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大黄的功效和作用
大黄的功效作用与主治

大黄的功效作用与主治大黄被誉为“百草之王”,在中医药学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作为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大黄具有多种功效和主治,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疾病和维护健康。
本文将介绍大黄的功效作用与主治,并详细讨论其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
一、大黄的功效作用:1. 温中通便:大黄具有温中祛寒、通便润滑的功效。
它能促进胃肠的蠕动,增加肠道蠕动的频率和力量,缩短粪便通过时间,从而治疗便秘和排毒。
2. 消炎止痛:大黄含有多种抗炎成分,能抑制炎症的发生和发展,提高机体的抗炎能力。
同时,大黄还能减轻疼痛感,缓解疼痛症状。
3. 抗菌消炎:大黄中的活性成分能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并对多种致病微生物有很强的杀菌作用。
因此,大黄在治疗感染性疾病方面有着良好的疗效。
4. 通经散瘀:大黄可刺激子宫收缩,促进子宫内膜的剥落,对痛经、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同时,大黄还能促进血液循环,散瘀消肿,对于外伤和淤血瘀滞导致的疼痛、肿胀等症状具有显著的缓解作用。
5. 利尿消肿:大黄具有利尿的作用,能增加尿液排出,从而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减轻水肿症状。
它还能促进肾脏的排毒功能,清除体内的废弃物和毒素。
6. 抗氧化:大黄中的多酚类和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能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少氧化损伤,延缓衰老。
7. 肝肾保护:大黄能促进肝脏的解毒和代谢功能,保护肝细胞免受损害。
它还能促进肾脏的排毒功能,保护肾脏免受损伤。
8. 改善情绪:大黄有着安神和抗抑郁的功效,能缓解焦虑、抑郁和情绪不稳定等症状,提高情绪稳定性和生活质量。
二、大黄的主治:1. 胃肠道疾病:大黄能温中通便,治疗便秘、腹胀、泻痢等胃肠道疾病。
2. 感染性疾病:大黄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对于肠胃炎、肺炎、肝炎等感染性疾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3. 妇科疾病:大黄可通经散瘀,治疗痛经、月经不调、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妇科疾病。
4. 外伤和瘀血症状:大黄具有散瘀消肿的作用,适用于外伤、扭伤、淤血瘀滞等疼痛、肿胀症状。
中药大黄药性与功效

中药大黄药性与功效时常我们会发现,自己身边很多的药物都是中成药制作而成的,比如说大黄,大黄当中可以对于清热解毒和同感利尿有着极好的作用,大黄又被称作是川军,锦纹大黄,名字不同代表的意思相同,其实中药大黄药性很强,对于很多疾病有着极好的作用,接下来的文章就来为大家一个做下介绍。
大黄用于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腹痛,痈肿疔疮,瘀血经闭,跌打损伤,外治水火烫伤;上消化道出血。
概述:本品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
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
别名:将军,川军,锦纹大黄。
药性类别:暂未分类性味与归经:苦,寒。
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功能与主治: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腹痛,痈肿疔疮,瘀血经闭,跌打损伤,外治水火烫伤;上消化道出血。
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
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
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
用于火毒疮疡。
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
用于血热有瘀出血症。
用法与用量:3~30g,用于泻下不宜久煎。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患处。
