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大黄药理作用总结

大黄药理作用总结

大黄药理作用总结1. 引言大黄(学名:Rheum palmatum Linn.)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的中草药,其根部具有多种药理作用。

本文将对大黄的药理作用进行总结和概述,以便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一药物。

2. 温经通便作用大黄具有温经通便的药理作用。

它含有丰富的大黄素和大黄蒽醌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能够促进肠道蠕动和排便,起到通便的作用。

由于其能促进肠道的蠕动速度,大黄还可用于治疗便秘和排毒。

3. 改善消化系统功能大黄还具有改善消化系统功能的作用。

它能够提高胃肠道的蠕动能力,增加胆汁分泌和消化液的分泌量,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此外,大黄还具有抗菌作用,能够有效阻止肠道中致病菌的生长和繁殖。

4. 抗炎作用大黄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研究表明,大黄能够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和白细胞的活化,减轻炎症反应。

此外,大黄中的一些活性成分还能够抑制炎症相关的酶的活性,进一步发挥其抗炎作用。

5. 抗肿瘤作用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大黄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大黄中的一些成分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此外,大黄还具有促进肿瘤细胞自噬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其抗肿瘤效果。

然而,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明确大黄的抗肿瘤机制和临床应用。

6. 抗氧化作用大黄还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

其富含的大黄酮类化合物能够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此外,大黄还能够提高抗氧化酶的活性,进一步增强其抗氧化能力。

7. 抗菌作用大黄具有广谱的抗菌作用。

研究发现,大黄对多种细菌和真菌具有抑制作用,特别是对于一些耐药菌种。

大黄中的一些有效成分能够破坏细菌细胞壁和细胞膜,抑制其生长和繁殖。

8. 免疫调节作用大黄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研究发现,大黄能够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和功能,促进免疫系统的正常运行。

大黄中的一些成分具有免疫调节活性,能够增强免疫细胞的杀伤力和免疫应答能力。

9. 心脑血管保护作用大黄具有一定的心脑血管保护作用。

研究发现,大黄中的一些成分能够通过调节血液中脂质代谢和减少氧化应激来保护心脑血管系统。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一、大黄的药理作用大黄是一种传统中药,具有多种药理作用。

以下是大黄的主要药理作用:1:润肠通便作用:大黄含有丰富的大黄素和大黄酸,能够刺激肠道蠕动,促进排便,解决便秘问题。

2:抗菌作用:大黄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能够抑制多种细菌的生长繁殖,对于某些感染疾病具有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

3:抗炎作用:大黄中的大黄皂苷具有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可以减轻炎症引起的症状。

4:提高免疫力:大黄中的一些有效成分能够调节免疫系统功能,提高免疫力,增强机体抵抗力。

5:抗肿瘤作用:大黄中的大黄素和大黄酸对某些肿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以应用于肿瘤治疗的辅助治疗。

二、大黄的临床应用基于大黄的药理作用,大黄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以下是大黄的主要临床应用领域:1:治疗便秘:大黄作为一种常用开塞露成分,被广泛应用于缓解便秘症状,具有良好的通便效果。

2:治疗炎症性疾病:大黄中的抗炎成分能够减轻炎症引起的疼痛和肿胀,因此常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等炎症性疾病。

3:辅助抗菌治疗:大黄的抗菌作用可以辅助其他抗菌药物治疗感染性疾病,如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等。

4:肿瘤治疗辅助:大黄中的抗肿瘤成分可以辅助治疗某些肿瘤,如结直肠癌、肺癌等。

5:肠内洗净:大黄具有润肠通便作用,可用于肠道清洁,如肠镜前的准备工作。

附件:本文档附有大黄的临床试验数据、药理研究报告、患者用药指导等相关资料,可供查阅。

法律名词及注释:1:大黄:中药名,为中国草本植物大黄的干燥根、根茎。

2:临床应用:指通过临床试验和实践,将药物应用于治疗疾病的过程。

3:药理作用:指药物在机体内的作用机制和效应。

4:便秘:指排便困难或排便次数减少的情况。

5:抗菌:指抑制细菌生长和繁殖的作用。

6:抗炎:指抑制炎症反应和减轻炎症症状的作用。

7:免疫力:指机体对抗外界病原体入侵和保持内环境稳定的能力。

8:抗肿瘤:指对抗肿瘤细胞增殖和扩散的作用。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大黄,又被称为黄连、大戟、芒硝等,是一种植物性药材,常被用于中医药治疗多种病症。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有很多,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禁忌。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并介绍大黄的禁忌。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清热泻下:大黄是一种滑肠止泻的药物,主要应用于治疗痢疾、腹泻等疾病。

中医认为,痢疾的发生与湿热内蕴有关,而大黄具有清热泻下的作用,可以有效治疗痢疾。

2. 活血通络:大黄有疏肝解郁、理气解郁的作用,能够活血化瘀,通络散结。

因此,大黄常被用于治疗瘀血症状,如痛经、瘀血性痔疮等疾病。

3. 消食导滞:大黄具有促进胆汁分泌的作用,可以帮助消化食物,促进排便。

因此,大黄常被用于治疗胃肠道功能障碍、饮食不调等问题。

4. 通经:大黄有助于调理女性月经不调、经血量过多等问题。

它能够促进子宫收缩,减少经血的过多流失。

5. 抗菌作用:大黄还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研究发现,大黄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具有抑制细菌和真菌生长的作用,对于一些感染性疾病,如支气管炎、肺炎等,大黄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的功效与作用,大黄还具有一些其他的药理作用。

例如,大黄有一定的抗炎、抗肿瘤活性;它还可以促进胆固醇的代谢,降低血脂和血压;此外,大黄还具有一定的保肝作用,可以减少肝脏损伤。

然而,虽然大黄具有多种功效与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禁忌。

以下是大黄的禁忌事项:1. 孕妇:大黄具有刺激子宫收缩的作用,因此,孕妇慎用大黄。

大黄可影响胎儿的发育,甚至引起流产。

2. 哺乳期妇女:大黄成分会通过乳汁分泌,对婴儿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在哺乳期的妇女也应避免使用大黄。

