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黄的炮制及功效

合集下载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大黄是中医药常用的药材之一,具有泻热通便、凉血止血的功效。

在中药汤剂中,大黄被广泛运用于治疗便秘、痢疾等疾病。

不同炮制方法可以改变大黄的药性,进而影响其药效。

对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进行探析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背景中药炮制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不同的加工方法,可以改变药材的药性以及对人体的影响。

大黄是一味常用的药材,其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广泛,但是不同的炮制方法会使大黄的药性有所不同。

酒大黄、盐大黄、蜜大黄以及干大黄是常见的炮制方法,它们会影响大黄的泻下作用、寒热性质等方面。

探讨不同炮制方法对大黄药性的影响,对于中医药学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旨在研究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以期为中医药汤剂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通过对大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进行探析,旨在深入了解不同炮制方法对大黄药性的影响,探讨不同炮制方法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合理选择炮制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研究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探讨大黄在中药配伍中的搭配原则和禁忌,进一步明确大黄的适用范围和用药注意事项,提高大黄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和疗效,促进中药汤剂的合理应用和传承发展。

2. 正文2.1 大黄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大黄,又名黄连,为中药常用的一味药材。

其性味苦寒,具有泻下通便、清热泻火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肠胃道疾病、湿热病等症状。

在中药汤剂中,大黄常被用作主药或副药,配伍其他药材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大黄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其泻下通便的作用来清热泻火。

在治疗便秘、腹泻、痢疾等肠胃道疾病时,大黄常被用来增强通便的作用,帮助排除体内的湿热毒邪。

大黄也常被用于治疗火热上炎、口舌生疮等疾病,通过其泻火清热的作用来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

大黄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而定,需要医师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和整体情况来合理使用,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浅谈大黄古今炮制方法

浅谈大黄古今炮制方法
酒大黄:取大黄片或块,用黄酒喷淋拌匀,稍闷润,待酒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干,待色泽加深,取出晾凉。酒制后,主要取酒升提之性,引药上行,以清上焦之实热为主。如用于治血热妄行之吐血、血衄及火邪上炎所致的目赤肿痛。
熟大黄:取大黄片或块,置木甑,笼屉或其它容器内,隔水蒸至大黄内外均呈黑色为度,取出干燥。大黄经酒蒸后,泻下作用缓和,减轻腹痛之副作用,并增强活血祛瘀之功。
浅谈大黄古今炮制方法
更新日期:2011-04-09 点击: 邓英君
大黄是中医临床处方中应用较为广泛和普遍的常用中药。通过对大黄的古今炮制方法的比较,将会使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对药物进行不同的加工炮制后,必然会带来一定的量变和பைடு நூலகம்变。
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和根茎。历代炮制法中,汉代有炮熟、酒洗、酒浸、蒸制等方法;唐代有炒制、制炭、醋煎制、湿纸裹煨等方法;宋代有九蒸九暴干、酒浸炒、蜜焙、醋炒、姜制、湿纸裹蒸、酒蒸、醋蒸、麸煨蒸、童便制、米泔浸等方法;明清以后又增加了酒煮、醋煨、黄连吴萸制;现今有酒浸、酒炒、酒蒸、醋炒、炒焦、炒炭等炮制方法。
总之,在挖制古人炮制经验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科学方法进一步研究、摸索出更适应中药炮制等特点的途径。
作者单位:邓英君 南京市中医院,南京 210001
据现代炮制药理研究,大黄经酒炒后,结合型茵醌有所减少,泻下作用弱于生大黄。熟大黄经蒸炖后其结合型与游离型蒽醌衍生物均减少,其中结合型大黄酸显著减少,番泻甙仅余微量。因此,泻下作用缓和。大黄炒炭后,其结合型大黄酸大量破坏,但仍保留少量的各型蒽醌类衍生物,番泻甙已不存在,因此,泻下作用极微。大黄中的大黄酚具有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伤口渗出,改善血管脆性,缩短凝血时间,促进血小板生成的作用。大黄素-6-甲醚也有明显的促血凝作用。

大黄的炮制研究

大黄的炮制研究

大黄的炮制及其药理分析摘要:通过对大黄不同化学成分的研究,分析其药理作用,为临床用药提供参照。

关键词:大黄;药理大黄来源于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和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功效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常用于便秘、肝炎、胆囊炎、糖尿病肾病和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疾病的治疗。

一.药理作用1.主要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概述大黄的药理作用[1]有(1)泻下作用: 大黄中的二蒽酮类(番泻甙)有强烈的泻下作用,预防和治疗应激性胃溃疡出血, 促进胰液、胆汁分泌,杀菌: 大黄对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布氏杆菌、鼠疫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痢疾杆菌、流感杆菌、真菌有抑杀作用,止血:大黄中含有儿茶素、没食子酸使凝血系统作用加强,降低血脂:降低血液三酰甘油和总胆固醇,抗肿瘤: 大黄素、大黄酸通过抑制肿瘤细胞氧化、脱氢和 DNA 复制,达到抑杀肿瘤细胞的作用,( 7)肾脏保护作用:大黄抑制蛋白质分解,能明显降低血中尿素氮和肌酐含量,大黄中鞣质对肾功能不全和尿毒症有改善作用, 促进尿素和肌酐排泄,( 8)免疫作用,( 9)抗炎作用,(10)抗衰老。

大黄在药效方面的概括如下:2.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2.1 泻下作用大黄主要化学成分为蒽醌及衍生物, 大部分以结合性蒽苷形式存在, 为泻下作用的主要成分, 其中以番泻甙 A 的泻下活性最强,口服大黄浸膏或番泻甙后一般 6~ 10 h即可排泄稀便。

