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黄的炮制及功效

合集下载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大黄是中医药常用的药材之一,具有泻热通便、凉血止血的功效。

在中药汤剂中,大黄被广泛运用于治疗便秘、痢疾等疾病。

不同炮制方法可以改变大黄的药性,进而影响其药效。

对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进行探析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背景中药炮制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不同的加工方法,可以改变药材的药性以及对人体的影响。

大黄是一味常用的药材,其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广泛,但是不同的炮制方法会使大黄的药性有所不同。

酒大黄、盐大黄、蜜大黄以及干大黄是常见的炮制方法,它们会影响大黄的泻下作用、寒热性质等方面。

探讨不同炮制方法对大黄药性的影响,对于中医药学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旨在研究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以期为中医药汤剂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通过对大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进行探析,旨在深入了解不同炮制方法对大黄药性的影响,探讨不同炮制方法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合理选择炮制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研究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探讨大黄在中药配伍中的搭配原则和禁忌,进一步明确大黄的适用范围和用药注意事项,提高大黄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和疗效,促进中药汤剂的合理应用和传承发展。

2. 正文2.1 大黄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大黄,又名黄连,为中药常用的一味药材。

其性味苦寒,具有泻下通便、清热泻火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肠胃道疾病、湿热病等症状。

在中药汤剂中,大黄常被用作主药或副药,配伍其他药材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大黄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其泻下通便的作用来清热泻火。

在治疗便秘、腹泻、痢疾等肠胃道疾病时,大黄常被用来增强通便的作用,帮助排除体内的湿热毒邪。

大黄也常被用于治疗火热上炎、口舌生疮等疾病,通过其泻火清热的作用来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

大黄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而定,需要医师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和整体情况来合理使用,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浅谈大黄古今炮制方法

浅谈大黄古今炮制方法
酒大黄:取大黄片或块,用黄酒喷淋拌匀,稍闷润,待酒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干,待色泽加深,取出晾凉。酒制后,主要取酒升提之性,引药上行,以清上焦之实热为主。如用于治血热妄行之吐血、血衄及火邪上炎所致的目赤肿痛。
熟大黄:取大黄片或块,置木甑,笼屉或其它容器内,隔水蒸至大黄内外均呈黑色为度,取出干燥。大黄经酒蒸后,泻下作用缓和,减轻腹痛之副作用,并增强活血祛瘀之功。
浅谈大黄古今炮制方法
更新日期:2011-04-09 点击: 邓英君
大黄是中医临床处方中应用较为广泛和普遍的常用中药。通过对大黄的古今炮制方法的比较,将会使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对药物进行不同的加工炮制后,必然会带来一定的量变和பைடு நூலகம்变。
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和根茎。历代炮制法中,汉代有炮熟、酒洗、酒浸、蒸制等方法;唐代有炒制、制炭、醋煎制、湿纸裹煨等方法;宋代有九蒸九暴干、酒浸炒、蜜焙、醋炒、姜制、湿纸裹蒸、酒蒸、醋蒸、麸煨蒸、童便制、米泔浸等方法;明清以后又增加了酒煮、醋煨、黄连吴萸制;现今有酒浸、酒炒、酒蒸、醋炒、炒焦、炒炭等炮制方法。
总之,在挖制古人炮制经验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科学方法进一步研究、摸索出更适应中药炮制等特点的途径。
作者单位:邓英君 南京市中医院,南京 210001
据现代炮制药理研究,大黄经酒炒后,结合型茵醌有所减少,泻下作用弱于生大黄。熟大黄经蒸炖后其结合型与游离型蒽醌衍生物均减少,其中结合型大黄酸显著减少,番泻甙仅余微量。因此,泻下作用缓和。大黄炒炭后,其结合型大黄酸大量破坏,但仍保留少量的各型蒽醌类衍生物,番泻甙已不存在,因此,泻下作用极微。大黄中的大黄酚具有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伤口渗出,改善血管脆性,缩短凝血时间,促进血小板生成的作用。大黄素-6-甲醚也有明显的促血凝作用。

大黄的炮制研究

大黄的炮制研究

大黄的炮制及其药理分析摘要:通过对大黄不同化学成分的研究,分析其药理作用,为临床用药提供参照。

关键词:大黄;药理大黄来源于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和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功效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常用于便秘、肝炎、胆囊炎、糖尿病肾病和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疾病的治疗。

