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的炮制及其药理分析

合集下载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
中药大黄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药材,具有通便、泻火、清热、解毒等多种功效。

大黄在中药的炮制中有多种不同的方法,如酸炒、炭制、清洗等,每种方法都有不同的特点和运用。

本文将探讨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

一、酸炒大黄
酸炒大黄是指将大黄与醋或酒经过高温反复炒制,使其成为黄棕色或暗褐色的干品。

酸炒大黄除了保留大黄的通便、泻火功效外,还能够增加药材的稳定性,使其更容易储存和使用。

在中药方剂中,酸炒大黄可以与其他药材搭配使用,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与黄连、芒硝、甘草等配伍,可用于清热解毒、泻火下气等方面,常用于治疗湿热病、口舌生疮、痈肿疮痔等疾病。

二、炭制大黄
炭制大黄是指在高温环境下将大黄进行加工,使其形成炭化的状态。

炭制大黄具有温经止痛、祛风除湿、解毒消肿等功效。

同时,炭制大黄能够降低大黄的副作用,可以更好地保护人体健康。

三、清洗大黄
同时,清洗大黄也可以单独使用,作为药材汤剂的主要成分。

例如,将清洗大黄煮成汤剂,可以用于治疗便秘、病毒性感冒等疾病。

综上所述,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可以根据疾病情况和药物特性进行选择。

酸炒大黄能够增加药材的稳定性,炭制大黄能够降低副作用,清洗大黄能够使药材更加纯净。

不同的炮制方法有不同的药性,可以帮助医师根据不同的治疗需求进行科学搭配,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好的保障。

大黄炮制化学成分变化及药理变化研究

大黄炮制化学成分变化及药理变化研究

大黄炮制化学成分变化及药理变化研究【来源】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

大黄是一种十分常用的中药。

中医认为,大黄味苦性寒,入脾、胃、大肠、心包、肝经,主要有通便导滞、泻火凉血、活血祛瘀、利胆退黄之功效。

不过,大黄生品与炮制品在功效上存在较明显差异,临床应用也各有其主要适应症。

以下介绍几种常用大黄炮制品的临床应用特点大黄是一种十分常用的中药。

中医认为,大黄味苦性寒,入脾、胃、大肠、心包、肝经,主要有通便导滞、泻火凉血、活血祛瘀、利胆退黄之功效。

不过,大黄生品与炮制品在功效上存在较明显差异,临床应用也各有其主要适应症。

以下介绍几种常用大黄炮制品的临床应用特点。

【炮制】饮片名: 大黄片炮制方法: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饮片性状: 呈类圆形或不规则片状,大小不等。

除尽外皮者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有的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及星点散在,残留的外皮呈棕褐色。

横切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显颗粒状;根茎髓部宽广,有星点环列或散在;根木部发达,具放射状纹理,形成层环明显,无星点。

质坚实。

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沙粒感。

炮制作用: 生大黄苦寒,沉降,气味重浊,走而不守,直达下焦,泻下作用峻烈,攻积导滞、泻火解毒力强。

饮片名: 酒大黄片炮制方法: 取大黄片,加黄酒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炒干,取出,放凉。

每大黄片100kg,用黄酒10kg。

饮片性状: 表面深棕黄色,偶有焦斑。

微有酒气。

炮制作用: 酒炒大黄其泻下作用稍缓,并借酒升提之性,引药上行,以清上焦实热为主。

饮片名: 醋大黄片炮制方法: 取大黄片,用米醋拌匀,闷润至透,置国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

每大黄片100kg,用米醋15kg。

饮片性状: 表面深棕黄色,微有醋气。

炮制作用: 醋大黄泻下作用稍缓,以消积化瘀为主。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大黄,又名黄连、苍术,为马鞭草科植物大黄的根或根茎。

大黄有泻下通便,消肿散结,清热解毒等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中药方剂中。

不同的炮制方法会影响大黄的药效和用途,本文将对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进行探析。