致泻作用的部位在大肠,部分蒽苷由小肠吸收, 在体内也可还原成蒽酮,再经大肠或胆囊分泌入肠腔而发挥致泻作用。

此外, 其泻下作用可能还有肠壁神经丛参与。

虽然泻下作用的直接因素是游离的甙元, 但结合蒽甙的葡萄糖能保护甙元, 使其在胃肠不被水解和破坏。

因此, 结合型蒽甙才能发挥致泻作用.2.2 促进胰液分泌及抑制胰酶活性大黄能使胰腺细胞间的紧密联结,阻止胰液外溢,抑制胰腺细胞合成和分泌胰液[2]。

在试管内及近似胃肠道的生理条件下, 生大黄对胰蛋白酶、胰淀粉酶、胰脂肪酶活性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浅谈大黄的采收炮制和作用

浅谈大黄的采收炮制和作用

差异 而不 同 。 一般 说 , 采挖 时 间应 选择 在叶杆 开始发 其
黄 或枯 萎时 期 , 即深秋 初冬 时节 ( ~1 9 0月 ) 采挖 时应 ,
尽 力将 四周 扩 大 , 免 坑小 而 使根 茎 断裂 , 损不 全 。 避 破 其 根茎完 整 , 既便 于修 剪 , 避免 因采挖 破损而 使其有 也 效成 份丢失 。 然后 将 完整 的根 茎在 清水 中洗去 泥土 , 再
大 黄作 为 一种 临床 常 用药 物 , 具有 良好 的攻 下积 滞、 清火 解 毒 、 活血 散 淤 、 胆 退黄 、 血 的功 效 , 利 止 其药 材本 质及炮 制 的质量好 坏与 否 , 直接 影 响到临床疗 效 。 笔 者结合 多年 临床实 践浅谈 一下大 黄在采 收 、 运 、 贮 炮
平 滑 肌 收 缩 , 强 肠管 蠕 动 和 张 力 , 加肠 肝腺 体 分 增 增 泌, 减少 肠管 对水分 的 吸收 , 产生导泻 利胆作 用 。临 而 床 利 用这 一机 理治 疗积 滞 和便 秘 , 以及急 腹症 所致 肠 胀 气 、 痉挛 、 肠 肝胆疾 症 。大黄 的这种作 用 主要 靠大黄
入 临 床 使用 前 , 块 茎 均 匀 分 摊 在地 面上 , 温水 喷 将 用 洒, 隔6 2 每 ~1 h喷洒 一次 , 喷水 以地面无 积水 为度 。 每 次 喷水前后 要 翻动茎块 , 使其 均匀受 潮 而软化 , 于切 便 片 。湿润切 片后 , 阴干 即可 直接 或炮制 后入药 。 再
大 黄) 。 者 主产于 甘肃 、 海 、 之 前 青 四川 , 者产 于 四川 、 后 贵州 、 云南 、 湖北 、 陕西 等地 。 大黄 味苦 性寒 , 人大肠 、 脾
胃、 心包 、 经 , 肝 具有 攻 下 积滞 , 火解 毒 , 清 活血 散 淤之

浅谈中药大黄的炮制运用与药理初探

浅谈中药大黄的炮制运用与药理初探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年第16卷第103期 175·中医中药·浅谈中药大黄的炮制运用与药理初探成中河(山西省吕梁市人民医院,山西 吕梁)摘要:目的探究大黄不同炮制品的临床应用及大黄药理初探。

方法查阅各种临床资料。

结果大黄不同的炮制品临床上功能主治各有差异。

结论要正确对待大黄不同炮制品的功效区别。

关键词:大黄;不同炮制品;药理中图分类号:R283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6.103.1330 引言中药大黄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心经。

是泻下药的一种,属攻下型。

具有较强的泻下作用,既能通便又能泻火。

主要适用于实热积滞、燥屎坚结,大便秘结者。

常配行气、清热药以加强泻下清热作用,通过配伍温里药,也可用于寒积便秘。

本文从大黄的常见炮制方法入手,探究大黄各种炮制品的主要功效及临床运用,旨在对中药大黄的多种功能予以探究,加深对大黄临床运用的全面认识。

1 中药大黄的炮制方法[1]1.1 生大黄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分开,洗净,捞出,淋润至软后,切厚片或小方块,晾干或低温干燥,筛去碎屑。

1.2 酒大黄取大黄片或块,用黄酒喷淋拌匀,稍闷润,待酒被吸尽后,置锅内,用文火炒干,色泽加深,取出晾凉,筛去碎屑。

每100kg大黄片或块,用黄酒10kg。

1.3 熟大黄取大黄片或块,用黄酒喷淋拌匀,闷润至酒被吸尽,装入炖药罐内或适宜蒸制容器内,密闭,隔水炖或蒸至大黄内外均呈焦黑色时,取出干燥。

每100kg大黄片或块,用黄酒30kg。

1.4 大黄炭取大黄片或块,置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外表呈焦黑色,取出晾凉。

1.5 醋大黄取大黄片或块,用米醋拌匀,稍闷润,待醋被吸尽后,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

每100kg大黄片或块,用米醋15kg。

1.6 清宁片取大黄片或块,置蒸制容器内,加水超过药面,用武火加热,煮烂时,加黄酒(100:30)搅拌,再煮成泥状,取出晾干,粉碎,过100目筛,取细粉,再与黄酒,炼蜜混合成团块状,置笼屉内蒸至透,取出揉匀,搓成直径约14mm的圆条,于50℃-55℃低温干燥,烘至七成干时,装入容器内,闷约10天至内外湿度一致,手摸有挺劲,取出切厚片,晾干,筛去碎屑。

大黄的炮制作用与应用分析

大黄的炮制作用与应用分析

大黄的炮制作用与应用分析目的研究大黄的炮制对临床作用有何影响及应用。

方法通过大黄不同的炮制方法: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醋大黄、清宁片及炮制后作用的不同,进行比较。