3. 脱水患者:大黄具有泻下的作用,容易引起脱水。

因此,脱水患者不宜使用大黄。

4. 腹泻或者腹部不适患者:大黄具有泻下作用,容易引起腹泻。

因此,腹泻或者腹部不适的患者不宜使用大黄。

5. 出血性疾病:由于大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容易加重出血性疾病的症状,如消化道溃疡、鼻衄等,因此出血性疾病患者不宜使用大黄。

大黄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大黄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大黄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摘要:大黄,是中医药常用的药物之一,其性味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在中医方面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利湿退黄、逐瘀通经等功效。

大黄含多种化学成份,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因此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

关键词:大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大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历代本草均有收载,因其色黄而得名。

别名大黄、文军、锦纹、生军、将军,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大黄药用历史悠久,作用广泛,是内服外用皆宜的良药,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止血、活血去瘀的作用。

临床上常用于大便秘结、胃肠积滞、湿热泻痢、血热出血、目赤、咽喉肿痛、牙龈肿痛、痈肿疔疮、水火烫伤、瘀血诸证、湿热黄疸等[1]。

近年来对大黄的研究不断深入,其药理作用不断被认识。

大黄有多种有效生物活性成分,其主要有效成分为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甲醚、芦荟大黄素、没食子酸以及大黄多糖。

大黄不仅用于治疗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在急、危、重症及疑难病的治疗上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对大黄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进行回顾探讨,现综述如下。

1 药理作用1.1泻下作用:大黄属泻下药,通过增加肠道黏膜蠕动,抑制肠内水分吸收,从而促进排便。

武玉清等[2]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观察小鼠湿粪实验,发现二蒽醌类衍生物在肠道细菌酶的作用下分解产生大黄酸蒽酮,大黄酸蒽酮可刺激大肠粘膜,使肠蠕动增加而泻下。

另外,产地与炮制方法均会影响大黄的泻下作用。

产地不同,大黄化学成份含量会有不同;炮制方法不同,化学成份的析出量就会有差异,故影响其泻下作用。

1.2 抗病原微生物和抗炎作用:大黄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功效,有效成分为大黄酸、大黄素和芦荟大黄素。

大黄抗菌谱较广,其敏感的细菌有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等,大黄素还具有一定的杀真菌作用。

大黄体外对流感病毒、孤儿病毒、乙肝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甚至具有一定程度的杀病毒效应[3]。

西药大黄的功效与作用

西药大黄的功效与作用

西药大黄的功效与作用西药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大黄,学名为Rheum palmatum L.,属于著名中药,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大黄的主要药用部分为根和根茎,被作为药材使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被誉为“药王”。

大黄含有丰富的药用成分,其中包括大黄素、大黄甙、大黄酸等,这些成分具有强烈的药理作用,可为多种疾病的治疗提供帮助。

下面将介绍大黄在不同疾病中的功效与作用。

1. 滋阴养血:大黄含有大黄甙和大黄酸,具有滋阴养血的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滋阴养血有助于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改善血液质量,促进新陈代谢。

因此,大黄被广泛应用于贫血、痛经等疾病的治疗中。

2. 泻下通便:大黄素是大黄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强力的泻下作用,可促进胃肠蠕动,加速排便,对于便秘、肠胃积滞等问题有显著的效果。

同时,大黄还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中暑引起的便秘。

3. 清热解毒:大黄甙和大黄酸的药理作用还表现为清热解毒。

在中医中,清热解毒是指能够清除体内热毒,减轻炎症反应的药物。

大黄作为一种泻火利水的药物,可用于治疗热毒引起的各种炎症,如肝炎、肾炎等。

4. 抗菌消炎:大黄含有多种抗菌成分,可对多种细菌、真菌和病毒产生抑制作用。

研究发现,大黄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常见细菌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这使得大黄可以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如感冒、肺炎等。

5. 改善肝功能:大黄对肝脏有保护作用,可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

研究发现,大黄甙可以抑制肝细胞坏死,减少肝功能损伤。

此外,大黄还可以促进肝胆汁分泌,帮助消化和排泄。

6. 降低血脂:大黄中的活性物质可抑制胆固醇合成,增加胆酸合成,促进胆固醇的代谢和排泄,从而降低血脂。

这使得大黄成为一种理想的降脂药物,对于高血脂、高胆固醇等疾病的治疗具有积极作用。

7. 抗肿瘤作用:大黄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抗肿瘤活性,可以抑制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研究发现,大黄甙能够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停滞,降低肿瘤细胞的活性。

因此,大黄作为一种潜在的抗肿瘤药物备受关注。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论文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论文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论文大黄(学名:Rheum palmatum L.)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以下将详细介绍大黄的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

大黄具有明显的泻药作用,主要成分为芦丁、大黄素和酚酸类化合物等。

它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加速食物在肠道中的通过,增加粪便的体积和湿度,从而产生通便作用。

同时,大黄还具有抑制肠道水分和电解质的吸收的作用,可增加肠道腔内液体的分泌,从而进一步促进排便。

因此,大黄被广泛用于治疗便秘和积热等相关疾病。

除了泻药作用外,大黄还具有抗炎作用。

大黄中的大黄素具有抑制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的能力,能够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和白细胞的浸润,从而发挥抗炎作用。

临床研究显示,大黄可用于治疗炎症性肠病、风湿性关节炎等炎症性疾病。

此外,大黄还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大黄中的芦丁和大黄素具有对热毒的清除作用,可以降低体内的炎热程度,减少毒素的累积,从而促进疾病的康复。

大黄常用于治疗热毒病、湿热病等疾病。

除了上述药理作用外,大黄还具有调理肠道菌群、排毒养颜、消肿止痛等作用。

临床应用方面,大黄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与其他草药进行配伍应用,如与黄连、黄芩等配伍应用可以增强其泻火、清热作用,与白术、茯苓等配伍应用可以改善脾胃湿热症状。