一、大黄的炮制方法1. 清洗大黄:将大黄浸泡在清水中,去除表面的泥土和杂质,然后进行洗净,晒干备用。

2. 生大黄:即未经炮制的大黄,直接使用鲜品或晒干后的大黄入药。

生大黄性寒、味苦,功能泻下通便,清热祛湿,用于治疗热病便秘、痢疾、黄疸水肿等症状。

3. 炒制大黄:将大黄切成小片后,放入锅中炒烤,直至颜色变黄,有炭焦香味时捞出,瞬间泡于凉水中,捞出沥干备用。

炒制大黄能够加强其泻下通便的作用,降低其对人体的刺激性。

2. 炒制大黄:炒制大黄能够加强其泻下通便的作用,降低其对人体的刺激性,常用于治疗便秘、积聚湿热等症状。

例如《金匮要略》中提到“大黄二两,炒、轧、末服”,说明炒制后的大黄能够更好地发挥其泻下通便的功效。

3. 醋炒大黄:醋炒大黄除了保留炒制大黄的作用外,还具有活血化瘀、软坚消肿的功效。

常用于治疗瘀血阻滞、症结积聚等症状。

例如《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大黄平服,与胆一升浸,胆汁微溢,可便如油”,说明醋炒大黄具有明显的通便作用。

大黄经过不同炮制方法后,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也会有所不同。

生大黄通便泻火,清热祛湿;炒制大黄增强泻下通便作用,降低刺激性;醋炒大黄除了具有炒制大黄的作用外,还兼有活血化瘀、软坚消肿的功效。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病症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炮制大黄,以发挥其最佳的药效。

在使用大黄时,还需要注意用药的剂量和疗程,避免出现不良反应和药物滥用的情况。

不同人群在使用大黄时也需要注意慎重,尤其是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以免影响身体健康。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大黄是中医药常用的药材之一,具有泻热通便、凉血止血的功效。

在中药汤剂中,大黄被广泛运用于治疗便秘、痢疾等疾病。

不同炮制方法可以改变大黄的药性,进而影响其药效。

对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进行探析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背景中药炮制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不同的加工方法,可以改变药材的药性以及对人体的影响。

大黄是一味常用的药材,其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广泛,但是不同的炮制方法会使大黄的药性有所不同。

酒大黄、盐大黄、蜜大黄以及干大黄是常见的炮制方法,它们会影响大黄的泻下作用、寒热性质等方面。

探讨不同炮制方法对大黄药性的影响,对于中医药学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旨在研究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以期为中医药汤剂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通过对大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进行探析,旨在深入了解不同炮制方法对大黄药性的影响,探讨不同炮制方法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合理选择炮制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研究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探讨大黄在中药配伍中的搭配原则和禁忌,进一步明确大黄的适用范围和用药注意事项,提高大黄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和疗效,促进中药汤剂的合理应用和传承发展。

2. 正文2.1 大黄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大黄,又名黄连,为中药常用的一味药材。

其性味苦寒,具有泻下通便、清热泻火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肠胃道疾病、湿热病等症状。

在中药汤剂中,大黄常被用作主药或副药,配伍其他药材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大黄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其泻下通便的作用来清热泻火。

在治疗便秘、腹泻、痢疾等肠胃道疾病时,大黄常被用来增强通便的作用,帮助排除体内的湿热毒邪。

大黄也常被用于治疗火热上炎、口舌生疮等疾病,通过其泻火清热的作用来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

大黄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而定,需要医师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和整体情况来合理使用,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大黄,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它具有泻下通便、清热泻火、活血逐瘀等功效,在中药汤剂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大黄在中药炮制中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包括烘干大黄、醋炙大黄、清洗大黄等,每种炮制方法都会对大黄的药效和用法有所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大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进行探析,以期更好地了解大黄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一、烘干大黄的运用烘干大黄是将新鲜大黄晒干或用低温烘箱烘干制成的一种炮制方法。

