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偶记》译文

合集下载

清·刘大櫆《论文偶记》赏析

清·刘大櫆《论文偶记》赏析

清·刘大櫆《论文偶记》赏析清·刘大櫆《论文偶记》(节录)[原文]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

曹子桓、苏子由论文,以气为主[2],是矣。

然气随神转,神浑则气灏[3],神远则气逸,神伟则气高,神变则气奇,神深则气静,故神为气之主。

至专以理为主,则未尽其妙。

盖人不穷理读书,则出词鄙倍空疏[4]。

人无经济[5],则言虽累牍,不适于用。

故义理、书卷、经济者,行文之实,若行文自另是—事。

譬如大匠操斤[6],无土木材料,纵有成风尽垩手段[7],何处设施[8]?然有土木材料,而不善设施者甚多,终不可为大匠。

故文人者,大匠也。

神气音节者,匠人之能事也[9],义理、书卷、经济者,匠人之材料也。

神者,文家之宝。

文章最要气盛,然无神以主之,则气无所附,荡乎不知其所归也。

神者气之主,气者神之用。

神只是气之精处。

古人文章可告人者惟法耳,然不得其神而徒守其法,则死法而已。

要在自家于读时微会之。

李翰云:“文章如千军万马;风恬雨霁,寂无人声。

”[10]此语最形容得气好。

论气不论势,文法总不备。

文章最要节奏;管之管弦繁奏中,必有希声窃渺处[11]。

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

然余谓论文而至于字句,则文之能事尽矣。

盖音节者,神气之迹也;字句者,音节之矩也[12]。

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13],以字句准之。

音节高则神气必高,音节下则神气必下,故音节为神气之迹。

一句之中,或多一字,或少一字;一字之中,或用平声,或用仄声;同一平字仄字,或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则音节迥异,故字句为音节之矩。

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

文贵奇,所谓“珍爱者必非常物”[14]。

然有奇在字句者,有奇在意思者,有奇在笔者[15],有奇在丘壑者[16],有奇在气者,有奇在神者。

字句之奇,不足为奇;气奇则真奇矣;神奇则古来亦不多见。

次第虽如此,然字句亦不可不奇、自是文家能事。

李清照〈金石录〉后序阅读答案附翻译-作文

李清照〈金石录〉后序阅读答案附翻译-作文

李清照《〈金石录〉后序》阅读答案(附翻译)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建中辛巳,余始归赵氏。

时先君作礼部员外郎,丞相作吏部侍郎,侯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

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归。

相对展玩,自谓葛天氏之民也。

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綀,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

日就月将,渐益堆积。

丞相亲旧或在馆阁,多有亡诗、逸史,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遂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己。

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一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

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

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

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后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

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

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

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

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

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甘心老是乡矣!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

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

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不复向时之坦夷也。

是欲求适意而反取憀栗。

余性不耐,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遇书史百家字不阙、本不讹谬者,辄市之,储作副本。

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犬马之上。

至靖康丙午岁,侯守淄川。

闻金人犯京师。

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

建炎丁未春三月,奔太夫人丧南来。

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器之重大者。

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

己酉夏五月,至池阳,被旨知湖州,过阙上殿。

遂驻家池阳,独赴召。

六月十三日,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灿灿射人,望舟中告别。

余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戟手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去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驰马去。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的思想
宋代以后常把孔子思想与孟子 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a、性善学说:“人性之善也, 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人皆可以为尧 舜”;“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c、“仁政”思想:“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 “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
梁惠王35年,孟子被“招贤”来到魏国,梁惠王 迫不及待地向孟子讨教治国之策:“寡人不佞,兵 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 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 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史记·魏世家》) (译文:我不才,多次对外用兵遭受重创,太子被 虏,大将战死,国家由是人口物力空虚,以此使先 君宗庙社稷蒙羞,我也很觉惭愧。您不远千里,屈 尊亲临我国朝堂,您会拿什么来拯救我的国家呢?)
本文论辩艺术的高超之处:
《孟子》的犀利、《庄子》的恣肆、《 荀子》的浑厚和《韩非子》的峻峭,被称为 先秦散文的“四大台柱”。作为继孔子之后 最伟大的儒学大师,由于时代及学术交流与 竞争使然,孟子论辩之术在气势、声威、心 理、思想、情感和技巧上,体现出众多高超 之处。在本文中有以下特点:
其一,善于掌握说话对象的心理,长于诱导和 启发,始终争取主动,客观上形成了结构上的层层深 入与跌宕生姿。 其二,准确运用比喻、排比、对偶手法。东汉 赵岐《孟子题辞》中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 ,而意已独至。”《孟子》全书261章,其中93章总 共使用比喻159种。本文“五十步笑百步”明白晓畅 ,喻意深刻。排偶句式的运用,突出思想,深化感情 ,增强气势。本文第3段的3种措施和第4段的4种主张 ,全用排偶,使句式在整齐中具有参差之美,音调铿 锵有力,极富音乐性,强化了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 居乐业的情景。

第一讲:文学翻译:导论

第一讲:文学翻译:导论
第一讲:文学翻译:导论
文学文本的结构特点
❖ 1 中国古代文本结构论 ❖ 中国古代有过两种文本结构论:一种是“言象意”
论,另一种是“粗精”论。《周易•系辞上》中记载 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和“圣人立象以尽意, 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的观点,初步 涉及到文本的言、象、意三要素。庄子在《外物》 中提出了“得意忘言”的观点:“言者所以在意,得 意而忘言。”三国时的王弼在《周易略例》中将前 人的“言意”论做了进一步的扩展与阐发:“夫象者, 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 莫若言。言出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先于意, 故可寻象已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在王 弼看来,“言”、“象”、“意”构成了表情达意逐层深 入的层次结构。
❖ 在西方,“文学”(literature)一词是在十四 世纪从拉丁文litteratura和 litteralis引进的, 意思是“著作”或者“书本知识”,是与政治、历 史、哲学、伦理学、神学等一样的文化产品, 并无特殊的或专有的性质。直到十八世纪, 文学才从作为一般的文化产品中独立出来, 用以特指具有美的形式和能产生情感作用的 文学作品。
The Eagle (Alfred Tennyson ) ❖ He clasps the crag with crooked
hands; ❖ Close to the sun in lonely lands, ❖ Ringed with the azure world, he
stands. ❖ The wrinkled sea beneath him crawls; ❖ He watches from his mountain walls, ❖ And like a thunderbolt he falls.