注意:孕妇慎用。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临床应用:1.大黄甘遂汤(《金匮要略》)治妇人产后,水与血结于血室,少腹满如敦状;及男女膨胀,癃闭,淋毒,小腹满痛者。
大黄12g,甘遂6g,阿胶6g,水煎顿服。
其血当下。
本方中大黄,甘遂虽是峻猛之药,但由于所主之证并非爆发性的急症,所以药性并不像陷胸汤,十枣汤那样凶猛。
2.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治阳虚寒结,腹痛便秘,协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弦紧。
大黄(9克),附子(12克),细辛(3克),水煎服。
大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大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大黄,学名大戟,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被广泛用于中医药学中。
大黄具有许多功效和作用,可以治疗多种疾病,但在使用前需注意一些禁忌。
本文将详细介绍大黄的功效、作用及禁忌事项。
一、大黄的功效与作用1. 清热泻火:大黄有良好的清热泻火作用,能有效清除体内热毒。
在中医药中常用于治疗因热毒引起的疾病,如口腔溃疡、痤疮、痈肿等。
2. 通利肠道:大黄具有很强的泻下作用,可以通利肠道,促进排便,治疗便秘。
它通过刺激肠道蠕动,增加粪便的湿润度,起到通便作用。
3. 活血化瘀:大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消除淤血。
在中医药中常用于治疗瘀血引起的疾病,如痛经、跌打损伤等。
4. 解毒消肿:大黄具有解毒消肿的功效,可以中和体内的毒素,减轻毒素对身体的损害。
同时,它也具有消肿作用,可以减轻因其他疾病造成的水肿。
5. 利尿通淋:大黄能刺激肾小管排钾排水,增加尿量,从而起到利尿通淋的作用。
它常用于治疗尿路感染、尿酸潴留等症状。
6. 抑菌杀虫:大黄含有多种具有抑菌和杀虫作用的成分,可以抑制细菌和寄生虫的生长繁殖,起到治疗感染和寄生虫病的作用。
7. 抗过敏:大黄具有抗过敏的作用,可以减轻过敏反应,缓解过敏症状。
它常用于治疗过敏性皮炎、过敏性鼻炎等疾病。
二、大黄的禁忌事项1. 孕妇禁用:由于大黄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泻下作用,孕妇在妊娠期间禁止使用。
2. 儿童禁用:儿童的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对大黄的刺激作用更为敏感,容易引起腹泻和腹痛,因此儿童禁止使用大黄。
3. 腹泻患者禁用:由于大黄具有泻下作用,容易加重腹泻症状,腹泻患者禁止使用大黄。
4. 急性肠胃炎患者禁用:大黄具有刺激性和泻下作用,对急性肠胃炎患者的病情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急性肠胃炎患者禁止使用大黄。
5. 出血性疾病患者禁用:大黄具有活血化瘀作用,容易加速出血性疾病的出血,如消化道出血、咳血等,因此出血性疾病患者禁止使用大黄。
6. 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禁用:大黄的主要成分经过肝脏和肾脏代谢,如果肝肾功能不全,会导致大黄在体内积聚,引起毒副作用,因此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禁止使用大黄。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大黄,又被称为黄连、大戟、芒硝等,是一种植物性药材,常被用于中医药治疗多种病症。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有很多,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禁忌。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并介绍大黄的禁忌。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清热泻下:大黄是一种滑肠止泻的药物,主要应用于治疗痢疾、腹泻等疾病。
中医认为,痢疾的发生与湿热内蕴有关,而大黄具有清热泻下的作用,可以有效治疗痢疾。
2. 活血通络:大黄有疏肝解郁、理气解郁的作用,能够活血化瘀,通络散结。
因此,大黄常被用于治疗瘀血症状,如痛经、瘀血性痔疮等疾病。
3. 消食导滞:大黄具有促进胆汁分泌的作用,可以帮助消化食物,促进排便。
因此,大黄常被用于治疗胃肠道功能障碍、饮食不调等问题。
4. 通经:大黄有助于调理女性月经不调、经血量过多等问题。
它能够促进子宫收缩,减少经血的过多流失。