炒大黄总鞣质量降低了大约18%,大黄炭鞣质减少近80%,熟大黄鞣质降低了50%,进而掌握不同的大黄炮制方法对其作用的影响。

结果大黄,欲速者生用,泡汤便吞;欲缓者熟,和药煎服;欲清上焦之热,必用酒浸。

结论不同的炮制方法使大黄产生了不同的作用,合理的炮制是保证临床疗效的重要环节。

标签:大黄;炮制;临床作用;临床应用我国有很多从古传下来的制造药品的技术,炮制就是其中一种,在现在的医学中也属于一个术语[1]。

汉代有炮熟、酒洗、酒浸、蒸制等方法。

唐代有炒制、制炭、醋煎制、湿纸裹煨等法,宋代有九蒸九暴干、酒浸炒、蜜焙、醋炒、酒制、湿纸裹蒸、酒蒸、醋蒸、麸煨蒸、童便制、米泔浸等方法。

明、清以后又增加了酒煮、醋煨、黄连、吴萸制法,合理的炮制是保证临床疗效的重要环节[2]。

古代医书中说过,之所以要炮制大黄是因为,想要使其能够在人体的上半部分发挥出最大的疗效必须用酒泡制,酒要完全将药物淹过,然后把酒洗去服用到胃里;想要使其能够在人体的下半部分发挥出最大的疗效一定不要熬制时间过长,快速制取,把它往滚烫的热水中一放;如果想要慢慢煎熟就得跟别的药一起熬制再服用。

现在比较常用的炮制方法有酒蒸、酒浸、酒煮、酒炒、盐水炒、醋炒、炒炭、炒焦、清蒸。

1 大黄性味归经大黄是目前临床上经常使用到的中药,它是蓼科植物掌叶大黄、药用大黄、唐古特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3],大黄呈类圆柱形,圆锥形或块片状,质坚实,断面黄棕色,颗粒性,横切面根茎髓部较大,其中有星点(异常维管束)环列或散在;根形成层环明显,木质部发达,具放射状纹理,气清香,味苦微涩,嚼之粘牙,有沙粒感,唾液染成黄色。

它大部分是由二蒽酮类衍生物和蒽醌衍生物。

多数的蒽醌类都是和葡萄糖发生反应成为蒽甙,也有一些是单独存在的也叫甙元,像大黄素之类的药物就是,而结合型的二蒽酮甙和蒽醌甙是其主要的泻下成分,其中属于二蒽酮甙的前六种的番泻甙的效果最显著,但含量少,番泻甙在储藏过程中逐渐氧化为蒽醌,贮藏三年以上的大黄很难检出蒽酮成分。

浅谈大黄的炮制及功效

浅谈大黄的炮制及功效

浅谈大黄的炮制及功效大黄,又名将军,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

主产于青海、甘肃、四川等地区,野生或栽培,药材以质地坚实、断面“锦纹”明显、红棕色、稍有油性、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者为佳。

性味苦寒,归胃、大肠、肝、脾经,主要功效是泻下攻积、泻火解毒、活血祛瘀,清泄湿热。

一、古代医籍对大黄炮制的论述大黄从古至今,炮制品种在20种以上,沿用至今的炮制品仍有生大黄、酒大黄、醋大黄、熟大黄、酒熟大黄、大黄炭、清宁片等数种,其中以生大黄、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最为常用。

2005 版《中国药典》收载有以上4种炮制品种。

大黄作为最常用的中药之一,历来被各医家所重视,从汉代《金匮玉函经》以后的本草医书中大多见有大黄的多种炮制品。

大黄的炮制品早在汉代就有记载,酒浸、酒洗用于临床,大医家张仲景的《金匮玉函经》有“大黄去皮、酒洗、酒浸、蒸”的记载。

梁代陶宏景的《本草经集注》中有“大黄破如米豆、炒至黑”的记载。

说明炒大黄这一炮制品从梁代就诞生了。

现存最早的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在过去蒸制的基础上提出了“七蒸七晒”的炮制方法,从而更加完善了熟大黄的炮制技术。

到了唐代,产生了醋蒸、湿纸煨大黄的炮制技术。

宋代的《银海指南》中有:“大黄切作小块,用泔水浸透,以侧柏叶铺甑,入大黄蒸过晒干”,这是米泔水制大黄的初步诞生。

《圣济总录》记载的蜜制、姜制则是大黄炮制技术的又一个进步。

元明时代提出了酥制,《普济方》中记载:“绵纹大黄为极细末,陈醋两大碗,砂锅内文武火熬成膏,倾在新砖瓦上,日晒夜露三朝夜,将上药起下,再研如细末用”。

同时代的《医林集要》更有独特的主张,提出了童便制、盐制、红花制、当归制、淡醋制等炮制方法。

二、常用炮制方法及功效(一)生大黄1.炮制方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分档,洗净,焖润至内外湿度均匀,切厚片或小块,晾干或低温干燥备用。

大黄炮制及临床应用(1).

大黄炮制及临床应用(1).

大黄炮制及临床应用(1)【摘要】采用回顾性分析,总结大黄炮制方法对其有效成分的影响和临床应用,为临床用药提供参照。

【关键词】大黄;炮制;现代研究;临床应用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l)、唐古大黄(R.tanguticum Maxim.ex Balf)或药用大黄(R.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块。

味苦、性寒、芳香,归脾、胃、大肠、心、肝经,具有攻积导滞、解毒凉血、活血化瘀、利湿退黄之功。

为适应临床需要,历代医家采用了炮、蒸、煨、炒、熬、浸、洗、煮、煅、焙、烧等多种炮制方法,所用辅料有酒、醋、姜、盐、蜜、石灰、米泔水、巴豆、童子便、芒硝、吴茱萸、当归、红花等,部分方法迄今仍在沿用。

不同的炮制方法,会使大黄的有效成分发生变化,改变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若不能正确掌握炮制方法和不同炮制品对疗效的影响,必将不能药尽其用,甚至产生毒副作用。

