,飞机能够在敌方雷达系统中做到低观测概率,降低雷达探测距离,增加飞机的生存几率。
现代的隐身飞机主要是通过吸波材料和表面形态的设计来降低飞机的雷达反射率,从而达到隐形的目的。
2. 舰艇隐身技术舰艇隐身技术的目的是减少舰艇被敌方探测到和袭击的可能性,增加舰艇的生存几率。
在军事领域中,舰艇的隐身技术主要采用吸波材料、反射材料和表面形态设计等方法来减小雷达反射信号,提高隐身性能。
此外,舰艇上还可以使用对抗干扰设备,干扰敌方雷达信号,提高舰艇的生存几率。
3. 坦克隐身技术坦克隐身技术是指通过隐身材料和表面结构的设计,降低坦克的雷达反射率和可见光信号,达到减小被敌方侦察的概率的目的。
隐身技术
2.2 挂伪装网
披挂了伪装网的“ 披挂了伪装网的“豹”1型主战坦克 型主战坦克
不仅可以使对方看不清坦克的外形,还能遮 不仅可以使对方看不清坦克的外形, 蔽处于窗口的0.3~1.1um、3~5um、 蔽处于窗口的 、 、 8~14um红外辐射波,伪装网可明显减小坦克 红外辐射波, 红外辐射波 装甲车辆被发现的可能性, 装甲车辆被发现的可能性,但伪装网容易被 树枝等障碍物刮破,其作用将受到很大影响。 树枝等障碍物刮破,其作用将受到很大影响。
1.1 采用新的外形设计
1.目前大部分认为减小坦克的外形尺寸,以减 目前大部分认为减小坦克的外形尺寸, 目前大部分认为减小坦克的外形尺寸 小暴露给敌人的目标面积,以实现雷达隐身。 小暴露给敌人的目标面积,以实现雷达隐身。 2.突破坦克装甲车的传统结构模式,如:美国 突破坦克装甲车的传统结构模式, 突破坦克装甲车的传统结构模式 首先提出了先进整体式推进系统的研制规划。 首先提出了先进整体式推进系统的研制规划。 它是将发动机、 它是将发动机、传动装置和其他辅助系统设计 和制造成为一个整体, 和制造成为一个整体,同时满足原来推进系统 的各种要求。据预测, 的各种要求。据预测,采用该系统的主战坦克 与采用普通推进系统的主战坦克相比, 与采用普通推进系统的主战坦克相比,车长将 缩短1.5米以上,重量下降 米以上, 缩短 米以上 重量下降4~5t
பைடு நூலகம்
3.2 减少橡胶元件的红外辐射
战车行动装置中的橡胶元件与其他零部件的摩 擦会产生热量,提高温度, 擦会产生热量,提高温度,是一个重要的热辐 射源。 射源。 就履带式车辆而言, 就履带式车辆而言,限制并且尽量避免使用 橡胶元件,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方法。 橡胶元件,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方法。
装甲车辆红外隐身技术的发展趋势
装甲车辆红外隐身技术的发展趋势简述了装甲车辆红外隐身的机理,分析了装甲车辆红外隐身的基本措施,综述了国内外装甲车辆红外隐身技术的研究现状,概括了新型红外隐身材料的发展,指出装甲车辆红外隐身技术的发展趋势是研制多功能涂料、发展复合型隐身材料、开发新型智能隐身系统、加强多种隐身技术的综合。
0 引言随着军事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红外侦察、瞄准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光电成像卫星可获得分辨率为0.1 m的可见光图像和红外图像,并可在全暗的条件下拍摄地面目标,特别适于监视坦克、装甲车辆、机动式弹道导弹的动向。
精确制导武器的大量使用,使杀伤手段向“发现即命中”方向发展。
不被发现成为生存第一要素,要提高军事目标的生存能力,就要降低被探测和发现的概率。
各国使用的精确制导武器中,红外(含热寻的)制导占了60 %,使各种军事目标和武器装备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因此,以降低装备红外特征和削弱敌方红外探测效能为宗旨的红外特征抑制技术,受到了世界各国军事科学家们的高度重视,并迅速发展。
