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炮制化学成分变化及药理变化研究
大黄炮制化学成分变化及药理变化研究
大黄炮制化学成分变化及药理变化研究【来源】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
大黄是一种十分常用的中药。
中医认为,大黄味苦性寒,入脾、胃、大肠、心包、肝经,主要有通便导滞、泻火凉血、活血祛瘀、利胆退黄之功效。
不过,大黄生品与炮制品在功效上存在较明显差异,临床应用也各有其主要适应症。
以下介绍几种常用大黄炮制品的临床应用特点大黄是一种十分常用的中药。
中医认为,大黄味苦性寒,入脾、胃、大肠、心包、肝经,主要有通便导滞、泻火凉血、活血祛瘀、利胆退黄之功效。
不过,大黄生品与炮制品在功效上存在较明显差异,临床应用也各有其主要适应症。
以下介绍几种常用大黄炮制品的临床应用特点。
【炮制】饮片名: 大黄片炮制方法: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饮片性状: 呈类圆形或不规则片状,大小不等。
除尽外皮者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有的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及星点散在,残留的外皮呈棕褐色。
横切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显颗粒状;根茎髓部宽广,有星点环列或散在;根木部发达,具放射状纹理,形成层环明显,无星点。
质坚实。
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沙粒感。
炮制作用: 生大黄苦寒,沉降,气味重浊,走而不守,直达下焦,泻下作用峻烈,攻积导滞、泻火解毒力强。
饮片名: 酒大黄片炮制方法: 取大黄片,加黄酒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炒干,取出,放凉。
每大黄片100kg,用黄酒10kg。
饮片性状: 表面深棕黄色,偶有焦斑。
微有酒气。
炮制作用: 酒炒大黄其泻下作用稍缓,并借酒升提之性,引药上行,以清上焦实热为主。
饮片名: 醋大黄片炮制方法: 取大黄片,用米醋拌匀,闷润至透,置国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
每大黄片100kg,用米醋15kg。
饮片性状: 表面深棕黄色,微有醋气。
炮制作用: 醋大黄泻下作用稍缓,以消积化瘀为主。
大学医学毕业论文 大黄炮制工艺及对其化学成分的影响研究进展 - 副本
大黄炮制工艺及对其化学成分的影响研究进展学生姓名班级专业名称化学制药技术系部名称制药工程系指导教师提交日期答辩日期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12 月摘要大黄为攻下药, 生者泻下力猛, 炮制后使之缓泻或不泻,具有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的功用。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 大黄主要含蒽醌类衍生物, 含量约为1% ~ 5%。
临床应用时, 必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 采取适当的炮制方法, 以达到引药归经, 改变或缓和药性,扩展药物作用的部位和趋向, 减弱药物毒副作用等目的。
大黄经酒炒、醋炒、酒炖、炒炭等方法炮制后,泻下作用缓和;酒炖大黄不仅胃肠道不良反应减少,而且保持了较好的解热、抑菌、消炎、止血、免疫和活血祛瘀等作用。
本文通过对大黄不同化学成分的研究,分析其药理作用,为临床用药提供参照。
关键词中药炮制技术大黄药理作用目录前言 (4)§1中药炮制的概述 (4)1.1炮制对中药中生物碱类成分的影响 (5)1.2炮制对中药中苷类成分的影响 (5)1.3炮制对中药中挥发油类成分的影响 (7)1.4炮制对中药中多糖类成分的影响 (8)1.5炮制对中药中鞣质类成分的影响 (9)1.6炮制对中药中蛋白质、氨基酸类成分的影响 (9)1.7炮制对中药中有机酸类成分的影响 (10)§2大黄的概述 (10)§3大黄的炮制工艺 (11)§4 炮制作用 (12)§5 质量标准 (14)§6 炮制对大黄药效学的影响 (14)§7 结语 (16)参考资料 (17)致谢 (20)绪论大黄是一种十分常用的中药。
中医认为,大黄味苦性寒,入脾、胃、大肠、心包、肝经,主要有通便导滞、泻火凉血、活血祛瘀、利胆退黄之功效。
不过,大黄生品与炮制品在功效上存在较明显差异,临床应用也各有其主要适应症。
以下介绍几种常用大黄炮制品的临床应用特点大黄是一种十分常用的中药。
中医认为,大黄味苦性寒,入脾、胃、大肠、心包、肝经,主要有通便导滞、泻火凉血、活血祛瘀、利胆退黄之功效。
浅析大黄炮制前后的药理变化
6 .强心作 用 : 料表 明 大量 的 女贞 子 (0 以上 ) 使冠 状 动 .1 2 有资 3g 可 脉 的血流 量增 加 , 因齐墩 果酸 有强 心 利尿 的作 用 。 0%的女贞 子 10 水 煎浸液 能使 离兔 心冠 脉血 流量 增加 ,但 同 时抑 制心 肌收 缩力 , 对心率影响不明显。临床用于治疗心律失常, 用女贞子 20 , 5 g兑 水 煎 至 90 L 口服每 次 3 m , 日 3 。治疗 心律 失 常 4 , 0m , 0 L每 次 3例 显效 1 例 , 9 有效 l 例 , 5 总有效率 7%。用女贞子浸膏片( 9 相当生 药 3g 疗心 血管病 人 8 例 , 疗 2个月 后 心绞 痛缓 解 8%, 0) 治 0 治 0 心 电 图改善 率 5%。 5 6 -抗 动脉 粥样 硬 化 : 贞 子 富含 亚 油 酸 、 麻 仁 油 酸 , 降低 .2 2 女 亚 可 血脂, 防治动 脉粥样 硬化 , 心 肌供 血状 况 , 少 冠状 动脉 脂质 改善 减 病 变 的条数并 能减 轻冠 状动 脉阻 塞 的程度 。 齐墩 果酸 通过 降低 过 氧化脂 质 , 护 P I 成酶 , 保 G合 抑制 T A 的生成 及活 性 , 高 P I/ X 升 GZ T A比值 , X 抑制平滑肌细胞增生 , 减少泡沫细胞形成 , 从而明显 抑 制 粥样 硬化斑块 的形成 , 粥样 硬化 的 发生 发展 。 阻止 6 .对 血液 系统 的影 响 t 墩果 酸可 加快 血 小板 的流 动性 , 弱 .3 2 齐 减 血小板之间的碰撞 , 从而减缓和防治血栓 的形成 , 降低脂质内膜 的沉积, 为防治老年人 的血栓性疾病提供了实验依据。 6. .4升高 白细胞 作 用 :女贞 子对 化 疗或 放 疗 所致 的 白细胞 减少 2 有 升高 白细胞 的作 用 。 63 -降血糖 、 脂作 用 : 贞 子煎 剂 、 贞 子 中提取 的女贞 子素 、 降血 女 女 齐 墩果 酸均有 良好 的降 血糖 作用 , 中齐 墩果 酸对 正 常大 鼠 的血 其 糖 、 无 明显 影 响 , 对实 验性 高脂 症 大 鼠有 明显 的降脂 作 用 , 血脂 而 并 能减 少脂 质在家 兔 主要 脏器 的沉 积 。 64 .保肝 作用 : 齐墩果 酸 可使 变性 坏死 的 肝组 织恢 复 正常 , 轻丙 减 氨 酸活 力下 降 , 织 炎 症反 应 减 弱 , 中丙 种 球 蛋 白下 降 , 肝组 血 并 能促 进 肝 细胞 再生 ,使 坏 死 区迅 速修 复 。研 究表 明女贞 子 中 的 齐 墩 果 酸 对 四氯 化碳 引起 的 大 鼠 急 性 肝 损 伤 有 明显 的保 护 作 用 , 显减 轻 肝 细胞 变 性 及 坏 死 , 血 清 中谷 丙 转 氨 酶 明显 下 明 使 降, 肝内甘油三酯 蓄积减少 , 糖原蓄积增加 , 还能拮抗溴苯 、 呋 喃苯胺酸、 秋水仙素、 内毒素等诱发的肝脏毒性 。女贞子生品、 酒 炙 品 、 拌 炒 品 、 蒸 品 、 蒸 品 以及 齐 墩 果 酸 溶 液 , 能 降 酒 酒 清 均