本文就常用的大黄饮片(生大黄、熟大黄、酒大黄、醋大黄和大黄炭)的炮制方法对化学成分的影响和临床应用作以简述,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1 生大黄1.1饮片制法取原药材洗净,大小分开,水适量,淋润致软,以水尽药透为度,切块或片,低温干燥或晾干,筛去碎屑。

1.2临床应用生大黄气味重浊沉降,走而不守,直达下焦,攻积导滞,凉血解毒,作用峻烈,易伤脾胃。

用于:(1)大便秘结。

常配伍他药治疗各型便秘,《伤寒论》大承气汤、黄龙汤和麻子仁丸分别治疗热结便秘、血虚便秘和阴虚便秘;《温病条辨》增液承气汤治疗津枯便秘;《备急千金要方》温脾汤治疗脾虚便秘等。

(2)水肿。

《丹溪心法》舟车丸治疗阳水水肿;《金匮要略》己椒苈黄丸治疗水走肠间,饮邪内结而浮肿胀满者;《伤寒论》大陷胸汤治疗结胸症。

(3)疮疡肿毒。

《金匮要略》大黄牡丹汤治疗肠痈;《外科正宗》如意金黄散外用消肿解毒。

(4)黄疸。

《伤寒论》茵陈蒿汤治疗湿热黄疸。

(5)淋症。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八正散治疗淋症。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摘要】本文探讨了大黄在中药汤剂中的不同炮制方法及其在药效上的影响。

引言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正文部分分别阐述了大黄的炮制方法及特点、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不同炮制方法对药效的影响、临床应用实例和炮制方法选择的建议。

结论部分总结了大黄炮制方法对中药汤剂的影响,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这些内容,读者可以更深入了解大黄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并在临床实践中做出更好的选择。

【关键词】大黄、炮制方法、中药汤剂、药效、临床应用、建议、影响、研究、展望、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炮制大黄的传统方法有生大黄、酒大黄、水大黄、姜大黄等。

每种炮制方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用途。

研究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可以更好地发挥其药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目前对大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具体运用情况及药效影响的研究还比较有限。

有必要深入探讨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规律,为其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索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效果,从而深入了解不同炮制方法对大黄药效的影响。

通过研究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情况,可以为临床医生和中药制药厂家提供参考,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炮制方法,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本研究也旨在探讨大黄的炮制方法对中药汤剂的影响,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大黄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通过对大黄炮制方法的系统研究和分析,可以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大黄在中药汤剂中的更加广泛而深入的运用。

1.3 意义大黄在中药中被广泛应用,其炮制方法的选择对于中药汤剂的药效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对不同炮制方法的探索和研究,可以更好地发挥大黄的药效,提高药物疗效,减少药物的副作用,从而提高中药汤剂的临床疗效。

研究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可以为中药临床应用提供更科学的依据,丰富大黄的应用范围,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不同方法炮制大黄的功效

不同方法炮制大黄的功效

生大黄也被称作将军,大黄直接经净制、润制、切制后 得到的生大黄饮片,气锐而峻,生用气味重浊,具有较 强的泻下作用,可以用于治疗积滞便秘等病症。中医 用药过程中,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通过配伍其他复方 共用,研究 发 现,生 大 黄 有 较 好 的 抑 菌 效 果。 所 谓 的 酒大黄是将黄酒喷淋的大黄片进行炒制所得的饮片。 中医认为大黄经黄酒炒制后,可以借酒之升腾清上焦 火毒。现代医 学 研 究 发 现,大 黄 经 酒 炙 以 后,其 中 蕴 含的蒽醌类衍生物及鞣质含量降低,因此泻下作用有 所衰减[9]。在实际应用过程 中,常 配 伍 使 用。 炭 制 大 黄是将生大黄用武火炒至成炭所制成的炮制品。研 究发现,大黄经炭制后,结合性蒽醌类成分被破坏,游 离性蒽醌等 成 分 增 多,因 而 导 致 泻 下 作 用 减 弱,此 外 大黄经炭制 后,鞣 质 成 分 较 少,表 现 出 较 好 的 止 血 效 果[10]。《 十药神书》中曾经有“ 消肿捣汁,止血烧灰存 性”,生大黄本 身 并 无 止 血 的 功 效,但 是 经 炒 制 后,涩 性增强,有化 瘀 止 血 的 功 效,临 床 上 常 用 来 治 疗 火 热 引发的出血症。熟大黄与酒大黄相近,但是在炮制方 法上与酒大黄用黄酒喷淋炒制不同,熟大黄是采用酒 炖或酒蒸的方法的得到的外皮焦黑色的饮片,清宁片 的主要成分就是熟大黄。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熟大黄 经过剧烈的 炮 制 以 后,游 离 型 蒽 醌 类 成 分 增 加,而 使 泻下成分减 少,副 作 用 随 之 减 弱,适 用 于 正 气 虚 弱 的 患者,此外熟 大 黄 还 兼 具 活 血 化 瘀 的 功 效,可 以 用 来 治疗跌打损伤、月经闭停等。醋大黄是指将生大黄加
4 结论 大黄是中医常用的一味药材,性苦寒,气味重浊,

论大黄炮制依据及方法与临床功效应用-王永强,刘先继

论大黄炮制依据及方法与临床功效应用-王永强,刘先继

165第16卷 第8期 2014 年 8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6 No. 8 Aug .,2014大黄是一种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用途颇多、功效卓著的一味常用中药,在伤寒、温病以及多种内伤杂病临床中均可应用,既可用于气分证,也可用于血分证。

但是,由于对大黄的功效了解不够全面,尤其对大黄各种炮制品的炮制依据及方法认知匮乏,其临床应用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