装甲车辆是机械化部队的主要装备,在未来高科技战争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红外探测技术,尤其是红外成像技术的飞速发展,装甲车辆红外辐射特征抑制技术研究已经成为热点之一[1-3]。
文中对装甲车辆红外隐身主要技术进行了综合评述,介绍了新型隐身材料,并探讨了装甲车辆红外隐身技术的发展趋势。
1 装甲车辆红外隐身技术的发展红外线(0.78~1 000 μm)与物体温度密切相关,具有波长长,穿透大气烟雾的能力强,能揭示常规伪装的特点,在军事上倍受关注。
大气的红外窗口为1~2.7 μm、3~5 μm、8~14 μm,大部分探测器工作波长都集中在这3个波段内,其中,红外制导用的探测器工作波段在3~5 μm,热成像系统的工作波段则扩展到8~14 μm[4]。
装甲车辆红外隐身技术就是对装甲车辆进行处理,设法减少或消除装甲车辆与背景之间的亮度差别或温度差别,使装甲车辆与背景的红外线特征相适应。
幻影坦克原理
幻影坦克原理
幻影坦克原理,也叫做可视隐藏技术,是一项利用介质或设备的复杂特性实现的有效的可见物体被“隐藏”的方法。
它由光和声领域中的技术组合而成,可以把物体和环境的折射、反射和吸收的能量传播到观察者的视野之外,让物体在不影响客观物体的环境形态下,无影无踪。
它最初是由美国军方针对坦克研发开发实现的,因而被人称为“幻影坦克”。
“幻影坦克”原理利用了介质或波群的复杂特性,如构建和反射,使物体变小或者隐藏在环境形态中,而不影响物体的任何客观特征。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可以把物体从一个方向转移到另一个方向,而且不影响物体的客观外观。
基础原理是通过场力波,利用子结构衰减或偏转场力,改变物体的单层消光反射,让其吸收一定的能量。
当光子只能通过指定的地方时,晶体材料会形成波群,被折射,使物体没被观察到。
此外,还可以利用声学离散等波群把信息传输到观察者外,进一步把物体隐藏。
从物理原理来说,幻影坦克的disappear的具体原理是通过消光反射实现的,即粒子只能在某一位置折射到物体表面,没有经过物体的表面,就被物体吸收,显示不出来,它被“隐藏”起来,而不影响环境形态。
基
于这个原理,幻影坦克原理可用于各种不同的现实应用,如隐藏物体,检测物体等。
《隐身伪装技术》课件
无人机隐身涂层可以降低其雷达 和红外特征,提高其在侦察和作 战中的生存能力。
未来发展前景
新材料的应用
01
随着新材料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将会有更多高效、轻质的隐
身伪装材料出现。
多频谱隐身技术
02
多频谱隐身技术将实现雷达、红外、可见光等多频谱的隐身效
果,提高目标的生存能力。
智能化隐身伪装技术
03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化隐身伪装技术将进一步提高
成本高昂
高级的隐身伪装技术需要使用昂贵的 特殊材料和复杂的制造工艺,导致成 本高昂。
解决方案与展望
加强跨学科研究
结合光学、热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前沿技 术,开发新型隐身伪装材料和设计。
提高环境适应性
研究能够适应不同环境条件的隐身伪装技术 ,提高技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降低成本
通过改进制造工艺和使用更廉价的材料,降 低隐身伪装技术的成本。
变形伪装技术可以应用于各种军事目标和设施,如指挥所、雷达站、军营等。
假目标伪装技术
假目标伪装技术是通过制造与真实目标相似的假目标,以迷惑敌方侦察 和攻击的一种伪装技术。
假目标可以由木材、塑料、纸张等材料制成,其外观、尺寸和重量等方 面与真实目标相似,有时甚至会配备假雷达反射面和声音发生器等设备
。
假目标伪装技术可以应用于各种军事目标和设施,如机场、军港、导弹 阵地等。
详细描述
雷达隐身主要利用电磁波原理,通过在物体表面涂覆吸波材 料或采用特殊结构设计,降低物体对雷达波的反射强度,使 其在雷达探测下不可见。常见的雷达隐身技术包括隐形飞机 、隐形导弹等。