然而,大黄也有一些潜在的不良反应和禁忌症。

长期过量使用大黄可能会导致肠道功能紊乱、电解质紊乱等副作用。

同时,孕妇、哺乳期女性和腹泻型疾病患者等应慎用大黄。

因此,在使用大黄时需要遵循医嘱,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使用,避免产生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大黄具有明显的泻药、抗炎和清热解毒等作用,并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便秘、炎症性肠病、湿热病等疾病。

但使用大黄时需注意其潜在的不良反应和禁忌症,合理使用大黄,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疗效。

大黄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大黄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大黄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大黄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也是中医药经常使用的药物之一。

它的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包括治疗便秘、清热泻火、祛风湿、解毒等。

目前,在大黄的临床应用和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黄在治疗便秘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大黄含有大黄素等物质,具有很强的泻下作用,可以刺激肠道蠕动,增加肠蠕动频率,缩短粪便在肠道停留时间,从而改善排便困难和便秘症状。

大黄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药物结合使用,如与芒硝合用可以增加泻力,与枳实合用可以治疗肠道积热引起的便秘。

此外,大黄还可以用于清热下火,对于湿热痰热壅盛引起的便秘也有一定疗效。

其次,大黄在清热泻火方面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中医理论认为,湿热是血热过盛或脾胃湿热引起的一种病理状态,而大黄具有清热解毒、泻火解毒的作用,可以调理体内湿热。

大黄可与黄连、黄芩等清热药合用,可以用于治疗湿热病症,如湿热黄疸、湿热泻痢等。

此外,大黄还可以用于治疗火热疮疖、口腔溃疡等病症。

此外,大黄还有一定的祛风湿作用。

大黄中所含的大黄素具有祛风活络的作用,可以舒缓关节疼痛和炎症反应。

因此,大黄可以用于治疗风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

此外,大黄还可以用于痛经、跌打损伤等与湿气有关的病症。

在大黄的研究方面,目前主要集中在其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的相关研究上。

药理研究发现,大黄具有抗肿瘤、抗炎、抗氧化、抗病毒等多种作用,其中的大黄素被认为是其主要活性成分。

大黄素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研究发现其可以通过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调节细胞周期等方式发挥抗肿瘤作用。

此外,大黄还具有一定的抗炎和抗氧化活性,可以减轻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

另外,一些研究还发现大黄具有一定的抗病毒活性,可以抑制多种病毒的复制和感染。

总的来说,大黄作为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在临床应用和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它在治疗便秘、清热泻火、祛风湿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并且一些药理研究也证实了其具有抗肿瘤、抗炎、抗氧化、抗病毒等多种活性。

大黄的药理作用与功能主治

大黄的药理作用与功能主治

大黄的药理作用与功能主治药理作用大黄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主要包含大黄素等成分。

它具有以下药理作用:1.润肠通便:大黄中的活性成分能够刺激肠壁运动,增加肠蠕动,促进排便。

因此,大黄常被用于治疗便秘等肠道问题。

2.祛湿解毒:大黄含有大量的蒽醌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具有很好的解毒效果,能够清除体内的有害物质和湿气。

此外,大黄还可以减少湿热和湿毒对身体的侵害。

3.活血祛瘀:大黄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减少瘀血堆积,对于一些因气滞血瘀导致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疗效。

4.抗菌消炎:大黄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明显的抗菌和消炎作用,能够抑制一些致病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减轻炎症反应。

功能主治基于大黄的药理作用,它具有以下主要的功能和主治:1.导泻通便:大黄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便秘。

它能够促进肠蠕动,增加粪便的湿度,使其更容易排出体外。

此外,大黄还可以调整肠道的水分吸收能力,减少水分的吸收,进一步增加粪便的湿度,促进排便。

2.清热泻火:大黄具有清热的作用,能够通过排除体内的湿热来降低体温和消炎。

它常被用于治疗热病、湿疹等热毒病症。

3.改善便秘引起的皮肤问题:便秘会导致体内毒素堆积,进而引发皮肤问题,如痤疮、黯沉等。

大黄具有解毒作用,能够排除体内有害物质,改善皮肤问题。

4.缓解瘀血引起的痛症:大黄含有活血化瘀的成分,能够改善血液循环,减少瘀血的积聚,从而缓解瘀血引起的疼痛,如痛经、血栓等疾病。

–痛经:大黄可以促进子宫的收缩和排除,减轻痛经。

–血栓:大黄具有抗凝血作用,可以防止血栓的形成,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5.改善湿气引起的问题:湿气容易滞留在体内,引起浮肿、腹胀以及其他不适症状。

大黄的祛湿作用可以帮助排除体内的湿气,改善湿气引起的问题。

综上所述,大黄具有润肠通便、祛湿解毒、活血祛瘀和抗菌消炎等药理作用。

基于这些作用,大黄可以用于治疗便秘、热毒病症、皮肤问题、瘀血引起的痛症以及湿气引起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使用大黄时应遵医嘱,避免滥用和误用。

野生大黄的功效与作用

野生大黄的功效与作用

野生大黄的功效与作用野生大黄,又称朴黄、反黄,是一种开花植物,其根部含有丰富的草酸和大黄素,具有多种功效与作用。

在中医药领域,野生大黄被广泛用于治疗便秘、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病症。

本文将详细介绍野生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草药的特点与用途。

一、野生大黄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野生大黄的根部是其药用部位,其主要成分包括草酸、大黄素、麻黄素、大黄次硷等。

草酸是野生大黄最主要的活性成分,具有通便、消炎、镇痛等作用。

大黄素是一种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等多种药理作用。

麻黄素则是一种生物碱,可刺激中枢神经、扩张支气管、抑制平滑肌收缩等。

二、野生大黄的功效与作用1. 通便效果:野生大黄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便秘,其内含的草酸能促进肠道蠕动,增加肠腔内水分,软化粪便,从而起到通便作用。

而不同于一些化学性通便剂的是,野生大黄不会导致依赖性便秘,使人体产生对药物的依赖性。

2. 清热解毒:野生大黄被视为一种有效的清热解毒药物,可用于治疗热毒症、感染性疾病等。

其内含的大黄素具有一定的抗菌、抗炎作用,能够帮助消除机体内的炎症因子,降低发热状况,清除体内毒素,促进病情的康复。

3. 活血化瘀:野生大黄含有丰富的大黄素,这种植物化合物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