往往只知利便,不知涤饮;只知利二便,不知通血脉;只知为攻下药,不知为补健药。

[1]针对这一现象,笔者阅大量资料,分析整理了大黄的炮制依据及方法与临床应用功效等相关资料。

供中医中药同仁参考。

1大黄的来源大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根茎。

因其色黄,故名大黄。

大黄的别名有:黄良(《本经》),将军(《李氏要录》),火参、肤如(《吴普本草》),破门、无声虎、锦庄黄(《和汉药考》)。

2大黄采集与产地加工在秋季冬初茎叶枯萎时,挖取地下部分、除去粗皮,切片晒干或烘干备用。

或4~5月,植株发芽前采挖,除去泥土,切去地上茎及根加工成卵圆形或圆柱形,或切成块瓣。

3大黄性味归经功效性寒,气香味苦,入大肠、脾、胃、心、肝经。

攻下积滞,泻火解毒,凉血止血,活血祛瘀,清泄湿热。

4大黄炮制依据4.1 传统炮制依据历代医家根据生大黄苦寒沉降、气味重浊、走而不守、直达下焦、泻下作用峻烈、易伤脾胃等作用特点,炮制成适用于临床的大黄炮制品,其突出了功效特点,扩大了用药范围,降低了副作用。

4.2 近代炮制依据经研究发现大黄主要含有蒽醌类衍生物(包括游离和结合性)、二苯乙烯苷类、苯丁酮类、鞣质及相关的多酚类成分。

[2]已知大黄的番泻苷及蒽醌苷等为泻下有效成分,游离蒽醌为抑菌、抗肿瘤等有效成分。

[3]大黄经酒炒后,结合性蒽醌有所减少,故泻下论大黄炮制依据及方法与临床功效应用王永强1,刘先继2(1.辽宁中医药大学 辽宁 沈阳 110847;2.辽宁美罗君元药业有限公司,辽宁 本溪 117002)摘 要:大黄因其性寒,气香味苦。

清蒸大黄的炮制及其五种游离蒽醌的含量测定分析

清蒸大黄的炮制及其五种游离蒽醌的含量测定分析

清蒸大黄的炮制及其五种游离蒽醌的含量测定分析清蒸大黄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清热通便、泻火解毒等功效。

大黄经过炮制后,会产生五种游离蒽醌成分,这些成分是大黄具有药效的重要物质之一。

本文将对清蒸大黄的炮制过程进行介绍,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五种游离蒽醌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分析。

清蒸大黄的炮制过程主要包括挑选、清洗、浸泡、煮沸、清晒等步骤。

挑选大黄时要选择质地坚硬、颜色鲜亮、表面有光泽的大黄,避免选择有霉斑或虫蛀的材料。

然后将大黄清洗干净,并用清水浸泡2-3小时,使其充分吸水。

接下来,将大黄放入锅中加水煮沸,煮至大黄变软,水中起泡沫为止。

煮沸后,将大黄捞出,沥干水分,然后摊晒至七八成干。

晒干的大黄再次挂在通风处晾晒,待到不粘手为炮制结束。

清蒸大黄的炮制过程中,会发生化学成分的变化,尤其是游离蒽醌成分的生成。

游离蒽醌是大黄中的一类主要活性成分,主要包括大黄素、大黄酚、大黄酮、大黄醌和大黄酸,这些成分对大黄的药效有重要影响。

对清蒸大黄中游离蒽醌的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选取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含量测定分析。

该方法操作简便,分离效果好,并且对游离蒽醌成分有较好的分析能力。

实验步骤如下:1. 样品制备:取一定量的清蒸大黄,粉碎并通过40目筛,取粉碎后的试样备用。

2. 样品提取:将样品与乙醇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加热回流提取,过滤并收集提取液。

3. 色谱条件:采用C18反相色谱柱,以乙腈-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

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54 nm,色谱柱温度为35℃。

4. 含量计算:根据标准品的峰面积和浓度制作标准曲线,通过对样品中的峰面积进行测定,计算得出五种游离蒽醌成分的含量。

通过实验测定,得出清蒸大黄中五种游离蒽醌成分的含量。

对于大黄素、大黄酚、大黄酮、大黄醌和大黄酸的含量,可以通过标准曲线计算得出。

在进行含量测定时,需要注意样品制备和提取的操作要严格控制,以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浅析大黄的几种炮制方法及其影响

浅析大黄的几种炮制方法及其影响
第 $) 卷第 1 期" " " " " " " " " " " " " 中" 医" 药" 导" 报" " " " " " " " " " " -&&% 年 1 月 E89* $)" F8* 1" " " " " " " " " " " " " GHIJIK3 L8HMKN9 8O B<P" " " " " " " " " " " =H3H>Q* -&&%
[!] 也减小 。从这两方面看, 炮制品达到了缓和消除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 叶定江# 中药炮制学 [ $] #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 "’( [)] 祁红# 大黄素抗炎作用 [ *] # 中草药, "%%% , +( (’) : !)) , !)+ [+] 黄政德, 蒋孟良, 易延逵, 等# 大黄对大鼠血小板功能及抗 凝血作用研究 [ *] # 中成药, )((" , )+ (!) : +-" . +-+ [-] 王 孝 涛# 中 药 大 黄 炮 制 研 究 进 展 [ *] # 时 珍 国 药 研 究, "%%/ , -) (%) : +’& [!] 高晓山# 大黄炮制品的临床应用 [ *] # 中药通报, "%&) ,/ (!) : )"

大黄的功效作用及食用方法

大黄的功效作用及食用方法

大黄的功效作用及食用方法
大黄又称为黄连,是一种传统中药材。

它具有以下功效和作用:
1. 清热泻火:大黄含有大黄素,具有独特的清热泻火功效,用于治疗热病高热、口干舌燥等症状。

2. 活血祛淤:大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瘀血引起的症状,如经血不畅、痛经、血瘀症等。

3. 通便润肠:大黄具有促进肠道蠕动和增加粪便水分的作用,可用于治疗便秘和肠道梗阻。

4. 抗菌消炎:大黄对多种细菌和病毒有抑制作用,具有一定的抗菌消炎功效。

食用方法:
大黄具有药用价值,一般不建议直接食用。

一般情况下,可以将大黄研磨或煎煮成汤剂,饮用。

具体用法和剂量应根据个人体质和疾病情况,以医生的建议为准。

由于大黄具有泻痢作用,不适宜过量使用,并禁止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年幼儿童使用。