大黄炮制方法对其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
大黄炮制方法对其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摘要】有关大黄的炮制历史可追溯至汉代,张仲景在《神农本草经》中对大黄有较为详细的描述,并首次提出了生、熟两种炮制方法。
现代中医学认为,随着大黄炮制方法的变化,对其含有的化学成分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带来不同的药理作用。
本文在搜集、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大黄炮制方法及化学成分的变化进行探讨,旨在为相关医学研究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大黄;炮制方法;化学成分;影响【中图分类号】R9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3-0247-02大黄中大约含有2%~6%的蒽醌类衍生物:大黄酚、大黄酸、大黄素甲醚、大黄素等,它们的主要作用是抗菌及抗病毒,蒽醌类衍生物大多为结合态,仅有一小部分是游离态。
结合态蒽醌类衍生物可分为两大类:蒽醌单糖苷和双蒽酮苷,具有泻下作用,结合态大黄酸的含量决定了其致泄能力,大黄酸中的鞣质含量在6%左右[1],其中包含大黄四聚素、没食子酰葡萄苷等,属于收敛成分。
1.大黄炮制方法1.1 大黄炭用武火将生大黄炒到变为黑色以后,然后取出大黄凉透。
大黄碳主要用于便血、大肠内有积滞以及因外伤造成的流血症状,具有止血止泻的作用,适用于崩漏、吐血等症状,经炒、炒炭之后,生大黄的快利之性有所减弱,故能发挥止血功效。
1.2 酒大黄亦被称为酒军,用100kg大黄片加14kg黄酒,搅拌均匀后闷一段时间,然后用微火炒到颜色变深之后取出放凉。
大黄的苦寒泻下功效降低,借助黄酒引药上行,清上焦血分热毒,适用症状为咽喉肿痛、目赤及牙龈肿痛等。
1.3 熟大黄将大黄块或者大黄片置于笼屉、甄等容器中,隔水蒸到大黄内外全部为黑色,然后取出放凉直至干燥。
通过酒蒸,大黄的泻下功效降低,具有活血祛瘀的作用,适用于腹痛、瘀血凝积、跌打损伤等症状。
1.4 生大黄也就是原生态大黄,清洗干净后闷润切成片便可,生大黄的作用是攻积导滞,适用于便秘、胃肠实热积滞等症状。
《2024年大黄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及其减毒研究》范文
《大黄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及其减毒研究》篇一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大黄在炮制前后其化学成分的变化及其对药物减毒效果的影响。
通过对比分析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揭示炮制过程对大黄药效的影响机制,为中药材的炮制工艺提供科学依据。
一、引言大黄作为传统中药材,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如泻下、利胆、抗炎等。
然而,由于大黄的药效成分复杂,其临床应用中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
因此,通过炮制工艺改善大黄的药效,降低其毒副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通过对大黄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及其减毒作用的研究,以期为优化中药炮制工艺提供参考。
二、大黄炮制工艺简介大黄的炮制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蒸制、炒制、酒制等。
本文选取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蒸制法进行实验研究。
蒸制法通过蒸汽加热大黄,达到软化药材、改变药效的目的。
三、实验方法1. 样品采集与处理:分别采集炮制前后的新鲜大黄样品,进行清洗、干燥、粉碎等处理。
2. 化学成分分析:采用现代分析技术如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薄层扫描法等,对大黄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3. 减毒效果研究:采用体外和体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大黄炮制前后的药效变化及其对毒副作用的改善情况。
四、实验结果1. 化学成分分析结果:经过对比分析,发现大黄在炮制过程中,部分化学成分的含量有所变化。
其中,某些具有泻下作用的成分含量降低,而一些具有抗炎、利胆等作用的成分含量增加。
2. 减毒效果研究结果: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发现,经过蒸制处理的大黄,其泻下作用减弱,毒副作用降低,而抗炎、利胆等作用增强。
这表明炮制过程能够优化大黄的药效,降低其毒副作用。
五、讨论1. 化学成分变化分析:大黄的化学成分复杂,其炮制过程中的变化机制可能与加热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化学成分的降解与转化等因素有关。
2. 减毒机制探讨:大黄的减毒作用可能与部分具有泻下作用的化学成分含量的降低有关。
此外,其他化学成分可能在大黄炮制过程中发生了结构上的变化,使其药理作用得到了改善和优化。
大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新进展
大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新进展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大黄为历代医家本草和历版《中国药典》收载的常用中药,是传统泻下类中药的代表,来源于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palmatumL.、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Rheumofficinale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之功效00。
大黄具多类药效活性成分,其中以蒽醌类、二蒽酮类、芪类、鞣质和多糖研究最多;其药理作用主要有调节胃肠功能、抗病原微生物、抗肿瘤、保护心脑血管、抗炎、保肝及抗衰老等。
近年来国内外对大黄进行了大量研究,其药理作用不断被认识,临床应用范围逐步扩大,加之人们对中医药的不断认可,使得大黄临床使用量逐年加大,药材价格也随之攀升。