河北地区高三语文学科文言诗文主题阅读-讽喻全国通用

河北地区高三语文学科文言诗文主题阅读-讽喻全国通用

文言诗文主题阅读------讽喻什么是讽喻?讽谕者,意激而言曲。

讽喻主要是寓事理于故事、情景之中,含蓄、委婉,给人以启迪和诱导,一般都蕴含着讽谏、讥刺、规劝、批评、诱导的意义。

往往是在本意不便于明说或者为了说得更形象、更明白的情况下使用的。

讽喻的方式:讽喻的使用灵活,散文可以在行文中插叙,并且点明本意,也可以也可以独立成章,寓意其中,并不明说,而留给读者以思考;还可以通过整篇的语言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

讽喻诗则还可以通过对外物或情景的描绘,来达到讽喻的目的。

讽喻的目的,其一是对统治者进行讽喻和规谏,其二是对社会的黑暗现实进行怨刺和批判。

几乎都表现了卿士大夫们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爱民之情。

按表达功能分,讽喻可以分为:(1)进谏性讽喻。

多为封建社会臣下对君主提供施政建议,或委婉匡正时弊所使用。

如高中教材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2)启迪性讽喻。

它提示一种生活哲理,或激发人们某种信念;或暗示一种生活流向,或概括一种有益的人生经验。

(3)寓理性讽喻。

即以一个故事作为喻体,比说某一种道理,或将其化入整个论说之中。

如柳宗元的《黔之驴》。

【习题设计一】题所居村舍杜荀鹤家随兵尽屋空存,税额宁容减一分。

衣食旋营犹可过,赋输长急不堪闻。

蚕无夏织桑充寨,田废春耕犊劳军。

如此数州谁会得,杀民将尽更邀勋。

1、有人说,此诗首联末尾当点问号“?”,对此,你有何看法。

参考答案:可以。

用“?”表示反问。

家里的人都被征兵走了,官府征收的税款就宁肯少收一份了?增强了讽喻、控诉的色彩。

故此可以改。

不可以。

从本诗整体风格来看,属于直陈式纪实诗歌。

用“?”,虽然可以增强了控诉色彩,却破坏了诗歌的整体风格。

所以不宜改动。

2、请结合诗句分析作者怎样用讽喻手段来表达情感的。

参考答案:作者不直接写连年征战抓丁,百姓家中已是十室九空,而是借描写村庄的情景来表达:到了夏天,因为村寨中无人,桑树疯长,却无蚕来织锦。

到了春耕时节,田野荒芜,耕牛都被犒劳了军士。

《宋苏文忠公全集叙》阅读答案及解析翻译

《宋苏文忠公全集叙》阅读答案及解析翻译

《宋苏文忠公全集叙》阅读答案及解析翻译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宋苏文忠公全集叙[明]茅维自古文士之见道者,必推眉山苏长公其人。

在昔论文者,咸以梁昭明《文选》为指南,而长公独非之。

盖其书出而士习益趋于文,譬之曦薄虞渊①,质丧旨淆,莫之能挽者。

以隋炀之不君,特患文之无节,史氏嘉之,殆骎骎乎启唐风之一变。

五季承唐之靡,而宋复振之,以绍唐之元和。

其间庐陵②先鸣,而眉山、南丰②为辅。

卒之士人所附,萃于长公,而庐陵不自功矣。

然文之变也,变则创,创则离,离其章而壹其质,是谓唐、宋之复古。

顾徇名之士,求其离而瑕之,哓哓然援古以自多,将谓越唐、宋而逼秦、汉,其合者直章焉尔,而质不唐、宋若也,奚其古?先大夫患之,辑唐、宋八家行于世,而眉山氏居其三。

则尝授诸维曰:“吾以长公合八家,姑举其要,要以长公成一家,必举其赢。

然吾已矣,小子维识之。

”昔长公被逮于元丰间,文之秘者,朋游多弃去,家人恐怖而焚之者,殆无算。

逮高宗嗜其文,汇集而陈诸左右,逸者不复收矣。

迄今遍搜楚、越,并非善本,既嗟所缺,复憾其讹。

丐诸秣陵焦太史所藏阁本《外集》。

太史公该博而有专嗜,出示手板,甚核。

参之《志林》《仇池笔记》等书,增益者十之二三,私加刊次,再历寒燠而付之梓。

即未能复南宋禁中之旧,而今之散见于世者,庶无挂漏。

盖长公之文,若无意而意合,若无法而法随,澹而腴,浅而蓄,奇不诡于正,激不乖于和,殆无位而摅隆中之抱,无史而毕龙门之长,至乃羁愁濒死之际,而居然乐香山之适,享黔娄③之康,偕柴桑之隐也者,岂文士能乎哉!噫,世能穷长公于用,而不能穷长公于文;能不用长公,而不能不为长公用。