5. 抗菌作用:大黄还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研究发现,大黄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具有抑制细菌和真菌生长的作用,对于一些感染性疾病,如支气管炎、肺炎等,大黄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的功效与作用,大黄还具有一些其他的药理作用。
例如,大黄有一定的抗炎、抗肿瘤活性;它还可以促进胆固醇的代谢,降低血脂和血压;此外,大黄还具有一定的保肝作用,可以减少肝脏损伤。
然而,虽然大黄具有多种功效与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禁忌。
以下是大黄的禁忌事项:1. 孕妇:大黄具有刺激子宫收缩的作用,因此,孕妇慎用大黄。
大黄可影响胎儿的发育,甚至引起流产。
2. 哺乳期妇女:大黄成分会通过乳汁分泌,对婴儿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在哺乳期的妇女也应避免使用大黄。
3. 脱水患者:大黄具有泻下的作用,容易引起脱水。
因此,脱水患者不宜使用大黄。
4. 腹泻或者腹部不适患者:大黄具有泻下作用,容易引起腹泻。
因此,腹泻或者腹部不适的患者不宜使用大黄。
5. 出血性疾病:由于大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容易加重出血性疾病的症状,如消化道溃疡、鼻衄等,因此出血性疾病患者不宜使用大黄。
大黄有什么作用与功效

大黄有什么作用与功效大黄,又称大黄根、大黄草、虎黄等,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中药材。
中医学中常常使用大黄根部来制作药剂,其功效和作用广泛,在临床上有较为重要的应用价值。
下面将为你详细介绍大黄的作用与功效。
1. 泻下通便:大黄是一种具有很强的泻下活血作用的药物,特别适用于治疗肝胆湿结、食积、痰湿、淤血等引起的便秘。
通过刺激直肠黏膜,促进肠道蠕动,增加肠道内压力,从而起到通便作用。
此外,大黄还具有排毒作用,可以帮助清除体内废物和毒素,净化血液。
2. 清热解毒:大黄有较强的清热解毒作用,对于热毒引起的疾病,如火疖、湿热病、火伤等有良好的疗效。
大黄中含有大黄素和黄大黄素等有效成分,能够中和体内的毒素,对体内的病理变化起到显著改善的作用。
3. 活血散瘀:大黄富含大黄素,大黄素具有良好的活血散瘀作用,能够改善血液循环,疏通经络。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瘀血导致的各种疾病,如痛经、跌打损伤、血虚风燥等,表现出快速而明显的疗效。
4. 缓解疼痛:大黄还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能够缓解因炎症、疼痛等引起的不适感。
对于治疗肌肉疼痛、风湿痛、胃腹痛等有一定的功效。
5. 抗菌消炎:大黄中含有多种有效的成分,具有一定的抗菌、抗炎作用,对于感染性疾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尤其对于泌尿系统感染、咽喉炎等疾病有明显的抑菌效果。
6. 改善皮肤病症:大黄具有较好的清热解毒功效,对于皮肤病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可以用来治疗湿疹、疔疮、痈疡等皮肤炎症性疾病,通过去湿热、清热湿,舒缓皮肤病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大黄有着广泛的作用与功效,但并不是所有人群都适宜使用大黄。
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老年人、肝肾功能不全者以及出血性疾病患者等人群,均应谨慎使用大黄。
在使用大黄之前,最好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遵循医生的建议。
此外,大黄作为一味中药材,其治疗效果和安全性都需要结合个体情况来综合评估。
虽然大黄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不建议自行使用大黄进行治疗,最好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以确保其安全有效性。
中药大黄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大黄的功效与作用中药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大黄,学名为生大黄,是中医药中常用的一味中药材,属于大黄科植物黄连木的根部。
其外形呈圆锥状或不规则块状,表面黄褐色或黑褐色,质地坚硬易折断。
大黄在中医中具有较广泛的应用,被称为“大黄一切都通”、疏泄剂圣药,尤其在肝胆疾病、妇科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等方面有独特的疗效。
大黄的功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排毒通便:大黄具有较强的泻下作用,可刺激肠道蠕动,促进排便,从而起到通便作用。