一.药理作用1.主要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概述大黄的药理作用[1]有(1)泻下作用: 大黄中的二蒽酮类(番泻甙)有强烈的泻下作用,预防和治疗应激性胃溃疡出血, 促进胰液、胆汁分泌,杀菌: 大黄对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布氏杆菌、鼠疫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痢疾杆菌、流感杆菌、真菌有抑杀作用,止血:大黄中含有儿茶素、没食子酸使凝血系统作用加强,降低血脂:降低血液三酰甘油和总胆固醇,抗肿瘤: 大黄素、大黄酸通过抑制肿瘤细胞氧化、脱氢和 DNA 复制,达到抑杀肿瘤细胞的作用,( 7)肾脏保护作用:大黄抑制蛋白质分解,能明显降低血中尿素氮和肌酐含量,大黄中鞣质对肾功能不全和尿毒症有改善作用, 促进尿素和肌酐排泄,( 8)免疫作用,( 9)抗炎作用,(10)抗衰老。

大黄在药效方面的概括如下:2.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2.1 泻下作用大黄主要化学成分为蒽醌及衍生物, 大部分以结合性蒽苷形式存在, 为泻下作用的主要成分, 其中以番泻甙 A 的泻下活性最强,口服大黄浸膏或番泻甙后一般 6~ 10 h即可排泄稀便。

致泻作用的部位在大肠,部分蒽苷由小肠吸收, 在体内也可还原成蒽酮,再经大肠或胆囊分泌入肠腔而发挥致泻作用。

此外, 其泻下作用可能还有肠壁神经丛参与。

虽然泻下作用的直接因素是游离的甙元, 但结合蒽甙的葡萄糖能保护甙元, 使其在胃肠不被水解和破坏。

因此, 结合型蒽甙才能发挥致泻作用.2.2 促进胰液分泌及抑制胰酶活性大黄能使胰腺细胞间的紧密联结,阻止胰液外溢,抑制胰腺细胞合成和分泌胰液[2]。

在试管内及近似胃肠道的生理条件下, 生大黄对胰蛋白酶、胰淀粉酶、胰脂肪酶活性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浅谈大黄的采收炮制和作用

浅谈大黄的采收炮制和作用

差异 而不 同 。 一般 说 , 采挖 时 间应 选择 在叶杆 开始发 其
黄 或枯 萎时 期 , 即深秋 初冬 时节 ( ~1 9 0月 ) 采挖 时应 ,
尽 力将 四周 扩 大 , 免 坑小 而 使根 茎 断裂 , 损不 全 。 避 破 其 根茎完 整 , 既便 于修 剪 , 避免 因采挖 破损而 使其有 也 效成 份丢失 。 然后 将 完整 的根 茎在 清水 中洗去 泥土 , 再
大 黄作 为 一种 临床 常 用药 物 , 具有 良好 的攻 下积 滞、 清火 解 毒 、 活血 散 淤 、 胆 退黄 、 血 的功 效 , 利 止 其药 材本 质及炮 制 的质量好 坏与 否 , 直接 影 响到临床疗 效 。 笔 者结合 多年 临床实 践浅谈 一下大 黄在采 收 、 运 、 贮 炮
平 滑 肌 收 缩 , 强 肠管 蠕 动 和 张 力 , 加肠 肝腺 体 分 增 增 泌, 减少 肠管 对水分 的 吸收 , 产生导泻 利胆作 用 。临 而 床 利 用这 一机 理治 疗积 滞 和便 秘 , 以及急 腹症 所致 肠 胀 气 、 痉挛 、 肠 肝胆疾 症 。大黄 的这种作 用 主要 靠大黄
入 临 床 使用 前 , 块 茎 均 匀 分 摊 在地 面上 , 温水 喷 将 用 洒, 隔6 2 每 ~1 h喷洒 一次 , 喷水 以地面无 积水 为度 。 每 次 喷水前后 要 翻动茎块 , 使其 均匀受 潮 而软化 , 于切 便 片 。湿润切 片后 , 阴干 即可 直接 或炮制 后入药 。 再
大 黄) 。 者 主产于 甘肃 、 海 、 之 前 青 四川 , 者产 于 四川 、 后 贵州 、 云南 、 湖北 、 陕西 等地 。 大黄 味苦 性寒 , 人大肠 、 脾
胃、 心包 、 经 , 肝 具有 攻 下 积滞 , 火解 毒 , 清 活血 散 淤之