当其纷然而友粲然而布弥宇宙而亘今古肖化工而完真气无一不从文焉出之而读之澹乎若无文也长公其有道者欤!又尝语人以文之旨,第举夫子所谓“辞达而已矣”。

盖文止乎达,而达外无文,原六艺而等于万代,旨其蔽之哉!彼所指离不离者抑末耳。

在昭明固云“老、庄、管、晏之书,以意为宗,不以文为本”者,无庸进退之也。

刘大櫆《论文偶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刘大櫆《论文偶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刘大櫆《论文偶记》原文及翻译译文1、刘大櫆《论文偶记》原文及翻译译文刘大櫆《论文偶记》原文及翻译刘大櫆原文: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

曹子桓①、苏子由②论文,以气为主,是矣。

然气随神转,神浑则气灏,神远则气逸,神伟则气高,神变则气奇,神深则气静,故神为气之主。

至专以理为主,则未尽其妙。

盖人不穷理读书,则出词鄙倍空疏。

人无经济,则言虽累牍,不适于用。

故义理、书卷、经济者,行文之实。

文贵奇,所谓“珍爱者必非常物”。

然有奇在字句者,有奇在意思者,有奇在笔者,有奇在丘壑者。

有奇在气者,有奇在神者。

字句之奇,不足为奇;气奇则真奇矣;神奇则古来亦不多见。

次第虽如此,然字句亦不可不奇。

扬子③《太玄》、《法言》,昌黎④甚好之,故昌黎文奇。

奇气最难识,大约忽起忽落,其来无端,其去无迹。

读古人文,于起灭转接之间,觉有不可测识处,便是奇气。

文贵简。

凡文,笔老则简,意真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

文贵变。

《易》曰:“虎变文炳,豹变文蔚。

”又曰:“物相杂,故曰文。

”故文者,变之谓也。

一集之中篇篇变,一篇之中段段变,一段之中句句变,神变、气变、境变、音节变、字句变,惟昌黎能之。

文法有平有奇,须是兼备,乃尽文人之能事。

上古文字初开,实字多,虚字少。

典谟训诰,何等简奥,然文法自是未备。

至孔子之时,虚字详备,神态毕出。

《左氏》情韵并美,文采照耀。

至先秦战国,更加疏纵。

汉人敛之,稍归劲质,惟子长⑤集其大成。

唐人宗汉,多峭硬。

宋人宗秦,得其疏纵,而失其厚茂,气味亦少薄矣。

文必虚字备而后神态出,何可节损?然枝蔓软弱,少古人厚重之气,自是后人文渐薄处。

史迁句法似赘拙,而实古厚可爱。

理不可以直指也,故即物以明理;情不可以显言也,故即事以寓情。

即物以明理,《庄子》之文也;即事以寓情,《史记》之文也。

译文:写文章的方法,以精神为主,以气韵补充。

曹丕、苏辙品评文章,以气韵为主,正是这样的。

但是气韵随着精神变换,精神浑厚则气韵充盈,精神悠远则气韵飘逸,精神雄伟则气韵高洁,精神变幻则气韵奇异,精神深沉则气韵平静,所以精神是气韵的主导。

2020江苏高考语文二轮讲义:附加题

2020江苏高考语文二轮讲义:附加题

文言文断句、填空与简答[典例演示](2019·高考江苏卷)阅读材料,完成1~3题。

题自书杜拾遗诗后徐 渭余读书卧龙山之巅,每于风雨晦暝时,辄呼杜甫。

嗟乎,唐以诗赋取士,如李杜者不得举进士;元以曲取士,而迄今啧啧于人口如王实甫者,终不得进士之举。

然青莲以清平调三绝宠遇明皇实甫见知于花拖而荣耀当世彼拾遗者一见而辄阻仅博得早朝诗几首而已余俱悲歌慷慨苦不胜述。

为录其诗三首,见吾两人之遇,异世同轨。

谁谓古今人不相及哉!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5处)[答题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实甫”在句中充当主语,与上文的“青莲”相对应,前面应断开。

“彼拾遗者”同样在句中充当主语,前面应断开。

“仅博……而已”语意完整,意为“只是博得几首早朝诗罢了”,因此其前应断开。

“而已”是句末语气助词,后面应断开。

“悲歌慷慨”与“苦不胜述”的主语均为“余”,两者在结构上是并列关系,故中间应断开。

[参考答案] 然青莲以清平调三绝宠遇明皇/实甫见知于花拖而荣耀当世/彼拾遗者一见而辄阻/仅博得早朝诗几首而已/余俱悲歌慷慨/苦不胜述。

2.王实甫的杂剧代表作为《________》,其中男女主人公是________、________。

[答题分析]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高中语文课本中有王实甫《西厢记》的节选,据此很快就能确定答案。

[参考答案] 西厢记 张珙 崔莺莺3.根据材料,概括文中古今人“相及”的内涵。

答: [答题分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从文中所写杜甫的遭遇来看,作者认为杜甫虽然才华横溢,但生平不得志。