烘干后的大黄质地干燥,颜色呈黄褐色,散发着特有的香气。

烘干大黄的性味为苦、寒,具有清热泻火、通利肠胃的功效,适用于治疗热病便秘、火热疮疡、痈疽肿毒等病症。

在中药汤剂中,烘干大黄常常与其他药材搭配使用,如与黄芩、黄连等清热泻火的药材搭配使用,可以用于治疗热病未解、口舌生疮等症状;与大枣、芒硝等药材搭配使用,可以用于治疗积滞胸膈、肠热便秘等症状。

烘干大黄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有效地发挥了其清热泻火的功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药物基础。

三、清洗大黄的运用清洗大黄是将大黄用清水反复洗净并晾干,是一种炮制大黄的基本方法。

清洗后的大黄具有清淡的苦味和寒性,适用于治疗热病便秘、火热内结等病症。

大黄在中药炮制中有着不同的处理方法,每种处理方法都会影响大黄的性味和药效。

烘干大黄适用于治疗热病未解、口舌生疮等病症;醋炙大黄适用于治疗便秘、火热内结等病症;清洗大黄适用于治疗便秘、肠热结硬等病症。

在临床应用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及体质特点,选择合适的炮制大黄方法,并合理搭配其他药材,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对大黄的药理作用和炮制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挖掘其药用价值,为中医药的发展和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帮助。

浅述大黄的炮制方法与药理研究-学位论文

浅述大黄的炮制方法与药理研究-学位论文

2012 届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浅述大黄的炮制方法与药理研究系部***专业**班级*******学号***********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日期2011 年11 月19 日浅述大黄的炮制方法与药理研究某某某摘要:大黄的炮制历史久远,炮制方法有很多种,现今沿用的有生大黄、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醋大黄、蜜大黄、盐大黄、清宁片等。

大黄的药理作用十分广泛,有泻下、保肝利胆、胃黏膜保护、抗急性胰腺炎、利尿、改善肾功能、活血止血、降血脂、抗病源微生物、抗炎、抗肿瘤、免疫调节等,其中对急慢性肾衰竭的作用、降血脂、抗肿瘤作用是大黄药理研究的现代进展。

大黄经过炮制后能够改变药性、减轻副反应和提高疗效。

因此,通过对大黄不同炮制方法的研究,分析其药理作用,能够为临床用药提供参照。

关键词:大黄;炮制方法;药理研究0引言黄来源于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和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功效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常用于便秘、肝炎、胆囊炎、糖尿病肾病和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疾病的治疗。

从本草文献可知,大黄的炮制品种在20种以上,沿用至今的炮制品仍有生制大黄、酒制大黄、醋制大黄、蒸制大黄、酒蜜制大黄、制炭大黄、炒制大黄、盐制大黄、蜜制大黄、药汁制大黄等数种,其中以生大黄,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最为常用,2005版《中国药典》收载有以上4种炮制品种[1]。

由于不同炮制品的加热程度、加入辅料等不同,使其活性成分发生量与质的变化[2],功能及临床疗效亦有差异[3、4]。

现就大黄不同炮制品的炮制方法及在药效方面的差异作了总结。

1 炮制方法1.1净制除去杂质,洗净。

1.2切制洗净,浸润、切厚片或块晾干。

大小个分开,略浸,捞出,淋润至透,切厚片或小方块,晾干或低温干燥。

加水稍浸泡、闷透,切成1.5-5mm厚的片,晒干或晾干。

取大黄片用低温烘脆,磨成细粉,过筛即可。

1.3炮制1.3.1酒制取大黄片,加黄酒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炒干取出,放凉。