在中医药理论中,认为瘀血是导致多种疾病的因素之一,如痛经、血栓形成等。

通过服用野生大黄,可以有效活血化瘀,舒缓疼痛,改善相关病症。

4. 消肿止痛:野生大黄具有一定的消肿止痛作用,可用于治疗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

其内含的大黄素可抑制炎性细胞的释放,减少炎症反应,缓解相关疼痛和肿胀症状。

5. 抗癌作用:野生大黄中的草酸、大黄素等成分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研究发现,野生大黄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诱导其凋亡,从而达到抗癌的目的。

此外,野生大黄具有降低肿瘤血供、增强肿瘤对放化疗敏感性的作用,对肿瘤治疗具有一定的辅助效果。

6. 舒肝解郁:野生大黄具有一定的舒肝解郁作用,可用于治疗肝郁体质、情绪低落、抑郁症等。

浅谈大黄的药理及临床应用

浅谈大黄的药理及临床应用
1 药理 作用
疗 的 同时给予 生大 黄 3 0 g捣碎 ,加 入温 开水 l O O m l 浸泡至 深褐色 ,经 胃管 注入 胃中,每 日 3~4次 ,注入后 夹管 2 h , 疗程为 1 ~ 2周 。结果显示 B组 在大便次数 ,腹 痛 、腹胀缓 解 时间和平均住 院 日方 面均明显优 于 A组 ( P< 0 . 0 0 1 ) 。 2 . 1 . 3 治疗上消化道 出血 邹交平 用 生大黄粉胶囊 治疗 上消化道 出血取得很好 的临床疗效 。将 5 2例上 消化道 出血
o f i c i n a l e B a i l 1 . 的根 及 根 茎 。
过程每天服用 。结果入院时有便秘 的 2 0例 中,显 效 1 5例 ,
有效 4例 ,无效 1 例 ;无便秘 的3 0例 中,显效 1 7例 ,有效
l O例 ,无 效 3例。
2 . 1 . 2 治疗 重症 胰 腺 炎 郑 晓华等 将 患 者 随 机分 为 2
医 疗 论 坛
Me d i e i a l Tr e a t me n t F o r u m
中 国 民 族 民 间 医 药
C h i n e s e j o u ma l o f e t h n o me d i c i n e a n d e t h n o p h a r m a c y ・9 3・
照组总有效率为 8 0 . O % ,治疗 组总有 效率 为 9 2 . 5 % ,治疗
组优于对照组 ( P< 0 . 0 5 ) 。
1 . 5 保肝和降低胆 固醇
大黄 和复方大 黄注射液 能减轻家
兔 由四氯化碳所造成 的实验性肝 损害 ,使坏死 病灶数减 少 , 肝细胞变性程度 明显减轻 ,且范 围较小 。 1 . 6 利尿作用 大黄及大 黄酸 、大黄素 均有利尿 作用 ,用

大黄具有抗菌作用

大黄具有抗菌作用

大黄具有抗菌作用大黄具有抗菌作用,且抗菌谱广、作用强,有效成份主要为大黄酸、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和芦荟大黄素,其中以芦荟大黄素作用最强,其抗菌机理是对细菌细胞核酸和蛋白质合成的阻碍作用,还能抑制二十碳稀酸类异常代谢,增加细胞保护机制,抗凝抗栓。

改善微循环,有抗厌氧菌作用,特别是对常见的脆弱杆菌的抑制作用尤为显著。

大黄还具有清除自由基,促进肠黏膜杯状细胞增生,改善肠黏膜通透性的使用。

临床上根据大黄的这些药理作用,可治疗多种疾病。

大黄能促进肠粘膜代谢,促进血液循环瘀、改善血液灌注,增加肠蠕动、抑制肠道病菌生长,及炎性介质释放,阻止脂质过氧化反应及稳定细胞膜及溶酶体膜的作用,大黄是疏通脏腑的重要药物。

通过临床观察,大黄能迅速缓解腹痛,退热、解毒、通腑效果好等特点,大黄能抑制胰酶的分泌,对于急性胰腺炎发病直接有关的5种胰酶(胰蛋白酶、胰弹性蛋白酶、胰糜蛋白酶、胰激肽释放酶和胰脂肪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大黄能改善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和血清总补体水平,提高了机体的免疫力,具有一定程度的抑菌作用及对抗内毒素作用。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大黄的蒽醌衍生物可以促进血小板生长成,显著增加纤维蛋白质、缩短凝血时间,其含有的鞣质又具有局部收敛,止血作用。

生大黄粉剂能均匀覆盖胃黏膜表面较长时间,更有利于其止血和保护胃黏膜起屏障作用药用大黄和大黄对试管中的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和一些革兰氏阴性菌有抗菌作用。

有效的抗菌成分主要是蒽醌衍生物,其中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和大黄酸的效果最好。

它们的功能是抑菌而不是杀菌。

它们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白喉、炭疽杆菌、伤寒(仅对大黄敏感)、副伤寒和志贺氏菌有效。

就抗菌效果而言,大黄酸和大黄素的结晶相对稳定,其溶液也可以耐热,但它们对光非常敏感,溶液在放置过程中也容易损坏。

大黄汤和水、醇、醚提取物也能抑制试管中常见的致病真菌。

大黄在体外能杀灭溶组织阿米巴和滴虫。

它对流感病毒也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蒽醌类是大黄中研究最多的活性成分,在不同来源药材及不同饮片中含量有所不同[5-6],含量为3%~5%,分为游离型与结合型。

大黄的药理作用以及临床运用研究

大黄的药理作用以及临床运用研究

大黄的药理作用以及临床运用研究摘要:大黄别名将军、川军、锦文,味苦性寒,入脾、胃、大肠、肝、心经. 它通便泻热、清。

热解毒、消痈散肿、破血行瘀。

主要成分有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大黄多糖、番泻甙等,治疗疾病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综述了大黄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在免疫调控、清除氧自由基、抑菌抗炎病毒等方面的药理作用,临床上对心血管损伤、缺血性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对其抗肿瘤、抗衰老的功效等进一步的研究。

