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语文教学中朗读和对话教学的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对语文教学中朗读和对话教学的解读新课改以来,广大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学手段也是各尽其才,对教材和教法的感悟更是各有千秋,长期从事一线语文教学的我在教学实践中也颇有感悟,下面谈谈我对朗读教学和对话教学的点滴感悟。
一、熟读方能精思
只有熟读才能精思,这才是语文学习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朗读读懂文本过程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也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语文课堂要形成琅琅的书声,这是课堂的基本体现,但仅有朗朗书声的语文课还不算完善;仅把握快慢、轻重、长短、升降、停顿等朗读的技巧也是不够的。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握文章深度的内容,深入领会语句的内涵,让作品的精、气、神在朗读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同时,在朗读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文章的优美画面和片段,深入体会,感悟,读出文章的内涵,读出文本的情感,品味出作品的意外之意,意外之境,这样的朗读才符合深度语文的要求。下面是我教《醉翁亭记》的教学片断。
师:让我们来看看这一句:“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师:为什么前面有几次都说是“太守”,而最后却要点明是“欧阳修”自己?怎么读?生1:同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一样最后交代人物,可能是一种“传统”笔法。生2:前面用不关己的第三者角度来叙述,是不好意思说,否则有自我标榜(与民同乐)之嫌。生3:逆境中却还能“与民同乐”的自
豪、自信、优越感,“也”用上升调读(生示读)。生4:深深的自哀,是上面“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的延续与深化。渐缓,用降调(生示读)。生5:压抑后的反弹张扬,是对长期积郁的瞬间宣泄。上升调,较强烈的。(生示读)师:全文以“乐”字串之,从“庐陵欧阳修也”读出“自信、自豪”是正确的。但你们以“第三者的角度”写也给了我启示,当作别人来写,可以是冷静的叙述,感情内敛,也就是说欧阳修一直是克制着自己的情感的。前面几次提到太守可都未点破,就不会把自己的名字写上了,陶渊明是与山水融为一体的,他把自己“吞”了。可欧阳修是“寄情”山水,他忘不了现实,忘不了抱负,忘不了自己是欧阳修。“庐陵/欧阳/修/也!”(上扬,较强烈)——有自我的肯定,有愤懑的宣泄。欧阳修终于在文思激扬与佯狂中完成了人格的自我塑造。
教学中扣住“也”字朗读,探究欧阳修的人格内涵。窥一斑而知全豹,我整堂课都在关注“也”的诵读,都在老师的范读感染,问题激发与学生的激情领读中,读出了新的内容,新的感悟,完成了课堂教学的文化构建。因此,注重课堂的朗朗书声,不仅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和担当着传承知识的重任,还应该赋予其人文精神塑造的深层对话过程,这才是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朗读。
二、对话须有深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平等对话中的首席,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努力探寻新课程背景下教材的文本解读新思路,提升
教师对教材的解读能力,是语文课程改革最迫切的任务。语文教学需要教师和文本进行深度对话,对教材进行深度的解读才行,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这就要求在备课中,教师首先得先入文本,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读出新意,读出文本深度高度,再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度的充分对话,在让学生对文本真正参与、真情体验、真切感悟的基础上,再对文本进行再创造,再建构,构建出语文课堂没有预约的精彩。
请看我的《春酒》教学片断。
师:琦君醉了,醉在传统的习俗里热闹,祥和;醉在童年的记忆里温馨,纯真;醉在故乡的民风里淳朴,真诚。可遗憾的是早在琦君儿时,她的双亲就逝世了,她由伯父收养,十二岁从温州老家迁到杭州,1949年迁到台湾,后来又定居美国。一直没能回到家乡。“于是,今年,我如法炮制,泡了八宝酒。”师:“我”炮制的八宝酒与以前喝的有哪些不同?生1:人不同、地不同。生2:身份不同,心情也不同。师小结:美酒中包含道地家乡味。如今,故乡已远,母亲不在,道地的家乡味就此难以复制了,作者忍不住发出一声沉重的叹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生:有感情朗读最后一小节(读的深情,充满思念)。师:对故乡的怀念浓成一杯美酒,让琦君日也思,夜也想,怀乡成为她永远的情结。
出示ppt:“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日里想,梦里思。“昨夜梦魂又飞归故里,躺在双亲的墓园中,拥吻着绿茵覆盖的芬芳泥土,望着悠悠
出岫的白云,多年抑郁的情怀得以暂缓舒松,可是短梦醒来,泪水又湿透枕边,美丽的家园啊!它依旧是海天一角,水阔山遥。”——《乡思》
生:(配思乡曲)再读文章的最后两节(舒缓的语调读出游子思乡的情感)。师:作者如此思念家乡,她就不能回家看看吗?生1:隔着海峡,不能回家。生2:她在美国,虽能回家,但春酒的原汁原味已经找不到了。生3:不止是家醅,还有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民风。生4:虽然能回,但找不到真正的家醅了。纯朴的民风、和谐的睦邻关系再也找不到了。师小结:是啊,作者只能这样苦苦地思念着。一杯春酒,已经不仅仅是思乡了,还隐藏着更多、更深的情感,善良的人性、和谐的氛围、和睦的民风和睦邻关系,一切都找不回了,一切都在春酒中,一切都在“梦”中。好一个“一切都在‘梦’中”。如果将《春酒》的解读定位于思乡,那不免有失肤浅,我们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挖掘深度,但是要深而有度,不能深而无度,漫无边际,引领学生的情思由浅到深地理解、体悟,读出蕴含在文本深处更深更多的人文内涵。这样由教师引领,学生深度解读的“蕴含在快乐甜蜜的春酒中的淡淡的忧伤”,就这样弥散在课堂,弥散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
(作者单位:河南省禹州市韩城中心学校)