大黄的炮制原理

大黄的炮制原理

大黄的炮制原理
大黄,又称为芒硝,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

它的炮制原理是通过蒸制、晒干以及其他特定的加工工序来改变其性状和药理活性。

首先,将鲜活的大黄杀水去根。

之后,将去根的大黄放入沸水中蒸煮,使其煮熟。

这个步骤有助于降低大黄的寒凉性质,增加其温和的性质。

蒸制过程中,大黄的含水量减少,内部的有效成分更容易释放出来。

蒸制后的大黄取出后,要进行晾晒。

晒干的过程中,大黄的表面水分会逐渐蒸发,使其质地变硬,便于储存。

同时,晾晒还能让大黄的颜色变得更加均匀,外形更加整齐。

除了蒸制和晒干之外,大黄的炮制还可能包括其他的加工工序,如背油、浸汞等。

这些步骤可以进一步改变大黄的药理活性,增强其功效。

总而言之,大黄的炮制原理是通过蒸制、晾晒及其他特定的处理工艺,使其温和化、保持稳定性,并调整其药理属性,从而更好地发挥其药用价值。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大黄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泻火通便、清热凉血的功效。

在中药汤剂中,大黄有着多种不同的炮制方法,每种方法都有不同的功效和适应症。

本文将探析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希望能够为大家对中药炮制技术和中药汤剂的认识提供一些参考。

一、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1. 生大黄:即未经任何炮制处理的大黄。

生大黄具有泻火通便的功效,适用于大便秘结、热毒壅滞、火热痔疮等症。

但生大黄还有毒性,易伤肝脏,因此用量需谨慎。

2. 曲大黄:将生大黄切成小段,用大麦糊粉包裹,置于阳光下腌制。

曲大黄性味偏寒,具有泻火通便、清热凉血的功效。

适用于热结便秘、痔疮出血等症。

3. 蒸大黄:将生大黄切成小段后,用蒸汽蒸制。

蒸大黄性味偏温,泻火通便的作用比生大黄稍弱,但对于脾胃虚寒的患者更为适宜。

4. 炒大黄、煮大黄:将生大黄切成小段后,用文火炒制或煮制。

炒大黄和煮大黄均具有泻火通便的作用,但性味略有不同。

炒大黄偏温,煮大黄偏寒,适应症也略有差异。

1. 生大黄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生大黄因具有较强的泻火通便作用,常在治疗热结便秘、热毒壅滞、火热痔疮等症时使用。

在《千金要方》中有“大黄立便汤”,方中用生大黄与其他中药搭配,用于治疗痞满便秘、火热腹痛等症。

但生大黄毒性较大,对肝脏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因此用量需谨慎。

曲大黄因为经过阳光腌制而具有较强的清热凉血作用,常在治疗热结便秘、痔疮出血等症时使用。

在《伤寒论》中有“大便调脏汤”、“小便不利汤”等方剂,均以曲大黄为主要成分,用于治疗湿热下注、小便不利等症。

蒸大黄因为经过蒸制而性味偏温,适用于治疗脾胃虚寒的患者。

在《金匮要略》中有“厚朴大黄丸”、“甘露消积汤”等方剂,均以蒸大黄为主要成分,用于治疗脾胃虚寒、湿热蕴结等症。

炒大黄和煮大黄均具有泻火通便的作用,但性味略有不同,适应症也略有差异。

炒大黄性味偏温,适用于治疗虚实夹杂的疾病,如《金匮要略》中的“大黄甘草汤”用炒大黄与炙甘草合用,用于治疗肠风痔漏等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黄的炮制及其药理分析08中药2班朱莉莉摘要:通过对大黄不同炮制方法的研究,分析其药理作用,为临床用药提供参照。

关键词:大黄; 炮制;药理大黄来源于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和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功效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常用于便秘、肝炎、胆囊炎、糖尿病肾病和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疾病的治疗。

从本草文献可知, 大黄的炮制品种在 20 种以上, 沿用至今的炮制品仍有生大黄、酒大黄、醋大黄、熟大黄、酒熟大黄、大黄炭、清宁片等数种, 其中以生大黄, 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最为常用,2010版《中国药典》收载有以上 4 种炮制品种[1]。

由于不同炮制品的加热程度、加入辅料等不同,使其活性成分发生量与质的变化[2],功能及临床疗效亦有差异[3,4] .现就大黄不同炮制品的炮制方法及在药效方面的差异作了总结。