浅谈中药大黄的炮制运用与药理初探

浅谈中药大黄的炮制运用与药理初探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年第16卷第103期 175·中医中药·浅谈中药大黄的炮制运用与药理初探成中河(山西省吕梁市人民医院,山西 吕梁)摘要:目的探究大黄不同炮制品的临床应用及大黄药理初探。

方法查阅各种临床资料。

结果大黄不同的炮制品临床上功能主治各有差异。

结论要正确对待大黄不同炮制品的功效区别。

关键词:大黄;不同炮制品;药理中图分类号:R283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6.103.1330 引言中药大黄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心经。

是泻下药的一种,属攻下型。

具有较强的泻下作用,既能通便又能泻火。

主要适用于实热积滞、燥屎坚结,大便秘结者。

常配行气、清热药以加强泻下清热作用,通过配伍温里药,也可用于寒积便秘。

本文从大黄的常见炮制方法入手,探究大黄各种炮制品的主要功效及临床运用,旨在对中药大黄的多种功能予以探究,加深对大黄临床运用的全面认识。

1 中药大黄的炮制方法[1]1.1 生大黄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分开,洗净,捞出,淋润至软后,切厚片或小方块,晾干或低温干燥,筛去碎屑。

1.2 酒大黄取大黄片或块,用黄酒喷淋拌匀,稍闷润,待酒被吸尽后,置锅内,用文火炒干,色泽加深,取出晾凉,筛去碎屑。

每100kg大黄片或块,用黄酒10kg。

1.3 熟大黄取大黄片或块,用黄酒喷淋拌匀,闷润至酒被吸尽,装入炖药罐内或适宜蒸制容器内,密闭,隔水炖或蒸至大黄内外均呈焦黑色时,取出干燥。

每100kg大黄片或块,用黄酒30kg。

1.4 大黄炭取大黄片或块,置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外表呈焦黑色,取出晾凉。

1.5 醋大黄取大黄片或块,用米醋拌匀,稍闷润,待醋被吸尽后,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

每100kg大黄片或块,用米醋15kg。

1.6 清宁片取大黄片或块,置蒸制容器内,加水超过药面,用武火加热,煮烂时,加黄酒(100:30)搅拌,再煮成泥状,取出晾干,粉碎,过100目筛,取细粉,再与黄酒,炼蜜混合成团块状,置笼屉内蒸至透,取出揉匀,搓成直径约14mm的圆条,于50℃-55℃低温干燥,烘至七成干时,装入容器内,闷约10天至内外湿度一致,手摸有挺劲,取出切厚片,晾干,筛去碎屑。

大黄的炮制作用与应用分析

大黄的炮制作用与应用分析

大黄的炮制作用与应用分析目的研究大黄的炮制对临床作用有何影响及应用。

方法通过大黄不同的炮制方法: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醋大黄、清宁片及炮制后作用的不同,进行比较。

炒大黄总鞣质量降低了大约18%,大黄炭鞣质减少近80%,熟大黄鞣质降低了50%,进而掌握不同的大黄炮制方法对其作用的影响。

结果大黄,欲速者生用,泡汤便吞;欲缓者熟,和药煎服;欲清上焦之热,必用酒浸。

结论不同的炮制方法使大黄产生了不同的作用,合理的炮制是保证临床疗效的重要环节。

标签:大黄;炮制;临床作用;临床应用我国有很多从古传下来的制造药品的技术,炮制就是其中一种,在现在的医学中也属于一个术语[1]。

汉代有炮熟、酒洗、酒浸、蒸制等方法。

唐代有炒制、制炭、醋煎制、湿纸裹煨等法,宋代有九蒸九暴干、酒浸炒、蜜焙、醋炒、酒制、湿纸裹蒸、酒蒸、醋蒸、麸煨蒸、童便制、米泔浸等方法。

明、清以后又增加了酒煮、醋煨、黄连、吴萸制法,合理的炮制是保证临床疗效的重要环节[2]。

古代医书中说过,之所以要炮制大黄是因为,想要使其能够在人体的上半部分发挥出最大的疗效必须用酒泡制,酒要完全将药物淹过,然后把酒洗去服用到胃里;想要使其能够在人体的下半部分发挥出最大的疗效一定不要熬制时间过长,快速制取,把它往滚烫的热水中一放;如果想要慢慢煎熟就得跟别的药一起熬制再服用。