大黄炮制的历史沿革及对化学成分、传统药理作用影响的研究进展

大黄炮制的历史沿革及对化学成分、传统药理作用影响的研究进展

大黄炮制的历史沿革及对化学成分、传统药理作用影响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大黄,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中药材,其炮制技术在历代医家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大黄炮制的历史沿革,及其对化学成分、传统药理作用的影响研究进展。

我们将首先回顾大黄炮制的历史演变,理解其炮制方法的变迁和理论依据;随后,我们将关注炮制过程对大黄化学成分的影响,包括有效成分的转化、溶解度的改变等;我们将探讨炮制对大黄传统药理作用的影响,如泻下、抗炎、抗氧化等方面的作用变化。

通过综述这些研究进展,我们期望能为大黄的合理炮制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推动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二、大黄炮制的历史沿革大黄,作为一种历史悠久且具有广泛药用价值的中药材,其炮制方法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和完善。

大黄炮制的历史沿革可追溯到古代,最早的记载可见于《神农本草经》中,该书将大黄列为下品,并描述了其生用和酒浸用的方法。

随后,历代医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优化大黄的炮制技术,以适应不同的临床需求。

在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首次提到了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如蒸、煮、酒洗等,这些方法的出现标志着大黄炮制技术的初步形成。

到了唐宋时期,随着医药学的发展,大黄炮制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

如《千金方》中记载了用酒炒大黄的方法,以增强其活血化瘀的作用;而《太平圣惠方》则提到了用醋制大黄,以减轻其苦寒之性。

明清时期,大黄炮制技术得到了更为精细化的处理。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详细记载了多种大黄炮制方法,包括蒸、煮、炒、炙等,并阐述了不同炮制方法对大黄药性的影响。

清代医家则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新的炮制方法,如用蜜炙大黄以增强其润肠通便的功效。

进入现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大黄炮制技术的研究也更加深入。

现代炮制方法不仅保留了传统的炒、炙、蒸、煮等技术,还引入了新的炮制手段,如微波炮制、超声波炮制等,这些新方法能够在保证大黄药效的更好地保留其有效成分,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大黄炮制及临床应用参考模板

大黄炮制及临床应用参考模板

大黄炮制及临床应用【摘要】采用回顾性分析,总结大黄炮制方法对其有效成分的影响和临床应用,为临床用药提供参照。

【关键词】大黄;炮制;现代研究;临床应用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l)、唐古大黄(R.tanguticum Maxim.ex Balf)或药用大黄(R.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块。

味苦、性寒、芳香,归脾、胃、大肠、心、肝经,具有攻积导滞、解毒凉血、活血化瘀、利湿退黄之功。

为适应临床需要,历代医家采用了炮、蒸、煨、炒、熬、浸、洗、煮、煅、焙、烧等多种炮制方法,所用辅料有酒、醋、姜、盐、蜜、石灰、米泔水、巴豆、童子便、芒硝、吴茱萸、当归、红花等,部分方法迄今仍在沿用。

不同的炮制方法,会使大黄的有效成分发生变化,改变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若不能正确掌握炮制方法和不同炮制品对疗效的影响,必将不能药尽其用,甚至产生毒副作用。

本文就常用的大黄饮片(生大黄、熟大黄、酒大黄、醋大黄和大黄炭)的炮制方法对化学成分的影响和临床应用作以简述,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1 生大黄1.1饮片制法取原药材洗净,大小分开,水适量,淋润致软,以水尽药透为度,切块或片,低温干燥或晾干,筛去碎屑。

1.2临床应用生大黄气味重浊沉降,走而不守,直达下焦,攻积导滞,凉血解毒,作用峻烈,易伤脾胃。

用于:(1)大便秘结。

常配伍他药治疗各型便秘,《伤寒论》大承气汤、黄龙汤和麻子仁丸分别治疗热结便秘、血虚便秘和阴虚便秘;《温病条辨》增液承气汤治疗津枯便秘;《备急千金要方》温脾汤治疗脾虚便秘等。

(2)水肿。

《丹溪心法》舟车丸治疗阳水水肿;《金匮要略》己椒苈黄丸治疗水走肠间,饮邪内结而浮肿胀满者;《伤寒论》大陷胸汤治疗结胸症。

(3)疮疡肿毒。

《金匮要略》大黄牡丹汤治疗肠痈;《外科正宗》如意金黄散外用消肿解毒。

(4)黄疸。

《伤寒论》茵陈蒿汤治疗湿热黄疸。

(5)淋症。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八正散治疗淋症。

1.3现代研究大黄化学成分极其复杂,主要含有蒽醌类和鞣质,蒽醌的存在形式有结合型蒽醌、游离型蒽醌、二蒽酮蒽醌等,包括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芦荟大黄素和大黄素-6-甲醚等;鞣质类有二苯乙烯苷类、色酮类、萘酚苷类,苯丁酮类等。