1. 炮制方法[5]1.1 生大黄取原药材,大小分档,除去杂质, 水适量洗净,时间不宜太长, 以水尽药透为度,切块或片, 焖润至内外湿度均匀, 低温干燥,筛去碎屑备用。

1.2 酒大黄取大黄片或块, 加黄酒 (大黄1 kg用黄酒0.125kg )喷淋搅拌均匀, 稍候使黄酒吸尽, 用文火微炒, 不断翻动, 眼观断面浅棕色时,水分已干,取出摊晾凉, 筛去碎屑。

1.3 熟大黄取大黄片块, 用黄酒 ( 100 kg大黄,用黄酒 30kg)拌匀, 置适宜容器内密闭,隔水加热,蒸至内外皆黑为度,取出干燥。

1.4 大黄炭取大黄片或块, 置炒制容器,用武火加热,炒至外表焦黑色, 取出,晾凉. 1.5 醋大黄取大黄片或块,加米醋搅拌均匀(100 kg大黄,用米醋15kg), 焖润至透, 待米醋被吸尽后, 置炒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

1.6 清宁片取大黄片或块,加入黄酒(100:30)搅拌,在煮成泥状,取出晒干,粉碎,过100目筛,取细粉,再与黄酒炼蜜混合成团块状,置笼屉内蒸至透,取出揉匀,搓成直径约14mm 的圆条,于50 ~ 55℃低温干燥,烘至七成干时,装入容器内,闷约 10天至内外湿度一致,手摸有挺劲,取出,切厚片,晾干,筛去碎屑。

2.药理作用:大黄的药理作用[6]有(1)泻下作用: 大黄中的二蒽酮类(番泻甙)有强烈的泻下作用,预防和治疗应激性胃溃疡出血, 促进胰液、胆汁分泌,杀菌: 大黄对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布氏杆菌、鼠疫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痢疾杆菌、流感杆菌、真菌有抑杀作用,止血:大黄中含有儿茶素、没食子酸使凝血系统作用加强,降低血脂:降低血液三酰甘油和总胆固醇,抗肿瘤: 大黄素、大黄酸通过抑制肿瘤细胞氧化、脱氢和 DNA 复制,达到抑杀肿瘤细胞的作用,( 7)肾脏保护作用:大黄抑制蛋白质分解,能明显降低血中尿素氮和肌酐含量,大黄中鞣质对肾功能不全和尿毒症有改善作用, 促进尿素和肌酐排泄,( 8)免疫作用,( 9)抗炎作用,(10)抗衰老。

大黄不同炮制品在药效方面的差异概括如下: 2.1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2.1.1 泻下作用大黄主要化学成分为蒽醌及衍生物, 大部分以结合性蒽苷形式存在, 为泻下作用的主要成分, 其中以番泻甙 A 的泻下活性最强,口服大黄浸膏或番泻甙后一般 6~ 10 h即可排泄稀便。

致泻作用的部位在大肠,部分蒽苷由小肠吸收, 在体内也可还原成蒽酮,再经大肠或胆囊分泌入肠腔而发挥致泻作用。

此外, 其泻下作用可能还有肠壁神经丛参与。

虽然泻下作用的直接因素是游离的甙元, 但结合蒽甙的葡萄糖能保护甙元, 使其在胃肠不被水解和破坏。

因此, 结合型蒽甙才能发挥致泻作用.杨福盛[7]通过大黄的泻下出现时间、泻下次数及排泄物性状与干重的测定表明: 酒炒与醋炒大黄的泻下效力比生大黄降低 30%左右, 但泻下出现的时间、次数、性状等与生大黄无明显差别。