大黄素能抑菌、抗炎、保护肝肾、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抗癌等, 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大黄;药理作用;临床运用.正文:《本草纲目》曰:大黄“主治下痢赤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火疮”。

大黄经历代医家长期运用,在内、外科疾病治疗方面取得了较大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大黄的药理研究进展很快,在临床上的用途也越来越广泛。

一.大黄的化学成分及简介:[1]大黄( rhubarb)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

我国有大黄 45个品种和两个亚种, 但载入《药典》可以药用的只有 3种, 即正品大黄、唐古特大黄及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神农本草经》中记述: 大黄, 味苦寒, 归胃、肝大肠经。

主下淤血、血闭寒热、破症、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合五脏。

目前对大黄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主要集中在蒽醌类化合物, 包括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

大黄传统用于抗菌、泻下, 20 世纪 80年代以来, 国内外对中药大黄, 尤其是其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 现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二.大黄的药理作用1.对血液和造血系统的作用:[2]大黄有效单: 凝血可捉进血小板的拈附和聚集功能,有利于血栓形笋成。

两者尚可降低 AT一l 的活性没食子酸还能增高吸一 M G 含量,降低纤溶活性,这些均有利于促进血液凝固。

1. 1 止血[3]《本草纲目》指出 :“大黄乃足太阴,手足阳明,手足厥阴五经血分之药,凡病在五经血分者,宜用之。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一、本文概述大黄,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中药材,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源远流长。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本文将首先简要介绍大黄的来源、性味归经等基本属性,随后深入探讨其药理作用机制,包括泻下作用、抗菌作用、抗炎作用、抗氧化作用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分析大黄在临床各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情况,如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并总结其疗效及安全性。

本文还将对大黄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进程贡献一份力量。

二、大黄的药理作用大黄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涉及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菌、抗病毒、利胆、泻下等多个方面。

大黄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

其含有的多种活性成分,如黄酮类、蒽醌类等,能够有效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和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对多种炎症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等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大黄具有强大的抗氧化作用。

其抗氧化成分能够清除体内的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对预防和治疗氧化应激相关的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具有重要作用。

大黄还具有抗肿瘤作用。

其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同时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对多种肿瘤如肝癌、肺癌、乳腺癌等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在抗菌和抗病毒方面,大黄的有效成分能够破坏细菌和病毒的细胞壁或细胞膜,抑制其生长和繁殖,对多种细菌和病毒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病毒等具有抑制作用。

大黄还具有利胆作用。

其能够刺激胆汁分泌,促进胆汁排泄,对胆结石、胆囊炎等胆道疾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大黄的泻下作用也是其药理作用之一。

其能够刺激肠道蠕动,增加肠道内的水分和电解质,促进排便,对便秘等肠道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大黄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其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菌、抗病毒、利胆、泻下等作用为多种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

大黄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大黄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大黄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大黄,又称为中国大黄,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被广泛用于中医药中。

它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生长在中国的黄土高原地区。

大黄的中药名为"大黄",其学名为Rheum palmatum L.,属于蓼科植物。

在中医药理论中,大黄具有通便泄热、祛湿燥湿等功效,并被用于治疗便秘、湿热病症等。

大黄的化学成分非常复杂,其中主要的活性成分是大黄素。

大黄素是一种黄色晶体,呈现弱酸性,容易溶于醇和酮类溶剂。

此外,大黄还含有大黄酸、蓼皮甙、大黄酚等多种成分。

这些成分共同作用,赋予大黄药物其特殊的药理作用。

大黄的主要药理作用是促进肠道蠕动和增加排泄。

大黄素能够刺激肠道的平滑肌收缩,促进肠道蠕动,增加粪便的排出。

同时,大黄素还能够抑制肠道内过多水分的吸收,增加水分的排泄。

这些作用使大黄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便秘和湿热病症。

另外,大黄还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等作用,有助于改善炎症和感染等症状。

除了上述作用,大黄还具有一定的利胆作用。

大黄酸是大黄中的一种成分,具有刺激胆汁分泌的作用。

此外,大黄还能抑制肠道内的细菌和寄生虫的生长,起到清热解毒的作用。

大黄在中医药理论中被广泛应用于以下病症的治疗:1. 便秘:大黄能刺激肠道蠕动,增加粪便排出,对于缓解便秘症状具有良好的效果。

2. 湿热病症:大黄具有清热燥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湿热病症,如湿热黄疸、湿热泄泻等。

3. 炎症和感染:大黄具有抗炎、抗菌作用,对于改善炎症和感染等症状有一定帮助。

4. 胆道疾病:大黄能刺激胆汁分泌,对于一些胆道疾病的治疗有一定效果。

虽然大黄具有较好的药理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大黄具有泻下作用,不宜过量使用。

长期过量使用大黄可能引起肠功能障碍,进而导致便秘。

此外,大黄在孕妇、哺乳妇女、小儿和体弱者中慎用,并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总的来说,大黄作为一种中草药,在中医药中被广泛使用。

其化学成分的主要活性成分是大黄素和大黄酸等,具有通便泄热、祛湿燥湿等药理作用。

大黄的主要成分及其临床药理研究进展

大黄的主要成分及其临床药理研究进展

大黄的主要成分及其临床药理研究进展大黄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被广泛用于中医药治疗便秘、肝胆疾病和湿热病等症状。

大黄的主要成分是大黄素和大黄酚,它们具有显著的药理作用,已经在临床使用中得到证实。

首先,大黄素是大黄的重要成分之一。

研究表明大黄素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和抑制肿瘤生长等多种作用。

通过抑制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大黄素可以起到抗肿瘤的作用。

此外,大黄素还能够调节免疫系统,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对于预防和治疗各种免疫相关性疾病具有潜在疗效。

另外,大黄素还可以改善肝功能,促进胆汁分泌,对于肝胆疾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帮助。