现在比较常用的炮制方法有酒蒸、酒浸、酒煮、酒炒、盐水炒、醋炒、炒炭、炒焦、清蒸。

1 大黄性味归经大黄是目前临床上经常使用到的中药,它是蓼科植物掌叶大黄、药用大黄、唐古特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3],大黄呈类圆柱形,圆锥形或块片状,质坚实,断面黄棕色,颗粒性,横切面根茎髓部较大,其中有星点(异常维管束)环列或散在;根形成层环明显,木质部发达,具放射状纹理,气清香,味苦微涩,嚼之粘牙,有沙粒感,唾液染成黄色。

它大部分是由二蒽酮类衍生物和蒽醌衍生物。

多数的蒽醌类都是和葡萄糖发生反应成为蒽甙,也有一些是单独存在的也叫甙元,像大黄素之类的药物就是,而结合型的二蒽酮甙和蒽醌甙是其主要的泻下成分,其中属于二蒽酮甙的前六种的番泻甙的效果最显著,但含量少,番泻甙在储藏过程中逐渐氧化为蒽醌,贮藏三年以上的大黄很难检出蒽酮成分。

浅谈大黄的炮制及功效

浅谈大黄的炮制及功效

浅谈大黄的炮制及功效大黄,又名将军,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

主产于青海、甘肃、四川等地区,野生或栽培,药材以质地坚实、断面“锦纹”明显、红棕色、稍有油性、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者为佳。

性味苦寒,归胃、大肠、肝、脾经,主要功效是泻下攻积、泻火解毒、活血祛瘀,清泄湿热。

一、古代医籍对大黄炮制的论述大黄从古至今,炮制品种在20种以上,沿用至今的炮制品仍有生大黄、酒大黄、醋大黄、熟大黄、酒熟大黄、大黄炭、清宁片等数种,其中以生大黄、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最为常用。

2005 版《中国药典》收载有以上4种炮制品种。

大黄作为最常用的中药之一,历来被各医家所重视,从汉代《金匮玉函经》以后的本草医书中大多见有大黄的多种炮制品。

大黄的炮制品早在汉代就有记载,酒浸、酒洗用于临床,大医家张仲景的《金匮玉函经》有“大黄去皮、酒洗、酒浸、蒸”的记载。

梁代陶宏景的《本草经集注》中有“大黄破如米豆、炒至黑”的记载。

说明炒大黄这一炮制品从梁代就诞生了。

现存最早的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在过去蒸制的基础上提出了“七蒸七晒”的炮制方法,从而更加完善了熟大黄的炮制技术。

到了唐代,产生了醋蒸、湿纸煨大黄的炮制技术。

宋代的《银海指南》中有:“大黄切作小块,用泔水浸透,以侧柏叶铺甑,入大黄蒸过晒干”,这是米泔水制大黄的初步诞生。

《圣济总录》记载的蜜制、姜制则是大黄炮制技术的又一个进步。

元明时代提出了酥制,《普济方》中记载:“绵纹大黄为极细末,陈醋两大碗,砂锅内文武火熬成膏,倾在新砖瓦上,日晒夜露三朝夜,将上药起下,再研如细末用”。

同时代的《医林集要》更有独特的主张,提出了童便制、盐制、红花制、当归制、淡醋制等炮制方法。

二、常用炮制方法及功效(一)生大黄1.炮制方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分档,洗净,焖润至内外湿度均匀,切厚片或小块,晾干或低温干燥备用。

大黄炮制及临床应用(1).

大黄炮制及临床应用(1).