酒炖大黄泻下效力降低 95%左右, 泻下出现时间明显延长, 次数明显减少, 多为软便。

大黄炭几乎无泻下作用。

但无论生品、制品在同等剂量下, 排泄物干重基本一致。

在剂量加大时, 排泄物亦相应增多。

闫美娟[8]分析和比较大黄 4 种炮制品(生大黄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的泻下作用异同,按小鼠单次给药,采用炭末推进法,比较大黄 4 种炮制品泻下效应的 ED50 及观察各组小鼠服药后首次泻下时间 5 h 内泻下次数及总排便次数;用炭末推进法比较大黄各炮制品对小鼠小肠推进率的影响。

结果发现生大黄和酒大黄两者均给药后 3 h 左右产生泻下作用,但生大黄多在 150 min,而酒大黄从泻下时间和排稀便次数及总排便次数上都稍有所延迟和减少;生大黄 ED50 明显低于酒大黄;生大黄酒大黄的高低剂量组以及熟大黄的高剂量组均能明显提高小鼠的小肠炭末推进率,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显著;而大黄炭的高低剂量组与空白组比较均未见显著差异,所以大黄4 种炮制品均有一定的泻下作用,但泻下作用强度首次泻下时间泻下次数总排便次数及对小肠推进作用均有所不同生大黄泻下效力最强,酒大黄次之,而熟大黄和大黄炭作用最弱。

2.1.2 促进胰液分泌及抑制胰酶活性大黄能使胰腺细胞间的紧密联结,阻止胰液外溢,抑制胰腺细胞合成和分泌胰液[9]。

在试管内及近似胃肠道的生理条件下, 生大黄对胰蛋白酶、胰淀粉酶、胰脂肪酶活性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酒炖大黄及大黄炭对胰脂肪酶活性的抑制能力最强,而对胰蛋白酶、胰淀粉酶活性的抑制能力较弱或无明显影响。

醋炒大黄对胰蛋白酶的抑制能力最强,而对胰脂肪酶、胰淀粉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未见减弱。

酒炒大黄、清宁片对胰淀粉酶活性的抑制能力最强。

从对消化功能影响角度来看, 熟大黄、大黄炭、清宁片达到了消除或缓和苦寒败胃的不良反应[ 7]大黄能疏通胆小管内胆汁淤结, 促进胆囊收缩, 松弛胆总管括约肌,从而使胆汁排出增加, 疏通毛细胆管, 有利于退黄。

大黄还可降低血清转氨酶水平, 减少脂质过氧化物产生, 这可能是大黄抗肝损伤的机制之一。

[10]大黄炭和酒炖大黄对胰脂肪酶的活性抑制能力最强。

酒炒大黄对胰蛋白酶的活性抑制能力最强[11]2.1.3 利胆护肝作用大黄素还可抑制 H SC细胞对 H3-脯氨酸的吸收, 抑制胶原的合成。

这可能是大黄素抗肝纤维化的主要机制之一。

熟大黄能促进胆汁分泌, 并可增加胆汁中胆红素和胆汁酸的含量,解除胆管括约肌痉挛,增强十二指肠和胆管舒张,疏通胆管和微细胆小管内淤积的胆汁[12,13]。

熟大黄泻下力下降,时间延长, 次数减少, 对消化酶抑制作用减弱,肠道副作用少,但可加强胆汁排泄,促进胆囊收缩,有消炎利胆作用[14]。

2.2 对血液和物质代谢的影响:2.2.1 止血作用大黄苦寒沉降,成分大黄酚,能缩短凝血时间, 见效快,促进血小板的粘附和聚积功能, 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改善血管脆性,能使纤维蛋白增加, 使血管的收缩活动增加, 使血小板数纤维蛋白的原含量增加, 促进血液凝固。

朱诗塔[15]用毛细玻璃管法和小鼠断尾法观察掌叶大黄炮制品止血作用的差异。

发现掌叶大黄不同炮制品中, 大黄炭的止血效果最强, 生大黄次之,熟大黄、酒大黄止血作用不显著。

郭东艳[16]采用毛细玻管法和剪尾法测定对小鼠止血作用的影响,通过薄层色谱鉴别,生大黄炮制后化学成分种类没有变化;大黄炒炭后大黄酚、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甲醚的含量均有所下降; 炒炭后止血作用增强,临床上应用大黄止血时,以大黄炭为好。