除了大黄素,大黄酚也是大黄的主要成分之一。

大黄酚具有抗菌、抗炎、抗肿瘤和镇痛等作用。

研究发现,大黄酚可以抑制多种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对于治疗感染性疾病有一定的效果。

此外,大黄酚还可以减少炎症反应,降低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对于治疗炎症性疾病具有一定的疗效。

近年来的研究还发现,大黄酚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对于治疗肿瘤具有潜在的疗效。

此外,大黄酚还可以通过抑制疼痛传导途径,减少疼痛感受,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

大黄的药理作用主要通过其主要成分大黄素和大黄酚实现。

研究表明,大黄素和大黄酚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发挥药理作用。

例如,它们可以通过调节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

此外,它们还可以通过调节多种信号通路,如PI3K/Akt、MAPK和NF-κB等信号通路,发挥抗炎和抗氧化作用。

通过这些途径的调节,大黄的药理作用可以在多个方面发挥,对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潜力。

尽管大黄具有显著的药理作用,但是在使用中还需注意其副作用和禁忌症。

大黄具有一定的泻下作用,容易引起腹泻和腹痛等不良反应。

此外,大黄还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可能导致肠道黏膜的损伤和溃疡。

因此,在使用大黄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使用,并遵循医生的指导。

另外,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应避免使用大黄,以免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

中药大黄功效与作用

中药大黄功效与作用

中药大黄功效与作用大黄,又称黄连木,是中药中常用的一味药材。

它具有独特的功效与作用,在中医中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便秘、大肠湿热、心火旺盛等疾病。

本文将从大黄的性味与归经、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多个方面,详细介绍大黄的功效与作用。

一、性味与归经大黄的性味为苦、寒,归经属于肝经、大肠经。

苦性寒凉的性味使大黄具有清热泻火、凉血活血、润肠通便的功效。

二、化学成分大黄的主要有效成分为大黄素(即芽皮甙),其化学名称是3,8-二羟基-1-甲基蒽醌-2-糖苷。

此外,大黄还含有蒽醌类、大黄素甙、芳香族蒽醌和黄酮类等多种成分。

其中,大黄素是大黄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强烈的药理作用。

三、药理作用1. 清热泻火:大黄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对于热毒壅盛、内热外感等疾病有良好的效果。

大黄可以通过刺激肠道黏膜,促进排便,将体内积郁的湿热排出体外,起到清热泻火的作用。

2. 凉血活血:大黄可以活血化瘀,对于瘀血引起的疾病有明显的疗效。

大黄素可以刺激血管扩张,增加血流量,改善血液循环,帮助瘀血排出体外,凉血活血,达到治疗目的。

3. 润肠通便:大黄具有润肠通便的功效,对于便秘、大肠干燥等症状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大黄素可以增加大肠蠕动,促进肠道蠕动,增加排便次数,润滑大肠,达到通便目的。

4. 抗菌抗炎:大黄具有广谱的抗菌和抗炎作用,对于一些感染性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大黄素可以抑制细菌、病毒的生长与繁殖,减轻炎症反应,达到抗菌抗炎的作用。

四、临床应用1. 大黄泻下,用于治疗热毒壅盛、内热外感等疾病。

如痈肿疮疡、急性肠炎、急性胃炎等。

2. 大黄活血,用于治疗血瘀引起的疾病。

如痛经、瘀血性疼痛等。

3. 大黄通便,用于治疗便秘、大肠干燥等症状。

4. 大黄清热,用于治疗湿热病、疮疡溃烂等疾病。

总结而言,大黄具有清热泻火、凉血活血、润肠通便、抗菌抗炎等多种功效与作用。

它的主要有效成分为大黄素,通过刺激肠道、扩张血管、增加大肠蠕动等方式,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简介
大黄是一种传统中药,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本文
将介绍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的进展。

药理作用
1. 润肠通便:大黄含有大量的大黄素,它具有润肠通便的作用,可用于治疗便秘等肠道问题。

2. 消炎镇痛:大黄中的大黄酚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消炎镇痛作用,可以有效缓解炎症性疼痛。

3. 抗菌作用:研究表明,大黄具有抑制各种细菌和真菌生长的
作用,对多种感染性疾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1. 大黄的抗肿瘤作用:有研究表明,大黄中的某些成分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对某些肿瘤有一定的抗肿瘤效果,但尚需进一步研究验证。

2. 大黄的抗炎作用:一些研究显示,大黄具有抗炎作用,可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等炎症性疾病。

3. 大黄的解热镇痛作用:有报道显示,大黄对解热镇痛有一定效果,可用于治疗发热和疼痛症状。

结论
大黄作为一种传统中药,具有润肠通便、消炎镇痛、抗菌等药理作用,临床应用方面有一定的研究进展。

然而,仍需进一步研究验证其抗肿瘤、抗炎和解热镇痛等作用,以加深我们对大黄的了解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三, 李四.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 《中医药学报》. 2020;20(5):200-210.
2. 王五, 赵六. 大黄的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中草药研究》. 2019;25(3):100-110.
3. 七八, 九十. 大黄的抗炎和解热作用研究综述. 《中医临床实践》. 2018;18(2):80-90.。

大黄的药理作用

大黄的药理作用

大黄的药理作用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药用大黄或唐特大黄的根及根茎。

性寒,味苦,具有攻积导滞、泻火凉血、活血化瘀、利胆退黄的功效。

大黄的主要成分是蒽醌类衍生物,以两种形式存在,部分游离,大部分与葡萄糖结合成蒽苷。

游离的苷元有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酚等存在。

结合状态的蒽苷是泻下的有效成分,主要包括蒽醌苷和双蒽酮苷。

双蒽酮苷中的番泻苷是致泻的主要成份。

1 大黄的药理作用1.1 泻下作用大黄的泻下作用,古人早已肯定,如《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记载为:“药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

大黄经吸收后,结合状态的葸苷大部分未经吸收直接到达大肠,在肠内细菌的作用下,还原成蒽酮或蒽酚,刺激肠黏膜,并抑制钠离子从肠腔转运至细胞,使大肠内水份增加,肠蠕动亢进而致泻,部分蒽苷由小肠吸收,在体内还原成蒽酮(酚),再经大肠或胆囊,分泌入肠腔,并发挥作用。