现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大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的研究作一综述。
1化学成分研究蒽醌类蒽醌类是大黄中研究最多的活性成分,在不同来源药材及不同饮片中含量有所不同,含量为3%-5%,分为游离型与结合型。
游离型有大黄酸(rhein)、大黄素(emodin)、土大黄素(chrysaron)、芦荟大黄素(aloe-emodin)、大黄素甲醚(physcion)、异大黄素(isoemodin)、大黄酚(chysophanol)、虫漆酸D(laccaicacidD)等0。
结合型有大黄素甲醚葡萄糖苷(physcionmonoglucoside)、芦荟大黄素葡萄糖苷@(aloe-emodinmonoglucoside,aloe-emodin-l-O-p-D-glucopyranoside)、大黄素甸萄糖音(emodinmono-glucoside)、大黄酚甸萄糖音(chysophanolmonoglu-coside,chrysophanol-1-O-紫外■质谱法测定出两种新的蒽醌类成分:aloe-emodin-w-O-p-D-glucopyranoside及w~hydroxy~emodin。
《2024年大黄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及其减毒研究》范文
《大黄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及其减毒研究》篇一一、引言大黄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具有悠久的应用历史和广泛的药理作用。
然而,大黄的化学成分复杂,且部分成分可能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
因此,对大黄进行炮制处理,不仅可以改变其药性,还能降低其毒副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大黄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及其在减毒方面的研究进展。
二、大黄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大黄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蒽醌类、多糖、黄酮类等。
其中,蒽醌类化合物是大黄的主要药效成分,具有泻下、利胆、抗炎等作用。
然而,长期或大量使用大黄可能导致胃肠道刺激、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
三、大黄的炮制方法及其对化学成分的影响大黄的炮制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蒸制、炒制、酒制等。
这些炮制方法能够改变大黄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从而影响其药理作用和毒副作用。
(一)蒸制法蒸制法是常用的大黄炮制方法之一。
蒸制过程中,大黄的蒽醌类化合物含量会有所降低,同时会增加一些新的化学成分。
这些新的化学成分可能具有更好的药理作用,同时降低大黄的毒副作用。
(二)炒制法炒制法能够使大黄中的部分化学成分发生降解或转化,从而改变其药理作用。
例如,炒制后的大黄中某些蒽醌类化合物的结构发生变化,使其泻下作用减弱,而抗炎、抗氧化等作用增强。
四、大黄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一)蒽醌类化合物经过炮制后,大黄的蒽醌类化合物含量有所降低,但同时也可能产生一些新的蒽醌类衍生物。
这些衍生物可能具有更好的药理作用和更低的毒副作用。
(二)其他化学成分除了蒽醌类化合物外,大黄中还含有多种其他化学成分。
这些成分在炮制过程中也可能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大黄的药理作用和毒副作用。
例如,多糖、黄酮类等成分在炮制过程中可能发生降解或转化,产生更多的活性成分。
五、减毒研究通过对大黄进行炮制处理,可以降低其毒副作用,提高其安全性。
减毒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药效学研究通过药效学研究,了解大黄炮制前后对不同疾病的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
同时,通过对不同炮制方法的研究,找出最佳的炮制方法,以降低毒副作用并提高药效。
浅述大黄的炮制方法与药理研究-学位论文
2012 届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浅述大黄的炮制方法与药理研究系部***专业**班级*******学号***********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日期2011 年11 月19 日浅述大黄的炮制方法与药理研究某某某摘要:大黄的炮制历史久远,炮制方法有很多种,现今沿用的有生大黄、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醋大黄、蜜大黄、盐大黄、清宁片等。
大黄的药理作用十分广泛,有泻下、保肝利胆、胃黏膜保护、抗急性胰腺炎、利尿、改善肾功能、活血止血、降血脂、抗病源微生物、抗炎、抗肿瘤、免疫调节等,其中对急慢性肾衰竭的作用、降血脂、抗肿瘤作用是大黄药理研究的现代进展。
大黄经过炮制后能够改变药性、减轻副反应和提高疗效。
因此,通过对大黄不同炮制方法的研究,分析其药理作用,能够为临床用药提供参照。
关键词:大黄;炮制方法;药理研究0引言黄来源于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和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功效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常用于便秘、肝炎、胆囊炎、糖尿病肾病和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疾病的治疗。
从本草文献可知,大黄的炮制品种在20种以上,沿用至今的炮制品仍有生制大黄、酒制大黄、醋制大黄、蒸制大黄、酒蜜制大黄、制炭大黄、炒制大黄、盐制大黄、蜜制大黄、药汁制大黄等数种,其中以生大黄,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最为常用,2005版《中国药典》收载有以上4种炮制品种[1]。
由于不同炮制品的加热程度、加入辅料等不同,使其活性成分发生量与质的变化[2],功能及临床疗效亦有差异[3、4]。
现就大黄不同炮制品的炮制方法及在药效方面的差异作了总结。
1 炮制方法1.1净制除去杂质,洗净。
1.2切制洗净,浸润、切厚片或块晾干。
大小个分开,略浸,捞出,淋润至透,切厚片或小方块,晾干或低温干燥。
加水稍浸泡、闷透,切成1.5-5mm厚的片,晒干或晾干。
取大黄片用低温烘脆,磨成细粉,过筛即可。
1.3炮制1.3.1酒制取大黄片,加黄酒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炒干取出,放凉。
大黄的炮制研究
大黄的炮制及其药理分析摘要:通过对大黄不同化学成分的研究,分析其药理作用,为临床用药提供参照。