大黄炮制及临床应用(1)【摘要】采用回顾性分析,总结大黄炮制方法对其有效成分的影响和临床应用,为临床用药提供参照。

【关键词】大黄;炮制;现代研究;临床应用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l)、唐古大黄(R.tanguticum Maxim.ex Balf)或药用大黄(R.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块。

味苦、性寒、芳香,归脾、胃、大肠、心、肝经,具有攻积导滞、解毒凉血、活血化瘀、利湿退黄之功。

为适应临床需要,历代医家采用了炮、蒸、煨、炒、熬、浸、洗、煮、煅、焙、烧等多种炮制方法,所用辅料有酒、醋、姜、盐、蜜、石灰、米泔水、巴豆、童子便、芒硝、吴茱萸、当归、红花等,部分方法迄今仍在沿用。

不同的炮制方法,会使大黄的有效成分发生变化,改变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若不能正确掌握炮制方法和不同炮制品对疗效的影响,必将不能药尽其用,甚至产生毒副作用。

本文就常用的大黄饮片(生大黄、熟大黄、酒大黄、醋大黄和大黄炭)的炮制方法对化学成分的影响和临床应用作以简述,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1 生大黄1.1饮片制法取原药材洗净,大小分开,水适量,淋润致软,以水尽药透为度,切块或片,低温干燥或晾干,筛去碎屑。

1.2临床应用生大黄气味重浊沉降,走而不守,直达下焦,攻积导滞,凉血解毒,作用峻烈,易伤脾胃。

用于:(1)大便秘结。

常配伍他药治疗各型便秘,《伤寒论》大承气汤、黄龙汤和麻子仁丸分别治疗热结便秘、血虚便秘和阴虚便秘;《温病条辨》增液承气汤治疗津枯便秘;《备急千金要方》温脾汤治疗脾虚便秘等。

(2)水肿。

《丹溪心法》舟车丸治疗阳水水肿;《金匮要略》己椒苈黄丸治疗水走肠间,饮邪内结而浮肿胀满者;《伤寒论》大陷胸汤治疗结胸症。

(3)疮疡肿毒。

《金匮要略》大黄牡丹汤治疗肠痈;《外科正宗》如意金黄散外用消肿解毒。

(4)黄疸。

《伤寒论》茵陈蒿汤治疗湿热黄疸。

(5)淋症。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八正散治疗淋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大黄的炮制及功效
大黄,又名将军,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

主产于青海、甘肃、四川等地区,野生或栽培,药材以质地坚实、断面“锦纹”明显、红棕色、稍有油性、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者为佳。

性味苦寒,归胃、大肠、肝、脾经,主要功效是泻下攻积、泻火解毒、活血祛瘀,清泄湿热。

一、古代医籍对大黄炮制的论述
大黄从古至今,炮制品种在20种以上,沿用至今的炮制品仍有生大黄、酒大黄、醋大黄、熟大黄、酒熟大黄、大黄炭、清宁片等数种,其中以生大黄、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最为常用。

2005 版《中国药典》收载有以上4种炮制品种。

大黄作为最常用的中药之一,历来被各医家所重视,从汉代《金匮玉函经》以后的本草医书中大多见有大黄的多种炮制品。

大黄的炮制品早在汉代就有记载,酒浸、酒洗用于临床,大医家张仲景的《金匮玉函经》有“大黄去皮、酒洗、酒浸、蒸”的记载。

梁代陶宏景的《本草经集注》中有“大黄破如米豆、炒至黑”的记载。

说明炒大黄这一炮制品从梁代就诞生了。

现存最早的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在过去蒸制的基础上提出了“七蒸七晒”的炮制方法,从而更加完善了熟大黄的炮制技术。

到了唐代,产生了醋蒸、湿纸煨大黄的炮制技术。

宋代的《银海指南》中有:“大黄切作小块,用泔水浸透,以侧柏叶铺甑,入大黄蒸过晒干”,这是米泔水制大黄的初步诞生。

《圣济总录》记载的蜜制、姜制则是大黄炮制技术的又一个进步。

元明时代提出了酥制,《普济方》中记载:“绵纹大黄为极细末,陈醋两大碗,砂锅内文武火熬成膏,倾在新砖瓦上,日晒夜露三朝夜,将上药起下,再研如细末用”。

同时代的《医林集要》更有独特的主张,提出了童便制、盐制、红花制、当归制、淡醋制等炮制方法。

二、常用炮制方法及功效
(一)生大黄
1.炮制方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分档,洗净,焖润至内外湿度均匀,切厚片或小块,晾干或低温干燥备用。