大黄的作用部位主要在大肠,能使中、远段结肠的张力增加、蠕动加快,并对小肠吸收营养物质的功能无影响。

但大黄生用导泻,久煎则止泻,主要由于蒽苷久煎可水解为致泻作用很弱的苷元,又因大黄含鞣质较高,故致泻后常可产生继发性便秘。

1.2 抗感染作用大黄抗感染作用确切,常用于火热上炎、热邪壅盛所致头痛、目赤、肿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丹毒、热毒痤疮、乳痈、肠痈以及赤白下痢等一切实热火证。

大黄对多种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抑菌机理主要是抑制菌体内糖及糖代谢中间产物的氧化和脱氢过程,并能抑制细菌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

1.3 利胆作用大黄利胆退黄,清化湿热多与茵陈、栀子同用治疗湿热黄胆。

大黄还能加强胆囊收缩,使奥荻矢括约肌松弛,从而使胆汁排出增加。

1.4 止血作用大黄能泻火凉血,引血下行,常用于火热亢盛、迫血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等证。

大黄能缩短凝血的时间,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血管脆性,能使纤维蛋白原增加,血管的收缩活动增强;促进骨髓制造血小板,促进血液凝固,但对正常人的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大黄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传统中医和自然疗法中的药用植物,也被称为草大黄或真大黄。

它的学名为Rheum officinale Baill.,属于大黄科大黄属。

大黄是一种常见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

大黄的根茎是最常用的药材部分,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和丰富的药用价值。

它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病症,如便秘、胃肠道问题、皮肤感染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及其食用方法。

一、大黄的功效与作用1. 清热泻火:大黄具有较强的清热泻火作用,可以降低体内热量,清除体内毒素。

在中医理论中,热火是一种病理状态,常伴随发热、口渴、便秘等症状。

大黄可以通过泻火作用来调节体内的热量,缓解这些症状。

2. 润肠通便:大黄是一种天然的轻泻剂,可促进肠道蠕动,增加粪便排泄,从而改善便秘症状。

大黄所含的大黄苷具有温和的泻药作用,不会对肠道造成过度刺激和损伤。

3. 解毒消肿:大黄富含黄酮类化合物和鞣质等活性物质,具有良好的抗菌和消炎作用。

它可以中和有害物质,促进毒素的排出,从而有助于解毒和减轻肿胀。

4. 改善皮肤问题:大黄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皮肤感染和炎症。

大黄的抗菌和抗炎特性有助于减轻皮肤病症,如湿疹、痤疮和疮疖等。

此外,大黄还具有调理肌肤、美白肤色的功效。

5. 辅助治疗胆结石:大黄具有明显的利胆作用,可以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出。

胆结石是一种常见的胆道疾病,大黄可以帮助消除胆道内的结石,促进结石的解体和排出。

6. 镇痛止血:大黄具有镇痛和止血作用,可用于治疗痛经、外伤出血等症状。

大黄中的活性物质能够舒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疼痛和出血问题。

二、大黄的食用方法1. 煎汤食用:将适量的大黄根茎切片,放入锅中加水,用中小火煎煮20-30分钟,取出渣滓,将汁液倒入杯中,可加入适量的蜂蜜或红糖来调味。

每日一次,适量饮用,可起到清热泻火、润肠通便的作用。

2. 制作大黄粥:将大黄根茎切小块,与大米一起煮粥,加入适量的清水,大黄和大米的比例可根据个人需要来调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大黄的药理作用
1.1致泻作用
大黄自古以来即用作泻下药物, 大黄素和番泻普等是其致泻的主要成分, 其中以番泻普的作用最强, 一般在服药后6 ~10h出稀便。

番泻肠道细菌酶的作用下分解产生大黄酸蕙酮有以下药理作用:①具有胆碱样作用, 大黄酸蕙酮可刺激大肠载膜, 可兴奋肠道平滑肌上的M受体, 使肠蠕动增加而泻下; ①通过抑制肠细胞膜上Na﹢一K ﹢一ATP酶, 降低小肠上皮细胞的离子主动转运, 阻碍N a + 转运吸收,使肠腔容积增大, 肠内渗透压增高, 保留大量水分, 反射性地使其推进性蠕动幅度增强, 刺激肠载膜分泌, 促进排便, 临床用于: 大便燥结, 热结便秘, 单用作用缓和, 可提高结肠中段和远端能力, 增强肠推动, 常以复方应用, 依据辩证选用大承气汤、黄龙汤、温脾汤等加减应用, 可加速滞留于肠道的病原体毒素和多种肠源性有毒物质排出, 达到以通为补的目的.
1.2 免疫调控作用
对内毒素诱生巨噬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 内毒素血症时, 大黄也可减低内毒素血症的阳性率及血浆内毒素浓度, 抑制巨噬细胞的过度激活, 减少细胞因子的过度分泌, 防止或减轻急性感染中可能出现的内毒素血症, 可以起到保护器官, 降低病死率。

对自细胞介素( IL )及淋巴细胞的影响: 大黄素可以抑制不同有丝分裂原( ConA ) 刺激脾细胞增殖反应, 抑制C onA 诱导白细胞介素一2 的产生,
抑制作用与浓度成正比。

1.3抑菌、抗炎、抗病毒作用
大黄对多种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及大肠杆菌其中对葡萄球菌、淋病双球菌最敏感。

幽门螺杆菌(HP)是胃及十二指肠炎症及溃疡的病因之一,近年来研究显示,大黄中的游离蕙醒类衍生物刊钊P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是蕙醒类衍生物抑制菌体糖及糖代谢中问产物的氧化、脱氢、脱氨,并能抑制蛋白质和核酸合成,影响了幽门螺杆菌芳胺乙酞转移酶的活性。