关键词:大黄;药理大黄来源于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和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功效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常用于便秘、肝炎、胆囊炎、糖尿病肾病和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疾病的治疗。
一.药理作用1.主要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概述大黄的药理作用[1]有(1)泻下作用: 大黄中的二蒽酮类(番泻甙)有强烈的泻下作用,预防和治疗应激性胃溃疡出血, 促进胰液、胆汁分泌,杀菌: 大黄对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布氏杆菌、鼠疫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痢疾杆菌、流感杆菌、真菌有抑杀作用,止血:大黄中含有儿茶素、没食子酸使凝血系统作用加强,降低血脂:降低血液三酰甘油和总胆固醇,抗肿瘤: 大黄素、大黄酸通过抑制肿瘤细胞氧化、脱氢和 DNA 复制,达到抑杀肿瘤细胞的作用,( 7)肾脏保护作用:大黄抑制蛋白质分解,能明显降低血中尿素氮和肌酐含量,大黄中鞣质对肾功能不全和尿毒症有改善作用, 促进尿素和肌酐排泄,( 8)免疫作用,( 9)抗炎作用,(10)抗衰老。
大黄在药效方面的概括如下:2.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2.1 泻下作用大黄主要化学成分为蒽醌及衍生物, 大部分以结合性蒽苷形式存在, 为泻下作用的主要成分, 其中以番泻甙 A 的泻下活性最强,口服大黄浸膏或番泻甙后一般 6~ 10 h即可排泄稀便。
致泻作用的部位在大肠,部分蒽苷由小肠吸收, 在体内也可还原成蒽酮,再经大肠或胆囊分泌入肠腔而发挥致泻作用。
此外, 其泻下作用可能还有肠壁神经丛参与。
虽然泻下作用的直接因素是游离的甙元, 但结合蒽甙的葡萄糖能保护甙元, 使其在胃肠不被水解和破坏。
因此, 结合型蒽甙才能发挥致泻作用.2.2 促进胰液分泌及抑制胰酶活性大黄能使胰腺细胞间的紧密联结,阻止胰液外溢,抑制胰腺细胞合成和分泌胰液[2]。
在试管内及近似胃肠道的生理条件下, 生大黄对胰蛋白酶、胰淀粉酶、胰脂肪酶活性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中药大黄的综合研究报告
中药大黄的综合研究报告
中药大黄的综合研究报告
一、概述
大黄,又称黄连、赤黄、巴黄等,是中草药中常用的一味药材。
大黄为蓼科植物大黄的根和根茎,具有血草、活血化瘀、泻火和通便的功效。
本报告对大黄进行了综合研究,包括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以及安全性评估等方面的内容。
二、化学成分
大黄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其中主要成分包括大黄素、大黄酮苷、大黄酚、大黄蒽醌、黄酮类化合物、大黄素甲酸酯等。
三、药理作用
1. 活血化瘀:大黄中的大黄素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瘀血引起的疼痛及不适。
2. 血草:大黄含有草酸,具有降低血草含量、增加尿酸排泄的作用,可作为血草药物的辅助治疗。
3. 泻火:大黄含有大黄素甲酸酯,具有泻火的作用,有助于清热解毒。
4. 通便:大黄中的大黄酚具有通便作用,对缓解便秘具有一定效果。
四、临床应用
1. 大黄可作为峻下药使用,用于治疗便秘、积热和胸腹肿痛等症状。
2. 大黄可作为活血化瘀药使用,用于治疗瘀血引起的疼痛、淤
血等症状。
3. 大黄可作为清热解毒药使用,用于治疗火热上冲、口疮、湿疹等症状。
五、安全性评估
大黄在一定剂量范围内使用是相对安全的,但过量使用容易引起胃肠道刺激,导致腹泻、腹痛等症状。
对于孕妇、儿童、慢性腹泻及病态肠道机械性阻塞者不宜使用大黄。
六、总结
大黄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活血化瘀、血草、泻火和通便的功效。
大黄含有多种化学成分,有广泛的临床应用。
在使用大黄时需要控制剂量,防止过量使用引起不良反应。
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等,应慎重使用大黄。
《2024年大黄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及其减毒研究》范文
《大黄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及其减毒研究》篇一一、引言大黄是一种广泛用于中医药的草本植物,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泻下、利胆、解毒等。
然而,由于生大黄具有一定的毒性,因此需要进行炮制处理以提高其安全性和药效。
本文旨在探讨大黄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及其对减毒效果的影响。
二、大黄炮制前的化学成分大黄炮制前,其主要化学成分包括蒽醌类、苯酚类、鞣质类等。
其中,蒽醌类是主要的有效成分,具有泻下作用,但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毒性。
此外,其他化学成分也会对大黄的疗效和安全性产生影响。
三、大黄的炮制方法及其作用大黄炮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降低其毒性,提高疗效。
常见的炮制方法包括炒、煮、蒸等。
其中,炒制是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高温加热使大黄中的化学成分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从而降低其毒性并提高疗效。
四、大黄炮制后的化学成分变化经过炮制后,大黄的化学成分会发生变化。
其中,蒽醌类化合物的含量会降低,同时苯酚类、鞣质类等成分的含量会有所增加。
此外,还会产生一些新的化学成分,这些新成分可能具有更好的药理作用和更低的毒性。
五、大黄炮制前后的减毒效果研究大量研究表明,经过适当的炮制处理后,大黄的毒性明显降低,同时其疗效得到提高。
这主要是由于炮制过程中大黄的化学成分发生了变化,使其中有毒的蒽醌类化合物含量降低,而其他具有治疗作用的成分含量增加。
此外,新产生的化学成分也可能具有更好的生物活性和更低的毒性。
六、大黄炮制后药理作用的研究大黄炮制后,其药理作用也发生了变化。
除了原有的泻下、利胆、解毒等作用外,还可能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新的药理作用。
这些新的药理作用可能与其化学成分的变化有关。
七、结论本文通过对大黄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及其减毒效果的研究,发现经过适当的炮制处理后,大黄的毒性明显降低,同时其疗效得到提高。
这主要是由于炮制过程中大黄的化学成分发生了变化,使其中有毒的蒽醌类化合物含量降低,而其他具有治疗作用的成分含量增加。
中药大黄的炮制研究综述