言下之意是自己虽有一番本领,却毫无用武之地。

可见,“古今人”的“相及”指的是二人都有才华不得施展的苦闷。

[参考答案] 自己的命运与杜甫类似;自己的才华与杜甫相当。

[参考译文]我在卧龙山的山顶读书,常常在风雨昏暗之时,就大呼杜甫的名字。

唉,唐代凭借诗赋选取读书人出来做官,像李、杜这样的人却不能考取进士;元代凭借曲选取读书人出来做官,但迄今为人们所称道的像王实甫这样的人,始终不能考取进士。

最具欣赏性的优美散文(8)-第7章

最具欣赏性的优美散文(8)-第7章

第7章1.君山月夜泛舟记(清)吴敏树秋月泛湖,游之上者[2],未有若周君山游者之上也[3]。

不知古人曾有是事否,而余平生以为胜期[4],尝以著之诗歌。

今丁卯七月望夜[5],始得一为之。

初发棹,自龙口向香炉[6]。

月升树端,舟入金碧[7],偕者二僧一客,及费甥坡孙也。

南崖下渔火数十星,相接续而西,次第过之[8],小船捞虾者也。

开上人指危崖一树曰:“此古樟,无虑十数围[9],根抱一巨石,方丈余。

自郡城望山[10],见树影独出者,此是也。

”然月下舟中,仰视之,殊途不甚高大,余初识之。

客黎君曰:“苏子瞻赤壁之游[11],七月既望[12],今差一夕耳。

”余顾语坡孙:“汝观月,不在斗牛间乎[13]?”因举诵苏赋十数句[14]。

又西出香炉峡中少北。

初发时,风东南来,至是斜背之。

水益平不波,见湾碕[15],思可小泊,然且行过观音泉口响山前也。

相与论地道通吴中[16]。

或说有神人金堂数百间,当在此下耶?夜来月下,山水寂然。

湘灵洞庭君[17],恍惚如可问者。

又北入后湖,旋而东。

水面对出灯火光,岳州城也[18]。

云起船侧,水上滃滃然[19]。

平视之,已作横长状,稍上,乃不见。

坡孙言:“一日晚自沙觜见后湖云出水,白团团若车轮巨瓮状者,十余积,即此处也。

”然则此下近山根,当有云孔穴耶?山后无居人,有棚于坳者数家,洲人避水来者也。

数客舟泊之,皆无人声。

转南出沙觜,穿水柳中,则老庙门矣[20]。

志称山周七里有奇[21],以余舟行缓,似不翅也。

既泊,乃命酒肴,以子鸡苦瓜拌之。

月高中天[22],风起浪作,剧饥当之,各逾本量。

超上人守荤戒[23],裁少饮,啖梨数片[24]。

复入庙,具茶来。

夜分登岸[25],别超及黎,余四人寻山以归。

明日记。

注释:[1]君山:也叫湘山或洞庭山,在今湖南省岳阳市西南洞庭湖中,登上岳阳楼望去,全山历历在目。

相传舜的妃子湘君到过这里,因此叫做君山。

[2]游之上者:游历中最好的。

[3]周君山:围绕君山。

[4]胜期:佳胜的期会。

2019年江苏高考文言文解析和翻译

2019年江苏高考文言文解析和翻译

2019年江苏高考文言文评析和试译江苏省如皋中学陈春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临川汤先生传邹迪光先生名显祖,字义仍,别号若士。

豫章之临川人。

生而颖异不群。

体玉立,眉目朗秀。

见者啧啧曰:“汤氏宁馨儿。

”五岁能属对。

试之即应,又试之又应,立课数对无难色。

十三岁,就督学公试,补邑弟子员。

每试必雄.其曹偶。

庚午举于乡,年犹弱冠耳。

见者益复啧啧曰:“此儿汗血,可致千里,非仅仅蹀躞康庄也者。

”丁丑会试,江陵公①属其私人啖以巍甲而不应。

曰:“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

”公虽一老孝廉乎,而名益鹊起,海内之人益以得望见汤先生为幸。

至癸未举进士,而江陵物故矣。

诸所为附薰炙者,骎且澌没矣。

公乃自叹曰:“假令予以依附起,不以依附败乎?”而时相蒲州、苏州两公,其子皆中进士,皆公同门友也。

意欲要之入幕,酬.以馆选,而公率不应,亦如其所以拒江陵时者。

以乐.留都山川,乞得南太常博士。

至则闭门距跃,绝不怀半刺津上。

掷书万卷,作蠹鱼其中。

每至丙夜,声琅琅不辍。

家人笑之:“老博士何以书为?”曰:“吾读吾书,不问博士与不博士也。

”寻以博士转南祠部郎。

部虽无所事事,而公奉职毖慎,谓两政府进私人而塞言者路,抗疏论之,谪粤之徐闻尉。

居久之,转遂昌令。

又以矿税事多所蹠戾②,计偕之日,便向吏部堂告归。

虽主爵留之,典选留之,御史大夫留之,而公浩然长往,神武之冠竟不可挽矣。

居家,中丞惠文,郡国守令以下,干旄往往充斥巷左,而多不延接。

即有时事,非公愤不及齿颊。

人劝之请托,曰:“吾不能以面皮口舌博钱刀,为所不知后人计。

”指床上书示之:“有此不贫矣。

”公于书无所不读,而尤攻《文选》一书,到掩卷而诵,不讹只字。

于诗若文无所不比拟,而尤精西京六朝青莲少陵氏。

公又以其绪余为传奇,若《紫箫》、《还魂》诸剧,实驾元人而上。

每谱一曲,令小史当歌,而自为之和,声振寥廓。

识者谓神仙中人云。

公与予约游具区灵岩虎丘诸山川,而不能办三月粮,逡巡中辍。

然不自言贫,人亦不尽知公贫。

2019年上海高三二模语文汇编(文言文二)(含答案分析及译文)(精校Word版)

2019年上海高三二模语文汇编(文言文二)(含答案分析及译文)(精校Word版)