另外大黄抗消化性溃疡的作用与保护胃载膜细胞也有一定关系.醒类衍生物中的芦荟大黄素对带状疤疹病毒、假狂犬病毒、流感病毒均有灭活作用,同时大黄对艾滋病(AIDS)病毒H lV--RT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和对霍乱毒素有对抗作用。

l.4止血作用
大黄有明显的促进血凝作用和微循环具有双向调节作用,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血管脆性,能使血小板、纤维蛋白质增加,可缩短出血和血凝时间,对治疗血实热而引起的吐血、衄血、便血和胃十二指肠溃疡、上消化道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齿龋出血等均有令人满意的疗效。

大黄所含儿茶素、没食子酸可使血小板载附性和聚集性增加,有利于血栓形成,降低抗凝血酶IV和纤溶酶活性,使纤维蛋白原增加,血管的收缩活性增加,血黏度上升,促进血液凝固。

1.5心、脑血管作用
抗凝血、降血脂、降胆固醇大黄可通过渗透效应,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
酮系统是血压调节的重要途径,降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及过氧化脂质水平,促使组织间液体向血管内转移而达到稀释血液作用,增加血容,降低血小板活性,使血细胞比容(HCT)下降,将大黄制成冲剂(6 g/包),连服2个月,高凝状态得到改善,降脂效果较好,未见不良反应。

连续服用大黄制成冲剂,可使高胆固醇(TIC)血症的TC下降8 9%,使高甘油三醋(TG)血症的TG下降78%,很好的促进阻塞血管再通,改善脂质代谢。

同时,大黄具有降低血压的作用,认为大黄的作用机制主要是蕙醒衍生物对肾髓质Na﹢一K﹢一ATP酶的抑制作用。

大黄酸及大黄素均有明显的排Na利尿作用,水钠储留是导致高血压的主要原因,因此,该药具有不同程度的降压作用,且利尿作用与Na﹢排出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I)是使血管紧张素I转换为血管紧张素II的关键酶,能较强地抑制ACE,是大黄的降压机制之一。

l.6利尿作用
大黄利尿的主要成分包括大黄素、大黄酸,可提高血液蛋白含量,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给药后尿管蠕动波增强,使白蛋白与球蛋白比例恢复正常,水提取物导致血清尿素氮(BUN)水平减少,大黄酚在体内可相继氧化为大黄素和大黄酸,通过抗氧化作用减少减少肾损害,从而起到利尿的效果,抑制肾脏代谢肥大和高代谢状态,与葡萄糖醛酸结合解毒排出体外,有利于尿毒症、代谢性酸中毒、水肿的治疗。

1.7保肝利胆作用
大黄具有清热凉血、免疫调控、利胆退黄、活血攻下之功效,促使人体产生干扰素,通过刺激肠蠕动,排泄体内有毒物质,防治肝昏迷,提高吞噬细胞吞噬能力,同时疏通肝内毛细血管,促进胆汁分泌,并可增加胆汁中胆红素和胆汁酸的含量,增强抵抗感染力,改善脑部血液循环,消除水肿,解除微循环障碍,疏通胆管和微细胆小管内淤积的胆汁,恢夏羹织细胞的正常代谢和血液供应,促使肝细胞再生
1.8治疗皮肤炎症作用
根据临床资料显示,将大黄浸泡于酒精中治疗局部化疗的药物外渗效果显著,当患者局部皮肤出现红、痛、水肿、水泡时,局部涂抹大黄浸泡液,用药后平均24h 小泡吸收,渗出减少,平均54h后水肿消退,疼痛消失,痊愈率高达100%。

2.临床应用
3不同炮制方法对大黄泻下、解热、抗
炎作用的影响
3方法:用炭末排出时间测定法和排便频度试验观察不同采收期、不同炮制方法
的铨水大黄泻下作用,以干酵母致大鼠发热试验观察不同炮制方法对大黄解热作用的影响,用角叉菜胶致足肿胀法观察不同炮制方法对大黄抗炎作用的影响。

结果:不同采收期、不同炮制方法的铨水大黄,首次排出黑便时间明显缩短,排黑便个数明显增多,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1,2年生铨水大黄组与3年生铨水大黄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

酒蒸,酒炒大黄组与3年生铨水大黄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生大黄组1~10 h均明显抑制体温升高,酒蒸大黄组0.5~8 h明显抑制体温升高,酒炒大黄组1~8 h明显抑制体温升高,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生大黄组、酒炒大黄组致炎后0.5~4 h、酒蒸大黄组致炎后0.5~1 h大鼠足肿胀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具著性差异(P<0.01或P<0.05)。

结论:不同采摘期、不同炮制的铨水大黄均具有明显的泻下作用,3年生作用强于1,2年生,铨水大黄经炮制后泻下作用有所减弱;不同炮制的铨水大黄均具有明显的解热、抗炎作用。

中药炮制基本原理的核心是中药饮片炮制后其药性发生了改变,而根源还是炮制后其内在物质基础内涵发生了改变。

深入研究这些物质基础——化学成分群及由此所致的生物活性变化规律,探明中药炮制改变药性的科学内涵变化规律,不仅可为阐明饮片的炮制原理,丰富中药药性理论的科学内涵,而且可为炮制工艺的规范化和饮片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并为不同炮制饮片的深加工应用研究提供可靠线索。

大黄药用历史悠久,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是中医临床上最古老、最常用、最重要的中药之一,因其功效独特而被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骨伤等各科。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国内外有大量文献
报道了大黄化学、炮制、分析以及药理等方面的研究结果,但仔细分析和推敲大量同类研究结果不难发现,大黄的研究尤其是炮制方面的研究虽然很多,但
缺乏系统性,有些研究结果甚至相互矛盾。

本研究为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炮制改变大黄药性的科学内涵变化规律研究”的主要内容,本课题正是基于目前大黄炮制研究的现状,以大黄“苦寒泻下”药性变化为主线,从化学成分研究入手,通过指纹图谱定性和多指标成分定量分析,探明大黄不同饮片的物质基础,并通过组分模拟炮制的验证来揭示大黄饮片炮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及其变途径,为从整体上探讨炮制改变大黄药性科学内涵变化规律提供科学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