中医认为大黄可以泻火解毒,排去体内多余废物和毒素,清热利湿,对湿热积滞引起的腹胀、便秘、痔疮等症状具有较好的疗效。
2. 清热凉血:大黄具有清热泻火、凉血止血的功效。
在中医中,常用大黄治疗湿热痰浊所致的咳嗽痰多、热病烦渴、赤目痛痒等症状。
此外,大黄还可以凉血止血,并具有抗菌消炎作用,适用于各种出血症状,如便血、崩漏、皮肤疮疡出血等。
3. 利湿退黄:大黄具有明显的利湿作用,可以通过刺激肠道蠕动,促进消化液分泌和胆汁排泄,达到利湿的目的。
在中医中,常用大黄治疗湿热积滞所致的黄疸,如黄疸型肝炎、梅毒等,具有良好的疗效。
4. 祛风湿:大黄具有祛风湿的功效,可以调理肝肾,活血化瘀,消除风湿寒湿的不适感。
在中医中,常用大黄治疗风湿病、关节炎等风湿症状,如关节肿痛、筋骨疼痛等,有一定的疗效。
5. 活血化瘀:大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舒筋活络,消肿止痛。
在中医中,常用大黄治疗瘀血内阻所致的各种疼痛症状,如瘰疬、乳腺增生、痛经等,有显著的效果。
大黄的应用范围广泛,不过由于其泻下作用比较强烈,不宜单独使用,需与其他中药配伍使用,以避免反效果。
同时,大黄也有一定的禁忌症,孕妇、儿童、体质虚弱、消化系统疾病和肾功能不全患者等不宜使用大黄。
在使用大黄之前,最好咨询中医医师或药师的意见。
总之,大黄作为一味中药,具有排毒通便、清热凉血、利湿退黄、祛风湿和活血化瘀等功效。
其应用范围广泛,常用于治疗肝胆疾病、妇科疾病以及消化系统疾病等。
大黄的作用与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大黄的作用与功效与作用是什么大黄,又称为大黄藤、大黄草,为大黄科植物大黄的根茎。
大黄是中药中常用的一味药材,具有多种功效与作用。
在中医药学中,大黄主要用于泻下气滞、疏通经络,治疗便秘、腹痛、痔疮等症状。
同时,大黄还具有抗菌消炎、祛痰止咳、舒筋活血等功效,因此在中药配方中也有广泛应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大黄的作用与功效,以及适用症状和注意事项。
一、泻下气滞大黄具有泻下行气的作用,可促进肠道蠕动,增加排便次数,减少排便阻滞。
因此,大黄常用于治疗便秘等症状。
便秘是由于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或排便时间延长而引起的大便不畅的情况。
大黄能够刺激肠道的蠕动,增加肠腔内的淤积物的排泄速度,从而缓解便秘症状。
此外,大黄还可改善消化不良、腹胀、腹痛等与积食相关的消化系统症状。
二、疏通经络大黄具有疏通经络的作用,能够刺激血液循环,舒展经脉,改善气血运行不畅的情况。
中医理论认为,气滞血瘀是导致痛经、痔疮等疾病的常见原因之一。
大黄可以通过改善气血运行状态,疏通经络,减轻疼痛症状。
因此,在中医临床中常常将大黄和其他药物配合使用,以提高疗效。
三、抗菌消炎大黄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以抑制细菌和病毒的生长繁殖,减少感染病情的恶化。
研究表明,大黄中的活性成分大黄素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对常见的致病菌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因此,大黄常用于中医方剂中,辅助治疗多种感染性疾病。
四、祛痰止咳大黄还具有祛痰止咳的作用。
咳嗽是由于呼吸道黏膜受刺激或受到感染而引起的一种反射性排痰动作。
大黄中的成分具有祛痰作用,能够增加呼吸道分泌物的稀释度,促进痰液排出。
因此,大黄常用于治疗湿痰咳嗽、痰液黏稠等症状。
五、舒筋活血大黄具有舒筋活血的作用,可以减少瘀血和血块的积聚,促进气血的流通。
中医认为,痛经、痛风、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的。
大黄可以改善气血的运行状态,减轻症状。
此外,大黄还能够减少血液凝块,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大黄的功能主治与禁忌是

大黄的功能主治与禁忌是
功能主治
大黄是中药材中的一种,具有多种功能主治。
以下是大黄常见的功能主治:
1.清热泻火:大黄具有较强的清热泻火功效,可以用于治疗热毒证、喉
炎咽喉红肿等症状。
2.泻下通便:大黄有很好的通便作用,特别适用于治疗便秘、积食等肠
胃问题。
3.消肿散结:大黄可以促进体内湿气的排除,有助于消肿散结,对于淋
巴结肿大、痔疮等病症有明显的疗效。
4.利尿除湿:大黄可促进尿酸、尿素等废物的排泄,对于浮肿、水肿等
症状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5.抗菌消炎:大黄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尤其对于
湿热病症有较好的疗效。
禁忌
虽然大黄有许多功效,但是并不适合所有人。
以下是大黄的禁忌:
1.儿童及孕妇禁用:由于大黄具有泻下作用,对于儿童和孕妇来说可能