红外隐身原理
总结词
通过降低物体在红外波段的辐射强度,使其在红外探测下不可见。
隐身技术的物理原理及其应用
隐身技术的物理原理及其应用段改丽 李爱玲 李 军(西安陆军学院 陕西 710108) 隐身技术又称隐形技术,是物理学中流体动力学、材料科学、电子学、光学、声学等学科技术的交叉应用技术,是传统伪装技术走向高技术化的发展和延伸。
利用隐身技术可以大大降低武器等目标的信号特征,使其难以被发现、识别、跟踪和攻击。
在现代军事侦察中,往往是多种技术侦察手段并用,因此在反侦察的隐身技术中也要针锋相对地同时采用多种隐身方法。
一、隐身技术的分类隐身技术按其物理学基础可分为无源隐身技术和有源隐身技术两类。
所谓无源隐身技术,从物理学的观点来看,就是根据波的反射和吸收规律,在目标上采用吸波材料和透波材料,以吸收或减弱对方侦察系统的回波能量;根据波的反射规律,改变武器装备的外形与结构,使目标的反射波偏离对方探测系统的作用范围,从而使对方的各种探测系统不能发现或发现概率降低。
有源隐身技术就是设置新的波源,发射各种波束(如电磁波、声波等)来迷惑、干扰或抵消对方探测系统的工作波束,以达到隐蔽己方的目标。
例如施放光弹或电子干扰波使对方的光电探测系统迷盲,施放电子诱饵使对方的探测系统跟踪假目标等。
这类技术靠加强而不是减弱目标的可探测信息特征来达到目标隐身的目标。
二、隐身技术的物理原理由于波的共同特点,有时采用一种技术措施,可对几种侦察波同时起到隐身效果。
然而,由于各种波有其自身的物理特性,因此也要根据具体情况相应采取一些不同的隐身技术措施。
常用的隐身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一)雷达波隐身技术的物理原理“雷达”这个术语大家都很熟悉,它是由“无线电探测和测距”这一短语派生出来的。
雷达波实际上是天线发射的波长在微波波段的电磁波。
发动机将雷达波束朝某个方向定向发射,目标就会把雷达波反射到雷达接收器上。
由于目标的性质不同,所以会产生强弱不同的反射信号,雷达就是靠接收被目标反射的电磁波信号发现目标的。
波的反射定律指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若入射角等于零,则反射角也等于零。
现代伪装与隐身技术
现代伪装与隐身技术一、概述随着电子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战场军事侦察的技术手段已经实现了高技术化。
精确制导武器的广泛应用,意味着战场目标“发现即可命中”,这就促使了反侦察技术的发展。
现代战争中,伪装和隐身技术作为高技术反侦察手段已成为战场重要组成部分。
1. 什么是伪装与隐身技术伪装技术是为了隐蔽自己和欺骗、迷惑敌人所采取各种隐真示假的技术措施,是军队战斗保障的一项重要内容。
隐身技术又称隐形技术或低可探测技术,是改变武器装备等目标的可探测信息特征,使敌方探测系统不易发现或发现距离缩短的综合性技术。
隐身技术是传统伪装技术的一种应用和延伸,是现代内装式伪装的典型代表。
军事伪装和隐身技术有很强的综合性,所涉及的学科包括光学、电学、声学、热学、化学、植物学、仿生学、流体力学、材料学等。
针对高技术侦察的特点,现代伪装技术主要是为减少目标和背景在光学、热红外、无线电波等方面的反射或辐射能量差异而采取的各种工程技术措施。
2. 现代伪装的分类伪装按其在作战中的运用范围,可分为战略伪装、战役伪装和战术伪装。
战场目标的隐身技术属于战术伪装。
按伪装所对付的高技术侦察器材的工作频谱范围,可分为防光学探测伪装、防热红外探测伪装、防雷达侦察伪装和防声测伪装。
目前,各种隐身兵器是以防雷达侦察为主,兼顾到对付可见光侦察。
3. 伪装与隐身技术的发展伪装自古就为兵家所重视。
《孙子兵法》中就指出:“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这是关于在战争中如何运用伪装的最早论述。
在古代战争中,曾有许多实施伪装的成功战例。
如:我国春秋时期的平阴之战、战国时期的即墨之战。