2019年高三二模文言文二汇编宝山区(五)阅读下文。

完成第21—25题。

(13分)《锦帆集》序 (明)江盈科①锦帆泾者,吴王当日所载楼船箫鼓,与其美人西施行乐歌舞之地也。

阅今数千年,霸业烟销,美人黄土,而锦帆之水,宛然如旧。

姑苏吴治,实踞其上,此水抱邑治如环。

乙未之岁,余友中郎袁君①来宰吴,殚力图民,昕夕②拮据,憔悴之众,赖以顿苏。

逾明年,君以过劳成疾,上书乞归,凡七请乃得解政去。

②君性超悟,深于名理,才敏妙,娴于词赋。

第一行作吏,都成废阁③。

间或触景起兴,感事摅④辞,有所题咏撰著,越二年,亦遂成帙。

其行也,友人方子公稍稍裒次,付诸梓⑤,问题于君,君自标曰《锦帆集》。

盖不佞尝诣吴署谒君,君指此水骄余曰:“是锦帆泾也,吴王霸业之馀,我乃得抚而有之,不亦快哉!”而其实君鞅掌簿书,飧沐几废,劳与余等。

余因叹曰:同一锦帆泾耳,当吴王之时,满船箫鼓,及吴令之身,两部鞭箠⑥;吴王用之,红妹绿娥,左歌右弦:吴令御之,疲民瘵黎,朝拊暮煦。

昔何以乐,今何以苦?丈夫七尺相肖,胡所遭之苦乐顿异乃尔!虽然,人生有涯,苦乐有穷,惟山水为无尽。

操有穷之具,游无尽之间,而能与之俱不朽者,其惟文章[ ]?③君诗词暨杂著载在兹编者,[1]大端机自己出,思从底抽,摭景眼前,运精象外。

取而读之,言言字字,无不欲飞,真令人手舞足蹈而不觉者。

[2]嗟嗟!后霸业而尽者,此水乎?与此水而俱无尽者,兹集乎? [3]夫君齿最少,获取更多资料请关注“儒愿学堂”,儒愿学堂专注语文培优。

异日名山之业,未可涯诶。

[4]乃锦帆独托兹集以传,倘亦吴王有知,乞灵中郎之笔,不靳西施为君捧砚,而令掞藻⑦见奇有如是耶?④余所莅治,百花洲在其前,而余日沾沾刑名簿书,不能有所题咏撰著,俾此洲托以传也,则百花洲之遭,不逮兹泾远矣。

假使西施有灵,问江郎梦中之笔安在,不佞无辞置对矣。

(选自《江盈科集》) [注释]①中部袁君:袁宏道,字中郎。

②昕夕:朝暮。

③一行作吏:一旦做了官。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刘大櫆专练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刘大櫆专练

刘大櫆专练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海舶三集》①序(清)刘大櫆①乘五板之船,浮于江淮,滃然云兴,勃然风起,惊涛生,巨浪作,舟人仆夫失色相向,以为将有倾覆之忧、沉沦之惨也。

又况海水之所汩没,渺尔无垠,天吴睒晹,鱼鼋撞冲,人于其中,萍飘蓬转,一任其挂罥奔驰,曾不能以自主,故往往魄动神丧,不待樯摧橹折,而梦寐为之不宁。

顾乃俯仰自如,吟咏自适,驰想于沆瀣之墟,寄情于霞虹之表,翩然而藻思翔,蔚然而鸿章著,振开、宝之余风,仿佛乎杜甫、高、岑之什,此所谓神勇者。

!②余谓不然。

人臣悬君父之命于心,大如日轮,响如霆轰,则其于外物也,视之而不见其形,听之而不闻其声。

彼其视海水之荡潏,如重茵莞席之安;视崇岛之峌当前,如翠屏之列、几砚之陈;视百灵、怪物之出没而沉浮,如佳花、美竹、奇石之星罗于苑囿。

歌声出金石,若夫风潮澎湃之音,彼固有不及知者,而又何震慴恐惧之有?③翰林徐君亮直先生以康熙某年之月日,奉使琉球,岁且及周,歌诗且千百首,名之曰《海舶三集》,海内之荐绅大夫莫不闻而知之矣。

后二十余年,先生既归老于家,乃命大櫆为之序。

(选自《古文观止》)(注)①《海舶三集》是徐葆元奉使琉球时所作诗集。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焉B.耶C.矣D.耳2.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出了诗作者对大海的不了解和不在意。

B.肯定诗作者胆气雄起,能承受风涛之大。

C.赞美诗作者为诗,心无外物,不惧风涛。

D.表明了作者对诗作文辞铿锵优美的褒扬。

3.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①段中的画线句。

4.本文作为一篇诗序,评论诗歌的角度独特,请结合全文内容对此进行分析。

【答案】1.C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虚词的能力。

“此所谓神勇者”意思是这真是异常勇敢呀!是由衷的赞叹,表肯定的语气,“焉”“耶”一般表疑问,排除AB;“耳”是罢了的意思,显不出赞叹的语气,排除D。

故选C。

2.A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重要句子的能力。

A.“对大海的不了解”说法错误,原文“彼固有不及知者”意思是他本来就没有感知到海上风涛之险,是对大海风涛之险不以为意而不是不了解。

飞鸿踏雪泥诗风慕禅意_从接受美学视角看苏轼诗词翻译中禅境的再现

飞鸿踏雪泥诗风慕禅意_从接受美学视角看苏轼诗词翻译中禅境的再现

2011年9月第32卷第5期外语教学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Sept.2011Vol.32No.5飞鸿踏雪泥诗风慕禅意———从接受美学视角看苏轼诗词翻译中禅境的再现戴玉霞(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71)摘要:苏轼一生涉猎佛禅佛典,佛禅思想对其文学创作影响较大,其诗作微妙地表现了禅的淡、远、空、寂的特点。

然而,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译入语读者很难领略诗词寄寓的禅理寓机。

在接受美学视角的关照下,本文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首先应使自己的期待视野与原作保持一致,也就是说,译者需要与诗人一同进入禅的境界,揣摩原诗的“未定点”,力图解读并再现其中的意境与禅境;其次应充分考虑并尊重译文读者的接受水平和审美期待,激发读者的审美创造力,实现原作生命力的延续及译本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苏轼;接受美学;意境与禅境;禅境再现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544(2011)05-0105-05Abstract:Su Shi’s Zen poetry is a combination of Zen wisdom and the essence of Chinese poem which breaks away from con-ventions and subtly demonstrates the performance of Zen light,well,empty and lonely.But Zen conception implied in the po-em blocks their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readers due to the different cultural and language background.In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ion aesthetics,the transl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reception aesthetics,which presents us with the theories of indetermina-cy and reader’s horizon of expectations.They are corresponded to the expression techniqu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rt,which paves the way for Su Shi’s Zen poem translation.Key words:Su Shi;reception aesthetics;artistic conception and Zen conception;representation of Zen conception1.引言苏轼一生精于佛、老,倾心佛教,对禅宗更有深刻领会。