中药大黄的炮制研究综述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临床用药理论和药物配制的需要,将药材进一步加工的传统工艺,它是我国医药学的宝贵遗产,中药炮制的方法众多,与药效一般有着密切关系,正如前人所说:“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性味反失。
”。
实践证明,通过炮制能使中药饮片达到一定的净度和纯度标准、消除或减低中药的毒性或副作用、改变和增强中药饮片固有的性能。
大黄作为传统中药的一种以其能泻火解毒、主治湿热黄疸、跌打瘀肿、便秘等作用,被广泛研究。
1. 中药大黄概述:蓼科植物中称为大黄的原植物有60多种,中药正品大黄是指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北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南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去除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
大黄主要分布于陕西、四川、湖北及云南等省。
由于大黄的炮制方法各异,因此中药大黄的处方用名也很多有:大黄、生大黄、川军、酒军、酒大黄、醋大黄、熟军、熟大黄和大黄炭.成品大黄为不规则厚片或块,表面黄棕色或黄褐色,中心有文理,微显朱砂点,质轻、气清香,味苦而微涩.酒大黄表面黑褐色,质大黄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和心经,主要用于治疗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治实热便秘、谵语发狂、食积痞满、痢疾初起、里急后重、瘀停滞不停闭、时行热疫、暴眼赤痛、阳黄、水肿、疔疮、汤火伤等症。
经研究发现:中药大黄中起药效的是以蒽醌及其衍生物和游离苷元(如大黄酸、大黄素等)为主的一大类化合物.在现今,大黄的炮制方法有生用、制用两大类。
生用主要是粉碎、闷润(取原药材,洗净闷透,切片,晒干);制用有酒大黄、单炒、炒焦、炒炭、单蒸、酒蒸、煮制、蜜制、酒制等方法。
2. 大黄的炮制方法及其炮制后药性和用途2.1. 生大黄的炮制及其炮制后药性和用途2.1.1. 炮制:其炮制为取原药材拣净杂质,大小分档,洗净,焖润至内外湿度均匀,切厚片或块,晾干或低温干燥,片面黄色,呈槟榔纹及朱砂点,气味浓厚。
《2024年大黄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及其减毒研究》范文
《大黄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及其减毒研究》篇一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大黄在炮制前后其化学成分的变化及其对药物减毒的影响。
通过对比分析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以及减毒效果的实验研究,为大黄在临床应用中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一、引言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药用大黄的根茎,具有清热解毒、泻火通便等功效。
然而,由于大黄本身的某些化学成分可能存在一定的毒性或副作用,因此对其进行炮制处理在传统医药中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通过研究大黄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及其减毒效果,旨在为中药的现代化和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大黄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大黄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如大黄素、大黄酚、大黄酸等。
这些化学成分使得大黄具有清热解毒、利胆退黄、改善血液循环等药理作用。
然而,某些成分的过量使用可能导致一定的毒副作用。
三、大黄的炮制方法及其对化学成分的影响大黄的炮制方法多样,包括蒸制、煮制、烘烤等。
炮制过程中,大黄的化学成分会发生变化。
经过炮制后的大黄,其某些有效成分的含量可能增加或减少,而某些有毒或副作用的成分可能被分解或转化。
四、实验方法与结果1. 实验方法(1)选择相同品种的大黄样品,分别进行不同的炮制处理。
(2)采用现代分析技术(如光谱分析、色谱分析等)对炮制前后的样品进行化学成分分析。
(3)通过动物实验或细胞实验,观察大黄及其炮制品的减毒效果。
2. 实验结果(1)经过不同炮制处理的大黄,其化学成分有所变化。
具体表现为某些有效成分的含量增加,而某些有毒或副作用的成分被分解或转化。
(2)通过动物实验或细胞实验发现,经过适当炮制的大黄,其减毒效果明显增强。
这可能与炮制过程中某些有毒或副作用的成分被分解或转化有关。
五、讨论1. 大黄炮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可能与炮制方法、时间、温度等因素有关。
因此,在炮制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这些因素,以保证大黄的化学成分和药效。
2. 大黄的减毒效果与其化学成分密切相关。
通过炮制处理,可以使得大黄的某些有毒或副作用的成分被分解或转化,从而增强其减毒效果。
近十年大黄的炮制研究进展
近十年大黄的炮制研究进展大黄为常用中药之一,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北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Ex Balf、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 的干燥根及根茎。
具有攻积导滞,泻火解毒的功能。
主治实热便秘,高热、谵语发狂,食积痞满,痢疾初起、里急后重,瘀停滞不停闭、时行热疫、暴眼赤痛,吐血,湿热黄疸,跌打瘀肿,疔疮,汤火伤等病症。
1 大黄的古代炮制概况1.1 古代大黄的炮制方法汉代《金匮玉函经》有酒洗酒浸、《金匮要略方论》又增加了酒蒸;南北朝《雷公炮炙论》蜜蒸;唐代《食疗本草》醋煎,《外台秘要》细剉;宋代《小儿药证直诀》煨、酒制、巴豆煨,《类证活人书》酒洗、米泔水制,《圣济总录》、姜醋制,《三因极一病证论方》麸煨,《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小便煨;金元《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蒸焙酒、面煨,《丹溪心法》酒制煨酒、米上蒸;明代《本草纲目》酒制炭、腊水蒸、酒蜜蒸,《景岳全书》酒制、炒焦,《炮炙大法》酒蜜蒸炒;清代《医门法津》煅制,《本草逢原》韭汁制、皂荚矾制,《沈氏女科辑要笺正》《沈氏女科辑要笺正》童便盐制、巴豆炒,《外科证治全书》石灰炒制。
1.2 大黄炮制的传统理论早在汉代就有“实者生用,虚者酒蒸”的经验。
这初步说明了大黄用酒炮制后功效不一,从而为临床不同病症提供了不同炮制品。
这亦可能是后世采用酒为辅料来炮制大黄,认为是改变药性提高药效的理论依据。
至唐代除酒制论述又进一步外,并指出“治痃癖,醋煎大黄生者,甚效。