产生不适或副作用,因此不适宜使用。
2.大黄素过敏者禁用:个别人对大黄素过敏,一旦出现过敏反应则禁止
继续使用大黄。
3.腹泻情况禁用:如果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应停止使用大黄,以免
加重病情。
4.炎症性肠病患者禁用:对于已经患有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
克罗恩病等患者,不宜使用大黄,以免加重病情。
5.长期大量使用禁用:大黄具有刺激性,长期大量使用可能对肠胃产生
较大的刺激,导致胃肠道不适。
以上是大黄的功能主治与禁忌,使用时应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合适的用法和剂量,避免出现不适或过量使用的问题。
在使用中还应咨询医师或中药师的建议,以确保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大黄虽然有很好的药用价值,但是并非无所不能,使用时要谨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大黄的功效和作用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
大黄是很常见的一种中药材。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是很突出的。
1.大黄具有很强的抗感染作用、抗衰老抗氧化作用、能够调节免疫、抗炎、解热作用、抗病原微生物作用、降血脂、止血作用、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促进胰液分泌、抑制胰酶活性、利胆、保肝、泻下作用。
2.大黄有抗感染作用,对多种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最敏感的为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其次为白喉杆菌、伤寒和副伤寒杆菌、肺炎双球菌、痢疾杆菌等。
3.大黄能增加肠蠕动,抑制肠内水分吸收,促进排便。
4.还有止血、保肝、降压、降低血清胆固醇等作用。
5.生大黄能够够泻热通肠,逐瘀通经,凉血解毒。
用于瘀血经闭,跌打损伤,湿热黄疸,血热吐衄,实热便秘,积滞腹痛,肠痈腹痛,泻痢不爽,目赤,咽肿,痈肿疔疮,外治水火烫伤;上消化道出血。
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
用于血热有瘀出血者。
大黄的食用方法
加工炮制:
1.净制除去杂质,洗净。
2.切制洗净,润透、切厚片、或块晾干。
大小个分开,略浸,捞出,淋润至透,切厚片或小方块,晾干或低温干燥。
加水稍浸
泡、润透,切成1.5—5毫米厚的片,晒干或晾干。
取大黄片用低温烘脆,磨成细粉,过筛即可。
服用方法:
内服:煎汤,3-12g;泻下通便,宜后下,不可久煎;或用开水泡渍后取汁饮;研末,0.5-2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涂。
煎液亦可作灌肠用。
大黄的民间传说
1.从前有个黄姓郎中,承袭祖业擅长采挖黄连、黄耆、黄精、黄芩、黄根这五种药材为人治病,被誉为“五黄先生”。
每到三月,郎中便进山采药,为此常借宿在山上农户马峻家中,至秋末方才离开。
马峻一家三口对他善待有加,久而久之便与马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有一年马家遭了火灾,房子财物被烧光,马峻妻子被烧死,剩下爷儿俩伤心地住山洞去了。
郎中费了很大气力才找到父子俩,他对马峻说:“你带着孩子跟我采药吧!”于是他们终日相伴,以采药、卖药、治病为生。
渐渐地,不识药性的马峻也熟悉了五黄药,有时郎中不在家,他偶尔学着为人治病。
有一年夏天,一位孕妇身体虚弱,骨瘦面黄,因泻肚子来求医。
恰巧郎中不在,马峻把治泻的黄连错给成了泻火通便的黄根,结果孕妇服后大泻不止,差点没命,胎儿也死了。
这事被告到县衙,县老爷立刻命人捉拿马峻,要以庸医害人治其罪。
这时,郎中赶忙跪在堂前,恳求县老爷判自己的罪,说马峻是跟他学的医;而马峻心里更是难过,自愿领罪受罚。
这样一来,县老爷反而十分敬佩他俩的情谊,想想这五黄先生也素有声名,而孕妇身体羸
弱,孕期也短,就责罚两人赔孕妇家一些银两,把他们放了。
不过县老爷最后对郎中说:“你那五黄药的“黄根”既然比其它四样药厉害,应该改个名儿,免得日后混淆再惹祸。
”郎中深深点头,回家便把黄根改叫“大黄”,以便区别,后来这名字就渐渐地传开了。
2.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汉学家们根据中国《二十五史》写出了「大黄史」,列出它们在各个朝代的故事。
十八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黄由中国和俄国传入欧洲,并成为食用植物。
十八世纪末,缅因州的一名种菜农民把大黄的种籽由欧洲带来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