2.2.2 活血大黄酒蒸后大黄素含量增加,增强了对血小板凝集的抑制作用。

同时,可通过渗透效应, 促使组织间液体向血管内转移而达到稀释血液作用, 增加血容,降低血小板活性, 使血细胞比容下降,使高凝状态得到改善,使高渗透压恢复正常,并提高了纤溶酶的活性,促进了阻塞血管的再通。

酒大黄中铜的增幅较大,铜具有促进造血机能的作用, 这与酒大黄活血力强相符[ 17]。

大黄醋制后总蒽醌和结合蒽醌含量较生品含量明显下降,而游离型蒽醌含量有增加趋向, 由于大黄经高热醋炒能有效地改变有效成分的比例,若以蒽醌类成分为参数,醋制可有效地破坏强泻下成分,所以醋大黄活血化瘀作用较好,可用于瘀血诸症[ 18] 。

朱诗塔[19]以急性寒凝血瘀证大鼠为研究对象, 比较了大黄不同炮制品的活血化瘀作用的差异。

酒大黄活血化瘀作用最强,熟大黄稍弱, 生大黄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大黄炭无活血化瘀作用。

戴万生[20]等认为大黄醋制后总蒽醌和结合蒽醌含量较生品含量明显下降, 而游离型蒽醌含量有增加趋向, 由于大黄经高热醋炒能有效地改变有效成分的比例,若以蒽醌类成分为参数,醋制可有效地破坏强泻下成分, 所以醋大黄活血化瘀作用较好,可用于瘀血诸症。

2.2.3 降脂大黄(宜酒炒,否则易致腹泻)具有较好的活血降脂作用,能通过促进胆汁酸排泄而降低血脂;能影响血液流变学,使血黏度降至正常, 降低 TC、TG、LDL- C,升高 HDL- C,改善脂质代谢,大黄可使高胆固醇血症的 TC下降84%,使甘油三酯血症的TG下降76%,大黄对高脂血症有效率为 84 % [ 21]。

大黄酰酯衍生物能有效抑制胆固醇生物合成酶-角鲨烯环氧化酶,并认为这是大黄降脂作用的机制之一。

2.2.4 影响尿酸形成大黄能碱化尿液,口服大黄,尿中钠钾可明显上升,尿pH逐渐上升,碱化尿液pH7.0时,尿酸溶解度可增加 10倍大黄的泻下作用有助于尿酸盐自肠道的排泄[ 22]。

大黄中所含的大黄素可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力, 黄嘌呤氧化酶在尿酸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而可影响尿酸形成[ 23]2.3 抗菌作用大黄具有广谱抗菌作用,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厌氧杆菌等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24],其中对葡萄球菌、链球菌最敏感。

蒽醌类化合物是大黄中抗菌的有效成分,分为游离型和结合型两类。

游离型主要是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

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素抗菌效果好,而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作用较差[25]。

杨福盛[7]认为在抑菌方面,大黄生品、制品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等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其中酒炖大黄、酒炒大黄与生品的抑菌效力基本一致,对绿脓杆菌及伤寒杆菌抑制作用优于生品。

醋炒大黄、石灰炒大黄及大黄炭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 但对绿脓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仍保持了较好的抑菌效力,而石灰炒大黄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明显优于生品及其它制品。

姬春好[12]发现酒炒、酒炖大黄与生品的抑菌效力基本一致,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的抑制作用较好。

醋炒大黄、石灰炒大黄及大黄炭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抑制作用明显减弱, 但对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仍保持较好的抑制作用。

石灰炒大黄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明显优于生品及其他制品.程廷仁发现生大黄及其游离蒽醌成分有广泛的抑菌功能,大黄的各种炮制均有一定的抑菌效力,其中酒炖大黄的抑菌效力与生品相近[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