”、宋代对炮制质量有了一定要求“凡汤,酒中用大黄,不须细剉”,“用大黄,旧皆蒸之,今不须尔”。
及至又提出对大黄进行煨制,王好古曰“须煨,寒则伤胃气” 张元素曰“疮出而大便不通者煨之”。
明代陈嘉谟指出“欲使上行须资酒制,酒浸达巅顶上,酒洗至胃脘中,……如欲下行,务分缓速,欲速生使,投滚汤一泡便吞,欲缓熟宜,同诸药久煎方服”。
大黄的现代研究及未来发展方向
摘要中药大黄作为中药材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材料,其化学成分和功效是非常值得中医学者进行研究。
大黄的现代研究表明了大黄对人类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越来越多的复杂性疾病的病因病理被一一破译破解,成分研究已经从传统的蒽醌类和蒽酮类发展到二苯乙烯类、鞣质类和多糖类,药理作用的研究已经发展到抗肿瘤和保护心脑血管,这些研究为临床医疗服务提供了理论的基础。
本文介绍了大黄的概念、分类及作用,并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对大黄的现代研究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提出了对大黄未来发展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大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泻下炮制目录1 绪论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大黄的概述 (1)2.1大黄的概念 (1)2.2大黄的分类 (1)2.3大黄的功效与作用 (2)3 大黄的现代研究 (2)3.1 大黄的化学成分研究 (2)3.1.1 蒽醌类 (2)3.1.2 蒽酮类 (2)3.1.3 二苯乙烯类 (3)3.1.4 鞣质类 (3)3.1.5 多糖类 (3)3.1.6 其他成份 (3)3.2 大黄的药理学研究 (3)3.2.1 对肠胃有调节功能 (3)3.2.2 对心脑血管有保护作用 (4)3.2.3 抗炎和抗病毒作用 (4)3.3 大黄的其他作用研究 (4)3.3.1抗肿瘤作用 (4)3.3.2保肝利胆作用 (4)3.3.3 其他药理作用 (4)3.4 大黄的炮制方法研究 (5)4 大黄的未来发展方向 (5)5 结论 (6)参考文献 (1)后记.................................................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绪论1.1研究背景大黄是多种蓼科大黄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合称。
主要产于我国的西部,有野生也有栽培种植。
稍有油性,气清香。
大黄位居我国常用中药材的第十位,因此历来被中医药学者所重视,汉代《金匮玉函经》中有关于大黄的多种炮制方法及用途。
最近几年有2007年出版的《大黄的现代研究》包括大黄应用历史沿革、大黄的药理作用及生物技术对大黄研究的应用等,总结了大黄现代的研究成果,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必备重要文献。
大黄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及其减毒研究
大黄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及其减毒研究大黄炮是一种复方中药制剂,通常用于治疗急性肠道功能紊乱和消化不良。
由于其含有大黄等草药成分,大黄炮具有强烈的药效和副作用。
为了减少其副作用并提高其疗效,研究人员对大黄炮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开展了相应的减毒研究。
大黄炮的主要药材为大黄和泻酒糟。
大黄为常见的中草药之一,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大黄素、大黄苷、大黄酚等。
大黄素是一种抗炎、抗氧化和抗肿瘤活性物质,具有很高的药物活性,但也有一定的副作用。
泻酒糟是通过将大黄与高粱酿造的泻酒糟共炼而制得,能够增强大黄的泻力。
研究人员发现,大黄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有明显的变化。
大黄炮制前,大黄素、大黄苷等成分含量较高,但药效较强。
经过炮制过程后,大黄炮中大黄素、大黄苷等活性成分的含量有所减少,同时一些副作用成分如大黄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降解。
研究人员将大黄炮制前后的成分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大黄炮制后,大黄中的一些活性成分转化为了其糖苷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具有较低的毒性和副作用。
此外,减毒研究也成为大黄炮的重要方向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研究人员对大黄炮的减毒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他们通过改变大黄炮的制备工艺,如炮制温度、时间等,尝试寻找制备工艺对药效和副作用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适度的炮制过程能够降低大黄炮的毒性,减轻其副作用。
除了制备工艺的调整,研究人员还通过结合其他草药进行配伍,以达到减毒的效果。
一些研究表明,将大黄炮与其他具有抗炎、抗菌、保护肠道功能的中草药进行合理搭配,可以减轻大黄炮的副作用,并提高其疗效。
在减毒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人员还对大黄炮的药效进行了深入研究。
大黄炮的药效主要体现在促进肠道蠕动、增加分泌液和保护黏膜屏障等方面。
通过与其他中草药的配伍使用,大黄炮的药效可以得到进一步提高。
综上所述,大黄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及其减毒研究是十分重要的课题。
通过深入研究大黄炮的化学成分变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该药的药效和副作用。
大黄的化学成分和药理研究进展
大黄的化学成分和药理研究进展摘要:大黄中的有效成分比较丰富,药理作用比较广泛而普遍,能够达到凉血解毒,清热泻火,利湿退黄的效果。
近些年来,针对大黄这种药材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已经初步取得了进展,收入颇为丰富,发现大黄中存在有机酸类、挥发油类以及苷类化合物等多种有效成分,使人体的消化系统功能得到改善,也可以促进血液的循环,增进新陈代谢,使神经系统受到影响,更能够改善患者的肾脏功能,延缓疼痛,达到抗炎抗菌的目标,因此其用途极为广泛。
关键词:大黄;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综述大黄是一种多年生的高大草本植物,通常会生长于山地林园或者是草坡,生长方式是野生或者栽培,其根茎相对比较粗壮,我国将大黄这种药材用于医学方面由来已久。
在西汉时期还可以将大黄药材运输往欧洲,当时中国是药材的主要出口点[1]。