浅谈大黄的炮制品及其临床配伍

浅谈大黄的炮制品及其临床配伍

有广谱而强大 的抗菌和抗病毒作用 ; 结合性蒽醌类衍 生物( 包括 双蒽 酮苷及蒽醌单糖苷 两类 ) 具有 泻下 作用的化学成分 , 其致泻力与其 中的结合性大黄 酸含 量成正 比; 鞣质 含量约为 5 ( % 包括没食 子酰葡 萄 苷 、一 o 儿茶素 、 t 没食子酸 、 大黄 四聚素等 明显地 减轻脑水肿及神经 元的
缺失 。笔者在临床试 验中尚发现 , 急性脑梗死后越早期 应用 依达拉奉 , 患者 临床病症改善越明显。 本试验统计学上结果 也显示 , 自治疗第 1 4天起 , 治疗组 患者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优 于对照组 , 2 至 1d时 , 两组 的差异 有显著性 ( 00 ) P< .5 。更 为可喜 的是 , 在发病 9 , 0d后 治疗 组患者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优于对照组 , 提示依达拉奉治疗急 性脑梗死 , 不仅可 以改 善急性期 临床效 果 , 还能改 善患者 的 生活质量 , 提高远期的有效率 , 了致残率 , 降低 使大部分患者 生活恢复正常 , 并能重返工作 岗位 。 临床研 究还 发现 , 达拉奉 并不影 响血液凝 固 、 小板 依 血 聚集和凝血功能、 出血时间 , 不影响肝 肾功能 , 所以不会增加 出血的风险和加重肝 肾功能的损害 , 临床上应用是安全 的。 T t si as h 等 在 动物 实验 中应用 亚 低温疗 法 (5 ) u 3 ℃ 联 合免疫抑制剂 F 0 、 K 5 6 阿加 曲班 和依达拉奉治疗 , 结果发现 联合治疗组脑水肿 明显减轻 , 死体积 明显缩小 , 梗 而单 用亚
总之 , 达拉奉 治疗急性 脑梗 死是安 全有效 的 , 创 了 依 开 自由基清除剂在脑缺m再灌注损 伤治疗中开创 了新 的局 面 , 使人们在太多的失败中看到新 的希望 。
参考 文献

试述大黄炮制对疗效的影响

试述大黄炮制对疗效的影响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0年4月 第36卷4期(总第327期)JOURNAL OF PRACTIC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0.Vol.36 No.4·544·中药炮制对中药的作用具有重要影响,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一大特色,中药材在制备成各种剂型之前,根据中医药理论,临床用药的目的,以及贮存、配方或制剂的不同要求 ,并结合药材自身特点,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使之尽量满足医疗需要。

药物炮制与否或炮制方法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医疗效果,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炮制专著也是较早形成的中药分支学科。

《本草蒙筌》说:“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气味反失。

”少数毒烈药物的炮制,更是保证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措施。

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

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

大黄为不规则厚片或块,表面黄综色或黄褐色,中心有纹理,微显朱砂点,习称“锦纹”,质轻,气清香、味苦而微涩。

酒大黄表面深棕色或棕褐色,偶有焦斑,折断面呈浅棕色,质坚实,略有酒香气。

酒熟大黄表面黑褐色,质坚实,有特异芳香气,味微苦。

大黄炭表面焦黑色,断面焦褐色,质轻而脆,有焦香气,味微苦。

醋大黄表面深棕色或棕褐色,断面浅棕色,略有醋香气。

大黄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心经。

生大黄苦寒沉降,气味重浊,走而不守,直达下焦,泻下作用峻烈,具有攻积导滞、泻火解毒的功能。

用于实热便秘,高热、谵语,发狂,吐血,衄血,湿热黄疸,跌打瘀肿,血瘀经闭,产后瘀阻腹痛,痛肿疔毒;外治烧烫伤。

酒炙大黄其苦寒泻下作用稍缓,并借酒升提之性,引药上行,善清上焦血分热毒。

近十年大黄的炮制研究进展

近十年大黄的炮制研究进展

近十年大黄的炮制研究进展大黄为常用中药之一,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北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Ex Balf、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 的干燥根及根茎。

具有攻积导滞,泻火解毒的功能。

主治实热便秘,高热、谵语发狂,食积痞满,痢疾初起、里急后重,瘀停滞不停闭、时行热疫、暴眼赤痛,吐血,湿热黄疸,跌打瘀肿,疔疮,汤火伤等病症。

1 大黄的古代炮制概况1.1 古代大黄的炮制方法汉代《金匮玉函经》有酒洗酒浸、《金匮要略方论》又增加了酒蒸;南北朝《雷公炮炙论》蜜蒸;唐代《食疗本草》醋煎,《外台秘要》细剉;宋代《小儿药证直诀》煨、酒制、巴豆煨,《类证活人书》酒洗、米泔水制,《圣济总录》、姜醋制,《三因极一病证论方》麸煨,《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小便煨;金元《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蒸焙酒、面煨,《丹溪心法》酒制煨酒、米上蒸;明代《本草纲目》酒制炭、腊水蒸、酒蜜蒸,《景岳全书》酒制、炒焦,《炮炙大法》酒蜜蒸炒;清代《医门法津》煅制,《本草逢原》韭汁制、皂荚矾制,《沈氏女科辑要笺正》《沈氏女科辑要笺正》童便盐制、巴豆炒,《外科证治全书》石灰炒制。

1.2 大黄炮制的传统理论早在汉代就有“实者生用,虚者酒蒸”的经验。

这初步说明了大黄用酒炮制后功效不一,从而为临床不同病症提供了不同炮制品。

这亦可能是后世采用酒为辅料来炮制大黄,认为是改变药性提高药效的理论依据。

至唐代除酒制论述又进一步外,并指出“治痃癖,醋煎大黄生者,甚效。

”、宋代对炮制质量有了一定要求“凡汤,酒中用大黄,不须细剉”,“用大黄,旧皆蒸之,今不须尔”。

及至又提出对大黄进行煨制,王好古曰“须煨,寒则伤胃气” 张元素曰“疮出而大便不通者煨之”。

明代陈嘉谟指出“欲使上行须资酒制,酒浸达巅顶上,酒洗至胃脘中,……如欲下行,务分缓速,欲速生使,投滚汤一泡便吞,欲缓熟宜,同诸药久煎方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大黄的炮制及功效
大黄,又名将军,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

主产于青海、甘肃、四川等地区,野生或栽培,药材以质地坚实、断面“锦纹”明显、红棕色、稍有油性、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者为佳。