大学总论--范

大学总论--范

大 学 七 证
3.静,(形声。从青,争声。本义:彩色分布适 第 三 当),谓心不妄动。 章 宁与静:诸葛亮:“淡泊明志,宁静志远”; 孔子:“饭蔬食,饮水,曲肱(音公)而枕之, 大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一、“三纲”之一:明明德——知
为什么要明明德? 朱子曰:“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 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秉 大 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 学 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 三 以复其初也。”
第 二 篇

二、“三纲”之二:亲民——行
为什么要亲民? 《大学》“三纲”首先是“明明德”,这 是自己内在修养、立身之本的学问与工夫。 大 其次,就应该是由内而向外,学习怎样去管 学 理民众的学问,由一己之“我”怎样去和“我” 三 之外的他人、民众打交道的大学问了。
曾 国 藩 论 读 书
(六)读书须“看、温、习、思” 以上四点必须并行。看书宜求速,不 多阅则太陋;温旧书宜求熟,不背诵则易 忘。习字宜有恒,不善则如身之无衣,山 之无木;作文宜苦思,不善作则如人之哑 不能言,马之跛不能行,四者缺一不可。 看、温偏重于知识方面,而习、思则偏重 于技术方面,前者重博,后者重专。精读 之书不妨“约”,浏览之书无惧多。
曾国藩为自己立下课程十二条: 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 凝命,如鼎之镇。 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读史:念三史(指《史记》、《汉书》、 《后汉书》),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 间断。 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第 二 篇 大 学 三 纲
三、“三纲”之三:止于至善

诗词翻译中的审美距离与含蓄的审美效果

诗词翻译中的审美距离与含蓄的审美效果

诗词翻译中的审美距离与含蓄的审美效果陈文慧【摘要】含蓄是中国文学语言中的重要属性,它不仅可以拉开读者与文学作品间的距离,在赋予文学作品张力的同时,给读者驰骋想象的空间。

在翻译活动中,译者在适当的审美距离之内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把握好原文中的含蓄表达和蕴含情感,从而使译文读者在译文阅读过程中获得与原文读者尽可能相似的审美感受,也使译文获得与原文相似的审美效果。

%As an important part for literary language,implication gives the aesthetic distance between readers and literary works and gives extension to literary works for readers'imagination.During the translation process,translators can use their subjective initiative and hold the implications and feelings in the original works so that readers of the translation works gain the similar aesthetic experience as that of the original ones and the translation works have the similar aesthetic effects as that of the original ones.【期刊名称】《昆明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34)001【总页数】4页(P115-118)【关键词】诗词翻译;审美距离;含蓄;审美效果【作者】陈文慧【作者单位】昆明学院外国语学院,云南昆明6502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I046纵览我国翻译史,从最早东汉时期的佛经翻译开始,到明清佛经翻译衰落和对西方科学、文学以及哲学的译介,再到五四运动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分水岭”式发展至今,我国传统译论大多属于“直译”与“意译”之争。

《记欧阳公论文》翻译

《记欧阳公论文》翻译

《记欧阳公论文》翻译
原文:
顷岁①孙莘老②识欧阳文忠公③,尝乘间④以文字问之。

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⑤;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

疵病不必待人指摘⑥,多作自能见之。

”(节选自《东坡志林》)【注释】①顷岁:近年来②孙莘老:人名。

③欧阳文忠公:即欧阳修,他死后谥号文忠。

④乘间:乘机。

⑤工:精,妙⑥指摘:指出、批评。

译文:
近年来孙莘老结识欧阳修,曾经问他怎样才能写好文章。

欧阳修说:“没有其它办法,只有勤奋读书多动笔,才能写好。

很多人的弊病在于:写作太少,又懒于读书,每写出一篇,就想超过别人,像这样很少有达到目的的人。

文章缺点不需要别人指出,只要写多了,自己就能发现。

”欧阳修把他写文章的经验告诉别人,所以显得更加有意味。

扉文言文翻译

扉文言文翻译

昔者,吾尝游于山林之间,遇一书生,执卷而立,旁有老者,须眉皆白,执杖而观。

书生见吾,微颔首,指其卷曰:“此《离骚》也,盖屈原之作,其中词藻华美,意境深远,诚可一读。

”吾遂驻足,取卷而观。

书中言:“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吾读至此,不禁感慨万千。

屈原之作,非徒辞藻之美,更在于其意境之深远。

其以美人自比,寓意人生如梦,岁月如梭,须臾即逝。

是以,吾辈当珍惜光阴,不负韶华。

书生见吾沉吟,遂曰:“子何不译之,以见其意?”吾应允,遂将《离骚》中一段翻译如下:昔者,高阳之裔,伯庸之子,生于庚寅之岁。

皇考观其初度,赐以嘉名。

名之正则,字之灵均。

内美修能,佩兰佩芷。

人生如梦,岁月如梭。

草木零落,美人迟暮。

朝采木兰,夕揽洲莽。

日月匆匆,春秋更替。

老者闻言,颔首微笑,曰:“善哉,善哉!子之译,得其意矣。

”书生亦微笑,曰:“子既通《离骚》,当知其中奥妙。

此诗非徒咏物,更言人生。

美人之迟暮,实指人生之短暂。

子宜珍惜时光,勿负韶华。

”吾感其言,心有所悟。

人生如梦,岁月如梭。

吾辈当珍惜光阴,不负韶华,方不负此生。

翻译完毕,吾与书生、老者辞别,继续前行。

然心中所悟,久久不能忘怀。

自此,吾每逢佳节,必吟诵《离骚》,以警醒自己,珍惜时光,不负韶华。

岁月如梭,转眼间,吾已年过半百。

回首往昔,不禁感慨万千。

然心中所悟,仍铭记于心。

吾深知,人生短暂,光阴似箭。

是以,吾仍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以不负此生。

《离骚》之作,非徒辞藻之美,更在于其意境之深远。

吾辈当以此为鉴,珍惜光阴,不负韶华。

如此,方能不负此生,不负人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偶记节选写文章的方法,以精神为主,以气韵补充。