大黄的别称有金木、火生、黄良、将军等,是一种十分常见的中成药,大黄酸是大黄以及何首乌等传统中草药中十分重要的一种成分,相关的研究已经发现大黄酸这种成分的药理活性极为广泛,包括抗炎、抗氧化应激、抗肿瘤、抗纤维化、抑菌、抗病毒等功能十分全面。
大黄的性味苦寒,具有清湿热、泻火、凉血、去瘀解毒的功效,关于大黄用于各种疾病治疗的过程中,药方多种多样。
本文探讨在现代医学临床研究方面大黄这种药物的重要作用。
1大黄的主要化学成分当前来看,大黄的化学成分主要已经超过160种,主要包括二苯乙烯类、类衍生物、苯丁酮类、萘衍生物类等,还包括蛋白质、氨基酸、淀粉和其他的一些微量元素,除此之外还包括糖类和有机酸,挥发油等物质。
2大黄的现代药理作用研究2. 1 调节胃肠道功能(1)止泻作用大黄这种药物可以用于湿热泻痢的有效治疗,是中医中的一种通用治疗方法,能够很好地达到止泻的效果,大黄拥有止泻作用良好的鞣质成分,如果小剂量或者长期大量使用大黄,很容易会产生便秘的问题,主要是由于这种鞣质成分的存在。
另外大黄泻下的有效成分一般是蒽苷,其主要的番泻苷会直接作用人体的大肠,使肠内的水分吸收受到抑制,促进肠的蠕动,促进人体的排便。
大黄炮制工艺及药理研究
形如酒大黄片或块,表面黑褐色,质坚实,有特异芳香气,味微苦。 4.4 大黄炭
形如酒大黄片或块,表面焦黑色,断面焦褐色,质轻而脆。无臭,有焦香气, 味微苦。 4.5 醋大黄
形如酒大黄片或块,表面深棕色或棕褐色,断面浅棕色。略有醋香气。 4.6 清宁片
大黄炮制工艺及药理研究
班级:09 中药专科(1)班 姓名:黄小敏 学号:0906601141 【摘要】大黄为攻下药, 生者泻下力猛, 炮制后使之缓泻或不泻,具有泻热通肠、 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的功用。现代药理研究证实, 大黄主要含蒽醌类衍生物, 含 量约为 1% ~ 5%。临床应用时, 必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 采取适当的炮制方法, 以达到引药归经, 改变或缓和药性,扩展药物作用的部位和趋向, 减弱药物毒副 作用等目的。大黄经酒炒、醋炒、酒炖、炒炭等方法炮制后,泻下作用缓和;酒炖 大黄不仅胃肠道不良反应减少,而且保持了较好的解热、抑菌、消炎、止血、免 疫和活血祛瘀等作用。 【关键词】大黄; 炮制工艺;炮制作用;质量标准;药效学 1 前言
中药通过炮制使用,是中医运用中药的一大特色,大黄在炮制过程中,由于其 受热情况的不同以及配合不同的辅料等处理后,对其内含的多种成分起到了量和 质的变化,其药效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药理作用亦不尽相同,扩大了原有的治疗 范围。所以,临床上要辨证论治, 适时适量的使用大黄及炮制品, 经过长期探索, 这些用药经验对临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发掘。
为圆形厚片,表面乌黑色。有香气,味微苦、甘。
5 炮制对大黄药效学的影响 5.1 泻下作用[5]
酒炒、醋炒大黄泻下效力降低约30%,但泻下出现的时间、次数、泻下物性状 等与生大黄无明显差别。酒炖大黄、清宁片泻下效力降低约95%,泻下出现的时间 明显延长,次数明显减少,泻下物多为软便。大黄炭几乎无泻下作用。生品、炮制 品在同等剂量下,泻下物干重基本一致。说明酒炖大黄和清宁片既可使泻下作用 缓和,又能达到排除肠内积滞的目的[6]。九蒸九晒大黄致泻力不及生品的 1/10[7]。 5.2 抑菌作用[2]
大黄炮制的历史沿革及对化学成分、传统药理作用影响的研究进展
大黄炮制的历史沿革及对化学成分、传统药理作用影响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大黄,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中药材,其炮制技术在历代医家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大黄炮制的历史沿革,及其对化学成分、传统药理作用的影响研究进展。
我们将首先回顾大黄炮制的历史演变,理解其炮制方法的变迁和理论依据;随后,我们将关注炮制过程对大黄化学成分的影响,包括有效成分的转化、溶解度的改变等;我们将探讨炮制对大黄传统药理作用的影响,如泻下、抗炎、抗氧化等方面的作用变化。
通过综述这些研究进展,我们期望能为大黄的合理炮制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推动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二、大黄炮制的历史沿革大黄,作为一种历史悠久且具有广泛药用价值的中药材,其炮制方法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和完善。
大黄炮制的历史沿革可追溯到古代,最早的记载可见于《神农本草经》中,该书将大黄列为下品,并描述了其生用和酒浸用的方法。
随后,历代医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优化大黄的炮制技术,以适应不同的临床需求。
在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首次提到了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如蒸、煮、酒洗等,这些方法的出现标志着大黄炮制技术的初步形成。
到了唐宋时期,随着医药学的发展,大黄炮制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
如《千金方》中记载了用酒炒大黄的方法,以增强其活血化瘀的作用;而《太平圣惠方》则提到了用醋制大黄,以减轻其苦寒之性。
明清时期,大黄炮制技术得到了更为精细化的处理。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详细记载了多种大黄炮制方法,包括蒸、煮、炒、炙等,并阐述了不同炮制方法对大黄药性的影响。
清代医家则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新的炮制方法,如用蜜炙大黄以增强其润肠通便的功效。
进入现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大黄炮制技术的研究也更加深入。
现代炮制方法不仅保留了传统的炒、炙、蒸、煮等技术,还引入了新的炮制手段,如微波炮制、超声波炮制等,这些新方法能够在保证大黄药效的更好地保留其有效成分,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浅析大黄炮制研究进展
浅析大黄的炮制研究进展摘要:大黄的主要功效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生大黄泻下力强,故欲攻下者宜生用,入汤剂应后下。
酒制大黄泻下力较弱,活血作用较好,宜用于淤血证。
大黄炭则多用于出血症。
对近年来大黄炮制的研究现状进行简单介绍,对大黄不同炮制方法、炮制前后的物质基础变化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初步整理。
大黄为廖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 tang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药用大黄R. officinale Bail.的干燥根及根茎。