性味苦寒,归胃、大肠、肝、脾经,主要功效是泻下攻积、泻火解毒、活血祛瘀,清泄湿热。

一、古代医籍对大黄炮制的论述
大黄从古至今,炮制品种在20种以上,沿用至今的炮制品仍有生大黄、酒大黄、醋大黄、熟大黄、酒熟大黄、大黄炭、清宁片等数种,其中以生大黄、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最为常用。

2005 版《中国药典》收载有以上4种炮制品种。

大黄作为最常用的中药之一,历来被各医家所重视,从汉代《金匮玉函经》以后的本草医书中大多见有大黄的多种炮制品。

大黄的炮制品早在汉代就有记载,酒浸、酒洗用于临床,大医家张仲景的《金匮玉函经》有“大黄去皮、酒洗、酒浸、蒸”的记载。

梁代陶宏景的《本草经集注》中有“大黄破如米豆、炒至黑”的记载。

说明炒大黄这一炮制品从梁代就诞生了。

现存最早的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在过去蒸制的基础上提出了“七蒸七晒”的炮制方法,从而更加完善了熟大黄的炮制技术。

到了唐代,产生了醋蒸、湿纸煨大黄的炮制技术。

宋代的《银海指南》中有:“大黄切作小块,用泔水浸透,以侧柏叶铺甑,入大黄蒸过晒干”,这是米泔水制大黄的初步诞生。

《圣济总录》记载的蜜制、姜制则是大黄炮制技术的又一个进步。

元明时代提出了酥制,《普济方》中记载:“绵纹大黄为极细末,陈醋两大碗,砂锅内文武火熬成膏,倾在新砖瓦上,日晒夜露三朝夜,将上药起下,再研如细末用”。

同时代的《医林集要》更有独特的主张,提出了童便制、盐制、红花制、当归制、淡醋制等炮制方法。

二、常用炮制方法及功效
(一)生大黄
1.炮制方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分档,洗净,焖润至内外湿度均匀,切厚片或小块,晾干或低温干燥备用。

以其片面黄色,呈槟榔纹及朱砂点,气味浓厚者佳。

另外,原药材块大质坚,在水处理过程中,宜采取少泡法,缓缓润透。

因大黄所含的蒽甙类能溶于水,尤其在热水中更容易溶解,久泡后影响药物疗效,耗损率可达15%。

2.功效:生大黄苦寒沉降,气味重浊,走而不守,直趋下行,荡涤肠胃实热、积滞,清除燥结,泻火解毒,药力迅猛。

即《本草正义》所言:“大黄,迅速善走,直达下焦,深入血分,无坚不破,荡涤积垢,有犁庭扫穴之功”。

用于实热便秘,高热,吐血,跌打瘀肿,烫伤等症效捷。

(二)酒大黄
1.炮制方法:取净大黄块或片,用黄酒喷淋拌匀(大黄1公斤用黄酒0.125kg),稍闷使黄酒吸尽,置锅内以文火炒干,色泽加深,断面浅棕色时,出放凉,筛去碎屑即可。

酒大黄,酒甘辛大热,能通血脉,行药势,散寒矫味矫臭。

大黄经酒炒后,因受热及氧的存在等各种因素影响,成分有所改变,但只有总游离蒽衍生物减量而结合型甙不受影响。

2.功效:酒大黄苦寒泻下作用减缓,并借酒升提之性,引药上行,直达上焦,驱下焦热邪,自大便而出;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

(三)熟大黄
1.炮制方法:取大黄块,加黄酒拌匀润透(大黄1公斤用黄酒0.3~0.35kg),置适宜的容器内,密闭隔水加热,炖制或蒸制至酒吸尽;或以武火隔水蒸6~8小时,至大黄内外均呈黑褐色时,取出晒至八成干,再蒸一次,晒干即可。

2.功效:熟大黄泻下作用缓和,收敛之力减弱,能减轻腹痛的副作用,增强活血祛瘀的功效。

(四)大黄炭
1.炮制方法:取大黄片或块,置锅内以武火炒至片面焦黑色,内部焦褐色,如有火星时当喷洒水粒,取出冷后贮用。

大黄炭大黄炒炭后,结合性大黄酸大量被破坏,所含鞣质仅部分被破坏,其炭有吸附作用。

2.功效:大黄炭泻下作用极弱,而收敛和吸附作用相对增强,故有止血、止泻的功效。

失去泻下作用,长于清热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妄行之诸出血症。

(五)醋大黄
1.炮制方法:取大黄片或块,用米醋拌匀(每大黄片1kg,用米醋0.15kg),焖润至透,待醋被吸尽后,置炒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

炒制取大黄片,置热锅中,用微火炒黄或炒至微黄,放凉即可。

2.功效:醋大黄醋味酸、苦,性温,能散瘀止血,理气,止痛,行水,解毒,矫味矫臭。

醋炒大黄后,结合性大黄酸严重被破坏,因此泻下作用极弱,而收敛、散瘀作用相对增强,主要以消积化瘀、止血为主,适用于癥瘕积聚,瘀滞性出血等症的治疗。

三、其他炮制方法
盐制:取大黄片,用微火炒至外皮微焦黑,喷入盐水(每大黄片1kg,用盐30g,水适量),晾干收贮。

蜜制:先将蜂蜜置锅内,加热至沸,加入大黄片(每
大黄片100kg,用炼蜜18kg),用文火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贮用。

药汁制:先将大黄片拣净杂质,用清水浸泡约6~8 小时捞出,浸泡的水待澄清滤净泥沙杂质后,倾入锅内。

每百公斤原干药加辅料(鲜车前草10kg,鲜侧柏叶10kg),与大黄分层放入锅内,用武火煮4~6小时,煮至水将近干时,加入白酒10kg,拌匀,再用文火煮约10~20分钟,吸干水分,取出。

除去车前草、侧柏叶,将大黄晒晾至五成干时,用刀切成7~10mm 的小方块,晒干或烘干。

晒时勤翻动,以免发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