到了近现代,伪装得到进一步的广泛运用,成为保障军队作战必不可少的战斗措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诺曼底登陆战中、在朝鲜战争中、在第四次中东战争、马岛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等高技术战争中,伪装在新的技术基础上得到广泛运用,所采用的隐蔽、佯动、设置假目标、施放烟幕和兵器隐身等技术措施,发挥了很大作用。
坦克装甲车能不能隐身-
坦克装甲车能不能隐身?广大兵器爱好者经常在外国大片中看到先进国家的武器装备能够隐身,在相当近的陆军作战距离内,敌方的探测系统居然无法探测到坦克的行踪,如同穿上了神话传说中的“隐身衣”。
这是科幻还是现实?现代战争对于武器的要求可概括为“两化”、“两性”、“三高”、“一全”,即小型化、轻量化;隐蔽性、生存性;高速度、高精度、高威慑和全天候作战。
这些要求集中反映在提高作战的战术技术性能,减小体积,减轻武器装备的重量。
能满足这些要求,除在武器装备设计上下工夫外,关键是要有高性能的材料。
复合材料是军用新材料发展的重点,它既是优良的结构材料,也是理想的功能材料,采用先进的复合材料可以大大减轻武器装备的重量,提高战术与技术指标,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那么,运用什么样的复合材料和技术才能实现坦克的隐身?坦克的隐身技术综合利用了流体动力学、材料学、电子学、光学、声学等领域的先进技术,通过改变坦克的可探测信息特征,使敌方探测系统不易发现,进而占据随时出击、随时隐蔽的作战优势。
坦克隐身首先是通过外壳隐身,采用新型复合材料为坦克做“隐身衣”。
同时这种材料对雷达电磁波和光波的反射比金属弱,还能吸收部分雷达电磁波,并减少坦克的热辐射。
同时,它还有吸音消声的作用,使坦克行动发出的噪音降到最低。
坦克的发动机和它排放的废气、履带等机械运转部位产生的热量、射击时的炮管等容易被敌方的红外探测器发现。
车体涂上特别设计的雷达波吸收材料,可以将雷达反射信号降至最低。
据悉,在战场上即使使用8-12微米波段工作的热成像装置、雷达以及毫米波探测装置,也很难探测到它的踪影。
另外,其他一些辅助技术也越来越应用广泛起来。
比如,给坦克涂上挂上新型伪装网,不仅可以迷惑敌方的目视侦察,也可以降低坦克的红外辐射,降低甚至消除被雷达等探测器材发现的概率,同样是坦克隐身途径之一。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开展隐身坦克及其相关技术的深入研究,全力打造隐身化钢铁军团。
现代战争中的隐身技术
现代战争中的隐身技术在现代战争中,为了更有效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隐身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
它已被应用于研制隐身飞机、隐身导弹、隐身坦克、隐身舰船等各种隐身武器,有的已研制成功并投入战场使用。
随着隐身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未来战场上将出现愈来愈多的各种隐身武器。
这将大大提高武器装备的生存能力、突防能力和作战效能,打破已形成的攻防平衡,推动防御系统中的各种探测系统发生重大变革,刺激反隐身技术的发展。
隐身技术又称为低可探测技术或目标特征控制技术。
它是改变武器装备等目标的可探测信息特征,使敌方探测系统难以发现或发现距离缩短的综合性技术。
作为一门交叉性学科,它综合了诸如流体力学、材料学、电子学、光学、声学等众多领域的技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新出现的重大军事技术项目之一。
主要是靠减少武器装备等目标的可探测信息特征,使敌方探测系统难以发现或发现概率降低,致使等到发现时防御系统已来不及反击的技术。