曹丕、苏辙品评文章,以气韵为主,是这样的。

但是气韵随着精神变换,精神浑厚则气韵充盈,精神悠远则气韵飘逸,精神雄伟则气韵高洁,精神变幻则气韵奇异,精神深沉则气韵平静,所以精神是气韵的主导。

写专门的论文以讲道理为主,则不能全部展现文章的奥妙。

如果人不熟读经书洞彻道理,则写出来的文章就浅陋空荡。

人如果没有组织文字的才能,则文字纵然再多,都不适用。

所以道理、书籍、组织文字的能力,是写文章的要素,如果写文章又是另外一回事。

比如好的工匠手持工具,没有土木、材料,纵然又优美的风格高超的本领,从何下手呢?但是如果有土木、材料,而不善于处理它们的人很多,终究成不了好的工匠。

所以文人,就是好的工匠。

精神、气韵、声音、节奏,就是工匠的本领,道理、书籍、组织文字的能力,就是工匠的材料。

(这里“精神”应该指文章的主旨,“气韵”应指文章的节奏。

)古人作文章最不可攀比学得的地方,就是文章作法的高妙。

文章的内在精神,是文人作家的宝贝。

作文章最重要的是气势要充沛盛大,然而如果没有内在精神来主宰(统率)它,那么气势就无所依凭,四处游荡而不知道归依何处。

文章的内在精神是文气的主宰,文气是文章的内在精神的外在表现,文章的内在精神就是文气的核心。

古人作文章可以告诉人(让人学习)的地方只有文法罢了。

然而如果不能得到文章的内在精神而只是死守其文法,那么所谓文法也就不过是死法罢了。

关键在于自己在读书时细致深入地体会它。

李翰说:“(好的)文章(有时)就好像千军万马;(有时又好像)风静雨晴,空寂毫无人声。

”这话形容文气形荣得最好,如果谈论文气不谈论文章的变化,文法总不能(理解运用得)完备。

文贵奇,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最珍贵最喜爱的东西,必定不是平平常常的物件”之意。

然而,有的奇在字句上,有的奇在内容上,有的奇在行文上,有的奇在构思上,有的奇在内转情气,有的奇在意理精神。

仅仅是字句奇,不足以称奇,气奇才是真奇;神奇也是自古以来很少见到的。

各种奇的等次地位虽然是这样的,但字句也不可平淡无奇,因为字句奇也体现出为文者的一种本领。

扬雄的《太玄》、《法言》,语句奇奥,韩愈非常喜欢它,所以韩愈的文章就很奇特。

文章的奇气是最难认识和掌握的,大体说来,就是要忽起忽落,气之来也没有端绪,气之去也没有痕迹。

读古人的文章,在起落转接的地方,觉得有难以探测、不可知识之处,便是奇气的体现。

奇,刚好与“平”相对。

气即使非常盛大,但若一直盛大开去,就不能算是奇。

真正的奇,要在文章内气的运行之中,时时有所提顿、跌宕、起伏。

(司马迁的《伯夷传》可以称得上是神奇。

)文贵远,远就一定含蓄。

或者是句上有句,或者是句下有句,或者是句中有句,或者是句外有句,说出来的少,不说出来的多,才可以称得上是远。

往昔古人论画说:“远山不画纹理,远水不画波纹,远树不画枝杈,远人不画眼睛。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远则韵味悠长。

文章达到了韵味悠长的地步,就没有什么可以复加的了。

前人说司马迁的文章,情意深微,旨趣精妙,都寄托在文字笔墨和思路结构之外;又说郭忠恕画远在天外的许多山峰,都用很少的笔墨,几乎看不出如何用笔墨的痕迹。

所以司马迁的文章,是班固所达不到的。

所要表达的情意完了,文字也就止住,这已经是天下最好的语言表达,然而文字止住,情意却无穷无尽,则更为佳妙。

情意到达的地方用不着文字也到,文字止住的地方情意却无穷无尽,从司马迁之后,只有韩愈、欧阳修略得一二。

文贵变。

《易》中说:老虎随季节而换毛则毛色更加光亮,豹子随季节而换毛则毛色更加鲜丽。

又说:“事物相互交杂,所以才称之为文章。

”故而,文者,说的就是变啊。

一本集子中的文章篇篇变,一篇文章中的章节段段变,一段文字中的语言句句变,精神在变,情气在变,境界在变,音节在变,字句在变,这只有韩愈能做得到。

(行文的方法有平有奇,应当是兼而有之,才能充分显示写文章的本领。

上古时代,文字刚产生,实字多,虚字少。

《尚书》的《典》、《谟》《训》、《诰》,文字十分简朴古奥,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的文法还不完备。

到孔子的时候,虚字已经详细而完备,于是写文章的人就能够将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神气形态全部描绘出来。

《左传》的情致和韵味都很美,文章光彩耀眼。

到了先秦战国时代,就更加疏荡恣肆。

汉朝人有所收敛,稍微走向了劲健质实,只有司马迁能集其大成。

唐朝人宗法汉人,然多数趋于峭拔硬挺。

宋朝人宗法先秦,得到了先秦文章疏荡恣肆的一面,但却有失于浑厚丰赡,情气韵味也显得有些淡薄。

写文章必须虚字用得充分而后方能使精神情态全部显现出来,怎么可以随便节制减损呢?如此看来,枝蔓敷展软弱无力,缺少古人那种浑厚沉郁的情气,就是后人的文章越来越浅薄的地方。