以其片面黄色,呈槟榔纹及朱砂点,气味浓厚者佳。

另外,原药材块大质坚,在水处理过程中,宜采取少泡法,缓缓润透。

因大黄所含的蒽甙类能溶于水,尤其在热水中更容易溶解,久泡后影响药物疗效,耗损率可达15%。

2.功效:生大黄苦寒沉降,气味重浊,走而不守,直趋下行,荡涤肠胃实热、积滞,清除燥结,泻火解毒,药力迅猛。

即《本草正义》所言:“大黄,迅速善走,直达下焦,深入血分,无坚不破,荡涤积垢,有犁庭扫穴之功”。

用于实热便秘,高热,吐血,跌打瘀肿,烫伤等症效捷。

(二)酒大黄
1.炮制方法:取净大黄块或片,用黄酒喷淋拌匀(大黄1公斤用黄酒0.125kg),稍闷使黄酒吸尽,置锅内以文火炒干,色泽加深,断面浅棕色时,出放凉,筛去碎屑即可。

酒大黄,酒甘辛大热,能通血脉,行药势,散寒矫味矫臭。

大黄经酒炒后,因受热及氧的存在等各种因素影响,成分有所改变,但只有总游离蒽衍生物减量而结合型甙不受影响。

2.功效:酒大黄苦寒泻下作用减缓,并借酒升提之性,引药上行,直达上焦,驱下焦热邪,自大便而出;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

(三)熟大黄
1.炮制方法:取大黄块,加黄酒拌匀润透(大黄1公斤用黄酒0.3~0.35kg),置适宜的容器内,密闭隔水加热,炖制或蒸制至酒吸尽;或以武火隔水蒸6~8小时,至大黄内外均呈黑褐色时,取出晒至八成干,再蒸一次,晒干即可。

2.功效:熟大黄泻下作用缓和,收敛之力减弱,能减轻腹痛的副作用,增强活血祛瘀的功效。

(四)大黄炭
1.炮制方法:取大黄片或块,置锅内以武火炒至片面焦黑色,内部焦褐色,如有火星时当喷洒水粒,取出冷后贮用。

大黄炭大黄炒炭后,结合性大黄酸大量被破坏,所含鞣质仅部分被破坏,其炭有吸附作用。

2.功效:大黄炭泻下作用极弱,而收敛和吸附作用相对增强,故有止血、止泻的功效。

失去泻下作用,长于清热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妄行之诸出血症。

(五)醋大黄
1.炮制方法:取大黄片或块,用米醋拌匀(每大黄片1kg,用米醋0.15kg),焖润至透,待醋被吸尽后,置炒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

炒制取大黄片,置热锅中,用微火炒黄或炒至微黄,放凉即可。

2.功效:醋大黄醋味酸、苦,性温,能散瘀止血,理气,止痛,行水,解毒,矫味矫臭。

醋炒大黄后,结合性大黄酸严重被破坏,因此泻下作用极弱,而收敛、散瘀作用相对增强,主要以消积化瘀、止血为主,适用于癥瘕积聚,瘀滞性出血等症的治疗。

三、其他炮制方法
盐制:取大黄片,用微火炒至外皮微焦黑,喷入盐水(每大黄片1kg,用盐30g,水适量),晾干收贮。

蜜制:先将蜂蜜置锅内,加热至沸,加入大黄片(每
大黄片100kg,用炼蜜18kg),用文火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贮用。

药汁制:先将大黄片拣净杂质,用清水浸泡约6~8 小时捞出,浸泡的水待澄清滤净泥沙杂质后,倾入锅内。

每百公斤原干药加辅料(鲜车前草10kg,鲜侧柏叶10kg),与大黄分层放入锅内,用武火煮4~6小时,煮至水将近干时,加入白酒10kg,拌匀,再用文火煮约10~20分钟,吸干水分,取出。

除去车前草、侧柏叶,将大黄晒晾至五成干时,用刀切成7~10mm 的小方块,晒干或烘干。

晒时勤翻动,以免发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