隐身技术分为无源(被动)和有源(主动),无源(被动)隐身技术有其固有缺陷,如隐身外形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飞行器的气动性能和弹药装载量;吸波涂层会增加平台和武器的重量,影响其速度和机动性。
有源(主动)隐身技术可有效地克服上述弊病,获得更佳的隐身效果,因此今年来越来越受到青睐。
实现有源隐身的主要技术途径有:1、采取有源抵消法。
近年来,随着射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探知雷达波信号的相位成为可能。
目标可在此基础上发射与敌方雷达波幅度相近、相位相反的电磁波,二者能量对消,从而使敌方雷达接受机合成方向图上的指示始终为零,雷达手无法发现目标。
美国的B-2隐身轰炸机所装备的ZSR-63电子战设备就是一种主动发射电磁波的有源对消系统。
2、采用低截获概率电子设备。
为尽量减少机载电子设备电磁信号被截获的机会,通常采用如下措施:机载雷达自主管理发射功率,捕获到目标后立即将辐射能量自动降低到跟踪目标所需要的最小值;在时间、空间和频谱方面控制电子设备的电磁波发射;采用频率捷变技术。
浅析装甲车辆防护技术研究现状
大学,2004. [2]李向荣,赵 海 龙.装 甲 战 车 防 护 技 术 研 究[J].四 川 兵 工 学
【关键词】 装甲车辆;防护技术;现状
一中广泛使用了反应装甲和
电磁装甲。目前高强度的钢板制 ERA具有双防功能,轻型弹 性反应装甲质量仅为 ContanctT-5的 1/3,代表了反应装甲技 术的先进水平。我国也对防大口径穿和破甲弹的反应装甲进 行了深入地研究,在装甲车辆的装甲上安装了惰性炸药,在 装甲车辆受到反导弹和反动能弹以及聚能破甲弹的攻击时就 会向外爆炸,对反武器产生破坏作用从而保护装甲车辆不受 破坏。目前装甲主动防护系统进入了应用研究阶段,包括软 杀伤和硬杀伤两种方式,观测和干扰手段、防串联防护系统 以及全频谱防御系统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和深入的研究,性 能已达到探测距离 2-75m,响应时间为 056-1500ms,距车 击毁距离为 15-100m。
丝路视野
浅析装甲车辆防护技术研究现状
李海波1 程旭华2 卫晓奇2
(1中国人民解放军 66325部队,北京 102205;2中国人民解放军 66058部队,天津 301700)
【摘要】 装甲车辆的防护技术中被动防护是基本的防护形式,而主动硬杀伤防护成为未来重要的综合防护系统,逐步实现 复合化、轻量化、系列化的防护装甲将代替传统的钢制装甲,高性能材料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装甲车辆的防护。
三、装甲车辆防护技术的发展 (一) 加强防护技术 目前装甲车辆的研制已进入第四代,总体设计采用更加 先进的高新科技,不断地提高装甲车辆战斗力的同时加强了 防护技术的应用。采用均质装甲、复合装甲、反应装甲等多 种防护技术,不断研制新型的装甲材料,提高装甲的防护性 能,能够抵 御 多 种 导 弹 的 攻 击,同 时 利 用 先 进 的 科 技 实 现 360度的全方位 防 护,确 保 装 甲 车 辆 在 地 面 作 战 时 不 被 击 中 不被击穿和击毁。 (二) 加快隐身技术发展,开拓防护新途径 随着信息化条件下侦察手段的多样化,隐身技术将成为 未来装甲防护的发展重点,应用前景广阔。早期的隐身技术 以涂料应 用 为 主,国 外 的 现 代 隐 身 技 术 开 始 向 综 合 应 用 发 展,装甲车辆隐身技术已经进入工程应用阶段,并开始逐步 转化为战斗力。 (三) 开展主动防护技术研究,采取整体防护方案 主动防护技术的出现为装甲车辆的防护开辟了新天地, 为装甲车辆防护技术的发展指引了方向,为其战场生存能力 的提升提供了发展空间。未来的装甲车辆防护必须依靠装甲 防护和主动防护相结合的综合防御体系,这样才能够适应未 来战争的需要。 (四) 重视城市作战防护研究,提高装甲装备生存力 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城市作战将是我军未来面临的主 要作战形式之一。