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药材称北大黄,主产于青海、甘肃等地。
药用大黄称南大黄,主产于四川。
于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
[1]大黄作为最常用的中药之一, 历来被各医家所重视, 历代本草中均不乏对大黄炮制品种及其作用的描述。
历代本草中记载大黄的炮制品种在 20 种以上, 沿用至今的炮制品仍有生大黄、酒大黄、醋大黄、熟大黄、酒熟大黄、大黄炭、清宁片等数种, 2010版《中国药典》收载了生大黄, 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4种炮制品种。
1.1化学成分变化和炮制方法研究进展1.1.1对蒽醌类衍生物的影响大黄总蒽醌含量1.14%-5.19%,以结合态为主。
游离蒽醌类衍生物有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酸等,此类成分为大黄抗菌的有效成分。
结合型蒽醌类衍生物:如芦荟大黄素葡萄糖苷、大黄酚葡萄糖苷、大黄素葡萄糖苷、大黄素甲醚葡萄糖苷、大黄酸酐A、B、C、D,芦荟大黄素-8-葡萄糖苷、大黄酚-8-葡萄糖苷、大黄素甲醚-8-葡萄糖苷、大黄酸-8-葡萄糖苷、大黄素甲素醚-8-O-β-d-龙单双糖苷等,这类成分是大黄泻下的有效成分之一。
蒽酚和蒽酮化合物:游离双蒽酮类衍生物如大黄二蒽酮A、B、C和掌叶二蒽酮A、B、C;结合双蒽酮类衍生物如番泻苷A、B、C、D、E、F等,此类化合物也是大黄泻下的有效成分之一。
[2]大黄经不同方法炮制后结合性蒽醌及还原性蒽醌(番泻苷A、B、C)成分含量均降低,游离性蒽醌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酒蒸酒炖醋煮大黄,其结合性蒽醌为生品的1/4左右,还原型蒽醌为生品的1/38-1/7,但游离型蒽醌为生品的1.2-1.3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黄炮制化学成分变化及药理变化研究
【来源】
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
大黄是一种十分常用的中药。
中医认为,大黄味苦性寒,入脾、胃、大肠、心包、肝经,主要有通便导滞、泻火凉血、活血祛瘀、利胆退黄之功效。
不过,大黄生品与炮制品在功效上存在较明显差异,临床应用也各有其主要适应症。
以下介绍几种常用大黄炮制品的临床应用特点大黄是一种十分常用的中药。
中医认为,大黄味苦性寒,入脾、胃、大肠、心包、肝经,主要有通便导滞、泻火凉血、活血祛瘀、利胆退黄之功效。
不过,大黄生品与炮制品在功效上存在较明显差异,临床应用也各有其主要适应症。
以下介绍几种常用大黄炮制品的临床应用特点。
【炮制】
饮片名: 大黄片
炮制方法: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饮片性状: 呈类圆形或不规则片状,大小不等。
除尽外皮者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有的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及星点散在,残留的外皮呈棕褐色。
横切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显颗粒状;根茎髓部宽广,有星点环列或散在;根木部发达,具放射状纹理,形成层环明显,无星点。
质坚实。
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沙粒感。
炮制作用: 生大黄苦寒,沉降,气味重浊,走而不守,直达下焦,泻下作用峻烈,攻积导滞、泻火解毒力强。
饮片名: 酒大黄片
炮制方法: 取大黄片,加黄酒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炒干,取出,放凉。
每大黄片100kg,用黄酒10kg。
饮片性状: 表面深棕黄色,偶有焦斑。
微有酒气。
炮制作用: 酒炒大黄其泻下作用稍缓,并借酒升提之性,引药上行,以清上焦实热为主。
饮片名: 醋大黄片
炮制方法: 取大黄片,用米醋拌匀,闷润至透,置国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
每大黄片100kg,用米醋15kg。
饮片性状: 表面深棕黄色,微有醋气。
炮制作用: 醋大黄泻下作用稍缓,以消积化瘀为主。
饮片名: 大黄块
炮制方法: 净制除去杂质,洗净。
饮片性状: 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大块状,大小不等。
除尽外皮者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有的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及星点散在,残留的外皮呈棕褐色。
横切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显颗粒状;根茎髓部宽广,有星点环列或散在;根木部发达,具放射状纹理,形成层环明显,无星点。
质坚实。
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沙粒感。
炮制作用: 生大黄苦寒,沉降,气味重浊,走而不守,直达下焦,泻下作用峻烈,攻积导滞、泻火解毒力强。
饮片名: 酒炙熟大黄片
炮制方法: 取大黄片,加黄酒拌匀,置适宜的容器内,密闭,隔水加热,炖制或蒸制至内外均呈黑色,取出,干燥。
每大黄片100kg,用黄酒30kg。
饮片性状: 表面黑褐色。
质坚硬。
有特异香气。
炮制作用: 熟大黄经酒蒸后,泻下作用缓和,能减轻腹痛等副作用,并能增强活血祛瘀的功效。
生大黄其性苦寒、气味重浊,走而不守,直达下焦,泻下作用峻烈,攻积导滞,泻火解毒力强。
主要用于实热便秘,高热谵语,发狂,吐血,湿热黄疸,跌打瘀肿,血瘀经闭,热毒肠痈,瘀血腹痛,痈肿疔毒以及外治烧烫伤等证。
熟大黄蒸熟后大黄酸显著减少,番泻苷仅余微量,其泻下力十分缓和。
能减轻伤胃气、伤阴血、腹痛等副作用,但其活血作用较强,常用于瘀血诸证效佳。
如跌打损伤、闪挫伤,瘀血停滞。
酒制大黄酒大黄泻下作用趋弱,能缓和寒下,同时使药力上行而起泻心火、肝火作用。
临床上一般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等。
酒大黄有升提之性,能引药上行,善清上焦实热,对于热病时疫,头痛壮热,常与黄芩、黄连、栀子等同用,以增强清上焦湿热作用;酒制大黄也善治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头痛等,如火邪上炎所致的头痛、目赤、牙痛等;酒大黄还能减轻腹痛之副作用,增强活血祛瘀之功。
大黄炭炒炭后,泻下作用极微,主要具有凉血化瘀、止血功效。
可用于大肠积滞的大便下血,以及热血伤络、血不循经之各种出血症。
醋大黄大黄醋炒后,可除去腹痛、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但消积化瘀力增强。
主要有清热化湿、消积散痞作用。
此外,醋大黄清热利胆、活血通腑,且能引药入肝,也用于治肝胆郁滞证及肝硬化、肝炎、肝癌、肝胆结石等。
【炮制品成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