史马迁文章的句法看起来似乎累赘重拙,而实际上那正是它古朴厚重可爱之处。

文贵去掉陈词滥调。

韩愈议论写文章,把去掉陈词滥调作为第一要领。

后人认为韩愈是由于写文章特别好奇才这么说的,不知道古人作文没有不重视去掉陈词滥调的。

不妨看看欧阳修、苏轼等名家;曾经直接搬用过前人的一句话没有?韩愈不仅说要去掉陈词滥调,而且特别强调去掉陈词滥调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经史诸子百家的文章,已经读得很熟了,但却不许抄袭它们的一句话,要完全另作一番言语,难道不是很难吗?韩愈在所作《南阳樊绍述墓志铭》中说:“一定要说属于自己的话,不因袭复蹈前人一言一句,这又是多么难啊!”这正与“戛戛乎难哉”互相阐发彰明。

李翱亲自到韩愈门下去接受教育熏陶,所以他议论文章,把创辟新意铸造新言作为宗旨。

所谓创辟新意,如《春秋》之意不同于《诗》,《诗》之意不同于《易》,《易》之意不同于《书》就是。

所谓铸造新言,如描述笑哂的情状,《论语》用“莞尔”,《易》用“哑哑”,《榖梁》用“粲然”,班固用“攸然”,左思用“辗然”;后人作文,凡是描述笑,都不宜于再用以上的用语。

李翱的话,虽然觉得有些太过分,但这是他亲身聆听到了师长的训导,所以阐发彰明为这个样子,从这里也可以窥测到韩愈学习写文章的主要宗旨。

韩愈在《南阳樊绍述墓志铭》中说:“只有古人作文言辞必定是自己创造的,以后的人做不到就开始剽窃,后人都指靠前人而公然地相互抄袭,从汉代到今天用的是一样的陈规旧律。

"现今的人写文章,改头换面地袭用古人的现成语句,还自称为有出处,自夸为典雅,不知道这实质上是抄袭、剽窃啊。

以前有人说,“杜甫的诗和韩愈的文没有一个字没有来历”’这所谓来历,是说凡用一个字两个字,一定是有根据的,并非直接搬用别人的语句。

何况诗歌与古文又有所不同,诗可以用成语,古文就一定不可以用。

所以杜甫诗作中用了不少古人的语句,而韩愈对于经史诸子的文章,就只用一字或两字而止。

如果径直搬用了四个字,那就可以知道是后人的文章。

大致说来,文字是个日进日新的东西,如果陈陈相因,怎能不被看作是臭腐呢?即使原本是古人的意思,到行文的时候,也应当重新加以铸造,一样的言语,不可随便就直接搬用古人的,这就叫做去掉陈词滥调。

未曾不换字,却不是换字法。

人们常说的“经对经,子对子”,那指的是诗赋偶俪八比的八股文。

如果是散体古文,那么,《六经》中的文字就都是陈言。

(陶型传)(1)《论文偶记》:刘大櫆阐述其文学思想的专著。

(2)曹子桓:魏文帝曹丕,论文以气为主,见其《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敌。

”苏子由:宋代散文作家苏辙。

论文以气为主,见其《上枢密韩太尉书》:“以为文者,气之所形。

”(3)灏(hào浩):浩大。

(4)出辞鄙倍:《论语·泰伯》:“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鄙倍,鄙陋背理。

“倍”通“背”。

(5)经济:经世济民,治理国家的主张、办法。

(6)大匠:技术高超的匠人。

斤:斧头。

(7)成风尽垩手段:《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

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垩(è扼):白土。

慢同“漫”,涂抹。

斫:砍。

(8)设施:设置安排。

(9)能事,本领,才能。

(10)李翰:唐代文学家,字子羽。

引语见李德裕《文章论》:“从兄翰常言…文章如千军万马:风恬雨霁,寂无人声。

‟盖调是矣。

”(11)窈渺:美妙。

(12)矩:标记。

(13)渡:测度。

(14)“珍爱者必非常物”:韩愈《答刘正夫书》:“足下家中百物,皆赖而用也,然其所珍爱者,必非常物。

夫君子之于文,岂异于是乎?”(15)笔:笔法,笔力,如曲笔,伏笔等。

(16)丘壑:指意境深远。

(17)扬子:扬雄,西汉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早年从事辞赋写作,后来认为这是“雕虫篆刻”,“壮夫不为”,转而研究哲学。

曾仿《论语》作《法言》,仿《易经》作《太玄》,提出以“玄”作为宇宙万物根源的学说。

(18)太史公:司马迁。

《伯夷传》是《史记》列传中的一篇。

(19)笔老:笔法老练。

(20)辞切:言辞准确切要。

(21)气蕴:文气含蓄深厚。

(22)品贵:文风庄重。

品,品格。

(23)程子:北宋哲学家、教育家程颢、程颐兄弟,理学的奠基者,世称二程。

引语见《二程全书遗书第二上》。

(24)“虎变”二句:《易经》:“象曰:大人虎变,其文炳也。

”又:“象曰:君子豹变,其文蔚也。

”“文柄”、“文蔚”均指文采(原指虎、豹身上的花纹)鲜明、丰茂。

《文心雕龙·原道》:“虎豹以炳蔚凝姿。

”(25)“物相杂”二句:语出《易经·系辞下》。

相杂,相互杂错。

(26)典谟训诰:指《尚书》,典、谟、训、诰,皆《尚书》中的名目。

(27)《左氏》:即《左传》。

(28)纵:自由放纵。

(29)子长:司马迁。

(30)即物:就物,凭借具体事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