在信息化条件下的城市作战中,由于城市 作战环境的特殊性,装甲车辆要面对来自各个方向的威胁, 这就使得车体上方、尾部、侧翼以及底部等薄弱部位的防护 问题显得 很 突 出。我 国 要 积 极 研 发 装 甲 车 辆 的 城 市 生 存 装 备,综合利用各种防护技术,提高装甲车辆在城市作战中的 生存能力。 总之,随着现代战争的发展,装甲车辆在未来作战中将 会遭受全 方 位 更 加 致 命 的 攻 击,对 防 护 技 术 提 出 了 许 多 新 的、更高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对其的研究非常有必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未来战争中, 信息获取与对抗对取得战争的主动权 至关重要。使用隐身技术能减少武器装备和人员的信号 特征, 提高信息反获取能力, 从而提高武器系统和人员在 战场上的生存能力。地面武器装备隐身技术的发展, 关系 到未来战争中地面武器装备在作战效能的发挥和战场生 存能力等重大问题。坦克装甲车辆在战场上可能同时经 受可见光、 红外、 激光和雷达等多频谱、 多波段侦察观瞄仪 器的观测。仅采用对抗单一频带的隐身材料是远远不够 的, 能够对抗多种探测仪器的多频谱隐身材料才能满足其 隐身的需要。 为了抗衡未来战争中先进侦察系统和精确打击系统 的威胁, 坦克装甲车辆采用多频谱隐身材料技术是一个行 之有效的重要技术手段。因此, 多频谱隐身材料也是隐身 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5 ] 广泛使用, 已初步形成系列化隐身涂料 [ 。在强散射源部
位使用吸 波 材 料 后, 通 过 对 雷 达 波 的 吸 收 和 散 射, 能将 R C S 峰值大幅降低, 在宽角域电磁波威胁下, 发挥外形设 计所无法替代的隐身效果。 3 )在光学、 红外隐身方面, 地面装备的周期性热辐射 图3 宽频吸波特性 国外隐身材料技术的先进性体现在多电磁波传输路 经下的特殊功能结构设计和新型功能填料技术, 通过单一 频段下隐身性能的有效性和多频段下隐身性能的匹配性 来实现宽频隐身功能, 形成系列隐身材料产品和成套应用 变化特性和外形与背景迥异, 热辐射的微小差异成为高精 度红外热成像对目标进行识别跟踪的重要依据。通过材 料低发射率变形热迷彩技术和吸热 / 贮热技术, 降低目标 红外辐射强度, 改变目标表面红外温度空间分布, 实现装
3 隐身材料技术国内研究现状
在对坦克装甲车辆的隐身性能测试中发现, 当车体或 部件等强散射源与电磁波构成垂直入射或在偏离垂直入 射的某夹角范围内, 形成的 R C S峰值较高, 在雷达成像上 呈现出显著的亮斑而易被发现和识别。目前, 国内坦克装 甲车隐身技术已经从几个方面开展了研究, 并取得了一定 效果: 1 )在雷达隐身技术中, 针对强散射源, 应用外形设计, 图2 多层网状结构 通过改变车体四周大平面、 地面的夹角和部件外形, 在局 部方位角下与入射雷达波构成大倾角, 具有显著的 R C S 减 缩效果, 2 )国内地面武器装备的隐身防护以隐身材料为主, 频 段设计为光学、 红外和毫米雷达波。其中, 涂层材料由于 能兼顾隐身性能与防腐性能、 不影响装备的机动性而得到
光学、 红外成像, 并有针对性实现激光隐身防护, 在主要威 胁角上的辐射( 散射) 强度减缩至与背景相一致 结构复杂, 强散 坦克装甲车辆的外形尺寸在 5m以上,
收稿日期: 2 0 1 0- 0 6- 1 0 作者简介: 周光华( 1 9 6 6 —) , 男, 四川蓬溪人, 工程师, 主要从事隐身材料研发及工程化应用。
4 ] 。 设计方法 [
应用低红外发射率材料, 将装备上的辐射传热通过反 射, 降低外表面温度, 形成低的目标辐射特征信号与背景 融和, 如图 4所示。
2 隐身材料技术国外研究现状
英国 A T C公司在多频谱隐身材料研究中, 将材料电磁 参数、 频段、 入射角、 偏振、 反射水平、 重量、 厚度、 力学性能 等作为优 化 参 数, 采用 A G A T E 、F E 2 D 、 E M M AF S S和 1 D R A M 多种隐身结构设计方法, 通过网状结构、 多层纤维织 A 0 / 物结构 和 电 磁 复 合 吸 收 剂 的 一 体 化 设 计, 形成 L L A 1 & L A 4 系列宽频隐身涂料和 S a l i s b u r y 吸波织物等, 如图 2和图 3所示。吸波频段覆盖 S , X , K u , K a 和Wm m/ c m雷
2 . 5k g / m 以下, 充分兼顾了材料的力学 达波段, 面密度在 1 3 ] 性能, 达到宽频隐身性能下的良好使用性能 [ 。
图4 红外低发射率设计 对于装备在作战状态由发热部位、 灰尘、 泥土和开火 时的气浪形成的热辐射区域, 采用低发射率涂层技术已达 不到隐身效果, 必须通过外形结构改进和隐身材料的综合 应用, 抑制目标在动态下的辐射强度。如采用橡胶裙板遮 蔽负重轮, 改变排烟管位置和实施冷却技术等。
2 ] 号特征降低幅度方面 [ 。防毫米波制导、 防厘米波侦察及
, 战场威胁如图 1所示。
目前, 光电探测技术已实现高空间分辨率立体成像、 超光谱成像和图像与光谱的融合处理技术。通过判读和 解析, 对目标进行精确定位和识别, 如机载可视和红外成 像系统对目标的空间分辨率可达到 0 . 1m r a d , 温度分辨率 0 . 1℃, 并实施全天候跟踪; 雷达成像的空间分辨率可达到 0 . 1 5m r a d , 强度灵敏度 - 1 0 0d B m , 搜索、 探测、 辨别、 选择 和攻击目标能力均大幅提升; 激光制导炸弹因其低空下的
7 ] 计上缺乏创新性技术思路, 难以实现多频谱隐身兼容 [ 。
4 隐身技术国内与国外的差距
标表面的光学伪装和热红外温度空间分布, 实现在远距离 和高分辨率热成像精确识别状态下, 目标外形的显著改变 和与背景的融合, 降低装备的被识别概率。 3 )激光 / 光学 / 红外 / 雷达吸波多频谱隐身材料在装备 上的集成应用技术. 开展装备附形隐身材料的激光、 光学、 红外、 雷达建模与仿真设计技术研究, 将材料电磁参数、 频 段、 入射角、 偏振、 反射水平、 重量、 厚度、 力学性能等作为 优化参数, 通过单一频段下隐身性能的有效性和多频段下 隐身性能的匹配性来实现宽频隐身功能, 形成系列隐身材 料产品和成套应用设计方法。 4 )基于仿生学的自适应隐身材料技术. 开展与植被、 岩石、 砂土等典型地物背景具有相似光谱反射特性、 相似 变形迷彩图案和周期性热辐射变化特性的变色、 控温, 以 及发射率可调的自适应隐身材料研究, 实现装备与背景目 标特性的自适应融合。
国内多频谱隐身涂料的吸波性能依赖于吸收剂的介电损 耗和磁吸收, 在波长较短的 K a , W 毫米雷达波段, 在较低面 密度下可实现雷达吸波功能, 涂层的力学性能满足在装备 上的使用要求; 在波长大于毫米雷达波 4倍的 X , K u 波段, 采用增加吸收剂用量拓宽吸波频段, 在涂料颜基比不断增 大同时, 涂层的力学性能大幅降低, 出现开裂问题, 无法满 足在装备上的使用性能。 激光的作用频段与红外波段接近, 通过对入射激光的 吸收和耗散, 实现装备激光散射截面积( L C S ) 的减缩, 达到 低可识别性, 是激光隐身的主要技术途径, 但与通过高反 射实现红外隐身构成矛盾。采用对涂层功能的分区来实 现激光与红外隐身的匹配, 只能部分实现激光和红外隐身 性能, 难以从整体上对装备的宽频隐身性能进行提升。 3 )装备隐身防护技术路径单一, 隐身材料系统集成化 程度低。国内装备在隐身防护设计中, 对材料电磁特性与 装备隐身性能的拟合尚未形成系统性设计方法, 采用以隐 身涂料为主的单一技术路径难以同时兼顾多频谱下的高 强隐身性能, 与国外多种隐身材料的综合应用相比较, 技 术手段已显著落后, 制约了装备的隐身化进程。
第3 1卷 第 9期 四 川 兵 工 学 报 2 0 1 0年 9月 【 武器装备】
坦克装甲车辆的多频谱隐身技术分析
周光华, 周学梅
( 中国兵器工业第 5 9研究所, 重庆 4 0 0 0 3 9 ) 摘要: 分析了坦克装甲车辆的战场威胁和未来战场对坦克装甲车辆的多频谱隐身需求, 论述了隐身材料国内外 研究现状、 差距, 以及国内坦克装甲车辆多频谱隐身技术研究进展。提出了坦克装甲车辆隐身材料的发展思路 和方向。 关键词: 坦克装甲; 多频谱; 隐身材料 中图分类号: E 9 1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6- 0 7 0 7 ( 2 0 1 0 ) 0 9- 0 0 4 5- 0 3 高精度制导特性而受到重用, 已对地面武器装备的战场生 存力构成了严重威胁。 早期地面装备隐身技术以防光学、 红外成像识别和防 毫米雷达波制导为主, 通过隐身材料技术的应用, 起到了 显著的隐身效果。随着先进探测与制导技术的频段拓宽 和精度提高, 地面武器装备的隐身防护技术需要不断更 新, 才能实现侦察与反侦察技术的平衡发展。
1 坦克装甲车辆的隐身需求分析
1 . 1 战场威胁分析 地面武器装备受到来自无人机监视雷达、 直升机跟踪 雷达与红外成像、 机载激光搜索与测距、 陆基战场厘米波 监视雷达, 以及反坦克导弹的毫米波 / 红外成像制导等多 方位的准确识别与精确打击
[ 1 ]
图1 地面装备的战场威胁分布 1 . 2 隐身需求分析 目前, 从总体上说坦克装甲车辆没有进行雷达隐身设 计, 即使有的涂装了隐身涂料, 使得坦克装甲车辆有一定 的隐身性能, 但是远远不能满足未来战场的需求。 新一代坦克装甲车辆的隐身需求主要在光、 电、 热信
四川兵工学报 4 6
射源和热辐射源分布在各威胁角内。车体四周大平面、 上 装部位的车长镜、 车长门、 动力舱、 炮塔 等 部 位 形 成 的 腔 体、 二面角和多面体, 在电磁波威胁范围内均为强散射( 辐 C S ( L C S ) 峰值及车体表面 射) 源, 目标特征显著, 形成的 R 的高红外辐射强度, 是光电探测系统发现并识别目标的主 要特征信号。隐身材料是实现峰值抑制和改变红外辐射 强度空间分布的有效技术途径。
参考文献:
[ 1 ] 胡传?. 隐身涂层技术[ M] .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 0 0 4 : 2 5- 9 8 . [ 2 ] 王宏. 作战平台的光电隐身技术[ J ] . 光电技术应用, 2 0 0 3 , 7 1 ( 3 ) : 1 9- 2 1 . [ 3 ] A . T . 阿列克谢耶夫. 隐身技术的物理学基础[ M] . 北 京: 兵器工业出版社, 2 0 0 2 : 7 5- 1 0 4 . [ 4 ] O . A . D ’ y a k o n o v a , Y u . N . K a z a n t s e v . B r o a d b d n dR a d i o A b s o r b i n gS t r u c t u r e sw i t hS m a l lR e f l e c t i o nC o e f f i c i e n t [ J ] . E l e c t r o m a g n e t i c s , 1 9 9 7 , 1 7 : 8 9- 1 0 3 . [ 5 ] 邱贞慧, 彭著良. 现代伪装涂料的研究进展[ J ] . 表面 2 0 0 5 , 3 4 ( 1 ) : 6- 7 . 技术, [ 6 ] 毫米波 -厘米波兼容热红外等多频谱隐身复合材 料/ / 冶金工业部钢铁研究院[ P ] 国防专利, 9 7 1 0 9 4 5 4 纳米磁性金属. [ 7 ] 微粉雷达波隐身涂料及其制备方法 / / 中国人民解放 军第二炮兵工程学院[ P ] 国防专利, 0 3 1 0 5 6 3 8 . [ 8 ] 邱华, 张小华. 纤维吸收剂型吸波涂层的匹配厚度研 究[ J ] . 表面技术, 2 0 0 9 , 3 8 ( 5 ) : 5 3- 5 4 . [ 9 ] 刘秀蓉, 刘艳琳, 沈远香. 隐身技术及发展趋势[ J ] . 四川兵工学报, 2 0 0 9 , 3 0 ( 3 ) : 1 0 7- 1 0 9 . ( 责任编辑 陈 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